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3 17:22:34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1

 

国际上将Orthopaedics多译成矫形,曰本人则译成整形,我国将矫形外科学又称为骨科学,并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由胡兰生等人组成的第一个矫形外科(骨科)学组,1980年5月正式成立中华骨科学会。1982年《中华骨科杂志》创刊,1994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刊,矫形外科与骨科为同一意义,但狭义讲,矫形外科不包括创伤急症。由于骨科学除骨骼系统的疾病外也包括损伤在内,所以我国骨科学在中医领域称为正骨科学,主要包括闭合性骨折、脱位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我国北方通常用正骨科,在南方通常用伤科,这一名称在治疗的病种上中医正骨或伤科与现代的骨科(矫形外科)基本相同,仅方法上大同小异,故目前多称为伤骨科。

 

矫形外科学的起源,远溯至古希腊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即将这一门医学的主要意义归纳起来,并分别在各种著述中论及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与明显的区别处。对脊柱侧凸、足踝畸形、骨折和关节脱位、慢性骨关节感染以及创伤感染有了非常清楚的叙述。在罗马时代,Galen介绍了实验外科的方法,于是开阔了有关功能性骨科学和应用神经肌肉生理学的领域。十七世纪Aegina城的Paul提出用椎板截骨术来治疗椎弓骨折并描述了有关髌骨骨折的治疗和骨折骨不连的治疗,至中世纪时(1300~1360)GuydeChauliac在矫形外科开始应用重量和滑车来维持牵引治疗。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基础上矫形外科学随着Clopton-Havers的骨学,NielStenson的肌学,Leewenhoek的显微镜学,Pare和Devanter等人的肌肉骨骼外科,以及Wiseman、Daleschamp、Petit和Glisson的病理学而建立起来。这些学者将临床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为矫形外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对肌性斜颈、骨关节感染和儿童的一般畸形,特别是佝偻病所引起的畸形等的重视和研究。到了十八世纪JohnHunter、Du-hamel和JohannesMuller扩大了骨学和骨的修复重建领域。Hunter描写了骨折愈合的各阶段,自血肿开始,经过肉芽组织、纤维化、软性骨痂以至明确的骨痂。

 

由于十八世纪内发生的两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影响,到十九世纪矫形外科学实际上已成为外科学中的—个主要专业。一是在1741年NicholasAndry曾出版—书,其中论述了儿童肌肉骨骼发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该书的名称是〈矫形学,预防和矫正婴儿肢体畸形的技术》。“矫形学”这一名词是由Audry自希腊字Orthos(直)和Paidios(儿童)所组成。这一名称的出现成为当时前辈学者的工作方针,使人们认识到成人畸形的预防首先要从纠正儿童的发育基础上着手。二是1790年Venel在瑞士的Orbe城创办了第一个专门的矫形外科医院。他有自备的支具工厂,可以自行设计研发各种用以矫正骨骼畸形的支架和器械。这个时期在临床研究中有Filkin(1762)、White(1768)和Park(1782)的关节截除术,Lorenz跟腱切断术,Pote发表的脊椎结核的一般临床象征专著,Duvemey与Petit共同发表的有关骨病的专著,Underwood(1793)年发表的有关脊髓前角灰白质类的描述等。

 

十九世纪由于新的科学观点和新的专科器材的出现,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Pasteur和Koch的细菌学,Roentgen的X线诊断和Lister的防腐消毒法等使以前不能做的医疗方法获得突破,在不少的地方开设矫形外科中心。外科截骨术成为普遍的手术,并成功地完成骨移植术。由于法国的Flourens、德国的Wolff和美国的Wyman对骨骼结构的研究,又有许多新的外科手术技术演变出来。1826年Dupuytren开始有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研究,1880年Poggi开始报告该病的治疗,1880年Nicoladoni尝试做肌腱移植术,1881年Albert开始做膝关节的外科融合术,1893年Helferich开始间隔物体的应用,1940年Judet使假关节成形术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术。Bologna城的Rizzoli于1847年开始做骨缩短术,至二十世纪他的继承人Codivilla才尝试做骨增长术,1911年Hibb与Albee成功地施行了脊椎融合术。

 

在骨折的治疗方面,AstleyCooper于1822年写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然后Dupuytren(1839)、Malgaigne(1847)、Volkmann(1872),以及Thomas夹板发明人HughOwenThomas(1875)发表了他们的经验。1852年荷兰军医Mathijsen发明了医用石膏绷带,促使骨折的治疗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二十世纪早期Ransohoff介绍了用“冰钳”来做骨骼牵引,此后1911年已有Stein-mann钉和Kirschner针及钢丝用于骨牵引及骨折固定。1902年Whitman开始用髋关节骨折整复方法,1905年Lane和1907年Lambotte先后开始施行长骨的骨内固定术,1908~1912年荷兰的救护队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创造了巴尔干床架用于骨牵引,1913年RobortJones建议在全身麻醉下早期整复急性骨折,10年后Bohler应用局麻做骨折整复术,直至1938年Venable和Stuck应用无电解作用的金属内固定物后使手术初步有了安全。1925年Smith-Petersen和1932年Johansson先后开始应用三刃钉和盲目插钉法后,使髋关节骨折的整复更为有效。

 

矫形外科在近200多年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随着全球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矫形外科学不仅涉及原来的矫正畸形的范围而且已渗入到医学中的另一些领域,同时也有不少其他学科渗入到矫形外科学中。使这门学科逐渐形成不少亚专业和独立专科,从而推动了矫形外科学积极发展,如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生物力学的崛起,用于诊断和手术的关节镜学、康复医学的形成以及_些基础理论应用于矫形外科。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2

关键词:创伤骨科 骨折 微创技术 固定机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10-01

微创即微小创伤,微创是指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外科疗效的一种新的外科技术,是一种比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更轻的全身反应、恢复时间短暂、内环境稳定状态良好、心理效应的手术相对于传统效果更佳。在应用中分为两个领域,即在较严重伤口面积大的相关治疗中,微创外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可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从而被作为骨科控制中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微创技术广“小切口”的特点,使得伤口达到更好的疗效,病人骨折端血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恢复加快。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其日益广泛的应用,新的微创方法不断涌现,创伤与组织修复过程及机制也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微创技术即将迎来一个更崭新的明天[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通过随机抽取了100名入院的创伤骨科患病患者,调查其病例进行术前术后康复情况调查,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研究对象。并且两组观察者在进行此次手术之前没有发生过任何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在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比例、收到创伤程度以及所受教育文化等方面无显著差别,且选取观察组的,男性占27 例,女性占23 例,年龄为18~48岁之间,年龄区在(33.2 ±13.5)中。抽取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25例,女性占25 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年龄区间为(35.1±8.2)岁。在本次100例数据采集中含肩部受伤27例,膝部受创23 例,髋部关节创伤40 例。本次采集皆符合创伤骨科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向选取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手术处理,与此同时向选取的观察组采用微创技术的方法研究。微创手术具体手术内容包括:

1.2.1 手术操作。采用全身麻醉或者局面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先准备好预用的止血带,选择前外侧方向进行切口[2]。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手术实行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手术环境保处于一个无菌状态,而后将生理盐水往创伤伤口缓缓注入,等待观察到伤口流出的液体为清亮状方可停止,之后将关节镜放入其中并对伤口进行观察。将视野所观察构成影响进行处理,等到视野清晰明朗,再检查半月板前后、软骨、韧带等是否出现损失或者卡压的情况,将较小的游离体进行清除,如有则将受到卡压绞索的半月板进行复位处理。

1.2.2 判定标准。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参照相关诊断标准判定:①效果优:表现在治疗患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口创伤伤口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情况,且能够正常活动,简单的日常生活能够照常进行;②效果良好:患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创口表现为不时出现些许疼痛的感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正常的活动,对于日常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③效果普通:即为患者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创口出现明显且较剧烈的疼痛感,并且对日常基本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通过伤锥等恢复情况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恢复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采用百分率显示,两组治疗效果对比采用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在观察组选取的50 例患者中,效果为优的患者占有35例,效果良好者拥有10例,普通者有5例,总体优良率为90%,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效果呈优者有21例,效果良好占13例,效果普通者16例,总体优良率为66%;根据统计记录得出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伤锥高度和Cobbe角对比。在进行手术前检测患者伤锥高度和Cobbe角,两组患者情况大致相同,程度无明显差异,在进行微创手术后,治疗情况明显得到好转,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恢复情况良好,且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伤锥高度与Cobbe角的比较

3 结论

微创技术在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有了明显的疗效,尤其是在骨科创伤中,也有着大量而又显著的应用。在大量国内的报道中,也显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了微创技术能是医师更好的观察患处情况进行诊断,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进行微创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伤口矫正和恢复情况更快,痛楚减少,未出现感染情况,伤口处理不到位引发的并发症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是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成果。

本次研究也表明在创伤骨科中应用微创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观察组90%的总体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的66%优良率而言差异效果显著。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治愈效果良好,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微创技术在肩关节骨科疾病中同样得到有效应用。尤其突出是能够进行肩峰成形、休整软骨面等难度较高,技术精细的优良手术并获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0’Toole等[5]报道1274例1338处微创手术仅3处感染,简单减压感染率为0.1 0%,脊柱融合和(或)固定为0.7 4%,总感染率为0.22%,而常规手术为2%~6%。除了较低的感染率,Wang等发现,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比较,前者有较小的切口、较少的失血、较短的手术时间和较轻的术后疼痛。在此类疾病上的高效广泛使用,一改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诊断准确性高,微创,患者感觉无痛楚,安全放心等优点。而且,二者对脊柱后凸的矫形能力无区别。

随着科技在骨科领域方面不断的深入,与骨科医生研发技术的不断成熟,关节镜等及其配套设备的不懈完善,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内镜、腔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技术、基因技术研究的各项研究不断深入,加之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催化使得当下我们所知的微创骨科技术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郭庆山,沈岳.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1,22(5):178-179

[2] 邵炯光,郭飞,陈绒波,马真胜.骨科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18(2):192-193

[3] 王会同,张建新.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42(6):123-124

[4] Wang HW,Li CQ,Zhou Y,etal.Percutaneous pediclescrew fixation through the pedicle of fractured vertebra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A thoracolumbar fracyures using Sextant system:an analysis of 38 case[J].Chin J Traumatol,2010,13(13):137-145

[5] O’Toole JE,Eichholz KM,Fessler RG.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s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J].JNenrosurg Spine,2 009,11(4):471―476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3

【关键词】骨盆骨折;髋臼骨折;手术治疗;诊断与分型;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683.3,R68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7-02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髋臼骨折和骨盆骨折的相关治疗已逐渐变成骨科创伤中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展现医院骨科医疗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医疗技术与治疗方案都得到很大改进,髋臼骨折和骨盆骨折在临床治疗方面获得让社会各界瞩目的进步,然而由于医学发展缺少均衡性,基层医院在诊疗髋臼骨折和骨盆骨折病患时,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对骨盆骨折这种具有危害性的急性病症来说,处理疾病的第一时间与地点往往是在基层医院,所以急救措施是否有效显得格外重要。我国较为落后的急救管理系统,逐渐变成阻碍医学发展的重点问题。面对以上困难,政府部门除了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急剧系统外,同时骨科中的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对产生的问题展开积极探讨,以便先进的诊疗技术能够更全面、更快速的普及和推广。文章对髋臼骨折和骨盆骨折在临床治疗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展开细致分析,报道如下。

1 骨盆骨折

在骨科创伤中,骨盆骨折发生率虽然不明显,但是有着很高的伤残率与死亡率,并且临床效果不明显,这让很多病患及其家属难以接受。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式和髋臼骨折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为骨盆骨折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内脏损伤和出血性休克。骨盆骨折病患的治疗重点是及早诊断、急救,同时对产生的急性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而不是仅处理盆骨骨折病症。所以,在急救骨盆骨折病患时,首先要提升院前和院内急救质量,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伤残率与死亡率,使病患的预后得到改善。

1.1 急救盆骨骨折

1.1.1 院前急救

抢救病患的黄金时间为院前急救,因此急救医生的诊疗素质对院前急救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抢救和运送,在此阶段要积极对病患实施抢救行动,同时对病患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详细评估和记录,包括:尿量、意识、出血、脉搏、呼吸等情况。对于血液流动力学稳定性不强的骨盆骨折病患,尽早实施抢救计划保证血液流动力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抢救病患的重点内容是快速对骨盆骨折进行稳定,同时使用有效方式使盆骨容积缩小。最为有效、快捷的方式为选取盆骨带,适合使用在处置急救现场、转运急诊病患时,其他急救有效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充气抗休克裤、大量快速输液。

所以,骨盆骨折病患院前急救的重点内容包括现场急救和及时运送,安全、快捷、有效的救治措施能使盆骨骨折病患的生命得到有效救治。

1.1.2 院内急救

大多数骨盆骨折病患在院内进行急救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全面检查,诊治医生全部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对病患进行评估,也就是边抢救边评估,以便使救治成功率得到提升。病患住院后,倘若有条件可以直接住进ICU病房,方便医护人员实施抢救行动。除了急救手术或是诊断病情时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外,其他检查可以根据病患的实际病情发展推迟检查。针对院内疾病的复苏和评估,要按照特定原则制定详细计划。

在院内救治过程中,需要对骨盆骨折病患出血与休克等病症给予进一步控制和治疗。临床固定骨盆骨折病患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外固定架,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面积小。针对前后环稳定性较低的骨盆骨折,C型钳能够有效固定骨折部位并缩小容积。骨盆骨折出血量较大的病患,倘若使用各种抢救措施后,病患的生命体征依然无法得到维持,急救医生要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判断,使用有效止血手段,例如:开腹填塞止血术与临时阻隔腹动脉手术。通常不使用血管栓塞止血术,这是由于此项手术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并且花费时间较长,同时大多数骨盆骨折病患产生的出血现象都属于静脉出血,使用栓塞无效。对于病患长时间出血症状一定要使用有效止血方法,这是由于引发患者死亡的原因通常是止血无效产生的缺血性休克。

针对合并腹腔器官受损病患,不管是空腔器官受损还是实质性脏器受损,都要在防治休克的前提下尽早止血和治疗。大量出血与休克得到有效控制后,及时和普外的外科医生协同合作,对腹腔器官损伤展开有效处理,尽量减少感染给病患生命健康带来的威胁,为改善病患预后创造条件。

所以,减少骨盆骨折合并病症的重点包括:缩短诊疗前准备时间、院内治疗时间、加强各科室相互协同合作、抗休克和控制出血量等。

1.2 手术治疗骨盆骨折

继续治疗骨盆骨折病患的基础是成功急救,减少伤残的主要手段是及早手术。相较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来说,骨盆骨折较为简单,倘若手术推迟时间较长,会增加复位难度,这会使手术治疗的难度系数超过髋臼骨折。所以,需要在病患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情况下快速固定与复位。值得注意的是,骨盆骨折病患可以在骨科使用择期手术治疗,表明院前急救获得阶段性成功。所以,骨科中的临床医生更要提高责任态度,在术前制定有效计划,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伤残率。

治疗骨盆骨折重点是让骨盆恢复稳定性。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也就是个性化治疗。在稳定骨盆骨折病患时通常不用手术,多数病患通过保守治疗就可痊愈。下面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患的治疗进行详细探讨。

1.2.1 外固定支架

临床治疗骨盆骨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外固定架,其优点为手术简单,创伤面积小。要想使骨盆骨折病患的固定保持稳定性,需要考虑两方面,①骨盆骨折自身稳定性,②外固定架稳定性。研究数据显示,针对不稳定性旋转盆骨骨折(B型),单纯使用外固定架能够获得足够稳定性;针对完全不稳定骨盆骨折(C型),单纯使用外固定架无法获得足够稳定性。在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病患时,外固定架容易发生针道感染,对病患周围皮肤产生刺激,为病患今后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在治疗骨盆骨折病患时,外固定架治疗依然占据重要位置,然而主治医生更应将其用于临时固定,而不是永久固定。

1.2.2 切开复位内固定

现阶段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病患时,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主要选择,它使用解剖的方式让骨折部位复位,并长时间保持复位。内固定骨盆骨折分为两种:前环内固定与后环内固定。前环内固定主要治疗耻骨支骨骨折与耻骨合并分离,固定方法为单纯螺丝固定与钢板固定。后环内固定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骶骼关节前路与后路钢板、骶骼螺丝钉、腰与骼固定系统等。

针对严重骶骼关节复合损伤病患,可以使用前路或是后路固定复位手术。骶骼关节前路手术优点为,能够直接看到骶骼关节的固定与复位,切口向远端延伸,并固定前环损伤,皮肤周围产生刺激问题小。该手术的缺点为,无法使骶骼骨折部位固定,术中出血量大,腰骶受损几率高。相较于骶骼关节前路来说,骶骼关节后路缺点为:伤口出现感染与坏死的几率高,无法直接看到骶骼关节。所以,手术过程中需要借助透视判断复位位置。

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渐提高,螺丝钉固定骨盆后环骶骼时,微创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并且治疗效果显著。其优点包括:固定性强、稳定效果好、损伤小、可联合其他后环固定方法使用、单独使用等。缺点是,内固定容易失效、螺丝钉位置不正确容易产生神经损伤。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手术过程中影像监控十分重要,主要注意通过骨盆出口与入口的位置,判定侧位导针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特别要注意侧位重要性。

所以,即便骨盆骨折临床治疗已经从以往的保守治疗中脱离出来,但是以手术为主要的急救治疗方案,其效果依旧不尽人意,这并不是骨科医生的问题,而是我国较落后的急救制度导致的。大部分骨盆骨折病患来自基层医院,受到治疗条件限制,成功救治病患的几率较低,由于丢失良好复位几率,晚期容易产生障碍、肢体不等长、畸形等病症。所以,骨盆骨折病患的治疗需要进一步改善:①以地区为中心,在现有医疗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急救中心,组织基层医院参加急救工作;②加强急救管理原则,根据病患损伤程度,制定抢救方案,计量减少急救时间,以便提高成功率;③使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便减少伤残率与死亡率,提高预后。

2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病患能够有效展现骨科创伤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和治疗骨盆骨折病患的区别是,髋臼骨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术前准备与制定方案,所以对手术技巧的要求体现的更完全。解剖髋臼位置很深,比其他部位更抽象,同时周围有很重要的血管与神经包围,手术位置不同与缺乏手术经验等,这些问题向骨科创伤医生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基层医院,通常不敢做髋臼骨折手术。下面对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纤细探讨。

2.1 术前诊断和骨折分型

术前有效诊断是继续治疗的前提,对骨折进行正确分型是制定手术计划的重要条件。错误的骨折分型与诊断会产生错误的手术方案,最终引发手术失败。术前诊断髋臼骨折病患的首选是X光片,它能够正确分型和判断骼骨斜位、闭孔斜位、骨盆前后位等大多数骨折情况。但一些病患依然需要使用CT进一步诊断。

2.2 术前牵引

髋臼骨折病患通常与其它损伤合并发生,手术一般在骨折1到2周内开展,手术前牵引治疗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心脱位、髋关节后脱位等病患,术前复位对术中复位有很大帮助,骨折后,使用的牵引复位有时依然能实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2.3 手术入路

手术视野良好是所有外科手术进展顺利的首要条件,尤其是针对髋臼骨折病患来说。通常认为,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应该按照以下原则:将骨折部位充分显露出来,以便解剖复位,方便固定;同时需要避开所有血管与神经,尽量不要剥离附在骨盆上的肌肉。然而至今依然没有完美的切口能适合所有髋臼骨折的手术切口,也没有一种手术入路的绝对标准。然而实践表明,扩展骼骨入路、骼腹股沟路入、前后联合入路的优缺点综合使用,能够使大多数手术问题得到解决。Stoppa入路―腹部外科于泌尿外科中的医生经常使用经下腹正中切口手术,展开复杂疝修补手术入路,现阶段被骨科医生使用在髋臼前部骨折中,尤其是两侧骨折与累及四边体的骨折治疗中。我国有数据显示,这种手术方法具有解剖简单、手术创伤小、显露四边体方便、钢板易固定、并发症少等特点。

所以,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实际是一种手术技术,在大量的实践工作后,对病患再展开手术治疗,体现了医生负责态度。骨科医生都要接受完整的理论培训,从技术不成熟到成熟逐渐归纳经验,努力提高手术技术。

参考文献:

[1] 杨洪武,王黎明,郑祖根.髋臼骨折的诊疗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1,17(10):213-215.

[2] 杨帆,刘开俊.髋臼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治疗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2,11(05):287-289.

[3] 王先泉,周东生.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12(07):259-261.

[4] 张进禄.髋臼后柱支持钢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14(01):104-106.

[5] 王忠远,闫飞,黄凌云,董群雁,杨秀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19(03):187-190.

[6] 王鲁博,周东生,穆卫东.髋臼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13(05):112-115.期

[7] 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髋臼后柱骨折与后柱伴后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2,13(04):290-294.

[8] 徐宏宇,宋南炎,张正初,王刚祥,范涌,等.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伴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3,21(05):230-233.

[9] 刘巧慧,李德强,刘培来,史德焕,段卫红,等.妊娠期骨盆骨折的护理1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3(21):265-268.

[10] 李罡,张泽义,高菲.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18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13(16):209-211.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4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广东同江医院骨科,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和效果,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该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患者180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患者为对象,90例患者采用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9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总结临床效果及经验体会。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2.42±4.64)min、术中出血量(278.31±28.61)mL、切口长度(1.52±0.63)cm、愈合时间(21.52±4.72)及并发症发生率(22.2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优良率(90.00%)高于对照组(6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患者时,具有突出优点,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创伤部位恢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临床上实施推广。

关键词 创伤骨科;外固定架;比较;骨科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90-02

[作者简介] 刘立胜(1980.6-),男,湖北洪湖人,本科,主要从事创伤骨工作。

创伤骨科中,由于外固定架操作简单,治疗过程中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而比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1-2]。对未发生致命性骨骼创伤的病患,外固定架可快速、简便、高效地固定创伤部位,为重症患者择期手术治疗赢得时间[3]。内固定使用金属螺钉、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将断骨连接[4],容易引发感染及二次伤害。所以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术后生活质量。该研究就2010年3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患者180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病患进行分析,比较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架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97例,女83例,年龄25~56 岁,平均(34.12±12.86)岁。致伤原因:工作机械伤30例,高处跌落伤48例,交通伤89例,其他意外损伤13例。骨折类型:上肢骨折78 例,其中前臂骨折43例,肱骨骨折35例;下肢骨折102例,其中胫腓骨骨折65例,股骨干骨折37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的骨折168例。其中90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为观察组,90例采用内固定架治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院180例患者均先行止血清创、生化指标观察等基础处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和步骤按照常规手术方法进行。观察组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并合并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治疗采用在损伤部位外部的一种固定方式[5]。具体手术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术前行前骨折部位牵引,同时行局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X线透视下分别于骨折部位的近端、远端穿入2枚外固定螺钉在垂直骨的纵轴,复位满意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安装外固定架,并调整加压杆到合适压力,并处理开放性伤口的清创与缝合,定期通过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外固定患者在术前应当由经验丰富的创伤骨科医生充分、细致、全面的评估患者的伤情。手术后,将2组患者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平衡、酸碱平衡。待一般临床情况稳定后,可逐渐行康复治疗和骨骼修复工作。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骨性愈合标准与Johner-wruth评分标准,疗效划为四个等级:优:骨折达解剖对位,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无畸形症状,无感染,愈合时间≤8周,骨性愈合≤3个月,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骨折达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骨折部位基本愈合,无畸形症状;皮肤轻度感染,愈合时间≤12周,骨性愈合时间≤6个月;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活动差10°~30°。中:骨折达近解剖对位,肢体短缩<1 cm,无畸形,骨折部位延迟愈合;皮肤轻度感染,愈合时间≤6个月,骨性愈合时间≤9个月,膝和踝关节部分功能受限,活动差30°~60°。差:骨折达功能对位,肢体短缩<2 cm,成角及旋转畸形≥10。功能严重受限,皮肤重度感染,骨折愈合时间>9个月,影响正常生活。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愈合时间的比较

两组结果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22.42±4.64)min、术中出血量(278.31±28.61)mL、切口长度(1.52±0.63)cm及愈合时间(21.52±4.7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优良率(90.00%)高于对照组(6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中,良好的固定方式是不损伤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保证损伤部位正常血运,不影响术后愈合,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创伤部位能保持相对固定,不妨碍肢体运动并有助于早期的康复运动,对移位有一定校正作用[5]。而近年来,外固定技术不断成熟,在创伤骨科临床中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6]。采用外固定架为使用骨圆针或者螺纹针穿入骨干,在创伤外部使用外用固定器固定[7],具有一定的校正能力,防止移位,用其治疗四肢骨折,可有效固定,快速有效的止血,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为患者后期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缩短术后愈合时间。使用外同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时,其灵活调节高度可调性,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操作简单,为术后换药及护理提供了便利。

内固定为直接植入异物固定,容易发生感染,术中安置内固定时,需剥离软组织,形成二次创伤,同时影响血运产生,延长了手术时间,使术中出血量增加,从而影响术后痊愈。但内部固定能较好地保证骨骼复位,在防止骨骼移位及旋转等方面更有效,也利于早期的康复锻炼。

在该组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用外固定架疗效确切。而观察组总优良率(90.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5.56%),证实了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优势,与宣科[6]与段俊彦[8]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快速、简易、稳定、优良率高的特点,可降低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等优点。可用作为急救治疗的临时固定也可为最终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勇齐.创伤骨科外固定架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6):2352-2353.

[2] 肖敏,王润柱,李红泉,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7):3171-3172.

[3] 王鹏.浅析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216.

[4] 关旭.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24例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3 (1):123-124.

[5] 杜旺民,郑木平,王杰,等.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55-56.

[6] 宣科.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2012, 2(1):315.

[7] 王斌,王鹏飞,杨焕友,等.外固定架在膝及小腿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29-234.

[8] 段俊彦.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580-581.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5

[关键词]叶城县;颌面部骨折;坚强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7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b)-010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ge distribution and cause of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maxillofacial fracture,and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xillofacial fracture.Methods 173 patients with maxillofacial fracture admitted into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4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5.92∶1,and the age group of 20-29 years old (34.68%) was the most commonly seen age group.Traffic accidents accounted for 46.24%.The incidence rate of mandibular fracture was the highest,and it accounted for 67.05%.The visiting time was late and people visited within 24 hours accounted for 42.20%.Internal rigid fixation technology accounted for 30.64%.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maxillofacial fracture in this area are more common in young males;traffic accident ranks in the first place;the incidence rate of mandible fracture is the highest in maxillofacial fracture and patients fail to get diagnosed timely;internal rigid fixation technology is not applied commonly.

[Key words]Yecheng County;Maxillofacial fracture;Internal rigid fixation

M面部骨折是颌面部常见的损伤之一,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事业发展,各种车辆增多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加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因人体面部暴露在外,其解剖特点又明显突出于人体表面,故交通事故伤中以颌面部损伤最多,据统计占57%~60%。颌面部骨折的发生率占颌面部损伤的35%[1]。这表明交通事故是颌面部骨折的重要原因。因面部诸骨结构、位置的特殊性,颌面部骨折对患者面部外形、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以往的颌间固定、钢丝固定等治疗方法创伤大、治疗时间长、术后效果差,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坚强内固定作为目前公认的颌面部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优点明显。笔者对我科室收治的173例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本科室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住院的颌面部骨折患者173例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2方法

以患者的病史记录、影像学资料(X线片、CT片)及手术记录作为诊断依据,对颌面部骨折患者173例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及骨折部位、手术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73例患者中,其中男性148例,女性25例,男女比例为5.92∶1;最大年龄者66岁,最小年龄者2岁10个月。其中以20~29岁居多,占34.68%;其次是20岁以下组,占27.75%(表1)。

2.2骨折致伤原因

颌面部骨折的致伤原因较多,交通事故伤居多,占46.24%,但其他原因所占比例也不可忽视(表2)。

2.3 骨折部位分布

骨折类型复杂,其中下颌骨116例,占67.05%,颧骨复合体占10.40%,上颌骨占6.36%(表3)。

2.4就诊时间

24 h内就诊的患者占42.20%(表4)。

2.5治疗情况

173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钢丝固定26例,占15.03%,钛板及不锈钢丝混合固定94例,占54.34%,坚强内固定53例,占30.64%。

3讨论

3.1一般情况

本组173例患者中,男性148例,占85.55%,女性25例,占14.45%。男女比例为5.92∶1。周海华等[2]的报道显示:男女比例为3.52∶1。金松[3]的报道显示,男女比例为3∶1。兰雪松等[4]报道的男女比例为4.2∶1。杜立霖等[5]报道的则为5.07∶1,与本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组研究中男性比例更高些,这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男性外出工作、劳动、驾驶车辆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

在本组颌面部骨折患者中,高发年龄段为20~29岁,与薄斌等[6-7]的报道无明显区别,因青壮年外出机会多,且多为驾驶车辆外出,而其驾龄短、经验不足、处理突况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其受伤率较高;其次是20岁以下组,这与李生柏等[8-10]相关研究有所差异,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当地群众家中子女数量多,父母对其看护力度不够导致;二是儿童乘坐毛驴车、马车时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跌落所致。

3.2致伤原因

随着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流动增加、城乡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及各类车辆数目的明显增加,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增高。而交通事故伤也成为本地区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占46.24%,与薄斌等[6]的报道相符。排第二位、第三位的是摔伤、畜挽车辆事故,分别占20.23%和11.56%,与刘彦普等[1,11-12]的研究有差异。本研究中交通事故伤发生率最高与当地交通设施落后,交通法规不完善以及摩托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司机醉驾、驾驶经验缺乏、缺乏安全措施有关。摔伤可能与当地农村的劳动习惯有关,如盖房子、砍树枝等。畜挽车辆事故发生率较高与在当地农村畜挽车辆(毛驴车、马车等)仍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有关。

3.3骨折部位

在本组173例患者中,下颌骨骨折最多,占67.05%,这与薄斌等[6,13]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次是颧骨复合体、上颌骨及颧弓,分别占10.40%、6.36%、6.36%。这是因为在解剖因素上下颌骨占面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位置突出且面积较大,受伤时容易受到损伤,并且结构上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域多,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等,成为骨折的好发区域,故下颌骨骨折在颌面部骨折中占大部分,而颧骨、上颌骨、颧弓在面部位置突出且颧弓较细,受到较大外力时也容易骨折。

3.4就诊时间

在本组173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24 h内就诊的患者均为开放性伤口,而>24 h就诊的患者则是出现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后才就诊。这与当地群众医疗意识缺乏,就诊不及时以及当地地广人稀,部分群众居住边远,如沙漠、高原等,交通不便有关。本组173例患者中,直接专科就诊的62例,经乡镇卫生院转院的111例。基层医院专科医生缺乏,对疾病诊断不明确,也是导致患者就诊较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5骨折治疗情况

173例患者中,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这可能与无临床症状患者未就诊或未转专科治疗有关。其中坚强内固定53例(30.64%),钢丝固定26例(15.03%),混合固定94例(54.34%)。目前坚强内固定因其组织创伤小,固定材料钛板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强大的抗腐蚀能力、较低的致敏性、易塑形与生物力学的要求一致,手术实施方便,对患者早期恢复咬合关系、进行无痛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视为颌面部骨折理想的手术方法[14-16],而颌间结扎和钢丝结扎固定的传统固定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17]或者成为颌面部骨折的辅助固定方法[8]。笔者的研究结果中坚强内固定的比例低于周海华等[2,8]的报道,这可能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坚强内固定应用于临床较晚(2007年),以及经济收入较低,部分患者因无力支付手术费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叶城县因地处边疆,少数民族比例高,家庭孩子数量多,父母对其看护程度不够以及畜挽车辆的使用及安全措施的缺乏,使20岁以下组成为受伤的第二高发年龄组。经济不发达,群众的医疗意识缺乏,专科医生缺少导致颌面部骨折后诊断不明确、就诊不及时;医疗水平差,其治疗方法的落后,致使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差,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卫生队伍和机构建设,普及群众的医疗卫生知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配备相当数量的专科医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彦普.口腔颌面部损伤[A]//邱蔚六,张震康,张志愿,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0.

[2]周海华,刘琦,杨荣涛,等.1131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11(5):424-428.

[3]金松.163例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回顾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1):40-41.

[4]兰雪松,韩泽民.车祸致颌面部创伤980例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07-808.

[5]杜立霖,段晓峰.颌面部骨折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5,2(8):101-103.

[6]薄斌,顾晓明,周树夏,等.1693名颌面创伤患者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1):60-62.

[7]蒋建平,危红应,吴建伟,等.口腔颌面部骨折183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10,3(12):755-756.

[8]李生柏.49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1:10-19.

[9]刘奕,张文君,毕玮玮,等.固定矫治器在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1):53.

[10]陈瑶,张志光,卢锦华,等.成人髁突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5):352-353.

[11]张益.口腔颌面部损伤[A]//张震康,俞光岩,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49.

[12]史俊.损伤[A]//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8.

[13]张益,孙永刚.颌骨坚固内固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刘雨,孙世尧,李祖兵.颌面部骨折35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5):302-304.

[15]汤炜,田卫东.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4):196-199.

[16]宋光宇,胡淑娜.不同固定方法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81-82.

[17]强.65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30.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6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159-04

桡骨远端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也是骨科医生最常遇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其发生率逐渐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而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2]。临床工作中,对其流行病学特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更准确地诊断治疗。Grewal等[3]报告桡骨远端骨折占全部急诊骨折患者的20%以上,目前国内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较少,且过于陈旧[4],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进行过桡骨远端骨折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因此,为更加全面了解关于广州地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及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分析调查,进一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取2010年7月~2015年12月来自我院确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 628例,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病案统计室及放射科PACS影像系统,其中男5156例,女6472例,年龄0~90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审核通过,了解该调查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桡骨下端骨折》,①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②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③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具体如下。a.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b.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c.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d.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状,腕横径增宽。

1.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初次来本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③受伤2周内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1.1.3排除标准 ①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②复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1.2方法

分别登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分型(AO分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规律。上述资料中,不包括在此期间内发生大型突发事件时的急救患者以及中途返回、到达现场未见患者以及转院患者的出诊资料,对于病历缺失、不完整的资料予以筛除。

1.3质量控制

①调查人员由我院医务人员及本课题人员组成。开展正式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并预先进行模拟、演练。②调查员按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如实填写,资料完整,完毕后由调查员逐项认真审核,有疑问时立即复核。③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后,经复核检查无误后,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1.4观察指标

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②受伤原因分析。③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情况。④桡骨折治疗方式分析等。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年龄段及性别分布情况

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全身骨折、脱位54 220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11 628例,占全身骨折、脱位的21.4%。其中男5156例(44.3%),女6472例(55.7%),男女比为1∶1.26。将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年龄段分组,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0.72%(2409/11 628),其次是10~19岁,其中男性10~1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35.9%(1849/5156);女性患者50~59岁所占构成比最高,占28.4%(1840/6472);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分布情况,50~59岁和10~1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受伤因素分布情况

统计分析显示,自行摔伤显著高于其他致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骨折分型

2.3.1根据AO/ASIF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 其中各组男性均少于女性,桡骨远端骨折高发类型男性和女性均为23-A型,高发组男性和女性均为23-A3型,各组中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2早期传统分型情况 11 628例11 766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传统分型,Colles骨折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治疗方式

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11 08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30.0±5.3)d,保守治疗率占95.3%;225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平均住院时间为(7.0±5.3)d,内固定手术治疗率占1.9%;185例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5.0±2.4)d,外固定支架治疗率占1.6%;患者及家属主动放弃或转院治疗135例,占1.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8]。文献[9-11]报道不同地区、文化、种族不同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并不相同,Lawson等[12]治疗的2 774例桡骨远端骨折中运动伤225例,主要为男性。由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在老年女性明显增加,绝经后的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骨折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文献多引用国外研究的数据,我国缺乏桡骨远端骨折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基于此,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对在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可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年龄、性别、损伤类型、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地区差异。

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0.80∶1,50~59岁占20.72%,绝大多数为广州市区及郊区的居民,少数来自省内外的其他城市。本研究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在10~19岁和50~59岁年龄段存在两个高峰,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3]。本研究11 628例桡骨远端骨折中,女性稍多于男性,≤50岁各年龄段男性均多于女性,可能与青壮年男性较女性从事更多的体力劳动,暴露于骨折的风险大有关;而>50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归因于可能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较男性更为严重[14]。张守罗等[15]对男女不同年龄段的尺、桡骨骨密度研究发现,女性绝经期(50岁左右)后,丢失骨量的速度较男性明显加快。本次调查结果中>50岁男女构成比为1∶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Owen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女性患者多见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受伤原因分析表明,受伤原因主要为自行摔伤,占62.1%,老年人因前臂肌群退变、反应迟缓、骨质疏松,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跌倒,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生骨折。青少年虽然骨质坚硬,但摔伤时往往是受到的暴力较强,再加上城市地面全部是水泥地,反作用力作用于腕部,亦会导致骨折,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主要是预防骨质疏松,加强运动锻炼;对青少年则是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注意自我保护。

在骨折分型方面,AO骨折分型是得到世界认可的经典的骨折分型方法。通过统计发现23-A3型桡骨远端骨折所占比例最大(22.6%),23-B2型次之(15.8%),23-A1型骨折所占比例最低(0.6%)。除23-A2、23-A3型骨折外,在其余各个骨折类型中均是男性少于女性,这与桡骨远端骨折总体男性少于女性的趋势是一致的。在传统分型方面,Colles骨折最多,占50.2%,其次是Smith骨折(33.7%),Barton骨折最少,占16.1%,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其结果可以初步显示5年来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就诊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广州局部地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1.4%。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0~19岁、女性为50~59岁,且女性及50岁以上患者呈增多趋势。本文着重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受伤原因,未对骨折治疗方法及后期的临床疗效等进行调查,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80-83.

[2]李福军,王小龙,赵建民,等.内蒙古46岁以上534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5):409-412.

[3]Grewal R,Perey B,Wilmink M,et al.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dorsal plating versus mini open reduction,percutaneous fixation,and external fixation[J].J Hand Surg Am,2005,30(4):764-772.

[4]殷兵,⒗冢陈伟,等.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4):316-319.

[5]Thompson PW,Taylor J,Dawson A.The annual incidence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men and women over 25year in Dorset,UK[J].Injury.2004, 35(5):462-466.

[6]Nellans KW,Kowalski E,Chung KC.The epidemiology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Clin,2012,28(2):113-125.

[7]dePutter CE,vanBeeck EF,Looman CW,et al.Trends in wrist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1997,2009[J].J Hand Surg Am,2011,36(11):1810-1815.

[8]Brogren E,Petranek M,Atroshi I.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a southern Swedish region[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7,31(8):48.

[9]Madadi F,Vahid Farahmandi M,Eajazi A,et al.Epidemiology oftibial shaft fractures:a 7-year study in a major referral orthopedic center in Iran[J].Med Sci Monit,2010,16(5):217-221.

[10]Moayyeri A,Sohani A,Lanjani B,et al.Epidemiology of hip fracture in Iran:results from the Iranian Muhicenter Study OU Accidental In juries[J].Osteoporos Int,2006,17(8):1252-1257.

[11]Cooper C.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tlc fracture:looking to the future[J].Rheumatology(Oxford),2005,44(Suppl 4):iv36-iv40.

[12]Lawson GM,Hajducka C,McQueen MM.Sports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J].Injury,1995, 26:33.

[13]霍力椋王广伟,庾伟中,等.同一机构1年1875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30(16):5591-5595.

[14]李宝俊,张英泽,吴文娟,等.河北省骨科医院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1):37-40.

[15]张守罗,李瑞英,修崇坤.哈尔滨市正常成人尺、桡骨骨矿含量的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5):318.

[16]Owen RA,Melton LJ,Johnson KA,et al.Incidence of Colles'fracture in a North American community[J].Am J Public Health,1982,72(6):605-607.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7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及二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的技术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的65例骨关节创伤病例,均采用螺旋CT扫描后在重建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等后处理技术,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对骨关节损伤的显示及诊断价值,并与X线平片、CT横断面图像进行对照。结果65例骨关节创伤,平片显示骨折55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5例 ;CT横断面显示骨折63例、脱位或半脱位6例;横断面结合SSD和MPR像显示骨折65例,脱位或半脱位8例,还发现了10例平片上漏诊的多部位和多骨骨折,横断面结合SSD和MPR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65例SSD像立体地显示了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间位置以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48例跨关节MPR图像更清晰地显示关节的受累和关节腔内游离骨片。结论螺旋CT结合不同的重建技术(SSD、MPR)图像能提供骨关节创伤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师及时科学选择治疗方案和制订手术计划。

【关键词】螺旋CT;重建;骨折

随着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性病变诊治中不断应用,与传统X线平片检查比较其应用价值优势突显[1],目前其常用的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n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笔者回顾性分析6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并与X线、CT横断面图像等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以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确诊的骨关节创伤病例共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8~58岁,平均年龄33.1岁。其中膝关节12例,踝关节11例,髋关节3例,肘关节9例,腕关节6例,椎骨13例,肩胛区骨6例,颅面骨5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1.2检查方法

65例均使用 NeuViz Dual双排螺旋CT进行薄层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包括骨折线上、下至少1cm;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20~150MA,扫描层厚均为3mm,螺距为1.0~1.2,(0.75~1.5)重建间距1.0~1.5mm ,采用标准或超高算法重建, 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扫描结束后65例均作SSD及MPR重建。作SSD时,阈值范围之低值为120~180,高值不限,最高为3071。观察SSD的窗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和1000~1200,观察MPR的窗宽和窗位分别为800~1000和250~300。为取得最佳观察角度,将图像在X、Y和Z轴上旋转,部分病例切割去影响骨折观察的邻近骨结构和固定石膏。图像诊断评价由放射科2位中级以上的诊断医生共同分析、评价图像。

2结果

本组65例骨关节创伤,X线平片显示骨折55例,可疑骨折10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5例,可疑脱位3例 ;CT横断面显示骨折63例,脱位或半脱位6例;横断面结合SSD和MPR像显示骨折65例,脱位或半脱位8例。另外,CT还发现了10例平片上漏诊的多部位和多骨骨折。65例SSD像,从外部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骨表面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间位置以及骨折 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关节内部的细节、骨的内部骨折线和骨碎片显示欠佳或难于显示。 48例跨关节MPR像准确地显示了骨表面和骨内部的骨折线、骨折的移位情况和关节内部的细节结构,其中47例显示骨折线累及关节面,25例见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片,5例见髓腔内有旋转嵌顿之碎骨片。根据骨折移位的程度和碎骨片的位置,56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9例采用石膏外固定等保守治疗。DCT、SSD、MPR显示骨折或脱位数均大于平片,特别对脊柱、骨盆、颌面骨、肩关节等骨关节复杂重叠、或可能存在隐匿性骨折的部位[2],结合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SSD、MPR)的应用,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本组横断面结合SSD和MPR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

3讨论

3.1螺旋CT重建技术对骨关节外伤的诊断评价

人体骨关节结构复杂,外伤易引发骨折或脱位,传统简便的X线检查虽快捷,并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由于骨关节结构复杂、有些部位会显示不清,特别对严重复杂外伤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多角度、多平片摄影需反复搬动患者,不但操作不便,而且图像质量往往由于病变区结构相互重叠而影响观察,常导致漏诊或误诊,给临床外科医生确定科学治疗方案带来困难。螺旋CT扫描取得的轴位2DCT图像对判定骨关节骨折或脱位起到重要的作用。2DCT对显示骨折病变,避免漏诊方面明显优于平片摄影。本组病例65处骨创伤2DCT显示63处,显示率仅次于SSD、MPR成像。但2DCT显示的只是二维断层图像,缺乏病变立体观感及连续性,影像或临床医生难以明确骨折的全貌及骨折移位情况,从而难以确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另外,2DCT观察水平骨折亦有一定限度,本组被漏诊的病例多数由于骨折线近乎于水平造成。

螺旋CT容积扫描采集的信息进行重建而取得的SSD、MPR图像,对骨关节创伤病变的诊断起到质的飞跃。SSD技术可获得具体、逼真的骨关节各组成骨结构的立体图像,并可任意进行编辑,分割解体、组合,并沿X、Y、Z轴进行多角度任意旋转,从而展现骨折或脱位的立体形态和位置。逼真的立体图像增加了医生们对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的认识,尤其当骨科医生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全面了解骨折部位,移位方向,程度或关节脱位程度,选择最佳手术入路。SSD能为骨折、脱位的整复提供良好的帮助。但SSD成像亦有不足之处:①对移位小于2mm骨折,不能很好显示。②当CT阈值选择过高时,图像将会出现许多稀疏的小孔,有时会误为骨折块。③对于关节脱位,SSD敏感度低于MPR。MPR图像可从冠状,矢状和任意斜位逐层前后或左右观察骨折或脱位情况,能够调节窗宽、窗位观察骨折和四周软组织改变,操作简单,诊断迅速,诊断准确性较高,但MPR图像仍为二维,不能在同一平面上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多条骨折线[3]。本组65例骨关节损伤MPR显示高达63例。骨折或脱位常伴随局部软组织挫伤,如关节囊积血积液,嵌顿,关节周围肌群血肿,特别在骨关节周围有较多重要脏器,如骨盆内膀胱,尿道,前列腺,子宫附件,直肠,大血管等。MPR可显示骨折与这些脏器的关系,结合2DCT判定其损伤累及情况,从而制定更为周全的手术方案。避免只顾及骨折而忽略脏器损伤,这一点是平片诊断最大的局限性。

3.2常见骨关节损伤部位螺旋CT重建技术与诊断要点

脊柱损伤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或疼痛剧烈,当患者不适宜频繁搬动或变换,使得常规X线检查受到限制时,应马上进行螺旋CT检查。MPR重建应重点明确骨折处椎管压迫及脊髓损伤情况,尤其确定有否骨折碎片压迫或进入椎管(图1)。结合SSD或2DCT图像可减少该部位病变的漏诊,并能准确测量椎管狭窄程度。MPR对椎板、椎弓根的细微骨折、椎体的滑脱程度以及平片上容易漏诊的细小骶骨骨折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而SSD重建则可准确观察脊柱的形态,了解钢钉或钢板的入路。另外,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特别对环枢椎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上有重要价值。本组脊柱损伤病例较多,通过螺旋CT重建图像均得到满意的诊断与治疗。

骨盆结构复杂,MPR及SSD技术对创伤的判断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对于骶尾部的脱位或骨折,SSD常可清晰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X线摄影(图2)。另外,MPR成像对髋臼周壁或后柱、股骨颈骨折等也有较好诊断作用。MPR结合SSD还可通过髋臼顶或负重区与股骨头关节面对合关系表述髋关节持重的情况而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此外,骨盆内包含许多重要的脏器,MPR图像可以清楚了解其损伤情况,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结构复杂的颌面部骨折,一直是普通X线平片诊断难点,本组5例骨折,X线平片仅发现3例(占60%),应用SSD、MPR明显提高其诊断率。SSD、MPR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大小、空间形态位置及移位情况(图3)。同时能够显示颌面部骨折的解剖关系,通过多角度观察,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为临床进行骨折的复位或修复美容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颌面部眼眶或鼻窦骨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毗邻结构关系的完整性及内容物位置变化,特别在筛窦的骨折应注意是否累及眼眶内容软组织。鼻骨骨折依据MPR图像一般不会漏诊,下颌骨骨折SSD图像必不可少。 肩关节创伤病变一般先行普通X线检查,但其结构前后重叠常影响肩胛骨病变的显示,本组X线漏诊肩胛骨骨折4处,主要是肩胛骨骨折后移位不明显,前后位平片未能发现。因此,如外伤部位明确,患者肩关节活动障碍明显应考虑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在最易发生隐匿性骨折的肱骨小结节和喙突处应行多角度的MPR观察(图4),从而减少漏诊。

综上所述,螺旋CT扫描后科学合理三维或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检查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其一次扫描不需增加放射剂量、不需搬动患者便可获取2DCT、SSD、MPR现骨折部位的立体形态、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对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手术计划制定、评估预后或术后随访均具较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10.

[2]罗建光,杨东益,李德泰,等.颌面部骨折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205-207.

创伤骨科和骨科区别篇8

【关键词】皮缺损;骨外露;显微外科修复

在现代急诊创伤中,特别是车肇事,往往是高能量损伤,易造成小腿严重的开放损伤,皮肤及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或骨折断端外露,给治疗带来困难。我院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采用各种皮瓣或肌皮瓣治疗13例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16~57岁,平均37岁,交通事故伤6例,局部机械性创伤3例,重物压伤4例。损伤部位:小腿上端3例,中段6例,下端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5 cm~15 cm×30 cm,应用皮下筋膜瓣3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例,比目鱼肌瓣5例,游离背阔肌皮瓣2例,游离胸脐皮瓣1例。急性创伤10例中,3例急症手术一期修复,另7例创面污染较重,于清创术后6 d,创面干净后择期手术,1例慢性骨髓炎经过扩创后行游离皮瓣治疗,2例长期皮缺损骨外露经扩创术行比目鱼肌瓣移植。

1.2 治疗方法:本组急性创伤10例,单纯皮缺损3例,胫腓骨粉碎骨折7例。急诊行清创,单纯皮缺损行皮下筋膜瓣移植+植皮,胫腓骨粉碎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VSD负压吸引,创面干净后行比目鱼肌瓣移植+植皮或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或游离皮瓣治疗。

另3例患者均由外院治疗后出现骨外露或骨髓炎转入我院,2例经扩创后行比目鱼肌瓣移植+植皮,1例行背阔肌皮瓣移植。

1.3结果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尖部发生皮肤坏死,经游离植皮修复。受区发生表浅感染1例,供区植皮小块坏死1例,经短期换药处理愈合。随访4月-1年,平均8个月,供区愈合满意,未见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颜色、质地均较好,患肢功能恢复较满意。

2 讨论

2.1小腿中上部肌肉丰富,但胫骨前内侧仅为筋膜皮肤覆盖,缺乏肌肉,在严重外伤或感染后易引起骨。既使是闭合骨折,也易引起筋膜间室综合症,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形成肌肉坏死,骨外露。给后期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给患者经济及精神带来巨大伤害。小腿中下段缺乏肌肉组织的缓冲和保护,易受伤害。又由于血运较差,自身不易修复,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片移植很难成活。。近年来我们应用皮瓣或皮下筋膜瓣+植皮或肌瓣+植皮修复及游离皮瓣移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2对于单纯皮肤缺损胫前骨外露且面积不大,周围组织损伤轻,应用皮下筋膜瓣+植皮,对患者损伤轻,后期外形佳。植皮时要注意压力,压力要适中:压力大易造成筋膜瓣坏死;压力小易造成植皮下积血植皮坏死。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切取操作简单,方便,成活率高。但腓肠神经皮瓣切取范围有限,所需蒂部较宽,转移范围有限,且切取后足外侧部感觉丧失。

比目鱼肌瓣移植旋转范围大,应用顺行或逆行切取能及几乎整个胫骨前侧,相比腓肠肌瓣具有供区相对隐蔽,后期供区无皮下粘连等优点。但比目鱼肌瓣修复面积亦相对较小。

但对于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局部无带蒂或带血管蒂的皮瓣可利用时,要覆盖露骨,只能通过游离皮瓣的手段。常用游离皮瓣有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等。游离皮瓣我们首选背阔肌皮瓣:1)供区隐蔽。2)切取面积大。受区缺损面积大时,设计肌皮瓣时,可设计切取小面积皮瓣携带大面积背阔肌+植皮闭合受区创面,供区可直接缝合,对供区损害轻。3)对于软组织损伤重,血管损伤情况不确定时,肌皮瓣蒂部携带旋肩胛动脉与受区远端动脉吻合以保护肢体血运。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大,手术技术要求高,不易普及。

总之针对不同患者,我们要充分做好术前评估,遵循能植皮不做皮瓣,能做局部皮瓣不做远端带蒂皮瓣,能做带蒂皮瓣不做游离皮瓣的原则。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同时减轻患者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晨,金铸,余江,等.逆形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9(5):399400.

[2] 顾玉东.四肢的显微外科修复[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163.

[3] 侯春林,张世民.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2-174.

上一篇:继电保护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