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中国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8-30 04:26:29

试论对中国模式的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来创造的发展奇迹,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平稳渡过此次危机,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高。他究竟有何魅力,被世人所关注,对“中国模式”做了基本的阐述,包括“中国模式”在世界中的影响,“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模式;影响;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01-02

一、中国模式在世界中的影响

新中国从建立到现在已经六十一周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走进了小康生活,他们所创造的奇迹,让世人赞叹,在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手足无措。同时也使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遭到前所未有质疑。而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从容面对这场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快发展,以自身实力与各国共同渡过这场危机。由此也使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1]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 “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的表述:“中国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发展模式。

在政治领域中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当家做主,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经济领域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变迁相一致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已出现过三种理论形态,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全球发展密切相关而又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作出的具体选择的集合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中国模式”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政策,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迎接各项机遇与挑战,不畏各种困难,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逐渐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入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速度很快,也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的楷模。

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稳定的前提下,同时也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得到双赢,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在于劳动和资本、技术等要素,并且还有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可以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为中国经济三十年持续的高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间。

3.中国模式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什么[2] ?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直接源于六十年的“试错”,但其基础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中国模式”所有内容都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支撑着,很多价值观都在中国模式中得到体现,比如,中国人讲和谐中道,讲国泰民安,在世界所有文化中,中国人大概是最讲求整体性的一个民族,遵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四、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的发展模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值得我们深思[3] 。英国学者里奥・霍恩说,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成就,中国的生态危机、社会差距拉大以及地方腐败与经济成功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并危害到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1.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第三产业仅占经济总量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超过70%。在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中国除了资源集中的国有垄断企业以外,还没有民营企业上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在强势地位。中国制造业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低级化,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品牌,遍及全世界的“中国制造”是相对低端的产品,没有“中国创造”的名牌,中国本土只是拥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国,而这种低成本加工国的地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在不断减弱。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发展,长期形成的高积累、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方式,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以及资源高消耗下的粗放型增长等。

2.加强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迅速发展下,中国社会也在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尤其是围绕社会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现代社会一方面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弱势群体成员增多,因此引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加剧了部分民众对社会的不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如何基于公正的理念建立社会政策体系,避免经济政策左右一切,使得社会公正和社会财富形成同步化的进程,“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因此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健康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急于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充分重视这些问题,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加强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十三亿的人口,所以对资源的消耗量也是巨大的,资源的供给与未来的需求之间缺口仍然相当巨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迫切的现象。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还有居民的日常消费模式观念也必须有根本的转变,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模式和转变消费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那么就需要我们的政府转变发展思路、制定各种发展战略时进行综合研究,摒弃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即先污染,后治理,当前的环境状况,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走那样的道路,否则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没有生存之源,所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目标,形成科学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和生活道路。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问题摆在我们眼前,需要我们认真地面对。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一切,既肯定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回避或视而不见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不会偏离健康的轨道。

五、结束语

“中国模式”的惊人之处在于,中国三十年来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彰显了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优越性,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4]。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完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方展文.举世关注“中国模式”[J].香港镜报月刊,2009,(4).

[2]潘维.中国模式――中华体制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上篇[EB/OL].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2009-10-10.

[3][英]里奥・霍恩.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N].金融时报,2008-07-29.

[4]赵启正.“中国模式”准确说应叫“中国案例”[N].北京日报,2009-11-16.[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 下一篇: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