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19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医改;医院管理

新医改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解决国民看病难的问题,它对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改善国民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医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真正体现医疗的服务性质,尤其是基础医疗。二,政府加大了投入,显著降低了个人负担。三,建立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

1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对医院筹资管理的挑战

医院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资金来运转,而医院的用资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显然难以为继。基层医院目前财政收入主要的渠道有三个来源,即:政府的财政补助、上级的非财政补助、部分非基础医疗药品差价收入和医疗服务、药事服务等医疗服务收入。随着医院分配关系与国家财政状况的变化,医院筹措资金的几个渠道也在变化。政府综合社会福利等因素对医疗收费价格调整进行严格的控制,医疗的服务收入基本被控制在成本范围以内,药品差价收入也随着新医改的深化而萎缩,医院财政资金来源将面临挑战。所以,医院自身应该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解决用资方面的问题。

1.2 对医院成本核算的挑战

新医改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客观地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医改的推行将对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控制产生重要影响,新医改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改革,设立相关的成本类科目,严格划分了各类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核算口径最大程度得到统一形成了体系,加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作为基层医院,务必要认真面对,搞好医疗成本核算。首先,划分出不同类型资金运作形式,借鉴工商业及服务业的成本核算经验,准确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及对象。其次,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应根据自身情况分离职能,适应传统的科室核算向成本核算的深化。

1.3 对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挑战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只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融合,才能充分体现价值,基层医院尤其如此。基层医院应通过资金的合理使用,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来面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挑战。基层医院是国家卫生服务的窗口,社会效益是基层医院必须担负起来的基本责任,因此,着眼做好基本医疗服务,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基层医院必须坚定的经营理念。

2 新医改政策下财务管理的加强措施

2.1 财务管理的观念要加强和更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机构的改革,基层医院也不得不面对市场,面对激烈竞争,财务管理也已经被医院管理者关注。基层医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新医改这个大形势下,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更应该不断提升主观上的思想意识,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思想上真正认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财务知识,将财务专业知识与新理念充分的融合起来,更大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2.2 医院要塑造新的风险防范理念

基层医院的财务工作因为新医改政策而产生了多重变动的因素,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际收益与财务预期收益出现偏离的概率,对医院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随着新医改的深化,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而这一收入原来占医院收入的40%左右,这使得医院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医院的收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财政补助和上级非财政补助的范围在新医改政策中得以明确,成为医院的主要财政来源。同时,新医改允许医院收取医疗服务费和药师服务费等服务性收入,并成为自主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医院应该重点关注自身的服务质量,从服务质量中寻求效益增长点,保障收支可平衡,提高财务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2.3 医院应该加强筹资功能

为了弥补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减少以及药品加成的消除等因素带来的资金缺口,医院要从自身服务性收费能力上寻找出口。为此医院就必须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升,特别是名师名家、专业特色的建设,并不断改善设备技术条件,而这些都是需要医院有良好的筹资功能作为保证。资源重组当手段、银行信贷当主体、社会融资当补充的筹资方式是医院可以考虑的。利用利益共享优势和社会融资灵活的特点,找寻可靠的企业作为医院的合作对象,实现利益贯通,不失为可行的策略。

2.4 会计核算的责任要明确

为了明确会计核算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提升财务管理机制,健全财务核算监督体系,新医改政策对此提出了要求。

完善院科单位二级核算体制。结合会计核算工作呈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完善院科单位二级核算体制,从综合的整体核算扩展延伸成为专业分级核算,这样可以更直接了解各专业科室组织的经济动态,对医院各经济指标变化进行实时的把控,提高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程度。

会计核算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质量。实现质量标准量化考核,处理好经营成本降低与医院社会声誉二者间的关系,将会计核算列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会计核算实施责任制度。衡量经营活动的利弊,考核所得与劳动成本,遵循权责发生制、会计分期等原则,提升各个专业科室的成本管理理念。

监督制衡机制。医院内部应该明确各部门与人员的权职,对票据及资金等展开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障医院财产安全。最后,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社会舆论等,保障医院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5 建立起畅通有效的信息平台

基层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建设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信息平台。基层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升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各个组织单位的信息交流更加通畅,便于风险的防范及一些决策的及时制定。

3 结论

新医改政策在给基层医院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医院管理层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医院应该在新医改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适应变革与发展,提升财务工作水平,面对变化适时调整,医院财务工作者与管理者都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在基层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为提升基层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不懈的努力,保障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本婷.基于医院医疗价格视野下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J].时代金融,2013,5.

[2]许坦.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与会计支出的勾稽关系[J].中国卫生经济,2011,8.

[3]王淑霞.浅析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多重特性[J].会计之友,2011,22.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的各项安排部署,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的工作思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本原则,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工作目标,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就医环境,基本公卫服务扩面增效,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明显,在保障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全市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家乡镇卫生院和644所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普遍加强,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乡镇卫生院均已配备急诊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农村医疗应急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是继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我市遴选**县作为我市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已被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医共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成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2个县域医共体。目前已与具备资质的软件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拟建设医共体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工作。

三是全面运行基层机构信息系统。2018年选取**市作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试点,前后经过7个月左右的时间,**市试点工作基本完成,相关系统陆续上线运行。家医APP和全国健康扶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用于对贫困人口体检、随访、信息核实等工作。目前,完成了村卫生室基本信息录入和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录入工作。

四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我市把项目工作作为医改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每年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加强资金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逐步规范。项目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率有较大提高,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

五是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有序开展。认真做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工作。2018年、2019年度共完成6类人员计931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任务。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全科医生10名,骨干人员(临床医师)40名,护士191名,骨干乡村医生18名,乡村医生50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164名。2020年将继续完成省下达的三类人员共47人培训任务。同时贫困县在岗基层技术骨干进修起成效。**县共选派15名技术骨干到**县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脱产进修,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缓解了农村卫生事业人才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明确功能任务、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综合管理。

二是以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高”。通过医共体,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达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目的。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努力在建立较高水平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突出加快发展,着力缓解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到年,全市医疗卫生总床位数达7000张左右,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达到9500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计,千人床位数和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4张和5.5人。

突出调整提升,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技术、管理、服务效能,完善覆盖城乡、惠民利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镇区、疑难病不出市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突出均等服务,不断提升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50/10万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80.8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

突出管理创新,基本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智能型卫生管理和运行体系。到年,实现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15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居民95%拥有电子健康档案,80%的综合医院以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卫生部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突出人才为本,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年,以首席医师、学科带头人为标杆,以技术骨干和基层社区适宜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更为优化,医疗护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行政管理等各类人才配置合理,学术性、研究型专业人才在省、市学术团体担任专业委员职务以上达100名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5:5.5。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以加快建设和调整提升为重点,全力构建以城市综合医疗机构为主导,以中心城镇区域性医疗机构为骨干,以专科性、功能性医疗机构为特色,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一是提升一批。抓好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年创建成为三级乙等医院,再通过三年努力力争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市二院、市三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同时推进市四院、市六院以及周市、千灯人民医院二级医院创建工作。二是建设一批。加快启动建设城西医疗服务中心,抓好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病房楼、老年护理院、分院(精神病医院)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市六院易地新建、周市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扩建及市四院门诊综合大楼、千灯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区镇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三是转型一批。充分发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学科技术优势和区镇医疗机构优势,加快推进城乡卫生资源整合步伐,逐步在开发区、周市、张浦、陆家、巴城、千灯等区镇形成妇女儿童、骨科、残障康复、心血管、肾脏病、泌尿等医学学科诊疗中心。四是扶持一批。坚持开放视野,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本兴办高水平和特需医疗机构,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升级改造,支持花桥绿地医院建设和宗仁卿纪念医院达三级医院功能标准,进一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二)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形成以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区镇公共卫生机构为枢纽、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网络,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水平。一是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管理以及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9大类2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惠民成效。二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步伐,以省内一流为标准新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健康促进中心、药品检验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区镇预防保健所机构建设,围绕“扩权强镇”和“区镇合一”改革,探索设立区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三是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者的地位和作用,以不断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目标,加快形成以街道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努力形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三)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一是推进集团发展。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两大市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放大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建立市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以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的医院集团化发展模式。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定位明确、特色明显的专科特色医疗群。实施“医学学(专)科创先工程”,重点支持心内科、骨科、妇科、儿科、肿瘤、肾病、慢性病防治等发展潜力好、群众需求量大的重点学(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在乃至省内处于先进水平的临床或公共卫生学(专)科平台。三是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全面推行医疗服务惠民举措。严格执行医保制度,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认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科学合理用药水平。重视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强人文理念和医德医风教育,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和“学习白求恩、敬业为人民”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四)着力创新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按照建立市级医疗集团、专科医院、区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五个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形成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机制的要求,全力构建与卫生基本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新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就诊转诊预约、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流、物流、信息流流程再造,形成医学诊断科学化、医疗服务智能化、医疗管理集约化以及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新机制。年,完成以“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卫生”建设工程,全面建立以市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覆盖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市民健康服务三大系统顺畅运行。二是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积极探索基层诊疗路径管理,推广运用适宜安全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调整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医德教育,优化人才服务,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引进高端医学人才。完善政策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各类紧缺医学专业人才,每年面向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引进50名以上高级医疗卫技人才。二是大力提升专业人才水平。在全市遴选500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40岁以下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库。分别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以及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送1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期半年以上的研修,加速中青年技术骨干成长成才步伐。三是大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继续实施“五个一批”社区卫生人才建设工程,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定向培养40名左右的全科医学生,每年面向全国招聘60名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立完善激励医务人员长期服务基层社区、中高级医务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市级医疗机构退休医务人员返聘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区镇要建立一把手负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合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部门要根据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总体要求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以科学规划促进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水平。规划部门要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留足留好医疗卫生发展用地。财政部门要逐步提高卫生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特色专科的发展。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体系,支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编制部门要根据城市人口发展形势,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调整机制。各区镇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全面承担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职责,严格实施项目责任人负责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4

关键词:基层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信息化

作为直接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小单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事业建设,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广大农民接触医疗服务的最直接路径。群众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是引导群众接受基层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不容乐观,在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建设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其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技术人员配置,医疗技术与服务能力达不到群众就医要求,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可及性、公平性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状

(一)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2016年我国乡镇卫生院37000个,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12-15年,乡镇卫生院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比2015年,2016年增长131个。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进,新建卫生室,购进新设备,使用电脑化办公,服务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活条件、物质待遇、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满意度有一定提高。目前,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比例上升,乡镇卫生院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逐渐改变,更加重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项目上,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减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11项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需求矛盾现象严重。一方面,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能力有限,不仅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对于小病慢病费用支付也存在困难。很多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不信任,就医习惯的影响,宁愿花更多的钱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而不选择乡镇卫生院。造成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浪费,发展动力不足。

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差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突出表现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首先是房屋建设,尤其是各地村卫生室、卫生院等,房屋建设十分简陋,房屋占地面积小,有的甚至不足500平米,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房屋陈旧,年老失修,屋内设施简陋,医务人员的办公用品,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甚至还有多处卫生院存在危房,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与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不少卫生室几乎不配备大型检查设备,拥有检查设备的卫生院的设备大多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能力与质量。三是信息化设备配置缺失,难以掌握更多患者就诊的信息与资料,也难以接受外界新技术、新资讯。

(二)卫生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卫生人力的数量与质量上。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与城市医务人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无法促M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2]村卫生室等机构,卫生人力往往在2-3人,试行轮班制。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缺乏科学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随意性大。不适当的人力资源安排,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严重影响了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乡镇卫生院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医疗质量无法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信息建设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各地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不统一。在医院日常运转中,卫生院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与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管理人员不注重信息系统绩效考核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医药采购流程混乱,采购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在应用电子化对居民健康进行管理时,存在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促进慢性病防治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存在信息系统内部互联互通效率低下,与外部信息系统沟通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受各种条件限制,对乡镇院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政策等缺乏了解,信息不通畅影响了他们的就医行为。

(四)卫生服务能力低

基层医疗服务卫生服务能力低下不仅体现在其服务能力不足上,体现在其卫生资源利用率低。首先,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缺乏物质保障。强调治疗,轻视预防,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卫生服务能力无法提高。基本药物配送不规范,难以适应基本药物需求。基本药物种类编少,常用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利润低的最基本用药,配送企业更是不配送,导致乡镇卫生院药的品种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此外,由于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不满意,不愿到乡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卫生院业务水平低下,服务能力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五)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偏差,相关执行机构及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影响,政策落实难度大。

三、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失去了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无法维系的,也不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有目标,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财政补助,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之处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乡镇卫生院每年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更新医疗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公环境和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就医质量。

(二)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是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福利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提升岗位吸引力。从政策层面进行扶持,对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政策优惠与补偿,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成长、发展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医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信息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尤其是各地农村卫生院信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远程医疗功能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对体系的运行进行严格监管。[4]基层卫生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与二级三级医院进行业务开展、机构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远程医疗能力。第二,基层卫生院的软件、硬件、数据建设标准统一,减少信息共享的摩擦成本。第三,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对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现有医务人员能进行专业化操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

(四)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对基层卫生院重点科室进行共建,采取“内提升,外引进”的方式进行人才建设与科室建设,规范开展诊疗项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点指标监测,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对内开展医务人员岗位轮训,技术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务实进修等。重视内部人员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实施工资待遇与医疗服务贡献率平行的激励制度。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脱离传统人力手工管理理念的禁锢,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收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资金支出的等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建设中的辅助功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财务管理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与实时监管,避免财会资料丢失、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卫生政策

h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规范医生职业行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强化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尤其要规范乡村卫生管理,提高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5]健全落实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在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的职责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促进基层首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卫生协会.2015―2016年“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部分地区的主要做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57-58+60.

[2]刘正芳,潘瑞玉.浅谈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375.

[3]曾建军,杨灵军,卿川.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17):17-18.

[4]田淼淼,张小娟,朱坤.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6):32-37.

[5]张海燕,秦梨花.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J].中国农村卫生,2016(05):36-37.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5

“到2020年,实现贵州省66个贫困县医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90%的病人看病就医不出县。”12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贵州省政府共同召开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启动大会,会议透露出健康贵州新愿景。

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是贵州健康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对贵州而言,“实施健康扶贫,既要突出精准性,又要体现普惠性,既要精准到现有493万贫困人口,也要预防493万以外的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全民健康保障脱贫攻坚、助推同步小康。”

在11月14日举行的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落细落小医疗扶贫政策,织密织牢“三重医疗保障”网,用足用好医疗对口帮扶力量,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切实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精准实施“三重医疗保障”

10月底,贵州已确认386.22万名医疗救助保障对象,占全省贫困人口的78.3%。

作为贫困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贵州省有三成以上贫困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493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就有87万多人。健康扶贫任务繁重,必须“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2015年开始,贵州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重点人群,实施医疗救助,率先在全国建立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重”即统一实行“门诊统筹补偿+住院补偿+重大疾病补偿”模式。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等11类人群,在门诊和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不低于5个百分点,同时经转诊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再设置起付线。

“第二重”即实施年度累加和分档赔付,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有效减少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大病保险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报销比例。

“第三重”即在落实前两种报销政策后,仍无力支付剩余医疗费用的,实行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扶贫专项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

据贵州省卫计委提供的数据,2015年6月―2016年11月,全省“三重医疗保障” 体系累计惠及151.37万人次,补偿费用19.37亿元,为贫困群众多报销医疗费用约4.34亿元。

通过“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确保11类人群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0%以上,其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T、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报销比例达到100%。

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

“补齐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不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掉队,主要靠我们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国家卫计委和东部发达省市的倾力支持帮助。”副省长何力说。

对于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的重大意义,何力认为,其“直接关系贵州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程度,直接影响贵州省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就医秩序的成败”。

贵州省66个贫困县,是全省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空间很大、责任很重、任务很艰巨,东部地区74个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贵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汲取经验、快速提升能力水平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贵州健康扶贫事业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国家卫计委给予特殊关注、特殊支持,仅“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470亿元支持贵州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并专门制定实施了《关于促进贵州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

2016年以来,国家卫计委为贵州量身定制了“黔医人才计划”,帮助协调组建了“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在贵州开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国家试点和生育健康全程服务试点。

东部发达省市是贵州健康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09年以来,浙江省已对贵州开展三轮对口帮扶,先后三次与贵州省签订浙黔两省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协议。

7年来,浙江省共选派113家(次)省、市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对贵州84家县级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投入帮扶经费、捐赠设备物资共计2.14亿元,派出专家2647人次,帮助培训医疗卫生人员2701人。

浙江省相关医疗机构将继续对口帮扶贵州29个贫困县医院,另有37个贫困县医院日前起得到上海、大连、青岛、广州、苏州、杭州、宁波7个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至此,贵州贫困县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

贵州省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全覆盖”是贵州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缩小与全国差距的一项标志性、引领性工作,“为贵州人民蕴育和送上一个健康的春天”。

难点在基层 重点在基层

目前,贵州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今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先诊疗后付费”以及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五个全覆盖”、 医疗保险与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等措施,广泛惠及贫困人群。

客观上,贵州卫生与健康事业历史欠账比较多。比如在财政投入上,全省人均医疗卫生公共财政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目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从疾病谱变化看,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依然易发多发;从体制机制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不够深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医疗人才供给问题突出。数据显示,在县级医院,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36.82%、乡镇卫生院占9.68%;70%左右的乡镇卫生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在全省基层卫生机构在岗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48.4%,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仅占8.7%,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仅占总数的4.1%,全科、儿科、妇产科等专业技术人员缺失严重。

为化解医疗服务人才总量与质量欠缺难题,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贵州将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人才招录“绿色通道”和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对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给予经济补助和职称评定优惠政策。此外,根据《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相关举措,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将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疾病与贫困往往相伴而行,医疗保障跟不上,脱贫攻坚打不赢。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029-01

随着医疗水平的飞速提升,新医改的到来,给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多方面工作的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怎样提升医院的档案管理目标,也成为当前医院需要重视的任务。为提升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本文主要对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1目前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档案信息数量极大,其也占社会资源的绝大比重。因此,基层医院必须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才能够使其所具有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国卫生制度的改革提供信息依据,并促使其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11缺乏足够的档案意识当前基层医院的管理者以及各科室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因为其认为其并不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也导致当前基层医院主要的经营管理理念仍旧是重医疗、轻档案。而由于这样管理意识的存在,导致当前我国基层医院普遍没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现有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随着在现代社会经济及科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使得我国的医疗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手段开始应用在临床治疗过程或者中,但其档案管理管理工作却仍旧存在着档案资料缺乏突出的内容重点、文字资料和图表资料严重不符以及缺项漏项的各类现象。此外,由于传统的手工查阅方法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急需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提升其意识水平。

12没有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档案的内容也跟随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而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基层医院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一般都是根据其自身的理解与实践经验进行的,也没有较为统一科学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当前的档案内容很多出现没有被记录在档案之中,在实际的管理中出现了漏记务?的情况。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也不能对其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与创新,档案管理方式的落后,也导致很多极为珍贵的影像以及文字资料出现了丢失与损坏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医学研究的有效开展。

13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基层医院的各类工作内容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服务性,工作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医疗临床,因此医疗护理制度以及治疗制度都是极为系统全面的。但是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不论是其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或是查阅保管工作,都没有较为完善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其工作具体的操作流程以及考核体系也非常的不健全,导致基层医院目前的档案管理效率极为低下。同时在现有的目标考核体系之中,也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考察内容,同样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4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综合素质作为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对于管理水平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基层医院之中,其人才培养只关注到了对于医疗技术人员的有效培养,根本没有关注到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完全依赖于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也导致其管理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没有创新性及活力,无法满足新医改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策略

21提升管理者的档案管理意识基层医院应该对档案管理工作所具有的作用以及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对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重要是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对于现今的医院档案管理信息进行正确的认识,通过对于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医院内部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要求,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从而促使档案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的充分提升,使得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2采用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首先,要构建较为规范的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之后,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以及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之间的档案交接工作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保证新建档案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档案以后,还要及时的进行归档干工作,确保所有档案移交完成以后再离岗,新上岗以后不会出现断档的情况,保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其次,对于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还要保证档案登记工作进行的有效性,严格按照档案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出现错误等级的情况,促使其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性的有效提升,给后期档案的流动以及复位的管理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基层医院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原有的档案管理办法之上进行有效的修改以及补充,确保档案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完善性。比如,想要使得基层医院各科室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要能够对档案使用及保管制度、档案保管期限以及一定的考核与奖惩制度进行有效的制定,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对于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提升了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对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进行了有效的约束,更是使得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24加大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水平,所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就必须要加大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构建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灵活的应用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以及进修学习等多种教育裴村模式,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还要重视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其传统的管理观念,使得档案管理服务更加的开放,提升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水平,促使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25重视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给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想要使其工作效率与服务效果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于信息化设备的合理配置,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并通过对于电子档案的建立,提升其储存效率。此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查阅等工作环节更加的便利,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结: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7

基层医疗水平已不能适应人民健康需求

据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殷菁介绍,至2011底我国有乡镇卫生院37295个、卫生技术人员98.1万人;村卫生室662894个、乡村医生112.6万人。作为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农村医疗卫生第一线,在提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健康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广大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在迅速提升,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乡镇卫生院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5.3%,在村卫生室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14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6%。

开展公益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

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和临床技能显得尤为迫切。为此,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联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以岭药业共同开展“健康乡村中国行——全国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工程”大型公益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业务素质与临床技能水平。培训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尤其重点培训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

公益培训使18万乡村医生技能提升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朱庆生十分感谢以岭药业对“健康乡村中国行——全国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公益培训的鼎力支持,他强调,一定要培养好师资,分3个层次,即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层次不一样,培养的人员水平不一样,所以对师资的要求、对教材的要求也不一样,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

安排师资培训225场,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熟练掌握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技能,提升临床理论水平,能够指导下级医生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并能承担基层医生的相关培训工作。安排基层医生培训6000场,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基本掌握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技能。提升临床理论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居民。

通过3年的培训,覆盖全国1000个县、5000个乡、100000个村,将使18万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生提升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能力,并对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也有相当的治疗水准,真正实现预防疾病在基层,非急危重症的治疗也能在基层完成的目标。

链接

“健康乡村中国行”支持单位——以岭药业

此次活动的全程支持单位——石家庄以岭药业,是我国上市50强医药企业,也是我国科技中药的引领者,企业始终坚持“继承创新,造福人类”的宗旨和“为员工谋发展,对社会做贡献”的经营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举企业之力推动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始终热心参加基层医师培训。在“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中,开展了上千场中医药知识培训和健康讲座,发放《络病学》教材及科普读物上百万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突出贡献奖”,并多次荣获“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等荣誉。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篇8

新医改实施近6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注重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凝练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深化医改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充分发挥并尊重地方实践的首创精神。

总体成效

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09-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1.9/10万下降到23.2/10万,婴儿死亡率从13.8‰降至9.5‰,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不断缩小。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2009-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27.5%上升到30.1%,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37.5%下降到33.9%;城乡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2013年,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分别达到73.2%和56.6%。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城乡居民享受到10类41项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医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机构的评估报告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医改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总体认为:中国医改在整体上将居民的需要作为优先重点,强调政府责任,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七大重点领域的进展

作为医改的“抓手”,国家制定了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取得显著进展。

第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实现全民医保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2008年的11.3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13亿多人,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具体体现在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筹资公平性逐步改善(图1);支付方式改革快速推进,医药费用增速有所减缓;风险保护不断加强,群众就医负担有所缓解;医保制度的发展,助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

第二,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获得较快发展。建立基本药物遴选,保障居民常见疾病的必需用药;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推动药品流通领域改革;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为契机,推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提高可负担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和患者合理用药。

第三,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始转变。本轮医改突出强调政府对卫生服务投入的主体责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财政补助经费基本落实,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创新人事编制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探索绩效工资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区域协同,开展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团队服务和签约服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第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政府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项目类别增加到12大类,同时实施艾滋病防治、妇幼卫生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实施和管理办法,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以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等,在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实施路径和精细化管理以及服务利用与公平性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由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改革初期选择了17个国家试点城市和311个国家试点县开展探索。在取消“以药补医”建立合理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价格调整、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以及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对2012年底启动改革的343个试点县的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县级医院次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和6.3%,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7%和7.3%),群众看病费用自付比也有所下降。截至2014年9月,64%试点县的患者县域外就诊比例已控制在15%以内,48%的试点县在10%以内,基本达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第六,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的概念,社会各界增强了对发展健康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地方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办医,使社会办医的资源量和服务量明显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3.9万所(含村卫生室25.7万个),其中非公立医院11 313家,2009-2013年均增长16%。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同时,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会议讲话稿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