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22:35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1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所采用的仍是传统模式

我国各初中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道德、能力、体育方面的考察力度,这是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而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模式也是如此。其造成的主要后果就是无法与时展的脚步一致,而致使初中语文教育无法正常得到展开,无法取得相应的预期结果;学生课堂效率低,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浓,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严重的一个现象;教师教课内容乏味以及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因此,其的发展较为缓慢,易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于我国稳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认识错误

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缺乏详细的了解,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对此进行看待,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堂管理是一项教师完全控制的模式,而其主要作用是使教师上课时受到的干扰减少,保证上课的顺利进展,而没有考虑具体的效果,这种错误的概念导致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发展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和限制。

3.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形式单一以及课堂环境欠缺

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即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时间过长以及控制过度,采用完全强制性的管理,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这会使得学生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骤减。这对于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的初中生而言,易产生语文课乃至中国文化较为无聊的观念,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以及继承都极为不利。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发展的对策

1.宣传新课程管理模式,推广其使用范围

对新课程下的新型管理模式进行宣传,主要宣传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使各学校对此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明白初中语文课堂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否则无法得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会下降,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及时的提高,最后容易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此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各初中会对此引起重视,从而达到新管理模式的广泛使用,从而到达所期望的目标。

2.改变教师的认识和观念,制定相关的规定

教师需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学校需要要求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尽快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学校也需制定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教师在语文课授业中的学生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较为灵活的测试,其中不单单包括书本的知识,还应包括对教师平时的教课进行突击检查等进行全面的评分,最后根据评分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如出现学生满意度低,授课管理中绝对掌控等情况则进行相应的知识普及以及一定的培训,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向前进一大步。

3.针对具体课堂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

通过对初中生的兴趣、能力、经验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制定符合学生需求,有利于课堂氛围,以及有利于教师教学进展和质量保证的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适当程度的降低教师的管理力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乐趣有所上升,以及课堂氛围进一步活跃。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而也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只有合理科学的利用好这一次机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才能更进一步,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为稳定。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2

摘 要:想要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针对目前初中学生作文写作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从而探讨出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20-01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逐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书面认知能力,同时对于拓宽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还能通过写作加强学生的观察与记忆能力,等等。

一、初中学生作文写作难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积累,运用文字、语言表达出对具体事务或是切身感受的认识。而在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训练,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这使得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感知积累不够。再者,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较重,或是词汇积累的意识不够,这就导致了学生词汇贫乏,知识面窄,写作时没有充足的可利用资源。

(二)选材立意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说明了当前的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还较弱,这主要是受到了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对课文,还是课外阅读文章,都喜欢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在学生的思想中只有各种抽象的写作理论,而缺少了整体的全文感知,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不会活用已有的写作理论。另外,作文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度不够,没有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这导致了学生不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材料,作文想要有创新当然也无从谈起。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途径

(一)改善训练模式,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任何教学都应该有它的教学目标,当然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善于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因素。例如: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性建立一个长期写作训练模式,从而能贯穿初一到初三。初一阶段,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从自由写作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解决学生谈及写作就无从下手的问题;初二阶段,笔者认为可以将写作重点逐步从自由写作转向规范写作,在作文教学中逐渐对学生的写作进规范,逐步解决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写的问题;初三阶段以自主写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情感与个性融入到文章中去,帮助学生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将作文教学活动,构建成集思维形式、写作兴趣与写作习惯于一体的作文训练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善于鼓励,善于赏识学生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都会采用整体评价的方式来对全班作文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针对优点来讲,大部分教师都是筛选出来众多文章中几篇有优秀的作品,然后督促学生进行范读,来加强学习。这样的传统方式会让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心理上感觉自卑,逐渐失去写作信心,得不偿失。

因此,现代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保持“赏识”的原则公平对待全班的每一个学生,不管写作水平如何,在给出建议时,要善于对学生实施鼓励手段,帮助学生提高信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成就感,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

例如:进行点评的时候,在段落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细节,落实到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要善于抓住学生作品中的亮点,然后以鼓励为原则来给学生指出需要改善或多注意的地方。这样的评价的方式,会逐步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温馨的感觉,激发写作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全班的写作水平提高。

(三)积极推行课外阅读,激发写作灵感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量,也是作文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因此,课外阅读积极推行是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初中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积极为他们推荐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需求的阅读书籍,并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经过一定的泛读,再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精读转型。作文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状况与实际写作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获得双赢。

三、结语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加强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3

初中国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文法讨论、写字、精读、略读、读书、作文与笔记、演说与辩论,共52学分。高中国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法、读书、作文,共16学分。值得一提的是,高设国文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语音、文字、文法等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史等方面,相对比较灵活,这就预留了一定的试验空间供学校自行处理。与初设期相比,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又取得一些突出的进步。第一,初中国语教材既有文言文又有白话文。以精读为例,文白比例呈递减趋势:四分之三(一年级),四分之二(二年级),四分之一(三年级)。高中教学注重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选材内容主要是距今较近的、富有进步意义的名家名作,对古典散文、小说并不采纳,这一规定现在看来有失偏颇,因为古典文学作品也有激人奋进、陶冶性情之意。第二,尤其强调阅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编排,分为略读和精读两部分,这是我国传统博览与精读读书方法的沿袭与运用。第三,在教学方面更加侧重字、词、句、篇、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和组织规则的传授。第四,初中作文形式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把口语和书面语训练、课内作文与课外联系,以及思维训练和组织行文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了过去“只写不说”的窠臼,极大地开掘了作文教学的空间。高中作文与初中作文相比,内容偏重于“文字制作”,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但是,1923年的系列课程纲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制订并由上到下实行的课程标准,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推广不力的现象发生。高中集中大量开设字法、文法、文字学、文学概论、文学史等内容,枯燥艰涩,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应将其合理规划在大学阶段。高中国语所规定教学内容主要是必修课,对于选修课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尤其是高设科国文教学内容可操作的余地更大。因此,各个学校在执行标准时可以灵活变通,从而造成有标准不依、课程教学内容日益繁杂的局面。

通过演进语、会话、表演、演讲、辩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教学可以独立教学,也可以与作文等联络教学,这一规定突出了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使用字典和拼音字母辅助认字和阅读。规定儿童读书的量,初小四年读语体文儿童文学等书8册,累计1.8万字左右,高小读儿童文学等书累计至12册以上。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来提高阅读的效率。随文识字教学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初小认识普通文字2000字左右,高小累计识字达3500字左右。这一规定吸纳了同期识字实验的成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文方面,一律用白话文写作。先学习一些文法知识,明白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再进行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一二年级仅仅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发表就行,三年级以后开始正式写作,先写简单的记叙文、实用文,再写语体稍微复杂的记叙文、实用文和说明文。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在重视儿童文学教学的同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继续得到强调。

尽管还有可圈点的地方,但这一时期“洋为中用”有利于中国教学的发展。新学制颁布实行一段时间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着手对原来的纲要进行修订,初中语文由刘大白等人拟订,高中则由孟宪承、胡适拟订,作为1932年正式课程标准的过渡。就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而言,将其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的课程标准无非是设置的更细、更具体而已。1929年,颁布《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国文学科教学内容。初级中学:(一)精读,分为文法与修辞;(二)略读;(三)习作,分为口头、书面和书法练习。高级中学:(一)讨论读物、文法和修辞研究,分为选文精读、专书精读、文法与修辞、读解古书的准备工作;(二)课堂上的作文练习及评论作文。这个规定与1923年的课程纲要的规定相比,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初中国文教材中进一步加大白话文比例,初中白话与文言比例逐步固定下来,分别为7:3,6:4,5:5,高中偏重文言文教学,但白话文的比例也达20%以上,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的。人们对文体教学规律的认识逐步增强,比如,初一主教记叙文、抒情文,初二主教说明文、抒情文,初三主教议论文、应用文等。这种安排也是基于学情分析而作出的,有很强的科学性。作文教学方面有重大变革,初中文言和白话兼作,而高中则主张学生试作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作品,与1923年纲要限作文言文的规定相比,是现代作文教学史上取得的一个历史性突破。语文知识、习字、阅读、写作和听说等教学内容模块基本固定下来,为以后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了范例。此外,小学国语科强调对写字、说话、读书、作文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此后,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情况,使我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初设期,在语文现代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由传统的阅读和书法,发展到了习字(降低了标准)、语言、阅读、写作,但主要还限于文言文。值得肯定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成分逐渐缩减,民主和科学的成分日益增加。细化期,打破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实施,涌现出了中学国语教学文白比例的争论等诸多问题。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处于摸索期,因此出现了分类不清,过于冗杂的现象。稳定期,1929年以后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下来,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为语文知识、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和写作。高中重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写作,语文知识教学仍然是需要修习的重要内容。纵观这三个时期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分量。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母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学生掌握了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和组织规则,才能提高其语文能力。显然,要想“叶茂”除非“根稳”。

作者:耿红卫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4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

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5

小学语文基础相对于简单,以识字为主,课文短小,而且大部分蕴含故事童话色彩,以便学生能够在生理上、心灵上符合这个阶段接受的范围,所以学生对于语文的初步认识是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但是初中语文就不一样了,由于小学语文对于文字的拼写认识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而初中语文所要教学的内容就要以理解性为主,已经告别最初识字阶段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学学习的诗词,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简单意思明确的诗词,而初中学习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意义上开始引入爱国情怀,注重品德教学精神上了,这个转变跨度非常大,就是因为这样如今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老师正确引导衔接其中的意义,提前没有进行铺垫,会使得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甚至有些抵触,对于语文的学习呈现出很多不利的条件。

二、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处理策略

1.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初步教导,这个程序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响应,也就是在小学生接触语文这个科目时,语文老师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机会面前进行衔接铺垫,例如小学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小学阶段是简单明了的,就是表达诗人思故乡的,但是首先要离开了故乡才可以思念,但是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就引出一连串问题,所以初中就要进一步学习李白深层次的诗句,其中包含了他人生的坎坷、遭遇,对此小学老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全面分析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学生升入初中进行学习做好铺垫,初中语文将会学到哪些方面,并且其中蕴含很多诗词学习方法,包括写作手段,一些词语的升级,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衔接,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会接触的内容,以便做好准备。

2.在教学思路中进行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被动为目的的,学生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主,并伴有课后学生家长考查签字为主,学生一路下来都是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但是到了初中就不一样了,首先初中生的思想开始有一定的独立变化,也就是他们不会是小学时没有主见,初中又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也是随着生理、心理成长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所以要用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就会适得其反,学生那种叛逆的思想会完全激发出来,所以要在思路上教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理解为主,不用死记硬背,不仅是初中学习,乃至将来都应该以理解为主,要学会主动学习,所以需要小学老师进行提前教导,让学生有所领会,而进入初中后再由初中老师继续引导并督促,以确定能够让学生从中领会其学习要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3.由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出入,如小学不会接触文言文,而初中就开始接触简单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在文章的层次上难度也开始增加,可能一开始学生有些不适应,所以,就需要老师来进行指导,保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接受初中语文内容的引入。所以这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生即将升入初中时多加鼓励,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信心,以确保完成初中语文教学。

三、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之处引导带来何种意义

1.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得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学习有更清晰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差别,以至于不让学生升入初中后没有准备,变得很盲目,学生通过语文不同阶段的衔接对语文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多方面完善学生的习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起着一定的推进改变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在教育上,教育就是在学生学习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完善,通过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引导提高教学层次。完善教育,使得教育理念更加严谨、更加规范,让学生得到益处。以配合如今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语文课标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初中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是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了,老师要熟知初高中在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在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上盲目的重复或断层。

比如散文的教学,初中教材的学习重点是(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2)概括要点。(3)赏析景物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4)体会思想感情。高中的学习重点是:(1)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2)探讨散文的情和理。在进行《荷塘月色》(必修二第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②揣摩文章的情感。③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叠词的表达效果。第①、②目标实际上属于初中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所以仍然把这两个问题也作为教学目标,就是考虑到初高中语文能力层级的衔接,但不能把它们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那么势必会影响高中培养目标的达成。目标③是教学的重点,因为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散文教学的重点。可见,在处理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初高中语文能力层级的衔接,尽可能把初高中的语文能力层级整合为一个系统,教学时既要瞻前顾后,又要突出本学段的能力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得以不断地培养和提高。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宗旨在于弘扬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成功的体现,是成功推动新课改后教学的表现,是学生提高其教学素养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变得非常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意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简单来说,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意味是是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全面性提高,是学生学习意识、学习积极性的升华。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明确其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理念。

例如,教师在进行《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为活动和学生一起探讨。在这段文字中,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性的描述父亲为孩子买橘子的样子,其目的在于什么?那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在生活中这样细致性的观察过你的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为你做过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和你的父亲说吗?这样,通过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整体上完善其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重视生成和构成,提出了教学改革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因材施教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度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教师确实实施了自主性学习,但是并没有把握好其度,使自主性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理念下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效果相差甚远。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下乱哄哄的尴尬现象,貌似课堂讨论的激烈、但实际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其余学生则本着一种浑水摸鱼、起哄、有意思的想法在进行所谓的讨论。因此,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是正确的,但是其应该在遵守规律的同时,强化自主性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教学中,为什么父亲并没有直接性的爬到悬崖上将孩子从悬崖上弄下来,而是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了孩子如何将大危险化解成为小危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教师以随机的方式抽取学生。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讨论和学习的时间,同时还让每个学生都在这场讨论中发挥了自身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科课堂的认识。

三、提倡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提出和使用对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理念有积极影响,被广大教师采用。但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在实施了合作学习之后,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在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意识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就此,笔者认为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应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

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先让学生每个组进行阅读文章,然后将文章中一些优美的句子标记出来。通过小组代表说出认为优美的句子,将所有小组都认可的句子选出来。同时,让每个小组都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后推敲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重视了每位同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必然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影响。

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我国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教育机构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初中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代替了传统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导致了教学一味机械化,教学速度过快、学生学习意识淡薄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体现,但是应该合理的利用,发挥其优势改变其劣势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羚羊飞度》这篇文章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能让学生生动的看到羚羊飞度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力,加强文字的震撼,从而感知到老羚羊为小羚羊牺牲的精神。同时,更通过图片教导学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结语:

本论文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其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合作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四大建议。以期能从总体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笔者认为教学在不断的改革,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的进行教学的研究,不断的更新其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实践中完善其自身知识的掌握,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禹保国,李廷华.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J].宁夏教育科研,2011.(04).

[2]郑万琼.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启发艺术[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8

【关键词】过渡与衔接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它鲜明地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教师把小学、初中这九年义务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各自为阵,各管一段。如何根据《大纲》的要求,卓有成效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中小学的教学进行分析后发现:初一“过渡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严重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脱节、变化

1、知识结构脱节。

中学阶段为了扩大知识面,不仅教学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而且还出现了较多的抽象概念。这些知识点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初中第一册介绍词的构成,第二册短语。我认为,造成知识脱节的主要原因是:(1)初一语文教师没有做好“过渡”工作,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的必要性。(2)多数初一语文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甚至是个“空白”。(3)小学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能到位。

2、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形成尖锐矛盾。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突出感觉是:课程设置科目多,课文分量增加。这样,初一的课堂相对阅读量是小学的双倍有余,势必导致课堂容量增大,课堂节奏加快。这样,一些学生适应不了,初一下学期便出现分化苗头。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小学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大多由识字、解词、读书、记层次中心、背诵、默写等环节构成,而初中则开始体现“活”的课堂结构形式,大体分为:预习、阅读、理解、质疑、讨论分析、小结作业等几个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可根据不同文体,有所侧重地把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语文基础知识等融为一体。在教法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相当一部分都教过中、低年级,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娃娃气”始终很浓;而初一语文教师一般都教过初二、初三,有较严重的“成人化”色彩。教师教法上的变化,带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这些“不适症”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使语文成绩暂时低下。

三、措施及改进意见

我认为,要搞好过渡阶段的语文衔接教学,必须做到:

1、从教材入手,找出“衔接点”

从小学到初一的教材内容是一个跨步很大的台阶。语文教师要善于沟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选准“衔接点”,架起教材过渡的桥梁。具体做法:

(1)遵循迁移学说,从旧到新

根据心理学家关于迁移的学说,初一语文老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坚持从旧知引入新知。中学教师要熟悉小学的教材,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中小学各自掌握的重点,有侧重地传授新知识,避免过多的迂回、重复。例如:初一的语文知识和小学课本的“读写例话”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讲授知识短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课本中与之相关的“读写例话”。另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与之相对应的课文,也应了解。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在仙台》等,到中学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了解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知识点,把主要的力量用在学习新知识上。

(2)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在语文衔接教学中,如果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就可以消除新生认识表面的或实际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2、从课堂教学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上,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乃至成才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初一学生尽快地适应学习,“得其门而入”,从上课的第一天,第一节课起,就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提问题,怎样复习,怎样做作业,怎样总结学习规律。

其次,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与学的过渡,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教的一面,忽视学生如何学的一面,只重视教师自己如何讲课文,忽视了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怎样做好教与学的过渡,我认为:(1)书面作业量适当增大,由重书面作业识记,逐步过渡到阅读作业识记;(2)增加背诵、思考量,逐步引导学生阅读识记;(3)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掌握的方法和具有的能力,调动其积极性。

上一篇: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 下一篇:常用的抢救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