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48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心电远程会诊;架构设计;资源共享

1 引言

目前,国内存在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县医院与农村医院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其中包括医生的数量和医疗水平的不均衡,如何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出了答案--区域协同远程医疗。我院是西安市一所有特色的三甲医院,在创建曲江分院、文理分院时,利用心电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在分院没有心电诊断专家的情况下,两个分院的患者的心电图采集、诊断在分院和总院快速做到采集和诊断,为患者治疗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2 心电远程会诊平台的设计

2.1系统架构 心电远程会诊平台主要承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通过建立心电诊断中心及心电数据服务中心,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的实际困难,提高心电诊断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市民就医。实际中以西安市第一医院为中心架构,在信息科建立心电远程服务平台,提供数据存储、管理、监管服务;心电图室建立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实现下属6个院外分支机构和2个院外分院的心电图会诊服务;分支医院配置移动式心电图采集设备,实现数据采集、传输、报告接收服务。

2.2技术实现 系统架构:心电远程服务中心应用一系列主流、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为核心模式,实现系统中各服务组件间的通讯与协作。数据标准:以美国(FDA)所制定的XML格式作为心电图传输标准,基于HL7标准的传输、存储及集成标准。数据接口:需基于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心电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心电检查与数据传输,直接接收所有符合XML标准的心电数据,实现所有心电资料标准化存储。系统架构流程图:

2.3系统业务流程图

心电检查:社区检查医生通过移动式心电图检查设备实现心电图检查,数据在终端保存为美国(FDA)所制定的XML格式。数据上传:社区检查医生向心电会诊中心提交心电图检查数据;检查数据通过Web Service规范通过互联网传输至西安市第一医院数据中心。消息提醒:平台接收到心电图数据后,会诊中心有消息提示。专家会诊:专家浏览心电诊断中的各类病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初步诊断、病程记录、心电等检查数据,分析心电图进行诊断。编写、修改与专家诊断报告;管理和维护专家会诊报告模板等。报告:专家编写心电诊断报告并通过Web Service规范给社区检查医生,专家可以编写、修改与诊断报告。报告打印:社区检查医生根据接收到的报告内容编制符合医院规范的报告并打印交付患者。

2.4系统平台建设 以西安市第一医院信息数据中心为数据服务平台。心电数据服务实现总院心电服务平台到院外分支机构的心电数据交换和统一协同调度。为心电数据提供存储、访问、管理服务,并提供系统接口、数据归档等功能。包括心电图数据提交、心电报告提交、心电档案调阅、心电数据归档。系统平台数据库以XML作为数据存储标准。

2.5会诊中心建设 心电远程会诊中心设立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心电图室,负责集中处理所有心电病历的报告。配置远程会诊模块,采用C/S架构,通过专业的分析处理软件集中处理所有心电、动态心电、动态血压病历的报告。远程会诊模块具有专业的心电图处理分析功能。报告医师在诊断完成后,报告将被自动上传到心电数据服务平台,并将相关报告结果发送至院外分支机构。

2.6分支医院建设 统一通过在分支医院部署移动式心电数据采集工作站、动态心电数据采集工作站完成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数据采集。心电数据采集通过心电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的Web Service接口传输心电数据到数据中心,完成数据采集。同时采集工作站通过与院内HIS系统的对接完成患者基本信息的整合工作。

3 我院心电远程会诊平台应用成效

3.1实现区域内心电资源的共享 我院心电远程会诊系统以心电图会诊为核心,形成'1个数据服务平台,1个会诊中心,8家院外分支机构'的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为我院所有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电检查诊断服务。

3.2增加分支机构心电检查项目种类 心电远程会诊平台的建立,使分支医院有了专家资源保证和信息技术支撑,使得心电图的检查得到广泛开展,实现心电的更多项检查,这样对分院患者的心电图的前期检测有了更有力的保障,极大地方便了周围社区居民。

3.3应用成效 目前在院内心电网络平台建设完成的基础上,我院的心电图远程会诊的建立逐步扩大了诊治范围,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为院外机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经过近几个月远程心电网络的运行,各分支机构向总院心电图会诊中心发送心电图接近4千例,其中异常心电图200多例,急性心肌梗塞数十例,不但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救治,在工作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也增加了总院的接诊病人量。

4 结语

利用远程心电会诊平台,不仅共享医疗资源,关键是医疗信息共享,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共享医疗资源可以让医院不用在同一地区重复配置,为节约卫生经费投入,将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地方,能在最低投入或基本不投入的情况下初步解决就医问题,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提供一个有效途径[1-3]。

参考文献:

[1] 徐向东,翟冰菲.利用区域心电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整合[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9(34):20-24.

[2] 谈剑诚,查晴.区域性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数字医学,2012,7(2):107-108.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医疗连体;儿科;医疗服务

引言

2016年开始,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两年也迎来了生育的高峰期,然而中国现在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儿科医生紧缺。目前,我们国家的儿科医生总数为10万,而我国儿童的总数2.26亿,也就是说每千名儿童只有0.53位医生,与发达国家0.85-1.3位相差甚远。未来几年的生育高峰,儿科医疗资源的矛盾更更加突出。为了有效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我院构建省内首个儿科医疗体平台,并希望在我院的带头下,建立覆盖全省的儿科分级医疗服务网站。儿科医联体平台集中医疗资源、形成分工协作机制,倡导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科研教学,通过医院人才和技术输出、管理与服务输出,提升各成员单位的儿科服务能力,实现儿童在医联体内就诊的同质化服务,为省内外儿童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国内外儿科医疗体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医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北京市共有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平谷区域统一医疗体系、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等6个试点的区域医联体,在对业务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社区医疗机构和乡卫生院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付强等人针对新医改下如何促进分级诊疗模式这一问题,借鉴多国经验在我国国情基础之上准确定位符合我国情况的分级诊疗模式的现实需求,并从深化医改、突破卫生事业瓶颈等政策层面进行了策略分析,为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徐国超等人以深圳市为例子,分析了其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模型构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提供建议。其研究发现深圳虽然作为经济特区但是其医疗资源存在分布相对匮乏等,这和其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医疗需求增长相比都是滞后的;其社区首诊的目标也有待进一步实现,相比许多欧美国家社区首诊80%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其基层社康中心的投入也存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人均公共卫生投入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且社区康复中心普遍存在入不敷出等问题;最后,社区康复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每一万名居民配备全科医师数目相比标准配置还有一定差距。其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目前推进社区首诊为主的分级诊疗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对深化医疗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有现实意义。

二、儿科医联体平台建设

(一)湖南儿科与儿科医生专家平台

湖南儿童医疗联合体是由湖南省儿童医院为成员,辐射周边其他儿童医院,集中省内儿科专业力量,构建湖南省儿童医疗联合网络平台,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医疗网络、信息共享方面展开积极的合作,并结合平台成员单位的医疗优势,形成特色儿科医疗。实现儿童医疗联体一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进行会诊,通过平台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信息,让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就诊,推进我国传统临床医学临床模式的改革,帮助医院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提升医、患、护三者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我省儿科医院的整体形象。

(二)专家内部医疗圈协作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各个医院的医生,了解一些医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利于平台内部的交流。各个分级医院单位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可以通过在线及时向一些大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求教。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定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三)医学远程诊断平台

儿科医联体平台,医生在申请会诊的时候会将患者的影像数据资料统一上传并存储到影像数据中心,远程会诊时,专家通过影像中心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远程心电图,主要是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将医联体成员采集到的心电图信息传输到儿科医联体会诊中心,通过远程技术让专家机械能调阅、分析,并作出诊断,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到各个成员单位。远程病理则是通过医疗平台,医生能够远程调阅各个儿科医联体单位的病理切片和就诊结构。

(四)儿童危重症双向转诊平台

所有儿科医疗联合体平台的成员医院都能够实现会诊平台上会诊,从而快速完成对病人病情分析、确诊,并确定诊疗方案。主要通过平台的双向转诊、检查预约、影像中心、远程心电图和病理几个环节。双向转诊结合远程会诊系统,会诊专家通过系统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转入会诊医院的下一步治疗提出申请。检查预约,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型的检车,比如PET-CT、核磁共振等的检查统一预约,方便医疗联体的成员单位患者检查预约,避免患者无效垮院就诊。影像中心。

(五)儿科医护人员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主要通过视频通讯系统和录播系统,让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网络收看、网站点播等方式,对成员单位进行教学、讲座、培训,并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交流平台。远程手术和示教系统必须建立高清视频会议,医生的手术全程可以及时地传输到各个成员医院,并安排非手术书的专家、医生对手术进行讲解,手术要注意事项等等。

三、结语

儿科医联体平台的构建是响应国家新医改以及积极推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其构建对整合医疗资源,分流患者去向,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水平都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因此具有实施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陈斌冠,龙玲.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医学,2015(9):1375-1376.

[2]陈欢欢,王高玲.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移动医疗监管模式的设想[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30-33.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3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362号)、《关于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通知》,现将我院2016年上半年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预约门诊

(一)主要做法

为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缓解病人“就医难” 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我院自2009年11月开始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至今已全面开展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网络预约、医师诊间预约、出院复诊预约和微信预约等服务,并逐渐扩大预约挂号的范围和号源比例。同时已实现“分时段预约”服务,合理安排患者就诊,尽量缩短患者在医院等候时间。

(二)主要成绩

1、门诊部已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专人负责预约诊疗工作,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可操作流程,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有逐年提高患者预约诊疗比例计划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效果分析评价。

2、2016年上半年预约诊疗率达到34%左右、复诊预约率≥40%。

3、无违反规定向患者收取或变相收取预约诊疗的任何费用。

4、已推行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就诊,尽量缩短患者在医院等候时间。2016年上半年门诊分时段预约就诊率≥55%。

5、进一步优化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利用微信平台实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微信支付、查询等,减少患者就诊排队次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三)存在主要问题

因信息系统无法满足预约号源在挂号系统内直接排队,故“分时段预约”的实行目前是由分诊护士协调处理,易造成护患之间的纠纷。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信息科目前正积极配合本部门,进一步改进预约挂号信息系统,使预约号源能在挂号系统内直接排队,更好地细化“分时段预约”服务,合理安排预约患者就诊时间,在预约优先的基础上,精细测算患者就诊时间,不断提高预约就诊精确度,从而有效分流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力争至2017年底,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逐年提高,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50%。”

2、分诊护士加强对出诊医师进行培训及沟通,积极宣传复诊预约,力争至2017年底,复诊预约率≥80%,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

3、利用医院OA系统,加强对预约诊疗工作的宣传,多渠道让医务人员了解预约挂号方式及流程,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力争至2017年底,预约诊疗率≥50%。

4、加强对微信平台预约挂号、缴费的宣传,协助患者和家属使用微信挂号,解决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长的问题,使患者可以弹性安排自己就诊时间,提高预约诊疗比例。

二、日间手术

按照《昆明市医疗保险中心关于对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医保支付的试行办法》,我院成为昆明市“日间手术”工作开展的试点医院。根据目前我院实际情况采用分散收治分散管理的模式。日间手术患者的入院预约、入院评估、出院评估、出院随访由科室分散管理。开展日间手术的科室在各自病区划出固定1-2张床位作为用于收治日间手术患者,医技科室按照绿色通道要求完成检查及报告,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在病房进行,手术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室对日间手术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手术,入院健康教育由病区负责,出院第一天随访由手术医生负责进行随访,专科护士和日间手术管理部负责对患者术后第3、7日进行随访和满意度调查。

三、医疗质量

2016年上半年医疗质控部全体同仁,在医院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按年度工作计划及我院2015-2017年《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逐项开展工作。医疗质控部重点加强了危重病人管理及病历质量管理。继续常态化的监管全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工作。(一)质控部作为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病案管理委常设办公室,上半年协助主任委员召开了相关的质量与安全会议。会上讨论和/或出台了《手术分级授权—医师手术权限限制及再授权制度》,《医疗安全管理经济处罚办法》,《关于病历质量管理考核与绩效挂钩的规定》。会上还用HQMS、DRGS数据对我院的医疗质量进行了分析,用DRGS进行精细化的质量管理,使我院的医疗质量得到很大提升,2016年上半年,我院中低风险死亡病例持续为零,出院病人疑难系数(CMI)及DRG总量,DRG组数逐月增加,费用消耗指数及时间消耗指数逐月下降,住院超30天患者人数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降到9.7天,较去年同期的10.22天下降0.52天。2016年3月全省29家三级医院DRGS排名我院已由去年的16名越居到第8名。

(二)年初,质控部在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和多部门的协作下,实现了医疗质量系统化管理。每季度按PDCA循环进行全方位的医疗质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汇总成册,以季刊《医疗质量分析》形式发向全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三)电子病历的时间质控管理已见成效。

(四)急诊高危病人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稍<60分钟,急诊留观病人平均留住时间<72h,均符合国家卫计委三甲要求。

(五)日常质量监管已常态化。

四、信息推送

(一)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

除了基本的现场预约外,我院还开展了网上预约挂号,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在医院官方网站上进行门诊预约挂号;

近期,我院更是推出了微信服务平台,让患者随时随地便可进行挂号预约以及诊间支付业务。

同时,我院已在筹备开展基层医疗直接预约挂号业务,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够轻松进行预约。

我院的医院网站已建立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站中查询就诊医师及就诊时间,并进行预约。

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我院的微信服务平台预约挂号,患者可根据智能导诊系统提示进行智能导诊,选择合适的就诊科室及医师。

使用微信平台的用户,还可实现就诊费用在线支付、实时查询检验/检查报告等,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次数,方便患者就医。

为患者提供药品、费用等自助查询服务

在各门诊、住院部大厅均设有自助查询机,可以为患者提供就诊项目、药品信息、住院费用清单等实时查询服务。

在门诊、住院部大厅等设有检验报告自助打印机,患者通过检验条码,可以在自助报告机上打印检验报告。

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我院的微信医院平台,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各项检验/检查报告,实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各项检查指标及病情。

(二)开展和规范远程医疗服务

已建成山灞远程医疗中心,依靠山灞远程医疗网络,可以与国内及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可视医疗服务。

依靠互联网技术,已可与和我院有合作交流的美国、法国等国际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可视医疗服务。

面向集团化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目前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星耀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川区人民医院,已计划建设区域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囊括支持三甲医院、县级对口支援医院及社区医院。

目前,我院的远程医疗服务只支持可视化双向语音服务,根据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我们将积极完善服务,计划将提供对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听诊器、超声机等)的远程交互服务。

(三)全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实现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操作、管理及监控。

(1) 医生只能按照该病种的标准模板进行治疗,实现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

(2) 路径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异及完成情况均进行信息记录,可很好地对临床路径进行监控;

(3) 系统可自动生成每个路径或每个病种的实施情况统计表,便于进行效果评价及过程改进。

(四)规范单病种质量控制

对于单病种的流程及上报实现电子化操作,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单病种结算登记,系统自动生成单病种月/季统计表,实现单病种上报的自动化。

(五)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

围绕电子病历及医院管理,已建设完成的业务信息系统有: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电子病历、病房医生工作站、住院电子病历、移动查房工作站、病区护士工作站、病区护理工作站、移动护理工作站、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技系统、医学影像传输和存档系统、病历信息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药房系统、门诊系统、住院系统、排队业务系统等。

同时围绕临床业务也投入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如:病历质控系统、病案业务系统、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药库系统、物资供应系统、资产设备系统、人事档案系统、院长决策支持系统、OA系统、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医疗平台及多媒体查询。所有系统均已上线使用,并运行良好。

随着医院的发展,现正对手术麻醉系统进行实施调试,完成上线后,可实现手术预约排程、术中安全核查及质控管理、患者临床信息调阅、手术监控及远程会诊、器械清点、围术期移动查房等功能,实现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工作的电子化。

另外,还计划进行门诊分诊系统的实施,实现门诊患者的自动分诊,提高患者就诊效率,改善就诊环境。

(六)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信息平台数据共享

已完成云南省区域卫生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的互通及共享。

(七)建立投诉信息上报系统

除了医院专门设立的行风办和一般的电话投诉外,我院还在医院网站以及微信医院平台中设立投诉窗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投诉。对投诉内容进行核实和处理,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患者。

(八)建立长效信息化医疗质控模式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4

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将是首先走入家庭的新型医疗服务项目。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整体架构中,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作为家庭患者管理功能板块中的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已在社区医疗系统中首先实现。

示范工程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采用了德国威达丰公司的便携、移动式心电记录系统,使用者在家中自行记录心电图信号, 通过普通电讯网络(电话机、手机)将心电图信号首先传输到相关的社区诊所,如需要会诊可上传协同医疗的上级医院,进而得到相应的快速的医疗服务。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实现了患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即能得到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

在北京示范区内,目前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已将海淀区的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并已让患者受益。

1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由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心电监测终端仪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协同医疗诊断单位、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部分组成。WWW.133229.cOM先进的设备加之优质的医疗监护诊断服务是远程监测服务的保证。

1.1 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ecg信号记录器,由使用者自行掌握使用;第二部分为ecg信号接收处理器。 ecg信号整个传输过程如图1。

心电信号通过isdn电话连接方式传入数据服务器,经一系列运行后心电图最终传送到医疗服务单位。医疗服务单位接收的方式可选用电子邮件和/或传真接收,接收后医疗服务单位可根据与使用者达成的服务契约提供相应医疗监测会诊服务。

远程心电监测的心电图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及运行操作是全系统主要的技术部分。德国vitaphone公司生产的远程ecg数据处理器中的关键是一套运行软件,名称为remos软件系统。它在debian 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该系统自接收心电图至转发心电图全过程为自动化运行,无需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操作。此系统内数据库为双备份,一般性维护可采用远程操作。 数据服务器工作模式如图2。

1.2 终端远程心电监测仪 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诊断的需求,终端仪器目前配备了3种不同用途的远程监测仪器。

1.2.1 远程心电监测仪 单导联便携移动式心电监测仪。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无需粘贴电极,心电信息可随时通过电话传送医院监测中心的特点使此款仪器可长周期使用。特别适用于有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

sm100/100ir:仪器重量37克,可连续工作5年,比信用卡稍大,可随时随地由患者自行记录、传送心电图信息,从而得到诊治。把过去认为需专业人员操作使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让患者“像小孩玩玩具那么简单”的使用起来,就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使用sm100/100ir,85%的心律失常可在一周内确诊,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而只有50%的心律失常被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出)。

1.2.2 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 单导及3导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可预先设定心律失常的参数,仪器可自动识别记录心律失常心电图。事件一旦记录,心电信息将自动通过蓝牙传送方式发送到医院供医生诊断。此款仪器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及术后和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测。

1.2.3 网络诊断管理系统 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的远程心电诊断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护平台软件可实现心电图接收、患者自述症状语音接收与回放、心电图网上诊断、未诊断心电图自动提示、诊断统计及短信自动回馈等方便医生工作的模式。医生在网上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行远程咨询、诊断服务。

远程心电监护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管理、计费和结算系统,方便项目的具体实施。

诊断管理系统的网上会诊功能可建立多个医院间的合作,形成多级会诊,建立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作医疗模式。

2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协同医疗的应用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由一个一级监测中心,多个二、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及诊所组成。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由社区诊所直接进行,监测中心采取中央监控的形式对社区诊所提出会诊的病例提供医疗支持, 并将会诊结果传回社区,由社区诊所将心电监测诊断结果及医生建议打印报告交予患者。 患者如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的相关监测信息可以在各终端监测站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社区医疗卫生站作为中心医院的触角,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中心医院优良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支持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诊断。广泛覆盖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医疗的医疗资源、患者资源的共享。

2.1 适用人群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提供帮助。

2.1.1 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2.1.2 对亚健康人群及治疗期间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和病情监测 ①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减少亚健康人群盲目就医;②实时、互动地对用户进行心电监测,对预防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意义。

突发的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心性猝死患者全球每年1200万。大约5%的中年人(45-55岁)有心律失常发生,但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心电图的及时确诊。十分重要的是在患者发生突发性猝死前常有心律失常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大多发生在下列人群中:①以办公室工作为主;②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③因职业关系缺乏活动;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⑤经常出差工作(变换生活地点);⑥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⑦严重心律失常人群;⑧各种病因所致的高危人群。

常规心电检查仪有时难以对这类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常常待患者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已错过了最好诊断机会。许多患者因患心律失常需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重复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等,都不可能马上捕捉到严重的和急性心肌缺血。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讲,争取及时诊断与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远程心电监护仪可由患者方便地在发生症状时记录心电信号,非常适用于极易发生心律失常、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易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运动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猝死,诊断也常有困难。使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后患者自行操作,不必到医院就可记录下心电图,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诊断。

2.2 目前的实施方案与数据分析

现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图室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测中心, 此中心与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医院利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建立了分级诊断,集中会诊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选择本地社区诊所接受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初级监测由社区医生进行,疑难心电图上传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的诊断管理系统上为用户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数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协同医疗单位间跨地区、实时、可靠的信息共享。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监测信息数据随时写入档案, 协同医疗单位可通过不同的授权范围,调阅用户信息。 个人用户可随时登陆协同医疗公共信息网站查询心电图及个人资料等信息。

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心电监测项下,预先为患者贮存进以往的12导心电图一份,以便于医生在对居民提供心电监测服务时进行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传送心电图,专业医生将患者现在的心电图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患者有紧急情况时与急诊医生联系或与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联系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给予治疗。

在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5个月中,我们对2008年10月份的259例近800个发送的信号进行了追踪,了解到2/3的患者传送的信号是在8:00~18:00期间,1/3的患者传送信号在18:00~8:00期间。74%的患者是在有临床不适症状时(如胸痛、气短、心慌时)记录下心电图并传送到远程心电监测站点,26%的患者传送信号是无症状时传送心电图信号,有43%的患者发现有心律失常的出现,其中有36%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慌。25%的患者通过第一次有临床症状时的心电图而明确诊断,这样可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关系。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80%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如需休息,找社区医生或再次监测(传送几次心电图信号),或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20%的患者需要立即到急诊室就诊,这其中有35%需要住院治疗。这样通过远程传送的心电图,医生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心电监测项目组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资料显示,没有远程心电监测仪时,即使患者有临床症状,也只有11%的患者去医院, 而89%的患者是等待。有了仪器时,有3%的患者在15min内与医生联系,85%的患者在1h内与医生联系,12%的患者在1h后与医生联系。这样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方式。它可及时的传送心电图,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2.3 使用者对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评价 通过对接受过远程心电监测服务者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使用者对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如下评价:①86%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②85%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协助紧急状况下的诊断;③82%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④76%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增加了患者与医生的交流;⑤75%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定期检查心脏;⑥72%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提高生活质量;⑦72%认为使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使自己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区域医疗,军民和谐共建医疗体系,电子病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23―02

1 引言

2009年7月,国家卫生部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该原则指出:我国将划分为7大医疗区域,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一区域,协同为区域内的公民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1]。该计划若能顺利实施,将改变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均、院间缺乏诊断信息互通互认等现状;解决转诊难及转诊后的二次资源浪费等问题;对于中心医院,不但不会因此损失病源,将小病向下转诊反而会更有效地利用其各种资源、提高床位使用率进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技术和促进学科发展。

2 背景与意义

《原则》的出台,使我省医疗系统进行区域医疗数字化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务之急。一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展开探索,09年2月,由总医院、国家科技部、厦门市委组织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正式启用,该系统由第174医院、市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医疗中心等市内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组成,为市民建立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该工程利用各医院的现有资源,将各院数据按一定条件匹配后通过自动路由经专线上传至卫生局服务器。借鉴其成功范例,作为拥有优良医疗资源并担负东北地区部队官兵的卫勤保障任务,同时深受辽沈地区人民信赖的总医院在辽、吉、黑、蒙区域医疗建设中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应率先投入到该项目的预研。

3相关技术讨论

为建立高效和谐的区域医疗,首先在近几年内共建和完善辽沈地区区域性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医疗科学涉及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在研究我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时,不能摒弃既有的研究成果,应该采取博采众长、技术创新的方式,在充分调研与预研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医疗系统,并为今后的地区大融合做好技术准备。以下将从流程改革、基本要素、体系结构、电子病历等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技术讨论。

3.1 流程改革

区域医疗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它将打破旧有的地区、部门、等级对医疗资源的划分,为每位公民构建区域唯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也可称之为电子病历。这种面向患者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使院间转诊和会诊的流程发生很大改变。

转诊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有固定的流程,通过信息系统,首诊医院能够看到转诊医院相应科室可供选择的门诊时间,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帮助病人预约,同时患者在首诊、转诊医院的电子病历(包括病人信息、检验结果、检查图像、诊断、医嘱)等也能实现互转。当成功转诊之后,患者只要插入IC卡,电脑和叫号显示屏即可同时显示出其姓名、转诊科室,2-3秒钟内患者即可被自动分诊到目标科室候诊,随之进行语音叫号、就诊、取药、交费等流程。这样,患者在两个医院间的诊疗活动和各种数据信息被完整地保留,并为其以后的诊疗提供丰富的数字依据。

远程会诊流程通过完善的远程医疗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按照行业习惯将会诊申请、计划安排、会诊连接、意见交互、会诊病历归档都集成到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上来,为会诊医院双方提供基于完善电子病历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的各种信息和影像的传输、高级互动与后处理服务,并分模式实现临床会诊、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等分科远程诊疗功能。在区域医疗平台上实施远程会诊是对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患者频繁奔波看病现状的革新,是真正体现区域医疗高效、便捷之所在,更有助于向偏远地区提供专家资源和医学信息[2]。

3.2 基本要素

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架构设计、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首先,架构设计和行业标准是需要卫生信息部门商定的,它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设计,还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因此架构设计必须为适应政策的调整预留足够的灵活性。其次,架构设计不能抛弃各医疗机构现有的网络资源。目前,我省很多军地医院、疾控系统等已经建立起服务于特定人群、地域或目的的自有医疗网络。建设区域医疗不是要彻底取代它们,而是应通过应用表层架构设计和封装技术使这些信息孤岛实现跨界共享,并尽量在不中断现有网络的情况下将其连通。行业标准必须明确在先,可借鉴国际医学数据交换标准HL7制定出我省标准,同时要考虑到区域扩容时的一致性问题,提前做好规划。另外,针对卫生信息交换,不同标准在不同领域已经展开广泛应用。此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是对现有标准进行融合或封装,以实现互操作。只有标准统一,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才会成为可能。

3.3体系结构

发达国家的医疗信息系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许多医疗机构开发和应用大规模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而它们采用的体系结构也根据国情有所不同,如荷兰通过一个集成平台建立全国的国家转接点,目的是让荷兰的医疗组织之间能够安全保密地快速交换患者信息,美国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则采用智能化网关接口实现不同子网的共享。辽沈地区区域医疗架构设计应考虑自身特点,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走实例调研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强调系统的本土实用性和高可扩展性,突出信息的高效共享。

区域医疗的体系结构理论上可以采用层次式、分布式和网关式。层次式将医疗机构按等级分层,如社区级、三甲级和中心级,由三甲级医院服务器承担部分数据传输和标准化功能,由中心级医院服务器承担信息的定位与管理功能,数据可以分布存储在各医院或集中存储在中心级。分布式将医疗机构按对称式组织,各医院在网络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不通过第三方进行信息传递,这就要求所有医院具有相当高的标准性和一致性,该方式可以避免管理中心成为瓶颈。网关式将所有服务交由功能强大的智能化网关处理。在制定我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采取的体系结构时,首先应根据辽沈地区的实际情况经商讨后制定一个最优的架构,其次实现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体系应使各大地方医院,地方门诊部、军区总院,各团级中心医院、基层卫生队均为相互可达的信息点,能在各点之间实现转诊、数据共享、远程会诊等,而不受军队或是地方的限制,实现军-军、军-地不同体制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医疗,使医疗资源被极大的利用,真正意义上体现军民协同医疗的含义[3]。

3.4电子病历

实现区域医疗后对患者诊疗过程的根本改变之一是采用电子病历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也可以说不实现电子病历就难以实现区域医疗,因为在医疗信息网络上只有电子病历才能穿越千山万水在几秒钟之内由一个医院传输到另一个医院。在此之前,患者的病历信息保存在各个医疗信息系统,甚至是医疗设备上,是一个异构数据集,还不能被整个医疗网络共享。因此,必须实现异构数据的标准化,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标准化建模。建模方法应采用国际标准即HL7组织定义的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并参照我国卫生部规定的病历书写规范。

同时,使用电子病历必须要考虑其合法性与安全性问题。电子病历的内容包括各种医嘱、病程记录和检验检查等的数据,是否合法和被承认就需要相关认证,实现这一需求的技术即数字签名。各单项记录由经治医生进行数字签名,医疗机构对整体病历进行数字签名。电子病历一旦成为网络内合法互认的医疗文件,那么基于电子病例的远程医疗就成为可能。在区域医疗在我国大范围铺开之前,应由率先实践的发达地区研究和建立远程医疗电子病历标准交换规范,并以此规范开发不同的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最终建立面向远程医疗的电子病历标准交换平台,为将来区域医疗的实现提供共享的数据服务[4]。

4 实施步骤

辽沈地区区域医疗项目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的单位多,各院信息化建设基础参差不齐。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还必须考虑非技术的因素,包括区域性院间管理流程的优化,人员的适应过程,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早见成效的原则。

总医院下设北陵分院、463医院、浑南门诊部、卫生所等多个医疗机构,且信息化建设也比较先进,为区域医疗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引领辽沈地区的区域医疗建设,我院准备率先连通所属的几个医疗机构,并通过政府指导的方式加入一至两家区级医院,组成一个小型医疗联合体。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前文所讨论过的技术标准,通过高效的网络架构将目前孤立服务的医疗信息岛连接起来,并编写符合实际需求的院间应用程序,在使用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届时,本联合体内的患者将实现结果互认,图像互通,网上转诊,进而通过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子病历的院间互认,使医疗过程极大方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应用的深入,将对实现辽沈地区大区域医疗乃至辽、吉、黑、蒙的大区医疗产生推动和范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2009.7.

[2]张跃红,刘丽红,刘帆,王杉.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模式下社区与综合医院双向转诊示范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61-563.

[3]欧阳亚迪,王婷.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26―27.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6

市中医医院位于新兴区北岸新城,为三级中医医院。现有职工499人,其中省龙江名医3人,省名中医2人,中高级职称204人。医院设有感染科、急诊科、中医科、针灸推拿科等33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省级重点专科3个,是七台河市拥有省级重点专科最多的医院。市中医医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紧抓国家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改革,让中医诊疗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创新路径谋发展。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立足实际,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确立了“一年晋升三级医院,三年晋升三甲医院,五年建成区域领先三甲医院,十年建成部级一流综合三甲中医院”的战略目标,突出向改革创新要发展,上半年全院经济指标和医疗数据创建院以来最好水平,总收入4749.26万元,同比增长19.11%;门诊诊疗患者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74%,同比下降17.4%;药占比24.64%,同比下降2.27%;耗材比4.52%,同比下降0.58%。出院患者5042人,同比增长24.2%。5月份成功迈入三级医院行列。

创新管理促发展。突出中医药特色,科学配置资源,向精细化管理要发展。创建医疗质量、药事管理、党风廉政等19个管理委员会,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医、护、药、营养、康复师“五师”查房,强化重大、危重、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加快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建立三级医师查房、医护晨交班、总值班周例会制度;整合收款、药局、医保窗口,出入院、医保结算实现“一站办理”;实施医保即时结算,开通矿务局医保患者救治,成立多学科诊治中心、客服中心;开通微信缴费支付信息化服务;为70岁以上老年人减免挂号费;CT和核磁大型检查费用下调10%。开展百日中医大型义诊、为环卫工人送药茶、为困难党员送温暖等活动。延伸护理服务,针对高龄、失能老年人、康复期及终末期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服务全覆盖,努力实现“看病不求人”。

创新合作助发展。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大力缓解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北京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省中医药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医联体战略协议,打造紧密医疗联合体。省中医大学附属一院定期派出专家来院出诊、授课,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让患者不出家门看名医,享受到国家、省级专家的诊疗。推行智慧医疗,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已经为6名疑难危重患者免费开展远程会诊,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赞誉。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社区医疗网络系统;远程会诊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8-137-04

Design of Network System for Community Medical Based on SIP

YANG Licai1,LIU Naizhi1,WANG Dewei2

(1.Schoo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61,China;work Center,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To achieve the goal of health for everybody,constructing the community medical network system has been a new trend of telemedicin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project and its realization for the community medical network system based upon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The community medical network systems designed with SIP can be used for telemonitoring,teleeducation and teleconsultation for communities.Using the network designed in this paper,the patients,especially the elderly and those with chronic disesases,can be treated and guided at home by the physician.The system has been in trial operation in a community of Jinan,that the desired effect has been reached.

Keywords:telemedicine;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community medical network system;teleconsultat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社区医疗保健(Community Health Care,CHC)已经成为当今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社区医疗保健是指在社区中对本社区的居民实施监护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即建立社区远程医疗网络。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社区医疗保健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社区医疗服务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也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卫生部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2000年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和扩大试点,200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2010年在全国建立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1]。几乎所有发达的工业国家都建立远程医疗系统,以帮助医疗保健服务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现在美国有8 000多家社区诊所和医疗机构开展面向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的远程医疗服务。

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交换并不仅将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移植到IP网,实现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他向电信运营商提供一个优秀的体系架构,将话音业务、视频业务、新兴的互联网业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SIP协议就是其中的关键纽带。由IETF最年轻的工作组之一的SIP[2]工作组的SIP相关标准已经成为通信和网络界的研究热点。目前SIP工作组发表的协议和草案已超过30个,除了核心协议以外,其他协议涵盖QoS、安全、消息头和方法扩展、与PSTN等其他协议的互操作性、穿透防火墙和NAT、应用多消息体、即时消息等诸多话题,其最终目标就是为所有Internet成功的应用提供无所不在的接入,成为联系Internet和电信、多媒体的重要媒介[3]。

本文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的总体方针和山东省信息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虚拟医院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开发”的课题需要,通过对社区医疗门诊的特点和家庭医疗保健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综合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设计出了一种基于SIP协议的针对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的社区远程监护网络系统。该系统作为医院与病人之间的桥梁,减少不必要的“病人访问医院”以及医生处方病人的次数,实现更有效和更高质量的病人护理,使病人尽可能的呆在家中便可接受高校的医生指导和护理措施[4]。在济南市某社区试运行的结果表明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1 SIP的体系结构

SIP是一个应用层控制协议,与HTTP一样,SIP也是一个通信协议,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他定义了终端设备(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如何通过协议彼此交换信息。

SIP可建立、修改、终止多媒体会话或呼叫。SIP主要有2种结构元素,即用户UA和网络服务器。UA位于SIP终端站中,他包含2个部分:一是用户客户端(UAC),负责SIP请求;二是用户服务器(UAS),负责响应SIP请求。与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部分可以相互转换。其中,用户服务器有3种不通的类型,即:重定向服务器、服务器和注册服务器[5](Register)。

SIP的网络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作为用户服务器的3种类型之一,重定向服务器通过发送被呼叫者获得的SIP URL地址处理INVITE消息。服务器执行应用层的SIP请求和响应路由。服务器可以是有记忆的,也可以是无记忆的。有记忆的服务器在处理完一个呼叫后,将完全忘记有关该呼叫的所有信息,直到下一个消息的到达。另外,可以是有分支,亦可以是无分支,例如,有分支可让几部电话同时振铃,直到有人拿起其中1部电话为止,而无分支一次只能有一部电话振铃。注册服务器一般用于记录SIP地址(SIP URL)和相关的IP地址,通常用于启动后的注册。由于在REGISTER消息中使用SIP URL地址,当INVITE请求到达时,服务器或重定向服务器可直接转发请求信息。这一基于注册服务器的转发特性构成了网络支持真正的号码移动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一个SIP网络服务器可实现不通种类服务器的组合。SIP呼叫典型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中,作为UAC,希望同通话,UAC首先发送一个INVITE请求,本地的SIP服务器接收到这个INVITE请求后,经过地址解析,将其发送至SIP服务器,同时返回给User1一个100 Trying消息。接收到的INVITE请求后,将其转发给,并返回给一个Trying消息。User2接收到INVITE请求后,在应答之前,将返回给一个180 Ringing消息,此Ringing消息将依次转发给,User1。如果User2决定应答呼叫,则返回一个200 OK消息,此消息经过,,最后到达User1。User1在收到200 OK消息后,直接发送一个ACK确认消息给User2。至此呼叫建立过程完成,User1和User2之间可以建立媒体通道进行对话。当一方想结束通话时,发送一个BYE消息给对方,对方返回一个200 OK消息,SIP呼叫即被终止。

社区远程医疗系统采用SIP协议作为系统设计的关键协议,是基于其在结合Internet设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1) SIP拥有优异的可扩展性,可以大大降低对中心节点(核心网络服务器)的压力,使系统服务边缘化。

(2) 使用SIP协议可以简单易行的嵌入廉价的终端用户设备,并且可确保其互操作能力,使不同的设备进行通信。

(3) SIP强调支持多方会议,包括IP多播和请求分支的功能,这为远程会诊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2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及实现

SIP协议在网络视频监控、网络会议、VoIP等领域有较为成功的应用[68]。借鉴SIP在这些方面应用的成功经验,本文给出的基于SIP的社区远程网络系统采用个人计算机为基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技术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一期工程主要构架以监护心电、血压等生理参数为目标,并可以进行远程会诊的监护网络,实现病人在社区中就能及时得到医生或领域专家的监护急救处理、康复指导、病史管理等多项医疗服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慢性病人和老年人的监护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功能。

2.1 系统的硬件构成及连接

该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由用户终端设备(家居摄像头、个人计算机、医疗终端)、社区医生电子工作站、社区健康档案数据库等组成。利用医院院区及社区范围内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系统的软件安装即可使用。系统采用C/S结构,分为客户端、业务逻辑中间层和服务器端。从内容上分为用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医生信息管理及会诊管理。系统由数据库服务器、社区诊所服务器客户端、家庭客户端和用户界面文件系统构成,安装时系统将区分社区客户端和家庭客户端分别将所需文件自动安装并完成相应的设置。每次通信均由随机启动的客户进程发起,服务器进程从开机就处于等待状态,随时对客户进程进行响应,从而满足监控的要求。

社区医疗系统的硬件基本构成如图3所示。

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上,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一个大硬盘的中高档微机即可,主要是硬盘存储量要大,以便于建立病人数据库以及存储医疗数据等。服务器安装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由于他提供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使得网络处理速度可以加快。在用户和社区诊所中仅需要1台微机和一些简易的监控、采集器械便可使病人实现在家中就医的方便模式。另外,对一些患有较严重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可以在其家中装备监控仪器,如: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仪;用于哮喘病人的峰值呼吸流量计;用于心脏病人的心电图机;用于高血压病人的电子血压计等。同时,社区诊所还可以提供一些面向胎儿和孕妇的监护设备,对本社区内的怀孕家庭租借,并对他们进行监护,这对孕妇特别是高危妊娠孕妇和胎儿都具有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放置在社区诊所中与社区诊所服务器客户端共用同一台微机,通过对Windows NT服务器进行设置,可将本社区内的微机联成小型的局域网络,方便于管理。

2.2 软件功能模块构成及实施

系统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系统的核心软件为一个远程动态管理平台。注册登录模块实现社区用户和社区医生的注册登录,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并对用户的资料进行管理。电子病历模块记录病人的历次诊断记录、检查结果和治疗措施等。软硬件接口模块提供系统与远程医疗终端的数据传输,并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参数。远程会诊工具包模块提供患者向医生面对面的咨询,同时医生也可通过他对病人的康复状况有一个视觉上的了解。

系统典型工作流程为:病人和医生首先在数据库中注册登录,获得一个用户ID,以后登录直接用ID号和密码即可。登录之后,病人便可以建立自己详尽的健康档案,并可以将一些自己在家中测得的医疗数据填写到相应的地方,然后提交。社区医生进入系统后,可以查看本社区病人的数据档案,并对病人测得的医疗数据进行异步诊断,并将诊断结果写入到病人病历中,这时系统自动回复病人病情已诊断。另外,系统还可提供远程会诊服务,病人可以通过会诊预约服务与社区医生联系,在约定的时间进行远程会诊治疗。目前,对病人的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医疗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基于计算机的培训课程通过医疗平台进行传递,使对病人变得有更高的效率和效能。这里,平台可以通过Email或者BBS等方式将一些医疗培训资料提供给本社区的居民。

3 结论及意义

开发社区远程监护网络系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 缩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社区诊所一般建立在各个社区内,离社区居民比较近,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地救助,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路途奔波。另外对患者重要生理参数进行远程监护,不仅可以辅助医疗,还能在病情突发恶化时报警。

(2) 社区中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大,对社区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进行远程监护,不仅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评估监护对象的健康状况。

(3)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综合症等慢性疾病人群越来越庞大。对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进行远程监护,不仅能使病人的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而且能够通过远程网络及时地获得医生的康复指导。

(4) 通过社区远程监护系统,在社区诊所与核心大医院之间建立联系,相互交换患者的电子病历和进行远程会诊,不仅实现了“双向转诊”,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核心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实现了病人的“分流”。

如前所述,构建一个社区远程医疗网络平台,不仅有利于提高现有的医疗设施和医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缓解医疗条件的不足与人们对于医疗保健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网络上大量的保健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汇聚,提供给社区居民,达到保健教育的目的。系统虽然需要很少的硬件支持,很多功能由软件替代,但是目前国内社区的条件还不是很平衡,因此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符合当前社区条件的模块加入到系统中,使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现代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向网络化智能化医疗系统方向发展,建立以人为本和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可以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良好的就医局面。通过社区与家庭、社区与大医院相互结合的医疗机制将成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实现人人享受医疗的良好模式。

参 考 文 献

[1]白净.智能化社区医疗系统工程[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0,6(2):1416.

[2]Rosenberg J,Schulzrinne H.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RFC 3261,2002./rfc/rfc3261.txt.

[3]司端锋,韩心慧,龙勤.SIP标准中的核心技术与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5,16(2):239250.

[4]王红心.家庭远程监护网络系统设计[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6):2627.

[5]李克骄.SIP协议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6):139142.

[6]凌庆华,石志强,成伟明.基于SIP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7,33(2):261263.

[7]段小涛,李俊.基于SIP网络可视电话的原理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22(3):1216.

[8]李军,谢赞福,崔怀林.基于SIP的语音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6,32(2):117119.

作者简介

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总结篇8

这款由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以及生产的远程康复诊疗系统具备突出的优点,能够为广大病患提供辅助治疗,而且还可以在患者的病情突发恶化或形成突况时报警。医护人员也能够在远端监护中心对病人的健康状况及时观察,还可以提供实时有效的诊断以及建议,长期监护病人等。本文重点分析了该远程康复诊疗系统软件以及硬件的实现、层次结构、模块结构,以及硬件实现中远程康复仪的多参数监护模块、远程康复仪的特点以及外形,希望能够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以及把握这款远程康复诊疗系统的软件以及硬件实现构成。

【关键词】远程康复诊疗系统 软件 硬件 实现构成

远程康复诊疗系统具备了以下显著特点,如集家庭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特点等于一身,它能够提供极具特色的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康复诊疗系统主要应用于患者的家庭康复理疗及生理参数监护,同时也为医疗机构诸如神经科室、康复科室专家及从医专业人员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以实现针对家庭患者的网络化远程康复诊疗。系统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软件实现构成以及硬件实现构成。

1 软件实现

1.1 软件层次结构

远程康复诊疗系统软件主要分为三个子系统:远程中心服务平台、远程中心医师端、远程中心管理平台。

1.1.1 远程中心服务平台

主要为病人提供远程康复诊疗预约、远程门诊、网络诊疗、健康教育、远程支付、远程开药等功能支持。其中远程康复诊疗预约提供历史预约记录查询、查询排班表和预约申请功能模块;远程门诊提供视频会话功能模块和生理数据采集模块的支持;网络诊疗提供录像数据上传(远期目标)和病症描述录入功能模块的支持;健康教育需要视频播放和网页浏览功能模块的支持。

1.1.2 远程中心医师端

主要为医生提供排班表、远程门诊、网络诊疗等功能支持。排班表由排班计划、停诊计划、预约审核功能模块组成;远程门诊需要视频会话、显示病人生理数据和远程设备参数设置功能的支持;网络诊疗需要为医生提供病症查阅和诊断回复的功能。

1.1.3 远程中心管理平台

主要为管理员提供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管理、角色权限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医疗机构管理是对医院信息和科室信息进行管理、人员管理分为医护人员管理和病人管理、权限管理可以创建角色并为角色进行功能权限设置;设备管理是提供使用中的设备在系统中进行登录和查看设备状态的功能。

1.2 软件模块结构

如图1所示,远程康复诊疗的三大子系统之间的模块结构及关系说明如下:

1.2.1 预约与排班

远程中心服务平台向病人提供预约服务信息,预约服务信息包括2部分:一是基础数据,如医院、科室、医生等信息,为患者提供分级查询预约,这部分数据是从远程中心管理平台的对应模块获取;另一部分是排班信息,是取自远程中心医师端的排班表模块生成的预约资源。另外远程康复诊疗预约模块还提供历史预约记录查询,这部分数据由排班表管理模块提供。

远程中心医师端的排班表管理模块向远程中心服务平台的远程康复诊疗预约模块提交病人的预约申请相关数据,排班表管理模块会根据预约规则进行合理性判断,并返回医护人员确认的结果:预约成功或失败。

1.2.2 远程门诊

远程中心服务平台的远程门诊模块提供视频会话建立、生理数据上传、设备信息获取功能。视频会话的建立可以由双方的任何一端发起,另一端获得申请后可以选择是否建立视频连接;生理数据上传硬件接口模块从医疗硬件设备处获得实时的生理数据,经过打包后发送到到远程中心医师端的远程门诊模块,由于数据量过大的问题,数据不会在服务器上存储;设备信息获取同样是通过硬件数据接口从医疗设备处获取设备目前的运行状态、设置参数等数据,然后转发到远程中心医师端。

远程中心医师端的远程门诊模块提供视频会话建立、生理数据显示、设备参数设置等功能。远程中心医师端的视频会话模块可以同时显示多名病人视频,并且可以与多人同时建立连接但只有设置一位病人为当前会话对象以及在多人之间进行切换。建立与远程中心服务平台同样;生理数据显示分为历史数据查询和实时数据查看。历史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的数据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这部分数据是阶段性的数据;实时数据是由远程中心服务平台提供的,直接从医疗设备上获取的。设备参数的设置信息通过远程中心服务平台发送到硬件数据接口端,在硬件数据接口端需要调用硬件厂商提供的设备参数设置接口。

另外,对于本系统的数据也通过这里的第三方数据接口向外提供,比如提供病人的历史采集数据。(由于病人信息是存储在远程康复诊疗系统的后台数据中的,而采集到的数据是与硬件设备对应的,本系统的工作就是将病人与硬件设备对应,也就是将生理数据与所有者对应,否则这些数据只是与硬件设备对应的。)

1.2.3 网络诊疗

远程中心服务平台的网络诊疗询模块提供录像文件上传或文字描述文件录入功能。病人可以通过摄像头录制自身的症状描述,并保存成视频文件,上传到远程中心医师端;或者病人可以在健康咨询模块中录入症状的文字描述,并提交到远程中心医师端。

远程中心医师端的网络诊疗模块提供录像回放、症状查阅、健康建议功能。录像回访调用病人提交的症状录像进行查看;症状查阅调用病人提交的症状描述信息;健康建议由医生根据病人上传的症状诊断出结果后,在病人的健康咨询记录中录入反馈的健康建议。所有病人的健康咨询对于医生都是可见的,医生可以对任何一名病人进行健康诊断及建议,也可以对其他医生做出的建议进行补充修正。

1.2.4 健康教育

远程中心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模块,以网页浏览的形式展现给病人。健康知识教育的数据由远程中心管理提供,并统一管理更新。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视频教育播放和文字信息查询。

1.2.5 医疗机构管理

医疗机构管理主要是提供医疗机构登录,如医院、科室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功能,这部分数据会提供给远程中心服务平台和远程中心医师端以及远程中心管理平台上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等模块使用。

1.2.6 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主要提供用户创建、授权等功能,系统的主要人员分为医生和病人,在这个模块里可以录入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关使用的硬件设备编号,如医生的话会使用哪台授权的PAD,病人的话使用了哪些康复和监测设备。

1.2.7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主要根据角色的不同,分配给角色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预先定义多种角色,并为其分配功能。

1.2.8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是记录当前投入使用的设备信息,包括编号、种类、使用人等信息。这些医疗设备需要在安装投入使用前进行登记录入,以确定其运行状态。

1.2.9 健康信息管理

健康信息管理主要包括2部分:健康咨询管理和健康教育管理。健康信息管理是对用户上传的录像及文本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健康教育管理是定期更新健康知识,提供增删改查等操作。

2 硬件实现

2.1 远程康复仪

(1)特点。集表面肌电评估功能、多媒体反馈训练于一体的便携式肌电生物反馈仪,帮助神经肌肉功能重建;主被动结合,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积极性;多媒体训练游戏,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多种刺激模式与治疗处方,并增加自定义方案;远程康复指导与远程控制。

(2)外形则如图2所示。

2.2 多参数监护模块

(1)特点。能够针对心电、血压、血氧、脉率、体温、呼吸等开展远程实时监测。

(2)外形如图3所示。

3 基于社区的远程诊疗系统的应用以及设计研究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5所示。

4 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

4.1 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4.2 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4.3 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5 数据处理

5.1 Server 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5.2 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5.3 数据安全交换

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在内外网的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6 远程诊疗流程

6.1 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6.2 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6.3 “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6.4 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7 总结

随着我国在医疗科学以及设备方面的快速发展,可以借助先进适宜的医疗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护。本文分析了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远程康复诊疗系统在软件、硬件方面的实现构成,它能够合理地连接起病患家庭以及医疗机构,从而实现了医疗进入家庭的模式。这种集监护、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于一体的远程医疗模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及关注,它的高速发展也将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鹤高,熊文灿,李祥.Web服务身份验证与数据加密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05).

[2]康晓东.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陈任,谈辉,童茵,陈立.基于Web Service的企业集团综合运营管理[J].计算机软件与应用,2013(29):203-204,287.

[4]郑浩然,魏文,闫国龙,龚文荣,姜少峰.基于XML数据的可变表格排版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软件与应用,2013 (27):187-189.

[5]李璐.浅谈XML技术在文献数字化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33).

[6]李进.一种基于XML的参考文献搜索引擎[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5).

[7]邵峰晶,于忠清.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8]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1.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40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汇报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程审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