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26 17:40:02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1

Abstract: The impact of low carbonization on industry value chain by its energy, technology, policy and production etc., and its adjustmen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rapidness, compl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etc., enterprises should realize th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ich are brought by low carbon,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correct low carbon strategy, to grasp the strategic link, and w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关键词: 低碳化;价值链;企业战略

Key words: low carbon;Value Chain;corporat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012-02

0 引言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价值链理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战略环节)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在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产业的价值链必然受其影响,发生重组,战略价值链发生调整或转移。因此,掌握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价值链重组转移的规律,争取占据或抓住战略环节,是当今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

1 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影响的主要方式

低碳经济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低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化是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其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的主要方式有:

1.1 低碳化能源的影响。能源的低碳化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能源结构清洁化。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都消耗着能源,因此,能源的低碳化必然对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影响,其中,对能耗大的产业及企业影响会更大。随着低碳化能源的大量使用,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对诸多产业及相关企业从生产到营销全过程产生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促使产业价值链战略环节的根本改变。

1.2 低碳化技术的影响。低碳化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与低排放;二是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从低碳化技术角度看,企业能否在产业链中具有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否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能源利用技术,越来越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对低碳化技术依赖和运用的程度。

1.3 低碳化政策的影响。随着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采取越来越严格的低碳化政策,推进低碳化发展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受制于低碳化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如碳排放税的征收,对企业实施越来越高的污染排放门槛,征收高额的环境保护费用或罚款,使得依赖高碳化经营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而对于运用低碳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的各种奖励,多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政策等都将有助于低碳化类型的企业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1.4 低碳化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会更多地选择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所谓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低碳化的能源,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和污染,全面推行适度消费、层次消费、重复消费、多次消费、节约消费等新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企业必须适应人们对这种低碳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向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适应低碳化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

1.5 低碳化生产方式的影响。低碳化的生产方式包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化的生产技术,按照低碳化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如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资源的综合运用等。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将由其是否更广泛更有效地运用低碳化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环境下价值链调整的特点

在高碳经济环境下,产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主要表现为:稀缺能源的占有、掌握能源的开发转化技术、拥有核心的制造技术、高水平设计、品牌及市场的控制等。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多数产业这些关键的战略环节仍然不会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但其内容及要求却发生较大变化甚至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从稀缺能源的占有到新型能源的开发。在高碳经济环境下,对于资源或能源类产业,企业只要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能源就会在竞争中占优,而在低碳化经济环境下,由于化石类能源不可再生且其消耗过程中污染排放,对其依赖性逐渐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可循环使用能源和排放低、污染少的新型能源。在开发替代化石类能源的新型能源中占有优势的企业必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

2.2 从掌握能源的高效率开采技术到掌握能源节能减排技术。在高碳经济环境下,掌握化石能源勘探采掘先进技术的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占优,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能源产业的核心先进技术将逐步让位于能源使用技术,只有掌握高效率使用、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能源或资源使用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2.3 核心的生产技术将由成本效率型技术转向节能减排环保型技术。在高碳经济环境下,在生产过程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是掌握着核心的生产制造技术,使企业具有成本和效率的竞争优势。在低碳环境下,效率成本优先逐渐让位于环保优先,只要有利于环保,企业甚至可以降低一些生产效率,增加一些生产成本,相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已越来越不被社会和企业接受。

2.4 产品、服务设计及品牌定位将由市场导向转向市场与环保共同导向。在高碳经济条件下,产品及服务设计完全由市场或需求导向,追求时尚、奢侈、享乐,方便、感性;而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产品及服务设计和品牌定位将逐步由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共同定位,而不是只考虑其中之一,人们不仅追求时尚、舒适、方便,更是追求健康、安全、环保和理性。即今后的产品、服务及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将越来越由环保理念所决定。

低碳化经济环境下,价值链的调整不仅呈现出以上所述的环保化、节能化的特点,还体现出其国际化、快速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国际化、低碳化趋势是整个世界的趋势,是人类发展脚步的共同调整。因此,其产业价值链的调整不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整;快速化,随着环境恶化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意识越来越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价值链调整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调整周期越来越短;复杂化,低碳化及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除低碳化技术因素之外,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样化,在低碳化环境下,价值链调整的模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不同产业或不同时期价值链调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后果。

3 企业如何应对低碳化环境下价值链的调整

3.1 要充分认识我国企业在现行国际产业链中的基本状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制造类企业已融入基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之中,其在价值链中的基本状态是:既有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产品设计能力还严重不足;生产制造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较低但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掌握了基本的制造技术但还未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已基本形成,但市场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实力还不强;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质量优势;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和延伸,但延伸到核心业务的还不多等。总的看,我国企业已融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但没有控制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处于价值链中增值较低的低端环节(一般环节)。

3.2 要充分认识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调整的影响。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低碳化经济对我国企业是一个挑战。因为在现行的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本来就不处在优势地位,加上低碳化经济的影响,无论从资源控制、核心技术、市场地位等多方面对我国企业构成了新的压力。对此,我国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二,低碳化经济同时对我国企业也是一个机遇。因为无论是传统能源的节能减排,还是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制造技术低碳化革新和改造,还是市场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对我国企业来说也是发展的机会,甚至由于较少受原有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束缚,更具有后发优势。其三,企业要充分认识所处行业受低碳化的影响程度,准确把握所处产业链中的战略价值环节,理清战略环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积极应对低碳化经济带来的挑战,减轻或消除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

3.3 要积极制定和实施基于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价值链战略。包括在准确分析和预测低碳化对产业价值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基于低碳化环境下的总体战略、经营战略、产品战略、生产战略、技术开发战略,正确选择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发展战略和推进方式。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低碳化的转型过程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赢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金晔等.低碳经济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

[2]张坤明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年.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北大法律信息网]2010.5.12.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2

关键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在现今的新的经济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主题,单单发展经济的落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以保护环境、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为特征,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1],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有长远的经济战略意义。

一、我国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过度的开发水资源、矿产和原油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次,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巨大,利用效率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迫切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节能环保型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节能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方式的大转变,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变,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它是一种环保科学的经济形态,旨在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内涵之中,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体现清洁生产,促进高排放企业的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低污染,倡导保护环境,尽可能的利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生产,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环保两者双赢;低能耗倡导节约资源,生产开发低能耗产品,节约资源,大力发展低能耗经济。

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低碳环保意识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力的宣传低碳环保的优越性,使企业的员工充分了解大战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优越性,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支持低碳环保型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与制造业生产中,很多的企业对环保型经济的认识并不足,很多情况下还只是一味的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大力的进行宣传与培训,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要在企业文化中凸显发展低碳经济的优越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从而促进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国家政府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制定低碳经济相关的发展战略

指导企业行动的方向与方式,例如:大排放、大能耗企业的主动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员工拒绝一次性用品的消费与使用等。

3.企业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与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根据产业结构冗杂不合理的现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汽车制造业方面,企业应当生产小排量和节能型新型汽车,降低污染与能耗,保护环境。同时大力发展“三地产业”,努力自主创新。

4.大力开发新能源,促进技术创新,开发利用低碳产品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而且能源资源有限,有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不可再生资源却越来越少。这就加剧了资源紧张的形势,同时也伴随着高污染与高能耗,使得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异常,灾害不断,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企业必须要促进技术的创新,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低碳产品[2],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氢能等新能源,逐渐的代替造成高污染的资源能源,使得经济朝着环保经济型方向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意味着减少生产,降低生产量,从而导致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而是意味着生产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环保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企业要想长远有前途的发展就必须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能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环保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能够真正的与世界接轨,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主题,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丘文娴,边绪魁.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7).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3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concept. It was deeply affec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economic, social,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s transmitting the intense low-carbon economy information. With all of the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also faces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economic model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should first be a strategic focus and adjust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低碳经济 企业战略 转换模式

keywords:the Shanghai World Expolow carbon economy company strategic conversion mode

作者简介:姚莉,女,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战略管理研究。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拉开了大幕,这是一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每一届世博会的展览,无一不展示了人类的创新能力和不断的想象力及勇气。当世界跨入21世纪的门槛之时,全球都在关注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本次上海世博会以其 “低碳世博”为特征必然为全世界所瞩目。我们可以期待,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促进世界各国在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获得更多的启发与共识,由此开启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新时代。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本次世博会既是一次观摩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是一次发掘商机、判断趋势的机会,更是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的驱动力。

一、 低碳经济的步伐愈来愈急促,加快我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迫不容缓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由于“哥本哈根”成为低碳经济的转折点,低碳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已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采取措施提早应对,希望探求和走出一条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例如,英国设立“碳基金”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商业化,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供应清洁能源;美国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环保技术等。欧盟从2003年开始,就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目标是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巴西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15位,但仍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借助丰富的土地、风能资源,大力推进生物燃料、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上海世博会赞助阵营中,已有众多引领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潮流,拓展绿色经营、抢占绿色产品市场的企业。

上海举办的“低碳世博”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更是依托于“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它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一传统的以数量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证明不具可持续性。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要加快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由于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单位,只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主体看,关键在于企业。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和主要动力。

二、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严竣挑战性

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竞争中并未在同一起点。由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常滞后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国现有的高碳经济模式,严重不适应低碳经济要求。

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基础建设规模庞大,出口产品数额巨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脱钩的现象。一方面,它们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代替了污染重而热值低的煤,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商品来满足其国内需要,从而转移了污染。

其次,企业向“低碳”模式转换还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

(1)政府规制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必须有相对应的政府监管方式的改变。各级政府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创新,真正的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发清洁能源,出台并严格执行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平衡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巨量资金。另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情景下,中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是我国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3)评价标准体系的改变。低碳经济下碳排放将成新的评价体系,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从而使得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企业甚至国家实力都要重新排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碳排放指标将对企业、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4)“碳”关税将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将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上的碳关税属于以环境名义设置的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能源密集产品的出口起到限制作用。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碳行业产品占有较大比重,碳关税若实施,将极大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必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份额的减少。而开征碳税在一定程度上则迫使企业走节能、低碳、低污染排放的道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低碳世博为企业开启了未来之窗

挑战也是机遇,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意图不同,但都面临着“低碳经济”所开启的机会之窗:即新兴产业的孕育、巨大的创富机会、新的转型契机、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证明: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此次上海世博会上的许多展品显示了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低碳世博正式启动了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构建,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去年全球有800亿到1000亿的碳量排放进行了交易。而据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企业减少碳排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进而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补偿。

四、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加快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世博将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并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以低碳世博为驱动力,着力实现以下的战略转换:

(1)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促使企业发展思路、方法与生产经营方式作深刻变革。由于低碳经济深刻影响到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企业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国际贸易政策无一不充满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经济上升为影响企业战略的关键战略因素,企业战略理念中必须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必须在战略目标、战略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真正做到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新的理念,企业战略在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等也将做出新的决策。企业战略目标将实现多目标,不仅是经济目标,而且将包括经济社会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抓住重大的战略投资机会,,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当前低碳经济的产业主要分布在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以及清洁能源上。我国最新出台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等七大行业,这七大行业基本都为“低碳”行业。企业向这些低碳领域投资将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将极大地提升,社会教育、研发、就业、消费领域也将向低碳和绿色经济倾斜,这为第三产业的企业转型同样带来机遇。

(3)加大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锁定效应"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因此及早筹划,跳出对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和高碳产业的路径依赖,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着力于构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

(4)以“既竞争、又合作”的战略思维为指导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从根本上说,发展低碳经济终究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具有更高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更广泛的合作。企业可在合作中学技术、学经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包括怀国际低碳城市、低碳企业的合作联盟;以及与国际企业形成低碳化产业供应链。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4

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改变

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主要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低碳转型时代企业竞争新规则。首先,实施低碳战略直接效益显著。全球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节能效益本身非常显著,如2009财年思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展的能效项目少消耗1100万度电,约节约了120万美元的能源费用。碳排放本身的成本也上升很快,随着2005年实施《京都议定书》,工业化国家在2008至2012年之前,以1990年为基础,平均每年减少碳排放5.2%。

其次,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特别是处于对实现碳排放起关键作用的电力、交通、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如果不符合低碳要求,将会被禁止市场准入。以交通部门为例,美国在2007年立法规定到2020年新出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燃油经济性提高31%,欧盟要求轿车的排放到2012年降低至120克/公里。在建筑领域,欧盟在2012年将全部淘汰白炽灯,全部由节能灯替代。可以说,各种直接针对碳排放的门槛层出不穷,使跨国公司不得不实施低碳战略。

最后,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是为了提升品牌价值。品牌是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实施低碳战略有利于产品和服务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低碳品牌”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跨国公司低碳战略新动向

近些年来,跨国公司对实施低碳发展更为重视,在低碳发展目标确定、低碳技术研发、碳排放管理、制定低碳标准、成立专门机构和树立低碳品牌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通过主动制定碳排放目标掌握低碳发展主动权

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在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中,有87家报告了有关碳排放的数据,46家跨国公司所报告的碳排放中包含一份外部保证声明。同时,跨国公司还制定了一些碳排放的具体的量化指标,如表一所示。

通过对表中17家跨国公司所制定的碳减排目标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所制定的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有的涵盖全球范围,有的仅涵盖生产制造环节,有的是区域性或国别性减排目标,还有的仅仅是提高碳效率目标。碳减排目标缺乏统一的标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主动制定计算和定义碳排放的方法,以此在低碳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并从中获益。

(二)通过低碳技术研发控制低碳产业链

在低碳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的关键是拥有低碳核心技术,一旦拥有了低碳核心技术,跨国公司通过股权形式或非股权形式的合作,就能够对整个低碳产业链拥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为此,跨国公司在实施低碳战略中积极研发自身具有优势的低碳核心技术,以达到在行业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目的。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跨国公司根据自身技术优势,独自或通过协作开展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系统集成者,占据未来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其中,美国的通用电气、思科、国际商业机器等公司共同推进智能电网的做法尤为突出。

(三)通过强化碳排放管理提升碳效益

随着碳税、碳交易等针对碳排放的措施越来越多,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大部分跨国公司都已经把降低碳排放量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积极减少碳足迹。根据ISO 14040/44标准,碳足迹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不是仅考虑到产品使用期中碳排放的影响,而是全面评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涉及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废弃处置等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如在采购阶段,扩大低碳能源和节能产品采购比重正成为跨国公司的新趋势,许多公司如东芝等还制定了绿色采购指南。在运输阶段,为减少碳排放,跨国公司主动从空运转向陆地运输,如爱立信从2011年开始启用全球陆地共享指标。采用这一新指标后,2011年的目标是将陆地运输量增加至70%。在废弃处置阶段,加大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力度。如卡特比勒2010年认证翻修计划下全球商翻修了总共 684 台机器,为所有者节省的成本高达新机器成本的一半。

(四)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标准制定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许多国家和区域性的低碳标准已经形成,全球低碳标准正处于形成之中,能否制定有利于自身的低碳标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低碳标准制定上非常积极。思科与诸多机构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这些组织包括ATIS(北美)、澳大利亚和韩国最低能效标准、ETSI(欧洲)、EU/EUP(欧洲)、电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全球)、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经济产业省(日本)、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国)、WRI/WBCSD 温室气体协议(全球)。大众汽车蓝驱车型和蓝驱技术系列车型通过启动停车、再生制动和优化的空气动力系统等创新技术在油耗和碳排放方面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通过管末排气处理装置,蓝驱系列车型将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了90%,达到了未来的欧VI排放标准。

(五)通过打造低碳品牌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跨国公司主动打造一批低碳品牌以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大众汽车蓝驱技术系列已经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品牌,涵盖了大众汽车现今最好的环境技术,包括大众汽车所有已经商业化和即将商业化的、可大幅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产品。通用电气以最高的诚信标准引入绿色创想产品,通过严格的认证流程,对新的绿色创想产品进行有效认证。松下公司将环境性能得以提高的产品与服务认定为“绿色产品”。进而将“绿色产品”中达到行业第一环境性能水平的产品认定为“突出绿色产品”,再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开创新潮流的产品认定为“超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判定标准不限于本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还与其他公司产品之间进行比较。

(六)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贯彻低碳战略

一些跨国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实施低碳战略。大众成立了企业碳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整个产品组合的碳排放情况。佳能公司在1996年设立了“全球环境推进委员会”的直辖组织“经营机构节能专门委员会”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节能活动。通用电气“绿色创想”顾问委员会在碳捕获、能效等关键领域内的商业、技术和政策方面为通用电气提供建议。

如何应对跨国公司低碳战略新动向

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新动向与我国经济转型方向是一致的。中国发展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高碳排放的老路,走低碳发展之路,企业减排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碳排放2/3左右是发生在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费领域,而中国碳排放2/3以上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利用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跨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将跨国公司融入中国低碳发展潮流中

自1978年以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0年吸收外商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在吸收的外商投资中跨国公司占据很大的比重。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要制定鼓励低碳投资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融入中国低碳发展潮流中,可以多设立像天津泰达这样的低碳经济园区,创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园区实施低碳战略。

同时要设立投资的碳排放门槛。中国在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防止跨国公司利用中国与发达国家碳排放标准的不一致性,把高碳产业或产品生产中的高碳工序转移到中国。

(二)鼓励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

2011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公司中已经占据了69家,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发展方面,中国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低碳核心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中国企业可与跨国公司在构建低碳产业链和研发低碳技术方面积极合作。首先要鼓励中国企业加入全球低碳产业链,推动低碳技术和相关低碳产品进口关税的调整,为中国企业获取低碳核心技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鼓励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研发,共同攻关低碳核心技术,提升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的地位,努力推动跨国公司加入中国的低碳研发体系。

(三)引导中国企业科学实施低碳战略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家,对外投资迅猛发展,在全球实施低碳发展已经成为适应竞争环境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学习借鉴跨国公司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经验,在技术研发上,针对一些在现阶段难以引进,又处在低碳发展必不可少的低碳关键技术,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低碳关键技术,中国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这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在低碳标准制定上,要积极在国际上推广中国企业标准,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和产品出口降低环境障碍;在低碳品牌上,努力提高中国企业绿色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中国大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更好地推动企业的低碳转型。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5

一、低碳战略的执行需倚重市场动力

低碳发展与绿色清洁发展既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又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低碳经济强调节约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加之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往往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因此,低碳发展是从能源领域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趋近。另一方面,二者在产生背景上又有较大差异。绿色清洁发展的提出更多地是为了突破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而这种约束直接反映在日益提高的资源进口比率、日趋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国内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明显影响等方面,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要求,使绿色发展的合力较易形成。而低碳经济产生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它由学术界倡导,靠国际协议对各国政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约束,更多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

尽管低碳经济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作为一种公共管理事务而非单纯的行政事务,又必须依靠公众和企业的协同配合才能得到实施。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左右是发生在建筑、交通等消费领域,而中国碳排放的70%以上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因此,工业企业的碳减排行为对于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完成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企业还是低碳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于引领低碳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碳强度控制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并行,体现在微观层次就是要求企业通过创新这一创造性毁灭过程,向低碳化转型。

从环境友好的广义角度,企业采取绿色行为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三重许可证,即政府管制形成的管制许可证、利润动机形成的经济许可证和社会反响形成的社会许可证。然而,绿色技术、环境保护、生态友好等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与低碳经济并不完全一致,加之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质及规制现状,使得低碳经济的执行动力更为倚重经济许可证,即市场激励。

首先,政府监管的威慑作用对于保证最低环境质量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不同于污染物的属性,加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只是道义行为而非法律义务,因此,现阶段针对碳排放的全面法律规制难以操作。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在我国政绩考核中由软指标上升为硬指标,签订军令状式的行政手段成为各地推进节能减排的强大动力。行政监管在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导致一刀切式拉闸限电、数字掺水、阴奉阳违等非正常现象,且不能激励企业在达标之后进一步提高能效。这样,管制许可证对低碳经济的刺激处于疲软状态。

其次,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对居民健康与生活的影响是缓慢的、间接的,不像污染防治那样容易引发公众的切肤之痛和强烈的参与动机,因此,社会许可证借助声誉机制对低碳经济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可谓微乎其微。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赢利性组织,市场激励是企业执行低碳战略的最为强大、效力最持久的动力源。现代公司治理已由为股东负责的单向模式,转向以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客户、社区、员工絮为基础的共同治理模式,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推动着企业将低碳纳入经营目标。具体而言,消费者基于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偏好而用货币投票,构成了引导企业低碳化生产的源动力;投资者基于融资企业的碳排放、环境经济绩效等信息而决定是否投资,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获得金融资本;同业竞争者为获得先动优势而率先行动的标杆效应及其对供应链的连锁效应,构成了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竞争压力。在上述动力体系的作用下,会有一大批企业通过成本一收益的权衡,将低碳战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将其视为对市场压力的一种积极响应。

对江浙部分地区的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93.1%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78.2%是出于自发环保和社会责任,应对政府监管的动机从1994年的接近400Ic下降到2009年的10%以下,具有自发环保意识的企业比例大大提高。这既反映出企业环境创新动力的演变规律,又指明了我国低碳战略的执行重点。

二、我国企业低碳化动力不足及原因

2010年11月,我国十大行业领军企业启动为期3年的低碳企业责任行动,揭开了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大幕。此后,广东省南方低碳年度标杆企业推选、浙江省绿色低碳经济标兵企业评选等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发挥。但总体来看,对低碳战略作出积极响应的企业还限于少数试点企业和出口明星企业,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根本原因在于低碳战略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多数企业从国内市场上感受到的低碳化压力和动力还不大。

1.能源比价不合理。受资源无价、原料低价的思维惯性和政府管制的影响,我国非再生能源的价格长期以来低于其真实成本,从而刺激了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近年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数度攀升,但定价机制尚未理顺。处于萌芽阶段的新能源和节能产品则因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

2.消费市场不成熟。从个体消费心理看,我国大众普遍存在而子消费、奢侈消费心理,对小排量汽车和自行车等低碳产品持歧视和排斥态度;从社会参照规范看,低碳概念在我国公众中虽基本普及,但低碳阴谋论还有不少追随者气对天津市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约62%)意识到低碳消费是与个人息息相关的,近半数的市民在相同条件下会优先购买低碳环保型产品,59%的市民愿意为购买有认证的低碳商品而付出稍高的价格。然而,就客体而言,目前市场上关于产品、服务的碳排放信息缺乏统一标准和权威简明的媒介,个别。商对低碳概念任意炒作和滥用,形成真假莫辨的混乱局面,抑制了广大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择偏好。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来引导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就被削弱,甚至形成对低碳经济的逆向激励。

3.金融市场不完善,低碳资金筹集难。低碳技术的采用、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认证等,都需要数额可观的固定投资,且资金回收周期较长,资金缺口成为广大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拦路虎。据科技部报告显示,我国92%的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困难,如果能够顺畅融资,至少一半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提高1倍。在投资主体尚不成熟、市场运作不规范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环境信息的反弹也不敏感。

4.技术市场不完全,低碳技术的可得性差。据分析,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42种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由于国家利益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羁绊,低碳核心技术的转移极其缓慢。而要实现自主创新,又存在成本高、风险大和收益不确定等重重困难。从国内技术市场看,我国的低碳科技服务业还很不成熟,低碳咨询业刚刚起步,导致低碳技术传播、转移和成果应用渠道不畅。低碳技术的供给远远滞后于需求,成为各行业低碳化发展的首要难题。

5.行业竞争低端化。我国许多行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在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中搏杀,只有采取低成本扩张、以量取胜的策略。低碳化转型作为一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重大创新行为,往往因偏离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不被经营者采纳。同时,产品标准和贸易规则中没有碳排放的相关内容,行业领跑者凭借低碳品牌溢价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动力被削弱。

三、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政策选择

既然低碳经济战略势在必行,要克服其在微观层面遭遇的重重阻力,就需要创新政策工具,以弥补市场失灵,增强企业执行低碳战略的动力。从政府行为角度,环境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商业政府合作。笔者认为,鉴于命令控制手段的诸多局限性,低碳战略的执行工具主要是后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一)积极创建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

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需要更多地采用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给予受规制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正而诱因。

1.理顺能源比价关系。应进一步理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价格体系,实现全成本定价,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尽早开设碳税,通过成本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自觉节能。

2.完善低碳消费鼓励制度。培育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选择偏好,是低碳产品获取差别化优势的重要源泉,也是当前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宏观战略所急需的。要大力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普及,比如,在城市街道、机关、学校、社区和家庭推行简易的碳排放核算表,直观动态地显示人们日常活动的碳排放情况,唤醒公众自觉维护生态公共产品的价值理性,从而逐步减少高耗能的便利消费嗜好,提高对低碳产品的支付意愿。政府采购也要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扩张的市场为低碳企业创造干中学的机会。从消费客体角度看,有必要引进碳标签等制度,使顾客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乃至零成本识别产品的低碳化程度。在上海进行的一项假想选择实验表明,消费者在选择空调和冰箱时,更为关注带有能源效率标签的产品,并且。商提供的节电信息越多,越会受到消费者的偏爱。我国环境保护部已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产品授予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也已,这有望促成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加速企业低碳化转型。

3.创设鼓励低碳创新的产业政策。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涵盖技术创新和管理再造的全新模式,要求转变以扶优为导向的传统产业政策,以选优为核心,着重筛选和培育有创新潜能、符合低碳化趋势的企业和项目。针对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现状,应从完善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入手,帮助企业克服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技术障碍。一是细化绿色信贷操作细则,优先支持低碳项目;二是尽快建立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资本市场对碳减排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三是扩大推进碳交易试点,使企业能凭借碳资产的创造来获取金融收益;四是积极运用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对执行低碳战略的企业给予经济援助和鼓励;五是大力发展低碳科技服务业,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扫清障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提高工业能效项目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应进一步引导、支持企业参与CDM机制,利用国际平台实现低碳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发挥行业竞争的激励作用。一个企业的分布越广泛,其行为越透明,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越多,越会积极采取环境管理措施以应对各方压力。因此,充分的全球竞争有助于诱导企业实施低碳战略。当前,发达国家对碳排放的相关规定乃至碳关税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无异于一道贸易壁皇,但它同时也迫使企业自愿提高能效管理水平,通过创新抵偿赢取新的竞争优势。要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将碳壁垒变为促进产品升级和贸易转型的动力。在国内市场上,则应注重行业竞争的标杆效应和供应链效应的激励作用,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重点,开展低碳标兵企业评选之类的活动,发挥其榜样作用。

(二)通过自愿减排协议培育低碳经济的内生动力

企业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动机而进行自愿减排,是环境管理的最高层次,已成为一些欧洲国家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它不仅可以降低管制成本,而且能有效地鼓励企业持续改进,完成超越环境法规的目标。我国自1999年后启动了自愿协议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1.把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克服低碳创新的组织障碍。自我规制需要企业家具有战略眼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低碳经济的价值认同,为此,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宣传倡导、组织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家对低碳经济的认知水平,引导经营者走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误区,在低碳经济浪潮中争做急先锋。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6

在资源、环境、碳排放多重约束的大背景下,

城市需要切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为促进中美两国在工业与资源型城市经济低碳转型领域的交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美国气候战略中心(CCS)齐聚北京,于6月8日在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城市经济低碳转型”的专题论坛。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出席该论坛并致辞,鼓励进一步加强中美经验分享,基于科学的研究和调研对资源型城市经济低碳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会上,成都市、吉林市、淮北市、金昌市代表与美国Fort Collins、Eugene市长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全球环境研究所和各承办机构的专家共同分享了经济低碳转型的经验与挑战,并就工业与资源型城市如何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强调了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她表示:“中国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依靠转型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通过可持续低碳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帮助中国城市规划低碳发展蓝图、识别具体减排项目、推动低碳城市能力建设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也将进一步参与到城市低碳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以基于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经济低碳转型尤为关注,并陆续出台了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在资源、环境、碳排放多重约束的大背景下,城市需要切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代价积极探索寻求更大的发展效益。中方代表分享了中国城市如何适应“新常态”所带来的转型机遇,特别是通过因地制宜实践创新驱动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同时释放内需潜力帮助城市实现从要素规模驱动向金融、科技、人才、市场等要素聚集的现代模式转变。美国城市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市场经济主导推动转型的模式,对中国城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也带来新的启发。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7

1.国外发展现状

(1)英国

英国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领跑者,也是低碳交通战略规划的开创者。一是注重宏观政策体系建设。2002年7月《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PFV),为低碳汽车和燃料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决策和行动框架,同时成立低碳汽车伙伴关系(LowCVP)和内阁低碳小组,以确保该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督。2007年5月的低碳交通创新战略(LCTIS),率先提出低碳交通的概念,为鼓励低碳交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制定一个全面框架,分别对道路、航空、铁路以及海运部门的低碳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包括市场手段、强制措施、财政支持及信息宣传与意识提升等从低碳交通技术研发到商业化推广的鼓励性政策方案。[21]进入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后,2009年7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确定了2020年交通碳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减少14%的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比例、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体目标,并提出实现减排的关键领域和渠道,确定全面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方向。[22]2009年11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配套方案——《低碳交通:更加绿色的未来》,为未来10年低碳交通发展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二是积极推行能效及碳排放标准。英国推行的运输装备能效及碳排放标准包括车辆碳排放标准、船舶能源效率设计指数等;英国在《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之后,根据战略要求设定了两个明确目标:到2012年10%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或低于100g/km(2002年英国平均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78g/km);到2012年,每年新运行的公交车中至少有600辆要满足比2002年平均排放量低30%的排放标准。三是实行财税激励政策支持低碳交通发展,包括补贴低碳汽车、车辆税改革、燃油税调整以及税收优惠等,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用以支持低碳燃料汽车的市场发展,并考虑将交通的碳排放纳入英国或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政府通过对公众的信息宣传和意识提升,提供低碳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提升消费者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和企业选择低碳交通方式,促进个人和企业选择公共交通、低碳驾驶方式,对公共部门设定强制性目标等。

(2)日本

日本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具体行动中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绿色运输,鼓励新能源交通工具,注重轨道运输及智能交通建设。[23]日本用了不到欧美1/4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一是低碳战略规划。为推进运输部门的节能技术开发,日本颁布了《下一代汽车发展战略》,提出把日本建成“下一代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及系统战略的新思路,规划了车用电池、生产资源、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化等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图。并设定2020年至2030年分车种推广目标:到2020年下一代汽车推广目标为20%~50%;到2030年达到50%~70%。鉴于混合动力车从简易型到高度型燃效可比传统汽油车提高10%~20%,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仅是汽油车的20%~30%,预计下一代汽车的发展将是日本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突破点。二是政策减碳。日本于2008年6月制定了关于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的关键途径;制定了全球温暖化对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包括自动车交通对策、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体系等。通过实施绿色标识制度、领跑者制度等,提高汽车的节能减排性能。[24]三是技术减碳。日本出台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涉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源、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日本通过对汽车运输企业等展开生态驾驶管理系统的普及,推动生态驾驶,提高燃油使用效率约15%。日本除大力发展下一代汽车外,还在铁路领域推进混合动力机车等节能车辆及高效电力设备的技术研发,推进超级节能船舶的研发,进行船舶能耗指标的标准化研究等。

(3)美国

美国建立了最早的碳交易所,最早执行了排放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法律和战略计划,在低碳战略、政策法规、碳交易机制、碳排放标准、综合交通与科技研究应用领域具有领先性。一是低碳战略规划方面。美国以制定和战略或规划的方式明确低碳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战略规划的重点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两个领域。[25]二是综合交通运输方面。高度重视交通设备的标准化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联合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耗。目前,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枢纽和大型换乘中心的建设,解决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综合交通网点与线之间、城市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之间的协调与连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立体、无缝、便捷连接。三是低碳法规制度方面。制定包括低碳交通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施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等。《能源政策与节约法》确定了针对小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或车主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案》中为每辆新型混合动力轻型车提供高达3400美元的税收抵免。四是碳排放标准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执行排放标准的国家,也是排放控制指标种类最多、排放法规最严格的国家。美国的汽车排放标准分为联邦排放法规即环境保护署(EPA)排放标准和加利福尼亚州排放标准。美国在能耗及排放统计上拥有完善的排放检测,美国环保署排放测算模型,并制定相关行业的标准。如2007年美国加州S-01-07执行指令,建立了低碳燃料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减少交通运输燃料生命周期内的碳强度来削减加州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到2020年加州由交通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10%的目标。五是碳交易机制方面。美国在2003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实行非强制性自愿原则,并建立排放标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政府将不会为企业颁布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指标。六是科技应用研究。美国十分注重应用高科技提高现有交通运输系统效率,解决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环境、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

(4)欧盟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十分注重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强化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旨在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欧盟是碳交易机制的实施者与推行者,坚持建立一个安全、清洁、高效、一体化、可持续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26-27]一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走在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在欧盟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欧盟大力推行可持续交通政策,核心内容是交通政策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应对能源问题上,欧盟采取可持续能源政策推广新技术,启动节约能源的计划,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车辆,鼓励能效提高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欧盟的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1992~1999年)将交通运输业列为共同体优先采取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领域之一,提出了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1992年2月的《共同体有关可持续交通策略》提出了保持可持续交通的主要措施。2001年,欧盟委员会了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Environment2010:OurFuture,OurChoice)。2001年9月,欧盟委员会了面向21世纪的《2010年欧洲运输政策白皮书》,提倡“可持续交通”原则,鼓励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对石油依赖程度小的交通方式,将可持续交通作为欧洲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政策;欧盟可持续能源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替代燃料和低排放燃料的发展,通过使用替代燃料提高运输工具的能量效率,同时降低对燃油的依赖性。2003年5月,欧盟通过了一项旨在促进交通领域使用生物燃油的指令,根据该项指令,到2020年,用于交通的燃料要有20%是新型燃料。二是高度重视综合运输体系的整合与优化。1997年开始,欧盟委员会就致力于支持联合运输,为了实施联合运输,欧盟指令实施针对货物的“混合运输”(CombinedTransport),目的是通过对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欧盟提倡的泛欧交通网络(TEN-T)对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也是一个促进,TEN-T的主要内容是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智能交通网络。

(5)其他国家

德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都分别研究制订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计划。德国积极引导公路运输向水路、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转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开展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行交通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财税激励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规范,政府宣传、示范和引导、积极制定碳排放交易等综合交通节能减排政策。加拿大建设“氢公路”,氢巴士车队服务2010年加拿大冬奥会。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并组织开展低碳交通运输相关研究,切实加强统筹低碳交通运输规划指导。一是制定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2007年至今,国家先后制定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统筹部署。2008年交通运输部编制印发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年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这两个规划在总体上提出到2015年、2020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中长期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与保障措施。原铁道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4月制定了《铁路“十一五”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铁路“十二五”节能规划》,明确提出铁路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重点任务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2008年中国民用航空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民航行业节能减排规划》,2011年中国民航局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民航业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到2020年燃油效率年均改善保持在1.5%并力争实现航空排放零增长,2050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比2005年要减少50%。目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核心指标、重点任务与工程等已纳入到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综合通规划之中。其中,《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交通建设目标,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二是出台了低碳交通运输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推行低碳交通城市试点。交通运输部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实施方案》、《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文件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指标和任务。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批共26个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印发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编写内容参考提纲》,组织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研究工作,重点围绕碳排放管理体系、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智能交通和公众信息服务等6个方面科学规划。目前,26个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审查批复,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试点工作还要求试点城市组织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目前广州、烟台、淮安、无锡、蚌埠等城市已经组织开展相关研究编制工作。此外,许多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一些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都纷纷编制了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安徽、江西、河南、贵州、海南、重庆、福建、广东、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区市)交通运输厅,广州、深圳、烟台、乌鲁木齐等城市正式编制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或中长期专项规划,如上海市交通运输与港口管理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的《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无锡、淮安等市也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战略规划研究;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港、天津港等企业也研究制定相关战略规划。三是组织了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组织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并形成了相关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导文件。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新时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与低碳政策研究》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课题;国家发改委当前组织开展的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其中《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其中重点之一,拟研究提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现途径与战略措施;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重点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的目标、方向与政策等问题系统深入研究。此外,相关省市也正在组织开展相关战略性研究,如广东、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河南省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总之,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全面进入理念倡导、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提升与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交通规划相关领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特别是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的不断加大、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之后管理职责的调整变化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范围和领域也应相应予以拓展,统筹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另外,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中,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增强规划编制的理论性、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必须做好相关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总体看,当前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相关研究领域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尚未权威的编制指南。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节能低碳规划尽管已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作出了明确要求,但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方法、模型等基础性研究尚不多见,规划编制缺乏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统计监测等基础性研究严重滞后,[28]成为了重要瓶颈制约;现实中许多地方和有关企业还没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相关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更没有将其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地方或企业,其规划编制的经验性和随意性较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编制方法和核心内容等有待规范,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法保证目标的合理分解和有效落实,行业目标和重点将有可能落空。二是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综观当前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由于体制,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单一运输方式的研究相对较为关注,大多是从单一部门角度集中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等方面的研究。但从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视野来看,对于建设绿色低碳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乏战略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各种运输方式低碳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还不明确,发展路线不清晰。三是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目前,我国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成熟技术的研发推广相对较为重视,但对气候友好交通技术的前沿跟踪、战略规划等前瞻性研究相对滞后;从政策工具手段来看,行政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应用相对较多,而对碳排放交易、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研究探索刚刚起步;对国内节能减排政策制度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国际气候谈判如何增强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能力建设,尚缺乏长远谋划和部署等。

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低碳交通运输研究正日益成为低碳经济、低碳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环境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行业领域来看,由于交通运输在全球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中的重要地位,低碳交通运输也自然而然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交通运输的高流动性、需求派生性与刚性等行业特征,也使交通运输领域成为低碳研究的难点。低碳交通运输正引进借鉴消化吸收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等的研究成果实现再创新。二是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研究成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愿景目标。一方面要强化对低碳交通技术创新、低碳政策制度设计、低碳管理提升等方面关注,同时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加大对水运、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运输结构优化升级、[29]构建绿色低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占用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满足最大的交通运输服务需求,为绿色低碳经济的愿景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注重加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各国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均十分重视战略规划对低碳交通运输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对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适时调整战略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优化交通运输服务供给的同时,还越来越注重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合理引导与管理。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应注重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规划方法手段的创新、定量模型与软件的运用、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参与等,这些动向需要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与实践中予以格外关注。四是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低碳交通运输规划正日益成为政府推动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政府通过战略规划引导,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有关政府部门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切实强化综合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统筹协调并充分用好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行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此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调动企业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能动作用,注重发挥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公众选择低碳交通方式,[30]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长效机制。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篇8

低碳经济必然会推动产业变革。“低碳”不仅关乎“国计”,而且关乎“民生”,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家电业是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步入新世纪的新十年,家电企业面临着新的转型。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消费者对于节能低碳理念认识的深入,家电行业向“低碳”方向加速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机遇:节能低碳成为大势所趋

政策推动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政府也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这是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所以,无论从中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制定低碳战略与中国既定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目标是一致的。一些国际发达国家的家电企业纷纷开展了低碳革命,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家电企业也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十年国际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也成为家电行业迈向新的高潮的契机。同样,这对于国内众多的家电企业而言,也将是一次寻找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契机。

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也必将对家电行业的产业转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政策,扶植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行业主管部门也在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引导企业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家电企业研发、生产、销售节能环保产品也能获得国家政策面的支持。

理念认同促进需求转变

随着国家引导和企业的推动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和使用家电产品时都把节能,低碳当做重要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对于低碳理念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消费是一种责任,“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共识,首先由中高端消费人群带动,并逐步扩大到更大的消费群体。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低碳”的概念,但在选购家电时已经开始将“节能”、“省电”,“省水”,“绿色环保”等硬性的指标作为依据,消费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更钟情于节能,环保,智能化等特性,而不只是价格低、质量好,这种理念上的认同必将带来消费需求的转变,从而反作用于生产。

结构转型带来巨大商机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产品的消费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低碳冰箱,低碳洗衣机,低碳健康空调、低碳健康电视等节能低碳家电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电器的首选。比如在低碳经济并不火的2009年,节能空调占有率由年初的5%提升到了年终的50%,全年变频空调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6%。这种结构的转型,对于企业拓展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家电产业和品类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包括新能源家电、信息化家电,低能耗类家电,健康类家电等在内的家电产业和品类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家电行业在出现白电、黑电等产品类别之后,又出来了“绿电”这一新的分类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地提出,而是蕴含着产业商机。另外,低碳已经从最初的大家电领域渗透到小家电,小家电低碳产品的研发也将迎来发展契机。

挑战:环境变化带来发展压力

门槛提高引发优胜劣汰

作为一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家电能效最低准入门槛从2005年3月首次在空调,冰箱等产品上实施以来,已成为推动产业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彩电、电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灶,电风扇,电饭煲等一批大小家电产品的能效工作也在相继推进。未来,太阳能热水器、饮水机等产品,都将会张贴能效标识。随着能效标识工作的推进和能效标准的不断提高,其市场杀伤力正在逐步彰显,作为一项以产品能效值为市场进入门槛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在短短5年间淘汰了一大批高能耗家电产品,一大批“低成本,低能效,低质量”的产品及其制造商将被陆续淘汰出局。未来国家会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监测、指标和考核体系建设,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可能会直接导致“优胜劣汰”,从而引发产业格局的变化。

缺乏监督导致炒作成风

家电行业推行低碳战略顺应了大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部分厂商只是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厂家没有真正地从技术和产品上进行研发,把“节能降耗”融入生产环节,而是在产品说明上做手脚,仅仅将低碳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人云亦云。而商家也仅仅是把低碳作为卖点“忽悠”消费者,进行噱头炒作。为了追求利润,以低碳为借口转嫁经营成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有甚者利用消费者鉴别能力的欠缺,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

另外,虚标能效的现象也频现市场。与能效标识制度的快速发展不同,相应的监管却一直滞后。能效标识制度采用的是“企业自我申明+备案+社会监督”的实施模式,由产品生产者自行检测产品能效,并依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自行确定标识信息,自行印制和粘贴标识,并对标识信息的准确性负责,接受监督检查。这对企业的诚信进行着极大考验。一旦有企业心怀叵测,弄虚作假,将低能效的产品标称高能效,消费者的利益将严重受损。目前家电厂家很多,能效标识很乱,各个品牌都说自己节能,能效高,其中不乏自吹自擂,虚标能效者。这种由于缺乏监管或者监督力度不足,给家电行业低碳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投入加大带来发展压力

从目前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工作节奏来看,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如果厂商跟不上这种快速发展的速度,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掉队甚至被淘汰。另外,家电行业推行低碳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对企业资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众多中国家电企业而言,实现产业、市场、产品的低碳化转型都是一个投入产出平衡、短期投入和长期投入平衡的过程。

消费升级带来更高要求

从消费市场的反作用力来看,消费认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于企

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商能够准确把握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和节奏,通过技术升级,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商能否把握住低碳商机,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零售商能否准确把握住消费需求,引导消费潮流都将经受考验。

行动:创新发展掘金低碳经济

家电业向低碳转型,短期来说是挑战,长期来看却是更大的机遇。在这种大的背景和趋势下,家电行业的几大主体,制造商、商,零售商都要对低碳战略的本质和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制造商将技术创新作为源动力

家电企业要实现低碳化转型,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应该放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而非停留在概念上的炒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首先是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避免使用环节无谓的能源浪费,所谓“开源节流”。长期来看,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在空气能热泵技术,太阳能混合动力技术、新材料和材料替代技术、智能技术等方面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出高能效无氟空调,绿色无氟冰箱以及新材料高能效热水器、更节能的LED液晶电视等新技术应用产品;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同时还要对高能耗、不达标产品进行吸收和整改。

积极探索新能源更为广泛的利用

新能源的利用是实现低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家电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实现综合能源的综合利用,另外要积极探索太阳能,空气能等新能源技术在家电领域更为广泛的利用,尽快实现新能源、新技术的突破,谋求相关产品的面市。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热水器、太阳能变频空调,太阳能光热冰箱等新能源应用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更多企业研发的方向和重点。综合能源在家电领域的应用也是各大家电企业布局的重点,如A.O.史密斯推广的太阳能和电能相结合的热水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新能源家电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为了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制造商在也要尽量给商、零售商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参与到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当中。

将低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低碳不只是涉及到具体某个环节,不能仅局限于节能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原材料的选取与利用,产品的研发与加工、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环节、产品的使用与回收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所以,企业对此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指导生产、销售和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更高的层次来讲,企业还应该培养员工对“低碳文化”达成共识,在工作中主动承接低碳战略,将策略和理念具体落地,把绿色和环保理念融入上述的每一个过程中,从研发到制造,从产品到服务,从消费者到市场,打通整个低碳家电产业链,以严格的低碳标准,全系列的低碳产品、满意的低碳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

发挥桥梁作用,当好渠道链的传递纽带

商作为渠道体系中的中间环节,是低碳战略的传递者。所以,要发挥在产业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商要重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对上游厂家,要反馈市场的信息,将消费者、零售终端的低碳需求传递给厂家,使得厂家可以根据终端信息进行调整;对下游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应该将厂家的战略思想和产品设计理念准确地传递和渗透过去。

抓住转型契机,引进新能源、新技朱产品

家电行业低碳转型影响的不仅仅是制造企业,商也是产业变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深受产业转型的影响。商能否准确把握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关系到自身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商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新能源,新技术,低能耗等环保家电产品的引进上,多关注太阳能,空气能,健康类产品,多关注比较有潜力的新能源、新技术企业,迎合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目前太阳能和空气能这两个产业品牌集中度低,还存在着

些有潜力做大的阳光企业,因此经销商投资新能源领域,引进节能家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零售商

承担教育市场责任,引导低碳消费理念

零售商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所以应该承担起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的责任,将真正的低碳理念和低碳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认知度,提高低碳产品的普及率,教育消费者如何“低碳”使用已经售出的节能和非节能的产品。作为家电零售商,有责任对消费者开展正确消费和时尚消费的引导,应该第一个发出行业的声音,向消费者传递节能、节电、节水,高效、环保、低碳的消费方向。

大力推广和销售绿色低碳家电产品

在低碳战略实施初期,零售企业首先要逐步消化高能耗库存,所以政策效果的体现要经历段时间。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零售商还是应该顺应趋势,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的家电产品。通过“低碳行动”、“节能、环保,绿色家电展”等,推广和销售绿色低碳家电产品,来拉动市场消费,刺激市场新增需求,促进对家庭现有的高能耗家电更新换代。并且要通过这种持续的推广来带动低碳产品的价格下调,从而加快低碳产品的普及。

配合供应商做好销售和回收环节的低碳控制

“以旧换新”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给零售商赋予了新的职能。除了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本身即为低碳行为的废旧家电回收,对于零售商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零售商应该通过销售过程低碳化,废旧回收体系建设、售后服务响应机制以及维修处理问题处理等环节的具体落实,做好销售和回收环节的低碳控制。另外,还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价格补贴,开展彩电、冰洗、通讯等产品的“以旧换新”活动,加速低能效产品向高能效产品转化的更新换代。

上一篇: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