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6:08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A

一、土地利用环境影响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二、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一)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二)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4.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三)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持久,范围更加广泛。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环境影响。比如:1.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或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2.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3.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口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4.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5.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6.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7.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从而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等等。

三、结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规划指导着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布局安排:由于土地利用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和评估土地未来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韦正乐,黄碧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2008,1

[2]张小虎,田庆昌,付鲲鹏,袁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2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由此才能确保农业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通常称之为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服务管理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对农田水分基本情况和相关区域的水利环境进行调节,对农业和相关区域的防洪、抗旱和防止土地盐碱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时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预防、修建、补偿等措施来加以缓解或消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工程建设不合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需要一定的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工程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情况,造成河道淤积断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本底,如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2.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对社会环境影响

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程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房屋修建、生产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土地改良等,都将扰动移民安置区的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3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4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设大型农业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3.1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

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是一项基础前期工作,前期调查的详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等,社会方面是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军事设施等。

3.2工程建设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①与规划协调性分析。分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是否与农业水利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②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要从选址选线布局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对农民生产的影响降低至最低。③影响源分析。施工期工程开挖、弃渣、占地以“三废”及噪声排放等施工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并降低工程周围环境质量,对施工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交通、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物及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3.3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做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3.4工程建设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重点体现在对局气候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影响分析评价,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分析评价,对植被的影响,陆生植物、动物影响预测评价,水土流失预测评价,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对人群安全与健康影响评价等。结合环境敏感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按施工期、运行期,提出水环境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水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等方面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四、结束语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3

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前,世界能源发展的主力先是煤炭,后是石油,而在新世纪的世界能源发展格局中,天然气将很可能成为能源的主力。据有关机构预测,21世纪前半叶,具有“资源丰富、利用广泛、使用方便、排放清洁”等特点的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可能超过石油和煤炭,跃居第一位[1]。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煤炭占70%,石油占约20%,天然气仅占4%左右,清洁化石能源消费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未来能源需求的巨大缺口,石油产量增长的缓慢及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以及使用天然气带来的种种好处等诸多因素将会大力推动中国天然气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发展思想的提出,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逐步受到重视。而天然气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的化石能源产业,其建设项目一般都具有规模大、生产工艺复杂、环境影响因素繁多、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环境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十分复杂。当前,面对大量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不断推出,如何突破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框架体系约束,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地评估天然气勘探开发活动给国家和资源所在地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文献研究回顾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专注于研究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文献不多。从研究视角看,大部分文献主要从环境保护和HSE管理、环境影响及风险评价、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等角度展开研究。由于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石油勘探开发的环境影响非常相近,故本文将油气勘探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一起阐述。 从环境保护和HSE管理角度研究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问题的文献最多。这些文献主要从天然气勘探开发各个业务环节中产生的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方面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阐述其影响机理,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具体而言,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环保研究方面,胥尚湘[2]、夏建江[3]、马春润等[4-6]分别研究了四川、塔里木、新疆、锦州和川西北气矿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影响问题及其环保对策措施。陈文毅[7]从强化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加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研究和开展环境影响风险分析等方面提出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的构想。黄山红等[8]从做好油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防治工作,师春元等[9]专门针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项目特点,贲雨壮[10]从采油污水外排项目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层面,雷彬等[11]从油气田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管理的视角,鲍梦远等[12]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性角度,王林昌[13]从政府、社会公众和石油企业三个层面,韩潇源[14]从强化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维度分别提出了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管理的对策措施。在油气田环境影响具体因素及其管理研究方面,沈英娃等[15]对大港油田采油三厂附近的果园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采油作业对果园无任何不良影响”的结论;港红磊[16]分析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保护措施;贾伟玲[17]研究了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大气污染传播模型;王多义等[18]分析了天然气泄漏对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负面影响问题。在国外油气勘探开发环保研究方面,谢玉真[19]和赵晓宁等[20]分别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挪威等发达国家在发展油气工业中有关环保管理、环保法规、污染治理经验,认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业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意识、环境管理、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油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及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目前油气田开发环评工作的问题对策和具体的油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王林昌[13]利用单因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石油开采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韩潇源[14]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的石油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黄新春等[21]从环境影响评价在油田环境管理全过程中的作用角度提出了加强环评工作的措施;曹孟等[22]分析了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措施。在环境风险研究方面,周以琦等[23]从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预防环境风险的方法和对策。 在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主要运用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展开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研究。韩潇源[14]运用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冶炼业的环境成本分别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分析。范超等[24-26]认为,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贴现率进行计算。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巨大的价值折耗带来了石油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下降。 在环境法学视角上,陈自强[27]从分析废弃油气井的概念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入手,探讨了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构成及免责事由,并提出了若干相关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在环境问题分析、对策措施研究、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方面虽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存在系统性不强、评价因子不全面、对项目生产的天然气资源环境效益重视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针对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站在环境的立场上,运用系统的观点认识环境,把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视作一个由要素、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复杂大系统,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环境,构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p#分页标题#e#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构建思路 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构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见图1。首先把项目综合环境分为政策法规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等六大环境,然后分别为六大环境设计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再为每个评价因子选择若干具体测度其特征的评价指标。这样整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就由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组成四层次递阶结构评价体系。 按照系统评价模型的设计思想,本研究把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命名为环境影响评价总指数。相应地,综合环境影响下分解的六个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命名为环境影响评价分指数,它们分别是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分指数、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分指数、资源能源环境影响分指数、经济环境影响分指数、社会环境影响分指数和科技环境影响分指数,见图2。每个分指数下设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对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按照指标性质又分为正指标、逆指标和适度指标三类。正指标是指评价指标值越大,对评价结果越有利的指标;逆指标是指评价指标值越小,对评价结果越有利的指标;适度指标是指标值越靠近某一数值,对评价结果越有利的指标。 3.2评价指标 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建设项目作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载体和实现形式,按照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则,它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不能违反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不能与项目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相抵触,否则就会对政策法规环境造成损害。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政策法规环境评价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置评价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评价指数。从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导向和区域战略规划三个角度分别选择了项目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符合度、项目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符合度、项目与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符合度三个评价指标分析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政策法规环境适应性(表1)。项目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符合度的评价主要考察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在前期立项论证、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中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原则和程序的内容与行为;项目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符合度主要考察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相一致的程度,项目是否是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产业项目等;项目与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符合度主要考察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与项目建设地的地方区域规划之间的融合性,即该项目是否属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支持的项目,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功能区划等。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在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营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尽最大可能地开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物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风险,杜绝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①大气污染。包括钻井柴油机运转产生的废气、测试放喷废气、设备检修和事故处置放喷废气以及少量泄漏的天然气等。②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体污染和地下水体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钻井废弃泥浆、洗井废水、残酸污水、钻井废水、采气废水和集输废水等。③土壤污染。包括含油废水、含有重金属的有害废泥浆和其他一些工业废渣等对土壤的侵蚀和污染等。④噪声污染。包括地震勘探过程中产生的爆炸、震动和噪声,钻井过程中柴油机、钻井机械设备、机动车等发出的噪声。噪声实际影响程度由噪声大小、选址与居民居住地远近、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设施工期长短决定。⑤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钻井混合废弃物)和职工生活垃圾造成的固体污染。钻井混合废弃物是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所有固液废弃物的混合体,主要由钻井废弃泥浆、废弃钻井液、钻井废水、钻屑及压裂作业返排液等组成,是一种含粘土、加重材料、各种化学试剂、污水、污油和钻屑等的多相稳定悬浮胶体体系,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废弃物之一。⑥非污染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钻井井场等设施占地破坏植被,项目建设营运影响生物种群栖息迁移,勘探开发钻井引起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部分具体的项目还可能涉及到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等的影响。在评价上述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污染、非污染生态影响及其治理效果的同时,由于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属于清洁化石能源开采类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产生大量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资源,形成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环境收益进行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将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指标和天然气环境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影响性质上讲,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属于项目的负面影响,而环境治理和天然气环境效益是正面影响,尤其是天然气环境效益是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独特的正面影响。参考现有的一些文献研究成果[13-14,28-33],本文设计了17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表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未来变化趋势主要是煤炭消费比例的减少和天然气消费比例的增加,因此天然气环境效益评价主要评价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生产的天然气替代煤作为燃料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而产生的环境效益。有关资料表明,使用1000m3天然气相当于替代1.32t煤,减少CO2排放1.89t、SO2排放0.14t、粉尘排放1.59t。按照世界银行将污染危害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计算,经济越发达,天然气环境效益越高。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目前每利用1000m3天然气的环境效益大于1381.30元[31],因此将项目生产的天然气乘以1381.3元/1000m3天然气的结果就可得到项目天然气环境效益折算总额。 资源能源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在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中必须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和能源。按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项目还应尽可能地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此外,由于天然气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回收的稀缺资源,因此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资源能源环境影响评价还应涉及到天然气资源的科学和合理利用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成果[14,28-30,32-33]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科学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三个评价因子来综合评价建设项目对资源能源环境的影响。具体评价指标分别是万元产值占用土地面积、万元产值耗水量、万元产值能耗量、储采比合理性、采气速度合理性、储层保护力度、天然气采收率、钻井泥浆循环利用率、气田水重复利用率、天然气损耗率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表3)。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土地占用面积不但包括直接的勘探开发井场、集气站、集气末站、气田内部集输系统等工程占地,还应包括主体工程配套建设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自控、天然气净化厂及污水回注站等工程的占地。项目耗水量包括项目生产耗水量和员工生活耗水量。项目耗能应是项目建设运营中消耗煤、电、油、气等各种能源综合折算成标准煤后的总耗能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天然气储存设施系统不完善,天然气供应调峰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特别在冬季出现“气荒”时,只有通过上游加快天然气开采速度来满足急剧增长的天然气需求。但是,过大的采气速度带来的问题是违反天然气科学开采规律,结果将导致天然气采收率的降低和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浪费。因此,从资源科学开发的角度,本研究设计了采气速度合理性和天然气采收率来衡量天然气资源开发的科学水平。此外,储采比合理性和储层保护力度也是天然气资源科学开发的重要评价指标。#p#分页标题#e# 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应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项目产值对地方GDP贡献较大,尤其是在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产值将成为地方GDP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项目建设和运营将向地方缴纳各种税费,包括土地征用补偿费、生态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排污费和资源税等。③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会带动地方配套产业和配套商业的发展。由于天然气可作为许多工业的原料和燃料,一些地方因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而配套建设了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建材等产业。④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将对地方人均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参考借鉴相关文献[28-31,33]的基础上,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环境影响评价选择了区域GDP贡献、区域财税贡献、配套产业拉动、居民收入贡献等4个评价因子,进一步分别采用项目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项目上缴税费占区域财税收入总额比重、项目配套产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比重、项目配套商业总收入、项目职工收入占当地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等8个评价指标对上述评价因子进行具体测度(表4)。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从现代区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当地的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促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问题要辨证地进行分析,如果项目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土地补偿、拆迁安置、就业保障、社会公益等方面做得好,当地居民满意,那么项目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相反,则可能产生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冲突,恶化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降低社会稳定性。在参考借鉴相关文献[28-31,33]的基础上,研究选择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社会文化适应、社会公益贡献等4个评价因子,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基础设施改善率、工业化进程贡献率、城市化进程贡献率、就业率增长贡献率、拆迁安置率、失地农民社保参保率、社会冲突化解率、公众支持率、文化适应性和项目社会公益捐赠额(表5)。 科技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问题来源和应用载体。许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都源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而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又反过来促进了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属于技术密集型项目,从地质、物探到钻井、开发、采气、集输、净化等生产工艺环节涉及诸多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因此从科技进步和科技环境改善的角度看,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科技环境影响评价非常必要。在参考借鉴相关文献[28-29,33]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专业知识普及3个评价因子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科技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设计了项目申请获准专利数、项目推广应用新技术数和项目普及科技知识次数3个评价指标分别对评价因子进行测度(表6)。项目申请获准专利数是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产生各种类型的专利数量;项目推广应用新技术数既包括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新技术应用,也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项目普及科技知识次数是指项目建设运营中向当地干部和民众宣传天然气及其安全环保方面的科技知识次数,具体形式可以是发放宣传资料,开设讲座报告或培训班等。 4结语 在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本文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建立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资源能源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科技环境影响等六大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为六大环境影响评价设计了具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本文提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农业生产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农业和牧业对自然水环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局部地段甚至超过现代工业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农业的不适当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有机废弃物的侵染,会对水质造成大面积的、持续性的污染,这样形成的面源污染较之与点源污染,具有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包括:水土流失、化肥与农药流失、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例如在赣江,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赣江沿岸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赣江中造成氮磷及其他“三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邻苯二甲二丁酯等)的浓度增加,这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1.2 建设用地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建设用地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的排放,如:重金属污染物、COD、总磷等。随着新建县城市化的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污染量。另外,除工业排污外,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杨桂山等人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涝的影响分析,可知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洪涝灾害有直接影响。如果上游地区的产水量增加,则洪水需经过河网从下游排出,就会与中下游的洪水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整个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使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洪峰更高,洪涝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危害更大。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时,洪水汇流时间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居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使得整个城市的地面不渗透率增加,地面径流系数相应增大,此外还有因城镇建设填平原来的河流湖泊,使得天然水体面积大大减少。

2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设立土地利用方式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可从宏观层面考虑,选取水体质量、水资源担负功能、水体的区位、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

2.1.1 水体质量

水质越好,就越珍贵,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也就越重要,污染破坏后的影响就越大,敏感度就越高。2.1.2 水资源担负功能

由于新建县各河流、湖泊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因此在考虑进行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敏感性分析时,可将此指标作为衡量指标之一。水体担负的功能要求越严格,敏感度就越大。

2.1.3 水体交换强度

主要考虑径流量以及水体面积,反映的是水体交换强度,交换强度越大,水体受影响的敏感度就越弱。

2.1.4 局部水资源稀缺程度

主要由局部水面覆盖率和人均拥有量来表征。稀缺程度越高,敏感度越大。

2.1.5 水体的保护层(防护区)质量

水体的保护层越好,水受土地利用影响的敏感度就越弱。

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土地利用对水体环境影响的敏感评价是多因素的综合评价,评价时要辩证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因此评价时一般采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对于给定的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系统影响的评价标准,结合水体的功能区,以及水体污染状况,对新建县主要水体进行敏感性分区。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可将新建县土地利用对水环境影响敏感度的标准划分如下:

极度敏感区:将土地利用对水体环境影响敏感综合指数大于或等于7的水体划为极度敏感区。

重度敏感区:将土地利用对水体环境影响敏感综合指数在5≤G

中度敏感区:将土地利用对水体环境影响敏感综合指数在4≤G

轻度敏感区:将土地利用对水体环境影响敏感综合指数在0

非敏感区:G

下面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水环境敏感性程度为例(见表1)。

表1 新建县水环境敏感性程度分级别表

锦江 溪霞水库 幸福水库 梦山水库 肖峰水库 朱坊水库 赣江 鄱阳湖

敏感指数 7.46 4.86 4.46 4.6 4.15 4.6 5.78 5.48

敏感等级 极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中度敏感区 重度敏感区 重度敏感区

参考文献

[1] 吴克宁,等.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5(1):39-41.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5

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对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比如,损害了资源植被或者对原有的河流进行了改道处理,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科学合理利用。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2.1影响了水资源环境

蓝梦水库地处铁力市区东13km处,附近有2条河流经过,一是铁甲河,二是松花江分支,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正处于此处。在修建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将原有的河流截留处理,是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提条件,但是一旦截留原有河流,就会影响下游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正常使用,而且也会使河流及周边环境中的一些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严重的会影响很多动物的繁殖、洄游越冬等正常生理现象。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前就科学地分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破坏程度,避免对原有水资源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同时,在施工中尽量有效地处理一些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防止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下游对水资源的利用。

2.2影响了空气的洁净程度

蓝梦水库在修建过程中,为了开发资源的利用率,修建水库过程中,堤坝及建筑设备设施的施工,会动用土方的开挖、修建施工用的道路、引渠排水等施工均会产生粉尘、破坏附近的植被,这对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释放很多水泥、粉煤灰等粉尘污物,对居民生存环境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一旦吸入肺内,就会损害肺部功能的正常发挥,时间长了将使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企业应当注意严格约束和引导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对粉尘污物的随意排放,防止污染空气。

2.3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都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如果在施工中随意丢弃生产废物或者生活垃圾,或者随意堆放生产设备和施工材料,就会使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出现淤塞河道或者水土流失情况,给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4影响了噪音的有效防治

目前在很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都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噪音污染,由于很多施工企业为了缩短工期,作业机械设备经常会马不停蹄地运行,马达的轰鸣声就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很大程度的噪音,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充分注意噪音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噪音的危害程度。

3解决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3.1在施工中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蓝梦水库的修建,做为一项利民建筑工程,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中,要坚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同步进行,在施工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施工之前,对于施工计划的制定中,应当提前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预防措施,通过有效的解决方式以方法,避免或加强改进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还应当加强引导、约束,避免或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在施工中要使施工与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科学的合理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

3.2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测

施工企业在水利施工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施工计划与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对于生态工程施工中的水、土等资源进行严格的计划与使用,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同时在施工中,还应当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能源与废液的排放要注意环保,并且做好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深入把握施工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更新以及配备专用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设施,及时收集、梳理、分析监测数据信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增强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施工现场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科学、合理地保护。

3.3有效进行现场施工管理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都具有比较大的规模,例如,三峡水电站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发电厂的建设等,在这些大规模的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研究制定施工规划方案,尤其要注意在制定施工计划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或杜绝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施工,以及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方案,对于环境产生影响的施工,要及时的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或提出改进措施。现场监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力度,促进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对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控制好对废弃物、污水、垃圾的排放,控制好对施工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随意堆放,同时注意有效控制噪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土地、水流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控制,实现水流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保保护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例如,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加强其利用率。即无论是在施工的初期,还是进行新型项目的施工,还是进行开沟挖渠,或者是进行地基基桩施工,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尽可能的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价值,充分的利用各种材料与物品,可以实现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开发新资源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在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间接的创造了社会效益。

3.5加强环境保护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例如,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适当时间的选择,来降低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如在施工时,对于产生噪音较大的施工,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来进行施工,在城市生活的掩盖下,能够避免施工噪音的传播,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引起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上,要合理的进行利用,完善设计。

3.6健全各项环境监管体系

以蓝梦水库的施工为例,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在施工中的建筑施工或者是即将交工的施工工程,应当根据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来进行动态的水利生态工程监管。而且,还要对于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应当明确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职责,且要责任到人,严抓齐管。还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监测仪器,进行监督与管理,要把监测结果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成表格,建立考评机制。同时还要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相关环节的监控,来全面的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5] 段宁. 城市物质代谢及其调控[J]. 环境科学研究,2004,17(5):75~7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conservancy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but it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can not be ignored.Therefore, we should correctly know th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explore relevant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duce the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river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order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countermeasure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发电、防洪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工、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 国水利资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机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水利建设为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正确看待,既要承认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还要承认水利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1 我国水生态环境现况

水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直 接影响。水生态系统在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进步,逐步成为由以水为核心的天然因素和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因素所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 因素,还包括着人类历史发展进步所形成的各类建筑等人工因素,这些方面的内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当水生态系统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时, 才能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促进人类历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建设数量的增多,已经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生 态环境的平衡模式。而新旧水生态环境间平衡性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大的改变,一味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势必会受到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对目前水利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建设。决策, 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能够根据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及时对建设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环境友好型水利设施的建设[1]。

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况

目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和再生速度的缓慢,使得我国在当前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得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并愈发凸显,因此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下,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范围开 始向着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施工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以期实现当前对水资源的不断全面开发和利用,解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利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短缺等问题。相应的,在不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日益严重,反而加剧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资源环 境中,就需要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提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利用率,以便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在实现水 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利用[2]。

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 建设发展已经在蓄洪、水力发电、农业灌溉、航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促进我国水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部分都是在基于自然河道 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对河流周边长期演化而来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河流沿线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之所带来的就是对陆生生态环境、水生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相关环境的较大负面 影响。 环境的破坏。

3.1 水利建设对陆生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往往需要对周边地区的平原、草地、农田等自然植被土地进行征用或破坏, 大范围的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导致河流堤岸的坍塌等问题,而大型水库的修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时或诱发地震等严重地质灾害。同时对于植被的大范围破坏,对水利建设范围内的生物栖 息地物种群居的数量造成下降,并迫使大批物种不得已迁徙。第二,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不仅需要对划分永久占地,还需要进行施工时临时用地的划分,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机械或建筑材料的运输 ,以及各类相关施工活动的展开,都会对范围内的土地植被造成大范围的破坏。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移民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毁林开荒等相关项目,都会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植被破坏程度,从而造成该地区严 重的水土流失,或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严重的滑坡、坍塌等事故,影响当地的水源质量。还存在因水利工程的拦河堤坝的建设,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降低当地的土地利用率。第三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都使得水利工程周边地区陆生动物生存范围不断被缩小,继而引发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另外,水利工程中水资源大面积拦蓄工程的 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大气湿度的变化,导致原有的陆上动物失去其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生物的大批迁徙,最终影响该地的生态平衡稳定。

3.2 水利建设对水生生态所造 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河流的自然形态改变,造成部分河道原有的水流及水位下降,继而造成河道上游和下游的水温及泥沙含量变化,继而引发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导 致该地区地质及气候环境的变化。

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等,经常出现不经过滤处理或降解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况,造成该流域水质的污染。而 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经常需要将该河道流域内的水流进行拦截,致使该河道区域内的局部水流流速变慢,导致该地区大气循环速率及水质自净速率下降,进而易发该地区中重金属含量的超标和污染 。

第二,天然河道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在周边地区及水域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都是直接建立在天然河道上,以便对水域水量进行有效拦截,这就使得河 道沿线及水域内原生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设除了会对天然河道造成上述影响,还会对河道内的水质水温产生影响,特别是进行水库水利工程的 建设时。由于水库内水域具有面积较大、水质流通速率较慢且水体较大的特点,使得水库内水域面积受太阳辐射的聚热作用较强,水温会逐步升高,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对河道下游的鱼类繁殖 影响较大,或致使其产卵期的推迟。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水域隔断,导致部分洄游繁殖性鱼类的生长繁殖环节被阻断。最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及废弃物在河道内的直接排放都会造 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造成水生物生长

第四,水库、水力发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该河段的水域面积的增大,直接导致水面蒸发量的加大,促进大气循环中的水汽含量, 增加降水天气现象,从而对该地的气候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3]。

4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讨论的生态环境方面,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的发展都有着显著地影响。因此,人类在对水利资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间接的受到改造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

4.1 建立相关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关施工设计组应事先根据 水利工程修建地的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修建的利弊权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尽可能的将水利施工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小。对于水利施工所造成的水利移民项目,需 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使水利移民也能够享受到水利设施建设后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效益。在施工期间,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强调和宣传,保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建 设完成后,要尽快对建设期间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2 将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各个方面

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需要把生态保护意识落 实到生态建设中的各个方面中去,以生态和谐的理念做指导,保护动植物原有的栖息条件不受污染和破坏,降低建设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概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后续环境影响监察和 反馈模式,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环境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便于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4.3 采用环保建设材料和新兴环保建设技术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并对原有的技术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作为借鉴,根据我国具体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改造,创造出适合我 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建设方案,进行合理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环保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污染[4]。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所产 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生态和谐的水源生态系统的建立。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及时对周边环 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解决,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 41.

[2]张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08):185-186.

[3]胡春祥.简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01):6-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8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新能源农村能源大世纪.

上一篇: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范文 下一篇:陶器的艺术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