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33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1

1.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不足的分析思考

1.1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语文能力是通过长久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语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无论怎么学习,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试以前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将多数时间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长时间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2 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虽然素质教育一再被强调,然而要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完全变成素质教育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则面临着升学率这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重点成了钻研解题技巧,部分学生甚至将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殊不知语文教材中那些经教育界行家里手精挑细选的文章,岂是那几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就可以取代的?这种完全抛弃精华的学习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3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倘若课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师则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水平、教学习惯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倘若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选择照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并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性,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针对以上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加入激趣这个部分,利用这个部分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直奔主题、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背古诗、讲故事、看图画、猜谜语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活力与激情。通过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最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且要积极的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育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应该确立课程意识,这对于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确立课程意识,也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性的课程理念来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运用新课程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机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来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视角。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各自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的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探究、自主以及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的使高中语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完全自主。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属于一个从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指引学生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潜在联系。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远比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探索产生积极联想、解决问题、认知新事物的教学和思考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写随笔与读后感的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维与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审美情趣。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一、演讲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英语演讲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生思辨能力、知识面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都需要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仅有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等。同时,对“英语演讲教学”进行检索,也只有十来篇相关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语类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说等相关教学论文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等。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开设问题简述如下。

(一)课程时间少

整体而言,英语演讲课程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分支,该课程一学期有且仅有32个学时,一般设计为一周2节,共计16周,课程时间短,且课程内容多。英语演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师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演讲环境,且不能兼顾知识的普及。

(二)教材难度高

《TheArtofSpeech》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通识教材,更为誉为中国高校演讲教学的“红皮书”,针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TheArtofSpeech》教材的教学过于集中,且难度大,因此在短短的16周内,教师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差异性太大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强,且学习动机和个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中,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往往都能够“展现英姿”,获得教师好评,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光不能听懂教师的教学要求,反而在英语演讲课程中收获不了知识。以上问题直接干扰着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经验,针对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借助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其能够结合网络课程和线下课程优势,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成果。

三、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英语的演讲教学提出以下教学设计重点。

(一)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教师在设计英语演讲课程时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课程和学生制定一定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去体现自己的演讲能力,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二)明确教学原则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上,建议英语演讲课程多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英语远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担任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都能够围绕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明确一下教学原则。首先,生本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个性,注重其全面综合发展。其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供一些有效地学习手段和策略,让其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特色。最后,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学习舞台,让其拥有更多地实践机会。

(三)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演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能力。建议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备演讲的课题,包括对演讲内容的分析,课题题材资料的准备,学生活动的预设,以及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其次,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分析学生在演讲课程的肢体语言和演讲能力,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启发式教学,建议教师采用不同的演讲教学技巧,对学生讲解英语演讲知识和重点,并为学生做出特色化的示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借助网络教学、课堂面授等教学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特色,以实现创新化教学目标。首先,建议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好的交流环境。借助微信群、校园公开网页等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以此让其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乐趣。建议教师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在授课之前,为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一些学习材料。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面授方面,建议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教学课堂的特征,针对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借助大量的练习和展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设置时候,多为学生提供线下课程实践机会,以此来优化其教学质量和任务。

(五)考评分析

由于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议教师采取“实践教学+综合评估”的考评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演讲课程的评分对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该项课程的必要性,在选修课程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措辞措句过分深究,应当以引导性为重,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演讲课程是当代高校创新英语教学课程的重要试验,其能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对创新个性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课程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环境和教材难度的影响,其运行不太理想。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建议教师加强对课程设计的改革和创新。笔者结合相关经验,对创新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定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设计课程提供参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3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材研究;认知加工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1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31

1 . 前言

教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决定着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教材的研究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目前,在我国对英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的学术研究很多,而对英语写作教材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对写作教材进行的研究有:黄友嫦(2004),唐青叶、苏玉洁(2009)等,这些学者们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写作教材。英语写作课程,作为高职类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使用量非常之大,而对写作教材理论原则、内容布局、材料安排、编排体例、学生使用情况反馈、教师使用情况反馈等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有鉴于此,本文以已经出版的正在使用的高职英语写作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行高职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费厄斯坦的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和增进工具理论为依据提出教材建设及改革的思路、设想及教学建议。

2 . 高职英语教材调查及存在问题

作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基于AAWP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2012JK266)的研究内容之一,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从亚马逊网上书店及京东商城网上书店推出的2005至今共31本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及研究。

2 . 1 编排体例和编排内容

2.1.1 编排体例

如图1所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编排大致分成三种类型:(注:由于旅游英语写作教材比例甚少,故忽略不计)第一类型主要是基础写作教材。教材的编写体例采用原来的本科体例:导入+范文研读+写作技巧+操练。这类教材包括传统的结构大纲为核心的基础英语写作教材,应考教材(IELTS, BEC, BAND 4)和专业写作教材,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英语基础写作教程》,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写作》等等。这类教材基本的编写理念还是沿用传统的本科教材编写顺序,从字、词、句、段落到语篇以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从作文常见的四种体裁到实用文体写作,这类教材基本没有根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来编排。第二类教材是以任务型和过程写作大纲为核心的教材,可分为引进版和国内版。这类教材采用了国际主流教学法,有全新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全方位的语言技能训练及多层次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流行的引进版教材是:雅思系列的《情景技能训练》《博采英语》等。国内也有少量的新理念教材,如:钱亚敏编写的《大学英语过程法写作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这类教材在编写体例和方法上较第一类有所突破,但是在使用中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在写作内容和选材方面,或者侧重于creative writing,如:诗歌、故事等文学题材的阅读和写作,或者是雅思、BEC等特定的内容,很难符合高职教育“实用性强”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类是以外贸商务流程和情景教学为特点的教材。从2007年至今,随着教育部16号文、24号文的颁发,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教材的编写理念也随着改革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各大出版社纷纷成立商务英语及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委员会,并出版了大量的商务英语或应用英语写作教材。例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新编商务英语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英语写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等。这类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两种:要么是按商务流程,要么是项目、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安排如下环节:文体简短介绍+范文+单词与短语+写作小常识+练习。这类教材没有基础写作能力培养步骤而直接进入写作,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只学会了作文的框架而没有充足的词汇、语法以及基本写作能力去充实文章的内容。

2.1.2 编排内容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排内容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铺垫,也就是从词、句子、段落及篇章的语言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RETCO(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题进行分类、归纳、加工,围绕PRETCO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历届考题来编排篇章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另一类完全是商务活动为中心,主要涉及电话留言、传真、议程表与日程表、会议记录与会议笔记、会议总结与会议摘要、备忘录与通知、商务社交信函、电子邮件、求职信和简历、新闻稿、广告与单张宣传册、简报、业务报告、图表及合同与协议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类是以应用文为主体。主要包括社交礼仪文体的感谢信、邀请函、致歉信、讲演等,日常应用文体的应用文诸如:通知、启事、海报、报告、摘要等,还有协议、合同、广告、简历等其他应用文体,有些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内容中也包含了商务英语写作的一部分,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11月出版的世纪英语系列教材中《应用英语写作》就属于应用文写作内容涵盖了商务英语写作部分。

2 . 2 使用者调查

本调研组利用问卷及访谈形式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60名教师及使用上述31种教材的600名学生对写作教材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总结归纳为以下8种。

(1)改制后的出版社迫于竞争压力及利益驱使,更重视教材数量、价格及销售量,而忽视了教材质量,造成写作教材比较杂乱。

(2)教材普遍老化,脱离写作真实意义,范文和写作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

(3)范文种类不够丰富,形式呆板且较难,教材之间雷同内容较多,不适用于课堂教学。

(4)写作理论太多,练习较少。

(5)教材使用对象不明确,没有针对某个专业,对很多教材而言,英语类各个专业都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

(6)编写体例较陈旧,范文中语言错误较多,可借鉴性遭到质疑。

(7)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选材欠新颖,没有足够的动态语料库支撑。

(8)现有教材对帮助学习者自身来收集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指导太少,没有把知识传授及素质培养相结合。

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行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存在如下问题:教材所选范文不够地道规范,有些与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相差太远,有些教材所选内容难度超出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盲目背了一些范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提高写作能力;教材编排体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及职业素质培养,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相吻合;教材编写者的编写能力及出版社校对质量要求降低,造成教材语言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误导现象;因为没有一本教材适合某一专业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讲授时要临时填补许多材料,一本厚厚教材的使用率并不高,学生对花了教材费却没有使用太多内容不满。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使用者对教材的评价及看法,现提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的编写设想,谨供广大英语教师及教材编写者们商榷。

3 . 高职写作教材改革建议――以认知加工理论为指导

3 . 1 费厄斯坦理论

费厄斯坦(R. Fuerstein)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色列国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他的学说来源于犹太移民儿童教育的实际工作,在犹太儿童蒙受巨大的精神创伤、学习能力受到损害情况下,费厄斯坦及其合作者提出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概念,及中介作用理论(theory of mediation),在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时,费厄斯坦提出了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来解决这些困难。费厄斯坦认为认知地图是一个表达智力行动的重要参与因素的模式,认知地图的7个因素是:(1)智力行动所围绕的整体内容;(2)智力行动的表达媒体或语言;(3)智力行动的复杂程度;(4)抽象度,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5)效率,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6)认知运作形式,如辨识、分类、排序、比较等等;(7)认知运行步骤。

费厄斯坦又提出了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第一步,学习者必须选择、收集、吸收适当的信息,此为输入;第二步,学习者须以某种方式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此为精细加工;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某种信息或自己的理解与发现恰当地表达出来,此为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均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而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使用他的学习增进工具得到解决。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可以用于各种学习者。这套工具系统包括分析性感知、空间定向、比较等14个工具。每一个工具配有一系列难度渐进的任务。通过变化内容、语言表达、抽象度和认知操作形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教师所起作用是中介作用。费厄斯坦认为: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还应能发展思维能力。用学习增进工具则可以帮助学生既发展语言又发展思维。

3 . 2 教材改革建议

3.2.1 编排体例建议

根据学习增进工具理论,在编写教材时首先打破写作理论在先、范文在后的传统编排体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教材的体例编排要体现“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提供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实用性的工作模式(provides a coherent and carefully workedthrough model with concrete practical outcomes for the teacher in terms of designing tasks and helping learners with their learning)”(Feuerstein et al. 1980, 1991)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learning situation)(注:本文所指的是学习情境,而不是某些教材中的学习情景)的设计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式,并呈现由简单到复杂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在设计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可拓展性、可迁移的能力,又要考虑培养学生越来越复杂的思维。学习增进工具理论要求:“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因此,每个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把具有某些共性又能共同处于某种情境的应用文编排在一个单元。同一单元所述内容尽可能务实和互相呼应,每部分后面的习作练习要设计成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题,训练内容以学生学习和工作需要为线索编排顺序,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例如:编写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时可从某个大学生的毕业求职文书开始设计,以商务助理到外贸业务员岗位调动经历为中心,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岗位变动和提升为线索,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有故事情节和工作情境,建议把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分五个进程体现,即求职应聘篇(求职信、个人简历),商务交际篇(邀请函、祝贺信、感谢信),事务处理篇(通知、备忘录、商务报告、会议纪要),对外宣传篇(名片、公司简章、推销函),业务磋商篇(询盘、发盘、还盘、下订单、拟订合同)。这样编排的体例就能够体现费厄斯坦的学习增进工具理论。

3.2.2 单元内容建议

在本文3.1费厄斯坦理论中,已经详细叙述了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在这里建议教材编写可以根据三步论设计单元内容。

在Part I中设计学生选择、收集、吸收与写作主题内容相关的信息训练环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相互沟通、合作学习,也提高未来的职业能力。Part II中,设计学习者对收集的写作资料及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也就是围绕写作主题组成句子或段落训练环节。Part III中,设计学习者围绕写作主题,将句子、段落组织成语篇的环节,也是语言输出。当所有前期准备写作阶段完成后,在Part IV中,给出范例,让学习者在自我认知中提高能力。最后,还要设计出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写作实践训练任务,以实现费厄斯坦的“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而写作理论部分应放在每个单元后,写作理论教学采取“重点讲授”原则,可放可收的灵活教学,引导教师在“模拟情境”中重练不重讲,其作用只是中介主导作用,而不是教学主体。

4 . 结束语

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还是教学大纲目标或课程标准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材的建设与编写既涉及编写者本身语言理论、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认识,又涉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相关学科、出版行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是以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及学习增进工具理论为指导,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内容提出编写设想。费厄斯坦的另一种重要理论是动态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方法,本文作者建议可以套用到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希望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广大同仁们在未来教材质量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更好的探讨,以此促进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Feuerstein, R. & Y. Rand & M. Hoffman & R. Miller. Instrumental Enrichment[M].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1980.

Feuerstein, R. & P. S. Klein & A. J. Tannenbaum.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theoretical, psychologic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M]. Longdon: Freund, 1991.

胡海、余世民.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12):145-146.

柳华妮.国内英语教材发展150年:回顾与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11(6):61-62.

莫再树、孙文娟.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2010(9):81-84.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4

又是一年高考到来,全社会似乎又要为此“紧张”一阵。这是很不正常的。这几天有些记者来采访我,题目是预测或者评说今年高考作文,我没有接受采访。我不太赞成传媒过多关注高考,这会加重“社会紧张”。但想到高考在即,很多考生命运都“决定”于此,公平是最重要的,所以又想给相关部门提点改进的建议。一年多前(2010年12月),我在北大召集过一个关于高考作文的专题研讨会,会后给相关部门写过一些建议,作为“内参”上送。建议的部分内容也曾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据说2011年有些省市高考语文阅卷是参考过这些意见的,但更多省市高考语文阅卷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如就把问题亮开,可能更有利于解决。这里发表的就是前年写的“建议”的一部分,希望这几天相关部门能看到,并使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有所改进。如下是部分建议:

高考阅卷中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作文评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趋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有准备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是很不公平的。这种畸形的考分等级分布,在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很少见。

造成高考作文评卷“趋中率”畸高的,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阅卷等级划分标准虚化,比例失调。二是作文评分有不确定因素,普遍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的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这规定本是为了保证质量,但却容易造成阅卷者为求“保险”而彼此求同“趋中”,使作为高考语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更严重的是,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广大师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考个“趋中”的分数,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语文课方面下工夫了。为何这么多年关于语文课的争议最多而语文教学又难于提高质量?高考作文评卷的“趋中率”的“指挥”作用就是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相关的,语文卷的阅卷工作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不少省市语文阅卷老师的更换比例过大。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老师由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各50%组成,但由于阅卷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洁的小时工的报酬),而大学老师的科研、教学任务又重,难于抽调人员参加,只好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去阅卷。这些年轻人缺乏教学经验,往往就单纯地按照大学课程中对作品的评价或者个人喜好去阅卷,评分的标准波动较大;高中语文教师对参加阅卷倒是有积极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备考,有的学区、学校甚至把轮流派老师参加阅卷作为备考的攻略。

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补贴偏低的原因在于,语文卷必须将基础知识和作文分开阅卷,所需要的阅卷教师人数、阅卷时间都远多于其他学科,但补贴标准则不考虑这些情况。而是简单地按学科或人头发放,加上语文阅卷的“劳动强度”大,补贴待遇相对就显得低了。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不妨改变一点思路:都说高考是很无奈的“指挥棒”,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改造这“指挥棒”,让它从正面去“指挥”,让教学和社会风气朝积极的方面改进和发展。

就高考作文而言,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实施评分正态分布。比如,如果分四等,二等(也就是35分~45分)以占50%~60%为宜。所谓满分或者高分作文并非完美作文,只是相对优秀,应当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达到15%左右。这些可以作为规定性指标下达。区分度大了,才有选拔功能,也才能打破现在那种普遍认为语文和作文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而放松语文教学,使之沦为应试技巧训练的偏向。

稳定高考语文命题、阅卷队伍,充实有水平、有经验的大学、中学教师,进行规范的命题与阅卷业务培训;提高阅卷津贴。

高考作文问题不只是一个考试问题,也是影响很大的带有政策性社会性的问题,历来很多争议,每年高考之后都“首当其冲”,但一直缺少科学的负责任的研究。大家年年抱怨的一些问题,其实解决起来也并不难,但就是年年拖,始终解决不了。高考关系稳定,但不能只是“维稳”了事,其他不怎么管;还有公平问题,弄不好也影响社会心态。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采取一些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并以此推进高考的改革。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心理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32-01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作家,不在于培养学生文学创造的能力,而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提高谋生能力打基础。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记叙文写作的要求是:能记叙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初中作文记叙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数码故事叙述”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1、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3、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4、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5、评评、改改——鼓励为主,查漏补缺。“评评”、“改改”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加工过程。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数码故事叙述”的作文评价从要求上回归“平民化”,从形式上追求多样化,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过程的关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有反思,有改进,有提高。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6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三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笔者整理、统计出相关数据与结果,并对所得数据与结果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探讨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在今后的双语教学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实践;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002年双语教学出现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由此,使得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迅速推广。近年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本科生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目前正处在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

1双语教学的实践

1.1课程的选择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在近几年的本科教学中,我校很多专业也相应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在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这两门专业选修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尝试。如此选择原因有二: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这两门课均是开设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历了两年的“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较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另外,也学习了“专业英语”课程,对计算机专业的英文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积累。

其次,这两门课程均为专业选修课,不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考研及后续课程的学习。

1.2教材的选择

在“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由Sanjit. K. Mitra著,阔永红改编的《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A Computer Based Approach》(第三版)(英文改编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删节,不仅更适合国内的教学计划学时数,同时也相应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和经费负担。

而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因此该课程的教材选用了中文教材加部分英文参考资料的形式。英文参考资料摘编自多本相关英文原版教材,由授课教师开课前统一发给学生作为参考。

1.3教学方法与手段

考虑到“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数学及公式推导,所以授课形式采用传统手写板书形式,板书中使用的语言为全英文,授课语言为中英双语。

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框图、电路图、真值表、程序及程序流程图等,故授课形式采用多媒体方式,课件语言以英文为主,授课语言为中英双语。

2双语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2.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学年至2008学年期间选修“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两门双语课程的本科生。因这两门课程为同一专业方向模块课(即:如果要选必须同时都选,否则都不选),所以每学年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是同一批学生,三届共计86人。

2.2调查方法

遵循自愿原则,采取不记名答卷方式,在每学年上述课程结课后,统一向选修这2门课程的学生发放调查表并回收。三学年共发放调查表86份,回收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5%。

2.3调查项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参考了教育部高教司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教高函[2006]73号),并在此基础上由笔者进行了再加工与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与认知度,对双语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教材、考试等的看法与评价,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及建议等。

调查项目及结果见表1-表5,表中未作说明的均为单选项。

2.3.1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与认知度

从表1、表2和表3可知:

(1)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但也有近30%的同学未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其中有53.7%的同学有修读双语课程的经历。

(2) 大部分同学认为在本科教学中有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此部分学生的英语大多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考试。但也有近一半(43.9%)的同学宁愿选择非双语课程,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另有7.3%的同学认为暂不实施双语教学为好,这些主要是未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

(3) 有一半以上(53.7%)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与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

2.3.2对双语教学的看法与评价

由表4可见:

(1) 从学生角度看,大多数同学(占63.4%)认为课上应以英文讲授为主,难点、重点用中文解释,但课上外语授课比例为多少却没有统一标准。这主要与每个人的英语听力水平有关。

51.2%的学生认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英语不如汉语清楚,而29.3%的人认为比纯汉语理解更深刻。这也与各人的英语听力、阅读及理解水平相关。

(2) 关于教材,63.4%的同学认为选择“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导读本”的形式为好,这给我们在教材选择及建设上提出了新的思路与要求。

(3) 关于考试,46.3%的学生选择了“外文命题,自由作答”,显然这种方式更灵活、方便,尤其对于那些英语写作能力稍差的同学而言,更是如此。

(4) 有53.7%的学生感觉通过双语课程学习,提高了外语水平,然而也有36.6%的同学认为增加了学习难度和负担,降低了学习效果。

2.3.3存在的问题、意见及建议

大部分同学认为师资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见表5)。

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及建议”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填写了文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意见与建议,由此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高度重视。

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栏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英语水平、教材、师资、语言环境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意见及建议”一栏中,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 大多数同学希望多开几门双语课程,同时要有合适的英文版教材,有的同学希望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中文注释,还有的同学建议应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这些学生大多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2) 也有部分同学认为:适度即可,不应盲目增加数量及难度。

(3)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双语课,因为既不能很好掌握专业知识,也不能提高英语水平,反倒加重了学习负担,浪费了大量时间。这些学生大多英语水平相对稍差一些,因此感觉有些吃力。

3双语教学的体会及建议

在计算机本科生中实施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因为计算机学科大部分最新的思想和成果都是用英文来表达的。通过双语课程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知识,以及如何用规范的英语来表达,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很有益处。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7

关键词:青海藏区 汉语文 教学 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85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海省藏区藏汉双语教学环境下汉语教学现状,把握汉语教学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汉语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自2009年始,我们对青海藏区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我们对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区域内的汉语文师资队伍状况、教材使用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水平、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1 青海藏区双语教学环境下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总人口5626722人,其中藏族人口137506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44%(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青海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呈现为“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根据教育厅民教处提供的数据,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1161 所,在校学生33.6万人。目前藏区民族中小学已全部开设了汉语课程。

1.1 师资队伍状况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青海省藏区中小学汉语师资有较大的缺口,能够用双语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更加紧缺,教师结构也不尽合理。

本次调查的85人中,有67人认为学校汉语教师紧缺,占78%。学校汉语文师资比较紧缺。近年来,藏区汉语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比以往有所提高,调查的85人中,有本科学历的57人,为68%;有大专学历的25人,为30%;高中(含中专)3人,为2%;无硕士以上学历。

从年龄结构上看,各学校教师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体。22-35岁之间的教师50人,占59%;36-45岁之间的教师30人,占36%;45-55岁之间的教师4人,仅占5%。

从专业结构看,师范院校毕业48人,占56.9%,非师范院校毕业36人,占43.1%(此项实际人数按除去未作选1 人计算,即84人);其中汉语专业毕业的44 人,占51.8%,非汉语专业的41人,占48.2%。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量存在。

1.2 教材使用情况

目前,小学阶段各州已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教学主要采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初中阶段基本采用人教社新版《汉语》教材,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用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中阶段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

1.3 教学用语使用情况

青海藏区汉语文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存在不合格、不标准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到藏区中小学汉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很好的44人,占52%,一般的38人,占45%,其中3人表示“会一些”,这个比例占到了3%。实际上情况还要更严重。

部分教师在日常交际、教学中使用汉语不够流畅,往往会夹杂藏语成分,我们在调查中设计“与汉族交流是否加进本民族语言”的问题中,48人表示“会”,占56%,37人表示“不会”,占44%。

1.4 认识与态度

一方面,藏区师生普遍认识到要尽快地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加速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努力学习并使用汉语,讲普通话,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成为各民族之间交际的有利工具。另一方面受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观念的影响,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内聚力,语言态度比较保守。

1.5 对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

对于藏区民族中小学汉语课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问卷调查、学生汉语水平测评三种形式。参加座谈的老师中,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汉语文课教学质量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汉语课教学质量差的比例超过了90%。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评主要采取了查阅试卷、作业,随机抽查朗读测试等形式。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读、写、听、说四种语文能力上都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识字词的数量达不到要求,如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1300个字当中,学生平均仅能认读635.66个,2055个词汇中学生平均仅能认读1439.26个。在识字词中听写较优于认读,藏族学生汉语发音困难较大。从写作方面看,学生作文动机不高,作文兴趣极低。加上学生在写作中需要进行从藏语到汉语的思维转换,往往不能准确、明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作只是为了凑字数,就出现了表达上的多次重复。听话能力在思想能力中较优于其他几个方面,学生基本上能听懂简单的汉语表达,但由于字词量的不足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从说的角度看,学生由于存在和写作教学类似的思维转换问题,同样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

2 青海藏区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汉语教学的意识薄弱,汉语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根据对藏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分析,以及本次调查中得到的信息,我们认为藏区汉语文教学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上述因素导致了对汉语教学的不同认识。汉语教学意识薄弱。从影响汉语学习的诸因素看,认为受家庭影响较大的20人,占23%,受社会影响较大的21人,占24%,其他为40人,占49%。社会、家庭和学校各种因素影响到了汉语教学意识。不同地区、不同社区、不同家庭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同,因而对汉语学习的态度也就不同。城镇、农区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生活习惯、喜好等各方面的原因,汉语学习的热情较高。而牧区学生汉语学习的热情则明显要低。

2.2 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是制约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瓶颈问题

由于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藏区教师流失率高,补充不够及时,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对藏区汉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中教师们普遍反映,由于教师紧缺,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往往一个教师要承担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课程,教学精力不足。教师业余学习、外出进修等也十分困难。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影响藏区汉语教学的严重问题,教学理念陈旧,对汉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模式、方法单一,课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2.3 教师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教学用语不规范

调查显示,藏区汉语教学队伍中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普通话不达标、表达不规范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藏区汉语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存在不合格、不标准。教师教学用语在语法上受到藏语语法影响、用语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2.4 教材部分内容脱离藏族学生的生活实际,难度较高,容量过大

藏族学生对统编教材的感性材料的陌生导致语言转化的困难。藏族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关于自然、生活方面的感知,有以母语为载体的感念和直接经验。可他们入学后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地区的生活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或者层次太高,学生无法理解。如教材中的《驿路梨花》、《雨巷》、《谈谈美》等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的难度远大于汉族学生。 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汉语》教材,都容量过大。

2.5 汉语教学薄弱,学生汉语基础差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在基本训练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包括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会话,会用标点符号,能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译学过的句子”。但藏族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3 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汉语教学意识,改善汉语教学环境

汉语在我国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交往的通用语言。这就要求藏区学生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还要学好汉语。我们建议加大汉语学习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汉语学习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高汉语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意识。同时应加大投入,改善藏区汉语教学环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汉语文教师队伍。

第二,加强对口支援、帮扶,组织学科专家和优秀语文教师深入藏区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上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新兴的教学模式、方法带入藏区。同时,还可以组织省内学科专家、优秀语文教师与基层学校教师建立长期的结对帮扶对子。

第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目前藏区汉语教师中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缺少较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选好苗子,着力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第四,在兼顾学历培训的同时,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培训,使校本培训成为重要的培训形式 。

3.3 合理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是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建议尽快调整、修订、完善藏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同时对藏区学校教材的使用进行规划指导。教材建设方面,建议积极探讨藏区学生及环境的特点,构建适合于藏区学生的内容,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同时建议降低教材难度和内容容量,在编写体例上尽可能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藏区学生的新路子,使教材更加符合藏区学生的特点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

3.4 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首先在于优化课程内容。目前藏区汉语教学形式与汉语地区语文教学形式相仿,汉语课程设置也相仿,只选用人教版《汉语》教材或者《语文》教材。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应该有对话、听说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其次是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善汉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第三是丰富汉语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虽然在课程标准、教材里有了较多的体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形同虚设。建议结合汉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出适合藏区学生特点,生动丰富的汉语活动课程。

3.5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对汉语教师进行口语专项培训

我们建议对藏区汉语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多种形式的普通话及教师口语的培训。采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相结合、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培训学习和考核达标相结合的方式,使藏区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师口语的规范化程度迅速提高。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建议培训结束时对所有学员进行汉语水平及普通话测试,要求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汉语水平达到“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四级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媛媛.谈汉语推介课教学――以英国汉语课堂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2]赵一嘉.怎样确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案[J].学理论,2012,(2).

[3]益西邓珠.论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4]狄国伟.关于藏族地区《汉语》教材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3).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条件

英语在我国是开设范围最广、拥有学习者最多的外语。外语界就英语教学现状形成共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英语教学究竟朝何方向改革,如何进行改革,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笔者针对自身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试图从英语教学规律以及所从事英语教学的特殊环境出发,提出改进英语教学的尝试性建议,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及语言能力。

一、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起点与目标

1.学习者的起点。已经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180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1200,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

2.教学目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今后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3.教材使用情况。本科大学英语使用的主要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共4册、《大学英语听说》1-3册、《新视野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1.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建议。①对大学英语讲授者的建议。作为施教者的英语教师,有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更新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助学”作用。

注重英语教师自身总体水平的提高。认真备课,尽量运用流利的英语。同时,加强对教学法的研究,深入了解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弄清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困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learning by doing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如: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等,以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每项教学活动中。

②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建议。我校的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学习者主要是本科低年级学生,他们习惯于教师对语法及篇章进行详细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这些学习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更新学习观念和方法。

学生应按照Preparation—Participation—Consolidation—Self-testing的学习模式学习。即学生必须课前预习,达到教师的预定要求;课上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课后做好复习;每单元进行同步测试以巩固所学内容。

2.对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条件的思考。英语实际上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不过,在我国却是地地道道的外语,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并且中英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英语学习者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因此,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鉴于这种状况,笔者认为着眼于如下改革,以求得英语学习者较好的语言环境。

①注重复合式培养,建设独特的课程体系。前三个学期以课堂教学模式和到语言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学习语言知识;第四学期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语言实用技能为主。形成基础课的语言能力、文化课程的素质培训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地方院校培养特色。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提高阶段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英美概况等选修课,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提高对英语教学设施的投入。建议学校从长远的观点计算投入与产出,加大对外语教学硬件的投入,改进并更新英语教学设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成为推行改革的重要条件。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网络课堂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采用先进的教学课件,内容涵盖综合英语、听力、口语等课外巩固和补充资料。学生将受益于这种学习形式,改变其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接受信息量小且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的状况。

③加强英语学习的“软环境”建设。完善英语学习的“软环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界限。“软环境”促使学生借助新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外语媒体和学习环境方面,向学生推荐可登录的网站,使其逐渐了解著名英文电视和广播节目,同时鼓励其多浏览英文报纸杂志,这将对改善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和世界知识,又能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听力训练,例如学生每天课前十分钟听与英语课同步的录音。鼓励学生在宿舍等场所尽量编写英文指示牌和文字说明,以提高英语水平。将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化:每日有英语广播,每周有英语广场,每月有英语讲座,每学期有英语大赛。使活动进行得趣味横生,以便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好的“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学任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粗浅认识与思考,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参考文献:

[1]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