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1 21:02:13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1

一、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用文物、插图、地图,增加了历史真实感;恰到好处地运用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让学生阅读思考,从中体会浓郁的历史味,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还选用了大量的学生阅读材料,从而训练其阅读能力,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训练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

二、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如我在教学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文图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2

教学立意是课堂的灵魂,决定课堂的关键。依据教学目的的维度,教学立意可分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价值观立意。如果说知识立意是历史的“骨架”,能力立意是历史的“血肉”,那么价值观立意是历史的“灵魂”,它驾驭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殿堂。 

如人教版必修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这一价值观给予我们课堂教学一个很好的定位,我们不应该因为欧美残酷的殖民扩张历史,就把这课的价值观定位为”培养学生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感“,这样就会很容易让本课的教学偏离了原本课程设计的航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主要讲述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历史,但在这些殖民国家扩张的背后,实际上还隐含着一条深刻的历史脉络和思考,即这些国家都曾先后崛起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但又先后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也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借鉴。 

16世纪的西班牙因为能抢占先机而强大,也因因陈守旧而没落;17世纪的荷兰因“贸易立国“成为了强盛一时的”海上马车夫“,但在18世纪最终又输给了拥有”世界工厂“称誉的制造业大国——英国。从欧洲国家先后兴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启示:世界国家的发展是多样性,同时,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机遇,还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准确把握住这一脉络,才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素材,設计教学环节,所以价值观立意会决定课堂的品质和方向。 

二、弃空洞说教,巧挖教育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造成教育青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高中生作为自我意识已觉醒的个体,处于个性张扬、渴求独立的年龄,加上”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若在历史课堂上以“布道说教”式进行灌输传授,会引起学生的质疑,甚至反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度、正确选择文字史料、历史图片和视频等思想教育素材,更利于“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笔者曾在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时,无论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归纳还是自己讲授,总感觉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样自己课后也深感痛苦和累,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后来我选用了两段简短的视频——“鸦片战争的惨败”和”“97香港回归”,并提出对从《南京条约》签订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动态的史实展示,让学生更与历史接“地气”了,更容易让学生能感受到香港被占领的失望、悲愤到香港回归的喜悦、自豪,香港的回归——“洗刷百年耻辱,捍卫民族尊严”以深刻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不当守夜人,做价值观的领航员 

当然,在“润物细无声”的同时,教师不能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任由学生海阔天空的想象,应该要有领航者的意识和责任。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一定都能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当学生理解历史出现偏差时,就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引,“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抗日战争》一课,在讲授“日军的滔天罪行”时,我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日军杀人后狰狞的面目“、”七三一部队使用活体实验“、”中毒后的李贵珍“等,当学生看到这一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心中燃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怒火、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正当我为选择这些图片感到满意时,一个声音惊醒了我——“小日本!”这是多么愤怒的声音!我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仇恨,是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愤怒中回到了现实,有学生这么回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是我们需要的”。这是多么好的回答——“以史为鉴”是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不是为挑起矛盾,而是为了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价值观是一节课的灵魂,准确定位价值观目标,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深刻的。所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深入思考教育教学的意义,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价值观教育,发挥历史教育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季芳著《从“无痕”与“人”的角度进行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尝试——以人教版必修1“解放战争”一课教学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13期).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3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等等。其实,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有三项: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在主要的方面已经接近达成共识,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这是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一直空白,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以至长期得不到加强。又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一直处理不好,使之长期对立,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这不能说不对,但笔者认为,“目标分层”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分层”,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课堂传授以外教学途径探究的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相差甚远。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对历史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4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为新世纪的学校历史创新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历史教育者亟待探究的问题。近年来,我就历史创新教育途径偶有所撷,为此疏略成文,恳请方家赐教。

途径之一:打破传统历史认识创设宽泛的历史解读空间激活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

历史,作为人的精神意愿与社会的经历经验之存在,是认识主体精神王国里的客观世界。历史的过去性与不可重复性致使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只是相对的,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的反思性认识。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教育双方历史认识的主体意识,在历史面前,人们失去了思考和自我。事实上,只有经过认识主体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真正的历史认识才成为可能。因此,打破传统的历史认识观念、创设宽泛的历史解读空间,激活教育双方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是实施历史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途径的形成,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方法:

(一)打破传统历史知识观念,教育双方要重新认识历史。我们以往的历史教育不敢承认主体意识对历史认识渗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完全否定认识主体分析、评价、解读历史的独立性。这就造成认识主体对历史及历史知识的盲目信从,历史教育完全成为八股文式的历史知识的被动讲解与被动接受。历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双方要形成新的历史观念,即历史存在是客观的,历史中介质却是人创造的,没有主体意识渗透的理想中的纯客观的历史叙述、历史认识与历史结论是不存在的。历史教育中,认识主体只有摆脱传统的僵化的历史知识观念,扫除他们在解读历史中的观念羁绊,解放思想,才能有利于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认识、分析历史。

(二)设计存疑问题,营造议论氛围。思想观念发端于思考,养成于实践中的认可。创设调动受教育者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促使认识主体深刻思考与广泛参与的思维空间是实现历史创新教育必要的认识观念转变的行为层次。如何实现这种行为准备?首先,培养受教育者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积极性。如讲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条款,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英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此五处?从“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特征及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等方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认清殖民掠夺行径,从发散学生思维的角度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对殖民掠夺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综合与认识,以此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其次,变单纯固定的教与学为教育双方互助互学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具有教与学的任务和角色,教与学是双方共同学习前提下的交流与研讨。另外,教育者要深入研究教育内容,探究教育方法,全面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建构,才能发掘问题,讲出更隐性的知识。

(三)尊重受教育者的认识与观点,鼓励其积极的多维思考。历史教育中,我们要坚持解读历史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并鼓励受教育者对历史的独立思考权利和资格。凡是受教育者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出的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观点,只要求其合理性,不盲求整齐划一或所谓的惟一的标准答案;对受教育者错误的认识逻辑与观点,教育者在表扬其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循循诱导,使其处于不断的“试错与改错”中解读历史、认识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观。

途径之二:厘定教材含义弘扬人本主义开采教育过程

教学以教材为中介,教材要依照教育内容组织并为教育目的服务。在历史教育中,如何正确组织与有效运用教材事关创新教育实施成败。传统的历史教材观有两大误区。其一,将教材局限于历史教科书本身,而对教科书内容的挖掘又局限于事实性的知识与概念。其二,以教科书代替教育内容,历史教育活动被简化为讲授与背诵教科书,忽略教育内容在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学习方法、伦理道德信念等方面的要求。

很显然,传统的教材观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如何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处理历史教材?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准则:

(一)加强历史教育双方在教材选用上的自由性。教材是教育的材料,教科书和其他教材在教育意义上是平等的,都为教育内容服务。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自主地对教材进行选辑、补充与调整,事实上,教育双方要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教材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双方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的最后编纂和确定者。

(二)重视对教育内容与教育任务的理解。从创新角度上说,历史教材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育双方共同探索新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介。教科书本身不能代替教育内容与教育任务,教科书的意义是其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要求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中介,而不能囊括所有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教育者应该重视《大纲》的研究,参照教科书的知识体系重新整理教材,它既包括说明历史原本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又要包括对其研究的新成果及历史学界主要观点综述等。这些教材经过教育者的重新整理而成为教育双方共同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中介。

(三)以人为本,开采教育过程。以往的历史教育异化为教科书教学,教育双方都围着教科书转。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为教科书取代。教学活动成为教材注解过程。事实上,历史教育要以人(教育双方)为本,教与学的双方是历史教育感受者、经历者与实践者,教材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都是为教育双方服务,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采教育过程,挖掘每一个教育环节的教育功能是实施历史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于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者经常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能带动、引导受教育者思考、积极向学的问题,营造议论氛围,把历史教育过程升华为教育双方处于同一问题情境,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学互研过程。同时,教育者要强化教学环节的评价行为,主要实施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即对学生要采取开放的、激励性的学习评价,使学生拥有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于历史本身的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观念等方面的引导与评价,以此挖掘历史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的教育潜能。

途径之三:重新确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含义 营造教育双方民主平等关系

研究表明,创新型的教育者有如下特征:拥有创造性教育思想、创造性人格及善于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历史教育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创造性的、宽容的、理解的教育氛围,并有与受教育者一同积极学习、探究的态度,教育者要表现出创新意识,并在教育实践中张扬创新精神。具体说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历史教育中教育者一统整个教育过程的绝对权威的领导者地位,必须在尊重受教育者,突出并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重新确定历史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角色含义。我认为,这种含义有以下两点:

(一)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主导潜能。历史教育是通过认识主体感受、解读、同化历史客体信息而产生的对历史存在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持续过程与意识反映。在历史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认识结构、态度、愿望、激情与学习方法对教育的成效格外重要。实施历史创新教育,重新确定受教育者在历史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受教育者应该是教育过程与历史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又是自己学习的主导。教育者要成为受教育者历史学习幕后的导演,即引导受教育者就历史问题以教材为依托而突破教材本身去思考与研究,教育者还要促使、引导受教育者间相互交流与研讨,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体验、认识与解读历史的乐趣与感悟,这种学习对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形成特别重要。

(二)教育者要成为历史教育过程的真正组织者与指导者。应试教育使教育双方紧紧围绕着教科书转,教育者又成为教科书的代言人,教材的“专制”造成教育者教育行为的独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人对教育者的作用走向另一极端,大有“踢开老师搞素质教育的态势”,鼓吹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此,确定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历史创新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创新教育的一个显着特征是重视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认识过程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历史教育者要成为历史教育过程的真正组织者与指导者,组织受教育者有序学习,协调受教育者之间关系,创设积极活跃的教与学氛围,建构学生教育双方、受教育者之间自由自主讲与学的观念,梳理教育者模糊或混乱的思路,在知识掌握与历史认识的方法等诸方面激发、点拨、启发受教育者为己任。

途径之四:自修与培训并举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育中,只有创新型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创新型教育者要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合理知识结构、高超教学艺术、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因此,历史教育者要通过培训和自修,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哪些方面自修,我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

(一)加强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掌握创新教育的规律,研究创新教育方法,要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历史教育者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电子课件的制作以及其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5

    * * *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近年来,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中学历 史教师为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跟上中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新形势,要适应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呢?这自然是包括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 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 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 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 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 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帧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另一方面要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 历史教师的素质。本文仅就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谈谈个人意见。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 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与情操。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教科书的建设,从50年代至 今,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先后编写了8套历史教科书。从整体看,这些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历史知识 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突出具体史实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同时注重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寓论于史之中”。从教科书的结构、编写体例、史料选取、文字叙述、插 图习题、印刷装帧等方面看,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其选材慎重、表达严谨、文字规范、语言简练为大家所公认 。

    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编撰普通历史著作或学术论文,它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及教 科书的体裁形式、内容取舍、行文格式、插图选用、习题设计等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中学历史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定作了严格的规范,使我国的历史教 科书既体例严肃,又结构严谨,在叙述历史过程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编写者对历史的认识,包含着明显的思想教 育因素。特别是编写原则明确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内容线索清楚、问题头绪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生动 、思想教育充分、能力培养全面。但因受课时及字数限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又显得过于简洁 ,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只用十几句甚至于几句话就概括了,中学生读后很难体会出它的整体轮廓,也很难回味 出当时的历史氛围,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历史场景的潜象,难以使中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引起兴 趣。即使是有头有尾地叙述某一历史过程,也因渗透着多重教育目标而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加上不少内容偏 深偏难,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需求,如要年仅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 废井田、开阡陌”等概念就十分困难,它也不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奴隶社会”、“奴隶制 度”、“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理论性极强的抽象概念中学生更难理解。教科书知识概念的成人化根本 无法引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可读性,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降低了历史 课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认为,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撰写一般历史论著的最大差异是必须时刻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缺乏 认识复杂历史问题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而不是对历史过程有较强分辨认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编写历史教科书 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把历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历史过程又较为浅显的材料挑选出来, 并考虑它的知识性、教育性,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各项要求作进一步加工,使之变成简明扼要且生动形象的叙 述性文字,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即利用历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来编排出 最基本的历史过程。编写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研究历史问题。后者是把不可认知的历史材料经研究加工成可认知 的历史材料,它的工作主体是充分利用已有历史材料来揭示历史的原来面貌,恢复历史的真象;而历史教科书 的编写则是把经历史学家加工过的已可认知的历史材料重新搭配组合成更宜被人们接受、简明通俗的历史知识 。在一般情况下,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需重新研究考证历史过程,只是把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通俗、生动、 具体、形象地表述出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到各种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实质上都 是在利用和推广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明显的普及科学历史知识和推广历史研究新成果 的双重作用。

    过去编写历史教科书由于受到传授史学研究重心观念和旧历史教科书撰写习惯的影响,在内容上都是以王 朝政权的更迭为基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斗争,轻视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教 科书始终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徘徊,多以政治史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且编写时过分强调历史内容的思想性 和教育性,把知识的完整性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使相当多的概念性知识脱离 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因而加大了历史教育的难度。多次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而只是在具体编写原则与内容结构体例、文字语言表达等方面做修改 或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对历史教育将会提出新的要求,以适 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精心编写能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 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势在必行。首先,要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改变对历史教科书赋予过高过多教育目标的 传统观念,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课程论原理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一定 历史时期、一定教育目标与政治需求的具体反映,因此,就应当根据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更新 编写指导思想,以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科书。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出阶级斗争史的编写指导思想 已显得陈旧而滞后了。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编写指导思想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利弊,权衡得失,保留行之有效的 精华部分,准确认识历史教育的各种功能作用,不要单方面强调或不切实际地突出历史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功能 作用。同时大胆参照、借鉴、吸收教育发达、社会道德好、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指导 思想,取其合理部分加以利用,以形成全新的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其次,要降低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几十年来,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始终强调基础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 ,强调通过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及 运用这些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历史教育目标是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却很少有人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据初步了解,在全国十几万所中学里真正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学校不是很多 ,数以百万计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绪很难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与教育发达国家 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思绪教育要求,还是能力培养,均难度偏大,要求过高,且教科书内 容标题繁杂而不精练,课文内容分量过重。据此进行教育很难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在制定新的历史教育目标 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充分考虑并严格区分出历史学的不同层次,历史知识的不同层次,历史教育的不 同层次,历史教科书的不同层次,搞清楚中学历史教育的层次以及与之对应的教育功能层次和教科书编写层次 ,逐步建立起历史知识教育的量化指标体系,科学地编制出不同层次人员所需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合理地构成 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和历史知识量,使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真正达到既教育学生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可以 说,正确地把握好历史知识层次,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是编好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条件。

    第三,要改进与完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编写原则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书编写的 具体要求,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文化教育状况。不同的编写原则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要充分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几十年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对那些有益的原则继续坚持,同时还应本着改革精神大胆提出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编写原则。既要增加历 史教科书的知识面,又要降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既要全面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知识,又要保持 中学历史教学知识的相对稳定;既要保证历史教科书的质量,又要方便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如何使历 史教科书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第四,历史教科书内容仍要进一步调整。要打破以“阶级斗争”为基线的旧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束缚,彻底 改革中学历史教科书以政治史为中心、人类社会斗争为主体的狭隘历史主义观念,大力开创以社会史、法律史 、伦理史、生活史、人类文明史及自然史与社会政治史并重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变“政治”小历史为 “社会”大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全方位的历史知识构成新的历史教科书,使其以全新面貌吸引中学生,使学生 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许多新观念、新知识必 然会影响中学教育。因此,有必要大胆改变目前中学历史课过分细划“中国史”、“世界史”的传统习惯,大 胆尝试中国史与世界史合璧,把同一时期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展现在中学生面前。这样做,有助于中学生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建的,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不同;同 时也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进而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历 史责任感与时代紧迫感,防止民族沙文主义思想的滋生。这实质上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有效策略

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规律,提高历史认识及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途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及能力。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学校未能正确认识初中历史课程,认为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仅属于辅助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不重要。这种认识使很多学校及教师忽视了历史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投入较少,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未得到较好的应用,最终造成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历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属于关键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不理想,在教学方面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及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单一、片面,很难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发展不利。

最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都属于关键影响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选择传统的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问题教学、分组教学等均未得到应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策略

1.创新历史教学理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历史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整体素养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空间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2.创新历史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新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纯讲解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积极融合更多的新知识及新内容,使历史知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课本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介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未能较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其融入教学中,使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能够更加丰富,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提升历史认识水平。

3.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属于关键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讲述式、记忆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结论。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忆。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很多历史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以及近代历史上的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改革进行分析,分析其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意义,同时还要分析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改革,并且实现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及能力得以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使实际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及现代历史教学实际需求,一项必要的任务就是对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积极探索,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实现历史教学创新,促进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2]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37).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68―01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与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因此,如何正确对史料知识进行整理,并将史料知识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成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应用策略,以此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应用的意义

1.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具备学习的兴趣,则会主动了解某一项事物,主动学习某一项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史料知识进行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分析,史料知识如故事一般,具有丰富的情节,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现实之中。比如,在学习《虎门销烟》一文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搜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或者有关林则徐的个人经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并且从林则徐的个人故事与经历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2. 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规律。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史料知识如果过多运用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需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学生对历史规律以及历史知识有所掌握。比如,在对清朝末朝的历史事件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将史料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当时清政府所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加强对各类不平等条约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 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让学生对年代计算方法掌握,并能够识别各类历史图表。另外,还需让学生掌握阅读以及理解的基本能力,能够形成思考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价与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掌握与理解,从而积极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巧。

二、史料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 将教材作为史料知识应用的主体。从整体角度分析,教材是史料应用的主体,也是学生与教师的依赖品,历史教师需要对教材加以重视,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认真分析,做好备课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历史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但是也不能一味进行补充,如果课外史料知识应用比较多则会淡化教材知识,无法将教材内容与教材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需适当应用课外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史料的应用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仍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在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对初中生的调查与分析,初中生可以对某一项事物进行分析与假设,但是在判断事物本身的逻辑思维上则有所不同。另外,具体的形象也会对初中生的思维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史料知识的时候应多以故事与图片为主,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避免将多余繁琐、复杂的史料知识讲解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3. 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在新课改的应用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突显,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史料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到情景教学中,并“穿越”到历史年代。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做到循序渐进,并且不可将课堂演变为教师的课堂,仍然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展示 历史图片 学生 领悟 历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1

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有利于将枯燥的历史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进行展示出来,从而达到借助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学习趣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历史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效果,实现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教学的直白学习,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图片

(一)历史图片的概念

历史图片,主要是指针对历史教学内容,通过相关图片的形式,实现对历史背景下特定人物、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个别情况下历史教学工作者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自己进行相关图片、绘画的生动制作,从而应用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紧紧抓住历史“过去式”的特点,因此历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历史事件相关内涵,进行具体描述,以便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容身在“过去”发生的情形当中,便于增加其对特定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历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合理运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历史图片的内容

历史图片的内容,包括历史场景图片和历史想象图片,其中历史场景图片,是指根据历史背景,构成特定含义图片;历史想象图片,主要是指说明图片、科技图片和漫画提示图片等。如果历史图片按照反应内容,可以分为历史地图图片、社会生活经济图片、人物图像图片、艺术品图片和科技图片等。

(三)历史图片的特点

历史图片的特点,主要是生动性和启蒙性。其中历史图片的生动性,历史图片的生动性,主要是指历史图片对历史事件的形象展示、诠释,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历史图片的启蒙性,主要是指历史图片通过图片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其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相关含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图片的积极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图片,有利于充分调动高中生的感官和视觉资源,实现对历史教学的全面分析,确保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其次有利于运用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将历史事件进行形象勾勒出来,以便高中生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高中教学工作者根据历史图片的相关信息,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朴实语言进行与高中生的交流,针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高中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的应用措施

(一)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实现和教学任务的有效结合

针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应加强对历史图片的研究,结合教学任务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维护措施和促进措施,以促进历史图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适当补充。针对历史图片和教学任务的结合,应以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合理运用历史图片,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教学水平

针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应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从而确保历史图片和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以高中生兴趣为切入点,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历史图片作为对历史教学任务的补充工具,不能过分依赖图片教学,应根据历史教学任务需要,合理运用历史图片,以实现对历史教学相关知识点的及时补充,确保历史图片在高中教学中积极发挥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应根据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结合高中生对图片的好奇心和理解能力,实现历史图片和教学任务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和课堂氛围,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浙西.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5,(13):140.

上一篇:税务局信息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大专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