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21:21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蒙氏教育法;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

一、蒙氏教育法

近几年,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蒙氏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已故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有着完整的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具,这种教育方式非常独特,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都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各个地区的幼儿园大部分都开设了“蒙氏班”,配备专门的老师和教具,运用蒙氏教育法来进行教育。

蒙氏教育法在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上有着如下的特点:(1)呈现数的方式的整体性。蒙氏教育法在教育学前儿童学习新的内容时,一般都是以组的形式或者以十位单位呈现给他们,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认识序列间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前儿童的概括能力。(2)渗透性的教学方法。蒙氏教育法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前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3)学前儿童的直接操作性。蒙氏教育法重视学前儿童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操作来获得经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4)对逻辑思维的培养。蒙氏教育法在数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逻辑思考,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运用,通过“感官教育”来提高学前儿童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各种游戏中让他们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

二、学前儿童对数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说,三到六岁的儿童在数量的估算上、数数的能力上以及视觉空间的认知能力上都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但没有性别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对数的认知能力在三个年龄班中表现出小班和中班的差异要明显的大于中班和大班的差异,这就说明中班也就是四岁是儿童数的认知能力发展的飞跃期,尤其是数数的能力,所以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蒙氏教育法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的影响

(一)学前儿童对于基数的认知发展。二十以内的基数认知任务包括了说出总数,按数取物以及数的匹配。总的来说,对于数序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基数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基数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不能说出数的总数或者说出的总数出现错误;(2)用手指逐一点数,而且在数数的时候要发出声音,必须进行外化的操作;(3)用手指逐一点数或者唇部有动作地进行默数,呈现出部分外化的操作;(4)不用手指点数或者默数而直接说出结果,呈现出内化操作。

(二)学前儿童对于数序的认知发展。对数序认知的任务包括了比较数的多少、指认数序、补充数序以及实物排序。总的来说,对于数序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数序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数序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不能进行排序;(2)完成了部分的排序任务,但是存在错误;(3)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在各个年龄段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完成任务时更多的呈现出的第三种情况。

(三)学前儿童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任务包括了点数相加、实物相加以及补齐缺数。总的来说,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数的组成的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出现错误答案;(2)通过掰手指、默数或者借助其他的工具,虽然不熟练但是结果都正确;(3)不借助任何工具,从语言的信息中能够直接得出答案,不但快速而且正确。在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中,大部分都能呈现出第三种情况,说明蒙氏教育法能让幼儿在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上有更快的进步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法有着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推广。蒙氏教育法在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上效果明显优于了普通的教育模式,让幼儿在对数的认知上有更快的发展,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被许多的幼儿园所使用,以更快更科学地提高学前儿童数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影响因素;基本策略;认知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代中国,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城务工人数急剧增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包括言语智能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是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因具有直接性、基础性、长期性、亲和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并始终成为子女成长的源环境。”可见,家庭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其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着巨大障碍。从现实实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因素影响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庭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缺乏重视。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对他们教育管理不到位,对其言语智能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其二,家长不敢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导致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随意性。家长对留守儿童缺乏管理,使得他们在言语智能发展方面缺乏引路人,这是对孩子包括言语智能发展等方面的不负责任。其三,家长不善于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进行引导。纵观社会,我们会深刻地发现,言语智能发展良好的孩子,与他们的家长对其言语智能发展的引导紧密相关。家长引导得好,孩子言语智能就发展得好,家长不善于引导或没有引导,孩子言语智能发展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校因素

关爱学生,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然而,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与学校教育的疏忽紧密相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疏忽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很多学校对如何培养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理念。绝大部分学校片面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生的安全管理,对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缺乏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的意识。其二,学校缺乏推动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当前基础教育制度机制的建设,是为了教学和学生的安全,而忽视了促进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这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滞后与局限。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缺乏促进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其工作必然是片面的。

3.社会因素

关注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是社会的应有责任。可以说,社会因素是保障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发展的关键外在因素。马克思曾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这里,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原本保障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却呈现出制约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发展的诸多弊端。其一,社会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缺乏重视。没有端正的认识就不会产生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行动。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注重物质利益,物化倾向极为严重,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包括言语智能发展等方面的重视。其二,社会普遍缺乏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机制建设。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诸多困境与社会缺乏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机制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言语智能发展机制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留守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基本策略

1.加强言语智能认知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认知的忽视。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认知的错误,将直接导致对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疏忽和漠视。“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这里,我们深刻地发现,认知因素是人们做出选择、决定的基础,是引导人们践行探究的先导。一般而言,“认知结构是指接受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注意、感知、抽象概括、同化顺应、储存保持的系统,即接受主体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接受主体的知识准备状态、思维方式方法和内在导向系统等。”可见,认知因素对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发展,加强言语智能认知教育势在必行。其一,加强家长言语智能认知教育。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其家长的忽视或漠视紧密相关。加强家长言语智能认知教育,可以使其深刻了解和把握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和重视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促进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发展。其二,加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认知教育。加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认知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深刻了解言语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全面把握言语智能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2.加强言语智能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强烈追求自己本质力量的内在因素。可以说,缺乏情感,就缺乏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内在追求。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言语智能情感的缺失。在这里,“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通过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显然,促进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和开展留守儿童言语智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情感教育注重的是通过对教育对象情感的开发和引导,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加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情感教育,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其言语智能发展的认可和积极性,促使其更加重视个人的言语智能发展。留守儿童言语智能情感教育,可以赋予留守儿童言语智能情感意识和情感行为,从而增强其言语智能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陆松柏,张文文.“90”后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元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2]刘新跃,周亚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8).

[3]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4.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3

脑与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认知是一个多成分、多系统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它既以种系进化为基础,也与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密切有关。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以促进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学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早期的数学学习途径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

首先,幼儿园的课程应当是儿童系统、全面地获得数学学习经验以及促进其数认知发展的主要形式和保障。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如何思考和构建数学教育的课程,我认为需要关注和审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1)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的目标。在数学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学习“应用性数学”以及“生活化数学教育”的口号。确实,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远比概念性数学、书面化数学来得更重要也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生活化数学”作为早期儿童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理解的话,则有失偏颇。因为这一口号是对以往传统数学学习不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的一种批判,是在纠偏的立场和前提下提出的。因此,“生活化数学”绝不是儿童数学的全部。儿童的早期数学学习要“回归生活”,要渗透“主题中的数学”,但不等于可以以偏概全,否则必将弱化数学而造成对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缺失性影响;(2)正确处理好主题线索和学科逻辑的渗透与融合。在当前的数学教育课程实施中,教师们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主题中没有数学或很少能够融进数学”。因为当把数学放在主题的框架之下时,教师们对数学内容点的捕捉和把握,对与主题相关经验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感到了困难和迷茫。由此我们应当看到,儿童各个领域的发展既有它的整体性,也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数学学科领域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在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主题中的数学内容时,不能忽视对其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的判定,对儿童年龄适宜性的判定,以及对其与其他数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联系。这是因为,虽然综合主题课程下的数学逻辑体系已不再是一条“明线”,但其应当是一条“暗线”。

其次,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样,对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因素,如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所提供的物质环境、家长的教育期望和观念、与儿童的互动方式、对儿童认知水平的评价等均与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学前儿童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上的个别差异也并不是在入园时显见,到了幼儿园末期就会缩小的。由此可见,我们还应当大力呼吁和倡导“家庭数学”的理念与做法,改变家长“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靠幼儿园,为孩子选择一所放心的幼儿园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为孩子提供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非正式数学学习(譬如,家长可以利用积木、硬币、扣子等随处可见的材料,和孩子一起操作,从中体验数量、空间位置、分类、排序等相关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飞行棋等诸如此类的游戏;或在购物、逛街、坐车等日常生活情境中对孩子渗透有关数的运算、数量的比较和空间、时间等方面的知识),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展数学兴趣,形成数学意识,刺激数学思维,促进数学认知。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教学;策略

学前儿童教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学前儿童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次探讨。

一、农村学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学前儿童教育不够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弱,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目前,政府对于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率远远低于城市儿童的入学率。教育经费的匮乏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后果是幼儿园的数量严重不足,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中西部的20个省市和自治区之中,一半以上的乡镇没有设立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仅仅占全国行政村幼儿园数量的9%,约有3/4的适龄儿童不能正常入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村共用一个幼儿园,直接影响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的匮乏带来的第二个后果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待遇极低,而且缺少正规编制,由此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学前儿童教师学历水平比较低,有些还缺少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技能比较差。总之,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引发了两个主要问题,即幼儿园的数量不足以及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对学前儿童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前儿童家长对于学前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是浪费钱财的一种行为。这种错误的教育观严重影响了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导致很多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完整。一方面,农村学前儿童的父母受制于时间和精力,不能够针对儿童进行正常的家庭辅导,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只是单纯地教授一些基础知识,比如一些算数和拼音,在儿童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科学知识以及才艺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学前儿童教学策略

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学前儿童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活动的单一和落后,大多幼儿园老师只是开展一些最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这类活动只有一个目的――让儿童玩得开心、快乐。儿童的开心与快乐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关键的教学阶段,儿童的品质培养以及习惯养成也至关重要。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因此,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儿童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生活,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培养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自理能力,训练饮食、睡眠、排泄安排等;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必须吃光,吃完饭菜,才可以吃零食;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教师要教会他们基本的交通理论知识和常识;比如环保,教师要引导儿童正确地使用垃圾桶,还要教会他们进行垃圾分类;比如遵守社会秩序,养成排队的好习惯。

(二)立足生活,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比如爱心,引导儿童亲自照顾小动物,关心弱小生命;比如坚强,儿童摔倒后,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比如尊重,告诉儿童,不经别人允许,不可擅自动别人的东西;比如礼貌,别人帮助你,要学会说“谢谢”,见了老师,要问好;比如承担责任,告诉儿童做错了事情,要勇于认错;比如诚信,教师要以身作则,答应儿童的事情必须办到,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比如自信,鼓励儿童大声讲话和大胆交流;比如合作,活动,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家长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增加教育经费;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并定时辅导;教师应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像妈妈一样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保证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迎春.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2):11.

[2]刘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8-20.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入学准备。

到了法定年龄,所有适龄儿童都要走进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并非所有儿童都做好了入学准备。入学准备状态,是指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学龄前儿童应该具备的基础条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有言语、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社会性和情感、学习方式、认知以及一般的基础知识。①因其对后期学校适应、乃至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处境不利儿童入学准备发展及促进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流动儿童为处境不利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郑州市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水平与农村儿童的准备发展水平相当,但与城市儿童常模相比,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处于落后状态。②北京市流动儿童在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性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准备状态均落后于其他文化背景( 工人和市民子女,企业经理、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子女) 的儿童。③我们使用入学准备组成部分( SRC) 这一偏重认知准备的测查工具,对江苏省某市 41 个班级 180 名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 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不佳,他们在总分上明显落后于非流动儿童,且各领域发展不均衡。这促使我们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并探究其入学准备不足的改进措施。

一、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奠基作用。

上述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即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处于不利状态。不同儿童的早期学习机会存在着显著的不平等,入学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幼儿所知道的和所能做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对他们学习和成就的获得产生重要影响。④入学准备对儿童未来学业发展具有高预测性,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不佳将带来更差的学校适应,影响其城市生活与学习质量。已有研究证实,流动儿童在小学适应上处于不利地位⑤,这很可能与其入小学初在各个方面的准备不足相关。

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落后于同伴群体,这意味着在开始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前,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试图通过为流动儿童提供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来促进其学校适应和城市生活融入,但一直忽略了这些儿童在入学起点上的落后和由此导致的适应不佳。为此,我们应认识和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奠基作用。

二、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

使用入学准备组成部分测查工具( SRC) ,对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进行的测查表明: 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总体发展和分领域发展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现在中班好于小班、大班好于小班、大班好于中班。另一方面,与城市儿童相比,小班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发展上落后于非流动儿童; 中班依然如此,但二者的差距缩小; 到大班离园时,流动与非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上稳步发展,且与非流动儿童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除儿童身心成熟的影响外,更源于他们自小班起开始接受系统的托幼机构教育,正规托幼机构教育对其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国外研究发现,即使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是中等甚至偏低的,但仍然对处境不利儿童有着极为显著的积极影响,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为此,适龄流动儿童应尽早入园接受教育,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入学准备的发展。

在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进入国家政策关注的视野。但可以看出,针对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规定和要求仍只停留在指导方针层面和口号式的宣传上,无实质性可操作的内容,这导致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很难摆脱“无政府主义”衍生的“边缘化”乃至“虚置化”困境。⑥所以,必须在权益保障及政府职责的立法构建方面迈出实质步伐,为流动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机会。

多数城市仍采纳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教育体制,这严重削弱甚至剥夺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要保证流动幼儿的平等受教育权,需要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将流动儿童教育纳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在其聚集地适当建立公办或者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整体提高他们的入园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问题。

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除加大对整个学前教育的投入外,政府更应调整财政投入政策,加强对弱势群体早期教育的投入。公共财政应为更多的弱势儿童“雪中送炭”,投向处境不利儿童群体( 包括流动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等) ,对其进行弱势补偿。即优先在这些群体中普及学前教育,进而提高其入学准备状态。

借助专项投入,扶持流动儿童入园。如针对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用于解决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其中,针对流动儿童入园这一难题,中央财政按各地接收流动儿童数和幼儿园预算均教育事业费投入水平,确定奖补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各地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政府还可鼓励幼儿园对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减免收费,或发动社会力量,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帮助他们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⑦。

三、提升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

由于流动家庭的特殊性,其子女所受教育大部分在园中完成。因此,园所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优劣。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流动儿童在家庭生活和教育状况、入园初的发展上明显落后于本园的非流动儿童,但他们与非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水平日益接近,这与他们所接受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这些孩子在读的幼儿园均为市级优质园,处于较成熟社区的农贸市场旁或城乡结合部较繁华的地段,成立时间较久。与合格园和非法举办的“黑园”相比,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队伍、软硬件配备相对成熟,园所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流动儿童进入这些质量相对良好的园所,补偿了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或不利,能帮助其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

国内研究发现,流动幼儿不具备当地户口,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多选择就读一些收费相对低的民办幼儿园。由于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最大化、投入最小化,这些园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职工总数差强人意,班额普遍过大;举办者缩减对日常保教、教玩具的支出,教玩具匮乏; 空间狭窄,安全、卫生条件存在不少隐患,保健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学历偏低,工资待遇不高,流动性大; 多位于工厂附近,交通堵塞,空气、噪声污染严重。若听之任之,将使问题增多,质量变得更加低劣。若流动儿童进入质量过于低劣的托幼机构,不仅不会产生人们期望的“促进儿童发展”的结果,反而会危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为此,要保障流动儿童接受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的学前教育,才能为其做好入学准备起到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幼儿园(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 的管理和督导,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办园标准、管理措施,保证其不乱收费和达到一定标准的教育质量。此外,教师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对于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最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除了鼓励和吸引优秀幼儿园教师到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幼儿园任职外,政府更应加强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为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幼儿园园长及教师提供多渠道参加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如安排观摩、交流或定期举行讲座等。⑧特别应邀请专家开展入学准备方面的讲座,帮助幼儿教师全面理解入学准备的内容、知晓如何为儿童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园与幼儿园间、幼儿园内部也应加强相关交流,互通有无。如将本园教师摸索到的开展有效入学准备教育的途径、方法、原则,家园如何合作共促入学准备等方面的经验与他人共享。

四、改变教养者的入学准备观和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各领域的发展上存在不均衡,这表现在与常模相比,他们在“运动技能”领域的准备状态较好,“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领域的准备状态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但在“学习方式”、“情绪与社会性”等领域的准备状态不佳,急需得到改善。⑨我们利用入学准备组成部分测查工具进行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在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均衡。这表现在: 小班儿童对“大小”,如描述一维、两维和三维空间的一些概念,像最小、最长、最深、最宽等的掌握最好,通过率达59. 17%; 中班儿童在“颜色”领域,如认识 11 种基本颜色、“数字/计数”领域有飞快的发展,以至于与大班儿童无显著性差异; 大班儿童的入学准备总通过率达 86. 45%,对“数字/计数”的通过率高达 97. 93%,但对“形状”领域,如能否辨别基本的一维、二维或三维的图形,像直线、五角星、圆柱体等的通过率低于80% 。

流动儿童教养者片面的入学准备观及相应的教育行为,促使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各领域的发展不均衡。我们发现,流动儿童教师和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较为片面,在施教过程中过于强调儿童对拼音、汉字、算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对忽视开展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为此,应改变教养者的入学准备观。

应借助现有的“省级—市级—区县—乡镇—各个幼儿园”的幼儿教育管理网络,层层宣传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性,特别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摆脱对入学准备认识的局限性。依靠幼儿园教师对流动儿童养育者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指导,使其对入学准备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树立起为儿童做好准备的意识。养育者应有意识地利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环境刺激,结合日常生活对儿童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做好入学准备所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经验。如为让儿童掌握大小顺序,可让其找出各种大小的玩具等物品,并学习根据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为帮助儿童掌握各种形状,教养者在知晓基本的形状类型后,依据儿童发展水平对需掌握的形状概念排序,再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循序渐进地施教。

五、加强入学准备课程研发和资源库建设。

课程,特别是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中介。流动儿童所在园所教师往往将教材作为开展活动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习惯于将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看作完成教育任务。为此,除对其加强培训外,还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用以帮助流动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课程,应包含入学准备所需关键经验和基本概念,应包括多种学科知识的内容,建构在学前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旨在促进儿童在体能、智力、情感和社会性、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参考教育部最近颁发的《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部分内容,特别是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身体、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将学前儿童应掌握的关键经验提取出来。之后,由专家引领,组织经验丰富的一线幼儿园教师为掌握这些关键经验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多次试教和修改,将教学内容编写成幼儿指导用书。

配套的资源库应包括教师用书、儿童学习材料、必要的挂图、常用的教育资源等。教师用书应符合《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支持性策略与活动部分”的要求。针对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一些能够有效促进流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特别是提供部分具体的教学过程供教师作为执行指南,提供一些如何挖掘和利用日常教育资源的案例供教师作为参考,以此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增多,流动人员家庭化现象造就了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其发展与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与学龄儿童相比,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更加庞大,达到 628. 13 万人,他们大都与父母一起居住。⑩关于流动幼儿这一弱势群体,官方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其早期发展与教育问题刚刚被纳入政府的视线范围。由于入学准备状态关乎后期学校适应,乃至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流动儿童准备状态不佳的现状急需得到改善。为使他们与非流动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政府、幼儿园、家庭等应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其做好入学准备。

注释:

①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年,217 页。

②⑨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27 页、71 页。

③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年第 7 ~8 期。

④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34 页。

⑤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 年第 6 期。

⑥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年,103 页。

⑦⑧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12 年第 4 期。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9-01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儿童教师的摇篮,在针对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和学习是必备环节,但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文将针对高职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明确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适用于幼儿进行阅读,是儿童成长的必备精神食粮,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几种类型。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名好的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没有接受过学前儿童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果一个进行学前儿童教学的任课教师对儿童文学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那么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目的和行为就毫无意义,因此,在高职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作品的讲解尤为重要。

在高职的课堂中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为研究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为研究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和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必备环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在高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素质提高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儿童。

任课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明确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的担任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针对学前儿童文学教学的方法

1、仔细研读教材,选取优良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也是成功教育的一个必备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选取适当的教材,因为我们主要是研究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散文、戏剧等作品类型对婴幼儿能力的发展影响,因此要保证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将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够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选取了适当的讲解教材,学生才能够对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并且能够从教材和课堂的学习中学习到知识,继而才能够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让学生认清学前儿童文学的地位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或者接近成年,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对学前儿童文学的认识并不完备,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轻视学前儿童文学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会采取一种不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讲解之前,需要先将学前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作用讲解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中,进而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研究儿歌对婴幼儿语言能力成长的影响和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成长起到的作用需要学生能够明确婴幼儿各项能力的基本情况以及充分把握儿歌和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3、儿歌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

儿歌,又可以称之为童谣,是指针对儿童特点而特别创作的传唱性的歌谣,可以让儿童产生共鸣,激发想象的歌曲作品。儿歌不仅具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风格和特点,还具有民歌创作的艺术风格,琅琅上口,可以让儿童很容易接受。因此,儿歌作品可以说是结合了诗韵艺术和受众年龄特点的通俗文学体裁的作品,因此儿歌对婴幼儿能力成长的影响意义深远。

(1)奠定语言学习基础。儿歌的特点是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可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语言知识,能帮助幼儿进行学前的语言学习和相关词汇的积累,同时儿歌也可以传递部分简单的生活信息,可以为幼儿的语言基础学习奠定基础。

(2)激发幼儿语言学习兴趣。儿歌是一种具有押韵、韵律等特点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情感表达激起幼儿对日常生活模仿的兴趣,同时儿歌的创作符合幼儿世界观和认知能力的事物,通常会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幼儿能够关注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主动学习儿歌语言。

(3)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儿歌是幼儿之间交流的共鸣,可以引起大多数幼儿群体说唱一首儿歌,幼儿在集体传唱中能够感受到集体感。同时在和其他同学游戏或者生活中,幼儿也可以通过对部分儿歌的传唱,相互倾听、模仿和矫正,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4、童话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影响

成人世界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从自身的生活出发。而童话故事中的环境相对活泼、轻松、单纯,可以让幼儿很好的接受,因此,必须要重视童话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童话可以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到道理。童话通常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表述有利于幼儿成长的道理,让幼儿在一个相对简单、单纯的环境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了解到是与非。童话可以把抽象的道理、是非的分明和强烈的爱憎情感更加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从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2)童话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童话可以通过一种更加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现实世界,了解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间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幼儿对周遭生活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所接触到的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他们都可以理解,因此必须要有一种适合幼儿想象的方法,让他们可以对生活产生更多的想象,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世界的创造能力。童话就可以通过这种空灵的创作手法,让幼儿可以在创作的环境中充满更多的想象,对周围的生活产生更多的美的创造。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7

一、流动学前儿童的公办优质幼儿园入园率低

据段成荣等对我国人口抽样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仅为61%,仍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邹泓等在《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中也提到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比例仅为60%,远远低于城市儿童。诸多专家也对各地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进行了调查,上海市卢湾区的0~6岁流动儿童的入园率为81.3%,且入托年龄偏低,甚至有未满1足岁的学前儿童。鞍山市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为76%,但绝大多数选择的是条件较差的私立园或“黑园”。而私立幼儿园中95%的儿童为外来农民工学龄前子女。只有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积极响应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号召,采取增加公办、民办幼儿园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达97.8%,其中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2%,实现了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普及性学前教育。

二、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较为拮据,承受不起昂贵的幼儿园教育费用,所以流动学前儿童只能呆在家中,由父母或其他人看守,又因家长工作繁忙、教育意识淡薄和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1.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对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的研究数据较多,黎婉勤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26.9%,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39%。徐微对25户流动家庭进行访谈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66%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16%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8%。由此可见,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有多个专家学者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进行过研究分析,庄甜甜、王奕君对上海的流动学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0%被调查的流动家庭每月工资在500~2000元之间,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幼儿园费用太高”。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流动人口,若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话,一般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很多流动家庭的父亲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者,而母亲主要承担起抚养幼孩的责任,因此,相对于流入地家庭的经济收入而言,流动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偏低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低。

3.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单一,行为较粗暴。在家长教育方式与行为方面,流动儿童父母普遍缺乏加强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有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彼此交流的方式比较单一,不会经常指导孩子学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曾委托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9.45%的流动儿童家长会将“打骂惩罚”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方法。他们还认为流动儿童家长工作忙,缺失教育方法。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行为较为相似,状况不容乐观。

4.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物资条件不足。普通家庭拥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物资,这在流动家庭中却是比较少见的。有调查研究表明,家里很少有孩子成长所需的书籍、音像资料和益智类玩具,家中有较多藏书的只有19.23%,很少或没有藏书的有81.72%。而且流动学前儿童很少参加各种兴趣班或特长班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在家里,有些甚至无娱乐活动。从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物资条件等方面揭示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较少甚至缺失。

三、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迫切需要社区的帮助

面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也意识到在流动家庭中家庭教育的迫切性,表示急需社区帮助。上海市卢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80.6%的流动儿童家长“迫切需要”或“比较需要”得到社会对其教育子女的指导。程福财认为7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接受由专业早教机构或早教工作者提供的有关于育儿的成长指导。

四、构建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

由于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有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则把责任及工作交给政府,要求政府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建设低学费的幼儿园或要求放宽入学门槛来提高入园率,专家对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从社区的角度提出系统解决对策的研究较少。徐微提出了社区参与教育的模式,即社区主动服务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便利资源。有些专家认为应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的活动,促进流动幼儿及其家庭的社会融入。

徐微还提出幼儿园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或组织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讨论遇到的共性问题,为家庭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帮助。同时,社区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开办家长学校,如设置咨询机构、举办讲座,举行亲自互动活动等。徐微的研究认为社区参与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单一,且社区没有提供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活动指导,而且还认为社区对外来流动儿童有强烈的排斥性。鉴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高入园率的成功经验,可建立教育局主管,民政、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及镇(街道)上下衔接、相互配合的管理网络,同时配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负责学前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上海市的做法也小有成绩,将0-3岁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散居儿童工作体系,2004年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共同颁发了《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教教养工作的意见》,建立家长学校,为其提供教育技能培训,系统协助0-3岁儿童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识篇8

一、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概况

我们集中对新县周河乡的10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了调查,并将所得数据依留守儿童年龄层次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为学龄前留守儿童组0~6岁、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组7~14岁以及大龄留守儿童组15~17岁。调查并分析了周河乡各个村中各年龄层留守儿童的男女比例及地域分布。

(一)留守儿童年龄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新县周河乡10个村里面一共有372名留守儿童,其中男孩21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8%,女孩15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42%。因此,男性留守儿童的人数比女性偏高。从各个年龄层次看,周河乡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数为99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26%。由此可见,学龄前留守儿童在总留守儿童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而学龄前儿童十分年幼,正是需要父母留在身边关怀的年龄。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他们较之其他年龄层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义务教育年龄段儿童人数为20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5%。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总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最大,他们正处于了解和学习这个社会以及建立三观的时期,没有父母在身边指导与鼓励,缺乏父爱或母爱的他们,同样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大龄留守儿童人数为67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18%。他们中一部分被父母接走,一部分去外地读书,而大部分大龄留守儿童则选择去外地打工,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二)留守儿童的地域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新县周河乡各村的留守儿童人数各不相同。其中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毛铺村和西河村,人数分别达到74人和68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19.9%和18.3%。留守儿童分布较多的是冯楼村和柳铺村,人数分别达到42人和40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11.3%和10.8%。留守儿童分布最少的是熊湾村,人数为19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5.1%。毛铺村和西河村都位于深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家庭条件,很多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的负担,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常年无法回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毛铺村和西河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而熊湾村位于公路旁,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经济发展并不算十分落后,所以其留守儿童人数占所有村总留守儿童比例最少。但是也依然有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要使这些地方的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更好的改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二、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状况

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周河乡10个村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并且按照留守儿童年龄层次,即学龄前留守儿童组4~6岁、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组6~14岁以及大龄留守儿童组14~17岁,分别调查分析了各年龄层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辍学率,并对比了留守儿童中男女辍学率的不同。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关注留守儿童整体的就学率,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是否都拥有在学校学习的机会。

(一)学龄前留守儿童就学情况较差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学龄前留守儿童整体的就学情况并不乐观,全乡就学率只有49%。而王边村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就学率甚至只有1%。周河乡学龄前儿童就学率低的问题主要还是由农村教育水平整体的落后所造成的。教育设施无法完善导致部分地方根本没有幼儿园或其他学龄前儿童学习的场所,教育理念没有普及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看护人没有学龄前教育的理念。而周河乡部分村部如余冲村和周河村因为靠近公路或城镇,交通或经济状况较好,其学龄前儿童就学率达到了67%。由此可见,虽然周河乡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可以享有学龄前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留守儿童缺乏学龄前教育的条件。(二)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较好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相对良好,小学义务教育即7~11岁留守儿童就学率高达98.7%,辍学率仅有1.3%;高中义务教育即12~14岁留守儿童就学率达到94.7%,有1.5%的留守儿童未能就学,3.8%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辍学。总体而言,周河乡7~14岁的留守儿童就学率达到96.2%,而未上学率和辍学率分别为0.9%和3.8%。由此可以看出,周河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较好,但是仍有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甚至未能上学。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尽可能地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

(三)大龄留守儿童就学情况严峻

我们收集了周河乡10个村共计67名大龄留守儿童的就学情况,归纳并分析得到大龄留守儿童就学率数据。从其就学率可以看出,周河乡大龄留守儿童就学情况较为严峻:大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有43%,未上学以及辍学率分别为48%和9%。其中男性留守儿童的就学率较之女性留守儿童明显偏高,分别为36%和7%。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政府和社会需要给予大龄留守儿童关注与关心,而不是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同时,男女就学率的不同也同样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因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享有学习的权利,而不应区别对待。

三、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我们收集并归纳了周河乡10个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别计算了各个家庭结构类型所占的百分比,分析总结得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数据。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10个村的留守儿童双亲外出的情况占据绝大多数,比例高达77.7%。由于当地整体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家庭条件普遍不足以维持开销。所以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且当地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多数家庭的父母都选择双亲一起外出打工,而将自己的子女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样就使得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长久下去,导致他们在心理、行为、道德和情感上产生很多不良问题。同时,数据显示出单亲外出的比例为22.3%,这些留守儿童都是缺少父爱或母爱。中国家庭教育自古以来都应由父母双方共同努力,缺乏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不均衡,甚至出现扭曲与偏激。父母中的一方同时顾及父亲与母亲两种角色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环境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有2.6%的孩子属于单独留守,这些孩子虽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但实际上基本是在周围邻居的帮助和照顾下成长的,他们缺乏应有的榜样来作为成长的目标,缺乏应有的鼓励来作为成长的动力,缺乏应有的监督来作为成长的标尺,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着实令人堪忧。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应当继续完善与留守儿童相关的制度

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首先,政府应尽可能地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户口问题,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与保障,包括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其次,政府应积极关注现存的留守儿童,设立相关基金用以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教育需要。同时,填补留守儿童问题在法律上的空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留守儿童应有的权利。最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改善农村交通及经济落后的状况,这样可以有效减缓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从而遏制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恶化的情况。

(二)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改善留守儿童问题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关心理解留守儿童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并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媒体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积极主动的关注与热情,及时跟进报道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呼吁更多人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其次,社会福利机构应积极参与或组织对留守儿童的援助活动,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最后,各村组的村委会也应努力完成自己的义务,管理并监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三)学校应当更好地引导与教育留守儿童

对于所有儿童而言,学校是最主要也是最好的受教育地点,这点对于留守儿童也不例外。所以,学校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教育的最理想场所。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学校应积极提供相关的教育设施,如设立心理健康课、提供心理辅导等,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努力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校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尽可能鼓励并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充分学习知识,培养责任意识,避免留守儿童问题的恶性循环。最后,鉴于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在身边,应给予学校一定程度的监护权,这样可以使学校更好地监督与引导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得到更充分的教育。

(四)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加强农村父母的责任意识,应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主,而不是舍本逐末,追求改善经济条件而忽视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首先,父母应尽可能地陪在孩子身边,鼓励与指导孩子的成长。其次,政府与学校应努力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积极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农村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对责任的认识以及担负责任的勇气,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到责任可有可无而不愿去承担责任。

上一篇:光电子产业研究范文 下一篇:电工基础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