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调查报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09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1

配图:报告封面

据了解,在此次调查中,主办方针对大、中型论坛社区、SNS社区、开放平台等热门互联网应用,在社区用户(网民)、社区经营者(站长)两类人群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和总结。调查历时一个多月,共收集社区站长和社区网民的样本数量为7580份。同时,调查还得到了国内多家社区门户、IDC服务商以及数百家知名互联网社区网站的关注和支持。

2009年是网络社区商业模式深入探索创新的一年,一方面,SNS服务的迅速兴起为社区运营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网络社区SNS化趋势逐渐清晰。本次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用户使用SNS服务的行为特点、网络社区运营者(站长)提供SNS服务的现状、网络社区进驻SNS市场的机会空间等问题进行专项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网络社区的口碑及舆情价值逐渐为企业所认可,成为重要的网络公关平台。本次报告基于网络社区在营销过程中的品牌公关及管理层面的属性特点,从数据层面给出一些策略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报告共包括三个专题:中国网络社区发展分析、网络社区营销价值、社区电子商务(ESN)。

截至2009年9月,中国有306.1万家(CNNIC)独立网站,从门户到行业网站,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80%以上网站均拥有独立社区。然而,一方面,互联网社区经营者和从业者需要更多的数据指导日常工作和运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外人士更是对互联网社区缺乏足够的判断基础,无法准确把握整个社区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业内人士分析,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通过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对社区经营者和行业外人士了解社区发展和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另据了解,该报告作为《站长》俱乐部的一项服务,完整版目前仅面向其高级会员发放。

研究报告下载:zz.comsenz.com/s2009/dcfb/2009_club_report.rar

附:报告目录

I. 研究背景

II.研究方法

(一)艾瑞网络调研(网络用户)说明

(二)艾瑞网络调研(行业研究)说明

III.概念定义

Ⅳ. 报告摘要

V. 报告正文

专题一:中国网络社区发展分析

1. 网络社区发展概况

2.整体网络社区发展分析

3.中小论坛社区发展分析

4.网络社区发展趋势

专题二:网络社区营销价值

5.社区营销发展概况

6.社区广告现状分析

7.基于社区的网络公关现状分析

8.线下活动现状分析

专题三:社区电子商务(ESN)

9.社区电子商务概念及发展概况

10.社区电子商务用户行为分析

附录一. 2009年网络社区用户调研数据补充

11.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用户基本属性

附录二. 2008年站长部分调研数据补充

12. 网络社区基本情况

13. 网络社区运营软硬件环境情况

14. 网络社区运营状况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财务报告; 质量

一、研究背景

自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出现以来,其发展与普及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为会计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拓展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新方向。信息技术将引起会计模式、会计交流、鉴证本质以及会计职业本身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网络财务报告(IFR)是一个最明显的变化。Ettredge等(2002)认为,IFR可以减少信息披露成本,可与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沟通和交流,潜在地允许公司增加财务披露的内容。

然而,通过互联网进行财务信息的披露只是问题的开端,新的技术环境也给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下更重要的是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如果会计这一行业要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并能够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杨周南,2000)

FASB在公告中指出:“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花费成本的利益。”ASB(1999)、IASB(1989)等也都提出相似的质量特征观点。与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相比,决策有用性这个核心没有改变,它是由财务报告的目标所决定的,但其外在特征是与时俱进的。在网络环境下,IFR的质量应能够体现出财务报告与互联网集成的优势,并以是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决策者提供比传统纸质报告更为有用的财务信息作为其质量评判的主要标准。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概况

本次调查的问卷围绕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的质量展开,对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三个质量特征分别设置了具体项目。其中相关性是基本特征,其他两项属于相关性的支撑特征。共发放问卷426份,回收30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非上市公司的59份,有效问卷为249份。被调查者所在的公司36.52%属于制造行业,35.5%属于服务业,贸易和金融业分别占16.67%和11.31%。被调查者当中普通财务人员占77.89%,构成了被调查主体;其次为部门主管,占19.76%;其他人员占2.35%。

调查项目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种情况,并依次赋予5、4、3、2、1的分值,以每种情况出现次数的比重作为概率分别计算平均值和标准离差率。调查中计算了两类百分比,一类是被调查者中赞同各项因素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另一类是实际能做到这些项目的公司占总数的百分比。分析方法是以平均值和标准离差率来衡量观点赞同程度和意见分歧程度,同时通过比较两类比例(观点赞同比例和实际比例)发现观念与实际之间的差距。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来发现网络环境下公司IFR的质量是否比传统财务报告有所提高,进而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美国FASB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即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根据IASB框架,如果信息能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过程,则这种信息就是相关的。

本次问卷根据网络技术对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影响,设计了五项能提高相关性的具体特征:A:建立会计与管理控制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实际:63.03%);B:对财务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能链接到其明细的来源、变化(实际工作中尚未涉足);C:根据客户订制,提供个性化信息(实际:2.8%);D:能够在页面快速找到财务报告信息并方便用户下载(实际:86%);E:便于使用者理解、反馈和分析(实际:32%)。括号中为实际做到此项的企业占被调查总数的百分比。调查结果和分析如表1。

统计分析:

特征一的平均值为4.15,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即大多数人(75.9%)认为企业应建立会计与管理控制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本思想是:在IT环境下,将财务会计流程与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实时生成集成信息,并使财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调查结果与实际值63.03%有一些差异,说明企业实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此项目的标准离差率为0.32,在本组中基本居中,说明在这点上被调查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一般。

特征二的平均值为3.18,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大部分人认为链接到明细数据来源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关联性不明显,而事实上几乎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多为一些综合数据,很少有数据的来源和明细变化,有时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分析需求。本项目的标准离差率较大,说明在这点上被调查者的意见分歧程度较大。

特征三的平均值为4.05,与特征二的结果相似。大多数人(81.53%)认为企业应根据客户订制提供个性化信息。实际比例与赞同率相比有明显差距。从标准离差率来看,被调查者的意见较为集中。

特征四的平均值为4.28,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即76.71%的人基本赞同此项目。实际操作中,86%的企业建立了财务报告数据库,方便用户查阅并下载,供用户随时查询所需信息,略高于赞成比率。该项目标准离差率较小,说明被调查者的意见比较一致。

特征五的平均值为4.35,与特征一类似。有91.96%的人认同便于理解、反馈和分析是支持财务报告相关性的特征。此项目最低的标准离差率也表示,被调查者的意见达到较高程度的一致。与此同时,实际比率为32%,远小于认同率,说明目前财务信息流仍然是单向的。

2.可靠性分析

根据IASB框架,有用的信息也必须是可靠的信息,不能有误导性或欺骗性。衡量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孙铮,1999)。

网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包括财务报告本身的可靠性和信息生成、传输和披露中的可靠性。本次问卷根据网络技术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设计了六项能促进可靠性的具体特征:A:通过对数据的输入环节设置相关程序及密码控制等方式对数据的输入进行控制,把好数据录入关(实际:75.45%);B:对违反可靠性的人员追究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实际:50.35%);C:通过合理授权来限定员工职责(实际:82.63%);D:数字签名技术(实际:56.29%);E:通过信息保密技术、追踪非法行为技术等加强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实际:50.6%);F:对数据档案进行存储和备份(实际:80.24%)。调查结果和分析如表2。

统计分析:

特征一的平均值为3.22,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但偏向于一般。在无纸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中,如果应用软件正确无误,系统传输安全可靠,则会计信息系统中派生数据(包括电子化的记账凭证、账簿数据和会计报表)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于电子原始数据。所以说,会计信息的输入是保障信息可靠性的源头,在信息质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理应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但仅有14.06%的被调查者认为此项工作非常重要,这样的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反映了企业中一般操作人员对数据输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该项目的标准离差率在本组特征中也是较高的,表明被调查者对此项目的认同与否分歧较大。与此同时,实际能做到的企业占75.45%。这表明管理层财务决策的实践与操作人员的认知方面没有达成一致。

特征二的平均值为2.55,在不太重要和一般之间,即大多数操作人员对责任的追究并不赞成。有50.3%的企业实际做到了对违反可靠性的人员追究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从其较高的标准离差率可知,在这个观点上分歧较大,说明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特征三的平均值为3.65,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即超过一半(59.44%)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企业应通过合理授权来限定员工职责,如系统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进行岗位隔离、操作与稽查两种岗位进行隔离、维修人员与其他岗位隔离等。此项目的标准离差率相对较小,说明观点比较集中。实际做到的企业占总数的82.63%,远远超过赞成人数比例。由于授权是管理层进行的,这个结果也说明企业管理层对授权分工普遍赞成并已实施,但操作人员对此项目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特征四的平均值为2.25,介于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间,且小于2.5。《电子签名法》中明确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它是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但调查结果显示赞成人数只占18.07%,且标准离差率最高,表明观点分歧很大。实际做到的企业占56.29%,与赞成观点人数比例反差较大。

特征五的平均值为3.51,介于一般和比较赞成之间,且大于3.5,即大多数操作人员倾向于基本赞成的态度。此项目的标准离差率较小,说明在此观点方面比较一致。实际采用对交易计算机的IP地址予以保留、设计网络跟踪系统、对信息流运用加密技术以增强传输安全的企业占50.6%,与所持观点比例基本一致。

特征六的平均值为3.04,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但小于3.5。其较低的标准离差率也表明赞同此特征比较集中。实际有80.24%的企业对磁(光)介质存放的交易双方的电子商务数据进行编码并进行了异地备份,高于赞成人数的比例。

3.及时性分析

及时性是相关性的辅助特征之一。信息只有不断保持更新才是有价值的。IASB(2001)陈述道:“如果在信息报告中有过分的或不适当的延迟,则可能失去其相关性。”FASB在描述信息质量特征时指出:“信息只具备及时性,不能成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倘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就变成不相关的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非常关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并认为即使有财务信息的最佳的质量,如果信息不及时,也会使用于决策的信息变得无用和不相关。Alferdon,Leo,Picker,Pacter和Radford(2005)进一步认为,信息要有用,就必须在最可能影响使用者决策的期间提供给他们。

本次问卷根据网络技术对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设计了四项与及时性密切相关的具体特征:A:信息更加及时(实际为0);B:在线实时报告系统,即信息是实时制的(实际为0);C:定期检测系统并为系统升级(实际:69.05%);D:对交易事项设立交易的时效性,过了时间期限,该事项自动取消(实际:39.39%)。括号中为实际做到此项的企业占被调查总数的百分比。调查结果和分析如表3。

统计分析:

特征一的平均值为3.27,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且小于3.5,即倾向于一般,说明信息技术与财务报告信息及时性之间有关联性,但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网络技术对信息及时性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也可能是企业对网络技术的运用效率并不高,信息及时性没有得到改善。大多数人只是被动地按规定披露年报、中报等,缺乏主动及时披露的动力。

特征二的平均值为2.65,介于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间,说明被调查者对在线实时报告的认同度不高。从公司方面看,虽然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使会计报告向实时报告的发展具备了技术条件,但实时报告也可能使公司卷入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引致的责任风险之中。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实时在线报告对其决策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尚不明确,因此其必要性有待进一步考量。

特征三的平均值为2.61,介于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间。只有19.68%的人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此项目的标准离差率较大,表明被调查者在这个观点上有较大分歧。从执行情况看,企业实际能做到定期检测系统并为系统升级的占69.05%,明显高于支持此观点的比例。

特征四的平均值为2.92,在不太重要和一般之间。说明大多数会计人员认为此项目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一般。与第三项类似,标准离差率较高,说明在支持这两个观点方面有较大分歧。企业对该特征的实际执行比例也较低(39.39%)。

三、小结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比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更强调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使报告的生成和传输过程更加可靠、安全;报告本身更加相关、及时;使用者能更有效地获取并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对企业财务操作人员的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几个比较突出的制约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问题:

一是在网络技术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促进方面,部分观念落后于实际。表现在:1.可靠性方面:对数据的输入进行控制,把好数据录入关;对违反可靠性的人员追究责任(包括法律责任);通过合理授权来限定员工职责;数字签名技术;通过信息保密技术、追踪非法行为技术等加强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对数据档案进行存储和备份。2.及时性方面:定期检测系统并为系统升级。

二是在网络技术与财务报告结合方面,某些实际操作落后于观念。表现在:1.相关性方面:建立会计与管理控制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披露非财务的信息及专项、重大信息;根据客户订制,提供个性化信息;便于理解、反馈和分析。2.及时性方面:关于实时报告的讨论很多,但实际操作中还未提上日程。

三是网络财务报告的观念和实际执行情况都不尽人意。表现在:1.相关性方面:对财务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能链接到其明细的来源、变化。2.及时性方面:信息更加及时;在线实时报告系统(信息是实时制的);对交易事项设立交易的时效性,过了时间期限,该事项自动取消。

四是网络环境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促进方面,部分观念分歧较大。表现在:1.相关性方面:对财务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能链接到其明细的来源、变化。2.可靠性方面:对违反可靠性的人员追究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数字签名技术。3.及时性方面:定期检测系统并为系统升级;对交易事项设立交易的时效性,过了时间期限,该事项自动取消。

总体来看,在考量企业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技术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时笔者发现,由于观念、实际操作或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网络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性方面,实际执行情况总体落后于观念;在可靠性方面,观念总体落后于实际执行情况;在及时性方面,观念和实际执行情况都不乐观。财务报告这种特殊的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其主体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求者。其质量更多是从使用者角度来观察的,而信息的提供者方面则更多考虑成本效益、技术、相关责任、负面效应等,两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是否披露、能否披露高质量的IFR。本研究进一步的方向是从信息管理观念、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信息披露技术、公司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Ettredge,M.,Richardson,V.J.,

Scolz,S.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investors at corporate Web sit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2(21):357-369.

[2] 杨周南.IT环境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十二大变革[J].广西会计,2000(1):14-17.

[3]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2000,Business Reporting Research Project :Electronic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 Reporting Information[J].viewed January,2004.

[4] ASB. Statements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M]. London,1999.

[5] IASC. Framework for the Pre-

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S].1989.

[6] 潘琰.互联网上的公司财务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情况调查[J].会计研究,2000(9):54-58.

[7]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7):16-27.

[8]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S]. 2001.

[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IMF Standards for Data Dissemination[J].2003 viewed:11.

[10] Alferdson,K. Leo,K. Picker,R. Pacter,P. & Radford,G. Apply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M].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Milton.2005.

[11] 王霞,薛跃,于学强. CFO的背景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中国财务重述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1(9):123-134.

[12] 臧秀清,张新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8(23):173-175.

[13] 杨世忠. 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分析[J]. 会计研究,2007(4):34-40.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3

(讯)10月30日消息,由康盛创想(Comsenz)、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和《站长》俱乐部共同主办的200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日前正式发布其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汇总性地统计和分析了目前社区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成长趋势,共获得100余个重要数据事实和观点。

据了解,在此次调查中,主办方针对大、中型论坛社区、SNS社区、开放平台等热门互联网应用,在社区用户(网民)、社区经营者(站长)两类人群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和总结。调查历时一个多月,共收集社区站长和社区网民的样本数量为7580份。同时,调查还得到了国内多家社区门户、IDC服务商以及数百家知名互联网社区网站的关注和支持。

2009年是网络社区商业模式深入探索创新的一年,一方面,SNS服务的迅速兴起为社区运营商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网络社区SNS化趋势逐渐清晰。本次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用户使用SNS服务的行为特点、网络社区运营者(站长)提供SNS服务的现状、网络社区进驻SNS市场的机会空间等问题进行专项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网络社区的口碑及舆情价值逐渐为企业所认可,成为重要的网络公关平台。本次报告基于网络社区在营销过程中的品牌公关及管理层面的属性特点,从数据层面给出一些策略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报告共包括三个专题:中国网络社区发展分析、网络社区营销价值、社区电子商务(ESN)。

截至2009年9月,中国有306.1万家(CNNIC)独立网站,从门户到行业网站,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80%以上网站均拥有独立社区。然而,一方面,互联网社区经营者和从业者需要更多的数据指导日常工作和运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外人士更是对互联网社区缺乏足够的判断基础,无法准确把握整个社区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业内人士分析,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通过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对社区经营者和行业外人士了解社区发展和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来源 WEB开发网 编选 )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4

【摘要】目的,了解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方法?调查云阳人民医院2011年度传染病原始报告卡,并核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符合情况。结果?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共报告传染病1793例,及时率100%,平均诊断-网络报告时间为0.173天,报卡完整率为 99.67%(1787/1793), 一致率为99.83%(1790/1793),准确率为98.94%(1774/1793)。结论?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疫情报告质量较高,应注意保持,但个别疾病种类报告卡质量有待加强。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

传染病网络报告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完整、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的传染病防治措施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了解当地传染病发生情况的重要措施。为了解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现将我院2011年传染病报告卡报告质量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来源选择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网络报告数据为调查对象,数据来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及疫情报告责任人原始报告卡资料。

1.2 疫情分析 对导出的报告卡数据采用EXCEL2003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各种传染病网络报告及时率,将导出数据与原始报告卡核对,计算一致率、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

2 结果

1.1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其他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卡上的诊断日期及网络直报告系统中传染病报告卡的录入日期来计算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病例数/报告病例数×100%;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共报告1793例传染病,报告及时1793例,及时率 100%,平均诊断-网络直报时间为0.173天,其中诊断-网络直报时间平均时间最短的病种是结核性胸膜炎 ,为0.003 天。最长的是肺结核(菌阴),为0.712天。各病种报告诊断-报告平均时间见表1。

1.2 传染病网络报告一致率:对传染病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逐一核对其一致性,比较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病人归属地、职业、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共9项内容,有一项不符者就算不一致卡片。一致率(%)=两卡一致数/查卡数×100%;通过云阳人民医院1793张传染病报告卡核对后,传染病登记本、个案报告卡和网络报告完全一致的有1790张,一致率为99.83%,不一致的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主要为出生日期和年龄与传染病登记本不符,1例儿童缺填写家长姓名,分病种报告卡一致性统计数据详见表2。

1.3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完整率: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人归属地、现住址、病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医生、十四岁以下(含十四岁)儿童家长姓名、在校学生校名、联系方式等,可认为卡片填写完整。缺任一项,则认为不完整。填写完整率(%)=填写完整卡片数/查卡数×100%,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报告的1793张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后,填写完整的有1787张,完整率为99.67%,其中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猩红热三个病种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分别为99.01%、99.77%和98.31%(主要为缺家长姓名和在校学生的班级或联系方式),其余病种卡报完整率均为100%,分病种报告卡完整性统计详见表2。

1.4传染病报告卡报卡准确率:卡片填写完整、清楚可认,合乎逻辑,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如果卡片填写不完整、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填卡准确率(%)=填写准确卡片数/查卡数×100%。对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报告的1793例传染病报告卡逐一核查后,报卡准确1774张,准确率为98.94%。除尖锐湿疣、手足口、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猩红热共5个病种的传染病报告卡准确率未能达到100%外(主要为逻辑错误和字迹不清),其他病种报卡准确率均为100%,分病种报告卡准确性统计见表2。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5

关键词:网络调查;网络广告调查

对网络调查的研究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总体来看,关于网络调查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数研究是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认为“网络调查,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统计调查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市场调查方式”,通过比较传统的面访、邮件访问、电话访问等调查方式与网络调查之间的异同,提出对进一步发展网络调查的建议。网络调查目前采用的方法常有诸如电子邮件调查、焦点团体座谈以及主动浏览访问等。

如今,随着网络广告的逐渐兴起,网络广告调查将成为网络调查中的重要分支。但是,目前对网络广告调查的研究比较匮乏,对诸如站点的收入、广告的收入、广告主的类型等一些广告行业人士关心的问题,CNNIC的统计报告还不足以提供详尽的数据。本文试图从网络调查的类型、优点和网络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方面来阐述运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去开展网络广告调查的可行性,并对网络广告调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网络广告调查的类型

企业在推广一种产品或进行一项广告运动之前都会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能够为企业搜集到关于市场、产品、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销售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特别是在以消费者为本位的今天,研究消费者的立场和要求变得更加重要,传统的定性调查也开始转变为需要用统计调查理论进行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时兴的网络调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统计调查模式,并以其跨越时空的特性极大地节省了企业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企业在进行广告运动前最宜采用的一种兼具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一)网络广告调查的基础

网络调查的发展是开展网络广告调查活动的基础。虽然网络调查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在欧美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网络调查却是欧美社会主流的调查方式。特别是在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网络调查已成为各市场调查公司和新闻媒介进行商业调查和民意测验的一种流行手段。关于市场及民意的调查在国外数千个站点、几十万个英文web上含有调查栏目,国外以开发出了针对网络调查的调查软件,并已经有国外组织探讨用互联网实施常规的统计调查。

而在我国,根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我国正走向网络时代,下一个世纪将是一个网络的世纪,随着网络调查的快速发展,比电话调查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网络调查有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调查方式。

(二)网络广告调查的含义

目前,网络调查的含义包含两类,一类指以互联网络为手段进行的调查,这类含义与一般的市场调查并无太大区别,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代替传统的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或邮寄调查的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一般行为或研究特定群体的行为。另一类指以互联网络为手段进行调查,例如,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进行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网络调查。而传统的广告调查属于营销调查的一个分支,指的是广告主通过对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市场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来帮助广告公司制定或评估广告战略、单独的广告或整个广告战役。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类网络调查的解释,并且,结合网络调查和传统广告调查的含义,可以将网络广告调查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手段取代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或邮寄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市场的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帮助广告公司制定或评估网络广告战略、单独的网络广告或整个网络广告战役”。其中,网络广告调查是为企业整个的广告运动服务的,是针对企业一系列的广告活动而言的,而不是网页上一则单独的横幅或旗帜广告。作为网络调查的重要分支,网络广告调查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去收集和统计分析与广告活动相关的一些信息和资料,与传统的广告调查相比,网络广告调查所采用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手段”来进行调查的方式更符合现今“全球化”、“地球村”时代的要求。

二、网络调查的优点

广告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告主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对竞争对手的看法以及对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的信任度。既然广告调查的侧重点在消费者身上,那么,获取真实的与消费者有关的信息在广告调查活动中则占有关键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爆炸”使得人们利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再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真假优劣也成为信息使用者面临的难题。网络作为新型的一种信息收集的渠道,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调查方式所面临的信息获取的问题。此外,传统调查包括了对人的访问和对事物、现场的实地考察两个方面,但网络调查却更侧重于人的方面,因此也更切合广告调查中针对消费者的调查目的的初衷。网络调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即时接触目标消费群体、费用低廉

在进行广告的创意之前,企业都要针对产品的有关概念去调查消费者的态度。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采用面对面的访问(FTF)、电话访问和邮寄调查的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一般行为或研究特定群体的行为。其中,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作为特定的群体,随着社区管理的加强以及电信部门提供的筛选拨入电话的来电显示和阻止不明电话拨入等服务的完善,使得企业很难搜集到有关消费群体的信息,加大了对目标消费群进行调查的难度。并且,在可以接触到目标消费群体的情况下,企业在印刷、纸张、培训调查员和支付调查员费用等方面,都面临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网络调查却仅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通过发送E-mail邮件、在web站点上在线调查表以及通过弹出式调查、网上固定样本调查等方式,可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即时地接触到目标消费群体,从而搜集到所需要的信息。另外,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地处理和分析,不需要额外的调查人员对获取的信息再进行处理,既节省了经费也节约了时间成本。网络调查的经济成本一般可以降低到传统调查方式的60%。

(二)网络调查的方式丰富多样、可塑性强

传统的市场调研可以分为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方法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两大类。而互联网络早已经是获取第二手资料的最便捷渠道,称之为网上搜索法。互联网已成为可用于营销目的的二级数据的源泉,不少著名市场调查公司在万维网(www)上一些简略市场数据,与此同时,其他互联网服务――如电子图书馆,则发挥着贸易、工商新出版的数据库的作用。对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传统的广告调查从定性调查入手,来获得对市场、消费者及产品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通过定量调查方法或实地调查来得到对具体营销形势的准确数据。网络调查兼具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的特点,常见的网络定性调查有:一对一的网上深度访谈、网上小组座谈和观察法。同传统的访谈和观察法相比,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被访问者是匿名存在的,这就保证了对某些敏感性和私人性问题的回答率,接受深度访谈或小组座谈的目标消费者的回答会更加真实、客观,不受调查者主观暗示的影响,并且网络跨越了时空限制,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定性调查。在网络空间里,同样可以采用实验法。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上交易变得频繁起来,为实验调研法的网上推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此外,在网络广告投放后,网络调查还可以进行对网络广告的监测,类似于传统的广告监测,并随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可塑性强。

因此,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广告调查是可行的,但是,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下,网络调查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网络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问题

我国网民的总数在总体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足以构成规模,并且网民属于高学历、高收入的特殊群体,覆盖面小,在我国的很多领域不具有样本的代表性,这样将导致数据的不真实,影响调研的科学性。首先,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和网站建设,进一步普及网络的覆盖面积,是解决样本代表性问题的当务之急。其次,根据统计学的理论要求,对不同内容的统计调查应对受访者的身份进行甄别。但是网络调查对象的身份是不受限制的,因此难以识别网民的真实身份,不少网民不会认真回答问卷,有些网站为了商业效益甚至用软件自动答卷,使得网上数据的真实性得到了很大的质疑。对此,现在主要采用网络识别辅之以特征识别的方式来甄别调查对象,避免重复答题的现象。网络识别一般通过被调查者的IP地址或E-mail地址,特征识别主要是对被调查者总体的特征描述来甄别对象。

(二)调查的误差问题

调查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抽样框和无回答误差上。抽样框误差是由于我国的网民群体不具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抽样框不能涵盖目标总体的全部元素或者包括非目标总体的元素而产生的误差。无回答误差则包括有意无回答和无意无回答两种。前者是由于调查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性问题而引起被访问者的反感而产生的;后者包括多种情况,主要是被访问者主体不能参加调查活动或由于网络技术的问题丢失了问卷等原因导致了无回答现象。此外,网络传输速度慢,网络不稳定或问卷过长等,都会导致无回答误差。减少抽样框误差的方式可以通过正确界定目标总体和抽样框达到。可将网民设定为目标总体,再通过抽样的方法推断网民总体的特征值,最后通过网民与全国民众的差异,由“此特征值”推断出全国总体的特征值。而通过合理的设计问卷、充分利用多媒体对网民的感染力、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对某些敏感性问题提出保密的保障等措施,可以解决无回答误差的问题。

(三)调查的安全问题

对目前的网络调查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各个网站的网络调查的方式和标准都不一致,并且某些网站为了利益作假导致的数据不真实。此外,一些调查公司会突袭聊天网民,黑客技术窃取网民个人资料、发送爆炸式邮件等,给网络环境造成了安全隐患,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在网络上病毒泛滥、数据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导致了被访问者的极大反感,致使网络调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建立权威的网站平台和网站监管机制,提高网络统计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企业在开展广告活动之前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去搜集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资料,比传统的广告调查方式更具有省时、省力和省经费的优势。尽管目前的网络调查还存在着在调查对象、误差和安全上的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调查技术的逐步成熟,网络调查终将取代传统的调查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调查方法,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网络调查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网络调查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网络调查不光是一种调查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提高调查人员的素质和修养,自觉遵守网络虚拟世界的规则和次序,是推动网络调查行业向前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友林等.网络广告实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黄鸣刚.从媒体角度看网络调查方法[J].中国传媒科技,2004(11).

3、姜婷婷,丁宁.方兴未艾的网上调查[J].情报科学,2003(4).

4、郭杨,许闹.试论网上调查的《匿名性》问题[J].统计教育,2005.

5、侯振明.浅议网络调查及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6、蒲国华,孙玉超.对未来网络调查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5).

7、庞东,王革.对网络调查热的冷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2).

8、黄建.网上调查的误差分析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4(6).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6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报告;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4.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8-02

为了分析各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了本单位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2007~2010年近4年的传染病报告资料,资料包括有传染病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包括市本级及13个县市区)。同时,对这段时间内,单位对传染病报告工作做出的相关总结材料,以及对传染病报告的制度规定和具体的报告时间、报告内容、报告情况的规定。

1.2 研究方法

根据对资料内容的整理,对近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了报告时间、诊断标准、遗漏现象的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漏报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力求找出目前传染病报告情况存在的弊端,并思考解决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随着国家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投入加大,2007年本市乡镇级医疗机构均开通网络直报,对这4年来的报告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网络上传染病报告的整体情况较好,但实际中却存在漏报等一些问题。

2.2 漏报情况

通过对这4年来的病例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漏报情况还是存在的,但是其数量较少。同时,从漏报情况来看,13个市、县、区的漏报情况处于稳定状态,虽然漏报率均比2007年有所好转,但是其整体漏报情况也没有明显地改善情况,除了2008年的漏报率有所下降以外[1],其余均有百分之五以上的漏报率。见表1。而市本级分层整群抽样漏报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析其漏报的原因主要有: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传染病相关知识欠缺,疫情报告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且人员变动性较大,兼职较多;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欠规范,往往就会出现项目填写不全、字迹难辨、地址不详等,使查对困难,特别是从原始的接诊登记、原始化验单、影像检测单的填写等。有些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姓名、地址等诸多因素,致使有的患者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

3.1 进一步改进措施

①无遗漏的报告改进。无遗漏的报告改进必须从对原始的接诊登记、化验单的检验和影像检测开始,医院的预防保健科(或传染病管理科)必须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每日核对阳性化验单及异常影像结果,堵塞漏报,弥补了因化验单、影像单项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无法补报的状况;同时首诊医生要做好此类患者转诊的导诊工作,以防出现无主化验单而转向无法补报的另一局面。对严重的传染病必须要求患者提供身份证进行住院、门诊治疗,以免出现虚假姓名而无法报告的现象。同时,传染病报告如果发生遗漏现象必须要对其医院进行严格的管制,以制度来约束行为,保证其报告的全面、无遗漏[2]。②限时速度的报告改进。传染病的报告必须有时间限制,因为其传染情况会直接威胁到周围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在报告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速度问题,例如:甲类传染病应于2 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实现网络直报的,应于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没有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于速度的控制,除了严格的时间规定之外,还要注意对医院报告人员的选定,必须要设立专门的报告人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报告任务避免出现延误时间的情况,而且各地的医院也要加强硬件建设,确保网络报告的畅通[3]。

3.2 完善报告体系的展望

未来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要建立其完备地信息技术网络化管理,保证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网络信息来实现无遗漏的严格管理,同时,电子病例的应用也将有着更为严密的组织性,能够保证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中的要求执行,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也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网络直报工作队伍的稳定性[4-6]。

[参考文献]

[1]潘恩春.从SARS流行剖析我国现行疫情报告系统[J].疾病控制杂志,2004(5):54-56.

[2]潘淼,冉萍.综合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1):123-125.

[3]徐立中.传染病监督管理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6,6(6):55-58.

[4]吴秀玲,吕元聪.我国传染病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78-80.

[5]李丽娟.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6):2509-2510.

[6]杜薇,周显国.电子病历在综合医院的应用与管理[J].吉林医学,2010, 31(29):5255-5256.

(收稿日期:2011-03-09)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7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99-0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习、交流等便捷的途径。但人们在享受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动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在我国,青少年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因上网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各省辖市市区内中学按照类型分为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职业高中,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学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以所选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12 860名,获得有效问卷12 6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其中男生6 076名(48.1%),女生6 565名(51.9%);初中生5 080名(40.2%),高中生7 561名(59.8%)。年龄最小13岁 ,最大19岁。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资料进行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必须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12 641名中学生总上网报告率为76.2%。男生上网率为82.2%,女生为70.7%(χ2=227.126,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1.0%,高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9.7%(χ2=126.95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62,P<0.01);按年级分组,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上网率有增加趋势。见表1。

2.2 长时间上网情况 城市中学生在过去7 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 h的报告率为9.9%,2 h的报告率为7.2%,3 h的报告率为2.9%,4 h的报告率为4.1%。

2.3 上网目的 城市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70.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占66.3%;上网玩游戏占53.2%,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占47.6%,查阅学习资料的占43.6%;另外,利用网络下载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23.9%,23.7%和20.7%;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11.3%。

2.4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2.2%,男生为18.8%,女生为6.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χ2=476.40,P<0.01);初中生为10.5%,高中生为13.3%,高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χ2=22.279, P<0.01)。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4%,男生为3.8%,女生为1.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02.162, P<0.01);初中生为2.1%,高中生为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6,P>0.05)。

2.5 网络成瘾各项指标出现情况 网络成瘾行为中,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见表2。

2.6 网络成瘾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学习成绩好者为9.1%,成绩中等偏上者为8.3%,成绩中等者为11.1%,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6.8%,成绩差者为22.2%。

2.7 不同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父母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9%,父母非健全家庭为14.8%(χ2=9.9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位居世界第2,网民年龄结构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网民中学生比例很高(36.7%),绝对数量接近6 000万[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76.2%,其普及程度与合肥市高中生上网率(75.3%)接近[4]。

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是聊天,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和玩游戏,这与其他报道[5]类似。目前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更追求网络交友和娱乐功能,上网内容层次不高。如何丰富中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应用对学习的辅助功能,从网上获取健康、科学的知识,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群体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2.4%,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2.2%,说明网络成瘾行为作为精神成瘾行为之一,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危害还是相当高的,值得高度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同[6];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城市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父母非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父母健全家庭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已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受挫,甚至引起与家长、教师的冲突[7-9]。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上网行为已非常普遍,城市中学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者,并且网络不当使用行为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当使用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危害,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运用网络。

4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 YOUNG KS.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899-902.

[3]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8,50.

[4] 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 江光荣,胡姝婧, 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6] 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7]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8]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9]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网络调查报告分析篇8

1

总则

1.1

目的

为提高XXXXXX处理突发信息网络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保护公众利益

,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1.3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快速反应。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财产遭受损失。

4)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以及“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1.4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及《XXXXXX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XXXXXX相关管理规定等,制定《XXXXXX突发信息网络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组织机构

成立XXXXXX突发信息网络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长:XXXXXX

副组长:XXXXXX

员:XXXXXX

2.2

信息网络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编制、修订所辖范围内突发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预案。

2)通过本系统局域网络中心及国内外安全网络信息组织交流等手段获取安全预警信息,周期性或即时性地向局域网和用户网络管理部门发布;对异常流量来源进行监控,并妥善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3)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突发信息网络事件进行应急处置;负责调查和处置突发信息网络事件,

及时上报并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善后工作。

4)负责组建信息网络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培训和演练。

3

预警及预警机制

突发信息网络事件安全预防措施包括分析安全风险,准备应急处置措施,建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测体系,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预先制定信息安全重大事件的通报机制。

3.1

突发信息网络事故分类

关键设备或系统的故障;自然灾害(水、火、电等)造成的物理破坏;人为失误造成的安全事件;电脑病毒等恶意代码危害;人为的恶意攻击等。

3.2

应急准备

XXXXXX信息中心和各单位信息系统管理员明确职责和管理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应急值班,确保到岗到人,联络畅通,处理及时准确。

3.3

具体措施

1)建立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机房环境,防火、防盗、防雷电、防水、防静电、防尘;建立备份电源系统;加强所有人员防火、防盗等基本技能培训。

2)实行实时监视和监测,采用认证方式避免非法接入和虚假路由信息。

3)重要系统采用可靠、稳定硬件,落实数据备份机制,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安装有效的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升级扫描引擎;加强对局域网内所有用户和信息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技术培训。

4)安装反入侵检测系统,监

测恶意攻击、病毒等非法侵入技术的发展,控制有害信息经过网

络的传播,建立网关控制、内容过滤等控制手段。

4

有关应急预案

4.1

机房漏水应急预案

1)发生机房漏水时,第一目击者应立即通知经济信息中心,并及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2)若空调系统出现渗漏水,经济信息中心负责人应立即安排停用故障空调,清除机房积水,并及时联系设备供应方处理,同时启动备用空调,必要情况下可临时用电扇对服务器进行降温。

3)若为墙体或窗户渗漏水,经济信息中心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机房安全,同时安排通知办公室

,及时清除积水,维修墙体或窗户,消除

渗漏水隐患。

4.2

设备发生被盗或人为损害事件应急预案

1)发生设备被盗或人为损害设备情况时,使用者或管理者应立即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同时保护好现场。

2)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接报后,通知安保科、经济信息中心及公安部门,一同核实审定现场情况,清点被盗物资或盘查人为损害情况,做好必要的影像记录和文字记录。

3)事发单位和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

并将有关情况向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4)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经济信息中心、事发单位及时恢复网络正常运行,并对事件进行调查。经济信息中心和事发单位应在调查结束后一日内书面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事

态或后果严重的,应向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必要时,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时上报XXXXXX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3

机房长时间停电应急预案

1)接到长时间停电通知后,

信息网络事件

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通过办公系统

、电话等发布相关信息,部署应对具体措施,要求用户在停电前

停止业务、保存数据。

2)停电时间

过长的,

信息网络事件

应急领导小组应

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通知办公室,启动备用电源,保证经济信息中心正常运转。

如有必要,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4

通信网络故障应急预案

1)发生通信线路中断、路由故

障、流量异常、域名系统故障后,操作员应及时通知本单位信息系统管理员,经初步判断后及时上报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经济信息中心。

2)

经济信息中心接报告后,应及

时查清通信网络故障位置,隔离故障区域,并将事态及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通知相关通信网络运营商查清原因;同时及时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检测故障区域,逐步恢复故障区与服务器的网络联接,恢复通信网络,保证正常运转。

3)

事态或后果严重的,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

及时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必要时,及时上报XXXXXX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应急处置结束后,经济信息中心和事发单位应将故障分析报告,在调查结束后一日内书面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5

不良信息和网络病毒事件应急预案

1)发现不良信息或网络病毒时,

信息系统管理员

应立即断开网线,终止不良信息或网络病毒传播,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经济信息中心。

2)经济信息中心应根据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令,采取隔离网络等措施,及时杀毒或清除不良信息,并

追查不良信息来源。

3)

事态或后果严重的,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如有必要,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处置结束后

,

经济信息中心和事发单位应将事发经过、造成影响、处置结果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一日内书面报告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6

服务器软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1)发生服务器软件系统故障后,经济信息中心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启动备份服务器系统,由备份服务器接管业务应用,并及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安排相关责任人将故障服务器脱离网络,保存系统状态不变,取出系统镜像备份磁盘,保持原始数据。

2)经济信息中心应根据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令,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重新启动故障服务器系统;重启系统成功,则检查数据丢失情况,利用备份数据恢复;若重启失败,立即联系相关厂商和上级单位,请求技术支援,作好技

术处理。

3)

事态或后果严重的,及时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如有必要,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处置结束后

,

经济信息中心应将事发经过、处置结果等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一日内报告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7

黑客攻击事件应急预案

1)当发现网络被非法入侵、网页内容被篡改,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或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有黑客正在进行攻击时,使用者或管理者应断开网络,并立即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2)接报告后,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指令经济信息中心核实情况,关闭服务器或系统,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陆帐号,阻断可疑用户进入网络的通道。

3)经济信息中心应及时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恢复系统和网络正常;情况严重的,应

上报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请求支援。必要时,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处置结束后

,

经济信息中心应将事发经过、处置结果等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一日内报告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8

核心设备硬件故障应急预案

1)

发生核心设备硬件故障

后,经济信息中心应及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并组织查找、确

定故障设备及故障原因,进行先期处置。

2)

若故障设备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

经济信息中心应

启动备份设备,保持系统正常运行;将故障设备脱离网络,进行故障排除工作。

3)

经济信息中心应在

故障排除后,在网络空闲时期,替换备用设备;若故障仍然存在,立即联系相关厂商,认真填写设备故障报告单备查。

4)事态或后果严重的,及时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如有必要,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4.9

业务数据损坏应急预案

1)

发生业务数据损坏

时,经济信息中心应及时报告信息

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检查、备份业务系统当前数据。

2)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调用备份服务器备份数据,若备份数据损坏,则调用磁带机中历史备份数据,若磁带机数据仍不可用,则调用异地备份数据。

3)

业务数据损坏事件超过

2小时后,

经济信息中心应及时报告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通知业务部门以手工方式开展业务。

4)经济信息中心应

待业务数据系统恢复后,检查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差别,由相关系统业务员补录数据;重新备份数据,并写出故障分析报告,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一日内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4.10

雷击事故应急预案

1)

遇雷暴天气或接上级部门雷暴气象预警,经济信息中心应及时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经请示同意后关闭所有服务器,切断电源,暂停内部计算机网络工作,并及时通知市局

(公司)

机关、各直属单位关闭一切网络设备及计算机等,并切断电源。

2)

雷暴天气结束后,经济信息中心报经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及时开通服务器,恢复内部计算机网络工作,并通知市局

(公司)

机关、各指数单位及时恢复设备正常工作,对设备和数据进行检查。出现故障的,事发单位应将故障情况及时报告经济信息中心。

3)

因雷击造成损失的,经济信息中心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报损,并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一日内书面报告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必要时,报告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5

应急处置

发生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后,相关人员应在

5分钟内向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

导小组报告,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先期处置,恢复信息网络正常状态。

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无法迅速消除或恢复系统,影响较大时实施紧急关闭,并立即向XXXXXX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

如有必要,及时上报nnnnnn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相关业务部门。

6

善后处置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和技术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原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及应急处置能力、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根据应急处置中暴露出的管理、协调和技术问题,改进和完善预案,实施针对性演练,总结经验教训,整改存在隐患,组织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7

应急保障

7.1

通信保障

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建立突发信息网络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内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应急联络信息。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在重要部位醒目位置公布报警电话,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全体人员保证全天

24小时通讯畅通。

7.2

装备保障

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建立并保持电力、空调、机房等网络安全运行基本

环境,预留一定数量的信息网络硬件和软件设备,指定专人保管和维护。

7.3

数据保障

重要信息系统均建立备份系统,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

7.4

队伍保障

建立符合要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支持力量,对网络接入单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8

监督管理

8.1

宣传、教育和培训

将突发信息网络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为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突发信息网络事件的技术准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市系统范围内的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8.2

预案演练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安排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和解决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8.3

责任与奖惩

信息网络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不定

期组织对各

项制度、计划、方案、人员及物资等进行检查,对在突发信息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提出表彰奖励建议;对玩忽职守,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追究其责任。

9

附则

9.1

预案更新

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适时修订本预案。

9.2

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XXXXXX制定并负责解释。

9.3

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

上一篇:医保违规处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专业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