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课教学剖析

时间:2022-04-15 01:06:13

对小学《科学》课教学剖析

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颁布正式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实施后,讲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初审的实验教科书《科学》以编写的内容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讲述与实践相融,科学知识涵盖率很高。对少年儿童注入启蒙式的科学知识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普及少年儿童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扩大科学知识视野及兴趣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可这门课目在现阶段小学教学课程中却处于一片空白之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理念上的偏离错位

现在从城市重点小学到一般完全小学、乡镇级的中心小学及所辖的独立完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大感召下,教育主管部门及各校每学年都以语文、数学及英语会考后的双科合格率或三科合格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来评价某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各校教务在教学安排上都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攻科目,其次是美术,音乐,体育为副攻科目,写字、品德为辅助科目。普遍都把《科学》这个科目看作可有可无,排课时随便给某个教师搭配给,作为缺课教师的补缺课敷衍。因为它对一个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会产生影响,这就从思想认识的出发点上对这门学科理念产生误区,形成本质上的错位。尤其在农村小学对它的认识偏见更为严重。从我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中,就没有见到那所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把《科学》课重视过,谈不上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学科进行传授,更谈不上对教材进行研究、进行教研活动了,甚至在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把这门课目干脆搁置起来。在较偏僻、较落后的区域学校干脆不开设这门课程,不征订教材。有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不知道有《科学》这本教科书。就此缘故,许多小学生或初中生连最起码的科学常识都没有,连日常生活中的水汽、雾、冰怎样形成的都不知道,连周围的花草树木的名称都叫不上来等等。

综观西方对小学生知识传授方法,开拓式的教学手法相比,我们对《科学》科目课的忽视偏离将严重影响我国今后科技发展,影响科技创新。因为这种认识理念上的偏离和错位,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阻碍了少年儿童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掌握自然知识的认识,没有实践技能,没有创新开发的根基。

二、受区域、时间、环境条件限制,不能有效地传授这门学科知识

《科学》教材涉及内容广泛。但其中的内容和知识点因受区域、时间及环境条件的制约,学习过程中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譬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中“种子变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开花了,结果了”。仅仅在实验室里观察是很不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观察。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的成长周期,以及生命变化周期等。像玉米、洋芋、花生、小麦等 其它植物的生长变化,处在农村的学生或许知道多一些,他们能在较长的时期里得到观察。对长期生长在城市或大都市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见都没见过。在养蚕区域的地方,许多家庭的孩子对蚕的的生长变化、外形行为,长成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结果就了解得具体些,有的还懂养蚕的技能。不属于这个区域的学生,他可能一无所知。况且这个变化生长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的几十分钟能了解到什么呢?老师讲得再好再具体,学生也一知半解,迷迷糊糊的。

又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新的生命”这一章节中的“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去”。农村学生就知道得多一些;相对于大都市的大部分学生就一知半解。譬如蒲公英(黄黄菜)的花絮(带籽)传播方式农村学生就知道,城市学生就不知道。再如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二)中的“蔷薇花丛”去观察花丛里的生物。有哪些常见的昆虫,叫什么,吃什么,它们的食性,它们是什么关系,还有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城乡学生之间掌握程度差别就大。像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机械”、五年级下册的“运动和力”,这些章节中的内容,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讲,那就比地处农村的学生要知道得多,懂得多。好多东西农村学生就一无所知。处在城市里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接触的大多是现代设施、大商场、许多个类工厂等。而且这些孩子从胎教到牙牙学语就开始引导,从各类玩具图片、各类电器及媒体智力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中,就贮藏了许多现代化新信息,这些优势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就望尘莫及了。有许多新东西、新知识在农村还是很闭塞的,根本谈不上懂不懂。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章节内容要离开课堂到室外实地观察一段时间,进行一定时间实践操作。这又与学校教学时间,其它教学任务相矛盾,但不能顾此失彼,故不能有效的传授这门学科知识。

三、没有学科实验配套设备,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照本宣科,无济于事

据我所知,我区有一百多所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都不具备“科学”课实验配套设施条件。例如三年级下册中的“磁铁”、六年级上册中的“形状与结构”四年级下册中的“电”等章节,就必须和实验相配套,边实验边操作,才能掌握其中的内容。在了解岩矿这些章节内容时,需要有岩矿标本,没有标本对岩矿的观察描述就无法进行。对矿物与岩石的区别、矿物种类用途颜色光泽等特性只靠借助课本中阅读内容就很难了解到。想学习“人体结构”、“天体宇宙”、“太阳系”,星体运行等内容,更要借助挂图,图像演示,实体演示仪,模拟实体等进行,不然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凭老师的一张嘴,仿佛听天书一样,让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枯燥。要么不听,要么打盹睡觉。以观察、实验、实际操作为主体的,却连相应的什么配套设被都没有,怎么能上好课呢?

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科学开拓创新意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引以足够的重视,强化小学《科学》课教学,让《科学》课绽开希望之花。

上一篇:提高民族寄宿制初中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感疑思接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