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57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1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课程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38-01

高校毕业生数目不断增多,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课的开展能够为学生详细分析当今就业形势,为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文从多方面详细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些思考。

1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1.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

就业思想影响着学生择业观的树立,也影响着学生就业的难易。正确的就业思想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防止学生眼高手低,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通过有效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建议。高校就业指导课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事辅助,能够明确的告诉学生在就业时应当避免的错误思想。就业指导课的开展能够防止学生由于错误的就业思想导致在择业时眼高手低,错过了合适的职位。

1.2 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

每个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精通程度,个人性格和优势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不同也意味着每个学生合适的职位也是不同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对各个职位要求有一定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就业指导课能够让学生了解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让学生明白自己合适什么工作,想要从事什么工作,从而明确自身就业目标。

2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建设

2.1 加强就业指导课的优化开展

在部分高校中,并没有重视就业指导课建设,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或者缺乏严谨性和有效性。这不仅不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建议,好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建设。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的组织者,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学校应当选择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而促进就业指导课的优化开展。其次,学校应当提高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学校为了更好地将就业指导课的优化开展落到实处,应当完善教学设施,强抓纪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加强就业指导课的优化开展,能够让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为学生提供建议。

2.2 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的主导者,教师的能力不仅决定了课程的有效性,还决定了建议和思想的正确与否。学校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建设中,应当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应当吸取优秀的师资力量。学校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招聘时,应当严格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人品性格以及经验,从而能够挑选出优秀的教师,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其次,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及考核。学校应当对教师给予一定的培训和深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学生应当严抓考核,引导教师不断自学,积极提高教学能力,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学校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从而保障就业指导课的质量。

2.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先进与否影响着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间接影响。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并不适用于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当以关注实事,以现实为依据,为学生提供先进可靠的指导。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应当完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就业形势。教师应当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先进性,提供更详细全面的就业形势和知识分享,从而让学生能够有仔细的了解,为自己的就业作有效参考。其次,教师应当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职位招聘活动,自己担任面试官,让学生来面试。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就业问题,帮助学生了解面试的感觉以及该如何做。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面对就业。

3 结语

虽然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建设性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111-113.

[2] 步珏良.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6-47.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

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是培养管理、生产、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大环境下,如何突显高职毕业生优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研究高职教育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高职教育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意义

(1)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教学管理的互动关

系。在高校扩招的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我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对人才培养需求多样化、转岗教育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等都对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与职业指导工作考评的互动关系,以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为重要依据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完善教学计划确定教育培养目标,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把职业指导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有机互动,建立起与职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模式。(2)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在办学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机制等各方面有其特殊性,但不管何种教育,人才素质和培养质量是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即“高等技能型”),对职业指导工作考核的方式、内容、重点、难点提出明确的原则性要求。教育培训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决定实现人才质量的根本;而职业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其通过就业率统计、特殊群体就业状况分析、创业项目实践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职业指导培训考核通过率、职业技能鉴定情况等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反作用于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要求和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指导考核评价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相辅相成。(3)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与高职教育的依存关系。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既有学生评价、院校(系部)考评,又有校企合作,企业行业参评,其考评的结果体现了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对高职院校的肯定和褒奖,体现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与否。高职教育与就业状况息息相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指导工作考评情况决定生源情况,决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对其实效性“需不需要评价”、“能不能客观评价”及“怎样评价”等问题的质疑,指导思想不明确,从而把考核评价简单化。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方式一般为:在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讲授的完成情况考核、职业技能评定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等;毕业学生统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协议书签订情况、就业率统计等内容。基本上以完成工作任务及考试(核)成绩评定为评价标准。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要求,难以发挥考核评价多方面功能;各院校必须建立更完善、更先进的综合评价体系。(2)粗放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评价方式方法粗放单一,评价过程缺乏针对性,评价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多采用以最终目标(结果)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诊断性评价、对策(建设)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使用较少,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趋于形式化。这种粗放式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精细化内容和指标,不注重动态过程考核,既不利于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管理。(3)倒置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发挥行业企业评价作用。从整个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情况来看,院校考评比重过高,存在评价主体倒置现象。尽管校企合作已经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职业指导工作考评过程中却仍沿袭或坚持着以院校为评价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忽视了企业行业评价作用。以下是某高职院校制定的《系部就业工作考核细则》中对系部工作成绩评定所作的规定(考核为百分制):第一,就业保障5分(领导小组建设、计划总结、就业经费等);第二,就业指导25分(召开专题会、就业调查、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等);第三,就业事务10分(毕业生情况信息库建立、毕业生工作);第四,就业市场建设20分(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构建就业基地);第五,就业信息化建设5分(就业网站建设、维护、更新);第六,就业调查研究5分;第七,就业率30分;从上述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系部职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中,完全以学校为主,企业方几乎不占考核评价比例,其弊端可想而知。职业指导工作考核本应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掌握和就业创业能力情况、就业率情况、企业满意程度等情况,但企业方指导人员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评价作用。由于考核评价的主次体倒置,现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核评价的建议和对策

(1)细化考核,严格程序,注重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管理。第一,细化考核内容,突出考评的过程性。围绕全面了解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情况,按照学院培养目标要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涉及经费保障、就业服务、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就业率考核、企业满意率等指标,还应有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企业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性评价、建议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和自身建设评价等几个方面,重点考评各系部组织建设情况、创新工作情况、特殊群体就业情况,就业调查跟踪、职业指导考核与教育教学结合情况等动态工作内容。第二,严格考核程序,确保考评的全面性。首先在评定成员选择上要合理,既有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领导、专业干事、实习实训老师还应有企业行业管理、技术人员、科研会所专家、学生、居委会等代表参加,参加测评人数一般不少于20人;其次在程序上要严谨,听取系部选派人员作述职报告,查阅系部有关资料和记录、实地调查和走访、网络调查、个案调查等,采取听、看、评、访、谈、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组织考评组成员填写《系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测评表》,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情况。第三,量化评分标准,增强考评的客观性。据了解,量化工作考核评分标准,高职院校做得比较好。在这一工作上需要的是精益求精,进一步将考核内容细化成多样化的评价要素,每个评价要素要有具体评分标准,涵盖职业指导工作的多个层面,评分标准的设置注重实际、具体,企业、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增加具有了可比性的“硬”指标,使考核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考核测评总分按平时抽查、月测评、季度测评、年度测评合适的比例计算,多层次考核,建议考核等次优秀率不超过30%,同时兼顾日常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使考评机制落到实处,有效地发挥过程考核的时效优势。(2)特色考核,明确目标,提高职业指导工作针对性。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广泛、最紧密,一方面其职业指导考核工作应与就业市场、人才市场相联系,发挥企业行业的考评作用;另一方面指导工作考核评价应依据专业特色制订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内容,制订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和细则。建立一套对学生技能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品德行为、顶岗实习、就业态度、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的考核体系测评系部职业指导工作实效。可依据专业特点、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各系部各专业学生不断建立和完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明确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三级指标为主要观测点,并规定各观测点的权重和等级标准。所谓特色考核,还应加强对企业行业专家对职业指导教学、管理的考核,注重专业教师与就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考核和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教育的重点,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考核应该把其纳入到考核当中来,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指导特色,提高工作针对性。(3)科学考核,校企合作,健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体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新时期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依托行业企业,积极扩宽职业指导途径,优势互补、人员互通、信息共享,积极实现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成功就业与企业、行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满足各岗位求贤之需等多方面互惠共赢。建议高职院校也将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纳入校企合作规范管理之中,明确在职业指导工作考核评价中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与企业行业共同完成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具体考评。为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评价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建议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专门人员只完成占总评价30%~40%的考核评价任务;企业独立完成或校企共同完成占总评价60%~70%的评价内容。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中,校方既要督促企业及时、严格、公正地对待每一项考核评价项目,也应充分尊重企业方的意见和企业管理方式。对部分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工管理考核制度的企业,也可将其适合的考核内容直接纳入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共同发展,拟定的评价方式不应局限于文字上的制度方案,应因企业发展和系部实时情况而异,只要能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评价性,能全面客观地体现考核的真实性,这样的方案就是合格的适用的评价方案。同时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考评还应强调信息及时反馈,注重评价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适时为高职教育管理与改革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参 考 文 献

[1]任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N].光明日报.2010-

02-17

[2]张秀兰.高职教育中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改革思路

[J].高教高职研究.2005(5)

[3]孙鑫.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教育.2008(8)

[4]秦建国.电气化专业顶岗实习考评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5]吴春红.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院学报.2012(10)

[6]吴春红.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探析[J].课外阅读.2012(6)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3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主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生源的全国化和就业的多元化,其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以当地为主的基础上,已经融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当前,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应按各自主体的职责和市场规律,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和发展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只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毕业生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毕业生交流会等。广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概念是指将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交易,并使之变成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即指毕业生流通的领域,毕业生供求关系的总和。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和过程来分析,其总体机制可表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是通过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系统和毕业生交易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的机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运行机制,通常由若干个分机制构成,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就业保障机制、法律约束机制等组成。地方高校主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生源的全国化,其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以当地为主的基础上,已经融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环节,工作基点在学校,毕业生就业所需的一切材料应由学校提供。因此,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导、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可以充分实现学校招生、培养、管理、就业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目前,应着重建立起国家、省、学校三级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体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协调步骤,分期、分批,有主、有次地举办各级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1.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和机制

毕业生能否及时就业及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学校的荣誉。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对就业市场的重新定位,发挥高校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真正与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一方面要求高校可以按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自主决定招生规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高校就业市场既要体现作为一种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双向选择活动的服务载体和提供公平竞争的服务平台,更要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评估标准的信息源和决策依据,为高校的整体运作提供导向,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加快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投入。市场既蕴涵着机遇,又潜伏着威胁。高校要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加大对市场的研究力度,拥有高校自己的就业市场,科学地预测市场走势,发挥自身优势去抓住市场机遇,培育和运作就业市场。为此,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权利与地位,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使之真正成为联系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保证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

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纷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就业网站,建设高校的无形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信息等服务,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空中沟通的桥梁。由于高校无形就业市场服务的对象直接面向高校毕业生,工作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使高校就业工作既降低举办大学生招聘会的成本,减轻招聘会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也避免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无心学业且交易成本高的现象,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网上供需洽谈会”和“网络招聘会”不仅为高校的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功能,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丰富了就业市场的内容,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专业性。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更广泛、全方位、更高效的服务,把高校的就业市场真正建设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选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阵地。可以预见今后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将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洽谈,通过互联网在网上达成就业,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因此,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迅速快捷、信息量丰富、交易成本低等优势,不断壮大高校就业市场,以克服现场招聘会带来的种种弊端,是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有效形式。

3.建立和发展“无形市场”,做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举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任务是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活动”开展工作。通过市场作用使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得到所需的人员。为了积极稳妥地完成这一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每年都要召开一定规模的“就业洽谈会”或“供需见面会”,这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把这种双向选择洽谈会、供需见面会称之为“有形市场”,因为其中的洽谈、签约活动都是看得见的。但是,要使这个“有形市场”真正收到实效而不是徒有虚名,其背后必须有一个“无形市场”的支撑,即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而目前各高校及有关部门普遍存在着对“无形市场”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致使供需双方在洽谈见面之前心中无数。因此,必须加快就业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运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手段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建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供求平衡机制

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功能,需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供需量虽然也有某种调控作用,但毕竟受利益驱动而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甚至出现副作用。因此,高校毕业生市场的供求关系决不能任其自行发展、自行调节,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限制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正常供求,实现毕业生的供求符合国家科教政策。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应以间接调控为主,从市场导向上进行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调控。我国人才资源匾乏,行业间分布极不平衡,要使毕业生得到充分利用,必须沟通人才供需信息,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定期向社会公布供求信息,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也应定期向当地高校公布供求信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效率。二是经济调控。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调节和控制,这对于边远、落后地区人才的供给可以产生积极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人才缺乏问题。边远贫困地区应采取不同形式吸引人才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培养当地人才。如对志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提供较高的经济待遇等优厚条件,以及免还贷款,取消见习期,提高工资级别等,已经收到良好效果。三是行政调控。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减少市场盲目性和局限性,引导毕业生流向,控制毕业生的流量和流速,保持毕业生供求总量动态平衡和结构的相对合理。组织力量做好中长期人才规划。在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使社会总供求比例不至于发生较大差距。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合理适中的工资制度

高校毕业生工资弹性大,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模式。通常要考虑教育成本、当地工资水平、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因此,估算基本工资数量,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供求双方在工资上的分歧,表现为:部分毕业生要价太高,用人单位难以接收;另一方面,毕业生也不能接受每月700—800元的工资水平,致使成交率低。我国加人WTO后,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将受到国外就业市场的冲击。要想毕业生人尽其才,必须建立合理适中的价格机制。很多地方出台政策,建立高学历人才最低收人保障线。对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生,有条件企事业单位要试行月最低收人保障线,最低收人水平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完全由市场调节,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条件下同一毕业生其工资待遇不同。

3.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公开的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竞争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开展文明合理的竞争,促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地发展。因此,应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公布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规定就业市场开设的条件、程序;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欺诈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尽快制定关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交易规则、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审批制度,明确设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条件和审批程序,界定其业务范围,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实际效果;加强对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性别歧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法》,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使毕业生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条件成熟后出台《大学毕业生就业法>。

三、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1、建立鼓励先进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不仅要重视精神激励,尤其要注重物质激励,坚持正确的名利观,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参与激励”,就是让个人认定自己为组织中的一员,使自己与组织融为一体,甘愿按组织的指令去实现该组织的目标,以主人翁姿态全身心地参与,为事业而乐于奉献。这种“参与激励”能使人增强责任感,产生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个体意志,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工作激励”,就是促使人们愿意多做工作,自觉地“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三是“环境激励”,就是激励人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变革自己生存的环境,从而优化环境,如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政策方面尽可能做到唯才是举,用其所长;在法制建设方面,为毕业生制定相应的保护法,使之合法权益和政治声誉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人事劳资方面尊重毕业生的意愿,千方百计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

2.建立优胜劣汰的风险机制

加强风险机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有关各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树立市场意识、危机意识,从心底里激发参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的兴趣与热情,敢冒风险,敢为人先,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风险机制要求建立有机统一的用人机制。其次,风险机制要求建立有机统一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中择优选拔任用各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差的毕业生就应该降格使用。最后,风险机制建设,要求建立奖勤罚懒、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要让每个人的经济收益与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采用实绩工资制。

3.建立就业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和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全面推行,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但是,对于学有所长、层次较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失业的问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一直未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之内,这是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因此,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为了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运转,首先,要转变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职能,由计划管理、就业安置向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推荐就业及失业毕业生组织、人事关系的管理、失业救济金的发放上来。其次,修改完善有关法规,将高校失业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纳人社会失业人员范畴,在一定时期(6个月至1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到各级有关部门按月领取失业救济金。再次,设立毕业生就业保障基金。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以及高校从所收学费按一定比例划转,基金设立后由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管理、使用,根据各地毕业生就业情况逐级划拨。基金主要用于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边远贫困地区、到基层、到乡村工作的毕业生的补贴,奖励及发放失业救济金。

第二,建立失业毕业生培训(或召回)机制。失业毕业生多数因为学历、专业问题未能及时就业,针对这一情况,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举办专升本辅导班,鼓励、支持失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英语、计算机的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失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了使毕业生能尽快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首先,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指导、鼓励、支持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就业指导机构要为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同时对愿意自主创业的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支付给个人,作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其次,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积极组织人才市场、供需见面,为失业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最后,各级就业指导机构要对失业毕业生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其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建立和完善法律约束机制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4

现今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的模式,相信大家都对此比较陌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校企合作协议书,欢迎大家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企合作协议书1甲方:______学院

乙方:

为了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______学院(甲方)与______(乙方)本着互相协作,各施所长,互补所需的精神,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责任:

(一)甲方:

1、优先为乙方提供有关专业的新信息,技术咨询和开展技术协作;

2、为乙方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转岗工人提供服务;

3、根据乙方企业的要求,培养我院的优秀学生成为乙方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优先、或择优推荐我院的毕业生;

4、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1)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提前三个月至半年申报实习计划,认真制订实习大纲,指派较好的实习指导老师,于实习前1个月到实习单位共同商订实习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乙方的保密制度的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二)乙方:

1、为甲方______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委派带教人员指导实习,并对实习提出考核意见;

2、为学生实习、教学参观提供方便。

为支持教育,在实习经费方面按有关规定予以优惠;

3、为学生就餐、休息等活动提供条件;

4、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劳保用品;

5、提供实习必需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二、组织保障措施:

为认真执行协议条款,双方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乙方任组长,甲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有关协作事宜。

三、协议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为四年,自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年______月止,如需要延长双方另行协商。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另两份分别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

___年___月___日  ___年___月___日

校企合作协议书2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于___年___月___日就乙方在校学生至甲方实习达成并签署以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权利、义务

1、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积极与乙方开展校企合作,为乙方在校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2、为乙方来甲方实习的在校学生(以下简称"实习学生")提供各岗位培训和实习指导。

3、配合乙方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

4、为实习学生提供符合国家、行业规定的安全工作场所。

乙方应保证学生实习时间内的人身安全及相关权利。

5、对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实习学生,甲方有权将其退回乙方。

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纠纷、突发事件及其它安全事故,依据双方约定妥善处理。

6、实习结束后,由甲方指导人员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意见。

7、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双向选择原则,择优录用乙方毕业生。

二、乙方权利、义务

1、负责按甲方的要求和条件,选拔合格实习学生,并保证实习时间。

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方案,明确实习任务。

做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与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3、负责向甲方提供实习学生的详细资料名册,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并保证该等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实习学生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引导实习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符合甲方安全生产要求。

5、协助、配合甲方处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违纪行为、纠纷或其他意外事件或事故。

6、维护甲方的品牌信誉和经济利益,保守从甲方获取的任何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

7、实习学生非工作时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由乙方指派的管理老师统一管理,发生纠纷,由乙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其他

1、本合作协议期限为年,自__年__月__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

2、本合作协议各项条款,甲乙双方需共同信守。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责任由双方平均承担。若双方另行达成书面补充协议的,则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约束力。

3、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于首页载明的日期签署并生效。

本协议壹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校企合作协议书3甲方:宝清县技工学校

乙方:宝清县诚信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为推动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实施,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工作,扩大培训和就业规模,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甲乙双方本着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可作为乙方的培训基地,按乙方的要求,为乙方培养机加、焊接、电钳、建筑(瓦工、木工、抹灰工、钢筋工、架子工)等技能人才,在乙方需要的时候,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二、甲方也是乙方的研发基地,按照企业提出的技术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双方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甲方还承担对乙方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定期按企业要求进行及时培训,为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素质提供服务。

三、乙方可作为甲方的实习、就业基地,定期接收甲方学生的实习,在有用工需求时,如甲方学生符合招聘条件,乙方可优先录用甲方学生。

四、乙方应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确保用工的合法性。

五、乙方招用甲方学生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学习、卫生和文化娱乐条件,并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甲方学生按规定享有工资、福利等基本用工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甲方学生应严格遵守乙方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甲方学生作为乙方的员工,乙方有权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管理。

七、甲乙双方必须遵守《劳动合同法》中的各项条款,妥善处理劳资双方的劳务纠纷。如一方单方面违约,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

八、其它未尽事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九、合作时间为5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十、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

年月日年月日

校企合作协议书4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在乙方挂牌建立“____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

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习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指导,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

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平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习。

。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习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组织及指导实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和岗位操作规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6.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料。

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相关的评和考核。

7.作为甲方的合作单位

三、费用结算

具体根据甲乙双方校企合作项目,如就业推荐与员工培训、订单培养与合作办学、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做为本协议的附件另行约定。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为 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盖章即生效;

2.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宣,可由双方协商约定,作为本协议的附件,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x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5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保障实习基地稳定运行在园林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运行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为实习的运行提供管理监督保障。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如由学院和企业的专家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保证实习顺利进行,使得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稳定的发展。机构不仅承担着基地建设和监督的任务,而且根据园林的发展,实际研究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结构,协调校方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困难,就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制度、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科学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建立校企利益驱动机制仅有诚信机制和校企合作的协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稳定的运行。园林企业一但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变动、企业的转制等,双方的关系就会受到重创,合作也很难继续下去。因此,要求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让园林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到学生的到来有助于提升园林企业的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助于降低劳动成本;双方联合取得、合作、执行的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有助于园林企业在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运行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让园林企业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好处。

规范化的管理机制能够保证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良性循环。但是,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园林企业的保密机制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相对的封闭性和短期性,使得学生对园林企业很难产生归属感,因此,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降低。另外,校园、企业环境的反差、繁重复杂的体力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使得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心里波动。在实际的管理运行过程中,管理方面出现了漏洞和突出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4]。

实习阶段的规范化管理1.签订实习协议校方在实习前与实习基地就实习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签订协议书,协议中要明确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权益,也保障了园林企业的利益。协议是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行为规范的约束,既保证了学生应得利益的实现,也保障了园林企业的的利益最大化,将实习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2.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方选派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优秀的老师作为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期间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企业方选择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技术过硬的优秀员工通过传、帮、带等途径进行实践指导。双方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沟通交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和帮助。3.实习动员实习前的动员会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提醒学生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心理准备。与此同时,还应就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进行结合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将课本知识有机地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充实自身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实习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对于学生心理有一定的影响。校园学习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心理上都受到考验。要使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就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学生和企业加以约束,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1.制定系统配套的实习制度在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下,校方要与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企业运行机制,共同制定既符合实习规律、实习学生特点、园林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又符合园林企业的行业规定和自身的管理制度的系统、配套的实习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2.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实习的运行过程中,监督的力量不可忽视,有效的监管机制,能够使专业实习执行方即校方和企业都收到良好的回报。监督机制的建立保障了校企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和各项制度的执行,既规范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也制约了园林企业的行为,防止企业对实习环节敷衍了事、执行不严、行为随意、纪律松散等。

实习结束阶段的规范管理实习结束时,实习的执行者根据园林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五个一”考核标准分别作出工作总结。学生对该次实习作出实结,企业根据学生实习中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每个学生开具实习鉴定书,校方为每个学生作出实习成绩评定,这既是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该次实习效果的一次总体评价。校企双方根据每届学生的实习效果召开实结交流会,各相关部门就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整体实习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为下一次实习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工作的依据[5,6]。三、结语以“共建、共享、共赢”为最终目的的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使园林企业、园林专业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取得前所未有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促进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深化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基本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园林企业也能从实习学生中挑选精英人才,减少用人的磨合期,提高效率。校企间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合作中做到校企共建、双赢[7]。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对策

[作者简介]陈洁(1973-),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2011年课题立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2001B03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8-02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政策出台。在金融危机时期,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就业指导课要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同时,各级各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纷纷成立,各高校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地方、高校层层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及时有效地为大学毕业生传递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创造多次就业选择比较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许多人才交流中心举行专场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平台;各高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就业协会,以多种方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这些手段极大地提高和保障了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就业能力与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被纳入教学系统。但处于过渡期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于2010年5月对浙江省数所高职院校近千名毕业生进行了关于就业指导实践的运行情况等问题的抽样问卷调查,按所调查学校毕业生人数的1%发放问卷,在总样本中按2%进行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份。调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状况(见右表)。由表可以看出,校园招聘会、就业政策宣传、企业参观等项的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居前列;就业指导网站学生的需要率高,但使用率不高;职业测评、就业心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学生满意率很低,但学生需要率较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满意率不高,而需要率较高。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就业指导测评手段,影响生涯规划的准确性。就业指导内容局限性较大,现有教材较少涉及对现行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就业趋势的解读,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引导不透彻。对于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定向等没有或较少使用测评手段,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倾向,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时缺乏科学依据,影响正确判断,达不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预定目标。

2.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配备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熟悉业务的优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起步晚,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由各学院(系)党总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社科部教师等来兼任,也会根据授课内容聘请有关专家开讲座,实践教学部分许多教师无法指导。队伍的成员结构复杂势必很难统一思想与管理,缺乏专业训练,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和大学生心理。另外,这些教师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顾及就业指导课的任务,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3.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明白就业指导课程是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也开始将此项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毕业前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和冲刺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仅涉及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提供就业信息等,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尽快签下就业协议,至于工作是否合适大学生、中长期发展情况如何就不管了,功利倾向明显。而这个时候的毕业生没有太多时间认真思考就业方面的很多问题,这样的就业指导是毫无质量的。同时,许多学校对待就业指导课主观态度上随意性较大。全程性就业指导课程分散在5~6个学期中完成,每个学期有固定的教学课时,但遇到学校有重大活动、重要讲座就会首先考虑冲掉就业指导课。

4.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教育不够重视。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导致求职不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调查结论显示,毕业生对心理教育指导的需求高,但高职院校的使用率却很低,毕业生的满意度也不高。各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咨询和辅导工作,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相应的辅导技巧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1.谋求与社会资源对接的工作,踏实做好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完成对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实现学校就业率的达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定位。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技术更新、知识综合、职业更替程度加速度发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不仅要求大学生拥有一次就业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还要求大学生员工拥有适应转岗就业的能力。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就业综合能力。学校应该主动抛弃功利意识,充分使用校内资源进行育人工作,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对接,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2)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建立见习、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基地。(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办学良好的社会资源。学校应就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的课程问题,主动和用人单位共同探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4)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中就业成功案例和自主创业案例对大学生的教育很有说服力,优秀校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的想法、建议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很有帮助,要充分认识并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以“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建构高职院校三年制全程教育的就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指导、生涯规划辅导、创业指导。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深度认知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向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大学生对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就业观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位变迁、职业薪酬、职业理想实现的设计安排等。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对专业认识加深、对自我准确认识、对所学专业相关行业认识加深、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转变、未来职业理想确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会随之呈动态发展变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可以做2~3次生涯规划设计,在每一次设计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个人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进行科学测试,挖掘大学生的优势领域,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指导教师要在每一次职业规划完毕后对每个学生的历次生涯规划做纵向比较分析,提出建议和修改方案。在大一入校后要灌输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什么是生涯规划”,并进行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指导学生在对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第二次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评和互评,作出修改,建议大学生多做社会调研、参加招聘会,积累经验,反思生涯规划是否合理,不断完善。大三学生对自己个性和能力优势、社会行业的变化和专业岗位认识趋向成熟,要指导学生做第三次职业生涯规划,在可操作性方面的要求应该更高,时间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选岗,提高就业几率。掌握学生招聘后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临近毕业,大学生更加需要有人帮助指点迷津,学校就业工作指导人员要在毕业生选择求职方向、具体招聘单位、具体的求职准备工作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引。

3.加强大学生“就业方向性实践”指导,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一个很大的求职障碍是缺乏工作经验,而招聘单位又是很看重实践操作的。实际上,大学生为了达到招聘条件也在努力,但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选择做商品促销员和超市收银员等兼职增加“工作经验”,选择考证来增加个人就业竞争力等。社会实践方向不清晰,缺乏就业方向性,导致有量无质。就业指导课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结合职业定向选择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引导。缺乏求职技巧也是造成求职障碍的一个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在求职技巧内容的教学设计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理,根据大学生的人格差异和能力强弱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招聘条件进行相应的求职技巧的指导。

4.自主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就业途径,也是当今政府大力提倡的。我国自2002年起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2006年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要发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对获奖项目给予创业资金扶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经常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报告会,对在校大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职业教育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专业教育、专业定向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互相结合等问题仍值得所有高职院校工作者共同探索和商榷。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就业指导课 教学效果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逐渐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大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教育,加强就业政策、求职方法、面试技巧等就业知识的宣讲和教育,现在就业指导课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笔者将从所在的高职院校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自身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切身体会,谈谈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的一些思考和改进的几点建议。

1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重要性

1.1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在就业方面,主要就是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出现的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眼高手低等不良思想倾向。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市场需求和政治法规,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但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

1.2 开设就业指导课能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自身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开设就业指导课能够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各种政策,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握行业的发展动向;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自我的方法,准确做好职业定位;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构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竞争所带来的恐惧、茫然,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和应聘技巧,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其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社会稳定有序的保障。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解决了,社会必然也将朝着和谐、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2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不感兴趣,普遍觉得“不够实用”,一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的基本模块:首先强调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引起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然后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后指出学校近几年来就业工作的成果,就业率不断攀升,鼓励毕业生要有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2.1 师资队伍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院(系)党(团)总支书记(副书记)及辅导员组成,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职教师的个人经历多数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这些教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兼职人员主要来自学生工作系统,大多是政工干部,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知识培训,显而易见,主要通过这些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有所欠缺的,满足不了就业指导的需要,更难保障教学的效果。

2.2 课程建设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基本以校本教材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权威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教案、课件,全凭任课教师自行把握;授课形式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基本上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单纯课堂讲授上,缺乏互动,而且大多是合班课;内容空泛,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践训练。长期如此,对学生自然失去吸引力。

3 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首先要保证教师数量,可以通过增加编制,也可以聘用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主讲;其次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定期的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要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校友等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报告。最后,要成立职业指导和发展教研室,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2 重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规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关礼仪学、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

(2)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应多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实习见习等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邀请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来校专题讲座和座谈的方法让课程建设不浮于表面,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说服力。

(3)注重理论和案例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也容易让学生乏味,要注重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看到自身是否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反省和改正,这样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实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娟娟.对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3).

[2] 黄仕强.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探讨.科技信息,2007(1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篇8

1、职业教育规划

[检查落实规划的实施]检查各职校《20*-2010年职教发展规划》近期目标的落实情况;各职校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修订学校的《20*-2010年职教发展规划》,认真学习文件精神,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2-3月)

[争创示范性职业学校]根据我区教育资源的实际,在加快*外事学校北址扩建工程和其他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规划调整我区职业教育布局,争创示范性职业学校。(1-12月)

2、教学管理工作

[积极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改革,探索尝试建立学分银行制度,鼓励实施“技能+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多取证。(2-12月)

[修改完善学分制实施方案]各校根据已制定的“学分制实施方案”以及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研究、修改、完善“学分制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学分制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灵活性。(2-5月)

[学分制相关工作交流会]组织召开“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交流会”、“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交流会”。(3-12月)

[职业技能取证工作交流会]组织召开各校职业技能取证工作经验交流会。(9-10月)

[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搞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适应我区经济的发展与对人才的需求;依据*市教委职成处新的“骨干特色专业评价体系”,评审区级骨干特色专业,推动专业建设。(2-12)

[实训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加强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增强实训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学校要认真规划建设好1-2个实验、实训基地。(1-12月)

[组织评优课活动,考核学科带头人]结合我区的实际,组织我区中职校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做一节示范课,并组织青年教师评优课。在基层选拔的基础上,推荐参加*市组织的语文、数学学科的评优课活动。按照区教委的要求,对职业学校区级学科带头人进行考核。(3-6月)

[加强联合办学监控]做好2007年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适时组织教学干部与德育干部赴联合办学的外省市学校,对联合办学学校的招生、教学、德育进行指导与监控。(1-12月)

3、德育工作

[组织落实德育工作]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市、区德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组织学校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大纲》的贯彻和实施,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1-12月)

[奥运主题活动]以迎奥运为动力,继续组织职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1-12月)

[德育学分工作]根据*市教委《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进学分制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导、检查各职校德育学分的实施工作,并及时进行交流与总结。(2-12月)

[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职教德育兼职教研员和德育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针对职校特点开展德育教科研活动;对德育干部、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德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德育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继续出版《德育文摘》,增强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交流力度。组织开展德育优秀成果征集活动。(2-12月)

[德育相关活动]继续做好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先进班集体和紫禁杯班主任的评选工作;举办第四届“文明风采”大赛;适时召开职校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1-12月)

4、教科研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与分层教学科研工作]继续做好常规性的教研和科研工作,重点进行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改革的交流研讨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3-12月)

[专业课科研工作]以*市语文、数学评优课为契机,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交流与研讨,积极推动我区专业课教学改革。(6月)

[组织各学科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推动我区职业学校各学科均衡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教研室组织相关学科的师生竞赛活动。语文、数学将围绕其基础知识与能力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英语将围绕“奥运”组织系列活动;计算机组织NIT考证以及其他技能竞赛活动;专业课教师将参加区级专业教学技能竞赛活动。(3-12月)

[组织课题立项]积极开展以科研促教研活动,做好“十一五”课题立项。(1-12月)

二、成人教育工作

1、成人学校的管理工作

[成人学校工作会议]2007年1月,组织全区成人学校工作会议,就我区各类成人学校目前面临的困难及今后发展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1月份)

{教学质量监控}由于成人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质量监控,才能更好有序地促进成人学校的健康发展。会同职成教中心、区经科大,就成人中等学校教学质量工作进行座谈,并加强成人中专达标考试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做好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12月)

[学籍管理]2007年9-10月,按照*市对中等学校的学籍管理要求,组织对我区成人中专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做好备案并认真核查。(9-10月)

[职工学校座谈会]2007年,做好职工学校的统筹、管理、服务工作。适时召开职工学校座谈会,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成人学校是成人教育的培训基地,要克服困难,增强教育培训力度,全力以赴为西城区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12月)

2、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成人教育三项培训工程]2007年,在西城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协调下,起草“2007年西城区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牵头组织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即:岗位综合培训、现代企业教育、中高级人才教育)。加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力争全年组织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达十万人次;组织各类工人教育达一万人次。(1-12月)

[成人教育培训大会]2007年3月份,在政府大院组织召开2007年全区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将总结全区过去一年来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对今年全区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布置。会议还将表彰全区2006年度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培训项目及优秀个人。力争通过这次会议,各单位明确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在我区开展新一轮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起到推动作用。(3月份)

[成人教育研讨会]2007年9月份,以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组织召开2007年秋季西城区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会议将就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及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9月份)

[职工教育经费检查]2007年年中,适时会同区劳动局,围绕贯彻落实《*市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第二十二条,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主要用于职工职业培训的有关规定,对全区各企业对依法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情况,进行工作检查。(5-9月)

[教育培训专家讲座]根据成人(职工)教育培训的三性(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的特点,组织一次专家讲座。并根据全区职工教育的实施进展情况,研究召开西城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的可行性。(4-10月)

[成立职工教育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2007年,成立西城区职工教育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组织市区专家,对西城区的职工教育情况进行理论指导,年终将对工作富有特色的单位的工作进行评比和表彰。(3-12月)

3、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

[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2007年要依托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加大评估工作力度,争取评选3—5家西城区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使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推进机关建设。(1-12月)

[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2007年,要继续加强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要重点围绕发展企业教育为主,下半年争取评选1—2家西城区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并从中推选一家参加*市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进单位的评选工作。(7-12月)

[学习型事业单位创建工作]2007年继续探索学习型事业单位的创建工作,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力争评估1--2家先进单位,带动全区创建学习型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7-12月)

[试点单位工作视导]2007年,为了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组织部分市区专家对创建学习型组织(机关、企事业)试点单位进行工作视导,帮他们找问题、找差距,扎实做好创建工作。(1-12月)

[评估工作回访]针对去年在评估过程中专家对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和不足,对已评估过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工作回访。对各单位一年来在完善不足方面进行监督落实,真正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为各单位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6-12月)

4、理论研究工作

[组织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区的职工教育培训及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3月份,由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教委职成教科会同区经科大、区职成教中心、区成人教育学会共同组织西城区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授课内容将涉及西城区情(包括经济形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文化、机关行为规范及服务意识问题、企业教育(学习型企业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及机关建设(学习型机关问题)、职业生涯设计、培训总结及计划撰写应注意的事项等有关问题。(3月份)

[组织参观交流]2007年5月份,协助区成人教育学会,组织部分单位,就职工教育培训问题及学习型组织创建情况外出参观交流学习。(5月份)

[区县工作交流]2007年6月,将组织全区负责成人教育工作的同志,与兄弟区县(待定)就成教工作进行工作交流。(6月份)

[编辑成教通讯宣传资料]2007年内,继续协助西城成教学会,组织编缉“西城成教通讯”刊物,主要就学习型组织理论、教育培训动态、学校科研工作等进行宣传交流。同时编辑出版“西城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纪实”资料,力争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和宣传,使各单位成教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指导我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1-12月)

上一篇: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范文 下一篇:法治教育宣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