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范文

时间:2023-11-26 06:00:09

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篇1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大量陶瓷的经典作品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同时展现了历代制陶者的智慧与技艺,不同的陶瓷工艺和装饰方法,都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社会的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特征。当今在满足人们对艺术美化生活的需求,在陶瓷的工艺和装饰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这无疑是当今陶瓷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曾长期影响着各国陶瓷的发展。但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和西学东渐,西方制作陶瓷的工艺与装饰方法不断的流入我国,处在这样一个东方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创作元素和更加广阔的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开辟出一条中西合并古今结合的当代陶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透雕是我国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无论是建筑上还是器物上都被广泛运用,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虽然在陶瓷领域也被运用,但并没有像其它陶瓷装饰方法那样被广泛运用。由于透雕工艺操作比较复杂,很难大规模的复制生产,高成本影响着被广泛运用于陶瓷工艺品中。透雕这一装饰特点在于极大限度的展示作品的空间感与层次感,艺术特征及其符合现代人的空间感观,在陶瓷工艺品中应用十分鲜明地增加了陶瓷作品的视觉效果,如果与不加透雕装饰的陶瓷作品相比,明显的增加了审美特色。就透雕陶瓷工艺品而言,它以透雕技术为陶瓷制品进一步塑造了一种“虚空”的形象,与实的形象形成对比,进而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种虚实对比与衬托的关系,既丰富了陶瓷制品的造型形象,又能给人们的视觉审美造成一种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能体现出空间视野的愈加广阔,如若将透雕工艺在陶瓷产品中应用,势必会有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透雕陶瓷娃娃”制作工艺与传统的注浆工艺大致相同,只不过添加了透雕工艺的流程,因此投产简单易行,制作精良的陶瓷模具的采用,使得透雕这一古老的陶瓷装饰方法在陶瓷制品上的规整度得到较大的提高,更使得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陶瓷制品使其更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

“透雕陶瓷娃娃”的制作流程:陶瓷原料石膏模具注浆成型雕刻(透雕)素烧施釉烧成

在整个流程当中透雕这一阶段也是制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下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纹样的设计原则

陶瓷坯体上的纹样必须要符合窑炉烧制特点,不能开裂或变形,所以纹样线条与坯体边框的位置分布要合理,连接点在坯体上的分布要均匀,在刻坯、烧成时为防止各部分收缩比不一致,有时要利用线条进行合理的艺术连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2.工具的选用

刻刀必备工具要选用刚性好、弹性好的刀片,刀刃要锋利,否则会使切割面不够平整影响产品效果。模板的选用,一般为大批量生产不会选用传统的方式在坯体上画好再刻,而是采用塑料板或硬纸板制成的刻坯模板,刻坯时只要将模板贴在坯体上,用刻刀按模板纹样直接雕刻即可。这样可达到批量复制生产和快速变换纹样的目的。

3.坯体干湿度的控制

坯体过干或坯体过湿都不易雕刻,过湿容易变形,过干容易碎裂。所以在坯体出模后,要放在室温30度的室内放置大约15分钟,使水分自然蒸发到适宜雕刻程度,再将塑料带罩在坯体上,刻制时边揭袋边刻,这样一来坯体中保持刻制的最佳状态。在坯体通体刻制完成后不能将雕刻处泥块立即去掉,应将刻完的坯体放置10分钟后再将多余的泥块除掉。否则将容易造成变形或碎裂。

素烧

一般陶瓷制品不存在素烧这一环节,之所以采用素烧是因为透雕陶瓷制品存在一些点线的连接,连接处比较脆弱,直接上釉将会导致坯体损坏,所以,我们选用先素烧后釉烧的工艺来完成。先素烧可以提高坯体施釉时的强度,同时素烧后的坯体如有缺陷将全部显露出来,我们可以针对进行处理。

施釉

施釉前要仔细检查坯体是否损坏,表面是否清洁,在施釉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坯体的转弯拐角处补水,以防止釉层堆积过厚或产生滚釉缺陷。施釉采用浸釉的方式,此时要充分的考虑制品的吸水性,施釉时素胎要保持干燥均匀,调整好釉的比重和施釉速度。

结语

透雕陶瓷工艺品的制作工艺简单易行,它在成型方面也比较简单。透雕工艺在陶瓷工艺品中的应用为陶瓷制品创造了“虚化”的空间形象。与实的形象形成对比,进而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种虚实对比与衬托的关系,既丰富了陶瓷制品的造型形象,又能给人们的视觉审美造成一种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能体现出空间视野的愈加广阔,如若将透雕工艺在陶瓷产品中应用,势必会有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陶瓷工艺篇2

珐琅彩源自于铜胎珐琅,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两朝。珐琅彩瓷先在景德镇烧好精细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由御用画师彩绘并烧制而成。康熙对法国的画珐琅技艺非常赏识,曾邀请法国艺人进入珐琅作供御。所用彩料,雍正六年以前用进口彩料。《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日……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以上共九样。新炼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白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绿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炼珐琅彩料有专职工匠,造办处档案提到的有“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等人。

珐琅彩的颜料在化学组成方面有如下特点:

1.它含有大量硼,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无论五彩或者粉彩,都不含硼。

2.珐琅彩中含有砷,而在中国传统彩料中,除粉彩含砷外,五彩都不含砷。

3.珐琅彩中黄彩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粉彩中的黄彩也用氧化锑为着色剂,而五彩中的黄色则以氧化铁为着色剂。

4.珐琅彩中的胭脂红是用胶体金着色的金红,这种颜色在康熙以前的任何彩瓷中都没见过。

5.珐琅彩料的熔融温度是所有釉料中最低的,通常只需在500℃~600℃之间。

6.由于烤烧温度较低,珐琅彩的金属氧化着色剂的呈色效果就相应稳定。除红色不可和它色系相混合外,任何色料相互间都可以自由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在绘制上的便利。

7.珐琅色的抗张强度很好,加上色彩浓艳,不需涂得太厚,也就没有釉面开裂的冰纹现象。

以上分析证明了珐琅彩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而是从国外引进的。珐琅彩对康熙以后粉彩的衍生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说到康熙五彩,就不能不提到大明五彩。大明五彩是明代成化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翠绿和赭色综合装饰的瓷器,旨在打破青花单一色彩的瓷绘格局。《博物要览》、《敝帚轩剩语》、《长物志》均说其因“青花间装五色”而得名,其中尤数成化窑烧制的最为精致,史有“成窑五彩”之誉。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成化五彩团莲纹罐,盖是雍正年间后配的。《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圆明园来贴,太监刘希文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来”。由此可见,产于明代的五彩瓷也是酷爱汉文化艺术的雍正帝的珍爱。康熙年间,御窑厂在复制大明五彩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尤其是俗称“古翠”的蓝彩在烧成后的呈色效果,其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从此,古翠取代了青花,开创了纯釉上彩绘的艺术领域,形成了“康熙五彩”的主导地位。

康熙五彩的彩料属于低温釉料,烤烧温度较之粉彩为高,故后人称前者为“硬彩”,后者为“软彩”。“硬彩”之硬,在于着色元素及着色机理。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物化测定分析,五彩中的红彩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黄彩也是氧化铁,绿彩系铜绿铅釉,蓝彩属钴蓝铅釉,黑彩为铁、锰、钴和铜,即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而成的。由此所见,明清时代的五彩和粉彩大部分都是在古代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两者在化学组成上的最大差别是低温色釉都属PbO-SiO2二元系统,而釉上彩则大部分为PbO-SiO2-K2O三元系统,在着色机理方面,绿釉和绿彩都是Cu++离子着色,黄釉和黄彩都属Fe+++离子着色,矾红和金红分别为Fe2O3和金的悬浮体着色,蓝釉和蓝彩都属(CoO4)2-离子着色。所以,五彩的炉温高达800℃左右,具有鲜明透彻、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的特点。《饮流斋说瓷》评价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有必要说明的是,康熙五彩曾兴盛一时,但随着雍正粉彩的崛起,遂遭冷落。直到清末民初时,古玩收藏界刮起一股“康熙五彩”热才渐有复苏,景德镇依照视前朝为古时的传统,把康熙五彩俗称“古彩”,也就是说,在景德镇,康熙五彩就是古彩,以区别于大明五彩。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由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首绘。起源是“试炼”珐琅彩料,因为采用手工乳碾的制作方式,彩料中颗粒较大,故先在大花头上试彩,发现不仅同样可做出非常细腻的色阶变化,写实能力强,而且还由于颗粒作用形成了立体感,别具风味,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值得一提的是,初创的粉彩是在五彩瓷器的局部纹饰上试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粉彩蝶盘,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底款,花朵用胭脂红,光泽较足,白花朵和枝干有粉感,但淡绿及翠绿仍采用五彩的平涂法。

御窑厂在“试炼”含铅的玻璃质彩料中,从珐琅彩中引进了“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铅)、SiO2(氧化硅)和As2O3(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溶剂,而氧化砷可以起到乳浊剂的作用。这种玻璃白由于砷的乳化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觉,是粉彩工艺中最关键的材质因素。经现代陶瓷学者研究,玻璃白在粉彩瓷器上有以下用法:

1.涂粉为地。即在瓷器待彩绘的部位先用玻璃白打底,干了之后才施彩,较稀释的彩料借助玻璃白地的不透明效果,可敷染出浅淡而又不透明的色调。又因为采用中国绘画中的渲染技法或没骨画法进行洗染、涂染,也就有效地在同一片色块中控制了彩料的稀稠度而得到不同的深浅色相变化,从而表现出立体感,达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艺术形态,大大超出了五彩瓷器只用单线平涂的表现力,又区别于珐琅色块的厚重浓艳。

2.用玻璃白掺入彩料中将其“粉化”,粉化的彩料可以表现出各种浓淡、强弱的色彩色相,色阶增多进而丰富了纹饰的表现力。如使粉色(浅红)呈粉红,绿色呈淡绿,黄色呈鹅黄等。

3.在彩绘纹饰上另涂一层玻璃白,经700℃~750℃左右的炉温烤烧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与釉面密结,呈色晶莹,可增加器物的美感。

4.玻璃白还可以单独作彩料使用,如用于描绘雪景或其它需用白色表现的内容。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有白色,而五彩则无。

粉彩所用的彩料种类比五彩多,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在康熙的珐琅彩只是偶尔见到,但在雍正粉彩中则大量使用。这种红的色调也有多种,淡的如蔷薇,深的如胭脂。五彩所用的深浅不同的绿色有五六种,而粉彩则多达十多种。黄彩也用锑黄,锑黄含有一定量的起稳定作用的氧化锡。五彩的黄彩没有锑黄,而粉彩中引用锑黄显然也是受了珐琅彩的影响。故《南窑笔记》在叙述雍正粉彩时说:“增入洋色,尤为鲜艳”。

由于珐琅彩原属清宫秘藏,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品种少而产量稀,质地精,传世品一般人很难见到。粉彩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景德镇官窑、民窑同时大量生产,品种多产量大,官窑器精致,民窑器较粗犷,传世品观者众多。这两种彩瓷色感明艳,艺术性强,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二者的彩料的化学元素组成中都含有“砷”,在彩烧工艺方面又同属釉上彩,加上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珐琅彩实物,因而容易将珐琅彩与粉彩混淆,甚至误以为民国粉彩为珐琅彩。其实,粉彩的产生固然受珐琅彩影响较多,但二者之间有实质性的区别:

1.珐琅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质为铅、硼、玻璃料;而粉彩原料不含硼,甚至是含氧化钾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2.珐琅彩色凝厚、鲜艳、油亮,有油画效果;而粉彩淡雅、柔润、光洁,色阶变化丰富,大多采用中国画装饰技法和风格。

3.珐琅彩胎瓷轻薄,粉彩胎瓷较厚重。但粉彩胎瓷比珐琅彩的白和细密,尤其是景德镇窑烧的精品。

由此可见,康熙五彩、珐琅彩对粉彩的产生有着非常紧密而深远的亲缘关系。工艺以材质为重,材质为其本质特征,所以,要识别和鉴证任何工艺品类,必须从材质入手,从材质上分析,才能辨其态、识其质、中其的。

摘要:粉彩的产生缘于康熙五彩、珐琅彩的影响。工艺以材质为主,材质为本物特征。要识别和鉴证任何工艺品类,必须从工艺材质入手,从材质根本的工艺基础上分析,才能辨其态、识其质、中其的。

陶瓷工艺篇3

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能在宣纸上用陶瓷材料创作艺术品,然后经过加工最终使其能够变成光彩夺目的陶瓷艺术品!这一近似神话的构想,已经在江西省宜春市美协主席杨曙光研究员不断的努力下,研制成功而得以实现。水墨陶瓷书画工艺是一种全新的陶瓷绘画技法,不需要直接面对陶瓷,甚至完全可以抛弃画瓷的概念,只需要用与普通水彩和墨汁性能基本相同的颜料,在经过化学处理的宣纸上作画、题书、扣印,再通过特殊手段将原作高温烧到陶瓷上,就可以变成一幅永久保存的陶瓷书画原作,且一幅纸面作品只能烧制出一幅陶瓷作品便“香消玉陨”,绝不会出现赝品或复制作品。

水墨陶瓷书画除忠实再现了宣纸水墨画的特色外,还具有陶瓷材质的光洁、明亮、艳丽和耐磨性等优点。因此,此工艺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许多陶瓷专家和知名画家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陶瓷绘画的一次革命性创造,也为中国水墨画革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还欣然题写“陶瓷三绝,书画奇观”的赞词;人民大会堂、外交部等部门还收藏了杨曙光捐赠的水墨陶瓷画;不少书画家在尝试过这一画法以后,都感到在专用宣纸上画瓷器得心应手,陶瓷颜料吸附在纸质纤维中,可以层层加色,反复渲染,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层次,枯与润、浓与淡、粗犷与细腻、柔和与刚劲等笔墨情趣,均可在同一位置上重叠出现;画家们平时使用的金石印章,也可用特制的陶瓷颜料,直接压盖在宣纸画上,刀痕印纹丝毫不变地再现在瓷面上,从而对名家作品起到了防伪作用。这些效果,都是直接在陶瓷上作画所无法达到的;其质地和色彩的耐久性、强度、亮度等,又是宣纸水墨书画所无法比拟的。

在当前的收藏热潮中,名人书画和名品陶瓷皆处于热销之中,价位节节飚升,但同时赝品也铺天盖地,令收藏者防不胜防。名人水墨字画与陶瓷的珠联璧合,给收藏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由于技术的垄断和信誉的确立,也会令书画制假者有所收敛,对于提高收藏质量,净化收藏市场,其前途是无量的。

链接:

近几年陶瓷新工艺一览

雕瓷:雕瓷工艺本不应当算作是陶瓷艺术品中的新工艺,但近几年景德镇及德化雕瓷的作品日益形象化,接近于真实实物。

像生瓷:此工艺早在雍正即有,但更具形象性的陶瓷艺术品在近几年又有所发展,所刻、雕、捏、塑作品更为真实。

釉彩瓷:近几年釉彩瓷受到世人的喜爱,人为的釉彩装饰更为大气,更为艳丽、更能吸引欣赏者的眼球。

浮雕与釉彩结合瓷:以景德镇黄秀乾先生的浮雕与釉彩结合瓷为代表,其立体感极强,色彩亦更为丰富。

釉下彩瓷:从民国时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开始,釉下五彩受到人们喜爱,近几年釉下彩的色调增多,几乎自然界的色调全都可以做到。

陶瓷工艺篇4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 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8-02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中,《陶瓷工艺学》都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因为这门课程内容涵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方面的制备工艺及原理,涉及陶瓷生产的全过程。《陶瓷工艺学》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是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获得更深层次的陶瓷材料相关知识的能力,即通过广泛阅读等自学方式,不断地扩展陶瓷材料相关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的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陶瓷材料研究生产应用开发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最新的陶瓷知识、工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领域及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素质培养方面,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陶瓷制备的工作原理、陶瓷的应用技术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启发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陶瓷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观念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材料和技术不断发展、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素质到教学观念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包括教学内容不断修订、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1 整合和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教材选择上,根据材料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全国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协调发展。选用轻工业出版社马铁成主编的《陶瓷工艺学》,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指定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张锐编著的《陶瓷工艺学》。根据课程的需要,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自编讲义和习题集,使得学生能够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都有参考资料。教学内容方面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陶瓷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重视启发式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启发推理,精讲细讲,多加练习,答疑讨论,总结提高。在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加强学生参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陶瓷工艺学》相关的内容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和记忆,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绪论中讲授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品哪些分别属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材料导热、导电、延展性能好但是易于腐蚀、比重大,有机材料质量轻但是易于老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但是韧性差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性能的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灵活、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课堂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多媒体授课属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等等。[2]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宜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上只写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工艺流程图等标题,而具体的推导过程或中间环节则采用教师启发式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例如粘土的加热变化,如果直接将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用多媒体的形式放映出来,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在老师启发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看到一个个不同的方程式,单凭记忆理解不深刻。而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差热-热重曲线,并根据曲线讲解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吸热、放热过程和失重情况,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一起往下思考,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和结果印象更深刻,而且对问题理解也更透彻。

4 教学与陶瓷实物展示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课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涵盖面比较广,教师一般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但由于教师授课方法不当,授课速度快,课堂信息量大等原因,常常会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概念不清、理解不深、掌握不够、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陶瓷实物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展示陶瓷实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具体性、形象性、立体性和感染性的特点。[3]例如在讲授釉的分类过程中,通过展示常见透明釉、乳浊釉、结晶釉、高温颜色釉的陶瓷实物,能全面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以听为主”的方式,是课堂上用来讲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陶瓷实物展示是一种动态感悟过程中的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从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从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从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

5 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还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该课程主要的实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成型方法和成型缺陷分析、施釉方法和釉料样品的制作、烧成方法和烧成缺陷的分析等。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进行实践训练环节的训练。例如通过采用注浆成型、可塑成型和压制成型三种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陶瓷制品的制作,可以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不同成型方法、感受到哪种成型方法可以制备复杂的陶瓷样品以及哪种成型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强度比较高,同时能观察到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并进行分析,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于科研中,而在科研中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知识,使学生不仅熟悉了传统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而且对科研中的特种陶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授烧成方法时可以先讲授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所采用的传统氧化烧结和还原烧结方法,再讲授科研种陶瓷烧成所采用的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气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烧结方法,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密度、强度、物相、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烧结方法各自的特点,了解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的区别,进而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

7 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

为了弥补《陶瓷工艺学》教课书中理论知识滞后、无法实时更新的弊端,满足学生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知识的需要,可以通过聘请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专家、销售主管、人事部经理等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介绍目前国内外陶瓷原料、工艺、开发、设计、销售的前沿动态方向,以及陶瓷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引入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识点,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陶瓷最新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从而使《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具有时效性并服务于本地区区域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了解陶瓷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8 加强教师自身的生产实践

由于本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特色,材料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因此学生非常想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等工业生产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对工厂实际生产方面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到工厂生产一线进行了解、实践和体会。通过工厂生产实践,参观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工业上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具体的工艺流程,还能了解各个工艺采用的设备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此外,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员工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等的管理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添加一些相关的工厂生产情况,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大体的了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通过工厂生产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在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给予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指导和解答。

9 结语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实例,针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改革与探索,在提高教师自身生产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实物展示、实践训练、讲授科研知识、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瑞.《陶瓷工艺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5(4):44-46.

[2] 苏小丽,陈云霞,段金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2,40(12):201-202.

陶瓷工艺篇5

关键词:陶瓷;陶瓷史;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65-01

陶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为大众熟悉的日常用器。因此,很少有人在意“陶”和“瓷”的区别。其实,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先有陶后又瓷的,我们所说的 “瓷器”实际上是由“陶器”衍变而来得。下面我就自己对陶瓷工艺粗浅的认识,极其简略的介绍一下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有着辉煌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时期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一些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了显明的艺术倾向和审美意识。如当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拉坯,并且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逐步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从而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较前代更加稳定和成熟。据资料记载,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以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到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中国最早的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繁荣时期的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的第二繁荣期的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西安东郊半坡村,分布地区集中在关中平原。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而中晚期的鱼纹从静态转为动态,不再注重形态,通过对口,眼腮尾鳍的描绘来表现鱼的动态。半坡型彩陶钟情于几何纹样的造型。说明了我们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庙底沟型彩陶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整体造型的线条极为流畅。装饰图案多采用圆弧线,直线和点。构成雅致流美的神韵。马家窑型彩陶是庙底沟的延续和发展。首次发现于甘薯马家窑。马家窑型彩陶整体风格是豪迈、大气,有着极强的动势。图案中,大量出现平行线,平等圆弧线,同心圆,在漩涡式的滚动中所有出现在圆点,恰恰又产生出静态美。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而且窖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如:觚、尊、壶、爵等。到了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装饰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选择比例的权衡虚实,繁简的搭配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这个时期随着三层花,理性色彩的增强以及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瓦纹等的出现更好的体现了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的提高。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秦汉工艺美术是以强盛的大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教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其中,东汉时期创造出了烧制青瓷的成熟技术。当时,浙江上虞一带的工匠已经可以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由于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此釉色纯正、透明而富有光泽。汉朝的陶瓷工艺有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绘陶,陶塑等。尤其是,东汉晚期浙江越窑出产的青瓷,被称为是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陶瓷业的真正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浙江越窑烧造出的青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于此同时,江苏宜兴,浙江温州、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具特色。两晋时期金华刂菀ぴ诖种蚀商ド鲜紫仁褂昧嘶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光亮如漆。当时,在南方青瓷器中甚至还出现了褐色点彩以及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首次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馒头窑烧制的瓷器,诞生了很多新型的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等等。总之,这一时期青瓷制造业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也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其中,青瓷以越窑出产的为优,白瓷以邢窑出产的最佳。这一时期,“匣钵”作为重要窑具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瓷器制作工艺与外观造型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变薄,底足也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由于不受窑内的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也趋向轻巧精美。

两宋时期,由于城市化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逐渐壮大,使得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宋代的工艺美术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一时期主要介绍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内。由于,临汝在宋代隶属汝州,因此得名汝窑。汝窑以烧造“天青色”青釉瓷器为主,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的朴素、高雅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籍之美。汝窑由于烧造时间极短,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因此存世量极为稀少,尤为珍贵。

2.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

3.哥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釉色主要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的裂片,有开片。弊病成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钧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的釉色主要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而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窑变色釉,使得烧出的瓷器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可谓极富装饰意味。

5.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址今河北曲阳。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产量也较大。定窑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安静、柔润,恬美的美感。定窑和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其独特之处还在与它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定窑瓷器器身纹样的装饰手法主要可分为划花、刻花以及印花,常用的题材有莲瓣、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龙、麒麟、狮子等等。装饰图案生动自然,清新典雅纹饰简介而富于变化。

总体来说,两宋时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的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的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的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的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

元代是整个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时,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弟窑)、德化窑等名窑相继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铝的含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得以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物。元代还烧制成功了卵白色的“枢府”釉。景德镇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二次烧成的高温釉下彩技术,使得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到了明朝,中国制瓷业已形成景德镇瓷器一方独大、独领的局面。主要瓷器品种为: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粉彩以及各种单色釉。器物种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到达了空前的繁盛。其突出代表要数五彩冰梅蝶纹瓷瓶了。圈足与瓶颈装饰带采用红绿相间的民间抽象、写意的表现手法,与肩、腹、腰部的冰梅蝶的主体纹饰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调雅致而明洁。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晚清时期的紫砂工艺,尤其是浙江宜兴地区的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制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加入,这种文人直接参与工艺美术品制作的盛况,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的。因此紫砂壶的制作与书画的关系也就显得更为密切了,这也是了紫砂壶制作更加文人化的历史根源。

陶瓷工艺篇6

关键词:绞胎工艺;化妆土;纹饰;应用

1 绞胎工艺

绞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简单说它是由不同颜色的陶泥料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装饰和制作出的一种陶瓷艺术。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蓬勃发展于宋代焦作当阳峪诸窑,元以后衰败。由于绞胎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两种颜色的泥土由于收缩程度与烧制温度不同因此容易开裂不易完美结合,成功率极低,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绞胎它本身的自然装饰味道是陶瓷绘画与釉色所无法取代的,有自己的独特的美感,吸引了无数陶瓷爱好者的关注与收藏。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对传统绞胎瓷工艺进行恢复性开发,使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技艺得以复苏。而复苏至今也不过是三十多年,还需要更多人努力去传承、创新、发展,使绞胎陶瓷为更多人认知。

2 化妆土的应用

化妆土是一种较细的陶土或瓷土,人们用水把它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繁多,例如白、红、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的作用大体有三种:(1)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2)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3)填补坯胎气孔。

化妆土除了以上作用外,还有一种装饰技法,那就是绞彩,即我们过去常说的“绞釉”,也有称“绞粉”,而日本人则称之为“流泥纹”。它的做法是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用酱、淡红等几种颜色的泥浆(化妆土)浇淋到胎体上,而且要边浇淋边快速旋转器体(一般要二人配合操作),使其形成无规律的纹饰。经素烧后,再上透明釉(孔雀蓝釉下绞彩的除外)二次入窑烧制。其成品的视觉效果如同花纹美丽的天然大理石,又如同晴朗天空上的悠悠行云。

笔者认为,现代陶瓷艺术需要拥有强烈的个性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的技法而且要创新发展。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大部分化妆土的使用过于单调,它不应该只做为“陶衣”使用,化妆土应该有更广阔的使用方法和空间。

3 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

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例子甚少,经过多次调查发现,前人研究成果大部分采用化妆土的流质泥浆形式来装饰绞胎陶瓷,而其他形式应用成果甚少。介于此笔者依以此为研究目标,在实践创作中得到了以下几种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其成果与大家分享。

3.1化妆土的应用工艺

绞胎陶瓷离不开各种色彩的不同陶瓷泥料,考虑到不同泥料的收缩率和烧制温度高低不同以及色彩差异等因素,笔者采用了自己调配制作陶瓷泥料的方法。化妆土有各种颜色,其性质与白瓷泥非常接近,两者的搭配很容易体现化妆土的优越性。

白瓷泥可塑性强,黏性强,适合制作主体骨架,而化妆土颜色鲜艳、种类繁多且耐高温,但粘性和可塑性较差,不适合单独使用做陶瓷本身主体骨架。经过多项调配、制作和烧制实验,发现白瓷泥和化妆土的比例为1:1~1:2来调配是非常稳定可靠的选择。注意一点,调配后的泥料湿度稍微大一些,原因是化妆土的可塑性和粘性较差,只有湿度大时才有粘性。

关于工具方面,除了平时制作陶艺所需要的工具之外,我们还需要锋利的大小不等的金属刀、毛笔、擀面杖、刮刀、刻刀等,另外制作中一定要注意工具、设备和环境的干净。

3.2化妆土立体造型塑捏

绞胎陶瓷的表面装饰有很多表现技法,例如刻镂装饰、模印装饰、剔花装饰、绞釉装饰等,对于以往绞胎陶瓷不管怎么装饰,其最后都是将器皿表面打磨得很光滑而只能作为平面装饰的问题,绞胎本身就缺乏了一些个性肌理的立体造型。

绞胎不一定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是立体的,化妆土也不一定是只用于施涂于陶瓷表面做装饰,它可以像普通陶塑一样通过塑造捏法来完成整体造型。

(1)色彩渐变立体塑捏法

调配好的新陶瓷泥料按照设计稿和思路来进行色彩的冷暖或深浅配置,进而安排前后排序,完成立体造型塑造。图1、图2中的作品就采用了化妆土立体造型塑捏法成型的。该作品的装饰设计灵感来源于深海的珊瑚虫。表面长满细小的圆柱体,蓝色渐变的色彩结构是想达成随着光影水波的移动,小圆柱体也跟着晃动的效果,用颜色的渐变来展现一种动态的感觉。制作过程是将蓝色的化妆土与白瓷泥进行绞合,分别做几个不同深度的蓝色泥团,先做浅色的,搓成小泥条,一个个贴上去,逐渐形成这样渐变的效果,要小心的是化妆土易干,比较脆,但是湿的时候粘性非常强,所以要注意湿度的掌握。

(2)色彩对比立体塑捏法

如图3是一个已经石化的珊瑚,表面都是空心的小圆柱体,整个作品并没有全部布满柱体,一个一个大圈透出胎体绞胎的图案,像是一些奇怪的生物要被圆柱体的生物侵蚀。以此来表现有些生物虽然已经石化,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们曾经的生命运动的痕迹。表面的圈圈是混合了一些浅蓝色的化妆土,与胎底的白色之间产生色彩对比关系。制作工艺上首先压一块白泥板,再用紫色化妆土和白泥绞胎成米字图案,再将图案压进泥板里,塑好型后将搓好的圆柱体贴上去,最后在中间插洞即可。

3.3绞胎图案与纹饰制作

在做绞胎时首先要想好纹饰,前人研究出绞胎纹饰图样归纳为16种,即自然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形纹、圆柱体纹、十字形纹、三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条形纹、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折叠纹。

(1)自然纹绞胎制作法

蓝化妆土、红化妆土、黄化妆土各取一些,整体造型以白色为主。制作工艺大概顺序是:首先,选几种颜色的泥料多次相间叠合,然后用力糅合,除去泥团中的空气;其次,用擀面杖碾压平成泥板;其三,采用手捏、利用机械转轮拉坯或印压模等成型方法来造型;最后进行修整便结束。图中可看出化妆土有分散的效果,像是湛蓝的海水泛起海浪一样,是因为化妆土易干,如此故意将它们反复揉搓,像个大面团一样,再用擀面杖碾压开,就出现这样的效果。该盘状自然纹绞胎作品烧制前后都没有打磨,是为了充分展现化妆土在绞胎自然纹饰中的特殊肌理效果。这种绞胎肌理效果表面比较粗糙,但是化妆土与白泥混合烧出来颜色很亮丽、鲜艳并且有自然美的成效。(如图4)。

(2)条纹绞胎制作方法

首先依据设计需要来调整泥条的长短和粗细,将蓝、黄、红化妆土和白泥各搓成泥条;其次,把有色的三种化妆土依次与白泥相间粘合,相互贴紧时中间的缝隙用毛笔浇水涂抹,不需揉合;其三,几种泥料之间贴紧后就可用擀面杖碾压平成泥板(不然会出现散开的效果),最后运用手塑捏或模印压坯等方法来成型,待五六成干时用刮刀刻刀进行修整。(如图5、图6)

(3)图案泥片式绞胎制作方法

卷状纹:将红泥与黑泥搓成泥条,再弯曲地平绕成形,擀平后将图案贴在黑泥板上,调整成型后,待七八层干即可修平磨光。(如图7)

除了以上绞胎图案以外,还有菱形图案、马赛克图案和风车形旋转图案等在实验作品中也均有良好的烧制效果。

每一种绞胎图案与纹饰制作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些装饰方法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发展了传统绞胎陶瓷艺术装饰方法。我们要持续探索陶瓷化妆土在绞胎工艺中的应用,它独有的内外通透,表里如一和自然清新的艺术气息与其他陶瓷艺术截然不同,它拥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市场前景,今后的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4 结语

本文章是对近几年来把化妆土与陶瓷绞胎工艺相结合而进行创作的实验成果与心得来做一番探索与讨论,最终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笔者由衷地期待能够与业界同仁们共同交流和探讨,为今后的陶瓷绞胎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陶瓷工艺篇7

关键词: 泡沫陶瓷;烧结工艺;保温时间;抗压强度

中图分类号: TQ174.6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in the Sintering Process of Al2O3 Foam Ceramics

CHEN Junchao1, REN Fengzhang2

(1.China 19th Metallurgical Chengdu Construction Co., Ltd., Chengdu 610091, 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Sintering process at ambient pressure is made and studied to find out the best sintering temperature for producing finepore Al2O3based foam ceramic filter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ptimal sintering temperature is 1 400℃ and the holding time is three hours.Process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inepore filters of Al2O3based foam ceramics can reach 2.71 MPa.

Key words: foam ceramics;sintering process;holding time;compressive strength

0前言

泡沫陶瓷是一种造型上像泡沫状的多孔陶瓷,它是继普通多孔陶瓷、蜂窝多孔陶瓷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多孔陶瓷制品[12].这种高技术陶瓷具有三维连通孔道,同时对其形状、孔尺寸、渗透性、表面积及化学性能,均可进行适度调整变浆及混凝土外加剂的设计研究和生产管理.制品就像是“被钢化了的泡沫塑料”或“被瓷化了的海绵体”[3].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过滤材料,泡沫陶瓷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再生简单、使用寿命长及过滤吸附性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环保和节能等领域.近年来,泡沫陶瓷的应用又扩展到航空、电子、医用材料及生物化学等领域[4].本文主要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陶瓷强度的影响,旨在得出合适的烧结工艺.

1试验原料及方法

αAl2O3粉作为主要原料,纯度≥99%(质量分数),平均粒度为40 μm;粘土作为流变剂,磷酸二氢铝和CMC作为粘结剂.此外,采用Cr2O3、SiO2微粉、Fe2O3、CeO2和TiO2微粉作为外加剂,泡沫陶瓷前躯体选用35ppi的聚氨酯泡沫,尺寸为50 mm×50 mm×40 mm.通过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足够的试样备用.采用Shimadzu AGI250KN型精密万能试验机测试泡沫陶瓷成品的抗压强度,用日产JSM5610LV型扫描电镜观察其断口形貌,采用D8 ADVANCE德国布鲁克X射线衍射仪对泡沫陶瓷进行物相分析.

2聚氨酯泡沫热重分析

聚合物受热以后,化学链受到破坏断裂,从而使聚合物发生解聚反应,产生气体、聚合物残渣和碎片.图1为某泡沫厂生产聚氨酯泡沫的TGDSC曲线.由图1可知,聚氨酯泡沫的热分解主要发生在240~440℃之间,在440~500℃和500~600℃之间呈微小失重.失重是由于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或热分解时逸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和甲醛等气体.当温度超过700℃以后,重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由于聚氨酯海绵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溢出过程中对陶瓷坯体产生应力,会造成坯体的破坏,乃至坯体的坍塌.因此,在240~600℃的温度段,应缓慢升温,以保证聚氨酯海绵在分解过程中不导致坯体的破坏,又因为炉子内部温度的不均匀性,所以应在烧结点保温.上海有色金属第34卷

第1期陈军超,等:Al2O3基泡沫陶瓷烧结工艺的研究

图1有机泡沫体的TG/DSC曲线

Fig.1Curves of TG/DSC for polymeric sponge

3烧结工艺的制定

在泡沫陶瓷过滤器的烧成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低温阶段即有机物的挥发阶段,第二阶段是高温阶段,即素坯的收缩与强度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的关键是控制有机泡沫挥发阶段的升温制度.由图1可知,聚氨酯泡沫的挥发主要发生在240~600℃之间,所以说在这一阶段应缓慢升温,使有机泡沫体缓慢而充分地挥发排除,并在600℃时保温一段时间,使有机物充分氧化挥发.如果此阶段升温过快,会因有机物剧烈氧化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造成坯体开裂和粉化[5],甚至会造成坯体的崩塌.所以,此阶段的升温速度应保持在1℃/min以下.第二阶段高温阶段,也就是烧结期.此阶段可适当地加快升温速率,使制品快速烧结.但升温速率也应适当控制,防止塌陷.根据这些因素,特制定泡沫陶瓷过滤器烧结工艺如图2所示.

图2烧结工艺示意图

Fig.2Sketch map of sintering process

4烧结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图3(见下页)为烧结温度对泡沫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烧成温度从1300~1400℃时,泡沫陶瓷的抗压强度不断提高,当烧结温度达到1400℃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图3烧结温度对泡沫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Fig.3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大,为2.71 MPa;当烧结温度大于1400℃时,泡沫陶瓷抗压强度开始下降.这是因为烧结温度太低时坯体不够致密,成瓷率较低;当烧结温度太高时液相量增多,强度下降,严重时泡沫陶瓷出现软化变形,甚至会塌陷.

图4为试样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图4(b)与图4(a)相比,晶粒形状相对均匀,晶粒与晶粒之间被一层层玻璃相包裹着,组织结构较图4(a)致密.玻璃相是陶瓷坯体中的一部分物质在高温下形成熔体,冷却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被“冻结”成非晶态固体.它存在于晶粒与晶粒之间,起着胶黏作用.当存在少量玻璃相时,会产生一定液相,使制品致密度提高,从而提高制品强度.在图4(c)中,几乎看不到细小的晶粒存在,组织中有大量的玻璃相存在.由于玻璃相导热系数λ较晶相低,在温度急剧变化时泡沫陶瓷产生的热应力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对泡沫陶瓷的抗热震性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过多的玻璃相会破坏制品的结构,减小了制品的致密度,从而导致了抗压强度的下降.

图4泡沫陶瓷的SEM照片

Fig.4SEM photograph of foam ceramic

5保温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高温烧结时,为使泡沫陶瓷坯体内部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得更加完全,促使陶瓷坯体的组织结构趋于均一,尽量减小高温窑炉内部各处的温差,在升温的最后阶段采取高温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保温时间是指在烧成的最高温度下,制品的焙烧时间.当烧结温度为1400℃时,保温时间对泡沫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泡沫陶瓷的抗压强度明显增加,当保温时间为3 h时,泡沫陶瓷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为2.71 MPa.这是因为保温时间不足时,陶瓷坯体尚未完全烧结,组织结构图5保温时间对泡沫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Fig.5Effect of holding tim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未足够致密,所以强度较低;当保温时间足够长时,陶瓷坯体得到完全烧结,材料里外的物理化学变化更趋完全,组织结构亦趋于均一,所以陶瓷的抗压强度增加.但之后继续延长坯体的保温时间,强度无明显变化.

6烧结试样的XRD分析

图6为不同烧结温度下试样的XRD图谱.从图6中可以看出,试样主要含有氧化铝和莫来石相,随着试样烧结温度的升高,试样中的莫来石含量增加.试样中出现莫来石,可能是由于原料

图6不同烧结温度下试样的XRD图谱

Fig.6XRD spectra of samples in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s

中的SiO2和Al2O3会发生反应3Al2O3+2SiO23Al2O3・2SiO2,生成了莫来石.莫来石具有熔点高、高温蠕变率低、热膨胀系数小、抗侵蚀性强以及抗热震性好等良好的高温性能,这样莫来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化铝基泡沫陶瓷过滤器的高温使用性能.

7结论

通过对泡沫陶瓷烧结工艺的研究,制定了合适的烧结工艺制度.烧结温度对泡沫陶瓷的强度影响较大,本试验的最佳烧结温度为1400℃,保温时间为3 h,可得到抗压强度为2.71 MPa的细孔径氧化铝基泡沫陶瓷过滤器.

参考文献:

[1]Casfledine T J.Use of filter materials in gating systems[J].Foundry Trade Journal,1985(6):1521.

[2]Khan P R,Su W M.Flow of ductile iron through ceramic filters and the effects on the dross and fatigue properties[J].AFS Transactions,1987,95:105112.

[3]陆章明,翁通绪,毛伯明,等.泡沫陶瓷的研制与应用[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4,6(1):6.

[4]靳洪允.泡沫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5,25(3):3335.

陶瓷工艺篇8

关键词:陶瓷;墙地砖;处理

1 引 言

一直以来,陶瓷墙地砖生产线投资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均将主要资金、技术重点倾斜于窑炉,认为窑炉是墙地砖生产的心脏,只要窑炉稳定了,企业就能赚大钱。近年来,在抛光砖生产领域,由于产品花色品种的研发转向压机布料系统,因而全自动液压压砖机及其布料系统又成为墙地砖投资商及其生产管理者的追捧对象。

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均忽略了原料车间的管理控制和资金、技术的投入。根据笔者个人的生产管理经验及对产品生产全工艺过程的跟踪了解,得出一点实践总结,供同行参考。

2 原料浆料处理误区

原料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稳定是生产稳定的前提,原料车间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易导致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无论产品配方如何优良,无论烧成技术多么高超,无论压机布料系统多么超前,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生产管理者无所适从。比如压制过程中半成品的致密度不一致、压制时产品厚薄不均、烧制后尺码大小不一;产品烧制过程中的氧化不良、黑心、变形、阴阳色、杂质熔洞等,很多方面均与原料的生产工艺控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由于原料中的铁含量多而导致产品颜色发黑;由于原料中的有机物含量过多而出现表面杂质、黑点、熔洞等。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品质的逐渐下降,杂质含量增多,生产管理者加强了对原料生产的关注和管理控制。比如恩平市的新锦成陶瓷有限公司,其原料浆料控制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优级率稳定在96%以上,其经济效益在行业中屈指可数。该公司在原料浆料控制中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以及管理力量均是行业中其他企业所无可比拟的。

但一直以来,有些陶瓷企业的原料车间存在一些管理观念上的误区:

(1) 外墙砖、内墙砖、水晶砖、仿古砖,由于表面有釉,对浆料的过筛除铁工艺要求相应简单,管理方面没有进行严格要求,原料浆料管理粗糙,结果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并且经常隐含一些产品缺陷。

(2) 深色微粉砖面料、二次布料产品的底料,由于对砖表面的效果影响不大,很多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过筛和除铁工艺控制设备相对简陋。

(3) 渗花砖浆料、微粉砖面料、集晶砖透晶砖面料等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浆料,其过筛除铁工艺虽然要求相对较高,工艺控制过程也比较严格,但设备配置未能符合要求。

笔者认为,按图1和图2所示的方式进行浆料处理,可严格控制浆料的性能,并为产品的稳定生产提供保证。

3 浆料的处理工艺

纯色浆料的处理工艺见图1;配色浆料的处理工艺见图2。

4 浆料处理注意事项

(1) 无论何种产品的浆料,都必须进行预先处理,方能保证浆料品质的稳定性,从而为压机压制的稳定、布料效果的稳定以及窑炉烧制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保证作用。

(2) 配过色的浆料最好不要用除铁工艺,因有些色料本身含有铁元素,并且靠该铁元素来发色,如果去除,反而影响了配色效果。

上一篇:媒介策划范文 下一篇:纳米陶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