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7:08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1

对于协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内容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将其分为协同供应链中知识的识别、知识的流程化、知识的梳理、知识成果的维持和创新、知识管理的评价五块。

一、知识的鉴别。协同供应链中各组成成员应该首先明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且了解哪些知识是企业最核

心的知识;哪些知识应该是在协同商务平台上共享和转移的;而明确核心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保护企业的核心机密。通过各企业的协同研发可以给各自带来更大的启迪,在丰富企业内部知识库的同时,核心知识也得到了创新的机会。我们可以依此将知识划分为A类共享知识、B类共享知识和C类共享知识。

在协同供应链中,知识鉴别的广度就要延伸。立足于协同商务平台的高度,作为一条协作的供应链应该对各组成企业的知识拥有量、知识的吸收以及应用和创新能力进行鉴别。协同供应链中要体现知识的凝聚作用自然要考虑各成员间知识的协调性、相容性以及互补性,这也能给协同供应链选择成员带来重要的参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协同供应链中协同效应的真正来源。

二、知识的流程化。在协同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体系内的关键业务流程中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就可以称之为协同供应链中的知识流。

在协同供应链中,笔者认为包含知识流和商流,知识流是信息流和物流运行的动力机制,商流则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称。在协同供应链中,需求的信息流拉动了协同商务,协同商务做出协同决策,产生了供应信息流,它进而推动物流在各协同成员间顺次流动;而资金流沿着供应链相反的方向流动,体现着对物流的回应,这些归并在一起就是协同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商流。知识流则是对信息流的识别和集成,只有能形成知识流的信息流才能引导物流和资金流的正确准。

三、知识的梳理。笔者认为,知识的重组方式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横向的重组又包含企业内部和协同供应链中的跨企业边界两种。在企业内部,一项业务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或业务小组,应设法加强这些小组之间的知识交流。这些交流得来的知识,再经过专门的处理和汇编,就可以形成规范的、可清晰表达的知识来广泛推广。跨越企业边界的重组可以发生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同种类型企业之中,尤其是在协同商务这个大背景下,各成员要求有相似或相同的业务流程,或者其他可共享之处,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业务知识的共享与重组。

纵向的重组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大幅度、跨地域、跨部门,甚至跨企业的整合。在协同供应链中,项目小组是由各合作成员共同投资建立的临时性项目负责制组织。项目小组的成员来自业务流程中处于不同步骤的部门或企业,这些具有不同业务流程知识背景的专家共同处理日常业务,共同分享业务知识并承担风险,在工作中,更有利于增进不同业务流程知识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

四、知识成果的维持与创新。如何将将知识转化为供应链中可保值、增值的资本,进而形成供应链竞争能力要素成了协同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任务。

协同供应链中企业提供自身拥有的内部知识参与协同,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知识创新模式的变革。各成员利用集成的知识资源这个竞争优势,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和避免各成员的知识浪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知识转化和加工,将本身的隐性知识向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转化,丰富了企业的知识库,有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推广和实现。当企业内的知识推广和利用率达到一定高度时,整条供应链各成员间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性会减小,这又有利于供应链的整体知识创新。

在供应链中要建立知识库,将各自知识库中的知识加以识别、梳理和加工,形成系统的可增值的知识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库来实现供应链中显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还应建立知识地图便于各成员查找所需的知识。而对于供应链中的隐性知识的共享,由于牵扯成员中员工作为人及其行为和不便于识别和编码,很难建立统一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中的培训体系以及培养协同供应链的联盟文化来实现。

五、知识管理的评价。笔者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四维度评价体系,仅提出协同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评价切入点。通过对客户维度、多流集成维度、知识协同利用维度、创新维度进行指标设定来进行评估。

1、客户维度。满足客户的多变和个性化需求,赢得关键客户是协同供应链存在和良好运作的关键和根本。只有对客户的需求、反馈等信息充分地了解、整理,演变成知识,进而融入到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中,来指导产品的协同预测、设计和创新,才能使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协同供应链也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

2、多流集成维度。“多流”集成是指协同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各个节点企业需要认真识别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的关键业务流程,将关键业务流程中的各流融入到协同决策系统中。多流集成维度的指标侧重于评估主要业务流程对整体目标和知识管理目标的贡献和集成效应。

3、知识协同利用维度。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知识协同利用维度作为是其他几个维度获得卓越成果的最终动力因素。知识作为无形的隐性资源在协同供应链中的利用,保障供应链能更好地发挥优势互补效用。

4、创新维度。平衡记分卡将创新维度引入到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中,是与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同之处。创新流程是企业、供应链价值创造的“长波”。根据卡普兰和诺顿的定义,创新流程相当于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供应链协同研发活动。竞争压力和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迫使供应链这样一个动态组织必须保持对知识成果的有效利用以及持续的创新。创新维度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学习。整个协同供应链中知识的共享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成熟架构,而学习则是对人这个主体提出了要求,这也是知识管理带来的最大挑战。

通过上述切入点再拟定相应的指标,可以整体考察评价协同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效力,有利于供应链上包括知识在内的各资源的协同利用和管理以及多种流程的继承和创新的管理。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2

摘要:在市场环境中,如何获得持久的竞争力是企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协同电子商务是现在和未来虚拟运营的模式,它的思想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文章首先对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介绍了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协同电子商务;协同信息中心;感知与响应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how to gain long-lasting competiveness is the hot issue that companies have been concerning all the time.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whose theory happens to have the same view as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scm, is the virtual operating mode i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first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concept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while using the management modes of sense and response. in the end, the building scheme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completely is completelyintroduced.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centre; sense and response

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竞争形态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集团与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信息系统分散性、异构性大,供应链节点企业不能畅通交互

目前,供应链的各节点处于分散、自治地位,系统异构性极为突出。各单位使用的系统拥有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实现技术,甚至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企业的系统进行交互的障碍较多。另外,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系统对于相同功能的实现技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新旧程度差异,这也为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不同单位系统间的交互设置了屏障。

1.2传统供应链的同盟关系灵活性差,企业不能降低运营风险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层次多样、功能庞杂、内外关联性强、功能要求差异大、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在该系统中,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直接连接企业的基础上,减少了节点企业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种关系缺乏动态性,而且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考察积累。所以随着信息的增长,在这种传统关系下运作的信息系统必然会使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加,各节点企业因与其他节点的密切联系而承担巨大的运营风险,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情况。

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2.1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 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其集成和协作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协同电子商务是在数据实时传输过程中,帮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的集成模式,也是企业跟供应商、企业跟消费者、企业跟合作伙伴、企业跟员工、企业跟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跟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依托,在满足核心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内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各企业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系统的横向一体化整合,组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建立快速感知与响应需求的柔性供应链,并实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商务协作和即时生产供应的协同化的网络信息系统。

2.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意义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是一种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下,为了适应信息化变革、实现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信息化的手段。

从协同电子商务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中外部协同的发展,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统一。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将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将整个供应链协同、整合,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合作伙伴纳入集成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协同思想下的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供应链上多个环节或功能来协调计划的机制,它改变了旧有的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再造了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帮助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供应链中所有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方向发展,加强了用户“pull”机制,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整合,协同工作,及时地、同步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和协同供应链网络管理的目的。

3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建设思想及要求

当今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可重构性、异构性和敏捷性特点,使系统在遵循共有标准的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使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从而具有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针对现有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协同面临的问题,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是改造后的已有的高级信息系统,也可是从无到有的新系统。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1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

建立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各节点企业及消费者整合为一个整体,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实现柔性运作。商业虚拟网络组织的多功能化体现了组织结构的柔性,而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因特网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感知、需求跟踪、调整适应和决策修订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柔性。在制定相应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信任制度的基础上,跨组织协调外部关系,全方面信任战略伙伴,通过建立协同信息中心实现不同柔性层次协调适应的供应链网络,一方面,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能够实现自同步适应,通过集成化的业务、信息处理共同创造最优的联合价值;另一方面,不再追求供应链的最佳优化,而是实现具有高度灵活和柔性,并能够随时应对可能的变化的供应链。国外商业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表明,固定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将被跨组织联盟结构所取代,这种结构将具有模块化、可动态重组能力。

3.1.2从不同维度分析、提取并响应需求

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管理模式的供应链中,需求不再主要依赖预测,转而依赖对需求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所以感知和响应的方式及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协同层次上来讲,可分为需求协同和供应协同。增加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和上下游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可以提高需求在供应链中的能见度和计划性,消除“牛鞭效应”。其核心是集成预报,减少存货和消除无价值的附加劳动。明确供应信息,提高了已购产品的在运透明度,便于供需双方掌握产品动态信息。

从协同范围上来讲,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层、计划调度层和生成控制层的协同以及预算、采购、生产、销售、考勤、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协同,从而有效地降低内部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并为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做好基础;其二是外部协同,即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以及供应链外部社会部门的协同,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的需求和库存信息共享、同步计划制定、业务流程协同、签约、交易和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需定产、实时控制等目的。

供应链的纵向协同是对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各业务环节的双向协同,实现产品从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储存、经销、使用、维护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3.2系统框架结构

协同的信息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信息平台不同,它建立了一个协同信息中心,它可以是独立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外的新的功能节点,即运作中心,也可以整合到大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其根本目的是让数据在受权范围内区分权限、无障碍地流通,并在高层汇总融合,促进了公平竞争,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3.3系统运行控制机制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理念下的协同信息中心,按协同的思路,在互联网条件下,站在合作伙伴企业虚拟供应链的高度,把企业供应链集成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对价值链的整体进行管理,把核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合作伙伴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社会化管理。它整合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使供应链上成员针对生产安排、预测补充采取联合设计和执行计划,利用共享的信息进行具体生产运营措施,用互动的方法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管理和协同商务。

协同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cml11.0)进行数据的交换,不需要经过协同信息中心。当供应链的使命完成时,企业可以暂停、中断、终止这种关系,重新构造新的供应链,这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开放性。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corba)的应用,跨越了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无障碍地穿越供应链中各成员独立的防火墙。它解决了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通讯协议和应用程序版本的兼容性问题,最终实现对多种数据源和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无缝连接。在这种代理结构下,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及产品数据得到集成,使“用户”的需求贯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协同信息中心中,除了满足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决策信息需求。数据仓库的建立,汇总了即时业务数据及外部数据。在此基础上,molap根据供应链中成员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应的制度约束,生成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通过协同信息中心的数据展现服务器,不同的供应链成员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协同信息中心针对客户及供应链中各成员各自的标准制定动态指标,如客户的等候时间、需求满足率、产品可用性、抵达目的地速度、完成重新部署所需时间、企业的库存时间、退货处理情况、客户满意率,等等。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利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评估体系,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依据。同时,corba提供的一些安全服务的api参数,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手段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负责综合集成各客户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将产品进行协调分配;供应商的客户负责将实时的需求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并根据协同信息中心的反馈信息调整需求及采购方案。另外,不同企业将对于服务及产品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为评价供应商提供依据。在这种协同及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下,

各企业都是该系统的重要成员,它们实时“输入、输出”信息的功能极为关键。

4结束语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引发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改进的强劲动力源,也是保障供应链内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源源不断、高速运转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使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在自主运行内部系统的同时,快速交互及共享具有一致性的业务信息,获取反映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提高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在最大的范围内,寻找所有可合作的企业和可获得的资源,从中择优选出合作伙伴,并与之迅速结盟,满足企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将是实现成员间连接和价值链集合体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连接的手段,是未来成功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申金升,卫振林,纪寿文,等. 现代物流信息化及其实施[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徐迪,郭东强. 协同商务研究的框架体系结构[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46-48.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协同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界进行了有关供应链管理的大规模实践,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供应链管理建立在协同和共赢的信念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在相互信任、互利及长期发展基础上,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所有参与者的集体行动,每一个成员都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从事一部分活动,并且相互之间开展信息共享和合作行动,不但可以在相互支持、配合和协调中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也会使每一个参与者从中获益。因此在供应链中,经济主体之间合作化的伙伴关系替代了传统的竞争性关系,参与各方的决策偏好和行动目标不是完全集中在价格等短期目标,而是集中在行动协调一致,提高整体效率和产品质量,维系灵活性和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团结合作与共同利益因素,把更好地响应和服务于消费者需求作为行动指南,致力于共赢前景的真正实现。

供应链协同的本质

供应链协同要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各节点企业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同网络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要实现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基于技术和Internet网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同时,要求进行协同的节点企业进行供应链的重新整合,应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职能成员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 。

供应链协同管理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其优势表现为: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以提高整体供应链最优为目标,进行相互沟通后协同决策,协同化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分散地进行决策所造成的供应链整体绩效低下,也克服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由单一的决策制定者来制定决策的理想化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障碍;各节点企业的构成框架及其运行规则主要是基于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各合作伙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即树立“共赢”意识,变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关系;供应链协同关系的形成不仅可以使企业借助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将帮助其供应商和客户最大限度的提升他们的客户满意度,也就是说,协同管理可以使整个供应链创造的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协同管理思想就是以协同技术为支持,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个体更加亲密、相互信任、同步和团结,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

因此,研究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体系,对于认清供应链协同的本质,探索隐藏在企业成本收益背后的合作动机与协同运作机制,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协同理论研究探析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以概念模型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它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协同机制等方面。

(一)供应链协同管理关键要素的研究

在国外,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Hau Lee和Anderson在《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中,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马其顿大学副教授Vicky Mauthou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的虚拟电子链,通过对虚拟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框架的研究,对链中协作伙伴的角色进行分级,对构成协同关系的关键能力进行区分,对预期的协同进行评估;George Mclntosh等人调查分析了英国建筑行业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指出建筑行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供应链成员协同面临的阻碍以及要考虑的相关要素;Akkermans和Paul 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现协同的重要影响;Chee等人分别从组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运作管理的观点就有关协同的定义、协同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达到协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并总结出六个协同问题的起源以及相应的协同战略。在国内,于海斌、朱云龙建立了网络企业的战略协同模型,分析了协同制造的业务特征,从协同的角度研究了制造业在全球化制造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和相关的技术问题。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模型

供应链协同管理关键要素和协同机制的分析研究,为供应链如何实现协同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为协同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全球著名咨询公司ARC提出了协同制造管理战略,建立了协同制造管理(CMM)模型,针对制造企业研究了企业如何以现有投资为基础,以业务流程管理(BPM)为中心,发挥技术的杠杆作用来实现制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同;Jyhjong Lin和Tsuie Lin建立了虚拟企业基于承诺的协同管理概念模型,研究了企业间如何通过承诺的建立和维持、任务的合作与协调、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协同。徐琪、徐福缘从供应链决策分析、决策支持技术及决策支持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以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例研究了双方共同获利的、协同决策的建模方法。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基于工作流和软件Agent技术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框架,研究了工作流管理系统及多Agent的设计,应用XML描述工作流程规范,由软件Agent实时的执行和重置具体的工作流任务,从而达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目的。唐晓波等以协同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供应链系统协同的序参量,以及系统序参量的变化于系统协同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协同的宏观方法。陈建华、马士华提出了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供应链整合基本实体协作层次,通过探讨基于信息功能整合、业务过程整合以及战略资源整合的反映供应链整合水平的关系类型矩阵,构建了以信任机制为基础、以整合重组机制为手段、以信息反馈机制为前提、以委托代理机制为保证的供应链整合管理团体实现机制。彭鸿广等构建了利用RFID技术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管理的系统架构。凌鸿等从组织、环境、技术三大角度,分析了对供应链协同有关键影响的因素,提出了最终的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框架。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建设供应链;建设供应链管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57-04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Koskela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提出了将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到建筑行业。这种思想形成了建设供应链管理(CSCM,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雏形。而正式提出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是Bertelsen,O’Brien和Fischere等[1],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O’Brien,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实施、成本及其模型等方面[2-7]。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得到许多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的资助。

本文就近5年来(2007—2011年)国内外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归类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建设供应链的协调、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最后,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国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2007—2011年),国外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

(一)在协调问题方面

Davis(2008)通过从焦点小组的成果以及关系营销的文献中发展出来的问卷调查,提取了关于承诺、信任和满意度的上下游建设供应链关系的信息,据此建立了关系变量对建设供应链的影响,并表明恰当地使用关系营销技术能给建设供应链带来益处[8]。Motawa等(2009)从付款和现金流机制入手,引入了一个高级的IT系统,以模拟不同的付款机制,使供应链成员能够决定最合适的付款机制[9]。Bankvall等(2010)指出,对于个别供应链内顺序性相互依存协调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不适合当前建设项目供应链中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10]。

(二)在信息化方面

Lung-Chuang Wang等(2007)介绍了一个基于RFID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即M-ConRDSCM系统。其研究展示了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在建设供应链环境下,本系统的响应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加强了办事处与现场之间的信息流[11]。Jung Ung Min等(2008)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的建设供应链模拟器(CS2)。CS2是“beer game”的一种改进版本,其通过利用计算机Agents技术来模拟一个虚拟的建设供应链,并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拟形式:“人对人”和“机对人”的互动模拟[12]。

(三)在可持续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

Lloyd C.Irland (2007)对市场参与者的购买规模和频率、产品选择的基础、购买的影响以及价格敏感度等进行了评估,以确定出可能增加认证木材产品成功率的产品与市场方法,并给出了扩大绿色建筑材料市场的建议[13]。Ravetz(2008)基于对整个建设供应链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建设对全球气候和资源的影响,探讨了一系列可持续建设的指标和基准[14]。Adetunji等(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在建筑企业内实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和策略[15]。

(四)绩效评价方面

Nai-Hsin Pan等(2010)在研究中利用SCOR方法评估建设供应链的绩效并发现和解决建设供应链中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建设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16]。 Xianhai Meng等(2011)探讨了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一个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和提高建设供应链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17]。

(五)在模型构建方面

通过构建模型并计算费用,Voordijk(2010)提供了一种取舍建设供应链中实物分布费用模式的见解。这种实物非配系统模型包含以下元素:库存、运输、装卸和仓储,并应用于保温材料的供应链当中[18]。Yasser Ebrahimy等(2011)提成了一个建设供应链的仿真工具包,可以模型化不同的供应链问题并与其他的施工仿真工具兼容。同时,通过利用这个工具包,给出了一个供应链问题对某个真实建设项目生产力影响的仿真模型[19]。Y.Ebrahimy等(2011)提出了一个真实的隧道建设项目的详细的供应链仿真模型[20]。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Watson等在2006年进行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于2007年又进一步考察了P21(Procurement 21)对主要供应链合作伙伴(PSCP)的影响,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变化进行了评价[21]。V.Kumar等(2007)提出了一个采用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在建设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事前和事中两方面为决策者提供支持[22]。针对建筑及拆卸废物管理领域的现状和立法情况以及最佳的解构和废弃建筑物拆迁的做法(目标是实现材料的回收和将废物减少至最低程度),Aidonis等(2008)提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23]。Cheng等(2010)演示了利用SCOR框架来进行供应链的建模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模型的面向服务的框架,即SC Collaborator [24]。Xianhai Meng(2010)提出了一个建设供应链关系的评估框架,包括考核标准、关系水平、详细的说明,评估类别和评估程序五个方面[25]。Tae-Hong、Shin等(2011)提出了一个无缝集成的信息管理框架,可以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物流信息以供其做出决策[26]。Cheng(2011)提出了一种Web服务的协作框架,用来衡量、监测并整合建设供应链中环境和碳排放的数据[27]。

(七)在集成化研究方面

结合来自英国建筑业的例子,Khalfan等(2008)介绍了客户端是如何整合下游供应链的成员的,并确定了整合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键因素,通过两个案例研究,分析了导致下游供应链成员集成化的创新采购的好处[28]。Des Doran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增加供应链的集成化,以确保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更有效地同传统的现场解决方案相竞争,并克服一些与模块化楼宇相关的负面属性[29]。

二、国内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同时期(2007—2011年),国内学者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和框架研究。

(一)在协调问题方面

姜阵剑(2007)将价值网理论引入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模型[30]。王金辉(2009)基于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是相平行的概念,在委托-理论的标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融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为一体的委托-模型,根据模型讨论了报酬合同的设计及其对人(合作伙伴)行为影响等相关问题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供应链伙伴激励途径[31]。苏菊宁等在2009—2011年期间先后对两级(总包商与分包商)和三级(业主、总包商和分包商)建筑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与工期协调优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32-35]。张云(2011)以总承包商为核心,建立了一条工程建设供应链,研究了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和激励协调机制,并分别构建了总承包和分包商以及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收益协调模型[36]。

(二)在Partnering(合作伙伴)方面

周亮(2009)等设计出一个改进的AHP-BP模型,从而实现了对建筑企业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并用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37]。郭峰等(2011)根据建设工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管理现状和特点,以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目标协调系统、组织协调系统和协调机制系统[38]。

(三)在信息化方面

赵洁(2010)针对建筑供应链异构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问题,分析异构信息对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设计基于本体集成的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和共享过程模型,提出基于本体集成的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并且描述其中的关键功能模块[39]。余小燕(2010)提出了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成熟度概念及评价指标,为评价供应链信息共享水平提供了方法,并创建了一种支持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协同决策的信息共享模式,同时构建了一个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综合效益模型[40]。段正纲(2010)分析了影响建筑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中的因素,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通过一个算例分析了各因素的不同组合方案在供应链的活动中占有的比重,说明需求信息共享是建筑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最优方式[41]。许俊青等(2011)提出了将BIM应用于建筑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的设想,并设计了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的信息流模型基本架构,进而研究了如何解决建筑供应链参与方的不同数据接口间的信息交换问题,以及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流模型在信息共享方面所具有的优势[42]。

(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

曹小琳等(2009)构建了一个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影响因素、协调机制和动力机制,提出保证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健康有序运作的措施[43]。韩松(2010)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进而通过调查及利用SPSS软件构建了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的优化指标体系,并更进一步将Delphi法、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更客观地分析了建筑企业各个供应商真正的优劣水平[44]。

(五)在绩效评价方面

王海强等(2009)采用建立建筑供应链成熟度的概念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45]。刘浪(2010)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比较适用于公路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控制的绩效评价[46]。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刘志君(2008)构建了一个建筑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建筑供应链管理体系应包括建筑供应链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建筑供应链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建筑供应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等问题[47]。

三、国内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近5年来(2007—2011年),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重点又有不小差异。

1.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特别是建设供应链的框架研究和信息化研究所占比例甚大。而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和框架研究,尤其是前三个方向研究居多。

虽然国内学者在建设供应链管理协调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紧跟国外步伐,但在框架研究、模型构建和集成化几个方面却落后了很多,还有很大的跟进与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设供应链框架的研究方面,国外近年来的成果颇多,说明其正在朝建设供应链理论体系的建立大步迈进,而国内却很少涉及。

2.就国内研究而言,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以及信息化三个方面,总体上来说不仅在数量上相对要多,在研究上也要相对更深一些。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譬如框架的研究,文献不仅很少,而且不够深入;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绩效评价虽然已有研究,但整体的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语

通过对建设供应链管理领域最近5年(2007—2011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国内外关于建设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建设供应链的协调、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了国内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带来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Critchlow,J.Making Partnering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UK:CP (Oxford) Ltd,1998.

[2] W.J.O’Brien.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Project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3]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Vision for Advanced Coordination,Costing,and Control.

[4]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s:case study and integrated cos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5] W.J.O’Brien.A Call for Cost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6] W.J.O’Brien.Capacity Costing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7]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research framework.

[8] Peter R.Davis.A 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8,108 (3): 310-327.

[9] Ibrahim Motawa and Ammar Kaka.Modelling payment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 in constructio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9,16(4):325-336.

[10] Lars Bankvall,Lena E.Bygballe,Anna Dubois and Marianne Hahre.Interdependence in supply chains and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5,(5):385-393.

[11] Lung-Chuang Wang,Yu-Cheng Lin and P Lin.Dynamic mobile RFID-based supply cha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construction [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07,21(4):377-390.

[12] Jung Ung Min and Hans C.Bjornsson.Agent-based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imulator (CS2)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onstruction [J].J.Manage.Eng,2008,24(4):245-254.

[13] Lloyd C.Irland.Developing markets for certified wood products -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1):201-216.

[14] J.Ravetz.Resource flow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Metrics for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pproach [J].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8,161(2):51-66.

[15] I.Adetunji,A.D.F.Price and P.Fleming.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J].Proceedings of the ICE - Engineering Sustainability,2008,161(3):161-172.

[16] Nai-Hsin Pan,Yung-Yu Lin and Nang-Fei Pan.Enhanc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supply chain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a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0,37(8):1094-1106.

[17] Xianhai Meng,Ming Sun and Martyn Jones.Maturity Model for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in Construction[J].J Manage Eng,2011, 27(2):97-105.

[18] Hans Voordijk.Physical distribution costs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a systems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2010,7(4):456-471.

[19] Yasser Ebrahimy,Simaan M AbouRizk,Siri Fernando and Yasser Mohamed[J].Simphony Supply Chain Simulator:a simulation toolk it to model the supply chai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2011,87 (8):657-667.

[20] Y.Ebrahimy,S.M.AbouRizk,S.Fernando and Y.Mohamed.Simulation model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 tunnel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pply chai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1,18 (5):462-480.

[21] J.M.Khatib,B.Robinson and P.Watson.The impact of procure 21 (P21) partnering process with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Part two: Influence on Principal Supply Chain Partners [J].The Associa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s,2007,82 (1):28-31.

[22] V.Kumar and N.Viswanadham.A CBR-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J]. IEEE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3):980-985.

[23] D.Aidonis,A.Xanthopoulos,D.Vlachos and E.Iakovou.An analytical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reverse supply chai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WSEAS 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8,4(11):1036-1046.

[24] Jack C.P. Cheng,Kincho H. Law,Hans Bjornsson,Albert Jones and Ram D. Sriram.Modeling and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0,24(4):435-455.

[25] Xianhai Meng.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0,28(7):695-707.

[26] Tae-Hong Shin,Sangyoon Chin,Su-Won Yoon and Soon-Wook Kwon.A service-oriente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ramework for RFID/ WSN-base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1,20(6):706-715.

[27] J.C.Cheng.A web service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nd carbon footprint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4):141-147.

[28] Malik M A Khalfan,Peter McDermott,Xianguang Li,Mohammed Arif and Mukesh Kashyap.The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 with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novative procurement strate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 Chain Management, 2008,(3):358-370.

[29] Des Doran and Mihalis Giannakis.An examination of a modular supply chain:a construction sector perspective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4):260-270.

[30] 姜阵剑.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1] 王金辉.建筑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9.

[32]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考虑质量失误的建筑供应链质量控制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5):91-96.

[33]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非对称信息下的三级建筑供应链质量控制决策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3):364-369.

[34] 苏菊宁,蒋昌盛,刘晨光,陈菊红.基于奖惩机制的建筑供应链工期协调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95-101.

[35]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朱宗乾.具有奖罚结构的三级建筑供应链工期协调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11,(1):60-67.

[36] 张云.总承包工程建设供应链收益协调模型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7] 周亮,曲洪建,郑建国.建筑企业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9,(10):83-87.

[38] 郭峰,徐浩,屈纲.建设工程供应链合作伙伴协调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26-30.

[39] 赵洁.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0,(17):249-251.

[40] 余小燕.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成熟度评价[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1] 段正纲.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方案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2] 许俊青,陆惠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流模型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138-142.

[43] 曹小琳,刘仁海.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52-354.

[44] 韩松.基于绿色管理的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45] 王海强,王要武.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2):404-408.

[46] 刘浪.公路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控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5

关键词:协同式供应链;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f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Based on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Yi Dongbo Deng Lim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by use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focus on the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 their advantage, complexity and method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to help them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in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of collaborative pattern; medium-small siz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一、引言

由于经济全球化,需求个性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剧,使得当前供需关系已由过去松散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同合作式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单个企业必须依托其供应链整体才能更好立足,企业间协同已成为趋势。

关于协同(collaboration),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导致共同的行为、运转或环境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在协调方式下共同行动的状态。企业间供应链协同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维护等,具体也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库存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等。

二、相关研究背景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一些学者已开展了相关研究。Weber et al (1991)着重于与供应商协同中的重要问题――供应商选择的问题,确认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所采用的准则及分析方法; Dickson(1996)总结出50条独立的准则来作为供应商选择必须考虑的依据;Lyons T.F(1990), Landeros R(1995)提出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实施步骤;Leavy B (1994)则分析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潜在的风险,并建议对传统的供应关系与合作伙伴战略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在国内,马士华教授等在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建立了企业合作机制和委托实现的理论模型框架;刘丽文教授就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等等。

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企业间协同的某一方面,且研究多在集中式供应链当中的协同问题,对核心企业在集中式供应链中因可能的机会主义而导致对其它成员企业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及对于规模、实力不大的中小企业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进行的供应链协同方面,其相关研究尚为缺乏。

三、基于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若干分析

1. 协同式供应链的优势分析

以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三类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集中式供应链和协同式供应链。在分散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相互之间完全独立,没有深层的协同和协作。他们在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寻找成本和磋商成本等,这时不存在组织成本,但交易成本在这三类供应链中最高。在集中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高度集成,他们之间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内部行为,这时会存在组织成本,随着集成度越高,组织成本也将越高,此外如要考虑核心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利用自身地位倾轧弱势企业,这尤其对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容易造成供应链裂解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虽不存在交易成本,但组织成本在这三类中最高,机会主义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也将最高。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部分集成,其间的行为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中间组织行为,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存在,但两者都较低,机会主义成本虽可能存在,但也比较低。相较而言,其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在三类中最小。

当前,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作为结合了分散式自主决策和集中式整体控制两者的优点的管理模式,其应用正具备越来越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2.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分析

关于中小企业,尽管不同部门、行业的中小企业其具体界定及有关标准有所不同,但其界定的关键点是其在市场中不居于市场支配或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体处于相对的弱势(尽管在局部的、细分的市场中可能处于相对的强势)。因此,若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其发展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的挤压。就这一点而言,中小企业加入以大企业或强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其收益和发展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

3. 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复杂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供应链协同过程中,随着内外多因素的共同变化,将使得供应链呈现复杂性变化。其中,以中小企业数量为主的协同式供应链,其复杂性程度要高于相应的集中式供应链的复杂性程度。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

四、面向协同式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协同路径分析

中小企业可考虑选择恰当的协同式供应链以及恰当的强势企业为合作伙伴,但选择的代价与机会损失都是存在的。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则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而全部以中小企业为构成,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而且,在面对供应链协同复杂性方面,要将复杂性产生的不利方面(如无法预料的恶的涌现性导致供应链中各企业协同存在巨大的障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也存在困难。这就要求供应链上所有的中小企业应以“联盟节点”的方式,形成高度协同的联盟网络,才可能以其供应链的协同性、灵活性、信息对称性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加盟,从而才可能保证该供应链足够的规模、柔性、协同度,并能保证对供应链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约制。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应通过相互寻求联盟形成“联盟节点”,再分别以各级“链节”整合为协同式供应链联盟网络,是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战略中值得尝试的方向和路径,当然也要同时注意防范因契约数量和种类增加而致的违约风险。

本论文为已结题省级科研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应用协同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J].1991,50: 2-18.

[2]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 Journal of Purchasing[J]. 1996,2(1): 5-17.

[3]Leavy B. Two strategic perspectives on the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J], 1994,35(2):47-51.

[4]Lyons, T. F., Krachenberg A.R., Henke, J. W. Jr. Mixed motive marriages: what's nest for buyer-supplier rel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J], 1990,31(3):26-36.

[5]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89-95.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6

论文摘要: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生物界的形成与演化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的,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中,协同内在机制是供应链协同研究领域中一个最为重要问题。它是战略协同中决定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否达成协议,进而进行协同的首要问题。其中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又是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所谓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值得好好学习,生态学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经济管理系统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其一,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系统。其二,生态学研究的系统往往是非线性系统。其三,生态学研究的系统规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生态学理论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具有适用性,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1、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此的研究只局限在经济管理领域。目前在理论界和企业界针对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问题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

1.1 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即不是单纯的组织外关系,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关系,它实际上是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因为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市场交易关系即组织外关系的特征,又融入了一些企业之间关系已带有固定性即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中间组织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动因之一正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是为了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发挥协同效应,避免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负面问题。

1.2 追求价值链优势

供应链系统上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价值链,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技术创新及其推广速度的加快,市场范围的日益全球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价值链分解使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保存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没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分离或外包出去,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组成协同关系,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都是企业生产与组织的创新,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供应链协同的一个动因。

1.3 构造竞争优势群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日益的多元化,单个企业已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与企业之间结成一组具有动态适应和调整能力的竞争优势群已变得越发的紧迫和必须。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较为便利和便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共赢局面。

2、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分析

在上一节中,简单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概述,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和经济领域。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这些特征与生态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去审视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以系统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研究切入点。

2.1 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

生态学理论针对复杂系统的形成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调节过程包括生物与外界进行的质量、能量及信息的交换;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性反应,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所以本文研究的是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序参量,都会引起涨落。由于系统的开放性,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着能量的交换,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行为都会导致序参量的产生,同样,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序参量和序参量系统的产生。因而新的有序只是在一个瞬间,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的相变中,“涨落”现象总是发生。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可见供应链系统具有把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为维持自身存在,谋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的能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供应链系统内部序参量的不断产生,比如物流瓶颈、信息共享的需求、供应商忠诚关系等,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使供应链系统向协同自组织,以求共赢的系统平衡。但供应链系统不完全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它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供应链自组织具有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能动性;同时它还存在着“自组织悖论”,所谓自组织悖论指的是系统的演化与发展、组织化、进化既是自组织的又是非自组织即他组织的。供应链系统是经济系统,它的运行环境离不开人为的干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组织策略。总之。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属社会系统范围内自发的一种组织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我选择、协同、改变和适应环境,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社会行为。 转贴于

2.2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

生物学中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定义为生物体繁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了消灭不够适应变种的压力,这种过程就叫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本质上就是“有益的变异被保存而又有害的变异被拒绝”。进化论学家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与机理,首先来自于生物具有一种不断地增加结构复杂性和完美性的天生趋势,其次是生物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一个是获得性状的遗传的观点,也就是生物体在环境的长时间作用下而获得或失去的任何性状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自然选择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 致新物种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是进化的机制,它认为每一物种在发展中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由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会产生一些异于父代的新变化。在环境变化时。只有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特征方能保留下来。

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其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机制,强调经济体能否适应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求助于“自然选择”论证了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都基本上做到了使其利润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选择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只有最有效的策略才能生存。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进行自我的审视之后,把自己的现有价值链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不具有优势的价值链部分分离或外包出去,这就产生了需求合作伙伴的欲望,这是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力。

供应链系统的生存与此非常相似,面对有限的资源,现代的竞争形式已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行业里的各条供应链在接受着经济自然选择。如果供应链仍按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已不能适应竞争环境。那些能够很好地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实现无缝协同的供应链往往经受了自然的选择,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所以供应链协同是环境赋予的供应链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模式。

2.3 生物进化动力——协同基因

自然界从诞生到现在,无论是在物种数量或者是质量上无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认识自然界进化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形成进化机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量生物实验和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有竞争和合作。竞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在有限的生态位内,竞争是生存的必须。竞争主导的生物进化是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植物形态、生理适应特征及生活适应策略的进化。

但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是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制——互惠共生机制。所谓互惠共生是指物种之间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尤其是在自然界生物集群中,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更强烈和明显,特别是在较稳定的生物集群中,个体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彼此互相需要,分工协作,共同维持这一群体组织,从而使集群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这种性状会随着物种的进化逐渐的保留下来。我们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此我们把控制物种分工与合作的性状的基因为协同基因。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共栖、共生等现象都是生物通过协同进化而达到的互相适应。协同进化强调通过不同种群问的相互协作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彼此间的生存能力。协同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因此,协同作用的结果应该是更有利于生物进化,而且比竞争更普遍、更有意义。

网络组织内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企业之间若为上下游关系或相关产业,则其收益相关性一般比较大。供应链系统是典型的网络组织。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外,其他节点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为了保存竞争优势必须对自身的资源及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进行调整,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经营目标、资源和技能组合、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资源规模有限,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其实协同合作是他们的需求和内在愿望即他们携带有协同基因。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理论一经实施。便取得了很好的响应。所以供应链系统也采用了协同进化的方式来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提高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3、结束语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一直是企业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新的理论被引进来。在此大背景下,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对供应链协同进行分析。首先简述了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在此基础上,又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自然选择、协同基因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得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协同基因等论点,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6-70.

[4]毛凯军,田敏,许庆瑞,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集群进化动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7):110-115.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7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现代商业管理中最显著的经营模式改变之一是单个企业不再以单 独的、自主经营的实体形式进行竞争,而是以其所在的供应链的形式进行竞争;在供应链环 境下,最终每个独立企业能否成功将取决于管理层对该公司复杂的商业关系网络整合能力 [1]。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流程进行整合协调,从而获得供应链整体上的协同优势。良好的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必要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首要任 务是构建一条无缝一体化供应链,包括明确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零 售商等)、供应链节点无缝链接、供应链节点企业关系动态调整等。

供应链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目的是管理协调供应链节点成 员的关系,确保供应链节点无缝链接,进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关系管理的对象包括: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关系、制造商与分销商的关系、分销商与零售商的关系以及所有成员整体关系协调等。

管理并协调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是供应链关系管理的重点之一。可以说,供应商和制造商间能否构建出有效的合作伙伴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供应链的成败。目前,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都十分关注这一领域,而且供应链环境下供购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制造商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很多学者在研究供应商与采购商关系时, 倾向于站在制造商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理论主要表现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相比之下,基于供

应商视角对制造商关系管理的研究却很少。

采购商关系管理管

供 制

应 合作伙伴关系 造

商 商

供应商关系管理

图 1-1 供购双方合作伙伴关系

在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时,供购双方的利益重点并不完全一致,从各自的角度来对

待供购关系的管理重点也会不相同,比如说,在构建供购关系时,供应商一般会关注采购商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而采购商可能更看重供应商所供应物品或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并提升企业竞争力等[5]。因此,只有既考虑到供应商的关系主体地位,同时也考虑到供应商的关系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平衡供购双方利益,进而构建出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图 1-1 所示。

2. 采购商关系管理内涵

马士华等(2000)认为,供应商关系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 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就是围绕合作议题所进行的管理[3]。

采购商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分析,都是围绕供应商与制 造商间供购关系构建展开的。不同之处在于,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站在制造商角度进行分析的,而采购商关系是站在供应商角度进行分析的。借鉴马士华有关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观点,本文 对采购商关系及采购商关系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

采购商关系管理(Buy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BRM),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供应商 视角的一种客户关系管理,主要研究如何与供应链中的下游制造商企业实现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并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进行整合,旨在改善与制造商之间的供购关系,从 而增强供应链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上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双赢目标。

对于 BRM 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深入理解:

1、BRM 隶属于客户关系管理范畴。

从本质上讲,BRM是一种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即供应商对其下游制造商客户的关系管 理与协调[2]。BRM 基于供应商视角,在供应链合作伙伴思想指导下,对制造商关系进行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因此,BRM 是将客户关系管理理 论与供应链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延展。

2、BRM(采购商关系管理)与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

BRM 与 SRM 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供应商与制造商间的购供关系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对

BRM 和 SRM 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 BRM 内涵,具体比较分析如表 1-1 所示。

表 1-1 BRM 与 SRM 比较分析

 

 

 

供购关系管理 BRM(采购商关系管理)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 视角 供应商视角 制造商视角  

指导思想

供应链思想、合作伙伴思想、双 赢思想 供应链思想、合作伙伴思想、双赢 思想  

管理内容

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篇8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y approach and method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and proposals in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equip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 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 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 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 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 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基础化学和无机化学区别范文 下一篇:有色冶金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