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0:46

新时代教育评价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1

关键词: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发展与创新

教育教学评价是现代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教育教学评价的思想虽然源远流长,如果把古代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渊源和萌芽,那么教育评价的历史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但是教

育教学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变成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教育教学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可以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在加强教育教学的宏观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是达到评价目的、实现评价目标的手段。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评价方法技术,教育教学评价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研究、挖掘、创新科学实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技术,已是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一致性,提高教育教学评价质量的当务之急论文。

一、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杰出的教育学、心理学家泰勒在历经八年(1934-1942年)的研究后证明:如果把培养高级智慧技能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这些技能就必须加以测量(教学中的测量就是评价),在此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学,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和原则,呼吁人们把注意力从测量转移到评价。因此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看,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育测量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工具之一,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现代教育教学评价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教育测量的深化[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与广大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实施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研究、更新评价方法,普遍采取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相对评价法。该评价方法是在评价对象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群体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群体中所的位置;(2)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用客观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对每个评价对象的教育目标达到程度进行评价;(3)个体差异评价法。将被评的群体中各个个体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较,或将该个体自身若干侧面相比较的评价方法;(4)量化评价法(定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采用数学方法,或在分析教育现象时用数学方法作为手段,或将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用数量表示;(5)非数量化评价法(定性评价)。常用方法有等级法、评定法、写评语法等,评价结果多用语言进行描述。(6)自我评价法。由评估者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方法;(7)他人评价法。如上级对下级、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教育评价等。勿庸质疑,这些评价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当代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极其复杂性、教育教学活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的特点加上评价技术与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绝对客观、准确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局限,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2]。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发现了上述评价方法的不足与缺陷,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专家、学者开始对教育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主张将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由此,教育教学评价方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虽然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者们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纵观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质性评价。即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量化评价曾经是世界各国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创新的定量评价中,要求记录学生活动的时间、次数、频率,合作学习时间与师生互动时间等。但随着教育教学评价向着全方位、综合化方向的嬗变,仅仅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教学现象。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各国教育界倡导实施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之一。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被评价对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改进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与此不同的是,终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后作出关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前者对评价的关注重心过分集中在结果,后者则注重过程。尽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准则、标准、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本质的,随着一些新的评价模式的出现,这些差异正在变得模糊起来。因此近年来,教育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的关注学校发展的过程、育人的过程;受教育者求知的过程、受教育者探究知识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只有关注过程评价,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另一大特点。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往的评价主要是以他评为主,忽视自评的作用,仅仅把自评看作是他评的一种陪衬的手段,是为他评服务的,自评完全流于一种形式。随着多元参与的评估机制的建立,人们意识

到自评与他评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自评是他评的基础,而撇开自评的他评是十分困难的。通过自评可以提高自我督促、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以及信息相互印证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被评价对象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被定势和习惯掩盖的问题,促进自我反思。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的结合以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合,这几种评价形式的相互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又可以使其缺陷和不足互为补充,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充分体现发现价值、证实价值、价值增值的评价目的[3]。

二、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走向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守存教育向创新经验、授受教育向独立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巨大变革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演变,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教育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积极创造出新的、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变革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评价的创新都需要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做出相应的创新。而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教学评价专家、学者敢于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加以剖析与分析,唯其如此,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及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者们开始重视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尽管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建立面临重重困难,但人们依然在创新评价方法的研究上艰难跋涉,着力推行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4]。概而言之,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动向有:

中介性评价。中介性评价是指由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价专业组织开展的教育评价。行政性教育评价(包括政府教育部门评价与教育部门的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不可避免地具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譬如说:行政性教育评价明显存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价值取向偏颇、评价模式封闭、评价功能狭窄等缺陷。建立与建全中介性教育评价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中介性评价具有以下两大主要优势和功能:(1)评价机构的人员构成具有全面性;在评价关系中具有超然性;在评价主体上具有专业性;在组织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2)中介性评价除了能具有客观、公正与科学的特点外,还具有评价主体多重性、价值取向多元性、评价模式开放性、评价活动沟通性等特征。因此,如何创造与运用中介性教育评价方法,以保证中介性教育评价的权威性,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评价方法创新中的一大新动向。

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过程,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整改的机会。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该评价方法既可以用于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可以用于对学校教学活动或教学水平的评价。(1)教师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教师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体现教师教学表现和水平的资料,诊断和分析教师的教育实践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2)学生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其内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3)学校发展性评价。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校进行评价,首先要求学校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做出合理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和环境的变化设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及时调整未来发展方向。学校发展

性评价是以改进和发展学校教育工作为根本目标,不仅关注学校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学校发展的过程,关注学校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学校发展性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性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学校规划未来发展的功能。

后效性评价。后效性评价是指将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社会、媒体、用人单位、毕业生自评等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主要表征。让学校与人才流向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评估网络,使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育重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校急功近利,以牺牲长远目标为代价,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反馈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对照目标找差距,随时调节不恰当的教育活动,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后效性评价是国外高等学校对毕业生质量追踪评价

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

的青睐。

区域性评价。以往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学校及学校以内的评价,现在及未来教育评价的焦点已逐渐拓展到区域性教育,区域性教育成了教育评价的对象,成了必须进行价值判断的对象。创新型课堂教学评价。新的课程理念催生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方面,强调“以学论教”及多向、多元相结合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提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创新。(1)是否体现教学的基础性;(2)是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是否体现师生的平等性;(4)是否体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5)是否体现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性;(6)是否体现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7)是否体现评价的激励性。除了上述方面外,课堂教学评价还要考虑目标设计、师生关系、独立学习、语言表达、教学节奏、质量效度、教学风格等。不难看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是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

教育教学评价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指导思想、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动下,不断教学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创新走向,把握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与技术,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各类教育现象及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参考文献:

[1]程书肖.教育评价技术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廖继昌.多元化教育评价初探[J].科学教育研究,2006,(7):21.

[3]张远增.教育评价方法认识与教育评价实践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3,(9):35-36.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2

1.学校主体

高校领导与管理机构往往是由教育经验丰富的教育精英组成,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宏观设计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设计上具有较强的理论高度,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参与评价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2.教师主体

高校要M一步凸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的优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比较准确,而且熟悉学情,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评价客观,这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主体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有助于从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学习需求等,进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丰富课程评价内容,多维度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目标

1.重视传统文化内容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内容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实践等进行评价,尤其应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实际需求。

2.关注时代鲜活内容

时代在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就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也难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时代内容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贴近时代,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具有前瞻性,肩负起时代使命,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提升有效性。

三、颠覆传统评价形式,多渠道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从教师层面评教

评教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评价,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突出学生主体,是否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是否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品质培养,是否围绕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是否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等。评教的主体要丰富,可以开展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学校评定等,多角度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2.从学生层面评学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 “学”的评价要实现评价重点的转移,从知识性评价向技能性评价转变。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效率,不在于看他们掌握了多少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与知识,重点看他们能否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思想价值观、学习品质等。

四、结语

基于评价视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单一地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向多个角度转变,发挥评价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中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黄蓉生.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2]朱国芬.“有限理性”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4(5).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因素,其中有好的因素,也有不好的因素,我们将其定义为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使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这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其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学效果和价值体认。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使之实现科学化,这应当成为每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学者为主体,对教学者的所作所为进行的评价,而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强调对资金物力等硬件的投入,而没有重视对人才思想的投入,还有过分重视教学成绩,重视思想政治考试分数等,这都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种走形式的工作。为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再流于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2 把握好教育的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局评价科学化要求要把握好教育工作的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把握好主体和客体属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属性即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就是要满足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之间的互相适应和互相需求。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来说,其评价内容是客体是否满足、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满足主体需求必须要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这同时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否科学化的重要标准。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想合格的迈进社会,就必须要充分联系时代的主流意识,并根其形态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身心发展计划,以之为动力基础,同时展开科学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要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包括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是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否有利等。一般来说,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转型阶段,因而其在心智和思想方面都会比较复杂,往往会感到很迷茫,无所适从,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个体也会逐渐趋于成熟,他们会吸收新事物,更新新信息,从而促进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这种发展的模式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必要及时、实时地获取学生的发展信息,并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的跟进和革新,这样才有利于改善我国高校长久以来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

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化,这首先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的要求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考察教学者是否按照相应法律政策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要坚持党的行动路线和方针政策,这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本。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教学者要引导学生并确保学生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还要考察教学者是否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是否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改善,以及有没有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等。这些方面具体表现为学校有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没有努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困难,有没有监督思想政治教学者的教学工作,有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校党政干部的带头和指导作用,有没有认真考察学生个个团体组织的建设工作,有没有为学生提供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的机会,有没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等。

4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其中新媒体的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尤为重要。数字通信技术的普及使新媒体很快取代了开放性、交互性等都比较差的传统媒体,逐渐成为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载体。这是由大学生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而反过来,他们也成为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而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新媒体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为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的面对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来展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将新媒体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以科学武装思想,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5 结语

立足长远,对于我国目前许多的社会问题来说,都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可以说发展是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而也只有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促进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的水平。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要使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能够长期有效的发挥效果,就需要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去不断地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姜玲玲.树立健康人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03).

[2]黎齐英,宋德源.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2).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4

关键词:教育公平 信息化 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然而教育公平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并不会达到教育世界的“理想国”,但是它有可能改变境况不利者的地位,受我们关注。教育公平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如历史性、相对性、主观性等,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因此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动态的发展。在信息时代,教育公平又会被赋予新的使命。

一、信息时代实现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下的教育观念突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在清除课堂与学校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意义的主体性、本质主义、权威意识等有关教育问题的争议。它倡导的是一种非中心、非二元对立、多元化的、大众化的、民主化的文化取向。为适应这种挑战,我们提倡信息时代新的教育理念,如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创新性学习”教育模式的理念、个性化选择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性,但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的匮乏;2.数字鸿沟加深;3.教育与技术不能有效整合;4.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5.精英教育观念的突显;6. 教育保障制度的不完善;7.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等。

二、应对措施

1.扩大教育规模

利用网络的普及性,可以相对扩大教育的规模。只要具备了基本的网络条件,任何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加入学习者的行列,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不同层次的人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要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范围,增加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以此扩大教育的规模。

发展远程教育就是扩大教育规模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尤其是农村远程教育,农村远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切实加大对农村远程教育的宣传,探索出一套既适合国情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和规范。

探索发展移动学习也是扩大教育规模的一条途径。移动学习,就是利用无线电话和无线通讯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移动学习环境。在现行技术设备上,学生只要拥有移动电话(手机)并配备便携式键盘,通过e-mail的方式促成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沟通,并能尽快地进入学习单元,可参与讨论、发言、答疑、问难、解惑、布置作业或提交作业。移动学习的目标群完全可扩大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内外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猎奇的是手机,好玩的是发短信、聊天、玩手机游戏,他们是总在线的玩家,移动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总在线”的玩家引导到学习科学知识,通过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也很自然地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2.加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了教育资源的低质量。网络提供的沟通性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完善同一教育资源。同时,资源共享也减少了同类资源的重复生产,不至于同一资源过多而稀缺资源始终缺乏,避免了重新开发资源耗费的人力、物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要求。

3.协调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

第一,继续加大对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同时支持中等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鼓励中间地带与发达地带的合作与交流,倡导中间地带与落后地带的合作与交流;第二,注重减少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鼓励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精神与物质技术上的支持,号召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借鉴,从而缩小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第三,帮助不发达地区从观念上进行教育信息化脱困。观念更新是首当其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对不发达地区教育扶贫也有重要意义。第四;从资金上进行教育信息化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总规模为307.1亿元,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总规模达到366.9亿元,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9.5%。

4.加快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加快信息社会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全社会应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在教育目标上本来就是错误的,学校的使命是竭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升学率也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的全部要素和品质,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第二,学校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倡导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具有超越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成为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倡导表现性评价的同时还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而不是只看分数。

5.加快信息网络的法制化

我国目前的网络管理与经营还很不成熟,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非常松散,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机制,明确网络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多层次的社会网络行为评价标准,构建适合计算机网络交往和学习特点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建立规章制度,使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的一系列网络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强化舆论监督,加强全民的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从而使全民为信息空间提供有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信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确保教育投资能落到实处,切实改善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为实现信息时代的教育公平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向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关于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探讨.职教通讯,2001(10)

[2]蓝威.论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及法理思考.沧桑,2010(06)

[3]赵正兵.论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及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10(01)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5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改革评价;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11-03[ZW(N]

[作者简介]韦卫(1965―),男,江苏大丰人,本科,江苏省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报告的这一论述,体现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那么教育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呢?2013年12月7日,我市召开了义务教育工作会议,笔者在会上聆听了成秋生局长题为《确立四种观念,让教育返璞为真》的讲话,学习了“朴素的教育观、明智的教师观、大度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四种观点。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工作实际和心路历程,笔者深深地感到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内容、改革评价机制五方面入手,加大教育改革和创新力度,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便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向和行动。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以德为首,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要超越唯分数第一的观念,坚持质量的全面性、管理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强调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生:既强调分数、升学率,又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既强调学生的道德品格、个性、行为习惯,又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沟通能力;既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和实践能力。

教师: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以民主、平等、和谐、人道的关系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应以平等的首席、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导演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演、主人、主体。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既要能教好书,又要能育好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教育科研和体育艺术素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校:既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又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还提升了全体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同时文化不断积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价值观念充满校园,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争当学校的形象代言人。

二、改变教学方式――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传统的教学观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似乎成了真理的化身,学生是绝对的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方法刻板单一。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分,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习惯于千人一面、万人一书,单一的教学手段,刻板的教学方式使“唯师、唯书、唯上”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灌,学生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立于被动一方,消磨个性,灭掉灵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部分“尖子”学生在被强行灌输、大题量、超强度训练、死记硬背、超大考试密度等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书面成绩,但它是建立在学生被压迫基础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切地讲,这种应试教育的做法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定会破坏学生的学习生态,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而言,更是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教法之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强迫活动。现代教育应重视人的培养,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生本化的、探究式的、独立自主的、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讲究师生民主、平等、和谐与人道,讲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讲究因材施教,教、学、做相结合,讲究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过程与学习情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教法对培养学习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必定能起到持久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双分”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如今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知识以两年一个周期的速度更新,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开放化的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现存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再也不会是“一劳永逸”。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广大教师必须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开放化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时空、全天候与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信息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发展带来了猛烈冲击,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师的支撑,现代化的教师既要教好学生,使学生有优良的学业成绩、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个性品质,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掌握日益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教学渠道。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文化的传播,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藩篱被打破,不同的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大脑,不良的文化思想、腐朽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学生未成熟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意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积极的示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另外,还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大师就是那些用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开放的思维对待学生,以教育科研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要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着力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牢固建立“问题即课题,学生的健康发展即对象,师生互动的课堂即实验室,教育教学行动即研究,师生的共同成长即成果”的思想意识,以教育科研为载体,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四、调整课程内容――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核心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打“战”,推进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活动课,“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二阶段――“攻坚战”,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各学科课堂,各地中小学纷纷以此为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产生诸如“生命化”课堂、“生本化”课堂等,但这场“攻坚战”还是久攻不下,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课堂教学还是鲜有生命活力,知识、技能为主的价值取向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应该是素质教育没有课程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没有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中。2001年教育部开始第八次课改,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创新。为了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知识转向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人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新观念、新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培养,把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学生简单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程,充分发挥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生生、生机互动助学的课程功能。当前,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要注重把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五、改革评价机制――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教育评价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诊断、导向、激励、选拔和反馈的功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现状。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其次要建立促进教师与学校不断提升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和教师对自身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学校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学校、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最后还要改革评价内容、方式。要通过民主测评、社会调查、群众访谈、口试与面试相结合、成果展示、演讲答辨、操作竞赛等多种方式,考评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使考评更具科学性、全面性。

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全体教师要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管理思路,以“朴素的教育观、明智的教师观、大度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指导我们的办学行为,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11).

[2]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6

关键词:教育评价;审美意蕴开掘;档案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55-05

一、创造与自由: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开掘的内涵及意义

“美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或对象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 ]审美就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的审美源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源自现实世界中人的价值或意义。而人要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就必须要具有创造性。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创造从而实现自由的最大化,产生一种自我实现后的精神愉悦,同时,主体通过与客体(类主体)的交流与对话超越了占有客体的功利性目的,主客体从二元对立状态转变为一种“物我”相融的和谐境界。

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就是指在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要素中能够以生动的形象蕴涵或展示学生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使之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并借此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他们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从而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进一步确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力量。教育评价中的审美意蕴开掘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中能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评价的内容有着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营造一种基于欣赏之上的和谐审美关系。

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之一。其次,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中践行的表现之一。因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感和解放感,因此,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2 ]。再次,它有利于化解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对“和谐教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它解决了学生参与评价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热情都无异于一剂良方。

二、预设与控制:传统教育评价对审美意蕴的遮蔽

与应试教育相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活动,长久以来,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所创建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这类评价的核心是以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和依据开展评价活动,用统一的目标与标准来判定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发展,其着力点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果的‘鉴定’。” [3 ]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在理念、功能、过程方式、结果等方面体现了如下特征:

1. 教育评价理念:预设与反映

我国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建基于技术理性之上。工业化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这种需求决定了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取向:教育评价像工厂的产品检验一样,是一个客观反映的过程。即事前给社会所要求的技术人才确立一个可以测量的标准,在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时,采用各种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然后把所获得的客观信息与预设的标准进行对比,以此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社会(通常由学校和教师代言)所定的要求。

2. 教育评价功能:鉴定与控制

传统教育评价把学校比喻为工厂,把教育评价简化为运用标准化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过程:一方面,对学生实施“客观性”的鉴定。“评价者就是生产者,他们利用事先制定好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通过这些标准,‘质检员’一方面筛选出‘不合格产品’,即学校中的学业失败者,另一方面把‘合格产品’输送到下一道工序,即升入高一级学校。” [4 ]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贴标签”,人为地给学生划分优劣,再给以相对应的的奖惩措施,迫使学生不断地与既定标准靠拢,最终保证他们沿着学校或老师给定的轨迹前行,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有力控制。

3. 教育评价方式:共性化和数量化

因为学生为数众多,要完成对所有学生的控制目标,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根据共同的教育方针、目标、内容、规范等要求,确定普遍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原理作为统一的评价内容,然后对学生实施共性化鲜明的测验。所谓“共性化评价是指对某一教育群体或其中的个人或个体,实现或达到统一的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规格、标准和素质等要求的状况、程度、结果等的评价” [5 ]。而为了顺利对学生进行精确鉴定并便于比较,学校或教师把通用的评价指标细目化和层次化,并给每个具体方面赋予一定的权值,明确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同时,采用统一的纸笔测验,给笔试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分别给以相对等的分值。最后,教师根据试卷内容制订一份“标准答案”,以便于在考试后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回答打分。而所得分数又成了教师给学生鉴定的客观依据,于是实现了教育评价的控制功能。

4. 教育评价结果:知识输出与再现

在按期举行的标准化考试中,学生根据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要么对问题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要么从题目所列出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要么根据题目要求补充内容。这一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学生把存储在大脑中的普适性原理、定律等实行即时的提取与输出,在知识再现的同时完成对考试题目的回答。

5. 传统教育评价的消极影响:审美意蕴的严重遮蔽

传统教育评价是以“抽象的人”作为理论假设的。“‘抽象的人’认为,人的存在是作为‘类’而存在,人只有通过‘类’,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本性。因此,教育评价目标制订的依据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人的一般要求,把对人的一般要求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目标。” [6 ]但是,以“抽象的人”为假设的教育评价在追求客观性、共同性、规范性的同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在追求精确性、易操作性的同时,忽视人的丰富性和情感性。

首先,从评价的内容看,传统教育评价为了适应精确化的闭卷笔试,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多为容易进行对错判断的客观知识,侧重于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而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罗列与文字的堆砌,答案缺乏形象性与生动性,这些都严重抑制了学生审美精神的发挥与审美能力的形成。

其次,从评价方式看,传统教育评价强调学生的作答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导致评价主体的‘官方化’和‘他人化’,把评价对象看作是被动受评的客体,而忽视他们的主体性,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7 ]没有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参与教育评价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再现与重复,个人的自我无法实现,审美特性自然无从谈起。其结果是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只好把教育评价结果与学生利益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与学生的荣誉相结合,利益成为教育评价发挥功能的催化剂。” [6 ]而利益的泛化,又使“很多青少年学生深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学校功利性教育评价的影响,越来越成了‘无根之人’,他们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使生命的诗意尽失” [8 ]。

再次,从教育评价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以利益为“诱饵”的教育评价,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美好的共存状态严重被破坏。一方面,这种评价过分地涉及学生个人的利害关系,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学生从畏惧考试到从心底里排斥老师,师生间关系紧张。而评价一旦不像学生所期待的那么公正时,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行为,最终引发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互不服气,互相猜疑,闹矛盾,从而使本来纯真美好的同窗之情消失殆尽。

三、建构与欣赏:当代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以档案袋评价{2}为例)

美国当代教育家库巴和林肯从整体上给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划分为几个阶段:测量、描述、判断、建构。“‘测量’时代是以测验为中心、教育本体为主,‘描述’时代是以目标为中心、社会需要为主,‘判断’时代是以决策为中心、社会效用为主,‘建构’时代是以人为中心、人的需要为主。” [9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教育评价正处于“建构”为主的阶段。总得来说,今天的教育评价思想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变:“针对以前教育评价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针对以前教育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提出教育评价主客体的相互尊重和对话;针对以前教育评价方法论的实证化倾向,提出教育评价的人文化方法论,等等。” [10 ]

在国内,素质教育从提出口号到具体践行,其间已有20余年,虽然因为遭遇教育实践的重重阻力而发展缓慢,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成了当前中国教育最炙手可热的语词。“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指完成了社会化的人,更着重指立足于生活情境的“具体人”,培养人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审美情操是成就“具体人”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创新意识的淡薄与创新能力的低下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大“软肋”,而这一“软肋”无疑就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创新意识与能力建基于自由人格,只有培养人那种既能面对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品格(即审美品格),创新才会是有源之水。审美情操培养与审美品格形成是当前中国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脱胎换骨,这其中自然包含了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就以档案袋评价为例,阐述在教育评价中如何发掘其应有的审美意蕴。

1. 教育评价新理念:建构与生成

“测量”、“描述”和“判断”等三个时代的教育评价,尽管它们在评价理念与方式上有些不同,但三者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一是评价标准由评价者或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制订,然后采取一定方式对被评价者进行考查或测试,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利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物化”,始终处于“客体”的位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二元对立与矛盾;二是3个时代的教育评价都属于“事后评价”,都是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其过去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与总结,教育评价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行为。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他们的感性系统,同时,还需要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审美意蕴的来源,因此,它要求教育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库巴和林肯的教育评价“建构”理论一方面提倡还原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消除存在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提出评价者需要融合、沟通评价活动的相关利益者,通过多轮应答、协商的方式,改变分歧达成共识” [11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评价与教学活动齐头并进,并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随时对评价的标准、内容等做出即时而灵活的调整。

以“建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多种,其中,档案袋评价无论是应用的范围还是产生的影响,都堪称当代教育评价新理念下的代表。档案袋评价通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从性质上说,档案袋评价是典型的多主体的、质性的过程性评价。

2. 教育评价新功能:促进人的主动与自由发展

以“建构”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新理念,主张被评价者对教育评价的全程参与,“当代学生学习评价已不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考查的客体,而是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12 ]。这种做法充分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需求,意在纠正以往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外在价值实现的片面取向,变单向控制为双方面发展。“评价目的在于帮助而不是控制,应该为了评价对象的利益并支持评价对象。” [13 ]“教育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每个人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学生在对自己学习的反省中进行选择,获得主动发展、积极发展。” [4 ]

档案袋评价赋予了所有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到了应有的保证。学生通过参与档案袋评价获得了主动发展,其内容不仅仅指那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主要指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特别是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民主协商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由人格。自由人格是知、情、意的完整统一,在档案袋评价中,每个学生的看法、感受都能进行公开的讨论,它既克服了传统教育评价由于严密控制而导致被评价者亦步亦趋的保守与奴性,使学生敢于敞开“自我”;也克服了以往教育评价因为过分追求鉴定功能而造成学生认知能力片面发展的偏颇,使学生的感性得到了充分解放,为学生形成审美品格奠定了基础。

3. 教育评价新方式:个性化与模糊化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让学生真正能够主动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就必须去除传统教育评价那种高度统一标准、一刀切的方式,适度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的个人、个体现象的个性化特征或学校的特色做出价值判断。” [5 ]既然学生个体的特征是个性化的,其所体现的价值自然就不能与普适性的外在价值相提并论,而是一种基于主体与情境的“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s ),是指对人或者事物的自身价值或重要性的判断。” [14 ]这种价值是主体性和情境性的,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使人“物化”的精确性数字测量,而应该实行适度的“模糊化”评价。“模糊”的表现有二:一是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鉴定与判断关系,二是评价成为自然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建基于教学情境之上的欣赏性评价表现出了“模糊化”评价的以上特征。“所谓‘欣赏’(appreciation),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对事物或人的直接经验或体验,这是一种‘生动的感觉’(realizing sense),有别于以符号等为媒介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欣赏’即是对人或事物实实在在感受到、体验到的‘价值’,是理智判断和情感认同、接受的融合。” [14 ]“欣赏性评价”是一种“内在评价”,是一种与教学生活融为一体的“无意识”评价。它更注重对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肯定,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挥个体的潜能,而不是片面强调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让一部分学生“抬不起头”。

在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中,针对每个学生制作的档案袋内容,师生共同协商并组织班级小组讨论,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里,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带给教师的不是抽象后的等级高低与优劣划分,而是直观可感的美好图景。学生通过参与评价,不但知道了自己的独特价值,也发现了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因而“既认识到自己是‘最可宝贵的’,又认识到别人也是‘最可宝贵的’” [15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长期处在互相赏识的心理场域中,油然而生一种超越功利之上的“英雄惜英雄”的审美情愫。

4. 教育评价新结果:作品创造与个体的自我实现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不是通过单一的统一纸笔测试,而是师生收集平时的学习作品或者总结学生的平时表现,其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学生个体“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它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因而带有鲜明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作品就是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外在世界中的对象化与体现,其实质就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单纯的知识原理再现一般说并不能供人欣赏,因此也很难引起人的愉悦之情。而“创造是人类充满生机活力的象征和灵魂,自然也是美的体现” [16 ]。特别是档案袋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形式没有过多限制,除了文字类作品外,还允许有图画、实物类作品,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充足的空间。而由个体创造所带来的满足感与自豪感,是超越于外在利益之上的精神愉悦,它提高了个体悦纳自我的程度,激发个体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之情,形成一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最终使主体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达到某种特定的审美境界。

四、结 语

教育评价变革的根据是教育培养什么人或培养人的什么。今天,培养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自由人格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几乎成了我国教育界的“陈词滥调”。美好的理想之所以始终表现为口号上的重复,而不见诸于实践,个中原因复杂,但一个关键因素却是明显无疑:教育评价的现状阻碍了我国教育理想目的的实现。自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评价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教育评价中的审美意蕴开掘无意于颠覆传统教育评价,而是着眼于某个具体的层面,从弥补以往教育评价感性不足的主旨出发,意在为当代教育目的付诸于教育实践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注 释:

① 在本文中,主要指对学生的评价。

{2}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称“学习档案评价”或“学习成长记录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工具。

参考文献:

[1]韩 元.美育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1987,(2):51-55 .

[2]孙玉丽.审美化教育管理:必然之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1-6.

[3]邢 真.发展性评价:教育评价发展的新阶段[J].天津教育,2002,(11):6-8.

[4]苏启敏.成就标准:教育评价视域下的范式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21-24.

[5]王景英.当前教育评价中几种关系的理论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9-124.

[6]龚孝华.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87-90.

[7]吴 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4):38-40.

[8]朱永祥.试论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21-23.

[9]张意忠.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及其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3,(2):44-47.

[10]李春玲.当代教育评价研究的动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2):94-96.

[11]李凌艳,李 勉.从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学校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5-29.

[12]鲍 泓.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44-47.

[13]刘声涛,刘慧兰.发展性学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1,(5):35-39.

[14]李雁冰.关于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26-31.

[15]李雁冰.主体性教育评价观应是“自我接受评价”[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32-35.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快递;评价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65

现代学徒制是西方国家开展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德国为例,德国有将近60%的适龄学生会接受职教培训,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的学生,有95%的人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通过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依据企业生产规范要求和标准进行培训,既使企业节省了大量人才培养时间和培养成本,又使职业教育院校能紧跟行业、企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有效确保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和高质量,同时学生能顺利进入企业,融入社会,保证社会发展和持续进步,是一种多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逐步被企业和社会所认可,但是现代学徒制下如何对教学进行有效评价?如何评判学生学习情况?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规范现代学徒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国外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

11评价制度

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以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为例,教学制定有六方参与,即国家职教所、职业专家组、教育与文化事务部、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州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商会及工会代表,政府和企业高度参与,国家和行业组织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予以规范,有效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2评价内容

国外现代学徒制教学评价内容更注重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过程中,我们就看到该校对于学生客户服务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要求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按照企业标准、规范完成客户服务操作,并在后期对所有客户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为企业做出改进服务的合理化建议书。这种评价方式高度还原企业实际,属于高质量评价方式。

13评价方法

国外现代学徒制评价方法较为多样化,除了传统课程结业考试和技能实操考核,还包括现场访谈、工作操作观察、第三方介入、典型工作任务操作和制作等,这种多维度的多元化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14评价标准

在新西兰,政府对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标准进行管理和规范,设立职业院校绩效指标,通过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注册和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标准,行业确定职业资格与标准的内容,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察。其他国家也大多将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与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与其他政策规范的质量标准保持统一。

15评价主体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主体一般由企业、教师、行业协会作为考核评价主体,这种多方评价主体体系模式既保证了企业的高度参与性、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又保证了评价主体的客观和公正性。

2我国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21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那么在评价体系建立之初,首先要定位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以高职快递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快递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快递运营管理、综合客户经理、信息处理、国际邮件处理、营销、客服、网络策划等工作岗位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高的业务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邮件揽投、业务数据统计、账务处理、调度查验、进出口邮件处理、客户开发、新业务市场推广、国际邮件的分拣、封发、总运计划等工作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揽投、快递客服、快递营销、运输网路、国际邮件处理等,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快递企业业务操作岗位、客户服务岗位、网路运输岗位、国际业务岗位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接。所以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应该以此为依据展开相关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

22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当前现代学徒制中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多以学生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为主,其实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应该更加全面化。学生学得好不好除了学生本身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外,还受教学安排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教学手段是否完善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学评价体系中应该将学生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评价纳入其中,作为今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的依据之一。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快递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核、快递业务技能操作考核和企业实际工作绩效考核。例如,理论知识考核包括禁限寄物品考核、快递运输线路优化与路由设计考核、快递运营绩效指标、数据分析等内容;技能操作考核包括快件收寄、快件投递、快件包装、国际邮件分拣段道等内容;企业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包括快递职业能力鉴定、企业顶岗实训、快递营业厅运营实训、快递客服岗位实训、快递营销岗位实训等真实进入企业完成的工作情况考核。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素质课程和企业需求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将职业学习与企业真实工作相结合,充分满足企业对员工上手快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全维度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的检验。

2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该体现多元化,快递企业、职业院校、教学督导、快递行业协会多方联动,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细分、岗位职责、技能、规范、标准要求,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和快递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对教学形成独立、公正、客观的评价,根据相应等级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评价。

3结论

构建良好合理的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快递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各方明确职责,促进快递企业主动参与学徒培养过程,管理有序,协调顺畅。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价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快递企业要求,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对快f企业培养更多合适的、优秀的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逄小斐,谭穗枫现代学徒制多元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8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2)改进德育评价方法。一是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总目标等评价德育工作。二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定性分析为主,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定性的描述,尽可能让定性指标有量的测定,最终在深入发掘德育评价及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结论。三是要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对德育全过程进行不断的考评、检测、评估和督导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做总体的定性和鉴定。四是要坚持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从横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在发展中从纵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五是坚持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又要发挥社会力量、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不仅有学校德育的自评,还要有社会其他部门、有关人士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评价。六是坚持德育评价诸功能有机结合的原则,既要实事求是地考察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严格实行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以发挥德育评价的诊断、鉴定总结、科学管理功能,又要具体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看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看到其基础、发展、提高以及可开发的潜力,在坚持标准的同时,对评价对象从多方面予以肯定和激励,以发挥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

上一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下一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