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1:41:30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1

我市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分布复杂,而且年夜年夜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全省共有9对煤与瓦斯凸起井,我市就有3对;监管的矿山企业涉及到煤矿、井采矿、尾矿库等6年夜行业。而我局矿山科科室仅有3名工作人员,做为矿山科的科长,我深知自已担负着全市76个矿山企业的监管工作,使命很是繁重。为了更好地完成监管使命,我与科室成员在工作中深切贯彻落

实科学成长不美观思惟,并慎密连系我市矿山企业现实情形,经由过程实践调研,一再研究,拟定了周密的工作打算,并开展了有关的工作法子,在2009年的工作中取得了另人瞩目的工作成就。现将我在2009年的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当真经营,凸起矿山企业监管重点

在企业监管时刻放置上,我们把76个矿山按照平安出产情形和危险水平分为三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监管搜检。我们划定,对于煤矿、井峒开采非煤矿的山搜检每月不少于一次;对于露天开采的采石场、石煤矿、膨润土矿和尾矿库的搜检每两月不少于一次;对于轮窑厂和砂场的搜检每三月不少于一次。凸起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的搜检督导,有用地缓解了人手不足监管坚苦的问题;在监管对象的放置上,我们凸起了煤矿和井峒开采的矿山企业的监管搜检,优先考虑、优先组织,确保实时、有用;在监管内容的放置上,我们凸起了对煤矿企业的瓦斯治理、井采矿山的防冒顶、露采矿山的防边坡垮塌和使用火工品企业的爆破平安,确保把首要精神放在重点位置上。

二、夯实基本,提高矿山企业的平安出产前提

我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一抓轨制培植。按照国家平安监管总局《关于增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平安基本打点的指导定见》要求,岁首我们督促企业改削完美了十四项平安打点轨制,督促煤矿企业按照《小煤矿平安基本工作指导定见》按时按质的配备“七年夜员”,并拟定落实响应的工作职责;二抓矿山平安手艺基本打点,我市非煤矿山平安手艺打点力量相对亏弱,平安手艺资料缺乏,年夜部门矿山企业均没有平安手艺打点人员,采矿无序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局于岁首召开了非煤矿山行业工作会议,明晰划定,非煤矿山企业无平安手艺打点人员,2009年不予复产,各矿对这一问题也高度正视,岁首均礼聘、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平安手艺打点人员,经由过程年夜半年来时刻全力,矿山平安手艺基本资料正一一完美,井峒开采矿山采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获得了根柢扭转,采掘失踪调问题获得了有用遏制,出产矿山消弭了无功课规程和施工手艺法子施工功课现象;三抓矿山硬件及设备行动措施培植,严酷按照各级划定的平安出产根基前提纲求抓好日常督查,地下开采矿山重点抓平安出口、采矿、通风及机电平安打点,露天开采矿山重点抓台阶开采和边坡平安打点,煤矿重点抓好瓦斯抽放和治理,对不合适平安出产根基前提的矿山,果断予以停产整顿,对平安出产许可证到期的不予延期换证;四抓平安现场打点,2009年露天开采矿山均配备了2名以上平安打点人员,地下开采矿山配备了3名以上平安打点人员,各矿山企业今年以来平安打点人员配备足够,现场平安打点工作获得了根柢增强,做到了平安员班班仆从,落实了矿山首要率领平安现场搜检轨制,平安工作做到了靠前批示、现场解决问题,在最年夜水平上扼杀了事情苗头,实时消弭了事情隐患。

三、严酷功令,深切查找治理矿山企业的平安隐患

矿山企业监管是个动态的、持续的打点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除了要考虑人和物的身分之处,还要考虑地质前提、功课情形等身分。我们科严酷按照岁首拟定的工作打算,经常占用双休日的时刻,完成了既定的工作方针。今年1-10月份,我们共对企业搜检178次(下井搜检64次),共查出平安隐患493条,督促企业实时进行了整改。对于发现隐患未实时整改的企业,当即责令其停产并依摄影关律例予以赏罚,决不姑息姑息。为更好地查找、消弭平安隐患,在日常监管过程中,我们注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抓企业自查,二抓现场督查,三抓隐患跟踪复查,对各矿山企业每月上报的平安隐患自查和平安隐患整改反馈报表实时按月汇总剖析,实时把握体味情形,发现息争决问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的成效显著。

四、热忱处事,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我们始终认为,让企业正当、规范地出产,是打造素质平安型企业的基本。在工作中,我们积极为企业供给便平易近处事。经常操作双休日到企业供给手艺咨询;积极帮企业联系专家到矿进行手艺指导;供给科学合理、规范的采矿体例。在2009年,我们先后邀请了30余人次专家到我市矿山企业进行手艺指导,为企业规范出产供给了有力的手艺支撑,解决了企业的疑难问题。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2

并且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全省共有9对煤与瓦斯突出井,市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分布复杂。市就有3对;监管的矿山企业涉及到煤矿、井采矿、尾矿库等6大行业。而我局矿山科科室仅有3名工作人员,做为矿山科的科长,深知自已担负着全市76个矿山企业的监管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为了更好地完成监管任务,与科室成员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科学发展观思想,并紧密结合我市矿山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实践调研,反复研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开展了有关的工作措施,工作中取得了另人瞩目的工作成绩。现将我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认真谋划。

把76个矿山按照安全生产环境和危险程度分为三类,企业监管时间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监管检查。规定,对于煤矿、井峒开采非煤矿的山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对于露天开采的采石场、石煤矿、膨润土矿和尾矿库的检查每两月不少于一次;对于轮窑厂和砂场的检查每三月不少于一次。突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的检查督导,有效地缓解了人手不足监管困难的问题;监管对象的安排上,突出了煤矿和井峒开采的矿山企业的监管检查,优先考虑、优先组织,确保及时、有效;监管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对煤矿企业的瓦斯治理、井采矿山的防冒顶、露采矿山的防边坡垮塌和使用火工品企业的爆破安全,确保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位置上。

二、夯实基础。

一抓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年初我督促企业修改完善了十四项安全管理制度,督促煤矿企业按照《小煤矿安全基础工作指导意见》按时按质的配备“七大员”并制定落实相应的工作职责;二抓矿山安全技术基础管理,市非煤矿山安全技术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安全技术资料缺乏,大部分矿山企业均没有安全技术管理人员,采矿无序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局于年初召开了非煤矿山行业工作会议,明确规定,非煤矿山企业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予复产,各矿对这一问题也高度重视,年初均聘请、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安全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大半年来时间努力,矿山安全技术基础资料正逐一完善,井峒开采矿山采掘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采掘失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产矿山消除了无作业规程和施工技术措施施工作业现象;三抓矿山硬件及设备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各级规定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抓好日常督查,地下开采矿山重点抓安全出口、采矿、通风及机电安全管理,露天开采矿山重点抓台阶开采和边坡安全管理,煤矿重点抓好瓦斯抽放和治理,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矿山,坚决予以停产整顿,对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不予延期换证;四抓安全现场管理,露天开采矿山均配备了2名以上安全管理人员,地下开采矿山配备了3名以上安全管理人员,各矿山企业今年以来安全管理人员配备足够,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根本加强,做到安全员班班跟班,落实了矿山主要领导安全现场检查制度,安全工作做到靠前指挥、现场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扼杀了事故苗头,及时消除了事故隐患。

三、严格执法。

不能一蹴而就。除了要考虑人和物的因素之处,矿山企业监管是个动态的连续的管理过程。还要考虑地质条件、作业环境等因素。科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经常占用双休日的时间,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今年110月份,共对企业检查178次(下井检查64次)共查出安全隐患493条,督促企业及时进行了整改。对于发现隐患未及时整改的企业,立即责令其停产并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决不姑息迁就。为更好地查找、消除安全隐患,日常监管过程中,注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抓企业自查,二抓现场督查,三抓隐患跟踪复查,对各矿山企业每月上报的安全隐患自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反馈报表及时按月汇总分析,及时掌握了解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的成效显著。

四、热忱服务。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问题;路径;政策建议

一、绿色矿山的建设背景

矿产资源从来都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开发过程就是环境的破坏过程。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产的开采、选冶和加工过程始终伴随着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从来就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经济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强;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口渐觉醒,邻避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在这种“前拉后拽”的形势逼迫下,矿产资源开发必须积极做出调整,切实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才能保证矿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1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 〔201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矿山建设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根据《意见》要求,力争1-3年开展试点规范,然后整体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截至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先后公布了220家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二、绿色矿山的含义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山形象。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山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它着力于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过程,对其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复治理或转化创新。

三、绿色矿山的标准

建设绿色矿山应达到如下标准与需求:

1)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应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作到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采矿,且矿山开采不能造成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

2)矿山建设项口应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

4)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一定的处理措施,确保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

5)闭坑矿山应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绿色矿山建设应以管理变革为突破口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不可能一蹦而就,这就要求必须从长计议,而不能暂时应付。从长远来看,绿色矿山建设应从管理变革入手。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矿山企业首先需要比对标准找出差距。差距所在就是问题所在,也是需要变革的地方。开展管理变革,不只是要撤设管理机构,甚至要对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彻底变革生产方式。单纯设立管理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变革必须从生产过程入手。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对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行生产系统的变革对绿色矿山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此,不能把绿色矿山建设表面化、简单化,要抓住创建机遇,大力开展管理变革,实现生产工艺与技术优胜劣汰,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矿业发展方绿色矿山建设。

2.应注重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管理标准、制度和办法基本完善,试点规范工作已进入尾声,转而将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从建设目标来看,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建设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这一目标如果按照试点阶段的推进速度来测算,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矿山建设的艰巨性。在全面推进阶段,应在巩固试点阶段所取得建设成果的同时,把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努力培育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引导矿山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形成行业风气乃至行业标准,着力构建新的矿业门槛。只有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建立绿色矿山建设的长效机制。

3.应结合小型矿山的实际突破绿色矿山建设的难点

从矿山规模结构来看,小型及小型以下矿山占绝大部分,但这些矿山大多不具备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成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所在。大中型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不范效应对小型矿山带动作用有限。他们既没有能力开展环境保护,也不可能开展技术创新。这将直接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主管部门需要针对小型矿山的实际,尽快制定具体的严格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符合绿色矿山条件的要求,以保证小型矿山开发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和建设进度是保障

绿色矿山建设的所有工程,包括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井巷标准化工程、文化与管理工程、厂房生活办公用房改造工程等,以及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的达标,均需要矿山企业业主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可能完成各项工程,也不可能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以提升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实践证明,舍得投入和敢于投入的矿山企业,一般一年内就可以达标通过验收。而少数企业,因舍不得投入,几次验收均不合格。绿色矿山建设进度是由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所制定的,在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完工进度以及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的提升,均要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任何拖延工程和指标达标进度的工作,都将导致绿色矿山建设的滞后。

结束语

只有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才能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负而影响的最小化,使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修养、社企和谐得到了有机统一,更是系统提升了矿山企业的形象和矿山企业业主的品位,达到建设美丽矿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我国矿产资源能否可持续供应而临重大挑战,经济参考报,2008

[2]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2010

[3]部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国土资源部,2010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4

山东矿业有限公司是中钢集团控股子公司,属于临沂的知名企业,于2006年2月16日成立。山东矿业公司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鲁城乡境内,铁矿石资源量为7916.76×104t,平均含铁品位32.63%。矿山设计规模为采选原矿200万吨/年,最终产品为铁精粉56.8万吨/年。公司现有职能部门11个,生产车间14个。正式职工343人(不包括施工单位人员),其中领导班子成员7人(含集团派驻财务总监),中层管理人员25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62人,各类岗位工人249人。

一、山东矿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矿业企业必须培育和造就适应新经济形势的人才,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近几年,山东矿业公司深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矿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员工的年龄结构。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可知,山东矿业公司20岁以下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0.08%,20岁至30岁之间的员工数量为239人,占员工总数的63.4%,40岁至50岁之间的员工数量占员工总数的9.55%,50岁以上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2.65%。中高层管理者中,30岁以下的管理者人数占管理者总人数的10.35%,30岁至40岁之间的管理者人数所占比例为34.48%,40至50岁之间的管理者人数所占比例为55.17%,公司没有50岁以上的高层管理者。

(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本科学历人数所占比例为16.45%,专科学历的员工人数所占比例为26.26%,中专学历的员工人数所占百分比为15.92%,高中及技校学历的的员工人数所占比例为33.4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人数所占比例为7.96%。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本科学历的管理者19人,占高层管理者总数的65.52%,专科学历的管理者8人,占高层管理者总数的27.59%,中专及以下的高层管理者人数所占比例为6.9%。

(三)员工的职称结构。拥有高级职称的员工人数所占员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92%,拥有中级职称的员工人数所占比重为5.83%,拥有初级职称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6.37%,无职称的员工人数所占比重为84.88%。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管理者人数占24.14%,拥有中级职称的管理者人数占44.83%,拥有初级职称的管理者人数占17.24%,无职称的管理者人数所占比重为13.79%。

(四)人员的流动情况。2011年至2016年,山东矿业公司人员流入数量为450,其中本科学历的员工73人,专科学历的员工120人,中专学历的员工73,其他学历的员工184人。员工流出总量为98人,其中本科学历的员工20人,专科学历的员工27人,中专学历的员工7人,其他学历的员工44人。总体来看,2011年至2016年,山东矿业公司员工人数增加352人。

二、山东矿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综合分析山东省矿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数据可知,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储备及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公司文化建设和推进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一直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没有内化为员工自身价值观。企业文化不是公司上下讨论形成的共识,现有企业文化缺乏群众基础,认可度低。大部分员工没有归属感,公司没能做到尊重、信任、关怀、教诲、激励和约束员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较高学历的员工流失量较大。

(二)培训形式化,缺乏系统性。山东矿业公司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对培训能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认识不深。公司的培训项目多着眼于完成短期任务,整体长远规划不够,缺乏战略指导。山东矿业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项目零散,培训管理制度宽松。培训内容单一,临时性培训较多,相关部门组织配合不到位,培训效果差。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离职人员中一半以上员工的学历较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员工的流动性较小。

(三)人才的引进和储备不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山东矿业公司比较重视开发使用现有人才,而人才引进和储备是不足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一些缺陷,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较少,导致公司发展缺乏后劲。由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山东矿业公司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员工较少,无职称的员工占总体员工的绝大多数。有高级职称的管理者人数在高层管理者总数中所占比重较低,拥有中级职称的管理者人数在高层管理者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山东矿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的对策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企业科学化管理的进程,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山东矿业公司应该加强公司的文化建设,使员工培训制度化,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工作。

(一)重视公司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也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富有活力,充满凝聚力。其次,注重培养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企业精神,企业精神表现为本企业的精神风貌和员工的群体意识。企业精神能够使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奋斗目标有效结合,实现共同发展。

(二)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是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岗位工作内容及其标准对员工培训作需求分析,制定清晰的培训目标。制定严格的受训人员选拔制度,确保培训人员符合受训要求。还应当加强对员工能力开发和个人发展的指导。为员工设计晋升路线,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从而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 结论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论文百事通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新晨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7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推动下,从20xx年起,我县以治乱为目标,在全县开展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根据国务院部署和省、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的意见要求,我县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按照国家和省、州的要求,充分结合我县实际,不断优化全县矿产资源市场配置和逐步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及开发利用,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工业企业,积极推动全州发展工产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我局本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列入调研的重点课题之一。对此,根据我局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解放后,历经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等地质单位、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勘查,到目前为止,基本查明的矿产资源共26种,分别是:能源矿产2种,即煤(包括烟煤、无烟煤、褐煤)、油页岩;金属矿产9种,即铁、铜、铅、锌、锰、钴、银(伴生)、钼(伴生)、钛砂矿;非金属矿产12种,即岩盐、芒销、石膏、石英砂、硅石、高岭土、白云石、石灰石、页岩、粘土、普通建材石料、普通建材砂料;水气矿产3种,即二氧化碳气、矿泉水、地下热水(温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直存在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采富弃贫、经营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与管理,是我县热点问题之一,不仅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而且社会密切关注。近几年来,我们以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县化工产业的发展,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州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整合矿产资源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是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同时,资源整合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因此,**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负责、统一部署,协调配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办法进行。

(一)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的关键。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主线是资源,对象是矿山企业,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和矿山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既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也涉及现实的经济利益再分配等问题,情况错综复杂。因此,只有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二)坚持整顿先行,“治乱”与“治散”相结合是搞好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前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先整顿,再整合,坚持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三查”工作,全面查处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各类违法行为,为顺利开展整合工作创造条件。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促进和推进了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规划控制,努力从源头治散。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我县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以此规划为依据,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制度、分类分区勘查开采制度、开发利用方向管制制度、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和矿产资源储备制度,严把矿业权设置关,努力避免出现新的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科学编制整合方案,夯实整合工作基础。我们在全面调查摸底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初步方案,并根据需要编制了石英砂、石灰石、钛矿资源整合方案。通过分级制定整合方案,明确了整合目标任务、整合范围、整合标准、政策界限、工作进度,将矿山压减指标落实到了各重点矿区,并将分类处置意见落实到了每一个矿山,为整合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加强领导,部门联动。积极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委、安监、环保、水利、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整合主体为主,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合工作机制。二是暂停受理矿业权设置申请,集中力量抓整合。列入资源整合的矿区及其地区,在没有实现整合之前暂停了新立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申请,以促进资源整合。三是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明确资源配置导向。明确要求,新建矿山必须满足最低开采规模、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达到综合利用和开采回采率等条件,否则,一律不予准入,不得设立矿业权;现有矿山在办理延续、变更手续时,必须比照新建矿山要求进行整改,并纳入资源整合范围,否则,不 予办理延续、变更手续,责令退出我县矿业开发市场,使“参与资源整合、走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采选加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成为矿业开发投资者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同时,通过矿业权设置和调整重置、定向转让,使资源配置向鼓励项目倾斜,使优势资源向云铜集团、云冶集团、云南德胜钢铁、云南燃二化工、勤攀磷化工、云南亦标等优势企业集中。四是开展专项治理整顿,以整顿促进整合。我县坚持治乱、治散一起抓,以整顿促整合,采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对各种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正在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全县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全面清查。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全面整改,严厉打击了无证勘查开采、滥采乱挖、超层越界、盗采盗运等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利于实施资源开发整合的社会环境。五是明确政策,激励约束并举。坚持“存量利益不变,增量利益共享”原则,通过整合后矿山企业在当地注册、建厂,税收在资源赋存地缴纳等途径,保证整合后地方政府税收不减少甚至有所增加;允许整合矿山在符合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前提下,适当扩边增储,调动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参与整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应纳入整合而不原参与整合的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后,政府相关部门不再为其证照办理延续、变更手续,依法关闭无偿收回。

(六)创新整合模式,以多种方式实施整合。按照“四个一批”(即:淘汰关闭一批、有条件保留一批、合并重组一批、整改提高一批)的思路与要求,采用收购、兼并、入股等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矿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因矿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同步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采用“矿山合并重组”、“采选加工一体化”、“采选加工联合体”、“采矿与加工企业战略协作”等多种形式推进整合。

通过资源整合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初步呈现资源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利用和链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矿山总数大幅减少,全县矿业权总数从20xx年的166个压缩到了现在的126个,全县共注销了40个矿山采矿权,矿业权总数压缩了24%;二是一矿多开、大矿小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矿山开采规模、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生产均达到国家和省有关要求;三是选矿缺位、采用分离的局面得以扭转,多数矿山开发企业由单一采矿或加工企业向采选加工一体化联合企业发展,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产业链结;四是优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龙头企业长远发展有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五是采富弃贫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利税得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以勘查开发利用全程监管和以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新模式,使全县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矿产资源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完善,整合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持,整合工作涉及矿山企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资源整合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二)对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一些矿山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还以不同形式抵制整合工作推进。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保护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意识还需加强,破坏矿区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体现在矿产资源较集中的开采区,一些规模较小的矿山在落实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上还有差距。

(四)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不够。由于经济发展需求引导了资源开发方向,目前矿山布局不够合理,矿山设置数量多,但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模式仍停留在落后的粗放式加工上,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还有差距。

(五)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存在一定难度。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而现行执法手段落后,调查取证难度大,执法效果不佳。尽管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发现了一些非法开采现象,但实际国土资源部门单方面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控制能力及其有限。

(六)多部门共同监管的协作机制还需加强。在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案件查处中,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没能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

四、改进办法和措施

(一)积极研究和探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资源整合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总结整合工作经验和办法,进一步理清整合工作的方法、步骤、程序,研究整合过程中发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解决好各矿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资源整合的认识问题。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宣传资源整合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资源整合工作。

(三)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矿产资源整合进度。要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工作要求和确定的整合范围,积极对辖区内的矿区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参与制定本辖区内各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逐级报批。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制度。努力实现在政府统一调控下,以市场化配置为基础的矿业权设置制度。

(四)进一步强化整合措施。整合期间,不再受理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不再受理探矿权、采矿权人变更矿区范围的申请,对以各种手段抵制资源整合工作的,其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坚决予以关闭,并取消其参与整合的资格。

(五)严格整合条件和标准,确保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坚持“先治乱,再治散”、“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对按照有关规定应予关闭的矿山,要严格按标准予以关闭;对有违法行为的矿山,要严格依法查处,查处到位后才允许其参与整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依法吊销有关证照,严格按规定予以关闭。

矿山企业年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 总量调控 结构调整 内蒙古

一、“十二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局和矿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以大型煤炭矿区开发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征和清洁生产特征的矿山格局基本形成,重要矿产品产量平稳上升,矿产资源持续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调整矿产资源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提高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新建井工煤矿不得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煤矿不得低于300万吨/年,铁矿山不得低于6万吨/年,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不得低于6万吨/年,金银等贵金属矿山不得低于3万吨/年,铜等自治区急缺矿种矿山建设规模可适当放宽。以铁、铜、铅锌、金、银等优势矿种为重点,新建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重点基地,发展一批大型矿山企业。

(二)加大已建矿山及采矿权的整合力度

通过企业重组和改造,实现规模开采、布局合理,推进矿产资源向大企业、现代化企业和下游加工企业集中。重点加强已设探矿权的整合工作,对于历史上设置的零星分布的探矿权,凡具备探矿权相邻、探明矿种相近、位于一个矿床、矿带或异常区等整合条件的,均要通过经济、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和完成探矿权整合工作,为优化后续矿山开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水平打好基础。

(三)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

以煤炭开发为重点,兼顾其他矿山开发,强化并严格执行煤炭资源向煤电煤化工等转化项目、煤机整车等大型装备制造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配置的政策,实施煤炭开发、就地转化、后续产品精深加工等煤炭产业化发展,建设一批超大型矿山企业,提高煤矿机械化生产、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力促煤炭资源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非煤矿产资源采选冶结构,推进采选冶一体化发展,稳定主要金属矿产选冶能力,推进稀土专营和开发稀土金属下游产品,增强非金属矿产深加工能力,整体提高全区矿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四)主要矿产品产能目标

到2015年,全区非油气矿山企业采矿生产能力达15亿吨, 矿业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生产能力和矿业产值年均各增长10%,主要矿产资源区内和国内保证程度均有所提高。石油产量达4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60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产量力争达12亿吨左右。积极扶持煤层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全区煤层气资源产量达10亿立方米。铁、铜、铅锌等重要金属矿产矿石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分别达到5000万吨、1200万吨、1500万吨以上。完全扭转矿山企业“多、小、散”的状况,全区大中型矿山产能所占比例达到81%以上,能源矿产和主要金属矿产开采集中化、企业大型化进程明显推进。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强稀土和钨等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的调控力度,实现矿产资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控制稀土氧化物(REO)和钨等保护性开采矿种产量,到2015年,稀土氧化物(REO)和钨矿产(以钨精矿65%计)产量分别控制在8.4万吨和1400吨。全区采矿权设置数量(不含砂石粘土等普通建筑材料)控制在4800个以内。

二、“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量调控

随着全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资源供需形势更为复杂。实现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对矿产资源总量调控十分必要。为了达到我区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市场需求总量相适应的目标,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矿产品供需总量保持平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一发秩序,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仍以结构调整作为重点,通过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提高矿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整体竞争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 矿产资源总量调控的矿种选择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我区优势矿种,规划期内鼓励开采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铜、铅锌、金、银、钽、铌等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矿产。鼓励矿山企业合理开采与自治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非金属矿产,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新型非金属矿产品,扩大非金属矿应用领域。

限制市场供过于求、开采或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和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目前还不能经济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低品位贫矿、难选冶的矿产,以及开采条件差、易产生严重浪费的矿产的开采。为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降低能耗,对钨、锡、锑、稀土和重晶石、萤石、石墨、菱镁矿、滑石、砂金、硫铁矿、砂铁、高铝粘土以及其他重砂矿物和湿地泥炭、水泥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实行限制性开采;限制开采高硫煤、高灰煤,有计划地开采钼矿,对铟、锗、锆等稀散稀有金属矿产要加强保护。由于水泥属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水泥用灰岩矿山企业。钨和稀土是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规划期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自治区钨、稀土以及锡等矿种实行保护性限量开采,严格实行年度开采总量指标控制和出口产品配额总量计划。对我区主要优势矿产煤炭实行总量调控。

根据国家政策,禁止开采蓝石棉、可耕地砖瓦用粘土等,禁止将优质白云岩、石灰岩等作为普通碎石建筑材料开采。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杜绝禁止开采矿种开发项目的建设。

(二) 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指标的研究

煤、钨、锡、锑、钼、稀土、铅、锌、铝、重晶石、萤石及高铝粘土矿产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矿产资源。煤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主要能源;铝、铅、锌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必需的有色金属矿产;钨、锡、锑、钼、稀土矿产除国内需要外,可以控制国际市场并涉及国家安全与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矿产;重晶石、萤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在工业现代化中将成为重要矿物原料,其中萤石在许多发达国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进行储备。这12种矿产资源在我国都有相当规模的开采和利用,除保证国内需求外,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际矿产品贸易,有一些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可控制和调剂市场产品的紧缺程度,又可左右国际市场中的产品价格。根据国家对上述12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的原则要求及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规划期内,自治区调控开采总量的主要矿种是煤、稀土、钨、高铝粘土和萤石等。

1. 煤炭是我区最主要优势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精神,重点扶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项目,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有效调整煤炭开采总量,到2015年,全区煤炭总产量控制在12亿吨左右。严格执行煤炭新建矿井、矿山的准入,通过强化煤炭资源管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大矿小开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2. 稀土矿是我区极优势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十二五”期间,继续限制开采稀土矿,彻底解决分散开发等小而散等问题,实现包钢对白云鄂博矿区的专营。在解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等问题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白云鄂博主、东矿的铁矿资源,逐步提高西矿的开采规模。控制稀土氧化物的开采和销售,大力开展稀土下游产品研发,提高稀土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规划期内,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区稀土氧化物(REO)2015年控制在8.4万吨,稀土氧化物年度生产总量按国家政策执行。坚决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68号)精神,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区稀土资源。

3. 我区钨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十位

钨、钼等矿产在当前国内、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行限产总量控制。鼓励钨矿生产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装备,控制初级产品的配额比例。2015年生产总量控制指标为1400吨(三氧化钨65%)。规划期内,钨矿年度开采总量按照国家调控政策执行。

4. 高铝黏土矿和萤石矿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部《2010年高铝黏土矿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是我国第一次对高铝黏土矿和萤石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并分年度下达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不再受理新的高铝黏土矿和萤石矿的勘查、开采登记申请。我区萤石矿属优势矿产资源,2010年,生产总量控制指标为190万吨(矿石量),全区高铝粘土矿生产总量控制指标为80万吨(矿石量)。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采总量控制责任状和合同书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依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限制性开采矿种的开采总量和出口产品配额总量要按计划执行,严禁超计划开采和计划外出口。做好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和矿业权核查工作,为科学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提供基础支撑。

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明确要求“规划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大、中、小型开采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勘查、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优质矿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矿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进出口结构得到改善。”为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严格限制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破坏环境的矿山,对生产矿山和在建矿山开采规模达不到标准的进行了清理整顿。

(一)矿山企业规模调整

随着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稳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取得重大成果。煤矿山结构趋于合理。整合扩大了单个矿山的生产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了生产条件,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但非煤矿山小型矿山企业居多的状况还未明显改变。我区除了煤炭和钼矿中型以上生产规模的矿山较多以外,其它非煤矿山的生产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小型矿山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矿产资源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低下。此外,多数小型矿山地质工作程度低,以普查阶段为主。小型矿山企业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我区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建设所需要以砂石、粘土为主的普通建筑材料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小矿多而分散,缺乏统一开发规划,给城市及周边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其规划和整合的力度更是需要加大。

1. 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要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符合矿产资源规划。本着做大、做强、现代化、高起点的要求,严格审查新建矿山企业的资质条件。严格新建矿山企业的准入,依照矿产资源和主要矿区(山)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实现新建矿山规模与占用储量规模相适宜,从源头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需要新建矿山的矿产地必须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并对其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利用或有效性保护。对于共伴生多种矿产的矿产地,在探矿权出让以及划定开采范围时,要进行主要开采矿种的合理性论证,并根据国家政策、开采条件以及矿产资源的重要程度确定开采顺序。

2. 现有矿山企业结构调整

依靠体制创新和企业改制,提高现有矿山企业开采规模和科技含量,坚持“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大矿、下游加工企业整合上游矿山企业”的原则,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转让和控股等形式,组建矿产开发和加工的矿业集团,提升矿山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按区域、矿种建立矿山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弃小扶大,弃弱扶强。对于规模特小、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和资源消耗严重、污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和开采规模与占用储量不相适应矿山,要限期改造和整顿。对资源枯竭、严重污染环境、浪费和破坏资源以及长期亏损的矿山企业,予以关闭或依法破产。对无合法矿石来源、规模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非法建设的选矿厂及矿产品加工企业要依法实施关闭整合。

不符合产业政策、产能落后的小铁矿、小煤矿等,要分类整改或重组;达不到产业准入标准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坚决关闭或停产。规划期内,要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逐步淘汰入选矿石量6万吨/年以下的铁选厂、3万吨/年以下的铜铅锌选矿厂、金矿露天氰化堆浸场、混汞法选金场。

(二)技术结构调整

矿山企业的开采生产技术应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推广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减轻矿工体力劳动的先进采矿技术和装备。矿山企业应当采取科学的开采方式和选矿工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手工采矿和穿硐式巷采等落后开采方法,减少尾矿、矸石、废石的产生量和贮存量。鼓励矿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采矿和选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机械化生产,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小选冶、土法炼焦、小氰化池和土法炼油等非法生产。规划期末,全部淘汰传统的房柱式开采工艺,煤矿机械化程度不低于80%,非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低于50%,实现采矿和选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机械化生产,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科技创新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选冶企业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促进产品升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矿产品结构调整

遵循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能源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稀土产业和非金属产业的矿产品结构,推动自治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能源矿产。加大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和洁净煤生产,使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加强优质煤开采,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积极发展煤制油、煤电化、煤焦化和煤液化等煤-电-化工一体化的新型煤化工深加工产品。鼓励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开采,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天然气化工产品。

金属矿产。重点发展黑色和有色金属产业。通过实施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实现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的比重。扩大有色金属产业生产规模,有序发展氧化铝和铝系列合金材料,适度发展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深加工产品,使有色金属开发逐步成为我区另一支柱产业。

稀土金属矿产要在稳定发展上中游产品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稀土新材料、元器件和应用产品等下游产品。加快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净化催化材料、发光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的发展步伐,实现从原材料出口为主到以功能材料及相关最终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延长产品链。积极组织力量开展铌、钽、铍等稀有分散金属的矿产品开发应用研究。

非金属矿产。开拓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应用领域。适度发展盐碱化工,扩大烧碱、纯碱、PVC等产业规模;稳步发展金属钠、氯丁橡胶、甲烷氯化物等氯碱产品。建材工业以水泥、玻璃为主,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扩大浮法平板玻璃生产规模。充分利用高岭土、风积沙等资源,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规划期内,促进芒硝、石膏、膨润土、沸石等其他优势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应用。

四、保障措施

1. 科学设置矿业权,提高准入门槛,有效控制过剩产能

继续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对稀土等八种矿产暂停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继续对稀土等八种矿产暂停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通知》及《内蒙古自治区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意见》等要求,对稀土、钨、锡、锑、钼、高铝耐火粘土、萤石等八种产能过剩矿产,严格控制新设矿业权。提高准入门槛,控制采矿权投放数量。根据矿产资源供需情况,结合矿业经济增长速度和矿业产值目标,合理确定探矿权、采矿权的投放数量和布局。进一步规范煤炭、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采取措施应对产能过剩。

2. 强化总量控制指标的执行力

首先明确总量调控计划指标,依据规划调控,控制出口,加强对开采总量配额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限制性开采矿种的开采总量和出口产品配额总量要严格按计划执行,严禁超计划开采和计划外出口。针对当前全国钨、锡等矿产开采总量仍然过大的情况,进一步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完善准入制度,严格准入管理,对达不到准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严禁从事钨、锡、锑的勘查、开采、冶炼、加工、销售和出口等活动。在国家规定的总量调控期间,钨和稀土矿山不得擅自改变开发利用方案、扩能改造或扩大开采规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采总量控制责任状和合同书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信息通报等制度,对采矿总量调控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调查与监测,同时形成矿山储量动态监测机。鼓励钨和稀土生产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装备,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配额比例。

3. 科学制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加快资源整合步伐

依照重点成矿区带集中开采政策,科学规划开采布局,划定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鼓励开采区内优势矿产和国内紧缺及市场需求的矿产,限制开采供大于求、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矿产。对大宗出口的优质矿产实行限产保值。本着“大矿大开、整装开发”和“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下游加工企业整合上游矿山企业”的原则,合理设置采矿权。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管理。严禁圈占矿产资源不按期开工和大矿小开、整矿零开、滥采乱挖,杜绝对资源的掠夺性、投机性开采和垄断性勘探。

4. 建立矿产资源开采最低开采规模和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调整矿业生产结构,提高矿山企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矿山企业总数。对勘查区内已发现的矿体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其中煤炭地质勘查程度原则上要达到勘探,非煤矿种地质勘查程度要达到详查,资源储量及建设规模原则上达到国家、自治区确定的最低规模要求,方可申请探矿权转采矿权。

主要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0.12

2.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年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0.11

3.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年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0.6

4. 《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0.5

5. 《200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9.12

6.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68号

7. 国土资源部《2010年高铝黏土矿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涵[2010]187号

8. 国土资源部《关于对稀土等八种矿产暂停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104号)

9.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继续对稀土等八种矿产暂停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374号)文件

上一篇:艺术学基础理论范文 下一篇:景区规划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