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9 15:29:39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1

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践教学环节避免流于形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组织形式、考核办法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5%,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5%,使得学生明白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每门课程的每一章基本上都有对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留有记录,填写专门设计的社会实践考核表,指导教师根据该表反映出来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评定该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并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具体工作量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依实际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频度而定,从而确保教师能以较强的责任心踏实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以学生为本,多部门协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

教师带队的集体社会实践无疑是比较理想的社会实践形式,一年来我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达700人次。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时采取班级全覆盖、班内抽取部分学生、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优先的挑选原则,对实践进行全程录像,活动结束后制作成光盘,分发到班,让那些没能参与集体实践的学生也能有部分的临场感受,激发他们自己在方便的时候自行前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学生的每学期都多达数千人(我校2007级新生近7000人),考虑到经费、安全、实践单位的接待能力等限制因素,大部分的学生还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进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未能参与集体社会实践的学生主动去进行社会实践。在明确社会实践的课时和成绩所占的比例高达25%之外,还需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鉴于学生自己进行社会实践需要有合适的地方和时间,我校与共建单位达成协议,我校学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凭学生证自行到我校的任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虑到深入的社会实践可能需要较长的连贯时间和比较熟悉的素材,我校推荐学生利用学期中的国庆、五一长假、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在每次放假前,任课教师都向学生推荐一些实践主题并指明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在假期结束后上交社会实践考核表,教师批阅后评定社会实践成绩,然后再评定课程最终成绩,载入学籍档案。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6-03

一、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对各高校的调查数据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对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普查情况显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为2145名,专职教师1625名,兼职教师520名,专兼比例约为3.13∶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897名,占41.8%,专职教师845名,兼职教师52名,专兼比例约为16.25∶1;思想品德课教师1248名,占58.2%,专职教师780名,兼职教师468名,专兼比例约为1.67∶1。

1.职称结构:教授195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2%;副教授61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6%;讲师54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3.6%;助教27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6.8%。

2.学历结构:博士10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硕士5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2%;双学位1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0.8%;学士6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8.4%;无学位37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2%。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者33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0.3%;31~35岁者312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8%;36~45岁者76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6.1%;46~50岁者7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50岁以上者169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2%。

4.性别结构:男性49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4%;女性113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9.6%。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构成对比情况(见表1、2、3,以专职教师为例)

总之,通过上述资料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支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太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导致教学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多数高校都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有些高校的师生比例高达1∶410~650),特别是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大,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从总体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也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25∶1,兼职教师比例过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7∶1,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高。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超负荷工作,难以参加进修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为了效益和弥补教师不足,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采用合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上课,很难在授课时师生互动,只能单向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其学历结构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平均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少。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对一些高深难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职称结构与梯队建设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是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都不尽合理,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教授和助教人数少,分别为12%和16.8%,尤其缺乏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形成了“瓶颈”。因此,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过程,要想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上台阶,就必须走教师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上述这些情况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中更为突出,例如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73.4%的教师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教师更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年龄结构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要素,反映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也预示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和趋势。河北省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一度存在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在青年教师中学历和职称偏低,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到,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39.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36.9%,思想品德课为41.3%,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不尽合理的“年轻化”倾向。同时,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福利分配等方面,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甚至不合理的竞争,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从36~45岁和46~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来看,36~45岁的教师占54.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58.1%,思想品德课为50.8%),比重偏高,而46~50岁的教师仅占4.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6.2%,思想品德课为3.2%),比重太低,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年富力强、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情况登记表”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设置了独立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仅占所登记高校的21%,且机构名称不统一。第二种,只是在学校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机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占所登记高校的64%。第三种,没有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甚至有许多教师作为第二职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所登记高校的15%。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是瓦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活动不规范,经费不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管理薄弱等问题,因而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者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学时不能完全落实。另外,还有许多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按照本科院校不低于每生每年20元,专科学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的专项经费。致使许多学校教师难以参加学习进修、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更难以设立专项经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首先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当尽快把分散在不同专业院系的思想政治课组织机构和教师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规范机构名称。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应当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督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到课堂听课,共同探讨改进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常规,坚持不懈地进行。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建议通过以下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①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核定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总量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现象,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兼职教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②在职称结构中适当提高教授的比例,鼓励支持那些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快地晋升为教授,这样既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增强力量,还可以缓解副教授比例太大的超饱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③加快学历教育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应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升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此教育部今年6月25日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的达到30%以上。④高校应当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边工作边提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进修深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学活动。①要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不得聘用。新任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得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②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科部”教研组织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以及导师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③高校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保证每班不超过100名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教学,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减少或变相减少教学时数。④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保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⑤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其教学活动,应当建立专门的省、校、系(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部级精品开放课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把科研搞上去,在学术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任务,通过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建设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思想政治坚定、教学业务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结构合理、“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S].教社科[2011]1号.

[3]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Z].教社科[2013]4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耿五群教授主持的省教育厅课题。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力求在现代化的高校中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加强和改进的关键。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稳步得到提升。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这主要是缺乏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

改革开放以前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既看重思想、政治工作,又不轻视经济、业务工作,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与经济、业务相脱离,并且出现政治凌驾于业务之上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论述了政治与经济和业务的关系,明确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将党的中心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结合,以党的中心工作为基础,融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发展空间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和服务国家的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展现其独特价值,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作出贡献。为了适应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并且十分重视维护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无知价值。3在为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创造的优良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服务性和生产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才能,生产出大批富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合力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开放的观念,效果有限,并且局面十分被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校内外的互动合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开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改善外部环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改善内部环境,将服务、教书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内外结合,有效的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起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该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局面。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五步教学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学生没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练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学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学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学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烦;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学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忧患意识,激励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学生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学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典型发言,总结提高。在第四个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总结提高阶段。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每篇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若干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评论,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运用。总之,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又各具功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是:学生课堂研讨和回答问题占20%,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等占10%。

要使五步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提问题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使学生有兴趣、有可能思考和回答。二是给学生以准备的时间。如果不让他们经过一些准备就进行讨论,就无法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课堂讨论就容易流入肤浅和形式主义。三是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和控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问那些想发言而胆子小的和没有发言积极性的同学,以便使更多的同学受到必要的锻炼。四是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教师既不能无原则地同意学生的观点,也不能横加指责,而应当运用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客观地指出这些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五步教学法的长效机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取得成效。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经验来看,要想五步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长期坚持下去,并产生效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必须在高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配套措施。主要是制定科学的五步教学法实施步骤、技术要领、注意事项等,形成规范和制度。二是改革考试制度,改通用的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考试比重,把课堂提问、讨论、发言、撰写心得体会等纳入成绩。三是建立科学的五步教学法效果评价制度。在高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实现五步教学法的要求改变过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讨论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价范围。在师生关系上,将师生课堂探讨问题、交流思想的“主—主”合作关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学形式上,将学生、教师之间的“群言堂”,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及教师的指导、点评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5-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同时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焦点也不断地涌现出来。然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仍有空白之处需要填补。下面笔者对这些焦点问题的研究结论做简要的述评,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理论成果概述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见表1。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

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1]。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2]。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3]。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4]。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5]。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2]。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6]。

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7],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8]。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9]。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1]。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二)注重评价反馈的研究

评价和反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必然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的。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问题出在哪里又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有赖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评价反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找出问题,调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各环节,克服不利因素,优化有利因素,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

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评价反馈的研究,对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应当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亚丹.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张捍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与实现途径[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4).

[3]王东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后现代困境以及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4]李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9-281.

[6]冯诗琦,龙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接受途径思考――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J].理论导报,2013(10).

[7]付有能,陈燕浩.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环境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3).

[8]陈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本次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了解高职学生对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满意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意见与建议。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科学性。调查方法为不计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回收问卷共101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比例达98%。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重庆七所高职院校2011~2012级的文、理科103名学生,调查主要围绕“目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学的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认识,共设计了22个选择题,每一选题都设有3~5个选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勤奋、品德,并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以及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认为对自己的成长相对有积极意义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这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理想与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利益选择上基本能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二)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上课、舆论媒体宣传占多数,并且有60.4%的学生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的占35.6%,而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2%,说明课堂仍然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的态度,只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三)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评价比较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仅有2%的学生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说明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并且有46.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生自己,要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

(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大多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调查中有43.6%的学生认为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就要选出更加实用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7.7%的学生则认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28.7%的学生则希望采用互动式教学。

(五)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我市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基本持认可态度的,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有19.8%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

(六)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看出我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着重从加强专题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

(七)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近一半学生赞成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30.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听学术报告来加强实践教学,11.9%的学生则赞同通过“三下乡”,搞社会调查,7.9%的同学建议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八)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认为“闭卷”占16.8%,“开卷”占20.8%,“写论文”占38.6%,“开闭卷相结合”占22.8%;在调查“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评定总评成绩?”时,学生认为“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思想表现结合起来评定”的占62.4%。由此可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查考试方法势在必行。考试内容要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采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法。

从前期我们的调研可以充分看出,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看,大多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爱国主义,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依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但同时少数大学生存在缺乏理想,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组织纪律性观念淡薄等问题。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学状况看,不仅存在着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缺乏对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指导和深层次思想问题的关怀以及实践教学的缺失、考核方式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思想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拓展、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进考核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召力,由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本课程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冠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

[2]2007 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高度认同主流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7-07-25.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时事政治;政治教育;重要性;策略

当代社会变化发展迅速,再也不能像过去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睁眼看世界,跟上时展的步伐。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知晓,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其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因此,借助时事政治促成政治教育的命题,显得格外重要。

一、借时事政治促进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 时事政治是政治教育的重要题材

所谓“时事政治”,简称“时政”,指当代潮流下短期内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包括国内时政和国际时政。时事政治是政治教育的重要题材,它能体现整个政治教育的大致走向,也是政治教育得失反思的重要依据。要让我国政治教育摆脱“假”、“大”、“空”、“套”的局面,就必须以时事政治这一现实为依据,罗列大量的事实以总结有效的经验。反之,如果一味以“天国”自居,盲目蔽塞自我,很可能会重复鸦片战争“落后遭挨打”的历史悲剧,更谈不上实施科学有效的执政教育了。因此,从立国、利民的角度说,时事政治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参考,我们不能脱离时事政治空谈政治教育。

(二)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会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发展。因此,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与时俱进的特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借助时事政治,实现教育目的。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同样的,一代有一代之政治教育,我们不能机械地将过去的一套完全沿用;当然,也不能完全抛开过去,凭空设置一套与实不符的政治教育思路,生搬硬套地借鉴过去或国外的政治教育经验。正确的做法是,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当前时事政治为教育的重要题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每一步教育方针,做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

二、两耳要闻窗外事――借时事政治促进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先进思想的指导不动摇

借时事政治促进政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宗旨,树立正确的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党的指导思想是政治教育的指南针,它保证了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可以使政治教育少走弯路。在先进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要以广搏的胸襟、睿智的眼光,做到“两耳要闻窗外事”,积极以符合党的指导思想的眼光去看世界、探究世界,了解并掌握新的情况,从而总结出有利于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放眼当下,还依然存在与党的指导思想背道相驰的思想观念,比如“”思想,我们应该引起警惕,尤其是在政治教育时要摒弃类似错误思想的干扰,还党和群众一片纯洁的政治教育的净土。

(二)坚持以国情为中心的原则不动摇

在中国,要借助时事政治实现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时事政治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万不能以国际时政牛头不对马嘴地搬到中国的政治教育上。当代中国的国情,可以通过国内政治时事获得基本概貌。我们知道,国内时政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各大领域并从一定程度反映这些领域的重大问题。因此,坚持“两耳要闻窗外事”的主张,实质与以国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坚持“两耳要闻窗外事”,以敏锐的眼光从时政中挖掘国情的基本要素;而国情是我国近期内的基本情况,以国情为基本原则脱离不开对时政的准确把握。

(三)坚持与时俱进和反思过去相结合

借时事政治促成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从时政中获得新的启示,还在于将时政与过去对比反思,总结经验,找到政治教育新的思路与出路。“两耳要闻窗外事”,成功的政治教育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它不可能是教条主义的粗编滥造,也不可能是经验主义的盲从武断。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大量时事政治的启发之上,坚持与时俱进,放眼当下和未来,同时不忘总结过去。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思维,让政治教育在时事政治的促成下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放飞政治教育的翅膀,收到应有的成效。否则,如果一味固步自封,玩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政治教育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

(四)努力形成良性循环、科学发展之路

借政治时事促成政治教育,反过来,良好的政治教育理论的熏陶与素质的培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清时事政治的本质。这样,让时政的学习与促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在于领导人们以正确的政治观、社会价值观去促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于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归属感去维护民族的利益与荣誉,在于树立新的精神风貌,促成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以时事政治促成政治教育的同时,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使民族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促使时事政治呈现新的面貌。如此,一个良性循环的连锁反应一旦形成,其力量不可估摸。

总之,我们要勇于突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限,继承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既要关注国际时事政治,更要关心国内时事政治。要借助时事政治促成政治教育,至少要做好这些:以党的先进的指导思想作为政治教育前进的指路灯;放眼于国内发展的基本情况,积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立足点;同时,要不断总结过去,参照现实,找出一条借时政促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最后,还应该让时事政治与政治教育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科学发展的道路。(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祝大桥. 时事政治教育课化整为零好[J]. 素质教育大参考(A版),2014(03).

[2]侯国高. 谈政治教育如何高效利用时事政治[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6).

[3]陈虹. 时事政治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思想政治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改革

一、开展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通过交换加速知识传播,促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时代在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从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学内容,在动态中完善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缺乏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师生的思想知识,潜在智力的交融。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增加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

由于思想政治课内容具体紧贴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更应该采取既生动形象、又富有理性思维的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处于主体地位,鼓励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以下特征:以材料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要求以学生自主活动达成目标。学生的活动包括外部的活动――感知、操作、言语、交往等;内部活动――认知、情感、体验、信仰等;集体的活动――全班及小组,学生及师生的互动等;思维的活动――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线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根据新时期大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最后达成教学目标。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讨论式方法有助于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要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指导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优化。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应该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分析。

在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中,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民主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理解,运用的不到位,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讨论式教学方法。

三、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方式操作注意点。

思想政治课讨论课教学的操作中应该注意:第一,灵活处理学习阶段法意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每一步的学习活动都是上一步学习活动的延伸,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打下基础;各阶段是一个交叉的、开放的、循环的过程。因此,每一步不是机械不变的,可以根据学习进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跨越式前进);教师的交流是随时根据课堂情况加进自己的意见、看法等,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第二,关注学生方面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程度,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识等与学生的个体努力程度是一致的。个别学生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注意就会拉大距离的,要加强个别引导启发。第三,注重多向的交流。讨论课的优势就在于各方面的观点的交流及交锋。师生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程度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讨论课中师生的关系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师生已不再有严格的界限,融合在一起,要敢于打破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崇拜。学生知识的内化也离不开学生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加强信息资料收集处理方法的指导。广博的信息是讨论课开展的前提,是知识内化的桥梁,是开拓思维的载体。讨论式教学扩大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各种新闻媒体讨论式,信息加工上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单一”思维。配合教学要突出思维方法的引导。学习过程的思维方式以归纳方法为主,强调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强调思维的结果;注意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具体与抽象思维,逆向与线性思维等。第五,保护结论的多样性,关爱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信息是多样的广泛的,学生的认识也是差异的丰富多样的,这也是讨论课的可贵之处,结论单一就失去了讨论课的价值。教师的评析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保护学生的思想火花。

四、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方式和程序设计。

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离不开教师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从总体而言,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认真准备

讨论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进行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讨论的准备主要包括:

第一,巧选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找准“引爆点”。提出恰当的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是搞好思想政治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讨论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如下要求:1)紧扣思想政治教材。讨论题目要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与教材的重点相吻合。2)贴近生活。讨论题目既要有时代感,又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应。只有学生所关心的“政治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3)难易适度。题目太难,学生望而生畏,讨论就无法深入下去;题目太易,三言两语完事,就会失去讨论的价值。第二,指导学生准备,构建“支撑点”。讨论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点”,否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陷入无聊的争论。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想政治教材,有针对性地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搜集有关资料。调研式的讨论还要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写出调查报告,讨论要按照要求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可信。

2、进行讨论

这是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最关键的环节。要使讨论有序进行,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

第一,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讨论要贯彻“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有时可由学生提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应产生于学生的调查了解之后。讨论最好

由学生自己主持,以造成一种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发言,要使那些学习成绩差、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教师不要对讨论横加干涉,应作为讨论的一个成员参与活动,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看到这是正常现象,千万不可冷言相讥,而要耐心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求得改正。讨论的结论并不一定来自于教师,可由学生(讨论的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既要让风筝自由飞翔,又要抓住手中的线。讨论不是放任自流,须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的具体表现是:

――诱导。在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或在讨论中对某一问题“浅尝辄止”、不愿再深入讨论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激发学生讨论欲望的“引爆点”,或来自于教材的重难点,或发生于学生思想上的疑点,或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热点。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或因认识角度的差异,或因不同观点的碰撞,或因理解层次的深浅,或因分析正误的迥异,或因评价标准不一,最容易引起争论。教师针对学生产生认识冲突的原因,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就会激发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热点问题讨论欲望,使他们产生“欲罢不忍”之感。

――疏导。在讨论之前或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如语言文字理解的障碍或时代背景材料的缺乏,讨论就难以展开或深入下去。此时,教师应耐心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其学习障碍。又如,如果将“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等命题拿来让学生讨论分析,就必须为学生扫除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提供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材料。否则,学生就会乱说一气。

――引导。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思想政治专题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讨论中,大学生常常把现象当本质,如把“官倒”等腐败现象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把美国总统选举当做民主的典范。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某种错误观点占据优势,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或欲擒故纵,暂时背离目标,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然后回到正确结论上来。

――指导。当学生缺乏讨论的组织能力和方法时,教师要细心指点,授之以法,精心培养和训练;当学生讨论“跑题”时,教师要及时校正,指明思维的内容和方向;当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点明问题的“定域”,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限制条件,避免无聊的争论。

3、延迟评判

课堂讨论结束,要进行总结和评判。以往,人们总是要求教师“及时总结”。其实,有时教师的“及时总结”会适得其反,即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提出“延迟评判”,就是于学生讨论产生反应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评判,而不是在学生产生反应时就及时进行评判。因为总结评判是讨论过程的自然延续,它必然要与讨论的兴趣、思维的激活等保持一致的频率,产生和谐共振。否则,学生刚刚兴起的讨论“热潮”就会低落,信息交流渠道就会受阻。再者,现在有的中学生往往带有一种逆反心理,明明是一个正确的评判,只因为是从教师口中说出的,就会被打折扣,被怀疑。延迟评判可以将学生由讨论而产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一段时间,避免过早评判的负效应。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讲明自己的观点后,学生一时想不通,应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切忌急于求成。

4、扩展延伸

上一篇:植树造林作用及意义范文 下一篇:低碳环保的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