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6:08

陶器的艺术特点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1

(一)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的现状讨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大致都是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有基础的低级陶瓷艺术到高级的陶瓷艺术、由简单的设计到复杂的工艺、由注重生活实用到欣赏性为重。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机器生产的应用,使得中国原有的传统质朴风格渐渐被掩盖。目前,保留着一些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的陶瓷,只是在某一些设计家的画稿里。与之相反的就是现在大多的陶瓷设计家往往是追求现代文化里的几何、线条、意念等等的风尚。这些情况都使得陶瓷造型艺术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猛烈冲击,始终盛行着设计工业产品的风尚。于是乎,在国外文化风尚的渗透下,中国陶瓷造型设计也是展现着流线设计、太空设计、未来设计等等特点。而国外的陶瓷工艺,例如连体注浆、冷压成型等等,也是使得中国陶瓷器物的传统生产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中国,陶瓷艺术的设计和制造越来越缺少传统的自然感和诗情画意的风情,但是人们却是对这种传统古朴的风格越来越喜欢,同时对这种风格的品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例如,关于陶瓷茶具,人们更喜欢造型十分精致,风格极其清新淡雅,关于花瓶,则是要求造型十分简单但是却也富有写意情趣的。但是,现实的陶瓷艺术制作却是让人十分失望,陶瓷的制作是越来越简化,并没有将中国传统和现代艺术完美融合。更是有许多人直接模仿古代的玉器和石器的造型。虽然古代的艺术作品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但是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特定的传统意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仿制,就无法做到贴合现代实际生活的需求和文化。这样做不仅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陶瓷文化,更多的是对传统陶瓷文化侮辱。

(二)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的实用性与欣赏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和陶瓷产品有着这样或者那样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陶瓷产品有着很大的实用性。就像在我们现实生活所能看见的,例如餐具、茶具、酒具等等生活用具,花瓶、屏风、陶艺等等环境装饰品。关于陶瓷产品,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手可见,随手可触摸。一些优秀的陶瓷艺术设计家认为,在陶瓷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考虑购买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欣赏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陶艺产品受到使用者的喜爱。其中,关于消费心理差异来看,就存在着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年轻人和年长者之间各种的差异。陶瓷造型的设计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文化,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做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总之,对于现代陶瓷造型设计作品来说,应该更多的是往其欣赏道路走去,而不是仅仅考虑其造型的实用性。陶瓷造型艺术设计要从欣赏层面来进行探索和学习。

二、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设计的手法

(一)器表分割技艺器表分割设计手法是一种刚刚兴起的一种陶瓷造型设计手法,它是通过浅分割器形表面,随后设计成要么横向要么纵向的器物表面纹理。这种技艺手法的艺术特点就是。当器物被一定的光线照射的时候,能够凸显出装饰纹路的起伏性。通过精美的分割线,可以代替原有的表面绘画装饰,而且更加具有欣赏性。这一种设计手法能够更加有力渲染器物的感染力,而且更加具有韵律感和欣赏动感。同时,这种技艺手法能够使器物具有见面的个性和活力。运用各种花型的纹理,能够给陶瓷艺术提供全新的面孔。在运用这种技艺手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一些像是骨质瓷、高白瓷等高档瓷器在使用这个手法的时候,就不需要对瓷器做进一步的彩绘装饰;二是要学会适当的使用分割线的深浅把握,深浅的把握能够使器物更加具有魅力。

(二)凸花装饰造型设计同时,也是在陶瓷行业刚刚兴起的陶瓷器物表面来凸显的凸花装饰食物。从装饰这一层面来看,这一种装饰有着图案化花卉的特点。凸花并没有什么色彩,而是直接附在器物的表面,看起来就像是和器物融为一体一样。就其造型来看,这一种技艺手法属于传统的造型手法,主要的形式是古代的花瓶。其中,在凸花装饰造型技艺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烤漆和成型等工艺因素的影响。凸花造型装饰具有十分清晰的结构,这也就是说,凸花的凸起部分要恰当的有一定高度,这样才能够实现花纹装饰与器物的完美结合,使得凸花的布局能够很好地与造型特点相照应从而更加富有欣赏性。

(三)切削法所谓的切削法,与之前的器表分割技艺有着较大的相似,但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大幅度的改动器物的主体特征,改变器物原有的结构。与此同时,切削法也是十分重视器物的主体的简练。于是乎,在这样的设计原理下,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严格控制眼睛所能够看到范围的器物两边的变化,设计的越发简单,得到的效果也就愈发明显。在使用这种技艺后,器物的形象有着较大的改变,一般有着三角形、椭圆形等变化,这也就是说,用这种技艺设计出来的陶瓷作品,会有很大的新奇性,如果再添加一些相应的装饰,这就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设计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设计的学习和发展当陶瓷造型设计者在设计一个全新的陶瓷造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传统陶瓷造型,并且根据设计的主体和现实需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融入进去;其次,在保留传统陶瓷造型文化的基础上,要避免抄袭;最后,在为新的器物选择辅件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衔接的是否自然合理,要坚持与整体相协调。

(二)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表体处理陶瓷造型作品在设计的时候,有许多设计者借鉴各种各样的设计手法来帮助设计,从而创作出全新的作品。在这其中,有借鉴传统陶瓷造型而形成的特点鲜明的陶瓷作品,也有运用现代抽象艺术而形成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大多有着奇型八状的形状、复杂难懂的技艺,虽然受到人们喜爱,但是受到现代生产技术的限制,无法大量投入生产。同时,在陶瓷市场存在一些求新的消费者,这就使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陶瓷设计者设计出一些造型独特的陶瓷造型作品。

四、结语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艺术应该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和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设计要更加注重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创作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现代陶瓷造型,最终推动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的发展。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2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西周硬陶的出现,为瓷器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原始瓷器是以瓷石为制胎原料,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吸水性很弱,器表层有釉。从考古发现的原始瓷器更加普遍,比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都有发现,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屯溪、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表明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战国时期的瓷器相比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无论是制瓷工艺、烧结温度、釉层的厚度和均匀度,以及装饰手法都有极大的进步。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青瓷官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期的瓷器已经达到成熟。器型之大、制瓷工艺之精、瓷胎烧结质量之高、釉层之完美令人赞叹。

战国时期不但瓷器发展趋于成熟,还发明了铅釉陶器,低温彩釉的的使用,使得陶器装饰得到美化。秦汉时期对陶器更是重视,甚至超过对瓷器的重视。这也为唐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三彩釉陶进行大批生产、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宋代以后,由于审美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瓷器的推崇,使得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此后,釉陶器物虽然不占主角,但从未间断。并且从造型和装饰上,数千年以来相互借鉴。

从战国、秦代、汉代、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发展到黑瓷和褐彩瓷,制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极具审美艺术的瓷器领域。南方青瓷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革命性的发明了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南方的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邓窑;北方的邢窑、巩义窑、鲁山窑、磁州窑、黄堡窑等都独具特色。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枢府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成为中国陶瓷大放异彩的集中阵地。尤其明清时期的瓷器,官窑制度的建立,官窑不惜代价在为皇室和官贸机构烧制官窑瓷器的同时,也间接促进民窑瓷器的蓬勃发展。元展起来的青花瓷器,经历明清和民国发展,广泛的走向世界各国。元明清瓷器也成为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收藏家、拍卖公司收藏和关注的对象。

从我国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陶器和瓷器发展是两架快慢行走而相伴的马车,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陶器的成熟和精湛的装饰工艺,为瓷器的诞生到成熟奠定了基础。中国陶瓷在各个时期,都倾注了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思想,人们将自然材质进行整体构思和组合,根据生活需要,创作各种器型,根据器型和审美要求,采用塑、划、刻、绘、剔等手段,利用釉的不同颜色和窑变,赋予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人们使用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产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日用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甚至是帝王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无形中陶瓷成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使之真正的具有了文物的巨大价值。比如马家窑彩陶被誉为史前彩陶之冠,被历史学家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当陕西、河南、山西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已开始衰落、消亡。而甘肃的彩陶到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开始由东向西发展延续了近3000年。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彩陶,直至夏、商、周青铜的鼎盛时期,马家窑彩陶才逐渐没落。这反映出彩陶文化的发展成熟,不光对原始瓷器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青铜文化的成熟具有重大影响。从早期青铜器器形、纹饰与彩陶的器形、纹饰比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传承关系。

陶瓷在各个时期,都有它的文物价值,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审美的不同,反映到陶瓷的器型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以陶瓷的特性,承载了这些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在收藏和欣赏这些各个时期陶瓷的时候,要有贯穿历史的视角,去体会隐藏其中的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

比如新石器之前的陶器,单纯用现代美学去看,显得很“古拙”缺乏成熟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这些陶器是祖先创造的直接“物证”,你甚至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祖先遗留的远古气息,他们真实的印记和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直接展现在你面前,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感慨。所以你就不能用外表去审视它们。其实陶器是文物艺术的祖先,是原始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所以“收藏中国古代的陶器,乃收藏了文物艺术之母”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

但现在一般收藏和研究高古陶瓷器的,对宋代以后的瓷器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元代之前为高古范围,元代以后为划分明清和现代),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中国主体文化的割裂所致。元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传承性,并且元代之前的各个朝代在继承前代工艺基础的同时,也在陶瓷的器形和装饰上不断从原始社会的古陶器和商、周、战国青铜器以及汉代漆器上大量直接借鉴其精华。汉代和两宋两个时期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回到原点借鉴成功的典范,这也使得两个朝代的漆器和瓷器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内涵最丰富。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重大的转折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正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的落差、价值观的不同、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思想意识的碰撞,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这种文化融合,是对中国几千年正统文化的摧毁。因为主导“大融合”的国家权力阶层恰巧不具备对中国正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文化价值趋于俗文化发展方向。但也有好的一面,各种文化的综合,直接促成元代陶瓷艺术的新格局。比如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主流瓷器,就是民族大融合产生的代表。虽然唐代已经诞生唐青花瓷器(唐代巩县黄冶窑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红彩)但它们在那个时期都不是陶瓷主流,仅仅属于萌芽状态。

有人说:“元青花是外来装饰和审美意识在元代瓷器上的一种表现,把它放在中国高古瓷器里边,甚俗。”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是原创,明代的《格古要论》的编撰者曹昭也在论述元代陶瓷是说过:“新烧者足大,素着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我们正确理解曹昭的记述,是新烧质量欠佳、发色不好的青花瓷器“且俗甚矣”并没有说原来好的青花瓷器很俗。否则明代官窑还烧什么青花瓷器呢?包括以后,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民国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都是对曹昭记述的断章取义,甚至是曲解。这也导致元青花一度被历史埋没。

什么是外来装饰和外来审美?这是对元代青花瓷器真正缺乏认识。其实元青花瓷器的器形和装饰纹饰基本都是我们传统器形纹饰(包含藏传佛教纹饰)和传统文化题材。那我们的唐三彩、唐青花、宋代红绿彩陶瓷呢?所以,我们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我们的陶瓷发展历程。我们要包容任何艺术的存在,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那个时期的陶瓷艺术。

元代陶瓷的种类,就景德镇地区而言,如影青、白釉、乳白釉、蟹青、枢府、青花、釉里红、红釉、祭蓝釉、翠蓝釉、孔雀蓝釉、青花釉里红、红绿彩、五彩、褐彩、积釉套色、模印、划刻、剔刻、沥线堆彩、串珠、描金、暗刻、点刻、塑贴、镂雕等。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新品种接连出世,也给明清瓷器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以至于几百年前到现在,我国的陶瓷艺术还在元代陶瓷的范围之中还未真正突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元代陶瓷,不但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也开启了明清陶瓷发展的大门。它也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由于元代文化的复杂因素,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儒家、藏佛、道家、伊斯兰教等文化意识的融合。就拿元青花绘画来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来体现儒家文人绘画的一种特质和所表现的文化美学意识,这种融合的创新,也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存世量稀少而价格昂贵。欧美、日本一些古陶瓷研究专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研究比我们要早半个世纪。导致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全面的去审视中国陶瓷的发展与演变的视角,更缺乏去洞察那个时代的艺术演变和传承的特定的历史审美眼光。

从收藏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明白:首先收藏的是文化,其次才是陶瓷艺术。无论是远古陶器、新石器早期的素纹陶器、新石器中晚期的彩陶、夏商时期的硬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成熟青瓷、汉唐时期的釉彩陶和青瓷白瓷以及宋代的瓷器,还是金元陶瓷和明清瓷器,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陶瓷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会更具包容性。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应该都有其艺术精华,这种精华的文化概念,我们只能从其所在的文化范畴去审视。不能用我们的审美习惯去评判它们整体的艺术价值比。比如说元明清的瓷器的造型、釉色质感相比唐宋瓷来说,缺乏内敛和雅气。但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器物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求新求变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放在大的文化范围来审视这个发展过程。我们要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本身就是全维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审美体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注释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陶瓷文化;神性;美学分析

前言:

陶瓷是我国古代中的重要装饰器物,被各大文豪画家赋予了灵动的特性,又经过精湛的陶瓷工艺塑造出形态万千的婀娜姿态,因此陶瓷的美学地位不容忽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陶瓷美学对陶瓷的艺术审美研究极为广泛,其中以美学为出发点,感受陶瓷 “神性”塑造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上天之在,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陶瓷神性是由人性和无形共同作用下反映出来的。

一、我国对 “神性”认识的探讨

我国对神性的认定于某种意义来说是同哲学相通的,古时老子创立道家学说,由道家思想牵连万物,正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尽管这些思想并没有直接概括神性,却间接表明神性是奇妙无穷,玄妙无比的,是同万物联系的[1]。及至儒家学派发展,孟子将 “神”直接纳入道德修养最高层面,认定神同世间一切美好,是道德至高的境界,并且认为仁者圣德都具有神性,因此天下之人都对圣人极其推崇。神性是无处可寻,却又能时刻展现出来的,这种至高的境界逐渐发展,从最初的哲学立意渗透到其他领域,及至陶瓷工艺的出现,深深镌刻在陶瓷文化中。由于承载了众多 “神性”定义,陶瓷文化的 “神性”起步点高,融合诗画、酒乐等多项方面的艺术特色,在神性光辉闪耀的同时,寓神于美,激起了人们对陶瓷“神性”的美学分析。

二、从陶瓷文化内涵中探寻 “神性”及美学表现

(一)陶瓷发展起源中的神性诞生与美学体现

陶瓷最初是两种物体,即“陶”与“瓷”,尽管名称不同,但是二者源自同流,是原始瓷的后续传承。“陶”的历史十分悠在久,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由人类赋予了 “陶”的灵魂,并逐渐引申成为“神性”。以原始彩陶为例,约公元前4515年到公元前2460年,仰韶文化大放异彩,出现了彩陶的炮制,能够将陶器从朴素的陶胚制成色彩鲜明的彩陶。仰韶人类能够根据个人意志和陶制品材料进行色彩设计,当时最明显的色彩是大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制陶过程中会添加铁元素和锰元素过多的材料,形成通体红色,鲜明光洁的陶器表面[2]。关于陶器图案,则非常丰富,在已经出图的仰韶陶器中可以观察到的图案有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从陶器历史来看,其文化历史悠久,在设计陶器中会将人性与物性巧妙的印刻在陶器上,这正突出了原始彩陶的 “神性”,既有美学特征又散发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陶瓷文化繁荣下的神性探索与美学分析

陶瓷的神性并不是陶瓷工艺品自带的,而是由人性与物性的完美契合引发的,这是人类活动中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特性,在文化长河中,陶瓷神性既接受美学艺术的熏陶和感化,又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人类制陶工艺的不断进步,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向前发展,从白陶和原始陶器的l展来看,白陶的出现对我国陶瓷文化繁荣与兴起具有巨大意义,因为掌握了白陶制造工艺,才能促进人们烧制更多精美器物,使白陶器物充满灵魂,在使用功能基础上增加了美学欣赏功能,展现更多“神性”。而原始瓷器是陶瓷“神性”出现的具体代表,原始瓷器真正的利用瓷土进行高温釉变,改变了陶器厚重、坚硬的体态,增加了更多柔和、细腻的纹路,进一步提高瓷器的审美水平。

原始瓷器的诞生将陶瓷文化推进,此时陶器与瓷器二者仍然分流发展,并没有合成,因此在历史上诞生了照耀艺术历史的“秦砖汉瓦”,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美轮美奂的“唐三彩”以及后来的紫砂壶陶器珍品。这些珍贵的陶瓷艺术品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者,其色泽诱人、其图案精致,展现出每个阶段时代的独特文化内涵,为后代世人提供美学鉴赏珍品,是历史文化、哲学文化与美学文化的综合体,凸显了陶瓷“神性”的理念。

三、从陶瓷工艺内涵中探寻“神性”及美学表现”

陶瓷工艺是从粗糙的陶制品制造一步一步上升到陶瓷工艺制造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工艺都富有其特色,在融入人性和物性方面充满了时代背景特征,因此在制造陶瓷的工艺环节中会受朝代文化风貌的影响,使陶瓷“神性”充满时代感和艺术审美特点。

宋代是陶瓷艺术迸发的时代,因为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无数令人心潮澎湃的名瓷,因而宋代被冠以“瓷的时代”。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以及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建窑“兔毫”都享誉中外[3]。从景德镇青白瓷制造工艺来看,要着重于瓷器的瓷身烧制,需要胎质轻薄而洁白,在烧制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控火力,越加细腻越好,制成的瓷器才能承载宋代文风、政治思潮,体现出秀雅、蕴藉的特点。而定窑制成的陶瓷工艺品,在制造工艺上多用金、银、铜等精致装饰,刻画的花纹也多以繁复、精美为主,烧制的陶瓷器型多体薄而口大,远远观望,其精美异常,华贵无比。尽管定窑的陶瓷烧制工艺水平极高,但是因为其烧制工艺过于追求富丽堂皇,使得陶瓷人工雕琢痕迹明显,在当时崇尚淡泊无为的时代环境中,这种人性的融入受到上层阶级的否定。事实上,这就是在制造陶瓷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性而忽略陶瓷物性,使两者的契合度减小,更因与时代环境要求相违背,造成的不被上层阶级欣赏艺术美的后果。及至清朝,陶瓷制造工艺日臻完美,在造型、胎质、釉面、以及绘制方面的工艺水平都极为精致,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能够突出特色,推动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 “神性”美学的光辉闪耀。

结论:

陶瓷美学是陶瓷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感受陶瓷美学与时代背景、思想潮流、历史文化的联系,以此来探索陶瓷“神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任华东. 试论作为“交叉学科”的陶瓷美学研究[J]. 文艺争鸣,2016,(02):188-191.

[2]任华东. 论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的问题[J]. 美苑,2014,(01):28-31.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德化的陶瓷历经千年发展,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在不同的年代,因为做工技术的不同,所以生产的陶瓷各具特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印文陶器,然后唐代逐渐发展为重要的陶都,宋代开始走向世界,元明清时达到顶峰。在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不断的融入到这些精美的陶器里,由部族文化,到儒家文化,到道教文化,到佛教文化,最后形成了官民同乐、雅俗共赏的风格。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德化陶瓷的独有艺术特色。

1不同时代下的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1)石器时代的陶瓷特色。德化陶瓷之所有发展,有着其先天的优良条件,首先是蕴含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其次水源充足,最后,德化的地理位置位于福建中部,水路交通方便,所以使得这里的陶瓷业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所以制作的作品没有太多形象变化,多为容器,并且印有花纹。这些花纹一般是图腾,或者讲述着部落生活的状态,有一种粗犷的美。(2)唐宋时期的陶瓷艺术特色。这一时期,德化瓷已经开始兴起,成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品。唐宋时期借助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德化瓷的产品类型逐渐由原始青瓷转变为青白瓷。这时候的瓷器开始具有了丰富的形状和花纹。阳纹和阴纹作为印花的主要纹饰,开始普遍出现在德化瓷上。主要有充满生机的花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游鱼等,这些纹饰大大增加了陶瓷的观赏价值。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陶器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唐及唐以前的时期,限于材料的加工方式,审美特征多为矮圆。从宋朝开始,讲究瓶颈的高度与匀称,审美逐渐从矮胖变为高瘦,现代常见的一些长颈陶瓷,便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由于生产工艺的进步,让陶器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透亮,釉层浑厚,图案清晰精美。(3)元明清时期的陶瓷特色。元明清是德化瓷繁荣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已经融合,德化陶瓷出现了新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的德化陶瓷享誉中外,已经成为了宫廷进贡的必需品,马可波罗将元代的陶器带回欧洲,极大的影响了欧洲的陶瓷业发展。这个时期,特别是明朝时期,德化瓷器艺人何朝宗,利用德化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巧,将德化白瓷(又被称作象牙白瓷)价值推向了顶峰,成为与外国交易的重要商品。这时候的德化陶瓷,与其他地方相比,因为工匠技艺纯熟,材质优良,所以生产的白瓷不需要施加彩料,质地纯白,这成为了德化瓷器显著的艺术特色。

2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1)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特色。佛教自从汉代时期传入中国,便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在唐代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中国本地宗教,德化陶瓷也被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因为民间开始普遍拜佛,为求吉利,便将佛像印与陶瓷之上。德化瓷器上的人物形象勾勒的简洁,清爽,干净大方,这是其他地区的陶瓷所不具备的特点。(2)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特色。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身上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文化所比不上的,因此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德化陶瓷艺术也展现出了其艺术特色。德化艺人们,利用刻花的方式,直接在蘸好釉的陶瓷上刻上需要的诗句作为装饰的纹路。不少名篇佳作被刻于器具之上,这些诗句往往和瓷器的用途有着密切的关系,有饮酒的酒杯,灯盏,和酒壶等,在欣赏的时候,诗句与情景相得益彰,德化陶瓷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独领。(3)民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特色。德化陶瓷在德化的民窑艺人的手中,绽放出了炫丽的光彩。德化陶瓷艺术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其民间艺术价值。在德化的陶瓷上,充满着浓浓的民间特色。如用笔蘸好泥浆在器坯的表面脉络上画出图案,同时又将已经做好的花卉模型粘贴在陶器表面上,这样制作出来的陶瓷自然,具有立体感,这是德化陶瓷所采用的传统方式。这些图案多为花卉,如水仙、兰花、松、菊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形象,也有福、禄、寿等底层人民所喜爱的文字纹饰。透雕也是德化民间陶瓷制作特色的手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国传统物品香炉上、笔筒上。这种方法是用锋利的雕刻刀,在已经绘好的器物上,进行雕刻,镂空,形成精美的透雕作品。这种方法加工的瓷器,具有非常强烈的立体感,外面的花纹表现的栩栩如生,内部却被雕空。这样的技巧,在整个世界都享有盛名,能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相提并论。

3总结

德化的陶瓷是中国艺术历史上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技艺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化的陶瓷技艺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进步,其与时俱进,又珍视传统,在有高雅作品不断出现的同时,切合人民大众需要的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宗教、节日、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是德化瓷器上常出现的形象,堆贴、透雕这些技巧,是德化陶瓷传统的艺术手法。这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让德化陶瓷成为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林鸿福.德化陶瓷艺术特色的历史考察[J].中国市场,2011(26).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传统;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行规界限被突破,加之人才匮乏等,使得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虽然,我国积极颁发了相关政策,以期保护更多传统陶瓷工艺,使其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但是市场无序竞争,很多经营者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使得优秀的传统陶瓷工艺趋于边缘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积极对传统陶瓷工艺进行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

一、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历程

陶器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到了商州时代,已经产生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具有职业化特点。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各种纹饰、花鸟等,使得陶器更具观赏性,且具备一定色泽。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日渐广泛,多种色釉也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即“唐三彩”[1]。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并经过焙烧后,形成多种颜色,为后续陶瓷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瓷器是在陶器技术发展基础上而来的,商代的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材料,烧制时,温度能够达到上千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瓷器品质。

商周时期,青釉器出现,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为主,烧结温度高达1100℃以上,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但青釉器与瓷器存在一定差别。宋代时期,我国瓷器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在胎质、釉料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且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程度,在工艺技术基础之上,具备明确的分工,且出现了很多名窑,如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其中很多磁窑都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瓷器。

二、传统陶瓷工艺分析

(一)青花瓷工艺

青花瓷以其自身清丽雅致闻名,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整体上来看,青花瓷色泽相对单一,但并不单调,通过绘瓷艺人的勾勒,能够形成层次分明、粗细有致的纹饰,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视觉印象[2]。青花瓷制作工艺主要通过起稿、勾线等六个步骤而成,如图1。对于青花瓷而言,要数景德镇最为出名,在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已经非常精美,尤其是永乐、宣德等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青色浓艳、造型多元。发展到清代时期,康熙等几代皇帝对于瓷器非常感兴趣,并对青花瓷的质地、画面等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加强对景德镇瓷工工作环境的改善,鼓励瓷工积极创新,使得青花瓷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青花瓷色泽艳丽、清新,与蓝宝石相媲美。

(二)青花玲珑瓷工艺

玲珑瓷作为陶瓷之一,具有玲珑剔透、晶莹等特点。随着传统陶瓷工艺快速发展,加上人们审美的变化,使得玲珑眼的形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圆珠状等多元化形状[3]。从釉色角度来看,玲珑眼陶瓷已经由最初的碧绿色变为红色、黄色及绿色等相互交替的五彩颜色,赋予了玲珑瓷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青花玲珑瓷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其开始于明代,建立在青花瓷陶瓷工艺基础之上,融合了镂雕工艺,使得陶瓷工艺发展更进一步。

(三)粉彩瓷工艺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融合了珐琅彩制作工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釉上彩。由于此类陶瓷色调淡雅、且具有独特的粉润之美,被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与施彩方式都是舶来品,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在烧好的素瓷之上,以玻璃白作为底色,运用国画技法在陶器上绘制,最后通过炉火烘烧制作完成[4]。由于此类陶瓷制作工艺独特,是将玻璃白与五彩彩料有机相容,使得各类彩色发生了反应,如将原来明显的颜色变为不透明的浅色调,实现对颜色的柔和化处理,使其能够给人们一种粉润的视觉感受。

(四)颜色釉瓷工艺

颜色釉瓷素有“人造宝石”之称,光彩照人,但是“千窑难得一宝”。现代工艺中,人们主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配料和控温,以此来提高色釉质量。不仅如此,通过创新不同的烧成方式,陆续创造了上百种色釉,如羽毛花釉、凤凰衣釉等高温色釉。异彩纷呈的颜色釉的价值并不在于自身,更多的是其多元化色彩代表的艺术价值,使其能够流传至今。受到不同时期,社会背景、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陶瓷工艺的发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有时代性特点,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

传统陶瓷工艺流传千年,已经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极其珍贵。但是传统依赖手工方式的制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陶瓷工艺发展需求,且价格不菲,使其发展难度较大,仅有少部分人关注陶瓷,影响陶瓷工艺推广。对此,重视对传统陶瓷工艺的革新和传承至关重要[5]。如日本漆器传承中,利用X光技术对传统漆器原料、配方等进行分析,使得漆器生长朝着标准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形成流水线,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变为大众性艺术品。我国对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一方式,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此来降低生产难度和成本,使得陶瓷工艺能够与人们生活相融合,实现对陶瓷艺术品的承载。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与全球化趋势,我们面临的是多元世界文化。传统陶瓷工艺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非常珍贵。因此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既要抓住机遇,也要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对传统陶瓷工艺的研究力度,适当增加技艺、造型及材料等方面的投入,融合现代设计理念,赋予陶瓷现代化理念,且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更好地走进家庭生活,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陶瓷工艺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举青.浅析宜兴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2):146-147.

[2]何科丁.新经济形势下景德镇传统手工艺陶瓷的复兴[J].中国陶瓷,2015,(11):88-91.

[3]王婷.中国陶瓷工艺的溯本求源之作――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续)》[J].中国出版,2015,(24):64.

[4]刘明玉.手工陶瓷香t工艺及其价值探析――以四神纹多功能手工陶瓷香炉为例[J].中国陶瓷,2016,(10):83-87.

[5]刘芳.传统陶瓷装饰工艺的语言符号结构及表意模式[J].中国陶瓷,2016,(09):105-107.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176-02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十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1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2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上,早期德化窑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装饰艺术是对器物进行打扮的一种手法,对整体器物的艺术效果影响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宋代德化窑瓷器的艺术特色。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3 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参考文献:

[1]郑小平.德化青花瓷器装饰艺术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饶媛媛,张玲霞.试论现代青花艺术的时代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3]苏友.德瓷雕观音艺术的历史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

[4]许庆裕.浅谈德化窑古瓷雕塑艺术[J].上海艺术家,2009(4).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唐代长沙窑瓷器综合装饰创新实践

一、 唐代长沙窑瓷器装饰的特征

长沙窑始建于唐代,是今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望城县丁字镇古城村(原为书堂乡拆乡并入)的石渚湖、瓦渣坪至铜官镇一带的古窑遗址,距长沙市二十七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长沙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也是铜红釉彩的原创地,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它不仅突破了当时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青、白瓷单一色调,且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树彩瓷一帜。可惜的是它从创烧、兴盛至衰落大约只经历了二百年之久。

长沙窑衰落后,其装饰技法则被磁州窑所传承 。它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歌、谚语及广告语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题材内容以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壶、瓶、杯、盘、碗等为载体,表现在釉下及釉绘、印花、模印贴花、堆花、刻花、彩色斑点等手法巧妙运用,并纹饰有花草、乌兽、鱼、人物、园景等。长沙窑瓷器装饰以其工艺特点、文化品味、张扬个性与多元的艺术特征,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瓷器创作。长沙窑作为典型的传统瓷器装饰的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直到今天仍为我所用。

二、传统瓷器装饰创新的必要性

瓷器装饰是指人们从装饰的角度,根据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要求,利用不同的瓷器装饰材料和相应的工艺技术对其进行艺术处理的总称。传统瓷器装饰它既代表了时代的文化,也代表了时代的艺术。从瓷器发展的历史来看,瓷器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格,即浓郁的工艺艺术和民族文化。长沙窑瓷器装饰最具代表性:唐代的邢、越二窑,除釉色装饰形成南青北白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今天,随着人们对陶瓷需求的多元化,一些装饰技术被新的创新所取代是必然的,装饰后的日用陶瓷、陈设陶瓷、特种陶瓷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无瓷不居”成为许多人居家的理念。人们对陶瓷装饰实用功能、审美观念、环保意识、情感表达意识更为强烈。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遵循“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摒弃哪些过时的、阻碍陶瓷装饰发展的不利因素,保留那些有用的传统装饰语言,从六种元素上探求现代陶瓷的综合装饰手法,创新出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的装饰瓷器。

三、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的内涵

新的历史背景下,陶瓷装饰的手法日渐丰富,陶瓷装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就陶瓷装饰艺术来说,它不光是丰富了装饰内容,而且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如:陶瓷装饰品最初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日用陶瓷制品见多,如碗、盘、壶、钵、盆等,这些主要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做生活的用具。

今天陶瓷装饰在人们生活环境中无处不有,如将陶瓷材料应用于家具设计中,能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独有的材质、肌理、装饰美,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内涵兼具的家具艺术形式。采用不同装饰风格的陶瓷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家具,如卧室中的柜面、床屏以及床头柜的柜面均采用陶瓷材料进行镶嵌装饰,装饰风格将使室内氛围更加的宁静、祥和;餐厅中的餐桌、餐椅嵌入青花瓷片,与木质材料配合使用,能够充分表现出青花瓷既简朴又华美的气质,墙壁上再配以陶瓷装饰画整个餐厅风格统一、协调,使人感觉清新淡雅。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在传统陶瓷装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装饰贯穿于整个陶瓷发展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为了满足和适应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需要,陶瓷艺术家们不断拓宽陶瓷装饰的应用范畴和创作思路,出现了“ 综合装饰” 这个称谓。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具有审美功能又不乏实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陶瓷装饰形式。陶瓷装饰材料和工艺的进步,推动着综合装饰创新发展。

综合装饰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有造型、色彩、纹饰、材质和技法,共同赋予了陶瓷综合装饰艺术的源泉和生命力。陶瓷综合装饰无论在形式、工艺还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为创造者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意图和审美理念来安排。然而,鉴于各种装饰形式有其本身固有的工艺特性和不同的烧成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组合时需要了解装饰材料,并对其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另外,在同一作品中至少要运用两种的装饰形式和技法,做到繁而不乱,各要素应各得其所,恰如其分,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最终的艺术效果和谐、统一。

四、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的创新与实践对策

瓷器装饰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瓷器综合装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成就,另一方面要善于融汇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发展自身的现代陶瓷装饰。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艺术特征,相反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传承以唐代长沙窑瓷器装饰为代表的传统装饰技法,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创新是陶瓷人永远追求的目标。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载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泥料、釉和彩绘。在传统的陶瓷艺术中泥料仅仅被视为成型的一种媒介和材料 ;釉料只是用来防止液体外渗或掩饰坯体瑕疵;彩绘也只能用毛笔之类的工具画在陶瓷器皿上。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载体的职能认识和把握有了新的尝试。

①、泥料的功能综合创新和运用

在实践中充分展现泥土的自然特质,泥料的选择和运用显得十分重要。泥土因产地和质地的差异,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肌理、风格……如高岭土与红粘土、田泥 与山土、紫砂泥与匣 钵土等等,它们在泥料的粗细、色泽、可塑程度、烧成温度上都存在着区别,导致传达的艺术语言的不同。陶质给人以粗犷、厚实、质朴、凝重的感觉;细白的瓷质则显得温柔、轻透。为了使得泥料的色彩更加丰富,减少施釉的烦琐工序,出现了色泥,如用色泥注浆成型,烧成后瓷胎本身就色彩纯粹、雅致,再结合完美的彩绘装饰作为点缀,一种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瓷器作品诞生了。

②、釉料功能巧用

在瓷器装饰的发展过程中,从表现原材料的固有色,到人们有意识的控制颜色,瓷器装饰的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装饰手法从单一到多样,艺术釉的装饰作用就显得更淋漓尽致了。风格迥异的色釉装饰,集淡雅、绚烂、含蓄、奔放于一身,丰富多彩的变化给综合装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并开启了人们对釉的新认识和新运用。釉,可喷、可洒、可点,可画,形成了有光与无光、流与不流等的视觉感受,完全从防止液体外渗或掩饰坯体瑕疵的“化妆”职能中解脱出来,由于挂釉的不同工艺、多种釉的并置,以及烧结过程的窑变,升华了作品表现的艺术境界。色釉的创新运用,提升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意境。

③、装饰元素的新探索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研发,陶瓷综合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创造、变化和发展。坯体色泥装饰、色釉装饰、彩绘装饰等装饰形式有意识的综合,产生了质感对比、肌理对比、光泽对比,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综合装饰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形式丰富多样,新彩、粉彩、古彩、青花等等。每一种形式又因材料的不同和技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探讨装饰技法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传统的技法上,展开多元化、多视角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把全新的、个人化的创作理念注入于特定的装饰技法,从而给传统的装饰技法带来了新的装饰风格和装饰语言是需要探索的。

瓷器综合装饰是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没有创造,艺术的生命就失去了活力,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家要不断地超越前人同时还要超越同时代的人,这样瓷器艺术才能发展进步。历史遗留下来的装饰内容决定现代美学的存在与否,对它的继承 、是标榜我们民族个性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引导综合装饰的创新。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应该走自己独特而创新路线,从而把陶瓷艺术从原始的已定型的观念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其本质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袁迪中, 郭国基. 陶瓷装饰. 景德镇: 陶瓷研究杂志社. 1992,18

5. 刘宏伟.现代陶瓷器皿造型与陶艺.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6. 吴天麟浅谈陶瓷装饰与中国画-美术大观2007(7)

7. 李丹虹浅谈我国陶瓷艺术与民族审美文化的关系-美术界2007(7)

8. 赵辉.楚词文化背景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5.

9.赵茂生.装饰图案.上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10. 谢明良.中国陶瓷史.台湾:台湾出版社,1996:48-56,63.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8

陶瓷书法作品的材质就是陶瓷,陶瓷有各种器型,有平面的瓷板(包括方形、矩形、扇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有立体的器型(包括各种瓷瓶、瓷盘、箭筒、镶件、壶、碗等),与其他陶瓷艺术品的器型无异。

陶瓷书法所用的色料,釉下以青花为主,有的釉下彩也可以使用。釉上多用特黑,也有用新彩书写的。而堆书则以玻璃白为主,若想堆上有颜色的字,则玻璃白还须添加其他色料如新彩或粉彩,其搭配的比例有严格要求,须反复试验才能确定,有的根本就不能搭配。

陶瓷书法和陶瓷绘画一样,属于陶瓷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程序一般为:选瓷(选坯)——设计——绘图——制作——烧成。

1、选瓷。指的是选取已烧好的单色瓷板或立体器型,供釉上制作。瓷板要求平整光洁,不弯不翘,颜色纯净均匀,没有色脏。立体器型要求烧制完好无缺,其造型与色泽,有利于加工。还要考虑到它的审美性、独创性。有时还需考虑到它的实用性。

2、设计。就是筹划。在正式创作某件作品之前,根据器型特点和自己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法、图样等。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为的美化,达到最好的装饰效果。作品的设计,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思想境界、书法功力和工艺技术的综合体现,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3、绘图。为把设计好的样式表现在单色瓷器上,就得在瓷器上打格子,以便于实际操作。有的还要先绘成几何图形,或先打底色,烧成后再打格子写字。

4、制作。制作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笔写。无论是釉下还是釉上,用毛笔书写都是最基本的方法。单料笔适宜写小字,双料笔适宜写较大的字,而更大的字则用较大的毛笔书写。(2)刀刻。釉下为坯刻,分阴刻与阳刻,阴刻是将字的笔画凹下去;阳刻是将字的笔画凸出来,如浮雕。釉上为瓷刻,是用坚硬而锋利的合金钢凿子在瓷器釉面上细心琢磨出书法作品。一般阴刻为多,刻好后再用陶瓷画颜料染色烧成。(3)剔字。在坯面或瓷面上喷洒色釉,然后在上面用毛笔蘸墨书写,再将字的笔画剔去,称为留地剔字,烧成后露出白字,类似阴刻;也有将底色剔去把字留下,称为剔地留字的,类似阳刻。(4)捏贴。釉下捏贴是先创作书法作品,再按照书法作品中各个字形特点,逐一用水调粘性精致陶瓷泥料捏制出字来,稍干后根据各字在作品中的不同位置,用瓷泥贴到已喷色釉的陶瓷坯胎上,再入窑高温烧就。釉上捏贴方法与釉下基本上一样,但烧制温度较低,所用的原料是低温釉。(5)堆书。它是由堆花技术发展而来的,是用毛笔蘸色料直接写到瓷坯或单色瓷器上,但陶瓷色料不同于墨汁和水彩颜料,很难一次书写成功,必须反复涂写,使字的笔画不断堆厚。釉下堆书,当堆到所需要的厚度时,即可烧制,一次成功。而釉上堆书历来少见,笔者曾经作过几年的探索,有过多次的失败,目前已掌握了几种性能较为稳定的色料,可供堆书。为慎重起见,一般堆一次烧一次,再堆再烧,这样逐层加厚,直到满意为止,但风险较大。堆书对创作者的书法功力和陶瓷工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旦成功,不仅保留了书法韵味而且立体效果特好。(6)其他还有贴花、电脑制作、浇注等手法,但都纯属工艺制作范畴。

上一篇: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