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07 11:10:42

农药化学专业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学》 角色认知 教学态度 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所以传播理论适用于教学活动。要完成传播,需要三个阶段:认知、态度和行为。而教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角色认知、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角色认知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传播学中的“谁”,是“施教者”,他所教授的内容构成传播学中的“说什么”。对于化保教师来说,是教学内容(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责任者。身为化保教师,应该具备下列知识认知。

1.对所授专业及受众(学生)的认知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对植物保护专业有充分了解,了解植物保护专业的性质与培养目标等,学生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专业程度。防止教学过程中跑偏,以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对熟悉的内容大讲特讲,不熟悉的一带而过甚至不讲。

植物化学保护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植物医生。所有农作物包括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甚至在采后贮存过程中都可能受害虫、病原微生物、杂草或杂木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都需要植物医生进行诊断、分析、开具处方,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所以植物保护人才是农业生产的螺丝钉,任何作物生产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保人才应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植物医生识别有害生物、认识有害生物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特点、掌握防治手段和方法。植物保护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程包括《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农病、农虫教会学生如何诊断病、虫,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一般的防治方法。而我认为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原因如下:

(1)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防治有害生物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防治病、虫、草害有多种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但是纵观国内外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迄今化学防治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他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

(2)化保课程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植物保护专业有三大专业课:《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化保涉及的农药包罗万象,包括杀虫剂、杀菌剂等类农药,而不同的农药品种,其生物活性不同。学生在掌握农药品种的活性、特点的基础上,必须熟识病害、虫害、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识别要点,才能科学安全地用好农药,充分发挥农药的性能和药效,才能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所以化学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三大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

(3)植保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面向农药公司就职。毕业生在农药公司中主要从事农药销售、农药研发、技术培训等工作。现在的在校生,毕业后可能有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新造,有些学生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几乎超过90%在农药公司或农业种植园从事与农药或植保有关的工作,而现在与植保专业有关的硕士、博士(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毒理学、农药学等方向)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与农药有关。从这一层面看,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

2.对《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认知

(1)概述。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关于农药性能、农药制剂、农药试验、农药管理、农药科学使用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农药药效、减少农药对人、畜、环境毒性的学科。农药是农业生产上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必需品。在农业生产中,因有害生产造成的损失可能占农产品产量的30%~40%,蔬果类可能占50~80%,而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挽回的损失可达到30%左右。如果不用农药,则世界上将有很多人挨饿。农药还在保证农产品质量方面起很大作用,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整洁度,品相好,生产出高端产品(无虫孔、无病斑),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免受一些能产生毒素的致病菌(如小麦赤霉病产生呕吐毒素,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侵染,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而农药在其发展史上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高,有的农药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破坏性较大。这就要求加强农药管理,科学使用农药。植物化学保护学就是一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消除农药负面影响的学科。

(2)内容。植物化学保护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其涉及的知识内容繁杂、共分十多章,几乎每一章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涵盖了“农药加工剂型”及“农药科学使用技术”两大方面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农药各论部分,分别是“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几章是关于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有害生物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相差较大,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涉猎范围大,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第八章是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第九章农药与环境安全,第十章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第十一章农药的科学使用。

植物化学保护学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物理化学、数理统计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涉及的专业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有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涉及的专业提高及拓展学科有昆虫生理学、农药毒理学(包括杀虫剂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等)、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加工学、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植保器械、农药环境毒理学等。

(3)对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要求: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掌握和熟悉这些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前后章节的知识应该融会贯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照搬课本,要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为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应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人物、事件等。如:“邱氏鼠案”、“化学起源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关系”、“药害事件”、“农药中毒事件”、“对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博帕尔事件”,等等。

教师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如毒理学的新发现、新农药品种的研发、新产品的面市及在中国农资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农药品种;世界各国对农药管理方面的新的政策法规。在课堂上及时补充这些新内容,以免学生了解的农药知识与市场脱节,使学生进入职场后适应能力强。

二、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对教师角色有充分认知后,教学态度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方面。

美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责任感的根本内容,在于把成长的自交给学生,放开手脚促其自理,发展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1]。中国有句古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从这一点看,教师的责任感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如何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如何监督学生的作业等层面。后者是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是分内的事。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工夫,忽略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可能没有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可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当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强大动力时,才能有学好本门课的强烈愿望,才能付诸行动。这个动力来源于哪里?如何激发?这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所在。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这可能适合一般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类。

1.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学习,未来要从事与该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他们身上有自发地学习欲望和强大的动力。

2.有些学生可能没有那么远的规划,但是他们在乎的可能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如奖学金等,这些学生很在乎学习成绩,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一般不用费心思,备好课讲好课基本可以完成教学职责。

3.但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既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又无望拿奖学金、无望入党等,所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上课时可能在玩手机、听音乐等做一些自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没兴趣又不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特别要关注那些坐在教室后排、低头不听讲的学生。

这第三类学生的问题在于对专业认知的不协调,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可以分为:(1)应该学,但无用;(2)没兴趣,学别的;(3)虽想学,但基础差,不愿学,自暴自弃。

这类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帮助其分析问题所在,并且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给予关注,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及责任心。我们所遇到的这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都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和做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有的毕业后直接进农药公司上班,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三、教学行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同时进行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多媒体课件中,除了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外,与知识点相关的漫画、照片、动画、影片等也非常重要,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使讲课变得生动、活泼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讲到农药毒性、药害、表面张力、喷雾原理时,适当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学生看PPT听讲,长时间会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大脑疲劳,如果适时穿插一些板书则会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无论是多媒体授课还是板书授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及听课兴趣最重要。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谈论式教学、课堂讨论等都是非常好的手段。化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比比皆是,每一章节都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如以梨、苹果锈病为例,说明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的杀菌剂组合及使用方法、剂量等;以一个害虫为例,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方法;以麦田或大豆田杂草为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除草剂轮用、混用方法及用途……

上课时,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不会因为老师讲课内容繁多而走神;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总之,传播学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理论,在指导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中的不协调声音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调查等任务也能按时完成,对本学科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相信传播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同样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 教学内容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学科,①与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共同组成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发展与我国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害虫完全治理”(Total Pest Management,TPM)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实现有害生物的治早、治了;70-80年代,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实现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农药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发生变化。天敌生物、转基因植物等也都先后纳入农药的范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农药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本教研组就在新形势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1 在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性

目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合理使用农药。②全书共十一章内容,涵盖了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农药加工及使用相关知识、各种农药的性质、作用机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教材在编写、修订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理论体系设置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编写到教材中去。③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既要保持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本教研组既遵循了上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则,又根据新形势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化学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1)针对目前农药使用中任意加大剂量导致严重药害;蔬菜、水果上用药频繁,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无视安全间隔期的要求,施药后短时间内就将农产品采摘上市,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中增加了农药安全使用及储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农药的基本知识后,能够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教材中的第十一章内容“农药科学使用的基础”则以自学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学习和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缓解了教学课时紧张的压力。(2)针对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农药滥混滥用、不会计算混用剂量等问题,本课程增加了农药混用讲解课时,同时以不同情形的混用为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增强了讲解内容的应用性。(3)针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对非化学合成有机农药的需求,本课程增加了生物农药章节,介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及其应用技术。(4)在讲解化学农药时,则结合新疆的作物结构,重点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农药新剂型的发展、近期农作物上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及防治药剂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农药发展动态。如新型高效杀螨剂季酮螨酯(螨危)、鳞翅目害虫高效防治剂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

2 加强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化学防治是防治农林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是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以病、虫、草、鼠害、线虫及其他软体动物等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为纲,通过图片展示、应用实例剖析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从作用原理、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三方面重点阐述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农林生产中有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方案,尤其是重点阐述上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如蛞蝓是近年来在设施蔬菜中新为害的软体动物,在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没有该有害生物的信息,因此,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户都不认识该有害生物,同时一般的杀虫剂对该有害生物几乎无效,基层生产部门根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通过图片介绍该类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及防治技术,重要的化学控制剂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因为对软体动物高效的化学药剂普遍存在对眼睛、皮肤等有刺激作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因此,还必须重点强调该类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产中的新问题,掌握防治技术,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3 全方位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3.1 农药的产品安全

农药的产品安全以向学生介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为主要内容,从农药使用源头减轻和控制毒害作用,为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奠定基础。减少对传统农药品种的介绍,增加对生物农药产品的介绍,为有机农业发展中有害生物治理提供保障。

3.2 农药的使用安全

农药使用安全主要结合农药的使用技术介绍采取隐蔽施药、降低用量和减少使用次数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影响,同时通过系列图片讲述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另外,由于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的对农作物药害问题时有发生,如使用2,4-D防治麦田杂草引起相邻双子叶作物的飘移药害问题;由于种植品种、天气以及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间不当造成的2011年出现的“爆炸西瓜”等,不仅造成重大的农业损失,而且引起农户与农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因此,植保工作者应具备药害事故鉴定与处理的能力。我们通过例举易产生药害的农药类型和典型的药害症状,详细地剖析药害与肥害、作物生理性病害和病原性病害的异同点等,让学生掌握药害的诊断技术,并介绍一旦田间发生药害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药害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3 农药的储运安全

农药作为危险农用化学品,我国专门制定了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2475-90),本课程除了介绍农药规范化的贮存、运输要求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外,重点介绍常用农药品种、特殊场所农药的安全贮存、运输和防护措施。比如代森锰锌不正确的运输方式易引起着火,农药存放应远离粮食、生活用品,农药包装材料不能二次使用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二次使用等。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加强学生对农药储运的安全防患意识。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以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控制、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及评价、天然产物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林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暴发为害成为制约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植物化学保护作为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任务是以营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目标,协调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管理措施,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高产、优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最广的社会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科学合理使用这一措施,充分发挥农药对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和农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09,2011)

注释

① 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13:14,38.

② 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③ ,周利娟,徐汉虹,曾鑫年,《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3篇

项目来源: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TDGJ1502)

【分类号】G631

目前,在我国农业植物保护领域中,不规范使用农药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滥用和乱用农药、盲目混药、用假药、加重用药等[1-4]。培养农民规范、安全用药,对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药安全使用意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农药时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安全用药认知和行为倾向,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高度习性[5]。由于大多数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管从事农药销售行业还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都将是农民安全用药的直接引导者,因而提高植保专业学生安全用药意识意义重大。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三大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若能将环保意识教育有机融汇于农药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大田实地演练等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用药技术和安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手把手指导农民,携手推进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

客观全面地了解农药优点和缺点是安全用药意识培养的前提,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是培养安全用药意识的基石。

1、教育学生认清农药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作用:化学防治的优点是见效快、防治效果高、比较稳定,效益高,特别是当害虫猖撅时, 一般只有化学防治才能解决问题, 或者要先用化学防治, 快速降低种群数量,保证其它方法(如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例如当棉蚜大爆发时, 一般只有先用化学防治压低虫口密度, 然后再依靠自然天敌等使棉蚜得到长期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治理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主要靠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和生物天敌制约,化学防治只是起到预防和应急作用,不能从源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习,还是课题研究,务必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农药在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扮演的角色,是深刻理解植保方针内涵的首要任务。

2、引导学生养成时刻衡量农药利弊的习惯:农药通过消灭有害生物,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但农药喷洒后大部分落入农田土壤中或漂移落至施药区以外的土壤或水域中,造成环境污染。课堂中要反复例证农药残留对环境、生态及我们人类影响,特别是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绪论和农药归趋的章节,采取讨论和图解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农药的环境行为,深刻领悟农药残留的潜在威胁,以此敦促敦促学生养成用药前须考虑农药利弊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加强学习衡量农药利弊的方法与药害预防措施。

3、鼓励学生选择绿色农药、树立绿色防控的理念:由于传统农药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已不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人类健康安全、对环境友好、超低用量、高选择性,以及通过绿色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绿色农药必是未来农药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市场销量已达农药总量的20%,而要在近十年达到60%的市场占有率仍需快速发展。为鼓励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农业部和石化局均对生产农药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化学农药残留物受到严格监控,一些地方政府还对生物农药使用者予以高达价格50%的补贴政策。就技术层面而言,业界关注植物体农药开发,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虫作物、抗除草剂作物,通过开发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来实现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的目的,从而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课后作业中可以经常围绕“绿色农药发展”布置小论文或作业,激励学生了解当前农药政策与农药应用的前沿知识。

二、培养学生植保实践专业技能

安全用药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需要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作支撑,只有培养好学生扎实的植保实践技能,才有能力在行动中落实安全用药。

1、结合社会形势及学生心理变化选择安全用药教学方式

根据学校的总体方略,切合实际制定一套完整且贯穿始终的培养方案。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从入学教育起便由专业教师在相关知识上进行教育和引导,灌输和谐植保和绿色环保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挑战性和发展观,为进一步学习农药和综合防治有机相容打下基础[6]。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中讲解实际案例,突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期间授课教师主动提出植保生产实例,并加以讨论、分析和总结。加大平时成绩的考评比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感兴趣的植保专业相关问题,激励学生与专业老师积极互动,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绿色植保”研究方向上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校企联合项目等,通过项目运行,给予学生更多的前沿知识的指导和自我发展空间,突出创新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校企联合培养,引进全新企业培养管理模式,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植保学生生产大实习时,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培养协议,校外实践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步入社会,短期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制定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学校定期以抽查的形式考核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表现能力。

2、将学生植保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理论教学时时渗透实践例证,让学生预演实践:由于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所以内容与生产密切关联,如何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化至关重要。每节课留10分钟时间进行实例讨论,教师搜集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生产实例,抛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抽出一节课时间,随机抽查学生讲解本章的核心内容,敦促每位W生及时总结。课余鼓励学生咨询自己身边发生的植保生产问题,教师应及时分析并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养成善于关注身边发生的植保问题的习惯。

(2)试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验课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追求”者,大力提倡学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在验教学中,积极践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让每个小组独立承担相同课题下的不同药剂和不同供试生物的实验任务。在保证实验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每个小组长的作用,激发各个小组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实验教师应及时讲解实验原理,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实验。在实验进行中,实验教师应积极地加入到学生们的讨论中去,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实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安全用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激励学生树立用药环保担当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安全使用农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激发植保学生安全用药的环保责任担当意识尤为重要。

1、鼓励学生树立环保监督担当意识:针对已经出现的农药残毒问题,各级农药相关部门及个人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敢于担当,要进一步健全农药管理机制,规范安全用药操作方法,鼓励学生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农药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迫使所在农药企业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改变农民“自留地不用药,生产地狠用药”的错误小民思想。

2、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建议学生观看共享到班级QQ群里环境保护方面的影片,并在QQ中写出自己的观后感。了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弊端[7],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及自身担当能力:开展创新试验的研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申报环保方面的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激励学生查阅大量的农药环境行为和治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用药环保行为。敦促学生在药效试验期间,从自身做起,穿好防护服,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制剂并进行精准化施药,努力提高环保责任自身担当能力,做环境友好型公民[8]。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急需环保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植物化学保护学》在理论教学中,通过督促学生认清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位置,注重培养学生对绿色农药的选择惯性,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植保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安全用药的能力,并敦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监督意识、环保法治意识及环保责任担当意识,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尽大限度地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Dasgupts S,Meisner C, Huq M.Apinch or a pint? Evidence of pesticide overuse in Banglades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aomics,2007,58(1):91-104.

[2]陈琦.陕西省苹果种植户安全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魏欣,李世平.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2,(24):116-118.

[4]罗峦,周俊杰.农户安全施药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仁县600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45-150.

[5]楚颖慧,张瑞红.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机制综述[J].鸭绿江,2014,(05):283.

作者简介:董红强,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药;减量控害;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S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5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营养价值高、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备受青睐。桃源是湖南省产粮大县之一,粮食种植面积13.33万hm2以上,年农药使用量达到1 000 t以上。目前,为了对病虫草鼠害等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化学农药仍然被经常使用,但过度、过量使用,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作物发生药害,尤其是其残留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按照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1]要求,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势在必行,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1 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1.1 控制病虫大发生,促进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及种植模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桃源县农作物病虫害重发。据统计,2011年、2013年稻飞虱大暴发,2015年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74.67万hm2,比2014年增加10.00万hm2,病虫害逐年加重发生,严重威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使用化学农药仍为现阶段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长期过份依赖化学农药,不仅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而且导致用药量和用药成本的增加。近年来,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推广,可有效遏制病虫危害加重态势,促进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1.2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促进科学安全合理用药

由于农村“空心化”“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大多数农民防治病虫害普遍缺乏专门培训,很难适应“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病虫害防治,不规范用药,过量用药,盲目用药甚至违规用药现象比较严重,既增加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又未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越防越难的局面,而过量使用农药,必然造成生产成本增加,降低粮食和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配套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减量控害,节本增效。

1.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桃源县农业生产仍是以农民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大多以“一家一户”开展病虫防治,防治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合理用药现象突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特别是商品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更为严重,加之施药器械的落后,机型单一,普遍使用小型低效施药器械,大量农药通过“跑、冒、漏、滴”进入土壤和小环境,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努力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有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 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措施

主要通过优化防控策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介新型高效施药器械,推行科学安全合理用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和节本增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2.1 优化病虫防控措施,提高防控科学性

针对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重发频发的态势,采取优化病虫防控措施,有效防治病虫害,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分类指导科学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如:在防治稻飞虱上采取“压四控五”的防治策略;在防治稻纵卷叶螟上采取“兼治二代,主治三、四代,重视五代“的防治策略,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兼治纹枯病,挑治稻瘟病。

2.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2.1 立足农业防治措施。对土壤进行翻耕,后灌深水,将田边田角的浪渣打捞干净,并对其进行深埋或烧毁。水稻移栽前10~15 d,可通过田间灌跑马水的方式诱使杂草萌生,并通过多次翻耕将杂草基数压低,抑制杂草生长。

2.2.2 完善生物物理防控技术。通过田间安装杀虫灯、性诱剂、释放稻螟赤眼蜂及稻鸭共育等措施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并采取田埂种豆等为水稻病虫的自然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2.3 积极探索运用“激健“减量控害技术,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0%。2015年桃源县植保站在早稻上开展了13.33 hm2试验示范,效果较好,计划通过进一步试验示范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2.3 抓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强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机融合

在示范区实现化学农药减少5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100%,初步形成“统一翻耕+深水灭蛹+灯诱、性诱+适时晒田+统防统治+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的防控模式。建立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一套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防控技术模式,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2.4 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2.4.1 示范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根据地形地貌及作物种类,开展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在平原地区重点推广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器等,在丘陵山区重点推广电动喷雾器、手推式远程喷枪喷雾机等,提高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

2.4.2 示范推广低空无人植保机。对于大型果树,成片种植区域,开展植保无人机等低空低容量喷雾示范,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又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开展植保无人机防治病虫害,可节省90%的水和20%的农药,提升农药有效利用率30%以上[2]。

2.5 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科学安全用药

组织开展农药使用情况调查,摸清桃源县农药使用种类和数量,建立农药使用监测网点,配合农环部门搞好农残监测,及时检测信息,提高广大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快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应用,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使用,采用“药剂拌种,带药下田”等防治措施,减少中后期病虫防治压力,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推进科学安全合理用药。

2.6 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规范服务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广先进高效施药器械为手段,以财政补贴为动力,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目的,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发展规范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率及防治效果,不断提高对重大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和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25个,服务面积达到6 666.67 hm2以上,统防统治区与农民自防区比较,水稻用药次数减少1~2次,节省农药成本375~450元/hm2,减量控害效果显著。服务对象主要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了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开展[3-4]。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

推行安全科学合理用药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桃源县农业生产以家庭分散式为主,多是小规模的农业种植形式,做好培训是关键环节。因此,应树立培训就是推广的理念,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重点,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推进科学用药健康发展。

3.2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提升病虫害预测预警技术装备水平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各级农业推广部门联系农户的纽带,也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生力军,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并配备先进的预测预警装备,减轻农技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其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做到精准施药,减量控害[5]。

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专业统防统治

为了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对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就必须抓好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科学安全用药问题,政府要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先进、高效植保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促进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和普及,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要抓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探索多种途径的回收方法与运行机制,积极与环保部门合作,争取项目经费的支持,特别是统防统治组织可集中采购农药并选用大包装以降低成本,集中处理废弃物,减少田间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6-7]。

4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5):1.

[2] 王士龙,刘志吉.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实践[J].中国植保报刊,2015,35(9):78.

[3] 王瑞海.魏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农业科学,2012(11):46-49.

[4]翟铁明.坝上地区蔬菜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49-150.

[5] 杨荣明.稻麦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家致富,2015(10):34-35.

[6] 陈敏.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4(增刊1):29-30.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5篇

承办单位: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兰博尔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博爱惠丰生化农药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河南省农药工业协会 河南农业大学

媒体支持:农药 农资与市场 世界农药 农药市场信息 农化市场十日讯 农药快讯 今日农药 精细化工 安徽农药信息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世界农化网 Agrow

随着全球农药销售增长放缓,农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药形势低迷,环保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步入微利时代。国家关于农药零增长政策,推动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国内农药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安全、残留更低的新品种。为此,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在郑州举行第十七届年会。本届会议将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邀请农药行业相关的院士、专家梳理行业的发展趋势,详细解读国家政策,为企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新技术。在这里,业界可以触摸大师的思想脉动,聆听学人的心声,感受农药巅峰上的智者们演奏最深邃和最精彩的乐章!

年会主题 新常态 新机遇 新发展

一、会议地点

郑州文森特国际酒店(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69号),酒店距高铁站800米。

酒店电话:0371-86698888。

新郑国际机场到文森特国际酒店,约37公里,打车约30~40分钟。也可以乘坐机场大巴或城际高铁至郑州高铁站,再步行至酒店。

二、会议时间

2016年7月28日至30日 报到日期:7月27日

三、会议特邀嘉宾及报告(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芬儿院士(药物和制药技术) 报告题目:喜树碱抗肿瘤生物碱不对称工业全合成(从化学计量不对称氧 化到催化不对称乙基化技术的演变)

陈建峰院士(化学工程) 报告题目:分子化学工程

高从暝菏浚化工分离)

李正名院士(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

沈寅初院士(生物化工)

宋宝安院士(农药学)

王静康院士(工业结晶科学)

部分院士报告题目敬请关注中!

四、大会报告

模块1:主题报告

1 拜耳作物科学 杀菌剂研发经理 Jean-Pierre Vors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介绍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和联苯吡菌胺的创制与开发)

2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农药管理政策新动向

3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 邵振润 研究员 科学用药与可持续农业

4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李钟华 秘书长 “十三五”农药工业发展规划展望

5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创新引领农药科技发展

6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秦龙 所长 有机磷废水资源化利用及后续市场分析

7 华东理工大学 李忠 教授 顺硝烯胺的结构多样性衍生与环氧虫啶的创制

8 贵州大学 杨松 教授 杂环硫醚和砜类新农药的创制

9 河南农业大学 郑先福 教授 新型植物生长延缓剂调环酸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0中国农业大学 段留生 教授 基于激素-受体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创制

11中化集团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程春生 总工 工艺风险评估及其在农药开发中的应用

12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 刘长令 总工 基于“中间体衍生化方法”系列新农药品种的创制与开发

模块2:创新成果展示

报告继续征集中……

模块3:优秀论文及《农药》优秀文章颁奖

五、会议收费

每位代表收会务费2200元(学生1100元),7月20日之前提前汇款报名享受预先报名优惠,会务费2000元(学生1000元),同一单位报名5人免1人会务费。住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参考价格:单、标准间450元/间。

汇款账号:6217 0007 3000 5435 124 户名:赵平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沈阳铁西滑翔支行(注:汇款后请及时联系秘书处,确认是否收到)。

参加会议的同志请与农药专委会秘书处联系

电话(传真):024-85869187,13898152073(赵 平)

18704096827(李 新)

13898166268(张敏恒)

E-mail:。

六、论文征集进行中

向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从事农药科研、生产、应用、环境毒理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学者征集本次年会的会议论文。

论文征集截止日期2016年6月30日。论文投稿邮箱:(请备注会议论文)。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6篇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5] 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样品前处理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10-02

一、引言

《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性质的科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化学、地球化学、化工、环境等研究所需的重要技术之一。现代样品前处理技术是该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国内外教育者教学研究改革的主攻领域之一。由于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严重利弊性[1](例如,虽然在防治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又是造成污染、影响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较多使用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SPM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加速溶剂萃取(ASE)、微波辅助萃取(MAE)等现代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二、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固相萃取。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主要通过吸附填料与洗脱溶剂中的分析物质或杂质互相作用,实现组分的分离净化,实质上是一种液相色谱分离。SPE有溶剂用量少、处理过程不会产生乳化现象、所用时间短、易实现自动化操作等优点。纪淑娟等[2]用石墨化碳和PSA分离和净化了有色蔬菜中36种农药,94%以上的农药的回收率在60%~120%之间,达到了理想的检测效果;李南等[2]用ENVI-18串联PSA固相萃取柱净化了花生仁、葵花籽、核桃仁和杏仁中的农药,得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可用于坚果中农药残留的日常检测。

2.固相微萃取。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固相微萃取装置外形如微量进样器,由手柄和萃取头组成,萃取头是涂有不同吸附剂的纤维。其原理是纤维上的吸附剂极性与目标化合物相似,从而吸附目标化合物,不吸附干扰化合物。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样品量少,不需要萃取溶剂,对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都适用,重现性好等优点。SPME主要与GC和HPLC联用来实现对农药残留的检测。例如,K.Fytianos等[3]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检测限为0.03~3ppb,都低于欧盟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3.凝胶渗透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的原理是选择不同孔径的多孔凝胶作为固定相,根据多孔凝胶对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分子的排阻效应进行分离,分子量不同,流出时间就不同。目标农药分子量一般小于500,而样品中的色素、油脂等大分子杂质,先于农药分子流出。它是农药多残留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净化方法,优点是净化效果好,柱子可以重复使用,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同时实现样品的净化和浓缩,被广泛用于净化含脂类、色素等大分子的杂质的复杂基体[4]。

4.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原理是利用不同组分溶解度不同,且在不同压力下溶解能力会发生变化,调节萃取剂流体压力,可将组分逐一萃取。一般常用的是超临界CO2。其优点是:萃取时间短,避免使用大量溶剂,具有极好的萃取效力和速度,可与分析仪器联机,避免样品转移的损失,减少人为误差,提高了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例如,邱月明等[5]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测定粮谷和茶叶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检出限在0.01~0.05mg/kg之间,回收率在81.2%~93.7%之间,说明该方法灵敏度和重现性好。

5.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基质固相分散(Matrix Solid-Phase Dispersion,MSPD)是类似于固相萃取的一种提取、净化、富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试样直接与固体吸附剂(硅胶、石墨化碳、C18等)一起研磨、混匀制成半固态,装柱,用洗脱剂洗脱。具有同时制备、萃取和净化样品的优点。例如,朱学良等[6]采用基质固相分散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从葡萄酒中提取净化5种农药,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分析测定,结果令人满意。Adou等[8]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梨、哈密瓜、马铃薯和卷心菜中8类28种农药残留的方法,回收率均大于70%,RSD小于10%。

6.加速溶剂萃取。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原理是在较高的温度(50~200℃)和压力(10.3~20.6MPa)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ASE与其他萃取技术比较具有萃取时间短、溶剂使用量少和减少溶剂挥发的优点。樊苑牧等[7]建立了快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脂羊毛中28种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量的方法,得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方便、灵敏度高等特点。

7.微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原理是利用极性分子可迅速吸收微波能量的原理来加热一些具有极性的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醇或水等。它是一种萃取速度快、试剂用量少、回收率高、灵敏度高以及易于自动控制的样品制备技术。袁宁等[8]建立了微波辅助萃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同时测定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类、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10种农药残留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三、结语

现代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包括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SPM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加速溶剂萃取(ASE)、微波辅助萃取(MAE)等,这些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样品处理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引进误差小、选择性好、回收率高的优点。这些技术的研究与改革是《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金斌.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茶叶中多种残留农药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7.

[2]纪淑娟,佐藤元昭.有色蔬菜农药多残留检测样品预处理方法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7):411-414.

[3]李南,石志红,庞国芳,等.坚果中185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1,30(5):513-521.

[4]Fytianos,K.,N. Raikos,G.,Theodoridis,et al.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organophorus insecticides in fruits[J].Chemosphere,2006,65:2090-2095.

[5]王静,金芬,邵华,等.农药多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质量监督与检验,2007,(1):28-31.

[6]邱月明,温可可,白桦.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粮谷和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J].分析化学,1997,25(12):1391-1394.

[7]朱学良,戚向阳,岳晶念,等.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葡萄酒中5种农药残留[J].分析化学,2007,35(2):259-262.

[8]Adou,K.,Bontoyan,W. R.,Sweeney,P. J.,Multiresidu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1,49(9):4153-4160.

[9]樊苑牧,黄绍棠,俞雪钧,等.快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含脂羊毛中的28种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残留量[J].色谱,2008,26(5):83-589.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药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56-03

当前,我国在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农产品生产产地、生产操作规程、流通包装和标识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完整立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规范,海南省作为全国“菜篮子”工程重点发展的地区,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冬季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农药在保障农产品高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但是,不合理使用农药,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加剧,环境污染严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最终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开展农药教学与实践,将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将绿色理念带到相关行业,为社会共同保障植物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文针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农药教学和实践进行探索。

一、以环境友好为前提,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应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逐步形成优化体系。植物保护专业属于海南大学老牌农科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专业历史。该专业学生必修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该课程教材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革新,变换过时农药内容,淘汰剧高毒农药品种,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国际国内对环境认识提高,对农药要求更加严格,为此,海南大学农药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农药学、生物农药、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物测定课程,农药与环境、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农药相关课程所占学时比例由7.32%升至8.50%;将农药、环境、质量安全三者协同,将生物农药、残留检测进行定位,将绿色理念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充分学习农药的相关课程。

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农药教学涉及领域广泛,涵盖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任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各学科,整合各学科的优势,更新学科内容,系统、完整、适时优化农药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对农药品种结构的讲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和完善,高种不再涉及;将重点放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上。由于化学农药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生物农药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为了紧跟时展,自2005级开始,海南大学增设了生物农药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农药以及转基因植物方面。要求学生熟知当今常用的生物农药品种,如苏云金杆菌、乙基多杀菌素、井冈霉素等。另外,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任课教师结合自身课题,如生物除草剂、植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南药植物拮抗内生菌、放线菌等研究课题,在学生中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绿色农药服务意识,掌握农药新的理论方法、新品种、新的防治方法。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中联系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它决定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培生创新思维能力。基于农药学科各课程的需要,我们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

(一)避免“满堂灌”,开展互动教学。“灌输式”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原来一门专业课植物化学保护为60学时,后来缩减成40学时。同样的内容,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师不得不向学生满堂灌输大量信息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互动教学,提出疑问,埋下伏笔,促使学生思考,然后开展相应的讨论或辩论。

(二)结合动画、视频,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把教学难点、要点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赋予教学内容动态化和丰富化的信息,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药与环境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论述农药在农业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传统教学方法传授的内容比较抽象,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专业教师将其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形式展示农药在大气、水、土壤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辅以动画形式讲述文字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农药残留检测课程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农药残留分析的质量控制、农药残留的检测等,内容较多,涉及的内容没有实际操作或演练,学生很难掌握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操作程序,任课教师将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和检测等整个操作过程整合成视频,给学生播放,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轻松掌握农药残留检测的整个流程,为进一步实践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农药减量使用、保证病虫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重点围绕“控、替、精、统”的关键措施和“药、械、人”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农药减施增效长效机制。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水稻、小麦、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组织高效环保型农药新产品新剂型,以及精准施药、减施增效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规程,使示范区内生物农药使用量增长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示范区。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湖北省潜江市建立水稻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河南省临颍县、清丰县建立小麦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陕西省洛川县建立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每个示范区示范面积约500亩,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此外,在示范区内设置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不用药处理进行对比试验,调查验证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效果。

(二)开展试验示范。筛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品种,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开展N子包衣、秧苗处理、作物全程用药等新技术示范推广。组织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加强精准施药技术研究。

(三)加强技术培训。聘请植保专家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组织、种植大户病虫防治水平以及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四、主要技术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减少用药防治次数。强化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开展病(虫)情会商和预报,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坚持适期防治,避免盲目用药。

(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因地制宜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选用高效环保型农药品种组成最佳用药组合,减少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另外,可选用有机硅、激健等助剂,增加药剂附着率;使用碧护、氨基寡糖素等,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三)推进专业化防治,提升农药应用水平。通过组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减少盲目用药,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应用高效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根据农作物病虫防治实际,应用新型高工效植保机械,掌握最佳用水量与使用方法,实施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专人。要将实施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领导,明确专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各示范县要通过印发技术手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展示。同时,各地要对农药经销商、专业化防治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明白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内容、做法和好处。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10篇

1.教师访谈

受顶岗实习引起课程数量与教学时间矛盾的影响,学校删去了园林专业化学科目。没有了化学基础究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无影响,笔者对部分园林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谈到了教学中遇到了诸多困惑:化学符号不认识、计算易出错、不熟悉实验器材、操作不规范等等,专业知识学习之前,要对这些知识详细讲解,费时费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化学课程在园林专业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业反馈

2010园林班长陈同学,目前在绿化公司顶岗实习,从事植物养护管理工作。实习汇报时,陈同学特别建议学校开设化学课。据介绍,其在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如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农药的配制和肥料的使用等,都需要扎实的化学知识做基础,常感觉力不从心。化学知识广泛渗透在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诸多工作中。如用发展的眼光培养研究和创新性人才,需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奠定学生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化学知识在园林专业教材中的渗透

化学与园林专业课程有哪些联系,笔者对该专业《园林植物保护》《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绿化工(中级)》等10多门课程中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统计。诸多课程在知识体系中多处应用化学知识。例如《植物基础知识》课程,“植物形态解剖知识”一章中“植物细胞内含物及转化”需要用到糖类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的分类与水解、可逆反应等知识,“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用到胶体、半透膜、渗透压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植物生理知识”一章中“土壤溶液”涉及到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等化学知识,“根系的吸收”运用到盐的分类、蛋白质的性质、电解质、电离、可逆反应与电离平衡等化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有糖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等知识基础。“植物激素”需要学生了解乙烯、有机酸等化学知识。又如《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病虫害的治理”中要学习“化学农药、农药的稀释”等知识,学生不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法、溶液稀释的计算与实验”等相关知识,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力。再如《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等课程中,“适地适树”、“施肥”、“保鲜剂”等板块体现专业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绿化工(中级)》的“基础知识部分”集中在“农药、土壤与肥料基础知识”环节体现“溶液稀释的计算与配制、溶液的酸碱性与缓冲性、胶体溶液、化学肥料”等化学知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撑作用。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专业课需要有化学知识积累。如果单靠学生初中一年的化学基础,连简单的化肥与农药的名称都无法正确理解,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与技能操作。因此在园林专业开设化学课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

三、如何体现化学在园林专业的重要性

1.校本教材的开发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化学对专业学习是有用的,但又无法准确建立联系。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选对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误认为化学与园林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园林专业课程与化学课程关系密切,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化学服务专业的功能,而通用的化学课本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化学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增删、调整,凸显园林专业特色,编写一本实用的化学校本教材。如在物质的量一章的教学中,应降低计算的要求,增加溶液浓度表示法,强化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增加波尔多液配制的实验。

2.操作技能的训练

园林专业中专生毕业后多安排在操作性岗位,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化学作为服务专业的辅助科目,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可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如滴定分析在测定土壤的有效磷、有效氮、酸碱度等性质时广泛应用,在化学课上此类实验可安排更多课时。

3.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科学观培养,从化学的角度正确认识事物。教师以身作则,杜绝拼凑数据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药品的取用与放置有严格的规定,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实验操作时失误和困难步骤反复练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精神;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重整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相信化学会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其专业教学奠定更好的理论与技能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税法重点知识范文 下一篇:税法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