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5:50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1

【关键词】 中药药理;中药临床;西药中药化

对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在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的研究内容, 首先要明确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的差别, 即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同。若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深入研究西药中药化发展的, 从现在的研究看, 对于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也是在中药和西药的范围上存在模糊区域。中药, 是我国传统中医发展中的药学统称;而西药, 则是西方医药发展过程中的药学综合。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 究其药理研究主要还是从其所有药学中的属性发展。因此, 西药和中药在本职上看具备的是两种不同的药理属性。西药既不具备中药药性特质, 所以对西药药学进行宽范围研究中, 可以对重要药理和中药临床进行研究, 通过二者研究得出中药药学发展中的特殊性, 基于目前世界上对中药没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判断, 在西药药学理论研究中加入重要药学发展特性研究有利于现代药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面化发展。因此, 对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对今后世界药学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 西药中药化成为现代中药发展新途径

不仅我国, 西方各国的专业学者在近些年也着重对我国中药进行研究, 立足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临床观察, 通过中药研究出新西药。但从研究看, 这对中药的研究实际上是根据中药某一单一属性和复合属性进行的生物活性综合, 其最后的结果都是中药的西药化。如长期发展必然导致中药临床无药可用, 我国中医也很难有建设性发展。从现代科学发展角度, 中药属性不应被“利用”或是为西药药理研究提供服务, 而是应当在现代科学中积极促成中药发展, 即西药中药化[1]。

西药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在西药药品中明确标注出西药成分、比例。因此, 西药中药化后, 中药所占比例、成分也能被明确标注出来。目前世界上西药中药化的药品千百种, 若可以明确标出药品中药物成分, 则可以通过药性中共性进行药性属性分类, 如温性药、化合物等。以中药中著名药品人参为例, 由于我国中药并不是未对内部成分进行研究, 而是根据多年对人参的使用及临床经验判断人参属性。所以, 人参内部具体成分是很难判断的。现在在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基础上融入西药药理, 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对人参进行生物活性分解、成分、对人体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因此说西药中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新途径[2]。

2 西药具备中药基本内容是实现西药中药化的关键

首先,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 其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防治或解决人体所面临的疾病, 并且中药和西药都是属于化合物构成。这就说明, 中药和西药二者服务对象一样, 并且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统一性, 都以化合物分析为构成要件, 能有效观察和释放化合物, 便于人体吸收, 改变疾病状况。基于中药和西药无论是构成属性还是服务对象可以得出结论, 中药可在西药药理基础上进行转变, 成为西药, 西药也可以在中药药理基础上进行转变, 成为中药。其次,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看, 我国中药药品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在不断发展、研究、实践中演变为今天的中药药品。在发展中, 中药基于不同物品的属性, 赋予其治病功能, 成为中药, 充分证明中药药理研究的广泛性。如我国的藏药、蒙药, 都是在了解其有一定生物活性, 但并不了解具体活性内容, 因而被放入到中药药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重点以中药临床为主要研究方面, 待研究成果出炉后被确定为中药。基于中药的广泛研究, 西药也可以认定为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但并不了解具体西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 因此, 可以被纳入到我国中药药学理论研究之中, 成为我国中药研究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是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①临床研究具有实践性, 因此要研究西药中药化, 中药临床研究必不可少[3]。从中药研究理论中可以看出, 人体在使用中药后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治疗作用;二是毒害作用。所以, 中药使用中可以将其理解为, 某中中药药品可以使热证患者痊愈或好转, 也能使寒症患者使用后毫无帮助甚至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可以判断该中药不适于寒症患者, 属寒性药, 乃驱热解毒之用。这种通过实践能取得用药认知、了解用法、明确属性、避免出现错误的药用方法即为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对西药中药化也可使用。②西药的研究大多基于临床观察, 所以对西药中药化研究可以使用大体方法。即针对某种疾病进行西药治疗, 在使用西药的后期工作中一直采用中药药学理论和临床观察的方法, 研究西药和中药对相同患者的药学使用情况判断上的不同, 以此可以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基本内容。需要明确一点, 西药对患者的使用要进行中西药的分别判断, 这有这样才可保证在客观基础上的合理研究。最后, 中药西药化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都是在专家学者多年观察和研究基础上的著名论断, 在相关文献基础上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理论价值更强。临床研究告诉作者, 这是一个漫长的工程, 如对某一论断进行研究从新进行必然耽误更多时间, 这时文献研究就体现了其价值, 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提供更多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的相关研究。总结目前世界各国在中药和西药, 相关成型的文件资料丰富, 对西药中药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小结

伴随现代社会发展, 我国医学发展更倾向西药和西医治疗方式, 中药发展规模和影响较西药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但经过实践证明, 我国中药药理及中医治疗方式更符合节气、人体结构规律发展, 更具科学性。尽管目前西药中药化发展进程较慢, 但随着对中药药理研究深入, 西药中药化发展趋势成为必然, 今后必然能够使西药实现全方位的中药化。

参考文献

[1] 王思文.西药中药化实验方法研究.西北大学, 2014.

[2] 岳凤先.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中国水电医学, 2011(3):36.

[3] 岳凤先.从西药中药化论述中药现代科学化和西药的出路.中国水电医学, 2011(2):109.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2

摘要:从五味理论的起源、形成入手,全面分析五味理论存在争议的缘由,指出五味理论的实质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认为 “执简驭繁”是五味理论最大贡献和存在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药; 药性; 五味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历来存在争议的话题。

1 关于五味理论的争议

五味理论,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说法,即中药的五味来源于药物的真实滋味;其二,五味应该来源于药物的作用。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都有自己的铁证和实例。滋味说者,大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传说神农尝百草,可见药物的味是尝出来的。诚然,这种说法有它的历史依据和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说法,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最明显的例子是:药物不仅仅有五种味道,更有甚者,药物本来不具有这种真实的滋味,但医家却赋予了它另外的“味”,如石膏的辛、甘,代赭石的苦等等,由此可见中药五味的标定,不仅仅来源于它的真实滋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五味的提出,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味理论,实际上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药五味理论的产生应该是历代医家在真实滋味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的产物。故目前我们在中药学教学中只能采用一种折中和调和的观点,即给同学灌输既有真实滋味又有实际功效的说法,但这种看似公正客观的提法,却又暗含着另一种潜在的矛盾,即五味标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这种“既有真实滋味又结合有实际功效”的五味标定标准,甚至是引起五味争议纠纷不断的根源,仔细想想:五味是标真实滋味好呢?还是偏重于实际的功效?真实滋味和实际功效如何统一?是标一种滋味好呢?还是两种、三四种为宜?这些等等问题,在大力促进中医中药标准化,一切都要量化的今天,这确实是五味理论与中医药理论标准化研究中的矛盾,也是我们在中药教学中难以深究的一种窘境。因此,有人提出不如放弃五味理论,其理由如下:①五味标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混乱;②五味未能完全概括中药的功能;③五味不能准确的标示药物的作用;④五味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药物的作用规律,⑤五味理论已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了[1,2]。真的如此么?我们知道,五味是传统中药学中一种重要的药性理论,关于五味理论的形成和产生,传统上认为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对中药作用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当然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笔者更乐于将五味理论看成是五行理论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一种阐述和衍化。

2 五味理论的历史来源

《说文》上称:“味,滋味也。”指舌头尝到的滋味。五味,单从字面上看,是代表辛、甘、酸、苦、咸五种真实的滋味,但古人为什么不用六七味呢?尤其是今天我们人人喜欢的八这个数词呢?而偏偏选择这个“五”字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理论,古人认为天生万物无一不是由木、火、土、金、水所构成,万物的变化无一不是五行变化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五味的五字实际暗含了五行之义,辛、甘、酸、苦、咸五味在古人看来,实际上是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模式在中药药性中的另一种衍化。因此五味又不仅仅能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更是五行哲学理论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另一种表述。我们知道,五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不仅对是中医药理论,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五行理论这种中国古代哲学深刻的烙印,如:五色、五音、五谷、五伦、五常等等。从哲学的角度上去看,五味的五,已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数词,它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模式,一种对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对中药五味认识上的第一种偏差,即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的困惑,在这种视角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实际上,古人并没有拘泥于数量上的五而止步不前,反而进一步的推演出淡、涩之味。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五味理论的发展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即五味理论虽脱胎于五行理论,但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五味理论又有脱离五行束缚的发展趋势,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改造和加工,五味也就更符合于中医临床的需要了。当然,本文在这里不想去深究五味与五行的关系,只是希望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渊源,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五味理论。

转贴于   3 五味理论的实质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味的提出,实际上是古人希望借助五行的哲学模式来解释中药的性能和功效。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先天的不足和时代性。当今天我们以现代科技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传统中药的规范化或标准化的时候,五味理论就突显出它与这种规范或标准之间的深刻矛盾。而这个所谓的矛盾,笔者认为其实是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与现代科学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医药理论的模糊性和现代科学的精确性之间的矛盾。说得更明确一点,五味理论本身就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而如何量化抽象的共性,这个命题本身已远远超出了五味理论规范化研究的范畴,至少目前现代科学没有太好的办法。正因如此,如果我们此时仅仅是为了今天的中医药规范化需要就放弃我们古人几千年来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五味理论,那么这种所谓的规范化或现代化,何尝不又是一种新时代的削足适履,一种形而上学的行为呢?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五味理论有自身的不足,但这种局限性却不是有些学者提出的“五味未能完全概括中药的功能;五味不能准确的标示药物的作用”这两条,因为五味理论是高度抽象和归纳的产物,因此,它不可能将药物所有的功效都纳入其中,总结抽象共性的过程,本身就必须舍弃一些个性,因此当然不能准确完整地表示药物的作用。我们必须知道,古人对这种药性高度抽象的目的,是为了在临床上更容易的把握中药功效的特点和共性。因此,五味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之间,其实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不可以共性来完全取代个性,也不应该以特殊的个性来否定存在的共性,这如同哲学上“白马非马”论一般。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古人并不因为有了这种共性,就放弃了药物的个性――具体功效。倘若我们今天一定要讨论五味理论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承认五味标定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够统一的地方,即不同医家标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给我们的继承者和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正视这种不同,甚至可以将这种不同,看成是不同医家对药物功效的不同理解,是一种有益的争鸣,我们绝对不应该片面地夸大这种差异,并以这种差异来质疑、甚至否定五味理论。就笔者看来,差异毕竟是少数,共识仍然是主流。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差异,笔者认为唯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向临床请教,从实验中寻求解答,而不是以这个古人去打倒另一个古人,以这本古籍去驳斥另一本古籍,这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解决这类历史问题,正确答案只能是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

4 “执简驭繁”是五味理论最大贡献和存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五味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医临床用药和组方“执简驭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不仅几千年来反复被临床所证实,即使今日,它仍能很好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组方用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中医方剂学中,任何一个方剂的组成,无不运用到五味理论的原则,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五味构成:桂枝味辛、甘,芍药味苦、酸,炙甘草味甘,大枣味甘,生姜味辛。五味配伍作用:桂枝、生姜之辛合甘草、大枣之甘为阳,发散解肌以助卫阳;芍药苦酸为阴,益阴敛营,防辛甘阳药发散太过;又与甘草、大枣之甘共取酸甘化阴之效,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在此,我们不难发现五味阴阳调和之道尽蕴其中,《伤寒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我们的中医方剂中也是离不开五味理论指导的。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辛味的能行能散、甘味的能补能和、苦味的能泄能燥、酸味的能收能涩、咸味的能软能下,这是对药效何等高度的精炼,仅仅一两个字,就将中医遣药的原则告诉了临床医师,辛散、甘缓、酸收等等,无不是中医师在组方遣药,尤其是在加减配伍时考虑的重点,汤剂中的五味调和之道,效与味的斟酌与推敲,时时刻刻影响着医师的选药和组方。如果我们孤立地、单就目前中药学教学的范畴来看五味理论,我们甚至会产生淡化,甚至放弃五味理论的想法。中医药从来都是强调整体,如果我们中药学不讲五味理论了,不提五味理论了,这势必割裂中药学与方剂学的血肉相连,势必割裂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内在的联系,也将割裂我们对传统中药学良好的继承。因此,笔者是不赞成抛弃中药学中五味理论,至少今天是完全不赞成的。当然,对于五味理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五味标定的依据,笔者主张先继承,再谈发展,但标定的原则,笔者更倾向保持现状,即滋味与功效的综合考虑为宜。一句话,根据不在我们手中,权力应在中医临床。改与不改,变与不变,笔者更倾向保守一点好。还是那句老话:存在就是合理。倘若我们今天规范的目的不是为了临床,而是“美学”范畴,这种规范笔者看来是毫无必要。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放弃它呢?这当然得依靠诸位同道的不断努力,依靠中药现代研究质的飞跃。倘若有一天,当我们真真切切地搞清了五味的现代实质或称物质基础,当我们的临床实践或理论研究,能找出另一种更好更合理的理论或模式,来代替目前五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所起的执简驭繁作用时。那时笔者将举双手赞成让五味理论光荣地退休,躺在中医药博物馆里供人瞻仰,而此时谈废除或淡化“五味理论”还为时过早。

参考文献

[1]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37.

[2]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3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农药;农产品;生态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人们对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就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污染现状

为了能够实现有效治理就必须要了解当前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主要是表现在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对农产品品质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尤其是过量使用必然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安全造成影响。近些年来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应该看到在农药使用过程还存在着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的问题。一部分农民认为增加农药药量就能够增加产量,因此不断增加农药药量,可结果是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了污染。生长激素应用更是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农村部分农田仍然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种农药会在农产品中形成残留,这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隐患。从实际监测情况来看在不少蔬菜种类中仍然能够检测到高毒农药,这就说明当前农村部分农产品品质是不符合规范的,有些农产品中有害物残留量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这样的农产品一旦在市场上流传开来就会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这一点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农药的过量使用必然是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而言主要是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会产生扩散,残留农药本身也会产生挥发现象。这些现象一旦产生就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残留农药是会随着带起运动而迅速扩散的,因此其污染范围是相当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机氯农药,这种农药在进入到大气层之后将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样不仅会对本地区而且会对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水体的污染是最典型的形式。对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施用于农田的农药随雨水或者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农田农药流失等。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不仅表现在对地表水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水体会按照农田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以及海水的次序依次遭受污染。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就需要看到这样一个过程。要根据这一污染趋势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对土壤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必然是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的。农药气体沉降、农药运输过程的泄露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在农药使用过程中起着储藏和集散功能。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由于农药本身利用率较低,这就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会日益增多。农药残留一旦增多就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结构会出现板结,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那些长期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酸化。对于这种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

二、治理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各种污染,要真正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在新形势下尽管有些农民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宣传,要在农村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要让更多地人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从而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环保意识是进行高效治理的重要前提。

(二)提升农药利用率,减少产量。为了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农药利用率,要多采用先进技术。低容量喷雾法、循环喷雾法、静电喷雾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低容量喷无法实际上就是要在单位面积不改变施药量的前提下把农药加水稀释然后喷雾,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防治效果将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喷雾法是在常规喷雾零部件相对的一侧加装药物回流装置,这一装置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把那些没有沉积在靶标职务上的药液收集之后再抽回到药箱内,这样就能够循环利用。静电喷雾法是要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得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能够在作业面表面沉积量能够迅速增加。

(三)加强农药监测管理。为了能够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和管理,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即检测标准,要建立和完善农药及农产品监管体系,对于农药使用及残留标准必须要严格。要严格执法,对于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要进行相应惩处。

(四)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为了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工作中就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管理机制,要从大气、水体以及土等多个领域入手来采取专业措施来提升农业生态保护力度。要逐步增强土壤降解能力,农药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分解、水解、光化学分解等作用而降解,因此可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

农药污染是农村污染的最为典型的形式,对于这种形式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本文重点探讨了当前农村非点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建议,今后对此要结合实际来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雪芳.农药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J]广两农学报,200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冲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何丽莲,李元.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综合治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4).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4

利用仪器设备而进行的某种技术操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被运用于教学活动,即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操作实验,学生现场观看;二是学生主导型,即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教师主要负责指导。不管哪种方式,实验教学提供机会看、摸、闻、尝,可以让学生更加切身地认识中药学科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动机和学习兴趣。[4]比如,学习挥发油的特性时,一般授课只能获得概念化的知识,不容易理解也印象不深。

如果通过薄荷油提取与检识实验,使用冷凝管、电热套、测定器等仪器,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就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挥发油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又如,甘草是重要的常用中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以热水为溶剂,使用溶剂提取法制备甘草酸单钾盐,就在有趣的操作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分离和提取中药化学产物的原理。不过实验教学亦有缺点,如它受到实验场所、器材、药材、时间的限制较大,教学成本较高,而且存在学生操作实验的人身安全问题。直观引发兴趣———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简称MI),指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将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综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和网络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M(I或CAI)以自主化、互动式操作,将单调静止的文字、图片变成丰富变化的声乐、图像、视频,将被时间、空间限制的许多讲授内容在当时当地予以展示,全面调动视听感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讲授中药炮制,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只能板书主要知识点,或者示范简单炒法,对于其他工艺内容只能口头讲解,让学生想象理解。如果直接放映图片、flash和视频,辅之教师讲解,学生就可直观地看到药材及其炮制品的颜色、质地、大小(如未处理、冷水处理、热水处理的黄芩有何不同),看到对药材怎样净制、切制以及炒、炙、煅、煨、蒸煮、干馏、烘焙、制霜、提净、水飞、发酵发芽等,看到握刀、切药、碾磨的标准动作。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效率高、知识信息量大,效果事半功倍。实用引发兴趣———实践导向教学。人们倾向于注意对自己有用的事物,这是正常不过的现象。

因此,中药学科教学(尤其在中高职学校)要强调“能力为本”理念,适当着重讲授中药行业中比较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才会让学生更关注,更有学习动力。比如,针对常用200余种中药,用实物帮助学生认识中药饮片的特点,鉴别真伪,鉴别易混用品种,或者开展中药技能竞赛,比赛识别混装的饮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处方的配方调剂,列举和分辨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为父母熬一煲亲情汤药;率学生参观知名药厂、药商,讲授药品市场营销经典案例,模拟药店员工推销药品,设计药品促销方案和宣传海报,等等[6]。通过讲授用得着的技能知识,既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未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综述药王孙思邈曾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中药学科教学何尝不需要为学生对症下药?简言之,中药学科教学应当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趣味、实验、多媒体、实践导向,抑或其他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均殊途同归,即“以人(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首位,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如此,方可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推动中药学科教学再上新台阶。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药学服务;用药咨询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4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社区居民用药存在不少问题,现分析探讨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服务对象 本社区常住居民以及来本院就诊的患者。

1.2 方法

1.2.1 配备必要的电脑设备和有关专业书籍,以便药师随时查询各方面资料,及时解答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各种问题。

1.2.2 咨询的药师为主管药师以上人员,精通本专业知识并具一定的临床知识。

1.2.3 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根据接受咨询的内容频率的大小,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力求做到知识准确,杜绝咨询错误,避免危害用药安全事件的发生。作好原始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的情况等。

1.2.4 提供远程服务:设立用药咨询电话,受理我院患者在用药全过程中个体化药学服务。同时也为社会群体等其他对象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信息收集等服务。

2 社区居民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随意用药:主要为看电视、听广播和街头小广告或听别的患者所用药物,随意使用,缺乏正确用药选择,既造成了经济浪费,往往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出现耽误治疗或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2.2 不按时服药:有的患者吃药想起了吃一次,想不起来就不吃,使药物治疗达不到治疗的有效剂量。特别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于服药不按时,往往导致血压、血糖忽高忽低,不但易致危险,还会造成多脏器损伤。

2.3 多种药物联合:许多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年龄较大人群,治疗不分主次,把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联合药物中的拮抗现象经常发生。

2.4 看不懂药物说明书:随着国家对药物说明书所载内容要求越来越规范,其内容也大大增加,很多专业词语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如用法中的剂量,有的按片,有的按ml、mg、g等,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许多人不会进行单位换算,从而造成剂量错误,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不良影响。

2.5 医师用药存在的问题:知识更新不够,凭经验用药,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不合理联合用药。

2.6 家中小药箱缺乏维护:长期不进行整理,不会看批号和有效期,到有病时才乱翻一通,拿起就吃,造成过期或变质药品误服现象。

3 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

3.1 举办健康讲座:针对本社区居民疾病发生情况,每年选择4个不同的健康讲座题目,每季度聘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用药水平。

3.2 管理法规知识的宣传:针对一些违法广告宣传,如保健食品宣传疗效的、借患者名义宣传疗效的等情况,患者很难鉴别真伪,专业人员给患者讲解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食品和药品的区别,教给患者如何去鉴别真假广告与真假药品,教会他们去看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树立居民拒绝“三无” 药品的主动性,大大减少了不法广告对社区居民的误导,避免延误病情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 发放教育资料:充分发挥“药物咨询窗口”的作用,发放合理用药教育资料。针对社区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较多,特意推出“药物知识系列宣传资料”,意在避免居民走入用药误区,提高人们用药的水平。

3.4 药品使用知识宣传

3.4.1 联合用药问题:涉及多种药物能否一起服用。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可能表现为药理作用的协同或拮抗、不良反应的加重或减轻等。多种抗生素药品合用,多种止痛药合用,多种心血管药物合用屡见不鲜。患者用药过程中将毒性增强的药物合用,作用相减的药物合用,重复用药,合并较多种类药物司空见惯,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耐心细致地进行正确使用药物的宣传,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3.4.2 用药时间及次数:为使药物服用之后,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就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和次数。大多数药物是每日服用3次,但由于药物的半衰期不同,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要相应增加,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给药次数要相应减少。长期应用的药物,要注意蓄积中毒。另外还要考虑到每天发病的时间。药物的服用时间(如饭前、饭后服等)须根据具体药物而定。如阿奇霉素应在饭前lh或饭后2h服用。治疗哮喘患者时,类固醇制剂应在下午服用,因为哮喘多在后半夜发作,其血清药物峰值在夜间出现,故对患者的治疗有益。优降糖、糖适平和达美康等降糖药一般在饭前30min服用;伏格列波糖(商品名倍欣)、拜唐苹则在餐前即刻服用,而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则在进餐时服用。

3.4.3 如何看药物说明书:教会居民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按说明和医嘱使用药品。掌握正确的使用剂量、时间和疗程。严格掌握适应证,杜绝滥用药品。还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西药能否一起服用,不要随便加大药量或减少用量,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1]。

3.4.4 家庭小药箱管理:指导居民合理配备家庭小药箱,根据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配备药品,并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清理,去除过期失效药品,并随时加以补充,散装药品要在外包装上标明有效期。

4 结论

通过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扩大了药品管理有关法规的宣传效果,普及了用药知识,提高了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用药水平,为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多种药物合并使用的处方越来越多,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断升高。商品名的使用,造成同一种成分的药品有多种名称,处方中重复用药的情况屡见不鲜,药物互相拮抗也时有出现。如何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以提高药物疗效、家中药物如何存放、常用药品有哪些不良反应等问题,居民自身没有相关的药物使用、保管、养护知识,很难正确使用,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用药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合理使用药品,已成为社区群众的迫切需求。

药学服务应结合社区医疗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步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适时开展临床药物咨询,向广大患者及社区医护人员提供用药常识、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社区医疗工作赋予广大药师的光荣职责,也是转变职能,实现“药师是医疗卫生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的途径。在美国药房药师是药学事业的主体,看病找医生,用药找药师早已成了广大患者的共识[2]。

广大社区群众需要从宣传、咨询、指导到监护等全方位和全程的药学服务。开设用药咨询服务以后,患者用药中的疑问,可直接向药师咨询,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有针对性地给予详细指导,从而使患者得到了在医生那里难以得到的药物知识。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交谈,普及了药学知识,使患者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服药方法,对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锡华.联合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2005,11(7):918-919.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6

药家鑫自曝的杀人动机是“怕农村人难缠”。他这种深埋社会偏见的观念,经过媒体的报道已经众所周知。不过,面对药家鑫的凶残,研究犯罪心理的李玫瑾却在追问:他是如何在被害人的和惨叫声中扎了那么多刀?他为什么没有“不忍”的感受?

在央视《新闻1+1》的演播室,看完庭审视频后,尤其是听到从药家鑫在庭审中说,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还有对父亲的惧怕之后,李玫瑾“突然明白了”,获得了她需要的答案。随即,李玫瑾在节目中,将药家鑫“连戳六刀”的残忍行为解释成他以前的砸琴行为的一种替代,一种出于摆脱麻烦的机械性的强迫行为。

尽管公众对司法能否公正仍心存疑虑,药家鑫案就性质而言,法律上并无多大争议空间,自会有最终的裁决,但李玫瑾那一被概括成“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论”的说法,却引来如潮的愤怒和谩骂。目前来看,李玫瑾教授的话语,确有失误的地方,但对她指责,也的确有不到位之处。这显示出,在李玫瑾的表达、药家鑫杀人案、公众的理解之间发生了语境错位。

从李玫瑾的方面来看:

李玫瑾对药家鑫杀人行为的解释在学理上并非无稽之谈。她把药家鑫杀人时向下戳的冷漠动作与长期弹钢琴习惯联系起来,可以说是犯罪心理学家的一种习惯性分析。这有点像人们会把郑民生残忍杀人时的“刀法”与他的医生职业联系起来一样。不过,李玫瑾的疏漏也很明显,即她在尚未做符合学术规范的系统研究之前,仅凭一个电视台提供的视频,就即兴做了上述分析,显然失之严谨。而且,在李玫瑾这种看似不无“道理”的分析背后,更隐藏着一种可能:以学理的抽象裁剪药家鑫行为的复杂性。

李玫瑾还有一个失误在于,她没有考虑其技术话语与法制语境的适宜性。作为一个学者,李玫瑾在法官作出宣判之前,通过媒体这一公共平台对涉案嫌疑人作出评价,事先应该对自己的言论对司法带来的可能影响有一个基本估计。如美国曾长期担任法官的杰出法学家波斯纳所说,即便在美国,法官也不是在真空中审判,他会受到包括舆论在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何况在中国呢?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

公众把李玫瑾的解释看做是在“为药家鑫脱罪”,也未免失之过当。事实上,李玫瑾的解释指向的是犯罪嫌疑人杀人行为的“可理解性”――她的分析是有价值的,正如李玫瑾所指出,时下家庭教育中缺失“心理抚养”,光培养孩子的能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培养人性,以避免下一个药家鑫。但公众却把这种“可理解性”理解成了“可辩护性”。后来李玫瑾在博客中也指出了这一点:“我这次点评的麻烦就在于,我们没有进行犯罪动机的分析(或说讨论),就直接进入了这一犯罪行为的分析。我的回答让很多观众误认为:我这是在说他无犯罪动机,而是弹琴训练导致的扎人犯罪。”

公众对李玫瑾的误解主要是来自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司法有时由于受到权力的左右而丧失公正,专家却常常为司法不公“合理化”。另外,李玫瑾所使用的“强迫行为”这一解释性概念与药家鑫的辩护律师使用的“激情杀人”这一辩护性概念,在字面意义上很容易被混为一谈,在人们的头脑中“并置”,成为统统是为药家鑫的罪刑作辩护。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7

【关键词】中药学;兴趣;教学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来源、采收加工、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是联系中药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中药种类众多,药物之间联系少,有些中药功效又较为相近,学生极易混淆,丧失了对中药学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使这门课程变得浅显易懂,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探索兴趣教学方式。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鼓励和赞扬他们,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塑造亲切、开朗、幽默的教学风格,始终把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认真、和蔼、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以富有情感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引导学生尊重和体谅教师,支持教师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教育学生要理解、体谅老师的劳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心心相印。

2 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2.1 教学内容生活化、故事化,增强学生记忆

在中药学中,很多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如头发是中药里的血余炭;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每天吃的、用的都是中药,如:五谷、五果、五蔬等;如看到的美景:柳树、玫瑰花、槐树、山、石、水、土及虫兽等,它们一身全是中药。有些药用植物的名称如人参、威灵仙、朱砂、当归、重楼、女贞子等,一听药名,就能想象出许多美丽而传奇的故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自编中药歌诀,让学生趣味记忆,掌握药物归类及功效,例如:祛风湿药有十几种,可总结歌诀为:独活川乌威灵仙,防己秦艽落石莶,桑枝木瓜乌梢蛇,五加狗脊桑寄生;也可以根据药物名称来联想功效,如:淫羊藿、益母草、决明子、骨碎补等,顾名思义,可推出它们分别具有壮阳、调经、明目、续筋接骨等功效。通过这些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利用现代教学,直观展示中药材,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药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药的形态特征、用药部位等,同时结合中药标本,就可以感受到中药的质地轻重、颜色深浅、气味厚重等,使抽象的中药学教学变得更直观、具体、生动。如:川乌和附子都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川乌为母根,而附子为子根的加工品。有些学生从未见过原植物,很难区分不同之处,采用图片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展示,或制作中药学相关视频,将声像结合,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讲解到行气药陈皮时,拿出橘子,从橘叶、橘皮、橘络、橘肉、橘核都可入药,来源同中有异,均有理气散结之功效,从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提教升学效果。

2.3 翻转课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的教学改革重点。因此,微课视频、慕n等教学方式被应用到教学中。教师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加以理解。如:通利水道,淡渗利湿,学生开始很难理解,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效果较好。同时,利用网络建立学习交流群,教师先针对教学内容,拟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若有疑问,可在线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和难点,全面总结反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4 对比归纳,提炼共性,加强纵横联系

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按功效归纳、对比教学,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章节之内的药物可用纵向归纳法,列表举例辛凉解表药。

如表1, 把教材上十几页的内容归纳为一个表格,化繁为简,学生容易记忆。而横向归纳法,适用于章节间的药物对比,例如:头痛药

其他还有安胎药、止呕药等的总结,横向对比法可加强不同章节药物之间的的联系,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重视校外实习,增强感性认识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中草药药用植物基地,增强对中药植物的感性认识。如:我校与三明市农科院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六月和十月组织学生到三明市农科院的药用植物园和科普园参观实践,该基地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许多野外不易找到的名贵药材,能够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此外,在我校周边有两个大型生态绿色植物公园,常见的中草药有150多种,教师常在课堂讲解,课后组织学生前往寻找观察,这样既加深了对中药植物的印象,又巩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沟通,学生乐于探索中药的奥秘,同时也记住了中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达倒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小结

在中职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课外实践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其他兴趣教学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树生.中职数学探究兴趣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5(70).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8

一、现状及成因

__县辖4镇、7乡、12个农林牧渔场,人口 24.7万人,县域内有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场)卫生院12个、个体诊所(口腔诊所)32个、村级卫生所70个、卫生室225个,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人口较密集的村。

该县级医疗机构对药械使用的管理比较规范,用药水平也较高,有专门的药学技术人员对药品质量进行把关,建立了药品管理制度,能按要求进行药品养护和贮存。而农村医疗机构,尤其是村级卫生所(室)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药学人员管理药品,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的水平比较低。通过调查,目前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在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购进渠道虽已规范,但仍出现违规购药现象。在调查单位中,部分村级卫生所(室)采购药品出现8:1:1现象。一是从合法批发企业购货占80%。在我局的监管督促下,农村医疗机构能够从合法企业购货,占到所使用药械的大部分数量;二是从零售药店找零占10%。由于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距县所在地偏远的村屯对于药品配送中心的固定时间配送,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部分药品的批发价格比药店的零售价格还高,为了方便实惠,卫生所就近在药店购进药品,而且还可以赊欠;三是从个体游医药贩手中买药占10%。有部分游医药贩打着义诊的名义,与药监部门搞游击战,部分村级卫生所(室)明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为了贪图便宜,就明知而犯了。

2、未建立完整的合法供货企业资质档案。对于供货的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下,他们知道索要“三证”,但不清楚“三证”是什么,不知道要在供货合同上签字,不知道查看证照是否有效。在检查中,经常发现卫生所建立的档案中,证照已过期,合同上未签字,而且有效期已过,有的甚至未索要销售人员证明材料。对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根本就没有索要产品注册证的意识。

3、各项记录不规范。按照《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涉药单位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经过近几年的监督管理,药械购进验收的记录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村级卫生所(室)在做购进验收记录时,只是简单地对照购进发票,照抄上面的内容,票据上没有的,购进验收记录上也体现不出,例如检查中发现,某村级卫生所建立药械购进验收记录中,生产厂商一栏中填写了天津,产品批号栏中填写20__0610,一对照购进发票,原来发票上简写了生产厂商,产品批号与有效期打串了。可见,验收记录还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应该说是在应付药监部门,记录的重要性相对人理解严重不足,而他们所做的购进验收记录已经毫无意义。

4、基层医疗机构经济环境有待提高。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药房与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根本不具备药械必要储存条件,无药械专用库房,药械混储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温控、货架等基本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有的墙面表层已经脱落,墙面上布满霉点和下雨时漏雨留下的痕迹;有的药房光线暗,里面阴暗潮湿。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还有出现诊断室、注射室、药房三合一的现象。

5、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村级医疗机构中从业人员大都为1人,只有个别为2—3人,即使有多人也都为亲人关系。因此,在农村医疗机构中,一名工作人员自己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同时还是药品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疗机构药械专业人员普遍较缺乏,95%以上均不属专业人员,多数均未经过专业培训,无法做到规范管理、规范用械,80%以上的从业人员对药械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不熟悉,规范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

(二)在使用药品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药品摆放不规范。大部分村级卫生所(室)分类摆放意识差,处方药品与非处方药品、外用药、口服药、注射剂等药品随意混放一起,甚至将日常生活用品与药品混摆一起,药品包装盒上满是灰尘,而且只有兼搞防疫的卫生所有冷藏设备,但这冷藏设备还是和家庭混用。有些卫生所将药品直接堆放于床下及房屋空闲处,部分药箱底受潮发霉;中药贮存加工条件简单,普遍用布袋、方便袋盛装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缺乏中药炮制加工和养护的必要设备,没有烘干、熏蒸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设备,没有温湿度计更谈不上记录。

2、处方管理不规范。调查中发现,仅有8%的农村医疗机构凭处方使用药品。70%医疗机构是给患者看过病后就销售药品,而不开具处方;22%医疗机构并不给患者看病直接销售药品。老百姓也不明白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区别,将卫生所当成了两用机构,既可看病,又可卖药。

(三)在使用医疗器械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淘汰的医疗器械产品普遍使用。通过对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大型、小型医疗器械登记备案情况看,有部分医疗器械在其外观上无法看清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执行标准、批号等相关内容,例如在某医院检查的尿液分析仪上只能看到gf-u780的标记,其余什么也找不到。通过了解医院负责人,这类医疗器械大部分是国家、省扶贫救灾时划拨的,无法查到资质、证件,但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这些医疗器械仍在使用中。

2、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理不规范。不少卫生所(室)或个体诊所既未按规定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又未按规定严格执行销毁制度。现场检查时发现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不毁形、不消毒处理、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即使销毁的也采用

的是焚烧方法,在毁形物较多的情况下,就存在焚烧不彻底情况(如针头、调节器),为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二、对策及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比较特殊,涉及地方政府和卫生、药监等各部门,因此,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的监管,需要卫生、药监和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共同来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用械行为。只有多方动员,采取多种形式,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当前,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很突出。如果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管理,就是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积极坚持“四个加强”。一要加强培训。针对农村药械人员业务素质低,用药水平差这一问题,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建立农村药学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和药学服务水平。药监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按照“教育先导,重在规范”的原则,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考试不合格者,建议取消其行医资格或继续学习。二要加强宣传。目前,老百姓对药械管理的法律知识理解不够,安全使用常识懂的不多,因而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安全用药信息网络,及时向老百姓传递医药知识,改变农村安全用药信息闭塞的现状,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做好法律及常识的宣传。利用县内大型活动或城乡集市等群众聚集的机会,讲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用药的小常识、或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字幕、宣传条幅,深入到中小学校向学生授课,再通过学生反馈给家长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达到社会各界自觉维护药械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扶助。要积极争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对偏远村屯、贫困村屯,经济条件差的卫生所(室)开展扶贫帮困。采取“输血”和“造血”并举的方式,积极为贫困村、贫困屯、贫困卫生所开展以“送资金、送设施、送制度、送指导”活动,彻底解决农村医疗机构中的“缺口”问题,解决边远村屯老百姓就医用药的困难。四要加强监督。作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把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

(二)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相结合。在农村地区,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协调和争取当地新农合管委会的支持,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管和规范,从村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三室”分离、房屋设施、药械贮存条件、药剂人员的上岗培训、药品购进验收和贮存保管记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可以当地新农合管委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名颁发“新农合规范药房”牌匾,从根本上达到强化和规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近而为农村老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

(三)要与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与供应网络建设相结合。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药品质量和满足农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断,是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就要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着实解决老百姓买药难、买不上放心药问题。一要加强监督网络建设。不仅重视事后的监督查处,更要重视事先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药品协管员与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查处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利用协管站发展来带动信息站建设,达到各级医疗机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趋势。二要提高供应网络管理。针对目前存在的配送不及时、药价高等问题,提高对配送中心的监管力度,使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延伸到每一个涉药单位,使药品供应价格明显下降,以规范购货渠道,保证药械质量,保障农村公共安全。

(四)要与“规范化”药房建设相结合。对于农村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还应该从药房管理本身入手,将规范化药房延伸到村屯,依据“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对于各项设施、设备齐全,各项制度健全,各项管理规范的卫生所授予《规范化药房》牌匾,对未评上“规范药房”的农村医疗机构,采取通报、新闻媒体曝光、限期整改、重点检查等方法,提高其规范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对“规范化药房”实施跟踪管理,每年年底组织复验,复验合格的保留称号,不合格的取消称号以此达到农村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用械的自律意识,提升药学服务的安全意识。

上一篇:老龄化社会现象范文 下一篇: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