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优劣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5:44

移动支付的优劣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1

竞争主要参与方:Android jDhoneOS Synbi8nOS中移动OMS百度腾讯

Android:

优势--以开放与包容的Linux平台为基础,无缝结合Google的互联网应用。

劣势--个人隐私难保证,产品升级换代存在困难。

iPhoneOS:

优势--触控,易用、界面人性化、应用程序、视频通话、系统免费升级

劣势--系统完全不开源导致未来道路将越走越窄。

Svniojan OS:

优势--由于NOK JA多年的客户积累,市场份额第一。

劣势--起步晚,智能手机的代码未完成,手机制造商因NOKIA而鲜有愿与之合作的。

WitidoWs mobile:

优势--WP7是全新的操作系统,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劣势--WP7未完全开发完毕,效率被认为是微软此前丧失市场的重要原因。

中移动OMS:

优势--OMS是TD-SCDMA手机操作系统,OMS是开放的,与Anddoid源代码兼容。

劣势--基于Android系统的OMS仍然存在系统升级的困难。

2/手机浏览器

竞争主要参与方:UCWEB Opera QQ浏览器

UCWEB:

优势--国内最早的手机浏览器,用户量最大,支持WEB和WAP,功能已相当完备。

劣势--WEB网页的速度和渲染不如空中Opera。

Opela:

优势--支持WEB和WAP,页面缩放和重排。速度最快。图面显示效果最好。

劣势--缺乏下载管理的流行功能。

QQ浏览器:

优势---拥有庞大用户群,在推广方面得天独厚,注重细节。

劣势--浏览器不支持WEB,速度较慢,功能少等。

3/移动搜索

竞争主要参与方:百度 谷歌

百度:

优势--目前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移动搜索应用市场基本已经奠定领先地位。

劣势--即时性与高效性不够强。

谷歌:

优势一短信互动性强,方式灵活高效。

劣势--即时性不高。

4/手机SNS

竞争主要参与方:开心网人人网Q-ZONE 51

开心网:

优势--游戏吸引大量的人气。

劣势--对游戏过于依赖,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平台。

人人网:

优势--有大量的优质用户群体,即大学生用户。

劣势--在白领中所占份额不足。随着学生毕业,用户三易流失状态。

Q-ZONE:

优势--广大的用户基数及用户忠诚度。

劣势--产品线过长,过于依赖客户端。

51:

优势--二三线城市用户数量较多。

劣势--用户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5/手机应用商店

竞争主要参与方:App Store Android Market中国移动MM

App Store:

优势--App Store有近3万的注册IPhone开发者,应用软件数量累计达25万款,下载趟已突破50亿次。该商店成为消费移动应用世界的绝对主宰。劣势--不支持Flash、不支持多平台编程等降低了IPhone的使用体验。

Andrroid LViarketke:

优势--开发免费,Androld平台开放,为Androld平台开发应用相对较轻松。

劣势--开发一款通用的应用需要考虑不同的SDK版本、屏幕尺寸、不同的营运商。

中国移动MM:

优势--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中国移动MM在应用总量及应用的月增长量方面均在苹果和Google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劣势--主题、阅读等技术相对简单的内容类应用均占应用商店中的大多数。

6/手机即时通讯

竞争主要参与方:腾讯手机QQ中国移动手机端飞信微软手机MSN

膦讯手机QQ:

优势--手机QQ以61.7%的份额居首位。功能极强大,其用户喜爱度超过60%。

劣势--响应时间稍慢,且会经常弹出广告。无法在国外使用。

中国移动手机端飞信:

优势--直接绑定手机,发送短信功能首屈一指。手机端飞信本季度活跃账户数达到2045万,活跃账户数排名市场第二,活跃用户市场占有率达22.9%。

劣势--使用语音聊天,通话方会产生通信费。手机安装飞信,最占内存。

微软手机MSN:

优势--与中国电信合作为MSN带来3500多万的潜在用户,活跃账户数市场排名第三。

劣势--娱乐休闲应用较少,本地化不明显。

7/手机输入法

竞争主要参与方:搜狗输入法点讯输入法QQ输入法

搜狗输入法:

优点--词库强大,可打繁体字,界面漂亮,连词输入比较方便,用户体验度高。

缺点--占用缓存大,默认输入法抢占首选。

点讯输入法:

优势--占用手机缓存小,双拼独一无二、支持外来词句txt导入。

缺点--词库量不够大,无法与搜狗强大的词库对抗。皮肤模式、字频和词频首选有待提升。

QQ输入法:

优势--首选高、支持简繁转换。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2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了两年,互联网巨头们也在疯狂圈地追逐,互相之间虽有局部冲突,但一直也都是停留在“战略挟制”层面。直到移动支付的落地,利益之战一触即发,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大战不日到来。在移动支付安全已经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看BAT三家做移动支付、支付安全的不同思路。

腾讯:借尸还魂

无可否认,在移动互联网的风暴当中,腾讯凭借着微信的成功为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关联价值,这其中就有战略合作的筹码,移动电商的发展以及由移动电商关联出来的移动支付。不断地往微信内部添置电商基因的资源,加上年初和阿里展开的打车补贴血战,使腾讯的移动支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这种成长的速率是腾讯团队本身所不曾预料到的。

微信是腾讯移动支付安全的最重要落脚点,但是微信由於自身产品的限制,没能在支付场景方面得到生态化的建设,这也同样给为之提供服务的移动安全设置了不小的障碍。用小标题里的计策来讲就是,微信的移动安全其实是死的,但是移动支付是活的,腾讯也正是想借助微信的力量来使移动安全有所建树,便是腾讯的借尸还魂。

阿里:顺手牵羊

从2013年强推来往的气势,大家已经看到了阿里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决心,作为以“与钱打交道”为主要业务的阿里来说,本身就不得不把支付安全看得至关重要,但作为网络支付的大哥,阿里当然也是红人烦事多,近来麻烦不断。移动时代支付宝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挑战:支付宝漏洞、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

问题出现了,解决的切入点是什麽呢?除了支付宝4000万投入做支付安全外,阿里用了一招――顺手牵羊,外界传收购LBE,传入股360,请安全的佣兵来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这招靠外界的资源来化解自身的安全问题的一步棋虽不算高明,至少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百度,抛砖引玉

百度不久前刚刚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百度钱包,这种先做安全,再做支付的路数体现了百度与阿里腾讯不同的博弈战术――抛砖引玉。说安全是“砖”不是说移动安全不重要,而是相对支付来说,安全没有那麽高调和夺目,更像一个坚固的“护城河”。

百度去年宣旗下手机系统优化产品“安卓优化大师”升级为“百度手机卫士”,正式进军移动安全领域。自发至今时间,通过百度系移动军团的相互推动,目前百度手机卫士累计用户突破2亿,市场渗透率超过18%,在移动安全领域一跃成为了与360手机卫士和腾讯手机管家旗鼓相当的三雄之一。百度与腾讯不一样的是,百度做安全不仅仅是为了给自身产品做“国防军”,其更大的“野心”是把安全做成一个平台,建立一个移动安全的生态。

当然,移动安全最重要的着力点还是移动支付,百度对此也是不惜投入重金来加强移动安全技术的研发,於百度钱包发的前夕推出支付安全“环形防护”解决方案,为百度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开路,这次百度手机卫士又紧跟百度钱包发宣将推出“亿元保赔计划”(全年最高赔付额度达10万元),以此宣示其做支付安全的决心和力度。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愈加成熟,移动支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进一步催生了移动安全的发展,移动支付安全演变成为了互联网巨头角逐的关键,这在PC时代,是不曾有过的。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3

【关键词】手机银行 农村 建议

一、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少数的农合行、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主要在城市推广,农村地区推广面窄,且在农村推广的都是诸如转账、汇款等简单的业务,创新型业务的推广程度远不能满足需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城镇手机银行的汇款转账比例均较低。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即优劣势分析法,通过从竞争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有机的加以结合。SWOT分析法目前已经发展成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它通过矩阵形式将与研究对象联系紧密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列举出来,然后把各种因素加以匹配,用系统分析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有自身的优、劣势,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优势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与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矛盾需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农信社、农行为主,网点覆盖以乡镇为准,很多村民要跨村才能享受到服务。当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在城市打工,这部分农民对汇款需求强烈,手机转账汇款存在发展空间。农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借助手机银行的多项功能,满足这一需求。二是银行发展此项业务有成本优势。手机银行因其不需要物理网点,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设备、人员等特点,使其与传统银行相比,交易成本降低。三是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硬件条件。目前,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拥有手机,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大多数的网名都是用手机上网。无限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加速,3G基站覆盖了多数乡镇。目前,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并且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这些发展表明,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劣势

一是缺乏稳定的客户群。农村地区由于民众的知识水平有限,其对手机银行这一新性电子银行业务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也只是“尝鲜”,手机银行的交易量和活跃度制约着这一业务的发展。二是客户使用成本高。农村地区无限网络较少,多数用户用流量上网,而目前流量费较高,这会给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户造成负担。同时,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业务操作可能会被不定期中断,影响客户的体验。三是产品业务需要扩展,便捷性需要加强。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手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大银行当前推出的手机业务只包括简单的查询、缴费、转账等功能,更多新的功能服务的增设是各大银行目前的竞争焦点。

(三)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机会

一是借助电商浪潮发展。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手机银行这一支付方式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互利共赢,电商对手机银行的运用显得愈发迫切。二是政策利好。人民银行重视普惠金融,主导惠农金融服务点,利用手机银行发展金融服务,是改善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的有效途径。三是手机忠实用户增多。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的功能已覆盖上网、社交、消费等功能,这位银行开发新业务获得收入提供了机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威胁

一是安全隐患成为制约手机银行推广的瓶颈。对于习惯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农户来说,对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性。手机银行采用动态密码、动态口令防范风险,但恶意软件、钓鱼程序篡改、窃取的可能性存在。农户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很重视,一旦听说个别有关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事件,都可能中断使用。二是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方面的支持不完善。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兴起时间不长,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业务开展没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客户权利方面,由于交易双方通过电子媒介交易,协议的有效性难以确定,客户的隐私权、信息披露没有得到保护。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偏远农村民众知识层次低,操作手机银行存在一定困难,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盲目的使用易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

三、发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模式

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体制还在完善,因此现阶段的手机银行业务应该以银行主导型为主。时机成熟时,可借鉴国外模式,逐步推广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主导型的业务模式。移动运营商的商网络覆盖面广,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开发满足农户需求的产品

在设计产品前,要先深入调研,了解“三农”的金融需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情况、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农户,开发差异化的手机银行产品。同时,在技术上保证手机银行的硬件兼容性、通用性;在操作上使用简单易学的业务流程,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三)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

农村的消费者使用手机银行业务时,主要担忧其安全性。要让消费者从目前的现金交易模式变为电子支付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消除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因此,出台手机支付相关的安全标准迫在眉睫,是监管手机银行、保证消费者资金安全的需要。同时要推动监管制度方面的创新,逐步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参考文献

[1]刘锡良,刘海二.手机银行、农村金融与移动运营商[J].武汉金融,2013(10):39-40.

[2]白璇,赵倩茹,朱坤昌,李永强.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决策,2010(9):14-21.

[3]张恩茂,孙英隽,陈妍.《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浅析》[J],银行家,2013.5.

[4]马彦博.菲律宾发展农村手机银行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40-141.

[5]刘海二,刘利红,易新福.信息化时代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手机银行[J].西南金融,2013,(2).

[6]何光辉,杨咸月.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金融包容与中国的战略转移[J].财贸经济,2011,(4).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

一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意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起点均得或机会意义上的均等,是一个按不同区域分阶段逐步推行的过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无能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

民族地区人口虽少但面积广阔,并多处于边疆地区,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联系的主要纽带,对我国的安定统一具有战略意义。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乎全国整体发展和共同富裕。它既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的构建

1.构建主体功能区的科学规划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补偿相结合的政策调控机制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和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民族地区地域资源优劣势并存。面对机遇和威胁,将优势和劣势进行战略性的分析,化劣为优,规避威胁,抓住机遇。

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科学定位和开发的战略。这对生态资源多样化、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及资源十分丰富的民族地区来说,是切中要义的科学设计和战略指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思想,主要把民族地区范围内不同区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功能定位,发挥不同的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涉及不同区域内的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模式选择,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选择又给相应区域带来经济发展快慢、得失多少的局面,必然导致发展不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忽视而引发的很多社会矛盾变得更为复杂尖锐,这种局面与共同富裕目标背道而驰,也会使已有成果丧失殆尽。把科学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充分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其公共服务发展提供条件。

2.构建纵向多层转移支付和横向多元互惠相结合的立体式帮扶机制

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自治地方政府和人民管理本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的“自理主义”。要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支出的比重,更要逐步建立健全明确规范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缺口科学配置转移支付的比例,做到不浪费,又能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最优效果。但单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是难以为继的,“国家主义”也并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唯一出路。如果说“自理主义”是“点”的机制话,那么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国家主义”可以看作是“线”的机制,公共服务发展还需要网络的治理,点或线的机制抑或两者的有机结合,仍不足以支撑其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调动全国社会各界力量,逐步完善以中央政府为引导、各级地方政府互相协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横向多元互惠帮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使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到以公共服务规划、指导、协调、监控和评估为工作重点;采用国家宏观调控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之间加强横向对口支援,利用财政倾斜和税收减免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事业、民间组织及个人进行跨区域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扶植公益事业组织、让具有公益精神的组织和个人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中贡献他们的力量。

3.构建政府与社会、市场相结合的网络治理机制

民族地区政治改革的滞后性将成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复杂的环境和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客观现实制约着社会发育和成长;落后的经济形态、粗放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要改变这些因素造成的困境,民族地方政府职能要转变到以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逐步成为社会发育和市场发展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发挥其自治权的优势,以引导型政府为目标来加强自身的改革,促进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市场的良好发展,加快形成民族地区政府与社会、市场网络治理的局面。

4.构建外来人才引进与民族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竞争的劣势地位造成人才流动和地区发展的不良循环的“马太效应”。地区间的竞争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一直以来国家和各级民族地方政府致力于培养和利用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次民族干部,倡导并通过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人才稀缺的地方去。这些政策保证了民族地区发展所需的一些人才,但仍是缺乏的。人才缺乏的,主因是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的弊端。民族地区实施自治,体现在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化,其积极作用是能够任用真正充分了解当地人特定需要的人来管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形态转型及参与未来竞争所需人才质量和数量看,不同层次的外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对民族地区来说,是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迟福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之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美〕保罗·乔伊斯.张文礼等译.公共服务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财政建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5

【关键词】金融IC卡 行业应用 商业银行

金融IC卡具有存储容量大、安全性高、支持多行业应用等特点,是未来银行卡的发展方向,目前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IC卡替代了原来的磁条卡。我国从银行卡的发展战略角度考虑,也启动了银行卡的“换芯”之路,金融IC卡的发行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银行卡的安全性,保障了广大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同时由于金融IC的多应用性,也给持卡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我国金融IC卡发展的道路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如金融IC卡成本高,商业银行发卡意愿不强,行业应用壁垒现象严重等阻碍了金融IC卡的发展。

铜陵地区在发展金融IC卡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铜陵地区在行政区划前共有农村商业银行两家,截止2016年上半年共发行金融IC卡35.7万张,取得了在公交、影院、高校、超市等行业的应用,铜陵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的发展与去他地区一样存在着一定的优势(Strange)、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一、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的优势

(一)立足地方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

根据铜陵地区两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份制结构来看,其股东大多是本地知名的大型企业组成,这些企业在铜陵地区有着良好的信誉,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作为纳税大户,这些企业也得到了铜陵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依托这些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另外作为地方性银行,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均以铜陵冠名,积极打造铜陵人自己的商业银行,这对于广大铜陵人民来说具有更加亲民的形象。因此,铜陵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较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

(二)营业网点在数量具有优势

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在营业网点的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在铜陵地区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营业网点数量上铜陵地区的两家农村商业银行分别占据了第一和第二位,基本覆盖了铜陵辖内所有县、区及村镇,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三)灵活的运营优势

作为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由于采用了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与其他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企业运营更加灵活,决策流程更短,市场反应更加迅速,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二、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的劣势

(一)金融IC卡产品认知度低

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区域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企业尚处在上升发展阶段,企业实力有限,在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产品知名度较低,加上老百姓在传统思维上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为认可,导致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产品发卡、开卡及用卡规模上偏小,进而影响了其规模经济效应[1],产品盈利度较低,经济效应不明显。

(二)人才缺乏

由于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在招揽专业人才上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支持,企业高端人才有限,跟其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企业在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发展战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行业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金融IC卡推出较迟,很多行业早已推出拥有自己标准的IC卡,技术成熟应用规模较大,并通过发行IC卡也给这些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沉淀资金,获得了丰厚的利益,整合这些行业使用金融IC卡势必会触动这些行业的既得利益,另外在机具改造成本、发卡成本、人员培训等费用分摊上的分歧,在目前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资金实力有限,且金融IC卡看不到利益增长,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很难将其金融IC在行业应用上进行大规模推广,行业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面临的机会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铜陵因铜而闻名,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安徽省前列,全市拥有数家大型围绕铜精炼,铜加工企业,特别是辖内有色金属公司,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其经济带动效应明显,2015年,辖内常住人口数约为74余万,市区总人口数约40余万,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720元,此外,在城镇化改造方面,2015年铜陵市城镇化率约为79%,在全省16各地市中排名第一,良好的经济环境为金融IC卡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支持带来机遇

铜陵市作为全国首批金融IC卡应用试点城市之一,作为一项普惠金融工程,该项目得到了铜陵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人民银行及金融办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也先后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金融IC卡惠民工程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意见》、《关于铜陵市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各行业单位和金融机构高度重视金融惠民工程,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完善金融IC卡功能,积极推动金融IC卡的全面发展。

(三)用卡环境改善

根据铜陵市金融IC卡发展状况,目前铜陵市已完成了90%以上ATM以及100%的POS均能受理金融IC卡,实现了金融IC卡在公交、蔬菜连锁超市、高校、医院以及水电煤气等行业的应用,可以说金融IC卡在铜陵的应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金融IC卡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的面临的威胁

(一)同行业竞争带来的威胁

目前,金融IC卡正处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为抢占市场各商业银行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推广各自的金融IC卡产品,积极拓展其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来自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支付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威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我国的支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发展,如:微信、支付宝等在不需要银行卡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商品的支付交易,人们对银行卡的依赖在逐步减轻,这些新技术为金融IC卡发展带来了不小威胁。

从上表SWOT分析来看,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发展存在一定的劣势和威胁,但也有明显的优势和较好机会,且劣势和威胁可以通过表中制定的战略而减少或消除。因此总体认为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目前金融IC卡业务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铜陵WJ农村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金融IC卡业务,并依此带动各项业务发展,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五、相关建议

(一)加金融IC卡大宣传力度

自2010年大力推广金融IC卡以来,金融IC卡得到了较大普及,各商业银行逐步停止了发行磁条,但长期以来广大居民一直使用的是磁条卡,对于金融IC卡的认知不足,加上各商业银行对金融IC卡宣传力度不够,认为金融IC卡只是磁条卡的替代品,对于金融IC卡安全性、大容量、多应用等特点不是很了解,这也致使广大居民持卡意愿不强,行业应用推广后续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大金融IC卡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居民对金融IC卡能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激发广大居民换卡、开卡、用卡意愿。

(二)立足自身资源积极拓展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

金融IC卡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行业应用,通过行业应用能够有效带动金融IC卡普及应用,有效提升金融IC卡交易量,但由于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或多或少会触及各行业的利益,导致行业应用壁垒严重。为打破行业应用壁垒,各农村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依托人民银行的强有力指导,积极加强与政府沟通,创新工作思路,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大力拓展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

(三)加大产品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铜陵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IC卡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认知度低,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IC卡的产品创新,金融IC卡安全性较高、存储容量大,行业应用广泛,这使得金融IC卡产品在行业应用以及支付手段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如针对高校学生可以推出以金融IC卡制作的校园卡,实现校园一卡通;针对有车一族可以推出以汽车为主题的汽车卡,实现加油、洗车、购物一卡通;此外可以通过加强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合作,如财付通、支付宝、ApplePay等移动支付领域实现支付手段上的创新,带动金融IC卡的交易与应用。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6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业务呈现出高速与跨行业纵深发展态势,所涉及领域包括B2B、B2C、C2C、小企业信贷、个人贷款、票务等,覆盖了公共事业缴费、生活服务等领域。非金融支付业务的飞速发展,给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客户资源、网络安全等带来挑战。进一步认识银行结算支付业务与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优劣势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商业银行选择发展模式、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国有银行是非金融支付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资金转移服务,服务形式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服务。

非金融机构支付的立足之本在于能够将客户在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与支付机构账户中的充值进行自由的转换。

银行处于支付环节的源头,所有资金均通过银行提供的基础服务将账户(包括各种信用卡)中的资金支付出去。因此银行支付是非金融支付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客户资源优势

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提供各项中间业务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各个地域,拥有众多的个人、法人客户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是生产、消费群体,这些群体是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B2B、B2C、C2C业务所需要的。

(三)国有银行具有支付结算工具基础优势

国有银行具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信息化程度可靠发达,网上银行结算工具不断丰富完善,借记卡、贷记卡、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贷通、易贷通等,信息反馈及时、人工服务周到,资金安全可靠。

(四)国有银行为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提供资金管理服务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作为中介机构,其中介账户需要也只有遵照监管要求在银行开立账户,将交易沉淀资金存在银行中,与此同时,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在支付结算工具上要借助网上银行、银行卡、POS等工具。

三、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传统的银行支付对交易双方缺乏约束和监督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运用互联网在支付过程中,首先有买家订购商品,并将商品货款临时支付给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供货方按要求发货、买家收货验货后,再通过网络通知支付平台支付款项,保证卖家能及时收到货款,防止欺诈,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对货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掌控,因此能有效地保障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这是银行支付所不能提供的。

(二)传统的银行支付对交易双方缺乏灵活性和便捷性

我国金融机构众多,客户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和不同区域,如果交易双方不再同一金融机构,资金跨行划拨手续繁,及时性差。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支付都支持全国范围大多数银行的银行卡和全球范围国际信用卡在线支付,支持各种银行卡通过PC机终端、手机、电话支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资金流全部网上完成,不需要特地去银行和商家处付款。

(三)传统的银行支付效率低

无论对商家或银行,通过银行特别是跨行资金支付,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支付成本高,效率低。

网络时代,非金融机构支付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四、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一)通过加强与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获得新的增长点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支付结算的优势决定了非金融支付行业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非金融支付结算也需要依托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开展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行自身优势,调整原有业务发展策略,完善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积极主动加强与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将非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纳入营销计划,在与非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的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新增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在新领域和新客户中获得新的增长点。

(二)非金融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小额信贷提供了新的市场

非金融支付平台上大量的网上支付业务背后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这些客户中隐含着大量的小额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凭借着先进的电子化手段,挖掘客户信用记录和需求信息,筛选目标客户,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小额融资服务。

(三)开拓创新,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平台

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市场参与者众多,前景广阔,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层出不穷,这就为商业银行开拓创新,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提供了机遇。

首先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大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甚至世界的包括商品制造、服务、物流等众多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他们提供一个商务平台,他们可以在平台上展示产品,开展B2B、B2C、C2C交易结算,形成网上支付与传统支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国有商业大银行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信息化水平高,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电子化、信息化数据、成果,实现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充分挖掘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销售、市场需求等信息服务,在完善对交易双方的约束和监督的基础上,提高支付结算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从而适应时展,开拓新的增值服务领域,形成商业银行新的竞争能力。

五、威胁(threats)分析

(一)非同业竞争威胁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出现以前,结算业务由商业银行垄断,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出现前,年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收入超250亿元,结算业务不但包括传统的转账、汇兑、支付,同样也包括网银支付等新兴的支付业务,但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兴起,给银行带来了非同业的巨大竞争威胁,如在汇兑及收单业务领域,呈现出面对面的正面碰撞。

(二)网络安全威胁

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银行作为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支付的源头,支付服务过程中资金的安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保险箱或者是保安人员所能保障的,银行在与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合作过程中,资金流主要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需开通接口,创新产品,方便广大用户,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安全威胁。

(三)通过虚假交易非法套现转移威胁

商业银行肩负防范洗钱 责任,非金融机构支付可能成为某些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资金非法转移套现,以及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六、总结

可以以上述SWOT分析为依据,为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时代业务的发展制定多种战术、战略、对策。

现阶段,首先要加强与非金融机构支付之间的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成长,实现共赢。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结算成本低、资金安全、手段便捷灵活、能对交易双方诚信进行约束和监督网上支付平台,从而在在网络时代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7

移动互联时代的消费者,时间已经完全呈现碎片化。从即时消费行为,到社交行为、信息诉求、服务需求等,如何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如何结合地理位置合理地推送商户的信息,如何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这是移动支付企业在标准之争、技术探索之外的大课题。

远近格局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已经呈现出两大发展路径:一个是银行、通信运营商和银联主推的NFC近场支付模式;另一个则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竞相试水的远程支付模式。

近场支付让刷手机消费的模式代替了刷卡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客户端或借助手机刷卡器来实现支付购物、充值、转账等功能,属于线上行为,需要接入移动网络。

随着2013年1月央行第六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下称“支付牌照”)的发放,233家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无一不加大资源投入,支付领域的市场争夺愈演愈烈。支付宝和财付通借助庞大的客户数据和二维码等技术加速移动支付的创新路径,由线上向线下渗透;拉卡拉则依托于早年间在超市和便利店安装的公共终端积攒下的人气推出手机刷卡器,实现由线下向线上扩展。

在第三方支付企业早已使出浑身解数时,银行和通信运营商才正式迈出了移动支付实质性的一步。去年8月,僵持了许久的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之争终于以中国移动的妥协划上句号,13.56MHz NFC标准正式成为国标。中国移动紧接着在11月宣布2013年计划销售1000万部支持NFC功能的TD-SCDMA手机,并与中国银联合作在12个省份启动NFC移动支付服务。同年9月,招商银行宣布与HTC合作推出内置支付模式的手机钱包,两个月后又宣布与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场手机支付产品“联通招行手机钱包”。此后的4个月内,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就相继宣布即将推出以手机SIM卡作为银行账户载体的NFC近场支付产品。

这边银行和通信运营商主打的近场支付还在犹抱琵笆半遮面,那边第三方支付企业主推的远程支付却已经风生水起。

支付宝2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无线支付同比增长4.7倍,无线支付占比最高达到24%,创下支付宝无线占整体支付比重最高的记录,无线支付的新增用户数更是达到100%。而就在次日,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也披露数据称:2013年春节期间,通过财付通手机端进行手机转账的笔数超过140万笔,通过财付通手机端交易的平均日交易笔数较去年春节增长250%,交易总额较去年同比增长800%。而一项来自拉卡拉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拉卡拉客户端下载量突破500万,刷卡器销售达到200万台。

支付溢价

对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支付而言,已经大大超越了本身金融结算的含义。消费者会从转发的微博中寻找到支付的商品,会在手机中搜索附近打折的商户,会通过手机扫描某个条码完成支付……当我们面对这些已经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支付场景时,你会发现:移动支付已经将社交、搜索、广告营销、在线服务等各种元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移动支付结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金融行业相关技术等,具有明显的跨行业技术特点。目前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支付企业、银行、通信运营商自身各具优势,不少也在市场中风生水起。

去年底,支付宝开始在部分城市开展出租车消费的尝试。乘客用手机扫描司机提供的二维码,通过手机进入支付宝的支付页面,之后完成车费的支付;而支付宝最新推出的主要面向小商户的“超级支付”应用,更是让支付简化到了商家只需发出一条包含收款方信息、金额以及验证码的短信,消费者直接将验证码作为内容,回复短信后就可完成付款。对此,支付宝公众与客户沟通部经理王子凌对《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表示:“支付宝推出的多种移动支付方式,会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优胜劣汰。”

配合“联通招行手机钱包”上市的APP“掌上生活”凭借LBS技术,将周边商户优惠信息及时反馈到手机上,即刻在线下载美食优惠券、购买电影票;手机在支持银联“闪付”(QuickPass)的POS机上轻轻一刷,支付即可完成,登陆手机客户端了解开卡进度、查询账单、支付信用卡欠款……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招商银行还继续打造一系列基于LBS服务、二维码技术的支付服务体系。”而这些都是针对招行持卡人推出的。

不难看出,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初衷,是要更有效地利用非物理网点渠道来开展业务。

全国有大小银行上百家,每个人的银行卡就有各种可能的组合:他需要用工商银行的银行卡缴纳交通罚款,需要用北京银行的卡缴纳保险、需要用中国银行的卡缴纳贷款、需要用招商银行的卡发工资、还会有一两张借记卡和两三张信用卡,除此之外还有银行办理业务时不可避免的排队。比起下载3、4个不同银行的客户端去完成不同平台上的交易,用户更愿意用简单、综合所有功能的“傻瓜”方式一次完成。

任何一种支付手段都是有可替代性的,好的用户体验未必能增加用户数量,但是却会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用户的使用频次。移动支付已经不仅仅要满足用户消费结算的银行基本服务诉求,在移动互联浪潮涌动的今天,移动支付更代表一种与用户高效互动沟通的工具。通过移动支付,用户的碎片化行为具有比交易本身更大的价值。

链接

名词解释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8

关键词:风险;风险移转规则;优劣评述

一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之理论分析

(一)买卖合同中“风险”之涵义

要分析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首先要明了“风险”的涵义。“风险”一词肇始于西班牙航海术语,冒险与危险乃其中之义。在私法语境下的买卖合同中,通说认为,两种情形囊括于“风险中”:其一为“价金风险”(危险),其二为“给付风险”(危险)。关于价金风险,台湾学者黄茂荣认为“乃指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之事由,致使标的物损毁灭失时,其价金之危险,由谁负担而言”。[1]风险负担的“风险”一般指代价金风险,即发生非因双方当事人的事由,造成买卖合同标的物灭失、损毁的结果,由谁来承担价金的风险的情形。与“风险移转”紧密相关的是“风险负担”,通说认为,风险负担是指风险在当事人之间的静态划分,而风险移转则是对风险的一种动态考察,两者着眼点不同但并无无实质意义上的区别。[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日益增加,贸易形式也愈加多样复杂,当事人因商品灭失风险负担导致的纷争也与日俱增。尽管法律允许当事人就风险负担问题事先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但由于在现实交易中买卖合同当事人鲜有对风险负担进行事前分配,为了减少交易纷争,由法律预先设定规则,对风险进行合理地分配便成为现实的需要,于是风险移转规则应运而生。

(二)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

1、涵义

上文已经分析了“风险”之涵义,那么何谓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呢?其涵义是指,因发生非因于合同当事人的事由,导致了合同标的物灭失、损毁的结果,由谁来承担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的规则,亦称风险负担规则。

2、风险移转规则的适用前提

在探讨风险移转规则时,必须明确其适用前提:

第一,风险移转规则只在双务合同中有其适用的土壤。在单务合同中,由于对待给付义务的缺失,在标的物发生损毁、灭失后,没有对不承担支付对价义务的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而就交付方而言,交付是其应尽之自然义务,由交付方承担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合乎理性。因此,在单务合同中,没有讨论风险移转的必要。

第二,所谓移转之“风险”,乃指标的物损毁、灭失等实际损害,排除了期待利益、可得利益之损失。“损毁”是指货物因受热、碰撞、受潮等原因造成的损害,“失”意指标的物的损害、损失,“灭”是指标的物的完全丧失。而既得利益、可得利益之损失,是违约责任所要填补和恢复的,不属于“风险”之范畴。

第三,标的物的损毁、灭失是因为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产生。所谓不可归责于当事人,是指对于损害的发生,当事人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导致风险的原因是偶然的、不可控和不可预测的事件,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排除了当事人在主观上的故意和过失。

(三)风险移转规则与相关制度之辨析比较

1、违约责任与风险移转

违约责任是指一方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与法律或者合同约定不符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3]违约责任发生的原因是合同的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而因为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导致标的物损毁、灭失的,也会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这是风险移转与违约责任的相同点。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只有在发生非因于合同当事人的事由,导致商品灭失、损毁的后果时,风险移转规则才能够适用,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而无论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违约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违约,都可适用违约责任。如果一方当事人已经构成了违约,应当首先考虑让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二者采用的原则不同。《合同法》总则中就违约责任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还在分则中规定了过错责任,深深体现了立法者价值取向;而风险移转规则则是对不幸损失的合理分配,由于当事人的行为不具有法律上、道德上的非难性,因此采用公平原则,从而使失衡的利益关系得以完满恢复。

2、情势变更与风险移转

情势变更规则,是指当合同依法有效成立后,非因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造成合同基础动摇甚至丧失,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因此允许当事人请求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予以变更、解除合同之规则。[4]风险移转与情势变更都是由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造成的,都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二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风险移转与情势变更作为合同法规定的两个独立的制度,二者在规范内容、功能和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风险移转规则所调整规范的是不能克服的客观事由,一般都是自然灾害等事件,而情势变更中的客观事由是可以克服的,一般是指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只是克服该事由会造成一方当事人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由于发生风险,导致合同标的物的损毁、灭失时,适用风险负担原则要解决和回答的是谁来负担风险这一问题,而发生情势变更的事由时,则会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最后,在法律后果方面,在适用风险移转规则时,只要有证据证明标的物尚未交付或已经交付至承运人或买受人,即风险未转移或已转移于买受人,出卖人便可主张免去自己的交付义务或买受人便可主张免去自己支付价金的义务。而在适用情势变更规则时,只有当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变更或解除的裁决之后,才能发生相应的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法律后果。

二风险移转立法例之优劣评述

放眼世界,各国对风险负担及移转一般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它们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概括说来,各国合同法就风险移转的规定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移转标准。

(一)自合同订立起风险移转之立法例

采用此立法模式的国家有荷兰、瑞士等。这一立法例的优点在于,它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也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这一原则的精神内核。它的涵义是指,只要合同一成立,非归因于合同当事人的事由造成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则转移于买方。在合同成立之时买方即承担风险,但由于买方也同时获得标的物之所有权,因此买方可以毫无顾虑地与卖方进行交易,交易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自合同订立之后到卖方如约履行合同义务交付标的物的这一期间内,卖方一直占有管领着标的物,因此卖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标的物的安全。如果标的物在这段期间因为意外而发生损毁、灭失,此时由买方负担这一损失,则对买方极为不公平合理。

(二)所有人主义之立法例

所有人主义遵循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的理念。一言概之,即谁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谁就应当承担标的物所生之各种风险。它体现了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即无论标的物交付与否,只要所有权转移于买方,则由买方承担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

所有人主义的合理性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最完整充分的物权――所有权,它包含着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只有所有人才是标的物的最终获利者。由于权利义务的对等性,物的最终利益归属于所有人,因此也自然应当由所有人承担对物的责任与风险。第二,在买卖合同中,正因为出卖人让渡标的物的所有权至买受人,买受人才支付价金,因此,在出卖人履行合同义务让渡所有权的情形下,由买方承担损毁、灭失的风险方为合理妥当。

不过,所有人主义仍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实际占有人占有控制了所有人交付的标的物而所有权尚未发生转移时,由所有人承担风险而实际占有人不承担风险,对所有人而言,这很不公平;其次,在所有权保留的情形下,将产生“受益者不负担风险,负担风险者不受益”的结果,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将难以维系而有失法律之公允正义。

(三)风险自交付起移转之立法例

所谓交付主义,意指以物的实际交付作为风险移转的标志,无论物的所有权是否转移,风险仍由物的实际占有人负担。

交付主义立法例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它确立了一个风险移转的具体标准,有利于减少交易纠纷、维护交易安全;交付主义更利于实现公平正义:因为交付标的物时风险移转,能够有效实现利益享有和风险负担的平衡,乃“利益之所在,亦即风险之所归”这一原则在买卖合同中的真实体现,有利于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纵观全球,交付主义已然成为当今立法趋势。然而,也有人认为交付主义本身也不尽完美,在某些情形下,交付主义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正义的内涵。譬如,有学者提出,在不动产买卖还未进行登记的情况下,即使买受人已经占有了房屋,买受人只能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却无法享有最核心的权能――处分权能,由于买受人尚未取得完整的所有权,在房屋交付使用到产权登记这段时间内,如果房屋发生了风险,由买受人来负担风险,是十分不公平的。

三风险移转规则价值基础与立法建议

(一)风险移转规则的价值基础

享有利益者应当承担风险,风险与利益应当一致,这一市场交易原则符合一般民众认同的普世价值。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5],因而,关于风险负担之移转时点,应遵守这一交易法则,即:利益之所在,为风险之所归。[6]

无论风险自合同订立时移转,随所有权移转,亦或交付移转,都只是一种形式,风险移转规则如何确定,关键在于体现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精髓。确立谁是标的物获利者,由获利者来承担风险是公平合理的,才真正体现了风险移转规则的灵魂与价值基础。

交付主义立法例之所以成为现今的立法趋势,很大原因在于所有人主义等立法模式不能较好地解决所有权保留买卖中的风险负担问题。在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情形下,为了担保债务人的价金支付义务,出卖人保留对标的物的所有权,而买方往往在交易时就取得标的物的占有,即享有了使用、收益标的物的权利。[7]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仍由所有权人承担风险,则显然对所有权人不利,因此,以交付作为风险移转之时点则更为合理,于是便催生了交付主义的立法模式的出现。而且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愈加发达,由于各国关于所有权移转的规定有所不同,若采所有权主义,则容易引起纠纷,而各国关于交付的规定则较为一致,故交付主义也毫无悬念地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所采纳。我国《合同法》也采纳了交付主义的立法模式,顺应了国际趋势。

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交付主义仍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不动产买卖的风险是否应当随交付转移,有学者认为,不动产的风险移转应坚持所有人主义。他们认为,在不动产交付后登记前买受人还未取得所有权,出卖人仍为所有权人,如果此时发生风险,买受人非但不能取得不动产所有权,还要支付不动产价款,于其十分不利。他们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即当不动产交付后第二天,不动产就损毁、灭失,此时由买受人承担这一风险则显失公平。但是,如果不动产在交付后立即进行登记,若不动产第二天仍损毁、灭失了,对买受人就公平了吗?在这种情形下,无论采所有人主义还是交付主义,买受人的损失是一样的。此时发生风险于买受人是不幸,而非法律规定的不公。不能用一个发生概率极小的例子来否定交付主义的整体公平性。

由于风险的发生不归因于当事人双方,买受人与出卖人均无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在选择风险移转规则时应着眼于法律之公平价值,以衡平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交付主义考虑到不动产进行交付之后,占有人随即享有不动产利益可对不动产进行使用和收益,正是遵循了“利益之所在,即风险之所在”这一原则。而风险发生的时间,无论是在交付第二日,亦或交付之后十年,都不足以撼动交付主义这一风险移转规则的公平合理性。交付主义的核心在于占有者可以享受标的物之利益,让其承担风险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二)立法建议

由于交付主义的诸多优势,我国《合同法》也采交付主义作为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但是,交付主义也并非完美无缺,笔者认为,应当在以后的立法中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风险移转规则。其合理之处,应该得以发扬和完善;其不严谨的地方,可通过兼采其他立法模式进行补正。因而,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个由交付主义这一一般性规则统领,同时联接具体情形的多层次立法体例。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交付主义――继承发扬

第一,一个人对标的物实施事实上的管领,他才可能享有标的物带来的利益,因而,由对标的物实施事实之管领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灭失之风险才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只有当当事人享有对标的物的事实管领权时,他才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二,交付主义比其他立法模式更为简单明了,因此一般而言仅需对标的物之占有转移的行为考察,由谁负担标的物之风险便一目了然了。这也能在纠纷发生后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综上,笔者认为,交付主义较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依然可以作为买卖合同风险移转的统领性规则。

2、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丰富立法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交付主义亦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仅仅规定交付主义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交付主义这一一般性原则之下增设某些更加具体的内容是必要的,以适应新情况的出现。例如,《合同法》第144条可增加如下内容,“…但,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货物已经损坏或遗失,而故意不告知买方的,那么由卖方承担这种损坏或遗失。”通过增加这一内容,使得第144条的内容更加完善、全面,也更有利于解决纠纷。

通过对中外关于风险移转的立法模式进行横向的对比,并考虑到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中运用交付主义规则所遭遇的尴尬,笔者建议构建一个由交付主义这一一般性规则统领,同时联接具体情形的多层次立法体例。相信这一立法模式更加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也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践。(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茂荣.买卖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家琛.合同法新制度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3]余延满.合同法原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小君.合同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徐炳.论买卖之货的风险负担[J].法学研究,1991(1)

[6]黄茂荣.买卖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市场管理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