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3:57:44

印刷工程论文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印刷工程专业;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2-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印刷业正在高速发展并伴随着印刷业的结构巨大转变。印刷行业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1]。在规划中指出了印刷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指出了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创意人才等的缺乏及加强人才培养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的急切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以之作指导,积极进行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

一、确定新形势下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践。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3]。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及印刷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校印刷工程系对印刷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印刷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擅长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技术,熟悉印刷设备、印刷质量检测技术、印后加工工艺,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印刷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印刷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管理、组织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印刷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印刷及相关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时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印刷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印刷、制版等工艺、印刷设备维护、印刷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3.具有印前图文信息的编排处理以及电子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有印刷复制工艺的策划、设计、操作和印刷产品质量的检测、测试以及印刷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印刷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测试和使用以及印刷复制工程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印刷以及相关传媒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印刷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理论前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本专业从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各知识层次、各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避免分割过细、简单拼凑、知识脱节和内容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调研、讨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经过调整之后,本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为2356,实践教学环节为43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教学学时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且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范围,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具体调整如下。

1.通识类与大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8%,以突出厚基础的要求,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

2.通识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形势与政策》等职业素质类及身心健康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3.加大了通识类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分别从原来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和8学分,进行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个性发展。

4.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优化综合,综合考虑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衔接,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原《大学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合并成《印刷化学基础》,将《网络印刷出版技术》合并到《印刷多媒体技术A》中;对《印刷设备电路与控制》合并到《印刷设备》等。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印前知识及数字印刷等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对部分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5.为了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和理解印刷专业的性质及内涵,第二学期就开有专业基础课程,且专业课几乎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使课程之间衔接得更好,将一些课程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如将印刷概论、印刷色彩学、印刷信息记录材料等课程提前一学期开出;而电子出版技术由第五学期改在第六学期开出等。

三、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印刷工程专业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为了适应市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势在必行。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思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设有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几个层次,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我校印刷工程专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建有计算机房、印刷测试、制版、激光、印刷设备、印前图像处理中心、CTP、印刷材料等实验室;建立了株洲外贸包装厂、长沙金沙利、长沙晚报及以东莞包装印刷基地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的实习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国家、地方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教”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内实验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1.运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平台,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由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外企业先进设备、管理到位等优势,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到企业中去,通过顶岗实习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择业、就业及毕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并可为毕业设计积累素材。鉴于企业及学生择业的要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毕业课题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这样可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教学、生产应用、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整合专业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合作,吸引企业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教学的平台。

四、构建一支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具备印刷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坚定的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建设好一支科研团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搞好本专业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进取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压担子,使之能承担较大的教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出较高水平的成果,上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引进人才,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组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印刷工艺技术、印刷材料等科研小组,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高印刷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专业进修、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到学校、企业进修提高。大力倡导贴近市场,加强产、学、研、教的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进修、培训,充分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培养。

五、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教与学的重要导向。本专业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通过笔试、报告、作品制作、论文、胶印及柔印模拟系统综合考核等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系统、客观和科学,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等。考核后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老师,便于纠正教与学的偏差,以促进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迫切需要印刷工程专业的人才。在此从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发,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探索。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结合社会、行业需求,为把湖南工业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17):22-24.

[2]龙志军,等.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27-32.

[3]刘志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9-84.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256);部级特色专业——印刷工程质量工程项目(TS10433)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中德双学历;学位授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对于知识的发现、研究、传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市场发育和社会需要也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国际化特征是他从中世纪创建初始就具有的特性,并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人才资金的国际流动,表现出新的形式,具有崭新的内容。这种高校国际化的发展有利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中心地位,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变更。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能起到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快速发展积极践行扩大规模、优化结构 、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发展方针,加强对国际交流学生的研究意义重大。[1]

西安理工大学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友好合作历史开始于1985年,1999年签署了共同培养中德留学生计划的协议。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工程专业创建于1974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印刷工程本科专业,1993年取得国内首家印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Hochschule der Medien Stuttgart)是世界著名的印刷媒体领域高校,其与印刷相关的历史可追溯到1853年。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在顺应时展需要的情况下,开始了中德两国双学历学生培养工作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从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慢慢过渡到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现行教育培养机制中的最高环节,它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科学研究才能,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由于研究生具有培养周期时间短,与国民经济发展结合容易,匹配性强的特点,成为发展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研究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是随着这种补偿性数量的增加凸显出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已经不是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质量刻不容缓的问题。

中德双学历硕士培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它的培养质量先天存在一些问题: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同一文化背景的教育,或者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教育,不管是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差异。②授课教师很多是使用母语进行讲授专业知识,课程对学生入学时的外语能力有较高要求。③留学生在学习上和管理上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进入学校主流学习状态中。[2]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一般都相对集中,集中学习、就餐、休闲,与中国师生的交流接触只在上课时有短时间接触,更多数时间都封闭在个人或同国籍学生圈子里。④中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差异比较大。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和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经过多年的合作总结摸索出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通过层层筛选选择出外语水平比较高,并且专业课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相互选派,并且在出国留学前由具有留学经验的老师专门进行辅导,有助于解决语言问题。同时两校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课程学习,均会安排社会、文化的了解,如在中方安排有汉语和专业汉语的课堂内容讲解,同时有全国印刷会议的参加等活动,从而整体提高留学生的学业、学识、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西安理工大学一直进行的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课程和所修的学分,这样也有利于减少中外教育上的差异,也有利于两校互派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学分的认定。

研究生教育水平最关键的体现在于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只占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是对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研究能力的要求,学位论文的撰写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目前中德双学历教育中的学位论文的评定采取在本国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以在对方国家申请第二学历的学士学位。

目前在国内学位论文评定中主要针对论文中的理论应用价值、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态度与写作水平以及社会应用价值方面进行考察从而综合评分。[3]针对于目前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申请中德双学历论文的评定方法采取的工作有:首先通过广泛和导师座谈,通过对全院导师调研,了解导师认为双学历学生目前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的问题,我们分析处理,提出一个监控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其次,重点和双学历学生的导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培养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学生的期望,通过在初步建立的监控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上进一步修订,做出专门针对双学历学生的论文评价指标。同时要专门跟参加双学历教育的中方学生和德方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论文质量体系的方法。最终通过请一些专家评审双学历学生论文,检验建立的双学历学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否合适。

通过这样的方法确定的论文评价体系比较适应两校目前的培养现状。但是双学历教育的发展是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还在不断开拓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力求在新的时期发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双学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宝印,查芳灵.刍议美国海外学历留学生对我国发展学历留学生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4.10.

[2] 殷君.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3] 王欣,殷阿娜,段亚敏.硕士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J].大家.2011.5.

【作者简介】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印刷出版行业的大型高等院校――北京印刷学院充分利用在出版印刷方面的知识资源加强了对印刷文化、出版文化的研究,由学校领导挂帅立项研究印刷史,并成立了印刷史研究室、出版印刷文献研究中心来开展出版印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文献建设与学科研究,学校先后完成了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印刷史”和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与撰述工作。2009年北京印刷学院又申请成功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2010年8月上旬将在北京召开由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印刷史研究的官方支持、民间氛围、学术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在不断加强和壮大。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Q近几年来,湖北省印刷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A近年来,湖北印刷业发展较好,印刷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1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212亿元,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湖北印刷业突出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包装业发展迅猛,2005年湖北有418家包装印刷企业、32亿元产值,2011年已发展成为542家企业、125亿元产值;二是报纸印刷产值稳定,2005年产值为7.5亿元,2011年产值为7.8亿元;三是书刊印刷相对萎缩,2005年产值为39亿元,2011年仅为36.71亿元。此外,“其他印刷”板块产值从2005年的12.5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36.17亿元,增长势头良好;数字印刷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各年度产值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Q从整个湖北省来看,重点的印刷业聚集地有哪些城市?在业务发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就数字印刷而言,发展现状如何?

A湖北印刷业重点聚集地有武汉、孝感、襄阳、宜昌、咸宁等城市。其中,武汉地区印刷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报纸印刷、烟包印刷和数字印刷发展较快;宜昌酒类包装呈良好发展趋势;咸宁、襄阳在书刊印刷市场表现突出;孝感则以包装业为代表。

目前湖北省数字印刷企业以相册、台历、挂历、画册、论文、招标书等个性化快速印刷为主营业务,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

网上订单经营模式。武汉印易得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利用网上接单的手段,为企业带来了效益。

连锁经营模式。以武汉彩峰数码图文快速输出有限公司为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连锁店分布于上海、武汉、深圳等多个城市。

合作经营模式。湖北新新城际数字出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数字印刷管理办法》出台后办理的第一家数字印刷企业,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后,为其提供印制样书、图书补量差以及短版图书生产服务。为方便服务出版社,新新城际将公司设在出版社所在大楼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反应时间,保证随来随印。

Q近年来有哪些大型印刷、包装企业入驻湖北?发展情况如何?为了迎接产业转移的企业,湖北省有哪些配套的承接措施?

A近年入驻湖北的大型企业有:中粮包装(武汉)有限公司、武汉雅都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湖北合兴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这些“转移”而来的企业规模都在不断增大、设备逐渐增多,年工业总产值均在3.9亿元以上。

外地企业的进驻,对湖北本土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很大影响,让本土企业在更大的压力中锻造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湖北省还将不断加强组织招商,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同时积极建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并发挥政府督导作用,通过简化审批时间和手续、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等多种手段,吸引外地企业入驻。

Q湖北印刷包装业发展面临着哪些难题? A目前,湖北省印刷业发展面临着六大矛盾:

一是印刷产值总量偏低,在全国印刷业中仅位居“第三军团”。

二是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目前,不计“三印”企业,湖北省有2400多家印刷企业,10万名职工,总体上来看散、小、差、乱局面没有改变,整体素质低。多数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尚未形成规模骨干企业群。

三是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投入不足。

除少数骨干企业技术配备较好之外,多数企业还比较落后。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印刷业市场服务面很广,但目前仍属于被动的委托加工型,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五是行业总体素质较低。在面临网络新技术全面融合的形势下,印刷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印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标准、员工培训机制以及资质认证体系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发展。

六是印刷工价偏低。在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印刷工价反而持续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Q如何看待湖北印刷、包装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A《湖北省印刷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全省印刷业发展的蓝图:全省印刷业总产值年增长15%,“十二五”期末印刷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每年完成10亿元的招商任务;建成1~2个部级印刷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骨干印刷企业,培育产值超过20亿元的印刷企业或印刷企业集团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企业超过5家;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全省印刷企业总数的30%;数字印刷在全省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20%。

这一目标对于前进中的湖北省印刷业来讲,是“跳起来摘桃子”,是负重前行。但也要看到,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政策环境为湖北印刷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根据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力争3万亿元,这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因此,“十二五”时期,湖北更需要珍惜机遇,乘势而上。

为加快战略转型,湖北印刷业要加快“四大转变”。

一是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进一步利用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字资源,构建印刷企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开拓印刷数字资源传播与营销新业务,挖掘新的价值增长点。

二是加快向集约型(产业结构优化型)产业转变。着力培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中小印刷企业的科学引导和扶植力度,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培养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优秀品牌企业;鼓励兼并重组;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机制。

三是加快向环保型产业转变。落实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建设“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的要求,鼓励和支持环保印刷企业和印刷产品的认证,扩大绿色环保印刷企业的规模和绿色环保印刷工艺的比例。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积极协调环境保护、教育等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大力推进湖北绿色环保印刷的发展。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孙诚(1955-),男,山西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20-03

“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内涵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会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教育资源集约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同时企业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实现员工技术技能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作相应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育人的质量。

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以及专业群的实验实训建设,与社会共建2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天津市包装技术协会、天津印刷协会以及众多包装印刷类企业合作,瞄准滨海新区对包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了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制订了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印刷包装实训基地,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一、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整合

印刷工程系坚持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让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开展与行业内相关企业群的资源协作和深度合作,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的整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中国包装联合会天津市培训基地”,与天津包装技术协会共建“天津包装工业产学研基地”,协同行业企业以及其他高职院校一起组建天津印刷包装职业教育集团,达到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目的,并构建“校会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了“校会合作”战略协作关系。

(一)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协调、信息交流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与包装印刷行业联系,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员工培训、学校师资培训、实现学生顶岗到就业零距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确立突出高职特色与坚持培养质量并举、形成辐射功能与发挥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二)协会组织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修订等教学改革工作,也根据教学计划开展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我系进行专业讲授和指导等互动形式的教学工作。

(三)在协会的帮助下,我校与天津市长荣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赛闻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天津好彩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天津中荣印刷有限公司、天津新华一印刷有限公司、琳得科(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雅昌彩色印刷公司、天津市豪迈印务有限公司、天津磁卡等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我校学生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等方面提供保障。

(四)协会组织学校和天津市部分不具备自行投入科研实力而又急需能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三方的中小企业对接,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协会协调对接,我系与天津大桥焊条厂合作研发HBZ20半自动焊条包装生产线和HBZ20全自动焊条包装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在国内目前尚属首创,可应用于焊条、五金、金属线材等生产行业。此项目设计为全封闭包装,确保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品质不变,用高性能PLC电气控制实现可变技术预置可调整功能,彻底解决了用户原料比重变化后准确计量的难题,满足我国大中小型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与天津市亨达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新型包装印刷材料项目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创了全新的领域,实现产业升级、科研规模、企业发展三方面协同进步。

二、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为适应示范校建设及就业市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包装印刷专业学生操作技能,达到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目的,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包装印刷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还根据专业自身特色和已具备的条件,走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共建校中厂的职教改革之路。

我系与校外实习基地天津市长荣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赛闻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天津好彩数码印刷有限公司、天津中容印刷有限公司、天津新华一印刷有限公司、琳得科(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雅昌彩色印刷公司、天津市豪迈印务有限公司、天津磁卡等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建立稳定、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天津职业大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和《天津职业大学“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条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占学生就业人数100%,为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学生找到适合工作,达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目的。

多年来,天津长荣包装印刷设备有限公司与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成立了“长荣班”,吸纳了我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准员工,进行边培训、边实习的培养。自2008年,公司对“长荣班”的学生加大了培养力度,特别是针对毕业环节,他们派出十几位生产一线专家能手与学校教师组成毕业环节指导小组,进行一对一辅导。最终“长荣班”多名优秀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走向就业岗位。另外,长荣为培养和鼓励我校包装印刷学子,努力学习包装印刷专业理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弘扬创新精神,特设“长荣”企业奖学金以表彰和激励印刷专业优秀学员,推动我校包装示范专业的发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企业赛闻(天津)包装有限公司于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成立了“赛闻班”拓展毕业生订单培养的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产教研结合、院系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模式,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很多知名企业把我校作为企业的用人基地,每年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比例都在1:5以上。

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

印刷工程系聘请一些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关心教育工作,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高能人员到教学队伍中来,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我校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包装企业行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工作的研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论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培养包装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以及技能拓展课程。

(二)参与课程改革。印刷工程系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企业人员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形象具体,真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设备,管理,有效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极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原先《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根据包装设计师、包装绘图打样工和包装模切版设计与制造操作工的职业岗位要求,将原《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模切版制造实训》课程整合为《包装结构与模切版设计》一门新课。根据实际调研纸包装设计、打样模切工段的工作岗位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确定包装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机绘制包装结构图、制作包装结构模切版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岗位。

(三)参与毕业生论文指导。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中,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毕业生在企业进行论文撰写的安排和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制订毕业设计题目,参加企业的真题真做项目,学生可边工作边实践边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际深入,由企业兼职教师亲自指导,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指导学生顶岗实训。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工人,不仅承担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安排调整实习时间及人选,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协助调整教学实训工作。

(五)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实训基地建设在购进仪器设备、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满足实训教学、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多次与兼职教师及行业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得到了兼职教师很多宝贵意见。我系先已建立国内一流的印刷包装实训基地,该基地投资1000余万元,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3000平米。包括包装印刷生产实习车间、包装技术与工艺实训室、包装印刷检测实训室、包装设计与模切制版实习车间。包装实训基地的建成,满足了对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实训,同时服务包装印刷行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实训中心还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接轨,与企业紧密联手,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建设,形成了规范化、生产型、开放性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六)参加高职特色教材编写。教材采用“双师型”教师主编和兼职教师合作编写的模式,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同兼职教师一起详细探究包装印刷企业各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在教材中精选知识内容,根据“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原则,基于岗位工作流程,以包装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以行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适当的基础知识,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多年来,通过校会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我校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教学建设和改革,2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1项教改项目获得天津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个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个获得二等奖,共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本,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四、结束语

综上,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把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校会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整合,推进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实现了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通过对“校会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向荣,黄专途.“科技创新服务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乐长高,谢宗波.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刘连妹,蒋鼎国,等.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

[4]方强.高职校会合作筹资策略的分析[J].师道・教研,2009(11).

[5]魏红梅.校会合作培养职业人才前景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6]姚玲云.关于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printing cylinder is the key part of the whole printing machine, and the degree of flexibility and the dynamic property of the printing pres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printing device and the printing qua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ting roller stiffness formula and finite element based on ANSYS Workbench has been established using proe model for static and modal analysis, and find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 of drum wall thickness with immunity thickness and thickness on the drum dynamic performance.

关键词: 滚筒;壁厚;扰度

Key words: rotary drum;drum wall thickness;flexibility

中图分类号:TS8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45-02

1 印刷滚筒刚度理论分析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材料为HT300,弹性模量为E=2×1011Pa,泊松比?酌=0.27,密度?籽=7250kg/m3 。所谓建立仿真环境就是根据实际添加边界约束和施加等效力[4]在实际生产印刷过程中,印版滚筒所受的压力对整个印刷有很重要的的影响,一般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间的压力在30-70N/cm2范围内变化[5]。

2 滚筒的静力学分析

根据静力学分析可以得到当印版滚筒与包橡胶滚筒压合的时候,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匀,在两端区域存在应力集中区域,在压力作用下,应力会沿着滚筒周向鞑ブ鸾ゼ跎伲这样,在实际中造成滚筒的变形。从图2滚筒的挠度变形图,看到最大的挠度103um,小于印刷滚筒的许用扰度[6]。出从表1可以看出挠度随着滚筒壁厚的增加而减小。但是考虑到制造成本和设计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下,尽量选择滚筒壁薄些。

分析总结:根据图2、表1,印刷机印版滚筒受到印刷压力时,印版滚筒弯曲变形,中间变形最大,并逐渐向印版滚筒安装轴承处减小,这样会造成印版滚筒中间部分挠度最大,相应的印刷压力最小,整个印版滚筒的印刷压力分布将不再均匀,印版滚筒与印版滚筒安装轴接触处应力值会最大。

3 压印滚筒的模态分析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都在追逐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设备,而印刷滚筒是整个印刷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发展趋势为轻量化,其动态性能和结构如果存在滚筒质量分布不均、中间部分压印力小、两端压应力大、滚筒在长度方向上发生挠曲变形等问题将对印刷工件特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本部分将滚筒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14.0,进行模态分析。通过前部分叙述可以得知,在对滚筒进行模态分析时候,只考虑滚筒自重的作用[7]。因为滚筒安装轴通过滑动轴承装配在墙板孔内,可以将其简化为简支梁进行完全约束。利用软件智能自动给印版滚筒划分网格,精度设为:Smart Size 8。结合模态分析理论与印刷机印版滚筒的特点,低阶固有振型频率相对于高阶来说对印刷机印版滚筒造成的振动影响会更大,前者决定了印刷机滚筒的动态特性,故设置模态提前数为6进行分析计算,边界约束是与轴承配合的轴端距离。不再滚筒上施加载荷。

4 分析总结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图形:印版滚筒在前1~3的固有频率下,振型主要是以中间梁的弯曲变形为主,其中壁厚为10mm的印版滚筒的一阶振型模态固有频率为39.688Hz,振型为中间弯曲,对应滚筒临界转速98540rpm[8]而本非标印刷机的最高印刷速度为4800张/小时,远低于临界转速,不会产生共振现象。后4~6阶是以中间梁和滚筒的弯曲变形为主。改变印刷机滚筒的壁厚或者侧壁厚尺寸,印刷机滚筒的固有振型频率也将改变,改变壁厚或侧壁厚中一个尺寸,其余的都不变,其模型振型频率变化不是很明显。从表2及表3可以看出:在壁厚满足设计要求的扰度下变形下,可以通过适当减小滚筒厚度与侧壁的厚度载一定程度提高固有频率,进而让印刷机印版滚筒的动态性能得到了加强,提高印刷机印刷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参考文献:

[1]陈虹.现代印刷机械原理与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刘琳琳,成刚虎,刘国栋.基于变截面梁积分的印刷滚筒扰曲计算[J].轻工机械,2007(6):24-26.

[3]张玉秋,张组明.印刷机滚筒刚度可靠性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8(1):10-16.

[4]Home Vidar,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parabolic problems[M].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3:89-102.

[5]冯昌伦.胶印机的调节与使用[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6]唐万有,王文凤.对胶印机刚性滚筒间压力的研究[J].轻工机械,2007(2):37-40.

[7]杜亚男,印刷机的模态分析[J].包装工程,2011(8):4.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提升传播影响力路径创新研究》(编号:Zd20111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学科共建项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视域下的高校传媒互动模式探究》(编号GD10XXW02)。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校学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高校学报编辑,既是学报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学报这一特殊商品中单个产品——学术论文的组织者,这两者都带有经纪人的色彩。

按照《辞海》解释,经纪人是资本主义市场上的一种中间商人。分一般经纪人和交易所经纪人,一般经纪人在旧中国也称“掮客”,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而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不是传统商业意义上的经纪人,从事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买卖”,获取的也不是商业意义上的“佣金”。学报编辑是通过编辑本人如经纪人般发现商机的慧眼,发现和判断学术论文的价值,然后以如经纪人般沟通、营销商品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编辑加工润色,实现学术论文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作,高校学报的编辑基本上只管编辑,市场意识淡薄,由此使得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一直被忽略。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印记在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越发凸显。

一、高校学报是特殊的商品

要认清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色彩,首先得厘清高校学报的商品属性,这样才能将隐藏在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充分挖掘出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论述为: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的人的手里。[1]

从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可以看出,高校学报首先是经过作者、编辑和印刷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无论作者的论文撰写,还是编辑的策划、组稿、校稿和印刷工人的印刷,都凝结了作者、编辑、印刷工人的劳动,具有商品的价值。其次,学报生产出来后,承载了学术论文的信息,对需要获取相关学术信息的消费者又产生了使用价值。再次,学报通过发行,使相关学术信息得以传播,实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

学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报刊发的学术论文所承载的信息传播价值以及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所投入的带有创造性的劳动上。商品的生产,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消费者去购买,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的。而消费者(读者)之所以购买学报这一特殊的商品,目的是为得到学报所承载的学术论文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基于学报这一商品的特性,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策划、约稿、编稿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产品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不能只生产产品(学报),且要清楚终端受众(读者)的需求,充分考虑到读者市场的消费需求、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否则,其生产的东西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的市场特质展示得越来越明显,高校学报的编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还需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选题把控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须树立商品意识,融入经纪人的色彩,提高营销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早就对高校学报这类学术期刊作过明确的解释:“新闻出版事业,除了它传递的信息、搭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它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符合一切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出产品的单位。不管你是图书,不管你是报纸,不管你是期刊、音像产品,它本身都是产品。”[2]因此,学报不同于其他商业、工业产品,其纸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值是通过纸张所承载的学术论文而产生的,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且学报又是一种通过发行实现其价值的劳动产品,所以说,学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高校学报编辑在不同的环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经纪人角色在不同环节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1. 产前环节的体现

就学报产前而言,论文的作者是这一单个产品的生产者,编辑是挖掘、组织者。

综观我国高校学报,以综合类期刊为主,然而,无论是综合类期刊还是专业期刊,稿源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就高校学报编辑部工作而言,不可能给不同的专业配备相应专业的编辑,每位编辑都有可能接触到与自己不相关的稿件。即使高校学报编辑是编辑专业和某一门学科专业的专家,也只是某一个学科方向的专家而已,而编辑要应对的货(稿)源,却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方向,在其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经纪人一样的素质。

有学者认为,策划和创新已成为现代学报编辑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报编辑当具有中介、创新和策划三大职能。中介是学报编辑的基本职能,创新和策划则是实现中介职能的条件、前提和灵魂。[3]而高校学报编辑在学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有经纪人敏锐的“商业”嗅觉,唯如此才能站到更高的高度,紧跟时展的脉搏,把握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使高校学报刊发的学术论文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理论价值,才能生产出读者喜欢的文化产品,激发读者的消费欲,极大限度地占有读者市场。从现实角度看,编辑的实践活动也充分证明,谁的文化产品在引领读者需求上技高一筹,谁就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学报,由于办学专业设置雷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报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内容似曾相识,形式大同小异。造成如此状况,主要是编辑在充当组织者角色时,没有充分发挥经纪人应有的作用。只有主动出击,有意识地进行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和选稿,这样生产出来的学报,才能站到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接近读者这一消费群体,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高校学报要想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份额,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是其支撑,而好的学术论文的组织,又离不开编辑这一经纪人的精心策划。因此,在这一环节,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表现得十分明显。

2. 产中环节的间接生产、桥梁作用

进入到产中(编辑、加工、校对)环节后,学术论文这一单个产品才融入了高校学报编辑的直接劳动,对学术论文价值的再创造,使高校学报编辑又成了这一环节的生产者。所不同的是,高校学报编辑在这一环节不是学术论文的直接生产者,而是在尊重论文原意的前提下,通过编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论文这一单个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实现其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与企业产品生产不同的是,企业产品可以有具体的工艺规程、用料计划和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某一个具体操作者。编辑的工作可大不一样。编辑进行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对稿件这类“产品”,编辑的主观能动作用非常明显,编辑在生产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其产品的质量。所以说,编辑在编辑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提高高校学报的传播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编辑在其编辑过程中,不能被动应付稿件,更要担当起加工者的角色。一个称职而优秀的编辑,要根据一定的编辑思想,根据对市场信息的掌握,通过自己的策划,有目标地选择作者,指导作者,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创作。[4]

同时,编辑的工作,必须以读者作为“落点”,失去了读者,编辑的劳动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尊重读者,通过了解读者的诉求,理解读者,然后,将有新信息、新观点和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秀作品销售给读者,是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的重要使命。

从表面上看,编辑是在二度创造的过程中履行着编辑的职责,但实际上,编辑的这些行为,都是在处理好文章、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下,以期实现高校学报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而进行的。作者是论文的直接生产者,读者是论文的直接消费者,而编辑在两者之间起着既是生产者,又是桥梁沟通者的角色。作者、编辑、读者三位一体,才能构成生产商品的一个系统工程。

3. 产后环节的营销体现

产后(印刷、发行)环节,从表面上看,是印刷工人和发行人员的事,但发行量的大小,传播影响力的深远与否,都与高校学报编辑对所有单个产品(学术论文)价值的判断和提升有直接的关系。经纪人追求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编辑追求的是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他们运作的单个产品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

细看学报这一文化产品和当前市场的关系,就能清晰地看到编辑在其中所起的经纪人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是高校学报读者的“消费”需求,构建了高校学报的销售市场,在编者与读者的需求之间,就包含了编辑在市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这两个效益的取得,须极大限度地占有市场,而市场的占有,离不开编辑,因为编辑对高校学报这一文化产品的市场最熟悉。此外,尽管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只管生产不管发行现象明显,相比之下,只有高校学报编辑较为熟悉和了解读者的需求,可根据自己对读者市场情况的掌握,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从这一角度,同样可看到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学报这一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起的经纪人角色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基本上仍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作,高校学报编辑的待遇也没有与市场挂钩,学报的发行量和方式也相当狭窄。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往往造成高校学报编辑把学报生产中的三个环节分割开来,编辑最大的精力放在产前和产中这两个环节上,只管产品的生产,根本不问产品的市场。可想而知,在这种理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传播影响力必定大打折扣。

结 语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势必带来我国文化体制又一次深层次的变革,高校学报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要在文化体制的变革中取得主动,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办刊理念,把学报生产的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把最大限度占有读者市场作为编辑的最终目标,如此学报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柳斌杰. 2003年中国出版业政策走向———在“2003年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N]. 中国图书商报,2003-01-10.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印刷工程印后加工技术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该课程整体知识理论布局的基础上,认真探究提高《印后加工技术》课程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分析了课程的特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印后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综合特点。因此,探索并采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印后加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印后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理联系工艺,使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印后加工技术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印刷技术中相关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融人到课程中。建立适应现代印刷本科教育的合理的印后加工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紧密结合前沿技术,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尝试将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演示、验证和实际操作三种类型实验模块,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教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融人课堂教学中。为此,要制定较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反映学科新发展的教学大纲,并能依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适时修订。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合理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印后加工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这些因素:既可以深化理论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强化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运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启发式教学。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书籍裁切这一工艺时,简装书和精装书都可需要,但由于涉及的工艺安排不同,裁切在简装书和精装书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先讲授简装书的裁切工艺,在后续课程中讲到精装书的裁切工艺时,就要启发学生简装书的裁切与此处的裁切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以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处置、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的具体功能表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最佳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实践”锤炼的机会;二是案例教学能够深化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获得。适宜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获得逼真“实感”乐趣的同时,可以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二是案例教学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其与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融为一体,进行模拟“演练”,获得“理论指导实践”的特殊体验。

(3)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采用部分现场教学的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章节内容,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结合设备具体讲解,让学生动手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此外,模拟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录像和模拟仿真工作过程等,使学生对印后加工的工艺流程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弥补因到生产现场实践可能遇到的“知识节点”难以全面展现等实际问题。

3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是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这种教学信息量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些课程内容用语言和粉笔很难表述清楚,且学生实践知识薄弱,造成了难于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实物、多媒体教学软件三位一体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深化了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4结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没有统一的定式,主要应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不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摸索和实践,提炼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1.毕业设计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命题是从专业老师提供的课题中作选择,题目有限,导致多人做一个毕业课题,论文多有雷同。课题简单缺乏新意,与实际生产脱离,过于强调学术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实习岗位或者就业单位与所选毕业设计题目相差甚远,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抄袭现象严重。

2.毕业实习问题

企业方面,印刷企业生产任务紧,印刷工艺制作复杂,印刷机操作难度较高、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印刷企业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免影响工作进度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印刷企业的特殊性,会涉及到印一些有价证券或者一些商业信息不能提前泄露,使得企业无法安排学生做具体的工作。学生方面,心态没有摆正,对于实习单位安排的一些临时性工作,非常抵触,再者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时间,出现随心所欲,擅自离岗,不虚心向师傅请教。高职院校方面,毕业实习制度流于形式,不从印刷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上去考虑和统筹按排,没有完善的毕业实习评价体系,最后学生只需向学校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

二、毕业设计实习就业一体化构建

通过对印刷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调研,对印刷专业的岗位群与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统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修订印刷专业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计划,并建立契合新模式的毕业环节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保障管理体制。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统一安排

从企业或市场需求着手,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定毕业设计、实习与就业的安排,使得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意识上明确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在印刷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作用,统一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1)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印刷专业必须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独立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将毕业设计、实习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实施,学生毕业设计、实习考核合格才能取得相应学分,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时间。(2)改革教学进程。为保证毕业设计、实习的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时间统一由第六学期提前到第五学期进行。另一方面对现有课程进行分解与重构,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在第三学年,聘请企业师傅为学生新开《拼版工艺》和《胶印机操作》两门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并且有特色的专业课,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同时结合顶岗实习情况完成一篇毕业设计。(3)重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前的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邀请印刷企业的经理或者工程师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印刷行业的现状、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情况。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等形式,指导学生认清形势,意识到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2.以就业为导向,毕业设计和实习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融为一体

通过对印刷岗位分析,重新修订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教学大纲,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写作,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融为一体。(1)制定模块化实习模式,毕业实习内容与就业岗位相衔接。根据职业岗位群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实习内容及要求,使其更好与就业岗位相对接。根据印刷生产流程,将毕业实习划分为印前、印刷、印后三大模块,实习内容和就业岗位进行衔接。由于学生不了解印刷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印刷生产岗位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为帮助学生寻找工作岗位与个人兴趣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印刷毕业实习可以采用先轮岗再定岗的方式,以实现毕业实习的综合性与针对性。先轮岗使学生对印刷工艺流程及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再结合自身素质作出明确的职业定位,实现定岗,最终实现驻岗就业。(2)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融合。淡化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阶段性区别,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有效融合,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时,同步开展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毕业实习的过程也是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贯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课题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确定。学生根据实习的情况,结合印刷企业的生产实践,在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真实展现其工作过程。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升级、设计创新等,由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给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而且能够使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总之,学生的毕业设计需与实习岗位、印刷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不同的顶岗实习中,从印刷生产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收集相关专业信息,指导毕业设计。

三、建立契合新模式的量化、标准化的毕业综合技能质量考评体系

在毕业设计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下,科学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和毕业实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印刷企业的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以质量、效率、态度为核心依据,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考察,建立印刷企业指导老师评价与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考评体系。

1.企业指导老师评价与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评定学生成绩。企业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进行考核。以企业的职工岗位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统一考核。确定实习学生能否满足本单位实际岗位的用人需求,并最终决定是否聘用。学校指导老师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老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实纲,对学生的印刷知识技能形成情况进行评价。从毕业设计的内容与毕业实习岗位的结合程度,评价毕业设计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

2.过程评价与阶段性成果评价相结合

为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实行过程评价与阶段性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主要由企业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从专业水平、操作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出勤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阶段性成果评价主要由学校指导老师根据阶段性检查的结果,如学生的实习周记、实习作业、实习综合报告等方面对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毕业设计主要依据设计开题、设计成果、论文答辩等方面进行评审。3.建立量化、标准化的毕业综合技能质量考评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根据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印刷行业技术标准,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评价进行细化量化,构建印刷专业毕业综合技能质量评价体系。这对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职场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多范围正确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完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保障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保障管理机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1.学校方面的组织管理保障

学校方面的组织管理落到实处,是确保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障。学院与系部必须高度重视一体化模式的组织建设,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此过程中,应明确各相关部门及老师的工作职责。成立印刷专业毕业设计、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工作校级领导小组,形成以“学院、职能部门、系、教师”为依托的管理体系。教务处负责毕业一体化的工作规划和规定的制定、检查、指导、评估及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要着重注意学生实习岗位中的劳动保护措施,尽量避免意外伤害,做好相关保险工作。系部辅导员老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安全纪律、心理素质等教育。系部专业教学团队帮助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技能培训,及时反馈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信息,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各项实习材料的归类存档,对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

2.建立毕业学生信息库

建立详细的学生信息系统查询数据库,具体信息包括学生个人的学籍信息、学生的家庭信息、实习、就业单位以及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等全部信息。提供开放式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为师生和学生及企业指导教师提供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APP实现对实习、毕业设计、印刷全流程工作的精准控制。教师通过APP管理系统平台及时信息,学生通过在线APP及时反馈各种印刷实习、毕业设计信息,并及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修改和进一步的完善。

3.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

学生人身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在学生去印刷企业实习之前,学校要开实习安全动员大会,带队教师对所带的学生还要进行安全动员,学生和学校之间要签订实习安全协议,如果对于协议中的内容不能做到,则不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安全协议的内容也告知学生家长。学生到达实习企业后,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含有安全内容。最后学校为实习学生购买实习过程中的人身伤害保险,建立起风险转移机制,可以免除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不必要纠纷,减轻企业负担。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建筑给排水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探析 中专美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陕西省安康市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铁路货运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初探 浅论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 临床药师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闻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巷道支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建筑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校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荻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按需出版打破了原有的出版模式,开创了新的出版思路,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归纳国内外按需出版发展现状;对按需出版研究结论中的两大论点提出新的看法,即按需出版的发展基础及按需出版的发展空间;并为按需出版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按需;出版;印刷;数字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62-02

一、按需出版的定义及辨析

1.定义。按需出版(Book On Demand, BOD;Publish On Demand, POD)尚无规范、明确的定义,目前较公认的说法是:按需出版“是充分利用数码印刷技术的优势,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字化以及超高速的数字印刷技术为用户提供快速、按需和高度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新型出版方式[1]。”从定义中可看出,按需出版以“需”为第一要义,以“数字化”为实现平台,以“数字印刷”为技术支撑得以运行和发展。

2.相关定义辨析。按需出版与按需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出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文件梳理,对其进行了归纳(如下图所示)。

首先需要阐明的一点是,目前出版界及学术界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一般设定在对图书的出版上,上图中对几个概念的梳理也基于该范畴。(1)数字印刷是按需印刷的技术支撑。按需印刷得以实现必须依靠数字化的内容、数码印刷机械设备以及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这些条件是数字印刷才能提供的。故在此将按需印刷简单理解为针对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印刷产品进行的数字印刷。(2)针对数字出版有比较专业、规范的定义。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现实运用中,数字出版的范围更为广泛,CD、VCD、读书机等均可定义为数字出版,且其传播渠道并非局限于网络传播。故将数字出版中以网络为载体的部分独立归为网络出版。(3)数字印刷是数字出版的一个过程,且全程数字化。同理,按需印刷也为按需出版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虽从按需出版的定义上来讲,按需出版是数字出版的特殊化需求,但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从内容源头的数字化。在出版转型过程中,按需出版的另一种重要定位是:按需出版是传统出版的延伸。目前的按需出版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传统出版的图书,按需出版是将传统出版图书内容的数字化。这也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按需出版的主要出版内容。(4)网络出版现多以电子书的形式传播,而对有特殊阅读习惯的受众而言,将电子书纸质化,进行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按需出版发展现状

1.欧美国家。按需出版的起源最早出现在美国。1997年,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公司创立的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利用IBM技术为一所学校印制50本已在市场上脱销的教材事件,被认为是按需出版的开端。在英格拉姆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一大批按需出版的传统机构及数字印刷服务网站。被人们熟知的如Lightning Souree公司、Offset Paper Baek Mfrs公司、Vesteom公司、Xlibris公司、Lulu公司等。德国出版业的发展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便开始应用按需印刷。德国最大的图书配送公司Libri的子公司Books on Demand GmbH(简称BoD),将传统书业和按需印刷进行了有效结合。贝塔斯曼集团也从2001年起涉足这一领域,下属的Bertelsmann Media on Demand(简称BMOD)公司专营这一业务,并被视为成功案例[3]。按需出版在英、法、意、西、日等国也相继展开。在英国,199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率先开展按需出版,2009年成立专门出版社Punked Books;2012年,原创电子书出版社开放之路全媒体(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公司和英格拉姆、闪电资源公司开始合作发行开放之路全媒体公司电子书的印刷版本。在日本,东京书籍贩卖公司、凸版印刷公司和29家出版社共同出资成立Booking公司开展按需印刷;富士施乐、微软和大型出版社讲谈社、小学馆4家共同出资成立按需出版专业公司。

2.中国。我国的按需出版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2001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引进数码印刷技术,并在2004年试行按需出版。之后,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传统出版社等也陆续开始实践。此外,除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中国按需出版网()以外,开展此类业务的还有北大方正的印捷网()、印客网(.cn)、印象社(.cn)、超印速网()、中国博客网的博文e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的易文网(www.ewen.cc)等。上述几家已经借助互联网平台,先后开展了图书按需印刷服务[4]。

三、按需印刷研究现状

目前按需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发展历程,我国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及发展途径。按需出版研究层出不穷,但观念存在一边倒现象。通过对前者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两大具有争议的观点。

1.按需出版得以发展的根本条件。许多学者认为按需出版在我国得以发展的条件除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大(网民数量膨胀及个性化需求增加)以外,传统出版存在的弊端是发展按需出版的重要原因。传统出版存在起印门槛高、库存堆积严重、回款难、印数限制、资源浪费等问题[5],且不少绝版、短版图书无法再购买等原因促使按需出版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从而弥补传统出版的不足。但这些原因并没有抓住造成传统出版缺陷的根本,也没有真正体现按需出版的价值。库存堆积不是问题,导致库存堆积的原因才是根本问题。从源头梳理传统出版的弊端所在,是出版社的管理制度问题。出版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前期营利为目的造成恶性循环。起印数量高、追印数量不公开、营利“行规”比比皆是。起因门槛、库存堆积等一系列问题是该行业状态下必然带来的副产品。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营利来源大多为教材印刷,这一现象可有力证明我国出版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业的上述问题,更是为出版业带来数字化变革,给予其新生。同时,也更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当然,要实现按需出版管理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按需出版是少量印刷还是永久印刷。按需出版较传统出版而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其最大的优势或特征体现在①可实现零库存;②节约销售成本;③复活绝版、短版书籍,促进文化积累和传播;④满足用户个性需求[1];⑤促进产业由“先出版再销售”向“先销售再出版”变革等。但也有学者认为,按需出版除技术、资金、管理、配送等外界限制因素外[6],其自身适用范围是个重要瓶颈,仅适合印刷次数相对较少的书籍。按需出版目前的适用范围确实多用于专业教材、学术图书、历史古籍、小众丛书、专利文献数据等受众较少、印刷数量要求不大的图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按需出版仅适合于这类图书。首先,按需出版适用于所有图书,当图书出版达到一定量时,按需出版的数字印刷成本可能低于传统出版的胶装印刷成本;其次,按需出版不能简单归类于少量发行。在作为出版业巨头的德国,人们认为按需出版非但不是量上的减少,而是无限发行的开端。

当然,按需出版也存在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书号管理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等。按需出版毕竟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其发展牵动着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其完善之路也更为崎岖。但不少学者在指出其不足时,牢牢抓住其印刷成本不放。认为其设备的购置费用巨大,且设备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且单位印刷成本高等。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前瞻性,且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我们不能仅因眼前蝇头之利,而蒙蔽透视发展之路的双眼。按需出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理念的革新。

四、对按需出版未来发展的展望

1.以网络为纽带发展按需出版。按需出版的销售链顶端是用户,用户对图书的搜索是销售的开端。无论是传统出版社、图书经销商还是兴起的数字印刷机构,都要积极借助网络建立健全分销搜索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资源的整合与控制服务。

2.以内容为基石夯实按需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讲,可依靠自身在图书量上的积累及对图书的深度挖掘来巩固自身按需出版的地位;而作为兴起的小型数字印刷机构来说,注重内容的个性、品味、质量和风格是其生存之道。

3.以行动为证明践行按需出版。喊着按需出版的口号,做着按需印刷工作的单位不在少数。按需印刷是用技术改进技术,而按需出版则需要技术改进人工。按需出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对内容进行不断创新,这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不能仅将技术用于最后的印刷工作。

五、总 结

出版行业的发展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虽然我国的按需出版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家,且发展限制条件较多,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发展有瓶颈,是挑战亦是机遇。

在学习借鉴上,因制度差异,我们能向欧美国家学习的内容技术多于管理。但笔者认为,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德国人的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青少年极度缺失的东西。按需出版是为大众读书提供便利的途径,不要让其仅成为我国青年一代的个人秀场。

参考文献: 王瑞珍.按需出版发展的优势与瓶颈[J].编辑之友,2007(3). 徐丽芳,刘锦宏,丛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赵振勇.按需出版在德国[J].出版参考,2006(13). 周林.我国书业按需出版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2008. 陈彦.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数码印刷,2009(10).

上一篇:网络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