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现代工艺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51

陶瓷的现代工艺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1

【关键词】陶瓷;艺术;转折;创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陶瓷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到处是陶瓷的身影。从古到今,还没有一种人工制造的器物像陶瓷那样与人类构成如此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陶瓷不是中国独有的器物,但在世界上,中国是较早发明了陶器又最早发明了瓷器的国度,是最充分地发展了陶瓷艺术的国度。所以,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之源的回溯,不能离开对中国陶瓷的重新观照。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由极盛而衰落的痛苦历程,到了20世纪,则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又逐渐由衰而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代,尽管具体的历史阶段陶瓷发展的状况并不平衡,有曲折,有起伏,但总的来说,这是在新的背景下的历史性转折,中国陶瓷艺术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复苏发展。

所谓陶瓷艺术的历史转型,当然有对传统工艺的恢复、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发展。这是在新的背景上的转折,这些背景包括了:一、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陶瓷艺术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陶瓷生产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即从实用的角度对陶瓷提出新的要求,包括艺术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从精神需求的方面对陶瓷艺术提出新要概述,以体现现代生活情趣和满足现代精神生活。这一点有现代陶瓷工艺品方面体现极为明显。当然,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陶瓷艺术影响不仅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审美意识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陶瓷制作来说,是无形的,却是极为重要的。二、陶瓷艺术创作队伍的重要变化。中国现代,尤其是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人员在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工艺技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后,陶瓷生产的体制发生了由分化到组合,从个体到集体、国营的过程,这在恢复和促进陶瓷艺术方面有积极意义,中国陶瓷有了新的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挽救了陶瓷艺人的技艺。“”结束以后,陶瓷艺术创作更是人材济济,陶瓷艺术人才在父子、师徒传授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要来源,这就是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形成老、中、青几代各竞其技的局面。三、与陶瓷人才队伍状况的变化相联系,陶瓷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多样。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题材的丰富性及其相互比照方面,也表现在陶瓷艺术手法的多样和不断创新方面。四、整个科技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引起陶瓷艺术的变化。五、现代哲学文化思想和艺术观念重大变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等等。这后两个方面,对于陶瓷艺术的创新来说意义重大,前者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后者则促成新的创造意识的产生。下面,对这两方面的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概述。

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来说,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现当代的陶瓷艺术的历史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互消长,开拓了中国陶瓷艺术新的繁荣发展的局面。在挖掘传统陶瓷工艺和艺术精神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表现在一些绝迹的陶瓷工艺技术失而复得,如黑陶、蛋壳陶等古老陶器艺术重放光彩。同时,仿古陶瓷艺术品也达到很高水平,传统名窑如哥窑、钧窑,汝窑瓷品几可乱真,青花、斗彩、五彩等等制品层出不穷。这种仿制自然也包含了使传统发扬光大的意义。

第二,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审美意识的融入,使得“陶瓷”作为艺术被重新理解和认识,陶瓷艺术品的发展局面有了重大改观。与对传统陶瓷艺术继承相互辉映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创新陶瓷艺术品的出现。单从艺术的角度说,现代意识和美学精神在陶瓷制作中的体现,是艺术工作者对陶瓷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进行了大胆的“分化”。换句话,当代陶瓷艺术品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墓础上变化发展,又在发展中开始彻底打破传统工艺品的范畴,而把陶瓷艺术品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当然,当代陶瓷艺术在审美意识上可以说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价值的追求是多维的。现代审美意识在陶瓷艺术上的体现,极大地改变了作为工艺的陶瓷中的局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现当代陶瓷的变化,其艺术史的意义和其所休现的美学涵义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专业陶瓷艺术家的自觉艺术追求,体现为创作的个人化或私人化。陶瓷艺术创作上的“个人化”倾向,主要不是指制作规模和烧制方式的个人化,而主要是指台在制作中所体现的个人色彩、个人意识和艺术个性。专业陶瓷艺术作者不再把陶瓷视为一般器物或工艺品,而被视为艺术;陶瓷艺术的生产也不是简单的“制作”,而被视为“创作”,他们利用现代陶瓷原料作为创作材料,竭力去体现自己的艺术现念。当他们明确地以“艺术”定位自己的陶瓷作品时,这就为陶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极大的发展空间。现代陶瓷艺术田原先的器物或者工艺品变为纯悴的陶瓷艺术时,也就为其个人化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抛开实用功能的约束,作者就有了广阔的自由想象的天地。

第四,陶瓷艺术创作回归自然,展示人性中国当代、特别是进人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回归自然、崇尚情趣成为一些都市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种社会心理的诸多体现方式中,就有人们对陶艺的兴趣,普通人参与“陶吧”。在这些专门供人们创作的场地,自己作陶、烧陶,自我欣赏。这种现象当然不会流行起来,不会形成人人模仿的局面,但是,它露出一种信息,即人们可以从陶瓷艺术创作中体会到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有的享受,他们在泥与火的交融中,使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观赏”到自己的创造精神,满足创造欲。如陶艺作者谈到自己制作陶艺时的感受时说:“面对一团团湿漉漉的泥巴,它唤起我对大自然、大地的眷恋,那种亲切感、温暖感、创作的冲动感油然而生。事先设计好的稿子似乎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尽快地把这种激情融人泥和火之中。”专业作者的这种感受如今也让普通人有所体验,他们把陶瓷工作与旅游、欣赏大自然风光一样的享受,视为一种同体育锻炼一样的活动,一种同游戏一样的愉悦,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这个意义上,陶瓷艺术又向其本来的特性回归,陶瓷艺术更体现人性。这种意识的发展无疑会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新发展开拓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 冯先铭(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出版[2]《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陈德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2

现代手工陶瓷茶具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对艺术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产生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人民的精神上。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增加了追求不同精神需求的时间和机会[1]。人们积极追求精神上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对茶艺产生兴趣,促进了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市场扩大。

当代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生活安定,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人民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仅仅是品茶的工具,而是上升到了把手工陶瓷茶具作为艺术收藏品的行列,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是一个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着充足的交流和激烈的碰撞。我国要保持几千年来优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既需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也需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文化艺术品的交流。这要求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必须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要。要求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出能够符合现代人民文化精神需要,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手工陶瓷茶具[2]。

二、现代手工陶瓷的艺术延伸

茶具在中国历史早期是一种普通的器具,与食具、酒具等作为中国普通的饮食用具,之间的具体分类不明显,茶具、酒具和食具有混用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对茶艺的研究,茶具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饮茶器具。并且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一样,茶具也有了文化内涵和艺术延伸。手工陶瓷的茶具又因为手工制作这一体现人类最初智慧的器皿制造方法而有了新的含义[3]。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较容易的体现当代文化的特征,是一种良好的文化艺术载体。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还能够较为直接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在外形上随着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手工陶瓷茶具的制作原料一直都是传统工艺的原料,制作工艺虽有发展也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的。所以说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依然不是现代社会工业量产的快捷艺术品,而是有着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精美艺术品。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在不同文化冲击的时代中仍是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精髓的载体。

可以说现代手工陶瓷茶具是传统艺术的延伸,也是时代气息的集中体现。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4],仍可以满足现代人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甚至能够在现代人需要的文化艺术水平上有较大的延伸。

三、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

(一)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与传统文化

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内涵是不断完善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体现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手工陶瓷茶具需要结合的重要的文化。目前的世界文化虽然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人民对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与传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人民对现代社会手工陶瓷茶具中的传统文化不能割舍的情结。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能够体现的艺术审美要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并进行一定的改善,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手工陶瓷茶具的需要。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延伸、艺术创新,还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进一步的要求是符合当代社会人民的内心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传统思想运用到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中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审美结合,这种审美取向仍会是现代手工陶瓷的重要设计思路。

(二)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时展。

随着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在不断变化,手工陶瓷茶具创作艺术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取向要求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美感能够与现代建筑及家具和谐搭配,但是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不仅是茶艺使用的器皿,还是一种艺术品,人们对艺术品的要求要有个性与新颖性,所以陶瓷茶具不能死板的一致,要体现人们对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个性的需要,在茶艺使用手工陶瓷茶具过程中能让使用的人体会到茶具带来的舒缓与宁静。

手工陶瓷茶具的创作设计思路和创作手法创新对于手工陶瓷茶具的发展意义巨大。手工陶瓷茶具是工匠通过手工制作的艺术品,陶瓷茶具制作者在陶瓷茶具原材料的创新,对陶瓷茶具功能的体现和审美的表现有重要作用。手工陶瓷茶具创作者要及时了解社会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认识和需求,研究新的创作手法,更新设计,体现陶瓷茶具或活泼、或宁静、或粗犷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在陶瓷茶具创作中加入新鲜的审美观念[5],挑战对称美和完整美等传统审美观念,扩大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范畴。创作理念及时更新,了解时代艺术特征,明确时代艺术大环境下的社会审美取向。对手工陶瓷茶杯、茶壶的材料,数量组合、造型等不同角度进行改善,在传统审美取向下向外延伸,不局限于传统角度,重在体现手工陶瓷茶具的新颖别致,个性突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在盖钮、壶把、壶嘴等细节方面创新,发展新样式,注重整体。不同的烧制手法也对陶瓷茶具外表形态、壶体品质有重要影响,随科技的发展,新式烧制方法如:熏烧、苏打烧等方法,使手工陶瓷茶具在外形、色泽、光亮度上有了很大的丰富。突破了手工陶瓷茶具的种种局限,增加了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角度。

结语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水平也不一样。社会发展意味着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要求不断增加,越来越重视陶瓷茶具的艺术性。手工陶瓷茶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人们需求的双重载体。设计创作仍要坚持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并在材料、工艺、手法上推陈出新,体现当代对手工陶瓷的多层次的审美取向。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3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市场化;本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0-01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不够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二、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陈旧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三、陶艺教育应基于对陶瓷本源的探寻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参考文献:

[1][清]寂园叟.《雅》原序一.杜斌校注.2010年10月第一版.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②李伟,邵长宗.现代陶艺教学与就业[J].史教资料2009,(11).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5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时期概括

1.萌芽期——汉代至唐代。从目前普遍被陶瓷界所公认的文献来看,景德镇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的汉代,从中国陶瓷历史来看汉代正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彼时中国的青瓷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并且发明了釉下彩,创烧了白瓷。但是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非常少,仅仅只是记录了一个时间。

2.高速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事情,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高雅、胎质细腻,三者完美融合,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成功了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

3.大成期——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成就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的重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时代。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衍变

1.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宋代创烧,初期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釉色泛黄、稀薄,底部无釉,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装饰;器形处于朝代的过渡期,已有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秀美雏形;在烧制手法上主要采用垫饼匣钵装烧与五代支钉叠烧法并用。发展到宋代后期,景德镇的青白瓷外形胎质细腻、釉光流转、色泽青白莹亮、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致完整;器形已经完全脱离五代时期的厚重感,俊逸秀美,器物各部分之间过渡弧形极富美感;在烧制手法上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及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由萌芽到成熟,各个时期都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高水平的青白瓷产量越来越少,宋代青白瓷也就此没落,后期元代虽也有但是却远远不及宋代青白瓷的风韵。

元代青白瓷较宋代稍显衰落,但是此时的青花瓷、釉里红是后世多次拍出天价的藏品,其瓷胎洁白、釉质清透、釉色雄浑、底部无釉、画风精致中不乏奔放;器形较宋代相比较为圆壮;烧制工艺上创烧了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里红,使得此时的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明清时期。明代景德镇较前朝来说陶瓷工艺的种类丰富了许多,除了青花、釉里红,还创烧了甜白釉、红釉、青釉、斗彩等等各色彩瓷,釉面更为亮丽、造型丰满浑厚、纹饰丰富、构图疏简、画风豪放;器形沿用了前朝的丰满厚重,但是线条更为柔和圆润,较元朝相比更为庄重质朴;在烧制手法上与宋元时期先绘画后施釉则完全相反,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清代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品质之精良、造型之繁杂、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其釉色不及明代光亮、画风写意、写实并存、胎体较明朝稍薄,明代露台处的火石红色斑基本已经消失;清朝前期器形古拙、丰满、浑厚,中期秀巧隽永,后期则稚拙笨重。从陶瓷工艺上来说,清朝可以说是集前朝之大成,其仿制工艺足以乱真,且仿制的种类出古入新,无所不仿,且有些仿品工艺超出原器成为传世名瓷。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景德镇也不例外,从民间不起眼的产瓷区到官窑,到举世闻名的瓷都,而今的尴尬身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其中份量几何。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其器物形式众多且独一无二,实用与审美兼收。而现代的陶瓷工艺的前期工作全部交给了机械,但是陶瓷器物从成型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中,每一步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陶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千年之久,二者之间形成的美学韵味是现代机械的陶瓷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容易做到艺术化。所以虽然今天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封建时代,但是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却不及前人,缺乏足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杨永善.传统陶瓷工艺研习札记.装饰,2012(11).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6

现当代陶瓷在拍场走红,使“现当代陶瓷”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词汇。在古代瓷器行情持续上升、高昂的成交价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背景下,收藏投资者开始寻找新的收藏项目。与历代官窑瓷器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成交价格相比,现当代陶瓷可以说还是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其真正的价值尚有待发现。北京翰海看到了这个点,2007年12月17日首次成规模地推出了“国之瑰宝――中国当代艺术品”专场,将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力作引入了大型拍卖会,67件拍品成交超过八成,总成交价1905.7万元。随后,中国嘉德在2008年春拍首设“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79件拍品成交77件,成交率97.5%,总成交价1578.4万元。

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的专场拍卖为现当代陶瓷艺术品收藏、拍卖初步建立起了价格参照体系。各方人士普遍持扶持、呵护的态度,毕竟,市场的好坏对每一位从业者都至关重要。但由于这一市场刚刚起步,不论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目前现当代陶瓷拍卖的行情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如何来评断什么样的作品属于工艺美术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应该怎么来正确看待各级各类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的价值,怎样来评判当代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是收藏者关心的问题。

工艺品还是艺术品?

现当代陶瓷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特别是现当代陶瓷走上拍场后,概念之争更被推至前沿。如何界定一件作品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既是学术问题,也是市场热点,直接影响着对现当代陶瓷的艺术审美和价值、价格的评判。

艺术陶瓷一直被归于工艺美术范畴,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艺术陶瓷看成是工艺品。事实是,明清以来,陶瓷就分为工艺美术品、艺术品、日用品等类。但因古代陶瓷存量稀少及价格飞涨,已鲜有人关注这种分类了。当代陶瓷艺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目前水平早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认识水平。特别是拍卖行情形成后,人们对于工艺美术大师或者工艺美术师所创作的作品,应该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的界定就更加迷惑了。

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白明,他指出:“笼统来说,现当代陶瓷应该是属于工艺美术品,是以工艺为主的工艺品或者说是艺术品,这种界定是以技术性、材料性为主体的一种审美观。很多古代陶瓷作品都与艺术有关,比如汝窑瓷器,你不能说它不是艺术品,而且它是很高雅的艺术,是从大量的产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一种样式。但是不能说那个时代烧制出来的所有瓷器都是经典,汝窑瓷器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艺术,而其他的一些瓷器作品只能是工艺品,这里面恰恰符合和蕴含了中国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能成为经典的,是因为在器的里面融入了更多的人的情感、审美,也就是说承载着‘道’的器型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器形了。我们经常说的杯子、碗,只要不漏水都是好杯子、好碗,但是如果你拿在手里舒服,看着舒服,今天看着舒服明天看着还舒服,甚至一百年后看着还要舒服,这里面就有一个‘道’和‘器’的区别了。只有体现了‘道’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品首先表现的是艺术,其次才是艺术与技术与材料的完美结合。对艺术品的比较不能简单的拿作品与作品比较,拿创作者与创作者来比的,而应该把艺术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比较。”

中国美术馆连续举办的当代陶瓷艺术展,为人们梳理出了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助推了当代艺术陶瓷收藏。

2006年6月30 H至8月3日举办的“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是该馆成立43年来首次主办当代陶瓷展。这一展览可追溯至2004年,中国美术馆将当代陶瓷艺术纳入学术研究工作,展览筹备亦随之启动,并成立陶瓷艺术工作组,“先后赴景德镇、潮州、石湾、宜兴、尼泉、博山等几个重要陶瓷产区,以及景德镇陶瓷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儿个重点院校进行调研工作,邀请了部分陶瓷艺术大师和陶艺家创作作品。”从初选的1450余件作品中选出了230余件参展,邀请了王锡良、戊稼、周国侦、徐汉棠、陈贻谟、张松茂、王恩怀、陈钟鸣、刘泽棉、廖洪标、徐秀棠、杨永善、谭泉海、刘远长、黄松坚、戴荣华、秦锡麟、徐朝兴、张守智等陶瓷艺术家作为特邀代表。展出作品“既囊括了全国各重要传统陶瓷产区的艺术精品,又涵盖了各重要艺术院校师生们的现代陶艺作品,同时也有少量现代陶瓷设计作品参加展览。”这是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代表着美术界对当代陶艺的主流观点,在学术上对当代艺术陶瓷的认可。

2007年6月14日至20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庆祝建院50周年而组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被誉为该院“50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展览”,展出的200余件陶艺作品“既有传统的陶瓷,也有现代陶艺;有生活实用的手工制品,也有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有不少在陶瓷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力作,也有在陶瓷艺术界颇有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佳作。”展览期间,当代陶瓷是否是艺术品再次成为了各方学者讨论的焦点。

2009年6月12日至22日,江苏省宜兴市政府和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16件(套)展品“以其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态,凸现了宜兴陶瓷的厚重文脉和技艺水平。除了一部分历史作品外,其余的展品都是当代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精品力作,以及年轻一代陶艺工作者在历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中的获奖佳作,集中反映了当代宜兴陶瓷风貌和发展趋向。”展览被誉为“一次宜兴陶瓷最高艺术档次、最高文化品位的展示活动”,更为近年来的紫砂热潮添了一把火。

几场高水平的展览引起学术界、艺术机构以及收藏家的关注,展示了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状况、潮流与方向。当 代陶瓷作为艺术品的概念已经基本确立。多数学者认为,确定一件作品是否是艺术品,首先要看作品本身。“只有打动人心的具有艺术特征的艺术品才能被人们认同”,这是艺术品首先要具备的特质。

拍卖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从时间上来划分的现当代陶瓷的拍卖,1995年已有作品零星出现拍场。1995年中国嘉德秋拍,瓷杂专场叶,瓷器部分最后3件拍品的时代都被标注为“现代”:编号726的雕瓷彩塑白毛女故事,估价9万至11万元;编号727的白釉乒乓外交中美女运动员瓷雕像估价3500元至4500元;编号728的荣县窑褐釉刻纹罐估价3000元至4000元,仅此件以3300元拍出。次年北京翰海秋拍瓷杂专场上拍了2件一组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彩绘工农共修水渠的人物瓶,以6.6万元成交。这几件拍品与近年流行的现当代陶瓷的概念有相当差距――很显然拍品的卖点仅仅局限于历史性方面。

当然,当下拍卖市场对现当代陶瓷的定义,也与学术界定有一定差距。毕竟,学术有学术的科学性原则,市场则要有商业性自己的规则。白明指出:“市场上的‘现当代陶艺’实际上是按时间定义的,认为民国以后的陶艺作品便是‘现当代陶艺’,其实这只是一种大众化定义,太过宽泛。与此相对,学术范畴中的现当代陶艺是在精神和审美层面上定义的,指的是艺术家用陶艺作品来表达对时代的看法,作品既从传统上生发出来,又在传统中找不到样式依据。它们的最大特征是非实用性,即艺术的观赏性超过实用性。”他认为,“明代陶瓷的样式就与宋代不同,但它也是传统陶瓷中的一种。因此,学术意义的现当代陶艺在样式上是不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依据的,但与传统陶艺还是有着同样的审美渊源。”

多数业内人士倾向于将北京翰海、中国嘉德2007年以后设立的现当代陶瓷专拍,看作现当代陶瓷作为艺术品正式走向高端收藏领域的标志。就在2007年6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院50周年作品展6个月后,北京翰海试水的“国之瑰宝”专场67件拍品中,现当代陶瓷作品达到34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成交价最高,其中,13件当代紫砂作品悉数成交,鲍志强的陶缘壶20.16万元、李昌鸿的方钟壶19.04万元、顾绍培的卧轮禅师壶17.92万元;21件当代瓷器成交18件,17件价超10万元,戴荣华的五彩“白蛇传-断桥”人物瓶67.2万元成交,王隆夫的粉彩琴高跨鲤瓶64.96万元,华弘公司出品的一对青花莲托八宝贴耳尊56万元,秦锡麟的青花釉里红“2007春之韵”瓶53.76万元。

次年中国嘉德春拍首设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中,79件拍品中瓷器55件,紫砂24件。“包括景德镇、宜兴、龙泉、石湾、德化等地区的学院教授、职业艺术家、部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施于人、周国桢、秦锡麟、王锡良、李进等。”现当代紫砂精品中,包括了当代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鲍志强、蒋蓉、徐汉棠、吕尧臣、王寅舂、汪寅仙、朱可心等人的作品。

是年中国嘉德秋拍的专场中,李菊生的高温颜色釉瓷“观棋不语真君子”已拍至190.4万元,朱乐耕的瓷塑中国牛(5件)拍出了168万元。而2009年秋拍,该公司专拍的总成交价达2812.54万元,珠山八友粉彩瓷板(10件)拍到了257.6万元。现当代陶瓷的市场行情呈现出了持续向好的基调。

白明认为,当代陶瓷被市场认可,其实是因为“近几年来当代艺术热已经过去了,收藏者需要找到属于中国文化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依赖西方审美标准的艺术形式。而陶瓷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艺术形式,但传统陶瓷样式已是过去时,如今再怎么做也做不过古代官窑,真正的现当代陶瓷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白明指出, “从中国嘉德拍过的4场现当代陶瓷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拍品是来自陶瓷产区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价格不算高,平均只有五六十万元。”

有行家认为,“近年来拍卖的现当代陶瓷作品中,有一部分肯定是有相当的艺术价值的,但也有不少是工艺性优于艺术性的。现在很多收藏者都容易接受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已经习惯性的接受了这类作品,这与现当代陶瓷长期形成的舆论导向有关,很多还是首先从传统的工艺性的角度来考察和评判作品的价值,而不从艺术性人手。相信随着收藏者理念的逐渐成熟,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白明则指出,“传统的工艺美术大师长期练习某一种技艺后,手上这门功夫可以登峰造极,但是,由此却造成审美上的高度固化,想做新的东西就难了。”

白明看好现当代陶瓷的未来市场,他认为当代陶艺未来肯定是最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化的艺术品之一,只是现在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他以自己作品价格涨幅为例,分析了现在这一市场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1996年我的百件的瓷器(特指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计量单位,件数专指的是花瓶的大小,百件的瓷器的规格大概高33厘米,直径17厘米左右)在台湾画廊成交价在1万多港币,后来到2000年左右我的作品价格大约在3万港币,而现在国内的价格仅在5万元左右。2008年成交的一百五十件的作品,也仅6万多元,现在略涨了一点,但不多。快15年了,可以说根本就没涨过,现在的价格只是岁月累积的自然价值。这对于一个当代艺术家来说可不是一种荣耀!而就我这一代艺术家而言,我作品的价格还算是偏高的了。反观当代艺术或者其他门类的艺术品,这15年来的行情已经涨了几百倍了。有人认为现当代陶瓷作品的行情开始上涨了,实际上远没有开始。”

白明推测,“最多10年至15年,现当代陶瓷将会出现上千万元的作品,到时候会让一些人看不懂的!”“举个例子,现在拿3000万元只能买一两张当代艺术作品,但这点钱却能把当代陶瓷领域里具有学术性的最顶尖的艺术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系列收藏。也就是说,3000万元就能买下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段历史!因此,一定要把眼光看得远一些。”白明所言正是目前现当代陶瓷拍卖市场的真实反映――去年中国嘉德秋拍现当代陶瓷专场算是历次拍得最好的一场,总成交价也不足3000d万元!放眼望去,花3000万元就能形成一个成系列的专题收藏,在持续狂涨的艺术市场上,也确实只有现当代陶瓷和当代水墨这两个门类了。

亟待形成价值评判参照系

有行内人士表示,“现在当代陶瓷市场上,作品价格通常或者说通行的是按照创作者的级别来定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普遍在十万元以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数万元,高级工艺师则接近万元。”

以职称级别论价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师”满天飞成为业内笑谈,很多人习惯性的省略“大师” 前面的“工艺美术”四个字不说,往往也习惯性省略了“中国”“××省”关键性的界定词,实际上这是一点儿也不能省略的。由此,直接影响着当前收藏市场对于作品的价值判断。质疑之声不绝。白明指出:“现在用语言来评判的时候,其实‘大师’已经有一个很标准的概念在里面了,比如我们回看从古到今的历史长河,谈论书法时的王羲之、张旭,山水画的范宽、巨然,等等,这些才是大师。当我们把这种目光一定的时候,如果说近百年的戏剧,梅兰芳是大师。谈古琴,管平湖是大师。等等,这些大家所公认的人物才称得上是大师。西方国家从来不评大师,大师是大家所公认的。突然间我们有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有就有了吧,作为政府的一种行为,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能省略,混淆大家的认知。艺术家在一起谈论的时候,都很忌讳大师这个称谓,你谈的究竟是哪一类的大师,这是首先要说清楚的。”

由此,以“工艺美术大师”为阵营的传统陶瓷派和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为代表的学院陶瓷派的争论也成为热点。有艺术家表示:“刚开始的争论是起源于学术之争,也就是对艺术品和工艺品的争论。但是发展后到后来就慢慢有种演变成一种利益之争的趋势。说到底,都是因为市场的价格因素造成的。如果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按级别定价,难不成学院派的作品也要来个按教授、副教授的职称定价吗?可是我们国家没有部级教授和省、市级教授的分别呀!怎么办?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确实是客观反映出了当前市场的不成熟。艺术品能按职称定价吗?!”

现当代陶瓷的收藏市场刚刚启动,很多人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不了解,又缺乏正确的审美导向以及相对公允的评判依据作为参照,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收藏和增值价值呢?各界人士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种观点还是提倡要选择由国家正式评出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以及各省评定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美术师的作品,这是当前评价现当代陶瓷作品比较流行的依据。

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曾指出,“现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陶瓷作品和艺术家的身份、职称和头衔有一定关系,但绝不是评判艺术品价值的惟一因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认为,“一件作品应该包涵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供求价值,这四者决定了其市场价格。”

而另一种观点则提倡收藏者要回到具体的一件作品本身上来评判,才比较科学,艺术品收藏应该注重其本身的艺术性。

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评判现当代陶瓷优劣关键看原创性,再有是看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他的创作与这个时代的精神、审美情趣、观念是否吻合,最后要看该作品是否具有学术价值。”“不能光看名气,名气只是艺术家的一个方面,不是艺术家的全部,要看艺术家的潜质。”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7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1 陶瓷雕塑艺术的特点

陶瓷雕塑是陶艺的一种,需要经过模印、镶嵌程序后,通过手工镂、堆塑、雕刻等程序并经高温烧制成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中国陶瓷雕塑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可见历史之悠久。近年来,我国陶瓷雕塑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速而得到长足的发展。陶瓷雕塑艺术非常讲究品味和格调。格调从价值上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即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也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品位则是把作品再细分为差异、层次和等级,即与作品的内容有关,也与作品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相关。

1.1人文特征

陶瓷雕塑艺术相对纯粹地表达作者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陶瓷雕塑是由水和泥等天然物质构成,它是人类用情感缔造出来的,与人类有着亲密关系的艺术品。陶瓷雕塑艺术家可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灵感,让陶土、釉料等天然原材料按照技艺和思想灵活组合,加上恰到好处的火候,酝酿出伟大的艺术结晶。陶瓷雕塑艺术既要有技术层面上的把握,也要有功能层面上的制约,同时创作主体在审美方面要有造型、构图、色彩的自由性,以及继承与创新的能力。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情感性已超越了传统陶艺,这充分体现了现代陶艺流露出的艺术气息。陶瓷雕塑艺术家包容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其追求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注入到创作的作品中来,这种深远与超脱的境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1.2个性特征

陶瓷的材质具有特殊性和装饰工艺性,其雕塑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陶瓷质地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自然呈现出浮华、艳丽的美感。实际上,陶瓷雕塑工艺的流程很复杂,丰富多彩的装饰,其造价成本高昂。从工艺层面上讲,一件上档次的陶瓷雕塑作品涉及到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陶瓷雕塑与一般材质雕塑在工艺上的不同之处。有时候烧窑技师的心情和心态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成败。因此,一件成功的陶瓷雕塑所用的材质和装饰是其他雕塑材质不具有的,有不可替代性。而且,陶瓷雕塑成败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风格与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是否吻合。一般来讲,陶瓷雕塑的难度主要在于设计思路要与烧制技术、条件互相匹配,这与模具制作、印坯程序以及釉色与胎质结合等因素息息相关。不然,在高温烧制和烤花二次烧成时就会常出现胎裂现象,这为后面釉上装饰造成不必要麻烦,直接造成成本提高、成品率低的后果。严格把握完美的制瓷工艺和严谨的制瓷程序,是成功制作陶瓷雕塑作品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具有独特性的工艺,更能显示陶瓷雕塑作品的珍贵价值。

陶瓷雕塑艺术家创作作品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其它媒介艺术家要多很多。这不仅体现在资金和时间上,还要有强大的耐心与陶瓷烧制者的默契配合,因为陶瓷是火掌控的艺术,成功作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接受烧成的挑战;我们既要掌握了解陶瓷文化艺术及传统民俗符号,更要深入了解窑区制作陶瓷的复杂工艺,必须清楚了解泥料、釉色以及各种装饰手法的烧制技巧,中国不但拥有传统窑系独有的颜色釉,而且还有釉下青花,铁锈花,刻填花,五彩青,刻划花等装饰手法,其中釉上装饰包括有斗彩、素三彩和新彩等,还有多种印花、贴花。这些传统陶瓷艺术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此,对能合理利用传统陶瓷工艺独特性,而不是对对传统装饰符号的肤浅揉和,要让作品具有完整的工艺性,充分表达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这成了当今陶瓷艺术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3多元化特性

陶瓷雕塑艺术作拥有商品的属性。但艺术作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商业属性,主要表现为,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个欣赏和精神产品对象,它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和风尚的影响,因此,美术作品的价值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在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价值。美术作品的商品属性需要在艺术市场的交换中,由市场经济特定的社会制度体现出来。美术作品真正的内在价值不是表面的商业价值和价格,而是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性。当前瓷雕艺术领域存在很严重的商业目的,有很多唯利是图者在模仿、粗制滥造,达到商家的盈利要求。而这种把瓷雕创作作为一般商品的制作的图利行为,不但抹杀了瓷雕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审美对象,而且还扼杀了艺术创作者的灵魂,误导了购买者的目的性。这种倾向不能说明瓷雕艺术是没有品位的,而是某些具有商业利益者的人为因素。我们追溯整个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它有着灿烂的艺术魅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以具体形象造型表达艺术情感,让艺术家的主题思想易于普通观众所接受,让人一看就懂;这种现实主义的造型生动体现了社会现象,让艺术家和观众在视觉和精神上有完美融合,观众与艺术品得到有效的交流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陶瓷雕塑造型出现的错位、夸张等形式能体现出作品的幽默性,能使观众获得一些审美,这不仅能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使艺术家获得广泛认可。

2 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建议

陶瓷雕塑艺术的生活化、艺术化,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新工艺把陶瓷、塑料、金属的融合体进行艺术加工,这将成为陶瓷艺术发展的方向。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不是缺乏陶瓷技术,而是缺乏思维创新,因此,陶瓷雕塑艺术的长远发展需要为陶瓷和陶瓷艺术品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

2.1继承传统雕塑艺术

现代的陶瓷雕塑艺术要从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陶技艺精湛,这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这不仅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还有先民对陶瓷特性和人文品格把握的精神财富。这为人们接受现代陶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代陶瓷雕塑创作者打造的的陶瓷珍品已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拥有秦、汉、唐、宋、元、明、清等精湛艺术的积淀,但这些优秀的传统不能直接表述现在的生活。我们要打破固定模式和规范思维,需要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中寻求审美的支撑。总之,陶瓷雕塑艺术家要立足自身传统,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趣味和手法,注重陶瓷雕塑艺术在精神与语言上的融合。

2.2理性追求精品

要以理性思维把握创造艺术精品每个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家对陶艺缺乏理性的思考,其思维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特别突出工艺技术。由于缺乏对陶瓷工艺的正确理性把握,将有着工艺缺陷的现代陶艺作品登上大雅之堂,误导观众对现代陶艺的正确认识。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要充分考虑好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的意图。我们既要认识到感性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更要以理性思维把握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不断追求精品。

2.3提升陶瓷雕塑品位

陶瓷雕塑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品位和格调。我们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能草率地判定此作品有无品位和格调,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看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新的意义。其次要从作品中看出艺术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所开辟出新的艺术领域。然后要从作品中看到艺术家是否丢弃了中国民族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的根本,对陶瓷雕塑的审美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3 总结

陶瓷雕塑不同于纯艺术的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家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陶瓷雕塑的特性和美的境界,从艺术和商业角度看,每位陶瓷雕塑艺术家都要尊重艺术和商品规律,认真地对待艺术创作。陶瓷雕塑由当代艺术观念、传统陶瓷工艺和流行文化构成了特有的雕塑新形式,它代表着新兴的雕塑样式,在艺术市场上有较大价值和利益空间,作为当代陶瓷艺术和雕塑的创新方向而言,其艺术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包林平,张仁保.谈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J].陶瓷研究,2011(2).

[2] 施珍.浅谈现代陶艺设计的“空白”艺术[J].佛山陶瓷,2011(1).

[3] 李馨,胡忠胜.略谈中国当代人物陶瓷雕塑的创作表现[J].佛山陶瓷,2009(2).

陶瓷的现代工艺篇8

摘要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出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关键词:陶瓷艺术 中国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都已出现了原始制陶工艺,不同的民族与地域,都选择了泥土――这种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材质,以实用为目的,经过烘培烧制,成为器皿,满足生活需求,也体现了原始的审美意识。继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众多的陶瓷中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且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今天,传统的艺术精华已经成为宏大的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一 当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的关系

当代陶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体现在传统材质和工艺的直接运用上。传统的陶瓷材质的广泛运用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运用黑陶材质,美国的理查德・诺金运用中国的特有的陶泥――宜兴的紫砂泥为主要材质,法国的让・佛朗索瓦・富尤则善于发挥传统青釉材质特征。

中国的黑陶泥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被制作成陶器使用,并且运用了烟熏的烧制方法将大量的炭渗入坯体,出现了表里墨黑、光亮如漆的黑陶器。直到今天山东淄博一带仍然是以制作黑陶为主的著名陶瓷产区。紫砂是一种陶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好,产于江苏宜兴的丁山镇。由于紫砂泥料可塑性极好、造型细致、细节生动而广泛流行开来。当代陶艺家运用紫砂进行创作,为其注入新的观念,延承了传统工艺。

通过上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出陶瓷材质的沿用是界定陶艺这门材料艺术的前提条件。尽管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材质不断地被发现被运用,但传统材料依然不可取代,由此亦可看出传统陶瓷艺术在今天的延展。

二 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陶艺源于西方,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当代陶艺的样式在当代艺术中被归为材料学科艺术,材料是陶瓷艺术的主要体现。一部分当代陶艺家以探寻材质形态、突破材质常态为出发点,积极倡导黏土的独特表现力;一部分着眼于形式的创新,充分地运用新的媒介和新的表现形式,使艺术观念在黏土制作的雕塑作品中得以展现。

在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动下,各门类的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陶瓷艺术的迷人魅力吸引了诸多门类艺术家的参与,这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创作样式,也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以独特的专业的绘画装饰手法创作陶艺作品,热衷于陶瓷成型与烧制过程的艺术家们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创作实验。各门类艺术家的参与创作的成果,使当代陶艺拥有多元的艺术样式。

艺术观念的传达与表现是多样的,传统的艺术语言诸如绘画、雕刻、音乐、戏剧在今天由于新观念融入其中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文化的全球性迁移带给艺术家们丰富的创作资源,便利的全球通信使艺术家之间交流的信息大大超过以前。现代陶艺家们互相借鉴众多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及工作方式,随时随地及取任何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由信息带来发展新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观念以及当代艺术最新的思潮作为一种启示性的创作动力。在互相观照中造就出成熟的富有生气的新视觉语言。”

这是黑格比的描述,也是世界陶艺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陶艺创作的现状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几个分支。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陶瓷得以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也促进了工业产品的设计水准不断提升,陶瓷产品的设计日益精美,更加人性化,加之大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的科技成果,工业陶瓷产品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典型。其次,传统手工艺在今天仍然薪火相传,并续写着新的篇章,中国有著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宜兴、德化等,这些地区的手工艺人保留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与艺术样式。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陶瓷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只因它盛产的优质青花瓷器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景德镇成为世人所晓的著名瓷区。景德镇沿着传统的陶瓷样式与传统工艺发展至今,单今天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远远没能超越元明清。但是传统制瓷工艺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以师傅传承给弟子的传统教授方法也延续至今。在瓷区小有名气的娴熟技艺手艺人在作坊或工作室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延袭着传统。最后,中国现代陶艺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融入到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陶瓷材质创作艺术品,且逐渐受到更广泛的认同。

从世界各国陶艺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当代陶艺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现象存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沿着传统的发展轨迹,以瓷区为中心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西方的艺术观念影响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陶艺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随着陶艺教育的进步,艺术院校培养了新生代的陶艺家,这样,陶艺的重心慢慢由瓷区转向当代艺术发达的地区,而瓷区依然沿袭传统的艺术形式,并续写着工艺美术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辉煌,当代陶艺显得很弱小。与国外发达的陶艺国家相比,中国的当代陶艺受到传统陶瓷艺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这是中国陶艺所特有的状况。

在中国,随着陶艺创作的繁荣,传统艺术资源逐渐受到创作者的关注,传统艺术语言融入了新的时代风貌。所以,传统语言转换既是中国陶艺的发展契机,也是对中国伟大艺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白明编:《世界陶艺家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

上一篇:论医学的人文精神范文 下一篇:网络媒体的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