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1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对50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新生儿黄疸,男33例,女17例,生理性黄疸43例,病理性黄疸7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43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巩膜色泽观察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健康宣教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小结

通过总结50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2]郭俊,张淑红.护理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1873-187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产儿26例子,足月儿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9例。所有患儿中,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以内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胆红素功能下降者24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5例,所有患儿入住我院均多表现为面目局部皮肤黏膜黄染。

1.2检查方法与病因分析均对患儿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静脉血总胆、血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若伴有溶血,需检测患儿家属的血型;为判断患儿是否为阻塞性黄疸,需行B超检查。患儿诱发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经我院检查后,总结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肺、肝炎、脓疱疮及脐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黄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黄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疗采用蓝光光疗治疗患儿黄染,时长8-12小时,直至患儿胆红素下降至7mg/L以内停止光疗。于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与生殖器,避免光疗对其造成伤害,光光疗。新生儿血溶病,采用静脉注入丙种球蛋白,剂量以500mg/(kg.d)为准。88例患儿经我院治疗3-5天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所有患儿均预后状况良好。

2护理

2.1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展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健康宣教,详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让其了解该疾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认知度[2]。

2.2一般护理一般护理: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儿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肤黄染状况。②详细记录患儿进食、排便时间。③判断患儿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较弱者,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细心喂养,为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儿需行静脉注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疗护理我们先采用医学仪器评估患儿病理性黄疸程度,后对其称重与检测身体体征,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行光疗前,护理人员先对其实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护眼及黑布遮盖生殖器,避免光疗对部位造成影响。均对患儿行蓝光光疗,箱内温度、湿度分别维持为28-30°C、55%-65%。为获取最佳光疗疗效,行光疗的位置至关重要,将患儿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调节患儿周身与光疗灯管的最佳距离。医护人员于患儿行光疗期间,每间隔2-4小时内需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检测血压、脉搏、心跳以及体温等指标。尤其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变化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湿度,通常应保持患儿体温处于(36.5-37)°C以内。观察患儿黄疸程度是否出现变化,检查患儿周身皮肤,查看皮肤黄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的恶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如:行蓝光光疗中,患儿周身皮肤是否干燥且有无发疹及发红等现象,为促进光疗顺利完成,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静脉注入营养液,为行光疗提供营养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讨论

引起新生儿诱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呈现复杂化,但母乳性、感染性及溶血性是新生儿患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其中,母乳性病理性黄疸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分为早发性、迟发性两种,针对病发时间差异,产妇需采取我院建议的措施:①早发性。早发母乳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建议产妇增加新生儿吸吮母乳的次数,提高其肠道蠕动水平,促进排便,进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的吸收率。②迟发性。建议产妇先暂停新生儿吸吮母乳3天左右,后行全面检查,针对主要病因采取治疗方法。

溶血性病理性黄疸患儿,护理人员24小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并评估其发生溶血的主要因素。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行光疗治疗。而感染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及时发现患儿已患肺炎、肝炎及早治疗为预防病理性黄疸奠定保障。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3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新生儿黄疸患儿54例治疗观察。分别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n=27)以及常规护理(n=27)。在完成对应的治疗和护理4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定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26/27)。常规护理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4.1%(20/27),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可由于体内的高胆红素造成患儿神经系统的损伤,如为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则可引起患儿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患儿亦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早期的护理对患儿十分重要,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及患儿家属的心理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5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的新生儿黄疸患者54例。所有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就诊时的日龄为18~38h,平均20.4±4.2h,出生时的体重为2000~4200g,平均3150±590g。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50例。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对性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给予光照治疗,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每2~4h测量体温,保持温度恒定。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捏紧周围皮肤1~2 min。12h开始喂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3d。黄疸消退后按照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的方式完全喂养母乳。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增加游泳项目。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采用国产JH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患儿的经皮测黄疸指数。

1.3疗效标准: ①显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现象黄全部消退,患儿吃奶、睡觉均无异常,血清胆红素<119.7μmol/L。②有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黄现象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为119.7~171.0μmol/L。③无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皮肤仍发黄无消退或有所加重,病情有所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所有的患儿均有胎粪早排,于60min之内排出,对照组胎粪早排仅6例,两组对比干预组的胎粪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例数在观察组有 2 例,对照组有7例。 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2。护理干预5d后,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26/27),显著高于对照组74.1%(20/27),P

3体会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于4~6天达到高峰,第7~10天消退,大多表现为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持续至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发生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1)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达到大约8.8mg/kg ,而成人每日仅为3.8mg/kg。(2)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可导致血液胆红素含量过高。(3)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而排出体外,反而在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却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经肝肠循环通过门静脉吸收至肝。

根据文献报道,在分娩的过程中使用了催产素,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等情况时,会加重酸中毒并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最终使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因此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儿,更需要早期监护管理。由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有严重的并发症,就我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的观察患儿可以反映出黄疸的轻重及特点的病情变化(包括胎龄、母婴血型、体重、喂养、患儿体温、大小便的颜色等等)。对于治疗中的黄疸患儿我们需要严密的观察以下方面以了解病情的变化:1、观察患儿的黄疸的颜色,若黄疸从巩膜到四肢、手足心颜色加重,说明黄疸仍在进展,需要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2、出现有嗜睡、拒食、纳差、吸允无力等表现时需要留意是否为胆红素脑病的前期表现,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每日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误核黄染及感染;4、观察患儿大小便的次数和性质,如白色大便为胆道闭锁性黄疸的表现,酱油色尿液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表现等等。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的重点要本着早期干预、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缺氧、降低胆红素解离的方针治疗护理。在本观察中发现在日常的护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促进新生儿胎粪的尽快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的方法。使用甘露醇灌肠外增强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以加速排便。另外游泳和全身抚摸可使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加强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分泌,使食欲增加。本次观察发现当以上应用于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后,患儿的黄疸症状迅速缓解,并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可见,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喂养指导,可大大的减少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助于患儿的健康。另外,有文献报道使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 643 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2] 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研究,2011 ,18(8 ):110-111.

[3] 杨丽霞.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3-464.

[4] 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317-318.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4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聚集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早治疗。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院的新生儿黄疸98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本组98例中,男51例,女47例。出生15h~22d,平均5.2d,出生平均体重2855g,胎龄平均41周。发生黄疸时间最短4h,最长28d,平均发病天数19.01d。黄疸出现原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3例,血管外溶血5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例,感染25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5例,头皮巨大血肿2例。

1.2治疗方法:

1.2.1光照疗法使用蓝光照射,日照时间8~12h,连用3~5天。采用双面光疗箱,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上下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分别调为40cm、20cm。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每次光照前测血清胆红素值,当血清胆红素

1.2.2药物治疗①口服苯巴比妥5~7mg/(kg.d)。②人血白蛋白每次1g/kg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连用3次;③口服中药茵栀黄3ml、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10mg,每日三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消退,小便颜色正常,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在90μmol/L以下;②好转:一般情况好,皮肤黄疸较治疗前减轻,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下降100~120μmol/L;③无效:皮肤黄疸较治疗前无改变,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1.4护理措施

1.4.1光疗前的护理

①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和完善的清洗设施要求人人严格遵守,入室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病室应该使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每天用三氧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每次30min,并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②光疗箱准备:灯管全亮,水槽内的水在标准线内,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湿度为55%~65%,并将光疗装置放在避光、通风处;③患儿准备: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清洁皮肤防止感染,不要有油、粉类物质附着,否则影响蓝光照射效果;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 用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遮盖两眼,不透光尿布遮挡会阴、。⑤护士准备: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测量生命体征,评估黄疸情况和胆红素检查结果等。治疗前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家长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4.2光疗中的护理

①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若患儿哭闹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体温控制在36.7~37.3℃,箱温一般控制在30~32℃,每2~4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如体温超过37.8℃或低于35℃,要暂停照射,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②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有利于康复,足月儿每3h喂奶1次,早产儿每2h喂奶1次,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光疗期间患儿哭闹、出汗,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加重不显性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如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③根据患儿总胆红素的指数、皮肤黄染的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照射时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需要连续照射,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④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要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或紫红油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每天温水浴1次。⑤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疸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疸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吸吮力有无变化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检明原因,及时处理。⑥补充水和钙剂,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对每个光疗新生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⑦光疗中勤巡视,及时清除患儿的呕吐物、大小便、汗水等,保持蓝光箱的透明清洁。

1.4.3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

2结果

经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后,新生儿经皮测黄疽指数明显下降,吃奶量及体重增加较快。98例新生儿黄疸治愈85例(86.7%),好转9例(9.1%),无效4例(4.0%),总有效94例,总有效率95.8%。

3讨论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8.8mg/kg,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为成人的1% ~2%,极易出现黄疸,而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胎便排出时间和变黄有关。胆红素能吸收波长为450~460nm的光线,并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肾脏排出, 波长427~475的蓝光是理想光源。通过对48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到新生儿黄疸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蓝光照射可以很快使胆红素降到正常水平。

同时在光疗别要汁意水及钙剂的补充,防止水、电解

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注意喂养,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注意箱温温度,防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去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光疗虽然比较女全,但也有副作用,如青铜症、腹泻、低血钙、、贫血、皮疹、核黄素缺乏等,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

综上, 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既能提高光疗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蓝光仪器性能的完好、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新生儿黄疸只要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 齐会军.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288-1289.

[2] 段红玲,闫其文,侯福平,等.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8-79.

[3] 门丽娟.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18-719.

[4]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分布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多种因素引起的胆红素水平异常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1]。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很高,距文献报道,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2],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于透过,严重者可出现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3]。由于该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恰当治疗是降低该病致残、致死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对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14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新生儿黄疸140例,其中男83例,女57例;发病时间:≤1d5例,2~3d96例,4~7d39例;黄疸发生程度:轻度黄疸64例,中度黄疸61例,重度黄疸15例;分娩方式:自然生产96例,剖宫产44例;足月分娩101例,早产33例,过期产6例;新生儿体重:≤2kg19例,2~3 kg34例,≥3kg87例;来诊时血清胆红素水平:(304±141.7)Ixmol/L。

1.2诊治方法 患儿接诊后立即抽取股静脉血做血生化检测,并行血常规+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TORCH、有感染者行血培养、脐分泌物培养、胸片等检查。经检查确诊病因后,轻度黄疸患儿给予光疗治疗,有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母乳性黄疸者停喂母乳;同时给予肝酶诱导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白蛋白,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结果

14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病因分析,见表1。

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中,因感染因素患病的患儿人数最多,占总患儿数量42.85%;其次为围产期因素,占27.14%;排在第三位的主要病因为母乳型黄疸,占23.57%;另外因新生儿溶血病引发黄疸7例,占5.00%;胆道闭锁1例,占0.71%;不明原因黄疸1例。

3讨论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中,因感染导致黄疸的患儿数量最多,占总人数的45.71%,该原因这是由于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易患各类感染性疾病,而感染可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并降低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浓度升高。为预防这一原因导致的新生儿黄疸,医院方面应加强卫生宣传,倡导产妇保持正确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强调新生儿科学的产后护理,减少其感染机会;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和产妇应密切关注新生儿身体状况,避免因忽视早期黄疸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感染时患儿机体耗氧量增加,组织无氧呼吸增强,极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4],所以在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酸中毒。

围产因素是引发的新生儿黄疸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早产和经受产伤的患儿由于机体多项指标均低于正常新生儿,且因需要接受治疗而延期进食,会出现肝酶活力降低和肝肠循环量增加的现象,从而引发胆红素升高。此类原因导致的黄疸可通过加强产前保健,降低早产、难产、宫内窘迫和产后窒息等情况的发生率来进行有效预防;对于早产、经受产伤的新生儿,应重点加以关注,严密观察、记录,尽早发现新生儿黄疸。

母乳性黄疸随着近年来母乳喂养的广泛提倡呈现高发趋势,该因素导致黄疸的原因主要由于母乳是新生儿期葡萄糖醛酸苷酶(B-GD)的主要来源,B-GDB的功能是将已经结合的胆红素水解,所以母乳喂养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量增加,进而出现黄疸。为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对产妇哺乳进行科学指导,严格记录新生儿便排情况,一但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应立即停止母乳喂养,同时加以光疗退黄。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析结果说明,加强围产期保健和产后保健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儿黄疸高危因素出现;对高危患儿进行相关指标的严密监测,可以尽早发现症状,及时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合理用药,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宁兰,焦彦湘.52例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0(3):223.

[2]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3]黄名震.新生儿黄疸1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4):90-9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6

[关键词] 风险管理;黄疸;蓝光照射;新生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24-0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新生儿皮肤组织娇嫩和好动等因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明显增加,导致新生儿家属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操作规程,降低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护理投诉和护理事故,我院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我院768例接受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②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体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均诊断为病理性黄疸;④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为(240~589) μmol/L;⑤新生儿符合蓝光照射指征;⑥新生儿均为早产儿;⑦新生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新生儿有蓝光照射禁忌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评估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共302例,根据有无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142例)和护理干预组(160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构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方法

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找出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分析主客观因素,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组织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学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学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黄疸蓝光照射治疗过程风险意识和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常见风险种类与控制手段

1.3.1 呕吐窒息 常见原因:①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②蓝光照射过程中喂养方法不当。控制手段:①加强巡视,观察新生儿意识、瞳孔、体温、心率、呼吸、前囟门张力、肌张力、尿量和皮肤颜色等情况,一旦出现呼吸、面色青紫等分泌物梗阻征象,及时处理;②使新生儿的头偏向一侧或者侧卧,头胸抬高15°~20°改善新生儿肺循环和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1.3.2 眼罩脱落 常见原因:①新生儿眼罩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乱动;③新生儿在蓝光箱内头部汗多,易滑脱,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眼罩,利用宽薄棉弹力带制成固定全棉不透光的黑色眼罩,完全遮盖眼睛,避免眼罩脱落。

1.3.3 反复穿刺 常见原因: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②新生儿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③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控制手段:①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穿刺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水平,做到静、慎、准和快;②对新生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先与新生儿多接触,减少新生儿烦躁不安和哭闹现象。

1.3.4 针头脱落 常见原因:①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③新生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新生儿自己拔除;④新生儿头部汗多,不易固定,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头,必要时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

1.3.5 皮肤损伤 常见原因:①身体突出部位保护未到位;②新生儿躁动哭闹导致保护措施脱落;③新生儿长时间保持同一。控制手段:①戴上柔棉手套和足套,以新生儿手指或者脚趾伸屈不受限为宜,手套以罩至腕关节为宜,而足套长度则以罩住踝关节为宜;②定时变换,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交替使用,尽量不要俯卧位,减少双膝关节与光疗箱玻璃硬板摩擦导致擦伤。

1.4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

1.4.1 基础护理合格率[1]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新生儿进行测评。

1.4.2 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 由新生儿家属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来评价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调查表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病情重和黄疸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新生儿还常常伴有贫血、呕吐、拒绝哺乳和大便颜色浅等临床表现,部分新生儿甚至出现“核黄疸”,预后差,给新生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3,4]。迄今为止,蓝光照射治疗是病理性黄疸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然后经胆汁和尿液排泄到新生儿体外达到缓解新生儿症状的目的[5,6]。但是,由于蓝光照射给新生儿带来诸多改变,新生儿易出现哭闹、躁动等,明显增加了潜在的护理风险。因此,探寻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院领导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发现: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慕贤,黎俊红. 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6.

[2] 周晓舟,曾继红,赖志凤.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J]. 华西医学,2012,27(3):424-426.

[3] 郝英,王小莹,李梅,等. 新生儿黄疸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4):27-28.

[4] 许秀形.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合并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66-167.

[5] 毛英,钟丹妮.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6] 郭丽军.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17(26):58-59.

[7] 王亚波,胡建儿.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7-119.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7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新生儿; 黄疸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98-03

调查显示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能出现黄疸。其发病原因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和酶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若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损伤中枢神经,将会造成患儿运动及智力系统的障碍[1]。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对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适时、经济、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增强治疗的效果,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8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均为母乳喂养的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标准[2],排除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脐部感染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儿遵医嘱给予暖箱复温、蓝光治疗、药物治疗(苯巴比妥、妈咪爱等)、营养支持,同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和防低血糖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音乐鸟巢、改良式抚触、肠道护理、非营养性吸吮、中药游泳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音乐鸟巢 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体温调节好暖箱的温度后,使用柔软、颜色清新的毛巾,根据婴儿的身长做成一个椭圆形的、舒适安全的类似“鸟巢”的外包。“鸟巢”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长150 cm,宽25 cm的长方形柔软的毛巾卷成长筒状,根据婴儿的身长将毛巾围成椭圆形的圈,使患儿的头部、四肢均能触及,然后在护圈上铺一条毛巾,并在毛巾下放置一个热水垫,温度38 ℃~40 ℃为宜[3]。“鸟巢”预热至32 ℃~34 ℃后将患儿放入,给婴儿戴上耳机,播放已经录制好的摇篮曲和儿童音乐,音量选择在60~70 dB,3次/d,30 min/次。

1.2.2 改良式抚触 将普通的抚触融合实际状况加以改良,抚触时可配合音乐,并选择经过专业训练、善于表达、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抚触时要求准确手法、力度适中并且精神愉悦、面带微笑,同时还要用目光和语言与新生儿进行交流,如“宝宝真可爱”“宝宝好乖”“宝宝动动小手”等。操作时先将润肤油搓热,按改良式触摸法即先按俯卧位抚触宝宝背部、臀部再侧卧位抚摸四肢,最后仰卧位抚摸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4]。为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吸收和排泄,全身抚触后应加强腹部按摩,按摩时两手手指指腹对称循环按摩:右手手指先从右上腹向右下腹,再从右下腹到右上腹,左手手指则从左上腹向左下腹,再从左下腹向左上腹,循环往复。抚触时间选择在在吃奶后1 h,2次/d,15~20 min/次。抚触时应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如出现疲劳、饥饿、烦躁、哭闹时应立即停止并进行处理。

1.2.3 肠道护理 肠道护理时为促进体内胆红素的排出,选用扩肛或温盐水灌肠等方式促进肠道内胎粪排出。扩肛是通过刺激肛周神经来促进排便的一种方法,针对出生36 h内出现黄疸的患儿,方法是将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2~3 cm,轻轻转动10 min[5]。如肛周刺激无效时可选用生理盐水灌肠,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患儿取左侧卧位,并将臀部抬高,用50 ml无菌注射器按照10~20 ml/kg的比例抽取温生理盐水,温度在37 ℃~41 ℃,连接一吸痰管,将前端5 cm用石蜡油后插入,插入1 cm后,轻轻转动吸痰管使括约肌松弛,再缓慢插入7~10 cm,然后注入生理盐水,保留5~10 min,2次/d,连续灌肠5~7 d。扩肛和温盐水灌肠会引起患儿排便次数增多,刺激局部皮肤,应注意患儿臀部皮肤的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爽,防止红臀等并发症。

1.2.4 非营养性吸吮 为达到锻炼患儿吸吮能力,增强患儿吃奶能力,并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营养吸收的目的。对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训练方法为每次喂奶前给新生儿无孔奶嘴进行吸吮,10 min/次,10 d为一疗程。

1.2.5 中药游泳 游泳可促使新生儿耗氧量增加,胃肠蠕动加快,食欲增加,促进排便,从而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吸收,有利于黄疸消退。中药游泳则是根据中医对黄疸的理解即湿热蕴结、脾胃虚寒、瘀积发黄的原理,由于孕母内蕴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而发。加上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素虚,阴寒内生,以致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或因小儿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瘀,脉络瘀积而发。因此中医治疗黄疸多用清热、利湿、退黄的方法。外用时将将茵陈汤250 ml(茵陈蒿20 g,熟大黄12 g,黄芩20 g,栀子20 g,枳实15 g,柴胡15 g,赤芍30 g,金钱草20 g,车前子30 g)与生姜汁一起倒进倒入泳池中[6],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触及池底为标准。游泳时将室温调节在26 ℃~28 ℃,水温38 ℃~40 ℃,每池1人,吃奶后1 h进行。游泳前给患儿戴上带双保险的游泳圈,脐部贴上防水脐贴。游泳时患儿头部应始终浮在水面上,在游泳过程中对患儿进行肩、肘、髋、膝、腕、踝等关节的节律性放松运动,每个部位重复10~15次。游泳完毕取下护脐贴,消毒脐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第1~7天的黄疸指数变化(观察指标为晚餐后2 h采用日本产美能达黄疸经皮测仪TCB检测新生儿黄疸指数,分别在患儿前额正中和胸部测定黄疸指数,取平均值),以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黄疸指数

试验组干预后第3、5、7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总胆红素

干预前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试验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临床指标

试验组黄疸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患儿黄疸的原因有多种,患儿在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黄疸会加重,导致病理性黄疸出现。部分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发展快,若不能迅速治疗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病死率高,少数成活患儿均会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7]。实践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原理是:鸟巢式护理给患儿建立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患儿在鸟巢中处于最舒服的生理,头部微曲,颌部贴胸壁,双腿微屈,贴腹部,小叉或平行,舒适的与人造类似子宫的安全感,减少了惊跳反射,另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脂肪含量低,体表散热面积大,体温常比较低,波动也大,鸟巢式护理营造一个类似鸟巢的周围环境,使热量不易散发。同时限制婴儿的活动,能量消耗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有利于婴儿体重的恢复。音乐则能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并可影响内啡肽等物质释放,达到镇静催眠作用,提高早产儿的睡眠质量。而抚触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加快,其机理是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沿脊髓传至大脑,反射性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胃泌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使进食量增加并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排泄[7]。同时能促进淋巴系统发育,提高患儿免疫力、应激能力。新生儿肠腔内胎粪约有80~100 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如胎粪延迟排出,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8],因此,使用扩肛或温盐水灌肠等方式加快胎粪排处对于降低新生儿黄疸水平重要意义。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为胎禀湿热所致,因此治则为清热利湿,多年来沿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除起到清热利湿的效果外,还能促进胎粪排出,减少肠肝循环,起到了良好的防治作用[9]。游泳可促进胎便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10]。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明显的提高新生儿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患儿黄疸指数、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等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翠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2,33(19):4201-4202.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7-305.

[3]陈丽萍.鸟巢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4):54-55.

[4]史桂芳.浅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命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6(15):37.

[5]汪曼琳.综合护理干预在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9(5):55.

[6]马丽敏.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3,9(1):78.

[7]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4(5):86.

[8]岑莉,郭凤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1(23):48.

[9]农志飞,吴要伟,潘利忠,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防治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8(25):42.

[10]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篇8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观察黄疸的特点:生理性黄疸患儿的皮肤是浅浅的黄色或者是浅柠檬黄色,巩膜轻度有一点黄染,但黄染一般局限在面部、躯干部,一般不过膝不肘,而且大便颜色是黄的,小便不会把尿布染的很黄,即使有些黄,用洗衣粉洗之后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病理性黄疸患儿的皮肤颜色黄得比较深,往往呈橘黄色或者是金黄色,而且黄疸会过膝过肘,有时候手心、脚心都是黄的,而且病理性黄疸的孩子巩膜颜色黄得非常重。小便的尿黄会染尿布,用洗衣粉洗完之后还是很黄的,很难洗掉,有时候大便颜色发白呈陶土便。

观察黄疸出现与消退的时间: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在出生二三天以后才开始出现;母乳性黄疸出生之后1周才开始出现。一般7天开始消退,2周左右大部分黄疸消退干净。有一些母乳性黄疸消退的时间稍微晚一些,1个月左右也有可能。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出生后1~2天之内就会出现,而且迅速加重,消退经常比较晚,或者消退以后又出现。

观察黄疸指数: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喂养护理:停喂母乳会使血中胆红素下降,但会造成新生儿对配方奶的依赖,母亲也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最终影响母乳喂养。可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少量多次哺乳,当血中胆红素升至256.5~273.6μ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1~4天,改给配方奶使胆红素水平降至安全范围后恢复母乳喂养。

游泳护理:游泳可促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由于游泳可明显增加新生儿体重和进食量,缩短胎便排出时间,从而加快胎便和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了小肠对胆红素重吸收。游泳在新生儿吃奶1小时后进行,每天1次。室温28℃,水温38℃左右;气囊分别充气约90%;贴好脐带防水贴。将患儿缓缓放入水中,协助患儿作肢体伸展活动,头颈始终保持在水面之上,并给予轻柔抚触;游泳时间10~15分钟/次。游泳后进行脐带护理,用消毒药水为脐部消毒、包扎。

抚触和按摩:患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对其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腕、手指、足底、脚趾、背部进行全身按摩。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触觉等各种功能,其中的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时信息可通过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增加新生儿的哺乳量,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缩短胎粪排出时间,加快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紊的重吸收。病理状态下,如感染、缺氧、颅内出血、脱水等新生儿黄疽往往易加重,抚触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分泌平衡,提高免疫反应能力,减少病理状态时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危害。

光疗时护理:待箱温升到30~32℃,将患儿双眼用备好的保护用具遮住,会用纸尿裤裹好,男婴纸尿裤周围用黑遮光尿布将阴囊遮住,放于床中央的玻璃板上。光照时常规给予静脉补液,按医嘱口服酶诱导剂,补充光照时的液体丢失及增加尿量,促进胆红素从尿中排出。光疗过程中,可不间断用奶瓶喂奶(水),以补充水分和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持玻璃板透明度,及时擦尽尿液、呕吐物等,以免影响光疗。对特别躁动婴儿,可遵医嘱应用鲁米那等镇静剂,每30分钟巡视1次,注意观察患儿呼吸、精神、反应、面色、肤色,有无抽搐等情况。光疗过程中,如患儿出现低钙血症、抽搐、呼吸暂停、紫绀,应停止光疗。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如体温超过37.8℃或35℃应停止光疗,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后再继续光疗。对窒息患儿伴有缺氧、呼吸急促者,光疗时持续吸氧或箱内给氧,并可作心肺监护。光疗结束后,再次清洗或擦拭全身,并检查有无破皮及皮疹、炎症等。光疗总时间按医嘱执行,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mol/L时可停止光疗。

讨 论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上一篇:农业土壤治理范文 下一篇: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