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12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1

1“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

1.1阅读材料此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的阅读材料是英文名著或名著简写本。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英语教学应该从重“语”(语言知识)轻“文”(文学素养)向“语”“文”兼顾过渡[5-7]。换句话说,英语教学中,单纯地分别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是不足以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文学素养高、思辨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因此,文学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英语教师的关注。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高度语境化的,不断重复出现的词汇短语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二)文学作品能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三)文学作品是文化的承载体,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洞察力和鉴赏力。(四)文学作品具有故事性和娱乐性,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综上所诉,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有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1.2阅读主体:学生拥有阅读学习的选择权和自,能够自主选择书籍进行独立阅读,并自行制定讨论的问题。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阅读的材料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或学校教师选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的。学生自主选择书籍,不仅能够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后,自行制定讨论的问题,这是另一种促进学生阅读的利器,使学生对小组讨论充满期待,更加投入讨论之中,从而避免“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1.3阅读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并运用文字或绘画记录阅读要点。“文学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习惯。在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应该顺手记下重要的内容,尤其是与自己角色相关的要点内容。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角色,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有意识注意”,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根据“读者反应理论”,只有读者对文章做出反应时,文章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1.4讨论过程学生根据所选书籍的不同构成了临时小组,共同讨论书本内容。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共同合作完成小组创意展示。讨论过程是开放的、自然的,凡是读者的真实反应都是受到欢迎的;讨论的气氛是活跃而愉快的。维果茨基[8]“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是学生真实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学生通过他人帮助或者同伴互助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人帮助”或“同伴互助”。“文学圈”正是这种“同伴互助”的集中体现。在阅读及讨论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作出榜样,从而互助共进。

1.5成绩评价“文学圈”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纯地运用传统课堂中的总结性评价——即“看成绩说话”,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即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9],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从而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2“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文学圈”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文学圈也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大量实践表明,文学圈能够促进母语的学习。首先,文学圈借助同伴间的相互协商构建意义,使学习者学会深入剖析文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Blum,Lipsett和Yocom[10]在研究文学圈在中学母语教学的应用中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学习者不仅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比较好的了解,而且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了自身分析文学篇章的能力。其次,学习者有权利决定阅读的书籍和讨论的话题,促进了自我管理,这使得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增强[10-11]。此外,文学圈的运用对学生阅读兴趣、态度和动机的转变也有显著作用[11-12]。Allan,Ellis和Pearson[13]还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文学圈教学模式对男女生的不同影响。Burda[11]在通过四年的观察和实验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地促进,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提升。另外,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测试的成绩也有所提高[14]。“文学圈”在母语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鼓励二语/外语教学研究者尝试将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应用到二语/外语教学之中。这种尝试同样得到了积极效果。许多实验表明,文学圈阅读模式是促进学习者体验阅读、体验语言的有效方式[15-18]。Furr[15-16]认为“文学圈”阅读模式对外语教学有借鉴意义。日本外语教学研究者Mark[17]对日本某高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不仅对“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持积极的态度,而且对英语阅读的态度也明显改善。Shelton-Strong[18]对水平不同的两组越南籍外语学习者(一组为B2/C1水平,另一组中等水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评价,肯定了“文学圈”对较高水平和中等水平外语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使学习者自主、自信、自觉、自愿地阅读。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文学圈”的蓬勃发展及其具有的积极作用,使国内研究者也开始探究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对我国具体阅读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19]的《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文中肯定了“文学圈”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同时,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台湾高雄中学的萧绮玉老师[20]在介绍文学圈实施流程的同时,论证了文学圈对学习者的阅读态度、阅读策略和批判性思维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李蕊[21]的研究也表明“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前人介绍“文学圈”的基础上,姚家锐[2]在《文学圈教学法初探》一文中,探究文学圈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与此同时,“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同样引起了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是促进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22-23]。台湾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详细论证了“文学圈”在英语课堂中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显著提高。2005年,Min-HsunChiang和Chiu-WenHuang[24]对台湾东海大学的32名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学期后,这些学生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文学圈”活动使自身的整体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其次,除了阅读能力外,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获得明显提升[24]。此外,Chia-ChunSu[25]从学生的态度出发,探讨台湾大三71名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学课上的“文学圈”教学模式的态度。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文学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功不可没。比如,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朱丽萍的研究显示,“文学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语言水平。同年,台湾学者Chu-FuiGraceLai[26]也研究发现“文学圈”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台湾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文学圈”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文献资料研究表明,“文学圈”在国外母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趋于成熟,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另外,“文学圈”模式在母语阅读教学上的应用及其积极作用,确实引起了一小部分外语教学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应用于母语教学的“文学圈”阅读模式是否能够直接应用于外语教学?是否能够取得一样良好的效果?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探索。我国对于“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集中在台湾,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阅读展开,对“文学圈”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方面则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的中学外语阅读教学中,课程规定阅读的内容往往枯燥单一,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守旧,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乃至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广泛出现消极的状况[22]。针对这种情况,引进“文学圈”这种新颖独特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得到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是否能够在国内大学或者中学得到推广,都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4结论

“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为了探明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的借鉴意义,该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文学圈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文学圈”在母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和探究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文学圈”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于我国中学生的母语阅读现状和外语阅读现状,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开始深入探究“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都是一种尝试性的突破。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2

关键词:早期阅读;学前儿童;回顾与展望

一、引言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Reading Committee)针对当时20%――40%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提出了“阅读准备”(Dyslexia)的观点。由此便引发了对早期阅读价值问题的争论,“一些教育家认为,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会永远丧失。而持不同意见的一些教育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一般很难有效地学习和阅读;人为的加速儿童的发展,是一种强制性的早期学习,忽视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特点,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顾明远,1998)

近年来,早期阅读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理论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2)也明确的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关于早期阅读研究起步较晚,并在早期阅读能力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早期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家庭读写环境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国内更是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我国既有研究进行梳理、反思、展望。

二、概念界定

(一)阅读

《教育大辞典》对“阅读”定义是:“阅读时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顾明远,1998)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认为,阅读可以定义为:以理解为目的,运用书面拼音知识和口语语音知识,从印刷文字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凯瑟琳・斯诺,2006)

(二)早期阅读

《教育大辞典(下)》中指出:早期阅读(early reading)是儿童1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幼儿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阅读。

《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指出,早期阅读是学前幼儿接触、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相对于学习口头语而言,早期阅读是幼儿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表现,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

三、我国既有早期阅读研究主要内容的梳理

(一)关于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早期阅读的内涵特点、价值以及早期阅读能力的构成是早期阅读研究和早期阅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正确的开展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的相关文章是由周兢、程晓樵1995年撰写的,在以后的一些文献当中(黄晓娟,2002;周兢,2002、2005;张明红,2000、2005;余珍有,2005、2006、2008),研究者基本上对早期阅读的价值问题达成了共识。早期阅读核心能力的研究却不容乐观,只有少数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文章以及周兢所提出的三种主要核心能力的理论建构。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的把早期阅读教育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为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是,由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论体系总体上滞后于教育实践,有关早期阅读教育的一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在幼教界形成共识,导致实践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思考,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刘先芳,2007)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单一、片面

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对早期阅读的理解上有些偏颇,过于强调认知,把阅读当成一中获取知识的手段。甚至很多人直接把早期识字等同于早期阅读,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人为的被缩水。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识字,有集中识字的现象,使幼儿的注意力只在汉字上;过分强调认知,过早的让幼儿把阅读当做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2教学方法不当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片面强调记忆,以幼儿会复述故事为主要目的;而是强调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传达给幼儿,以识字代替阅读;三是忽视了幼儿自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的基本常规;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基本能力;握笔、坐姿的一般常规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对幼儿今后成为有效地阅读者、流畅的阅读者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的环境比较缺乏

“让孩子成为读书人,让社会充满书香。”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目前大多数社区、家庭还没有形成有利于读书的环境和习惯,对幼儿的阅读获得缺乏科学指导,幼儿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的熏陶,缺乏适宜的阅读环境。文雅有序、温馨人文的高质量的阅读环境,在目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体现的较少。(刘先芳,2007)

(二) 关于早期阅读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早期阅读中一些重要的维度进行剖析,如早期阅读的意义、价值等。周兢在1996年就提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与教师、同伴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有学者从幼儿发展角度认为早期阅读在丰富幼儿应有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思维的发展,密切亲密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张明红,2000)。

1.从语言发展的角度

有学者指出早期阅读核心价值是引导儿童从理解和运用日常用语,向理解和掌握科学的语言发展,并以此理解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类智慧(章红,2009)。

2.从儿童发展的角度

幼儿早期阅读可以扩大幼儿生活、学习的范围;建立初步的“读写”自信心;提高儿童的自我调适能力;享受分享阅读的兴趣等(余珍有、周兢,2003)。有学者在肯定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幼儿早期阅读是积极刺激智力发展的一剂良药,有利于开发右脑的潜力,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增添幼儿的生活感受,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幼儿为入小学做准备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阅读习惯会陪伴和影响整个求学过程,使儿童终身受益(祝士媛,2007)。

(三)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策略的研究

培养儿童基本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定的指导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识记效果,增强儿童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促使儿童尽早从亲子阅读、分享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杨玲,2010)。

解决早期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包括:

1.完善早期教育的目标体系

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兴趣的培养,因此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本材料,还应该包括图画、标识标记。除此之外,通过早期阅读还能帮助幼儿积累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经验;;促进儿童人际交往和认识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等。因此,幼教工作者有必要对现有的阅读教育目标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不管教师们使用哪一套教材,都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对阅读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2.提供新鲜、优秀的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给儿童提供有价值有味道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怎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算是优秀的、有价值的、有味道的。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2)注重嘴贫的趣味性、戏剧性;(3)注重作品的新颖性;(4)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

四、对我国既有早期阅读研究的反思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发展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总体特征,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不少值得借鉴或反思的地方。

(一)研究还需得到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阅读教育在我国幼教领域轰轰烈烈的展开,时间的发展催生了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早期阅读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主要表现在早期阅读研究文章的数量逐渐上升,参与研究的人员不断增多,由最开始以理论工作者为主体,到现在不断扩大的研究队伍。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研究主体还较缺少经营行政部门的参与,且一线教师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早期阅读教学经验的分享阶段。

(二)研究内容亟需扩展

目前关于早期阅读的研究涉及到早期阅读的本质、功能机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价值;关心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早期阅读的方法和途径等。有资料显示,其中有关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方面的经验总结类研究较多。总体表现在不断深入,但内容的广度还不够,同时可以发现关于本土化的研究较少,研究者多从一般意义上谈论早期阅读教育,而缺乏结合当地实际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

幼儿早期阅读的结构、过程、环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早期阅读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因此,研究者旨在通过方法引进、丰富早期阅读研究的思维方式,来更新早期阅读观念,开拓早期阅读研究的领域。近几年,我国早期阅读研究的发展开始尝试用教育学、心理学、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中以华中师范大学周兢为代表,开始将国外脑科学与眼动技术引入,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早期阅读在研究方法上还处在不断尝试和创新的阶段,开始摆脱以往以经验描述为主的研究范式,逐渐形成我国早期阅读研究系统的研究范式。

近几年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使得人们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思考,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尽管我国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也可以明确未来我们的早期阅读研究必然会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更加紧密的相结合,并以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理论的系统化,教学实践的合理化和务实化为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78.

[2][13]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0.

[3][10][16]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凯瑟琳・斯诺.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M].胡美华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4]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

[9]黄娟娟.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12]刘先芳.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J].教育实践,2007(1).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3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训练;网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82―03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阅读,这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授学生如何在海量的网络英语阅读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阅读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6],是学习者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策略对阅读理解以及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教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阅读[3]。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策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从研究之初的单纯的阅读行为,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推理文章的内容、略读、寻读等具体的阅读策略发展到如今的补充激活文章的背景图示、以及各种语篇策略等等。

近年来国外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开展了一些有关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这种研究秉承的理念是: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的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训练教授给学生的,而且在教授过程中,策略可以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成绩和知识记忆能力[4][7]。经过阅读策略训练后,学生使用策略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应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提出将策略培训融入到外语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5]。

国内对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刚刚起步,孟悦[2]调查了阅读策略训练对阅读成绩的影响。曾祥敏[1]考察了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在传统的纸质阅读环境中进行的,对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地需要进行网络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的网络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还很少见,也很少有实证研究探讨网络阅读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测试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工具,对受试在网络环境下接受阅读策略训练前后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英语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共86人。其中一个班为控制组(共42名学生),另一个班为实验组(共44名学生),这两班均为人力资源专业。据调查,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所有受试都学过计算机课程,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能。实验从受试三年级开学第一周开始进行,持续一个学期共15周的时间。

2 实验过程

本研究的所有测试和问卷调查均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完成。首先我们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前测。考虑到网络英语阅读的特点,阅读能力前测和后测中的文章长度比平时英语教学中的文章稍长,答题时间相对较短,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前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笔者根据受试的英语水平,在互联网上选择了4 篇文章,每篇文章约600-800个单词,4篇文章的总单词数量为2675个。每篇文章后设5个多项选择题,共20道题,总分40分,要求受试在30分钟内完成。阅读能力测验完成后,所有受试填写了“网络英语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笔者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且结合网络英语阅读的特点,自行设计了该调查问卷。在正式实验前我们对问卷调查表进行了一次预测,然后根据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本研究主要训练6种阅读策略:略读、寻读、推测词义策略、寻找段落主题句、辨别文章结构和综合性推理。问卷调查包括和这6种阅读策略有关的24个陈述。例如有关综合性推理策略的陈述:我会根据图片理解文章内容。有关推测词义策略的陈述:我会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每个陈述后有5个选项,要求受试选出与自己实际状况相符合的选项,调查问卷采用李科特五级记分制(1-5 Likert-Scale)。如 1 = 完全符合,2 = 基本符合,3 = 一般,4 = 不太符合,5 = 完全不符合。在计分时则按符合程度分别给予5、4、3、2 或1分。

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在一个学期15周的时间内,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每周都进行2小时的网络英语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指定阅读某些网站上的文章,文章类型不同,包括议论文、说明文、新闻等各种体裁。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网络阅读内容相同。控制组的学生在网络教室内自主阅读这些文章,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教师采取显性训练方式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将问卷调查中的6种阅读策略都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主要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说明每个学习策略的定义、作用和特点。教师对问卷调查中包含的6种学习策略进行具体的讲解,以便学生理解与运用。

(2)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并鼓励学生使用这些阅读策略。教师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向学生示范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例如,老师通过“有声思维法”,以边读边说的方式演示“根据上下文猜词”这一策略是如何使用的。略读和寻读是两种重要的速读策略,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中心思想或查找某些具体信息,加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在海量的网络英语阅读中,略读和寻读尤为重要。教师设计一些任务,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例如训练学生如何用最快的时间找到某个数字或者某个名字,增强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同时,逐步放手,鼓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强化练习使用这些阅读策略。

(3)第三阶段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激发学生使用策略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使用过的策略,评估这些策略使用的有效性。让学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成效进行讨论,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加强对阅读策略的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

教师对实验组的阅读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阅读训练材料,强化学生对阅读策略的使用,使这些策略知识逐步内化成学生能力的一部分。

经过一个学期共15周的实验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首先进行了阅读能力后测,阅读能力后测也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后测中的阅读文章类型、长度和阅读前测类似。题型、分值和题目数量和前测相同,共4篇文章、20道多项选择题,共40分,要求受试在30分钟内完成。之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再次填写了“英语网络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目的在于了解经过一学期后的试验后受试使用课外阅读策略的情况是否发生了任何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的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11.5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别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受试在阅读能力前测和后测中的差异以及两次问卷调查中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能力前测中,控制组和实验组受试平均分分别为28.97分和28.46分,分数非常接近。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受试的前测阅读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5)。这说明两组受试在实验前阅读水平相近,可以认为两组是开始于同一起点。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策略训练后,在阅读能力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平均分区别很大(见表1)。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接着,我们对两次“英语网络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受试在6种阅读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是相同的。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受试在5个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上有显著差异,这5种阅读策略分别为略读、寻读、寻找段落主题句、辨别文章结构和综合性推理(见表2)。在阅读过程中,要想理解文章含义,经常要用到这5个策略,经过长期的训练,受试逐渐养成了使用这些策略的习惯。对于“推测词义策略”,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05)。在策略训练过程中,教师强调网络环境中阅读量大,要求受试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学会捕捉重要信息,忽略细枝末节和不重要的信息,这可能是造成受试不太使用“推测词义策略”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网络阅读中受试专注于获得信息,不再关注某个单词的具体含义。如果生词不影响对于阅读内容大意的理解,受试可能不会停下来去猜测该单词的具体含义。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训练教授给学生的,策略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还可以提高受试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策略训练与网络阅读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显性的阅读策略方面的训练和指导,讲授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 结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训练对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受试进行显性阅读策略训练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阅读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网络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受试的阅读理解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阅读策略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因此,我们应该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到网络英语教学中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研究只调查了6种阅读策略,至于还有哪些阅读策略适合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祥敏,训练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能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60-66.

[2] 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

[3] 李炯英,秦智娟.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国外外语教学,2005,(4):43-49.

[4] Carrell, P. L., B. G. Pharis & J. C. Liberto.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ESL Reading”[J].TESOL Quarterly, 1989.23(4): 51.

[5] 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102.

[6] Johnson, K. & H. Johns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 N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89.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4

结果发现:1.阅读焦虑与英语阅读成绩和总成绩呈显著负相关;2.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图式知识和阅读策略;3.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情感度不同,教师应据此设计教学任务并建立阅读教学评价。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外语阅读焦虑;情感;文本类型;图式知识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11)03—0044—05一、引言阅读是衡量一个人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就难以形成有效的输出。对此,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 J。而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课本教学为主,课本是学习者主要的阅读来源,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远远不足。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如李瑞芳等对清华大学和王凌等对南京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国内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仍然只是在课文中接触一些语言现象,而在课后并不能积极主动的继续进行英语学习 。那么,学习者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应如何指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教学中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学习者情感变量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开始逐渐转向学习者如何学,研究者们不再只注重对学习者理性的认知功能的研究,而更重视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外语学习结果造成差异的影响,还加强了对学习者非理性情感因素如焦虑、动机、个性等的研究 j。1999年,Saito等人提出了“外语阅读焦虑”这一概念,并设计出“外语阅读焦虑量表”来测试受试者的阅读焦虑水平 J。外语阅读焦虑是外语学习中表现出的消极情感,与外语焦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依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石运章对外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以及陈素红对英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的分析 ,但研究一般限于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或阅读焦虑与阅读策略的研究,而很少从情感和文本类型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文本,探讨阅读文本与阅读焦虑及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情感维度完善阅读文本来缓解阅读焦虑,以期弥补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被试与测试工具本研究以某师范院校2009级33名文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语言测试进行研究。

问卷由个人简况和中文版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FLRAS) 以及情感量表 ,加 组成,语言测试为大学英语四级真题。

1.中文版外语阅读焦虑量表(FLRAS)FLRAS由Saito等人设计,内含20道题,得分理论范围在20至100之间,旨在测量学习者阅读外语时的真实感受 J。

2.情感量表

情感量表由卢家楣所提出的九个情感细项编制的调查问卷组成,用于调查学生对三种不同文本类型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情感反应程度。情感量表由八道题目组成,选项为5级量表形式,为封闭的问卷题,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触动,再探索愿望,注意集中,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愉悦状态,动脑积极性和情感共鸣八项内容 \'m 。

3.语言测试工具

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为语言测试工具,具有很高的测试效度。

(二)研究过程

1.阅读焦虑调查在第二学期,教师对学生开展阅读焦虑调查,由教师发放给被试学生阅读焦虑调查问卷,学生填写后教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

2.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在第二学期,被试学生参加四级真题测试,教师对测试结果(尤其是总分和阅读部分)进行统计。

3.情感测试

由教师编制课外阅读材料,并根据文本类型将其分为三类: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选材均来源于英文原版文章,作为每周的课外阅读任务,每篇长度为500字左右,每周两篇,每篇文章除设置相关理解题外另设有情感调查量表,用以测试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情感度,由教师统计记录下被测学生的测试结果。

(三)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结束后,将被试测试结果用SPSS(1 1.0)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阅读焦虑各项描述性统计为了分析阅读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被测阅读焦虑各项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二十个选项中,有八个选项的得分都超过平均分,其中最大的焦虑变量有18(3.63)、1(3.45)、2(3.30)、6(3.03)、12(3.03)、16(3.03),所有选项中,凡是有反面措辞的题目,如“我喜欢英语阅读”计分都已颠倒。

(二)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相关性分析为了检验学习者的英语成绩和英语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之间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对阅读焦虑与英语四级成绩

和阅读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阅读焦虑与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皆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一.561与r= 一.560。此项结果与石运章、刘振前的研究结果(r=一. 274)[61,陈素红的研究结果(r 一.367) 7j及汪洋、方琳的研究结果(r=一.455)¨ 都较吻合。这表明,阅读焦虑问题在表2 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四级成绩 四级阅读 阅读焦虑四级成绩 皮尔逊相关系数 1 .791( ) 一.561( )双尾检验 .O00 .001四级阅读 皮尔逊相关系数 .791( {) 1 一.560(} 1双尾检验 .Oo0 .0o1阅读焦虑 皮尔逊相关系数 一.56l($ ) 一.560( {、 1双尾检验 .001 .001注:一P

(三)不同文本类型情感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习者对于三种不同阅读文本: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情感度,对情感测试各项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于j=种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材料的情感反应程度各有差

异。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最大,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次之为议论文,但却愿意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而兴趣得分最低的为说明文,但学生较为倾向于对此进行思考和了解。

四、讨论与反思

(一)阅读焦虑感产生的原因分析频率分析发现,63.6% 的学生同意题18,表明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普遍不满意,对阅读能力不自信;54.6%的学生同意题20“为了能阅读英语,我们必须要了解许多有关英语的历史和文化。”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学习者普遍认为英语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对英语学习非常有必要。这也符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如鲁梅哈特认为,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 。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图式的缺位是导致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理解是由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所支撑的,在图式所提供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对当前信息的理解。

在本次研究中还可以发现,有51.6% 的学生同意题二“在阅读时,经常会能读懂字词,但仍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这是阅读过程中困扰学习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往往过分关注独立的字和词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分析,而影响了整个语篇的连贯性。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是从低层次图式(字母、字词)激活到高层次(句子、语篇)激活的过程 ,研究中有36.4%的学生同意题6“在阅读时,只要看到了我不会读的词,我会感到烦恼”,说明了学习者语言知识不足方面的学习障碍。语言知识既包括语音、词汇、短语低层次图式,也包括句子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高层次图式。学习者由于对各层次图式环节的掌握不牢,意思不确定,从而形成整体理解的模糊,进而造成焦虑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重低层次图式知识的输入,也要更多的进行篇章分析等有关阅读学习策略的讲解和操练,同时指出,适当的阅读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不应对此心存恐惧,适量的焦虑亦可促进阅读。

(二)对不同类型阅读文本情感度的反思调查结果证明,学习者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的情感度各有不同,教师应据此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1.不同阅读文本任务设置。教师首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选取情感程度较高的阅读材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和情感触动来克服学习者对阅读的焦虑,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如,对情感触动较高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自由的抒发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充分的释放情感,减少焦虑感,作业是读后感的形式,字数要求超过一定数量,要求写作的重点在于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有效的使用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对于语法等不做要求,充分利用这类文章的情感触动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笔者以前的教学实验中,曾对此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作业的完成更具主动性,而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词汇和表达方式等写作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加迫切地希望学习到贴切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

对于议论文,可以让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话题进行讨论,教师课堂上指导学生注意和学习文章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当今的许多国际性语言测试都将学生的思变能力列为非常重要的考察部分,议论文不仅在阅读文章中占有大量篇幅,也体现在作文中。反观目前大学生的英文写作,语言贫乏,结构简单,缺乏思想和活力,或者是,有思想但无法表达,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思辨力的议论文阅读量太少,没有输入便无法做到输出,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到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交流相互交叉进行,从而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接受的信息转变成交际实践的内容,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

说明文虽然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绝不应被排除在阅读外,教师可以设计知识点问答题,或让学生来完成这一过程,能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以扩充相关知识。

2.建立阅读任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和相关的阅读任务,教师应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而非拘泥于单一的评价体系。如对读后感的评价,应最大化的鼓励学生多写,不惧怕语言错误,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教师最好能通过评价与学生形成互动,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l!生。而对于课堂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提供大量的相关话题的阅读资料等,分组完成,课堂上的讨论、辩论或报告,弥补了语言教学中对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语言的单纯欣赏和语言操练不能有效的提高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尤其是不能最大范围的激发获取信息的动机和愿望,最近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通行的国际考试如雅思考试的口语和作文,重点考察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自己的观点,而非仅仅测试语言的认知能 。而这种思辨力更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体现,是语言学习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转载自,LuNwen2011.com,论文库。)

五、结语

本次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尤其是课外英语阅读焦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三种不同阅读文本的情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阅读焦虑与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皆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阅读焦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能力与英语综合能力。此外,英语四级成绩与阅读成绩之问呈较强的显著强相关关系,证明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2.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图式知识和阅读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重低层次图式知识的输入,也要更多的进行篇章分析等有关阅读学习策略的讲解和操练;3.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情感度不同,教师应据此设计教学任务并建立教学评价,增强学习者的思辨力。

因此,在情感式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外教学环节上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课外阅读的任务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平台为前提,使师生能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沟通。各项任务的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其中展现出的形象是课堂上教师难以捕捉到的和无法了解到的,教师可据此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建议,进行不失时机的课外交流。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将对大学英语课堂外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此次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受试范围过小,使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未对各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段分析等,今后的研究将从以上几方面出发,完善设计的环节,使结果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并分级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分析,以期达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2]李瑞芳,张英,程慕胜.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2).[3]王凌,何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1,(4).[4]Horwitz,E.K.,Horwitz,M.B.,&Cope,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86,70(2):125— 132.[5]Saito,Y.,Horwitz,E.K.&Garza,T.J.Foreign lmlguage reading anxiety[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99:202—218.[6]石运章.外语阅读焦虑性别差异与四级英语成绩的关系探讨[J].中国外语,2008,(2).[7]陈素红.英语阅读焦虑及英语成绩的关系初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12):99—101.[8]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J].心理科学,2000:I[9]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学,1998,(5).[10]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2.[11]汪洋,方琳.英语阅读焦虑、阅读策略和阅读成绩相关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169.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5

【关键词】 英语;自然拼读;自主阅读;“悦读”理念;分级阅读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版)明确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根据当代语言学相关理论,我们可知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量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这其中大量的阅读又尤为重要。多年以来,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多是围绕着大学英语课本,或者是四级六级的辅导资料,学生做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课本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语义和语法的分析和对词汇句法的复习,而对四级六级辅导资料的阅读就更谈不上是阅读了,应该说是英语学习中的阅读训练,即对阅读技巧方面的一种阅读训练。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是是处于费时低效的状况。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课外阅读重形式轻内容、重方法轻理解、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提出在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法指导下的大学生英语自主“悦读”理念,即大声的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以及阶段性的自由阅读。

一、英语自然拼读法下的“悦读”理念

众所周知,语言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Goodman(1967年)提出了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复杂的心理语言认知活动。Clark(1977年)等又指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理解的过程,而是读者主动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文章意义的建构。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模式,产生于18世纪90年代的英语自然拼读法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盛行。在北美国家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已采用拼读法进行语音教学和阅读教学,其显著效果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美国国家阅读小组(1972年)在其对阅读的元分析中提到“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拼读法教学比非系统的或非拼读法教学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管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所处年级、社会经济地位、人数以及授课形式的不同,各种形式的系统的拼读法教学都有助于提高不同学生的英语单词解码、朗读、拼写能力和英语(课文)阅读理解能力”。[1]不仅如此,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小学也纷纷对英语自然拼读教学进行实践。反观我国的情况,从知网相关的英语自然拼读法的期刊论文的统计,只有十几篇,相关研究一方面表现了英语自然拼读在国外的普遍和国内的兴起和重视。国内关于英语自然拼读的有名育儿论坛为安妮鲜花论坛和爸妈网论坛,其上面有几千万的英语自然拼读的爱好者。另一方面文献表明对该领域对成人研究较少,只有对英语自然拼读在大学生英语听写能力和词汇教学方面有论述,特别是阅读方面,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方面没有相关的文章。基于此,本文在英语自然拼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自主“悦读”指导理念。

二、英语自然拼读下的自主“悦读”的理论基础

1、语言输入理论和语言输出理论

根据Krashen(1982)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学习者输入的语言材料并不是不加选择,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规律一:这种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只有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质的变化。英语自然拼读法在阅读的语感培养和扩展阅读的时候都强调练习时间的积累。规律二:这种输入必须是可以学习者可以理解的,其是和学习者的已有认知经验将关联的、感兴趣的材料。这点在英语自然拼读法在阅读初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物是不谋而合的。英语自然拼读法上对阅读材料的分级和指导阅读其也是遵循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语言材料的选择既能让学习者理解,又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其不是传统语法意义上的罗列。自然拼读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建立和唤起低龄学习者对新兴语言材料的理解,虽然其输入形式或者语言功能有些低龄学习者还无法理解,但在反复应用和输出中,其会对本身从交际的角度来使用和修正所学的语言。根据Merrill (1985)提出的学习者只有在有机会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时,其才能够真正使用这种语言。英语自然拼读法充分体现了其的观点。在培养语感时的儿歌和诗词的表演和朗诵,在培养音位音素意识时的拆评游戏,在培养阅读流利性时的大声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输出,这些和外语课堂上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不同。不是以阅读理解,而是以意义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2、元认知策略理论

由心理学家Flavel(1971)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其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和调节。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身的理解、预测学习时间、选择有效学习方式计划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元认知策略,其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当今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班级规模大,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多是交际教学法下的语言技能的操练或者语言知识的讲解,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堂阅读,鉴于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效果就有很大偶的关联,英语自然拼读法中,一方面,通过对语言的从听到说,从兴趣到理解,从语感听说到分级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活动的自身的认知过程,其是符合语言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元认知学习策略中的三个部分的策略,都可以体现在英语本身学习过程:对于计划策略,在初期语感和因素意识的培养时对输入时间和输入量的要求,对可理解性输入的把握就是计划策略的体现。对于监控策略,自然拼读的最大的特点也和其是一致的,本文提出的“悦读“,就是让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阅读和表达。

三、基于“悦读”理念的相关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进行了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和面谈记录的方式,对洛阳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文件483份。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均为英语分级教学的加强班学生,即在大学分班考试时分数在一定范围(110---80)之类的学生,其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师生访谈的内容为问卷调查的基础和来源,为了减轻被访问者的焦虑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调查在征求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2、研究目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了解学生英语自主阅读面临的问题,从而能够在课内外更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基于自然拼读的“悦读”理念,本文对大学生课外英语自主阅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数据的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针对英语自主阅读问卷;定性研究针对师生对英语自主阅读的调查。本研究进行了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和面谈记录的方式,对洛阳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以围绕上述理论策略、师生访谈,在借鉴唐晓云等(2010年)的问卷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分成了以下部分;英语阅读材料和时间、习惯、动机和阅读策略。

4、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把课外英语阅读的对象界定为大学生所学的英语课本之外的读物即《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基于课本学习之外的时间,下表是学生每周平均课外阅读英语时间的一个量化的表现。

(表一)每周平均课外阅读英语时间分布表

从表一的数值的分布可以看出每周坚持课外英语阅读一小时以上的学生的比例不到总数的27%,从不课外阅读的学生的比例和阅读时间在一小时的学习人数相当,对从不课外阅读的学生进一步的问卷访谈后,发现其有四类学生:第一类为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定时复习,但只阅读课文;第二类为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完全不想课后阅读;第三类为英语基础较好但无阅读主动性的学生;第四类为不想阅读课本又找不到合适的读物的学生。可见如何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上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表中可以平均每天坚持阅读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占5%,除去周末的话为7%,对其三个人进行了访谈,发现其都是有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次调查把坚持课外阅读的66%的学生阅读的课外材料,按照百分表表达出来。如表二所示。

(表二)课外阅读材料分类表

杂志期刊报纸 课文辅导材料 网站电子读物 考研类阅读材料

选择人数 239 126 50 68

所占比例 49% 26% 10% 14%

我们的学生中也有部分是进行课外英语阅读,从对学生的问卷调中,发现喜欢英语或者对英语有较高要求,即在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上都喜欢英语的学生会在课外主动选着一些有老师推荐的纸质的或者电子的英语阅读材料,如《英语学习》、《21世纪英语》、《疯狂英语》、《英语世界》等阅读材料。但问其他们是否有阅读计划、阅读要求和阅读笔记时,几乎所有课外阅读的学生都是否定回答,也就是说学生有进行自主阅读的主动性,但是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阶段性的检测目标和方法,其在进行阅读时习惯于阅读理解和发现记忆新的单词的阅读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明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目的单一。本文提到的英语自然拼读法下的阅读课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声的朗读和有感情的朗读,以及阶段性的自由阅读。对比本族语学习者在语言阅读学习阶段的特点可见,学生的英语课外自我阅读是单一和非体系性的。

四、自然拼读法下的大学生自主英语“悦读”理念

根据上述的调查和访谈,可见大学生英语自主阅读有其特性,本文提出了自然拼读法下的大学生自主英语“悦读”理念。大学生自主英语“悦读”是指大学生在以输出为驱动力的指导下,在一定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的基础上,具备英语的拼读意识后的自主阶梯性的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包括大声的朗读材料和有感情的朗读,以及阶段性的自由阅读。自主“悦读”是指阅读的任何阶段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后,需要具备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和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清晰的阅读目标,才能在阅读前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中监控阅读进程,阅读后进行输出活动,反思阅读结果。

鉴于拼读法的以上特点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已经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和如何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在教授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反馈进行帮助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另一方面作为阅读教材的编写者也应该增进阅读材料的多种模态呈现和对阅读材料的分级编排,让传统的阅读材料与时俱进,吸引师生,同时又阶梯性的难度标注或者编排,这让师生有的放矢的选择和获取更有效的信息。

【注 释】

[1] 何花.英语拼读法教学策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 Goodman K S.Reading: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J].1967.4.

[2] Clark M A and Silberstein S.To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 Language Learning[J].1977.1.

[3] 李瑞芳,张英,程慕胜.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2.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6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并在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是针对目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提出以后,中学生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

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综观近十年来阅读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从理论的探讨和摸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审美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具体表现在: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

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

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4.加强阅读审美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目标和审美目标的融合。应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卞晓妍.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基础教育,2012,(10).

[3]李月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设计,2010,(9).

[4]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5]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杨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8]刘国敏.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6.

[9]王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7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受试者进行阅读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SPSS10.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阅读策略运用和阅读效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效率的相关性最高。

关键词:阅读策略 阅读效率 成功阅读者 不成功阅读者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许多语言研究者开始意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阅读研究的重点由“阅读结果”转向“阅读过程”(Anderson 1991)。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了解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历程及使用策略的情况,揭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我国,二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这些研究虽然角度不同,但均为中国语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有益的启示。阅读策略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教授者、甚至学习者所重视,但中国大学里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或学生对阅读策略知之甚少,尤其不知如何教授或运用这些策略,重视阅读结果,忽视阅读过程,后果是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阅读能力差,英语阅读教与学均失去了其应有的动力和积极自主性。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调查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重点探讨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效率的关系,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使用策略的差异,以期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150人。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对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较为自如地表达阅读的心理过程;且笔者一直教授他们精读、泛读课程,对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包括五次阅读测试和一份问卷调查。测试材料难度相当,题材广泛,问题形式包括选择、判断、填空、问答等。问卷调查的48个问题采用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到“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我的情况”的五个等级形式,涉及三大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定性研究是对其中五位成功阅读者和五位不成功阅读者的访谈。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本研究持续了九个月。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五次阅读测试,获得他们的阅读平均成绩,然后展开问卷调查,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访谈主要是对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的英语学习背景、对阅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以印证定量研究的数据。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表1策略与阅读效率相关系数:

1.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效率的关系。为了获取阅读策略运用和阅读效率的关系,笔者采用了相关系数分析(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阅读策略和阅读效率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其中元认知策略和阅读效率的相关性最高(.256),具体是自我管理(.390), 自我评估(.320),计划(.310),自我监测(.304),和选择注意(.280)。这些数据表明元认知意识较强并较多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其阅读成绩好于元认知意识较弱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能够管理和评估阅读过程和效果的学生阅读效率普遍较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O’Malley(1985)等曾经指出,元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控学习过程、结果、和学习方向,使学习者清楚应该学什么,怎么学。Paris(1984)也曾指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才知道如何阅读,如何运用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从定量分析的数据看,认知策略与阅读效率的相关性也较高(.221),显著性较高的为推测(.370),拓展(.353),归纳(.253)(见表1)。这表明推测、联想以及归纳总结对阅读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定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定量研究的结果。访谈中,五个成功阅读者均表示他们在阅读中经常调动已有的知识信息以及个人经验猜测未知的信息,推测阅读结果,并把材料中的各部分新信息联系,然后把新旧信息加以归纳总结,以准确地获取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显性及隐性信息。

2. 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策略运用的差异。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研究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策略运用的差异。结果显示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差异最显著(3.62), 具体表现在自我管理(3.88),计划(3.48),自我监测(3.22),自我评估(3.06)和选择注意 (2.79)策略方面。数据与Rubin(1975)和Naiman(197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五位成功阅读者和五位不成功阅读者的访谈也进一步印证了他们在这些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成功阅读者大都会制定阅读计划,除了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还大量阅读各种体裁和难度的英语材料;能够合理管理自己的阅读活动,比如选择安静的阅读氛围,专注于阅读材料等;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检查理解材料状况;根据阅读目标有选择性地阅读;阅读结束后通过自我提问或做阅读练习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而不成功阅读者恰好相反,他们没有适合自身的阅读计划,阅读时不能做到自我管理和监测,很少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估,这样阅读问题就会越积越多,造成他们可能阅读量也较大,却进步缓慢。

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认知策略的差异也较显著(2.19),主要表现在拓展(2.97)和推测(2.89)两种策略上。对于访谈中的问题“你认为背景知识,语法及语篇知识是否可以促进阅读?”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不同的是成功阅读者阅读时能够把当前的阅读材料和背景及语法语篇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对词汇或内容进行联想和推测;相反,大部分不成功阅读者却不能将背景知识及语法语篇知识运用于阅读。不成功阅读者透露不能自如运用拓展和推测策略的原因,一是因为背景知识贫乏,二是因为语法基础等较为薄弱,三是阅读时太过紧张,完全忘记了把已有的知识与当前的阅读联系起来,合理拓展和推测。

四、结论

1.主要发现。结合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阅读策略运用和阅读效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效率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

②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社会/情感策略方面差异不显著。

2. 教学启示。本研究不仅为中国语境下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真实有用的数据,而且对英语阅读教学和策略培训也有一定的启示:策略教学应融入到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清楚什么是学习策略,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尤其是对那些不成功阅读者,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运用成功阅读者所使用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阅读时也能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从而提高所有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N.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us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testing[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4): 460-472.

[2] Naiman, N.M. Frohlich,H.H. Stern, & A. Todesco.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M]. Toronto: Modern

Language Center,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1978.

国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篇8

【关键词】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部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杨惠中.语言测试设计与评估导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继电保护配置的主要原则范文 下一篇:农业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