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06

陶瓷艺术的历史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1

关键词:陶瓷文化 产业陶瓷 发展趋势 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品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珍贵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艺术品,见证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兴衰,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基本核心是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有具有文化内涵以及灵魂的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体现出中国陶瓷的精髓所在,才是一件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灵魂的艺术品,否则,就只能被称为普通器物,无法体现出陶瓷艺术品应有的气韵。

一、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陶瓷艺术品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时代下的陶瓷艺术品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从早期的雄浑、深厚或淡薄、清幽到中期的繁荣、精致或富贵、豪放再到晚清时代的极致优雅和精湛手工,都见证着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先人的聪明智慧并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历史的见证品,陶瓷不但融入到了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还被广泛的流传至今。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刮起了新一轮的艺术风向。因此,当代陶瓷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似乎走上了一条平庸化、刻板化、模式化的道路,完全没有了中国陶瓷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灵魂,无论是在设计造型上还是在艺术装饰上,都在逐渐的失去应有的灵气。因此,需要陶瓷设计人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民族特色进行融会贯通,设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的增加生活阅历,注重陶瓷设计每个细节上的的综合创新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陶瓷设计更加的人性化、生动化,从而能够引起人们观赏时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立足于文化、融合与文化,才能使陶瓷艺术品不但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能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观赏器物。从而为产业陶瓷提供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更加能够将代表中国文化特色、代表中国文化内在灵魂的艺术品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使中国陶瓷产业焕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产业陶瓷不断的持续发展,并且发展的更加壮大,就需要陶瓷产业人员牢牢抓住陶瓷发展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大力发展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同时结合时展的需求和审美,不断融合现代新型文化,从而创建产业陶瓷发展新道路。只有依靠民族文化,才能为中国产业陶瓷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中国陶瓷文化,才能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奠定稳固基础。因此,陶瓷设计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陶瓷文化发展的起点,并将现代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作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走向世界的连接点,才能够广泛的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

1、改变设计思维,引进新型观念

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无论在陶瓷的品种、制作工艺还是规格上,都是单一的,缺乏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材质的选择不合理,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单一陈旧,从而使中国陶瓷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的局面。为了推进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创新融入现代的陶瓷观念,打破传统陶瓷发展思维定势,从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出发,突出陶瓷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出属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富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使我国陶瓷产业走向精品陶瓷发展的道路。

2、融合现代陶艺,寻找市场突破

将传统的产业陶瓷与现代的陶瓷艺术进行融合,不但使陶瓷艺术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审美风尚的变化,还能将现代文化充分的融合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更加扩大了产业陶瓷的发展道路,为产业陶瓷的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在数量生产和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取得胜利,真正的陶瓷艺术优势是存在于陶瓷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上的,只有注重陶瓷艺术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生命力,才真正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因此,融合现代陶艺和传统陶瓷艺术,是打开市场突破口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个性化的产品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内涵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创造观念融合成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陶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需要进行创作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陶瓷产业长久以来必须重视的发展因素。只有将历史文化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结合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的陶瓷企业结构,才能够使陶瓷产业经久不衰,才能在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中,创造出符合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孔明.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 红河学院学报.

[2] 陶建.陶建紫砂壶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2(11)

[3] 韩复兴.论中国易经八卦与陶瓷调色之间的关系[J]. 佛山陶瓷. 2012(10)

[4] 方梦雪.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J]. 佛山陶瓷. 2012(10)

[5] 南方日报记者 贾抒 刘三琴.500年陶文化与未来城市后工业时代如何和谐相处?[N]. 南方日报. 2010-04-19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2

关键词:陶瓷雕塑;历史原因;现状;艺术修养;改变与创新

纵观历史,我国一直是雕塑艺术的大国。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文章针对陶瓷艺术的有关现状,对陶瓷雕塑艺术的设计与审美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雕塑定义

中国优秀的陶瓷雕塑历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早期人类历史是彩陶文明的开始,彩陶的艺术特征包括模仿与随意、夸张与变形,传达出自由的精神;第二,秦汉时期,从博大质朴到活泼生动,兵马俑的气势恢宏与高度写实再现无不体现了当时写实风格的社会地位;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冥器陶塑与青瓷,北朝陶俑的艺术风格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也打上了西方古希腊雕塑的写实烙印;第四,五代宋辽时期的瓷塑艺术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宋代达到写实瓷塑艺术的高峰。在历史发展中,古人把制作雕塑的人定义为匠人而非士大夫。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同时代的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写实反而是中国人的强项。在历史长河中,南北朝之后,特别是宋朝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将非文人画的写实观念贬为民间工匠的手艺,与上流士大夫阶层的艺术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秦兵马俑的写实表现观念是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笔者在山西调研时发现,北宋晋城皇帝庙“十二元辰真君”的写实效果着实让人惊叹,如此沉静的雕塑手法,在写实与写意中找到了平衡,手法绵韧、挥洒自如,随意之中将人体结构表现得惟妙惟肖,人物表情与身份紧密结合、结构精准。但该作者在北宋时期只能被贬称为匠人,这无疑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遗憾。

二、当今陶瓷雕塑的地位及影响因素

陶瓷雕塑工艺作为陶艺术中独特的种类,在时代的巨浪中起起伏伏。现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对当代陶瓷雕塑工艺影响颇深,这使得现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备了极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开放的多元化审美也使得雕塑语言打破了以往的创作理念,进而将古老的陶瓷艺术与现代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使陶瓷工艺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在2014年景德镇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秋拍上,近两百件陶瓷拍品中,雕塑陶瓷类作品却为数不多,其最高竞拍价格也远低于绘画陶瓷类作品最高竞拍价格。陶瓷雕塑艺术市场如此冷淡,足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陶瓷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至今尚未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它更多地被等同于工艺品而非艺术品。第二,陶瓷雕塑可以用模具制作,而模具的使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水线式的生产,可以大量翻制,而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这对收藏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第三,在如今的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艺人为求生存甚至发家致富,选择较快出效果的其他形式的陶瓷制作。

三、只有改变与创新,雕塑陶瓷艺术才有未来

第一,创作者的心态与修养的沉淀。陶瓷雕塑的创作质量与创作者的心态密切相关,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定位与要求的,直接决定作品层次。面对今天的社会,在陶瓷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时代的要求、创作者个性化的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合在一起,这是对陶瓷雕塑创作者自身修养的要求。第二,匠人精神与艺术积淀的融合。匠人精神第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第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第三,耐心,专注,坚持;第四,专业,敬业。在目前艺术界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很多作品正是缺少了艺术上的匠人精神。当今社会中,一些艺术家心浮气躁,忽略了作品的品质灵魂,更缺少专业精神。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一幅作品的人往往较少,一些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低产量”的作品上,而是进行流水线式的创作。当一些艺术家被冠以大师名号,藏家更多地从拍卖榜单上寻找名家的时候,匠人精神更显露其难得的一面,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第三,现代艺术观念在雕塑陶瓷艺术中的体现,决不能总是在表面形式上延续祖先老一套的东西,也不能仅仅是技法上的改良,而应该是让现代艺术观念深深扎根于雕塑陶瓷创作,无论在主题或形式上都要完全区别于古时候的雕塑艺术品,换言之,就是今天流行的一句话——深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2014年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2014年瓷器拍卖年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夏桂楣.艺术修养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3

我对陶艺情有独钟,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和翻阅大量资料过程中,发现在当今陶艺界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各持己见,各执一词。面对业内本人就萧条的陶艺批评,这种没有公认评判标准和无序的各抒己见的局面,对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我想就个人思考的几个问题,大胆提出,以期得到指正。

一、陶艺的概念问题

目前,人们(尤其是业内人士)对陶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一种观点认为,“陶艺”与“陶瓷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有人提出“生活陶艺”、“功能陶艺”、“观念陶艺”、“现代陶艺”、“欣赏性陶瓷工艺品”的说法,以便与“传统陶瓷”、“实用性陶瓷”相区别。概念上的歧义,不是简单的词义之争,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

1 陶艺和陶艺艺术是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压倒多数的看法,认为这是两个不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以为,从人们语言习惯角度来看,应该理直气壮地说,“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这不容置疑。如果说“陶艺”与“陶瓷艺术”两个名词的含义风牛马不相及,这就很难让大多数人接受,不然,“陶艺”这个词就无法理解了。难道说,“陶”不是指陶瓷,而专指“陶”?“艺”不是指“艺术”而又能作何理解呢?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两个词,而是应该如何把握“陶瓷艺术”,正是因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功能性陶瓷艺术中,又分裂和衍生出另一支欣赏性或叫观念性陶瓷艺术。

2、西方对观念陶艺的理解

西方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观念陶艺只是以陶泥作为它的物质载体,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即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但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陶瓷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

陶艺家白明这样表述“现代观念陶艺”的特点:“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念,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白明的这段话,几乎概括了现代观念陶瓷艺术的所有特征。

3、陶瓷艺术所指代的两方面含义

陶瓷艺术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而不在于必须把“陶艺”与“陶瓷艺术”看成两个大相径庭的词。

应该承认,传统的功能性陶瓷生产制作工艺,从粗俗、简单、质量低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改进,在构思、设计、美化、加工的一系列制备过程中,蕴涵着设计、制作者繁重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本身就是一项名副其实的艺术创作活动。所以,传统的功能陶瓷制备活动,理所当然地看成是“陶瓷艺术”。但是,这种陶瓷艺术,目的是满足人们对陶瓷制品的生活实际需要,也有人称其为实用性陶瓷,而观念性陶瓷艺术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欣赏需要,人们不是把那些具有独特外型的观念性陶瓷艺术品用于生产、生活,而纯粹是作为一种玩赏性的摆设,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希冀、纪念、寓示等等。例如,在2004年的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唐陶设计制作了一套巨大的、一人多高的茶壶、茶碗,安放在陶博会大门外供人欣赏。这套陶艺品,纯粹是观念性陶瓷艺术,决非是为了供人喝水的实用性陶瓷艺术品。但也不能说,能用来喝水的茶壶、茶碗就不是陶瓷艺术品,而专门用来观赏的制品才是陶艺品。它们同属于陶瓷艺术,只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已。

我认为,“陶瓷艺术”,简称就叫“陶艺”。确切分析判断,陶瓷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分化为两大类艺术,一类是适用于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实用性陶瓷制品,这类陶艺应该称为“实用性陶瓷艺术”,另一类是专门为了满足人们欣赏、寓示等精神需求的“观念性陶瓷艺术”。这是一个非常明了的概念认识。

关于陶瓷艺术的两方面含义,目前的提法很不一致,我觉得,将其划分为“功能性陶瓷艺术”和“观念性陶瓷艺术”比较合理。

二、中国观念陶艺发展历史的起始年代问题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陶瓷艺术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陶瓷艺术史上的辉煌。但现代陶艺却产生于西方,它是随着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形成。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中国现代艺术运动而产生了中国的现代陶艺。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与探索,中国的现代陶艺渐成体系,并在当代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是说,中国现代陶艺即观念性陶瓷艺术起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

如果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观念性陶艺的迅猛发展时期,无疑是对的,无可挑剔,但否认我国观念性陶瓷艺术的漫长发展历史,就多少有点忘本了。比如,我们如何看待秦代的陶制品“兵马俑”、唐代的“唐三彩”和三国西晋时期的“谷仓罐”?这三个时代的上述三种陶或瓷类器皿,可谓中国陶瓷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陶瓷品类,是陶瓷艺术的精品,那么,它们究竟属于功能性陶瓷艺术,还是观念性陶瓷艺术呢?

这些陶艺都是冥器,同属于陪葬品。“兵马俑”和真人一般大小,出土于秦陵。它们完全不同于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碗、盆、缸之类,严格地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功能,而仅仅是为了表达秦始皇死后的威严,为了寄托后世皇家的哀思,让先皇归天之后仍然有众兵马护卫,有奴可驱使,有马匹可坐骑。很显然,从观念性陶艺的本质意义上来分析,“兵马桶”完全属于观念性陶艺。

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竟成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唐三彩器也就随着当时的需要而出现,太多出自墓葬。盛唐时代,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

三国西晋时期出现了瓷质谷仓罐,它也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等。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秦汉之后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

诸如上述时代的这些陶瓷艺术品,我们没有理由说它 们属于功能陶瓷艺术,应该肯定,是属于观念性陶艺。这样看来,把中国观念性陶艺的出现时期向前推进到秦汉、西晋是有根据的,打破中国观念性陶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说法,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之所以称为“中国现代陶艺”,就是为了与古代观念性陶艺相区别。但是,这样说,又把话题带回到前面的概念之争了。所以,我认为,核心问题是必须首先把“陶瓷艺术”的概念界定准确,以求大家能容易找到共识。

三、对中国观念陶艺发展现实的褒贬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相对美国现代陶艺所取得的世界影响,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陶瓷艺术离不开传统实用性质的影响,淹没于“工艺美术”之中,过分重视“设计造型和装饰”。就是说,没有能够充分体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挖掘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充分体现制作者的个性表达,

我以为,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它的社会历史现状相适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决定社会文化和艺术。一定历史阶段的艺术游离于社会现状、社会背景,不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左右,是不可思议的。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真正开始进入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对艺术自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它既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又有反映现代视觉经验的表现,同时还具有现实的文化针对性与批判性。因此,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一样,在当代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随着日益发展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国观念陶艺接受西方影响。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不能要求中国观念陶艺的发展完全与西方同步。人们观念的更新也不可能完全与西方同步。正如温饱尚未解决的人们,决不可能去考虑怎样打领带和如何选择高跟鞋,吃低保的下岗职工也不会去关心小轿车的价值高低。人们只能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才有条件去追求美的表现。

其次,整个50年代至“”以前,无论是陶瓷生产还是工艺美术教育,都是在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它是中国的历史现实。一方面当年的中国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纯艺术、无实用的“功能陶艺”,中国当时的意识形态提倡的是一种近禁欲的朴素生活,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观念陶艺的发展进程。综观我国历史上陶瓷兴衰的事实,无不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联。

再次,功能性陶瓷制品的艺术化是普通百姓最能和最愿意接受的,中国老百姓最讲究实际,这同样是中国的社会现实。抛开这些现实,去追求西方的形式,去跟西方比美,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观念陶艺这种艺术形式,只是说中国观念陶艺的发展是正常的,是有成绩的,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是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无论是功能性陶瓷艺术,还是观念性陶瓷艺术,都需要大力发展,不必参照西方而贬低自己,不必气馁。

结束语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4

陶瓷雕塑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设计,而是运用陶瓷工艺技术,经过不断地加工创作将雕塑与陶瓷结合,从而塑造出更有艺术价值、更精美的陶瓷产品。陶瓷雕塑产品的价值功能在于,它可以在不同的场所摆放呈现,如博物馆、寺庙、家具城以及会客厅等的摆放陈列。通过环境的美化和人工布局的加工,可进一步优化陶瓷雕塑产品的陈列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同时,一些历史悠久的陶瓷雕塑产品的欣赏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还具有收藏价值。因此,陶瓷雕塑产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之外,还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方面的需求。陶瓷雕塑是陶瓷业中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陶瓷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隋朝时期就开始了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创作,创作的陶瓷雕塑产品外观精美、质地优良、风格多变。相较于其他陶瓷种类、特征而言,陶瓷雕塑产品更加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青睐。发展到清朝时期,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驰名海内外,享誉世界。直到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陶瓷雕塑产品依然盛名不衰,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传统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经历了百年的岁月,具有历史感。随着科技大发展和陶瓷雕塑工艺的进步,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也在不断转变。陶瓷雕塑工艺设计师们不再倾向于形式单一、固定的表现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雕塑设计信息交流传递的普及。创意性地表达陶瓷雕塑产品成为更多工艺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历久弥新。陶瓷雕塑的设计体现在陶瓷产品本身的艺术语言表达方面。陶瓷雕塑工艺设计师们通过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文字化、图形化和色彩化,从而不断地掌握陶瓷雕塑设计的原则。陶瓷雕塑设计的过程是遵循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创新过程。设计师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还要让广大消费者取得认可和认同。因此,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2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特点

陶瓷雕塑产品的创意越来越青睐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渗透,尤其是倾向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设计不仅注重陶瓷雕塑产品的特点表达,更是通过设计者情感的表现、设计信息的传递,从而增强陶瓷雕塑产品的视觉传达和视觉冲击。因此,陶瓷雕塑产品具有自身的设计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陶瓷雕塑产品审美自由多样

我国瓷器雕塑艺术品主体、客体的审美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关于陶瓷雕塑在新产品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自由首先体现在客体上。时展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提升,陶瓷雕塑产品也以审美客体的身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就陶瓷雕塑产品自身而言,陶瓷雕塑产品的制作原材料、创作过程、制作工艺技术、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都充满了自由多变性。同时,陶瓷雕塑设计师的创作过程具有偶然性和多变性,创作方法和设计理念是随着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不断地修改变化。正是由于这一偶然多变性,陶瓷雕塑产品的“新奇”便抓住了广大审美主体的心。其次,陶瓷雕塑产品的审美主体自由多样。陶瓷雕塑产品的审美客体自由多变,其审美主体也是自由多样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精神需求的提高,就陶瓷雕塑产品的欣赏主体来说,其自由多样的发展是随着审美客体的自由多变发展的。对于陶瓷雕塑产品而言,其功能价值在于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并取得审美主体消费群的认同和认可。不仅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有所改变。就审美主体消费群自身来说,随着年纪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以及心态的变化,其审美需求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要求的自由多样变化,因此,在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创作新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

2.2陶瓷雕塑产品创新多变

对陶瓷雕塑新产品的创作而言,只有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发展。世间百态,瞬息万变,陶瓷雕塑产品作为一种审美客体,也需要根据审美主体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不断创新。陶瓷雕塑产品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从隋代开始,经历唐、宋、明、清、民国一直到今天,陶瓷雕塑产品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正是在每个时期,陶瓷雕塑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而创新,所以陶瓷雕塑产品才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创新,陶瓷雕塑产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创新不断地推动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使其有经久不衰的鲜活的生命力。

2.3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目的明确

在艺术家创作陶瓷雕塑产品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将设计原理、创作灵感、设计原则和方法融入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去,制作出精美的、有价值的新产品。正是艺术家们在新产品创作之前,便有了明确的目的,才有新产品不断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对于陶瓷雕塑来说,不仅要取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还要明确陶瓷雕塑产品的商业经济价值以及生活使用价值,从而服务于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物质需求。所以在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带着这些目的性,将创新融入陶瓷雕塑新产品的创作中。陶瓷雕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3探析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飞速前进,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兼具多重性,从而实现产品的多功能价值。

3.1对陶瓷雕塑产品的艺术价值要求

在陶瓷雕塑产品的艺术价值上,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秦代的兵马俑,唐三彩,融入书法、绘画的宋瓷。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价值追求上迈上了一个新时代,主要表现为瓷质光洁、造型优美、风格多样。明清两代的产品则主要表现为雄健、豪放、凝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丰富,陶瓷雕塑中融入的文化艺术价值更加丰富多样。

3.2对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要求

陶瓷雕塑产品具有双重的生命力。陶瓷雕塑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欣赏艺术品的同时,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中,要讲求实用结合,增加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在陶瓷雕塑设计中融入民族情结和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但要让国人感到产品的唯美实用,还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使得陶瓷雕塑产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建立健全陶瓷雕塑产品的市场销售体系,拓宽海外销售路线,增加陶瓷雕塑产品的流通渠道,从而实现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的国际化。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5

关键词:陶瓷乐器;陶埙;音乐

陶瓷乐器以特殊的材质和独到的工艺制作而成,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质地清纯,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的。陶瓷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在我国古代陶瓷史和音乐史上,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然在陶瓷艺术领域和音乐领域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景德镇的“十七女子瓷乐坊”,是目前世界上一支独一无二的演奏陶瓷乐器的艺术团体,她们将现代制瓷工艺与音乐完美结合,使古老的陶瓷艺术在21世纪仍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陶瓷乐器概说

陶瓷,在英语中被译作china,和中国同为一个单词。言外之意,陶瓷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一样悠久、一样源远流长;陶瓷,又被称作“火与泥土的艺术”,这暗示了它的神秘、它的质朴、它的刚烈。

陶瓷乐器是许多青铜乐器、丝竹乐器的前身。有研究资料表明,陶瓷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据现有的文字考证,最晚到春秋时代陶瓷乐器已广为流行。如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诗•陈风•宛丘》)这里的“缶”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陶瓷乐器。其后的《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一作‘覆’)盆而歌。”庄子所“鼓”的“盆”也是一种陶瓷乐器,就字面分析,“缶”的口小而“盆”的口大。再后来,这方面的例证就更多了,如《史记》卷八十一载:“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瓦秦王,以相娱乐。,.…一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瓿。”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的故事。

从上面古文中可发现以下信息:其一,陶瓷乐器已经有了非常久远的历史;其二,陶瓷乐器在其开始阶段,主要已打击乐器为主;其三,陶瓷乐器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它与“瑟”同样重要、同样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制陶业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陶瓷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陶瓷与音乐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陶瓷乐器发展到今天,制作更加精美、技术含量更高、品种也更加齐全。就其质地而言,分为陶、瓷两大类;就其演奏方式而言,又可分为打击、吹奏、弹拨三大类。其中打击类陶瓷乐器有瓷瓯、瓷铃、瓷鼓、瓷磬等,吹奏类陶瓷乐器有陶埙、瓷笛、瓷箫、瓷唢呐等,弹拨类陶瓷乐器有瓷琵琶、瓷扬琴、瓷二胡等。这些陶瓷乐器有的是原始陶器演变而来,仍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如瓷鼓;有的是对青铜乐器的成功借鉴,如瓷磬、瓷管钟;还有的是模仿丝竹乐器制成,如瓷笛、瓷箫、瓷二胡。

但无论是原始陶器的演变,还是对其他材质乐(的模仿和借鉴,陶瓷乐器始终都保持着独特的风格 显的序列性。和魅力。它们来自大地母亲的怀抱,都经过了水与火的洗礼,在它们身上质朴中透着灵性、简洁中彰显高贵,这些陶瓷乐器具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共性,同时又具有音质音色清澈透明、音域音量适中有度之特点——或清脆、或浑厚、或悠扬、或激越,美仑美奂。于是,陶瓷乐器便有了“瓷苑奇葩,乐坛独秀”的美誉。

二、我国古代陶瓷乐器发展的主要脉络

1.远古乐器的产生和陶瓷乐器的起源

乐器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当今史学界、艺术界所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围绕乐器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有许多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如“女娲作箫”、“伏羲作琴”、“庖栈氏作瑟”、“佳作锺”、“伶偷入昆伦山采竹为笛”、“黄帝命伶偷铸十二钟”、“黄帝毅夔以其皮为鼓”等。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6

【关键词】陶瓷文化传播;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32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口头传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化(口技等),形体文化(服饰等),以口头艺术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等),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木偶戏等)以及当下的造型艺术(民间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等)。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精湛的传统制瓷工艺,底蕴深厚的具有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充分展现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是景德镇年余年辉煌陶瓷史为我国留下的宝贵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全力以赴,促进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实现千年古镇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旅游价值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地区传统文化,在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朝代更替,岁月沧桑,保存和流传下来,能够反映景德镇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的变迁,这些都是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传播价值与旅游价值。

(一)审美价值

景德镇地处江西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且景德镇陶瓷特色鲜明,举世闻名,这都是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景德镇的特色工艺品陶瓷,陶瓷传统技艺表演,陶乐表演都是景德镇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能够充分展示景德镇的生活面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二)历史价值

景德镇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千年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例如景德镇特殊的民俗——“留人茶”景德镇自古以一瓷二茶闻名,在长期形成的瓷业习俗中,瓷与茶也紧密联系一起。旧时,景德镇制瓷做坯分圆器和琢器。圆器是指瓷器器型为圆形的,如盘、碗、杯、碟等;琢器是指不能完全依靠陶车制成的瓷器,如瓶、缸、钵、盆、汤匙、镶器等。琢器坯房工人生活最苦,工作得不到保障。老板也想出一套决定第二年工人的办法:每年年底(即农历十二月间),老板要请留下的工人去喝茶,没被请去喝茶的工人,就意味着第二年被辞退失业,所以,后来就把老板年底请去喝茶的茶叫做“留人茶”。这些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可以帮助旅游者动态的了解景德镇历史。

(三)文化价值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千年来景德镇流产下来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装饰文化,工艺文化和与陶瓷行业相关的民俗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充分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文化特质,崇尚“真,善,美”。历史上景德镇的许多陶瓷作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亲亲人际关系,重视人格情操等传统中国美德。因此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从而达到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扩大文化视野的良好效果。

(四)经济价值

发展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提高景德镇的知名度,扩大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刺激景德镇陶瓷产品出口,促进景德镇经济增长。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民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其多样性正是民族性带来的。历史的悠久性、体系的完整性、文化的渗透性、特征的鲜明性、内涵的进步性使中国尤其是景德镇瓷业习俗在世界行业习俗中占有极高的价值地位。

三、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一)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各种能够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原材料都被称为旅游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些原材料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有形的物质文化以及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无形旅游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我们才能保证景德镇瓷器在全国瓷器中的翘楚地位,以及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形象。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长江河畔,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的发展历程。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千年来窑火不断,其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因此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以传承陶瓷文化,振兴陶瓷行业为目标,依托浓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繁荣陶瓷艺术,打造国家陶瓷科技城,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陶瓷工业园,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等一大批平台,只为促进陶瓷文化传播,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士来到这个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的世界陶瓷圣地,打造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品牌。

(二)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

开发旅游资源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将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发挥到极致。景德镇经过千年历史洗礼,留下众多与陶瓷文化相关的旅游胜地,例如:(1)位于景德镇市区45公里处的高岭山,传说古时候村里一位贫苦农民在大雪中救助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老人的指点下他找到面粉样的泥土,生产出白玉般的瓷器,这种瓷原材料被国际命名为高岭土。(2)浮梁县瑶里是古代制瓷中心,是陶瓷文明的源头,处处可见古祠堂,古庭院,古官宅,古雕刻,古衙镇,充满了陶瓷文化的印记。(3)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建有六组古作坊,一座古窑房,一座庭院式画坊,在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制瓷全过程,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拉坯,修坯,绘画。(4)浮梁古县衙,有1380多年历史,重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以上这些都是景德镇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胜地,汇聚了陶瓷实物,陶瓷传统文化和传统陶瓷技艺等旅游资源,是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及旅游开发的重要优势。通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带动景德镇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当地社区带来收益。这些收益会让当地民众自发地保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的传承,这样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及旅游开发策略

1. 体现文化真实性。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播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民众的生活舞台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地民众已经受到新理念,新思想的影响,要想完全真实地展现千年以前的文化实是非常困难。因此景德镇在传播陶瓷文化时应当尽量还原最真实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以正宗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和民俗作为体验旅游的重点,吸引中外游客来体会这种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陶瓷文化旅游,强调参与,注重游客心理,极大程度满足有个的精神需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2. 注重文化保护性。通常来说,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将其与主流文化间隔开来,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在经过开发与宣传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景德镇,伴随而来的是主流思想和文化在空间上的传递,因此当地民众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文化的影响。为了较少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也让游客能在短时间内较为全面的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我市建立了多家陶瓷博物馆,对游客进行陶瓷文化教育,陶瓷文化传播,陶瓷历史文化与艺术熏陶,成为了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时对于这种穿行了千余年时间的手工技艺,景德镇一直致力于保护这些手工制瓷艺人及由这些艺人代代相传的制瓷工艺和传统制瓷设施,保护景德镇瓷都的“气息”和“味道”,让游客从温润的瓷土,充满油脂的松柴,永不停息的昌江中感受陶工们积淀的千年制瓷文明。

四、结语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景德镇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我们可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同时给予其有效保护,从而实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英语是沟通的桥梁,通过不懈的英语旅游软环境建设,才能使景德镇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名城。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习俗[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2] 黄亚林.景德镇的古文化遗迹[J].中国名城,1996(2).

[3] 詹嘉.陶瓷之路—景德镇旅游业的血脉[J].决策参考, 2002.

作者简介:邬玲琳(1981- ),女,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7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China)的代名词。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

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绘有精美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陶瓷历史渊源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和其他种种条件的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传统陶艺的发展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使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和沉静的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

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己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现代陶艺的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

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陶瓷艺术的历史篇8

关键词:陶瓷雕塑产品;产品设计;发展概况;设计特点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工艺和艺术形式,既有需要严格遵循制作程序的科学性,又有体现时代风貌和创作者强烈个人风格和意志的艺术性,还有消费多元化趋势下的商品性。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既要注重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又要在设计概念中融入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传承延续性,用丰富的设计语言体现产品价值,烧制出极具艺术生命的陶瓷雕塑作品,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产业的发展。

1 掌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概况

陶瓷雕塑是将陶瓷和雕塑有机结合,通过艺术设计、创作和加工而塑造出来的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瓷产品,这些陶瓷产品可摆放于园林、寺庙、博物馆而具有欣赏价值,也可因其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收藏价值。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可追溯至隋唐时期,自那时起极具智慧的工匠即可创作出风格多变、质地良好、外观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随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历史的洗礼,我国陶瓷雕塑产品至明清时期已享誉世界。当代陶瓷雕塑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现代设计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设计者用更加多样、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更具创意的表达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满足客户设计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陶瓷雕塑产品。

2 了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

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大部分倾向于在设计概念中渗透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会强调个人意愿和风格的表达,通过产品O计,传递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和信息,营造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使消费者或观赏者体会到陶瓷雕塑产品的概念和内涵。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具有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的设计目的十分明确

在进行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创作之前,设计者已对设计风格、需求阶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以设计目的为中心,将个人创作灵感、设计原则原理、表现形式和设计方法融入设计中,从而创作出满足客户设计需求和市场消费需求,体现产品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设计作品,使消费者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推进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

2.2 陶瓷雕塑产品审美需求多样化

首先,就陶瓷雕塑产品本身而言,因其创作原材料、设计原则方法、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等均充满多变性,使陶瓷雕塑产品作为审美客体就极具多样性。其次,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灵感也充满了偶然性,这就使得设计概念和创作方法具有不确定性,所有这些偶然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得陶瓷雕塑设计产品呈现于审美主体面前时,设计产品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此外,时代的发展进步推动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提高,不同时代背景和流行趋势下人们对同一设计风格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也就是所谓的审美主体的自由多变性。陶瓷雕塑产品作为审美客体需要获得主体的认可并服务于主体。消费者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需求会随着阅历的积累、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需要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审美需求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以创作出更加迎合消费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陶瓷雕塑产品。

2.3 陶瓷雕塑产品创新多变

陶瓷雕塑产品自被创作出来就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和当代,涌现出大量风格鲜明的产品。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发展使得大众审美观念变化更新,正是由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能够及时适应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审美需求,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满足消费者的多重审美需求,才能够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中不被淘汰而获得长足发展。

3 把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在向更高水平迈进,自然也就对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进行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时必须兼顾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实现设计产品功能多样性。纵观不同历史时期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特点,其中既有以结合书法、绘画而丰富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又有或豪放或婉约的创作形式,造型优美、风格多变。当代设计者可以在借鉴前辈创作经验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不断实现更高的艺术追求。陶瓷雕塑产品在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求,并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使陶瓷雕塑产品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生命力。

4 着眼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谋求发展

对于当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工作者来说,在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碰撞中探寻一条适应时代潮流、兼顾民族性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道路是推进陶瓷雕塑设计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推进,陶瓷雕塑已从传统的精英艺术转变为如今的大众艺术,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也逐步回归主流和多元化,以传统作为基础,复苏手绘艺术、融入民族题材不断进行创新,使陶瓷雕塑产品顺应时展趋势和主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碰撞中实现自身的飞跃发展。

4.2 在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融合中谋求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碰撞交流、相互借鉴渗透,涌现出大量新颖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理念和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在陶瓷雕塑设计中融入现代绘画造型手段和绘画技法,再对传统壁画的表现形式加以借鉴,使创作出来的产品具有全新的形式美感和视觉体验,并试图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深入发掘陶瓷雕塑的应用前景,深化陶瓷雕塑的开发应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需汲取传统技法的精髓,又顺应时展要求,力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的碰撞融合中得到长足发展。

5 结语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需要设计者在深刻理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历史发展概况的前提下,时刻掌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传统或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设计出,兼顾产品多重性价值的实现,既体现陶瓷雕塑产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又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的高价值产品。中国作为陶瓷大国,其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创作形式丰富多样,艺术价值用“深厚”二字不足以表达,足以引领世界陶瓷雕刻设计潮流,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家更是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陶瓷雕塑艺术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所在。作为陶瓷雕刻产品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应对中国传统与现代陶瓷雕刻理念和精神有所感悟和升华,顺应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推动陶瓷雕刻产品设计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创作出质地更加精良、独具匠心、形神兼具、艺术与实用兼备的陶瓷雕刻产品,始终引领世界陶瓷雕刻产品设计潮流,为陶瓷雕刻艺术创造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光涌.浅谈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86.

[2] 林建平.浅谈陶瓷雕塑的形与神[J].艺术科技,2014(10):82.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范文 下一篇:机械电子工程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