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1:20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1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00-2

0 引言

学习能力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社会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尺,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强弱的标准。因此,学习能力的构建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大学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机构,其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1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加趋向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两个重要性”。第一,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保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关键。人的一生之中只有1/4的时间是在校园生活中度过的。而学习确是终身性质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1]。自我学习能力是衡量人基本素质的标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从而始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保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未来人生道路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可以说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2]。良好的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知识学习能力能够从内在和外在上强化学生的学习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社会性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困境

2.1 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

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困难的困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从根本观念上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多层次的对自我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3]。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在其教学上落实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改革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改进。

2.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不仅表现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通病。在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缺少多样性,均是以单一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途径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较为广泛,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的确定自我学习的重点,严重制约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4 缺乏学习方法培养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想认知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对其进行思想、观念和认知的灌输,强制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性[4]。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正是缺乏“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根本的落实,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导致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低,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2.5 自我认知能力差

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过分侧重对学生统一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自我思维分析,实现学习、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重视。大学生在其思政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会教育的中心内容,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散思维,寻找自我认知,从而构建自我认识能力。因此,目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差是其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最大困境之一。

3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优化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针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进一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实现大学生学习观深入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和思想中加深学习观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观的改变。此外,在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增加知识和记忆再现的方式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应用自我学习观,从而逐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课题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建立以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目标,利用教学活动和教学课题,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的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是指将学习目的设定为提升自我修养或提升自我职业技术能力。目标的创建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阶段性建立,使学生在善于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目标的实现,带动大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教学目标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两种,内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外在目标主要是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提升[5]。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4 加强学习方法培养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教学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自我摸索适合自我学习的方法,以探索和质疑学习法,强化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5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是从大学生观察视角出发,强化学生对事物和问题观察的视角,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构建社会生存活动、社会认知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自我认知能力。

4 总结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差等困境。因此,未来在创新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方法培养、强化自我认知能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期进一步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效性,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为社会建设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01):84-86.

[2] 刘奕岑,巫国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09):238-239.

[3] 王军,田春英,吕迎,等.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经济师,2015(05):189-190.

[4] 姜文罡.提升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8(06):18-19.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据近几年校园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职场工作经验”,占70%左右。由此折射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体现了教育部“2011计划”提倡的协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提高

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精神的要求和武汉纺织大学将专业群和课程群紧紧切入产业链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教学服务型大学,紧盯纺织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结合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外经贸学院基于“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是适应区域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纺织类高校作为培养纺织工业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新时期下,应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教育中,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要强调学业和专业,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以及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3.是推动学校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需要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本课题的实施为学生就业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未来事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大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双元制”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处于领先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6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系统。此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劳动者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新加坡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提高竞争力。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探讨方面。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开发问题的文献却不多,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策略研究,学者们认为宏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共同来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第二,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行业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为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提供平台(邵艾群,2010)。学者们认为微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杨明,2007;丘东晓,刘楚佳,2011)。第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陈昊天,李选芒,2011)。第三,革新教学组织模式(高庆,2008;金霁,2011)。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马雅玲,2009)。

三、探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基本途径

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学院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串联,辅之以户外拓展训练,组成培养体系的核心板块;同时,推行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证”尝试,“双核”融通,对“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教师的职业领导力及学院的发展软实力提升。

2.基于课堂的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入课堂分两个方向:即课堂的显性教学和课堂的隐形教学。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如:《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插入到《管理学》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由各系培训教师对学生培训采用专修学习、实习渗透、社团提升及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进行。由此达到提升学生专业实习能力、教师课改能力、学生就业素养的目的。

3.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探索启发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讨论式、讲授法、案例法与观察分析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贯穿实施教学。通过教学观摩课、经验交流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教师培训等,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深化和推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4.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

(1)融合成“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由于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系,除信息资源外,能力训练教学方案还可以更好地整合、挖掘学院已有的教师、设备、实训室、教室、合作企业资源,便于形成与专业课“共享”实训基地。

(2)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专业课形成“开放式”的训练通道。考虑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出的一个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为辅,并将专业教学经常性、有针对性地融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和行动导向教学之中。

(3)以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能力训练模块内容为主,综合教学实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等手段加强训练。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载体,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的约束为积极的自我激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渠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力地尝试。

6.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指导

课题组拟成立培训团队:政策指导团队—由院领导组成,担任团队专家组成员。培训教师团队—根据培训模块内容特点在各系部抽选教师组建,由科研处、基础部、会计系、电子商务系部分老师共同承担。协调教师团队—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辅导员组成。此外,由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中的项目具有实战性、应用性,因此,项目完成中必须求得企业或社会成员的参与,求得校内外的支持和合作,除了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外,聘请企业导师成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支撑。

7.改革考试制度,实施全过程性考核

考试方式方面,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切合学院教学特点的考试方法:开卷、过程性考核、笔试、口试、答辩、撰写论文、辩论赛、制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创新纺织经贸人才培养途径及模式。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关教学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2] 曹家谋.高职财经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22-25,36.

[3] 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10-14.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3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43-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使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育环境也日益复杂,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美术教育途径。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改造和创新美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使其更具实效。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的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的途径指美术教育工作者“对高职生实施美术教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高职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美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①。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的问题:

注重传统式课堂教育途径,现代化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目前,高职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的,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限制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②所以,高职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注重显性教育途径,较为忽视隐性教育途径 高职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和计划性,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美术课程、教学课件和教材等,都具有显性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它们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因素,从而导致隐性教育途径的挖掘力度不足。

注重现实教育途径,网络虚拟途径利用有限 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逐渐形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网络教育途径在资讯的丰富性、时空的开放性、应用的灵活性及广泛性方面比传统的现实课堂教学途径更具发展潜力。但是,大多数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的课堂教育途径,对网络虚拟教育空间的利用有限。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教学空间,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络美术教育途径。

注重校园教育途径,工学结合渠道仍显薄弱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仍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以课程教学为主,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训练学生,忽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反映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与需求,而只是在最后一年的短期实习阶段才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这种只注重校园教育途径的美术教育模式下,脱离具体的岗位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偏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很难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所以,高职美术教育应强化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围绕提升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开发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突显高职办学特色。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职教师在对美术教育路径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时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以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情况看,其途径的创新要把握如下几点:

导向性 即要求对美术教育途径的开发、改造和利用要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指引,使美术教育渠道和载体的整合、创新等措施都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人才开展。

主体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以高职生为主体,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开放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要面向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能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和信息交换,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美学知识,以吸纳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善高职美术教育。

多样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的途径要根据高职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去选取、变换、整合和实施,使高职美术教育能按照高职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从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施以影响,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创造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主要措施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4

摘 要 体育产业软实力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存在着意识不到位、体育文化缺乏影响力、原有制度的制约等问题,提高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途径:植入“文化”因素;完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 体育强国 软实力 现状 问题 途径

一、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那么就算该国的硬实力再强,也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建设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国家硬实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开始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到发展的首要位置,特别是党的十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艰巨任务,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标志我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探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海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教授则开创了把软实力植入国内发展研究的先河,他认为“软实力就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张长城认为“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提升体育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以上分析,软实力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的研究领域,而且也扩展到区域层面;不仅仅是在文化、政治等领域,而且扩展到体育产业领域。

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包含信息传播力、文化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和产业形象。

(一)信息传播力

提升体育产业的传播力就是要提升体育产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各种传媒的整合能力和各种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还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

(二)文化吸引力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育产业的文化也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即核心层面的体育产业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辅助层面的体育产业的制度文化;物质层面的体育产业的物质文化。“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文化,有多大的文化承载量,就有多大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创新力

体育产业的创新力体现了体育产业主体能与时俱进地推出新产品、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生产模式的能力。从体育产业创新力的主体要素来看,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就突出的表现为体育产业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研发能力和整体素质。体育产业要在激烈地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必须拥有高端创新人才,必须提升广大一般从业者的创新能力。

(四)产业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产业的形象既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又是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体育产业的形象即人们对体育产业的文化、产品、创新精神和服务质量等给予的综合评价和认可。形象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印象,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印象往往是有差异的。根据主体的不同,把体育产业的形象分为自塑形象,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

二、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中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09)》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的体育产业是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0.7%,同美国相比,美国的体育产业是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是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育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至今尚没有一项本土赛事具有国际品牌价值。在足球、篮球、网球等国际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项目上,国外品牌赛事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流,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我国竞技水平很高或国外缺少品牌赛事的项目上,我国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且具有国际主导力的赛事。

就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而言,有不少专家认为尚处于相对的体育商业发展阶段,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产业。其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联赛,缺乏产业链和商业运作模式,缺乏大型赛事推广经验等。

(二)我国体育产业中软实力的问题

1.体育软实力的意识不到位

受传统狭隘体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要抓全民健身,要抓竞技成绩的提高,而对于强化体育软实力,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似无深入认识,没有采取有力的举措。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当前对于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不足。我国传统上具有丰富的体育软实力资源,不论是优秀的体育传统文化,还是所体现出的对于制度的认识和观念的传播。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同时我国的体育产业化程度很低,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强调渗透和改造。因此,在体育文化上一直存在推广力度不足的缺陷。

2.体育文化缺乏影响力

我国在世界体坛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有六七十个,中国人担任主席的只有武术、龙舟两个;夏季奥运会有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联合会,没有中国人任主席,这是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的表现。软实力,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影响力,只有积极地参与世界体育事务,尤其是积极参与体育章程与规则的制定,才能在该项的发展上有话语权甚至决策权。

3.原有制度的制约

体育资源还未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配置,依靠主要掌握在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当中的资源和一些企业的需求,体育资源的流动依然受到某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和政府行为的干预,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需求约束。

三、我国体育产业提升软实力的途径

(一)植入“文化”因素

1.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传播力

除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之外,大力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力,是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力与文化、精神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能力密切相关。我国体育传播力较之以往虽有大幅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传播力还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度。要选择较好品质的媒介,综合利用,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力。一般说来,主要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卫星电视风途径和方式进行体育产业的传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进行性技术革新,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加强对外交流也是提升体育产业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2.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吸引力

大力建设我国体育产业文化是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产业文化的成果。体育产业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它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伦理和乾坤大德的精神,它是世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加强体育产业的物质文化建设。这就要合理统筹资源、加大体育产业投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再次,以和谐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文化核心价值。

3.积极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

要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还必须积极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首先,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大投入,积极鼓励研发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大力推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最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法制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

4.积极塑造我国体育产业国际新形象

积极塑造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新形象,就是要加强我国体育产业文化吸引力、创新力、传播力,重塑自我形象,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既要加强“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内功修炼”,又要积极整合各种传播途径,加强传播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塑体育产业新形象。

(二)完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

一个重大体育赛事,如何打造商业模式,需要从原创、组织、策划、营销、宣传、相关产业拓展等各个流程加强创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框架和流程体系。同时对媒体平台与渠道、体育中介组织、延伸服务等远程供应系统,也应架起稳定的桥梁,形成较完整的体育服务体系。有赞助企业、赛事定位、高水平技术、品牌塑造、商业包装、公正的裁判,这才是商业模式。从经济学上看,一个市场的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准就是各种资源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强化对体育的领导力和市场化配置力的提升,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环境的营造和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如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和产业经营人才等。

(三)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体育文化有与中华文明同样具有悠远的五千年历史,我国古代体育特点很多,但究其核心,莫过于对“道”的追求,引导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升华,挖掘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该项目所包含的文化层面上的东西。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许多外国人对我国武术充满遐想来我国拜师学艺的大有人在,我国的武馆也早就漂洋过海,遍布世界。我国要想获得世界的认可,就需要发展和弘扬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的包装使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戴业炼,陈宏愚.软实力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193-195.

[2] 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及提升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10-312.

[3] 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国际体系与我国的软力量[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5]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5

关键词:校园;创业;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绪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就业难,难就业成为新的社会难题。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业成为主要的解决方法。学生作为知识的主要接收者和传递者,他们拥有灵活的头脑和健康的体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较高,渴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选择校园创业。但是校园创业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要求学生能够建立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同时要求学校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并给予充分的创业指导。

一、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一)深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作为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具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功底,熟悉创业流程,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服务学生创业的主要途径,要求平台的建设要以提升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1]利用创业孵化平台提高创业能力,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明白组成创业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体验创业的具体流程,增强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搭建创业团队

创业活动的开展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单凭个人努力很难取得成功,它要求具有不同素质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2]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进一步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另外,平台还可以为新创业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加学习的途径,削减对创业的神秘感,同时他们可以向创业成功者学习经验和教训,促进他们取得更好的创业成果,增强他们对创业的积极性。

(三)风险预估、融资平台

创业作为风险性极高的活动要求创业者具有较强的风险预警能力,失败的创业经历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在正式创业之前,学生要拥有风险防范意识。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的机会,促进学生接受创业风险预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另外,创业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在校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满足资金要求,所以需要进行融资。校园创业孵化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创业思想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融资者,从而为创业筹措启动资金,保证创业的顺利进行。

二、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途径

要想实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加强对平台建设途径的探讨,创建良好的运营机制,构建全面的创业教育框架。加强校园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交流、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活动的开展要求拥有充足的人才支持,所以中职院校在进行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时应做好对创业的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3]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业平台的认识还不十分充分,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也比较缺失,导致很多创业平台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以高校应致力于从深层次上转变学生对创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实战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氛围,汲取成功的经营。另外,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积极的环境,努力开展与学生创业有关的竞赛和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发挥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真正功能。

(二)有效创业指导,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活动的开展要求创业者具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功底,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将创业思想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创业教学的质量,必须采用创业经验丰富的老师,组建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们的创业能力,传播正确的创业思想和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对指导老师的教育观念进行强化,为教师们能力的提升创造积极的条件。另外,要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系统的开展创业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促进科学创业,努力将创业教学落到实处。

(三)组织学生自营,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

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主要的创业项目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将实体店、电子商城和个体网店相结合,以政府和高校出台的政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校内创业活动的开展要以校园为主要根据地,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以网上商城为创业样本,构建多层次创业实战平台,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创业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对创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四)创业实训和虚拟创业相结合

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验的基地,利用创业教育培训系统和虚拟创业公司,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提升业能力。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积极学习优秀的创业经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让他们切身感受创业的历程,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建立虚拟创业平台,让学生感受实际的创业环境,从而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校园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指导意见,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平台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要求高校加强创业知识教育,采取创业实训与虚拟创业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开拓学生创业的平台,保证创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慧妙.构建大学生校园创业平台――“创业者”实战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2010(17):21.

[2]马彬,梁博.高校校园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分析与研究[J].教育时空,2016(13):128.

[3]崔海英.E时代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构建研究与实践[J].人才,2014(3):90-91.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6

本文对创新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文献服务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特殊群体带来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特殊群体 文献服务途径 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51-02

公共图书馆是完善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集散地,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优质、免费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机构。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和阅读体验。在社会公共文献服务实践中,图书馆日益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是社会成员群体获取信息文献服务的重大公共资源,更是一部分社会特殊群体依法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如老年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残疾人和农民工群体,他们因为受年龄阶段、身体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工作属性和社会角色的局限,被限制在正常阅读受众之外,这些群体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效能不高,难以有效享受到信息文献服务,这样既不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办馆原则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公平权益的制约,所以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服务途径、方式创新势在必行。

一、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服务创新的现实意义

1.创新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是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关注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保障,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确保全社会每个公民都能依法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社会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也是公共图书馆公平、均等服务全社会的要求。

2.创新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公共图书馆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的公益性组织,要率先在尊重特殊群体、履行社会职责、体现社会公正,使全体公民依法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保障,特别是对于社会特殊群体实行公共文化人文关怀等方面应有具体体现。如何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服务和满足社会特殊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已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的课题。

3.创新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转型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天,已由传统图书馆进入到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的阶段,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理念、服务途径、服务方式、都面临着互联网环境下全新的文献服务理念、途径、方式对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如何转变新形势下的公共图书馆多元化文献载体形式、便捷、高效的文献服务途径、高科技含量的文献服务手段,顺应时展,创新服务理念,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4.创新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是图书馆特殊服务群体的阅读需求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海量云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逐日剧增,人们在自身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方面日趋重视,加之人民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文献量的剧增,以及信息时代信息文献载体、形式的多元化,特殊群体的文献阅读的服务需求也在提升和变化,如何在为特殊群体开展文献服务,有针对性、个性化、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开展特殊群体文献服务势在必行。

二、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文献服务的创新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以有别于常规思路的思维模式为导向,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朝着理想化目标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益处的行为。图书馆的创新,就是要以区别常规思路的模式,朝着有利于读者更多地获取信息的目标来进行,提供新的服务方式或路径。

1.理念创新

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理念新模式,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新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文献服务的理念,创新对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方式,由传统阵地服务、手工操作,向馆外延伸服务、数字智能化服务创新和发展,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文献检索、数字化文献资源、多途径文献传输手段,高科技成果及产品在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理念创新成为必然,也是公共图书馆一切服务工作创新的源泉。

2.空间创新

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模式,受其诸多固有条件限制,使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文献服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固有的物理空间之内,主要以馆内文献服务为主导,以到馆读者为对象,被动服务为形式。

现代图书馆文献服务空间在原有服务模式、空间、途径、形式之外则更多以虚拟空间、馆外延伸服务为主导,以全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变坐等读者到馆服务为主动上门开展文献服务为形式。开展形式多样、途径便捷的文献服务工作。针对特殊群体读者不方便到馆接受文献服务的独特性,以特殊群体读者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书箱等服务形式,将文献服务进家入户,减少空间对特殊群体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带来的诸多不便,为特殊群体读者提供不受空间限制的高效、便捷的文献服务。

3.途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进入转型阶段,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已由传统的馆内阵地服务、文献载体多由纸质文献为主、服务途径、流程为手工操作、目录检索、馆员服务等低效模式,越来越多的被馆外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数字图书馆网络、数字等多元化文献载体,图书馆集群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而替代,文献服务在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途径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快速为特殊群体提供多途径的文献服务,诸如网上检索、数字文献阅读、在线阅读、个人定制、数字文献传输,数字化文献移动检索、阅读服务等多种途径、方式,使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文献传递、文献阅读途径得以创新,大大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的社会覆盖面和文献服务能力提升,也为特殊群体提高文献服务途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拓展、延伸空间。

4.方式创新

当今社会特殊群体文献服务需求,已由特定阅读需求如功利性阅读向休闲娱乐性阅读转变,文献服务途径的便捷性、阅读方式的舒适性、文献载体的多元化、文献内容的多样性需求,公共文化的全民阅读活动与市民文化休闲、时尚阳光阅读、业余文化生活与文化生活品味提升,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在文献服务方式上顺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不断创新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文献服务方式,以提供单一的文献阅读与多样性的文化休闲、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与时尚文化生活品味提升,提供凸显公共文化文献服务的社会化、人性化、休闲化、高效能、高品味、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服务。

5.科技创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高科技成果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成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越来越深入,特殊群体接受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的手段、方式、途径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诸如24小时跨时空自助借还系统(机),可使他们就近、便捷使用传统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为他们提供数字化文献检索、数字文献在线阅读,数字文献下载设备、智能化阅读设备,互动式数字读(听)书、读报机设备,可为他们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多元化文献载体,纸质、数字、视频、声频等诸多文献载体,提供了多样性的阅读方式,海量存储技术和手段,在文献提供、文献存储模式等诸多方面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科技成果与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有机融合,科技成果产品在图书馆业务和文献服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也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提供了无限创新的机遇和实现的可能。

总之,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开展文献服务的创新,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职责,而提升特殊群体在公平享有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公平权益和服务水平,是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和公益性属性所决定的。必须要通过对特殊群体服务理念、服务途径、服务方式的创新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姜欣. 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5,03:50-52.

[2]卢小松. 关于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0:19-21.

[3]王保华. 创新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提供阅读服务的思考[J]. 菏泽学院学报,2015,04:134-136.

[4]马纪萍. 促进上海市未成年人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陆晓红. 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4.

[6]陈骅. 城市老龄人群阅读现状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7]郝巧莉. 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的思考[A]. 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二届(2015)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三)[C].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5:9.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师;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比较紧张,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呈不断缩减的趋势,学生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师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师资的道德品行修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道德品行修养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师德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如此之高,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和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师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技能型及综合型人才。2.要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对工作岗位的热爱是保障教师将个人追求融入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是抵御各种外界诱惑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3.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教师应注重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教材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教研四个方面。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根本,高职教师只有提升教学能力,能够清晰透彻地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课程精髓,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制定培养计划,规划培养目标。各教学系(部)应该根据本系(部)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明确提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应达到的教学水平。培养计划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绝不可泛泛而谈,而且要规定时间和所需完成的内容,并做详细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提出教师要达到的普通话水平、发表的教研论文数量、计算机等级和外语能力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由各班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的学生信息反馈网,通过定期填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环节测评表”、“课堂教学测评表”,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反馈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建立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室及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教师信息反馈网,通过随机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实践环节检查等方式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指导实践教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两方面着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是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及理论基础。一般从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详细合理的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提出硬性的要求,明确和规范奖惩制度。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务必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否则就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实践技能以及理论基础都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标准在津贴方面给予奖励,适当提高这类教师的课时费等。第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除了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外,还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接触各行业真实的业务,在课堂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不断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将课堂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业务。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积极获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

四、科研能力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一是通过科研开发,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参加科学研究,能够培养教师寓于理论、敢于实践、肯于吃苦、勤于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教师应珍惜参加科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二是通过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在学术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编写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三是打造一支科研建设学科梯队,提高整体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工作,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建设一支学科梯队是保证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五、创新能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充满活力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和教学手段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开阔视野,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在瞬息万变的时展中,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科学文化和社会的积极的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和现实生活,才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速度极快,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变得狭隘和知识贫乏,更谈不上会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并努力加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氛围,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丰富教学内容。三是勇于突破,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己经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运用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教师要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尽快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不要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深入实践并能够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第一要务。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

[2]于永顺.浅谈师德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下旬),2015(1).

[3]徐娇,龚涛,朱链链.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J].学园,2015(27).

[4]郑向周.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再提升之途径[J].继续教育,2016(5).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篇8

关键词:新闻出版 走出去 差异 人才队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同志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新闻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对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1.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新闻出版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动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综观世界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构建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首倡软实力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是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来源[2]。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时候,国家的文化潜力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资源丰富,是文化资源大国;然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地位不相称。新闻出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加快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载有中国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的新闻出版产品推向全世界,才能使国际社会和世界公众认识、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其二,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美国学者雷默深刻分析了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与难度。雷默指出:“国家形象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3]”。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新闻出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一本书相当于一个外交大使”,我国新闻出版要为世界选送更多更好的“外交大使”[4]。新闻出版“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将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与愿望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赢得更多国家与民族的认可和支持,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出版的渠道,积极参与并融于国际社会,并在其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

其三,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渠道。我国新闻出版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一方面,新闻出版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新闻出版的发展面临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闻出版并购重组势头加强,国际新闻出版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使我国新闻出版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也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很多制约性问题,影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其一, 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创新不足。2014年10月,我国颁布《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五个重点方面改革任务提出政策措施: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增强新闻出版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该《方案》为推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体制与机制活力,但是,实践证明,由于深化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改革创新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过程中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制约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影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其二,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与国际社会受众的需要存在差异。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受众是国外读者,所以,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要符合和满足国际受众的需要。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本质是跨国界、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内容是新闻出版的核心。由于 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理念、阅读习惯、审美标准等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存在着差异,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难以满足国际社会受众的需要。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而关于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不多,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新闻出版的兴趣和期望,直接影响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效果。

其三,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要求高、难度大。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新闻出版情况,能够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这些人才包括市场调研人才、经营性人才、管理性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语言翻译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队伍正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薄弱领域。

其四,新闻出版“走出去”方式与途奖冉系ヒ弧P挛懦霭妗白叱鋈ァ毙枰借助一定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将新闻出版的内容传递给国际社会的受众。一般而言,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越多,其传播的受众就越多,传播的领域就越宽广,其市场份额就会越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就越强。现实表明,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赖于文化贸易。

3.促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克服问题与挑战,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步伐。

其一,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深化新闻出版“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与世界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构建促进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普惠机制。国家必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等方面对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产品与企业提供普惠支持和激励。三是健全创新新闻出版“走出去”对外开放机制。新闻出版“走出去”面对的是国际受众,必须构建以开放、有序的对外合作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对外开放机制。

其二,加强适合“走出去”的新闻出版内容建设。新闻出版内容为王,新闻出版“走出去”更要考虑国际受众对新闻出版内容的期待与需求。新闻出版要尊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新闻出版内容的实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表现,新闻出版“走出去”不是文化入侵与文化殖民,而是在坚持文化平等、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交流与融合。要丰富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全面介绍、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历史、文化,让国际受众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

其三,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出版“走出去”,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各类新闻出版“走出去”专业人才。二是促进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优化配置。新闻出版“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人才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对此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健康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我国 要加大教育投入成本,加快培养更多高精尖缺的新闻出版“走出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引进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运营模式与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水平。

其四,拓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新闻出版“走出去”是国家战略,具体实施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方式与渠道。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 拓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可以依托“借船出海”、“落地海外”和“多边联合”的三种模式。“借船出海”就是借助世界其他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和版权发行机构宣传我国的新闻出版内容;“落地海外”就是实现和扩大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多种途径,在境外兴办新闻出版企业,创办报刊,以本土化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多边联合”就是积极争取和更多的国家新闻出版企业形成联合协作的合作关系,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新闻出版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新闻出版领域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2]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5.

[3] 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4] 王燕,柴璐,吴珂.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图书加快“走出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04- 16.

上一篇:文化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