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3:44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1

当前,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北京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推动北京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观点。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着眼点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新引擎,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新坐标,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综合使用多种融资工具、创新融资模式,加快形成科技与资本对接的有效机制。目前,我市科技企业融资结构仍以债权融资为主。债权所有者需要定期获得固定收益,与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风险不匹配;相对于债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在科技金融中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股权融资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创业者对企业的控制权,一些创业者不愿意采用这种融资方式。要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多种金融工具的统合使用,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形成为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更好金融服务的良好效应。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关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而科技企业特别是早期科技企业资产少、规模小、实力弱、风险高,科技与金融结合存在天然的障碍,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责任。政府应通过搭建平台、完善制度、营造氛围、加强监督等手段,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结构不合理、社会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弥补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阶段市场失灵缺陷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运作中应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努力使政策措施产生尽可能好的效果。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高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资金缺乏且风险大,融资非常困难。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国或本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通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我国大陆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针对科技企业多元化的有效融资需求,探索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企业融资促进机制,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难点是解决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科技创新涉及领域多,专业性强,金融机构很难对科技成果的价值、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这影响了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意愿和效率。应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搭建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把关于科技企业的有用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并让其采信,使那些有创新实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及时获得融资。应支持引导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逐步发挥其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渠道自主化等优势,促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综上,进一步推动北京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环境,以破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政策性资金为引导,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补充、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相配套、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多种融资手段统合使用的科技企业融资工作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和良性互动,促进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集成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国家层面和市级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北京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高层指导与统筹协调。拓宽中关村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工作组服务范围,使其统筹负责全市科技金融发展。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统筹使用科技金融资金,改变各方资金一定程度上的分割游离状态。

二是增大科技金融政策合力。从整体上加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推动北京科技金融特别是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合力。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措施,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对各部门各区县已出台的支持科技企业信贷融资、债券发行、上市、私募股权融资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的分类整合和效果评估。根据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重点需求以及目前政策缺陷,进一步完善对知识产权质押、商业银行引导和民间资本进入等的支持政策;对部分不符合改革方向和上位政策规定的条款,要及时清理或修改完善。

(二)积极推动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

按照国家九部委和市政府联合的23号文要求,以中关村核心区为基础,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由国家科技金融创新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应用系统论观点,构建动态的空间布局,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功能区系统的功能,切实发挥功能的导向和龙头作用。具体开发建设工作由属地政府委托相应的融资建设平台来进行。经认定的科技金融机构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功能区内先行先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积累经验。特别是要加快中关村西区产业转型调整和空间腾退,充分发挥该地区已有的科技金融要素聚集的优势,充分释放本地区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潜力,尽快出形象、出品牌、出影响力。

(三)优化调整财政资金支持重点

依靠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以及专业机构评审等多种方式,挑选出创新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早期或首次融资的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扶持重点,采取资本跟进、贷款贴息、无偿补贴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要注重从平台建设、政策扶持、手段采纳等方面,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在支持债权融资上,把扶持重点从给企业贴息,转到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上来,通过设立风险备偿金并逐步扩大其规模,提高风险补贴的针对性。在支持股权融资上,通过整合现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追加财政资金、追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手段,做大北京股权投资母基金规模,支持母基金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

(三)大力促进股权投资机构发展

进一步完善落实有利于股权投资基金在京注册、发展的便利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行业经验丰富、行业背景深厚的“一般合伙人”团队。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信托资金、捐赠基金、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等期限较长的资金积极参与股权投资基金募集,激活“有限合伙人”庞大资金储备。全力支持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更多私募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发展并购市场,拓宽股权投资退出渠道。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在中关村核心区继续聚集,促进金融机构与股权投资机构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投联贷、并购重组、股权交易等投融资合作,使中关村核心区成为全国创新资本中心。

(四)创新和改进间接融资服务

深化政府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门槛,稳步扩大统贷业务规模。

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四单原则(即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财资源、单独进行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完善特色化的考核管理机制,适当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探索对未发生道德风险、单笔数额不大、经追索确无法收回的小企业不良贷款的自主核销机制。抓住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机遇,申请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民间资本尽快在京开办银行。

借鉴“硅谷银行”模式,设立科技银行或创新创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密切合作,灵活运用股权与债权,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增值服务。

支持依法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特色担保公司,适当扩大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等专业担保机构的资本规模,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之间通过分保、联保、再担保等方式提高行业承保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保、互保等抱团方式实现增信。

鼓励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共保保险,利用履约保证保险给企业增信,降低授信风险。保险公司要着重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的研究,加大对科技保险新型险种的开发力度,尤其是科技企业对外合作和产品推广应用方面的险种。

(五)抓紧完善科技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中的监管作用,整合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基础信息,强化信用信息的采集与更新,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渠道,推动统一、完备、全覆盖和一体化的征信平台建设(其中包括将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信用信息纳入征信范围)。规范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推动提高评级报告质量,扩大评级报告应用范围。加强政策引导和信用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完善信用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实施“以信用促进企业融资,以融资推动企业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紧密围绕信用宣传、信用服务和信用管理三大主题,推动企业信用与自主创新、企业信用与科技金融创新、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企业信用与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创建中关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处置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属地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专利、信息服务、价值评估、技术评价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培育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市场,丰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权处置途径。

(六)引导发展互联网金融

充分认识和合理评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及潜在影响,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协调监管部门允许中关村核心区在政策层面先行先试。市区两级联动,加大资金和服务方面的扶持,协助中关村核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金融中心。吸引新浪、百度和天使汇等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机构,以及京东商城、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业态在中关村西区聚集。筹建互联网金融博物馆,提升中关村核心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带动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建设。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2

关键词:金融支持 皖江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安徽省重点围绕建立推进机制、出台政策、夯实平台、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金融支持等方面全面展开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在规划获批后,安徽省印发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时出台40条政策意见,先后与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签署多项省部合作协议,相关部委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在自主创新、金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促进政策,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安庆市构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宣城市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做好产业承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科学严密、衔接有序、易于操作、富有成效”的规划原则,打破部门分割,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和保证规划质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各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匹配,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在编制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园区建设等关联性强的规划时,尤其加强对接,避免相互掣肘。如池州在示范区建设总体构想中着力打造“一主两翼七组团”的空间承接格局,马鞍山市围绕该市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三是重点加强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获批后,安徽省按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高效”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园区布局调整、扩容升级、功能配套、体制创新等工作,切实提高园区功能集成、要素集聚、用地节约、产业集群的水平。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高标准启动江南、江北两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抓好现有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对示范区内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创新园区建设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在打造了一批特色园区、品牌园区的同时,还形成“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

四是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提高承接门槛。示范区各地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一年来,示范区按照科学承接的要求,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引技、引研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真正做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资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生态环保结合起来,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如六安、滁州等市创新招商方式,从招企业进园转变为招产业进园,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互动;合肥市对转入项目全部实行环保、安全生产前置审查,审查不通过,一律免谈。

二、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融需求与约束

2010年4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 7月,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出台《关于银行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金融资源优先支持示范区建设,安徽省金融办、银监局、银行类金融机构等纷纷出台信贷政策,积极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

(一)示范区的金融需求

在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建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需求最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平台,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往往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带来较大挑战。同时,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对银行信贷有需求的行业大大增加,一些大项目、大工程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这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最大金融需求。

二是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要求提高。一方面示范区承接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本地信用记录少,有效抵押物价值不高,而且贷款条件难以满足银行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新引进的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企业,初创规模小、抵质押条件短期内也难以满足银行要求。由于示范区承接企业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因此对承接地的金融服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由于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进行管理,部分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授信产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示范区调查的54家企业中,强调配套服务的占43.9%,优化信贷流程的占39.8%,丰富产品的占31.1%。

三是对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最感兴趣。据了解,目前示范区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传统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特别是大企业与大项目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包括融资财务顾问,上市保荐,承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在对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占调查样本43.9%的企业认为要主动强化配套服务,搭建对接平台;占调查样本39.8%的企业认为要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占调查样本31.1%的企业认为要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等。同时,企业在异地贷款、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方面需求也增强。

(二)金融支持建设面临的约束

皖江示范区建设一年来,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金融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示范区金融资源总量不足,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示范区处在基础实施建设期,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金融资源总量较为缺乏。2010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698.4亿元(合肥除外),占全省比重46.5%,而人民币各项存贷款比重分别占全省的39.2%与34.4%,分别比GDP占比低7.3个百分点与12.1个百分点。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上,通过对示范区2009-2010年10地市研究发现,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超过2.6,金融发育程度较高;芜湖和池州金融相关比率2010年刚刚超过2.0,说明金融市场发育刚刚跨入中等;滁州、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与安庆金融相关比率均小于2.0,属于金融发育程度较低地区。可见,示范区内除合肥地区和六安市属示范区外,其它市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基本较低,存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总体不高。

二是示范区融资缺口大,政府平台融资受限。按照安徽省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十二五”期间示范区开发区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7.0%;而“十一五”期间示范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为22.8%,比示范区“十二五”期间销售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1.8和4.2个百分点;由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预期低于“十一五”。由于示范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和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导致资金匮乏。综上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示范区资金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对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示范区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等特征,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大、抵押物价值低等因素,不愿为其提供融资,所以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大量创投资金偏好投入于成熟期企业,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同时,目前服务于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够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科技型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四是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难以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产业转移方式逐步由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向集群式转移转变,逐渐由过去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转移转变为包括相关联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合肥家电、汽车、液晶平板产业链,芜湖汽车产业链等,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示范区集群发展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解决产业链集群批量、整体的资金需求,当前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模式对单个企业、单个项目进行融资不能适应集群式资金需求。

五是转移企业自身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示范区内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任务压力下,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没有把握好项目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导致部分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盲目转入。由于这类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在原属地的资信评级结果和使用纪录信息不能共享通用,转移企业又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其自身有效抵押物价值有限,导致金融机构以联合贷款、银团贷款、集团授信等方式为承接转移产业的金融产品使用范围受限。

当前,虽然示范区金融支持产业转移面临较多挑战,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发展影响,但是由于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金融继续加大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走向评估

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旧有信贷模式,站在示范区全局发展的高度,创新产品设计和提升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推进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为适应示范区产业转移多元化金融产品需求,加快示范区金融集聚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显得日益迫切。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引导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示范区开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内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应以现有的各投资公司为依托,组建金融控股集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系统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筹融资能力,提升金融集聚力度,适应建设发展需要。

二是加大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要支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促进示范区科技和金融结合政策体系,进一步支持完善以政策资金为引导,银行、证券、创投、担保等金融资源为支撑点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程度,坚持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利用科技园区汇集产业资源、技术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的优势,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和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和拓展科技保险工作的深度,支持培育和发展示范区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准备金制度,支持设立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

三是服务产业转移园区集群式发展,大力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通过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成员提供融资、避险、支付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整合,形成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成员多方共赢的局面。金融机构结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延伸优势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参与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同时,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面向市场、响应快速、上下联动”的新产品研发机制,将部分新产品制定权下放至省市级分行,简化审批流程和层级,为示范区集群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创造性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政府融资平台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进行清理和整顿完成后,金融机构应尝试创新性的支持其进行融资。一方面,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平台采取BOT、TOT、PPP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还可以借鉴香港地铁的运营模式,用市场化的办法筹集资金,满足基础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并加以规范,避免将来出现偿债困难;同时,配合地方政府严把项目关、环境关,优先支持符合“绿色信贷”条件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信贷融资,强化招商引资金融服务。

五是加快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环境。首先,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强化法律体系建设,消除司法不公。其次构建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征信数据收集,建立示范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示范区诚信环境。再次,加强示范区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推广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提高资金运转速度和效率。最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壮大担保机构实力,允许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将抵债资产、政府划拨和授权经营资产,探索建立的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产权流转,提高各种产权变现能力,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志荣、周洪生:《运用金融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经济探讨》,1990(11)。

2、韦超:《发挥金融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3(9):12-16。

3、顾为东:《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山东税务纵横》,2002(11):18-20。

4、蒋满元:《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选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2-67。

5、蒋国政、张毅、黄小勇:《要素禀赋、政策支持与金融资源配置:产业转移的承接模式研究》[J],《南方金融》,2011(2):13-20。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important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based on practice in Shandong Province,researches on technological finance nature and elaborate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technological finance development needs,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fin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finance,innov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03-05

一、引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科技型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金融的驱动,没有融资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发展和创新也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渠道,为金融业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关系。本文对二者有机融合产生的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的实践阐释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对科技金融本质的探讨

卡箩塔・佩蕾丝于2002年发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增长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科技金融,赵昌文等(2009)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为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提出科技金融的完整定义: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因此,科技金融首先应该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产业金融的范畴;其次,科技金融是系统性、创新性的政策安排,它与传统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相比都具有独特属性;再次,科技金融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它也包括对传统产业、成熟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和研发的支持。

笔者认为,对科技金融的本质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认识:(1)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金融的创新。(2)科技金融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技术方可以用股权、债权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措转化所需资金,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3)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的配置获取高回报的过程。(4)科技金融是制度化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5)科技金融具国际化特点。科技金融无国界。虽然各国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拥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对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可吸收、借鉴和遵循。(6)科技金融是整个社会投入性活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建立包括政府资金、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各类资金共同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机制,其创新发展投入的社会化明显。

三、山东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实施信贷政策效果导向评估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科技贷款总额约为977亿元,各金融机构对高新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其他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分别为265亿元、754亿元、18亿元、18亿元和350亿元,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等增长较快。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效支持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36项。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4位。《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主要表现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医药和农业科技稳步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等方面。山东省在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强化窗口指导力度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旨在要求各金融机构顺应科技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研究和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有效措施,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的信贷支持。作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对象,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群、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营式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山东省加大了对各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促成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银行达成信贷支持协议。同时,充分运用科学化、网络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银政企对接合作效率,组织了“山东省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推广现场会”,并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银企合作信息网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设银企网络对接平台。目前,地市网络对接平台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实现了由现场集中推介向现场推介与网上推介并行的转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开展以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的银政企三方推介、洽谈和促进活动,有效地畅通了信贷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了政银企互利多赢。2002年以来,曾先后联合山东省和各市政府累计推介项目2.6万个,达成贷款合同金额超过万亿元,实际资金到位率超过90%,有效支持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项目。

(三)完善科技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该项指标的考核比重,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和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研究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一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有效地提升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A级信用企业培植规划,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植力度,逐步提升科技型企业信用等级,提高科技型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各地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信用园区”活动,实行“信用捆绑”增信增级办法,开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绿色通道”,全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通式”服务。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大力推动各市政府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推行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制度;突出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向各市政府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函,向省政府进行科技金融结合专题汇报,采取科技、银行、高新区、技术高端企业等单位合作协调联席会议等方式,营造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引导金融机构细化措施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强化支持措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表现为:一是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支持科技创新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加强了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促进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项目的通知》、《关于申报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的通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有授信关系的大部分“国家创新试点企业”,纳入总行级重点客户,在授信政策和条件上都给予重点倾斜。恒丰银行在《2010年法人客户授信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资金要重点投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信用产品,如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多、缺乏固定资产的特点,探索开办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专营式和特色化的科技金融合作。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科技产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青岛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特色支行”。同时,各金融机构也积极打造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例如,齐鲁银行加大了在济南高新区的网点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该行相继有两家支行迁往高新区,辐射高新区的支行达到了5家。

四、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相配套的金融机构、服务、工具等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看,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金融结合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担保公司、信用评级等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方配合,目前尚未形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法律制度环境、信用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科技企业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市场不确定性较大,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或股票、债券等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还需完善。创投资金主要投入于企业成熟期,缺少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需要政府在投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与再担保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又如,科技创新企业特性与银行风险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一般强调成果的先进性,忽略成果的生产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缺乏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市场意识与成果生命周期意识。近年来,针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并开始取得成效,随着一些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创新科技金融的政策安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单线条到多方面发展的转变。从实践来看,发展科技金融必须坚持“五化”政策导向:一是实施专业化。设立专业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引入专有技术、制定专项考核,形成发展科技金融的专门机制。二是鼓励差异化。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联动。三是提倡集约化。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典型示范,广泛带动。四是坚持市场化。政府引导与投入,信贷资金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市场原则,使科技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五是强调协同化。搭建中介服务、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三个平台”,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培训辅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三项机制”。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发展和创新则会推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互利互动关系。目前,深化这种关系,需要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首先,科技投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近年来,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企业的行政依赖性仍然较强,而参与市场的主动性不够。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出发,对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特别是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应强化其市场融资能力。例如,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国外上市;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合作,利用好各类债券市场和多种债券融资工具。

(三)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成长期长、风险高等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金融服务,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技专项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和国家级高新区(市)合作设立重点支持科技类中小企业的专营科技金融服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抵押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和增值金融服务等措施,提供专营化、特色化服务,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如在引进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对于成长中的科技企业可以开发多种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同时,通过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五、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促进作用,除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之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模式与产品

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引进专业的管理制度,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业务协同政策,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实施专业的激励考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激励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速资源整合和资金配置,开发出适用于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信贷品种。推动和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区域性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研究高收益债券等更加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产品,推进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探索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全新途径。

(二)推动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引进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融资担保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抵质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质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转让、结算、融资等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保护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人民银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部门间科技金融结合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构建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型融资产品等科技金融信息,形成科技金融资源共享。金融机构在组织开展科技金融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银企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定期、更新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关信息,为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财政、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同时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的效果评估,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建立科技金融募集协调机制 ,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大对科技金融结合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的宣讲力度。同时,完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保障,加强维护金融稳定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发展中,实现确保国家金融资金安全和推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德钢,王鸾凤.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N].人民日报,2011-3-30.

[2]房汉延.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技产业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背景高峰论坛.

[3]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

[4]晏磊.对江西高科技产业化投融资问题的探析及对策,金融与经济,2008,(5).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4

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文件精神,制订如下若干意见。

一、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债权融资

1.建立成长型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进“科技银行”试点。

市政府设立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支持合作银行主要是科技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作银行向推荐企业发放贷款形成逾期的,风险基金按照一定比例代偿,同时由合作银行依法对贷款企业进行追偿。

支持设立科技支行。科技支行要有专门的经营场所、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要创新金融产品,单列贷款计划,单设信贷审批权限和流程,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核算和风险控制,建立单独的考核激励机制。

由市财政局牵头实施《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成长型科技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实施意见》;由市银监局和人民银行牵头制订并实施《市科技支行建设发展管理办法》。

2.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支持银行特别是科技支行积极开展期权贷款、订单贷款、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业务。通过政、银、担、投、税等部门联动,风险共担,拓展新型贷款业务。进行科技保险试点,设立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对保险费进行适当补贴。进行科技借款试点,促进科技经费的滚动使用。

由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实施《市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意见》和《市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科技局牵头实施《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委托借款管理暂行办法》。

3.积极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向科技型企业放贷。推动银行、国有担保机构或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等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作。

4.鼓励支持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担保贷款。不断壮大高新区和武进区的国有担保公司。发挥新兴产业科技担保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强对合作担保公司的考核。

由市财政局、发改委牵头实施《市新兴产业科技担保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5.鼓励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对为科技型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奖励。

由市财政局、科技局牵头实施《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引导暂行办法》。

二、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6.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国家高新区进行“拨改投”试点。发挥天使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龙城英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加大对领军人才创业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鼓励支持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科教城。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订并实施《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牵头实施《市龙城英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由市科教城管委会牵头制订并实施《市关于支持科教城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意见》。

7.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落实企业上市的各项扶持政策,集成各类科技、产业、税收、土地等政策,对拟上市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进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

由市金融办牵头实施《市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

三、构筑科技金融的机制和平台

8.财政资金引导科技金融发展。由金融办、财政局和科技局负责,每年对科技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对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各项政策措施进行评估、考核,确立财政资金的投入、评估和退出机制。

9.建立科技金融的服务和展示平台。分别在高新区和武进区(科教城)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积累经验。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

10.引进和培养科技金融领军人才。在“龙城英才计划”中增加金融领军人才专项。依托龙头科技金融企业引进科技金融人才。

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金融办和财政局牵头制订实施《市关于实施金融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

11.建立科技企业信息库,及时掌握融资和征信情况。由科技局牵头,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510行动计划”企业、领军型海归创业企业名单,对科技金融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5

一、江宁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构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加快全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从组织保障入手,不断健全和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明确常务副区长亲自抓,成立专业部门和机构具体推进落实。一是设立江宁区金融发展办公室。成立区金融办,作为负责全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常设运作机构,专门负责全区金融机构和金融秩序的管理、协调和服务,以及金融信用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股权创业投资体系、要素市场等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二是设立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2011年元月,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正式挂牌,这是南京市13家区县中首家设立的上市办公室,主要负责指导和推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推进拟上市公司的培育、初审和推荐工作,服务和推进企业上市重组。三是组建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区内相关国有金融资产的基础上,组建区金融创投集团,作为区创业投融资的主要平台,负责科技创业投资、风险创业投资、中小企业担保等基金公司的设立和管理工作,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债权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

2.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意见、发展措施和行动计划。特别是2011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企业上市等内容,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企业加速上市成长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科教创新园区环境机制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以及《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555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并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扶持办法》《江宁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江宁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评奖励办法》《江宁区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区域金融发展强化了政策支撑、创造了良好环境。

3.强化战略合作促使银行信贷支持

全区驻区银行达30家,一级支行35家,全区银行网点(含ATM机服务点)162家,布局日趋合理、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我区进一步加强与银行机构的合作,争取专业银行对江宁的融资授信,扩大江宁的融资规模,确保信贷融资满足全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求。近年来,区政府先后与交通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省级或地区分行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2年内江宁区将增加银行授信超过800亿元。并组织开展了40多次各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活动,金融机构对江宁经济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到今年8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7.94亿元(占全市总量7%),比年初增加12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7.9亿元,同比增长20.55%,增幅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今年银行放贷增加,结构优化。各项存款余额1674.62亿元,同比增长15.94%。贷款增幅高于存款增幅4.6个百分点,环比又高出0.9个百分点,表内贷存比53.6,环比又提升1个百分点。

4.资本市场显现改革效应

一是IPO重启“新三板”扩容,江宁蓄发强势。到今年8月,江宁区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全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含新三板)已达20家。企业上市融资130.7亿元,其中首发募集资金82.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48.1亿元。全区拟上市企业储备企业80家(其中纳入全区市管理的重点储备企业20家,占全市的1/3),为实现“530”企业上市计划储备了后备力量。二是全区债券发行工作有序推进,总规模近82.5亿元,到8月末全区债券融资28.5亿元。三是全区科技创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区创投集团共引进14家基金公司,注册资本10.1亿元,实到资本1.4亿元,总规模超过17亿元;股权投资于区内科技型企业和人才项目13家,金额6000万元,同比增长11.6%,签订投资协议1.6亿元。

5.地方金融平稳发展

到今年8月末,上银村镇银行今年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5.82亿元和5.92亿元。到8月份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余额6.07亿元,在保户数175户,其中新增担保户103户,新增担保业务3.78亿元。担保公司已发生代偿1878.94万元。14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536笔,放贷金额104.09亿元。科技小贷公司和农村小贷公司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9.4%和17.6%,均列全市区县首位。今年全区小额贷款公司新放贷1117笔,放贷金额20.86亿元。到8月末各项贷款1638笔余额22.38亿元。小贷公司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

二、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融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融资支撑,据统计测算全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融资,企业通过上市、债券、创投等直接融资不超过10%,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规模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融资需求与银行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尤为突出。

2.资本市场现行运行机制与企业直融需求的矛盾

今年7月4日证监会新闻会上明确“从6月到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在实际操作中,每月具体发行家数要视过会企业的封卷情况和发行方案准备情况而定”。IPO审批机制,需要地方充足的企业资源和需要企业树立信心坚持走好IPO之路;企业债券发行初审权下放到省发改委,但现行审批机制和融资成本依然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推进;在经济运行趋缓的形势下,创投机构的投资更为谨慎。部分小微企业管理粗放,在相对规范的资本市场难以融入。

3.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致企业融资“难、贵”

近年来,因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仍是如履薄冰、增长缓慢,借贷利率高位运行,企业融资运作成本提升。今年以来,银行资金成本明显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过度强调不动产抵押,多数企业符合银行认定的有效足额资产有限,加之担保机构的服务质量及中小企业的诚信水平、信息透明度等问题,抵(质)押物成为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三、对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1.抓机遇,融资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

一是抓住宏观层面的利好机会,政府引导,扩大信贷融资。建立江宁区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区财政安排首批资金规模3000万元,以后每年视运作情况增加。区金融办牵头,并会同区财政、工信部门制定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的运营与管理办法,通过与2-3家银行合作按照1:10取得授信规模,由合作银行向与园区共同建立的“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发放贷款,帮助“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解决贷款调头资金,解决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问题。在企业集聚的开发园区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试验工作。二是推广新的融资业务。通过银企合作等活动,将企业需求、项目信息与银行新的融资产品对接,加大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融资业务;三是进一步深化与战略合作单位的深度合作。促使合作机构对江宁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实质性作用,与国有总部公司进一步合作,尝试融资租赁、国有集团公司信托融资支持的具体合作,争取区域信贷处置资源向我区倾斜,中小企业享受融资服务。

2.因地制宜做好农村金融和区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一是重点做好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建设,培育和支持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动态储备库不少于80家,发挥区企业上市联席会议作用,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主动走访,上门服务,加快企业IPO进程,力争早过会挂牌,利用“新三板”全面启动的契机,力促2年内挂牌企业超过15家;二是充分发挥区域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协调银行准入,发挥创业担保国有控股公司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三是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的作用,发展和监管并重,防控风险,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着力新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工作,对全区企业债券发行加强服务指导和对上协调,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申报成效,真正发挥规范企业债券融资的功效,降低融资成本。

3.加快创投机构的发展,打造功能完备的科技金融载体

一是引导创投业上规模集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发挥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的引领作用,加大在省市区备案风投机构的服务,促进社会资本对区域中小企业的投资。二是设立科技创业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要求,整合区内外各类资源,依托债权融资,深化创投服务,拓展股权投资,打造一个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基金募集和管理等业务的综合性专业科技创业投资平台。三是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引进和支持信息咨询、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中介,以及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引进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总部到江宁,为科技型企业融资、上市、发展等提供专业服务,营造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环境。

4.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一是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确保支农惠农的农业保险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按照区域规划调整和经济发展情况,鼓励银行机构增加农村网点,合理布局,协助银行网点向社区延伸,实现每个街道的银行、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基本满足“三农”发展需求。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6

【关键词】 科技管理 基层央行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各界、企业和居民个人对金融科技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增多、金融科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元给基层央行的科技管理带来众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在分析基层央行科技管理面临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思路和措施。

一、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央行“科技保障业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基层央行的金融科技保障工作量越来越大。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2012年底止,义乌市有银行业机构23家,机构数比2009年增加17家,增速35.3%。2012年底止,义乌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分别为1985.51亿元人民币和1514.3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09年增加58.37%和74.62%。同时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快,对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从发展轨迹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先后历经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称为业务电算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十一五”规划中期的数据大集中阶段,第三阶段是“十一五”规划后期发展到至今的整合优化阶段,目前仍处于整合优化过程。信息化过程中,业务电算化阶段经历了30多年时间,数据大集中阶段大约经过了10年左右时间,发展阶段的时间间隔呈现越来越短的态势,科技信息系统建设从“以业务为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使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保障、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现代社会生存模式的发展和转变,使得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服务职能履职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生存模式,正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扩展,虚拟化、网络化的生存模式,对金融服务需求异常强烈,金融科技保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管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区域金融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维护者,基层央行为保障金融业的安全运行所提供安全、高效的科技信息化服务责任越发重大,降低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显现。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和基础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在支付、结算、转账、汇兑等方面的金融保障需求,已经成为基础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实课题。

3、新时期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远景,对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众多新的挑战。根据“十二五”时期金融信息化的工作安排,人民银行将建设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第二代支付系统,统筹考虑支付服务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第二代支付系统将构建以大额支付系统为主渠道,小额支付系统、网银互联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辅助渠道的支付体系,支持银行通过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等集约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基层央行科技部门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人员素质离业务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科技管理的水平也还需提高和改善。因此,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除了要适应金融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外,还要做好央行自身各个业务系统的科技保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4、科技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从外部环境看,许多金融机构科技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措施不够健全,更增加了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难度。这几年,随着新设立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再加上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保障业务运行的压力,使得信息安全和金融运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科技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1)信息安全与机构设置、业务发展不匹配,不相适应。部分银行机构存在“重业务发展,轻信息安全”思想。许多机构专职的科技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有的机构虽然配备了科技人员,但一人多岗,忽视了科技工作专业性,人力资源配备难以保障信息安全的需要。

(2)技术设施不尽完善。一是有的银行机构机房设计有待完善。如有个别机构将主机房与厨房相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有的银行机构供配电系统形同虚设。有的银行未按规定配置发电机或者是租用了发电机,但无法实现接入机房,使供配电保障系统难以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的信息安全要求,一旦发生意外,极易酿发金融风险。三是许多新设立的银行机构灾备系统不尽完善。有的银行机构未建立同城灾备中心,有的银行机构异地灾备中心设计在合理性、规范性上缺陷较多,给信息安全埋下众多隐患。

(3)制度执行不够到位。一是制度建立设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出现许多真空和盲点。有的银行机构未建立监测类科技管理内控制度。有的银行机构未能根据近几年信息安全出现的新情况和业务“扁平化”发展的现状及时地对本单位的信息安全制度进行修订。二是银行机构业务运行内网和外联网络管理比较宽松,漏洞多、隐患多。如有的银行外联单位线路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接入内部核心网络,如遇网络黑客攻击,极易造成网络运行出现故障,严重的会造成系统运行瘫痪。三是有的银行机构移动存储介质方面制度要求不严,管理宽松,容易诱发病毒感染,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给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二、加强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思路和应对措施

1、统筹协调,增强科技管理的综合力。一是加强调研,根据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制定完善区域金融科技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到业务发展中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沟通交流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情况,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法,促进金融信息化健康发展。三是适应金融信息化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工作理念,适当增加科技人员配备,同时对现有科技人员采取外出学习、专题培训、课题攻关、自主自学等方式和途径,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

2、扎实工作,增强业务系统的建设力。基层央行自身业务系统的有效维护和保障,是做好科技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化网络有效运行的工作基础,因此,加强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加快自身各种系统应用工作的建设,保证高效、稳定运行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做好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工作。根据安排,基层央行科技管理方面要开展业务网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及电子档案系统、金融业信息交换系统、ACS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要做好已经接入运行的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等系统的优化、完善工作。二是完善基层央行机房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要认真实施辖区内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设工程,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机房建设,在规范县级支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科技常态化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完善提高。三是建立和实施计算机客户端信息安全检查制度。要指导各业务科室和人员,每月对计算机进行全盘病毒扫描和安全配置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积极有为,增强科技管理的创新力。实践证明,创新是科技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基层央行科技管理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创新工作:一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开展“勤思考、勇创新”活动,对科技管理提出“新点子”,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潜能和效率。二是创新服务方式。要针对县支行科技人员多为兼职、科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编写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手册,指导县支行提高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技能,规范金融科技管理。三是创新信息安全防范工具。根据计算机病毒多发、易发的情况,开发病毒防护辅助工具,指导和提醒用户定期扫描计算机,防止病毒扩散,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病毒防护工作水平。

4、综合治理,增强行业管理的执行力。一是建立“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评价办法”,从人员组织、网络、机房、系统建设、灾难恢复、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科技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现场与非现场评价,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提高信息安全内部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做好外联机构的网络接入管理。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统筹规划、集中组织、电信汇聚、一口接入”的方式,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的接入服务。三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根据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和备案工作,同时将等保工作纳入安全评价范围,督促其做好三级及以上系统的测评和整改工作,确保系统达到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提高系统安全性。四是深入推进银行卡与电子支付管理工作。继续推动金融IC卡迁移,指导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及时总结有关商业银行的亮点经验和做法,加快金融IC卡系统的改造步伐。以行业合作模式促进金融IC卡多应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指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扩大金融社保卡的发卡地区和发行量,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工作协调机制。严把准入关,加强银行卡发卡和电子支付技术审核。

【参考文献】

[1]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 邢以群:管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7

科技与金融的关系:未必是融合

通过知网或类似的期刊搜索引擎,可见很多以科技与金融融合为题的文献。但追溯当年较早提出并大力推动科技金融专项工作的时任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公开讲话中大量使用的却是“科技与金融结合”。虽然大可不必过多纠缠“融合和结合”是缘于作者的用词刻意还是轻率,但从语义上理解融合和结合的差距,可能在不同程度会影响到科技金融的遵循路径和实践取向。

首先,融合的语义是存在形态的一体化,一般体现为交融混合。而科技和金融实际是分属于不同产业(行业)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两种资源向量,更可能是一种匹配或叠加关系。也正由此,在监管层面才会有所谓的“部际协调”机制。

其次,相对于传统金融或间接金融手段,多数科技型企业(尤其初创型)作为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的“三无企业”,受到可操作性限制,其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近些年来规模暴增的股权投资中。在现实中,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务投资策略是游离在产业之外的,在股权投资中一般遵循“不控股”原则,一般情况下不会介入和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以此保护经营团队和研发队伍(专利持有人)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且是“为了退出的投入”。对于投资人而言,在投期间,迫于需要,因持续追加投资直至自身“融合”成了被投企业的总经理,常常等同于宣告投资失败。

最后,金融与科技更多是在不同阶段分分合合的关系转换。如果分工明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那么交互跨界偶赶时髦尚可,更可能导致错位混乱,“电影散场各回各家”“不串行”才是常态。金融与科技,各行其是、各安其责才是最佳的角色感。如此,才最有益于维持投资人的金融属性和经营团队的科技创新空间及意志。

科技金融的范畴演化:可能超越产业瞄向

早年,有学者曾将科技金融置入产业金融的范畴进行了比较贴切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产业金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承揽和胜任科技创新的商业模式全程演进:(1)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构建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体系。(2)构建两方共赢机制,为技术和资本指引最有效率的利益归宿。(3)参与三个阶段,即前期的资金融通,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解决资金的融通;中期的资源整合,运用融通资金培育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后期的价值增值,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资本运作放大价值。(4)实现四项资本化,包括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

对此,另有学者质疑“高新技术产业”的命题本身需要证伪。佐证以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以纳米技术织造的服装显然冲破了原有的产业界线。更有甚者,多年来孜孜以求、倾力扶持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诸如多晶硅及太阳能板等,很快沦为重复建设、过剩产能、低端徘徊、库存积压的整顿对象。按此,科技金融的产业瞄向便有了含糊的味道。无独有偶,曾一度高歌猛进的科技银行申办进程,也以开办特色业务的科技支行等形式暂时权宜折中。

我们对是非暂且不论,当时作为一种积极应对,很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以金融地理的视角进行延伸,另外提出了蓝色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概念。时下风起云涌的“特色小镇”、科技金融小镇理所当然地占了一席之地。作为一种园区服务经济的平台模式,小镇成了最得心应手的集成和凝练环境、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组合的抓手和形式。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以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城)的专项政策。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同等显要

科技金融是金融对科技创新提供的服务和支持, 可有效推动新成果新技术的产业化,提升科技贡献度。金融科技(Fintech)则是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可显著提升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其要义是,利用新兴技术改造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此进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并提高支付清算的效率等。金融科技本身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可以扩大金融服务的对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其中,最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所催生的区块链金融,具有自定共识规则、自动实施规则、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的能力。通过“共识协议”和编程化的“智能合约”,可以制定和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管控制节点,确保价值交换符合契约原则和法律规范,避免无法预知的交易风险。该功能可以创造信用,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能够容纳更多的金融从业者,因而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核心基础技术尚未达到工业级的要求,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解决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可靠性与安全性、不同技术对接、与不同系统对接、技术标准与技术规则、法律与监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大众知识普等问题。

科技金融的行动准则:以破解市场错配为责

就科技金融的操作层面而言,实践者经常要面对和回答:市场和政府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正确体现各自作用?在科技金融的主导机制中,如何科学确立政府和市场的主次关系?如何恰到好处地在适当适时修复市场缺位的同时兼顾不越位?基于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作用机理,如何妥善处置和解决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禀赋差异和供给端的错配问题?

在政府主导的阶段或模式中,应切实设计和实施财政性科技投入(如各地科委科技局的科技三项费等)或政策性金融的一揽子制度化安排。同时应留意,长期推行政府主导模式,可能会伤害市场分配资源的自发机制和原有功能,市场化禀赋会因此暂时休眠甚至退化。除了市场公平的丧失,市场参与者会因此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和“合成谬误”,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从科技资源到创新资源:科技金融是关键推手

科技源于创新。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因此,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核一定是推动金融服务于基于创新的科技。

诚然,科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与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是不同概念。科技中心不等同创新中心,科技资源转化成创新资源,科技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功能叠加都需要特定机制和制度安排。能够最高效、有机地集成和凝练这些机制和安排的,科技金融无疑是首选的推手。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科技金融无论作为一种资源平台还是一套政策组合,能够很好地整合并协同各类要素。实践证明,在近些年地方政府争相建设各类中心的比拼中,流动性要素和非流动性要素的优劣和比重决定了最终的胜负。

虽然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成为中心,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建设金融中心,就是一个城市间的竞争过程。在这个竞争中,地方政府,本地化的企业、居民、区位和资源等非流动要素,以获取更多的价值收益为目的,吸引和转化流动的金融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与其他城市展开竞争。显然,这种竞争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产品市场层面的竞争和非流动要素层面的竞争。这些非流动要素试图营造产品市场竞争的环境,提升当地吸引资源的能力,提升当地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

科技金融的发挥空间:可支配资源的边界

需要明晰我国金融资源的现有格局和可得性分布。金融业在中国的高垄断特征不仅表现在牌照审批机构监管门槛高设等方面,而且金融可支配资源的高度集中和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先发优势仍然是目前其他融资路径和渠道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

财政性科技投入的机制创新要务实。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的责任和使命应是在投资阶段中尽量前移,政府资金应以示范和引导为责,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团队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提高识别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敢于面对并承担一定风险。应合理确立与社会资金的合作地位和契约关系,客观把握财政性投入在风险池的补偿轮次,妥善处理官员问责的包袱问题。

部际协调的发力点应着眼于金融监管部门。到目前的阶段,从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度和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建设协同情况综合考量,金融部门的监管和产品创新在部际协调工作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制度化建设和监管模式升级,吸纳借鉴先行国家和地区针对特定行业的沙盒监管经验,为科技金融体系不断营造宽松环境、持续输送有效的金融资源。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问题。也即财政引导金融,推延至中央引导地方、技术引导资金的机制设计和绩效评估。金融创新,从监管到机构,要考虑其可能面对的市场体系内带有示范性、引导性的财政性资金,应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市场中的金融活动财政化或行政化,传递错误的配置导向。同时,财政科技投入的创新应借助互联网金融手段,发挥其撮合效率、成本控制以及透明度等优势,优化原有的投入方式和给付渠道,实现效率提升和风险控制。

值得科技金融期许的供给端:VC和PE

本世纪初,我们曾不遗余力地激烈争辩过Venture Capital(VC)应译为“创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硝烟尚未散尽,Private Equity(PE)潮起潮落,用了不到十年的光景便在规模上彻底淹没了前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突破11万亿元,备案私募基金逼近5万只。纵观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域分布,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18306家,按注册地划分,北京有3575家,上海有3964家,深圳有3692家。其余大多集中于浙江、江苏、广东(除深圳外)、天津等沿海地区。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北京有28家,上海、深圳分别有21家,天津有10家,广东(除深圳外)有9家。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既包括中科招商投资、北京君联资管基金等成立十余年的老牌私募基金,也包括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圳市招商国协壹号股权投资基金等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基金。另外,北京、上海、广东等地2016年均有多只百亿规模的私募基金诞生。

如果将VC定位为偏重中早期投资,PE为中后期甚至是拟上市企业,在梯形融资模型中,科技金融面对的资金链条在理论上是比较完整和齐备的。而实际情况是,目前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除了中国风险投资公司等少数机构外,专注VC的投资公司日益减少。更常见的是二者兼营混营,以分解和平衡风险收益。从规模上看,PE早已远超天使基金和VC。对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而言,企业初创期(天使轮或A轮)的资金供给端仍然是比较薄弱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一部分天使投资来解决。

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技金融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从顶层设计到贯彻落实,已经积累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中,以城市或小镇、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特定产业或行业为单元和瞄向的各类政策、经验和做法值得全面梳理和择优推广。另外,应加强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例如,从金融监管和资源配置角度,按地域、按产业抑或直接按产品层面设计,实施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的效率最高、效果最佳。因为,地方政府在金融(包括财税方面)领域的作为空间是有限的。

科技金融落地:与时俱进是基本原则

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先进先行家和地区的经验模式,借鉴德国、日本、英国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结合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客观需求,及时改造,优化资金供给端。这些都应及时地体现在地方政府层面科技金融落地的一般架构中,包括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和设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推动相应的服务和产品创新。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成都、杭州等地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均掌握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招法套路以及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板。

科技金融的战略高度:应切实践行

不宜再发明创造更多的新口号新战略,逆转脱实向虚,回归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最理所当然的引擎和增长极。用新科技萌发新动力,有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如此等等。即如,人民银行和工信部等多部委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的中长期金融支持,积极拓宽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型、多元化融资服务,着力加强对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四基”企业的融资支持。要合理安排授信期限和还款方式,支持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化升级。积极运用信贷、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高端装备领域突破发展和扩大应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在客户准入、信贷审批、风险偏好、业绩考核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过犹不及:警惕金融过度对产业的额外冲击

要特别留意泛金融手段运用对产业发展或行业进步的负面效应。例如,刚刚消停的影视传媒投资热,“保底”“对赌”加信托资管多种金融手法,最终催生了简单粗暴的票房游戏。另外,有些投机性热钱甚或来历不明的境外金主,打着和地方政府组建引导基金的幌子,实则心怀叵测、动机不纯,也不得不防。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的区别篇8

关键词: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河北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编号:HBTFKL2015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的重要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北京市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辐射带动津冀两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天津市的工作重心在于对科技小巨人的品牌培育,提升自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河北省把“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指导战略,针对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扶持政策,为其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河北省及其各地市出台的支持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京津,协同发展。河北省2015年制定的新发展目标是年内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年内达到2.5万家。河北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等四项工程。同时,加强众创平台、与京津共建平台、园区平台等平台建设。多措并举,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添动力。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28,741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1,413家。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数量远超过2014年全年的增长数量,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这反映出河北省2015年新出台的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河北省的支持政策。河北省2015年金融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重点在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此,《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意见》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主要有:(1)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新设或改造一批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2)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推动科技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另外,2015年河北省首批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科技支行也挂牌成立。河北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指出,省财政安排大量资金发展股权融资,为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等。

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为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重点发展的区域方面,建设以环首都的白洋淀科技城和保定、唐山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聚集区。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区域,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域试点。

在人才支持政策上,河北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开展“双百双千”人才建设工程,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二)河北省主要地市的支持政策。石家庄市针对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市金融重点工作推进措施的通知》(石政办函[2015]123号)等文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引导社会的融资构成由之前的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提高保险市场的保险水平。另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的贷款计划。

保定市采取资金引导、培育孵化平台等方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的建设进程;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市科技局与河北银行签约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业务;《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创业孵化区域中由社会力量兴办的信誉良好的部分提出众创空间的认定申请,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唐山市充分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和相关政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鼓励科技人员、吸引市外人才创业,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群体规模;发展股权投资和科技风险投资,奖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5年,河北省继续加大在财政、金融、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相比之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2015年的政策在支持范围、力度和层次上都更进一步,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做了详细而明确的政策说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河北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河北省与京津支持政策对比分析

(一)河北省与北京市对比分析。河北省与北京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辐射带动津冀两地。河北省的科技水平在三地中处于落后的位置,创新能力不强,需要加强与京津高校、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交流。由于定位不同、环境差异等原因,使二者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战略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不同。由于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把就业的重点放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的领域。就业过程中北京市逐步引导劳动者到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就业。河北省科技服务、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较缓慢,目前多是在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中给予资金支持,在促进就业的工作中没有在科技型企业的相关领域有所侧重。

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不同。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定位是要发展能辐射全国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同时要发展各类新型的科技服务业态。而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发展定位以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层次较低,主要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市场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

3、金融服务工作各有侧重。北京市为带动全国的发展,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试图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探索出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其政策多是针对所有中小企业发展来出台措施,多围绕中关村来建设国家级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股权众筹中心。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多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措施,方法具体明确,设立的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更是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机构。

4、科技文化创新差距较大。北京市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注重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骨干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河北省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欠缺,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不显著。

(二)河北省与天津市对比分析。天津市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先进制作研发基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基础较好。相比于天津市的工作重点是放在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处于初创期,科技小巨人企业占的比重较低。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的目标性差异较大。天津市有针对性地推出实施“小壮大”、“小升高”、并购“双百”等一系列工程,为小巨人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再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其把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措施不断细化,分成很多细小而又具体的组成部分,使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有针对性地适用于自己的措施,让其发展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更稳、更实。河北省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分别实施了苗圃工程、雏鹰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工程,虽然分阶段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相比天津市的政策体系,河北省的政策还略显单薄。

2、企业并购进程不同。天津市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实施并购“双百”工程鼓励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来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天津市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设立并购基金、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活动等为企业并购提供帮助。反观河北省,在利用企业并购这一发展理念上则鲜有相关的政策。

3、对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模式不同。天津市没有忽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对于科技小巨人企业中增速不低于20%的高成长性企业,政府会为其逐一确定培训目标,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帮扶方案,为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河北省实施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普惠措施总体比较到位,但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自身个性的重视度较低。

四、河北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建议

(一)改变就业工作侧重点。现阶段下,直接就业是我国更多劳动者的选择,创业所占的比重仍不高。河北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到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就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容易引进高端人才,为其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g支持。

(二)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河北省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重视科技型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促进企业的科技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改造。

(三)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细化政策体系。河北省应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比如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小壮大”、“小升高”等系列工程,为不同阶段企业制定不同的人才支持计划。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不断细化,使其更有阶段性和针对性。

(四)重视通过企业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河北省应鼓励实力强、规模大的科技型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方式与实力相对较弱或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企业展开合作,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为小企业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政府应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并购资金的支持,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让企业自身意识到企业并购的重要性,为其提供金融、法律等多方面服务。

上一篇:旅游行业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桥梁工程概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