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0 15:51:46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1

关键词:口腔保健;口腔卫生指数;作用体现

         口腔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牙健康是牙、牙周组织、口腔邻近部位及颌面部均无组织结构与功能性异常。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龋病、牙髓病与根尖周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颌面部疾病、牙齿缺失这些都是我们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院临床当中我们对患者开展口腔教育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个工作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为了验证我们进行这一工作的效果,特对我院600例口腔疾病患者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看,对其干预效果跟踪观察,总结归纳出一下心得。

        1  研究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于2004~2010年这一阶段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大概600人次,男女所占比例相同,年龄分布大致为6岁~20岁100例,20岁~25岁350例,46~66岁150例。

        1.2 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所有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调查,等全部问卷填报完整后后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检查的过程都是由资深口腔医师采用新探针、平面口镜、牙周探针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的。把所有问卷人的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口腔健康检查的结果填入统一设计的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诊后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另外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口腔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所有口腔病患者再做一次完整的复诊调查,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方式与第一次的完全相同。

        1.3 在口腔疾病当中口腔卫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一般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口腔中具有代表性的6 颗牙,16、26、11、31 的唇颊面及34、46 的舌面。作好相应的检查记录计算出口腔卫生指数(OHI)。OHI是用以衡量人们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其计算公式可归纳为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可以总结为: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 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2/3 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总结为:0= 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 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所有牙面的1/3~2/3 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 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1.4 对于调查数据的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时认为该值为低值;OHI值达到4或5时认为该值为高值;中间值为2或3。

        1.5 对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中的χ2检验来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调查的结果

         通过我们把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口腔教育干预前后的口腔卫生OHI高中低值分布列成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最终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患者OHI高中低值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3.40,P<0.01),而对照组第一、二次检查差异

[1] [2] 

无显著性(χ=.,P>.);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第二次检查结果更是有明显的区别(χ=.,P<.)。

    对此次研究的讨论

        . 对于口腔健康教育而言,口腔保健可以大致认为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从心理上主动采取措施,注重自己的口腔健康的行为,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果医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口腔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对口腔疾病患者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和信息传播等方式,来最终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那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在目前社会来说牙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如龋齿的严重性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就我国国内的状况而言,平均患龋率大致为%左右,牙周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以上,口腔疾病的防治形势可以说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如何控制口腔疾病,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尽快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不断完成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口腔医学的目前最红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所在。

        .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在所有患者中普遍存在护牙用品的选择和刷牙方法、时间上科学性极差,甚至存在很多的误区。如本次调查中使用牙签的比例可以达到%,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牙签的使用不仅会造成齿缝的扩大,而且也存在这很大的卫生隐患。同时大多数患者还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在牙膏的选择上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后我们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重点就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确选用护牙用品,如保健牙刷、含氟和盐的牙膏、牙线,对于牙签的使用必须节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技巧,在刷牙的方向、力量、位置、时间、次数都要加以引导和指正。

        . 对于所有的口腔疾病患者来说就诊不仅是一个医生医治口腔疾患的过程,同时也是患者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这个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口腔患者自身的口腔卫生保健行为不单单是服务于它本身,所有这些好的习惯对其家人和周围的任何人都能发生直接的影响,他们既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口腔健康的传播者。广大的口腔医护工作者应及时纠正口腔患者固有观念中的误区,促使其积极参与口腔保健活动,主动地向每一位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重视口腔卫生保健,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对于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工作意义。

        就医学来讲可以认为它是一门实践科学,口腔医学尤为突出。在临床实践阶段,如何使发挥出我们医生已学的口腔基本理论知识并用其指导实践工作使我们真正运用这么科学的体现。虽然我们注重临床前期实验能力的训练,但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普及是我们开展人文关怀治疗的新举措。通过文中的实验数据总结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口腔保健知识是我们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继续完善的新领域,需要我们几代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2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三合一"护理液; 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典型病例以皮肤斑丘疹和口腔溃疡性损伤为特征性病变,90%以上患儿有口腔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口腔内有大小不一的疱疹和溃疡,主要分布于舌、峡黏膜及硬腭等处,唇齿侧也有发生[1]。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 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2]。因其存在明显的灼痛,患儿出现拒食,由于进食减少,患儿的营养状况欠佳,引起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病程延长,甚至病情进展迅速,而导致死亡。故如何使患儿口腔溃疡迅速愈合和尽快进食,提高机体抵抗力显得极为重要。我院护理部不断规范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方法,采用"三合一"口腔护理液治疗口腔溃疡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7 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52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9例,年龄1~5岁,都有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点个数为1~8个不等,溃疡面多见于舌、颊黏膜及硬腭处,伴有流涎、发热。将其随机分为成试验组80例,对照组7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方法

1.2.1 含漱方法 对照组:三餐后30min用0.9%盐水100ml加病毒唑0.1含漱。含漱方法:吸入漱口液5ml,在口腔内停留约30s,并鼓动两颊,让漱口液与黏膜充分接触后吐出,如此反复5次后,于0.9%盐水漱口。含漱不少于5次/d,即在晨起、睡前及三餐后必须进行含漱,含漱时间不少于30s/次。

试验组:三餐前30min,先用0.9%盐水漱口后(含漱方法同对照组),局部喷入1ml漱口液(0.9%盐水100ml加0.1%利多卡因5ml及胰岛素4U);晨起、睡前及三餐后30min 0.9%盐水漱口后,再用病毒唑0.1、复合 VitB 10片(碾成细粉末)、甘草锌1.5调成稀糊状的自制的"三合一"口腔护理液均匀涂于溃疡表面,5 次/d,涂药后叮嘱患儿家属30min勿进食、进水,并给予饮食指导,嘱家长在疾病期间宜给清淡、温性、易消化的食物,切忌食用冰冷、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每日口腔护理后评估溃疡面演变情况,并做好记录。5 d 后评定疗效。

1.3疗效判断方法[3] ①显效:口腔溃疡面愈合,患儿能进食,体温正常;②有效:口腔溃疡面积缩小,疼痛减轻,患儿不哭闹,体温下降;③无效:病灶无改变,拒食、流涎未能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 检验。

2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为5~6d,对照组则为7~10 d,平均缩短了2~4 d。试验组患儿未发现任何过敏反应或者其他不良反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两组对比经x2检验P

3讨论

3.1手足口病导致口腔溃疡的原因 手足口病是全球儿童传染病,以夏秋季易流行为主,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亦出现爆发流行报告。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糜烂,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4]。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 (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引起[5]。手足口病患儿患病后因免疫系统中免疫调节因子的异常分泌和合成,能引起机体出现病理性紊乱,从而出现口腔溃疡[6],引起患儿疼痛、流涎拒食,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3.2口腔护理液的作用 据相关的药理研究报道,利多卡因是中等作用和时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可吞服,它的组织弥散力和黏膜穿透力较强,发挥作用快,维持时间长,对血管无明显影响,可用于表面麻醉,阻滞痛觉传导,涂抹于疱疹糜烂表面可起到局部止痛的作用;而胰岛素能促进转氨酶作用使丙酸生成相应氨基酸,使之形成tRNA 和mRNA进而合成蛋白质[7],抑制蛋白质分解,防止组织生腐溃疡,生肌生新,加速溃疡愈合[8]。有研究报道,胰岛素与利多卡因配伍还具有协同作用[9];病毒唑为广谱常用抗病毒药,口服吸收迅速,能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的复制;甘草锌片略有甜味和轻微的涩味,其中锌在免疫系统的形成、稳定调节及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可增强T细胞及吞噬细胞功能,具有抗菌及抑制病毒作用[10],促进损伤粘膜再生和加速糜烂面愈合,同时锌与体内多种酶尤其是消化酶活性有关,可增强食欲,长期服用不引起主要脏器的微量元素改变,且甘草锌对各种口腔糜烂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1,12];复合维生素B片含有VitB1、VitB12、 VitB2、叶酸等,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黄酶类辅基成分,也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

国内报道口腔护理液各不相同,效果不一。本研究所采用自制的"三合一"口腔护理液,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通过喷雾加涂抹的方式,在餐前及餐后对患儿进行双重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述,手足口病所致口腔溃疡,在常规抗病毒及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口腔实施喷雾及外涂"三合一"口腔护理液双重干预,与对照组的口腔护理相比较,效果更好,安全性高,更能缩短治疗周期,患儿更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颖,盖中涛.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7):113-114.

[2]施春梅.手足口病口腔炎发病特点及防治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3):271.

[3]华丹,君,叶晶,刘庭光,李芳. 六神丸加蜂蜜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0):111.

[4]潘家华.《实用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5]叶荣夏,张永乐,潘克女,童永喜.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16型病原体检测在手足口病流行中的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7): 1295-1296.

[6]杜潘艳, 赵军.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27(11).

[7]沈会领,陈艳霞.胰岛素、制霉菌素漱口液治疗放化疗型口腔糜烂疗效评价[J].《河北医药》, 2009,31(9).

[8]吴,赵秀杰,陈瑞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糜烂98例[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

[9]马卫国,朱本章.胰岛素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24(3).

[10]刘树立.复方氨酚那敏颗粒合并伊甘锌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 2):11.

[11]郝旭华,刘斌.甘草锌与维生素B2联合治疗中年复发性口腔糜烂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9):959-960.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3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15~82岁,平均31.4±9.5岁;病程3~20年。对照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16~78岁,平均34.3±9.3岁,病程1~1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唇、颊、腭、舌、齿龈部位一处或多处溃疡,圆形或椭圆形,底浅、灰黄或灰白色,边缘整齐,局部红肿,自觉烧灼样疼痛,语言、饮食受影响,唾液增多,排除其他伴有疾病。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片200mg,复合维生素B片2片,3次/日,强的松10~20mg,1次/日。溃疡局部给予冰硼散局部涂撒,1日数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中医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药物组成:甘草30g,人参25g,黄芩25g,干姜25g,半夏30g,大枣15g。水煎服,日1剂。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口腔溃疡终止复发1年以上;②显效:口腔溃疡治疗后6个月内不复发,或总间歇时间(评价时段无溃疡时间总和)延长和总溃疡个数(评价时段溃疡复发数目总和)减少;③有效:总间歇时间延长和总溃疡个数无改变,或总间歇时间无改变和总溃疡个数减少;④无效:总间歇时间和总溃疡个数无改变。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中痊愈30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60例中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两组相比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5个人中即有1人至少发生过1次溃疡,且不论男女、年龄、人种均可发生。目前,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复发性口腔溃疡可分为3类:①轻型: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愕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附着龈及硬腭等角化黏膜很少发病。初起为局灶性黏膜充血水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mm。②重型: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炎或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故也称复发性瘢痕性口疮。该型约占8%左右。好发于青春期。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状,可深达黏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织,直径可>1cm,溃疡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③疱疹样溃疡:亦称口炎型口疮,约占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10%左右。好发于成年女性,好发部位及病程与轻型相似,但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

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口腔黏膜中最常见疾病之一,一般报道其患病率接近20%。不同年龄段的人均能发病,有研究显示发病年龄2~78岁,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口腔溃疡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口腔溃疡是多病因疾病,有的认为是细菌或病毒引发溃疡,有的认为是缺乏维生素引发溃疡,也有的认为口腔溃疡与免疫力低下有关,还有的认为口腔溃疡与肾虚有关等等,总之目前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一种方法是对所有口腔溃疡患者都有效的。口腔溃疡祖国医学称“口糜”。溃疡表现、好发部位和病程等基本上都与复发性轻型口疮相似,但口腔溃疡面积可能稍小,而口腔溃疡数目明显增多,常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而成口炎形式。口腔黏膜有较广泛的充血发红及炎症反应。疼痛较轻型口疮明显,唾液增加,可能会伴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1,2]。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征。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黏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黏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是黏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黏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前阴、还包括泌尿系黏膜乃至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黏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黏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临床上,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何处黏膜病变,均可导致患者心烦不眠,这可能与黏膜对刺激敏感有关。

本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杜海林,孙秀美,赵彦华.口腔溃疡药物疗效治疗对比.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5(2):126.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4

关键词: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临床特点及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主要是临床中颌面部、口底区及颈部软组织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漫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1]。正常颌面部由于结缔组织及脂肪较为疏松,各个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细菌感染侵入颌面部的潜在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坏死溶解液化,最终形成脓肿腔隙[2]。患者主要表现为感染区皮肤红肿、发热、触痛等临床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感染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昏迷死亡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3]。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总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针对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57.45±3.26)岁;腮腺咬肌间隙感染19例,眶下间隙感染7例,颌下间隙感染7例,颏下间隙感染6例,舌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2例,其他部位间隙感染2例;咽部疼痛伴吞咽困难27例,颌面部软组织肿胀隆起42例,颈部肿胀隆起2例,张口受限21例,发热26例,呼吸困难2例,胸痛2例。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资料不完整及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4]。(2)原发性凝血障碍者;(3)肝肾功能不全者;(4)合并有非颌面部间隙感染因素的重症感染者。

基础治疗:充分休息,保持病房清洁和食品原料卫生。同时尽量避免颌面部的运动,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代替喂养,避免食物咀嚼。同时,禁止患者自行进行局部热敷或物理挤压,以免操作不当加重肿胀或导致炎症扩散,从而避免因口咽肿胀梗阻而窒息的风险。

方法: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室检查、切口选择及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经病因分析后表现为牙源性感染37例,表现为腺源性感染6例,外伤后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感染2例。实施以下治疗方案:在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立即给予患者足量的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为患者实施奥硝唑+头孢呋辛酯抗炎对症治疗,对于头孢过敏患者实施奥硝唑+盐酸克林霉素抗炎治疗。急诊局部麻醉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44例,按照脓肿腔隙形成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切口长度应以示指可探入脓腔并可以充分分离脓腔为准(一般2~3 cm),切口选择在下颌骨下缘、颏下、口内前庭沟等部位。切开至脓腔后自切口探入示指或者血管钳充分分离脓腔,使得各脓腔间隙相互连通,并能够使脓液无阻力地顺利流出,所有脓腔均充分探查之后使用生理盐水、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实施交替反复冲洗干预,放置一根或多根橡皮管引流条,并固定在切口部位,切口无需缝合操作。术后为患者继续实施常规的全身抗炎支持治疗,结合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使用种类,每天冲洗患者切口处的脓腔及更换敷料,平均换药时间9.4 d,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8.1 d。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治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结果4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实验室检查显示,48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显著上升,平均值在(13.52±5.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在(83.63±3.47)%。所有患者实施血液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后,结果有细菌培养生长39例(81.25%),无细菌生长9例(18.75%)。其中培养出革兰阳性菌23例(58.97%),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例(41.03%)。经系统性疾病分析后发现,伴随全身系统性疾病同时存在患者42例(87.50%),其中糖尿病32例(76.19%),高血压4例(9.52%),糖尿病伴高血压3例(7.14%),肝功能不全2例(4.77%),肾功能不全1例(2.38%)。

48例患者的诊治效果分析:48例患者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治愈48例;平均住院时间(10.35±1.56)d;治愈出院患者48例在住院过程中,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44例,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为改良手术切口15例,引流通畅度较好,愈合后留有的瘢痕面积较小,患者满意程度高。

讨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其不同部位感染存在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咬肌部位受炎症的影响,患者的肿痛感非常强烈,并且伴有张口困难的症状;而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内侧出现明显的压痛肿胀,且伴有张口受限,该症状患者多伴有冠周炎反复发作病史或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史;眶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唇底部肿胀波及鼻侧,鼻唇沟消失,且波动感较为明显,患者眶周出现肿胀;颌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颌下区凹陷消失,且伴有明显的肿胀现象,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较为明显,临床检查易诊断、易确诊。在临床实践中,该病症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致病菌,以往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待细菌学结果出来后,采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氧菌主要致病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临床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属于一种起病较急、进展较为迅速的口腔颌面部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5]。若不及时给予患者系统及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感染扩散,引发重症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口腔颌面之间结缔组织松软,存在着较多相互连接的潜在间隙,感染极易向邻近组织间隙蔓延和扩展,常累及多个相邻间隙。眶下间隙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感染;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时,感染更容易向颈部锁骨方向发展,严重者可达胸上部甚至向纵隔扩散,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纵隔炎或纵隔脓肿、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道困难甚至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6]。

临床报道显示,引发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最为常见的原因为牙源性感染,龋坏、根尖周炎、冠周炎等为主要感染因素[7]。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根本原因为细菌感染,较为常见的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8]。但随着临床中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提高,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厌氧菌检出率不断增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属于混合感染,同时以多重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诊治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其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加压后波动感明显,可见脓腔等,对于多个间隙感染或者深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应给予CT或者MRI进一步明确脓腔位置及范围。在临床治疗中脓肿形成后,一般为患者实施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该手术方式能尽快排尽炎性脓汁,以免更多的毒素进入血液,不仅能避免炎性病灶的邻近性蔓延,还会有效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切开引流优先遴选患者皮肤发红,且波动感最显著的地方切开,如果单切口无法贯通各感染间隙,需实施多切口内外同时引流。对于重度感染者来说,在切开引流术实施时,应采取广泛性切开,以便全面铲除感染灶内的坏死组织,并将组织结构彻底分离,以实现减压、引流和通气,遏制颌面部厌氧菌滋生。在引流术结束后应实施脓腔的每日冲洗,及时更换敷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手术需求等选择联合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在药敏结果得出之后,对抗生素的用药方案进行重新优化[9]。

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全身感染导致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来说,多数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由于该类型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患者一旦感染炎症就会迅速浸润到其头颈部。由于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和脂肪较为疏松,并且周边的血管较为密布,再加上此类症状患者的末梢血管内具有大量的糖分囤积,会导致其面部细菌迅速繁殖。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其血液具有较高的黏度,且血流缓慢,不利于吞噬细胞的及时输送,且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细菌获得了良好的温床。因此,如果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患者,症状更加严重且病程较长,针对此类患者,应加以重视,邀请内分泌科医生及专家进行会诊,确保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状态内,再进行针对性的颌面部感染治疗,对此控制患者血糖、预防并发症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其次,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由于该类型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及抑制自体免疫,因此,该类型患者一旦出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情就会较危重,且病程期较长,故对于该类型的患者应加强重视,邀请风湿免疫科专家会诊,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部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48例患者治愈;44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表现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下降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15例改良手术切口。由此可见,与其他方式相比,切开引流术不仅有利于降低瘢痕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由于起病急、发展快,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结果、脓肿切开引流等方式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康,谢春,周姮,等.伴与不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J].口腔医学,2019,39(3):231-234.

[2]吕光.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5(4):7-9.

[3]王冰,刘宁宁,龚忠诚.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0,36(2):152-157.

[4]Chun-Mei Li,Chen-Lu Xie,Shuang Hu,et al.Clinical value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J].Huaxi kouqiang yixue zazhi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19,37(1):62-65.

[5]马文慧,唐伟丽,史婧怡,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血常规和细菌学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9,33(1):5-9.

[6]Al-Sebaei MO,Jan AM.A survery to assess knowledge,practice,and attitude of dentis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Saudi Arabia[J].Saudi Med J,2016,37(4):440-445.

[7]Kamat RD,Dhupar V,Akkara F,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dontogenic maxillofacial infections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an institutional Study[J].J Korean Assoc0ral Maxillofac Surg,2015,4l(4):176-180.

[8]黄芳芳,田玲,韦静,等.第三磨牙来源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0,30(4):234-238.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5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临床特征 脓肿切开引流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17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进展较快的面部常见疾病。若耽误治疗时机,易引起脓肿,经血管神经扩散作用,导致败血症等较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张口受限、吞咽疼痛等,全身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2]。2008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50例,进行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40~86岁,平均70.45±3.45岁;于发病后5~15天入院,平均收治时间9.85±1.05天。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主48例,其次有腺源性感染16例、损伤性感染10例、血源性感染4例和医源性感染2例。临床表现为颌面部或颈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发热等。合并高血压病20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

治疗方法:两组首先均给予足量抗生素静滴,以青霉素、头孢类为首选,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然后对照组采用开髓引流术,通过开髓、去髓术行减压引流。治疗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并采取冲洗换药等常规处理;对于已切开引流且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者,采取增加引流或扩大切口等措施,保持通畅引流。

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完全消失;②无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无好转[3]。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与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P<0.05代表差异显著。

结 果

总有效率:两组都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有效32例,无效8例,有效率80.0%;治疗组有效39例,无效1例,有效率9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白细胞计数对比:经过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都有明显降低,同时两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并发症情况:两组各有2例发生败血症,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指颌骨周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多为根尖周炎和冠周炎引起。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4]。本组病例从发病初期的牙疼或牙龈肿胀发展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这与感染初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全身状况差,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有时如诊断不明确,会影响治疗效果,有这样一些患者,他们颌面部皮肤有一瘘口,在某些医院作反复外敷等治疗不见效。作X线检查,可见到明显的病灶牙,经处理病灶牙合瘘口迅速愈合,所以在治疗时分清病因很关键[5]。病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6]。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7]。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都有明显降低,同时两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各有2例发生败血症,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总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起病急,多为牙源性,脓肿切开引流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仙芝,丁小勇.颌面部间隙感染2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0(2):9O.

2 陈旭兵.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5例治疗体会[J].实用老年医学,2007,2(6):22-24.

3 吴国荣.8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5(9):147.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6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微创

【中图分类号】R7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86-01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非常复杂,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变态反应、鼻腔鼻窦解割学异常为三大主要因素[1],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可使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紊乱,引起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一观点为鼻科学工作者所共认,且其病理改变是长期而不可逆的,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12月来采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23―65岁,病程0.5―20年。临床表现:持续链或间歇性鼻堵,黄涕伴有头痛、嗅觉障碍等症状。鼻内镜示中鼻道或(和)嗅裂有脓性分泌物,CT检查鼻窦低密度影。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CT水平位和冠位扫描、鼻内镜检查。53例病人,全部全身麻醉,术中由麻醉科配合采用控制性降压。其中有4例有前期手术史。手术在奥林巴斯的耳鼻咽喉冷光动力摄像系统下进行。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按Makellin术式进行手术。中鼻甲处理:泡性中鼻甲只切除其外侧部分,保留内侧,息肉样变切除息肉样变部分,反常曲线者予骨质移位或切除下缘部分。对钩突予完整切除。筛泡肥大或息肉样变者予筛泡切除、开放筛窦、切除息肉及病变组织,正常之筛房应予保留。对上颌窦、额窦、蝶窦病变者疏通窦口,清理病变组织,对窦腔内脓块,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上颌窦口扩大到1.5-2cm。手术结束前鼻内镜下常规窥视判断整个鼻腔通气情况,不满意者,对其相应结构进行适当的微处理,以保证窦腔引流通畅。术后常规用膨胀海绵填塞, 48 h后取出,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止血剂,抗生素应用4-5d。鼻腔填塞物取出后,1-2天出院,出院前清理鼻腔1次,出院后1、2周复查清理鼻腔1次,以后10―15 天复查1次,一月后15天复查一次。随访0.5―1.0年,期间对鼻腔黏膜水肿组织者应用长效激素鼻腔局部喷用,较重患在鼻内镜下清理。

1.3 疗效评定

根据鼻内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海口标准(1997) [2]及患者主观感觉症状及体症,将疗效分为3类:治愈:鼻腔通气良好,无鼻涕或少涕,头痛及头昏等症状消失,术腔完全上皮化。好转:有轻度或间歇性鼻塞,涕减少,临床症状改善,鼻内镜检查术腔基本上皮化。无效:鼻塞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流鼻涕,头痛头胀等,术腔有粘连、窦口闭塞或息肉复发。有效:为治愈例数加好转例数。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根据术后随访及鼻内镜复查情况,按ESS海口标准,本组53病例中,治愈49例,占92.45%,好转3例,占5.66%,无效1例,占1.89%,总有效率占98.11%。

3 讨论

鼻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腔隙,每一结构对维持鼻腔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尤其窦口鼻道复合体。这一解剖部位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前筛房、筛泡、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因其解剖部位的特异性,易受到鼻、鼻道疾病的侵犯,造成此区的通气、引流障碍,导致周围解剖结构受累,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3]。鼻内结构的畸形可能是多种鼻及鼻窦疾病的发病基础[4],鼻腔结构异常,可出现鼻腔空气动力学的改变[5],引起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障碍,分泌物潴留,损害黏膜上皮,破坏黏液毯功能,出现结构异常性鼻窦炎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长期鼻塞、流鼻涕、头痛、头昏、头胀、记忆力减退、嗅觉障碍等,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进行多结构的合理矫正,彻底清除病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黏膜和组织,以恢复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术前应用鼻内镜进行检查、CT扫描,全面了解鼻腔鼻窦的正常或异常情况,对异常结构性鼻窦炎的诊断尤其重要,可避免误诊误治。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处理:泡性中鼻甲只切除中鼻甲外侧,保留内侧部分,反向偏曲者,行骨折移位或切除前下缘部分,有息肉样变者切除息肉样变部分,行中鼻甲成形。钩突无论正常与否完整切除。对肥大的筛泡或息肉样变,切除筛泡及病变筛房,清理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的筛房。额窦、上颌窦、蝶窦病变,给予疏通窦口,清理窦腔内病变组织,上颌窦口以通畅为度,不应过度扩大,窦腔内脓块,可自窦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影响鼻腔和鼻窦通气与引流的因素很多,鼻腔和鼻窦的通气是―个整体,鼻窦的通气建立在鼻腔通气的基础上,在手术改善鼻窦症状的同时,必须注意鼻腔通气的改善,因此手术结束前,在鼻内镜下检查鼻腔,对整体透气功能及鼻窦通气引流进行评估,有鼻腔通气畅通程度不满意,则对相关结构进行微处理,达到满意为止。建立严格的定期复查随访制度,定期清理鼻腔,对不可逆的早期病变,尽早在鼻内镜下予以清理,促使术腔完全上皮化,防止复发,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寞炎鼻息肉疗效显著,但是疗效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组32例鼻内镜下多结构微创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性鼻窦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到100%。在进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对鼻腔异常结构的合理处理,不仅改善了鼻腔通气功能,同时解决鼻道、鼻窦、嗅裂的通畅,对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降低粘连,改善通气引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是治疗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态,1998,33(6):134_135.

[3] 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8.

[4] 欧阳顺林,田湘娥,肖健云等.鼻肉镜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性慢性鼻炎[J].中国内镜,2004,10(11):21.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7

小儿口腔溃疡是小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小溃疡,单个或多个散在,多发生在唇、颊部,其次是舌尖、舌边缘及牙龈等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溃疡平坦,中心微凹陷,表面呈灰黄或灰白色,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小儿疼痛难忍、哭闹不安、难于进食,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科自2005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康复新液对28例小儿溃疡性口腔炎进行治疗及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56例,男44例,女1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为8岁,均为我院住院患儿。临床表现为唇内、舌、颊黏膜等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边界清楚,局部疼痛,淋巴结肿大,拒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40℃多见,所有患口腔炎患儿均符合《儿科学》第5版的诊断标准[1]。将病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清洗溃疡面,清除分泌物及腐败组织,再用无菌干棉球吸干创面。治疗组用无菌棉签蘸取康复新液涂于创面,每日4次,另加口服康复新液,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西瓜霜喷雾,其次数与护理时间与治疗组相同。两组采用相同的抗感染及支持疗法。

3.疗效标准

显效:涂药后2~5 d口腔溃疡面消失,疼痛消失,饮食、体温正常;有效:涂药2~5 d口腔溃疡面缩小,疼痛减轻,饮食好转,体温正常;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经SPSS13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0.31,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过程两组均未见药物毒副作用。讨

康复新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 含有WHF(多元醇类、表皮生长因子)、粘氨酸、粘糖氨酸及多种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消肿、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肉芽组织增长, 加速病损组织修复,加快坏死组织脱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3]。口腔溃疡是小儿多发病,发病原因除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常使小儿因疼痛出现拒饮、拒食,用西瓜霜喷雾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快控制病情,使病程迁延。康复新液外敷或口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迅速修复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4]。该药无异味,无刺激性,可口服或外用,涂药后创面有凉爽感,患儿易于接受,治疗中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该药治疗口腔溃疡方法简便,疗效明确,可作为小儿口腔溃疡的理想药物疗法[5]。

参考文献

[1]张雪岚,唐吉荣,郑肇敏.喉风散与思密达交替治疗小儿口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4):298.

[2]卢拱照.儿科学及护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55.

[3]高黎黎,王鲁平,李光辉.康复新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1390.

[4]姚秀琴,赵海剑,杨爱仙.康复新液在放疗后皮肤黏膜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2,9(6):6.

口腔组织病理学总结篇8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7.5.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81-03

皮瓣修复属于面部修复术的其中一类修复方式,皮瓣是由皮肤的全厚层淤积皮下组织构成[1]。游离皮瓣移植是将一块离体的皮瓣,经由小血管吻合技术将皮瓣的血管与缺损部位的血管吻合,立即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应与静脉回流,进而实现移植部位的永久性存活[2]。由于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操作的程序较多,且需要应用到的手术器具也较多,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做到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中辅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过程;术后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基本护理及维持手术效果相关护理等,确保维持患者的修复效果,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为此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70例患者中男58例,女12例;年龄25~69岁,平均(45.0±10.6)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临床诊断标准。

1.2 手术方法

手术过程具体为:首先对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创面进行彻底的清理,将缺损部位处存在的异物妥善去除后实施创面止血处理。在清创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只将失去活性的组织进行剪除,创面边缘相对较为整齐,无感染的组织可以不予剪除[3]。随后制备皮瓣组织。按缺损范围设计皮瓣大小与形状以制备股前外侧皮瓣,分离、切取皮瓣时,需要优先考虑解剖皮瓣的微血管穿支,再沿该皮穿支,向近心断解剖分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伴行静脉,注意保护神经。皮瓣从股动脉断蒂后,拉拢、缝合股部切口[4]。皮瓣移到口腔后,将皮瓣先与口腔组织缺损周围的正常组织缝合、固定数针后,再进行微血管吻合,将股外侧动脉降支及伴行静脉与甲状腺动、静脉,面部动、颈外静脉端侧吻合。血管吻合畅通后,观察皮瓣血动情况10~20 min,吻合成功后关闭口腔颌面部伤口,完成手术治疗,将患者送至病房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护理。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的内心疑虑进行掌握,并对其进行专业性讲解,同时对手术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对患者进行介绍,劝解患者的紧张心理,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过程,提升手术效率。第二,口腔护理。手术前期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卫生处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双氧水进行含漱,减少口腔感染情况发生。第三,手术皮瓣准备。术前皮瓣准备需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手术区以及供皮区的皮肤护理,观察患者的皮肤周围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则及时与医生沟通[5]。第四,术前训练与膳食指导。给予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告知,同时需要提醒患者注意休息的卧位以及不可用力大小便等事项。膳食指导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进行清淡饮食。

1.3.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期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再次确认,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进行掌握,另外告知患者手术基本过程及手术室环境,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慌心理。给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确保患者的心率、血压平稳。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口腔内分泌物进行处理,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术中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护理,尤其是针对自身伴随疾病的患者,需要对血压与血糖等指标进行控制[6]。

1.3.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过程包括护理、移植皮瓣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为避免移动或拉扯影响到新移植皮瓣的血运,可辅助患者进行无枕平卧休息,同时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头部两侧放置硬棉袋固定患者头部,预防其忽然移动牵扯手术切口。如患者出现四肢麻木等情况,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受压部位按摩。移植皮瓣护理过程可利用棉签按压皮瓣,后放松,在3~5 s恢复则为正常情况。术后1~3 d观察并记录皮瓣的运血状况,每小时1次,术后3~7 d,每4小时1次。针对张口困难患者,可利用开口器给予协助,利用手电筒照射进行直接观察。观察患者皮瓣颜色,如果皮瓣颜色呈现为紫色,且伴随细小水泡出现,可能为静脉血栓,如果皮瓣颜色呈现苍白或蜡黄,则可能是动脉供血不足。针对皮瓣处于口腔深处的患者,常规检查不能够适用,可利用棉签进行清理皮瓣分泌物,利用针刺观察出血情况,出血速度适中,颜色鲜艳则说明皮瓣正常[7]。基于手术对患者口腔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患者在1周之内口腔正常功能不能够恢复,因此需要辅助患者的对口腔卫生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避免对皮瓣造成损坏。术后会对患者的口腔形成一定的损伤,需要预防切口出现感染,针对可自行进行卫生处理患者,可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卫生护理知识讲解,针对口腔活动受限的患者,不能够自行进行卫生处理,可利用喉头喷雾器或30 ml注射器分别装置双氧水与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口腔,冲洗过程中利用电动吸痰器接吸痰管吸引,达到彻底清洗口腔的目的[8]。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结果与护理结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通过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后,7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恢复期出现伤口感染,在对其给予抗感染治疗与有效的护理后,感染问题得到改善,最终69例患者的皮瓣成活,其中1例患者由于静脉回流阻碍导致部分皮瓣坏死,总治疗有效率为98.57%。

3 讨论

3.1 治疗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为:通过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后,70例患者中,69例患者的皮瓣成活,其中1例患者由于静脉回流阻碍导致部分皮瓣坏死,总治疗有效率为98.57%。证实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针对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治疗的应用价值。

3.2 o理体会

(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一般护理与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由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多会对患者形成一定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在进行修补术的前期,患者担心面容受到损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因此在手术前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此类疾病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尤其是疾病所带来的疼痛,导致口腔内部活动受到限制,进而不能够对口腔内部进行有效的清洁,导致口腔卫生较差,同时由于患者需要不断的进食,容易引发细菌滋生,形成感染。而患者由于受到疾病带来的不适反应,导致其部分生活起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时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之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基本训练相关常识告知。(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会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切口,创伤后容易出现分泌物流出,容易造成切口感染影响手术质量,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其分泌物进行清洁处理。部分患者年纪偏大,自身伴随的疾病较多,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而这些合并症都会对手术效果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引起皮瓣血管吻合口血栓的出现,进而影响到皮瓣的成活效果以及伤口恢复。因此针对伴随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其血糖值进行有效的控制,针对高血压患者则需要给予降压处理,观察血压变化,在手术过程中维持正常血压值,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联合并发症情况。(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会将患者转移到病房,并进行工作交接,病房护理人员需要对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辅助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同时术后需要患者注意的是口腔内食物的滞留情况,避免皮瓣出现感染。术后引发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主要因素为皮瓣血运障碍或与口腔组织粘贴不紧,使得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由此侵入所致。另外,口腔伤口渗血与组织液淤积,也容易促使细菌滋生,形成感染。确保引流管道的畅通,维持持续有效的负压引流对消除死腔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后创伤较大,患者口腔内环境受到改变,导致其自动清理功能下降,而口腔内部伤口分泌物均是容易促使细菌滋生的环境,同样是导致伤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以说明对口腔给予有效的护理是避免伤口感染的重要护理环节。

综上所述,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且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军,郭俊梅,郭琦,等.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183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1):57-59.

[2]王德亮,李春明.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3,6(3):407-410.

[3]宋永青,谢艳霞.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5(1):80-81.

[4]吴素兰,夏丽霞.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7):435-436.

[5]赵梅,毕小琴,吴云龙.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护理[J].华西医学,2012,7(5):744-746.

[6]胡传宇,蒋梁,黄梅靖,等.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8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12):750-752.

[7]端莉梅,姚志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J].口腔医学,2012,7(12):758-759.

[8]尹英,邱翠华,曹书艳,等.多种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术后颊部洞穿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9(8):892-893.

上一篇: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范文 下一篇:建筑能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