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时间:2024-01-02 16:42:36

食品安全与经济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1

[关键词]社会诚信 食品安全 市场经济 选择 趋同 博弈 契合

一、食品安全与社会诚信定义及其辩证关系

食品安全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建立一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的、完整的食品安全生产和自主诚信生产制度的概念框架。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制定安全生产规范的制度和规则,从而达到食品安全目标和生产企业遵守的社会诚信义务。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需要的社会诚信来促进和适应食品生产经济发展,逐步实现食品企业安全和诚信国际趋同,即社会诚信。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各项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体制建设入手保证食品安全,抓紧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不应仅靠一些治标措施;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使食品安全的问题进一步复杂。食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食品安全生产是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学科,技术性驱使食品生产要求生产企业具有社会诚信的国际通用本性特点:安全可靠地食品生产和坚持的诚信生产理论是大家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信条;生产的产品无毒无害都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原则。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为食品安全的国际协调创造了外部环境。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针对社会诚信的,需要吸取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对发展我国食品经济有利有益的国际惯例。目标在于消除或减少各国食品生产实践中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安全生产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和同等性。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社会诚信程度和法律制度因素;政府对经济关键和中枢部门的控制力,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食品安全应做到既利用国际已有的通用准则又要发展适合自己本民族生活习惯的安全生产之路,实现国际已有的安全生产和社会诚信的契合也能具体地应用到中国食品安全的生产实践中来,实现中国食品企业与世界安全生产共同发展;立足于食品安全统筹发展的社会诚信和制度建设的国际间共同发展,是诚信的基础上的食品安全。社会诚信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是食品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中国社会诚信的进程逐步深入,我国社会诚信与安全生产或安全生产惯例在总体上应该基本达到协调。国际间的食品安全生产与社会诚信的国际协调基本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互动。

二、食品安全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差异

我国食品生产和国际的安全食品生产适用范围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的。食品生产人员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等,全国食品从业人员中,真正具有中高级职称水平的不足5%,高级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2.食品安全因生产复杂程度不同造成自主诚信的差异

食品安全生产要求在市场自主诚信下需要对外提供真实的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原料配料的种类;我们不同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同,适用的食品安全生产制度或标准不同,给食品市场社会诚信带来难度。例如,食品生产中的馒头生产是比较而言安全的低档食品,因其需要的技术简单普通百姓都掌握,添加剂就是碱面,生产者容易遵守其生产过程中的诚信生产;但是,对于生产过程复杂的高档产品因其食材原料和配料可能就是商业秘密,使其不得不表现出差异的社会诚信形态。

3. 经济环境差异

我国食品生产标准与国际的准则或惯例在总体的形成上历史上是不同的,为了发展我国食品经济,在加入WTO后努力与国际生产惯例趋同化。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差别表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经济法制化的程度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规模偏小;股权分置,一股独大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关联交易普遍;上市公司诚信缺失,导致食品类上市公司安全生产和监管手段歧变,双方的不断博弈,使我国食品安全生产出现偏离国际惯例和趋势例外条款,例如,我国奶制品龙头企业伊利蒙牛等均出现疑似有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甚至对婴儿的毒害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给我国食品企业的国际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在安全生产的诚信上,也遭到社会的质疑,感觉政府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的不作为和生产企业的诚信缺失令人失望之极。由于国际诚信安全生产标准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假设前提的,诚信安全作为首要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成熟业态,决定了诚信缺失存在下食品安全生产中的令人失望之处,在市场上得到公认的诚信安全食品的美誉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社会诚信与食品安全的两难困境

诚信的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一对矛盾。全球化要求强调食品安全生产企业自主诚信在国际范围内可比;食品生产安全则强调在某一国的生产和历史习惯形成的特性及资源禀赋,这是食品生产诚信与食品安全这一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我国的食品生产安全应该在坚持诚信的同时又强调食品安全。

在国际社会诚信的发展趋势下, 与所有国家一样,面临着两难境地:如果不顾国情的实际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国际安全生产及诚信标准,看不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会影响我国食品企业诚信发展的进程。在倡导社会诚信的同时,要从食品安全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要注意符合国际的整个安全生产诚信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个别法律法规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要认真研究国外经验的适用的范围、相互匹配和作用的关系,要研究其如何在这些适用的范围、相互匹配和作用的关系基础上,适应从我国的实际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使按照国内生产的食品安全诚信标准能够逐步统一,同时顾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及企业坚持诚信同时要保守商业秘密的两难处境,不断调整保持与国际安全生产标准的趋同。

在推进社会诚信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实际。必须对经济状况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因为,经济环境对诚信食品安全生产有决定性的影响,食品安全生产必须建立在具体现实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与一定的实际经济基础相联系交互影响螺旋成长起来的,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英、美两个在经济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各自的经济领域出现相当差异(英语在英美两国的演变亦然如此)。同样,德国和法国之间以及它们与英、美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与其经济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食品安全建立过程中对国际安全的标准的遵守考虑也不能脱离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即我国食品安全的诚信与保守商业秘密两难窘境,只能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在充分保证在中国首先实现食品安全基础上的自主监管诚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同理诚信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做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顾及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与全球化标准、国际惯例相协调。还要看到国际标准是相对的,按目前的情况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资本市场上透明参照执行使用。由于各国经济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试图以一套国际标准应用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1. 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必然性

食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食品生产的诚信实践,使食品安全的问题进一步复杂。

食品安全的维护,不一定单纯依靠各国监管和生产诚信自律法规差异的各种对抗,更多的可以是通过加强相互间上下游的依存关系来实现。经济的全球化证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形成的经贸利益格局,可以使经贸对抗、报复成为一把双刃剑;经贸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同样可以是维护食品安全和食品诚信自律的重要手段。美欧和美日贸易战之所以很难打起来,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相互依存的加深。因此在实践中,各国普遍追求通过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再通过绝对排他性的政治和经济方式。其次,维护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在监管和诚信自律法规统一趋同化的趋势下,一国如果运用政策得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一国的综合竞争力。

社会诚信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相互依存等效应,增强食品安全程度,但在一定条件下,即在国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但有国际贸易的单项订货要求的质量,使得我国的出口加工食品也要保证订货合同的要求,从而逐步实现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相应地逐步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生产的诚信度。

2.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序的社会诚信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发展突飞猛进,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直接投资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4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生效以来,使得我国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食品生产诚信趋同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其一,适时推进契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诚信。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新形势,适时推进契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序的诚信的生产经营规则,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诚信水平。

其二,立足于食品安全的自主诚信。自主诚信应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之上,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与自主诚信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自主诚信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食品安全的上,在发展自主经济的基础上坚持维护社会诚信;自主诚信程度应与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相适应,应有利于本国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在社会诚信促进的过程中,应保持食品经济发展的控制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每个具体部分的变化发展,有机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诚信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某些行业实施宽松政策适度的和有效的保护,同理,我国社会诚信和食品安全生产将会在不断的博弈中螺旋上升。实际上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它们的制造业落后于别国时,都实行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即便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英国,在其没有完成产业革命之时,对外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获国家集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呈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四、市场化的差异导致食品企业自主诚信的选择差异

一个国家的社会诚信度是由本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市场化程度来选择,为了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各国社会诚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等普遍存在差别。社会诚信度的差别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企业诚信的自主选择,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对该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社会诚信度选择的改变,要契合本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既要审慎行事又要积极主动。

综上所述,中国所处的社会诚信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的多种因素决定的现实,应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社会诚信与维护食品安全的关系。通过对社会诚信和食品安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分析,并结合社会诚信和食品安全所涉及的两难差异论述。可以推出社会诚信缺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但两者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影响一国食品安全有多种因素。我国的社会诚信出现一些的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但导致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不是社会诚信本身,而是我国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健的成长,应该建立新世纪科学的自主诚信观: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自主诚信、立足于食品安全的自主诚信、立足于统筹发展的社会诚信和立足于制度建设的社会诚信。

参考文献:

[1]瞿云华,白娣斯.食品企业自律与国家食品监管的辩证分析.中国证劵期货,2012,9

[2]瞿云华,白娣斯.尽快建立基于正反馈的社会不满反馈闭环体系.经济研究导刊,2012.9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2

一、食品召回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1、何为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53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1]

何为食品召回?食品召回指的是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安全,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该食品、消费者停止使用该食品,并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食品召回制度是顺应食品安全和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应然要求建立的,它通过抑制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通过制度向消费者作出质量承诺,消除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恐慌,最终实现市场稳定。

2、食品召回制度的科学合理性。

新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确监管机构,建立了多方位的监察体系。《食品安全法》第53条第4款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依据本法规定,我国拥有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检查管理权仅“责令召回”这一项制裁处罚,就有质检部门、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多部门的同时行使一项制裁处罚权的现象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我国监管体系的分割,极大地折扣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食品召回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最终令民众的身体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笔者建议将法条中的“可以”改为“应当”,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监查力度;明确执法部门,将原来的多个部门改为由一个部门全面负责,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食品召回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从而做到权责清晰。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责令企业召同不安全食品,那么就应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处罚制裁。[2]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对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的信息收集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中央加强对食品问题的监管,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制度设计与经济法价值体现。

美国法学家庞德说:“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或近代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基本价值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下面我们从经济法的秩序、效率、公平、正义方面探讨食品召回制度:

1、秩序方面。

经济法中的秩序是指在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里的秩序,其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的运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在经济法秩序下,个体利益与社会、团体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个体在社会中是自由的,享有充分的权利,但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行使并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社会的必要限制,个体的自由不得妨害和损害他人和其他公众的自由和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稳定。判断一部法律是否为良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了食品召回制度,通过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并向消费者作出质量承诺,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而且增强了消费者对市场、政府的信任度。

2、效率方面。

这里的经济效率主要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法的效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分配,最终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的目标。具体来说,经济法的效率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团体与社会总体效率的平衡,并对于那些损害社会总体效率的个体和团体,给予必要的限制和处罚以保护总体效率。具体到食品召回制度上,政府要从社会整体需要出发,对那些危害到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食品采取召回的措施,打击不法厂商企业,以提高全社会的总体效率,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社会经济增长而放纵那些不法企业。

3、公平与正义方面。

正义是一个抽象概念,经济法的正义体现在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上。所谓公平,是指我们经济生活的公平,且倾向于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需公平,但不要求所有个体和团体间都绝对公平。经济法中强调的公平,上升到社会价值层次也就是经济法正义的体现。

食品召回制度的正式确立,通过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对不实施召回的企业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则追究其企业法人及主要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重视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以起到对企业产生威慑作用,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综上,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肯定一些好的新制度的引入,通过该项制度起到法律上的威慑作用,最终达到我们所倡导的“秩序—效率—公平—正义”。

三、结论与建议。

自我国经济市场化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尤其近几年,每出现一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食品召回制度让那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失去市场,对于增强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社会责任,唤起他们的社会良知,提高企业声誉和品牌信誉有着重要作用。食品召回制度的制定无疑是我国食品安全建设的重大进步,既是现阶段食品安全保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有效地重塑了中国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作者简介:杨娇,女,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2010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蔡德林。《对我国食品召回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载自《行政与法治》,2008年第11期。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经济法经济性笔者旨在从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等多个方面来说明《食品安全法》所具有的经济法本身的属性。

    《食品安全法》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其立法宗旨:“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具体讲,保证食品安全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前提,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前提,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目的,所以说,《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众安全的法。

    而以人为本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要素,属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是经济法理念的核心,《食品安全法》正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制定本法的,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都是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食品安全法》首条即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

    《食品安全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条正体现出经济法的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说明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法灵魂的一项根本性原则。责权利效原则不仅体现了经济法追求的秩序、效率的价值,而且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契合和连接点。本法的第六条的规定也体现了以上原则。

    食品安全不仅是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劳动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大问题。食用不安全食品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剥夺人们的生命,同时还可能增加个人经济负担与国家财政负担,使本来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使本来捉襟见肘的社保资金雪上加霜。因此,国家在不断加强打击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不安全食品力度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消费者的不积极维权就是为他们制造了投机专营的机会,消费者积极主动行使权利,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行为就不敢大张旗鼓。所以,消费者有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抑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关键所在。现行的《食品卫生法》第九章法律责任中包含 l5 条规定(第条至第 98 条),已比较详细的列出。特别是在赔偿数额上进行了加大处罚的力度,有力的威慑不法分子,也同时大大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法》中不乏命令、服从性质的强制性规范,依法享有经济管理权力的行政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在诸如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等活动或法律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和参与经济活动,必须适应内在经济规律和经济生活复杂多变的实际需要,因此,《食品安全法》更多的通过授予政府以法规制定权、自由裁量权和准司法决定权等,体现行政主导的客观要求。如,《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还有九十一条至九十八条的规定都体现了以上特点。

    还有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可主动查处,并决定给与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这些规定也都体现了《食品安全法》的行政主导特性。如第九十一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从《食品安全法》的内容上看,它更具有经济性。事例举不胜数,河北三鹿奶粉从优质奶粉到毒奶粉,进而又出现山东毒粉丝,使这些大型企业从而倒闭。受害者身体受到损失,国家的工业同时也受到损失,在经济上对双方更是无法估量的。从经济角度看,食品质量事故影响的何止食品安全。食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工业,国际间食品年贸易额高达3000.4000 亿美元,以后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的食品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成长,但我们想想发生的毒奶粉时间就为这些大型企业感到惋惜,政府多年支持的品牌,因质量问题而使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使国家、政府、个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4

【关键词】公共规制 食品安全 政府失灵 公私合作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影响了食品安全市场的有序运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与国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对政府处理经济和社会其他事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数量和质量安全,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和管理效率提高,商品的总量供给已不成问题,但在商品质量方面还不容乐观。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有了显著改善,据2014年GFSI报告中,中国的食品安全总分为62.2,较2013年增加1.2,在109个国家中排名42,。其中食品价格承受能力排名48,食品供应能力排名37,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排名43,与2013年相比,各项排名均有所提高。但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相继苏丹红、染色馒头、牛肉膏、地沟油、塑化剂等问题接连不断。厂商违规操作,不遵守相关食品安全生产、运营规范,产品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了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威胁其生命健康,也影响到社会问题。

据统计,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已有1995年的60%提高到90%以上,有效地保证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一方面食品企业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政府监督管理在逐渐加强,但食品安全现状仍不乐观。一些厂商为了获取短期经济利益,减低质量控制成本,质量意识淡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获取高额利润。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形象。

二、我国政府食品安全规制中存在问题

(一)政府经济规制领域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规制中也逐渐凸现出一些问题。食品安全市场是政府监管的重要行业,政府经济规制的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食品企业质量、价格、市场经营主体进入、运行和退出食品市场的监管。

1.政府重食品数量、价格规制轻质量规制

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改进技术设备,培训员工业务技能,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已不是难事。相反,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忽视产销有机衔接,带来大量库存积压。而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数量规制只做用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垄断性强的相关食品,对价格规定也局限于一些关系人民日常必需品方面。政府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往往滞后,只有问题暴露出来,才开始采取检验行动,不仅成本较大而且追溯责任主体难度较大。

2.经济规制重资质审查,对市场主体运营和退出缺乏有效监督

食品安全的需求方是消费者,供给方是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主体则是政府相关部门。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的监管主要作用于食品供给主体,包括对他们的经营资质审核、竞争行为和退出市场方面、目前,政府对作用于对食品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对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监管不足。

(二)政府食品安全社会规制面临的问题

政府社会性规制是指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预防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政策。主要通过设立相应标准、发放许可证、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进行。

1.食品安全国内问题频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相应增加,食品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但食品掺假、造假现象不断曝光,食品安全危机并未消除。自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9月毒奶粉事件,到2014年7月上海福喜霉肉再生产,可以说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公众对政府食品监管体系产生了质疑,食品安全规制存在失灵现象,但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并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潜在问题。

2.食品安全出口问题不断

我国加入WTO,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与国际化接轨中,如何达到国际出口标准,如何更好应对食品安全贸易壁垒,提升出口食品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下难题。我国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占我国出口该产品总量的42%,2013年出口遭遇了美国严苛的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罗非鱼出口造成重创,出口企业积极心受挫,影响我国食品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政府行政规制面临的问题

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行政规制是国家以行政权力为规范运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入到经济活动过程,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施。

1.我国政府食品安全规制政出多门、权责和专业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所属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割严重,职能分散,各部门间职责权限模糊。此外,受部门、行业经济利益驱使,对有利可图的企业和产品,多部门争着监管,而利益不大,安全隐患多的产品则无人过问,使部门间出现监管盲区,安全监管责任严重缺失。

2.行政监管中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

作为行政监督主体的各部门,既无专业化的食品监管队伍,有无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全过程监管。即便政府部门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食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往往成本很高、速度慢,环节较多,且伴随流通过程,这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三、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对策

政府食品安全规制存在问题,要立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规制理论和政策,完善食品安全运行效率。同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规制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构建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政府规制理论框架。

(一)食品安全经济规制方面对策

1.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进入、运行、退出管理机制

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企业抽查方式,进行事前资质审核,适中生产调查,事后产品销售抽检。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严格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高检验公信力。建立信用体系,及时公布企业不良记录,使食品安全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2.建立食品安全中公私合作规制

公共规制与私人规制相结合,这种规制既兼公共规制的约束性,又具有私人规制的灵活性。私人规制在食品安全的提升中发挥重大作用,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企业采取了各种自愿性食品安全控制的措施下,政府的强制性规制对食品安全的贡献率仅为20%,80%的贡献率来自与企业的私人规制行为。

(二)食品安全社会规制方面对策

1.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新世纪以来,面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频发,必须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严格规范。

2.强化食品企业质量理念

政法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是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影响安全生产中的人为因素、潜在的生产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做出控制措施。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意识,鼓励企业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让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和“客户第一”的理念,严把质量关。

(三)食品安全行政性规制方面对策

1.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体制从国际食品安全改革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体制的选择,在坚持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考虑监管成本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证明,多部门且平行的监管体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行政改革的要求。需实行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监管体制,明确权责分工,发挥有效监督职能。

2.行政规制和司法规制相结合,避免寻租行为

建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沟通机制。政府放权于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掌舵人,明确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第三方食品企业和检测机构的发展。推进食品检验信息共享,检验机构要建立信息化平台,推动检验报告、数据电子化、实现实时调取、查询数据和商品信息。

参考文献:

[1]高培云,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万山.论混和市场及其最有均衡[J].理论研究,2013.

[3]何晓.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性思考[J].决策探索,2014.

[4]李学静,李昌模.博弈论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新动向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9).

[5]祝威,齐欣.食品技术贸易壁垒和食品安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9).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5

一、和谐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定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食品安全同样是个综合性概念,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上的考量。它首先客观反映的是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卫生、质量和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学概念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治理,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和治理要求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所侧重的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等。作为政治概念的食品安全,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是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名词,更加凸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作为法律概念的食品安全,国际上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正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的趋势。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定性和城乡差别的客观性,广大农村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现象以正在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中蔓延,这些问题发生的背后集中反映了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属性。

和谐社会对食品安全具有内在的必然要求。食品是人类生存、劳动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其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不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反思引起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阜阳劣质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公众带来的消费恐慌,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凝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

_、食品产业发展迅速食品产业链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加工业、流通业、餐饮业和国际贸易等行业。近十年中,我国食品产业平均保持__%的年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我国食品产业具有农产品加工的特点,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有__以上与食品工业相融合,食品工业每年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约___万至____万人的就业机会。同时,食品工业也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可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致富,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巨大。

_、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逐年趋转,广大群众的食品消费信心度也在逐年提升。但由于深层次的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较多,也倍受关注。如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较重,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等现象屡禁不止;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等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在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尤其突出,等等。

_、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首先是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近__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和近__部的行政法规,构成了当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但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全面,法律法规相冲突等问题已日益凸现。其次是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农业、商务、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职能交叉,形成了“法定”的“各自为政、各管一段”的局面。在基层还存在执法经费保障不足,检测技术手段落后等制约因素。三是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约有___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食品摊点中__以上为__人下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食品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__,农村地区更高,文化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的淡薄,其对食品安全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三、搞好食品安全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保障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问题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够。建设一个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为目的,与经济发展社会同步,与食品产业水平的提高是相适应的全程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思路,大胆创新。

当前食品安全最为突出的是农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切实可行和长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广大农民对食品安全日益提高的要求。对此,笔者所在的肥西县结合县情作了一些探索,即通过推进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的“三网”建设来解决当前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做法是。

鼓励和引导城市食品(日用品)连锁企业和超市在乡(镇)村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和吸引当地零售店、杂货店、夫妻店加盟发展“便利店”,促进农村零售市场的连锁化发展,努力构筑一张保证商品质量、渠道供应规范、服务方便快捷的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

通过明确乡镇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属地管理职责和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健全乡(镇)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的聘任、管理制度,并建立各级各部门责任追究和监督考核办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执法合力,构筑一张没有监管“盲区”的“监管责任网”。

通过对各相关食品监管部门的群众监督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参与意识和水平,夯实监管基础,加强监管力量,构筑一张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及时的“群众监督网”。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人类健康;添加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市场食品种类逐渐增多,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给人们的健康带了严重影响。许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卫生没有达到标准,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健康安全标准。所以,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出

(一)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类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为之存在的必需品。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直接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奶粉中加入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39965个因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健康出现状况,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国多家乳制品厂家的产品进行检测,有20多个厂家存在使用三聚氰胺的现象,影响十分恶劣。此外,我国还存在“毒大米”“地沟油”等不安全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二)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经济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食品的生产促进了众多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会导致国家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出现瘫痪现象。如2002年,由于欧盟国家在我国出口的肉类产品中检查出有使用氯霉素的现象,于是禁止我国肉类食品进行出口,导致我国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于此同时,我国有上百家肉类食品生产企业面临倒闭,上万员工下岗失业,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一)厂家偷工减料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许多厂家为了谋求更多经济利益,在维持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只有降低成本才可以达到谋取更多利益的目的。于是,部分厂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者减少生产程序,致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如2011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因为物价上涨,许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地沟油对食品进行加工。地沟油对人体危害极大,容易导致食用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现象,甚至引发食用者出现癌症,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食品生产缺乏管理

虽然一直强调食用绿色无公害食品,但对目前市场上的食品进行观察,多数食品原料均属于农产品,所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严重影响。部分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农药或催生剂,进而导致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如2011年,河南省孟州市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当地养猪场使用“瘦肉精”进行生产养殖,致使有毒猪肉进入食品加工产,从而生产出有毒的食品。同时,由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中各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使用含金属量超标的水对牲畜进行饲养,由于生物富集,会使得这些重金属残留在牲畜体内,人食用以后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危害。

(三)厂家滥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不能使用过量。但目前食品生产过程中,仍有部分生产厂家出现过量食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或者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符合卫生标准。如很多厂家为了使生产的鸡爪色泽光亮,于是在加工过程中使用双氧水与氢氧化钠对鸡爪进行浸泡。

(四)检验制度不够完善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的完善程度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很大关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否正常进行完全依赖于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设。由于目前市场上的食品种类过多,监督管理人员不能对每一种食品进行及时检查,导致监督管理容易出现遗漏,造成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此外,食品生产厂家滥用食品标志、监督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问题均会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食品质量安全应对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对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并及时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看食品中是否有农药残留及兽药使用超标等。,由于市场上食品种类过多,为了避免出现漏检、重检等现象,监督人员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查时,可以实行分类检查,对每类食品都能够做到彻底检查。

(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食品质量安全给消费者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消费者自身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投入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对出现的不安全食品能够做到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

(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媒体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媒体不仅可以对不法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安全食品进行曝光,同时可以对群众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教育,使消费者具有一定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在购买食品时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不会盲目购买食用。

同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还学要提高食品生产厂家的道德素质,使其在进行食品生产时,不会只追求经济利益,还会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

四、结束语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关乎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严重影响。所以,食品监督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使人类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以推动国家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广兴.注意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具体问题[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05).

[2] 金维亚.谈如何开展地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J].监督与选择,2005(12).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7

辽宁 大连116025;3.宁夏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750004)

摘要:通过建立经济优化模型,本文分析了网络食品经销商与食品生产商的食品质量检验合格率相关决策行为,并对网络食品经销商与食品生产商的单位食品合格率符合标准规范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食品生产商决定的最优单位食品合格率,受到网络经销食品采购价格的负向影响、合格食品单位净溢价的正向影响以及净损失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网络食品经销商;食品生产商;食品检验合格率;网络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8-16

作者简介:费威(1982-),女,辽宁鞍山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经济优化;王俏荔(1975-),女,山西交城人,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学,食品卫生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需失衡下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CGL040;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食品回收安全处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jjx-08;大连市社科联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大连市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dlskzd054;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利益联结视角下辽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C02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网上购物作为日常消费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完善,也为普通食品、生鲜食品以及快餐的网上销售带来了新的契机。网购食品的“物美价廉”和方便快捷,使其成为广大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重要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不断被曝光,例如“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网络订餐平台相继被发现存在“黑作坊”无证经营、卫生条件恶劣、网售进口食品缺乏相应的安全卫生检疫许可、假冒伪劣过期食品的网上滥售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深入研究,揭示关键环节主体相关行为动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网络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是随着近年食品行业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开始的。谢建华和孙云曼(2013)分析了我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及特点[1];刘小兰(2015)指出消费者无法通过触、闻等方式直接接触食品,只能依靠网页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使原本就具有“信任品”特征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2];孟璇(2015)[3]和李伟(2015)[4]认为网络食品市场监管难点主要体现在网络食品销售的法律依据缺乏完善性、经营主体资质把关难、信息不对称加剧、涉及区域广、线上食品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对此,国外的研究文献通常依照西方政府规制理论分析新兴市场的特点,及时将监管统一到现有的法律规制范围内。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2013)认为,在质量信号供给不足、优质不能带来优价的市场上,生产劣质品是每个商家的优势策略[5]。董春晓和慕玲(2015)研究认为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价格信号供给过剩,导致消费者需求的质量弹性低与价格弹性高,由此消费决策行为所带来的宏观效果造成网络食品供应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趋势,从而导致网络食品安全问题[6]。因此,互联网食品安全的治理思维不能照搬实体经济监管的模式,政府不可能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小商户,而应以质量信号的供给为着力点,才能实现治理绩效的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分析了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追溯[7-8]、检测等质量安全决策[9-10],零供双方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的双重检测与奖惩行为[11-14],以及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监督与激励机制[15-19]。

综上,现有文献对于食品经销商与生产供应商等相关主体的质量安全控制决策和行为的研究较为丰富,但针对网络食品经销领域的质量检验等问题的分析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建立经济优化模型,分析网络食品经销商与食品生产商的质量检验合格率相关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微观视角为加强我国网络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该结论表明,随着网络食品需求的日益扩张,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会进一步增加。当食品需求量受到采购单价或者网络食品销售价差影响更为显著时,即网络食品销售的低价格对需求的激励程度特别明显,那么网络食品销售量会急剧增加,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就会增加。其次,对于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在严格的、较高的单位食品合格率规范约束下,食品采购单价相比于合格食品净溢价较低时,如果食品消费市场对质量安全关注度高,社会各界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这种合格食品的单位净溢价更显著,就会激励食品生产商提供具有较高合格率的食品,从而增加其预期利润;在较低的合格食品规范约束下,生产商供给合格食品的机会成本相比于收益更高,合格食品供给会产生净损失,随着该损失额的减少,供给合格食品会使得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有所增加。相应地,在严格的、较高的单位食品合格率规范约束下,食品采购单价相比于合格食品净溢价较高时,较高的单位收益将对食品生产商的合格食品净溢价产生挤出效应,食品生产商会采取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食品检验力度。而由于较高的食品合格率标准规范,社会各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较高采购单价下的食品生产商机会主义行为作用下,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也会随着合格食品净溢价提高而减少。然而当食品采购单价较低时,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受到该单价上涨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显著,会随之上涨而增加;当食品采购单价较高时,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受到该单价上涨对合格食品净溢价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而当采购单价上涨时,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会减少。

四、启示及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和建议:

第一,加强对食品的抽检力度。根据检验成本决定适当的食品抽检数量与最大可接受的不合格食品数量。无论是食品经销商还是第三方网络平台,亦或是政府有关质检部门,对于食品质量检验都要严格严肃和态度端正。在针对不同批量食品的检验时,都要用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确定相应的抽检数量与不合格食品最大可接受数量。

第二,网络食品销售相比于传统渠道销售的食品价差增大,有利于网络食品销量进一步增加,进而能激励食品生产商加强食品质量生产,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合格率。因此,在严把质量安全关、正规经营的前提下,促进和鼓励网络食品销售良好发展对于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应通过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网络食品销售流程与监督检验环节,从而降低网络食品的经销成本,维持甚至加大一定的食品销售价差,实现对食品生产商等相关主体的正向激励。在网络食品销售中更应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消费者的网络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并制定与网络食品质量安全奖惩细则以及网络食品售后维权标准规范,从而增加供给安全食品生产商的品牌声誉,增加合格质量安全食品的相对供给收益,在经济上加强对生产商的行为激励。

第三,通过合理地设定合格食品的质量标准规范,结合市场对合格食品的适当反映,能够促使食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等相关主体自主选择符合质量标准规范的行为。具体而言,较高的合格食品质量标准规范与合格食品的高净溢价能促使食品生产商根据自身利益选择生产供给符合质量标准规范的食品。同时网络食品经销商会更为积极地经销该类食品,实现社会各界的多赢。

第四,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价值观。这主要是由于网络销售食品需求量受价差影响的显著性增强或者采购单价上涨时,食品经销商的预期成本会增加,食品生产商的预期利润会减少。对于网购食品,不能一味追求价格的低廉,更应注重所购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生产商的口碑,以及经销商所提供的相关售后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消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网络食品经销商不一味追求所售食品的低价格,从而采取以牺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而压低采购价格、减少检验成本的行为,并且也会激励食品生产商采取有利于提升食品品质的行为。

第五,确立网络食品销售的官方评价体系并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目前我国网络食品销售的网评没有统一的鉴定和规范标准,经销商可以通过雇佣网络“水军”等方式虚假的食品质量等相关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相关食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网络产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评价与的官方平台,由专门的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类别产品进行分门别类的统一规范。并且为消费者提供网页、微信、微博和短信、电话等多种方便快捷的查询相关信息的方式,同时对日常信息及时进行公开公布。

参考文献:

[1]谢建华,孙云曼.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3(10):168-171.

[2]刘小兰.基于网络销售的食品安全信号博弈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5(9):31-33+36.

[3]孟璇.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5(12):284-285.

[4]李伟.加强网购食品安全监管 打造互联网食品的安全体系[N].中国食品报,2015-03-16(003).

[5][美]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董春晓,慕玲.“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安全监管[N].学习时报,2015-05-25(004).

[7]Brian L B. Trace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at Supply Chain: Implications for Firm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 34(3):13-26.

[8]梁杰,陈雨生,尹世久.基于实验经济学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5(6):9-17.

[9]Tirole J. A Theory of Collective Reputa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and to Firm Qualit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6,63(1):1-22.

[10]Carriquiry M, Babcick B A. Reputations,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89(1):12-23.

[11]Foster S T.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26(4):461-467.

[12]Kuei C, Madu C N, Lin C. Developing Glob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49(15):4457-4481.

[13]陈瑞义,石恋,刘建.食品供应链安全质量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结构、信息与关系质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34-40.

[14]于荣,唐润,孟秀丽,等.基于行为博弈的食品安全质量链主体合作机制研究[J].预测,2014(6):76-80.

[15]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16] 廖卫东,等.食品公共安全规制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7]周应恒,王二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一个总体框架[J].改革,2013(4):19-28.

[18]周小梅.激励企业控制食品安全的制度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35-41.

[19]王晓莉,李清光,冯蔚蔚,等.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的选择――结合全景敞视主义规训效应的思考[J].财贸研究,2016(4):76-84.

[20]Starbird S A. Designing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the Effect of Inspection Policy and Penalties for Noncompliance on Food Processor Behavior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 25(2): 616-635.

An Analysis of the Food Inspection Qualification Rate of Food Distributors and

Food Manufacturers――On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

FEI Wei1,2,WANG Qiao-li3

(1. School of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2. Center of Econometric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decisions of food inspection qualification rate from the network food distributors and the food manufacturers by build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models,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network food distributor and the food producer to decide the unit food qualification rate to meet the standards,finding that the optimal unit food qualification rate decided by the food manufacture i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food purchase price of the network distribution and the unit net loss, while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unit net premium of qualicationfication food unit.

食品安全与经济篇8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生命与健康权利的保障,因此一贯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总有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的驱动,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制假、售假,坑害群众。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苏丹红、毒火腿、瘦肉精、黑心月饼、染色馒头、地沟油……,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故轻者致病,重者要命。举国上下为之惊恐、为之愤怒。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屡治不绝,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是体现在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体现在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我们只注意食品的细菌总数,而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体现在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已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正所谓没有犯罪分子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

问题食品不仅危害群众身心健康而且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大打折扣,以至于影响到同一类企业的营销业绩。这种情况以奶粉业最为明显。婴儿食品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但是婴儿奶粉却是问题连连,先是阜阳奶粉,再是三鹿奶粉。经过这两次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国产奶粉一蹶不振,国外品牌乘势涨价,每次涨幅约20%左右,但是并没有降低各位家长的购买热情。国有品牌中的问题奶粉毕竟不是主流而是个案,但是现在却形成了整个奶粉行业受到牵连的情况,这对我国国产品牌奶粉是一个重创。此外,由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治疗费用,或是由个人支付,或是由国家进行报销,这将给个人或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正在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不断谋求有效的方法。如果某个家庭此时因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对患者进行治疗,需要支付大笔的医疗费用,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因此致贫。如果这个家庭购买了医疗保险,则国家将会承担起大部分的经济压力。这种情况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医保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个人的消费能力急速降低,不可能成为拉动内需的一部分,而对于国家而言,有限的医疗资源需要分配给更多的患者,则可能降低其他医保人员的受助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出口企业为例,最近我国出口的食品由于不符合出口国卫生标准而遭扣留的情况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使企业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可能导致破产,由此会带来工人失业。这种情况恶化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失业率将上升。而社会失业人员的增多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解决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势在必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找到这些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只有找到根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当前深深困扰人民生活的食品安全问题。总结我国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难发现导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国际食品卫生标准相比,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相对落后。目前,CAC是普遍被国际接受的食品安全标准,英、法、德等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80%以上采用的是国际标准,日本更是达到90%以上。甚至有些发达国家的国标已经超过了CAC。而我国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二,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为一些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空间。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起步相对较晚,因而一些法律法规相对不完善,导致出现一些法律漏洞,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有具体规定,但是由于缺乏时间的验证,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条款,存在一些漏洞,为一些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政府职能部门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机会。

第四,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缺乏道德约束,毫无社会责任感。他们研究相关法律,寻找漏洞,唯利是图,在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逃避法律的制裁。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择手段、不计后果降低成本,利用法律法规覆盖不全的漏洞,偷工减料,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廉价工业原料。也有不少实力薄弱的企业为降低成本,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形式来牟取暴利。这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第五,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造成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尽快完善与健我国全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针对我国相关法规与标准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与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且要在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的违法现象做出快速反应,在情况恶化前提前更新完善相关法律,使得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

第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与个人。在进行经济处罚后,还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应当从食品的原料、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进行监管,提高市场准人条件,淘汰不合格企业,建立企业与企业主诚信档案,使得一次违法,终身接受监管。要建立健全问题食品举报快速反应机制,坚决避免出现执法者无权处罚、有处罚的权力者无权执法的尴尬现象。对食品企业的监管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出现问题,一把手直接承担责任,从而形成从上至下的监管。

第三,应加大对问题企业的惩处力度。食品企业是有限理性的,具有经济人思维,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在进行食品的供给时,拥有较大的信息成本优势,如果对违法后果的预期成本低于违法收益,他们它会尽一切努力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不惜损人利己,公然违背政府法律,甚至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所以必须加大它的违法责任后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罚款层次、行政处罚层次,而要给予相关责任人刑事处罚,能力处罚――禁止它从事食品生产的资格,对违法企业的商誉给予降级惩罚,增加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它在巨大经济、法律、社会成本的压力下克制机会主义行为。

第四,建立我国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第五,强化食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制止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是食品安全防护网的首要防线。我国法律应该明确食品经营企业具备的卫生条件和检测手段,对食品企业的立项、安全状况进行实质性审查,增加对食品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强制性的培训和实质性的、不流于形式的考核,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六,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第七, 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这样在对食品企业实行“他律”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自律”。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缘于多种原因,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规范、食品安全标准混乱、环境污染欠账太多、违法成本过低、道德良知沦丧等等。这就意味着,要根治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用重典,出重拳”固然是应急治乱的可行策略,但从根本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这就要求监管不能止于一时的行政或法律动作,而应从源头入手,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上一篇: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