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2:11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1

1 设施与条件

1.1硬件设施

我院急诊设有诊断室、抢救室、手术室、急诊观察病房等多个区域,标志醒目,布局合理。抢救车和抢救药品、空气消毒设施完备。

1.2 软件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完善:为保证急救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危重病抢救制度、接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绿色通道管理实施办法等、并将各项内容上墙,便于实际操作。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急救能力:急诊科采用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医教部策划,每季度举行一次以急诊科为首的、全院多科室合作的危重病人抢救演习,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通畅提供保障。医院由业务院长、医教部、护理部及相关院部职能科室组成行查房组,每月进行院长查房,疏通各个环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科主任对医疗质量把关,及时进行危重、难杂症病例讨论。领导重视:院领导设立固定急救医护队伍,每年分批派人员外出培训,为提高急救水平奠定了基础。购置各种医疗设备,为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救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 绿色通道的运作

2.1 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者;“三无”人群;特殊身份的患者。

2.2 程序

患者就诊,值班人员迅速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重大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教部及行政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在接待患者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主要问题,一定要有急救观念,做到先处理,后检查;或边处理,边检查。签署《绿色通道审批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患者即进入一体化救治,相关科室见到绿色通道印章优先检查;遵循急救原则,分诊检查,首诊负责;同时急救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如需会诊,被邀请科室人员在5分诊内到达,所有患者先进行急救治疗合各项检查,各科室不得延误时间。如需转入住院,入院处优先办理入院手续,如需手术,在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

3 体会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2

我院急诊室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病人来院急诊,要求看牙痛,接待他的是当班急诊主管护士,告诉病人医院没设口腔科急诊,可以去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病人不愿意,说“牙痛、面部神经痛”。急诊主管护士领他到神内科,神内科医生拒绝诊治,认为不是本科疾病。病人又气又痛,投诉到院总值班。

对这一件事,我们在急诊室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开始大家和当班护士都认为这样做没有错。但我们对当班护士说,那天是大雨倾盆晚上11点种,如果这位病人是你的家属或你的朋友,你会怎样接待他呢?当班护士想通了,她在讨论中说:关键是我没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件事并没有这样了结,我们以此为契机把“病人是宾客”的概念引进了连续两星期的学习讨论中。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概念。以病人为宾客,就是处处把病人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要服从病人的需要。我们提出:

·服务信条:让病人得到满意、健康。

·服务艺术:运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在每一项护理服务中,以自己沟通技巧取得病人家属理解、信赖。

·服务质量:无投诉、无差错,护理质量检查成级优秀,护士满意率达98%。

·服务效率:开设绿色通道服务。

生命是绿色的,我们把服务系列命名为“绿色通道”,通过自己的护理工作、护理服务,及时、有效地为生命开设畅通的通道。

首先,建立明显识别标志:为了让病人能在危急中找到急诊主管,有困难时找急诊护士长,急诊主管身着粉红色制服,急诊护士长身着天蓝色制服,同样象征着温馨和安全。

在“有困难找急诊护士长,有抢救找急诊主管,优质服务,真心奉献”的标题下,我们在全市首先把七名身着粉红色制服,五名身着蓝色制服护士长照片、工号和宣传栏灯箱安置在急诊大厅,营造为宾客服务的温馨环境,让病人踏实、放心。

开通红色呼救电话红色呼救电话安置在大厅,通向全院使急诊呼救畅通无阻到达全院每一个院室,在硬件上保证急诊抢救护士流程,身着粉色制服,胸佩醒目“急诊主管”红色胸牌的抢救护士迎接在急诊大厅,当救护车或危重病人来院时,急诊主管以最快的速度妥善安置病人。同时视病情需要为病人开放静脉、输氧、备血等抢救措施,及时救治,挽救病人生命。

设立专职服务员,专职服务员臂佩醒目绿色“服务员”袖章,站立在大厅专职护送病人做各类检查(如CT、摄片、化验)及会诊,收治病房、观察室,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无人陪伴病员代付费、配药、送上厕所。实行宾客式服务,让病人满意。

同时,以“共青团师范群体”为载体,在6个护理组开展创青年示范群体竞赛。示范群体要求为“三无”,即无服务态度生、冷、硬、顶、推现象;无服务态度不良投诉;服务过程中对病人不说一个“不”字。对急诊护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不能对病人回答一个“不”字,体现了待病人是宾客,要求护士设身处地尽自己所能,周到艺术性为病人服务。

我们提出急诊观察室实行病房管理化:基础护理落实;床单清洁整齐;护理书写规范;环境美化舒适;为病人提供热水及一日三餐。护士身着统一蓝色制服,佩有照片的上岗证。实行统一管理,定量管理,及每6位病人一名护工,减少陪客。

我院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频频被众多媒体报道。去年,急诊就诊人数与前年同期相比提高7%,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无发生一例护理服务态度不良投诉。通过180例抢救,成功率达87%以上。我院急诊护理质量在市卫生局今年上半年护理质量检查中获得满分。急诊科非难免褥疮发生率为零,急诊观察室病人陪客率仅为10%左右,住院天数比卫生局规定减少2.48。

在绿色通道服务开设第5天,急诊室成功的抢救一起80人大型亚硝酸钠食物中毒事件。由于迅速、有效、正确地医治,80名病人无一死亡(包括其中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第二天除留一名收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外,79名患者痊愈出院。

今后,我们将在护理人才培养上继续努力,我们安排急诊主管、监护护士旁听大学本科生有关课程与医生同步在国内、市内进修,掌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气管内插管、深静脉穿刺、心电图和呼吸机的使用等急救技术的急诊护理人才。使生命绿色通道更畅通、规范、高效。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3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诊绿色通道;临床应用价值

重症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之一,在临床上有病情复杂、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危害大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是现今颅脑损伤的难点,也是当今的治疗重点[1]。近年来统计表明[2-3] 时间是救治重症颅脑外伤的关键,只有快速给予积极准确的有效治疗才能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相关研究表明[4-5]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外伤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为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中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依据重型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共计98例,其中重型67例(68.38%),特重型31例(31.62%)。男53例(54.08%),女45例(45.92%);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7.4±17.3)岁。入院时GCS评分3-6分68例(69.39%),7-8分46例(30.61%)。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8例,高处坠落伤22例,工地砸伤14例,打击伤5例,酒醉摔伤5例,其他4例。经CT和 MRI 检查:颅骨骨折37例、脑震荡26例、脑干损伤12例、脑挫裂伤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其他损伤6例。硬膜外血肿41例,硬膜下血肿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内血肿9例,复合血肿7例,多发血肿5例。

根据患者不同救治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56例,对照组为常规通道救治42例。两组组间、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等非处理因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方案

1.2.1 现场急救与转运

为确保时间,实施120电话24小时监护制度。一经接到急救电话,火速赶往现场。现场及时实施急救和转运患者,同时向院内联系做好接诊患者的准备工作。抢救用药品、器材及急救车准备到位,做到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固定专用,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 院内急救治疗

所有重型颅脑外伤病例入院前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压、激素、止血药物。其中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应快速给予O2和静滴 20%甘露醇150mL,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呕吐者予清理口腔中呕吐物并吸痰;昏迷及小便失禁者立即给予留置导尿,并保持尿管通畅;血压> 200/100 mmHg 时,清醒者给予心痛定6毫克舌下含化,昏迷者则予速尿50毫克静注。入院后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在紧急处理同时反复做全身检查,如:B超、X线、生化、螺旋CT、诊断性穿刺等特殊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同时为重症患者入院后可能进行的手术提前做一些基础准备,必要时可请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直接来急诊科会诊,及早了解病情,初步制定手术方案,补充术前检查及准备,尽量缩短院内急救检查和转送入科的时间和距离。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从急诊室送达手术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得出两组患者急救、诊断及治疗情况。

根据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为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数据以 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比较,以P

2 结果

2.1急救与治疗时间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56例患者中,在接诊后 0.5 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12例,死亡0例;在接诊后 1 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24例,死亡1例;在接诊后 2 h内得到救治者20例,死亡2例;总死亡3例,死亡率为5.36%。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预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急诊绿色通道的开启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特别是专科治疗的宝贵时间,疗效显著。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生存质量,由于其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和诊断率低的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都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便于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重症颅脑外伤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早期给予及时正确处理非常必要[2]。对于GCS 评分为3—8 的重型颅脑外伤或者是GCS 评分为3—5 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后极短时间内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迅速恢复受损的脑功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基础。由此可见院前急救对重症脑血管病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的时限性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其在急重症病例救治中所展现的优势。

临床观察表明[4-5],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救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缩短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过去缩短,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有机结合了急诊科、CT室、神经外科和手术室四大部门,为重危伤患者在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提供了一套快捷有效的急救服务,充分体现了安全、通畅、规范、高效之优点。总结我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的体会有:⑴制定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健全急救组织,完善急救通讯设备;⑵ 急救专业扎实的医护人员的参与是保证实施高水平救治的关键;⑶ 院内急救走绿色通道,以人为本,挽救生命,体现救死扶伤精神,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⑷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伴其他相关疾病,多科协作,做好诊断制度,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⑸ 颅脑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交通伤害,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加强颅脑创伤的预防、干预和救治工作,减少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Liao K H, Chang C K, Chang H C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aiwan [J]. Surgical Neurology 72(2009)S2:66–S2:74.

[2] Simonsen L L, Sonne-Holm S, Krasheninnikoff M,et al. Symptomatic heterotopic ossi?cation after very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114 patient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J]. Injury,Int.J.CareInjured(2007) 38,1146—1150.

[3] Krakau K, Hansson A, Karlsson T, et al. Nutri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uring the ?rst six months after injury [J].Nutrition 23 (2007) 308–317.

[4]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5] 黄晓琴.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 3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83.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间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急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危重,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引起患者死亡。及时尽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达到开通狭窄冠脉,因此需要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心内科、介入科的密切配合工作,尽量减少急诊PCI准备时间,尽早恢复其血压供应,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经过急诊绿色通道、程序化护理路径顺利进行PCI治疗患者102例,年龄42~73岁,平均62.53岁,记录急诊平均停留时间35min。2013年7月~12月,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3例,经过急诊绿色通道、程序化护理路径顺利进行PCI治疗患者118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4.21岁,记录急诊平均停留时间25min。

1.2 诊断标准 根据WHO的规定,所有269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① 超过30min的心前区闷痛,伴压榨感、出汗、濒死感,部分患者合并呕吐、腹痛等:②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及动态演变:③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升高,非ST段抬高患者该项标准诊断价值更大。

1.3抢救治疗方法

1.3.1院前急救 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后1min内携带抢救箱迅速出车,急救途中及时电话联系患者及家属,详细询问其病史、发病时间、目前状况。安慰和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嘱患者绝对卧床。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完善12导联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启动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左侧肢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确保给药途径的通畅,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氯吡格雷600口服,雷尼替丁150口服、行碘过敏试验。填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护理单,电话通知急诊科,迅速护送入院。

1.3.2院内抢救治疗 急诊科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二个途径:①由本院120护送入院的患者,如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护理人员在护送途中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已经启动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急诊科护理人员通知值班医生、心内科医生、导管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通知急诊化验室抽血。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心内科医生10min内到达急诊科,给予术前谈话及签字。急诊科护理人员护送患者入导管室。②外院120及家属自行护送患者到达急诊科的患者,立即完善18导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启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及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的绿色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拜阿司匹林300、氯吡格雷600、雷尼替丁150口服,行碘过敏试验。通知急诊化验室急查血。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通知心内科、介入科做好接诊准备。所有人员10min内到位,急诊科医护人员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护送患者到导管室。

1.4我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 我院急诊科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一条龙’的急诊程序,尽可能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检查、交费、转运、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以最迅速的方式使患者在最短有效时间内得到治疗和护理。在院前急救、急诊科、导管室、和心内科的通力合作下,形成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我院急诊科护士快速并准确地完成对患者的评估,并在早期对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标准化、程序化照护,尽量减少时间延误;心内科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敏捷快速地做好急诊介入前的准备工作;导管室护士积极地配合急诊介入手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抢救。尽量缩短发病到开通心肌梗死时间,提高心肌梗死治疗疗效。我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理顺了心肌梗死接诊和PIC前准备工作和各部门各环节的衔接,为心肌梗死患者尽快施行PIC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 讨论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及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所致,常见并发症是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我国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肌梗死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恶性心律失常。显然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其原因有:①患者就诊延迟;②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时间最长。因此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心肌梗死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快而有效的冠脉再灌注策略是心肌梗死抢救治疗的关键。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PTCA和支架植入可挽救濒死的心肌,降低死亡率。急诊PTCA能快速开通狭窄冠脉,营养缺血心肌,减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对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介入科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程序化急救护理是急诊PTCA治疗的前提之一。

PCI是目前心肌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完善而迅速的抢救流程。程序化急救护理及配合绿色通道的开通,为心肌梗死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间,有条不紊的急救护理,减少了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几率;在运送途中,及时通知急诊科做好接收患者准备,确诊后立即通知心内科手术人员迅速到位,各部门默契配合,步步衔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和保障。

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规范化护理路径”的应用,体现出现代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新策略,它是多个科室密切、有效合作的体现,反映了多科室、多部门的协作能力,也是医院医疗、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和性体现。

参考文献:

[1]周小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PTCA的护理[J].2010,16(14)1007-1245.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5

【关键词】 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5-01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本次研究特就绿色通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75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女性占31例,男性占44例,年龄范围居于22至8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2.6±4.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5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绿色通道护理。成立急诊介入护理小组,主要成员包括心内科医师、介入室护士以及技师等,全部成员处于24小时备战状态,一旦有患者需要行急诊介入治疗则立即通知小组成员,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前检查、对症治疗等相关操作。护士分工明确,协助临床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以及患者的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做好手术护理记录[1]。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绝望、恐惧、焦虑等剧烈的情绪波动,不利于治疗和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向患者讲解治疗以及病情方面的相关内容,使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改善情况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获得有效提高。向患者讲解成功案例,激励患者增强治疗勇气和康复信心。患者家属是患者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经济来源,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护理人员还必须重视与患者家属的交流,鼓励家属同情和安慰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强大支持,从而增强康复信心。

1.2.2 并发症护理 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术中造影剂、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性心源性缺血等对冠状动脉产生刺激,过高的迷走神经张力和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无创或者有创血压不足患者入室时血压的20%时需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并进行对症治疗,适当进行液体补充,避免导管嵌顿引发低血压。心律失常也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主要原因为心内膜受导管机械刺激,使得异位节律点升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心率以及心律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每分钟心率低于50次时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并及时进行阿托品的静脉注射[2]。

1.2.3 疼痛护理 冠状动脉出现多支血管病变时容易引发心绞痛,为缓解患者疼痛,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深呼吸方法,并给予患者中浓度吸氧,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吗啡或者硝酸甘油治疗。

1.2.4 康复指导 手术完成5小时后即可被动翻身,同时对腰背部肌肉进行按摩,若患者未出现穿刺点出血以及心脏并发症可以及早进行主动翻身等床上运动,饮食清淡,定时服用抗凝药物[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 结 果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1±3.7)天,住院平均花费(5.14±3.25)万元,4例患者死亡,占16%;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2±3.4)天,住院平均花费(3.81±1.39)万元,2例患者死亡,占4%,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花费以及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绿色通道的应用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效率,保证患者及时接受到优质高效的治疗和护理服务,可节省大量的抢救和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取得更加理想的抢救和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住院平均花费多于观察组,死亡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惠玉,钟海,吴泳钧.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9(20):79-80.

[2] 陈蓉.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杂志,2012,11(30):1099-1110.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6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价值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急诊内科的常见急症,该种疾病有着发病急、出血量高以及病情变化快的特征,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该种疾病,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王道[1]。为了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近年来,我院在急诊科建立了绿色通道,这变有效的争取了抢救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5月建立急诊绿色通道,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组成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28~73岁,平均(52.3±4.9)岁,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组成对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5~81岁,平均(58.2±4.1)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对于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检查与止血等治疗方式,均在入院24h内接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传统诊断与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原因、病理检测结果、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输血量、止血情况、复发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的急诊以及治疗情况[2]。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出血原因与治疗结局 观察组60例患者中,23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为胃溃疡,5例为胃恶性肿瘤,3例为食道癌,5例为急性胃黏膜病变,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他7例,2例原因不明。经过针对性治疗后,1例由于肝功能失常代谢与肝硬化死亡,其余59例均存活。

对照组60例患者中,20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为胃溃疡,6例为胃恶性肿瘤,4例为食道癌,4例为急性胃黏膜病变,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他3例,5例原因不明。经过治疗后,6例患者死亡,其余54例存活。

2.2治疗数据 观察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输血量、手术情况、复发出血、病死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内镜进行检查不仅可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也可以帮助医师观察到病灶部位的出血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观察组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经过内镜检查后,58例确诊,确诊率为96.7%。在经过检查后,对患者采用了金属止血钳止血等方式进行治疗,疗效理想,治疗有效率达到9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0.0%,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恶性肿瘤、食道癌、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此类患者发病快、发病急,出血严重,病死率高,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在及早诊断的基础上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3]。建立绿色急诊通道不仅能够缩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减少治疗费用,因此,该种模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参考文献:

[1]武景连,吉桂萍.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联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对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J].中国厂矿医学,2007,12(03):428-429.

[2]许琴.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价值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1(20):629-630.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7

【关键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重型颅脑创伤/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急危症之一,临床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不可逆转性脑疝,死亡及致残率极高,早期及时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为此在最短时间窗内实施抢救和手术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8月未建立绿色通道(110例)与2010年8月开始建立急诊一站式救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39.5 ±3.7岁。A组(绿色通道组):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5~86岁,平均年龄(42.8±4.3)岁。B组(未实施绿色通道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7~87岁,平均年龄(43.3±5.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145例、殴打伤22例,砸伤30例。本组均排除有明显胸、腹腔脏器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55例、硬膜下血肿伴挫裂伤125例,弥漫性轴索伤34例,合并颅骨骨折19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GCS评分差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具体实施方法:①将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急诊科、急诊ICU、急诊检验科,急诊放射科、急诊手术室组成综合急诊医学部,统一管理。②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固定于急诊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创伤急救工作。③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等,并将患者的伤情和到达急诊科的大概时间提前通知急诊科,详细记录患者到达急救部的时间。④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预检,进行床旁彩超,X 线、心电图检查等,CT 检查则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⑤如需紧急手术,需在1 h 内实施确定性手术,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通知急诊手术室做好接诊准备,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⑥对伤后神志丧失、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临时费用绿色通道。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在急救部逗留时间、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手术室准备时间计算)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实施3~6 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 重残+ 中残+ 良好)/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方差,两组比较用u检验和 x2 检验,P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早期影响疗效主要原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另一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也就是救治时间窗,一旦延误超出时间窗,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现代创伤外科提出的“ 黄金1 小时” 已为大家所熟知,从院前急救至急诊科、重症病房、手术室,畅通的急诊绿色通道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1]。重型颅脑损伤需手术患者应在“ 黄金1 小时”内进行,尤其对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脑疝的病人,早期加强急诊各救治环节的紧密衔接,可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尽最大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控制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院2010年7月成立了急诊医学部,创建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急诊辅助科室、急诊外科病区为一体的新型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调度预案,实行三级值班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流程、设施及药品等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后,在急诊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将送检查、送化验、送入院、送手术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时间之和最小化,对于病情特别危急的,有救治机会需急诊手术患者,医生用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交代病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知情同意”绿色通道,让家属感知医生及医院对生命的态度。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实行专人陪护转运制度,形成流畅的急诊科-CT 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转运链。为确保“信息”绿色通道通畅,通过引进了先进的PACS 的影像传输系统,使得摄片、阅读信息基本同步,在CT 室、急诊室、手术室均能第一时间获知病情,高端的科技支撑为救治方案的制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对伤后昏迷、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总值班室,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费用临时应急通道,第一时间施救并留取救治的相关影像资料,为救治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干扰。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在入院后1 h 内到达手术室或急诊ICU,并得到确定性治疗,总有效率由原来的64.5%上升至78.4%。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较之前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2] 江基尧. 我国颅脑创伤救治现状与展望[J]. 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1-82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篇8

【关键词】急性中毒;优化护理;洗胃治疗;急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55-01

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洗胃是抢救急性中毒患者的重要措施。随着洗胃技术在急性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在开通绿色通道的前提下,再次细化、优化急性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采用急诊全程优化的护理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方法报告如下:

1方法:

1.1接诊优化: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制度。由“120”护送者,分诊护士听见救护车鸣笛即推车至急救中心门口接诊,迅速推至抢救室;自行就诊的患者,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送入抢救室,及时通知医生救治。

1.2评估病情优化:护士接诊患者30s内,作初步评估,询问病史、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应用MEWS进行评分[1],一旦分值达到标准即“触发”应用机制,可加快早期洗胃干预机制的启动。

1.3救护流程优化:在做好病情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四定”模式进行抢救[2]。定时:要求在1~2分钟内备好洗胃机、洗胃溶液、洗胃用物,必要时5min内建立静脉通路,1~2分钟内协助患者摆放好(1):插管时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插管后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洗胃,并配合腹部轻揉(2)胃管长度:比传统胃管插入深度长10(3)洗胃机的使用:出胃―进胃―出胃(5次循环)―液量平衡―进胃―出胃(5次循环)―液量平衡―循环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停止[3]。定人:由护士组长、责任护士负责抢救。定位定责:责任护士负责备好洗胃机、洗胃溶液、洗胃用物,位于患者头部负责插管、洗胃;护士组长遵医嘱视病情严重程度向患者或家属作必要的沟通解释后负责摆放患者,位于患者左侧予以监测生命体征、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做好病情、洗胃开始时间、洗胃方式、洗胃溶液量、洗出液性状和气味、洗胃结束时间的记录。再次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应用MEWS进行再次评分。洗胃结束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1.4转运交接优化:科室制定了转运交接流程与严格的交接制度。(1)转运前 护士再次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填写好《抢救记录和转运交接单》;电话告知病区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备好转运途中的用物(氧气枕、转运箱、液体等)。(2)转运中 护士应站在患者的头侧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静脉通路是否通畅;途中使用防护栏避免患者发生坠床(3)转运后 到达病区与病区护士交接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洗胃情况及用药;协助患者过床,由病区护士在《抢救记录和转运交接单》上签字后方可离开。

1.5护理人员培训优化:科室运用循证护理法采取定期培训、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洗胃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4]。

2体会

2.1接诊优化,促进了绿色通道的畅通,避免了挂号、等待医嘱、缴费造成的时间浪费,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2.2“四定”模式进行抢救,提升了绿色通道的有效性,使急救脱离了个人能力的局限而上升成为集体的协作能力,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抢救流程,将抢救中的救护操作合理组合与排序,量化每一操作抢救时间,多种救护操作同步进行,而不是简单时间上的顺序排列,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救治时间最小化,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按“四定”模式有条不紊的抢救。

2.3转运交接的优化,规范了交接流程,堵了交接的漏洞,增强了护士责任心,提高了转运的安全系数,有利于护患以及科室之间协调,减少了纠纷的发生。

2.4护理人员培训优化,为规范化急诊护理路径的完善提供了质量保证。全程优化护理的实施,强化了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性中毒诊断治疗的时间观念,将以最快的速度接诊、分诊评估、明确急性中毒的诊断,并以最迅速的方式―“四定”模式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完善的护理流程、明确的岗位职责、重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实践证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确保了急性中毒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是规范化的急诊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姜梅,施银. 急诊护士使用急性中毒病人洗胃评分记录单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28)317―318.

[2]张连荣,刘娟等.情景模拟定位协助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82

[3]裔雅萍,王晨霞等.集束化护理理念在中毒患者洗胃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2,8(27):1428―1429.

上一篇:数学建模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农业中的科学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