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2:31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1

服装消费心理是指服装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处置服装产品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也可以称之为服装消费者心理。服装消费心理是服装消费者在选择服装产品和服装产品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引导、激发、推进服装消费者是否发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服装消费心理决定着服装消费者的最终消费行为,分析、了解、预估服装消费心理,对服装设计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的创意显然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者的不同决定了消费心理的不同

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服装消费活动过程中就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消费心理。一般情况下,服装消费者会尽可能避免与自我审美意识不一致的服装产品,尽管服装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审美意识或许不是大众审美,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自我审美意识的肯定,并遵循这种审美意识进行服装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是服装设计的创意基础,也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服装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风格需求。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服装设计创意也有必要随之发生变化,并在可能的消费预期中实现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的先期接受。

(二)消费者对服装流行认识的差异

从过去“贵的就是好的”到现在“适合的才是好的”,其实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任何服装产品都有一个对市场和产品本身的定位过程,这个定位包括对产品价格和产品价值的先期预估,并根据预估对产品进行整体整合、包装以及推广,当服装产品的创新比较强的时候,其引起的消费心理自然也表现得比较强,相反则表现得比较弱。在服装设计创意中,服装产品的色彩、款式、面料、做工、版型以及服装产品的搭配效果和实用效果是构成服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地位、等级以及社会分层的设置界限,让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追求、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消费者在流行趋势的影响下表现出选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因此服装设计创意有必要从促进服装消费者在具体的服装产品消费过程中相互渲染和相互重合入手,进而在产品流行趋势上达到消费者在消费心理的认同。

(三)消费者对服装创意的认知变化

服装设计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丰富服装设计的内涵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在丰富服装设计内涵的过程中,服装设计创意必须更多地从服装产品消费的角度入手,让服装产品消费成为服装设计创意的核心。正如服装设计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我们的目的是销售,否则便不应该有产品。这一口号应成为服装产品创意的圭臬。现代社会,服装消费者因个性特征的不同,其消费认识、消费观念乃至消费心理自然就会不同,服装产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无疑是服装产品能否实现销售的关键。只有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服装设计创意才有可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相吻合,也才能使服装产品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进而通过服装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达成服装产品的最终消费。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服装设计创新都需要来自于市场的最终检验,很多时候服装设计创新很有特点,但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买单;而有的时候服装设计创新好像没有什么特点,但消费者却蜂拥而至。这其实是服装设计者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强弱所决定的,有的创意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由于创意得当,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换句话说,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确定服装设计创意提供更好的表现方式和创意方向。

二、完善的服装设计创意有助于服装消费

确切的说,服装设计创意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商业行为,或者说是一种集产品功利性和消费实用性于一体的经济行为,其最终的设计创意目的无疑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上,通过服装设计上的创新与变革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在服装设计的创意上诱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换个角度看,为了更好地增强服装产品以及服装产品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激发服装消费者在认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之后,通过服装设计创意来更进一步增加其购买欲望,服装设计创意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服装设计上的技术革命,而且诱发服装消费最终完成的主要诱因。正如美国著名设计师麦尔•文森特所言:服装设计创意是把消费者引向服装企业及其服装产品的桥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服装产品和服装企业。

(一)服装的结构创意与服装消费

消费者在进行服装消费时,对服装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以及造型关注的人群数约占74%,对于进入服装实体店铺的消费者而言,对产品的接受进度依次是远看色、近看款,之后是摸面料、看造型。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中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服装产品以及服装产品企业服装结构丰富和完善的最好展示。不同的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创意结构有着不同的消费情感注入和消费趋势诱导。从传统的服装结构样式演变,发展到如今,服装设计创意无不以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的变化诉求作为创意支撑点,其创意结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特定的结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服装设计的结构上也体现的最为明显。可以说,独特的服装设计创意可以更为充分地表现服装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也正是基于此,服装设计创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服装结构上的成熟,它带来的是服装独特的现代质感。在今天的服装消费市场上,服装结构创意是服装企业的服装品牌基础,只有当服装有了品牌的感召力,才有可能吸引消费者并激发其购买欲望,进而促进服装产品的最终销售。

(二)服装的文化创意与服装消费

设计实践证明,无论是偶发性设计还是目标性设计都需要在设计之前尽可能多地收集设计人员需要的设计素材,这些素材包括自然生态素材、历史民族素材、文化艺术素材等,在进入设计创作阶段,依旧需要不同的设计素材进入到设计创意中来。收集与设计有关的素材资料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也是获得设计构思创新启迪的必要手段,这一过程无疑是服装设计的文化创意过程。从服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穿着需要开始,服装的消费卖点更多地体现为消费者对于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增值服务的认同,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服装文化的认同,它满足于消费者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双重需求。在服装品牌的消费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优势就是文化创意优势,如果服装设计能够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注重结合国际化的服装流行目光,充分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来传达设计风格和创意理念,显然更有助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取舍。

(三)服装的审美创意与服装消费

把握流行趋势、引导时尚是服装设计创意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设计更多地表现为服装的艺术审美价值设计,而消费者的服装认同乃至服装消费,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服装的艺术感召力。无论是服装造型中的新形态、新结构;还是穿着形式中的新搭配、新变化;抑或是服装材料中的新处理、服装色彩中的新效果,服装设计创意更多传递给消费者的是如何用更为合理的创意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展现服装产品的流行意识和时尚意识,需要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创意中吸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元素,并通过服装产品来展示出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服装流行与时尚的趋势,在带给消费者艺术享受的同时,带给消费者更有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启示。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这种创意背后的审美内涵,进而达到吸引和感染消费者的目的。服装设计创意对审美的需求,一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在现实流行中产生新的流行内容,继而带动和促进服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应该肯定,优秀的服装设计创意能够从深层次激发消费者的服装消费兴趣,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认识、认知以及认同服装设计创意的含义,并乐于根据服装产品的设计创意含义去进行服装产品的最终消费。

三、结语

服装消费心理和服装设计创意原本属于两个互不牵涉的意识范畴,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充斥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作为大众消费———服装消费也更多地成为消费者的选择,服装消费心理和服装设计创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关切、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随着消费者选择性消费意识的增强,使得服装设计创意必须更进一步地站在服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角度去进行研究、定位、拓展以及延伸,也只有这样,服装设计创意才有可能跟上服装消费的意识变化、才能快速地吸引更多的消费关注,进而产生消费共鸣,实现引导消费、刺激消费的目的,这也是服装设计创意乐于见到的结果。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2

服装设计与市场需要以及商业价值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色彩的应用是服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设计作品中包含美感和艺术感才能创造出商业价值。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之前一定要对色彩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优秀的服装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应用,如果服装设计中缺少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设计整体的质量。学生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来加深对色彩含义的理解。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色彩都是需要学生不断实践总结而来,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主要是色彩带来的极大冲击感,色彩能够第一时间影响到人们内心的情绪,例如亮色能够带给人温暖、积极、热情、生机以及华丽的感受,而暗色带给人消极、寒冷、朴素、冷漠的感受,色彩的应用会直接改变人们情绪。所以要想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吸引注意,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色彩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作品传递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精湛的设计工艺,而是色彩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色彩来审视整个作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等等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随着色彩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院校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引进彩色应用教学,让学生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色彩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提升设计水平。高校的色彩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处理好色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色彩与布料的关系

服装材料的色彩是由织物、肌理、图案等等元素组成,但是不同材质的布料对于色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布料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丝绸面料能够很好地吸收色彩,色彩反射率也很高,所以一般的丝绸面料的色彩比较鲜艳;棉麻布料相比较丝绸的色彩吸收力来说很差,不能将色彩的光泽很好地呈现出来,一般棉麻材质的衣服会尽量使用暗色。

(二)色彩与人自身条件的关系

人的身材、年龄、肤色以及性别都与色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自身条件来设计,什么样的色彩适合什么类型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来应用色彩,这样才能让穿着者更显魅力。例如皮肤较黑的人不适合穿亮色、偏胖的人应该设计深色系列、年龄较大的群体设计使用沉稳的色彩,通过肤色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人的魅力。

(三)色彩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冬天深色系列的衣服更深大家的欢迎,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亮色,特别是不吸热的白色。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代表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地域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产生变化。北方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和干燥,风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北方人偏爱深色;南方地区天气湿热,风雪天气比较少,夏天比较炎热,所以偏爱亮色。学生根据设计服装的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色彩,冬季服装选择深色,夏季服装选择亮色。

(四)色彩与场合的关系

人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婚礼以及节日庆典上应该穿着颜色比较鲜艳、喜庆的衣服,与所处环境的氛围相符,但是像葬礼这样的场合严禁穿着色彩抢眼的衣服,尽量选择深色系列,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悲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衣服,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具体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三、结语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够体现服装作品的艺术感,还能展现着装者的个性。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蓝色、红色、橙色以及绿色是生机和活力的代表,金色和银色是华丽的体现等等,人们在面对不同的色彩内心都会给出相应的判断。色彩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含义,由于人的联想、审美以及习惯给色彩带来了新的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色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色彩的应用范围也越发广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加强色彩应用的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不同色彩的含义,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不同的色彩,增添作品的艺术感和美感,吸引人们的注意,满足人们对于色彩的要求。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3

一、设计美学的认识

要认识设计美学,首先要明确设计定义。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设计师的思想技艺,客户的要求,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协调后最终的产物。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把设计分为了各个不同的专业,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等。但我所认识的设计时不分家的,不同设计之间都是相通的,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因为它们都被艺术所串连,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美学价值。其次要认识什么是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的天性,美的艺术是人类大脑、心灵和技艺的共同结晶。古往今来人们从没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人类有了审美的意识,在一代一代人的精神相濡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美学就是审美意识的流变史,美学就成了研究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科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认识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因为人的审美的变化和发展,设计是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的。

设计美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美,是人类为自身的需要,改变自然物质形态而创造出来的,里面包含了很多艺术美的元素。对于服装来说,服装的设计美表现在它的应用当中,服装就作为设计审美价值的承担者。服装设计美的最终目的是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商品生产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服装的作用,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现代服装设计的特点及其体现的设计美学

(一)方便、自然

归根揭底,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人,好的设计必需体现它的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实用性,这也和设计美学功能性的本质特征不谋而合。最初服装的实用性体现在遮蔽身体、抵抗严寒,并没有过多的设计。然而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设计人性化的要求。我们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中,每天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强大的压力,远离了最初的生活状态。在忙碌的拼搏环境中,人们开始倾向更加简洁方便的服饰,简洁的服装更方便工作,同时也可以是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个更放松的生活状态。金井政明认为,“现在的社会太注重外表了,我们需要返璞归真的简单和朴素。”简单同样是当今服装设计时尚的风向标,因为设计不是一味的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减法的设计更具革命性、创新性。另外在钢筋何水泥构建的都市环境下,人们尽管有了宽裕的物质生活,但难以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条件,因此紫醉金迷的繁华更勾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欲望。我们从现代人们的着装风格上不难看出,休闲风盛行。人们不仅喜好穿起来自然舒适的服装,并且在服装的颜色图案上同样喜爱贴近自然,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自然色系也就相当流行,摒弃了原本纷繁发杂,种类繁多的色彩。同样还有很多自然图案。这也是人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二)大胆、新颖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走在时尚前端也是每一个追求潮流的人的向往,Fashion永远是服饰行业的唯一宗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的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加崇尚自由,凸显个性,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服装正是人们向外人展现自己的最直观的媒介。当然,也不是只是一味的盲目追求个性、新颖,由于数码媒体的发达,人们审美不断提高,每个人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服装的审美提高的的同时,人们在对服装设计的新颖度的接受能力上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年轻人的族群当中,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设计师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等。创新需要思想,需要创意,我眼中的思想它能够把设计转变的更为夸张,抽象,简单,大方。没有了创意和思想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设计是无法长久存留下去的,更何况是潮流周期更新如此之快的服装设计。

(三)和谐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就是在解决问题,让每一样东西都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在特定的限制条件下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创新地解决问题。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设计师的思想技艺,客户的要求,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协调后最终的产物。“和谐”是个大概念,它不仅仅适用于设计上,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社会上,“和谐”都是最高最理想的状态。就服装设计而言,现代服装设计对“和谐”的诠释又衍生出了新的内容。不仅仅是要求一件服装上各个细节设计之间的和谐,还要讲求着衣者和服装之间的和谐,更讲求着衣后和周围环境的和谐。通俗的讲也就是衣着得体,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穿出合理的衣服。新时代的人们的要求又怎能止步在这里,现代的服装设计人们甚至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么讲毫无夸张,有个很典型的理念就体现在了这一点,那就是“环保”概念。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观念也在相应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意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在各个领域,“环保”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在服装设计的领域中,更是将“环保”作为一种潮流时尚。在时尚T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关“环保”主题的设计,它督促着设计师去寻找更加绿色健康的面料,在最普通的生活材料中创造时尚。我想,这就是现代设计对“和谐”衍生出来的更加有意义的内容。“和谐”不是高高在上笼统的概,而是转化为了一个个细微的实际行动。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和谐设计体现了设计成果与设计者、使用者、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艺技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完美的组合、和谐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乎人类与自然,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三、结语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4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顺应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建设,形成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增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课程教学符合本科生的培养标准。主要采取措施如下:1.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增设实践性教学,以符合卓越工程培养要求;2.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案例库、实验操作指导书等;3.开通天空教室,基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资源共享,进行网上课堂的教学;4.编纂适用于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讲义,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紧密贴合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不是简单的课堂授课,而是结合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服装产业发展现状,遵循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由于我院与服装企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准确地把握了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设计中重点参考来自服装企业的意见。使得教学目标适合服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期望,侧重于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5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6

【关键词】服装大赛 服装工作室模式 设计理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2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工作室模式在服装设计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服装设计室所创作和设计出来的服装作品抱有很大的期待。可以说,服装工作室模式不仅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模式,同时也是服装设计领域一个不可估量、极具前景的服装设计发展模式。而服装大赛作为一种规格较高的服装设计方面的相关赛事,对于现阶段服装工作室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的把握和领会服装大赛的内涵和精髓,发挥服装大赛在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更好的进行服装工作室的教学改革,提升服装工作室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和水平,成为服装工作室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服装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它不仅是对于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施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同时还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设计课程上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将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在巩固自身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灵活运用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收获和更好的提升。不仅如此,引导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人员积极参加服装大赛,还可以开阔其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设计理念等,使参赛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都得到一次洗礼和飞越。

但是在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太到位,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进行服装设计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整体设计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并且以服装大赛中所流露出的服装设计方面的前沿理论和流行趋势,积极有效的改进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服装设计个人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继而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设计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参与实际的服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及时的了解和把握现阶段服装设计领域的新型设计理论和流行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能力和设计操作技能。而受到服装大赛的影响,服装工作室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在保留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之外,同时应该根据现阶段服装大赛的参赛要求以及参赛成果等,及时进行相关改革,以提升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实际的服装设计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质量和设计修养,提升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教学有效性。

首先,服装大赛是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时,任课教师应该将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原有理论的同时,能够结合服装设计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时往往习惯于采用较为保守的教学模式,采取分班教学、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等,注重对于学生服装设计理念的讲授和灌输,在服装设计实践方面教师也习惯于带领学生进行已有服装款式的设计和实际剪裁操作。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原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异于是一种无形的制约和扼杀,不仅不利于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会增长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而疏于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设计等方面的创新。而在现阶段的服装大赛中,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的考查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身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的这种问题和缺陷,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并且将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自身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杜绝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单纯的对前人的设计成果进行复制,从而提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现阶段的服装设计大赛中,对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等的考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服装设计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会投射到学生的设计成果上,提升学生服装成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服装工作室教学时,在注重对于学生服装设计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良好的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服装设计水平和设计成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并且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将自身学习和储备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操作中去,以提升自身服装设计成果的文化气息和文学意蕴,使其更符合服装设计的原本理念和设计要求。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阶段的服装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服装设计成果不仅有着时尚和美观的外表,同时,还具备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文化知识的灌溉和注入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使其更加符合服装设计的要求,更加贴合服装设计所服务的目标需要。

例如,在进行古代贵族服装的设计时,很多设计师会选择黄色或者是红色、金色等这种看起来非常高贵、大气的颜色来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虽然看起来很漂亮,很有贵族的气势,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以紫为贵”的传统理念,也就是说,在进行古代贵族的服装设计时,紫色要比红色、黄色、金色等颜色更加能够凸显其贵族地位,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古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服装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除了要追求创新和服装造型的美感之外,还应该从文化和历史现实出发,在特定的设计条件下,以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服装工作室教学时,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鼓励学生认真研读优秀的文化书目,提升自身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自身在进行服装设计时的创作质量。

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在凸显设计个性的同时,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使学生的设计成果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消费需要。同时,还应该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契机,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在了解学生服装设计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参加的服装设计大赛并且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和其他学校服装设计专业以及服装设计优秀人才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自身在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改进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和能力更上一层楼。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7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学生在面试时能画出非常漂亮的效果图,但如果让学生将作品做出来,看看实际效果如何,学生就慌了,因为他在画效果图时根本就没有深入考虑过服装的结构,没想过如何去打版,更没想过服装的细节处理,如材质的选择、纽扣的选配、工艺如何处理等等这些直接影响服装成品效果的细节。更可笑的是一些学生在做设计图时,甚至根本都没想到后片的设计,更谈不上前后片该如何连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

往往这些学生认为服装设计师就是只要坐在办公桌前,画画设计稿就可以了,却不知亲身实践方能得出真知,在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后劲。想必设计系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用笔思考”和“用手思考”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展示的是时装之美,而不仅仅是灵感和概念。

目前很多服装院校在专业教学时,将怎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而在这样的教学下,多数学生就会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

如今各家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却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我们的设计应服务于服装市场,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时装画是创意与灵感的记录,着装效果图是穿着效果的目标演算,款式图是结构方式与比例关系的规划,这些都谈不上完整的设计。设计一词的定义应是:“将有目的的创意意图有形地表现出来”。那么服装的最终“形”是什么?是可穿在人体身上的服装,而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效果图。

将设计等同于元素的叠加,设计作品缺乏生命力

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不是从无到有,更不是众多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要想对前人的东西进行改良,首先就必须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服饰,它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前人优秀的设计中提取元素进行服装的再设计,这种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并融合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充分运用美学原理,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然而目前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对民族服饰文化一知半解——一说起民族元素就想到了立领、滚边、大襟、对襟、盘扣、开衩及中国结饰龙凤纹样,一说起民族服装设计都以为是只要将原汁原昧的民族服装原封不动地照搬到T台上,难以贯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服装设计,只是满足于将元素单纯地加以复制粘贴,缺乏艺术生命。优秀的设计绝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学会将这些经典揉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予以这些元素新的包装和诠释。

在设计过程中应在“元素”的选择上下足功课,多方面寻找,不仅仅是服饰上,可以是家具、器物、图案、植被、建筑、歌舞、音乐、居住环境……等等:从古老及现代的象征符号中寻找独特的个性,真正认识这些符号的寓意,也可以从当今的优秀服装设计中提取。将这些元素结合,重新演绎,创作出焕然一新的时尚服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过于夸大服装的艺术表现,忽视了服装的市场可行性

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个现状: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屡屡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学生在设计中出现了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思想的服装。这些参赛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片面地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大牌设计师的崇拜,对权威预测机构的迷信,而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服装的再设计通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我们应该知道信息的专业来源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最近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中体现时尚感,紧跟国际潮流,而信息的非专业来源则可以使学生了解大众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使设计更理性化,更市场化。两种信息来源同样重要,不可偏颇,各有优势。来自专业领域的信息具有前瞻性、权威指导性,而来自大众领域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完全以消费者的反映来评定作品的成败。我们设计的作品既然是商品,不容忽略的也应该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定。

设计要不断创新,但不是变得内容越丰富越有“设计”,更不是变得越离谱越好。设计,应有明确的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卖弄、炫耀某种技能,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设计要追求“美”,讲究“艺术性”,但更讲究“用”,它是有限定条件的,是一种有“甲方市场”(社会需求)的“命题创作”,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宣泄。因此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的设计,比如功能问题(使穿着者更加便捷),也可能是美的问题(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等等,所以设计的评价在于市场。众所周知,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只有在不断设计出新款式、新花样,走在潮流前面的同时,了解并尊重消费者的意向,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应该服务于市场,应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是非常残酷和严峻的,企业家必须对市场的变幻有着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必须依靠掌握了现代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人才为其分析和解决在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就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教学内容,做到真正了解设计、企业和市场的结合,以适应服装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然而目前很多服装院校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从而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理顺设计与生产、市场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作品。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篇8

职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课程的实用性,既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或许这些我们居多的设计教师都知道这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由此看来,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与具体课题结合以后,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对空地讲解设计理念。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结构是缝制的准备阶段,是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关键;缝制是结构制图的延续,对于一件服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设计的美感与具有独创性思维的活跃,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在服装工艺结构中来表达这种艺术的思维能力及美感,高的艺术素养和对服装工艺结构设计的理解,将服装设计艺术推上极致。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

由于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往往会在这两个方面出现服装课程设置的比例失重,或偏颇设计课程,忽略工艺结构设计课程,或偏颇工艺结构设计课程而忽略艺术设计课程。也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在服装教育发展初期及发展过程中,片面的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出现了服装设计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的思想。随着服装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在发展壮大,配备了各类专业教师,但服装工艺结构教师仍严重的缺乏,导致了工艺课程的比例夫调,加之学生受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住往认为在艺术院校学设计,以设计师、设计家自居,简单认为服装设计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有许多理由指责实用设计低俗不够高雅,而一味的突出艺术而轻视工艺技能,对工艺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基本的了解,致使设计与工艺两方面形成落差而无法进行二者的统和,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当一些学生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体会到工艺结构的重要性。对于从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来讲,心里总是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先给他们落下了无情的第一棒:对于新手,服装公司一般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整理资料、剪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鸡毛蒜皮小事长时间地压制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心理,淹没了学生准备大干一番的愿望。

于是,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学生们往往不愿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却总期待着有朝一日大公司会来聘请自己;而平日养尊处优的环境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的习性,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中,学生往往缺乏自我牺牲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付出与得到之间斤斤计较,略微的付出就认为自己吃亏,别人占了便宜。由此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设计院校来讲,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养,让人品的培养与专业培养同步。

上一篇:水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范文 下一篇:商务英语的优势和劣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