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5:37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1

二、处置恐怖事件的基本原则

处置恐怖事件要以平息事态、控制局面、防止扩散、减少损失为主要原则,针对不同性质事件要用制止、宣传、保护、求援、疏散等办法,围绕维护机关大院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这一中心,有条不紊的开展应急工作。

三、处置恐怖事件的工作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处置恐怖事件。

2、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处理恐怖信息、控制事件现场,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对恐怖信息、事件的排查和处理。负责与外界的联系,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机关大院恐怖事件的处置情况,并负责机关大院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止泄密。

3、区委组织部负责引导大院内党群口,区人大办、区政协办机关干部疏散到安全区域。

4、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5、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引导机关大院内内政府口机关干部疏散到到安全区域。

6、区民政局负责事件中的用车安排及物资供应。

7、区卫生局负责事件中受伤人员的医院救治和事后索赔事宜。

8、区局负责排查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

9、区机关事务中心负责处理恐怖信息的排查和事件现场控制,调查处理恐怖事件,维护现场秩序。并负责后勤食物供应及清洁现场卫生。

四、处置恐怖事件的工作程序

1、区委区政府办公室接到指令后,按照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处置恐怖事件,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机关大院内恐怖事件的处置情况。

2、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接到指令后,按照职责分工,通知院内各单位迅速撤离到领导小组指定的安全区域,并通知院内各单位,要做到内紧外松,保持冷静,不得对外对内泄密和传播恐怖信息。

3、区委宣传部接到指令后,要本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的原则,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拟定对外报道口径,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4、区民政局接到指令后,准备好应急车辆,准备后勤物资。

5、区卫生局接到指令后,联系医院救治受伤人员。

6、区机关事务中心接到指令后,立即组织全体机关保卫人员,协助公安部门按区域分组对机关大院重点部位展开排查,对重点嫌疑人、可疑物品进行搜查,设置隔离警戒带,疏散人员,配合公安人员对重点位置进行现场控制和排险、抢救工作。配合公安人员查看监控录像,维护机关大院秩序。

五、处置恐怖事件的善后工作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恐怖组织;互联网;无领袖抵抗;不对称攻击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1-0075-04

收稿日期:2007-1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电子民主研究》(06JA710023)。

作者简介:陶文昭(1965-),男,安徽潜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恐怖组织的网络使用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爆发之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数字化生存》,预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转移到互联网上。十多年过去了,在诸多的数字化迈进之中,令人意外的是恐怖组织走在了前列。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国际反恐的新形势压缩了恐怖组织的传统生存空间,它们急剧地扩大了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的阵地。作为当今恐怖主义代表的,正在向网络虚拟空间中转移。其他的诸如奉行民族分裂主义的恐怖组织、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组织、国际贩毒集团的恐怖组织、性质的恐怖组织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网络化生存的步伐。互联网等正成为恐怖组织对内组织联络和对外宣传攻击的有效工具。

在对内方面,互联网发挥联络、策划、训练和招募等多方面的作用。(1)联络。恐怖组织的全球化、分散化以及国际反恐斗争的高压态势,要求恐怖组织构建广泛、迅速并且秘密、安全的内部联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是这种联络的有效率且隐秘的工具。在“911”事件之后,成员已把互联网当作他们的一个主要联络渠道。本•拉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网络、电传、卫星电话等,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素未谋面的追随者进行联系。借助互联网,恐怖组织使用密码、代号语言互通情报。在一家涉嫌恐怖的网站上,美国安全官员曾发现其中的一些文字和图片都含有特殊意义,人物的每一个姿势、表情乃至眼神都有特指。安全人员虽然知道这些文字图片有问题,但就是摸不清它们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911”事件策划者之一哈利德•谢赫•曾使用所谓“电子死亡”的技巧,防止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被美国及其盟友截取。比如,他一般开设一个免费公共信箱,写一封信存入草稿箱,再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聊天室把邮箱的账户和密码告诉对方。收到账户和密码的人进入邮箱草稿文件夹内阅读信件。由于没有发生邮件传送行为,遭截获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2)策划。恐怖组织的每项恐怖行动,都要事先周密安排,多则提前数年,少则也要提前几个月。对于分散在世界各地又不便于碰头的各个来说,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是他们策划和协调行动的有效工具。互联网在“911”事件的谋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的调查者事后发现了几百封与相关的用英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写的电子信件。这些信件有的是从美国国内发出的,有的是从其他国家发出的。这些信中有很多含有“911”袭击的操作细节。(3)训练。恐怖组织成员需要特殊的技能训练。在国际加强反恐的形势之下,昔日的一些恐怖训练营大多人去楼空,而网络虚拟的培训课堂却日益兴盛。当年在阿富汗训练营内发生的一切,如今都可以搬到网络上完成。借助网络相互传授经验、交流心得。对于新加入的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首选的课堂。及其分支机构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存储了大量训练材料。一些恐怖专家会在网络聊天室、实时信息传递平台上回答问题。一个名叫“利剑”的恐怖网站,提供如何在私下和公开场合绑架人质的详细方法。该网站还提供有关爆炸物的全部信息,包括了普通爆炸物、毒气弹、沙林毒气、汽车炸弹以及各种爆炸物的杀伤力和使用方法等。网站还向全球的介绍袭击目标国的相关情况。例如,哪些目标值得袭击,哪些目标易于袭击,何时袭击易于得手等。曾制造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案的就是从互联网上学到相关知识的,埃及的“胜利组织”从互联网获悉了制造炸药和毒气的方法。(4)招募。互联网还能用于招募人员、筹集资金。现在全球有数以千计的宣扬恐怖主义的网站。一些人尤其是青年通过网络受到影响而走上恐怖袭击的道路。通过家庭、亲友及熟悉人士的途径招募新成员,而在互联网上发表激烈言论的穆斯林青年成为招募的重点目标。新加坡内安局对几名涉及参与恐怖主义活动的新加坡人展开调查后,发现他们是通过互联网接触极端主义思想,并因此被洗脑而成了恐怖主义的拥护者。恐怖主义已经可以通过各种非法方式获得资助,而网络犯罪正日益成为恐怖主义获得资助的方法之一。中东已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恐怖活动资金。2002年造成202人丧生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爆炸事件的幕后主谋沙姆特拉,曾多次试图通过互联网诈骗的方法资助巴厘爆炸案,并号召追随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来筹集恐怖活动所需要的经费。

在对外方面,互联网是恐怖组织宣传和攻击的利器。(1)宣传组织宗旨。恐怖组织通常将他们的意识形态加以堂皇富丽的包装,或冠以豪华的名称来粉饰,试图影响更多的民众。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恐怖组织是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做广告宣传的。互联网则提供了更多的宣传可能。恐怖组织也重视互联网的宣传力量。有关专家估计,1997年与恐怖主义相关的网站只有12个,而2004已经发展到了约4500个。现在几乎所有的恐怖组织都有相关的网站,有的甚至同时经营许多网站。本•拉登利用互联网成为精神领袖,年轻激进分子从互联网上下载和传播本•拉登的言论,使得本•拉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德国新纳粹分子以“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万岁”命名网站,他们所宣传的内容对一些对历史知之甚少的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欺骗性。(2)制造恐怖心理。恐怖组织运用网络制造政治阴谋、发动心理战。一些恐怖组织将发动袭击的过程录制下来,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使血腥暴力、恐怖景象广泛流传,从而对更多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冲击。一些进行绑架和杀害人质,并通过各种网站他们的宣言和通牒。一些极右组织在网站上张贴告示,公开欲除掉对手的姓名、地址和照片等个人资料,并承诺向那些能成功实施谋杀的人提供金钱奖励。一些恐怖组织还通过互联网发出攻击的恫吓,干扰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3)实施网络攻击。恐怖组织以互联网为工具,袭击所针对的目标。在互联网上,从一个节点可以瞬间访问任何其他节点。通过网络攻击可以干扰和破坏通信系统。其他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设施系统,例如环境控制系统、金融交易和档案储存系统、医疗和教育网络、运输系统、公共事业监督控制系统以及政府计算机系统等,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2005年1月,美国网站“反恐联盟”遭到匿名黑客的攻击,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网站所有关于反恐的内容和新闻被删除一空,整个网站陷于瘫痪之中。一个伊斯兰激进组织还威胁将对证券交易网络进行恐怖攻击。(4)摄取信息资源。互联网为实施恐怖攻击提供信息便利。1994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组织派一支突击小组,侵入三菱重工集团的主控计算机,窃取了大量秘密数据,目的是破坏日本高技术信息产业的基础。“911”事件的劫机者在发动袭击两周前曾通过网络为劫机者预定了至少9张机票,并通过网络查询航空公司有关携带诸如杀虫剂等物品的规定。恐怖组织还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观察反恐形势、反恐策略和行动计划,以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这使得反恐人员对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

二、恐怖组织的基本策略

恐怖组织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打击对手。信息时代的恐怖组织为实现这个任务所采取的两项基本策略是“无领袖抵抗”和“不对称攻击”。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是为了保存自己,后者是为了打击对手。

无领袖抵抗是当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这个概念是美国情报官员尤留思•阿莫斯(Ulius Amos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路易•毕姆(Louis Beam)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论文中对这个概念加以更新和推广。无领袖组织顾名思义,就是组织中没有明确的领导者。当然,有些这类组织具有象征性的标志,有的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袖,组织成员敬奉这些标志和名义领袖。无领袖组织是一种非金字塔形式的组织,几乎算得上是一种“非组织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所有成员和分支组织都可以单独实施行动,不用向中央或者哪个首领报告情况。无领袖抵抗具有独特的优势,比传统抵抗组织更安全、更灵活、生存能力更强。毕姆指出,传统等级式的金字塔形组织对于从事反政府斗争的参与者们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它的指挥链很容易暴露。如果一个组织既没有可以被摧毁的中央机构,也没有个体之间的明确连接,成员之间不进行或最低限度进行联络,那么它就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被摧毁。分散化的组织,即使首脑人物被敲掉,也没有“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的效果。无领袖组织在界线上具有模糊性,有助于它们在社会上的隐蔽。无领袖抵抗还大体上不会受到内奸和反叛者的影响。与此同时,无领袖组织在进攻上也有特点。其特征不像猴群,有点类似马蜂。猴群中的猴王一旦毙命,群猴便一哄而散。而马蜂式攻击的特点是大家互不隶属,自觉自愿、争先恐后进攻同一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有组织力量是可怕的,但有时无组织力量更可怕。

无领袖抵抗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运动之中,尤其是各类反抗团体,诸如反全球化、环保主义等。20世纪80年代,激进的“地球第一”环保运动就采用了无领袖抵抗的模型。恐怖主义组织积极采用无领袖的组织模式。世界上极右种族组织的“白人民族主义者” (White nationalism)、“亚利安白种人抵抗”(White Aryan Resistance)、“三K党”(Ku Klux Klan)等就采用和倡导这种战略。英国新纳粹组织“白狼”实行无领袖抵抗策略,化整为零,灵活多变。传统的恐怖主义在组织结构方面一般具有若干分支,这些分支机构间各有分工、互不联络,但都与组织领导层保持直接联系。在实施恐怖袭击时,需要多个分支机构的相互配合,有的负责侦察,有的负责后勤,有的负责搜集情报等。当今许多恐怖组织大都采用了非中心的、少等级、灵活和松散的网络结构。的核心层并不直接指挥、策划所有的恐怖行动,也不直接指挥下属所有的,更多的是起着一种协调、资助的作用。研究新纳粹势力的专家托马斯•格鲁姆克表示:新纳粹势力现在所采取的组织策略,是他们并不会像一些黑帮一样制定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也不会选出一位带头大哥。与此相反,他们所采取的是相对松散的组织策略,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推举一位明确的领导人,他们在实施行动时也采取像那样的化整为零的策略,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行动。松散的网络结构有利于恐怖组织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迅速从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重新部署活动,大大增强了人员的流动性和成员远距离行动的机动性。

信息网络的发展有利于无领袖抵抗的发挥。互联网在性质上就具备非中心的特点,这与无领袖的要求不谋而合。美国著名网络先驱凯文•凯利(Kevin Kelly)说,原子代表了干净的简单特性,网络则引导了复杂性的散乱力量。网络是不经引导而学习的组织。事实上,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性的组织。各种各样的成分,也只有在网络里才能维持一致性[1]。网络中的组成元素相对于网络而言,既是自主的又是依赖性的,也可能是其他网络的一部分。恐怖组织适应网络化的要求,从过去的等级制结构逐渐向信息时代的网络结构转变。恐怖组织没有一个公认的领袖,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所有成员全部分散居住,他们可能互相之间并不认识,一切或主要活动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工具组织。集中化的组织像蜘蛛,可能被毁坏。分散化的组织像海星,不会被杀害,而且能够自增长。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指出,信息技术为恐怖组织所使用,扩大并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网络成为美国民兵运动比历史上其他仇恨团体扩展得更为快速的主要理由之一。民兵缺乏组织化的中心正好为网络技术所弥补。借助计算机网络,任何民兵都能成为全球网络的一分子,相互分享思想、潜能和组织化策略[2]。

恐怖组织选择不对称攻击是双方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恐怖主义的生成毋宁说就是在力量对比的剧烈倾斜中产生的。历史上,绝对强势的一方能同绝对弱势一方一旦构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弱势一方使用常规游戏规则不但不可能取得胜利,反而会轻易地毁灭。因此,弱势一方容易选择不按常规游戏规则出牌的恐怖主义。不对称攻击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弱势一方的力量劣势。

不对称攻击就是利用较小的力量给对手造成巨大的打击。恐怖组织如果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从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科学技术,就可以借助不对称攻击挑战强大的国家。在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这在与别国的全面战争中具有压倒性优势。但这种军事机器对待分散的,就好比大象踩蚂蚁,难见成效。而恐怖组织可以选择对方薄弱的地方和环节,不择手段地进行突袭。在经济上,双方的代价极其不对称。恐怖组织的对点攻击,也许只需要一个铜板,而美国全面有效防御,可能要付出一根金条。一次恐怖行动,甚至是一次恐怖威胁,都会给美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增加巨大的防范成本。在范围上,恐怖组织攻击一点,对方防范则防不胜防。比如,一家恐怖网站曾消息要攻击以华盛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地区,美国则困惑于在如此巨大的范围内,到底应该重点保护哪座城市、应该保护哪些目标。在明暗上,恐怖主义分子藏于暗处和地下,时刻处于流动和伪装之中。而美国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开放社会,大量的目标不能不在明处。在目的上,不管有多少次失败,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一个国家可以赢得某个具体的反恐胜利,但若想完全地、永久地保护数量巨大的目标免遭恐怖进攻是非常困难的。

互联网是恐怖组织不对称攻击的利器。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写道,平坦的世界已经成为和其他类似组织的好帮手,使他们能够以小博大,使他们能够以较小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3]。一方面,互联网使得被攻击的对手变得脆弱。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从金融、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到卫星、飞机、航母等关键军用设施,以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商业、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都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固有特征,使得网络内在地具有脆弱性。尽管网络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快。网络安全总是相对的,漏洞总是存在的。这使得网络的防御更加困难,网络攻击的后果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互联网为恐怖攻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上攻击技术的不断更新,网上攻击在距离、速度上已突破传统的限制,并拥有多维、多点、多次实施隐蔽打击的能力。美国的一次名为“数字珍珠港”的演习发现,尽管恐怖黑客不能够单枪匹马地摧毁美国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但仍可对美国国家系统的局部造成严重损害。恐怖组织试图对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安全机构的网站进行袭击,从中获取美国的反恐怖作战计划等核心机密。恐怖组织利用网络实施远程攻击,还可以减少传统上实施恐怖袭击的死亡恐惧。

恐怖组织不断尝试使用信息化工具。美国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的幕后策划者拉姆奇•尤素福,是一个惯于在网上发送加密消息的计算机专家。本•拉登是最早使用商业卫星电话的人之一,1996年就有记者看到拉登和儿子们在玩电脑游戏。“911” 事件发生之后的2001年11月,有记者看到在阿富汗大山之中,成员都是人手一支冲锋枪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恐怖组织还借助和吸纳外部的信息化力量。他们雇佣电脑黑客乃至一些在全球化中流落的科学家为自己工作。他们利用市场上的现成技术,购买用于攻击的电脑、通信等器材。他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和打印敏感的卫星照片,随身携带以为攻击所用。

三、网络恐怖的有效应对

对待恐怖主义的网络化生存,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对网络恐怖主义认识不足。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导致大量伤亡和损失的网络恐怖事件。这使得人们没有切身体验,而出现相对麻痹意识。二是对网络恐怖主义夸大其词,不断渲染“数字珍珠港”、“网络911”等,如临大敌、草木皆兵。首先,必须对网络恐怖主义做恰如其分的估计。就力量方面,政府的力量总是远远大于恐怖组织的力量。政府掌握着国家资源,并且站在道义的一边,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对恐怖组织具有绝对的优势。就破坏而言,恐怖组织的破坏还是有限的。美国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研究恐怖主义的专家约翰•米勒(John Mueller)的结论是“在合理情况下,恐怖主义一般不会造成很大伤害”以及“恐怖主义的代价常常是仓促、考虑欠周和过度紧张行为的结果”[4]。美国有关人士表示,网络恐怖袭击可能给美国带来一些不便,但关键军事通讯系统是安全牢固的。网络攻击不能真正起到打垮美国的作用。网络使得恐怖组织具有更强的存活能力,是恐怖组织的一种新的生存形式。但恐怖组织不能依靠网络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要理性对待网络恐怖主义。麻木不仁当然不对,过度反应也无必要。米勒认为: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被恐怖主义者杀死的几率非常小,而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比我们可以容忍的合理风险,诸如在路上被人打死,还要小得多。理性对待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过度的反恐社会成本很高,甚至冲击民主体制和严重限制公民自由,则可能得不偿失。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要进行系统性考虑。一要减少系统性依赖。从理论上来说,现实世界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大,信息网络本身越脆弱,网络恐怖主义可能达成的破坏性就越大。因此,在建构网络时,适度降低这种依赖性,或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切断这种依赖,就能有效在遇到重大变故时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强化网络安全。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信息通讯、电力与交通等网络系统,以及目前运行最繁忙、联网最广泛并且最脆弱的全球金融证券交易网络系统等,要特别强化安全措施。日本有意将过于集中在东京的互联网枢纽分散到全国其他地方,建立网络系统的备用中心。当然,没有一种单一的技术、组织和防卫形式可以解决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需要建立由不同的防卫层构成的综合性的防范体系。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还要发展针对性的技术打击。美国在“911” 事件后,迅速采取行动成立“国土安全办公室”,将打击网络恐怖作为其主要职责之一;着手建立一个政府网络,使它与现行互联网分离,以保障政府通讯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以及保护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避免事件的发生;在美联邦调查局内新设反网络犯罪局,专司打击网络犯罪之职;指令美军加强网络战准备,防范网络恐怖袭击以及打击网络恐怖活动和支持网络恐怖的国家;推出“国家信息空间安全战略”,以加强美全国信息安全防护。巴基斯坦开展网上反恐,一是对国内的网络传播进行规范,禁止任何人利用互联网宣扬、传播恐怖主义,删除一些宣传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内容,堵住网上恐怖主义的来源;二是对网上宣扬恐怖主义的信息进行追踪,力求从虚拟世界入手,抓到隐藏在现实社会里的。目前有关国家正在加紧研发信息安全技术,包括电脑袭击的快速识别技术,对攻击源进行定位和锁定技术,以及在遭受袭击时,能够迅速采取相关措施的系统安全技术等。

ゲ慰嘉南:

[1][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3.

[2][美]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8.

[3][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4.

[4] Daniel Finkelstein. Terrorism: let's do the maths [N]. The Times(UK), August 23, 2006.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3

这起网络攻击事件让各国安全部门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网络恐怖袭击日渐兴盛,必须提高抵御网络安全防范的能力。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虚拟来完成一些现实的活动,通过网络对政府、军方、企业甚至个人的电脑进行恐怖袭击的案例也将越来越多。总之,反恐将不止是现实中的战争,也将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战争。

网络恐怖活动的起源

美国是最早提出、也是最重视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国家。早在1997年,美国加州安全与智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巴里・科林博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网络空间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现象,最早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这一称谓。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明确把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未来美国将要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报告》中,首次将网络攻击武器定义为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并将其与专指核、生、化武器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提并论。美国在2000年《国家安全报告》中首次把保卫能源、银行与财政、电信、交通、供水系统等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列为国家利益之首的关键利益。

2000年2月,英国在《反恐怖主义法案2000》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认为“影响政府或者社会的黑客行为”应归入恐怖主义的范围,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确认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存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司法部通过了《反对恐怖主义法案》,把“危及美国经济稳定和政府政党活动的黑客行为”列入“恐怖主义罪行”的黑名单。美国联邦调查局将网络恐怖主义定义为: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秘密组织对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所进行的有预谋、含有政治动机的攻击,以造成严重的暴力侵害。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网络恐怖袭击与网络反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网络的漏洞总是存在的,网络安全总是相对的,因而网络被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总是存在着。网络吸引的原因与其吸引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广域性、廉价性和缺乏规范性。在网络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今天,可以随心所欲地躲避人们的视线,静悄悄地进行他们所愿意的恐怖活动,并且不会有任何征候,也不易露出蛛丝马迹。即使事后被人们发觉已经为时过晚,早已逃之夭夭;从事网络恐怖活动只需使用一台连接到因特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兴风作浪,而不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来实施。

的网络宣传战

目前,人类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相对还较低,的网络技术还欠发达。因此,网络恐怖袭击主要的手段还是破坏对方的网页,要么黑掉对方的网页,让网页无法打开;要么把对方的网页换成恐怖宣传的网页;或者通过网页、邮件、病毒等方式进行恐怖宣传。美国《外交》杂志认为,恐怖组织堪称新一代网络科技“高手”,他们几乎尝试各类新型网络工具且操纵了多语种的广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宣扬他们的立场与主张。组织还频繁通过互联网公布美军阵亡人数及平民伤亡人数,对美军展开网络心理战。

作为恐怖组织的生命线,招聘会员一直是恐怖组织惯用的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除了利用一些诸如书面招聘、当地宗教领袖举荐以及音频视频等一些传统手段来宣传他们自己的“事业”并招募会员外,现代恐怖组织更倾向于利用他们自己的网站来招新,并在网站上伴有一些对本组织历史、“事业”等信息的介绍以更好地劝诱潜在会员加入;此外,他们也经常通过在一些网站上建立超链接的方式来宣传自己并招募会员。恐怖组织还在“虚拟训练基地”通过各种免费网络教程来训练如何制造和使用炸弹、如何发动袭击等。网络还给“志同道合者”提供了交流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阿富汗的武装分子和从伊拉克的“同行”那里学到了如何安装路边炸弹并且造成更大杀伤、如何发动二次恐怖袭击及连环袭击等。

面对恐怖组织的网络攻势,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也针锋相对地展开了网络攻坚战。美军利用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博客视频网站战争进展情况及最新战事动态消息,将美军的立场灌输给读者,以此来抗衡武装组织日渐强势的网络宣传战。有调查发现,当前恐怖组织及其支持者控制着全球4000多个网站,这些网站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军网络部队开始对的网上交流进行监控,并且“黑”掉了多个比较活跃的网站,但是很快就会建起新的网站。“基地”组织发言人经常在网络上发表重要言论,细心人会发现,基本上每次消息的都是新网站。这并不是“基地”组织狡兔三窟,而是每次消息后没多久网站就会被美军黑掉。

网络反恐防御为主

一定程度上,制网权,也成为继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后国际竞争的又一重要领域。事实上,网络将逐渐深入到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大至国家安全,小至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可能出现网络不费一枪一炮就能制造恐怖的混乱局面。

这个故事完全可能这样发展:某个培养了许多技术高超的黑客和程序员,他们通过网络进入了某国电力供应商的计算机系统,然后关闭了电力供应。接着,这个黑客小组又对该国的紧急救援部门进行误导,让它把救援车辆派到错误的地方去。然后,又向这个国家的大批移动电话用户发送电子邮件,以政府的名义命令他们待在家里等候通知。随后,更可怕的场面出现了,他们进入了军方和电信部门的网站,虚拟了军队最高长官的视频,通过虚拟的视频和各地军事长官对话,让他们到某地区炮轰某幢建筑,因为那里面全部藏匿着。如果军事长官要回电确认,他们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电信的网络系统把地方军事长官的电话切换到掌握的电台中,通过虚拟的最高军事长官的声音和地方军事长官对话。于是,可怕的恐怖袭击最终由“自己人发起”。甚至可能发出对方某支军队已经叛乱的信号,让对方的两支军队进行火拼。如果的技术真的能达到这种程度,他们对一个国家的恐怖袭击将会比“9・11”恐怖袭击更为可怕,导致的损失也将更大。

网络战争使许多军队决策者感到头痛。澳大利亚国防军司令海军上将克里斯・巴里在一个国际安全研讨会上指出:“网络攻击将给恐怖组织甚至个人提供一些无法单纯用语言描述的打击其他国家的新手段,但这些攻击是无形的。”巴里指出,决策者和士兵都应该开始像对待导弹威胁一样严肃对待政府支持的信息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正是最容易受到网络战争威胁的国家,任何可以与因特网建立连接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破坏活动的入口。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安全部门正在花费大量的资金,组建一些专门应对网络恐怖袭击的网络反恐特别小组。他们正在悄无声息地寻找适当的方法应对的入侵,他们甚至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率先进入的网络中心。不过,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免遭外界的恶意攻击,首先是主动防护,就是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网络结构时要考虑防护措施。

网络反恐也需主动出击

2009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投入数十亿美元建立一个新的军事指挥部,来控制政府的电脑,保护股票交易、银行系统以及政府和军事电脑。6月23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组建网络司令部。网络司令部将成为与空军司令部、太空司令部平级的单位,由一名四星上将领导。网络防御已经纳入了北约战略规划,而且,2010年美国将再次举行代号“网络风暴3”的网络攻防演习,15个国家将参加这次演习。美军之所以对网络战争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在网络上向美军发起了阵地战,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美军拥有200多万台计算机和1万多个局域网,包括海军网、空军网、陆军网、后勤网、模拟互联网、巡航导弹网、医疗网等170多个,未来的战争将以网络为中心,战场将由信息网、传感网和交战网组成,计算机网络战是重要内容。美军已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实战的网络信息战部队。仅空军第67网络战联队就由5个情报大队、35个情报中队及分队,总计8000名官兵组成,驻地分布在全球100个地点。根据对美军黑客项目跟踪了13年的防务专家乔尔・哈丁的评估,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应该在88700人左右。而据美国国防承包商预估,美军每年投入网络战争的费用超过100亿美元。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是网络反恐的作战手段之一。病毒通常通过有漏洞或损坏的网络、芯片、扩展卡或设备等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软件侵入系统。另一种攻击手段,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恐怖组织层层设防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植入病毒,或任意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反恐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它也需要在现实中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打入恐怖组织内部的间谍活动。许多反恐行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动,但是需要首先利用在恐怖组织中占据适当位置的内线,或者至少首先了解一些内部情况,撬开私人网络和安全网络的大门,然后才可以发挥作用。其实,网络战争中的最大威胁之一还来自内部人员,因此他们拥有对计算机和数据的合法访问权限。也很可能绑架了网络运营商的亲属,然后强迫网络运营商安装恶意攻击软件。

网络没有国界,各国却有自己的安全利益界限。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的特征,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不是一国能够单独完成的行动。因此,应从战略高度加强反对网络恐怖主义立法,加强国际合作,动员民间力量,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恐怖主义。

虚拟的网络,正逐渐成为反恐部队和恐怖势力真实厮杀的新战场。当然,网络战争并非一个好玩的虚拟游戏。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新式战争形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出现了机械化战争,在二战末和冷战时期出现了核战争,近年来又在热炒太空战争和网络战争。互联网天然就具有战争的禀赋。现在的网络战争早已超过“把某某网站黑掉”的层面,而是发展成为反恐组织和恐怖势力通过互联网摧毁对方通讯、电力、金融、作战指挥等关键系统的战争力量和战斗阵地。任何一种新的反恐战争形态的出现,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网络战争的后果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掌控。■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4

一是提高认识,精心组织。今年4月15日是全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活动部署,明确了此次活动的时间、方式、参加范围等,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我局召开专题学习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为重点,专题学习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是创新形式,营造氛围。为扩大此次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我局利用办公大楼的LED屏积极开展“反恐怖宣传周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同时通过县反恐办和县委政法委印制的国家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单,趁村委会换届选举之际,局领导带领我局全体党员下乡,联合村党支部,将宣传单发至群众手中,共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切实提高了国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四是响应县普治办的号召,在4月15日12点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局会议室,观看由国家安全部拍摄制作的18分钟专题宣传片《汇聚人民力量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完成了今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任务。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5

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将是本世纪中国承办的重大国际性活动之一,也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盛会。奥运会的安全管理问题则是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加强安全管理和开展国际反恐合作是保证奥运会成功的前提。

回顾奥运会的历史,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遭到恐怖袭击,到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的“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到1998年的对日本奥运会的袭击,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挫败的袭击,以及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为了阻止观光游客而发动袭击,可见,恐怖主义的阴影几乎与现代奥运会形影不离。

进入本世纪以来,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猖獗。从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以来,国际上每年都要发生多次恐怖事件。2002年印尼的巴厘岛发生系列爆炸事件,同年俄罗斯莫斯科发生车臣劫持人质事件;2003年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连续发生5起恐怖爆炸事件,同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同年印度孟买发生两起爆炸事件,同年英国汇丰银行伊斯坦布尔分行和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门前发生爆炸事件;2004年俄罗斯莫斯科发生地铁爆炸事件,同年西班牙马德里4列旅客列车发生连环爆炸,同年30多名在俄罗斯别斯兰市劫持1200名师生和家长;2005年伊拉克的希拉市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事件,同年伦敦地铁发生系列爆炸事件。

2008年3月7日,在我国一架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南航飞机上,机组人员成功挫败了一起针对北京奥运会的恐怖袭击事件。事情发生是这样的:7日上午10时35分,南航的一架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飞往北京,在飞行途中一名空姐闻到了淡淡的汽油味,按照气味的方向寻找,很快发现一个十八、九岁的维族女孩为气味源,空姐上前查询,发现异常,机组人员随后协力将疑犯控制。飞机随后于12点40分紧急降落在兰州中川机场,所幸机组和乘客全部人员无恙。据有关方面证实,这是一起受境外东伊运恐怖组织指挥的恐怖事件,其目的就是破坏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5月5日上午,发生在上海市杨浦区842路公交车上的爆炸事件,造成3死12伤,事后被确认是一起非法携带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上车所致的人为恐怖事件。

事实表明:全球反恐时代已经来临,奥运会正在面临恐怖主义的挑战。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国际化、本土化、网络化等新趋势,他们以极端的意识形态为载体,宣传所谓的“圣战”,并且把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作为攻击目标。著名的国际反恐专家、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勃阿兹,加诺教授指出,现代恐怖主义正在向后现代恐怖主义过渡,他们采取的攻击方式由常规向非常规过渡,包括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等。我们正处在一个与全球恐怖主义作斗争的时代,那么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恐怖主义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反恐立法。欧盟的英国和法国在反恐法案中将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确定危险分子名单、监控因特网信息以及保存电话录音等重要措施。意大利立法规定,放宽警察在放行动中的权限,加大了对网络和电话的监控力度。澳大利亚在反恐立法中明确,在交通枢纽和主要城市增设电子监控系统,把引进境外列为刑事犯罪行为,禁止本国公民进入灌输仇恨思想和传授炸弹制造方法的境外宗教学校学习。据悉我国的《反恐法》正在制定之中。

其次,增加反恐投入,加大反恐演习。2006年美国国土安全部拨款3.99亿美元,加强美国51个重点城市的反恐能力,使这些城市的港口、铁路等交通设施及主要建筑物免遭恐怖袭击。我国从2003年起至2005年,已经落实了3亿城市反恐经费,为反恐工作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另外,中央财政已为消防工作投入了14亿元。中国正在形成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郑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在内的七大反恐中心,并且已先后进行多次大规模反恐演习,郑州、南京公安部门还出动直升机配合反恐训练,而武汉公安斥资百多万元从美国引进的一辆刑事现场勘查车亦已投入使用。

再次,运用高科技,重视城市监控系统建设。最早在城市安装监控系统的是英国,2005年7月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后,警方很快从7800多个摄像机中,锁定4位嫌疑人的身份,并且在13天内就公布恐怖袭击者的监控录像。英国在电子监控系统中尝到了甜头,不断加大对监控投入。去年英国内政部向警方提供300万元英镑,用于购买特种摄像机安装在警察的头部,警察在巡逻时可以连续录像400小时。英国目前安装有420万只监控探头,其中伦敦就有50万只。英国政府安装监控系统的目的是对付、犯罪分子、盗车贼和交通违章等。法国有100万只探头,巴黎还在4000多辆公交车安装监控系统。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3000万只摄像机,以应对的袭击。

从2004年6月份起公安部启动“31・11”工程即平安城市建设工程,率先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工程建设,2006年6月份又在全国38个城市进行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100个城市进行科技强警试点,其中北京已经安装26万只摄像机,深圳已经安装了20万个摄像机,上海到2010年世博会前安装20万只摄像机。

二、北京奥运会反恐措施的若干建议

由于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因此北京奥运会不仅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还要面临恐怖主义的风险,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应对恐怖主义的准备。正如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那么,如何确保北京奥运会的安全?笔者认为应对恐怖主义加强北京奥运会安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认真认识和评估北京奥运会潜在的风险

对待风险我们要有颗平常心,像奥运会这样大规模的公共活动,风险总是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减少和降低风险及其影响,特别是做好防范风险的预案和预警。将那些可能存在的恐怖威胁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列出来进行评估,通过建立恐怖和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进行有效防范。评估计划包括警戒、预防、环境评估、紧急状态准备等四个方面。

风险和威胁的来源有很多方面,当前最主要的防范的恐怖袭击,那些打着“圣战”旗号的国际伊斯兰极端主义者,比如东突组织他们妄图勾结国内的一小撮“分子”、“分子”,企图破坏北京奥运会。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趋势,他们采取“自杀式”,他们往往选择妇女和儿童作为恐怖载体,因此对社会的威慑性特别大。在奥

林匹克这样的大型活动上,恐怖威胁是公共性的,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具有影响大、损失严重等特点。正如一位头目说,即使对奥运会的袭击不能成功,媒体报道本身就意味着成功。等组织以及一些不满社会的激进主义分子,可能会把奥运会作为宣扬他们主张的舞台。我们还要警惕国外激进人权组织可能会在奥运会期间到北京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等,另外,我们还要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有严密周到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置预警机制。

其次,建立高科技的反恐防护系统

对奥运会而言,最困难的是把好入口关即把坏人挡在门外,因为比赛对公众是开放性的。比如采用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和ID智能卡识别等高科技,对观众进行身份识别,可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分子和黑名单人员拒之门外。

据悉,北京奥运会安保协调小组已经编制了30套安保系统技术方案,包括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周界控制、巡更控制、指挥调度、人脸识别等六大系统。特别是人脸识别系统它可以将可疑人员的图形及时传至监控中心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是犯罪嫌疑人系统立即自动报警。视频检测技术,NQR(核四级矩共振)爆炸物检测技术能够这20米外识别异常包裹、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都有可能运用在奥运会技防系统中。

在场馆内,还需要考虑一些关键地区,比如停车场、装卸码头、通风场所、运动员公寓、VIP室、新闻中心、餐厅、休息场所和比赛区。在这些地段出现破坏行为或其他问题都将对活动本身造成影响。这些区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准入限制,更严格的行李检查、安全监测及照明、中子检测或者这些方法的结合,以及其他保护特殊场所的措施。

三、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反恐防暴指挥系统建设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防患于未然是奥运会安全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对突发性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疫情等的预警应作为奥运会安保协调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加强预警研究,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由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同时提出有预见的建议,以及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和防治方案。同时,加强反恐防暴指挥系统建设,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指挥有效,做到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可以有效阻止、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或将恐怖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

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社会舆论、舆情的应急管理机制十分重要,包括对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和短消息的管理、引导,要求新闻管理中统一突发事件新闻,掌握舆情和媒体喉舌,对于控制突发事件和打击恐怖主义都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开展国际反恐情报合作,有效遏制恐怖事件发生

开展反恐国际合作是从源头上消灭恐怖主义的重要举措。2004年9月16日,在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莫斯科、巴黎、伦敦和柏林市长在莫斯科宣布成立城市间反恐联盟,可以说城市反恐联盟是国际反恐合作的一项创举。

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许多国家达成了开展反恐合作共识,以色列在反恐方面具有多年的经验,特别是以色列的反恐情报系统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郑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在内的七大反恐中心,此举能否奏效关键在于情报系统建设,而情报渠道和管理创新、搜集情报的手段、海量情报的计算机筛选、分析处理等问题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 无政府主义 反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6-0062-68

作为一种出于政治和其他非利己目标、非对称性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活动和逻辑,恐怖主义由来已久。据有可靠记载的历史,早在公元66-72年,犹太人为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就从事大量针对罗马财产和人员的恐怖活动,像“狂热者”(Zealots)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从事了暗杀、屠杀、投毒等活动。“刺客”(assassin)一词则来源于“阿萨辛派”(hashashins, 1090-1275)这一伊斯兰什叶派极端组织,主要通过暗杀领导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恐怖主义概念则最早产生于1789-1795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根据雅各宾(Jacobin)党人的认识,为了镇压反对派、控制民众,有系统地使用和威胁使用暴力是合法的、可以接受的。

但是,无论是古代恐怖主义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都没有形成一个时代的浪潮,只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特定事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本文所指“浪潮”,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活动周期,包括扩张与收缩的过程。恐怖主义浪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国际性,同时在多个国家发生并且由相同或类似动机所驱动。因此,只有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加的全球化时代,才有可能形成国际化的恐怖主义浪潮。自19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历了四次恐怖主义浪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浪潮,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反殖民主义浪潮,20世纪70-80年代盛行的意识形态浪潮,以及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9.11”事件为高潮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

一、无政府主义浪潮

第一次恐怖主义浪潮发生在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无政府主义是其主要的动力来源。当时,为专制统治,无政府主义者从事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恐怖活动。第一个恐怖主义浪潮的形成,与科技进步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演变有很大的关系。科技进步推动着电报、报纸、铁路等传播、交通设施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使得恐怖活动得以发挥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另外,在19世纪末的欧洲,特别是在俄罗斯,很多作家和思想家共同创造了一种恐怖主义战略和文化。谢尔盖•涅查耶夫(Sergei Nechaev)、[1] 彼特•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尼古拉•莫佐罗夫(Nicholas Mozorov)与谢尔盖•斯特普涅科(Sergei Stepniak)等人一起推动了俄罗斯无政府主义文化理念以及恐怖主义战略的形成。涅查耶夫认为,民众是比较懒散的,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信号,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交流方式。[2] 在克鲁泡特金眼里,这种方式就是一种“以行动的宣传”(Propaganda by the Deed)。[3] 总之,在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看来,恐怖就是唤醒民众、摧毁罪恶的现存社会秩序最好、最快的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恐怖主义暴力的认识是给予部分肯定的。1878年1月24日,俄国“土地与自由社”成员维拉•查苏利奇(Vera Zasulich)枪伤圣彼得堡警察局长特列波夫。在法庭上,她称自己是一个“,不是一名杀手”。[4] 由于无政府主义者严格选择袭击对象,一般不会伤及“无辜”,只针对特定的个人实施有选择的恐怖活动。因此,斯特普涅科将俄罗斯的称为“高尚的、令人恐惧的、集烈士与英雄于一身”的人。[5]

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针对政治精英的暗杀活动,在欧洲和美国引起了现代世界的第一波恐怖主义浪潮,数十名各国高官在这一浪潮中丧生。其中著名的有:1881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在1890-1908年间,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意大利国王埃尔伯托夫(Elbertoof)和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被暗杀。1890-1910年间,这股浪潮蔓延到美国,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特别是在华尔街从事多起恐怖活动。1901年9月6日,波兰裔美国人列昂•索尔弋兹刺杀了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这些暗杀活动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关国家的政治制度,但是在安全理念和民众心理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暗杀的黄金时期”。

二、反殖民主义浪潮

反殖民主义浪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持续了大约40年,由此引起的恐怖主义浪潮在时间上与之大致同步。这种

恐怖主义的目标往往不是改变本国政府的政治属性,而是要赶走外国或外民族占领者,实现民族或国家独立。所以,与无政府主义相比,反殖民主义更具有群众基础,在活动方式上却受到无政府主义活动的影响。1914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地利大公费兰茨•费迪南德皇储夫妇,就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手段。反殖民主义浪潮的高峰开始于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the Versailles Peace Treaty)。为了肢解战败国,战胜国发明了民族自决原则,刺激起原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中各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但是,这种政策也影响到战胜国自身。事实上,在爱尔兰、以色列、塞浦路斯和阿尔及利亚等新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恐怖活动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一浪潮中,由于和恐怖主义概念已经被赋予了很多负面意义,有关组织开始寻找新的概念和语言。犹太恐怖组织伊尔贡的领导人、后来曾任以色列总理的贝京(Begin)就使用了一种用目标给予手段合法性的方式,将自己组织的成员称为与“政府恐怖”做斗争的“自由战士”。[6] 从此以后,是还是自由战士,就成为国际社会在研究、对待恐怖主义问题时争论不休的问题。

与第一次恐怖主义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具有一些特征。首先,在资金的筹集方式方面,无政府主义者倾向于通过抢劫银行等方式强行征收所谓的“革命税”;而反殖民主义者可以从本民族的海外离散人群取得大量的资助,抢劫不再是其主要的手段。其次,在恐怖活动手段方面,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针对政治精英的暗杀活动;而在第二次浪潮中,只有很少的恐怖组织,如犹太恐怖组织斯特恩帮(Stern Gang)[7] 等,将暗杀视为主要手段。再次,恐怖活动的目标从政治精英扩大到平民。在二战以后的肯尼亚和阿尔及利亚,很多恐怖活动不仅针对殖民者,也针对一些本地的同情者,包括女性和儿童。最后,超国家组织开始介入恐怖主义问题。事实上,早在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莱被刺杀以后,继任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试图与其他国家就反恐怖问题进行国际合作,并宣布无政府主义为针对全人类的共同犯罪。但是,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国际机制来支持国际反恐怖合作,这种企图很快失败。1937年,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被暗杀以后,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试图通过一个国际反恐公约来协调各国的反恐活动。[8] 但是,由于意大利等国在塞尔维亚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旨在进行国际反恐合作的努力最终又不了了之。二战结束以后,从介入巴勒斯坦犹太人、英国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开始,联合国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反恐事务之中,并最终成为当代世界反恐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意识形态浪潮

在冷战时期,恐怖主义成为冷战的工具,美国和苏联都支持过一些恐怖组织。这种状况使得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冷战时期恐怖主义问题的主要色调。不仅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些左派恐怖组织,就连北爱尔兰问题、巴以冲突、印度种族冲突、尼泊尔反政府运动、哥伦比亚的反政府武装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曾经遍布拉美很多国家的左翼武装组织,更是当时世界恐怖主义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巴以冲突中阿拉伯世界在军事斗争中的失败,使得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刺激世界恐怖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来说,这股意识形态浪潮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国成为当时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袭击目标。不管是源于意识形态冲突还是巴以冲突,美国都难以完全置身事外。在第三次恐怖主义浪潮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恐怖活动针对或涉及到美国。特别是在拉美、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美国的强大影响和霸权地位,使其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首选目标。

第二,在恐怖活动策略方面,绑架、劫机和暗杀事件显著上升。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大约30年间,共发生700多起劫机事件;[9] 有73个国家发生了恐怖主义性质的绑架案件,意大利、西班牙和哥伦比亚等国更是恐怖主义案件的热点国家。另据统计,从1968年到1982年,全世界有报道的国际绑架案共409起,有951人成为人质。这些绑架事件不仅给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据估计还带来了大约3.5亿美元的经济收益。[10] 与第一次浪潮类似,暗杀在这一波恐怖活动中复活,很多国家的政要死于暗杀或成为暗杀的目标。[11] 但是,在第一次浪潮中,政要成为恐怖活动的目标是因为他们/她们所处的职位;而在第三次浪潮中,恐怖组织主要是出于报复或“惩罚”而从事暗杀活动。[12]

第三,国际恐怖活动成为第三波恐怖主义的重要特征。很多恐怖组织在国内的活动,远远不如它们在国外的活动那么积极。特别是与巴以冲突有关的恐怖组织,在巴勒斯坦本土从事的恐怖活动数量,还少于在欧洲的活动。并且,在欧洲从事的恐怖活动,也比在中东从事的恐怖活动更具有宣传意义。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黑九月”成员劫持了以色列运动员,共造成11名以色列人死亡。此举不仅使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迫使很多国家改变了安全政策。而且,即使是在中东地区从事的恐怖活动,很多也针对国际目标,更注重活动的宣传和威慑意义。

第四,国际反恐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在第三次恐怖主义浪潮中,国际反恐合作走向公开化、正规化的轨道。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与反恐怖有关的条约和公约,成立了一些相关国际机构。像欧洲警察组织等,就在欧洲的国际反恐怖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联合国在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得到加强。在第二次恐怖主义浪潮中,由于反殖民主义运动中往往很难完全排除出现恐怖活动的可能,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独立国家,并不支持联合国通过反恐怖公约,也不支持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前宗主国的反恐行动。联合国虽然通过了一些针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决议和宣言,但是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在第三次恐怖主义浪潮中,绝大部分的殖民地国家都获得政治独立,恐怖主义不再仅仅是前宗主国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威胁,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际社会在恐怖主义定义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形成了要打击恐怖主义的有限共识。

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三波恐怖主义浪潮逐渐衰退。这一方面是由于美苏冷战开始缓和,意识形态界限逐渐模糊,极左组织的思想动力来源遭受严重削弱,很多也出现思想倦怠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国加强了打击力度,很多恐怖组织被破获,难以继续从事恐怖活动。但是,极左动机的恐怖主义虽然逐渐退潮,极右动机的恐怖暴力活动却在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迅速增加,并有形成潮流的趋势。

四、宗教极端主义浪潮

当第三波恐怖主义由于各种原因逐渐衰退之时,宗教极端主义却开始积聚力量,并形成了第四次恐怖主义浪潮。宗教一直是恐怖主义问题中的重要因素。在亚美尼亚、爱尔兰、巴以冲突等问题中,宗教因素一直与民族主义相重叠,是促使形势恶化的重要动机。但是在当时,恐怖主义虽然从宗教教义和宗教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力量,但其目标并不是宗教的。所以,前三波恐怖主义浪潮都不能标上宗教符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极端主义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到90年代时已经成为一个主导性因素,在21世纪初终于达到了一个高峰。

所有的宗教极端主义者,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宗教,都具有一些相似性。首先,极端的排他性,往往将本宗教群体与其他宗教群体对立起来,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上帝的追随者。其次,强烈的“救世”冲动,认为自己所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将拯救本宗教的所有追随者,宗教信条成为他们从事暴力活动的合法化工具。再次,所有的宗教极端分子都倾向于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用沙林毒气袭击了日本东京的地铁,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1995年4月19日,基督教极端分子、海湾战争老兵麦克维(Timothy McVeigh)制造了美国俄克拉荷马(Oklahoma)联邦大楼爆炸案,造成168人死亡;1995年11月4日,一名犹太极端分子伊加勒•阿米尔刺杀了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13] 2001年9月11日,伊斯兰极端分子则制造了规模空前的“9.11”事件,造成2982人死亡,2337人受伤。如此极端的手段和如此大的人员伤亡,是在以前的恐怖主义浪潮中所没有出现过的。最后,都追求某种宗教目标。犹太教极端分子试图建立一个纯洁的以色列国,基督教极端分子试图在美国建立一个白人至上的国家,[14] 伊斯兰极端分子则试图按照伊斯兰的一些教法重新组织世界。几乎所有的宗教极端分子都声称自己在执行宗教义务,以试图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新的宗教王国。[15]

五、新恐怖主义阶段

在第四次恐怖主义浪潮中,一些宗教恐怖组织,特别是,不再保持传统的地下活动特征,反而公开建立了基地。与此同时,恐怖组织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材料的可能性在上升,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恐怖活动不再仅仅是宣传或威胁的手段,巨大杀伤本身也成为重要目标。

从表1可以看出,从古代恐怖主义到现代恐怖主义的四次浪潮,恐怖主义问题在动力来源和合法化方式上实现了一次循环。即从古代的宗教极端主义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出现了一次回归。并且,从现代恐怖主义的前三次浪潮来看,每一次浪潮都会经历一个兴起和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与国际环境和反恐怖力量的打击有关,也与恐怖主义根源对其追随者的吸收力有关。一般来说,一次恐怖主义浪潮只能持续大约一代人 的时间,[16] 下一代人要么寻找到新的动力,要么否决前一代人的认识和判断。当然,有些恐怖组织,特别是一些以极端民族主义为主要思想基础的恐怖组织,可能会持续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是这些组织一方面不代表整个国际恐怖主义的主流,同时其自身也会随着恐怖主义发展的国际大趋势而调整。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宗教极端主义浪潮来看,既有一些旧的恐怖主义特征,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些新的内容,是一种新型的恐怖主义。具体来说,与前三次相比,第四次恐怖主义浪潮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宗教动机和宗教目标。在前三次浪潮中,旧恐怖主义一般是世俗动机主导的,往往会为其所从事的恐怖活动寻找一个理性的政治理由。[17] 而在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动机成为定义新恐怖主义特征的主要依据,在事实上产生了与现在世界“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合法化机制、道德原则和世界观”。[18]

第二,重宣传更重杀伤。旧恐怖主义在从事暴力活动时,一般在目标、程度和烈度上会与其所追求的目标相适应。[19]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恐怖主义经常表现为一种“以行为的宣传”模式。[20] 当时,美国著名反恐专家布里安•詹金斯(Brian Jenkins)也倾向于认为恐怖主义是为媒体准备的一个剧场。[21] 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11”事件爆发以后,恐怖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暴力活动及其所造成的伤亡,并不仅仅是为了造成恐惧气氛和迫使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让步,其本身就是实现其宗教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与几乎所有国家为敌。旧恐怖主义往往与国家间冲突有关,恐怖主义经常成为有关国家从事非对称战争的一种工具,恐怖组织也经常可以从有关国家获得援助。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很多国家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一种是“敌人”的。但是宗教极端主义则不愿意与任何国家、特别是现代世俗国家为伍,他们“并不想在桌子上获得一个位子,而是想彻底摧毁这张桌子和坐在桌子旁的每一个人”。[22] 也正因为此,虽然美国将一些国家列为恐怖主义的支持国,但除了已经被美国的阿富汗政权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与为伍的国家。其中很多国家,包括伊朗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内,都与有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所以,当代宗教极端主义其实是站到了当代世界的对立面,很难从国家层次获得援助。这迫使很多宗教极端组织虽然有时也会从一些合法工商业活动和慈善机构获得资助,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与贩毒、走私和制售盗版商品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相结合。[23]

第四,小型化、当地化、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恐怖组织分支盛行。旧恐怖主义以建立一个世俗国家或世俗政权为目标,其组织结构也往往表现出与国家类似的等级制特征,经常拥有一个中心指挥体系。但是,当代恐怖主义由于目标不同,所受到的打击和压力也远远超过旧恐怖主义,再加上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流通便利,网络化、扁平化遂成为当代宗教恐怖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宗教恐怖主义对当代世界的最大威胁,并不在于基地这样的特定组织。最大的危险反而在于:宗教极端主义会像“蠕虫”病毒一样传播,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自服务分支机构。这种分支并不需要等待上级组织的命令和指挥,本身具有资金筹集、行动策划和从事恐怖活动的全部功能。恐怖主义的这种转变,与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努力有关。在庇护场所被摧毁以后,基地等大型恐怖组织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具体策划、组织恐怖活动,转向对各国的和基层组织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主要发挥宣传功能和示范效应。[24]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伊拉克境内的一些极端组织自动向的意识形态靠拢,而英国和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一些极端组织也出现基地化的倾向。这对目前的国际反恐机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总之,虽然每一次恐怖主义浪潮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是第四次宗教极端主义浪潮则表现出与前三次浪潮截然不同的、破坏性威胁更加严重的一些特征。[25] 也正因为此,与前几次恐怖主义浪潮相比,当代恐怖主义在特征上,即使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出现了本质性的转型。[26]

六、结语

当然,浪潮的名称并不能反映恐怖主义的全部内容。但是,每个恐怖主义浪潮的名称都反映了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在所有的恐怖主义浪潮中,包括古代恐怖主义在内,民族主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且,每个浪潮都形成过不同的民族主义要素:无政府主义给民族主义者提供了训练和战术;第二次浪潮本身就是民族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中的恐怖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左派倾向;在第四次浪潮中,民族主义往往服务于宗教目标,或者是对宗教要求的一种反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宗教极端主义浪潮即在根源上是对古代恐怖主义的回归,也是全球化时代恐怖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恐怖主义历史的演化,体现了循环与变化并存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当代恐怖主义的主要趋势是:宗教极端主义正在变成一个更加普遍的、具有很强扩散能力的、当地化趋势明显的潮流。并且,在行动计划、信息交流、确定目标和策划宣传等方面,也正在提高其技术复杂性,[27] 恐怖主义正在变成一种“网络主导”(web directed)的现象。[28] 虽然是当代恐怖主义浪潮的一个标志性组织,但是本身也在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恐怖主义正在进入一个后基地时代。

注释:

[1] 著有《革命的教义问答》(Revolutionary Catechism),本文见于David C. Rapoport, Assassination and Terroirsm, Toronto: CBC, 1971.

[2] Sergei Nechaev, “Revolutionary Catechism”, in David C. Rapoport, Assassination and Terroirsm, Toronto: CBC, 1971.

[3] Michael Bakunin and Peter Kropotkin, Revolutionary Pamphlets, New York: Benjamin Bloom, 1927.

[4] Adam B. Ulam, In the Name of the Peopl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7, p.269.

[5] Serge Stepniak, Underground Russia: Revolutionary Profiles and Sketches from Life, New York, 1892, pp.39-40.

[6] 参见Menachem Begin, The Revolt: Story of the Irgun, Jerusalem: Steninmatzky’s Agency, 1997.

[7] 为了打击英国政府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政策,1944年11月,斯特恩帮成员在开罗暗杀了英国驻中东大臣莫因勋爵。

[8] Martin David Dub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Anti-Terrorism Conventions of 1937”, TPV, Vol. 5, No.1, Spring 1993, p.1.

[9] Sean Anderson and Stephen Slo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errorism, Metuchen, N.J.: Transaction Press, 1995, p.136.

[10] James Adams, The Financing of Terro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6, pp. 94, 192.

[11] 如英国的蒙巴顿(Lord Mountbatten)爵士、驻爱尔兰大使死于北爱尔兰共和军(IRA)的暗杀。IRA还试图暗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和梅杰(Major)。另外,约旦首相于1971年、美国大使于1974年死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九月”之手;1973年,西班牙首相被埃塔(ETA)成员暗杀。

[12] 例如,“黑九月”暗杀约旦国王和首相的行动是为了报复约旦政府驱逐了巴解组织(PLO);爱尔兰共和军(IRA)试图暗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是因为共和军认为撒切尔夫人应该为9名共和军成员绝食而死的事件负责。

[13] 从1993年8月拉宾和阿拉法特签署奥斯陆协议起,到1995年11月4日发生这场悲剧,拉宾曾有8次处于犹太极端组织“犹太民族组织”的射击点上。

[14] J. Harris, “Domestic terrorism in the 1980s”,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Vol. 56, No. 11, 1987, pp.5-13.

[15] M. Juergensmeyer, “Terror mandated by God”,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9, No. 2, 1997, pp.16-23; L. Hanuer, “The path to redemption: fundamentalism Judaism, territory, and Jewish settler violence in the West Bank”,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18, 1995, pp.271-284.

[16] 这里的“一代人”指大约20年到40年的时间。很多一般在大学期间(或青年时期)接受极端主义思想,一般到40岁以前就会放弃。但是也存在一些将极端主义思想保持终生的案例。

[17] Kumar Ramakrishna & Andrew Tan, “The New Terrorism: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s” in Andrew Tan & Kumar Ramakrishna eds., The New Terrorism-Anatomy, Trends and Counter-Strategies,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2, p.6.

[18]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 London: St. Andrew’s University Press, 1998, p.87.

[19] Steven Simon & Daniel Benjamin, “America and the New Terrorism”, Survival, Vol.42, No. 1, 2000, p.65.

[20] Walter Laqueur, No End to War: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p. 9.

[21] Brian. Jenkin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 New Mode of Conflict”, in David Carlton & Carlo. Schaerf ed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 1975, p.16.

[22] Matthew J. Morgan, “The Origin of the New Terrorism”, Parameters, Vol. XXXIV, No. 1, 2004, pp.30-31.

[23] Nimrod Raphaeli, “Financing of Terrorism: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5, No. 4, 2003, pp.59-82.

[24] Christopher M. Blanchard, Al Qaeda: Statements and Evolving Ideology, CRS Report RL32759.

[25]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 p.200.

[26] Walter Laqueur, The New Terrorism: Fanaticism and the Arms of Mass Destruc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

[27] Clay Wilson, “Computer Attack and Cyberterrorism: Vulnerabilities and Policy Issues for Congress”, CRS Report RL32114;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Discover, Vol. 27, No.7, July 2006, pp.32-42, 76.

[28] Steve Coll and Susan B. Glasser, “Terrorists Turn to the Web as Base of Operations”,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7, 2005, p. A1; Gabriel Weimann, Terror on the Internet: The New Arena, the New Challenges,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for Peace, Washington, D.C., 2006.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上海,200433)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反恐;法治;人权保障

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反对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的需求日益强烈,依法反恐势在必行。依法反恐,就是指反对恐怖主义,也就是有效地预防、打击恐怖主义活动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在依法治国进程中,依法反恐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我国,首次将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进行恐怖活动的行为纳入1997年的《刑法》。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回应,我国也不例外,进一步加强了反恐的刑事立法。2001年12月29日,我国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三)》中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主要有:提高了对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法定刑,进一步加大了对恐怖主义组织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打击力度;增设了资助恐怖活动罪;对洗钱罪进行了修改,将恐怖活动罪与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一并规定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以阻止恐怖活动犯罪的违法所得合法化,从而在经济上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打击;加重了对情节严重的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在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再次提高了对恐怖犯罪的惩罚力度,体现了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8月29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针对近年来暴力恐怖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统筹考虑刑法与本次常委会审议的反恐怖主义法的配套、衔接,大量增设了有关反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犯罪的规定,进一步严密了反恐法网、加大了反恐力度,其中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已经突破了我国传统刑法学的理论。

较为典型的内容包括:规定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行为”的概念,明确了反恐犯罪的范畴,拓宽了反恐犯罪的领域,增设了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制穿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等6种新的涉恐犯罪。同时,《刑法修正案(九)》还对资助恐怖活动罪、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两种罪名的罪状予以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刑罚规定。对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刑事责任增加了财产刑的规定,并且根据行为人在恐怖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规定了并处没收财产、并处罚金和单处罚金的不同刑罚。

将不法分子偷渡出境参加恐怖活动培训或“圣战”的行为纳入《刑法》中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情节。在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之后,增加了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以防止利用虚假的恐怖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刑法修正案(九)》采用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对我国目前日益猖獗的具有恐怖主义背景的暴力恐怖犯罪作了详细的规定。从风险社会中安全刑法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从强调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之间衡平的刑法基本宗旨的角度来看,对上述条文的适用,必须考察其有无法定的足以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事实。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总结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借鉴国外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并且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是一部规范政府和社会开展反恐怖工作的法律,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我国反恐怖工作的体制、机制、手段、措施。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在反恐方面的立法日趋完善,使反恐行动有法可依,依法反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部分。

一、依法反恐的必要性

暴力恐怖事件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必须要采取必要措施,严厉有效地惩治恐怖行为,依法反恐迫在眉睫。

(一)依法反恐是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面对日趋严峻的国内外反恐形势,立足于中国国情,树立依法反恐的理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国家安全观,依法反恐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将之付诸于法益保护的实践可能性,实现反恐的实战化转型,将实战因素和机构构建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加以体现,有利于反恐的真正实施。从国际形势看,依法反恐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依法反恐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法律基础。反恐既是一个国内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依法反恐是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

(二)依法反恐是我国的国际责任

恐怖主义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了只在某一国范围内活动的边界,其国际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依法反恐既是当前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的国际责任。我国的反恐怖主义法明确规定,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法取缔恐怖活动组织,对任何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不向任何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作出妥协,不向任何恐怖活动人员提供庇护或者给予难民地位。由此可见,反恐怖主义法的出台必将为我国依法打击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证。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依法反恐是我国的国际责任。

二、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全体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必须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有效地惩治涉嫌恐怖主义的犯罪行为,而另一方面,因为恐怖主义犯罪的特殊性,国际的通常惯例都会采取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公民隐私乃至侵犯人权的前置性措施,也就是说,反恐与人权保障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然而,反恐与人权保障都是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只有积极地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权,但与此同时,如果反恐措施不当,又有可能会对人权造成损害。因此,要处理好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在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切实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一)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的外在冲突

恐怖主义的肆虐、恐怖活动的频繁发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对人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打击恐怖主义行动中,经常引发反恐与人权的冲突问题。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维护与保障人权是一项道义原则。由于许多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权危机,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极端宗教主义分子有机可乘,并将此作为宣扬恐怖主义的借口和条件,使国际恐怖主义呈现出日益猖撅的态势。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经常以民族和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地区冲突中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纷又加剧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发生。国际政治的实践表明,当恐怖主义行为发生时,大多数国家会将反恐作为第一政务,而将限制人权与自由作为追求更大的自由的筹码,因为生存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必要前提,在大多数国民的生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时,所谓的人权将会为反恐让步。有时人权还会被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所绑架,他们打着人权的旗号打击反恐势力,而实际上却是假借反恐的名义来打击和遏制对手,并且以此来加强同盟合作与团结,加强在全球的领导和控制地位。通过对国际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与国际公约的调查研究,个别国家或组织认为反恐有其特殊性,常常以安理会决议为借口,过度强调军事打击的作用,这些都是反恐与人权保障存在外在冲突的主要原因。

(二)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的内在联系

从政治学来看,反恐属于政治实践范畴,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权原则本质上属于道义和伦理的范畴,但人权最终还是需要付诸于政治实践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权利。可见,反恐与人权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二者完全可以实现相互调和、相互促进。从根本意义上讲,反对恐怖主义也是实现人权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反恐往往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权,二者并不矛盾。在强调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相辅相成的进程中必须强调法治,也就是说,反恐与保障人权都要依法进行。联合国大会与安理会、人权委员会都应树立国际法权威与联合国权威,既要反恐,又要保障人权。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既要防止国内政府机构利用反恐侵犯人权,又要阻止各种政治力量滥用人权、民权与自由而发动反叛行动。为此,我国的反恐怖主义法也作明确规定,反恐怖主义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应当尊重公民的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

(三)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反恐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权,但事实上,各国在反恐方面的立法及其所规定的反恐措施,一方面对于防范恐怖主义活动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人权保障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人权与民族、宗教以及反恐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打破僵化局面,在依法反恐的同时,兼顾人权保障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将反对恐怖主义推行为全球常态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紧密联系,反恐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又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对恐怖主义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国家必须加强警戒,强化对社会的监控,从政策和手段上保障和增强安全部门、执法部门的实战能力。而与此同时,警戒、监控、侦查等措施又会给公民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使公民某些权利的行使受到一定的限制。反恐不及时,会使无辜民众遭到侵害,而反恐过于严密,又可能侵犯公民的自由,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是对立的,只能顾此失彼,其实不然。因为,反恐从立法到采取措施都要遵循合法性的原则,慎重使用人权克减条款、尊重并保障参与恐怖活动的嫌疑人的基本人权、反恐时限制使用武力等都表明了在依法反恐的同时,还要注重保障人权。

在我国,为了完善反恐立法中的人权保障,在反恐怖主义法中也明确了对人权保障的具体规定,强化反恐怖主义的措施和尊重保障人权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造成重大威胁,所以强化反恐怖主义措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本身就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在反恐怖主义措施中要赋予执法机关必要的权力,同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规范,防止执法手段本身侵害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权的实现,进一步完善反恐的实体法与程序法,通过国家赔偿制度等一系列法律规定来实现依法反恐中的人权保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用法律的武器兼顾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人权,强调反恐与人权并重,强化对反恐措施的监督,规范反恐执法权的使用,进而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

综上所述,中国的反恐怖主义行动要始终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依法反恐既是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又是我国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而在依法反恐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只有重视依法反恐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才能使反恐措施同保障人权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秉志,袁彬,郭晶.反恐刑事法治的理性建构:“我国惩治恐怖犯罪的立法完善学术座谈会”研讨综述[N].法制日报,2015-03-25.

[2]刘仁文.恐怖主义与刑法规范[N].中国法律评论,2015-02.

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篇8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县境内发生的为实现其政治、经济及泄私报复等目的,利用爆炸、劫持人质等恶性暴力恐怖袭击手段,给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和国家、公民财产造成重大危害,需要由县反恐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直接指挥处置的各类恐怖暴力事件。主要包括:

(一)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全县涉及民生的供水、供电、供气、油库等重点要害部位的;

(二)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全县武器弹药库、化学危险品库和加油站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三)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县委、县政府,广播电台、电视台,学校、重点科研单位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

(四)犯罪分子在全县居民小区、商厦集市、火车站、汽车站等公众场所或其他人员聚集场所实施爆炸的;

(五)犯罪分子在全县举办的各项大型庆典活动中实施爆炸危害公众安全的;

(六)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手段,大规模劫持社会公众作为人质的;

(七)犯罪分子持枪和使用爆炸装置武装劫持人质的;

(八)犯罪分子劫持党、政、军首脑机关重要领导或其亲属的;

(九)犯罪分子劫持国内外知名人士及其亲属的;

(十)犯罪分子利用生物化学恐怖袭击人员或单位、场所的;

(十一)突发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

(十二)其他需要直接指挥处置的爆炸、劫持人质事件。

二、处置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三、指挥体系

一旦发生恐怖暴力犯罪事件,县反恐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应立即进入应战状态,迅速成立处置恐怖事件总指挥部,并在事发地建立现场指挥部。处置恐怖事件指挥体系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总指挥负责制,统一指挥。

(一)成立处置恐怖暴力犯罪事件总指挥部

1、设立总指挥部。县反恐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任总指挥;县反恐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政法委书记、县反恐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政府分管政法的副县长任副总指挥;宣传部、公安局、卫生局、财政局、武警中队,网通、联通、铁通、移动、电信等通信部门,发改局、旅游局、邮政局、环保局、科技局、质监局、农业局、人民银行寿阳支行、人武部等单位一把手为总指挥部成员。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视情调动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总指挥部。总指挥部设在县公安局指挥中心。

2、总指挥部职责。根据发生的恐怖案件情况,迅速做出是否立即启动县反恐防暴应急预案的决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处置恐怖事件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策;协调调动全县反恐怖力量和资源;决定采取处置恐怖暴力事件的重大措施;确定对外报道口径,适时对外新闻。

(二)建立处置恐怖暴力犯罪事件现场指挥部

1、设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一般在事发地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设置,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公安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县级有关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

2、现场指挥部职责。现场指挥部按照县总指挥部指令,具体组织落实相关处置措施,并根据事件发生的紧急情况临机决断、有效处置。

3、现场指挥部下设机构人员组成及职责。现场指挥部下设现场警戒组、交通管制组、搜爆排爆组、检测化验洗消组、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处置组、医疗救治组、抢险救灾组、行动突击组、通信保障组、攻心谈判组和侦查破案组等若干专门工作组。

(1)现场警戒组。负责封锁现场,维护现场秩序,疏散群众。由公安局巡警大队和辖区派出所不少于50名民警组成,配备相应车辆。组长由县公安局分管巡警的副局长担任。

(2)交通管制组。负责封锁公路、管制交通、路面围堵和协助各卡点查控车辆。由交通民警不少于50人组成。组长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担任。

(3)搜爆排爆组。负责搜查、排除现场爆炸物。由县公安局民爆大队及熟悉排爆专业技能的民警、武警组成。组长由县公安局分管民爆的副局长担任。

(4)检测化验洗消组。负责检测化验分析,判明化学毒剂、致病生物剂的种类及放射线沾染情况,确定受染范围等工作;同时对受染区、受染人员和装备进行洗消,对污染、放射源进行处置等工作。组长由环保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农业、科技、卫生、质监、武警、消防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5)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处置组。负责对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及其征兆。建立并加强与毗邻县市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提高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一旦发生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口头报告,在2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书面报告。发生特别重大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同时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组长由环保局局长担任。

(6)医疗救治组。负责现场抢救、救护伤员。视人员伤情需要,调动医护救治人员,并配足救护车及其各种药品。组长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

(7)抢险救灾组。负责现场抢险救护、扑灭火险、排除建筑物坍塌险情及其它需要处置工作。视险情需要,组织消防大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需配齐充足的消防车。此外,供电部门也要派出抢险队伍,负责检查现场的电力线路和电力设施,消除现场爆炸隐患。组长由县公安局分管消防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供电支公司经理担任。

(8)行动突击组。负责武力攻击施爆,解救被劫持人质。视案件需要,组织武装警察开展武力攻击,需配备足够的运兵车、运兵指挥车。防暴枪、催泪弹、狙击**及其它必备的杀伤性武器。组长由武警中队负责人担任。

(9)通信保障组。负责保障处置恐怖事件时的通讯联络畅通。由县网通、联通、铁通、移动、电信等通信部门配合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网监中队快速布建现场通讯网络,根据需要出动足够的通讯联络人员,并由各通信部门配备通信指挥车辆。组长由县公安局分管治安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各通信公司的负责人担任。

(10)攻心谈判组。由公安局派出谈判人员,负责与建立通话、谈判渠道,通过攻心谈判,力争劝降,安全解救人质,最大限度地将恐怖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组长由县公安局政委担任。

(11)侦查破案组。负责现场技术勘察,搜集固定证据,开展调查访问工作,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由公安局刑警大队、刑事技术室民警组成,同时配备充足的交通车辆。组长由县公安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担任。

四、力量调动和先期处置

(一)第一时间到达事件现场的力量

1、县反恐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及有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

2、公安机关处置恐怖暴力事件的应急队伍。包括警戒、搜排爆和交通管制等方面的队伍;

3、消防部门灭火救援队伍;

4、环保、卫生、质监、科技、农业、武警、消防处置生物化学恐怖袭击队伍;

5、环保及从事核与辐射单位的队伍;

6、医疗救护队伍;

7、电力和通信部门抢险队伍;

8、救灾增援队伍。

(二)先期处置

1、公安机关应急力量出动。恐怖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先期赶赴现场,执行封锁现场、维护秩序、疏散人群和抢救伤员等紧急任务,随即处置恐怖事件的应急队伍同时出动。

2、县领导赶赴现场。县公安局指挥中心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县委、县政府。接到报告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反恐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有关成员单位领导要迅速赶赴事发地,组建现场指挥部。

3、抢险救灾队伍赶赴现场。现场指挥部判明情况后,立即启动反恐怖应急机制,调动有关单位应急力量赶赴现场。各方面队伍的调动由县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落实;有条件的也可由现场指挥部直接调动。

到达现场的各支队伍负责人要立即赶到现场指挥部接受任务,确定联络方式,组织好本部门的抢救队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并视情况调动本部门力量增援。

五、处置恐怖事件的具体措施

根据恐怖性犯罪事件的具体情况,在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下,参加处置工作的各支队伍,按照职责分工,迅速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对爆炸、纵火恐怖事件的处置措施

1、封锁现场,疏散人群,维护秩序。主要由公安、武警中队负责。具体任务是:

(1)在适当区域设置警戒线,封锁现场,实行交通管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控制现场事态。

(2)对现场及周围地区实施无线电频率干扰,防止遥控引爆其它炸弹。

(3)紧急疏散事发现场人群。

①对正在召开会议或举办活动的场馆内公安民警要迅速将疏散口打开,并设专人把守;执勤人员要迅速保护首长、外宾等重要人员利用专用疏散通道撤离场馆,离开现场;要千方百计稳定场馆内群众的情绪,维护撤离秩序;要采取坚决措施,保证疏散通道畅通,防止挤、压、踩、攀越等混乱局面发生。

②没有公安人员执勤的群众活动场馆,第一时间到达的公安民警尽最大努力疏散人群,使受到恐怖灾害威胁的群众迅速离开现场;到达现场消防的消防官兵要充分发挥专业救援装备的优势,运用专业救援技能,能进入场馆内部的,要抓住战机,果断进入场馆内部,尽最大可能疏散和保护群众在最短时间内撤出灾害现场,脱离危险。

③场馆外值勤的民警要通过喊话、指引等措施,合理引导群众有序撤离。

(4)开辟紧急救援通道。交管部门要迅速对事发地周围实行交通管制。一方面合理疏导撤离的人员和车辆离开现场,另一方面开辟紧急救援通道,确保救援力量能够及时、顺利地进入救灾现场,避免疏散人群挤占救援通道,影响救援工作的进行。

(5)进行现场勘查。公安局刑警技术部门的民警在各项救援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要把握战机,尽可能地采取措施保护中心现场,或在现场抢险救灾局势稳定后,迅速进入中心现场进行现场勘查。

2、救治伤员。主要由县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公安、武警等积极配合。

恐怖事件发生后,处置恐怖事件指挥部根据人员伤亡数量等情况,调集救护队赶赴现场,组织现场其他方面的力量协助医疗救护队伍开展营救工作。

3、抢险救灾。主要由建设、供电、武警和公安部门负责。

对爆炸现场,公安机关在现场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应急搜排爆,排除爆炸隐患。对火灾现场,消防部门要迅速扑灭火情。对爆炸和火灾现场,建设部门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利用吊车、铲车及破拆工具等专业设备,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破拆,排除险情。武警战士要利用合适工具,采取适当方法,千方百计将被埋压的群众抢救出来。供电部门要迅速检查现场的电力线路、电力设施,消除电力隐患。其它有关部门根据现场情况,也要组织足够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各部门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要把营救群众的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并注意自身的保护,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二)对劫持人质恐怖事件的处置措施

对群众活动场所发生的劫持人质恐怖事件,处置工作主要由公安、武警负责,医疗卫生、电信等有关部门配合。

1、第一时间内到达的公安民警要迅速封锁现场,设立警戒圈,控制局势。

2、组织力量疏散人群,使未受到控制的人员全部离开现场,孤立和隔断劫持人质的中心现场。

3、交管部门要在现场周围实行交通管制,开辟紧急通道,确保救援人员和车辆畅通无阻。

4、公安机关、武警中队等所有反恐人员要迅速赶赴现场,占据有利地形,控制事态,迅速做好抓捕人犯和解救人质的准备工作。

5、卫生部门迅速组织医疗救护人员,车辆携带药品、器械等赶赴现场,准备救治伤员;消防、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也要组织专业人员携带专业设备器材赶赴现场,应付突发事件,配合解救行动。

6、解救人质行动的组织实施

(1)成立解救人质行动指挥组。由现场指挥部临场决策,确定公安机关或武警中队一名领导为解救行动指挥,组成由熟悉或了解现场情况的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行动指挥组。解救行动在现场指挥部领导下,由指挥组具体组织实施。

(2)判明情况,制定对策。行动指挥组通过与对话、技术侦察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情况、被劫持人质安全情况等现场信息,判明情况后,迅速制定解救行动方案。

(3)组建专门的工作组,实施解救。

①攻心谈判组。吸收有关专家和对有影响力的人员参加,因地制宜建立通话、谈判渠道。一是实施政策攻心,摧毁其心理防线,迫其缴械投降;二是离间团伙成员,孤立首犯,瓦解斗志,创造行动机会;三是通过对话谈判,了解本人或团伙成员内部情况;四是讨价还价,为最终解决问题争取宝贵时间。

②行动攻击组。在一切努力均告失败或人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实施。一是在现场周围秘密布建狙击手,寻机击伤或击毙,解救人质;二是使用麻醉制剂、爆震弹、催泪瓦斯等非杀伤性武器,使减弱或丧失抵抗能力后进行捕获,解救人质;三是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空中、地面和地下立体进攻突击方案并择机实施,制服,解救人质。

③医疗救护组。主要是对被救的受伤人质、参加营救的受伤人员、被捕获的受伤的进行紧急救治。

④行动保障组。一是负责临场组建解救人质行动组的专用通信网络;二是解决营救行动的物质需要。

(三)县党政领导、外宾等重要人物被劫持后应采取的特别措施

1、处置原则。以保证领导和外宾生命安全为最高原则,必要时做出妥协以营救人质。

2、总指挥部顶格设置。根据被劫持人员的具体情况,在现场顶格设置总指挥部,由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不再另设现场指挥部。

3、紧急上报。凡是发生县党政领导、外宾等重要人物被劫持的事件,要迅速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外宾被劫持的,根据具体情况,由处置恐怖事件总指挥部决定上报的范围。

4、隐瞒身份,伺机而动。党政领导遭劫持后,非特殊情况不得暴露身份,应混同于普通群众中等待获救时机。总指挥部要迅速通过谈判,争取营救机会。

5、向敌假意“妥协”或替换人质。党政领导身份已暴露时,要有条件地满足或假意满足的要求,诱使其首先释放被劫持的党政领导、外宾等重要人物;也可采取替换人质的方法,告知,只有被劫持人员出来亲自运作才能实现其要求,可用具备自身防护能力和制服技能的人员以容易接受的身份替换被劫持的党政领导、外宾等重要人物。通过这些方法以掌握营救工作的相对主动。

6、随时做好突击准备。为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极端行为,在策划、组织其他解救工作的同时,必须首先做好强行攻击的准备。一旦解救工作中出现人质生命遭到侵害时,反恐人员要不惜代价,强行攻击,尽最大可能解救人质,制服罪犯。强行攻击的命令必须在人质生命遭到现实侵害的紧急情况下,由现场最高指挥下达。强行攻击要最大可能地避免其他被劫持人员的伤亡。

(四)对生物化学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措施

1、视情况对相关地区实行现场管制、交通管制,必要时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实施,防止事态及其危害进一步扩大。对管制地区,要采取妥善措施,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2、迅速组织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公安机关要与各相关部门依照部门分工,立即组织力量开展抢救伤员,疏散人群,安置群众,封锁和隔离相关区域,控制、排除水、电、气泄漏、建筑物坍塌、爆炸装置、核辐射、疫情、毒情扩散等各种情况。

3、全力维护事发地的社会稳定。应组织足够警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大社会面控制力度,严格出入境管理与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趁机抢劫、盗窃、制造恐怖气氛、制造骚乱等犯罪活动,严防发生新一轮或连环式的恐怖袭击。

4、缜密侦查,严惩。组织力量,立即对恐怖袭击事件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严厉惩处制造事件的。

(五)对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与通报

(1)建立健全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一旦发生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过“110”电话向县环保局或县应急办报告,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向县政府或其他有关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类型,事发时间、地点,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伤亡情况、造成危害程度及危害隐患、转化趋势、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等。

(2)县环保局、县应急办、县政府或其他有关机构在接到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报警后,要在第一时间做好处置准备。同时迅速汇总和掌握相关事件信息。

(3)县环保局要与本县、毗邻县市有关部门单位建立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及时整合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有关信息,实现实时共享。

2、先期处置

(1)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关负责单位要首先按照本单位制定的预案,采取相关措施实施先期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报告事态发展趋势与处置情况。

(2)县环保局要会同市应急办组织、指挥、协调、调度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措施,对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实施先期处置,并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3)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要根据职责和规定权限,启动相关应急处置规程,控制事态发展并向上级报告。

3、分级响应

我县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

(1)Ⅰ级、Ⅱ级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启动Ⅰ级、Ⅱ级响应。县政府视情况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指挥、协调、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统一实施应急处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即调动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及时赶到事发现场,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处置。由应急处置指挥部及时将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及处置情况报告国家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和市政府。必要时请求国家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支援。

(2)Ⅲ级、Ⅳ级响应

发生较大和一般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由县环保局、县应急办会同事发地乡、镇政府决定响应等级,启动Ⅲ级、Ⅳ级响应。组织、指挥、协调、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实施应急处置,组织开展事件调查,进行事件评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处置。有关单位要及时将处置情况报告市政府。

(3)响应等级调整

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实际级别与响应等级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响应等级一般由低向高递升,出现紧急情况和严重态势时,可直接提高相应等级。当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重要地段、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期间,其应急响应等级视情况相应提高。

(4)外省市发生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影响我县的响应

外省市发生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可能影响我县的,县环保局要会同县应急办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应急监测,密切监控我县环境的受污染情况,组织专家分析事故发展趋势,有关监测结果要及时报告市政府。必要时,向市政府提出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和相关应急处置建议。

(5)人员防护

①县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所受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并搞好剂量监测。

②发生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并危及公众安全时,相关部门和事发地乡镇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搞好公众安全防护,确保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对公众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6)应急结束

①特别重大、重大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处置结束后,由县应急处置指挥部或县环保局组织专家紧张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估和鉴定,确定事件已得到控制,报告政府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较大、一般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由市环保局、市应急办会同事发地区县政府决定和公布。

②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有关单位要及时将处置情况报市环保局和市应急办,经市环保局和市应急办汇总后,及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六)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恐怖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要加强社会面以及要害部位、重要单位的控制和保卫,防止不法分子乘机捣乱,扰乱社会治安,确保全县治安大局的稳定。

(七)统一报道口径

宣传部门要本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有利于提升寿阳对外形象”的原则,在总指挥部领导下,组成恐怖事件处置新闻办公室,拟定对外报道口径,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真相,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舆论。同时要通过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表明政府立场和决心,稳定人心;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群防群治,尽快消除恐怖袭击造成的心理恐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恐怖犯罪活动侦破后,应及时报道,对流言诽言要进行辟谣。宣传报道活动和新闻稿件必须经总指挥部审核批准。

(八)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恐怖事件中心现场处置工作结束后,在总指挥部组织协调下,一是要采取措施,消除恐怖事件的消极影响,稳定受害群众情绪,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二是对恐怖事件进行侦破,查清恐怖事件内幕,缉捕在逃;三是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工作,提高反恐怖能力。

六、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件的战备

(一)制订预案,加强演练。县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处置预案。各部门根据预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并根据自身工作实际,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演练。县反恐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适时组织总体演练,确保处置预案切实可行、有效。

(二)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县公安局网监通中队要制定战时应用的通信网络方案,确保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反恐怖处置指挥系统的通信联络畅通。通信网络以无线对讲为主。主要设备要有通信指挥车、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相当数量的无线对讲通信终端。同时要组建通信应急专业队伍,具体负责恐怖事件现场通信网络系统的布建和维护。

县通信部门要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完成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县反恐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明确专人做好协调工作。

恐怖事件发生后,县应急通信专业队伍要出动应急通信指挥车、携带足够的通信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快速布建现场通信网络。根据预案要求,加强所有参战部门指挥人员熟练使用通信手段的培训和训练。

(三)广播设备准备。广电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配备一套能够覆盖一定区域的广播设备,而且要有机动能力。一旦发生恐怖事件,能够迅速在现场形成广播覆盖。

(四)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件的其他基础工作

1、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件专门队伍的建设。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一支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件的专门队伍,并对专门队伍经常进行训练和培训,提高反恐怖暴力袭击专业技能。特别要加强对反恐怖力量、搜排爆人员、谈判专家、通信专业人员等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件特殊专业人才和队伍的培训。县要抽调50名森林灭火队员为机动防暴力量,并由公安机关派员不断进行培训。

2、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物质基础建设。各部门要加强反恐怖专业物资、设备、器材、药品、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建设和准备,确保处置恐怖事件的需要。

(五)加强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单位和部门,都要立足于防范,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公安机关要加强反恐怖情报信息工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情报,及早采取措施,力争把恐怖袭击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七、制定、修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县公安局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制订,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本预案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八、预案实施时间

上一篇:农药污染现状范文 下一篇:村支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