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3:11

印刷工艺概念

印刷工艺概念篇1

【关键词】印刷 教学改革 实践 工程化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3]王利婕.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包装工程,2003,24(4):182-186

[4]刘典,张淑娟.“包装印刷”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09,(31):254-255

印刷工艺概念篇2

一是理论层面,要求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印刷工艺流程,也就是印前设计、印刷及印后工艺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深入了解印刷的溯源及发展、国内外印刷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还要了解印刷行业相关领域的内容,如材料、设备及先进技术的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学生要清晰地掌握印刷品从设计到电脑制作,直至上印刷机所涉及的印前、印刷、印后的全部过程。

二是实践层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有目的地针对某一类印刷品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从空间的分割以及角度的变化到工艺运用直至装订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及制作,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将创意与执行相结合。在个案训练中,将印刷概念导入设计制作,在印前阶段掌握电脑拼小版的技术要点。通过假定工艺的使用,将印凹凸、烫印处理、局部亮光或UV技术等工艺结合到设计中,起到印刷技术为平面设计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是意识层面,学生在校阶段的大部分课程为虚拟课题设计,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设计就应该以创意为主。其实,过分创意的追求也仅仅局限于学校期间的作品,因为这时的设计不用考虑成本、材料、工艺及市场因素。但是,这种追求往往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在今后进行真正的商业设计时,他们会发现创意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挑战。在校期间利用印刷课程缩小这种创意得以实施为真正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提早意识到好的想法只有通过印刷才能实现其设计价值,必须对印刷技术及其适性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才能使设计效果通过印刷技术完美地体现出来,达到设计目的。

印刷工艺的不断发展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掌握印刷领域相关专业技能,是今后走上设计工作岗位的必要知识储备。笔者在几年的印刷工艺教学中,不断发现教与学中的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硬件的缺失,导致课程过于理论化

印刷工艺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要的是在实践训练中消化理论内容,可以将印刷工艺流程在手动丝网印刷机上加以实践。丝网印刷属于孔版的一种,其最基本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性极强,甚至可以夸张地说,除了水和空气以外,任何材料、任何形状的承印物都可印刷,并且不受印刷面积大小的限制。最关键的是,丝网印刷过程尤其是手动印刷机,可以完整再现现代全自动印刷机的印制过程。通过手动丝网印刷,学生可以了解印刷原理,掌握印刷流程,亲身感受印刷操作。然而,丝网印刷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场地才能实现课程需要,如绷网机、曝光机、修版机、手动印刷机等。由于条件方面的限制,印刷工艺流程的课程只能限定在理论层面上,课程的实用效果大大减低。

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导致课程安排过于笼统化

印刷工艺流程、印前相关知识及技术训练、印刷手工操作及印刷厂实地调研,这一系列课程应该在不同学期按进度、按人员进行设置,但由于教学统筹安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课程只能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期的额定课时。因此将几个层次的理论内容、实践内容、实地调研及相关作业压缩在一起完成,在教学安排方面就会过于仓促和笼统。平面设计者要在创作思维的引导下了解平面设计领域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要了解印前工序的特性和盲点、材料特性、印刷机不同版式的特性及印刷效果、各种联机加工的可能性、效果及成本控制,还要考虑印后加工问题,这一系列知识有技术环节也有理论环节,应该循序渐进地完成。

三、教学实践基地的缺乏,导致实地调研流程化

印刷工艺课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而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现阶段这种调研还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能够提供完备实习的基地建设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不能和企业的印务在时间上合拍,所以大多数调研中无法看到印品的整个印制过程,或者只能看到简单的印制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尤其需要关注的印前、印后流程很难看到,原因之一是许多特殊印品需要联机加工,无法在一家印厂内完成。另外,学生很难在短期调研中看到很多特效处理,调研效果不是很显著。

四、课程教材的混乱,导致理论思维难以系统化

教材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自学的第一参考书。现今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印刷工艺的书籍,但由于其侧重点不同、读者对象不同,一些书籍较少能从设计与印刷的关系及角度针对教学对象设计具体内容。在这点上,课程教学难度随之增加,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将课程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安排,怎样将技术环节的内容与理论内容有机融合,怎样将过于专业的问题,如网点表达图像层次、网点呈色原理等予以概念转化?

通过对于印刷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色彩设计与印刷传媒课程的组织、教学、总结与研究,笔者认为,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课程规律、地区行业特性及专业特性,将课程在额定课时内经过有效、合理的安排,可以克服硬件、软件的制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该课程实践设计成品化的专业转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阶段要求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理论内容是课程起点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在讲授中将印刷工艺流程的主要内容借助不同手段予以表达。因此,笔者在课时安排上尽量做到一阶段、一层次、一章节、一块面的“四一”原则。一阶段代表课程是进入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完善期。导入期是关键,首先要让学生转变思维观念,增加心理接受强度,关键环节是从引起关注、产生兴趣到主动接受、诱发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在第一阶段以互动的形式提出相关问题并在课上针对问题做相应的解答,同时链接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分析,使学生对该课题产生兴趣,为第二阶段进入主课题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进入课程主体内容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印刷工艺及流程做深入浅出的探讨。“深入”指知识点的深入,把不同印刷机及油墨的效果和表面处理进行效果模拟及展示,尤其针对纸制品的胶版印刷方式进行个案分析,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实物效果。其中利用数字印刷方式与喷墨打印对比的手法,从印前格式比较、色彩模式比较、制作拼版比较到最终完成效果比较,得出先进的数字印刷的优越、专业特性及不足之处。“浅出”指解决问题的途径,许多技术上的操作是印前设计的主要问题,课程重点之一就是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色彩的科学运用、陷印处理的方法、利用专色解决很多CMYK四色印刷油墨无法呈现的色彩表现等环节。这是经过实践经验总结而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过多的理论铺垫,直接拿出方案作为常规知识点进行运用,是“浅出”的关键。“层次”“章节”“块面”的结合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另一特色。“层次”指理论重点怎样安排更合乎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要结合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及课程层次有针对性地引导。比如,要结合其他课程进行横向、纵向的穿插,仅仅利用印刷课进行实践操作在时间上远远不够,如能结合其他相关课题进行横向实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印刷设计要传达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方法、突出什么重点、怎样合理安排各个环节要素要深入分析,然后根据平面设计的规律充分考虑各要素的性质与形态特征,利用不同的媒介与设计手段形成一个有机的视觉统一体,完成设计作品。同时,还可以针对某一印刷方式进行短期调研,完成其他课程课题时深入技术环节的应用。

二、教学观念要体现先进教学思维的“互动”意识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平面设计教学重点已经转向强调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观念所借以表达自身的形式是可替换的,不是单一或孤立的。与此同时,每种形式都必备自身的特征、独特的品质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将无限种可能合并为一体时,便能够丰富和激发整体。当今的平面设计教学应当打破平面和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新的具有“互动”意识的教学体制。比如,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把刻板的理论内容与直观的现场调研、课外技术辅导、相关技术演示及命题设计等方式相结合,可以使静态、枯燥的设计教学变得互动起来。首先,思路上采用演绎和归纳并用的方式,尝试对平面印刷品的互动教学方式进行解析。从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互动教学三方面入手,寻找并分析印刷工艺设计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现象,并做到对这种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归类,使大家了解互动教学对印刷工艺研究的意义。其次,结合理论层次的需要,将印刷工艺的涵盖面分层次加以介绍,逐步实现互动教学方式。互动的本质目的就是通过交流和沟通的传播行为达到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表述方式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常规教学的表达方式从以往的单方陈述转变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与学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学内容平实而新奇,吸引学生倾听的同时加入了互动机制,使其可以有效地对理论做出回应。这个回应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印刷的理解和印象,印刷工艺不再艰涩难懂,而是由概念转变为容易接受的理念。

三、课题安排要求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

印刷工艺概念篇3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趋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设计作品的理念和印刷成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印刷成品是否符合人们视觉的要求,这得依靠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的相互配合,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除了来自设计师的灵感,但更多时候靠印刷工艺实现最终成品。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促进发展。

二、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概念界定

印刷工艺是视觉、触觉信息印刷复制的全部过程,即通过印刷复制将平面设计的作品最终完成成品。印刷工艺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其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等相关的印刷过程。印刷工艺是一门集设计、美术、化学、工艺、电子、计算机技术,再融入环保理念的加工技术。

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传输作品相关理念的沟通和表现,并且透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等,利用其传达设计者的想法或需求者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可以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创造和组合文字、符号和图像去产生与作品相关的视觉思想和信息。平面设计的常见用途包括标识、出版物、平面广告、海报、广告牌、网站图形元素、标志和产品包装。

三、印刷工艺对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在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印刷技术也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在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和人们的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随着人们视觉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杂志、书籍等印刷成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联系得更紧密,两者发展空间就越大。印刷工艺不仅能将平面设计的作品印刷成品实现视觉化,而且还能帮助设计的作品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更深层次地体现平面设计丰富的视觉效果。平面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意念有了许多发挥之地,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和设计软件也能让设计师们在电脑屏幕上完美地表现其想象中的设计,但这只是完成了平面设计的由创意将其视觉化的这一部分。而能否把体现原设计精神内涵以及表现这些内涵色彩、形式,准确无误地通过印刷这一媒介手段批量复制出来,让印刷成品同样成为精品,就要看设计师能否了解印刷物料的特性,理解印制过程的难点和盲点,在设计创作时是否加以考虑了。所以,印刷工艺对平面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印刷工艺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果能得到平面设计师的充分运用,将平面设计与现代最新的印刷工艺结合起来,设计师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更加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而这就充分体现了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4.1 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平面设计是当今时代业内广泛流行的专业术语,而且平面设计为人们生活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因此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然而,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有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方面为大众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享受,这种视觉效果的呈现必须依靠印刷这个媒介实现,平面设计与印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印刷工艺也在平面设计广泛应用。平面设计是属于二维设计的形态,而印刷工艺又主要是在可看作二维形态的纸面上进行,所以印刷工艺在平面设计这一设计分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也是现在传播媒介中最为普及和广泛的载体。在商业化的今天,人们对商品的完美要求越来越高,平面设计最终作品的实现如果只依靠书写或手绘已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大多数平面设计作品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印刷技术,利用印刷工艺生产出美观的作品。然而,印刷工艺如果不经过设计与作品进行连接,印刷工艺只能作为一种技术存在社会上,换句话来说,没有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不能充分地实现其存在价值,所以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4.2 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具有整合关系

印刷工艺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因为印刷工艺作为一种技术产生的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果,无法直接连接社会的需求。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美学、心理学、经济要素和其他社会文化环境,平面设计师将所有需求进行整合才能设计出印刷精品。在一件平面设计成品中,印刷工艺的要素不是产品的唯一要素,除此之外的大量非工艺或非技术的要素如文化因素才是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要制作一个完整的印刷品,需要从在平面设计时设计素材开始收集整理,更多地要注重把握最后的工序,就是运用印刷工艺印刷成品,充分地体现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一件完美吸引人的的印刷品往往都是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更是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的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说平面设计对印刷工艺转化为作品成品具有整合作用,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整合的关系。

4.3 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按印刷类作品服务对象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出版印刷、广告印刷、包装印刷和特种印刷。印刷作品的制作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如印前的出片制版、打样,印后的覆膜、上光、烫箔、压型、装订粘合等,之间涉及的工艺流程、加工设备、加工材料繁多,每个步骤都对设计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让作品更加完美地通过印刷展现出来。还有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对印刷成品进行修改,当设计作品变成印刷成品后再发现错误和问题,几乎都是无法修改和挽回,即使有时可以利用一些补救措施,但最终的作品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制作成本的提高。

4.4 印刷工业和平面设计具有升值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达,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势必推动印刷工艺技术和平面设计创意的提升。然而印刷工艺策略性的抉择亦将对平面设计成品的完美呈现乃至价值再度升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多数的印刷工艺工程中可以观察到,利用不同的运用方式和组合方式可以促使同样的材料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先进的印刷工艺可以使平面设计作品艺术效果得以提升,使平面设计作品的表现效果得到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五、结语

印刷工艺概念篇4

关键词:印刷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包装行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同时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实施印刷由过去的粗狂型发展模式转化为个性化、精品化的方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业的总产值仍然很低。基于社会对印刷行业的新要求,要求印刷技术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印刷的概述

印刷(Printing,Graphic Arts,Graphic Communications)是把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简单意义上说,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

印刷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中国雕版印刷实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刷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印刷,总体来看印刷技术主要包括: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含柔版工艺)、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和数字印刷并存的结局。一般来说胶印工艺在我国印刷历史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其因制作成本低廉,而受到实践的广泛应用,但是其具有高耗能的缺点,不利于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节约型资源的经济发展要求。柔性印刷则兼具了许多印刷工艺的优点,柔性印刷在印刷的时候具有印刷压力小,印迹清晰的特点,尤其是印刷对象的广泛性,其不仅能够适应高质量的纸板,而且还适应于质量低劣的纸板,但是其版材比较贵,因此制造成本相对比较高,尤其是不适合小批量的生产;凹印工艺具有很强的印刷层次感,因此在印刷的过程中印刷墨色很容易干,因此凹印工艺适用于家居装饰产品,比如适用于实地印刷等等,基于该印刷技术不易产生印刷色差,因此其适合与大宗的印刷产品;丝印工艺顾名思义其印版是丝网结构的,通过刮刀的作用使液体的油墨透过网版图文版面的网孔后,渗透而移印在产品上,从而形成印刷的图文,其最大特点就是印刷墨层厚实,适合于印刷大面积的实地或线条版面的产品,但是,其产品复制的精度不如胶印、凹印或柔印工艺。凹印是印版耐印率最高的一种印刷工艺,其印刷速度也较快,产品复制的精度比较高;数码印刷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当前印刷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数码印刷能够满足个性化印刷业务的需求,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将印刷产品直接印刷到各种制材中,数码印刷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印刷技术是一种突破,改变了传统印刷的落后工艺,满足了“互联网+”行动实施的要求。尤其是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云”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大量的个性化印刷需求推动了云印刷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印刷方式相比,云印刷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随时下单、快速交货,由于采用网络技术从而优化生产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有效的为客户节省纸张成本。

2印刷技术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印刷技术得到创新性的发展,从2006年~2011年全球前12大印刷市场的图表来看,中国已经取代德国和英国成为第三大印刷市场。但是随着技术创新变革的发展,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所取得成绩相比国外先进国家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

2.1我国印刷技术取得的成绩

印刷业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比较长,因此我国印刷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我国的印刷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先是我国数字印刷技术越来越完善。数字印刷实际上就是通过电脑通过打印装置,直接进行在线印刷的一种新兴印刷工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印刷已经由简单的彩色打印机,向数字专用印刷机方向发展,印刷材料也由专用的打印纸向包装印刷材料方向转变,印刷幅面由传统的小规格向大幅面方向发展,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打样与印刷不同工艺之间存在的误差,使包装印刷工艺水平也得到较好的提高。比如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3D印刷技术(见图1);其次印刷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以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设备为例我们在2009年开发出数字压痕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其在国内市场合计销售不超过10台,而2011年销售已超过50台,且之后销售量每年都在以翻番的速度快速提升;最后印刷技术一体化技术应用。D ICO w eb 机上制版商用轮转机特色: 无需印版一次影像成像便可不断重复印刷:模块化设计,可以多元化组合: 简单更换滚筒套和滚筒. 便能印刷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尺寸和产品. 优点: 操作概念简单,只须很少人手. 综合式的数字印前流程。

图1:3D立体打印

图2:轮转印刷机

2.2我国印刷技术所存在的缺陷

(1)我国印刷技术没有实现绿色化。以凹版印刷为例,凹版印刷占包装印刷主导地位,因其承印材料范围广、印品质量高、高技术含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烟、酒等行业的包装印刷,并与多项特种工艺相组合而被广泛应用于防伪商标、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的印刷,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凹印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凹版印刷的VOCs的排放严重污染着环境,需要从源头的印刷油墨及胶粘剂水性化、版材的生产制造、印刷生产中的过程控制、凹印设备改造、末端治理中回收装置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技术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

(2)产品性能结构不合理。纵观我国印刷设备的整体现状,目前存在高端设备缺乏、低端设备过剩的问题,这种局面只能会造成印刷行业出现结果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印刷行业的健康发展。

(3)混合印刷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混合印刷技术是未来印刷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外先进国家的混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我国的混合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缺乏一个完整的印刷数字生产链。另外我国相关方面的人才也不足,人才不足直接会导致印刷企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也无法满足此类需要。因此需要国家、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共同建立共享机制,满足这方面人才的要求。

3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印刷包装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印刷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3.1高度自动化

自动化是融合“互联网+”战略的具体体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的印刷设备已经具备了技术的自动化处理,比如电脑自动技术控制、无轴技术以及光纤传导技术等等。传统的印刷企业车间由于印刷纸张原理材质的问题导致在印刷的时候因为受到环境潮湿的因素而导致印刷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印刷厂房除湿机的应用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对厂房温度的自动控制,当厂房内的湿度以及温度超过预定的温度之后,该设备就会自动停机,同样当实际湿度低于预定的设备之后,该设备就会自动开机,实现了对印刷流程的自动控制。由于该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联动化

印刷技术的高端技术带动了印刷设备工作流程的联动化,联动化主要是以模块化、流水化的运行模式进行。尤其是数码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印刷技术的联动化,实现了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综合,比如为解决数码印刷后期的连接工作需要,MBO digital 所有规格的印后模块均可以流畅地直接整合到同一个生产流程中,可直接同数码印刷设备连线生产或者连接一个开卷单元离线生产,产品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可为客户提供创新高效的完美解决方案。

3.3智能化

智能化是印刷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现代数码技术发展的主要象征,智能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其打破了传统的以手工运行为主的模式,实现了无需制版就可以印刷的工作需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印刷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劣势,即食品智能包装有待开发,其结果直接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

3.4绿色环保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环保是“十三五”期间印刷业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努力达到国家倡导的生产过程的绿色认证标准,在促进印刷业节能降耗,发展绿色环保经济上下功夫。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废气、废水和印刷固体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印刷技术的绿色环保发展趋势主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印刷设计方面呈现环保理念,很多印刷企业在设计时强化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环保的理念,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污染,为此当前的印刷设计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在设计创意的时候呈现了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环境污染的特点;二是体现在印刷过程中,我们知道传统的因素过程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废液,这些废液对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因此基于环保任务的要求,绿色技术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加大对废液的回收力度,另一方面是提高加强技术创新,积极采取先进的辅料,生产出较为先进的油墨,实现油墨结构的环保化。

结语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的实施,印刷技术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构建节能型产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印刷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借助我国现有传统印刷基础条件,实现更合理的数字印刷体系的构建,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是我们必须要关注也必须要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每一个从业者贡献自己的精力,致力于更高效、品质更高的印刷技术研发中去,真正让我国成为印刷强国。

参考文献

[1]邓桂芳.聚焦包装印刷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商机[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4,11期.

[2]薛金萍.苍南软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专访苍南县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后强先生[J].今日印刷,2014,06期.

[3]汤兆云.数字印刷技术冲击下胶印版材的发展趋势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07期.

[4]李耀.新闻纸和未涂布书写印刷纸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纸业,2014,01期.

印刷工艺概念篇5

根据制版方式,版画主要分为四种,也有说五种。四种是指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五种是在此之上加上综合版。版画(print)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印刷工艺概念篇6

众所周知,视觉艺术不仅仅运用于印刷美术设计中,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绘画、建筑艺术、实用装饰、影视、工艺品以及雕塑中。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各种可以供人观看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形式通常表现为动态影视视觉艺术、平面绘画作品以及三维雕塑艺术作品。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更新,人们为传达各种有用的信息,自己创造出各种视觉较为形象的物质,这些物质逐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的基本手段。这些物质现今被我们称之为“视觉艺术”。在印刷美术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印刷美术设计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很好地传播。可见,视觉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视觉艺术不断被运用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却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现今人们对视觉艺术概念的定义普遍以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的“视觉艺术一中运用不同形式的语言”为准。当然,不同的设计师对视觉艺术的定义都有其不同的解释。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视觉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将视觉艺术运用与设计中的代表人物要数包豪斯、梵高、卡巴乔。在他们的设计中,视觉艺术表现尤为突出。

2印刷美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运用

梵高的向日葵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视觉艺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足以可见视觉艺术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视觉艺术,营造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冲击

人们在欣赏印刷美术作品时,普遍会通观整部美术作品,在视觉上产生总体效果之后,视线会停留于印刷美术作品中的某一处。可见,这个地方就是整个艺术作品的“视觉中心”。只有长时间停留于视觉中心之后,人们才会将视线移动,欣赏整部作品。从这个欣赏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印刷美术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加强作品中视觉中心的处理,只有在处理好视觉中心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够被该印刷美术作品所吸引。在印刷美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将视觉艺术运用于设计中。首先,突出印刷美术作品的主题。通过视觉艺术,在设计印刷美术作品时,将主题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巧妙地运用图形搭配,彰显印刷美术设计的特色。印刷美术设计可以巧妙地进行图形搭配,将作品的特色展现给读者。最后,突出视觉中心。在印刷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处理好视觉中心才能够设计好印刷美术作品。

2.2视觉艺术,形成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美感

好的作品,通过其形象的设计和生动的表现,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视觉艺术运用于印刷美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流畅性,还可以提升作品内容的趣致性。其实,在印刷美术作品涉及的过程中,加强视觉艺术的设计,可以增添印刷美术作品设计的“表情”。印刷美术作品的表情,是其视觉美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印刷美术设计的美感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感受到的。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将各种视觉因素结合起来,使得整部作品形成既统一又变化多样的视觉效果。让印刷美术设计作品充满美感和灵性。

2.3视觉艺术,减轻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压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元化的生活产生出了多元化的读者。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中,印刷美术作品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是印刷美术作品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因此,将视觉艺术融入印刷美术作品的设计中,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减轻视觉压力。读者在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压力。印刷美术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可以减小视觉压力,不会让读者在欣赏中产生疲劳感,从而促使印刷美术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结语

总之,视觉艺术在印刷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印刷美术设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视觉艺术很好地运用,对其具有积极的影响。

印刷工艺概念篇7

《首抄本》、《守艺人》与《集物志》为三本独立文化刊物,关注、记录、推介濒临失传的珍贵手工艺的杂志书,出版人均为设计师蔡仕伟。

第一辑《首抄本》主题为“木活字印刷”,这源于目前仍继续使用该技术于修谱的浙江瑞安东源村谱师。本书从东源村木活字的起源开始,一探这个被称为“中国印刷活化石”的千年技艺。

本书在制作过程中尽量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书内的对折页,采取了不压折线的方式,直接用手工折纸,折边稍有粗糙,书边有不平滑的质感;书脊选择布面材质,上面使用丝网印刷后再固定,最后用线装方式装订,整体充满手工感。

本书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东源村木活字源流;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活字印刷历史;木活字印刷与谱牒制作的详细步骤;活字印刷种类、工艺与技术,各类活字印刷品图集;木活字印刷国家级传承人访谈;谱牒历史浅析,各种活字版本、抄本的明清时代珍贵家谱;木活字保护现状,中国台湾、日本与韩国的非遗保护办法等。

推荐理由:

本书以木活字印刷单个案例入手,探讨木活字印刷的前世今生,展示手工之美,探索书籍设计和出版方式的可能性,非对民艺有热爱的设计狂人不可为。既是容纳木活字知识的书,又是一件精美的纸质作品,值得收藏一生。

【本期荐书】

首抄本:木活字印刷

作者:蔡仕伟(编著)

出版年月:2012年7月

定价:198元

开本:245×297mm

购买地

http:///

其他推荐>>

《中国民间泥塑技法》

作者:赵健磊张宏岳(编著)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9年9月

定价:29元

推荐理由:此书涵盖泥塑的概念、地域分布及特点、基础知识、基本技法,是了解和操作泥塑的浅显易懂的民艺教材。此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之一,该丛书还有剪纸、木雕、杨柳青年画、内画、布糊画、结艺、风筝、陶瓷等内容,是一个值得收藏的民艺技法书系。

《猿猴志》

作者:西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2年8月

定价:48元

印刷工艺概念篇8

[关键词]:平等性印刷技术视觉传达信息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containsinthedesign,thetechnicalequalponder,re-elaboratesthedesign,printingandperson’srelationsfromanotherangle.[Keyword]:Equalprintingtechnologyvisiontransmissioninformation

回顾人类的设计历程,“求生存”是相当重要的目标,至少在设计萌芽阶段以及之后一段并不短的时间里,这是唯一目标,即使在今天人类的设计行为及其产物中,依然包含着这种因素,对于“生”的追求,引发人类设计行为的持续性,并逐渐催生出很多重要属性,其中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当属平等性。以“生存”为起点,设计不可能缺失这种属性:对于自身生存的环境而言,人需要一个平等沟通、和平共处的平台;对于群体内部来说,则需要物质方面的“平均主义”。这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愿望,却在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设计的目标和理想,并成为人类自我优化程度的一种反映。而在“生存、平等、设计”这一组循环、可逆的关系中,使其正常、顺畅的得以运转的条件是什么呢?

一、设计与技术

设计自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非是单纯地对于自然中的物质,以“拿来主义”的姿态直接应用,如果是这样,很多动物甚至植物也应算做是“设计的高手”。“设计”真实而本质的含义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有极强针对性的创造。这要求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任何具体的设计都不能无限制的凭空想象,即使是在构想阶段,这种限定性依然在无形的掌控我们的头脑,使思维始终局限在似乎已预先划定的圈子里,无法真正的跳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包含在设计中的技术因素使然。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指“技能”、“技艺”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技术”概念,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应用后的综合结果。站在设计的角度,谈到的技术似乎包含两个部分:(1)使“想法”转化为“视觉可视”的一系列专业化技术;草图表现、效果图表现、模型加工(制作)技术等;(2)使纸面上的方案转化成为可供“消费”(使用)的真实产品的加工制造技术。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这二者是合一的,即从事产品加工、生产的人就是从事构想视觉表现的人(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古代的“百工”,就是一个设计的群体)。不能说这个工匠和设计师合一的阶段是缺失设计的阶段,因为众多的产物已有力地修正了这种误解(只是大量兼具精绝创意和精良加工的产物,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其设计产物的实质,而更多地以“艺术品”来认知它们)。“设计缺失”的说法,实质上是将存在于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工业设计,做不符人类历史及设计发展规律的认识,盲目套用于以往设计(产物)之后产生的。

事实上,这种片面认识的产生,与技术之间有极强的对应性:精良的加工技术在体现精美创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促成技术本身在公众心目中一定的独立地位,这种情况在东西方都是大量存在的。技术逐渐成为可凭借自身而存在的“独立”之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如此——当谈到某种技术的时候,不可能在头脑中映现具体的物品形态,而只是局部(表面化)地闪现这种技术具体应用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一定程度地区分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差别。

设计这种人类最早的实践行为,不仅见证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全方位地参与其中,成为“发展”概念最直观的表达。技术是使之成为现实的重要保障,在设计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过程中,它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二、印刷技术与平等性

所谓的“平等”,实质上包含不同的含义:为生存而解决温饱问题时,对于事物的分配,需要公平的分配方案、工具等,以确保分配的平均;为发展而在精神层面所追求的平等,并不是单纯的精神本身,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平等需要。满足前者,只要一些简单地计量、分割技术即可;后者复杂得多,因为思维、意识、观念等抽象的概念,已融入其中,“动物性”需求已升华为精神性的追求,个体行为已彻底扩大为群体性的行动,整个时代和社会都参与其中,“革命(变革)”就是具体的表现形式。由具体设计产物充当载体,对于这类平等性的表达,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不胜枚举;通过相应技术所创造的各种设计产物,成为引发“平等追求”导火线的事例也多不胜数。所有这些都是较为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极和被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联结人与自然的工具(用具)设计,联结自然与社会的环境设计,都是较为缓和、间接的与“平等”概念发生联系;联结人与社会的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则是直接、激进的“平等”概念的鼓吹者,印刷技术则成为当之无愧的“平等”的载体。

信息传达在人类形成的早期,就同视觉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本身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味——靠视觉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已在客观上具备了广泛的一致性,按照视觉要求加工、整理的信息,自然在群体内部拥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平台——明显的平等属性出现。最早的产物因“主”、“客”观的原因而无法被确认,但由考古研究所获取成果可知:人类较早期的生活环境中,岩画之类的遗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信息视觉方式的表达。由此为发端,信息视觉表述成为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一条主线,也成为人类之间在“平等”含义上不断实现良性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信息是包含极强平等含义的概念,这一点不因时间和地点而改变。众多类型的信息中,最能体现平等属性的就是基于“生存和发展”双重考虑而产生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它决定了信息传达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归纳处理方式,到具体传达技术和渠道的开发、选择,都充分证明这一点。“平等思想”在这些具体环节,逐渐得到启蒙和激活——信息归纳、处理由“随意”到“规范”:个性渐渐为共,种种涂鸦在历经不同阶段演化后,终于形成体系化产物,同一范围、时段的人类群体中,信息归纳整理方式,基于接收和应用目的而具极强的趋同性,这保证了信息在同一群体内部感知上的一致——文字的产生及广泛应用是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之一);传达技术(渠道)方面,同样呈现“规范”的趋势——应用于广泛人群信息快速、准确传达和接受目的的各种规整、清晰字体的出现,及针对相同目的而创造的各种字体的加工技术——从手抄本到雕刻版,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平等意识在头脑中不断强化的事实。

信息归纳、整理和具体传达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两个部分相互促进,于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平等在人的头脑中从萌芽到结果的转变。

早期视觉传达是以图画的方式将外部信息加以描述,并刻、绘于岩石。信息直白的表达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顺畅。这种方式在初步达成信息交流目的的同时,也暴露了信息传达范围极其狭小的事实——个体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整理加工,与日后信息大众传播之间不可同日而语,但以此为基点所出现的人造器物表面的一些图化符号及印纹,却说明信息加工和传达技术的进步——由“图画”到“图化符号”,是思维进步的结果,相应的传达技术也面临新要求:(1)这些图化符号如何存在和保留。(2)以何种技术来完成。岩石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各种人造器物的表面成为新的载体;“绘、刻”方法之外,“压印”成为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视觉传达与“印”的方式结合的滥觞,原始陶器表面所谓的印纹,似乎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无丝毫信息的含义)。针对信息做视觉表述的努力始终在继续,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各种源于实践的认识,应用于信息的加工,使之成为规律性方法,是信息视觉表述中一直遵循的原则。与之对应的传达技术也不断被开发创造出来。在关注古代器物加工(制造)方法(技术)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中相应的信息传达的成分:例如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满足器物成型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对表面“纹”与“字”加工的需要,是另一层面的信息传达技术。

当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以较为简明的形态从图形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传达的技术却因受到材料限制,只能因陋就简满足小范围的信息传递需要(简牍书是典型代表),二者发展的不一致,造成视觉传达的不平等,“文字”这个图形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所带来的平等性,因技术的滞后而无法真正体现。材料与技术的双重制约致使每个文字尚无法被更多的人认识,又如何借此来做“信息传达”?另一方面,则应看到“简牍”文书在移动、搬运、阅读等方面毕竟比以往的信息载体方便得多,加工成本和难度也要低得多,(相对)平等的内涵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来。

纸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被创造出来,为视觉传达平等性新阶段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抄书得以较广泛的应用,书籍的传播范围扩大、受众增多。与“简牍”相比,手抄本在字体改良、插图应用、排版形式等方面更具有近、现代纸质图书的雏形(如果将整个图书的发展过程比做完整的设计过程,这一阶段就像必不可少的草图描绘环节)。客观的看这个“草图阶段”实施者(抄书人),所创造的产物依然是小范围的人群才能享有:例如中世纪欧洲,完全是由教士来从事抄书的工作,抄录的也基本上是与教义有关的内容,当时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阅读成为贵族与教士的专利,对相应信息的掌控成为特权的象征,视觉传达的平等性被掩盖。作为显性特征的图书的模式(包括字体、编排、装订等)却为随之而来的平等载体——大众化的图书所借鉴、效仿。

源于中国的雕版印刷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小范围信息掌控的“传统”,使信息传播真正成为公众性的,信息的垄断被打破,以往因对信息掌控而形成的权威集团(阶层)受到质疑和挑战,“平等”真实的出现在公众的现实生活中,面向大众的教育,凭借轻便、可大量生产的图书,而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渠道中日益发展起来,知识共享成为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平等概念最重要的组成,图书作为知识的重要承载物,其加工、制造的手段(印刷技术)也与平等发生了联系,成为平等的载体,这在图书产生、发展的早期,由于相应加工技术的制约(滞后)而并不明显。随着印刷(雕版)技术的发明以及不断出现的技术改良,则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信息公众享有”由人类最初朦胧的理想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以信息传递为最初的起点,无论视觉表现技术,还是确保其大范围实现的加工技术,都具备显著的进步,两方面的技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大大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在印刷技术直接作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化概念得以强化。此前由于加工技术本身的随意性,致使视觉表现技术的规范化无从谈起,影响视觉传达的最终效果:过于感性、随意的表达,更像是以信息为素材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视觉传达设计所包含的平等性因这种状况而无法真正体现,艺术化的信息产物,不适合广泛人群信息交流的需要,随意化的表达与现实信息之间的差距,导致信息在传达过程中歧义性产生。这种情况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例如,标准、规范文字的产生,主要就是印刷工艺的特性使然,作为信息视觉传达重要方式和手段,文字是思维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也同样是印刷技术不断推动的结果。

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一种模式——以文字的方式作为信息大众共享的主要方式,图作为文字的辅助元素不再独立承担更多的信息传递工作。思维的抽象化、理性化、条理化程度,因新式的传达方式而日渐提高。以往对于线条、色彩等图像性元素的应用与关注,逐渐被针对文字结构布局、笔画处理、图与文字的组织、整页(册)文字编排的关注所替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变得宽泛起来,“综合”在印刷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下,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极其显著的手段,并进一步成为彰显平等属性的重要方法——针对同一信息的不同接收者,利用同一种介质传递的时候,采用图文相辅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述,最大限度满足尽可能广泛的公众信息传递、交流的需要,例如中国元明时代的戏曲、小说等刻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在相同刻本的面前,因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方式,而促成信息的平等接受;相同样式、内容的书,同时在地位、身份各异的人手中达成极其一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只有凭借印刷技术才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视觉传达中的“图”,在印刷技术影响下,逐渐形成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面目:以木刻版画为发端的新式“信息图化产物”,最大限度承载了(信息)平等的含义。

简洁的造形元素,最富表现力的效果,将信息浓缩为单色的画面,既补充文字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意思,又在一定程度独立起到表述某些信息的作用,在随后更是以完全独立的面目行世,成为造型艺术中一个重要种类——版画。从某种意义讲,它是雕版印刷方式的最佳范例和活的样本:例如流传于各地的民间年画,保存着相当程度的传统印刷技艺,成为立足当代,回望过去的重要依据。

在印刷技术的作用和限定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达从随意渐渐转化为具有极强限定和约束性,设计另一层面的平等性突显:从事信息视觉化处理的人,必须完全考虑印刷技术的因素,实质上就是充分满足公众整体信息接受的需要,以往以个人的意愿和好恶为小范围信息传递所做的视觉化处理,逐渐与发展进步中的公众信息交流相抵触,其中由设计者个人好恶与公众整体需求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不平等”性,自然的被服务于公众信息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平等性代替。

视觉传达设计在适应印刷技术要求的同时,真正成为面向广大公众的行为。借助印刷技术,信息广泛的公众共享成为可能,设计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得以阶段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潮,甘华鸣.图解当代科技.红旗出版社.北京.199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 下一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