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1:51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一、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的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随着计划生育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从小就得到家人的厚爱。同时,大学生经济压力小,具有自由的消费环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商品的类型都十分多元化。货币在的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富裕的象征,这也滋生了大量的拜金主义。2.文化教育环境。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学习守旧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创新的事情。脱离了高中学习压力,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经济支配权利都被家庭管控。而在上了大学之后,学生的经济权利和消费环境都十分开放,大学生也拥有了消费自主权。而就大学教学体系而言,没有针对学生消费理财开设针对性课程,仅仅是在道德教育教学方面有所提及。在此环境下,缺少对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且很多学校学生的消攀比费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限量版鞋子、包包等,而男生也喜欢购买一些高价格的电子产品等,这些跨年龄和跨经济消费能力的行为愈加泛滥,扭曲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家庭消费观念。针对金钱消费,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一定影响。首先,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学生都是跨省读书,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过得好一点,因此都会过度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这种盲目地鼓励消费行为,导致了学生形成不正当的消费观和认知观。4.学生自我控制差。结合相关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但是其花费能力和一些富家子弟不相上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造成的。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风气影响。且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会存在从众心理,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消费观念。相关调研分析显示,很多大学生缺乏“财商”,没有自我理财意识,所有的资金都是来源于父母的供应,出现了月初富月末穷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弱控制影响下,学生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意识,造成了严重经济压力。5.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多学生之所以购买一些高昂的消费品,并不是其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使用,重要的是这种产品能够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这种虚荣心和攀比心理,是一种扭曲的社会消费心理。且这些消费都是要立足于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很多学生不得不借助网贷渠道来满足自己的购买欲。

二、针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优化策略

1.制订消费计划。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而言,其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财商和规划意识。且前期处于一个枯燥的学习环境,唯一的休闲就是网络购物。对此,建议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要多涉猎一些理财、经济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财商和视野。一些学生还可以结合相关创业课程去优化自己的理财和知识,将消费变成盈利,深化自身的理财意识。同时,建议学生多阅读书籍,多出去走走,不要把自己约束在课堂环境中,应开拓视野,理性面对消费。2.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落实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观的前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优化学生的科学消费的行为,建议以校园环境为主体,引导学生采取争取的消费意识和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结合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将自己的金钱花费在有用的地方,且所有的消费金额都不应当超过自身的经济能力,以此做到实际消费,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进行理性消费。3.校园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大学阶段是影响学生消费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且大学环境是学生的主要社会社交场所,学校应当肩负起学习指导任务。首先,建议教师改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习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好的学习心态。且鼓励学生树立一些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观念,借助公开课、座谈会等方式去要求一些成功人士来校指导。其次,学校应当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做一些消费调查,让其了解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经济能力的相关理念,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4.构建家庭教育桥梁。实际上,家庭教育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指导性影响。对此,建议家长结合自身家庭消费环境,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性消费意识。其次,家长应当结合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应当给过多的生活费,并让学生科学规划合理消费,实现有节制、有计划的消费。这样也能够制止子女的攀比行为,引导学生正确消费。

三、结语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2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6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41-03

消费(consume)在经济学上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本文所提到的女大学生消费是指女大学生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女大学生是国家高学历人才,同时也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针对表层消费问题来分析研究女大学生的消费形态和影响因素,进而引导其进行健康科学消费。

一、 消费现状

(一) 消费来源及水平

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是由父母给予[1]。消费来源上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但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并且女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更多的同学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学期间帮助家里减轻一些负担[3],比如部分女大学生会刻苦努力学习来争取奖学金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补给生活费。

据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生活费在500元到1000 元之间[4]。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消费水平比非独生子女相对要高[6]。

(二)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多元性变化[7],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生活消费,包括饮食支出、服饰支出、日常生活用品支出等。饮食支出是生活消费的最大支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女生,因此服饰等方面的支出是第二大消费支出[8]。

二是发展型消费,主要指学习方面的支出,包括学费、参考资料费用、培训费用、考证等方面的费用。发展型消费是女大学生消费区别于其他女性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女大学生的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不同也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她们在学习上能积极购买教辅用书等学习用品。此外许多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考证辅导班或培训学校,来拓展自己知识领域,适应社会的要求[8]。

三是享受型消费,包括健身美容、人际交往等支出[5]。受当前社会潮流影响和就业单位对个人形象的要求,女大学生在美容方面的消费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女生在这一层面的消费水平比一年级和二年级女生更高[9]。人际交往支出则主要包括通讯消费、人情消费、恋爱消费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等为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通讯支出已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8],据报道女大学生平均每月通讯费用约为50元左右[10];人情消费在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是朋友生日、同乡聚会、同学请客等,人情消费占总消费比例越来越大 [7],目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一部分恋爱的女大学生来说,用于恋爱支出在200元以下的占59.3%,200元到500元的占20.8%,可见谈恋爱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花费[11]。

(二) 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女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消费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12]。物美价廉,质量、价格是吸引其消费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勤俭节约,本着务实的消费原则进行合理消费[13]。但在消费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1、消费的盲目攀比性。部分学生有时会受到周围人影响,在消费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商品蕴含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使用价值,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13]。其中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服饰、交往消费方面也盲目效仿别人。这种虚荣心驱使的“攀比”消费容易造成女大学生经济上负担过重和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5]。

2、消费的不平衡性。由于家庭收入不等和差异化的消费观念,导致女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14]。女大学生在月均生活费用方面存在着差异,两极分化初见端倪[13]。另外在消费层面上,她们在闲暇消费支出上显现出不同,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往往是家庭收入较高、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往往更偏向于学习方面的支出[12]。

二、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蓬勃、向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展现自我、崇尚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未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这些独特性必然影响其消费。

(二)同伴群体因素

儿童更多的受到父母的影响,而青春期以后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女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依赖心理较重,会受到其同伴群体影响[15]。

(三)家庭因素

从消费领域看,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起着关键作用。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把孩子视为家庭中重点照顾对象,有些家长认为在校子女所有的消费理应都由父母承担,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有求必应的政策,这导致子女在经济上心安理得地依赖父母[16],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四)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深入,内容也更为广泛[15]。一方面女大学生受正面社会风尚影响,追求真才实学,将读书和成才作为目标,并乐于在此方面增加支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在时刻影响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使她们能够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合理的消费观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女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市场日益繁荣,产品琳琅满目,为女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为她们的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提供了物质准备和可能。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从而影响女大学生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17]。

(五)教育和管理因素

当下大学教育中关于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并没有充分开展,因此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引导的效果不明显。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完善[18]。

三、对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对女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1、树立消费理念,要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不超前消费、不炫耀消费、不奢侈消费[5]。

2、培养理财能力,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合理计划;

3、加强独立意识的养成,可因地制宜地参加各种兼职工作[19],这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二)对家庭的建议

家长不应仅在物质上给予关心,更要从思想品德作风上加强对子女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20]。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培养子女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和监督其消费行为。同时,应多与学校联系沟通,对子女的开支全程及时地了解调控,对不必要的开支、不正当的要求不姑息迁就。

(三)对学校的建议

学校应加强消费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女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她们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21];建设“节约型校园”,营造健康和谐的消费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使用自己挣来的钱,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消费效率,使其把钱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22]。

另外,不容忽视在校贫困女大学生,她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经济弱势群体。她们心理压力大部分来自身边同学的高消费[23]。她们本来经济负担沉重,当面对其他同学日常高消费时,易产生自卑、失落感。因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除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助学项目,也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远离心理危机,帮助她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大学学业[14]。

(四)对社会环境的建议

社会上应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引导女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同时应规范消费市场,为合理消费创造条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在校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特点,存在极大的教育引导空间,使其能够成为理性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02):92-94.

[2] 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123.

[3] 刘金勇、边策、金天星.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08):120-123.

[4] 刘兰兰.高职女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260-261.

[5] 徐万勤.新时期“90后”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2):99-100.

[6] 朱拥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08):58-61.

[7] 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123.

[8] 牛盾、鲍园园.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学院分报,2006,(02):34-37.

[9] 张平.女大学生美容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2005,(06):58-59.

[10] 杨静文、章敏、朱正萱.当代女大学生消费支出特点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3,(05):27-28.

[11] 刘彬霞、钱卫东.高校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调商场现代化,2009,(14):161-162

[12] 汪先平.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1,(03):113-115.

[13] 郭小园、耿改智、郭莹等.关于延安大学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J].商业经济,2011,(03):120-122.[14] 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1):64-67.

[15] 张玲、李文霞.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59-60.

[16] 王金霞、王军.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1,(8):211-213.

[17] 李晔南、程刚.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68-70.

[18] 周莹.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02):23-25.

[19] 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03):123-125.

[20] 陈瑜玲、黄学茭、黄海霞.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J].广东大学学报,2005,(09):366-367.

[21] 赵阿妮.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55-56.

[22] 李树梅.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及合理化消费的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04):115-117.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3

关键词: 南京市高校女生 生活用品 消费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商品日益丰富,高速发展潮流时刻影响国民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由于其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不同,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也是有区别的。女大学生作为消费潮流的主流,她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大多数在日常生活用品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南京市高校女生生活用品消费行为、消费观、消费结构、消费因素的研究可以表现出女大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消费现状。把握大学生消费现状,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无论是对大学生成长,还是对社会健康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生活用品消费现状

1.经济来源

(1)新生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家庭,金额800~1000元不等,而其他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没有。可以看出新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并且对大学环境的陌生,她们没有兼职的来源渠道,加上缺少工作经验,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所以大一新生的经济主要依靠家庭。

(2)老生经济来源比较丰富

经过在学校的一年锻炼,高校女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从经济来源上分析,除了来自于家庭的固定经济外,大部分高校女生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兼职等其他方式获取额外的经济收入。据调查,大多数女大学生每月兼职能获取的经济收入在200~1200元不等。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学业较繁重,所以她们的兼职经济相对于大四学生来源较少;而大四学生时间很多,又处于实习阶段,所以兼职时间较多,经济来源渠道相对多点。

2.消费结构和渠道

(1)消费渠道

绝大多数高校位于城市近郊的大学城内,校内建设相对较全面,环境宜人,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在校大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校内超市用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廉,所以大部分高校女生选择在大学城内的超市购买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网购逐渐成为高校女生购买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网购的出现方便人们的生活,减少步行需要,网上物品的种类、价格都很符合当代人们的需要,女大学生尤其热衷于网购。

(2)消费结构

表2显示,(采用调查人数中的反馈信息的平均数),除去每月必需的伙食费以外,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把钱花费在购买服饰类用品上。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和审美观的提高,高校女生对穿着打扮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服饰消费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服饰消费已成为消费中的第一大消费。其次,是生活用品类消费。同时,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上升,如转本、考研,因而学习资料投入有一定比例。根据调查,随着在校时间增长,经济来源愈加丰富,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

(3)消费存在的问题

①习惯性错误消费

如何拥有正确的消费习惯,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题之一。除去必要的开支外,大学生把消费主要放在购买服饰类、化妆品上,而忽略其他,如学习用品类,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学习任务轻松,在学习用品上的开支相对较少,大部分钱就用在个人装饰上,这样的消费心理导致消费习惯错误,从而导致整个消费结构不合理。

②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度的关键期。从心理发展水平上看,多数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所以外界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不健康消费心理的产生。青春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下产生爱慕虚荣心理;“90后”却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大多都很宠爱,导致很多大学生个性较强。到了大学以后,大学生社交圈更广泛,更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一般通过购买奢侈品来使自己的外表更夺目;再次攀比心理是促成错误消费的重要原因,这些错误的消费心理更容易导致消费的不合理。

③储存观念淡薄

家庭的经济收入随着社会发展而增加,因而高校女生得到的生活费用也随之增加,追求品牌和时尚永远是女性不变的主题,有些高校女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费没有合理规划,只知道满足一时的兴趣,买高档货、化妆品等,储存意识比较淡薄。

二、生活用品消费现状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重点照顾对象,父母对其几乎有求必应。尤其在子女读大学后,父母更是秉持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将最好的给予孩子。也有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无节制地满足子女的需求,导致在经济方面对进入大学的子女无私奉献,助长子女奢侈消费行为,提高高校女生的消费底线。另外,有些家长自身存在一些消费误区,习惯性的超前消费和崇尚品牌消费给子女树立负面影响,致使子女消费无节制和崇尚奢侈品,是众多高校女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2.学校因素

高校女生出现消费不合理现象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一定联系。当代大学教育对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方面的重视度不够,片面强调学术知识而忽视内在品质方面的教育。另外,大学是自由阶段,高校女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各种思想、交到不同层次的朋友,加上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高校女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无形地改变消费观。同时,各大学城内部、学校周边出现越来越多的餐厅、咖啡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让原本浓浓的学术氛围中充斥奢靡玩乐之风,吸引高校女生进行娱乐消费,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

3.社会因素

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生活水平都随之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丰衣足食,而是追求更多的享乐,释放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而这种享乐之风开始蔓延于校园内,影响当代高校女生的消费观。另外,媒体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氛围是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网络上出现过多崇尚奢侈的报道,对高校女生的消费做出错误导向,电视上各种商业化广告也吸引高校女生,明星广告效应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高校女生的消费观。

4.自身因素

大学是高校女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刚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走出来,她们需要找一个方式追求自由和成熟,故而觉得衣食住行方面的高消费就是成熟,而没有想到用文化和气质实现自己的成熟与美丽。也有不少高校女生因进入大学远离父母,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每每钱花完了就管父母索要,不会计划性消费。更有高校女生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他人攀比,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宁可借钱也要穿名牌、吃大餐。另情绪化消费在高校女生中也是常见的,不少高校女生通过购物、吃大餐发泄情绪,产生冲动型消费,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生活用品合理消费的建议

1.对高校女生自身的建议

高校女生经济来源过于单一,过于依赖父母。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生,应该加强独立意识,适当参加一些工作,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如兼职、自主创业、获得奖学金等。

高校女生在消费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消费的“度”,量入为出。在消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标准,不能因为虚荣和攀比,而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消费。节俭是一种基本的生活美德,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是高校女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女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消费意识,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

2.对家庭方面的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的消费观具有极大影响。因此,要培养子女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消费价值观。家庭消费中,父母要反对奢侈,有计划地消费,建立正确的消费结构,为子女树立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好榜样。

家庭作为高校女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要对高校女生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父母要严格控制子女的日常生活费用,对子女的消费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子女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对于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父母要及时提出并教导子女改正,帮助她们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指导她们构建正确合理的消费结构。

3.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高校作为女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对高校女生消费观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关于消费、文明礼仪讲座等活动,纠正高校女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增强合理消费意识,提高她们对享乐主义、虚荣攀比的抵制能力;积极鼓励高校女生参加勤工俭学,让她们体验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快乐。同时,学校还应对周边及内部消费环境进行整顿,提倡简朴节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4.对社会方面的建议

社会上应坚决改正崇尚奢侈的不良风气,整改并规范消费市场,建立健康有序的消费秩序,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现代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网络上的资讯影响高校女生的消费观。社会应对大众传媒更好地监督,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从而帮助高校女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四、结语

高校女生在生活用品上的消费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消费行为上体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等特点,消费观念上仍存在许多误区。改变高校女生对生活用品的消费态度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其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待慢慢解决,因此,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对高校女生的消费观念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其成为独立自主、合理消费的新时代女性,从而引领正确的消费潮流,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盾,鲍园园.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学院分报,2006(02):34-37.

[2]周裕新.现代女性心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13.

[3]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123.

[4]王金霞,王军.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1(8):211-213.

[5]张玲,李文霞.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59-60.

[6]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03):123-125.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4

关键词:中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54-02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消费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和最终的目的与动力,对其他三个阶段均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966元,增长了64倍,年增长率达到170.4%。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产生较大的变化。中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作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殊群体,对新鲜事物较有兴趣,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这种变化不是一种因素简单带来的,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一、当代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提升,家庭消费观念的改变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一方面,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尽可能地满足子女们的消费需要,每个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一般孩子都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合理的消费需求时,家长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而继续满足和纵容这些孩子的消费习惯,就容易让孩子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之间也会存在一些攀比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念。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家长之间也形成了一些不良风气,从孩子的吃穿到学习成绩等方方面面都存在攀比心理。有些家长甚至出现扭曲的思想,觉得自己孩子成绩不如别人,那在其他方面一定要好过别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容易形成攀比的消费观念,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2.自身因素。当代中学生作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也容易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较小学生荣辱观念更强,加之叛逆期的出现,不少中学生开始较为重视“面子”,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注目和肯定。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学习上和工作上成绩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很多学生希望在生活上,在吃、穿、住、行上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是得到周围的人羡慕的目光。所以,吃大餐、穿品牌、住豪宅、坐专车等不良风气在中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这也就形成了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另外,由于当代中学生都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年代,也没经历过老一辈人曾经历过的艰苦岁月,总体来说,都是在温室中成长的一代人,因此对于苦日子没有多大的概念,把当前的一些消费观念当作是应该的、应当得到的。

3.校园因素。校园目前是中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庭以外,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校园内存在的攀比心理,会让学生们形成扭曲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同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大相径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不仅同学示好,就连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也会为其开后门。

4.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大量的国外物质文化都传入国内。其中,不仅包括一些先进、开放的思想和理念,也包括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给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虽然说中学生还不具备盈利能力,但在消费者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又比较欠缺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另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导致仇富心理在社会中不断蔓延,近几年来“官二代”“富二代”等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导致人们的传统观念不断被颠覆。中学生作为社会人,社会消费观念和理念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广大的中学生群体。

二、树立中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建议

1.加强家庭消费教育。家庭消费作为中学生消费行为的最初引导,对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依赖于家庭消费的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们不仅要从语言上,还需要从行为上,给予子女一些积极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子女的物质观念。另外,需要培养子女的理财意识,让他们知道赚钱的不易。通过劳动和零花钱挂钩的方式,从小培养子女的金钱观,让他们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当子女做出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时,家长要及时予以纠正,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消费观的形成。

2.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学生的“三观”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因此要求中学生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主动去建立合理的消费意识、做出合理的消费行为。根据自身的家庭条件选择能够承受的消费行为,不能盲目地听从同学及其他人的推荐,应该结合消费得到的好处,选择合适的消费商品。另外,多听从教师、家长的建议,不要从内心排斥教师、家长的建议。不断学习消费知识、积累消费经验,提高消费能力。

3.加强学校的相关教育。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首先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学校通过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中学生广泛参与,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情引导在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而不是放在用、吃、穿上面,对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同学进行重点表扬和宣传,成为中学生广泛学习的榜样。另外,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相关课程的教育。现在中学生文化课程学习非常重要,但道德修养也是重中之重。学校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开设,将积极、合理的消费思想和理念在课程中不断宣扬。通过一系列的思想道德评比活动提高中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4.加强社会良好环境的营造。加强对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整治,防止一些不良风气在学校周边不断蔓延。另外,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都有手机,并随时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相关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随意散播,大力推荐一些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读物和信息,使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先进思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晓晟,等.中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思考[J].湖南农机,2008,(11).

[2] 李心源.中学生消费问题浅析[J].现代营销,2016,(1).

[3] 李康.小议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看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6).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5

关键词:廉租房;可累计租赁协议;房地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90-02

一、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萨伊认为,“供给可以为自己创造需求”,有价值的商品永远不愁找不到买家。但“萨伊定律”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遇到了自己的劲敌。“如托拉斯般共享着高昂的垄断利润,在远高于成本的价位上蚕食着消费者手中的养命钱。”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买房者会如是想。但是,“以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趋势而言,2009年的房价明显被低估,如果考虑到危机中居民对财富的保值要求,房价肯定会大幅上扬。”这可能是大多数房地产商看到的问题。总而言之,自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均呈现出疲软态势,即正处于一种因为信任缺失而导致的资源配置失灵状态。这种疲软分别表现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在供给层面,房地产厂商试图延续前几年一直持续着的价格上涨趋势,并因此将价格定在一个高于市场均衡点的位置;而需求层面,因为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预期增加,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定位远低于原市场形成的均衡价格。可以说,当前市场的困局可以被称作供给和需求两重矛盾下的双重悖论问题。

从市场价格走势来看,自去年以来延续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在今年2、3月份达到了顶峰,随着危机能量的释放,以及一年来被抑制的购买力的凝集,房地产市场在4、5月份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可以预见,在未来6、7、8三个月里,房地产价格的报复性回升将是市场必然的表象。不过类比之上世纪的大萧条,美国经济亦出现过这种因为经济自动回归而导致的经济回暖现象,但是长期以来,因为经济不平衡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必将拖累经济走向虚假繁荣,一旦无法在8月之后控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对规模,则在未来受到考验的将更多集中在国家信用层面,换言之,恶性通货膨胀的危机将会取代短期经济回暖带来的效应,经济体系将会受到危机余波的重创。因此,积极把握住目前6、7、8三个月的市场缓冲期,做好应对新一轮经济危机浪潮的工作是现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怎样解决房地产市场买卖双方的信任危机呢?笔者以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入替代品的竞争,让消费者相信市场价格是经过有效竞争后的合理价格。为此,经济学家提出廉租房的概念,但在消费者看来,租赁协议是一种一次性协议,其消费结果在租赁期满后便消失,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把房屋的购买看做一种稳定的生活保障,从保障角度看,房屋租赁协议显然不是贷款买房方案的有效替代品。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思考廉租房政策的经济学家面对的现实问题。

显然,如果把消费者的保障性需求和廉租房政策联系在一起,那么市场上就可以建立起一种和房地产商具有等价市场地位的替代品竞争者。只有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竞争者,消费者才会预期市场产生了有效竞争,也才会使持币待购的行为大大减少。而对于房地产商来讲,尽管新入市的竞争者对其利润是一种削弱,可是如果长期以来市场因为超额利润导致资源配置失效,那么加入竞争者带来的好处显然要大于等待的益处。毕竟市场活跃起来之

后,对于市场的所有主体总是一个利好。

二、可累计租赁协议

如何建立起租赁协议与消费者生活保障需求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提出了“可累计租赁协议”的概念。所谓可累计租赁协议是一种金融创新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连带影响市场供给、需求和政府三重主体的金融创新:即政府拥有用作廉租房政策的安居工程的全部产权,消费者如果需要使用房地产,则可以通过租赁政府手中的廉租房来实现。在可累计租赁协议中,消费者的租赁行为具有个人信用基础上的累加性。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累积租赁达到一定数额时,政府可以根据消费者已经实现的租赁数额将特定的廉租房以已实现租赁总额加以置换。换言之,和普通贷款相类似,当消费者支付足够多的资金时,便可以获得特定房产的所有权。实施细则如下:

1.可累计租赁协议规定,消费者按照市场价格P租赁政府的廉租房,其租赁费用按照当期银行贷款利率R反计提房屋价值准备金。因为房地产租赁价格表现为两个部分,房屋折旧D和当期租赁的利润Y。这两个价值之和即是租赁市场价格P=D+Y。对于银行贷款而言,贷款本金的价值应该等于各期房屋折旧价值之和,而利息总和则与房屋租赁的利润总和是相等的。这就意味着,在排除了银行利率因素的干扰后,当期租赁行为只要能够抵偿房屋折旧行为和未来对新房产的再生产计提,则租赁价格就是合理的。为了保证未来风险发生时国家财产的稳定,国家可以规定一个略高于市场租赁价格的价格水平,在这个略高的价格上,按照银行当期贷款利率,计提相关费用,而余额则作为消费者累积的消费基金被积累下来。实际消费基金累积为:F=0。当时,即是表明消费者累积的租赁消费已经足够其购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屋的产权,是否行使这个权利,全在于消费者个人的理性选择与国家政策的引导。

2.可累计租赁协议代表着一种消费者信用的延伸,当消费者进行房屋租赁消费时,其消费行为实质上实现了对房屋固定资产价值的折旧性补偿。特定消费者基金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就可以凭借当前累积的房地产消费基金置换政府手中的房产。

3.政府把廉租房按照市场价值作价,一旦消费者基金达到政府廉租房的市场价值时,就可以凭借手中的基金置换政府的房地产。

4.为了保证消费者基金的建立,消费者进行住房消费时,应采用实名制。在唯一身份的基础上,其消费具有可加性。这种基金也是对消费者使用实名制度的一种激励。但是,真正保证消费者实现消费激励的却是国家信用。国家通过持有廉租房的行为,将国家信用注入房地产市场,这种信用由消费者长期的租赁性消费逐渐抵补。当消费者完成租赁基金与房地产所有权的交换后,国家收回了自己的国家信用,而消费者则实现了和银行贷款相类似的实质性房屋购买行为。

5.考虑到消费者的遗产和赠予权利,消费基金的转赠予将会被收取一定的税率,国家可以通过调节税率的高低来决定基金资产的流动性价值。

可累计租赁协议的作用和银行贷款相类似,但却具有超越贷款的优越性。普通的贷款性房屋交易,其交易标的的所有权在交易发生之时就已经得到转移,换言之,消费者在交易发生之后,成为房屋所有权的拥有者,但却要承担因此而带来的一切风险。例如,当消费者完成和银行的贷款交割行为后,一旦因为房地产商违约,消费者将会面临既得不到房屋,又将背负银行贷款的尴尬局面。出于对企业的保护,房地产商可以通过破产行为逃避无限风险的压力,但是一旦与消费者的交易协议发生,则房地产商的风险天然会转嫁给无辜的消费者。显然,可累计租赁协议对于这种风险是有规避作用的。因为实质的所有权在消费者尚处于租赁阶段时,依然属于国家,只有消费者愿意以自己累积的租赁结果来兑换国家手中的安居房产时,实质的产权转移才会发生,这样就避免了在购买关系消费者身家的房产后,消费者依然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的可能。

可累计租赁协议在博弈上对厌风险主义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即使政府将可累计租赁合同的总价值定在略高于银行同期房地产按揭的总价值,在消费者看来,这依然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的结果。因为这种协议相当于消费者将一部分所有权转移带来的风险让渡给政府,所以在精算层面完全可以规定一个略高于市场租赁的价格。

三、问题的补充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可累计租赁协议”的提出针对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资源配置失灵状态,作为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种尝试,我们还需要给出这种金融创新方式在执行之后的经济效果。

1.作为货币创造的结果。任何一种和贷款相似的金融创新都具有货币创造的结果。在“可累计租赁协议”中,政府相当于将房地产这种资产以信用的方式提前交付消费者消费,消费者之所以能够消费是因为其个人信用与国家信用挂钩。如果在过程中消费者死亡,则国家可以收回赋予消费者的信用,没有损失。一旦消费者坚持支付租赁,并在最后完成了租赁协议,则他可以在交易完成后获得房屋的产权。而这种房屋产权的获得相对国家而言则是一种信用的释放。从理论上讲,当我们认可贷款协议时,市场同样可以认可“可累计租赁协议”这种与之同构的经济创新。

2.作为替代品竞争的结果。一旦租赁协议可以与消费者的保障性需求挂钩,则房屋租赁行为将会成为与房屋买卖活动一样有效的经济活动。一部分消费者会放弃通过贷款购房的努力,转而租赁国家提供的廉租房。而且,这种竞争性的市场信息会纠正廉租房的几大弱点:“房屋质量差,地理位置不方便,结构与样式不新颖,缺乏变化的美感……”,在这种批评中,具有同样缺点的房地产商会被市场自动清除出局。同时,在较多房地产商面临压力增加自己房屋质量与地段的竞争力时,一部分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入了与政府同样的投资领域,这种超越银行信用的投资方式对投资者的风险甚至小于贷款的风险,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消费都可以带来收入,只要前期拥有了房产的产权,于是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种租赁公司也会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在市场的作用下,短期的租赁行为与长期的投资行为发生着激烈的竞争,两者在金融市场最后的均衡点决定了短期与长期价格的平衡。

3.初始路径依赖问题。如果没有国家信用的介入,“可累计租赁协议”这种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因为对于卖方而言,这种协议显然不是他们的博弈均衡点,在卖方的逻辑下,对消费者额外的信用补贴是一种不能带来利润的经济行为,也因此,“可累计租赁协议”天然就带有一种政策引导的味道。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年鉴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5]熊国平.国际经验与我国廉租房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09,(2).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6

一、构建“大消保”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消保”体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消费维权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长效维权,大力促进消费和谐,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天津市工商局因势而动,适时提出“大消保”体系总体设想,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

(二)构建“大消保”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五个四”精神的需要。天津市工商局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提出的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全面实现“四高目标”为核心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在消费维权工作中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集中概括为“全面构建‘大消保’体系”,着力整合资源,节约行政成本,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工作效能,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

(三)构建“大消保”体系是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总书记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指示。天津市委、市政府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做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等一系列工作部署。实现天津走在全国前列、争当排头兵的奋斗目标,要求包括消费维权在内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比学赶超,争当不同战线的排头兵。形势所迫,使命所在,天津市工商局深感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消费维权工作,全力为广大群众营造放心无忧的消费环境。方能更好地服务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

(四)构建“大消保”体系是巩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成果的需要。天津市工商系统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部署,消费维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搭建起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和畅通民意的平台,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认可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构建“大消保”体系,是天津市工商系统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结维权经验、改进服务方式、优化维权体制、解决存在问题、提升维权效能的积极探索,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大消保”体系的目标方向

(一)“大消保”体系的概念。所谓“大消保”体系,是以科学、务实、便捷、高效为原则,以营造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为目标,依托12315申诉举报网络,整合消保、商标、广告、市场(合同)、食品监管、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经济检查、行政许可、企管、法制、监察等工作机构以及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协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司法、新闻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各界维权力量,形成的一套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大消保”体系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以及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国家工商总局党组提出的以“五个四”为核心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以依法高效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消费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加强改革创新,科学制定机制,合理分配维权资源,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提高维权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大消保”体系的运行模式。“大消保”体系的运行模式类似于“两个同心球”。即以12315申诉举报中心为球心,“内球”由消保、行政许可、企管、商标、广告、经济检查、市场(合同)等内部机构及消协、工商所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12315中心与相关部门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沟通协作处理完成依法属于工商(消协)职责范围的维权工作;“外球”由市、区(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企业、乡镇或社区村(居)委会、消费者以及兄弟省市工商部门、消协组织等社会各方面维权力量共同构成,工商(消协)部门借助12315平台与之建立协作、互动等工作机制,处理完成各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四)“大消保”体系的运转条件。实现“大消保”体系良好运转,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权责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分工明确,权责一致,杜绝出现职责不清、工作断档等问题。2.流程清晰。12315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对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及时分拨(或移交)责任单位处理,杜绝出现相互推诿等现象。3.体制合理。各方责任分工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执行,维权工作能够有序开展。4.保障有力。资金、人力、财物、信息技术、组织领导等多方面跟进到位、满足工作需要。

三、构建“大消保”体系的探索实践

(一)专设组织机构保障。2004年,天津市工商系统成立了市、区(县)两级12315申诉举报受理中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工商所设12315基层工作站。12315机构负责统一受理、分拨、督办、反馈消费者申诉举报情况,面向社会提供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咨询服务;消保部门负责组织调解消费者申诉,依法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2010年,天津市工商局专门成立维权局(内部协调议事机构),由消保处、12315中心、市消费者协会组成,为全面构建“大消保”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强化人员硬件配备。市局12315中心开设18条受理专线、设置12个人工坐席,分局设2个坐席,工商所设1个坐席,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和设备,实现市局、22个分局、154个工商所12315网上互通。12315申诉举报系统主要包括受理登记、分拨办理、督办反馈、查询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辅以夜间来电自动录音记录功能,实行全年无节(假)日全时服务;与经济户口、网格化监管、案件管理、决策分析等业务软件系统对接互通:完成短信平台的技术支撑。在天津市工商局政务网站开设12315申诉举报受理平台和申诉举报邮箱。2008年以来,共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21.82万件,其中。咨询18.97万件、申诉1.76万件、举报1.09万件,做到了事事

有反馈、件件有结果,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42.5万元。

(三)打造过硬维权队伍。市局、分局将消费维权业务培训作为年度工作重点,纳入年终目标考核,每年培训一线维权工作人员上万人次,人均受训至少2次;组织开展练兵比武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检验培训效果;实行新录人员实习培训制度,在市局12315中心设立实习岗,对系统新招录人员分期培训,为日后从事一线维权工作、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奠定基础;坚持平时检查记录与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加强消费维权绩效考核,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12315指挥调度功能,将市局、分局经济检查执法局作为两级快速反应力量,制订应急预案,多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接到消费者举报或发生重大消费安全事故后第一时间到场,依法妥善处置,防止事态蔓延。

(四)完善维权制度规范。2004年以来,积极促成天津市人大颁布《天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对解决消费热点难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先后制发12315申诉举报中心职责、受理申(投)诉举报范围、12315值班、12315微机和设备管理、12315保密、12315政风专线接转、12315消费申诉回访等工作制度,统一规范受理消费者申诉的8个文书式样,推动消费维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会同市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家具买卖、婚姻介绍服务、婚礼庆典服务、国内快递服务、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洗染服务等50多件合同示范文本;市消协牵头相关理事单位出台《天津市等离子、液晶电视机修理更换退货暂行办法》、《关于鞋类商品的“三包”规定》、《天津市洗染服务管理办法》、《天津市家具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试行)》等“三包”规定,为规范流通领域经营服务行为。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建立维权协作机制。一是建立内部机构联动维权机制。对违法广告、“黑网吧”、传销等举报,市、区(县)12315机构在分拨属地承办单位依法处理的同时,抄送同级相关业务部门实行对口指导:对超期未结件、重要申诉举报件等加强跟踪催办,必要时通报督促。二是与企业建立直通互动机制。倡导企业与消费者自行和解消费争议,市局与152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直通互动机制,推动各分局与369家企业建立二级直通互动联系。初步形成市局、分局两级直通相互配合、有序开展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直通企业准入、退出、考核及奖惩机制,对高效妥处消费争议的,予以长期合作,并纳入工商部门重点帮扶对象,对争议解决欠佳的,解除直通关系,涉及的申诉予以重点跟踪督办,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重处。三是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立维权协作机制。与邮政、旅游、食药、质监等重点部门建立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对接处置机制,对涉及职能交叉的消费侵权问题逐项梳理,共同研究,互相配合,协作解决;与市美容美发、婚庆、洗染、餐饮等10家行业协会签署《消费维权协作约定》,将各类行业协会逐步纳入协作维权范围,支持行业协会协调处理解决业内消费者申诉,根据申诉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规范自律,促进行业发展;与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港澳京沪深和“22个城市消费维权联盟”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区域消费维权一体化,并将逐步扩大范围直至实现全国消费维权一体化;与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将司法鉴定引入消费争议解决机制,与天津仲裁委员会组建消费纠纷仲裁工作站。四是建立侵权问题、重点行业治理规范机制。多角度、深层次采集分析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坚持每月、季度、年度以维权报告、工作简报等形式,提出市场专项治理建议,先后集中开展烟酒、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家电、电视直销、洗染、美容美发等全市性大规模专项治理工作,对在不同领域内抑制消费侵权、规范经营服务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延伸维权服务触角。天津市工商机关大力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景区,设站定点,专人负责,加强指导,培训人员,建立完善制度和设施,推动维权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推动“12315进媒体”,与今晚报、城市快报等报刊媒体联合开办维权栏目。开辟绿色通道,及时了解消费者诉求,妥善解决申诉举报,刊发消费指导稿件,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深化“一会两站”建设,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159个,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4898个,100%覆盖全市城乡:推出43个机构健全、工作规范、履职尽职、各界认可、民众欢迎的“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示范站,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方便消费者就近申诉举报,加强维权宣传,掌握社情民意,提升维权服务水平。

(七)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天津市工商机关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市有关部门和电台定期举办的“公仆走进直播间”、“局长办公热线”、“行风坐标”等节目专栏,宣传工商执法动态,展示监管成果;市局、分局、工商所开设消费警示专栏和“工商红盾行动”曝光台,普及消费常识,消费警示(提示),实名曝光违法案件,震慑不法商业行为;坚持每月开展“12315开放日”、“消费维权咨询投(申)诉服务丑”活动,组织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商品质量检测机构等有关单位深入社区和商业网点,现场接待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受理申诉举报;注重强化网络宣传阵地,在社区、村镇、企业等建立“消费教育引导流动站”,深入开展消费教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建立“消费教育基地”。将消费维权宣传阵地前移;以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为契机,集中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发放维权材料,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引导科学理性消费。

(八)调动社会维权资源。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对涉及政府多部门职能的消费维权工作,及时向市、区(县)政府汇报,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研究解决维权难题,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合力整治,共同维权。二是组织消费者参与维权。向社会公开招募消费维权志愿者,特聘监督员,集中开展暗访行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工商部门处理。三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有关人士担任社会监督员,参与和监督维权工作,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四是与新闻媒体加强协作沟通。支持媒体开设消费维权类栏目,工商动态信息、典型案例,宣传报道维权工作情况:联合开展“工商带您看市场、消费者代表体验工商快速检测”等活动,积极营造人人参与消费维权的社会氛围。

四、影响“大消保”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12315工作机构上。就机构设置而言,12315多与消保部门合署办公,有的12315却属于事业单位;就人员编制而言,12315机构的领导多由有行政职务的人员担任,工作人员多为事业编制。由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尽统一完善。缺少必要的规范

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2315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职能问题。主要表现在消保部门、12315机构和消协组织的职能上。消保部门作为工商机关内设部门,承担消保维权行政职能;12315机构作为工商机关直属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能;消协组织挂靠工商机关,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社团职能。三者的职能和工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一是在受理解决属于工商职能的消费争议上基本相同,选择权取决于消费者;区别主要在于消保部门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有行政职能,消协组织对属于其他行政机关负责解决的消费争议有协调督促职能。二是在消费维权的许多领域和工作形式上基本相同,有的完全一致;区别主要在于各自工作部署的渠道和主题不同,工作身份不同。三是在开展工作上存在“两头分化”现象,在县以上单位,工作线条较明显,主要是协调配合问题;在基层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工商所和消协分会多为合署办公,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工商所长兼分会会长或秘书长,行使两种职能,工作较灵活,但规范性不足。

(三)认知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伴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作为专司其职的消保部门从1998年后逐步设置,期间经历了数次分合调整,12315机构自2004年开始设置。近年来,工商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工作和职能上的交叉,消保工作、12315工作、消协工作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人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一是内部认识不统一。不同部门从各自工作的角度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有的甚至认为是一个部门包揽了其他部门的工作。二是外部理解不一致。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言,是接受消协组织的协调,还是与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各有各的理解;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讲,不管消协还是工商,只要解决问题就行,并以此作为评价工商部门政风行风的视点。

(四)法制问题。工商部门和消协组织各自都有一套较完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各自都在法定职责和权限内开展工作,从工作效果上看,又具有“殊途同归”的趋势。能否整合,如何整合,在法理上“见仁见智”,主要还在于实践的检验。

五、完善“大消保”体系的途径

(一)建立“12315督导、消保监管、消协调解、执法机构办案、四位一体、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一是12315机构负责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受理、分拨、督办及指挥调度。按照工作流程和时限要求,强化对申(投)诉举报案件的受理、分拨和跟踪督办。二是消协组织负责消费者申(投)诉调解。将工商所与消协分会分离,把一般性的消费争议调解职能全部交由基层消协分会承担,除消费者要求须以工商所名义组织调解外。一律由消协分会负责消费争议调解工作,重大疑难消费争议可由区(县)消费者协会介入调解,原则上市消协不再承担民事调解工作;工商所负责规制辖区经营服务行为,依法查处消费者申(投)诉中涉及的一般性违法案件;消费者协会(分会)对调解消费投诉中发现的属于工商职责范围的违法侵权案件,应及时转交工商所依法处理。三是消保部门负责消费维权指导与监管。及时研究分析消费维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行政指导和专项治理。四是执法办案机构负责依法查处根据举报线索发现和业务部门移交的各类违法行为。

(二)强化和完善12315指挥调度职能。协调编制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12315机构编制和工作职责,市、区(县)局主管局长兼任主任,全面负责指挥调度工作,原12315工作机构主任任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日常指挥协调工作。建立消保、消协、12315、、经济检查等部门和机构紧密联系的工作体,对重大或者容易引发社会不良影响的申诉举报会商研究;将12315分拨到基层办理的举报件,同时通报相关业务部门,掌握整体情况,加强查处举报案件的协调指导工作:及时收集汇总相关业务部门维权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对建立直通互动关系的经营者进行行政指导;强化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受理、分拨、调解、督办、考核等环节的全程指导与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预防行政风险,建立健全系统内部无缝对接、有序办理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消费维权问题研究解决机制。建立基层处理重大疑难申诉举报归口报核制,在处理消费争议或答复消费者(经营者)前制定预案,按照职责权限报上级对口部门审查通过后再行运作;定期梳理分析调解消费争议难点问题,组织研究处置措施,做到统一口径,步调一致,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消费者申(投)诉;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申(投)诉举报信息资源,对属于工商职责范围的问题,通报相关业务部门,为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对不属于工商职责范围的问题,通报政府相关部门,建议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对需上级研究解决的问题。及时请示报告,提出工作建议;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人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和措施,指导工作实践。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7

    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公布《生乳》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从此前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反而从每毫升50万调升到200万,相关标准均为“历史新低”,与欧美标准更是差距甚远。食品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消费者是否满意才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在乳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屡屡表现出对乳业大企业等利益集团的呵护之情,但让消费者深感“受伤”。

    欧洲、美国等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控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们的食品标准制定除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家参与之外,还强调必须有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规定。

    在消费者运动繁盛的国外,标准制定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中,如组建与标准有关的协会或者独立机构等。美国的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是依据1972年的消费者产品安全法建立的独立管制机构,不仅在许多方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鼓励消费者通过参与监督的活动,提醒企业时刻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建立之初,由产品导致的死亡和受伤比例下降30%。再如,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已成为喀麦隆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劣质产品常常引发火灾、崩塌甚至丧失生命,例如该国2009年发生的多起列车脱轨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为此,2011年11月,喀麦隆标准和质量局邀请消费者组织在雅温得举行了题为“了解标准的制定过程”的座谈会。会议认为消费者是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向他们进行大量征询,同时也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熟悉标准领域采用的规则。

    标准是一种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条文解释》中所定义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指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全新的ISO手册,该手册阐述了标准如何影响消费者,使消费产品更加安全可靠,而该手册也正是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的消费者利益论坛(CIF)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外,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行为。他们通过成立非营利消费者安全保障组织,制定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式,保障消费者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在促进组织生产,规划发展及技术普及同时,也暴露了其局限性。总之,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专家与相关机构的参与,更加需要消费者参与。国内部分研究者如罗海林、刘广明等讨论了我国标准制定中的消费者参与问题,但仅于国内。本文认为通过对海外一些国家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准则与方法:以USP为例

    那么国外是如何具体进行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呢?本文选择美国药典委员会(USP)为例进行展开分析。

    美国药典委员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它所生产的高质量、高纯度的药物、食品添加剂以及膳食补充剂被销往全世界。不仅如此,USP还是美国公认的法定公共标准设定机构,这些标准得到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承认和使用。自1820年成立以来,美国药典(USP)通过制定质量标准,并与众多保健机构合作,帮助药物、食品补充剂等保健产品达到标准,确保世界各地能够获得优质的药品服务。

    随着专业志愿人员的积极参与和监督,USP对公共健康业的贡献也日益增大,这些志愿人员包括了科学家、医生和许多国家的监管机构。由此可见,美国药典委员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具有典型成熟性和参考价值。

    在美国药典委员会成立之前,美国在产品质量方面明显落后于日本。因此,美国药典委员会改善运行的基本方针是吸取消费者意见,全面改善产品质量。

    USP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以科学为基础,通过可信、公正的过程制定标准和信息,允许所有重要客户参与的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其标准制定活动。该机构的使命是建立有助于提高药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性和效用的公共标准及相关方案,以改善全世界人民的公共健康状况,其标准制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流程。

    (一)正式声明与解释规则下的公众审议制度

    考虑到USP的出版物会在其他地区可能存在法律问题,因此其使用语言必须尽量准确,不能在事后向一方当事人提供官方解释,使其当事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为此,USP认为公众的意见和参与交流对于这些标准的制定尤其重要。这些标准来自新建或修订现有各论和附录提供标准草案和相关数据的赞助商。负责审查这些资料的USP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志愿者认为若有必要将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测,就必须在《药典论坛》(PF)上修改后的各论或附录,供公众审议和评论。公开程序有助于完善在USP-NF中作为正式文本出版的USP标准。在作为正式文本出版之前,所有各论和附录提案都必须经过USP专家委员会的审批。

    (二)公开会议的公众参与规则

    公开会议的公众参与主要是指USP专家委员会的所有会议都应向公众公开,除非特殊情况下且有充分理由对某次会议或会议的某一阶段保密。一般来说这类原因可可能为审查或讨论某些事件或者贸易秘密和商业机密。专家委员会会议的出席应参照专家理事会“规则和程序”中说明的细则和USP公布的官方程序。除此之外,USP网站随时更新公开的日程安排,及时地显示专家委员会会议时间,以便公众能够准确关注。比如关于USP的研讨会,它通常情况下对公众开放,作为互动论坛,代表行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利益主体可由此获得行业基准信息,并通过与USP员工、成员和志愿者的讨论,为USP标准制定流程前期做出贡献力量。

    (三)多渠道信息披露与征求公众意见规则

    USP披露与个人隐私、保护贸易秘密和其他专利性商业或机密性的金融信息需求有关的信息,努力致力于促进良好的内部审议和统一标准制定活动的信息。根据此政策规定,USP网站公布和保持有关USP标准制定的一般信息,包括与USP专家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工作与审议相关的信息,形成USP的文件披露程序。《药典论坛》(PF)是在线杂志,USP将其作为开发和修订USP-NF标准的重要平台,通过该平台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对USP-NF标准的更改和增补首先在《药典论坛》(PF)中提出,供公众进行评议。PF是一种免费提供的资源,旨在鼓励扩大标准建立程序的参与范围,征求意见期为90天。当全新或修订的待审各论可用后,将于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在USP网站上,为征集意见的各论草稿会说明提交意见的截止日期以及接受意见的USPZ_作人员的电子邮箱地址,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除了《药典论坛》之外,该机构还通过FCC论坛向用户提供对药典拟议修改进行审议和评论的机会。FCC订阅者和工业、学术以及其他领域人士所进行的评论和反馈,对于审批过程的透明化和科学化至关重要,这些反馈最终提交至一组独立、公正的科学专家(食品成分专家委员会)手中进行最终审批。

    可见,一个完善的消费者参与制度细化和落实是及其关键的环节,消费者参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挥了消费者的监督功能。

    三、国内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对策

    在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在吸取国内外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以制度化的手段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权利、地位和路径。一般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双重要求来规范消费者参与标准。因为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有法律依据,有权参与标准制定。如果有了法律的规范和支持,消费者也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合法地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

    2.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步骤和范围。标准制定过程步骤的复杂性导致消费者参与程度和有效性不尽相同,因此明确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步骤和范围显得至关重要。明确参与的步骤与范围以为消费者参与标准的制定提供保障。而如果事先不能明确,则会引起消费者的不解和不满,也会使有关部门的工作和自身形象受到质疑。

    3.消费者需参与标准立项过程中的审批和资金来源问题。由于国家在制定标准过程中立项活动信息并不公开,导致企业与有关机构相互勾结,存在寻租的灰色空间。为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可以借助消费者给予监督。以前由于标准的立项制定中,政府给予的资金匮乏,使得部分承担标准编制单位为了缺口资金不得不求助于企业,原本是件合作契机,却易引起企业绑架标准的制定进程,在损害政府机构的形象和公信力的同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追求利益的企业出于降低标准的要求的内在动机,使其符合本企业的要求,这使标准本身失去了原有的公共功能——监督企业。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之间需共同建立起标准和维护共同信用体系,来更好地为整个生产生活服务。

    四、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的意义

    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这项举措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的。

    1.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遏制了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相包庇行为。因此采取这项措施使得食品安全能够以消费者的要求来制定明确、严格的标准,让消费者亲自监督食品的安全,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

    2.对于企业而言,消费者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让企业能明确消费者所需产品、节省市场调研的成本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行业竞争与鼓励创新,使得一些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提高市场集中度,并有利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对企业意识转变来说,从企业制定标准转而主动寻求并邀请消费者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则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产业发展,

    3.对于社会而言,消费者参与标准制定更加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形象,提升公众的公民权力意识,了解到食品的安全靠消费者的监督,自己的食品自己监督,更加完善法律制度。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篇8

党中央明确将城镇化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两会”上提出500多件中国城镇化建设问题,近百余县申请撤县设市,由此城镇建设将带来会展客观上的需求。据《经济观察报》透露,《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将正式对外“亮相”,未来东部城镇化发展重点是,在优化城市群的基础上,打造一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并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已使我国二线、三线城市会展数量增多,会展的流动特点在向经济发展快、产业布局密集和服务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城镇化建设推动会展业发展显示着强大动力。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城乡会展场馆和酒店建设将出现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开发银行将有50%以上的新增贷款投向城镇化及配套建设。未来5-10年,由于基建、公共服务以及城市发展等,城镇在向城市转变过程中,会涌现出大量的展览场馆和会议中心,使会展场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值得思考是,借助城镇化建设之力,推动会展业发展的着力点,不能只注重投资场馆拉动作用,从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经验看,单靠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往往容易出现后劲不足和市场调节机制发育不健全,转变增长方式先要解决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大多数会展场馆利用率低下、闲置率高且经营困难、饥饱不均现象十分明显,会展场馆总体趋于过剩。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出台以来,高档酒店承接会议明显缩水,一些酒店会议场地出租率从90%直降到10%。所以,在新的城镇会展产业发展机遇中,兴建扩建会展场馆需科学规划谨慎投资。

这方面的好例子有很多。世界知名会议品牌《达沃斯国际论坛》,使一个“达沃斯”小城镇成为享誉盛名的城市,哪里至今没有过多的高楼大厦,仍保留着传统小城镇的风貌。应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简单地看它投资兴建了多少楼堂馆所。党的十报告提出,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凸显中国特色,无疑也决定了会展产业借城镇化发展之力,同样要结合各地地域环境特点,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等,抓住有利发展时机,要在扩大需求上加大投入,形成特色会展消费,才能有产业的特色发展。

事实上,投资消费比投资场馆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会展消费属于城市的服务消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大环境下,对会展业的投资应该更多地是帮助企业参展,鼓励大众会议消费,在扩大会展需求上下大功夫。目前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扩大会展消费需求的有利因素正不断增多。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浪潮,使城镇化在未来10年新增4亿城镇人口,现“漂”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为服务业聚集了劳动市场的同时提供了消费需求。围绕城镇化建设的消费迅速增长,城镇中小企业和居民的会议需求有望成为会议新的增长点。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议和展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宣传途径,它对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城镇居民和农业人口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从今年春节老百姓的旅游休闲需求情况看,旅游业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城镇旅游与会展互为依托,相互拉动形成城乡现代服务产业链条。三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实力增强,城镇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解决了“有钱”问题后,企业参与会议获取信息或投资会展扩大影响的意向增多,最看好的企业会展是:展销会、表彰会、技术交流会、项目对接会、商务会议和会奖旅游等;而大众生活水平提高后,马上就要解决“休闲”“养生”“理财”等问题,“草根”消费文化形成,大众会展类型多数将集中在生活产品展销、文化教育、金融证券、保健养生、休闲娱乐、收藏保值等。会展城镇传统文化在和城镇工业化双重作用下,使我国中小城市会展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另外,在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中,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正向促销费上加大力度,重点是流通和服务业的税费、产业的服务配套、市场规范与信誉建设、鼓励消费和扩大需求等。从城镇化建设政府持续释放的信号上看,三、四线城市退税范围可能增加,对人才回流制定优惠条件,中小企业融资与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工资收入和社保制度改革等,这些政策信息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着消费,近期会议在中低端出现的消费潮,也说明严格控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同样助于会展向中小城市和中小酒店流动,中国的低端人口比重很大,会展的大众消费时代即将来临,投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