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2-10 12:45:41

农药管理条例

农药管理条例篇1

一、宣传活动时间

2017年6月1日-30日。

二、活动内容

(一)突出宣传重点。要以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为重点宣传对象,以修订《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条例》新设制度及要求和严格的法律责任为重点宣传内容,重点宣传《条例》在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体质增效和农药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性,重点解读《条例》在农药登记、生产许可、经营许可等方面的要求,重点梳理《条例》赋予农业部门在农药登记、生产、经营、使用方面的职能、制度和要求,压实责任,逐项抓好落实。

(二)多形式开展宣传。要把《条例》的宣传作为农业普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等公众媒体进行宣传,二是采用下乡宣讲、咨询服务、制作宣传栏、悬挂横幅标语、发放《条例》宣传手册等形式,三是向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发放《农药采购台账记录》、《农药销售台账记录》,督促他们做好相关记录。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条例》的宣传,成立《条例》宣传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局 长、党组书记

副组长: 副局长

成 员: 副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

王 兴 科教股负责人

符 兵 信息股股长

梁有勇 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长

各镇农技站站长(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法规股,主任由王明才同志兼任,主要负责宣传方案制定、组织协调、信息搜集和总结汇报等。设1个材料组1个宣传组,分工如下:

工作组:

组 长: )

成 员:

负责宣传材料的提供、宣传车的安装、宣传语音材料、音响的落实、宣传报道材料的上送等工作。

宣传组:

组 长:

成 员:

相关镇农技站站长(负责人)

负责全县28个镇的流动宣传

车辆安排: 司机一名。

(二)精心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推进宣传月活动的开展。

(三)务求实效。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发挥各方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确保宣传月活动取得实效。

农药管理条例篇2

现代农药,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发展十分迅猛,成为了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农药的广泛应用,保护了农作物安全生长,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失,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农副产品的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除草剂类的农药在我国使用后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和农业的生产强度,缓解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而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矛盾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农药又是现代农业的特殊投入品,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存在着对社会对自然有毒有害的负作用,对人畜对生态环境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农药广泛大量使用,过度使用,长时期积累,使农药残留覆盖“水陆空”。

农药发展规划是否合理,农药生产经营秩序是否有序,农药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农药使用是否规范,都与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药发展无序增长,产品及产能严重过剩,长期不合理使用,甚至过量或滥(乱)用带来一系列负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水、空气、土壤等农药残留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杀伤天敌及其它非靶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有害生物再生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农药残留成为农产品污染与质量不安全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畜中毒和药害事故常有发生,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因此,一些世界组织和相关国家的科学家及政策制定者早就开始反思农药过快过多广泛用于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生产应该更生态,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大自然内在循环规律。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广大民众健康和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要全面依法加强农药监督管理

以往,我国农产品数量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偏重抓数量而忽略了品质和质量。如今,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数量上的供求矛盾基本缓解。《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农药管理工作和农药行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将面临深刻调整与变革。《农药管理条例》是1997年施行的,标志着我国农药监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其间于2001年进行过小幅修订。20年后,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样新的形势下,对《农药管理条例》在体制、制度、措施等进行较大幅度重要调整修订,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明确由省级农业部门负责实施农药生产许可制度。赋予农业部门现场检查、抽查检测、调查了解、查阅复制有关资料、查封扣押产品及相关设备材料、查封场所等手段。增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专家为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组成成员。改革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制度,由农业部认定登记试验单位,新农药登记试验由农业部批准,其他报省级农业部门备案。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要定期开展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情况调查。

二是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强化主体责任。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等制度,增设农药废弃物回收制度、农药使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以及农药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农药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农药召回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加强了农药标签的管理,规定限制使用农药的标签要标注“限制使用”字样和限制要求,用于食用农产品农药产品的标签应当标注安全间隔期。

三是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明确农业部门提供免费技术培训、鼓励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指导轮换使用农药等职责。规定县级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农药减量计划。

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明确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罚款,吊证等。被吊销农药登记证的,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5年内不再受理其农药登记申请;未取得许可证生产、经营农药,或者被吊销登记证、许可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农药生产、经营活动。

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农药减量控害行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

一是农药减量,从产品登记准入抓起。农药登记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农药危害的准入制度,也是目前世界各地通行的,经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农药管理手段。目前我国农药登记的有效成份660多种,各类产品登记3.5万多个,同质同成份的相同产品过多。而很多特殊作物和小宗作物所用的r药产品登记很少,无药可用和随意用药的问题突出。使得农药登记数量大而滥。因此,农药登记必须全面执行国家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加速清理同质化过剩的农药产品,提高农药登记科技含量,抬高登记准入门槛,淘汰过剩的相同产品和低质量的农药产品。严加控制风险高的农药产品,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农药品种加强风险评估和再评价,实行农药退出机制,加快高风险农药的淘汰步伐。

二是大力控制和削减化学农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药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药工业发展很快,农药产量增长迅猛。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我国农药主要靠进口,到九十年代,农药年产量超过20f吨,2005年农药产量突破100万吨,2011年生产农药265万吨,近几年农药产量350万吨左右,是全球农药产量第一大国。目前,我国有农药企业2500多家,规模小,数量多,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社会资源浪费。近些年,农药行业前10大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到20%,前20大企业占总产量比重只有30%左右。因此,必须加紧农药生产企业的整合,彻底改变多、散、小的混乱局面;大力淘汰技术含量低,设备简陋,污染大的各类小作坊式的农药生产厂家。要加强国际和其它发达国家高毒高风险农药管理的研究。通过调整结构,大力控制和削减化学农药的产能与生产量,促进农药行业良性发展。

三是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发展“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我国农药使用量随着使用范围的增加和病虫草抗药性增长而不断增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农药年使用量10多万吨,上世纪末在25万吨左右,2009年以后,农药年使用量超过30多万吨,目前,农药年使用量在35万吨左右,全国每年化学防治面积在百亿亩次左右,耕地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也是全球农药使用第一大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要彻底改变防虫要“断子绝孙”、除草要“斩草除根”、杀灭效果要“一扫光”的不科学不和谐的极端观念。不会给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生态环境能自我调节的就尽量不要使用化学农药;能用环保的物理方法或生物方法预防的就不要使用化学方法;增强与大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也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是加大农药经营市场整顿力度,严格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目前农药经营单位多而散,条件简陋,素质不高。据调查,全国共有农药经营单位35万多个,经营人员60多万,九成人员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学历,大多数为小学或初中生,近八成的经营单位在3人以下。乡以下主要以个体户向农民供药,农民基本上靠农药零售商推荐用药。相当多的农药经营人员“卖药不懂药,违法不知法”,不可能针对农民的防治需要而供药,更谈不上对农民进行科学、安全用药指导。还有一些生产企业擅自生产和销售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随意扩大宣传农药品种的使用范围等,给农药安全使用带来不少隐患。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农药管理较好的一些地方作法,强化对农药经营单位的条件审核和经营人员的资质审查,严格控制经营门店数量;对高毒农药和杀鼠剂严格实行特许经营。全面建立农药销售可追溯制度,实现对农药销售安全的全程有效管理。

五是管好农药使用,从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入手。农药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所以,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科技含量很高,对农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科技素质要求也很高,决不能用驾驶拖拉机的技术去驾驶飞机。我国农药使用者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用药基本是单家独户分散使用,农药使用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过度使用、滥用农药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民购药从众,配药随意,施药水平低,自我防护差;片面追求防治效果,浪费农药,农药利用率低下的现象相当严重。使用者的环保意识也很差,随便在河流、池塘、水井等处配药与冲洗施药器械,农药包装物、残留物乱扔乱丢。与此同时,施药机械也很简陋,80%的是手动施药,国产的施药机械有7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已淘汰不用的水平,不仅质量差,“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加大了农药的风险性。

农药管理条例篇3

4月22日,海南省通过了《海南省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大幅提高了农药批发零售的准入门槛,并对违反规定者加大处罚力度。

7月5日,农业部对外宣布,对现有高毒农药实行分步淘汰和禁用,停止22种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并于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

7月20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农药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条例》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临时登记、设立经营许可制度、建立药害鉴定制度等,同时对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明显加大,不仅处罚金额大大提高,情节严重的还将被吊销相应的农药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

一连串的行业监管行为表明,我国农药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严”,无疑成为这场变革最突出的关键词。

最严农药制度:果蔬大省出重拳

为了控制农药在使用中的风险,作为农药消费大省的海南在全国率先打出了一记重拳。

2011年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为严格的农药经营管理制度的《海南省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严就严在大幅度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加大了对农药经营中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据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介绍,《办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农药的经营实行了最严格的准入制度。按照《办法》的新规定,到2013年,海南省全省只设2~3家农药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精减为205家左右。而此前海南省证照齐全的农药批发企业就有337家,零售企业多达1786家。经营企业数量的削减力度之大史无前例。该《办法》还大幅度提高了农药批发企业的准入门槛,原来申请从事农药批发企业的注册资金只需50万元,而新规定将此提高到了1亿元,同时还提出了植保、化工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0名、区域配送中心设置的营业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等严格的硬件要求。

在提高门槛的同时,《办法》还加大了处罚力度,对违反本规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海南省经济特区禁止使用的农药的,没收违禁农药和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农药经营单位,吊销其农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一系列的标准规定中,海南省政府大力整顿和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2010年初发生在海南省的“毒豇豆”事件是海南省严管措施出台的直接的导火索。实际上,“毒豇豆”事件折射出来的农药经营市场乱象才是《办法》出台的根本原因。

海南省是我国的反季节性蔬菜瓜果生产大省,农药使用品种多、数量大,在该省销售的农药有4000多个品种,年用药量2万多吨,年销售额近7亿元。目前,该省证照齐全的农药批发及零售企业有2000多家,农药经营企业存在多散小弱的状况。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疏于管理的市场状况给不法分子滥用国家已经禁用的高毒农药谋取暴利以可乘之机。“毒豇豆”事件实际上更像是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将我国农药经营上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

鉴于这样一种严峻的事实,严管自然也就成为海南省政府整顿农药市场的一把利器。根据《办法》第四条,海南省农业厅制订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及推荐使用农药品种名录的通告》,在农业部禁止销售、使用16个农药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实际,把禁用农药品种增加到52种,禁用农药品种达全国最多。同时,为引导农民安全用好农药,海南省农业厅还针对该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将159种高效低毒农药列入海南省推荐使用农药名录,向社会公布。

国家法规修订:产销经营欲收紧

与海南省大刀阔斧的做法相比,处于国家层面的农药管理法规《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修订就显得纠结了许多。《条例》的修订工作早在2009年就已经启动,但由于牵涉到部门较多,对农药经营方面的意见分歧较大,直到2011年征求意见稿才,且新《条例》出台的时间表仍然是个未知数。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介绍,鉴于农药的特殊性,我国的农药生产经营实行的是准入制度。早在1997年5月8日,国务院首次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依法对农药登记、生产、经营及使用进行全面规范。《条例》规定只有生产企业和农资公司才能从事农药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标志着我国农药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条例》的实行对促进我国农药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促进农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2001年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将农药的经营单位扩大到了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这基本上就等于全部开放了农药的经营市场。”曹承宇认为。

当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药行业的发展。但近年来,开放的市场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农药残留、违规使用农药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等事件频发,农药的经营许可问题重新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农药经营取消了许可制度,农药的经营监管手段进一步弱化,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农药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整顿又一次提上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日程。

据业内人士介绍,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开始着手启动《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委托农业部主持修订稿的起草工作。草稿出来后,遇到了许多分歧,工信部、质检总局、环保部以及企业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意见主要集中在:修改稿不是农药管理条例,而是一部登记管理条例,修订稿中80%的内容集中在农药的登记管理和实施细则上。这部分内容本应放在农业部的部门规章中,而不应在管理条例中。由于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分歧较大,因此两年多过去了,修改草案虽已经过多次讨论和征求意见,但迟迟没有出台。

“《条例》的修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曹承宇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农药管理采用多部门管理模式造成的。”农药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工信部负责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农药的登记、经营和使用监管,质检总局负责农药生产的许可和农药质量标准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药流通监管等。目前获得工信部核准,且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发放的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书的有资质从事农药生产的企业有1800多家;而在农业部登记的农药经营单位数量多达2600家。农业部实行的农药行政许可制度只考虑农药产品的基本情况而无需考察生产状况和生产条件,相关单位只要提品本身的资料就可以获得登记证。也就是说,目前拥有农药登记证的企业中有些实际上并不具备农药生产的资质。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表示:“多部门管理体制有齐抓共管的优势,但是不能有效地实现无缝对接,也带来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问题,所以《条例》修改起来协调难度比较大。新《条例》首先应该做到管理权限划分明晰,并与责任挂钩,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

除了多头管理,机构改革与变迁也是造成管理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1998年化学工业部撤销后,农药生产管理工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石化局到经贸委,到发改委,再到工信部的多次变迁,管理人员也不断变化且人数大幅削减,管理工作弱化使得产业政策零散、不配套、不协调,甚至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也使企业无所适从。这些都是造成《条例》修改工作纷繁复杂,新规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

高毒农药淘汰: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2011年的农药经营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高毒农药的淘汰和禁用。去年,除了继续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整治行动,农业部联合工信部、环保部、国家工商总局及国家质检总局对高毒农药采取进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对现有高毒农药实行分步淘汰和禁用,停止22种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并于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余下12种高毒农药择机启动禁用程序。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普国介绍说,农业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高毒农药淘汰和禁用工作方案》,拟分步淘汰和禁用现有高毒农药,提出了停止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和生产许可,撤销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的登记等措施。

据悉,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有22种,全部为杀虫剂,共涉及4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的900多个登记产品,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害虫,以及地下害虫、线虫和储粮害虫。

周普国表示,高毒农药管理工作是国务院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重要内容。工商部门深入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质检部门开展了以农药为重点的农资打假行动,农业部门连续开展了高毒农药专项整治、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农业部还要求各省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在有效建立和执行高毒农药经营市场准入、持证上岗、专柜销售、购销台账、实名购买、流向记录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监管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王律先说,其实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高毒农药的淘汰工作。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已经全面停止生产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这5种高毒农药的产量总计20万吨。由于之前行业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国家也给予了资金支持,这批高毒农药的淘汰进行得十分顺利。

农药管理条例篇4

关键词:农药;生产企业核准;生产许可制度;质量标准制度;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40-02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药产品供不应求,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农药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对农药生产的管理力度,但只是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层面。1978年11月25日,我国颁布实施了《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自此,我国关于农药生产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纷纷出台不仅规范了我国农药生产秩序,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国际贸易对农副产品的绿色化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国内泛滥的假劣农药所引起的农药污染事件、人畜中毒事件的频发,致使国家对农药生产的管理注入了更多“环保理念”,从生产企业资质到农药生产许可,再到农药产品质量,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做出具有“绿色化”特点的法律规定。

一、农药生产企业核准

(一)企业申报核准的条件

1997年5月8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药管理法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其中第12条首次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做出规定,不仅要求企业要有与生产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卫生管理制度、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还要求企业生产的农药必须是已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并具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虽然《农药管理条例》于2001年经过了一次修订,但此条规定仍被延用至今。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对申报核准的农药生产企业的条件于第7条也做出相同规定,此外,第8条规定的提交申请材料中还包含“企业所在地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其绿色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法登记的农药品种,其环境行为、毒理学、残留量等数据是经过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控范围之内,所以,生产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可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其二,污染防治设施与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是对生产企业最直接的环保要求,由于生产企业在生产农药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在对生产企业核准时提出此等要求。

(二)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延续

生产企业符合法律规定条件通过核准后,所取得的农药生产资格并不是无限期的。根据《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第11、第12条之规定,农药生产企业核准有效期限为五年,五年后要求保留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企业应再次提出申请,并提交企业所在地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等材料。之所以规定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有效期限,是因为无限期的生产资格会促使农药生产企业怠于管理,诱发污染防治设施不达标而产生环境安全隐患,而有效期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种隐患的发生概率,促使农药生产企业时刻保持合法经营,以保证企业在延续资格申请时顺利通过。此条规定表面是为农药生产企业继续运营提供机会,实则为防止农药工业三废污染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绿色化特点由此可见。

“绿色化”的法律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对违法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农药管理条例》第41条第(一)项便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农药生产企业的行为做出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处罚规定。罚则条款对保障“绿色化”的法律规定得以贯彻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的绿色化特点是间接显现的。

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药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农药生产企业遍地开花。然而我国对农药生产的管理缺乏经验,农药生产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许多生产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肆意生产质量低劣的农药甚至是未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农药虽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但毕竟属于有毒化学物质。质量低劣的农药不仅药效差,容易引发药害事

件,而且残留多,容易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未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国家对农药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重点也逐渐转向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就是证明。

1989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为整顿农药生产的混乱局面,做出《关于加强农药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劣农药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农药生产实行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即为:对已有专业标准的农药品种,由化工部对生产企业签发生产许可证;对目前暂无专业标准,但有企业标准的农药,由省级化工厅(局)对生产企业签发准产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而擅自生产农药的企业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取缔。《通知》一经颁布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良好成效,违规生产企业接连停产整改,农药市场秩序得以维护,农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通知》的制定为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1997年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在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了现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农药生产许可制度仍然分为两类:一类为生产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农药,申请通过后颁发农药生产许可证;另一类为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已有企业标准的农药,申请通过后颁发农药生产批准文件。有所完善的是,对申请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企业,法律又增加了对其相关“环保”资质的审查力度。《农药生产管理办法》要求,申请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企业应具有“与该产品相适应的‘三废’治理设施和措施,污染物处理后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应包含“生产装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项目建设的审批意见”。因为针对第一类的申请,主管部门可参考国标或行标中确切的数据(包含环境学、毒理学相关数据)进行审核;而第二类只有企业标准,主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谨慎,以避免生产的农药对环境造成损害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污染,所以法律做出以上规定。除此之外,为保证前述规定的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第41条第(一)、(二)项还对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或批准文件)而擅自生产农药的企业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综上,建立农药生产许可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农药产品质量、保护自然环境。申请许可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形而采取不同审核程序的法律规定,也是从环境利益的角度考虑。最后,罚则条款的制定有效保障了制度的顺利实施。可以说,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对每一环节的规定无不渗透着“绿色化”特点。

三、农药质量标准制度

1978年,为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农药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农药管理的法律性文件——《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其中,第二项就明确指出“凡是生产的农药产品必须有质量标准”,并将质量标准分为三类:国家标准、部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部标准是国家对农药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所做的技术规定,必须切实遵照执行”,没有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农药,由企业提出标准草案经省级化工厅(局)审查批准后执行。《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对农药质量标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产生。虽然该制度在建立之初只是以保证农业生产为目的,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农药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病虫草害能否得以防治、农业生态系统能否平衡、农药残留量能否达标、自然环境能否免受污染等等。所以,农药质量标准制度在实施了近二十年后,其“绿色化”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1997年《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推动我国农药管理法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追逐的热情不断高涨,农药管理法律制度也增加了更多绿色化的新规。在农药质量方面,《农药管理条例》仍然强调实施质量标准制度,并将“保证农药产品质量”作为农药生产企业的一项法律义务予以规定,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农药产品出厂前应当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法律义务是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当义务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时,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故《农药管理条例》对生产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罚规定:视情节轻重,没收假劣农药及违法所得并

罚款,甚至吊销农药登记证或临时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文件。对情节极其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根据《刑法》第147条之规定,以生产伪劣农药罪定罪处罚。

1997年规定的农药质量标准制度较之1978年的有所升华,对农药质量标准的实施规定的更为详细,法律的可操性也更强,而这种周全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农药市场更加有序,反映在农业生态环境中则为更加环保,所以说,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经过时间的沉淀,其绿色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四、结语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对我国法律制度的研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不是一味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法律做比较,得出我国法律漏洞百出的结论。笔者认为,立足国情,从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与实践中收到的成效来看,农药生产法律制度从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到农药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再到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不断完善,无一不体现绿色化的特点,可以说,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绿色化已初步实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滞后与不足,绿色化规定也并不像发达国家的法律那么面面俱到,所以我国的农药生产法律制度还需不断向前发展,早日实现全面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闫国智.法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魏启文,李光英.我国农药管理法制建设初步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2).

[3]王乐君,冯慧.农药管理立法调研报告[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4).

农药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现在农药管理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是国务院1997年5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该《条例》对“农药”的定义作了明确的阐述,对农药的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及其罚则也都作了规定,2001年11月29日又进行了修订。相关法规农业部1999年4月27日出台,并于2002年和2004年2次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但在执法实践中,体会到,农药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而农业部门管理农药所依靠的仅仅是一部《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效力不大,威慑性不强,并且存在农药管理处罚条款设置不严、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此列举,以资相关人士商榷,促进立法完善。

1农药管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有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农药管理条例》中对农药经营的某些规定已不符合当前实际[1]。《条例》第十八条写明“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这一条款的制定是依据《条例》颁布时的国情,而在颁布后的10多年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条款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目前,机构改革已经将企事分开,一切经营实体都已经脱离原事业单位,国家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已经不能开展经营活动。而供销合作社也早已解散。相反,近年发展起来的农资连锁企业却很多,经营范围则包含了种子、农药和肥料等。《条例》第十九条虽然明确了经营农药要求的几个条件,但是并没有明确由农业部门设置行政许可。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业部门制定了农药经营资格证(事实上颁发农药经营资格证也多是变通的作法,经营者都是个体工商户),在国家许可法出台后,各地相继取消了这一做法。根据“法无明文禁止的不罚”原则,无法禁止其他单位经营农药。如不允许他人经营农药,则应在条例中明确:禁止《条例》第十八条中规定以外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经营,并规定擅自经营的法律责任(处罚条款)。否则,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毫无意义。二是行政处罚法限额规定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法》颁布于1996年,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均收入、工资水平与现在差别都很大,所以那时制定了50元、1000元这一门槛,时隔10多年之后仍用这一标准,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符,给执法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大大增加了执法成本。

1.2《条例》基本条款与罚则条款不呼应,处罚引用条款难

一是对经营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行为,罚则中有明确条款,但无对应的基本条款。法律文书要求规范,逻辑性强,讲究证据确凿、违法明晰、处罚有依,但《条例》中对经营扩大登记范围、乱用名称这类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的违法行为,处罚条款清晰,但却没有对应的基本条款,当事人违反了哪一条却相当难写。《条例》罚则第四十条第三项:经营标签残缺不清或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处罚决定中,当事人违反哪一条却无法写清,很明显,当事人违法了,当事人经营的产品是在生产阶段违反登记相关规定,对经营者,条例中《农药经营》这一章第二十条明确了“禁止收购、销售无登记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无质量标准和产品合格证的农药”,未提及“销售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处罚文书中写当事人违反哪一条就不好写。二是对经营者违法推荐使用导致的药害、损失、事故等罚则中没有作出处罚规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使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说明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但在罚则中却没有对应的条款,导致很多违法推荐使用后出现损失的投诉无法处罚。实践中,很多农药使用者是按照农药经营者的推荐购买和使用农药的,包括用什么农药、用多大剂量一般都是由经营者说了算。由于农药经营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导致农药严重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十分普遍,因此产生的纠纷也是层出不穷。而在处理这类投诉案件时,往往难以对经营当事人处以罚款。除非农药本身有问题,而即使农药有问题,因为导致事故的农药价值可能很小,处罚往往也很轻,没有给违法经营者造成威慑,也不便于保护受害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1.3《行政处罚法》中“其他经济组织”概念不明,对个体工商户处罚难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行政处罚法》并未对“其他组织”作出明确定义。根据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处罚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罚有明显不同。对公民处罚超过50元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超过20元就不宜当场收缴。目前农药经营者多是家庭经营,营业执照多是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依照《条例》,一般违法者经营数额不大,罚款数额也就在数百元不等,如果以公民个人违法论处,显然程序不能采用简易程序,如果以其他组织论处,则又有不同意见,因为“其他经济组织”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定义。因此,只得按照一般程序查处,违法现象难以得到及时纠正,行政执法成本明显加大。实践中,国家工商局在对辽宁局的答复(工商个字[2000]第12号)中认为可以引用《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依据这一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属“个体经济组织”。对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当场处罚的个体工商户,应按“其他组织”处罚。但这种做法在农业部门还没有定论,政府的法治机构也不赞同。

1.4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但需要管理的有关问题

一是经营者将农药与食品混置问题[2]。在市场检查中经常发现农药经营者往往同时经营食品或饲料,但二者或三者往往又摆放在一处,有的是仅没有混放却同处一室相邻而置,有的是虽不在一室却二室相通,不同气味互串,甚至也有混放一处的现象。这些明显不符合安全规定的现象,虽然多次警告,但效果不佳。因为执法人员找不到任何处罚的法律依据。二是农药包装容器的处置问题在农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池塘、沟渠,甚至水井旁,经常看到使用过的农药容器随处乱扔。如此乱相,给人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让人不寒而栗。毕竟农药大多是有毒的物品,农药容器也不可能被使用者清洗得绝对干净,随处拾起一只农药容器总是会闻到刺鼻的气味,给环境安全带来隐患。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却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更没有处罚的条款。

2对策

2.1广泛征求意见,修改《条例》,完善未涉及的内容

《条例》的修改应建立在广泛征求执法者、管理相对人、环保领域、法律界等人士的意见,从加强农药管理对环境保护贡献的角度来看,最好将《条例》上升为“法”。这样可以突破《行政处罚法》对简易程序罚款数额的限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3]。对不负责任将农药与食品或饲料混置的经营者,应处以较大幅度的罚款,以提高其违法成本,促进其责任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农药容器都实行由生产者负责回收的规定,具体要求可由产品经营者负责,对于不按规定回收的可由对其有管辖权的省级农业部门直接处罚生产单位。在法规中须明确违法推荐使用农药的,由管理机关处以高额罚款,对推荐违法使用造成中毒、污染事故等后果的制定出相应更为严厉的罚则。

2.2设定较高的处罚底线,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

法律法规应加大对违法经营农药处罚的力度,对违法经营行为应设定较高的处罚底线,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震慑力。虽然《条例》罚则中对罚款的幅度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执法讲究的是既要合法又要公平,在法规没有最低底线的情况下,不能按照自由裁量权的权限去处以高额罚款。因此,法律必须设置较大的处罚底线,便于处罚而又不利于说情,从而促进经营者自觉守法。如《农药管理条例》第七章(罚则)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生产、经营产品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规定很明确,但现实中往往查得当事人经营的一批农药数量少价值很小,如某人经营出售了10袋擅自修改标签的农药,价值10元,没收违法所得只能是10元,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罚款也就是30元,共计40元。这让管理者相当困难。对于没有销售也即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无法处罚。如果对有销售行为的经营者罚款40元,而对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罚款1000元,显然有悖公平。《农药管理条例》出台12年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经济状况,现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对于有损环境的一些滥用农药现象应从严打击。建议通过提案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将罚则条款中的规定修改并确立这样的条款:凡经营劣质、假冒农药产品、或擅自修改标签扩大使用范围的农药产品的,一经查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违法所得高于2000元的,罚款不得低于1倍违法所得。对于擅自修改标签的罚款不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违法所得3倍在2000元以下的,罚款不得低于2000元。对于假冒的农药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10倍,违法所得10倍低于2000元的,罚款不得低于2000元。

2.3赋予管理部门赔偿裁定权,增设惩罚性处罚条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杜绝罚款返还现象

因误导使用导致使用者损失的,是否可先设定赋予管理部门裁定赔偿数额的权力,并设定在当事人不履行的情况下强制执行的权力,以减轻受害当事人的维权成本[4]。或者设定惩罚性处罚,并将使用者损失纳入罚款,执行后拨付给受损失的使用者。目前执法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等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必要的统一着装、摄像设备,当事人不配合不签字就难以处罚到位,而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下强制执行难度大、成本也大,不利于行政案件的执行。我国行政执法普遍存在罚款返还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预算不足。要杜绝选择执法、随意执法、为利益执法现象,必须彻底改变罚款返还这一各个地方制定的政策,加大执法经费预算,确保依法行政,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3参考文献

[1]李光英.探析农药执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12):7-11.

[2]孔繁琴.浅谈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对策[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3):44-45.

[3]赵郁强,于改莲.谈如何在农药执法中正确应用相关法规[J].河北农业,2005(12):30-32.

农药管理条例篇6

为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农药法制建设与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药管理的良好氛围,根据《山东省__年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和__市__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农药管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全市农药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为契机,大力开展农药法制宣传培训,推进农药管理配套法规建设,健全农药监管体系,以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规范农药经营主体为抓手,以禁限用高毒农药监管和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提高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合格率,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以依法治理、科技促进、提升质量、确保安全”为目标,全面开展“提高农药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因农药使用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努力确保不发生因农药使用事故引发的”的“双提双保”行动。通过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使全省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农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具体目标是:

(一)农药产品质量市场监测合格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产品标签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

(二)假证、冒证、伪造农药登记证现象控制在市场监测总数的4%以下。

(三)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确保年底所有农业县(市、区)全覆盖、全到位。杜绝甲胺磷等国家禁用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依法查处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案件,确保假冒伪劣及违规添加高毒农药案件等非登记成分等大案要案查处率达到100%。

(五)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按照省里部署,调查分析农药经营单位现状,开展好农药经营许可试点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摸清非高毒农药限制使用名单。新修订《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广泛开展农药法制宣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各界的农药法制意识。按新制定的我省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经营许可,做好农药管理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年活动

1、全力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规范农药经营秩序。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农业局《关于做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农药登记备案管理的意见》的要求,确保到年底所有农业县(市、区)全覆盖、全到位。在__市由政府下文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产品的基础上,力争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产品的区域逐步向全市延伸。

2、强化高毒农药监管,确保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确保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一是加强对高毒农药生产企业监管和对非法生产窝点的打击,深入高毒农药和其他社会高度关注的生产企业督导检查,严厉查处农药中非法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二是在农药销售旺季,组织拉网式检查,重点打击违法经营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三是积极排查禁限用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的隐患,要在关键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作物的农药使用品种进行全面监控,杜绝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除禁限用高毒农药外,还要对三氯杀螨醇、百草枯、多菌灵、毒死蜱等农药重点关注,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解决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3、加大农药市场抽检力度,开展农药质量提升行动。实行全市农药生产企业产品生产销售情况月报表制度,掌握自产农药产品产销动态、质量状况。建立农药经营单位市场检查记录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好农药市场常规监管的基础上,要结合农时季节,在农药使用旺季,对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用药、大棚用烟剂、种衣剂、卫生杀虫剂等开展专项抽查行动。各地要加强对农药产品质量的抽检工作,争取财政对抽检经费的支持,努力实现农药市场监管由标签管理向质量管理的重心转移,要对在市场执法检查中,从外观、标签、包装、价格、防效等方面可初步判断涉嫌存在质量问题的农药产品进行抽检,提高执法有效性,确保农民用上合格农药产品。

4、狠抓农药案件查处,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通过采取市场抽检、群众举报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农药执法力度,狠抓大案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窝点。特别是对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未登记成分;假冒、伪造、无农药登记证;擅自修改农药标签内容等违法行为,将依法严厉查处。对典型的农药大要案件要在新闻媒体曝光,有力震慑违法分子。要强化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 司法的衔接机制。按照货值标准,及时移交,坚决杜绝应付、推脱、瞒报和“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行为。实行案件查处奖惩制度。对历次农药监督抽查合格、在为农民服务、开发新产品、促进农业生产上有突出贡献的生产企业,在有关媒体上进行表扬。省设立案件查处奖励基金,对查办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及时果断、措施有力并对外宣传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力,存在问题严重的市(县、区)进行通报批评。

5、打假扶优,继续开展“农药企业挂牌管理”和“四培育”活动。继续对农药生产企业实行挂牌动态管理,加强对违规企业跟踪。对没有问题的企业纳入“绿牌”管理,进行重点帮扶;对全国和全省监督抽查通报的标签违规企业纳入“黄牌”管理;对全国和全省监督抽查通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纳入“红牌”管理。“黄牌”、“红牌”管理的企业在整改结束前对涉及的产品暂不办理续展登记,并实行重点监控。省厅根据监督抽查结果及时公布企业挂牌管理动态,市县(市、区)要根据企业挂牌情况,分别做好跟踪服务和监管。继续开展“四培育”活动,坚持“公益性、公开性、公正性、权威性”的原则,对农药抽检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产品实行评选“一票否决”制度,通过表彰树立起农药行业学习的标兵和榜样。做到药生产企业监管到位率100%,农药经营单位监管到位率100%,

(二)做好农药广告和农药产品展销会的管理

要加强对农药广告的审查,与工商部门配合,加大对媒体农药广告的管理和宣传力度,对虚假宣传和未经审批刊登的农药广告违法案件要及时移交工商部门,同时农业部门对企业的农药产品质量进行抽检。要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农药企业依法向农业部门提出广告申请,严格执行审查标准,杜绝不经审查批准农药广告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农药展销会的监管力度,并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发现问题的参展企业和产品及时查处。做到农药广告审批受理率100%。

(三)妥善处理农药使用安全事故

高度重视农药使用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切实加强预警分级管理,完善应急预案。要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事故处理工作。对发生人员安全事故的,要积极协助当地卫生等有关部门做好人员救治,按规定如实上报信息;对发生使用农药后作物出现药害症状的,首先报告当地政府进行处理;对于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当地政府处理较为困难的,应急预案2级以上的,要及时以政府名义上报。做好《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组建应急队伍,强化人员培训,做好突发事件的现场维护、样品检测、信息、配合协调等工作,尽最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到农药药害事故受处理率100%。

(四)以新《条例》出台为契机,加强宣传培训

《条例》出台以前,要做好《条例》实施的准备工作,一是对农药经营单位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要对目前的农药管理单位进行清理,调查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掌握不同类型经营单位各自比例以及各自销售农药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许可条件,合理核定经营者数量,研究制定现存经营者处置方案。二是对拟禁止经营高毒农药、杀鼠剂的区域及进行定点经营的四类农药(在当地易产生药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和使用技术要求高的农药品种)进行调查,确定本辖区全部或部分地区拟禁止经营的农药品种和拟定点经营的农药品种,并提出本辖区《限制使用农药经营布局规划》。三是按照省厅要求开展好农药经营许可试点工作,研究不同类别农药经营许可的条件、程序、管理办法,探索经营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办法等。

《条例》出台后,省厅将《条例》实施前一个月定为《条例》宣传月,各县市区要采取办培训班、知识竞赛、电视讲座、印发解答画册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及时安排《条例》培训,由省负责市一级师资力量、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和农药登记办理人员的培训,市一级负责对基层农药执法和经营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县负责经营人员培训,做到一般同志了解条例、负责同志熟悉条例、具体工作人员精通条例。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法制意识。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市、县要有农药管理单位,乡镇要有农药监管人员,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业局领导联系农药生产企业、监管人员联系农药经营企业的办法,做到监管到人,责任到人。农业行政部门、农药监管单位、农药执法人员不得参与农药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荐、监制、监销农药产品。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要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保障监管经费。各县市区要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对农药市场监管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农药质量抽查、农药执法监督、培训等经费支出,确保农药市场监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督导检查。市局将加强对各县(市、区)农药市场监管开展情况的检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做好阶段性总结,发现新问题要及时应对处理,对典型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

(五)及时上报信息。各县市区从20__年4月份开始,每月底前要向市农药检定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材料要有综述、抽检、查处等方面的情况,以数据和典型事例为依据。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同时要认真组织填报农药市场监管情况统计表(见附表1-3),要求每月25日前上报市农药检定所。

(六)做好农药项目。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项目,在栖霞市的蔬菜苹果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完善补贴模式。组织对农药经销商进行培训,提高农药使用者识别假劣农药的能力和用药水平,向农民推荐放心农药。

五、重点活动安排

(一)2-4月,组织召开全市农药管理工作会议,部署20__年全市农药监管工作。

(二)4-6月,制定全市农药监管和法制建设年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实施方案,结合“两项制度”的推行,对全市农药经营单位进行清查统计,对在当地易产生药害、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和使用技术要求高的四类有风险农药进行调查,开展经营许可试点。

(三)4-10月,对涉嫌违规企业进行排查暗访、督促整改,发现问题,依法处理。

(四)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抽查检查活动。4月,组织春季农药市场、小麦用药抽查;6月组织蔬菜、果树用药抽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检查;7月组织卫生杀虫剂抽查;8月组织玉米用药专项 抽查和种衣剂抽查;11月份组织大棚等保护地用药抽查。5、10月对“两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五)6-10月,开展蔬菜用药调研和专项治理活动;继续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治理活动,对涉嫌非法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重点抽查,开展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

(六)7-10月,组织农药监督抽查工作组,结合农药抽检情况,对近几年市场抽检中涉嫌生产假劣农药的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抽查,同时进行基层农药广告暗访工作。

(七)7-11月,继续开展“四培育”活动,加强对农药交易会的监管工作。对各市(县、区)大案要案进行总结、宣传。

农药管理条例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工作目标,以《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药管理法制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以规范农药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以禁限用高毒农药监管和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药产品质量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深入普法和严格执法,逐步建立健全农药管理法制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与经营、使用培训,组织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作物用药调查,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确保农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农药标签检查合格率达85%以上,确保不发生因农药残留超标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因农药使用引发的。

三、主要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修订后的《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落实工作,开展条例解读、培训。

2.加强市场监管,不断规范农药经营市场秩序。一是开展农药经营现状调查,彻底摸清经营单位数量、人员素质、经营资质等情况,建立农药经营动态管理档案,实行产品追溯台帐管理信息化等制度。二是开展市场巡查和专项检查,对经营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专项巡查和标签检查,坚持“检打联动”,开展监督抽查与执法打假。三是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整治,加大高毒禁限用农药宣传力度,落实农药“黑名单”管理,提高违法经营失信成本。

四、重点活动安排

1.全年开展新《农药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

2.3-5月开展农药经营现状调查。

3.6-8月开展蔬菜用药调查。

4.4-7月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执法打假。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2013年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农业局法制股股长、农药管理站站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法制股、农产品质量监管股、粮油站、经作站、蔬菜办、植保站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农药管理站,具体负责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相关工作。

农药管理条例篇8

近几年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与我国作为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的地位相比,农药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药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农药执法监督工作还不到位,市场上农药标签和产品质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依法全面履行农药管理职能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药检定机构要认真履行《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赋予的农药管理职能,切实做好农药登记管理、质量检测、生物测定、残留监测及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完善和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操作性强的农药管理地方规章。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做好有关规章的清理、配套制度的制定、农药管理方式的改进等工作。要加强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农药应用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全面提高各级农药检定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切实加强农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农药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农药管理工作的基础。省级农药检定机构承担本辖区内农药管理的具体工作,必须按《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切实履行应有职责,积极主动做好工作。为切实做好农药管理工作,各省要按照责权一致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专门从事农药检定的机构和队伍要保持稳定;农药检定机构的检测试验设施是农药登记和管理的必要手段,要不断加强;凡从事农药管理的机构,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药检定机构建设,确保其独立、公正地履行《农药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市县应明确承担农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及人员。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加强农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执法经费,确保公正执法。当前,承担农药质量与残留监测中心国债项目的省市,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使其尽快发挥在农药登记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

上一篇:防汛预案范文 下一篇:预案编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