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1:34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1

关键词:真实情景,刺激物识别,模型 分类号:B842

1 引言

人类的视觉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能够对事物或情景的属性做出判断。早期的研究认为对情景的识别接近于100ms,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实人类识别情景的时间还要更短一些(约45~135ms)。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人们获得了什么信息呢?这些信息又是如何促进识别的呢?

PoRer(1976)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识别情景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情景的总体特征进行描述,而往往是对情景中某一独立的刺激物进行描述,因此他认为人们对情景的识别是以某一个独立的刺激物为基础的,而并不是基于对整个情景的识别。尔后的一些研究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证据支持,比如DeGraef(1990)等人的研究认为情景的属性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关键刺激物的属性或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那么,情景中独立刺激物的属性又是如何识别的呢?情景中刺激物识别可以认为是对情景中最突出的刺激物的语义标识(determine thereferent)。Hollingworth和Henderson(1998)认为刺激物识别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将视网膜成像转换为一系列的原始视觉信息,比如表面、边界等;其次,由这些原始的视觉信息建构成情景中刺激物标记的结构描述;最后,这些结构描述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表述进行比较。如果二者是匹配的,那么就会产生识别,而且记忆中储存的有关刺激物的语义信息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根据刺激物识别的一般过程来分析,第一、二阶段是将视网膜信息转换为结构描述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知觉和认知的结合点,在这一阶段,知觉信息必须要与记忆表征建立起联系(图1)。因此,可以认为情景中刺激物识别是刺激物视觉信息和情景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情景意义对刺激物识别的影响发生在哪一个阶段呢?在不同的阶段其影响作用是否相同呢?基于对刺激物识别过程中情景意义影响作用的不同认识,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2 情景中刺激物识别的早期理论模型

2.1 知觉图式模型

知觉图式模型(Perceptual Schema Model)是在Bruner(1957)、Neisser(1967)等人提出的知觉信息编码调节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与有关视觉约束满足问题(Constraint SatisfactionProblem)的理论是一致的。这一模型认为在刺激物识别的过程中,源于某一种情景类型构成知识的预期和情景中刺激物标记的知觉分析会产生交互作用。根据这一观点,对隋景类型(一种图式或者是框架)的记忆表征包含了关于目标及其空间关系的信息。情景图式的早期激活有益于随后呈现的语义一致刺激物的知觉分析;相反,它会对语义不一致刺激物的知觉分析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与对情景不一致刺激物的识别相比,对情景一致刺激物的识别更加容易。除此之外,与情景不一致刺激物的结构描述相比,与情景一致刺激物的结构描述更为精细。在视觉系统的结构水平上,知觉图式模型假设知觉过程和认知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2.2 启动模型

启动模型(Priming Model)认为背景效应是在刺激物标记的结构描述与长时记忆表征不相匹配的条件下产生的。根据这一模型,情景图式的激活启动了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有关语义一致刺激物类型的记忆表征。这种启动可以认为是对选择一个特定的刺激物表征作为匹配所必需的知觉信息的标准调节。因此,对选择启动刺激物表征而言,需要被编码的知觉信息相对较少,而选择非启动刺激物表征的信息则相对较多。与知觉图式模型相似的是,启动模型也认为对与情景一致的刺激物识别要比不一致的刺激物识别更加容易。但与知觉图式模型不同的是,启动模型认为情景知识仅对确定一个特殊刺激物类型的标准产生影响,而对刺激物标记的知觉分析并没有直接影响。

2.3 功能分离模型

功能分离模型(Functional Isolation Model)认为刺激物识别与在情景知识基础上产生的预期是分离的。这一模型与Biederman(1987)、Bulthoff(1995)等人提出来的刺激物识别理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仅自下而上的视觉分析对于区别两个刺激物类型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自上而下的情景意义加工。因此这一模型也与知觉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结构分离(Architectural Division)理论是一致的。功能分离模型假设对刺激物的知觉分析的实验检验将会发现刺激物识别和情景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当然他们认为在实验中也可能会出现背景效应,但这种效应实际上是因为对情景约束(SceneConstraint)影响的敏感性引起的,并不是情景意义的作用。

3 情景中刺激物识别的研究范式

3.1 眼动研究范式

在早期的眼动研究中,研究者把注视的持续时间作为测量刺激物识别的指标。Friedman(1979)发现,与不一致目标刺激物相比,对语义一致目标刺激物的首次注视时间更短。对这种差异的解释为启动模型提供了支持,但是如果把注视持续时间的差异仅仅归因于识别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注视持续时间的解释也受到了质疑。首先,这种差异可能缘于将一个已经识别的刺激物整合为一个概念表征时所面临的困难;第二,指导语中记忆测验的引导可能会使被试更长时间地注视刺激物;第三,一旦识别发生,不一致刺激物可能会更加吸引被试的注意,从而导致更长时间的注视。

De Graef(1990)等的研究也发现,与语义不一致刺激物相比,对语义一致的刺激物的首次注视时间比较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效应仅仅出现在目标刺激物与随后出现的情景相关的条件下,因此在浏览之初背景效应(Context Effect)的缺乏为功能分离模型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在情景浏览之后才获得的背景效应很难对情景浏览本身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为什么背景效应仅仅出现在情景浏览之后这一问题尚没有清晰的回答。一种可能是,被试在最开始浏览的时候忽略了情景,而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局部信息之后才发现了情景意义。对于这一解释的批判则认为在首次注

视情景的过程中情景的识别已经发生了,甚至这种识别的发生并不是在执行某种任务的过程发生的。

关于这一推论的不同解释,眼动研究范式尚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方式去判定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哪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首次注视持续时间反映的是刺激物识别,还是随后的加工起作用的结果。由于眼动研究范式不可能解决情景背景是否对刺激物识别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因此只有对不同的注视持续时间所反映的刺激物类型加工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而且对情景背景与刺激物知觉的相互作用做出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如果情景意义要对一致刺激物识别产生影响,那么情景就必须要被较早的识别,这样才能对与其一致的刺激物识别产生影响,否则就无法判断隋景背景效应是何时发生的。目前的研究认为对于情景识别的必要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范围之内获取,这可能是因为它是基于整体信息而不是局部情景特征的。其次,情景意义必须对包含在该情景中的刺激物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有关情景类型的知识必须要包含这些约束条件。Henderson(1999)等人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他们发现被试对与情景一致的刺激物的判断要比对与情景不一致的刺激物的判断更加容易。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视觉系统的结构允许情景知识和刺激物识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情景背景约束就会被应用,而且可以对刺激物识别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

3.2 刺激物觉察范式

在刺激物觉察范式(Object DetectionParadigms)中,把快速呈现情景中目标刺激的觉察准确性作为刺激物识别的测量指标。Biederman(1973)等人分析了情景背景对刺激物识别的影响作用。他们在研究中应用了两类情景,第一种情景为正常情景(Normal Scenes),即描述一般环境的图片;第二种情景是错乱情景(Jumbled Scenes),这种情景是将一张照片剪切成6个矩形的图片,然后重新组合而成。在两种情景中,目标刺激物的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图片的结构却发生了变化。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掩蔽刺激和一个表示刺激物位置的线索,随后快速呈现不同的情景。结果发现被试对正常情景中的刺激物的觉察更加准确,而对错乱情景中刺激物的觉察准确性较差。这一结果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支持知觉图式模型,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对情景的重新组合会形成新的情景轮廓,而Biederman等人的研究缺乏对不同情景视觉复杂性的控制。除此之外,正常情景并不能反映刺激物知觉分析过程中的差异,与错乱情景相比,被试对线索区域和情景的空间关系的编码更加有效,因此他们更容易在测试的刺激物中选出目标刺激物。

近年来,一些有关刺激物觉察的实验研究开始关注于同一情景条件下,被试对与情景一致的刺激物和不一致刺激物觉察的问题。这些研究利用信号检测的方法(Signal Detection Measures)对知觉分析水平上背景效应和知觉分析后效进行了分离。其基本的逻辑是辨别力指数可以作为背景对知觉过程产生影响的指标,而反应偏好则可以作为背景后效的指标。Biederman(1982)等人在研究中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刺激是否出现在一个快速呈现的情景的某一特定位置。结果发现,当刺激物与情景意义的约束一致时,被试觉察的敏感性更好;在所有的冲突条件下,其敏感性均较差;同时与结构冲突(Structural Violations)相比,语义冲突(SemanticViolations)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Boyce(1989)等人通过对情景的整体意义以及与目标刺激相联系的其它刺激物的语义特点进行了操作,试图探究觉察过程中引起一致刺激物和不一致刺激物出现差别的原因究竟是源于情景整体意义的影响,还是其他与之相关的语义刺激影响的结果。他们发现在目标刺激物与整体情景相一致时觉察敏感性更好,并不存在目标刺激物与情景中其它刺激物语义一致的效应。因此,这些研究为知觉图式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这种范式的方法论问题的争论。首先,有理由相信信号检测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将反应偏好与辨别力分离。除此之外,Biederman(1982)等人的研究并没有控制目标刺激和情景的语义一致性,而是应用对一致和不一致的平均计算来确定误报的发生概率。Hollingworth和Henderson(1998)重复了Biederman等人的研究,他们在第一个研究中也采用了信号检测的方法,而在第二个实验中他们应用校正错误设计测量了被试对同一个刺激的觉察。结果发现,应用信号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与Biederman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然而在第二种条件下,他们发现被试对于一致刺激物和不一致刺激物的觉察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表明在以前的刺激物觉察的试验中一致刺激物的优势效应可能是因为对反应偏好没有很好的控制引起的,而不是情景背景对刺激物知觉分析的影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被试有可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对其可能出现的位置区域进行了搜索。如果语义一致刺激物的空间位置更容易被预测的话,那么即使对一致刺激物和不一致刺激物类型的知觉不存在差异,也可能对一致刺激物的觉察会更加容易。Henderson(1997)等人的研究的确发现对语义一致刺激物的定位要比不一致刺激物更容易。在此后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情景之后呈现了刺激物标记,从而使被试不能应用他们的策略。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结果发现对语义不一致的刺激物识别存在着明显的效应。

4 早期理论模型比较与研究新进展

4.1 早期理论模型的比较

事实上,关于情景中刺激物识别的三种模型之间的争论,核心的问题是――在刺激物识别的过程中,情景背景对刺激物识别是否存在影响?而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争论的关键是:第一,如果情景背景对刺激物识别存在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作用是何时发生的?即解决“when”的问题。刺激物识别的三种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的假设是不同的,知觉图式模型认为情景背景的影响发生在刺激物识别的第一、第二阶段,主要是源于情景知识的预期与刺激物标记的知觉分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启动模型则认为这种影响发生在第三个阶段,主要体现在情景意义对刺激物识别所必需信息获得的调节作用方面;与知觉图式模型和启动模型不同的是,功能分离模型认为情景意义与刺激物识别是分离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也必须面对“when”的问题,即什么时候不发生影响?第二,如果情景背景对刺激物识别存在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对什么刺激物有效?即解决“what”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比如很多的研究

都发现,在刺激物识别的过程中,与情景一致的刺激物具有优势效应;相反,与情景不一致刺激物识别则不存在这种效应。但是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却受到了挑战。质疑者认为如果在刺激物识别的测量中能够将背景的后效区别出来的话,就可能不会发现一致刺激物的优势效应。

如何更好地回答刺激物识别过程中“when”和“what”的问题呢?重新回顾关于刺激物识别的研究范式是很有必要的。在早期的眼动研究范式中,注视的持续时间、首次注视是测量刺激物识别的主要指标。受眼睛和视网膜光学与解剖学特征的决定,高分辨率的视觉信息仅仅是从人们所注视的有限的区域获得的,而其周围信息的质量则明显较低。因此可以认为注视持续的时间、首次注视的时间对于解释刺激物识别过程中的信息获得是可以利用的,但是要用其作为判定情景意义是如何影响刺激物识别的指标显然并不是十分有效。另一方面,刺激物觉察的研究范式通常是使用觉察的正确率作为判定刺激物识别的指标。通过比较不同性质刺激物的觉察准确性来判定刺激物性质对其识别的影响是可行的,但是单纯从刺激物觉察的正确率来揭示情景意义对刺激物识别的影响关系是不完全的。为了增强刺激物觉察范式对刺激物识别过程中情景意义效应的解释力,有研究者应用了信号检测方法,试图通过辨别力指数与反应偏向的分离来确定情景意义对刺激物识别的影响,但是这种方法却受到了方法论方面的质疑和批判。

4.2 刺激物识别研究的新进展

对早期理论模型的比较和研究范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刺激物识别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范式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如果分离地来看,二者对解决情景意义是否对刺激物识别产生影响的问题就显得乏力。那么如果将这两种范式结合起来,可能有助于揭示情景意义与刺激物识别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在关于变换盲视的研究中,Rensink(1997)等人就已经将刺激物觉察与眼动研究结合起来了。而Hollingworth、Schrock和Henderson(2001)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允许被试移动眼睛的条件下,被试对情景变换的觉察更加准确、更加快捷;相反,在要求被试眼睛位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被试对情景变换的觉察相对较慢。他们认为情景中刺激物的觉察并不是注意的作用,而是眼睛移动的结果,因此要研究觉察任务中的注意问题,就必须对眼动有所控制。在此后的研究中,他们在对不同眼动指标监控的条件下,应用变换觉察任务,对信息的内部表征及刺激物识别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根据启动模型的假设,对情景的知觉图式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的记忆表征,而刺激物识别则是记忆表征对刺激物类型启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表征对知觉信息的获得起着调节的作用。那么知觉信息是如何获得呢?Oliva和Torralba(2001)认为关于情景图式的记忆表征是观察者对局部信息和整体信息整合的结果。与之相似的,Vogel和Schiele(2004)认为是观察者对情景背景意义学习的结果。但是根据这一观点,在刺激物识别的过程中,就必须首先进行大量的关于情景类别以及属性分析的工作,这与情景快速识别的结果是不一致的。Hollingworth和Williams(2001)等人应用变换觉察任务,通过记录注视持续时间和觉察的正确率,发现真实情景的知觉是一个随着眼睛和注意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但是,情景知觉过程中的视觉表征并不拘泥于当前选择的刺激物,而是存在着信息的累积效应。这一结果为功能分离模型提供了支持。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基于两个独立的表征系统的眼跳过程整合模型。其中一个系统对抽象的、以前储存的刺激物类型进行编码,而另一个系统则对与情景或位置标记分类相联系的刺激物属性的情景标记进行编码。

在探讨真实情景信息获得的研究中,Hollingworth和Henderson(2002)应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眼跳伴随变换范式(Saccade-contingentChange Paradigm),即在情景中刺激物的变换与眼跳同时发生的条件下,考察变换觉察的信息表征问题。这一范式为探讨情景表征和情景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测量手段。在Hollingworth和Henderson(2002,2003)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在真实情景中所注意的刺激物信息可以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而且还存在整体性的眼跳变化盲视效应,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复杂情景的知觉过程中,点对点的视觉表征并不是交错眼跳的结果。外显的变换觉察与视觉记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情景比较任务(Scene Comparison Task)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存在着“即时”加工策略,由于这种策略能够使工作记忆的应用最小化,因此在复杂的视觉任务中人们倾向于最低限度使用视觉的工作记忆,而这种“即时”加工策略的应用实际上是伴随发生的,视觉记忆并不是有意识记忆的结果。

整体情景的变换盲视现象说明情景浏览过程中的信息表征是即时发生的。那么情景知觉中的信息累积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Williams和Henderson(2005)在研究中应用标记辨别任务(TokenDiscrimination Task)来测量他们对目标刺激以及错误选择的视觉信息的记忆。结果发现,即使被试没有正确选择目标刺激,搜索目标的视觉信息和与目标相关的错误选择的视觉信息也会在搜索过程中得以保持,但是与目标无关的错误选择的信息却相当贫乏。眼动测量的结果发现能够记住的刺激物注视的次数较多,而没有记住的刺激物的注视次数较少。因此研究者认为刺激物搜索过程中的视觉表征包含了详细的视觉信息。在关于新异刺激注意优先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在注视阶段还是在眼跳阶段,情景中出现的新异刺激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人们对注视阶段出现的刺激物的注视速度要比在眼跳阶段出现的刺激物更加快捷,而且注视更加频繁。因此可以认为眼跳阶段的注意优先性是自动化的,而记忆的引导作用则是内隐的。Brockmole和Castelhano(2006)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与之相似的结果。

4.3 背景引导模型

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如果要把低水平的视觉特征整合为一个刺激物实体,那么注意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Fei-Fei和Perona(2005)为自然情景中刺激物信息的整合提出了新的模型――贝叶斯等级模型(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基于贝叶斯框架,研究者假设情景表征是通过局部信息的积累实现的,情景中的每个区域都会表征为某一图式的一个小部分。这一模型适用于情景图像自身仅能提供很少的语义信息,或者在没有要求观察者执行具体任务的条件下的情景知觉加工,它为情景中哪些区域更能吸引观察者的注意提供了支持。但是在真实

情景中,情景的语义内容、同时出现的刺激物以及任务约束对注意和眼睛移动的方向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Torralba和Oliva(2006)等人提出了背景引导模型(Contextual Guidance Model),其为情景中的目标搜索提供了一个概率框架。根据该模型,刺激物识别受到了情景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双重影响。情景信息的加工存在两条信息加工通路,即局部特征加工通路和整体特征加工通路。局部特征加工通路以真实情景的局部信息为基础,颜色、运动方向等局部特征的提取会形成视觉优势区域,并影响观察者的信息搜索;整体特征加工通路是在提取整体特征之后,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节信息搜索的方向。如此,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拟合,将最终决定观察者搜索什么信息(如图2)。比如,在识别过程中要确定情景中行人的位置。根据情景的局部特征,情景具有很多视觉优势区,如果不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人们应该首先扫描优势区信息;但是,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人们会产生“目标刺激在某一个位置”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对扫描路径起调节作用,最终实现目标刺激的搜索。

在刺激物搜索任务中,要求浏览者搜索情景中的目标刺激,以判断目标刺激是否出现在情景中。那么最理想的假设是,如果目标刺激出现,浏览者将对其出现概率较高的位置予以注意。这样,刺激物的觉察就可以根据概率P(O,X|I)做出估计(其中,,是情景的特征;O是二分变量,即O=1表示目标刺激出现,O=0表示目标刺激没有出现;X表示目标刺激出现的位置)。如果目标刺激不出现,那么P(O=O,X|I)。∝P(O=O|I)。

对于情景特征的确定,简单的做法是只考虑目标刺激的特征。但是很多研究认为,在真实情景浏览中,并不仅仅只是应用局部的刺激物信息,情景背景信息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背景引导模型中,情景局部特征就是情景中某一区域的特征,整体特征即整个情景的特征。这样一来,刺激物的觉察则可以应用P(O,X|L,G)做出估计。也就是说刺激物出现在某一位置X=(x,y)的概率可以用整体特征G和局部特征L(X)来表示。刺激物出现的位置可以用以情景中心为原点的坐标系来表示,并将其标准化在[0,1]的范围之内,这样选择单位以及情景图片的刷新率就不会对模型的预测性产生影响。

根据贝叶斯定律,可以将刺激物出现的概率分解成一系列可以归因于注意引导的单元。

p(O=1,X|L,G)

=[1/p(L|G)p(L|O=1,X,G)p(X|O=1,G)p(O=1|G)

(其中,O是二分变量,确定目标是否出现;X是情景的某一位置,L是情景局部特征,G是情景整体特征)

5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无时不处在真实情景之中,而且必须要面对不同对象的识别问题。根据刺激物识别的基本过程,围绕着真实情景背景是否对刺激物识别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理论模型,而且在不同的研究范式指导下,不同的理论模型均获得了相关的实证支持。因此,对于真实情景与刺激物识别之间的关系问题仍不能提供有效地解释,但是这些实证研究却推动形成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真实情景与刺激物识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Torralba和Oliva(2006)等人提出了背景引导模型,其假设认为刺激物识别是整体信息和局部信息整合的结果,是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条平行通路加工实现的,其中自下而上的通路主要加工即时的、局部信息,而自上而下的通路主要是加工整体信息。这一理论模型为真实情景与刺激物识别之间关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同时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然而,该领域仍然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背景引导模型是不是最优模型。背景引导模型较好地整合了有关刺激物属性和情景识别的研究,但是这一模型对于每一个动态的即时加工并没有说明,其双通道加工是以视觉优势区和情景背景意义的快速提取为基础的,那么这种快速提取有没有时间阈限,如果有,这个阈限会是多少呢?另一方面,这种平行加工是不是完全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那这一模型就不能为刺激物识别的完整过程提供解释,或者说是存在着局限。这种局限仍然是早期三种理论模型所面对的――情景整体信息的影响作用是在刺激物识别的哪一个阶段发生的?背景引导模型要为刺激物识别提供最优的解释,那么其至少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第二,基于贝叶斯框架的优势区是不是视觉加工的优势区。情景图片中的视觉优势区实质上是一种计算模拟,它是根据贝叶斯框架,按照情景中一系列局部特征可被觉察的概率而确定的。既然是模拟,那么它是不是完全符合视觉加工的特点呢,真实的视觉加工是不是一个贝叶斯算法的结果?傅小兰、赵晓东(2005)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问题形式对于贝叶斯问题的推理存在着影响。那么面对不同的视觉搜索任务甚至是不同的情景,视觉表征的计算规则是不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于真实情景视觉表征的模拟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2

关键词 网络化;农业信息;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 TP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087-01

在气象服务业中,农业气象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的气候影响,专门为农业进行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防止农业生产中可能受到的天气及气候影响,农业气象服务便进行天气预报、气候知识等气象信息的传输工作。网络化背景下的农业气象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对于网络化气象服务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全面、完善、科学的实施网络化背景下的农业气象服务,不仅会加快农业气象服务的进程,同时对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生产总体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对于农业气象信息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在农业产业工作中存在着多重挑战与机遇。

1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已建立基本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并随着农业的发展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升。农业气象服务通过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人工降雨服务,为农业效益的增加及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防灾、减灾的气象监测预报。通过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具体信息及对策,使农业产业在灾害前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掌握避免灾害的措施;通过提供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进行人工降雨等防止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措施;通过提供森林防火服务,使用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险,防止火险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气象部门对农业产业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是保证农业产业防灾、减灾的基础,是保证农业效益增收及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不足

2.1 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发展需要不相符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及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农业对气象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显得过于陈旧,不能符合农业在发展中的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中,监测设备陈旧、老化,工作人员的意识落伍、尚待提高,并且监测方法过于简陋单一。这些因素都使得农业气象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及农业发展的需要。

2.2 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

由于社会环境及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使得用户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量增大,但所需的服务内容却各不相同。用户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自身需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使得海量信息输出却难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信息的需求。

2.3 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的局限性

市场环境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业作物的生长周期时间长短与经济利润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会影响农户对农业作物选择。例如,对于生长周期长的农作物,对于其生长过程的把握也很难,若不能及时的掌握农业气象信息,则可能会在毫无防范措施的情况下使农作物遭受气象灾害的破坏,从而造成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影响农业发展。如果将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进行广泛应用、突破其局限性,则农户对农作物的选择结构将会适当调整,同时对农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3 完善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的措施

3.1 规范农业气象服务

没有建立规范农业气象服务的制度是农业气象服务从根本上无法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的原因。建立有关农业气象服务的制度及条例,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正规化有据可依。同时,对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和农业气象服务合理规范的实施各项工作、服务,提供了保障。农业气象服务的规范化,使用户满意度提升,得到良好的美誉度。同时对于农业气象部门的发展以及农业增收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3.2 人才培养

由于一些气象监测设备陈旧、老化,再加上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意识落伍、尚待提高,致使农业气象服务与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导致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工作人员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推广与发展。

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队伍的建设,应对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气象服务相关的知识培训,通过理论知识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质。并且,可以通过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建设强大的农业气象服务团队。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团队能够不断发展与进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的不断发展,并为之做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服务。

3.3 不断完善、发展网络化农业气象服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网络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化背景下的农业气象服务,可以使用户及时了解农业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农业气象信息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最便于种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收及自身利益的种植结构,这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发展与完善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扩大其覆盖面,使农民便于获得农业气象的相关信息,使得网络化背景下的农业气象服务成为用户及农业进行农业生产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建立网络化背景下的农业气象服务并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农业增收、改善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对于农业气象服务与气象部门的不断发展乃至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4 积极实现农业气象个性化定制服务

为了避免因广大用户对于信息需求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浪费,以及输出的大量信息仍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象,农业气象服务应以用户所需求的信息为工作导向,以用户体现的信息作为核心,对用户所需求的信息进行科学整合。由于农业气象服务面向大众,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要积极的针对不同用户提出的不同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不同服务。同时应积极主动的收集不同用户所需服务的具体信息以及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对用户发展可能会带来的需求的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确保能够随时对用户需求进行满足。

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实现,有利于用户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掌握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关的信息,做出科学调整及决策,同时也避免了信息大量流出却毫无用处的浪费现象。对于用户积极进行农业工作以及农业的发展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实现农业气象个性化定制服务,是符合目前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市场多元化的科学决策。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气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朝着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方向发展。实现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是发展信息网络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服务对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效益提升以及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云起,陈丽.发展我省林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2]段海花,侯学源.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科技,2010,24.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3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课后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哈雷彗星76年出现一次,在公元s年出现后,下一次出现将在公元( )年。旁边还附了一张哈雷彗星的图片。

在课前预设时,我认为这道题目挺简单,就放手让学生练习。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全班51人只有10人写出正确答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向学生讨教”是最好的途径。大部分学生都说对哈雷彗星的知识不了解。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了!我上网查找了哈雷彗星的相关资料,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先出示这样的背景知识:

很久以前,当一种奇特而罕见的天象赫然出现时,人类曾陷入极度的恐惧和惊惶,那便是彗星的突然光临。在汉语中,“彗”是扫帚的意思。老百姓向来把彗星称为扫帚星。后来,科学家发现,哈雷彗星是一种很普通的天体,有人称它是太阳系的流浪汉。它从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郊区急急归来,沿着扁平的椭圆线一直走到金星轨道内的近日点,然后匆匆绕过太阳又扬长而去,这便是以76年为周期的哈雷彗星之路。(来源于央视纪录片的旁白)

(1)哈雷彗星上一次光临地球是1986年,下一次出现在( )年。

(2)哈雷彗星76年出现一次,在公元s年出现后,下一次出现将在公元( )年。

全班学生基本答对。我认为原因在于:第一,先用科普化、趣味化的语言简单介绍了哈雷彗星的背景知识,学生对哈雷彗星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搭了一个“脚手架”(第一道练习题),学生建立了“下一次出现的时间=上一次时间+76”这样的模型。因此,解答第二题自然水到渠成。

这一次的教学意外引发了我的思考。教材上类似的背景知识多吗?哪些背景知识是学生一目了然,而哪些背景知识学生不甚清楚,甚至影响到解题了呢?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解读问题情境中的背景知识?

二、细读教材

我随手翻开了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2005年11月第2版),经过调查和整理,发现问题情境中的背景知识还真不少,整理如下。

1.生物知识

2.体育知识

3.天文地理知识

4.环保知识

5.金融知识

6.生活常识

通过调查和整理,我欣喜地“偷窥”到教材编写者的一些良苦用心:

这些背景知识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其中比重最大的是生物知识,这可能是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知识会比较感兴趣的缘故。这些背景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也丰富了教师的见识。如“回收1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平常生活中的常识就是废纸可以再利用,但没想到利用率如此之高;又如“钟状菌的生长速度”也让人大开眼界。

由于这些背景知识来源于各个领域,使学生体验到各个领域、各门学科都有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观察世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但很多时候大家对“生活”二字的理解就有所偏颇,特别在一二年级,问题情境中“购物”的情境比重太大,给学生的错觉就是“只有买东西时才有数学问题”。事实上,数学无处不在,生物、天文、地理……都以数学学科为基础。教材中的这些背景知识为学生认识数学打开了另一扇门,引领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些背景知识大部分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能一目了然,但不可否认,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有一些知识晦涩难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比如关于汇率的知识。我在上这节课之前也做了很多功课,对于汇率产生的原因,我也曾试图去理解并用浅显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听,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我该如何做?

对于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些问题情境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把它完全看做解决问题的“条件”或“信息”,那这些信息和数据都是冰冷的,那真的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然而,难道只有“冰冷的”才是数学吗?我绝不肯这么认为。如果能适度解读这些背景知识,不仅对学生文本阅读理解和解题大有裨益,也能让学生学有温度的数学。

首先,对于那些浅显的背景知识,轻微解读。例如“世界上最大的鼠生活在南美洲,体重可达到50千克,身长1.5米;世界上最小的鼠生活在泰国的热带丛林中,体重约0.002千克,身长0.03米。”在阅读这个背景知识后,我没有马上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想象一下世界上最大的鼠有多大,并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一比,学生马上发现和班里那几个大高个的身高体重差不多,于是一片哗然;再让学生比一比0.03米有多长(相当于3厘米),体重0.002千克有多重(相当于2克),学生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加深了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体验。

其次,对比较晦涩难懂的背景知识,重度解读。如“再生纸”的问题情境:“回收1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如果每人回收1.5千克废纸,我们班回收的废纸可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我首先自己先学习,知道了制作再生纸的一些简单过程,然后做成课件,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虽然,这道题目从数学角度考量不算难,介绍再生纸的知识似乎没什么必要,然而,我首先是一位教师,其次才是一位数学教师,这样的介绍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又如“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据测算,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在阅读这段背景知识后,我简要地补充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原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多种树的道理。

再次,对于具有爱国题材的背景知识稍做延伸。如“在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顺利发射成功。它在太空绕地球转了77圈,绕地球1圈大约需要1.5时。”在阅读神舟六号的相关信息后,我又简洁地向学生介绍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飞船的信息,而且告诉他们2013年神舟十号上天的好消息。另外,还给出了“太空俱乐部”的一些信息:我国是11个太空俱乐部成员之一,一开始我国想和美国共用空间站,美国不答应,后来我国自己独立建造空间站……学生非常感兴趣。我想在那一刻,爱国主义的种子会悄然种下,而这些信息远比空洞的说教有力。

在做完背景知识的调查和解读后,我真切体会到了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良苦。当然,留给我自己的思考更多了。首先,数学不仅仅是解题,学生也不是解题工具,透过数学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应具有数学的眼光,多发现、多积累具有数学问题情境的文本呢?另外,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广泛的各科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分析

一、什么是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行业革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物流管理是一个传统的、有一定长久运营模式的经济活动,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现在,物管管理创新作为一个新词汇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物流管理创新是指在电子商务背景的计算机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操控的运行模式。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但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物流管理创新需要从最基本的生产链开始做起。首先,物流管理创新就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它应当拥有更加科学之处。对客户信息的全面掌控就是首要任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客户信息,针对客户需求针对性地进行物流管理与销售,这对物流管理行业是一个推动。其次在库存管理上,运用物流管理创新,将仓坤库存信息由计算机全面把控,这对科学管理库存、去杠杆有很大的帮助。在物流运输上也应该进行物流管理创新,这针对的是运输计划、运输路径、运输时间的全面安排,这些都需要借助电子商务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物流管理的重新安排,在时间上有助于运输工具的工作作用,在资源上有助于节约运输资源,降低运输工具的使用成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物流管理创新面临着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物流管理创新具有很大的帮助。(一)物流管理基础设施落后首先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会发现,当前我国物流管理创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物流管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虽然近些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比较迅猛,但物流管理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物流生产、交通运输、包裹处理、仓库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同时对于物流的管理同样存在着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是构成物流管理创新的一大难题。(二)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物流管理创新的历程中,不能缺的就是政府的参与,政府对于物流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力是造成当前物流管理创新难度加大的一大难题。政府不同的部门职责不明确,该工商局管的可能其它比如农业局也要插手,要么就是出现监管真空地带,这些对于物流管理创新十分不利。要想做好物流管理创新,政府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在部门职责分配上更加合理,对于物流的监控管理应当更加科学化、严格化。(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信息化身份转变,在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这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而当前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还处于落后的阶段,对于物流管理的应用更是十分有限,要想实现物流管理创新,改变现代信息技术薄弱这一环节之分重要,既不用依赖于其它国家的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化,同时也能够实现物流的自我管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应对挑战的策略分析

要想应对以上物流管理创新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础设薄弱的问题,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的科学管理运用到物流管理的运营中来。与此同时,要想实现物流管理创新还应当设定创新方案来,这就体现在物流的配送问题上。可以进行的物流管理创新方案可以这样来设定,就是进行契约物流,这又被成为第三方物流配送方案,这也是十分常见的物流管理模式。同样的,第四方物流配送联盟也是对于物流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供应链的集成对于物流管理创新有着深刻的认识,将供应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是对物流管理创新的一个新兴的尝试方式。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自建物流管理体系也是对物流管理的一种创新。以上的尝试都是要建立在拥有丰富电子商务人才以及物流管理人才的基础之上的,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力对于这种创新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政府积极参与监督,理清部门职能,在需要调控上积极参与,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化物流管理对于物流管理创新应对各种挑战是一种最基础、最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创新是作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一隅,它不仅代表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实践,它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对于其它很多行业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在当前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是对于传统物流管理的一种尝试与突破,对于物流管理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今后的物流管理发展中,多应用新的技术,处理好问题与挑战,那么对于未来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德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3(08).

[2]郑恒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5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交叉学科 学生培养

一、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最基本分子却是相同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再由细胞到组织、器官,最后器官系统组成完整的生物体。

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生物学家多采用低通量的生物实验方法,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基因或者几个基因组成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后的简单观察就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随着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人们不禁想到,如何把不同的实验结果整合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兴技术出现,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例如90年代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单张芯片就可以测定成千上万个基因在某一状态下的表达情况。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序列数据。面对如此多的数据,以前依靠生物实验研究单个或几个基因的方法很难再适用,生命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若干学科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生物信息学以计算机、统计、模式识别等方法为手段,以生物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储存、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意义的生物知识[1],从而最终揭示蕴藏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中的信息,对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出贡献。

二、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人认为生物信息学只是为实验科学服务。从广义上讲,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生物信息学并不是实验科学的附属品,与生物实验一样,它也是解决生物问题的一种手段。为了解决生物问题,生物学家依靠的是实验台,生物信息学家依靠的是计算机。

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为界,可以分为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取得的成就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人们一度认为只要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但是真实的情况远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人类的个体发育开始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不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虽然人类基因组中有两万多个基因,但是在单个细胞当中,同时起作用的基因往往是很少的。有些基因只在特定阶段起作用,有些基因只在特定组织起作用。只关心某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是不够的,因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可能不同。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表型和功能不仅体现于基因数量和序列的不同,更体现在基因、蛋白以及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整体,系统地分析内部的相互关系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是传统生物学还是现代生物学,都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发展中缺乏一种系统思想。生物信息学可以从大量生物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生物知识,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总结,进一步推测生物体的某些性质和变化趋势,生物信息学为大量生物数据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与生物实验一样,是生物研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生物信息学学生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素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学校设立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生物信息学的培养。在进入生物信息学专业前,本科阶段可能接受过计算机、统计学、信息学、生物学等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要进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大多需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生物信息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在深刻理解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技术解决生物问题,第二,为生物学家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法(算法)。理工科背景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少,但是对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原理和使用非常熟悉,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第二类问题比较适合他们入门。在生物信息领域,有很多经典的分类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明确了分类目标,并且大都有通用的数据集。但是这类工作也受到了生物学家的质疑,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把已有的经典算法用在生物数据上,由于对生物问题不够了解,最后成为只有做生物信息的人才看的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生物学家对生物信息存在偏见,认为生物信息就是提出新算法,做一些数据库。要想真正让生物学家认识到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就要以解决生物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即使是做预测方法,也要建立在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做出更好预测方法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生物问题并抓住关键特征。举个例子,要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我们可以根据很多特征,比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来说,男生比女生高、比女生重、比女生头发短。但是只基于这些特征还是会造成很多的分类错误,因为这些特征不是男生女生差别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我们是根据性染色体来分,那正确率的提高就非常显著了。在预测问题中,利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并不是关键,如何能够对生物问题深入了解并找到关键特征,才是最主要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了解还很少,很多人对它的定位也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信息,就是先生物后信息,可见生物的重要性。所以,在生物信息的研究过程中,对生物问题只限于表面地理解,势必不能做出好的工作。只有对生物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够找到值得做的问题,可以说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发现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发现某些数据无法获得,或者某些技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想想有没有其它变通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经过慎重的考虑都无法找到,就要果断的放弃。这里要强调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相比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有着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如果是从本科阶段直接进入生物信息学,由于还没有进行过实验操作,他们对生物问题的理解也很难非常深入。不管是理工科背景还是生物背景的学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都是进行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前提。在培养学生时不可忽视对其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并适当引导其对生物学问题的思考。生物学问题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的生物学问题任何一个懂得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人都可以提出,但也是最难解决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改变使细胞恶变,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形成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复杂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为何有人容易生某种病而其他人不易感。小的生物学问题就是各自领域的具体研究课题,比如表观遗传学领域的DNA去甲基化酶是否存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的转录起始频率是如何决定的,RNA领域的大量非编码RNA的作用,蛋白修饰领域新发现的修饰如何调控蛋白的功能等等。在脑中提出并试图思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物学问题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步。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前提是对生物学知识的熟悉掌握。然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没必要也不可能告诉他们所有的知识,生物学知识教育的原则是为他们打开门,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到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只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问题是不够的。很多问题在生物信息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传统的方法无法带给人们问题的答案。人们一直期待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无疑提供给人们另一种思考生物问题的方式,为一些经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例如最近的大规模的肿瘤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使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相关基因[2]。对于生物背景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把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在理解信息学理论方面会存在困难。最初很难要求他们理解所有具体过程。但是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还有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样在以后的研究中遇到类似问题才能想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学工具去解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整个过程的理解。生物背景的学生如果想成为生物信息学专家,只会应用是不够的,补充一些计算机、统计、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仍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的学科。还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满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生物信息学立足于分子生物学、模式识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所以学生要先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为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培养过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实例介绍,对一些重要的应用还加以详细解剖,使得同学们不再仅掌握理论,而是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最新的论文、期刊、参考读物和相关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信息科学的时代。生物信息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壮大,它作为多个领域的交叉新兴学科,对生命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前沿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先进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我们应时刻注意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使教学研究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彦等.基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Stratton M.R.,等.Exploring the Genomes of Cancer Cells: Progress and Promise [J].Science,2011,331(6024): 1553-1558.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6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管理 挑战 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企业是市场化环境下的产物,必须适应市场、迎合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电脑与手机上网,可以实时知道全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跨时间空间地获得海量的数据信息,能够便捷地通过网络跟别人沟通联系。人们可以不用去办公室工作,只要有网随时随地都可以移动办公,可以跟客户进行沟通联系,可以跟上级汇报工作,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开视频会议,互联网给办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便捷。同时互联网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b,A.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点外卖,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预定酒店机票门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等等。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客户的生活与工作理念及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这些都是“互联网+”背景下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市场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企业管理也要相应地发生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购物只能去商场实地购买,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也比较有限。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可以实时获取海量的信息,获取信息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电话、报纸之外,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介,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通讯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人们购买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去商场,还可以通过淘宝、微商、微博等购买。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企I也要转变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来宣传自己的公司品牌、宣传自己的公司理念与产品,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来建立营销平台,既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做更多的宣传,同时开发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广大的市场,建立更广大的客户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人才管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现在初入职场的大部分是90后,90后已逐渐从校园走入社会,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90后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有更新的想法与理念,他们敢于冒险与挑战,喜欢接触新事物,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他们有更跳跃的思维与创新的想法,爱表现自己。而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70后、80后甚至是60后,他们与90后成长的环境不同,经历的事物不同,有可能会有思想上的差异。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更加便捷,年轻人也更加追求便捷与效率,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工作的汇报沟通与交流,这对传统的管理也带来了挑战,需要管理者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员工跳槽更方便、成本也低,年轻人的职业观也在变化,他们追求更加宽松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追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与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这就使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更低。“互联网+”背景下,公司还需要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管理模式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管理理念变化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发生着变化,企业内部的人员结构发生着变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改变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思维、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要有统筹能力与决策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事物变化迅速,这就要求管理者有审时度势的魄力,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战略作出科学决策或调整相应的战略,让企业能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互联网+”背景下,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管理者可能不能完全吸收接纳新鲜事物、新的理念,不能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些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多问题与困难。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经营应如何变革

(一)创新企业管理人才方式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创新又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地更大更长远,必须注重人才管理,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鼓励员工创新,让员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通过头脑风暴或分享交流会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使员工的思想能够摩擦碰撞出新的火花。允许员工创新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研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管理以人为本。在“互联网+”背景下,年轻一代的员工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他们更关注工作的发展前景及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因此,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要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机制,让员工有一个自我提升的通道与平台,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企业管理要注重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共赢,合理配置相应的岗位人才,合理分配相应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要注重员工的系统化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人才管理方面上华为公司就做的很好,华为公司招聘最优秀的员工,给员工最好的工资福利及发展前景,激发员工的原动力。既使员工能够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让员工认可自己的公司,对公司有依附感、更高的忠诚度。只有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实现员工的长久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二)创新企业营销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主要有发放传单、电视广播宣传、广告牌营销等等。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要创新新的营销方式,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和公司品牌形象的宣传,同时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创立自身的公众号,向广大受众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让企业形象更加渗入到人心。

同时企业营销不能单方面地营销,要更加注重客户体验,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及互动,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态度及建议,并及时根据客户的反馈完善升级产品服务。只有与客户为导向,才能使公司能够在市场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当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已经成为现代营销理论创新与企业实践的基本方向。随着顾客需求的日益嬗变,市场营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实践证明,企业单纯以产品为中心,或者单纯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同样受到挑战。现如今单纯的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在很多领域,产品越来越成为顾客感知价值的载体,其理性价值与实用功能正在被感性价值与情感利益所取代。于是,人们又悟出了这样的营销逻辑: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卖服务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文化。实际上,无论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是高科技公司,u服务就是卖解决方案,卖品牌就是卖情感价值,卖文化就是卖生活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蝶公司也创新了自己的营销模式,由提品服务向解决方案转型,为客户解决问题,帮助客户成功。这使得金蝶能够越做越大,成为中国软件市场的领跑者。

(三)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互联网+”背景下,在创新管理理念方面,TCL集团就做得很出色。在20年的发展中,TCL集团以超前的观念和行动,主动去认识和培育市场,创造了“有计划地市场推广”、“服务营销”等市场拓展新理念,系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TCL集团不断吸收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更好地组织管理公司,使企业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营秉承“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企业宗旨,三万TCL人一直发扬“敬业、诚信、团队、创新”的企业精神,以“研制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创建最好的品牌”三个最.好作为竞争策略,不断进行经营变革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整体素质。TCL集团运用互联网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方向,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使得TCL能够成为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

TCL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了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因此公司要运用互联网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人才要以人为本。在公司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才能使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公司要运用互联网加强公司文化的宣传,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好感与信任,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在各个方面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使公司发展得更快更长久。

结语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7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46-02

一、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交叉学科,旨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信息处理的支撑,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生物信息,实现对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生物信息学包含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布、分析和解释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是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来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揭示海量数据中蕴含的生命奥秘或生物学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1]。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其他物种基因组计划相继实施和完成,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的各种组学数据,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转录组等生物学数据,生物信息学将在解读基因组序列中的功能信息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2]。

二、生物信息学课程开展的现状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产前诊断、遗传并筛查、肿瘤靶向治疗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医学应用,生物信息学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息息相关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地培养新的复合型研究力量的医学工作者。因此,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相关学生开展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将生物信息学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程。由于生物信息课程教学尚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再加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广、相关数据与分析工具资源繁多、涉及多学科知识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方法,正处在迅速发展中等一系列特点,如何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尚有待探索。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迫切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及时系统地总结规划教学内容,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医学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对于促进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南京医科大学本科学生(主要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非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开展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进行调研和改进,对该课程的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各教研室教师的建议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着以学生需要为原则,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有机结合,侧重将生物信息学的思维融入解决生物医学的问题,行成一套完整的、合理可行的医学生物信息学课程理论、实验教学方案。进而达到专业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具体实践

(一)针对医学专业学生,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发展迅猛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尚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其内容繁多复杂,更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裁剪和编排组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当前研究前沿和进展、时刻更新教学内容,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校中,更要针对不同专业及背景的学生,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就业选择方向,调整培养方案和优化授课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比如,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生物信息学教学应该偏重医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成果,本科教学注重转化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成果的普及,研究生教学注重利用生物信息手段和方法解决科研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针对法医专业的学生,教学应该偏重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数据分析、结果意义等方面。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中研究方向多元化的背景,强调教学与科研共促进,通过科研时刻关注、追踪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展示给学生,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学以致用,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生物信息学亦是众多科学研究工作中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教学反过来也可促进科研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因此,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可以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生物信息学和相关学科最新进展,不断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不断的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体系。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时进行、并紧跟科学前沿,并做到及时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前沿教学[4]。

(二)基于计算机的实验教学,锻炼动手能力

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计算机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亲自动手进行生物数据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一个感官的、多方面的认识。优化上机内容、改进上机教学方法,使得理论知识在上机教学中可以得到实现,实际操作充分理解理论课内容,由此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激情和信心,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在生物信息的教学中,上机实验课程应该占据较大的比例,并通过生动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课内容的设计应该考虑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背景,根据医学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以,通过了解当前医生常用的科研手段或当前医院正在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设计相关实验课程、增加应用性实践教学,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基础到临床应用的实例、以及项目原理及优缺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针对临床专业开展常用的生存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流程的实践教学;针对法医专业,开展常用的STR(短串联重复序列)作为亲权鉴定标志物的序列特点和可视化的教学等。另外,生物信息学本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面广而杂,其相关数据库资源,以及生物信息学工具、算法和软件等均更新迅速。在理论教学中,授课教师时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发展动态,而在实验课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独立开展课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榱耸寡生了解当前网络数据共享的环境下,如何从网上搜索网络资源、下载数据,我们下载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测序数据、芯片数据、注释数据等,然后再从实际数据出发上机操作,介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四、生物信息在医学相关专业的应用

基础科研成果的积累逐渐带来了临床应用的突破,而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和数据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也愈加重要。目前,医疗上的应用主要有生育健康、遗传病检测、传染病药物研发、肿瘤诊断及治疗等几大方面[5]。2014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承认基因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的应用,批准了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上市,201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又通过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g临床试点单位。一些大型医院已经把基因诊断作为患者必需的诊断项目,特别是产前无创诊断,很多医院也正在筹建基因检测中心。目前国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00万人左右,且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肿瘤的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产前诊断和精准医疗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临床应用,亟需懂临床一线的医生了解前沿科技、懂生物信息、会临床应用。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未来基因检测在临床上应用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医学工作者对生物信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五、结语

当前生物信息学与医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我们需要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中不但需要教师掌握较高的生物信息学知识,更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进行其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教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紧跟科学技术前沿,了解生物信息学在当前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互相促进,推动进步。

参考文献:

[1]NIH生物信息学定义委员会.NIH working definition of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EB/OL].2000-7-17/2008-517.

[2]Reuter,J.A.,et al.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Mol Cell 2015,58(4):586-597.

[3]赵方庆,方向东,李亦学.转化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及挑战[J].遗传,2015,37(7):619-620.

[4]郭丽,赵杨,柏建岭,于浩,陈峰.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3,13(5):101-104.

[5]田李,张颖,赵云峰.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5,31(11):1-8

Research of Bioinformatics Teaching in Medical Related Majors

LI Yan,ZHAO Xiao-ji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China)

Abstract:Bioinformatics is developing a new cross-cutting subject,and the teaching of bioinformatics has not formed system.The article explore optimization of bioinformatics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 for the medical related majors,and also discussed that bioinformatics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篇8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等速度在世界各国之间传播。自从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我国,我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这样是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换言之,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供应链一体化和物流管理概述

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产品最终端的要求而实施的从产地向消费地移动的所有活动,旨在转移商品,将其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使企业获得利润,使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现代物流的范畴更加广泛,不仅仅指商品流通,还包括人才、信息、资金等相关要素在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另外,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开始,一直到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物流活动始终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们迈入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企业从生产产品开始,一直到销售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其中,物流对产品供应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形成的影响

供应链一体化将企业所有活动联结在一起,其对物流管理也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物流管理效率。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活动降低运行成本,防范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之后,企业通过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制定精细、灵活的物流管理标准,进而加快物流管理速度,使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2.使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供应链一体化着眼于最终的需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各种物流活动。企业建立的产品供应保障系统,与上下游市场企业供应链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物流活动必须兼顾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制造、采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起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强烈,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资源和要素交换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供应链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上下游企业密切交流市场需求信息,使物流活动更叫高效地开展。

3督促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要想促使供应链一体化更加顺畅的开展,企业必须重塑服务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比如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企业,企业要与材料供应商打好关系,选择优质供应商,才能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供应链一体化的实施还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供应链一体化就是高科技的产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增加技术含量,方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要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要素,其管理特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渠道关系变得更加战略化,有关联的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盟中,再加上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不断崛起,企业物流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整合物流体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一体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高速度和高效率,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端手中。物流管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当前的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搞清楚当前物流管理活动的所有节点和细节,并对各个节点和细节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权衡。物流管理质量与这些节点的速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哪个节点出现了纰漏,很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节点越多越好,或者说节点越少越好,节点的数量与其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只有让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匹配值实现最大化,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转。企业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对一些多余环节进行简化,还要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使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透明和清晰,使物流管理节奏更加有规律,进而提升物流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确定,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障整个物流体系能高效运转,而且层次分明。

2.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虽然每个企业的物流信息都非常重要,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对物流管理活动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信息依旧是终端信息。企业必须了解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质量。就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而言,虽然获得他们的信息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整个物流体系而言,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是各方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交互,就要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及时交换信息,提高信息交流质量,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及时知晓彼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另外,我们都知道现代物流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物流商品信息,还包括企业物流能力、服务水平、物流信誉等项目。比如以市场上最普通的商品物流为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某种商品后,都需要物流公司将该产品送到自己手中,这个运输过程一般要经历一天以上的时间。如果消费者要想知道自己商品的在途情况,就要通过快递单号查询物流信息,这个信息对消费者而言十分关键,要提升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信息的满意度,就必须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利用GPS、GIS、GPS、蓝牙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先进的物流追踪技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运输情况,进而提升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满意度。

3.培养供应链人才。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物流管理活动质量,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人才培养,为这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企业要加强人才需求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长期人才规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鉴于此,企业要制定更加便捷的短期规划人才需求方案,要结合对风险的系统评估来明确即时需求策略,使企业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出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人才盘点,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将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便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今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岗位。再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发布招聘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招聘网站等,让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的人员报名登记,然后对所有报名应聘的人员,从任职资格要求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年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供应链知识,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理各项物流活动。

五、结语

供应链一体化是时代的产物,旨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通常离客户比较远,无法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能使客户管理内涵得到拓展,所有物流活动在一条供应链中展开,使客户的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总之,在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实施物流管理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不断探索,以此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彦婷.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崔鹏飞.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10).

[3]王娜.现代物流之领军价值——浅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脉络和前景[J].中国包装工业,2012(7).

[4]李蓬实.曹牧.傅亮.浅析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J].物流技术,2012(3).

[5]刘继鹏.董国庆.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6]庄九如.物流战略管理的运作[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5).

上一篇: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区块链技术的由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