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6:02

计量经济学发展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1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工学结合 模式创新 教育理念

一、引言

职业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会计教学的目的应落脚于“实用”二字,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是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更高要求的需要。但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出现方法的缺陷和教学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待遇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家长轻视学生职业的学习导致会计教学质量低。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传统会计教育教学中的缺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会计作为一门实际操作性强的学科,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会计教学方式更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目前传统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会计课程内容上的设置中存在重复与不尽合理的现象。或课程门类划分过细,导致会计知识缺乏逻辑衔接而呈碎片堆积状况与知识铺垫顺序倒置的现象,或同一课程学分不同,没有统一学时标准,缺乏对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抑或过于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基础课程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常见到一些老师只知一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基本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方法,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落后与企业单位的抱怨。

3.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是应用型管理专业,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专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职业可以运用的工具日益精良,为会计实务的操作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迫切要求会计教学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开展实验教学成为时展的需要。但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只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像会计这类社会学科很少建立实验室,即使有也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这种管理和会计教育观念上的不足,使得课堂讲授的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与会计实践活动脱节。

4.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不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都是负债运行,现代化电教设备等严重缺乏,教学条件落后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提高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必须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环境,更新教育理念,消除以往教学中的缺陷。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学校即社会,会计教学必须以“实”与“技”字当头。对职业学校的财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学校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系统的操作训练,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会计工作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给学生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或带领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这些凭证的填制和使用方法,使会计理论的学习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化。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妥善选择工学结合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并就工学结合事宜与企业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学校与企业单位建立工学结合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工学结合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在学生工作期间,学校应派专人进驻管理学生及监督工厂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五、教师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航行的“灯塔”,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会计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须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科技知识;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着一颗热情的心、崇敬的心才能真正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六、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争取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达到会计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同时非常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

[2]郭秀珍.会计实践教学全仿真操作设想[J].会计之友,2006.

[3]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2

关键词:计量、科技、法制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计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随着经济的深化,产品要适应市场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加速计量工作向现代化,从而向国际接轨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经济体制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市场改变了,计量工作管理也应加以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尤为突出,特别是计量法颁布实施已近十多年,我市计量工作经过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十多年间,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计量工作的发展定位和走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计量意识显著增强,《计量法》得到有效贯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品种老化、单一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机制,必须开发大量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替代过时的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都离不开计量,计量是企业中心内容,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因此,企业在作出正确产品开发决策后,计量显得至关重要,要想提高产品质量的档次和竞争,就必须有技术进步、经济合理的产品质量。产品质量能全面衡量产品的质量特性,能使产品更好地参考市场竞争,更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公效益。如果计量不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或潜在的经济效益,那么计量就不可能在企业中取得相应的应用,充分证明计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任何新产品的开发都紧紧围绕计量这一中心,这样才能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处于优势地位。企业靠什么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快速发展呢?这就要把计量做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始终从计量抓起,产品质量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市场行情,用户需求,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使计量工作水平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计量工作与国际贯例接轨。计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检验依据,企业只有不断地完善计量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体系,才能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没有科学技术,便不可能有人类的今天。其实,计量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为了探讨、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组成,并通过“量”来体现的。为了认识量并确切地获得其量值,只有通过计量。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被牛顿的敏锐观察所揭示,并在百余年后经卡文迪许的精密测试而得到了确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频率精密测量的基础上才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总之,从经典的牛顿力学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各种定律、定理,都是经过观察、分析、研究、推理和实际验证才被揭示、承认和确立。计量正是上述过程的重要技术基础。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充分地依靠了计量,同时也促进了计量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现代计量已发展成为集计量技术、计量法制、计量组织和计量经济诸方面为一身,寓法制、科技、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管理学科。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计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国际贸易交往中计量必须具备等效性。一个国家的计量水平决定了其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能力,一个企业的计量水平决定了其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因此,计量检测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计量工作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总之,计量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测量统一和准确的一项事业,计量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计量工作能起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产业发展中,产品质量是关键,产品质量检测涉及的三个检测过程都离不开计量,计量工作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技术基础,在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产、科研和人民生活的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计量技术 1984.3

【2】计量基础知识 2010.10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3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关系解析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4-0003-02

一直以来,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之间的关系都是我国统计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纵观当前统计学领域当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成两种看法。其一,持“分”的态度,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将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分别按照各自的理论基础、内容结构进行分割式的纵向发展。其二,持“合”的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将二者融为一体,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形式,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共处与进步,从而既可以用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认知,又可以使其成为社会现象认知的工具,切实地便于人们更好地工作与学习,为统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并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为了深入探究该问题,本文将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概述

1.社会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尼斯,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恩格尔、梅尔等人。他们的观点融合了更早的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认为统计学在学科性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分化和定量化发展,社会统计学派为了提供更有效的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也日益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如今,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包括农业统计、工业统计、人口统计、社会统计、金融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等,是一门涉及范围相对广泛的学科。目前,社会经济统计学活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依据,研究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科学[1]。社会经济统计学主要针对社会经济各项活动的相关规律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能准确掌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2.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派的产生与概率论的发展紧密相关。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对大数定律的论证,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发现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以及颠覆经典统计学的贝叶斯理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发展。数理统计学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界中大量随机现象数量变化基本规律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分组,以计算各种特征指标,描述资料分布的集中趋势、离中趋势等。推断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进行推断和预测[2]。数理统计学在实际运用的层面上,涉及到的范围极其广泛,也是一门社会基础性的学科。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数理统计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数理统计学可以切实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数理统计知识,为行动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依据。在各类社会问題的处理工作中,都可以通过数理统计学的手段,针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处理,以进行预先判断并提供相关决策。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联系。统计学本身起源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制度的早起,需要针对奴隶社会的人口数量以及土地进行丈量与统计,虽然只是简单的登记和计数,但最初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可以说已经出现了萌芽。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社会经济统计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在资本主义环境之下,社会资源更加炙手可热,社会分工更加明确。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实践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使用也更加成熟。早期的概率论所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当时比较泛滥的活动。17—19世纪,不少数学家都对概率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数理统计学随着概率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虽然从时间上看,形成要晚于社会经济统计学,但发展飞速。数理统计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经济统计,它是在统计学的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分析问题时同样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支持。近代,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势头迅猛,甚至有一些看法认为统计学几乎就是数理统计学。然而社会经济统计,作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绝对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学者提出,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之间的关系与牛顿的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的关系十分相似。相对论力学在接近光速时使用,而大多数情况是远离光速的,此时使用牛顿力学既准确又方便,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描述变量时使用,数理统计学在描述随机变量时使用[3]。随机变量是随机现象下的变量,变量与随机变量的这种联系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之间存在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相同之处。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具有一定的相同点,都能够有效地针对客观的事物进行充分的统计,并且针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者在研究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都能够利用归纳、推理的研究手段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客观,且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建议。学术界在对于数理统计学进行表述时,都明确地说明了数理统计学是对随机现象的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和问题揭示。但是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来说,学术界对其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独立的社会学科,在应用的过程中,一般是将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的经济活动内涵进行阐述,有效地揭示其数量表现以及规律特点。另一部分学术工作人员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应该被归纳到统计学当中,并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详细地分析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经济现象的积极引导之下,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4]。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中来看,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者的实际研究对象相同,并且两者都能够对统计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两者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都能够将某一人、某一事物、某一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还可以针对部分进行划分,分别是研究目标、研究客体,并能有效地分析出研究对象的客观发展规律。

3.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不同之处。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区别与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其主要的差异有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者研究范围不同。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来说,一般是针对社会经济现状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数理统计来说,不仅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针对自然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相较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来说,数理统计学所涉及到的应用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社会统计学虽然研究范围相对狭隘,但是社会经济当中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的层次上来说,社会经济不仅涵盖了人们的物质、精神、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活动,而且社会经济统计学当中的各项内容又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特点。所以,在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与物质、精神、自然环境等内容之间的关系[5]。客观来说,社会经济统计学涉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次领域当中。而数理统计学一般是针对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利用随机现象的手段,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预测和体现出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其二,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客观来说,数理统计学的核心理论基础内涵便是概率论、统计推断理论。尤其是针对抽样推断来说,更是以概率论的大数法作为核心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作为我国社会学科的基础内容,都是在统计学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内容。客观来说,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层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同之处,但是在研究范围以及理论基础层面当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在实际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优势和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能够将两者一概而论,更不能将两者进行分离。另外,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科,相信今后可以相辅相成,继续发展壮大。

三、结语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4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41-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是培养计量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国家的进步发展使得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高校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端口,在新时代背景下,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转变人才模式以及培养方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心,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校内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更具实际的教学意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顺应高校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21世纪,我国高校为顺应时展变化对于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在针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时就明确表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在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教学中光靠教师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教授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种重理论培养模式下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往往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华而不实。因此,只有在计量经济学中融入相应的实践教学,才能不断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满足新课改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是顺应高校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高水平金融人才的需求量都大大提升,尤其是兼具数理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就当前国家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言,高水平人才的储备是远远不足的,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毕业于金融专业,但由于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设置的原因,使他们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能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所面临的金融环境也较之前更为复杂多变,并且时常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时更要加强数理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掌握能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的践知识,使他们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服务于社会。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平台欠缺。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欠缺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由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多是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因此,当前高校内很少有专门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企业的实践实习机会以及高校内部有关计量经济学大型计算软件的教学实验平台,这两方面的缺失导致高校内部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只是停留在口头号召上,而并未真正落实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去。究其原因,在于许多高校由于资金限制阻碍了其实验室的建立,此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是导致学生缺乏企业社会实践机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实践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教育领域内也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育理念,但尽管如此,高校内在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时并未充分挖掘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理念也较为单一和陈旧,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意义,并未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师资薄弱。教师是实施计量经济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领域的师资状况而言,远远不能满足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就是高校内的计量经济学教师多是偏向理论型的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需要大量数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科目,但是历史上许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并未开设数学学科,因此,当前高校内的许多经济学教师数学基础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操作。

4.计量经济学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软件的教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需要庞大数学运算量的学科,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中必不可少的要用到许多计算软件辅助求解。但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具备相应计算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多的教师偏向理论教学;此外,许多高校缺乏必要的实验教学平台,这也导致了高校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平台的缺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开展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首先应建立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平台。这种教学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校内与校外两部分,校内部分主要包括计量经济学软件实验室的建立,通过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们的实践教学理论以及专业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校外计量经济学实训平台的建立,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与相关专业企业的合作意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计量经济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校外实训平台,使高校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真正能够与社会接轨,使高校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学习真正了解到社会对于计量经济学人才的能力需求。

2.在计量经济学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中采用与计量经济学有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加强对计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高校内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是计量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讲解,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他们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去向;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中引用与金融方面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加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社会应用范围的了解。

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加强。师资队伍的加强也是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因此,不仅要求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师具备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辅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求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于计量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此外,高校内部也要对外招聘具有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再者,高校还可聘请相关计量经济学专家来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相关软件工具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对运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用到相关的计算软件,诸如EVIEWS、SPSS等,都是常用的统计操作软件。掌握这些软件的操作,对于提高大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上升,使得企业更加需要这种具备数理分析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顺应时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能力纳入高校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曹文献.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2,(7).

Abstract:Econometrics is one of the eight common core courses in economic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ising demand of applied talents,the teaching of econometrics is not only to train students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but also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actual economic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personnel has a unique value. On the basis of the necess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econometrics under the goal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etrics,and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econometric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goal of expansion application talents.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5

关键词:空间计量 经济视角 区域经济增长 研究与分析

引言

空间单位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采用横截面数据处理方式,此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空间经济增长变化的“缺失”,这种数据变化缺失不仅会造成各空间单位行政区内个体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还会使空间计量出现明显的固定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索洛―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空间位置与区域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并比较全国和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特点。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经济学模型

1.空间权重矩阵。此经济学模型的空间以及位置信息的数据信息表现力非常强,且主要强调其空间位置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空间权重矩阵会依照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空间区域划分,一种为距离标准,一种为临界标准。两种分类方式都建立在假设距离的基础上,单元距离的经纬信息是衡量距离标准的主要依据,空间权重元素是空间临界判断的主要依据。

2.线性回归模型。最近几年,线性回归模型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空间依赖性很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该模型中的空间变量元素都会随着因变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存在误差项的元素引入线性回归模型时,其模型中的各因变量都会存在空间滞后项。

3.空间误差模型。误差是进行空间经济分析不可避免的一种数据处理现象,任何数据及时经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之后都会存在出现误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模型中的变量因数出现空间自回归现象,随即抽取的变量因素会在变化位置上引发函数紊乱现象,造成误差项空缺。

(二)模型选择方法

通过上述对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不同区域特质,引用的经济学模型不同,其主要依据如下:

1.数据干扰情况。对于区域空间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而言,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更为实用,该模型可以将空间内各经济数据以及相应的变化参数都如实的描述在模型当中。

2.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对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而言,在数据描述之后,应对其数据反应的假说进行经济学分析,分析显示假说不能被拒绝,则该计量数据所反应的经济增长情况真实,如果被拒绝,则该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的元素引入分析方式是失败的,并不能如实反应出区域内空间经济增长情况。

3.使用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模型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混杂,则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式来进行数据处理,有时甚至会应用到两种经济学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在模型数据处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测算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一)索洛-斯旺模型

索洛-斯旺模型表现出的扩展形式空间计量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经济学依据,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是颇具代表性的经济学模型。其方程式如下:

式中qi表示在一段时间区域内居民的稳定收入;T表示对区域地区经济情况的考察时间;Ai-r表示在考察时间内经济增长水平;α表示区域经济的总生产值占总体国有经济增长值的份额;s表示国民经济的储蓄率;n表示区域内人口的增长速度;g表示社会市场经济技术含量的增长速度;δ表示相关生产设备的折旧率。

(二)区域经济增长特点案例分析

1.研究样本。本文以单元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市级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与省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在现代经济建设、经贸发展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客观的反应出经济增长的惯性特点。与县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的发展能力较强,影响其经济增长效果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市级行政区可以充分体现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变量选取。人均GDP:本文对全国市级行政区2008-2012年的人均GDP数值进行了整理,其具体数据见表1。

资本存量比:资本存量在区域内的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流量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各市级物质资本存量可以增加投资价格的内部结构,保证投资价格处在一个恒定的区间内,使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率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对市级经济区域的劳动力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折旧率与技术增长率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空间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市级经济区域内的劳动力份额。

3.结果。将样本数据以及其他变量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得出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基于索洛-斯旺模型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通过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分析可知,固定空间内的市场经济份额和空间区域内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密切关系,通过拓展形式的空间计量出来的结果,其测量值在预期的三分之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重心转移等都有密切关系。通过论述影响市级区域经济的因素可知,在特定的模型效应下研究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变量因素和定量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下,开展扩展形式的经济增长研究。其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1.除特定模型效应外,不同模型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性论述结果和论述过程各不相同,其不同点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个别因素上,还表现在影响区域内经济市场的政府政策。

2.空间自回归模型对误差的检验效果很好,通过LM检验可以精准地测量出市级区域内经济空间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将样本数据、变量因数、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发现经济在空间环境上发展具有一定的误差性。

3.从拟合的角度上分析,截面和时间效应不仅可以增加其研究模型的拟合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模型的特定效应。包含亚变量的空间面板上必须制定相应的传统非空间变量,以满足研究人员对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

4.资本比重是检验索洛-斯旺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因为资本比重是所有经济猜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资本比重指标,研究人员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界面特定相应是否优于该研究模型。

五大经济区空间计量分析与横向比较

利用拓展空间计量模型对市级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系统空间计量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特点突出,从空间视角上看,五大经济区都符合空间计量分析标准。

(一)区域划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复苏的时代,以功能性为划分依据,我国被分为4个经济区域,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南城市的发展,我国西部经济区逐渐演变为西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五大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政策上、还是在经济建设上都体现出了形态迥异的发展特征。

(二)模型的设定

截面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模型是分析效果最好的空间计量模型,本文将采用上述两种空间计量模型对五大经济区的空间经济增长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五大经济区所表示的空间误差数据相对真实,能体现出数据在空间形态中的变化特点,在5%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误差模型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特点,适用于五大经济区。

2.西部的数据在模型中的拟合程度很高,中部、东北部数据的拟合程度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中部、东北部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比较大,其经济增长受我国市场的影响较小。

3.资本比重在模型效应上依旧保持三分之一,可以体现出空间对经济区域的影响力是趋于稳定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劳动力等其他因素都不会对其空间经济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三)横向比较

1.特定效应对五大经济区的拟合优度影响非常弱,目前非空间因素在模型中已经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分析重心,并能够在对数似然的水平下完成模型数据对比,这种对比结果可以加大数据系数,提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

2.从解释能力上分析,空间拓展空间计量分析模型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特征分析模型,其在数据条件分析上具有一定的环境优势。东部、西部、东北部各省市经济区域都能够满足非空间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体现较强的经济收敛性。

3.邻近经济体在模型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初始收入水平可以在模型中显现出独特的正效应,体现收入系数在经济体自身上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数据验证还可以发现,两个相邻经济体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空间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向伟.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与地区比较[J].南昌大学财经学报,2012,12(7)

2.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15(8)

3.陈华.中国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2)

4.高圆圆.基于空间计量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5)

5.李建豹,白永平,李建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3(8)

6.李航飞,唐承财,徐树辉.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7)

7.张继红,吴玉鸣,何建坤.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3(11)

8.孙健.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财经学报,2011,13(7)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6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3]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133-146.

[4]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14.

[5]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12,(2):120-132.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7

一、会计发展涵义

什么叫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

会计的发展应该是会计的总体和各分支学科在内容的深度、广度、结构、性质上发生的改革、更新、充实和提高的变化过程。会计的发展也可以解释为会计学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不断改革、更新、充实和提高。这里所说的微观层次是指作为会计学内部组成要素,比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等。宏观层次是指会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构成部分,在这里又有好几种分类,例如根据会计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会计、企业会计、社会会计等。根据会计与不同学科的结合可以分为计算机会计(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行为会计(与行为科学结合)、法务会计(与法律学科结合)等等。会计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应该把会计放在普遍联系的

大系统中来看待。随着周围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会计也相应地发展变化。

二、当前会计发展趋势

(一)从微观方面来讲,当前的会计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过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和内在因素联系的错综复杂,会计用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来反映经济活动的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为此,现代会计正酝酿着一场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别同时反映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及因素变异状态的改革,以消除传统会计反映迟钝、单调、片面和不确定等弊端。

2、理财内容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无形资产为主。工业经济社会发展依靠有形资产,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资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重点。

3、会计逐渐国际化,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要求会计这一国际商业语言应进一步提高其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增强其透明度,以利于会计信息用户在进行筹资、投资、经营决策时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决策失误。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逐渐实现国际化,尽快与国际接轨。

4、会计信息化。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步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变化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管理和决策对会计工作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会计积极改革现有的核算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

(二)从宏观层面讲,会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微观会计正向微观会计与宏观会计相结合的社会会计转变。会计作为一门经济学科,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计量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日新月异,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诞生新的领域,开始由微观层次上的会计走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会计。会计正由原来的微观意义上的企业会计走向企业会计和政府相结合的社会会计转变,从原来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转变。

2、会计科学向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方向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引起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变化。在两大科学内部的学科部分越来越细的同时,又出现了两大科学向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使当代的科学表现出既高度深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会计学作为一门用来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科学,它的发展同样反映了上述的特点。它正在利用其研究对象横伸于现实一切领域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的新成就来重新认识和充实自己。同时,在社会学科内部,会计学逐渐与行为科学、法学等学科融合,产生了行为会计学、法务会计学等新兴学科。会计学就是这样在整个科学的紧密联系中向前发展的,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众多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行列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三、现代会计发展动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而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同样,对于会计这个事物而言,其发展的动因我们也必须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去考虑。

(一)会计发展的内因。内因是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导致会计变化发展的内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动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会计产生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会计作为经济计量的支柱,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调整、充实、提高其自身内容。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开,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使核算生产耗费与成果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奴隶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简单的会计计算和会计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了奴隶制国家的政府会计。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要求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会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生产力得到解放,会计得到了全面发展。与之相关的还有“改革动因论”和“委托动因论”,其实质还是“生产动因论”。

(二)会计发展的外因。如上所述,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会计发展的外因或者说是外部条件,是其存在环境的变化,即“环境动因论”。会计作为一种社会事物,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存在。周围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会计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环境因素使会计不断发展变化。会计环境是会计所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通常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管理环境和法律环境等。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化工和资源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大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气等,造成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绿色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就必须由原来的微观企业会计发展为企业会计、政府会计相结合的社会会计,来制约企业的不合理寻租行为。而这些环境的变化都是通过内因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起作用的。我们必须从经济的发展出发,同时结合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考虑会计的发展。

应该注意的是,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不能发展。总体来说,它要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原则等几项基本原则。

计量经济学发展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 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3-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黄金增长期,人均GDP达7594美元。仅仅30多年,就发展成了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谓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是,从“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_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缺乏协调性、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概念看,经济运行中的“新”已经明朗化,“常”却还没有实现。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尽可能长久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的诉求下,追求经济有质量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给统计部门提出了重大课题,充分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通过哪些统计指标才能监测经济发展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任务。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多以方法论为主,涉及经济发展质量本质的代表观点有徐学敏(1998)、钞小静(2009)、谭崇台(2014)等。但是,经济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意义上的“典型”越来越难以达到。

在经济发展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多从经济增长效率入手,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质,关注较少。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较多,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统计监测方面研究,主要代表有肖红叶、李腊生(1998)、冷崇总(2008)、钞小静(2011)、袁瑛(2013)、姚升保、宋明顺(2015)等学者,他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008年之后的研究,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广义发展质量维度出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质量是个多维的、有参照系的、可量化的、满足某种要求或目的综合属性。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的生产关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根据国际经验,各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三要素的贡献是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参考,体现为粗放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科技创新、制度两个要素可能形成的贡献最大,体现为集约发展。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既要关注人的生产、又要关注人的生活,本文据此构建了测度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为目标,以竞争、民生、制度、生态四个维度为量化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四、统计监测指标的选择

(一)竞争质量

竞争能力可从经济主体的规模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加以判断。规模水平监测指标有很多,经常使用的有GDP、GNI、R&D投入、发明专利数等。笔者选择真实性相对较强、且能反映出生产活动主体产出成果的指标――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指标作为规模水平监测指标。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主体内部资源调配从初级化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阐述,笔者选择了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分产业就业构成与GDP构成之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产出表现的,笔者没有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科研投入等指标,而是采用了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统计指标。该指标对反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有正向作用。

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揭示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来源,反映出该地区生产活动产出成果,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表现了一个地区的资产增损情况,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代表着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出该地区产业升级改造、科技研发能力的成效。四个统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质量。

(二)民生质量

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测度民生质量的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CPI等,经过多个备选指标重要性对比后,笔者选择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CPI四个指标来衡量民生质量。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其消费生产活动的主要依赖,其指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民生发展的规模状况;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所以选择了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它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描述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反映了大部分能否在经济增长中同等受惠;CPI能反映居民收入的收入使用的质量。这四个监测指标可以较完整地描述民生质量的内涵。

(三)制度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强调,制度供给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当下所表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以制度创新为统领的系统工程。笔者选用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经济市场进程化指数作为评价依据。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因此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机制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反映,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成为统计监测制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生态质量

经济发展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提高竞争质量和民生质量的过程中,“物耗、能耗、三废排放”越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鉴于PM2.5近两年获得关注,根据资料的可得性,笔者测度生态质量,选择了单位污水排放产出量、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作为观测指标。综上,笔者构建了四个维度,12个指标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指标,就需要建立评价的参考标准,依此标准才能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水平。笔者借鉴计量学中关键质量参数比对思想,以考察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根据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的位置,结合综合实力、竞争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综合考虑,选择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为参照系。根据这四个省份的年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化法、熵值法确定各类指标值的权重,并依此计算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数值;再根据这四地区的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用一级指标权重构建每年度的各维度质量标准和经济发展质量标准,作为与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比对的标准。

六、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笔者遵循各统计指标具有可测性、公开性、易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库、统计报告中获取了相关资料。由于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本文主要以2010―2014年四个参照省份和河南省同步五年的12个统计指标作为监测依据,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水平判断。数据笔者做了均值标准化处理。采用均值标准法,不仅消除了指标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统计信息。鉴于有逆指标存在,笔者做了反向均值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赋权阶段,笔者采用了熵值法。经过验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对比分析

1.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根据表3得到的五个年度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权重,计算出河南省2010-2014年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全省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小幅波动,竞争质量和环境质量在近两年经济转型过程中有所起色,特别是较为关注民生。通过结构分析,笔者发现河南省的竞争质量低位徘徊,根据二级指标分析,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造成的。

通过对比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发现,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2014年超出6.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单位废水排放量产出、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产出额增长缓慢,生态质量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这恰恰印证了河南省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

2.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判断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笔者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竞争质量对比分析。根据计算,江苏省的竞争质量居于绝对优势,广东省居于第二位,浙江在2014年被山东省超越。河南省虽然GDP居于第五位,但竞争质量指数增幅很小线,没有突出竞争优势。从二级指标分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过高,劳动人口在生产力较低的产业存在剩余,转移剩余劳动力、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是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竞争质量主要抓手。另外,河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很低,反映出科技研发成果与生产部门结合得还不够好。

(2)民生质量对比分析。2010-2014年以来,五省份民生质量有趋同趋势,大致维持在0.9~1.1之间。虽然河南省在五省份处于底部,但在2012-2014年间,增速快于其他四个省份,有超越山东省的趋势。在二级指标中,对民生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这与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二元结构经济有很大关系。

(3)制度质量对比分析。五年来,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经济强省制度质量在1~1.1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在底部追赶。从2012年以来,河南省制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制度质量增速高于三个经济强省近3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2个百分点。或许这与近两年国家战略项目落地河南,城镇化不断加快有关。

(4)环境质量对比分析。根据制度质量指数分析,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制度质量在1~1.2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垫底。这与之前河南省被国家环保部约谈是吻合的,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容乐观。从二级指标看,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虽然五年来提高了29%,但与邻省山东还有328.92元/吨的差距。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更进一步印证了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的判断。

(5)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一级权数比重,得到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江苏、广东经济质量居于前列,自2011年超过广东;广东2011-2014年处于下降趋势,山东省前期趋势较缓,2014年有所上升,基本维持在3.5的指数值水平。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按照增速测算,到建国100年左右,河南省的济发展质量方能达到江苏、广东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如图1所示。河南省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若能借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之契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制度质量,必然会促进其竞争质量,进而带动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赶超先进省份的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

七、结论与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程度的指标。本文基于新供给经济学提出的既要关注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又要注重科技、制度创新的观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的论断,笔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出发,综合多家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四个维度基本上满足统计监测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借鉴了朱方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指标选择中,尽量选择质量指标、准确性较高的经济发展成果指标,避免引入GDP等核算指标。通过对河南省与参照省份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实证分析:河南省的民生质量与参照省份差距加快缩小差距,发展速度较快;竞争质量、生态质量、制度低于参照省份,但制度质量发展速度快于其他省份。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看,河南省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仍旧处在工业化发展状态,而不是后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测算的结果与2010―2014年各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说明这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水平判断方法比较客观、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的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笔者认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应着力放在优化结构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降低到适度的水平;加强民生质量建设,将政府的投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民生领域,重视公共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保证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结构占比不断上升,提升民生质量水平;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突出制度创新,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性,把制度供给当做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核心力量,提高制度质量;提高生态质量,应优先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研成果的引入和使用。

另外,在二级监测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诸如反映经济活动成果质量的统计监测指标,投入资源质量的指标等,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统计指标。统计工作者今后需要从诸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质量、经营活动过程控制的质量、经济活动成果质量和生态质量上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数据,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这对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2016年度河南省统计应用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http://.cn/

[2] 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3]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 徐学敏.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1999(15)

[5]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2009

[6] 谭崇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要素――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7]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4)

[8] 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4)

[9]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10] 惠康,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求索,2011(1)

[11] 袁瑛,郑艳冰,耿丹.系y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五个维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12] 姚升保.湖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1)

[13] 宋明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

[14] 段禄峰.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6)

[15] 朱方明,贺立龙.经济发展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上一篇:环境工程内涵范文 下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