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1:34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1

(一)编制目的

确保我县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应急机制,正确应对和高效处置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通知》(〔2005〕45号)、《*县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饮用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事件包括:

1.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2.饮用水源保护区或饮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致使水质不达标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及重大疫情;

3.地震、洪灾、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饮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饮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

4.爆破、采矿等生产活动或地质变迁等导致饮水工程水源枯竭;

5.因人为破坏导致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

6.其它原因导致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鼓励群众报告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建立饮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制订当地的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及其对策,落实应急责任机制。

3.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乡级政府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饮水安全应急工作任务,处理好日常业务和应急工作的关系。县政府有关部门视情况给予协调、指导、技术支持并组织力量全力支援。

4.快速反应,有效控制。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应急要求快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启动相应预案,有效控制事态蔓延。

(五)饮水工程基本情况

*县饮水安全工程于2005年开始实施,现已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2处,不但解决了5.4万人的吃水难问题,使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10%以上,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应急预案体系

(一)应急预案体系划分

全县饮水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分为二级:

1.县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县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乡镇饮水安全应急预案:供水规模在500人以上的集中饮水工程所在乡镇要制定本乡镇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应急机构及职责

1.县、乡饮水安全应急机构与职责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县长任副总指挥,县发改委、公安局、水利局、财政局、环保局、民政局、卫生局、广电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技术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水利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及有关供水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的饮水安全应急工作。

(1)指挥部职责:

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重大饮水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

②及时了解掌握乡镇饮水重大安全事件情况,指挥、协调和组织重大饮水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向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应急措施;

③审定全县乡镇饮水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④在应急响应时,负责协调公安、水利、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⑤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起草全县饮水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负责村镇饮水突发性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协调指导事发地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开展抢险排险、应急加固、恢复重建工作;负责协调公安、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组织救援工作;负责对潜在隐患工程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及时传达和执行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期间新闻工作。

(3)技术组职责

技术组由县水利、气象、建设、环保、交通、国土资源、卫生、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指挥部的技术支持工作。其职责是:参加指挥部办公室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指挥部的要求研究分析事件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件调查,对事件处理提出咨询意见;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2.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职责

县发改委:负责重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物资储备计划下达。

县财政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作经费、恢复重建费用及时安排和下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县公安局:负责维持水事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水源工程、污染水源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饮水工程设施安全。

县民政局:负责统计核实遭受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灾情;负责协助县、乡政府做好遭受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提供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件信息、预案以及工作方案;负责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经费的申报和计划编制。

县卫生局:负责遭受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村、镇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及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和卫生保障。

县环保局:负责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止向河流、水库等水域排放污水和固体废物的行为,应急处理水污染事件。

县广电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法规、政策的宣传,及时准确报道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其他有关成员单位负责自己相应的工作职责。

3.乡镇饮水安全应急机构及职责

各乡镇成立饮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乡镇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处置。主要职责包括:拟定本乡镇饮水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本乡镇饮水安全信息,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事故情况;指挥协调本乡镇饮水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4.饮水工程所在村屯应急机构及职责

根据县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饮水安全应急预案,饮水工程所在村屯要结合本工程实际建立饮水应急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应急工作方案,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及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三、预防和预警

(一)预防

1.监测机构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事件信息的监测、收集、检查、预警工作,各乡镇要通力协作,多渠道获取本辖区相关饮水安全信息。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县政府及上级应急机构报告。

2.信息监测

(1)监测内容

包括旱情信息、水污染信息、水毁信息、水库及水源工程信息、输配水管网运行信息等。

(2)突发事件报告内容

包括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性质、严重程度、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3)监测单位

旱情监测单位由抗旱及气象部门承担,水污染监测由卫生及环保部门承担,水源、供水管网等部位的监测由水利、卫生部门承担。

(4)报告制度

监测报告分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由下级向上级部门逐级报告,以文字和报表的方式上报,每月25日前必须报告。

(二)预警

1.预警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性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1)特别严重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严重饮水安全事件:

①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饮水工程水源枯竭造成连续停水48小时以上(含48小时,下同)或严重缺水(指人均日饮水量不到5公斤)72小时以上,影响范围为2万人以上且2公里范围内找不到替代水源。

②因供水水质不达标等原因致使3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集体中毒事件发生。

(2)严重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严重饮水安全事件:

①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饮水工程水源枯竭造成连续停水48小时以上或严重缺水(指人均日饮水量不到5公斤)72小时以上,影响范围为1至2万人,且2公里范围内找不到替代水源。

②因供水水质不达标等原因致使2人死亡或30人以上50人以下集体中毒事件发生。

(3)较重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重饮水安全事件:

①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饮水工程水源枯竭造成连续停水48小时以上或严重缺水(指人均日饮水量不到5公斤)72小时以上,影响范围为0.5至1万人,且2公里范围内找不到替代水源。

②因供水水质不达标等原因致使1人死亡或5人以上30人以下集体中毒事件发生。

(4)一般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饮水安全事件:

①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饮水工程水源枯竭造成连续停水48小时以上或严重缺水(指人均日饮水量不到5公斤)72小时以上,影响范围为0.1至0.5万人,且1公里范围内找不到替代水源。

②因供水水质不达标等原因致使5人以下中毒事件发生。

2.预警

Ⅰ级预警、Ⅱ级预警,由受灾乡镇人民政府报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统一。Ⅲ级预警由受灾乡镇人民政府研判,经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批准,以乡镇人民政府名义向本乡镇预警公告。Ⅳ级预警由受灾乡镇人民政府饮水安全指挥机构研判,以乡镇人民政府名义向本乡镇预警公告。

预警公告内容应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止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

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在主流媒体上。

四、应急响应

(一)总体要求

出现饮水安全事件,饮水工程所在乡镇应在半小时内向县政府及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先期进行处理。

对应县饮水安全预防预警等级,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县重大饮水安全事件的指挥调度。各乡镇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饮水安全事件应急、抢险、排险、抢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饮水工程所在乡镇、村屯负责本乡镇饮水安全事件的处置。

凡上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下一级预案随之自行启动。

(二)Ⅰ级Ⅱ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特别严重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I级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当发生严重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Ⅱ级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

响应工作会商由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召集,参加人员包括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

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饮水工程所在乡镇应急指挥机构派出工作组,协助配合县级工作组和当地政府共同做好抢险救援工作。饮水工程所在乡镇必须立即赶赴现场,先期进行处置,并在县工作组抵达事发地后配合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

按照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并按照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预案启动

(1)抢险救灾

当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当地政府可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饮水工程设施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在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2)医疗救护

事件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要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出现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后,应急指挥机构应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群众参与饮水工程设施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

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6.响应结束

当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到保证时,县应急指挥部可宣布应急结束,并协助当地进一步修复供水基础设施,恢复正常供水秩序。

事件处理完毕后,由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结束公告,报上级应急机构备案。

(三)Ⅲ级IV级响应

当发生较重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Ⅲ级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当发生一般饮水安全事件时,应立即IV级预警,启动IV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1.工作会商

响应工作会商由乡镇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召集,参加人员包括相关乡直部门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2.工作部署

乡镇应急指挥机构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半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县政府。县政府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3.部门联动

按照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工职责和工作要求,应急处置由各部门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工作。

4.预案启动

(1)抢险救灾

当饮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当地政府可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饮水工程设施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有关乡镇和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2)医疗救护

事件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要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出现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后,应急指挥机构应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群众参与饮水工程设施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宣传动员

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后,当地政府及应急指挥机构应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6.响应结束

当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到保证时,乡镇应急指挥机构可宣布应急结束,并协助当地进一步修复供水基础设施,恢复正常供水秩序。

事件处理完毕后,由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结束公告,报上级应急机构备案。

五、应急保障

(一)组织保障

各相关部门要尽快成立饮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明确人员及职责,根据饮水安全事件等级,迅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从组织上保障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二)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饮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要设立专门的报警电话,安排人员轮班值守,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快速传递。

(三)资金保障

县乡要设立乡镇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按照事故等级划分,由应急指挥机构报同级政府,申请调用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

(四)物资保障

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发生饮水安全事件时,由县政府统一对物资进行调配,确保物资及时供应。供水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村镇集中饮水工程,应当建设适度规模的应急备用水源。

(五)医疗卫生保障

当发生人员伤亡或饮水中毒事件后,应急指挥机构要在县政府协调下立即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调配医疗卫生专家,根据需要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六)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

(七)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要负责做好受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八)技术保障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建立乡镇饮水安全应急专家库,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要加强对饮水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和应急处置培训,并加强对分散饮水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

六、后期处置

(一)调查与评估

饮水安全应急终止后一周内,饮水工程所在乡镇和县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应向上级应急机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效果、主要经验教训等。

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对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

(二)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政府负责。需要县政府援助的,由事发地政府提出请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有关规定上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指导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恢复供水。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

县政府对在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和完善或应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二)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水利局负责解释。

(三)预案实施时间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93.02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R2=0.96 F=490.74,F对应的P值为0,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 X5 X6未通过t检验,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

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在网络信息时代,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2]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 ―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 [J].城市问题,2009,(9):96.101.

[4]攸频,张晓峒.Eviews6 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 93.95.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单位《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综治委〔2011〕10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1〕96号),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功能和作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保障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县政府同意,现就加强行政调解

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工作范围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纠纷为主线,拓展行政调解领域,强化行政调解的化解、预防和教育功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自愿原则。行政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合法原则。行政调解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平等原则。行政调解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自愿真实地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的权利,公正公平的调处争议与纠纷。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一方时,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在调解过程中地位平等。注重效果原则。各乡镇、各部门应增强行政调解意识,主动探索研究化解争议与纠纷的新机制,努力追求“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工作范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关联的争议与纠纷;适用行政调解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争议与纠纷。

二、行政调解的职责分工和保障

县法制办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各乡镇和各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研究制定行政调解规章制度和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掌握各乡镇和各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情况。

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实行包抓包干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将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抓、抓综治、促稳定的实绩档案,作为干部考核和推荐的重要参考内容。

县经发、公安、住建、、民政、人社、国土、教育、交通、林业、环保、农业、水务、卫生、计生、安监、药监等部门作为行政调解的重点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符合部门、行业特点的行政调解实施意见、程序和制度,依法对其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的特定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做到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力减少案件的发生。

三、工作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行政调解工作基本规定,明确行政调解范围、原则、权利义务、启动与受理等内容,确保行政调解工作合法、规范、有序。

(一)建立行政调解信息报告统计分析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社会影响较大或可能引发等复杂争议纠纷的调解处理,及时报告县政府,并报县法制办备案。各部门要向县法制办和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汇总报告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县法制办要向县政府和上级政府法制机构汇总报告本地区行政调解工作情况,保证信息灵通,以便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妥善解决。

(二)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机制。县法制办要主动与法院、司法局等司法单位沟通联系,探索建立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和效力衔接的机制,规范运行程序和操作办法,形成调解解决争议纠纷的工作合力。县局要坚持调解为主的原则,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倡导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防止矛盾问题扩大化、白热化。

(三)建立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设立行政调解指导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法律水平高的干部作为优选对象。县法制办要结合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行政调解人员培训活动,使其做到“四懂”(懂法律法规、懂方针政策、懂业务知识、懂调解技巧)、“四会”(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文书),不断提升行政调解工作水平。

四、组织领导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4

半年来,各乡镇招投标中心运作正常、成效明显,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基层的“阳光工程”,但乡镇招投标中心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巩固提升,再加上整体工作上的不平衡性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因此,很有必要对乡镇招投标管理监督工作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乡镇招投标中心的现状

截止20*年5月31日,全县17个乡镇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各类交易271批次,交易总额5628.73521万元,总计增效节资510余万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257项,交易总额5441.66741万元(其中乡镇级项目111项、交易总额2216.48796万元,村级项目146项、交易总额3225.17945万元);公用物品采购9批次,交易总额98.1553万元(其中乡镇级项目6批次、交易总额88.0153万元,村级项目3批次、交易总额10.14万元);资产出租转让5批次,交易总额89.031万元(其中乡镇级项目4批次、交易总额74.031万元,村级项目1批次,交易总额15万元)。

透过上面几组数字,不难看出乡镇招投标中心运行半年来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对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机构,明确职责范围。各乡镇分别建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对招投标工作的管理监督,同时按照管办分离原则,设立招投标中心,结合乡镇实际,明确中心的具体职责,明确进入中心的项目范围,即镇村两级投资的50万元(单项合同估算价)以下、一定限额标准以上的村镇配套、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教育、电力等建设工程项目;货物、工程、服务的采购;村级集体资产,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或集体所有制控股企业的资产对外出(承)租、出(转)让的项目,确保项目“应进尽进”。

2、完善制度,规范招投标运作。一是交易制度。各中心根据招投标有关规定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对交易申请、信息、资格审查、评委组成、开标、评标、定标等程序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操作程序严密合法、工作流程科学、交易过程方便统一的招投标工作制度体系,使每项招投标活动都有章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监管制度。建立以规范招标人的招标行为、投标人的投标行为、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和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监督为重点的四大类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招投标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三是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招投标项目审查审批、信息报送、评委回避、廉政保障、工程量变更管理、项目验收、立卷归档和过错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规范整个招投标活动的运作过程,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招投标交易环境。

3、上下联动,形成监管合力。乡镇和行政村的每一项招投标活动,都邀请机关干部、村干部、社会人士或村民代表参与全程监督,中标结果及时公开;乡镇将招投标工作纳入责任制考核内容,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落实;乡镇纪委出台招投标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市场准入“黑名单”制度,对受理的5起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县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招投标中心)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对2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加强日常的检查监管,预防和纠正各种违规行为;建设、交通、水利、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联系沟通,积极支持配合乡镇招投标中心的工作。这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了乡镇招投标中心的高效、顺利、规范运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20*年5月,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招投标管理工作和乡镇招投标中心运作情况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未严格执行限额规定。有的乡镇一次性实施5、6个项目的招投标,预算价均在50万元左右,涉嫌人为肢解工程;个别乡镇还将80万元、100余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交由中心操作,未严格执行乡镇中心只操作50万元以下项目的规定。

2、公告范围小,投标单位少。17个乡镇招投标中心只有3个中心的项目公告按规定进入县招投标中心网站对外公布,其它中心只在本乡镇范围作了张贴,造成外面的投标单位因信息不对称而参与得少,“招来招去是几家老面孔”,未形成通过竞争实现市场配置的氛围,给串标、围标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

3、投标单位挂靠资质现象较普通。投标人在报名时都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资质证明,但实际大都是挂靠得来的。因为通过乡镇中心招标的工程项目一般都比较小,投资额少,利润也相对少,正规的、有资质的建筑公司一般不愿参与,而资质上的要求又不能放松,造成地方上无资质但懂建筑的自然人为取得投标资格而借用当地或外地建筑公司的资质。

4、未启用县招投标中心评委库的评委。除个别项目外,乡镇中心都未按规定启用县中心的评委库专家,认为项目小、技术含量低、评标方法简单,而在乡镇内部选用,只在涉及到桥梁、水利等工程时,才会邀请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场指导、参与评标;且频繁选用乡镇领导、村主要干部担任评委,给评标结果的公信力也带来一定影响。

5、评标随意性大。一是为节省资金一味采用最低价中标法,造成低价恶性竞争,不能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评标方法简单、粗糙或临时改变评标方法,造成投标人投诉不断、纠纷增加,影响中心正常工作。有几个行政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工程,参考造价在9万元左右,但投标人却以6万多元的低价中标,结果工程无法保质完成,引起了纠纷,造成了影响。

6、后续监管缺位。部分乡镇招投标中心为招标而招标,程序一结束工作就结束了,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按合同付款,是否转包、分包,质量监督是否到位,验收是否到位等,都不在考虑之列,影响了招投标中心的整体效果。

7、收费不统一,缺乏依据。乡镇中心作为操作机构,承担了招标文件制作等应由中介机构承担的事务,相应地,在出售招标文件时也收取资料费,但标准不统一,有以工程投资额计算,也有以投标者多少来计算,低的50—200元/件,高的500—600元/件,比较混乱,且缺乏收费依据。

8、档案管理乱,资料收集不全。中心与各业务线上的招投标领导小组成员缺乏联系、协调不够,招投标资料收集不全,档案未装订成册,有的项目招标活动中的相关程序还无记录,不能从档案中反映整个招投标过程。

9、监督关系不清,职责错位。乡镇的监督、县招投标中心的监督和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关系未理顺,投标人投诉无门或多家单位受理;乡镇纪委参与决策、监督,变成主持这项工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投诉或纠纷时,投诉人或当事人对乡镇纪委产生不信任感,而是将问题和矛盾上交,增加处理问题的成本。和平镇一项目的投标人持材料向县多家部门申诉,就是不愿接受乡镇纪委的处理。

10、领导不重视、精力不到位。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认为中心设立以后,运行就是乡镇纪委的事,未将招投标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对招投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掌握不多、研究不深;有的领导还以打招呼、改变标底、改变评标办法等方式插手招投标;除雉城镇以外的乡镇中心都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专业水平低,往往使工作顾此失彼。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长兴县乡镇招投标中心通过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下一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和进一步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紧迫课题。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深化乡镇招投标工作,领导是关键。村级主要干部要提高对招投标的认识,自觉将应招标项目纳入中心公开交易;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招投标中心工作纳入责任制考核内容,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协调、经常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纪委要把招投标中心作为源头防腐、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搞好协调、严肃纪律,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县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招投标中心)要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强化日常监管,注重研究解决共性问题,预防和纠正各种违规行为;建设、国土、财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联系沟通、齐抓共管,支持配合指导乡镇招投标中心的工作,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县纪委要把乡镇招投标中心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确保乡镇招投标中心高效、顺利、规范地运作。

2、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深化乡镇招投标工作,制度是基础。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①项目应进尽进。根据我县实际,将进乡镇中心操作的项目调整为30万元以下、一定限额以上,不得肢解或超额操作。②进网公告。乡镇中心的招标公告除在本乡镇、本行政村公开栏内张贴公告外,一律由县招投标中心审核,进县招投标中心网站向社会公告,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县招投标中心予以免费实施。③评标启用县级评委库。在提高乡镇评委库评委总体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与县招投标中心评委库的联系,对10-30万元工程复杂、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要从县招投标中心评委库中抽取相关专业的1-2名评委参与评标。④评标办法简单明了、科学合理。确定评标办法要采取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合理设置标底,多采用复合评标法,须经乡镇招投标领导小组集体商议,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⑤统一收费标准。招标文件资料费收取应控制在50-300元/件之间,应出具“行政事业性往来款收据”,应一律进乡镇财政专户,严禁打白条。

3、监督制约,务求实效。深化乡镇招投标工作,监督是保证。县招管办(县招投标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监管,重点是加强对投标人资格资质、投标行为的监管,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努力减少和杜绝投标人挂靠、串标、围标、投机等不规范行为。

乡镇纪委是乡镇招投标工作的监督主体,工作人员不参加中心具体工作,不主持招投标活动,只负责监督。出现招投标方面的投诉、,一律由乡镇纪委受理,在调查的基础上,由乡镇纪委视情况向县招管办(县招投标中心)上报;重大问题由县纪委监察局组织交通、水利、建设、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集体研究、调查并作出决定。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5

“经樟溪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与会代表投票表决,樟溪乡人民政府2012年重点实事项目,按得票高低排序依次为:继续推进和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江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三沿整治工程,美化人居环境……”

2012年1月8日上午10点20分,松阳县樟溪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樟溪乡2012年度重点实事项目。这是该乡自2010年以来第3次采用代表票决的方式决定政府实事项目。

政府要办哪些事,代表说了算

按照法律规定,乡镇重大问题,尤其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必须经过乡镇人大审议通过,才能付诸实施。但实际上,目前乡镇的许多重大问题、重要决策,不少是由乡镇党委书记办公会议决定的,没有经过人大审议这个法定程序便付诸实行。有些法定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虽然经过人大审议,但也只是行礼如仪、照本宣科而已。

为扭转这种态势,从2010年起,松阳县樟溪乡一改原来乡领导班子集体商量决定实事项目的做法,将实事项目的选择权交给了人大代表。

在通过调研形成政府实事候选项目的基础上,樟溪乡人大在人代会期间组织全乡人大代表投票表决,按得票多少进行排序,确定年度政府实事项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交乡人代会审议通过,赋予其法律效力。

松阳县人大代表,樟溪乡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乡人大代表,大徐村党支部书记廖新民至今对2010年3月31日樟溪乡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进行的第一次票决情况记忆犹新。

“那天参加票决,代表们的心情都很激动。”廖新民告诉记者,当时,有12个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候选项,“票决时,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开通电灌站、加快康庄公路建设进程、加快江南畈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5个项目前打了勾。”

“水利建设1票、乡工业功能区块建设1票、村庄整治1票……”作为首次票决时的监票人,樟溪乡人大代表、徐山村村民廖菊霞目不转睛地盯着唱票现场,计算每个候选项目的得票。短短的半小时,她却感觉十分漫长。

“唱票结束,旧村改造、水利建设、乡工业功能区块建设、村庄整治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事工程位列前5位,成为樟溪乡政府2010年要办的5件重大实事。”廖菊霞回忆说。

类似的票决场面,在我省宁海县上演得更早些:从2008年10月开始,该县在力洋镇、大佳何镇开展了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代表票决制试点,并于2010年在全县14个乡镇全面推开。

宁海县力洋镇原党委书记蒋东辉曾用6步走的“做菜”流程来描述政府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办实事的过程:

“议菜”,即项目征集阶段,广泛地听取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及当地群众意见;“配菜”,即初定工程项目阶段,镇长办公会议和镇人大主席团会议讨论,将征集来的意见分类、归纳和打包进行筛选整合,确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性项目,提交镇人代会表决;“点菜”,即代表表决阶段,召开镇人代会,由代表打分,确定当年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并当场公布;“炒菜”,即政府组织实施阶段;“验菜”,即代表督查、评估阶段;“用菜”,即群众享用阶段,让百姓感受上一年镇里实事工程带来的实惠。

松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毅认为,人大代表票决实事项目,不仅扩大了基层民主,丰富和充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内涵,更发挥了人大代表的民主决策权,使政府决策多一道保险,更加科学。

“樟溪乡人大的做法,改变了过去重大事项领导拍板、民主参与成分不足,重大决策科学性、针对性不强等弊端,是科学发展观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的落实,也是对群众负责的体现。”吴毅说。

曾赴宁海县观摩的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基层民主问题研究专家李凡也对代表票决实事项目给予好评:“这种协商性、对话性的民主,为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票决制的做法,无疑提升了人大的地位,也提高了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

实施几年来,效果不一般

有学者认为,乡镇一级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乡镇范围内的重大事项在人代会上交由人大代表来议决,更能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精神。

作为樟溪乡代表票决实事项目最初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原樟溪乡人大主席杨香兰对此深有体会。“票决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监督。乡政府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变政府‘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把民生事务真正办到了百姓心坎上,把实事项目建设进度明明白白摆在了代表面前。”

的确,在确定5项重点实事项目后,樟溪乡人大组织代表全程参与其中:

年前,针对每个实事项目都成立了一个实事项目监督小组,成员由人大代表、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实时跟踪监督实事项目的落实进展情况。

年中,经常性地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及时了解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代表对乡重点工程,重大民生项目进行视察并向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提出代表视察报告、建议。

年终,及时组织部分人大主席团成员、人大代表对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效能评估;在人代会上,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向代表们报告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对实施完工的项目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的项目作出必要说明和解释,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落实工作措施。

樟溪乡是一个典型的缺水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地百姓翘首以盼的项目,但由于项目资金缺口大、政策处理难等原因,乡政府一直没有条件将其列为重点实事项目给予实施。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6

为规范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结果利用,防范审计风险,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现就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落实“八八战略”、“平安*”建设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的客观需要。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和国家基层政权,乡镇一级的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着重要责任。通过规范和加强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促进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对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促进乡镇政府合理调整支出结构,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要进一步认识加强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总结经验,加强规范,提高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加强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路子。

二、认真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原则

(二)强化审计计划管理。要深刻理解“全面审计”与“十六字”指导原则的统一性,切实纠正片面认识,促进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健康有序发展。审计机关要加强与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本着既符合党委政府要求,又兼顾审计机关资源现状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工作重点,合理确定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增强计划的科学性。要严格计划制定程序,每年年底,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及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公务员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综合有关方面的意见,提出审计建议名单,报经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同意,出具审计任务建议书。离任时距任中审计不到两年的,原则上不再安排离任审计。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包括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在内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数量控制在审计机关全部审计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严格遵守《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工作程序,是保证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一是重视审前调查。项目计划确定后,要深入进行审前调查,摸清有关乡镇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情况,掌握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特征,制定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审计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审计实施步骤,合理安排审计力量。二是重视审计实施管理。以审计实施方案控制审计实施进程,围绕方案确定的重点内容抓好实施,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覆盖面。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做到事实清楚,特别对与乡镇党政领导人员行使职权、履行经济责任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管理和决策事项,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做到边审计边签证。要增强职业敏感性,不随意放弃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线索,重视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审计查证。三是重视听取各方面尤其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组要重视听取被审计乡镇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尤其是被审计者对审计报告的意见,重点是对审计报告认定的事实、问题定性和责任划分的意见。

(四)严谨细致,提高质量。严谨细致是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要把这种作风贯彻到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争创高质量的审计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最重要的载体,应从不断满足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需求的角度,规范体例,精简文字,切实提高结果报告的质量。结果报告可分为五部分:一是审计实施情况概述;二是对乡镇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总体评价,包括成绩和不足两方面内容的概述,成绩指的是乡镇领导人员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问题指的是乡镇领导人员在管理使用全部政府性资金过程中存在的违规事实,包括制度缺失、管理不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和资金利用效果差等内容,总体评价不能与报告其他内容前后矛盾;三是乡镇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取得的主要成绩,这是对总体评价中成绩部分的适当展开,重点说明领导者个人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四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评价中问题部分的适当展开,重点说明领导者个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问题;五是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结果报告的文字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应直接点出问题的性质,减少叙述性描写。

三、进一步明确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

(五)建立分类审计制度,突出对重点乡镇的审计。应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乡镇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模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关注程度及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结合乡镇党政领导人员任职年限、以往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等,将审计对象分为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两类,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提供基础。有计划地组织好对重点乡镇的经济责任审计,与此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是否对一般乡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或以其他审计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

(六)突出审计的重点内容。突出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管理和有关制度建立执行情况。要重视对乡镇土地管理机构、重点建设项目指挥部等临时管理机构、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等重点单位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从收入环节和支出环节两方面,加强对乡镇负债、土地出让金返还收入、土地补偿款、征地拆迁款、行政事业性收费、国资收益和其他股权收益以及各种优惠措施的审计监督。

1.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规模的审计。全面掌握、准确界定全部政府性资金来源、分布和规模。可结合乡镇财政决算审计进行。

2.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审计。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按照支出类别分别计算各类支出的比重,分析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整治和经济建设等重点支出占全部政府性资金比重的变动趋势。

3.对乡镇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4.开展对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在对重要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对大额资金的使用、重要项目的实施等进行跟踪问效,把绩效审计内容同评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

5.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主要对照上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乡镇自己确定的计划指标,有重点地检查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6.乡镇负债审计。通过对乡镇所属单位、机构的审计调查摸清乡镇经常性直接债务、融资性直接债务、或有负债和其他负债的总量规模、形成原因,存量结构和管理方式并对其管理状况和偿还情况作出评价。

7.全部政府性资金内控制度审计。审查与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相关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情况,总结制度对资金管理效益的促进作用,揭示因制度缺失造成的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支出结构严重不合理、损失浪费以及其他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评价乡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

8.乡镇领导干部本人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审计。审查职责范围内廉政建设履行领导责任情况和个人遵守廉洁从政情况,关注有无在土地、重大投资或建设项目、政府补贴或扶持项目、政府采购中存在个人违反廉洁从政的行为。

四、加强协调,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和成果转化

(七)审计机关应加强协调和沟通,主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领导和指导,积极主动地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情况,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送范围。逐步探索把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纳入领导人员目标考核体系和反腐倡廉考核体系,使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归入领导人员考核、廉政档案,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八)加强审计成果的整合提炼。把促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审计的主要工作方向,及时研究党委政府的审计需求,研究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反应。要根据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整理,注重从制度、机制上和管理上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加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九)加强整改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证被审计单位认真整改存在问题,保证审计结果落到实处。对审计移送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和严重阻碍、拒绝审计的案件,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向联席会议通报查处情况和结果。

五、稳步推进乡镇党政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化发展

(十)乡镇党政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各类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等紧密结合,实现审计资料共享、审计成果互用。探索“1+N”的工作组织方式,实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求。要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并把预算外其他政府性资金管理使用作为审计和调查的重点。

(十一)重视运用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关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每年选择一到两个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积极探索以重要政府性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基础的实现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研制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软件和审计评价体系。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乡镇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力度,以先进技术提升审计能力和效率。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7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

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要想写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调研报告,必须进行深人细致的社会调查。而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努力深入到基层,扎扎实实地把社会调查工作做好。再次就是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二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要科学。(注释:参见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关专文,提出了政策调查的“十个要点”。)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整理,一般分成三个步骤:

l.检查鉴别。首先检查调研报告材料是否切合研究的需要,其次要鉴别事实材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确实反映客观实际。

2.制作图表、数表。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帮助

读者理解调研报告内容。3.分类分组。调研报告材料分类的标准,依研究目的而言,可按材料性质分为记录资料、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统计调查资料等。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按年龄、性别分类,或按职业分类等。也可分为背景材料,统计材料,典型(人或事例)材料等。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分析,应该说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是能否将调研报告材料化为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所谓调研报告材料分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审查、剖析调查材料中包含的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结论的过程。对调研报告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基本的类型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对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一)调研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

调研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是据事论理,用思辩的方式,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社会现象或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趋向.以划清事物性质界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根本的方法是哲学方法,即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系统方法、逻辑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矛盾分析法

即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运动状况,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其具体作法分三个步骤:

①从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中找到事物的矛盾,即找到问题。因为问题即是应该消除或缩小的差距,差距就是矛盾。

②对事物存在的矛盾进行分类,看它们是属于:历史遗留——现实产生;客观存在——主观思想;自然条件——人为造成;局部——全局;根本——枝节;眼前——长远的矛盾。

③分析矛盾的对立面,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其它方面互相依存、斗争、转化的条件,从而把握矛盾的特性。

2.调研报告材料分析——比较分析法

做调研报告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为:先进行比较,弄清事物的异同,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集为一大类,然后再根据差异将大类划分为几个小类,依此类推,事物就被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类别,明确地反映出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调研报告材料分析——因素分析法

即指从调研报告材料中寻找出对事物产生、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要素,通过系统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探寻到对事物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要素系列,掌握决定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

第一步是把蕴藏在现象之中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清理出来,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按一定的标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影响事物变化有种种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外因(客观因素)和内因(主观因素)两大因素系列,在这一层面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因素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起始因素、终极因素;潜在因素、诱发因素;阶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或工作单位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各个系列因素有可能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显现出一种网络状态。

第二步就是通过对这一网络的分析,从总体上考察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某一社会现象的综合原因。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诸因素的内部联系,把握其特征和转化规律,对事物的总体进行多维的、系统的,内因与外因,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的分析。其次是进行关系分析。即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要着重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功能关系、转化关系、共因关系。共因往往是事物存在或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如诸多腐败现象的产生,其共因是私欲恶性膨胀,再进一步深究,就可找出其根本原因是权力作祟.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再次是进行因素树分析。即以某一种关键性的因素系列为主要分析目标,予以系统的多层次的剖析,按因素之间的联系绘出因素树图,即:

4.调研报告(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这样逐层深人,直至找出最基础的原始性要点,即具体行为表现。

定性分析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社区研究法(是以分析社区人口集体与特定生活环境、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社区的社会构成、社会功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及发展变化的方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二)调研报告材料的定量分析

调研报告的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速度等方面数量关系的情况和变化,进行变量计算和考察分析,弄清其数量特征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从事物数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在调查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已越来越普遍,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调查研究走向完善的标志。定量分析的

1.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统计分析法

即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调研报告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关系,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个部分。

①描述分析,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加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次数分布曲线,测绘现象的集中趋势的离散趋势以及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等。例如:我们研究城市居民近五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把每户居民年收人划分为六个等级:2万元以上,17000~20000元,14000~17000元,11000~14000元,8000~11000元,8000元以下。然后计算每一个等级中有多少户居民,这就是事件次数分布统计。计算各等级居民在全体居民中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分布统计。计算全体居民的平均收人,就是对这个数列的集中趋势的统计。计算全体居民平均相差多少钱,就是离散趋势的统计。

②统计推论,则是指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全体进行推论。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区间估计,统计假设检验。

2.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社会测量法

调研报告的社会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和评定某一社会群体或团体中社会关系或社会意向的一种方法。社会测量法分社会关系测量和社会意向测量两种具体方法。社会关系测量法较为常用,是指将所研究的某一社会团体内部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状态数量化,从而分析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分五个步骤。

其一,确定选择标准,有六种类型:①工作标准,以测量工作团体内部的关系;②娱乐标准,以测量娱乐群体内部的关系;③社交标准,以测量社交群体内部的关系;④生活标

准,以测量生活团体内部的关系;⑤学习标准.以测量学习团体内部的关系;⑥服从标准,以测量被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其二,选择指示项。一个标准,可以拟出多个指示项。如服从标准可拟出:你认为本单位谁当领导最合适?谁威信最高?你最不服谁的领导?等等。

其三,制作测试答卷。给出选择标准;限定选择数目;交代测试目的、选择范围(团体之内),说明对测量结果保密等。

其四,填答试卷。当面填写,当场收回。

其五,对试卷进行整理分析。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选择,要注意:

1.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典型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它显示着事物和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运用综合材料说明观点。将一组有可比性的材料进行对比(今昔、成败、好坏、新旧、内外、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能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增加说服力。

3.用精确的统计数据说明观点。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增强调研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2.调研报告的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调研报告——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

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附一:调研报告的样本

附二:毕业论文格式

附件一:

四川理县调研报告

由『凯瑟克基金出资支持的『川越5.12专业团队能力建设研究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基于2008年5月底民政部赴灾区社会工作专家服务队提出的灾区需求评估调研报告,2009年8月15日至21日,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派马福云、成彦2位同志前往四川理县,对当地乡镇干部和村级干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以进一步完善该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材料,保证基层干部能力的提升。现对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理县位于四川省中部,阿坝州东南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 一,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5万人,居民以藏、羌、回、汉等民族为主。全县辖4镇9乡,包括杂谷脑镇、米亚罗镇、古尔沟镇、薛城镇、夹壁乡、朴头乡、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木卡乡、通化乡、桃坪乡。全县经济以水电、蔬菜、药材及旅游为主。

地震灾害后,在湖南省的援建下,理县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

重点工程建设如学校、医院、农村饮水灌溉工程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及加固工作接近完成,乡村道路、村组道路、户间道路硬化工程,乡村风貌改造,三湘大道建设等项目建设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建设目标。 本次调研目的是通过对基层干部的调研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现状,了解他们对能力培训的期望,以确定能力建设的具体目标、培训方式、课程内容,并征询其对培训时间、地点的意见建议。

『基层干部是能力建设培训的对象,经过与理县县委组织部协调,本次调研主要选取了理县13个乡镇中的7个乡镇:古尔沟镇、朴头乡、杂古脑镇、甘堡乡、薛城镇、通化乡、桃坪乡,有9名乡镇干部和4名村居干部进行了培训需求访谈,其中9名乡镇级干部均为男性,年龄在28-45岁之间,均为大学专科以上文化,其中1人为硕士研究生;4名村居干部也均为男性,年龄在30-45岁之间,均为高中以上学历。

1、灾后主要工作

地震灾害后,乡镇及村居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阶段,首先是抢险工作,包括转移安置村民、救援受伤灾民、从倒房中挖掘物资等;其次是救灾工作,包括受灾情况统计、救灾物资发放、组织搭建过渡房、兑现死亡伤残补助、配合医疗队实施救援等;第三是灾后重建工作,包括农房重建及加固以及配合湖南援建队所进行的学校建设、医院建设、三湘大道建设、农村饮水灌溉工程、道路硬化、乡村风貌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扶贫工作等。

2、工作中的问题

基层干部在灾后重建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主要包括:

(1)工作压力过大。调研中被访干部普遍表示目前面临极大的工作压力。理县经济社会发展本来存在很多欠缺,灾后重建有大量繁杂而具体工作要做,但是乡镇级政府工作人员少、工作能力不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原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内要完成使得乡镇工作任务倍增,面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乡镇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再加上理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山地带生存环境差,河谷地带耕地短缺等条件的影响,乡镇干部感到极大的工作压力。

(2)身心压力大。繁重的工作任务给基层干部带来了深重的身心压力。我们走访6个乡镇政府的办公楼建设都滞后于当地农房、学校和医院建设,干部工作、办公环境较差,基本没有体育健身设施。乡镇工作人员长时间置身于重建第一线,吃住在办公室,难得回家得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大部分干部自家也是受灾户,自家住房的重建他们却无暇顾及,有的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地震救灾以来,基层干部都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天超时工作,高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低质的生活质量,加之对家人的愧疚使得他们面临极大的身心压力。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焦虑、愧疚、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3)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困惑:在调研中,被访者具体讲述了他们工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主要集中在:民众对干部排斥不理解及其在民众中信誉度过低问题,重建过程中的征地补偿、拆迁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百姓认可难、配合难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管理、技术问题,干部身心调适问题,基层干部法律法规及专业能力缺乏问题等方面。

3、教育培训需求

尽管重建过程基层干部面临极大压力,但是他们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近来工作规划。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培训支持,这主要包括:

(1)基层管理的政策法规培训;

(2)社区(地区)发展理论、模式及方法培训;

(3)基层管理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培训;

(4)自我缓解压力、疏导心理技能培训;

(5)与发达地区基层干部之间的交流学习;

(6)基层干部通用能力和素质培训;

(7)特定人员培训:例如民政、低保、妇女、计生,以及服务于西部乡村的大学生等;

(8)特定技能培训:例如解决冲突、民事调解、财务管理、村庄规划等。

1、培训时间建议

鉴于理县当前重建工作任务繁重,考虑到工作进度安排,建议将培训时间放在10月底或11月进行,每期10天左右。

2、培训地点建议

为保证受训人员按时、集中、全面得到高质量的培训,调研小组建议将培训地点放在理县以外,九寨沟、成都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省内地点。

3、培训对象建议

根据培训方案设计以及调研情况,建议将培训对象定位于县乡基层干部、村居干部两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建议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别进行培训。

4、培训方式

鉴于灾区干部目前的身体状况以及身心压力,建议培训与休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给学员一些休息时间,在课余安排一些健身娱乐休闲活动,以利于缓解压力,恢复身心健康。

5、培训课程

根据调研结果,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如下主题:基层法律法规、社区发展与资源开发、基层政府转型(由管理到服务)、心理疏导、政府/民间团体/志愿者的协作、群体需求与服务等。

对于县乡干部增加社会工作服务、危机事件干预、人力与资源管理等;对于村居

干部增加社会工作服务技能、生计重建、文化保护传承等。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2009年9月2日

附二:

毕业论文的装订顺序及格式

一、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应该包括:

(1)封面(2)衬页(3)摘要(4)关键词(5)目录(提纲)(6)正文(7)参考文献目录(8)致谢(9)附录

二、送审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扉页、论文(顺序为: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有的可加目录)、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见附件2)、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见附件3)、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表(见附件6)、封底。其中,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记录表可另页,也可利用封底上的表格。

具体如下: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小初华文行楷)

毕业论文(50号华文行楷)

题 目:关于____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黑体2号)

名:  张三 (小三、楷体,下同)

号:

X X X X X X X X X X

专 业: 社会工作(民政管理)

入 学 时 间:

2007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李四 副教授

所 在 学 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2010年 5月 12 日(小三,黑体)

写 作 提 纲 (3号黑体)

一、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1

二、双重失灵——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适度选择的理论据…………………………………………………………………………3

(一)一国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层面上的适度选择………………3

(二)社会保障产品体系不同构成项目层面上的适度选择…………8

(三)社会保障具体保障项目不同环节层面上的适度选择…………9

三、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11

四、结束语……………………………………………………………16

参考文献…………………………………………………………………17

(4号宋体)

关于____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2号宋体,加粗)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两个基本机制。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以来,在不同国家和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管理、运营过程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选择机制造成的。正因如此,……(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三号宋体、加粗)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据一国宪法和法律,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作用机制,为本国国民在特殊情况下提供经济福利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它向公民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津贴,用于补偿公民由于退休、失业、伤残、疾病和生育等原因造成的收入损失。(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二、双重失灵——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适度选择的理论依据(三号宋体、加粗)

市场机制存在着“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机制必然参与社会保障之中;政府机制存在着“政府失灵”,决定了社会保障中必然需要市场机制的回归,社会保障中“双重失灵”的存在,决定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关系,需要建立一种扬两者之长(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一国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二)社会保障产品体系不同构成项目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三)社会保障具体保障项目不同环节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三、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四、结束语(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四号宋体、加粗)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寇铁军,崔惠玉.社会保障产品属性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0,(11).

4、[ 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

5、周庆国.试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6、 ……

(小4宋体)(固定值25磅)

乡镇水利工作调研报告篇8

一、规范审批程序

(一)申请

个人申请住宅用地建设的,应持下列材料向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申请:

1、《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与建设申请表》一式五份;

2、户口簿及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3、确系无法就地翻建的,须提供与村(居)委员会签订的同意退出原使用的住宅用地的协议书(格式由国土资源分局统一制定)。

(二)审核

1、村(居)委员会初审

(1)建房申请人确系无房户的,由村(居)委员会出具没有住房的证明;

(2)村(居)委会根据村(居)民申请,每季度首月召开村(居)两委干部会议进行审议,在本村内公示15天,公示期内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在《申请表》中签署意见,证明申请人的原住宅用地情况和家庭成员现居住情况,并在3天内报乡(镇)个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乡(镇)领导小组”)审核。

2、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1)乡(镇)领导小组收到村(居)委会上报个人申请单独住宅建设用地有关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组织乡(镇)村建站、国土资源所一同到实地勘测,并对是否符合住宅用地和建设申请条件、是否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事项进行审核,属于重点控制区域范围外的,还需对是否符合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审核。

(2)经审核符合条件,个人申请单独住房建设用地及扩建的,乡(镇)国土资源所、村建站现场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并要求提供施工图纸,由乡(镇)领导小组集中上报国土资源分局审核。

(3)城市规划区外依法取得原住宅用地范围内申请翻建的,乡(镇)国土资源所、村建站应及时签署意见,并分别上报国土资源分局和区建设局备案,不再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直接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

(三)批准

个人建房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其拟建住宅建(构)筑物垂直投影的面积:3人以下每户限额用地80平方米,4-5人每户限额用地100平方米,6人以上每户限额用地120平方米。申请利用空闲地、荒坡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的,每户增加不超过30平方米。小区建设的以规划审批为准。

《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若干意见》出台前,城市规划区外的个人建房,由国土资源分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审核后,集中上报区个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审批;城市规划区内的,由申请人向乡(镇)领导小组提出申请,报市规划局核准。申请住宅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国土资源分局按季度汇总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再报区领导小组审批住宅用地。

建房审批完毕后,村(居)委员会在村内明显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

(四)监管

1、放样:乡镇村建站、国土资源所在建房批准公示期满3个工作日内按审批图纸及占地面积进行放样,划定四至范围,并发放放样通知书。同时按审批范围分别抄送国土资源分局、区建设局、市规划局办事处、市城管执法局执法六大队、所在村(居)委员会。电力、供水部门在放样后方可给予办理临时用电、用水手续。

2、核样:基槽开挖后或基础施工完毕后,墙体砌筑前或框架结构一层柱筋绑扎前由乡镇村建站和国土资源所到现场进行核样,并发放核样通知书。同时按审批范围分别抄送国土资源分局、区建设局、市规划局办事处、市城管执法局执法六大队、所在村(居)委员会。

乡(镇)村建站负责层数和建筑面积控制,国土资源所负责用地面积控制。发现超面积、超层建设的,要及时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要及时报告所在村乡镇包村领导,按违章建筑进行查处。

二、严控审批区域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我区项目、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区个人建房分三个区域进行监管审批。

(一)重点控制区域:重点保护港口岸线、临港工业腹地、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用地和重要干道红线外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等七方面的建设用地,将涉及我区7个乡镇91个行政村、4个盐场共200KM2的区域,划定为个人建房重点控制区域(具体村庄见附件1)。

重点控制区域内,危房、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且无其他住房,或住房困难户,可单独申请个人建房,原则上就地翻建,确系就地无法翻建的,要在旧村庄内整合,拆旧建新,不得占用耕地。

(二)严禁审批区域:城市规划市区及重点控制区域内拟作为近期建设的项目用地划为严禁审批区域(具体村庄见附件2)。

严禁审批区域内,禁止新建房屋。D级危房或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且无其他住房,需翻建的,方可申请就地按原房屋产权占地面积、原建筑面积、原建筑层数批准建设。

(三)其他区域:重点控制区和严禁审批区外的个人建房,按有关规定审批,鼓励村(居)委员会进行土地整理、旧村整治、建设试点小区。

三、明确执法职责

区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监察局和国土资源分局局长为副组长,区监察局、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区建设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六大队、市规划局办事处、区安监局领导一名为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3),负责全区个人建房审批和管理,督促乡(镇)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打击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行为。乡(镇)领导小组由乡(镇)长担任组长,国土所、村建站、城管中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镇)、纪检监察、安监、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辖区内个人建房审批、批后监管和牵头组织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行为的打击。执法队伍拆除非法占地建筑时,必须对国土资源所发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后继续违法抢建部分的建筑物全部予以拆除;供电、供水部门对违章建筑给予停止供电、供水。

(一)村级、国土资源所和乡(镇)村建站要建立巡查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制止责任范围内的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行为,并将情况书面报告乡(镇)领导小组。

(二)乡(镇)领导小组根据巡查报告情况,对国土资源所或乡(镇)村建站制止无效的违章建设行为,督促乡(镇)包村领导及时组织国土资源所、村建站、城管中队、镇村干部等进行制止、拆除。

(三)乡(镇)包村领导对违章建设制止无效的,必须立即报告乡(镇)领导小组,由乡(镇)领导小组在一层封顶完成之前组织拆除。

四、强化责任追究

(一)个人建房审批及批后监管责任

1、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村级土地协管员没有认真履行调查核实职责,造成个人建房违反“一户一宅”规定的,一季度内,发现1宗的,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村级土地协管员予以通报批评;发现2宗以上(含2宗)的,对村级土地协管员予以解聘,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予以停职、降职或免职。

2、乡(镇)村建站未认真核准建房申请户的建筑层数和建筑总面积,国土资源所未认真核准建房申请户的用地面积,造成农村建房用地、建筑超面积或建筑超层数的,一季度内,发现1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发现2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发现3宗以上(含3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免职。

3、乡(镇)村建站、国土资源所不按时放样、核样,或放样、核样后未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的,一季度内,发现1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发现2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发现3宗以上(含3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免职。

4、乡(镇)村建站、国土资源所对农村住宅批后未监管,或发现建筑超面积或超层未及时制止、报告,造成审批后的农村住宅占地、建筑超面积或超层的,一季度内,发现1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发现2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发现3宗以上(含3宗)的,对村建站、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免职。

(二)违法用地案件查处责任

1、村级土地协管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对本村内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行为未及时发现或报告,一个月内达1宗的,予以通报批评;一个月内达2宗以上(含2宗)或一年内被通报批评2次的,对村级土地协管员予以解聘,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予以停职、降职或免职。

2、一季度内,国土资源所对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没有及时报告或制止并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造成房屋基础建设完成,达2宗的,对国土资源所包片人员予以通报批评;达4宗的,对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达6宗的,对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免职调离。

3、乡(镇)村建站对违章建筑没有及时制止、对违规施工队伍没有监管或对在建违章建筑用电、用水情况没有及时报告,造成房屋基础建设完成的,达2宗的,对村建站包片人员予以通报批评;达4宗的,对村建站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达6宗的,对村建站负责人予以免职。

4、一季度内,乡(镇)包村领导对国土资源所移送的所包村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没有及时牵头组织制止、打击,造成房屋墙体(或梁柱)已建完成的,达1宗的,予以通报批评;累计2宗的,予以效能告诫;累计3宗以上(含3宗)的,予以免职调离。

5、乡(镇)领导小组对乡(镇)包村领导、国土资源所等上报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没有及时牵头组织联合拆除,造成房屋一层封顶完成的,由区领导小组督促乡(镇)领导小组在五天内。仍未拆除到位的,计入查处和整改不到位数。第一次季度检查中,发现乡(镇)由于制止不力或未履行好职责,存在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未发现或未查处到位的,笏石镇超过4宗以上(含4宗)、其他乡(镇)超过3宗以上(含3宗)的,对该乡(镇)分管领导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后在第二次季度检查中未能及时整改到位的,对该乡(镇)分管领导予以效能告诫;责令继续限期整改后在第三次季度检查中仍整改不到位的,对该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分局分管领导予以免职调离,对乡(镇)主要领导予以调整岗位。

6、国土资源所要做好案件相关法律文书制作工作,建立完整档案。一年内,发现没有建档或建档不完整,3宗以下的,对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3宗以上(含3宗)的,对国土资源所负责人予以效能告诫。

7、非法占地建筑超过一层以上没有组织拆除、非法批地或违法乱收费的,为未提供审批手续的建房户供水供电的,由区监察局组织调查,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上一篇:商务谈判活动策划书范文 下一篇:简短社区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