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6:22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解构主义;服装设计;表现形式

1解构主义服装风格

1.1解构主义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裕,在对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此时距二战结束已经过了十几年,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欧洲人民在精神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欧洲国家意识到悲观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同时西方国家的文化哲学理论群体都在“百家争鸣”,他们陷入激烈的理论文学战争之中,各种矛盾随之显现。各种派别和理论群体纷纷出现,使得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文化走向了变革的道路,人们开始挑战这个被传统思维模式笼罩的世界。人们对当时的现状感到不满,向现有制度和文化思想发起了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在了解构主义,并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出现。解构主义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思维模式的对立,并试图冲破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

解构主义凭借打破传统造型与陈规的观念最初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应用到服装领域,至今仍对服装设计影响广泛。

解构主义设计在意识形态和设计理念上与传统思维模式相比别具一格,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形成了一种前卫的设计理念。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形式皆表现出非常得不满: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单调、表现过于一味地统一;后现代主义过分装饰化、商业化;批判结构主义过分强调表现有秩序的结构感。

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是主要强调服装塑型方面,而是建立在东方服装风格和现代服装审美风格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构思,将原始服装造型的基本结构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独特的外部造型特征。解构主义风格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流行不是偶然形成的,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件倾心的服装设计作品。

1.2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的表现形式

避免对称、被破坏、散乱残缺、突变、失重和超常等特征是解构主义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解构主义的形象特征主要有:打破常规,防止出现常见的、完整的、对称的结构;巧妙转移服装中某个部位的结构,使服装整体外观造型显得支离破碎、零乱、矛盾。服装中只要含以上之征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就可以称为解构主义服装。

解构主义服装不能过分为了标新立异而散乱残缺,破坏服装的美感和基本结构,服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省道与分割线的运用。省道与分割线最初是为了辅助服装塑造人体,而在解构主义服装中是为了服装本身的设计:扩大或缩小服装某一部位;将服装中合理的结构转移到其他部位,比如将领子装在腹部、将袖子装在腰部等;将服装中某一构成要素一一排列或渐变排列;是将服装的各个部位看作一个整体,各个部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再将他们随意排列以及组合与拼接。

解构主义服装色彩方面是由解构色彩和重构色彩两大块构成。解构色彩是对色彩的采集、筛选和选择,这是对色彩的分解;重构色彩则是对原色彩的重组,产生新的色彩效果。

1.3设计师对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的诠释

20世纪后期,解构主义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力极其广泛。国外出现了很多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大师,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这些著名的解构服装设计大师有:比利时设计师马森•马丁•马吉拉(MaisonMartinMargiela),英国设计师侯赛因•查拉扬(HusseinChalayan),被誉为“面料魔术师”的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Miyake),山本耀司(YohjiYamaoto)和川久保玲(ReiKawakubo)等。

1993年侯胡赛因•查拉扬举办的一场时装作品会被称之为“硬壳下的时装实验”,会由模特穿着覆盖铁锈的夹克开场,这场时装秀的大胆设计作品使他名声大振,成为了挑战传统、打破陈俗的典范服装设计师。侯赛因•查拉扬将服装的内涵用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和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冲击着西方时装界的传统文化。

川久保玲是一位沉醉自我的日本服装设计师,她在1997年推出的时装会以“DressMeetsBody”(服装与身体的碰撞)为主题,创造出新型服装外部造型轮廓。川久保玲在常规的服装上采用一切非常规的设计手法,进行改造创新,比如在毛衣上挖洞、在不符合常规的部位装袖、臃肿的造型等,其设计作品更加注重服装的层次感,塑造出另类的服装风格。

马森•马丁•马吉拉被誉为“解构之父”,他以解构和重组服装的手法而出名。他在品牌商标上重做定义:与通常的商标截然不同,每一件马森•马丁•马吉拉品牌的服装都会缝制上印有从0到23数字的小标,被圈起来的数字表示这件衣服属于的系列。马森•马丁•马吉拉用自己的设计理念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和体会解构主义服装的别样之美。其品牌2016年春夏服装作品用失衡、矛盾、残缺、零乱等解构手法来诠释解构主义服装:看上去好像是将众多多元素进行荒谬的组合以及随意的拼接,但实质上却对服装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等其他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化处理。

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和马森•马丁•马吉拉等服装设计师在不同程度上将传统服装设计形式大作修改,冲击着传统服装的观念,迎来了焕然一新的解构主义服装风格。当今时代,服装设计风格层出不穷并呈现出多元化,解构主义是服装设计中非常流行的设计风格。解构主义服装冲破服装设计固有的程序,在色彩、结构、面料上的处理极度自由。

与国外相比,国内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品牌比较少,能够代表中国解构主义服装的设计师也是寥寥无几。设计师杨霖、张肇达等做过解构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北京多吉时装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师杨霖先生在2006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中,了带有几分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在2016年M13系列服装作品中运用了解构主义设计手法,作品服装在颜色与面料的搭配上比较倾向于解构主义。目前,解构主义的设计风格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推出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

2总结

解构主义服装设计颠覆了传统服装的概念模式,在改造传统服装规范的同时形成自身的风格。解构主义服装造型不受人体本身结构的约束,结构上更加天马行空;面料上更能表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色彩与图案的解构使视觉传达更加明显。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服装设计师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设计服装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解构主义服装打破传统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解构主义服装风格在传统观念和审美上的突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时装设计风格,对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从解构主义服装的历史、表现形式以及设计师对其服装风格的诠释等方面对解构主义服装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对其服装设计手法与造型特征进行了归纳。文章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提出了一些看法,加深了人们对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的进一步理解,为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殷文.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M].青岛:青岛大学,2007.

[2]王永垒.日本美学与解构主义思维--对川久保玲设计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2):105.

[4]王晓莹.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及结构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7):96.

[4]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周娜.浅析解构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67.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市场上所卖的衣服也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款式复杂多样,逐渐地形成了以西方的服饰文化为主的设计理念。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过程中要想实现国际化和时尚化的设计要求就要在传统元素的运用中体现出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在服装的设计上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以及流行趋势怎样改变,以现代服装和现代着装为基础的这些观点是现代服装市场中从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服装市场中时尚和传统元素需要更好地结合使其逐渐地变成现代元素。

2传统和时尚的相结合的手法

(1)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解构手法。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解构手法,则属于后现代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其不但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反对,同时也打破了逻各斯中心封闭僵硬体系。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行业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这一设计理念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对服装设计形式进行否定、颠覆以及消解。为了能够呈现出时尚的新格调,对于服装形状,服装的材料,服装的颜色和服装上的图案等这些元素都可以用来解构。在对中国风格服装进行设计时就可以通过解构手法改变原有服装的风格从而增强了时尚感。在具体的运用中,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对传统元素的形状,色彩和质量等构成成分进行分解,以便可以设计出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充满时尚感的服装。(2)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发展的对比混合方法。服装设计行业所使用的一种特别手法也就是对比混合手法,其方式也就是对一些反差对比性比较高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对其实施设计组合。如果在服装设计中对对比混合方法进行使用,也就会进一步弱化中国传统元素的古代感,以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时尚感。这种手法经常被一些著名设计师和知名品牌服装设计进行使用。例如,在中国传统元素使用过程中,可以把极富现代气息的牛仔面料作为对比元素,实现这种面料和中国传统元素、造型的混合应用,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元素使用和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在一些面料比较薄的牛仔中,可以和中国传统中花鸟的图案相结合等,把这些元素的混搭组合在服装设计的案例中都已取得了成功。(3)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手法。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对于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反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其中一个主要特点也就是采用形式将人体的自然相态无遮挡地呈现出来,在我国古代女人的体型则不能够进行,更不能将其肢体进行。那么实现的方式也就是需要将现代和传统的这种着装的不同作为设计理念的。在运用手法的时候,一定要依照目前流行趋势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对其服装部位进行合适的选择,如当今流行趋势是露腰、露肩等部位。运用手法设计的服装体现了人体的曲线和性感的魅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着装的理念不断地发生改变,人们对服装的穿着也就不会再像我国古代时期那样,衣服的好看,什么样的衣服能够显现出人体的曲线和自身魅力的发挥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着装理念。(4)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量感扩张手法。量感扩张也就是采用扩张和夸张的手法,对服装造型图案以及色彩等设计元素形态进行体现,以此能够实现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成方式为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中主要体现了静态,含蓄的设计理念和着装理念,而到了现代,所设计的服装主要以有个性,能显现出个人的魅力和自身的身体条件为设计理念,在这种着装的理念下对于运用量感扩张手法来对服装进行设计的方式用的很频繁。在中国服装风格的设计上通过用量感扩张的手法,进一步对设计服装的艺术感进行提高,时尚且更加具有独特的风格。对于服装的设计上采量感扩张手法的设计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设计的想法要和现代人的着装的理念以及流行的扩张部位、方式要相适应,使设计出来的服装符合现代流行的趋势。

3结语

在服装设计中,加大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能够进一步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的方式,从而设计出不但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又极富个性的服装作品,这不仅是中国服装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则就在国际化和时尚化基础上,对中国服装设计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3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学习服装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乃至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认同度。

关键词:

综合能力;培养;服装设计大赛;嵌入式教学

一、背景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如何将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平台,对学生而言,参加服装设计大赛需要将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原理》、《服装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饰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编排与导演》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目前,我国每年有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大赛达二十多项,依据其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各地方服装协会等行业权威机构组织的大赛。第二类是各个服装企业冠名举办、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协办的大赛。第三类是各服装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承办的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的主题与内容通常包括创意装、男装、女装、婚纱礼服、针织服装、裘皮、职业装、童装、内衣等等。所以说,组织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身就是一次全面检验,对学生更是一个施展才华、充分展示对时尚的独特理解的机会,是对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与考验。同时,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认同,拓展了学生就业渠路。

二、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以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解题和立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备战服装设计大赛的第一步是破题,需要仔细研读征稿启事,从分析征稿启事中的详细条目以及往届比赛获奖作品,了解比赛的性质,以辨明竞赛主题的定位,是注重创意性或是实用性。首先,可以通过分析大赛所设置的奖项来做初步判断。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凤凰卫视主办、海澜之家特约支持的《穿越这一刻,中英文化交流年全球男装设计大赛》时,大赛的征稿启事对于协办企业的推介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等奖项的设置,均说明此项赛事是偏重实用性的;其次,还可通过分析大赛冠名或赞助单位来做预判。若大赛由企业冠名或赞助,说明此次大赛服装的实用性与推广度是评判的要点,如“真维丝杯”中国休闲装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等等。若大赛由地方政府冠名,暗示了大赛以提高该地区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为目标,需注重创意与地域性、文化性的结合,如“虎门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大赛、“织里杯”中国童装设计大赛、“大朗杯”中国毛织服装设计大赛等等。其次,从设计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是影响设计方案的关键。“创新活动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相统一的过程。”[1]一份设计作品想要从成百上千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需要有突出的创意来打动评委。从众多服装设计大赛的入围作品来看,作品都具有新颖的立意、深刻的内涵与艺术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寻找灵感时,要格外关注和分析当下国内外流行趋势,分析未来一年的廓形、面料、色彩、风格等。要准确理解与把握一个时期的风格并非易事,学生在准备阶段需要大量收集、查询与解读各种渠道的流行资讯,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学会跨界、跨学科地寻找设计灵感,从其他艺术门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寻找灵感及设计元素,如建筑、雕塑、绘画、电影、音乐、舞蹈等,尽管其艺术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正是创意迸发的源泉与动力。在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后,还需要对概念进行解析、提取与筛选设计元素,用艺术手法进行转译,将时代背景与流行趋势融入设计主题,对灵感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完整的表达出设计的独特创意。

(二)方案生成和表现———培养手绘能力

手绘是设计方案酝酿、生成、深化与表现的基础技能。手绘是设计资料收集的最方便与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手绘记录、整体设计素材与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提高手绘能力,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资料搜集的广度与深度。设计草图的绘制则是学生迅速捕捉设计灵感的重要手段,灵感与思路的来源往往转瞬即逝,黄叶飘落、飞鸟掠过,这类瞬时的景象与闪现的灵感需要通过熟练的手绘快速记录与绘制出来。设计草图可以是完整的服装廓形,也可以是服装的局部细节设计,甚至可能只是一些能表达出设计感受的线条。草图的勾勒是思维图解的形成过程,因而表现技法与制图规范在这一阶段并不十分重要,反而更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简要的构思草图,阐释并传达出他们迸发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在从设计方案草图到定稿的反复调整与深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手绘推敲,相较于在实物上进行修改,“笔头”的思考,无疑更加直观、便捷。教师与学生可就各阶段、各发展方向的草图共同进行讨论、比较与修改,并快速绘制呈现出修改后的效果,也使得方案的讨论与深化过程更为高效。在方案表达的阶段,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不能一味强调独特、另类的风格,因为效果图是设计本质与内涵的外在表现,如果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分割、比例、省、褶与细节,这样的服装效果图难成佳作。唯有将形式、材质、色彩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才能完美呈现服装的最佳状态与传达设计意图。因此,恰当、准确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在参赛过程中至关重要。服装设计大赛的海选是通过效果图投稿与筛选的过程,最终评定出入围决赛的选手。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表现技法,方能从众多参赛设计稿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在指导学生参赛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并不是画得漂亮就一定能入围,这也并非设计与参赛的预期成果和最终目的。服装效果图的意义在于呈现款式造型的设计特点,需要清晰地表达服装的整体造型与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线、装饰线以及工艺制作要点。因此,效果图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服装的结构表达是否合理、完整,以及结构工艺的实现效果与可操作性。服装款式图的绘制也是方案表达的技能。款式图,也称为工程图,它为服装裁剪、制作提供具体尺寸与参考依据。服装设计大赛通常要求提供完整的服装正、背面款式图,然而一些参赛者为了便捷或图纸效果,直接把服装效果图线描稿的人体形象去掉作为成服装款式图,由于服装效果图表达是动态、扭曲的人体穿着效果,这样的款式图并不能直观、准确地表现服装的款式细部以及结构线的处理。对服装结构的充分了解,是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服装款式图是对服装形式的一种精确、写实的平面线描图,准确地画出服装各部位的比例,并清晰绘制服装的结构与细节设计,如省道的位置、长短,褶量的大小,以及明确区分结构线与装饰线,如有特殊的工艺还需要在款式图旁注明,切不能马虎。可见,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能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三)材料的创新与制作———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服装是“做”出来,而非“画”出来的。通过手绘呈现的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只是比赛的第一个阶段,而后,还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系列服装的制作,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需要完成面料采购、打版、裁剪、缝制以及装饰,一些特殊的形式、结构或细节还需要进行立体裁剪、面料二次设计和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平面打版或立体裁剪来实现设计方案的效果,这也需要综合运用服装结构设计与材料学等课程知识。纸样设计完成后,则进入动手制作系列样衣的关键步骤,样衣要尽可能达到与设计稿一致的效果,这也是多数设计大赛的要求。确定版型后,需开始选择制作成衣的面料。要想在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面料的创新也是制胜的关键之一。市场上的面料多数是常规百搭的成衣面料,要获得符合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的面料就需要学生对较为普通的面料进行二次设计。面料的二次设计可以是二维平面的创作,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创新,唯有基于学生对面料特性与可塑性的深入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方能制作出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外观质感的新型面料,更好地诠释出服装设计的创造精神。裁剪与缝制服装能极大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服装设计与纸样设计合理性的一次检验。制作过程可提高学生对不同面料的缝制技巧,便于反复校核省转移、放褶等工艺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视觉效果,并可立即做出调整。在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制作后,还要进行整体的服饰品设计。服饰品需要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协调搭配,并为主题服务。市场上可购买的服饰品很难满足参赛作品的要求,即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四)目标沟通与协调———培养掌控与应变能力

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是对学生协调与应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核。在模特试衣过程中设计者要及时与模特沟通服装的长短、肥瘦、鞋子的大小是否影响到模特的正常走秀,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使模特理解所展示服装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这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模特在舞台上的神态、步态,有利于模特更准确展示设计的理念。决赛场上,模特更换服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设计者要很麻利地协助穿衣工把一系列(通常为四套)服装穿戴好,整理好服装的形态,佩戴好所有配饰,这必需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如服装拉链损坏等突发问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服装整理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找到大赛现场的感觉,在心理与应急策略上均有充分的准备。总而言之,优秀的设计、精致的工艺,参赛者的全面掌控力加上模特的准确演绎,方能把服装最精彩的风貌呈现给观众与评委,达到极佳的展示效果。

三、结语

笔者通过把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达到了预期效果,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成绩斐然。实践证明,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组织并指导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是一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心态,享受大赛的设计过程为重要目的,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平台,全面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发辰.创新与实践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4

笔者认为高校增加设计管理课程十分必要。服装企业的设计管理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高校开置服装设计管理课程不仅能够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素养,对培育服装设计人才,完善服装设计师职能方面也具有非常必要的可行性。

关键词:服装设计管理;服装设计师;必要性

21世纪是我们国家的服装产业迈入自主品牌的跨越时代。在这充满生机的年代里,服装企业选拔的高等服装人才不仅仅是实践型,更需要管理、设计、理论皆通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类人才,进入社会后面临一个重要问题:部分服装专业人才对设计管理认识的无知,导致企业中从事服装设计管理的人士很大程度上是非服装专业人士,有碍服装企业信息的传达。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设计师除须具有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之外,用设计管理知识来指导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类人才的稀缺,也成为阻碍中国服装品牌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

一、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服装专业在校学生和职场服装设计师的调查,笔者整合数据后归纳总结出:

服装专业在校学生对设计管理的认知程度远远低于职场服装设计师的理解。学生中听说过设计管理的占调查人数的10%,而职业服装设计师则全部听说过。

对于服装公司是否需要服装设计管理的认识问题,学生中有40%认为需要,而设计师中有84%认为需要。其中设计师中认为需要的大多是优秀服装企业的人员,团队规模较好。

服装设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设计的管理的问题,学生有24%认为是对人的管理,有30%认为是对设计的管理,其余56%认为是对人和设计管理的总和。设计师中则有78%认为是对人和设计的综合管理。

当被问及从何种渠道了解的服装设计管理,72%的学生是从网站看到过这个字眼,而90%的设计师是从工作岗位上才了解的设计管理的内涵。

服装设计管理在服装行业中的影响力问题,学生中有62%认为不清楚,而设计师中有70%认为很有必要。

当被问及服装行业中设计师的地位时,91%的设计师抱怨地位低下,常常受到设计部的批评,积压货品的帽子总是由设计师来承担;而学生中93%的人认为设计师在企业中应该很受尊重,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

2.高校增设服装设计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设计管理课程在其他专业较为普遍,已经获得大家的认可,企业中设计管理人员依据顾客的需求,将市场中顾客的认识转化在新的研发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管理、指导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企业占有市场上有限的利润空间。而服装设计管理课程则在普遍遵循设计管理章程的基础上,强调管理服装设计师的职能,使设计师的设计具有远见性,平衡顾客幻想与设计事实的调控,以此完善服装企业形象,帮助顾客与设计师之间的沟通。换句话说,服装设计管理是企业协调设计师完成设计目标的核心管理,是服装企业完成独立自主研发的关键部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服装行业并不缺乏人才,我国的本科、研究生等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前仆后继,值得我们骄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服装设计师越来越多,其中利郎首席设计师纪文波从兵马俑提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范例成为不少中国服装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然而,我们的大多数服装企业存在怨言:国人不认中国本土牌子。但事实是很多国外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加工而成,并且很多英文字母命名的服装品牌其实也是中国本土的牌子。为什么会“自欺欺人”?原因是我们缺少服装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服装设计管理的执行者。

以往,高校的传统服装设计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独立制作服装的基本技能,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很少涉及管理课程,学生缺乏对社会环境因素的考虑,团队协作能力较弱,而国外服装设计教育则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还同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服装设计管理在国外己经不是新鲜的学科,它不能被纯粹的服装设计师替代。

综上所述,高校增设设计管理课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使得我们国家应该设置服装设计管理学科。我们需要了解全球规则,补充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先进的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管理课程,让学生成为能够由高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高校是学生通往职场的首选,高校课程的合理性对降低学生进入社会的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设计人才,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外,更要兼具研发、计划、生产、销售、宣传、沟通、资源的合理运用及组织等职能。

对于服装领域的高校来说,单纯地把设计与管理角色进行区分,对服装企业的要求相背,对服装设计人员也是一大损失。在高校服装专业适当设置设计管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具有既懂设计又能运作的职能。因此,高校增设服装设计管理课程对我国服装领域来说,是质的飞跃,具有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花景勇,何人可.阿莱西及其设计管理[C].长沙:湖南大

学艺术学院院报,2005.

【2】杨君顺,唐波.设计管理理念的提出及应用[J].机械,

2003; 30(增刊).

【3】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1.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5

关键词:服装造型;结构设计;课题实践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造型的基础,是以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及内部结构的造型设计,所体现的是设计造型与着装者、服装材料的关系;教学中,以服装整体外形体现其立体造型艺术,分析平面衣片形态揭示服装细部结构关系,每当设计构思中的服装整体造型的改变均使其平面结构产生新的改变。以此,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于“遵循原理,注重实践,寻找规律,灵活运用”的教学理念,才能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服装造型课题分析

造型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所谓造型能力、造型方法、造型手段等均与艺术创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艺术造型,必须要解决造型形象的外观形态与框架结构、物象肌理及其装饰美化等程序;服装造型亦是如此,也是依据着装者的体态形状,做服装的外廓形象、内在结构分割、衣料的肌理及美化装饰等工艺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为此,服装造型设计实践课程,应是从这一主线,进行有目的的阶段训练,才能解决好服装造型的课题任务。

1.1 从服装造型的程序上,先确立服装的廓形,再作结构分割与衔接

我们均清楚,任何形象的存在均离不开其内部结构支撑,服装的外形形态是依靠人体及服装内部结构的支撑才能构成其形象,因此,要掌握好服装的造型艺术,其结果的形态的了解和掌握是关键点。

1.2 从服装造型的部位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通常把服装的局部分为衣身、衣袖、衣领、裤型、裙型等,它们既有各自独立成形的结构,也可有相互联结形成的整体结构。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上,应依据服装的局部结构分类设计练习,也要作整体结构的关联性组合结构训练。

1.3 从服装造型的艺术性上,其时尚性的结构,是依据现代构成而形成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

我们应将服装与现代艺术构成形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形式,大胆创新的同时,亦须依据人的着装需求进行艺术造型设计。

2 服装结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基础

2.1 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服装结构造型理论,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服装造型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理论基础,是拓宽造型设计思路的“航标”。目前,有关服装结构设计造型的书籍与教材,均是着重于日常生活装的结构造型,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平面结构制图形式进行的服装结构设计分析,如《服装结构设计》(李正、李梦园、李静等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女装结构设计与纸样》(陈明艳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等,这类书籍均倾向于基础结构的造型理论,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指导;而艺术院校的服装艺术创意的结构设计,应选用着装于艺术创意的服装结构创新设计的理论书籍及教材。

2.2 学生的学情基础

艺术设计是基于学生所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上实施的,服装的艺术造型亦如此。首先是服装款式造型基础,即服装款式图绘画,在服装画表现技法的课程部分作一定课时的基础训练,以解决服装的形态表现基础的问题;其次,是服装板型基础,即服装平面结构制图,以解决服装基础结构的问题;其三,是服装设计基础,以解决服装造型的基本方法,奠定创新设计的教学实践基础。

2.3 教学实践的条件与保障

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应是在具有一定的专业设备、环境下实施的实践性课程。服装的造型,有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最终是建立在人体的三维立体形态上的艺术设计。平面结构造型需要一定空间铺展材料,立体结构造型则需要具有人体特征的人体模型,材料的缝合需要缝纫机及整熨器材等等,这些基本的设备,也需要一定的空间置放,也就是必须要有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室。

3 服装艺术造型创新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寻求其最佳的创新方法及造型效果,综合服装设计的造型规律及结构设计形态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课题实践:

3.1 从服装的外廓基本型中,作结构创新设计训练

在服装设计基础课程里,已对服装的六种基本型作了系统的学习,即H型:T型:A型:X型:S型:O型: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将几种基本型的组合形态,如T型与O型的组合,T型与A型、S型的组合,构成新的服装外轮廓形,并在该廓形的服装的剪影图形上作横向、纵向、斜向等不同的结构分割的创意造型。作业练习中,注重使学生掌握在一个特定的外形形象基础上,对服装结构作创新的设计方法,这一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整体形象的把握能力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和艺术修养,结合现代构成艺术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进行的创意性设计。

3.2 从服装的内结构的创新设计中,结合艺术造型,改变服装的外廓造型,从而使得结构与外形轮廓紧密的结合,构成新的服装造型

第一,横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左右外形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构成新的服装外廓形;横向的结构分割与组合,应注意服装结构分割的比例、节奏及结构线的疏密关系,上衣结构与下装的结构分割与衔接,是横向结构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的案例作全面分析。

第二,纵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上沿与下摆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原有服装廓形;纵向结构的分割,应遵循人体结构形态特性进行的造型,前中心与后中心线,是服装造型中重要的结构线,许多的服装的开合结构均依据这两个结构线作创意设计;除此之外,服装的前后公主线亦是纵向分割组合造型的重要结构线。

第三,斜向分割的结构,是横向与纵向结构辅助,它的结构变化,可对服装款式形成整体的影响;斜向的结构设计,具有灵巧、活泼的特点,能增强服装的艺术性。以此在艺术服装设计及服装创意设计中,多结合斜向结构作款式造型。

第四,几何线与自然线的结构变化,可使服装造型具有灵动性;几何线条具有工整的秩序美,在体现服装工艺美的结构设计上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而自然线则具有自由、舒张、灵巧、逸动的特点,在体现服装的艺术性上运用较广泛,多用于艺术时装及礼服的设计造型。

4 结语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6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市场细分 艺术 产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零售业日益竞争激烈,消费者面对产品和信息的极大丰富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和发言权,服装零售商们不得不更多更细致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行业越来越市场细分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决定对其从业人员——服装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而高校需要了解这些需求和对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输出有职业专长的毕业生。

1 强调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服装零售业的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方面是业内业已成功的服装零售巨头例如优衣库、H&M、ZARA、NIKE等都根据不断涌现的消费者需求划分出新的细分市场,推出新的产品线。以NIKE运动类型的市场为例,从最初的篮球运动发展到篮球、足球、综合训练、跑步、滑板、高尔夫、网球7个运动类型的市场,这7个市场又根据消费者的性别作出了划分。如此多的细分市场决定了NIKE公司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范围相对狭窄但更有针对性,服装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负责的细分市场,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正确产品。因此NIKE公司需要更专业更市场化的设计师,而非强调多面性和艺术性。

第二个方面是更多小众的独立设计师品牌不断涌现,并取得成功。例如BOY LONDUN 这一专门出售潮流T恤的品牌,就以它设计不分男女、简洁但很有态度的图案而成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受到很多年轻时尚先锋们的推崇。

对于未来求职的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需要更加定向地培养学生,只教设计原理和服装制作工艺远远不能满足职场的需求,还需要更了解市场,并将专业方向细分化。伦敦艺术大学的伦敦服装学院向来以大众成衣市场为教学导向,因此服装设计类的本科课程专业就很多样,设置了6个专业分别是:女装设计、男装设计、舞台装设计、内衣设计、时尚运动服装设计、成衣定制设计,体现了对行业细分市场的适应和迎合,因此服装设计的毕业生在求职方面更有方向性,也更受服装企业的欢迎。

2 教学内容贯穿市场细分理念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加入市场细分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做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培养艺术类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他们今后成为大众成衣品牌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绝大多数的服装设计课程中一定会安排著名设计师作品解析这一内容。如果只是根据教师自己的审美选取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图片给学生欣赏,学生往往看过就忘,不能给他们思考空间,也谈不上学到什么技能。如果教师首先讲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从服装细分市场中选取奢侈成衣、高级成衣、大众成衣这三个市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做份简单的调研分析,然后以所选市场中的一个设计师或服装品牌为模仿对象,做出自己的设计。这样的教学就极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更多面,教学成果也易评估。

3 加强与服装企业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与服装企业合作,适当选取企业实际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学生的设计更有目的性,可以避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老师联合企业设计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更加具体;三是学生通过将自己最终的设计作品与企业实际的产品比对,更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设计理念以及工艺技术的不足,从而找到进步的空间。这能有效地解决服装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与学主观化、指导反馈难具体、难以制定评价标准这三个问题。同时与企业合作,也能让企业发现优秀的设计人才,更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就业。

4 学生自主了解市场需求

浙江丝绸学院服装分院郭建南副院长在谈到设计教育理念时说到提出让学生感知服装设计不是艺术而是必须经过社会检验的产品,力求让学生了解市场所需,考虑市场反馈,培养市场意识。所以在服装设计类的课程之中加入市场调研这一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毫无市场营销类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前期安排这一教学内容,准备完善的教学参考资料,给学生展示简单易行的服装市场或款式的调研蓝本加以参考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一定要避免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枯燥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学。只有学生认为市场调研是易操作的,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有帮助的,他们才会自主地去了解细分市场。

5 培养学生设计实现产品化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的设计不切实际,设计只停留在画图的层面,不知道工艺结构,设计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职场,甚至根本不能做设计师。因此跟企业合作的优势又可以加以利用,将服装企业实际进行中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如果有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企业可以帮助做成样衣,学生参与到样衣制作环节,选择面料、与版师沟通、了解工艺、修改样衣,在这些环节中所学到的实践知识是课堂远远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高校中服装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加入市场细分的概念,不能将服装设计看作纯艺术,实际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进入的是大众成衣品牌公司担任设计师的职位,如果毫无市场知识,很多设计是难以让消费者接受的,甚至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当代教育论坛,2009(24):28-29.

[2] 刘兴邦.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9):127-128.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必要性;重要性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遮羞功能出发,到目前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服装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设计师根据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样的材质和做工,设计风格的不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也不同,服装设计是创建品牌、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这一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时期都有风格迥异的服装特色,形成了深厚的设计积累。但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服装材质、服装工艺等方面大幅度超越了中国,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磨炼设计水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和品牌效应;相对而言,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以代加工为主导,被称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并没有促进竞争地位的提高,服装产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与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整体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基本的保护功能正在退化,人们更多的关注艺术、时尚、流行等元素在服装上的体现。所以说,服装的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创作,服装设计师必须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材质、服装的基本构成、功能有效性等因素展开,最后还要符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服装设计及相关内容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学科,除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之外,大部分以职业学校为主。从服装设计人才教学现状而言,主要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突出平面设计能力,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服装产业发展,从人才招聘角度说,很多服装厂家、设计机构并不看好应届毕业生,除非从储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否则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这正表现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绘画功底以及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但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设计大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风格,但在现实中却没什么用;学生不了解材质的特点、物性、改性,掌握的原理、风格再多也不可能自动变化为成衣。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素质较低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对世界开放,各种国外服装品牌蜂拥而入,对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从市场角度来说,高端企业制定标准,中端企业开发品牌,而低端企业生产产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弱的环节。无论是标准还是品牌,服装的设计都是最关键的,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比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近代服装设计成绩斐然,旗袍、中山装更是典范。但专业的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大多数理念都是从西方现代设计中移植而来,结合学校教育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和社会脱节的严重问题。例如,教学活动中以绘画技能为中心,包括素描、色彩的运用,学生很难意识到后期的应用层面,即如何把设计稿转化成现实中的服装产品。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和学业考核有很大关系,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艺术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科目,如果美术成绩不合格,就会影响毕业。因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美术练习,与服装设计的本质相差甚远。教学工作中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割,诸如服装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也都被列入实践课程,进一步挤压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服装设计要体现出艺术性特点,但艺术的实现要与现实中的材料结合,单纯地绘画图案不是服装设计,只能算是一个步骤,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这一点在师资力量方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中,有实际服装制作经验的人并不多,一些是专门从事平面设计的、一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设计的(如CAD、PS),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很突出,即便提供了可实践的教学环境,也很难有效地利用。

三、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服装设计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格局下,国外服装品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优势等,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车间”,而产品贴上品牌标签之后,就具有了很高的附加值。相对应地,我国大量优质服装加工技术、原材料等却因为服装设计问题不被市场接受,在营销中往往以低价格进行竞争,市场转化率较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是解决服装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教育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层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意和现实相结合。深入了解市场,扩大知识面,不仅要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掌握服装技术、材质特点等知识。院校服装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大量的充斥市场,如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服装企业或设计机构对有经验设计师的青睐,主要源于其接触过具体的成衣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经验,这一点需要教育体系关注。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成衣实践。由于社会理念或认识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服装设计的本质。尤其在商业炒作的情况下,各类非主流、后现代的时装秀,层出不穷的设计概念等,导致人们错误地把服装设计认为一种单纯地艺术设计,与现实中服装功能严重不符。而实际上的服装设计则是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激发灵感、具体表现,最后进行实物的制作。其次,服装设计灵感源于大量的实践。设计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就需要灵感。一个显而易见的实施是,灵感不可能凭空在大脑中显现,它是厚积薄发的,是在实践中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体验、挫折、感悟之后,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表达。素质优良的服装设计是需要吸收大量的姊妹艺术营养,包括雕塑、建筑、文学、舞蹈、喜剧等,艺术是相同的,通过转化和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共鸣;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作,而通过市场来检验设计的优劣。再次,实践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必要环节。服装设计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花钱买一张素描或色彩,而是实实在在的服装产品。如果一个设计师连服装材质都不了解,连基本的缝纫技巧也不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产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品牌。

四、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措施

1.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现有的服装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从西方引进,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不利影响,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从改进方面说,要逐渐减少美术理论的比例,甚至可以取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电脑手绘、软件设计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在课堂上引入服装材质的讲解,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布料工艺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不同的面料特点。开设服装材料学科、裁剪缝纫学科等,让学生逐步学会将创作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服装品牌课程,针对不同的品牌设计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潮流前瞻性,在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性特点。

2.开展模块形式教学、灵活开展因材施教

服装设计的种类很多,人才的培养不能讲究“大而全”,而应该强调“小而精”,针对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进行细分,包括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特殊服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结合因材施教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缩短上岗的培训时间。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实践能力锻炼

考核评价标准是影响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改革的重要阻力,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内容大部分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如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绘画技巧等,在阶段考核和毕业设计中,也缺乏实践性的安排。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把日常手工制作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服装实物实现等;通过增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单纯地从教育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其教学行为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被要求充分了解艺术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人才能力的偏差性。从现阶段情况来说,我国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育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理论、绘画能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情况,应该加强教育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强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亚.论仿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江成,叶艳.论延伸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饰,2013

[3]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4]张红丽.艺术设计要在实践中磨炼——论实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

[5]修雪丹.浅谈服装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6]高丕.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必要性[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8

观点一和观点三的共同的理想也就是集中在中国传统服装设计中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发展,但是两者对于价值的判定基础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观点一所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应用是否具有有效性,并将其作为基础,观点三则看重的是其服装设计有没有和现代社会和国际时尚化发展要求相符。观点一和观点三不能说谁对谁错,而是各自在方法的使用上有所不同,要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时机和时代的背景来设计相应的服装。如果仅仅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服装进行设计,将没有办法开放思想更不能放手探索。因此,要以走向国际化和时尚化为设计方向,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标准的服装。

2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现代服装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市场上所卖的衣服也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款式复杂多样,逐渐地形成了以西方的服饰文化为主的设计理念。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过程中要想实现国际化和时尚化的设计要求就要在传统元素的运用中体现出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在服装的设计上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以及流行趋势怎样改变,以现代服装和现代着装为基础的这些观点是现代服装市场中从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服装市场中时尚和传统元素需要更好地结合使其逐渐地变成现代元素。

3传统和时尚的相结合的手法

(1)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解构手法。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解构手法,则属于后现代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其不但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反对,同时也打破了逻各斯中心封闭僵硬体系。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行业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这一设计理念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对服装设计形式进行否定、颠覆以及消解。为了能够呈现出时尚的新格调,对于服装形状,服装的材料,服装的颜色和服装上的图案等这些元素都可以用来解构。在对中国风格服装进行设计时就可以通过解构手法改变原有服装的风格从而增强了时尚感。在具体的运用中,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对传统元素的形状,色彩和质量等构成成分进行分解,以便可以设计出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充满时尚感的服装。

(2)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发展的对比混合方法。服装设计行业所使用的一种特别手法也就是对比混合手法,其方式也就是对一些反差对比性比较高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对其实施设计组合。如果在服装设计中对对比混合方法进行使用,也就会进一步弱化中国传统元素的古代感,以此对其赋予一定的时尚感。这种手法经常被一些著名设计师和知名品牌服装设计进行使用。例如,在中国传统元素使用过程中,可以把极富现代气息的牛仔面料作为对比元素,实现这种面料和中国传统元素、造型的混合应用,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元素使用和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在一些面料比较薄的牛仔中,可以和中国传统中花鸟的图案相结合等,把这些元素的混搭组合在服装设计的案例中都已取得了成功。

(3)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手法。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对于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反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其中一个主要特点也就是采用形式将人体的自然相态无遮挡地呈现出来,在我国古代女人的体型则不能够进行,更不能将其肢体进行。那么实现的方式也就是需要将现代和传统的这种着装的不同作为设计理念的。在运用手法的时候,一定要依照目前流行趋势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对其服装部位进行合适的选择,如当今流行趋势是露腰、露肩等部位。运用手法设计的服装体现了人体的曲线和性感的魅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着装的理念不断地发生改变,人们对服装的穿着也就不会再像我国古代时期那样,衣服的好看,什么样的衣服能够显现出人体的曲线和自身魅力的发挥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着装理念。

(4)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量感扩张手法。量感扩张也就是采用扩张和夸张的手法,对服装造型图案以及色彩等设计元素形态进行体现,以此能够实现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成方式为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中主要体现了静态,含蓄的设计理念和着装理念,而到了现代,所设计的服装主要以有个性,能显现出个人的魅力和自身的身体条件为设计理念,在这种着装的理念下对于运用量感扩张手法来对服装进行设计的方式用的很频繁。在中国服装风格的设计上通过用量感扩张的手法,进一步对设计服装的艺术感进行提高,时尚且更加具有独特的风格。对于服装的设计上采量感扩张手法的设计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设计的想法要和现代人的着装的理念以及流行的扩张部位、方式要相适应,使设计出来的服装符合现代流行的趋势。

4结语

在服装设计中,加大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能够进一步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的方式,从而设计出不但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又极富个性的服装作品,这不仅是中国服装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则就在国际化和时尚化基础上,对中国服装设计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上一篇:传承铁路精神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警务站勤务安排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