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5:37

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污染现状篇1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1]。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控制了许多危险性病虫杂草的爆发和流行,但农药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资源、农产品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产品污染。目前,我国约有87万~107万hm2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3]。廊坊市委、市政府,结合廊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理念[2]。因此,加强农药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打造廊坊市打造生态之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地对廊坊市农药污染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搜集到的国内外农药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资料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廊坊市农药污染的治理对策。 (三)案例法通过对农药污染成功治理的个案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以此对本研究提出的观点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造成污染的原因 我国是农药消费和生产大国,而在农药的使用中,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大气、土壤、水体、人类及其他有益生物种群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率高达16%-18%[4],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我国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1~1985年全国有10万多人农药中毒,死亡1万多人;1991~1996年农药中毒事件24739例,死亡24612人,死亡率9.95%。[3]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滥用农药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廊坊市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农药污染对“打造廊坊生态之城”的影响及对策孙爱芹,武建国(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廊坊065001)摘要:通过对廊坊市农药使用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廊坊市打造生态、旅游、宜居之城提供参考。关键词:农药污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包装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等是主要污染源。 2.药品质量差,剂型落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90%的产品在95%以上。近几年国家对农药抽检只有70%合格,30%不合格的农药中,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要求的占80%以上,理化指标及其他项目(原药含杂质高、水分和酸度超标、悬浮率指标不合格)不合格在30%以上。[4] 3.不科学用药带来的污染。农田农药使用中,不科学的选药和用药,都会造成农药在植物及其产品上的残留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以及农药的包装、器械等也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采用喷雾法喷药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5]近年来飞机喷药防治已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在功效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4.农林业生产技术传统,栽培品种更新慢,农药用量增加,也是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药污染的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用药人员的素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药使用知识,提高群众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基础。 2.加强立法,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无“三证”产品(三证指: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6])流入市场。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有机食品管理法规,制订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时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农药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严格执法,运用法律武器,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应做到达标排放,加快无废或少废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扶持大型农药企业,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实现大型化、集中化生产[7]。 4.研究、开发绿色农药使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农药。加快农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大微生物源和生物源农药以及农药新剂型的研发,更好地发挥农药在农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5.改进主要栽培植物生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走“无公害”农业发展道路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加强植物检疫,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廊坊市农药的使用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廊坊市打造生态旅游宜居之城提供参考。

农药污染现状篇2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4]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农药污染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3] 胡喜巧,陈翠玲,蒋爱凤.新乡市生活污水中有效成分和重金属铬及镉含量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4):61-63.

农药污染现状篇4

1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药污染成为了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大量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国境内的农药使用整体质量已超过13.3万t,这些农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的耕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有超过533.4万hm2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淮河及周边地区因农药违规使用引发的污染已经造成了1.7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另外,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也是造成耕地面积退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的农田正在使用污水进行灌溉,这些污水大多是受到违规使用农药的影响。当前,相比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田污染状况增长了60.0%,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8.7%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我国公民生活状况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周边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产品购买站,虽然这些购买站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用地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大量农产品交易带来的废物和废水,严重影响了农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农业用地受废水的影响总额超过17.0亿t。此外,焚烧秸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大量秸秆焚烧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局限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因此,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拒绝使用违规农药

改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要结合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经营模式的推广,使农业生产者拥有较多的机会了解生态农业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技术,以便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意义能够尽快被农业生产者吸纳,在保证农业生产者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避免对农业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要科学地开发农业用地周边的自然能源,避免能源开采影响农业环境,要采用生物性农药和化肥,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生产环境不受较大影响。对违规使用危害性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生产者,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生产环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2.2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推广,研发危害农药治理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污染情况的农业环境,要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的推广效率。首先,要将受到污染的农业环境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等级,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判断需要根据污染物的属性、污染物存在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污染范围大小进行判断,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有无可能形成次生污染也是治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对科研机构的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危害性农药化肥治理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引进这些技术,使污染区的技术推广能够更有针对性。再者,在污染区治理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农产品是否属于食用性农产品,如果污染区的污染较为严重,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妥善的治理,要将污染区设置为非食用性农产品的种植区,避免农产品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吉林省某小麦种植区,由于受到化工厂排污的影响,成为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染区,在当地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该污染区将小麦种植区改成棉花种植区,避免食用性农产品对我国公民造成伤害,维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切实利益。

2.3农药对农业环境构成污染的具体治理措施

首先,要对各地区农药生产厂家的资质进行调查,保证农药生产厂家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要对当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研究农药对治理病虫害的实际作用,以便指导农民科学地撒施农药。农药和化肥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农药化肥的危害性检测,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必须配置危害性农药化肥检测站,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定期将农药化肥进行危害性检测,避免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土地质量构成不利影响。避免过多使用质量低下的农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要科学安排农药的撒施时间,在保证农药有效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缩短农药的使用频率,减少农作物的受药范围。

3结语

农业环境的改善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工作,深入的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环境改良治理方案,对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食用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污染现状篇5

关键词:化肥 农药 污染状况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43-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eleven five"period in Dandong chemical fertilizer,pesticide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of relevant data,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andong region is agricultural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amount,the main use of varieties,pollution condition and trend,put forwar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Chemical fertilizer;Pesticide;Pollution;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化肥、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中两大主要污染源,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化肥、农药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无法监测分析、难以量化等特点,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控制难度大,因此化肥、农药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1 丹东地区种植业化肥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

1.1 耕地面积及耕地类型

丹东地区共有耕地面积325.9万亩,以旱田205.8万亩与水田84.7万亩为主,分别占丹东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3.1%与26.0%。水田主要集中在东港市,为74.1万亩,占全地区水田面积的87.4%。

丹东地区耕地类型主要为旱田、水田、保护地及园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谷物、豆类、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水田为单季稻。

1.2 化肥施用情况

(1)化肥施用现状: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为71216t,其中氮肥41440t,复合肥21293t。东港市化肥施用量最大,为33816t。氮肥的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其中尿素和碳酸氢铵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64.51%和26.09%。

(2)“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状况:“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增加。2010年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344t与1337t,增长率分别为33.51%与33.13%;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差不大。

2 丹东地区农药使用情况

2.1 农药使用现状

丹东地区施用的农药种类主要有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以除草剂为主,占62.5%,其次是杀虫剂,占31.2%,杀菌剂用量相对较少,仅占6.3%。

除草剂的主要品种为乙草胺和阿特拉津;杀虫剂的主要品种为杀虫霜和毒死蜱;杀菌剂的主要品种为富士1号和三环唑。

2010年丹东地区农药施用总量为2740t,其中东港市居首位1209t,占农药施用总量的44.1%,其次是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施用量为704t与427t,分别占施用总量的25.7%与15.6%。

2.2 “十一五”期间农药使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农药施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药施用量增加了785t,增长率为40.15%。

3 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丹东地区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111.38t,其中总氮的排放量881.24t,氨氮排放量为167.74t,总磷的排放量62.40t。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了94.10t,增长率为9.2%。

4 存在的问题

(1)化肥施用强度较高。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强度为327千克/公顷,未超出3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但超出全国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

(2)农药施用强度较高。丹东地区农药施用强度为12.6千克/公顷,高于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

(3)农药品种施用比例不合理,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施用比例为4∶4∶2,而我市施用比例约为10∶5∶1,比例不均衡。

5 防治对策

(1)重点推广多元复合肥的应用,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因地制宜,科学施肥,搭配合理,以免造成化肥的浪费,污染环境;

(2)普及农药使用常识,加强农药使用意识,纠正农药施用量越多效果越好的错误认识。要选用对口农药,适时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3)技术服务及监管部门应正确指导并引导农民改变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其运用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对农作物进行管理。

(4)增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机制,及时提供病虫害发病信息,针对具体情况,科学施用农药;针对农药残留率高的特点,尽量使用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

参考文献

[1] 丹东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年~2010年).丹东市环保局.

农药污染现状篇6

关键词 家蚕;农药中毒;中毒种类;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4.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39-01

近年来,由于农田和桑园治虫频繁,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经常出现施用过量情况,导致越来越多的家蚕农药中毒事件发生,轻者致使所养蚕吐平板丝、结薄皮茧,甚至不结茧,不仅影响家蚕的产量,还严重影响其质量,已成为家蚕养殖户面临的难题,一旦发生损失惨重。因此,对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和防治进行研究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农药中毒的种类与症状

1.1 有机磷中毒症状

敌敌畏、敌百虫、久效磷、对硫磷等农药使用不当将容易出现有机磷中毒现象,一旦中毒将带来触杀和胃毒等危害。中毒个体将出现禁食、乱爬等反应,进而出现胸部膨大、头部收缩症状,进一步恶化后出现痉挛、吐液、排便不成形等现象。最终麻痹而倒。濒死前出现严重腹足抽搐表现,伴有脱肛、身体皱缩现象[1]。

1.2 有机氮中毒症状

杀虫双、杀虫脒等施用不当或过量将导致有机氮中毒。杀虫双中毒症状为不食不动、静伏蚕座,轻者出现不蜕皮、半蜕皮、蜕皮出血、不结茧等现象;重者逐渐死亡,且尸体干瘪不腐烂。一旦发生杀虫脒中毒,则会出现拒食、兴奋、乱爬、吐乱丝等症状。轻者仍可生存并且结茧,重者将慢慢死去。

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

常用的有杀灭菊酯、溴氰菊酯和多虫畏等,可通过接触、食下而引起蚕急性中毒。初期表现为胸部膨大、头部略举、全身痉挛、头尾弯曲、乱爬等现象;肢足失去把持力,在叶面上常有翻滚仰卧;临死前口吐肠液,尸体缩小。大蚕受害,蚕体胸部有时弯曲似螺旋睿蜷曲而死。

1.4 植物性杀虫剂中毒症状

植物性杀虫剂有烟草、鱼藤精等。烟草中烟碱可通过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使蚕中毒,一旦中毒兴奋期较短,但麻痹期较长。前期处于兴奋期时,头部紧缩并向后弯曲,伴有吐液、排便症状,粪便呈念珠状或稀软状。待进入麻痹期后,头部及胸部呈现麻痹松弛状态,伴有大量肠液吐出,并倒卧蚕室;手触尸体有硬块。鱼藤精对蚕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蚕中毒(经数分钟或小时)停止食桑,静伏不动,呆在蚕座上,渐次麻痹,腹足失去把持力,初呈假死状态,背管仍作微弱搏动;再经数小时后,体躯伸直而死;中毒过程中不乱爬、不吐液,体躯不缩短[2]。

2 农药中毒原因分析

2.1 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

近年来,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推进,农民创收意识不断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越来越强,致使改变原有的单一种植模式,出现了大量作物与桑树混合种植的模式,增加了蚕桑农药中毒的概率。

2.2 合理施用农药的意识淡薄

据统计,通过受污染的蚕具、蚕室带来的家蚕中毒现象十分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蚕农农药施用安全意识淡薄,将蚕具同时用作喷药工具,或是在混用之后只经过简单清洗,没有彻底进行消毒,或是农户之间工具互借,导致交叉污染,最终导致蚕具受污染进而毒害家蚕。另一方面,部门蚕农不按照说明科学用药,为了更好地实现杀虫目的而盲目提高用药浓度,导致农药长时间残留,进而引发家蚕农药中毒事件[3]。

2.3 劣质农药引起桑叶污染

目前市面上用于桑园杀虫的药剂众多,在利益趋势下,部分厂家在药剂中加入其他成分以提高杀虫效果,并且隐瞒桑农不作说明,导致在药剂使用过程中毒性过强引发家蚕农药中毒现象发生。

2.4 农业生产大环境受到污染,引发家蚕慢性中毒

目前,农药是毒杀虫害的最为快速有效的方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被大规模、大面积、长时间使用,导致很多虫害抗药性增强,为了实现有效防治目的,迫使农户提高农药施用浓度、剂量、频率,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空气、水、土壤等均受到长期污染,故造成家蚕慢性中毒。

3 农药中毒预防措施

3.1 加强防毒教育,提升防毒意识

绝大多数蚕农对于如何防止农药中毒缺乏科学认识,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科普活动、集中培训、上门辅导,以及通过短信、微信或网络平台方式进行宣传,为蚕农提供具体的防毒方法、应急抢救措施等,不断推动家蚕养殖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2 严防农药污染

杜绝农药对桑树、蚕室、用具等内外部环境的污染是防止家蚕农药中毒、确保家蚕安全最为有效的途径[4]。

3.2.1 防止农药污染桑叶。农药污染桑叶主要是农田、桑园施用农药的污染或桑烟混作。为此,农田施用农药时,要考虑方法和风向,勿使污染桑叶。桑园施药防虫必须注意安全,不允许在桑园配药。施药后牢记残效期,或选用残效期短的农药。烟草产区不能烟桑混作,两者距离至少100 m以上。烟草开花时期,桑叶要先行试验才可喂蚕。

3.2.2 防止蚕室、蚕具被农药污染。要做到蚕室、蚕具严格与农药分开,严禁在蚕室中存放农药,严禁用蚕具盛放农药,严禁农药喷施工具与蚕具混用。

3.2.3 防止饲养员沾染农药引起中毒发生。为了防止一切农药源的侵入,在养蚕期间,饲养员不得在接触完农药后便进行家蚕饲养,一定要对衣、物、手、足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进行家蚕饲养[5]。

3.3 正确使用农药

掌握常用农药的残效期,以免误食留有残效的桑叶。桑园施药治虫后,要牢记施药时间,在残效期内不能采叶喂蚕。但残效期又因天气不同而有所改变,要注意掌握[6]。

3.4 及时救治中毒蚕

一是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多撒隔沙材料,以隔离毒物。将中毒的大蚕移到通风、阴凉处,并喂食新鲜桑叶,待其复苏好转后加强管理。二是查明毒源,避免蚕继续中毒。凡有毒物接触过的蚕具,如蚕匾、蚕网及零星蚕具可用碱水洗涤清洁,然后供用。三是对有机磷农药轻微中毒后,可用解磷啶(或氯磷啶)、硫酸阿托品水液采取喷体、添食等办法进行解毒,可取得一定的解毒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李前龙.农药对家蚕毒性和解毒技术的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4.

[2] 景成,宋俊荣.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蚕业,2007(1):13-17.

[3] 郭建华,田时铭.家蚕农药中毒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学通讯,2012(2):52-54.

[4] 卢家军.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2016(8):83-84.

[5] 舒昌斌,封承平,田时铭.浅议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与防治[J].蚕学通讯,2009(2):35-38.

农药污染现状篇7

【关键词】农药;化肥;饮用水源;污染;分析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药和化肥施用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体。2010年10月,水利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报告显示,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天然劣质水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乡镇企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集约化养殖场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落后等。

长期以来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一直被农民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却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的元素及化合物进入土壤和饮用水源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转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每年因化肥农药残留、畜产品激素、抗生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使用,不但大量消耗了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并进而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民体质。

1、我国化肥农药施用及污染现状

1.1我国化肥施用及污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有关调查资料,2009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5404.4万吨,其中湖南省为231.6万吨;预计2011年达5450万吨。全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公斤,以氮肥的施用量为例,已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德国的1.6倍,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225千克/公顷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

我国化肥投入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施用量过高、肥料配比不合理和流失严重等问题。全国氮、磷、钾比例约为100:45:17,配比结构呈现氮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偏低,无机化肥过多,有机肥太少的特点。不合理的肥料配比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等问题,化肥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流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部分。

中国的化肥利用率很低,氮、磷、钾分别仅为30-35%,10-20%和35-50%,大约相当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剩余的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进入江河湖泊,成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物,致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和饮用水源中的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直接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1.2我国农药施用及污染现状

据统计,全国农药施用总量由1991年的76.5万t增加至2000年的128万t,增幅近70%,农药平均施用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约5kg/hm2,增加至2000年的13.4kg/hm2,增幅达到近1.7倍。目前,我国每年农药总施用量达140多万t(成药),平均每公顷施用14公斤以上,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其中大多数是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

我国农药施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农药利用效率不高,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其余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雨淋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其次是品种搭配不合理,我国农药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2:1:l(发达国家使用比通常为2:1:2),而且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化学农药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以上。大量施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其残留通过各种渠道汇流到水体中,引起水质污染。

2、农药化肥施用对饮用水源地影响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农药施用量仍逐年增加。农药化肥的广泛应用,虽然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特别是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等问题。

化肥施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表现有: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与区域地区间分配不平衡;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施肥技术不当,轻视底肥,重视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每年农田氮化肥的损失量是33.3%~73.6%,平均总损失率在60%左右,其中以气态挥发损失约20%,仅硝化脱氮损失15%,地下渗漏损失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15%。研究表明,因施用化肥带来的流失,占水体中氨氮和磷化物总负荷的近1/4。而且,我国肥料的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10%。

农药施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表现有:大量施用使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使用的残留,通过各种渠道汇流到水体中,引起水体污染。我国农药使用技术仍十分落后,农民很少轮用农药,当发现一种农药品种非常有效时,就反复使用,造成病虫草的抗药性。为了控制这些产生抗药性的有害生物,不得不加大剂量或将多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进一步增加,农药的用量进一步增加;大容量喷药是农民最常用的施药方法,大部分农民认为喷药到药液淌滴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实这种施药方法只有10%左右的药剂能附着在作物表面,而大部分农药喷洒于空气中,还有部分农药进入水体中,不仅提高了农药生产成本,更造成农药极大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农药的过量施用或使用不当,农药的作物利用率普遍不高,除30%-40%能够被作物利用外,其余的60%~70%以大气沉降和雨水冲刷的形式进入到土壤、大气、水体和农作物中,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饮用水源,使饮用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控制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建议

治理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源头控制、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推广因地制宜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饮用水源,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农业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基于农民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环保意识淡漠和对水污染防治知识的缺乏,要加强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建立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完善化肥农药施用体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变“软法”为“硬法”。从生产、施用等环节进行监管,引导使用,加强化肥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对化肥、农药产品的登记证和包装、标识、宣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出发,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共治面源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个领域形成共识。要利用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理念、生态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广大农业生产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经营素质和水平,自觉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习惯,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2)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改革农业运作方式

生态农业己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对减少农业污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广泛利用多抗优质良种和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利用率。通过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适用的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优先使用物理防治等生物控制技术,为控制农药施用奠定科学基础。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可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推广营养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土肥适用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等土肥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投入量。

(3)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标志等引导农民尽可能多地使用有机生物农药和化肥,而有效控制农业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进一步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发展,以此来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如通过使用生物性的杀虫剂,可以避免用毒性很强的农药;水稻不同品种间种,也可以减少水稻病害。

农药污染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污染;防治;对策;遵义县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4102

1引言

近年来,贵州农村发展速度加快,但由于农药、化肥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既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按照党的十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开展农村生产污染源调查及对策研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农业生产污染源治理进行研究并付诸实施,著名的有美国、欧盟将农业补贴视作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缓解农业的现代化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并取得好的效果。美、日还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技术引入农业污染源领域。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农业污染进行了相关研究\[1~5\],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业污染尚未引起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选择贵州省遵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该区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分析该县农业生产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整个贵州的农业生产污染防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遵义县农业概况

2.1种植业现状

遵义县拥有100多万人口,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辣椒、蔬菜、烤烟分别是遵义县的主要农产品。根据遵义县人民政府《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遵义县粮食种植面积是125 528 hm2,夏收粮食作物面积31 968 hm2,秋收粮食作物面积93 560 h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8 248 hm2,油菜种植面积35 333 hm2,蔬菜种植面积59 111hm2;烤烟种植面积10 984 hm2;药材种植面积2 075 hm2;水稻种植面积30 592 hm2,玉米种植面积25 288 hm2,小麦种植面积3 628 hm2;薯类种植面积43 588 hm2;豆类种植面积11 176 hm2。

2.2养殖业现状

根据遵义县人民政府《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年末生猪出栏数为820 100头,下降了4.9%,年末牛出栏42 000头,比2012年增长7.3%,山羊年末出栏95 600只,比2012年增长4.1%,家禽年末出栏3 705 000只,增长1.2%;生猪年末存栏630 100头,比2012年增长17.0%,年末牛存栏156 000头,下降了0.5%,年末山羊存栏114 000只,比2012年增长16.4%,年末家禽存栏370万只,下降了2.0%。遵义县目前着力推广羊、牛、兔、鹅等养殖,大力发展养殖大户。养猪的养殖户存出栏30头以上的大户为571户,出栏185 279头,比上年增加32 618头,养牛的养殖户,存出栏头数5头以上的大户为117户,出栏13 364头,比上年增加578头,养羊的养殖户存出栏50只以上的大户为1 072户,出栏70 829只,比上年增加469只,养禽养殖户存出栏500羽以上的大户为618户,出栏2 480 090羽,比2012年增加96780羽。

3遵义县农业污染现状调查

3.1种植业污染

3.1.1化肥使用及污染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遵义县的化肥施用量由2007年的28 804 t(折纯量)增加到2012年的68 696 t(折纯量),增加了1倍多。遵义县的耕地平均施肥量为1 032.505 kg/hm2,我国平均化肥施用平均水平(折纯量)为521 kg/hm2,均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 [6] ,而遵义县的平均施肥量为则是这一安全上限值的4倍多。虽然以化肥为主的农用物资价格涨幅较快,但很大程度上国家政策性补贴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加上春秋农忙季节,使用化肥可以节约很多劳动力,而使用农家肥则需花更多时间,另外在使用肥料中存在不合理施用现象,流失严重,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

3.1.2农膜使用及污染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遵义县的农膜使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7年的947 t到2012年的2 199 t,增加了2倍多。2012年中国农膜平均使用量为21.285 kg/hm2,贵州省农膜平均使用量为14.129 kg/hm2,,遵义县农膜平均使用量为33.051 kg/hm2。我国生产的农膜基本上为难降解塑料,大量农膜的碎片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根系延伸和微生物的活力,降低土壤水分传导、贮存功能。残膜被风吹到田里、水沟边、池塘及河流里,吹挂在树上,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于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区域,残膜会将土壤分层,作物扎根时会受到阻碍,作物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会受到影响,造成弱苗、倒伏、死苗等现象,导致产量的减少。残留地膜对瓜果、菜等作物同样具有不良影响。此外牛羊误食残膜碎片,可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严重时造成死亡。

3.1.3农药使用及污染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遵义县农药的使用量由2007年的281 t增加到2012年的516 t,在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接近2倍。2012年遵义县农药平均使用量为7.755 kg/hm2,大于贵州省农药平均使用量4.649 kg/hm2。在施用农药中,大多数农民对农药及其他化学用品的使用方法不了解。烤烟、蔬菜生产上农药使用量较其他农作物大。由于菜地复种指数大,春、夏、秋3季由于虫害较易发生,为防止影响菜的商品价值,造成农药施用过甚。烟地杂草繁殖期快导致农药施用量较大。农药作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药使用量过多,污染水源和粮食,进而影响到居民身体健康。

3.2养殖业污染

遵义县养殖场多以家庭式的散户养殖为主,这种养殖方式是将圈舍修在民居的周围,形成民居与圈舍杂居的局面,在生产中粪便和污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养殖场附近臭气熏天,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根据资料显示,一个10 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的粪便排放量达到17.5 t,其中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别达到105 kg和70 kg。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氮直接进入水体或者是被氧化成硝酸盐后经过径流,汇入地表水和渗透到地下水,使水体富营养化。另外,畜禽粪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和寄生虫卵等。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水平均每1 mL含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9万个大肠球菌,1 L沉淀池污水中含有190多个蛔虫卵和100多个线虫卵[7],有些病原菌是人类传染疾病的病原菌。粪便和排泄物中的病原菌通过水体、大气、土壤和农畜产品进行传播。

4污染治理对策

4.1种植业污染治理对策

4.1.1化肥污染治理对策

大力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项技术就是通过抽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根据土壤的性质科学合理选择化肥的种类,确定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另外,制定激励性政策对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的农户进行补贴。改善施肥技术,采用深层施肥的方法,深层施肥可以减少各种氮肥的流失,提高利用率,综合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实验结果,深层施用氮肥比表层施用氮肥提高50%左右的利用效率。在免耕和施氮量60 kg/hm2的情况下,与表面撒施尿素相比,把肥料条施在10 cm深的种子行下或行间,可以显著改善氮对植物的有效性,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产量分别增加32%和15%[8]。

4.1.2农膜污染治理对策

遵义县应尽快制定综合治理农膜对土壤环境污染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农膜质量加强管理,规定每年翻耕土地时,要将残膜尽量拣拾起来,集中处理,制定收购、加工废旧农膜的方案,彻底消灭农膜污染。鼓励和促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建立回收系统,以适当的价格收购农民从农田中拣出的废膜,对回收农膜的农民给予奖励,促进对农膜的回收。另外,广泛宣传废旧农膜污染的危害,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增强土地的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1.3农药污染治理对策

轮作可以改变某些病虫的生态环境,可以减轻病虫的危害,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农作物病虫草害种类繁多,每一种药剂治理的对象不同,在用药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农药的性能特点和治理的对象,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农药的效率。不同害虫防治的时期不同,同一种害虫在不同的作物上防治的最佳时期也不同。交替使用农药可以防治病虫草害的抗药性,因为长时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会使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能。根据天气情况用药,一般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用药,刮风下雨的情况下用药会使药剂流失,降低药剂的利用效率,同时造成浪费。

4.2养殖业污染治理对策

强化牲畜养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畜禽场的建设,加强对现有牲畜养殖企业的监督管理。应尽可能地实行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畜禽场的选址,要考虑周围有足够的土地对其粪便进行消化处理;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排放污染物。加大政府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在做养殖规划时,要将养殖所产生的废物纳入规划建设中,使生产和产物处理同时进行。可通过规模养殖发展猪-沼-果的养殖方式,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动的循环,既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建粪便池,将粪便排入粪池,不要直接排放在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朱风连,周静,马友华,等.养殖业污染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129~132.

[2]牛红红.农产品中农药污染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3):11882~11883.

[3]邢秋格.农药污染的现状_原因及防止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0(2):45~47.

[4]喻元秀,任景明,刘磊,等.我国化肥污染的演变趋势及防治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0~414.

[5]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动态, 2003(2):10.

[6]LEESI.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Fisheries,1979(2):50~52.

[7]金淮,常志州,朱述钧.畜禽粪便中人畜共患病原菌传播的公众健康风险[J].江苏农业科学,2005(3):103~105.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意义范文 下一篇:反恐怖宣传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