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23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1

关键词 宣传格局 舆论宣传 引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传播西方文化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成为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非理性声音、负面信息表达的新渠道。在新形势下,如何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有效应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是当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但在应对路径问题上,我们常处于“缺位”与“失位”的状态之中。有关“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为破解“失位”局面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解决方法。

1“大宣传格局”思想及对网络宣传与舆情引导的作用分析

1.1“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1.1.1“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

“大宣传格局”首见于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对“大宣传格局”进行全面阐述的是现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大宣传”的内涵,并明确提出:“必须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战略思路,为统筹宣传思想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拉开了对宣传教育工作新一轮的思考。

随后,《广西日报》、《人民日报》、《党建》杂志、《浙江日报》等相继以评论文章对“大宣传格局”问题进行回应和说明,推动“大宣传格局”内涵的不断深化和深入宣传。中办发5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强调要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领导班子考核,作为教育巡视的重要内容,形成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思想工作的良好局面。

1.1.2主要内涵

结合的“8・19讲话”精神,对“大宣传格局”的内涵可界定为:

第一,在意识观念上,宣传工作应是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每个环节的工作。领导要负责、各级要落实、人人要参与,各项工作都要与宣传工作结合起来、把宣传工作融入具体工作中,宣传工作要为各块工作服务。

第二,在资源整合上,宣传工作要优化整合资源、最大化共享资源。各行各业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都要整合、共享,打破壁垒、优化结构,使资源不闲置、使用最大化。

第三,在内容建设上,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又体现人民性。宣传工作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把教育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要求与提升素质结合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应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既做好重大理论宣传、又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文明。

第四,在机制体制上,宣传工作要更加科学严密、切实可行、规范有序。要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和追究机制,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建立共议共建机制,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健全考评机制。

1.2“大宣传格局”思想对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与作用

“大宣传格局”强调系统性、联动性,对深入推进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

(1)便于整体规划,建立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网络舆情的发生起源较为多样、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涉事部门较多,科学的应对需要共同调动和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大宣传格局”在意识观念上强调了各战线、各部门、各人员都是宣传工作的主体,都需要将宣传工作融入各自工作的全过程。这种思想的确立和宣传,对妥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有着较强的指导价值。

(2)便于信息畅通,能够有效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在网络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太快,早已超出摩尔定律的早期周期界定,谁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宣传格局”在资源整合上强调人、财、物的优化,也强调信息的共享。这为后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推动信息共享、信息公开,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3)便于明晰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大宣传格局”在机制体制上,强调领导责任和考评追究,在工作机制上强调共议共商和联动共建,在运行机制上强调科学有效和规范有序,在保障机制上强调长效投入。这对于网络舆情工作建立信息发现机制、信息上报机制、应对协商机制、效度考评机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大宣传格局”视角下网络宣传与舆情引导的策略思考

“大宣传格局”是基于观念、信息、资源、机制、内容、形式于一体的系统思维,讲究从全局性、全盘性、全面性的视角审视宣传工作。结合当前网络舆情实际,按照“大宣传格局”的设想,为进一步提升应对效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以系统化思维加强阶梯式的网络舆情研究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首先是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系统研究,了解舆情动态、把握舆情规律、掌握舆论动向,抢占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为此:

2.1.1加强现状研判: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研判及趋势分析

网络舆论是社情民意达的“晴雨表”,是各部门制定政策的“风向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包括知名的NGO组织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当前的舆论热点及其走向、规模,都会建立或聘请专业的舆论监测和民调机构。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舆情监测的水平与能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监测软件等的作用,加强技术研发,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各类突发舆情危机信息。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舆情研究的能力,调动专家学者和舆情研究团队的力量,开展教育网络舆情危机评级管理,创建网络舆情危机测评指标体系;编写“年度网络舆情危机案例分析报告”,不断提升危机舆情的研究效度。

2.1.2加强宏观研究:做好思想理论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与针对引导

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各种网络舆情交融交汇,各类热点信息与网络观点相互影响。为此,在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的同时,也要委托理论团队专门针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强化针对性的分析研判、针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战略任务强化统筹性指导,让普通网民能更全面地了解全局性的情况、战略性的部署,也就更易准确地把握重大舆情的发生背景,提升普通网民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2.1.3加强理论研究:做好网络舆情发展与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判舆情之后,关键还是要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规律的深度研究。要加强与传播专业资源的紧密结合,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高端学术报告、进行课题研究,加大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加大对网络舆论产生、发展与演变等传播规律与内涵的提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舆论引导案例的跟踪研究。提炼总结各舆情个案中形成的有效的引导方式方法,深入研究其有效性和可行度,形成舆论引导方法与网络舆情情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建议图,制定舆论引导工作实务手册。此外,要加强对舆论引导阵地特点的研究。在舆情信息的提取上根据舆情主题的需要,尽可能多将各式网络平台阵地综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在语言组织、素材重点等问题上分类推进。

2.2以统筹式格局健全舆情决策多部门议事机制建设

当前网络舆论工作已从“被动应对”发展到了“主动建设”的阶段,加强部门、人员与资源的联动和协同是做好网络舆论建设和引导工作的内在要求。

2.2.1强化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设立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资源只有统筹,才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在各组织内部,要尽快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党政一把手都应是领导小组的组长,常务副组长建议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职担任,组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正职领导组成。下设工作小组,由党委宣传部长任秘书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组员,同时下设实体专职办公室。执行“每周一通气、每月一汇报、专事专项报”的联系制度,保持舆情工作联系会商通畅高效;领导小组月度召开工作会、季度召开研讨会,保证舆情工作质量方向科学提升。

2.2.2构建多部门共管的理论管理格局:分工协作、各尽其责

在体制上,组织内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宣传部门负责网络舆情日常研判、分析及危机干预,党委部门负责制定舆情应对口径与校内资源协调,网络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支持与技术干预,保卫部门负责网络违法行为追究与干预,理论研究部门负责重大理论与重大热点问题理论应对与引导,各舆情涉事部门共同负责素材整理、情况说明并参与舆情危机应对全过程。

2.2.3搭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协作机制:协调支持、角色作用

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整合机制,特别要尽快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分工,宣传部门负责相关舆情发现、引导应对及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社会文化和工商部门管理网络产业属性、公安保卫部门管理网络违法犯罪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社区及社会心理、社会公共道德”等三大系统的积极性,发挥它们组织调查与直接同网民、公众交流的优势(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最终化解离不开由网民组成的“调查团”的贡献,上海“11.12”大火事件的妥善处理也是充分借用了人大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加强危机“缓冲带”的建设;逐步完善问责制度,以“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为形式,加强外部力量与社会力量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监督,在监督中处理危机、在监督中赢得信任。

2.3以交叉式视角建立重大宣传思想舆论引导合力联动机制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做好突发网络舆情的干预与应对,需形成三种合力机制与格局。

2.3.1完善大宣传思想舆论合力引导机制

在意识上,要强调各条战线的积极性。既要发挥舆情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发挥社会民众层面的积极性;既要发挥网民受众的积极性,又要发挥社会媒体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本部门的积极性,也要重视借助兄弟部门的支撑作用。在资源上,要把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结合起来,加强沟通配合。让实际工作部门理解网络舆情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知晓舆情应对的过程与环节、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发展,让事实更清晰、让信息更全面、让效果更有效提升。

2.3.2强化“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既需要应对,又需要引导与教育。思想舆论引导主要依赖“宣传”来推进,教育沟通引导和网络内容建设则要发挥“教育”来落实。从职能部门来看,“宣传”与“教育”合力引导机制的形成,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组织动员能力,挖掘理论研究部门的研究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调动专家队伍的政策解读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2.3.3形成“网宣”与“外宣、理宣、文明文化宣传”的合力宣传机制

当前,宣传工作内涵已从“内、外宣”拓展为了“内宣、外宣、理宣、海宣、网宣、文化宣传”,每个宣传版块的工作抓手与载体内容各不相同,但落脚点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在舆论建设和引导过程中,针对舆论焦点和舆情热点,每个宣传版块都可发挥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视角相互支撑,形成“网宣”与“外宣、理宣、文明文化建设”共同服务舆论引导的合力机制,逐步搭建和实现大宣传工作格局。

2.4以专项化任务强化宣传思想舆论引导的内涵与能力建设

2.4.1有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掌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网上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

网络舆情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推进网络舆论建设和引导的工作中,要积极呼应党中央、教育部提出的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六名”要求。一是着力培育一批网络名编名师。做好网站编辑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升网络文章的策划水平、编辑能力和推送技巧。鼓励和支持全体学术大师、理论名师、优秀导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岗位工作参与网络文章写作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合力做好思想舆论引导。二是优化开创一批网络名站名栏。按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的要求,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平台建设,提升主流网络舆论阵地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三是引导创作一批名篇名作。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提升认识,围绕理论和现实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网民喜爱的语言风格在网络媒体上发表思想教育、宣传评论和舆论引导文章,传播舆论发展的主流声音。

2.4.2加强队伍建设:多元化组成、专兼结合、多层次水平分工

在建设规划上,按照队伍结构、能力建设、业务分工、长效发展等,分别做好队伍选拔与分层培养、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内容设计与条线划分、机制体制与氛围保障等工作。在组成上,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将岗位工作与网络舆情工作结合,推行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将网络舆情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体系,加强兼职队伍的培养;选聘包括“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兼职人员、社会热心人士、网络意见领袖”等在内的多元化队伍组成,发挥各自优势。在层次上,理论专家负责重大理论与重大热点问题研究与引导、传媒与技术专家负责舆情传播规律与网络技术发展理论研究、政工干部与青年同志负责日常舆情发现与线上引导、退休人员与社会热心人士负责法律意识教育与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负责关键时刻发声并加强热点问题导向。

2.4.3加强舆论引导与舆情工作能力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素养

从管理主体角度,一方面,要克服网络技术“本领恐慌”的问题。通过参与媒介理论知识培训、网络宣传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解决“网络认知水平一致性”的问题。通过设计一套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能培训、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伦理法治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搭建常态良性的交互平台,加强主客体之间的日常沟通,保持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巩固思想交流的基础。此外,还要解决“化险为夷”、“转危为机”、“hold住全场”的舆情工作能力建设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高端培训等,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内在特征与演变规律,逐渐形成较为成熟、高效的应对流程、工作预案与处置方案。

2.4.4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共融共生、双赢合力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立体化、多层面、复杂化的舆论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许多传统媒体力不从心,资金、人力、技术、运作模式面临众多挑战。创新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方式方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保障。从具体工作来看,一方面,在阵地建设上,要形成“报纸、网站、广播电台、人人主页、微博微信”五位一体的大宣传平台,确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喉舌口径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宣传形式上,要区别对待、有合有分,内容可以有所不同、管理模式可以有所不同、建设队伍可专可兼,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吸引力上下功夫,相互支撑、相互呼应。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生;心智模式;学习

引言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已经对各行各业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有条件的地方已经逐步建成完善了校园网络环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网络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自我学习方式和平台,而且逐渐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研究生,他们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其生活、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网络对当前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一、研究生的一般特征

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本科生、大专生的特点,笔者概括如下:

1、年龄跨度大,研究生的年龄多数已在22至40岁之间。身心发育已成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思想较敏锐,富于理想,参与意识强,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3、专业性强,多数人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自我意识强,有自我成材的欲望。

4、独立性较强,在大学本科期间或工作中已经接受过初步的科研活动的训练,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的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即归纳、演绎、推理和综合的能力较强。·

二、网络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从研究生的特点我们已经知道,研究生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论从身心发展、思想,还是从学习意识等各个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即彼德·圣吉在他的“第五项训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指由于过去的社会经历、习惯、地位、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利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心智模式。研究生正是在这种心智模式下挑战传统,接受新事物,适应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而网络本身有着开放、互连、资源丰富、动态更新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对研究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影响。

1、 有利影响

(1)提供了便捷的文献检索工具,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成本。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进行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无论是课程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传统的方式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目,逐本逐本地翻阅、摘抄,以获得所需文献资料。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不全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大量文献资料做成数据库集中存放,通过检索工具,只要输入论文的主题词或关键字就可以获得大量相关资料,省时省力。一般来说,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搜索技术,就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文献资料。另外,传统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有时候需要将资料复印下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本。而现在高校中,一般理工科都提供已经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研究生宿舍也都可以接入Intel网,所以可以很方便地将查阅的相关资料保存下来,随时查看。一般实验室或宿舍的网络都接入了校园网,不仅速度快,而且学生本人的费用很低,降低了成本。目前,通过网络检索文献资料,已经成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时搜集资料的重要途径。

(2)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交流平台,使得学术交流更方便,更易于接触和掌握学术前沿。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专题学术网站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我们从这些网站中很容易获得丰富的专业资料,还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学术动态,接触到学术前沿的问题。在一些网站还有与学科专家交流的版块以及论坛,可以与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专家或相同专业的学习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另外,还可以登陆国外的网站,查找许多外文资料,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国外发展的情况,使自己在专业方面不至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在网络环境中,这些交流的方式正在被充分的利用,这些将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发展。比起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伸缩性,可以随时进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

(3)网络提供了许多服务,使得师生交流更方便及时。有人说,在研究生教育中,随着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导师的作用削弱了。这样的说法未免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网络的利用,恰好加强了师生的联系,而导师的指导作用也在方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他所起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研究生本身有其不同于本科生、专科生的特点,研究生教育大都采用不同于本科生的导师制。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也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需要看哪些参考书,某阶段该专业的前沿问题是什么等等。大多数时候,研究生主要依靠自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某些方面的专门学习和研究。很多导师不仅仅担任研究生导师一项工作,还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处理,并不是时刻和学生在同一个地方。在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可以利用一切网络手段,与导师取得及时联系。例如,可以通过E-mail向导师询问学习问题,导师也可以通过E-mail反馈信息。这种交流方式很方便也很及时,导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和加强。现在网络上的交流服务工具越来越多,如BLOG 就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很好的交流工具。项国雄等人在《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blog)的导学制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如何在高校利用blog来实现导学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利用blog来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管理及交流是完全可以的。

2、 不利影响

(1)网上信息非常多,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冗余。A 在检索文献的时候,由于一些检索工具的缺陷,例如不能进行二次检索等,结果常常得到许多无关的信息,需要进一步筛选判断,比较浪费时间。B容易造成信息迷航。尽管研究生专业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强,信息判断能力也相对较强,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网站导航结构不友好等情况,或者自身搜索策略不得当等原因,也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忘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转而关注其他信息,造成许多无效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2)网络传输速度比较快,信息传递比较简捷,给一部分学生抄袭他人论文带来了便捷的渠道。尽管学术舞弊并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问题,但是可以说网络是造成当今学术舞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网络上,只需要轻轻点击、复制、粘贴就可以将大量相关信息拼凑在一起,这就使得抄袭现象更加严重。

(3)对研究生生理和心理的危害。由于计算机存在电磁辐射,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或者来说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长时间的信息搜索加工过程不仅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而且会使学习者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况,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严重的还会引起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

转贴于 三、措施和办法

网络给研究生的学习带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如何扬长避短,使得网络更好地为研究生的学习服务,而进一步减少给其带来的困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去考虑。

1、(1)加强研究生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其网络信息意识以及检索判断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在过去,我们通过阅读书本、报纸等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这不仅以传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包括对信息的感知意识、获取判断信息和利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生存能力。就研究生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一般接触网络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网络信息的意识有待加强,但是研究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思想敏锐,知识丰富,易于接受挑战。要培养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方面要注重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例如专门针对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研究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尽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非常成熟,但是由于年龄跨度大,对网络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信息素养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培养在校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二是研究生自身要注重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研究生应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和自我导航能力,学会如何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明晰自身需要哪些信息,不被无效信息所干扰,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同时,研究生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在网络环境下学会合理留出思考时间来消化和吸收信息,并学会适时筛选和学习有效信息,不要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做信息的主动鉴别者、吸收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2)加强研究生道德素养教育,并对抄袭剽窃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网络的来临,不仅带给学校德育工作一些新的内容,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方法。对研究生而言,其独立意识强,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但是网络环境对德育工作有新的挑战,同时对研究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网络道德问题,如何在道德规范范围内利用网络信息等等。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才能使网络更有益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打破以往单一的德育教育的局面。目前在教育界有学者提出了网络德育的概念,其内涵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对于研究生而言,也是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引进新的网络技术。现在倡导的绿色上网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研究生上网,也有必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网的建设,积极引进新的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校园网建设中,还可以积极吸收研究生参与其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

四、小结

本文对于网络给研究生学习方面的影响着重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但是本质上这些影响都是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角度来看的。实际上由于学习工具使用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变化,例如思维习惯以及生理心理上的变化等等。这些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参考文献

[1] 赵群.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昆明 2001.12

[2] 项国雄 孔利华. 高等教育中基于blog的导学制研究[J] .

电化教育研究.北京 2004.12

[3] 曾锐 张银.互联网信息超载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 .

中国远程教育.北京 2002.11

[4] 成中梅 等. 信息时代应重视研究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养成与提高[J] .理论月刊.武汉 2002.1

[5] 齐军华. 网络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J] . 网络与教育

[6] 李书华. 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J] .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

[作者简介]丁穗娟(1963- ),女,河北固安人,广西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陆凤婷(1989-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医学护理;谢帆(1980- ),女,广西阳朔人,广西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cxcy03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79-02

美国人才资源研究专家、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么自主学习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网络学习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探索性研究,提出很多理论性的措施,但缺乏实际考核,造成理论与实际不对称的局面。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有崭新的突破,由传统的固定教室面对面教学转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高效学习模式,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络学习模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校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现存困扰与分析

本文选择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对360名教师和20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及少数访谈的方式,调查教师和大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现存困扰以及他们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看法等相关问题,找出我校大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认知存在的不足,制订解决方案,通过邀请教师开设“动漫FLASH”网络选修试点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网络学习的问题,以点带面让学生用自身来影响周边的同学一起正确地应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缺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平台功能不全的占25.71%,系统不稳定的占31.43%,平台设计的内容与教学习惯不符的占15.71%,界面不够简化、操作较复杂的占29.27%,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占44.29%,资源归类不够合理的占30.00%,专业资料不足的占38.41%。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平台建设忽略学习环境的设计,没有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部分课程维护者仅仅是为了填满平台的内容上传与教学习惯不符的资料,未体现网络学习的多样化优势,更谈不上满足学生拓展知识面。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虽然设有答疑讨论,但由于教师人力不足等原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与正面引导。网络教学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严重消减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网络教学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我校对360名培训教师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人员年龄在25~35岁的教职工占77.77%,教师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的熟悉程度占33.3%,一个学期至少上一次网络教学资源更新的频率占64.2%,希望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达到教学目的占35.6%,平台编辑功能大部分可以满足教师创建网络课程要求的占89.2%,通过教师自身的操作经验和感受对平台易用性评价的占88.8%,平台的使用对教学效果有较大作用的占96.2%。分析结果表明,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背景下,中青年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熟练程度不容乐观,与渴望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获取资源的比例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从后几项问卷结果来看,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及易用性高达88%以上,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应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网络教学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国际著名远程教学专家斯蒙德・基更博士将广义的网络自主学习定义为师生在准分离状态下依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个体自主性学习为表现形式,师生通过网络双向通信从中收益的学习方式。本文认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教师紧紧相连,教师的良性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树立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提高自我学习效能,造就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3.学生个体性差异以及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以“动漫FLASH”课程为例,课题组对参加网络教学平台试点课程的200名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进行关于我校网络教学学习平台使用前后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是:经常使用我校网络学习平台为12.2%、24.0%,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为6.1%、13.9%,有助于掌握课程技能知识的为10.9%、41.7%,能扩展自身知识的为23.2%、39.2%,在网络学习平台偶尔下载过资料的为1.3%、57.3%,在网络平台偶尔观看过视频的为6.3%、69.5%,经常浏览教师通知和教学动态的为18.3%、34.2%,在网络学习平台提交过作业的为48.8%、77.2%。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自主学习不是脱离教师的盲目学习模式,而是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网络自主学习的普及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协助,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我校教学平台在学生之间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校园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引导力度不足,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学平台的利用价值。虽然在信息时代成长与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熟知,但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却不佳。在校大学生未参加教学试点课程前在平台下载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网络学习兴趣程度之低超出预料,庞大的网络教学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对校园网络学习的兴趣缺乏,面对校园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仅有少部分学生意识到其存在无可度量的价值。

二、网络自主学习下的教学实践

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比较复杂,其中最受关注的自我效能、目标设定、学习策略、意志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五个因素是研究自主学习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根据综合评估和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邀请具有娴熟的网络技术与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研究方向的有经验的教师开设试点网络试点课程“动漫FLASH”,教师在课程中从知识供应商的角色转变成学习顾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参加试点教学的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过程跟踪和研究、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1.试点教学的优化。一是立足本校资源,改进完善校园网络平台。我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各项建设上已处于全区高校前列,建成学生宿舍网络和教学区无线WIFI网络接入,为进行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网络硬件基础。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建设和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授课过程设计、课后辅导设计,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通过教学问卷、答疑讨论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方向,按照“互补、开放、整合、重构”的思路,对平台做修改和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融入网状、多维、内容丰富、信息组合灵活的学习空间。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进与发展力量。如根据试点“动漫FLASH”课程的特点,教师搜集了大量的优秀FLASH案例,同时通过录屏软件将FLASH动画授课实例详细步骤记录下来,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看模仿学习,教学平台中建立的“作品展示”模块,包括“教师作品”“学生作品”等栏目,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大胆改革试点课的考核方式,规定网络参与度占考核成绩的40%,不仅使学生们加强主动对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了解,准确定位自己网络学习的目的,还能有效吸引学生。

三是加强师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互动关系。在讲课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询问学生意见,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效率,课后教师在平台论坛上积极发帖,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利用课程问卷来提升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实时记录并公开教学日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苦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协同教师组织教学,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论坛、课程问卷、课程QQ空间、教师个人空间等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育大学良好的“淘课”行为,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学习的乐趣。

2.试点课程教学成果。200多名学生接受试点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参与网络自主学习的程度大大提高,自2012年3月开始建设至今,平台总访问量累计7000余次,现位列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课程日访问排行第一名,访问人数还在不断增长。试点教学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具有超乎想象的积极作用,在好的网络教学方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时间、方式自主设定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减少了盲目性,让网络自主学习成了学生享受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依托我校教学网络平台构建的试点课程顺利完成了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研究与探讨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协同式自主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探索》获2012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证书号:20123051),《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研究》获2013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xcy037)等。希望“动漫FLASH”网络选修试点课程可以作为燎原的星星之火,推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广西高校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学生能用所学到的知识亲手设计出生平第一次送给母亲的电子贺卡,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母校送上一份真诚的礼物。

三、结语

网络自主学习依托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资源为辅的学习模式远程教育体系,在对其建设以及学生的引导过程中,教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自己而言,网络自主学习不仅要求掌握技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也有一定的收获,他们要学会用网络武装自己,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自己,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不断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而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其依旧存在许多不良因素,影响着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的效能,要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个人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提高人们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让网络自主学习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参考文献]

[1]郭红.“合作+指导”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天津教育,2008(6).

[2]翟绪阁,卢小君,张国梁.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刘成光.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问题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3).

[4]王显金.多途径搭建平台 全方位推进数学学习自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1).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4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对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2.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1)课题选题的指导;(2)研究思路的指导;(3)研究方法的指导;(4)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通过课后的研究,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以及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这两种艺术形式联系了起来,我们在学习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建立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成立了课题组,并作具体分工安排,让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以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予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研究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众多学子产生强大影响力的舆情策源地,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发展应运而生。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改变了校园舆情单向式传统的媒介格局,使高校校园的舆情发展转向多维式信息化的现代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与社会转型期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相交融与碰撞,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这给新形势下如何动态掌握高校校园舆情发展,有效引导校园舆情、凝聚师生共识和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情发展潜在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

1 网络舆情概念界定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由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关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们对传播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集合。当然,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仅仅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组合体现。因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现今多元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的集中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博客、贴吧、论坛、微博等新型舆论媒介。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迅捷、多元交互,互动积极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备如下特点:

1)直接性与广泛性并存:通过微博、博客、新闻点评、贴吧、BBS等虚拟媒介,广大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产生广泛性影响,使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民意征集更加广泛,从而极易产生网络“蝴蝶效应”。

2)突发性与盲目性共存: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通常是一个不经意的事件就能引起突发的全面性事件风潮,同时针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在未能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激发,往往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不理性结果,这样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

3)偏差性与过激性共通:由于虚拟身份等故有的网络问题,导致言论者的网络身份不具有真实与客观性,同时网络言论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合理监督,自然而然地网络成为些许网民发泄不良情绪的好去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仇视,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便利的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极易出现偏激、灰色、反动的言论。由此导致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的错觉,进一步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形成网络风暴潮,产生不良的网络影响。

4)群发性与常发性兼具:由于在BBS、贴吧,很多的行为与事件,是具有常发性质的,只要经过不良引导或过激鼓动,往往会在一个群体或一个相同的群组与论坛或贴吧中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固定。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以校内外事件为话题,参与形成、传播或实践校园网络舆情的人。校园生活最大的利益群体是学生和教师,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发源的主人翁。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舆情的影响力和扩散面也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部造成群体压力,同时高校网络舆情还可以充当化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学校的民主决策。但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注意预警并进行有效引导。

2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指高等教育网络舆情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合理科学有规划地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科学汇集,分门别类整理分析研究,并形成相关舆情报告上报决策者,高校决策者们根据不同时期各类型报告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合理格局,最终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与动态发展特征。

2.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与整理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要进行“引发”舆情的过程,通过动态地引发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产生舆情“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有效、集中地与转载相关帖子的方式在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班级QQ 群上进行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汇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整理,不仅要动态发展地展开,还要及时把握汇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相关性、保证事件激发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少数派意见。

2.2 动态地分析和发展地看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动态地分析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在对各类舆情信息动态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抽象、比较、分析与综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并预测其可能发展的外延。在此环节过程中,需要将收集汇总分析形成的结论以语言或文字报告的形式上报决策者,形成预研判的发展工作局面。在进行预研判后,需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网络上进行舆情软控制或硬控制,与此同时,尚需在网络之外积极开展确实有效的工作以促进问题迅速解决,维护高校的安定与稳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3 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策略思考

1)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认识到位。就是要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不仅仅只关注网络预警、网络引导和网络监督等工作、不仅仅只看到重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 更要发挥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 在促进高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服务到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问题的重点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更多时候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公众误解成“网络特务”或“网络间谍” ,面对各种无形的压力,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事情的真相、帮助学生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根源上说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所以要树立服务到位的意识。

3)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保障到位。当然要做到保障到位,不仅要做到保证人力资源的到位还要做到技术支持的到位。 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使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兼具较高的政策水平与内在修养,不仅要学会了解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各种模式与规律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语言、网络心理学知识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同时做到技术支持到位,积极开发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加大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与分类自动生成技术,做好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和舆情预警研判等工作。

4)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管理到位。对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筛选过滤并马上报告,立即删除。围绕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激发学生点击、跟贴,有效对网上舆论进行引导,积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中,更加关注社会、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5)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引导到位。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树立公德心,学会感恩,积极传播健康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传播。

6)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建设到位。建设一支多层次多级别的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世界性、国家级、地区性和校本的发展建设热点,主动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务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引导、疏通,第一时间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高校来讲,要预防网络舆情的暴发、降低网络舆情的暴发的发生机率、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效率必须建立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的系统化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突出在对高校内部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动态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动态地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公布相关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蜚语的散播、谣言四起或妄言的传播,要及时作出权威性、合理的解释,积极舒缓师生间的情绪,平息事态,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蜚语、谣传或妄言等不良舆论占领网络主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的演变。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 王来华.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156.

[3] 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5] 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6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研究

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作过精辟论述,为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据此,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特性,课题组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具有宣传教育、舆论导向、文化服务和民意反映四项主要功能。

1、宣传教育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它具有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承载海量的内容资源,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快速高效地传递给网民,使他们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2、舆论导向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虽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舆论引导格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异军突起,它们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需求,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舆论导向功能,才能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的先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3、文化服务功能。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消费来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愉悦身心,网络媒体的勃兴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网络新闻提供了新鲜、及时、快捷的资讯;网络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自我、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带来最时尚流行的视听节目;网络游戏丰富了闲暇时光,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只有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才能够在工作中从网民的精神需求出发,真诚地以人为本,创造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健康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1、改进传播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感召力

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时,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和“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的创新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感召力,就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围绕着创新的要求进行不懈探索实践。一是要力求创新。观念创新,首先的是“信息公开”,“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内容创新,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方式方法创新,就是要从网络的技术特征出发,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善于运用符号形象等丰富的表现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达的观点的正确程度,也依赖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信息、传播思想;善于利用多样鲜活的网络表现手段搞好宣传教育;善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广大网民:善于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受众需求。

2、做大做强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实力

国家大力扶持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重点新闻网站,使其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发展的实力,按照2009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央2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坚持意识形态职能与市场职能相统一,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为网站新兴业务的开展提供政策、行政审批等诸多便利;通过政府和高校投入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加大对主流网络媒体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壮大实力。二是借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控股的重点新闻网站实现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地方新兴媒体传媒集团等形式,加大联合发展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网络媒体;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主导国家控股的大型国有资本参与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控股等办法,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上市目标,从而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迅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3、整合与培植互联网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当前,互联网整个行业呈主体多元态势,除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之外,还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以及大量具有人气与知名度的社区网站和高校校园网站。这些网站直接面向市场,更易受到社会大从和高校师生的亲近。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借助网络等媒体故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借揭露社会阴暗面之机散布错误政治观点、传播有害言论、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同时手机、网络的普遍使用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及所传播信息的信任度和不信任度,等等,都是高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对此,一是在大力培植新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同时,需要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切实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主力军作用和知名商业网站和校园网站的独特功能,探索并形成组织高校师生、引导师生正确信息的有效办法,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造就网上正面舆论阵势。通过加强行业引导,使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健康发展,坚决不为违法信息提供生存空间,不为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为蝇头小利失去公信力,不为不和谐的声音提供市场,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合法上网、道德上网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探索网络社会和高校多元主体力量整合联动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不同性质间网站的联合、互动等多种方式,以重大主题、重大庆典、重要节日等契机,积极开展吸引师生参与的网络活动,形成焦点合力;通过在产品、技术、宣传、推广、品牌等层面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广大受众中享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广泛的受众,使其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优势。

作者简介

曹伟,男,张家口市交通局通泰房开集团副总经理,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工程。

王华彪,男,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部组织科长,副教授,硕士。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7

关键词:网络平台;导师负责制;团队指导;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62-02

一、研究生的学习与交流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后,选择研究生教育,旨在成为拥有高科技知识的时代精英。针对研究生学习群体的特殊性,如下内容将分别从学生、导师、学习环境几个角度分析研究生学习与交流环境的背景,从而提出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需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即为主体。尤其是研究生的自我主导权利较大,培养其独立科研和工程能力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换句话而言,研究生除了需要进一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术信息调研、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科学思维等诸多综合技能,也需要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和情感激励等情感成长。在培养知识型与学习型的研究生层面上,如何促进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密切地导师接触和合作、及时地反映学习效果、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对自己人生负责都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导师即为主导。导师往往是作为培养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第一负责人,导师不仅对研究生学术知识和科研课题(即知识传递)进行指导,而且在对学生文献信息、论文写作、科研协作(即能力培养)乃至治学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即情感交流)等隐性知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影响[1,2]。导师的综合涵养对研究生成长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培养水平呈正相关。因此,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的含义是,导师要全面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如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何让导师及时了解与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状况,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期间的重要环节[3]。

再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学习是合作与互动的。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表明个人知识的增长是在与团队环境的交互中实现的。例如,有高等院校提出“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双团队培养模式,即根据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攻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科研工作的需要,组成以博士生导师(或学术带头人)为首、成员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组成的指导团队,以体现知识结构互补,有利于指导,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与科研环境。

基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与交流环境,因此,建议在研究生的学习与交流环境中发展一种新的“人与人对话”、“导师与学生交流”方式。即利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模式,在日益发展壮大的学术科研团体内部寻找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快速及时地利用网络环境平台,使其具有便捷交流、资源快速传递、低成本积累与有限权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期望通过上述平台[4],可以促进“导师有效查看、审阅、指导,学生及时汇报、更新、执行”。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团队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是目前高校注重研究生培养能力与教师学术科研团队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建立一种可行的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与科研引导的网络平台,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一类重要方式。

二、辅助网络平台的设计

为了使得师生之间由单一的面谈与通信方式逐渐转换为由面谈、通信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方式,也为了日益增多的、大量的学术科研信息存储与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团体交流平台是一种重要辅助交流手段。如下内容将具体阐述该辅助网络平台在功能集成、角色分配和制度保障等因素的设计思路。

首先,网络平台功能是多种功能集成式的。基于上一节的需求分析可知导师与研究生的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对应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引导的网络平台,其整体功能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积累、综合技能提升与情感交流互动等多方面功能。如图所示,网络平台功能包括了任务布置与查看、每周小结查看与点评、团队资源共享和成员交流、团队日常管理等多种功能模块。

其次,在角色分配上,至少需要设置导师、研究生、与网络管理员三类角色。这是因为,网络平台设计除了考虑导师与研究生这两类角色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硬件、软件和制度确保团队内部专用网络系统的建立,这必须考虑网络管理员的角色。网络管理员具体任务可以涉及到:根据学术团队需求执行导师与研究生凭借唯一账号、密码登录匹配方可使用的原则;在网络共享硬盘上建立研究生培养、团队资料、项目管理、收藏资料等不同功能对应的文件夹;利用内部网站和论坛和通讯软件等动态信息和学术科研状态及时更新等。

最后,摸索适当的制度来细化和改进管理辅助网络平台。如下内容以笔者目前所在的学术团体使用网络平台中“研究生培养”文件夹的建立与管理为例,详细描述导师如何利用网络辅助平台和适当的制度来引导和管理研究生的。

在制度具体执行之中,每个研究生在网络平台(即共享硬盘)按照约定规则定命名唯一的文件夹,其下一级统一建立了、投稿论文、学位论文、每周小结、参考资料、工作汇报等子目录。其中,是指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在公开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投稿论文是指研究生正在撰写尚未发表的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毕业论文,这三者主要由导师全程及时地了解和督促研究生的学术进展情况,也便于导师约束研究生学术道德上的监督管理;每周小结则规定研究生每周定期向导师做系统化的一周汇报,内容包括了文献阅读、科研工作、论文撰写、工作计划等多方面内容,并采用了“学生汇报―导师点评―学生反馈―导师指导和布置”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记录研究生执行工作计划情况与学习状态,导师亦可清楚地了解、统计和总结研究生在每个进度内的科研情况,有利于下一阶段对研究生的指导或者新任务布置。参考资料则汇集了研究生个人各阶段与团队推荐的共享文献、软件程序和管理文档等,提高了信息文档的共享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三、网络辅助平台的使用体会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笔者所在的课题团队已经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网络辅助平台,并使用了三年有余。目前,这一双向互动过程进行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体会:

1.基于全面培养和发展不同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和建立一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辅助网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前文中所提到,导师和研究生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的引导和交流基本划分为“导师知识传授和任务布置(即知识传递)”、“学生个人科研技能与团队协作(即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成长与人生价值情感(即情感交流)”三个方面。

2.采用导师负责制和团队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这种交互性良好的网络辅助平台亦是可行的。具体保障措施往往按照导师和研究生的需求有计划地设计并执行的,其内容大概包括:便于操作的硬件和软件,恰当的管理制度,称职的网络管理员,保密性和安全性均可靠的文档信息存储等。

3.借助网络辅助平台和网络管理员的有效支撑,使得师生之间网络平台转变为高度交流互动的信息群体,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与科研上的管理,也有利于学术团体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活动。

4.在有限的攻读学位期间内,尤其对于自律能力较差的研究生或者工作忙碌的导师来说,借助一种及时便捷的信息化交流平台是值得思考的(当然,对于一些重要内容或者具体细节,仍以面谈和讨论为主);对于往年学术成果或历届重大课题的文档管理,借助一种合理且可行的信息化共享平台是值得实践的。

5.无论是研究生、导师,还是网络管理员,三种角色在同一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与改进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到该平台具有双主体(研究生与导师为主体)、全过程(小到一个研究生的每周汇报、大到学术团体历年发展)、多渠道(包括学生个人、导师点评、学术问题、科研项目等)的特点,对约束研究生、督促导师、发展学术共同团体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共同团体的文化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辛全萍.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R].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刘恒坤,程虎,张晓,等.关于正确处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58-60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13-03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链接中外,沟通世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时代,信息突破了版面和时长的限制,呈几何倍数增长,人们往往不是觉得信息少了,常常感到信息太多太丰富,甚至来不及仔细阅读,更来不及仔细思考。甚至有人讲,网络时代的人们是“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加之网上信息良莠不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思想上重视舆论引导,更重要的还需要把握舆论引导的技巧。

一、舆论引导的“时”

徐敬宏等人通过马尔可夫模型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当网络中有信息传播的抑制节点,但普通个体对抑制行为没有逆反心理的时候,通过一个合适的抑制节点在网络中的比例,能够抑制谣言在网络传播中爆发;当网络中存在信息传播抑制节点,普通个体对抑制行为存在逆反心理时,一个理应消亡的信息反而会被刺激到在网络传播中爆发。而随着抑制节点比例的增加,该信息的传播最终仍然能被抑制住。”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对信息的引导不一定都会马上奏效,信息传播的引导效果跟受众心理密切相关。舆论引导应该加强受众心理研究,注意把握引导的时机。

相对于网络时代而言,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局限在相对封闭的系统里面,传播者的主导地位突出,单向的传播方式也容易树立传播者的权威和威信。信息接收者虽然也能对信息接受情况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做出反应,但这种反应相对滞后,并且在相对封闭的系统里进行,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围观,更不会让信息接收者的意见反馈像滚雪球似的扩散开来,形成信息反馈的强大势能,甚至抗衡信息传播者。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相对开放、自由,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网民的围观,甚至围殴。

网络媒体信息海量,无限链接,大部分网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处于浅阅读状态,理性不足,感性有余。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经不起推敲的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出现,人们却会蜂拥跟帖,潮涌般转帖。例如,前不久,很多朋友圈、微信群都在传这样一条消息:

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依据规定,所有的微信群将于三月十六日失效,也就是说三月十六日以后,原建立的微信群将全部消除!需建立的要重新注册。因为微信传播速度太快,所以国家要整顿!大家可以点开群二维码看看!有效期至三月十五日。已经发出通告了!所有群的二维码将于16日取消。现在可以看看你所在群的二维码,点所在群右上角小人,点开二维码,会标明失效的时间。请关注。

消息一出,微信用户就炸了锅。

当今,微信成为个人、群组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知识、积攒人脉,又可以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且国家一直也在强调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有微信群也不可能同时违法乱纪,怎么突然一下要全部取消呢?这么简单的道理,大部分网民却没有去思考,而是以讹传讹,质疑声远弱于传谣声。网络上谣言频出,恐怕跟网民素养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把握信息传播的时机,该出手时必出手。舆论引导中的“时”,一方面指时机,就是说舆论引导一定要把握准确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进行针对性的传播。谣言出现的时候,就要迅速播出权威的官方信息,切不可拖沓、拖拉,等到谣言四起,扩散开来,这时候辟谣的难度大得多,成本高得多,效果还不一定好。另一方面,这里的“时”,还指时效,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速度和效率。根据“首因效应”理论,人们最先接收的信息往往影响后面的判断。面对重大、复杂事件,官方主流网络媒体最先发出自己的声音,既可以铲除谣言产生的土壤,又可以给自己的传播获得先机,争得话语主动权。

我国当前网民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社会阅历少,理性不足,容易受外界的情绪感染,甚至鼓动而出现不冷静的表现。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应该加强舆论环境的研究,其次加强网民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学研究,这是把握舆论引导时机,提高舆论引导时效的重要前提。

二、舆论引导的“度”

所谓舆论引导的“度”,就是指要把握尺度和标准。所谓尺度也就是分寸,要符合实际,不可故意拔高,也不可任意矮化。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是充满矛盾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经典论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对素材的取舍、材料的组织一定要用心、精心,不可违背这一普遍规律。

例如,以往有些媒体在报道典型正面人物的时候,只说好的,不说不好的;只说成功的一面,不说困惑和艰辛的一面。这让读者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要么惊叹其人之完美,神化其人,挫己锐气;要么惊讶其人之完美,怀疑其人,质疑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吗?答案不言而喻!陈力丹教授也曾谈到,“新的英雄和美人(指艺术形象)、政治家、明星等等要赢得舆论,就需要媒介根据公众的既定描述性信念来‘包装’”。这就告诉我们,媒介人物的塑造既要能引导舆论,同时要注意贴近舆论。一旦典型人物形象与公众既定“信念”相去甚远,不仅不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带来反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新闻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两分法”,事物的两面都要说,不可只说一面,不说另一面;同时还要说透,让网民读懂“矛盾的双方是怎么统一起来的”。成功人物的报道中,适当报道其困惑、艰辛,更容易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让受众在感同身受中产生认同,学习其处理困难的勇气和方法,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这也正是同志在“2.19”讲话中所要求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引导效果。对于法律案件的新闻报道,不可只采信或报道一方的言论和观点,而应做到辩诉双方、原被告双方的信息都有。至于篇幅、时长可以根据引导目的巧妙处理,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这里的“度”,还包含标准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舆论引导中要如何去引导,引导的标准是什么。新闻报道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也反映经济基础。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体制、机制,不同的新闻报道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相信党、相信党所领导的政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坚持这一党性原则,发扬好党性,宣传好党性。在“2.19”讲话中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讲群众喜欢听、爱听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党性。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站在政治家的高度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其次,在舆论引导中不可忽视公众的基本权益。当今公众的自主意识不断被唤醒,对身边的人、事、物乐于发表意见。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政治民主的直接表现。因此,舆论引导不必做到舆论一律,应该允许少部分善意的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存在。而后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座谈、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等方式获得这少部分人的理解。公众是舆论的主体,其成员构成复杂,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出现不同的意见在所难免。最后,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不一定是官员,也可以是大V、公众人物等。信息管理部门,包括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往往给受众一种官方话语的感受,而大V、一些公众人物却给人一种亲切、贴己的形象。因此,在舆论引导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官方的声音,表明立场和态度,同时借助一些“草根”舆论领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舆论引导的“效”

舆论引导的“效”主要是指效果、效力。前者是就传播的结果而言,后者是针对本领、能力而言。根据“编码解码”理论,新闻舆论宣传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活动。新闻舆论工作者通过对信息的编码送入传播渠道或平台,然后信息接收者在阅读、收看的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解码。同样的新闻作品,由于信息接收者(受众)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同,其解码行为常常表现出三种形态:同向解码、逆向解码和妥协式解码。[1]同向解码就是指受众按照大众媒体所赋予的意义来解读信息,逆向解码就是指按照大众媒体所赋予的相反的意义来解读信息,妥协式解码就是指部分接受媒体赋予的意义,部分按照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理解信息。从舆论引导的效果来讲,第一种解码当然是最好的效果。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首先必须了解受众,第二必须要有舆论引导的能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0.1%。网民结构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2]可见,网络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因此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了解网民、研究网民、尊重网民。

网络时代,企业通过大数据实现了精准营销。这同时也启发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者,在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加强受众市场的研究,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对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毁灭性灾害;同时还可以及时给不同受众推送需要的信息,实现精准引导。

提高舆论引导力,首先必须形成一批具有强公信力、强传播力、强影响力的网络主流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信息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增多,信息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越来越大。唯有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才有可能让受众选择你、接近你,进而相信你、追随你。其次,提高舆论引导的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但网络技术的滞后,往往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造成官方信息滞后于民间小道消息。因此,应该加强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加强政务信息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媒体跟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要提高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还必须培养和拥有一批懂新闻传播规律、有舆论引导能力、熟悉网络新媒体运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加强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唯有引导好,方可有效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社会上形成团结、鼓劲、向上的新局面。

注 释:

①徐敬宏等:《抑制引导在信息传播中的影响》,第二届中国舆论学论坛。

参考文献:

[1]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新华出版社,2012.

[2]中国网信网.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20160123/n435608876.shtml.

上一篇:生物质燃料的缺点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