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06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1

关键词: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交互流特征定向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领域中,大量物质性、实质性信息源以数据化形态存在于漫无边际的网络空间内,数据信息安全成为网络研究中重要课题之一。在网络技术中,针对网络空间内部数据进行数据入侵是网络对抗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目标系统的后台漏洞捕捉利用,达到入侵系统内部的目的[1-2]。在国防建设中,为达到干扰敌人通讯设施信号,争取主动战机的目的,采用电子对抗系统对对干扰设备进行协调统一调配,成为常用技术手段。在网络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电子对抗系统无法完成对数据传输速度高、覆盖面广、隐蔽性强的网络数据入侵技术形成有效的干扰[3],网络入侵技术以其较强的隐蔽性[4],使传统的电子对抗系统形同虚设。针对网络入侵技术孕育而生的具有网络入侵监测功能的电子对抗系统虽然可以实现网络入侵监测识别的作用,但是,采用的传统网络入侵监测技术中内部核心算法与入侵数据监测机制逻辑存在较大的技术弊端[5],导致无法对多技术伪装处理下的入侵数据流进行有效识别、防护、应对,造成作战数据泄露。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采用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数据溢出监测算法与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三大模组,对现有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从系统内部数据进、出交互入手,对被调用数据的监测逻辑进行优化,整体提升系统内部数据防护机制,达到对传统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优化的目的。通过对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进行仿真实验,测试表明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具有入侵源监测响应速度快、准确度高、扩展性强、应用性好的特点。

1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

1.1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

定向技术在提出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中,针对现有网络入侵技术中多种隐蔽处理手段,普遍采用对入侵数据包进行数据源伪装处理,修改入侵系统自身文件权限,通过系统漏洞进行数据文件注入[6],达到入侵电子对抗系统地段核心部分的目的。此过程中,入侵数据包为达到隐蔽性,会通过创建伪文件数据[7-8]的形式对入侵的电子对抗系统进行数据替换,提升自身入侵数据源权限,释放扰乱数据,回传电子对抗系统中核心区数据文件,达到入侵攻击目的。为此,方法中就现有的电子对抗系统所采用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进行数据流的专项优化,采用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实时监控电子对抗系统中所有数据源动向,利用数据交互过程中数据核节点特有的节点特征指纹进行数据绑定。当有外来数据进行交互替换时,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会自动提取外来数据内部的特征指纹信息,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内核数据库中指纹信息会进行瞬态比对,一旦对比失败就代表外来数据具有不安全性。技术底层会自动对外来数据进行定向限制,并释放识别指纹特征代码对外来数据进行显现化处理。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中有三大模组构成,数据交互监控模组、数据权限管控模组、数据特征管理模组。1)数据交互监控模组,是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构成中前沿监测核心模组,具有对电子对抗系统中所有文件动向实时监控的作用。在不影响电系对抗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保证数据交互监控模组的最高权限必须满足模组与电子对抗系统的高集成这一条件。方法中利用同核分管的方式,利用电子对抗系统的底部数据权限进行外部对接端口化设计,通过端口对接方式使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中数据交互监控模组能够与电子对抗系统共用一个系统核心,获取最高管理权限,为模组的实时监控功能执行铺平道路。为了防止系统分权调用管理造成资源开销不足的问题,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中数据交互监控模组拥有一套完成的运算管理逻辑算法,能够满足文件监控所需要的运算与逻辑关联。算法具有独立绑定特性,只针对匹配权限下的数据监控逻辑性处理。(1)式中,t为数据原始状态,b为数据更新变换周期,y为异常数据触发系数。三者构成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中数据交互监控模组的逻辑运算核心算法。2)数据权限管控模组,是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构成中核心部分。具有对外来数据交互通讯权限管理的作用。当出现异常数据交互状态下,数据权限管控模组可以第一时间对异常数据源进行权限封锁,并建立权限管控区域,达到隔离异常数据,阻绝入侵扩散的目的。在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构成构造分配中,数据权限管控模组位于电子对抗系统管理权限的下级管理层,逻辑调配权限归数据交互监控模组的独立逻辑算法,由算法逻辑机制进行触发调配。因此,可以说数据权限管控模组与数据交互监控模组具有逻辑涵盖性关系。数据权限管控模组采用三点特征触发管控机制,通过对数据交互监控模组反馈信息分析、数据交互痕迹日志报告载入、电子对抗系统数据运行报告三者的数据综合分析,做出权限分配调动限制操作。方法中,采用UEEU权限触发机制算法作为数据权限管控模组逻辑执行算法。UEEU权限触发机制算法具有独立执行运算能力,同时,能够作为二级辅助逻辑辅助数据交互监控模组算法,进行数据交互的实时监控权限分配。(2)式中,f为权限提升频率系数,i为全线提升机制限制级别,y为权限释放源,n为异常权限限制系数。3)数据特征管理模组,是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构成中关键性基础模组。数据特征管理模组具有为上述两大模组提供数据源特征分析数据、获取交互数据内核数据指纹信息等重要关键数据的功能。通过自身特有多数据分离算法,能够完成对数据源的动态实时特征提取,能够分辨多种现有网络伪装技术处理后的数据流,快速分离伪装外层伪数据,准确识别数据真实内核指纹特征信息,成为上述两大模块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网络电子数据动态交互流特征定向技术设计中,数据特征管理模组具有绝对独立的运行平台,不受电子对抗系统内部权限调用与限制,最大程度化保证不受入侵数据的破坏与干扰。数据特征管理模组具有独立的运算机制,算法具有衍生性,能够适应实时变化的网络环境,进行自我升级、自我学习。

1.2数据溢出监测算法

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中,考虑到现有电子对抗系统采用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缺乏对系统自身数据溢出状况下,快速反应处理机制的模块设计,导致监测模组出现检测上遗漏的条件下,电子对抗系统内部文件完全暴露在入侵数据源的监控之下,造成数据泄露甚至数据完整性遭到破坏,不利于作战指挥。针对上述不足,采用添加数据溢出监测算法的方式,对现有电子对抗系统采用的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优化。利用对电子对抗系统数据量与数据交互记录日志的分析、运算,达到实时检测电子对抗系统是否出现数据溢出现象。通常条件下,当外来数据源通过非正当隐蔽手段注入到电子对抗系统内部核心区时,其入侵数据源会自动创建隐蔽性数据窃取回传通道。利用创建通道产生的核心运行子进程日志进行针对性技术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出多余进程是否属于正常系统创建进程。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出具有动态实时性的数据溢出监测算法,同时,为更好的快速定位电子对抗系统文件数据溢出源所在坐标,对数据溢出监测算法进行溢出源逻辑筛查机制添加。能够快速定位入侵数据,甄别伪装数据源。数据溢出监测算法由溢出数据检测式与溢出源定位式两部分组成,具体算法关系是如下所示:将模拟入侵数据带入数据溢出监测算法进行测试可以发现,数据溢出监测算法能够准确发现电子对抗系统中数据溢出现象,并且快速定位入侵数据源。在测试中可以看出,数据溢出监测算法运算逻辑条理清晰,算法运算准确度高、整理算法协调性良好。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1.3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

提出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中,针对网络大数据环境下,国防军事应用要求添加了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这一电子对抗系统入侵检测模组。应对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手段向网络数据处理化转移的形式。传统单一应对远程漏洞定向注入等入侵手段,已无法对安全级别高防护性强的电子对抗系统进行侵入操作。相比较传统方法,网络化大数据侵入技术可以利用强大的云端系统编码运算能力,快速定位电子对抗系统薄弱位置,并进行渗透式侵入,隐蔽性与破坏性更大。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能够利用自身高效、轻便的云K算法,对电子对抗系统交互端口进行防御性动态监测。同时,对内部系统核心区数据进行完整度瞬态评估,当发现系统核心完整度缺失时,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立即触发数据溢出监测算法与数据权限管控模组,对电系对抗系统核心区数据进行外传数据调用权限降级,阻断外部数据对核心区文件的数据获取。利用数据溢出监测算法快速锁定溢出数据范围,云K算法利用自身内部数据通道与大数据云端平台进行资源链接,匹配应对方案,阻断电子对抗系统一切数据探测性对接。保证电子对抗系统数据安全。在云K算法中,还有多套完整度检查机制,同时具有云端更新的特性。因此,云K算法是对电子对抗系统采用的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升级优化的核心算法。方法设计中,将数据完整度监测机制中的云K算法作为技术平台内核进行设计编写。利用上述两大模块与4大核心算法对其进行功能对接,充分发挥云K算法的大数据运算处理能力,关联一切资源数据,有效地快速识、别定位、阻断入侵数据。

2实验与结论

对提出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进行仿真实验测试,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模拟实际状态下,电子对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网络入侵。通过对现有电子对抗系统采用的传统网络入侵监测技术与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方法的测试数据对比,证明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性能优越性。实验配置,硬件平台为CPUi54200UDDR32G内存,软件配置为,liunx平台采用传统网络入侵技术的电子对抗系统,采用优化后的电子对抗系统。

2.1入侵检测性能对比测试

仿真实验流程为,在相同条件下对采用传统网络入侵技术的电子对抗系统与采用优化后的电子对抗系统同时进行网络入侵数据预警响应时间测试、入侵数据源锁定处理时间测试、被入侵数据溢出数据流锁定时间测试、检测入侵源准确度测试、入侵检测连锁反应措施执行完整度测试、电子对抗系统完整度测试、检测运行资源开销测试。通过表2的仿真实验测试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网络数据入侵检测响应时间上,经过优化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且在其他各项测试指标数据上明显优于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通过上述对比可以证明,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强、准确率高、响应速度快、资源开销小、检测体系完善等特点。

2.2网络入侵手段识别测试

仿真实验流程为,在相同条件下对采用传统网络入侵技术的电子对抗系统与采用优化后的电子对抗系统同时进行8种入侵手段识别测试,入侵方式等级逐级增加。对比采用传统网络入侵技术的电子对抗系统与采用优化后的电子对抗系统的检测识别效果。具体参数如表3所示。通过表3数据可以证明,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入侵识别能力与数据更新能力。

3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电子对抗系统在网络入侵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通过对入侵手段、入侵源、入侵数据交互三个方面,对现有网络入侵技术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实验郑明,提出的电子对抗系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优化研究方法,各项测试数据优于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满足提出方法改进要求,为网络入侵检测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朱娜.入侵检测技术在Linux网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10(3):63-65.

[2]蔡显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5.

[3]何鹏程,方勇.一种基于Web日志和网站参数的入侵检测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5,3(1):61-65.

[4]方绪鹏.面向网络窃密的入侵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5]赵萍,孟祥义.电子战中网络安全防护设备效能评估和检测技术[J].电子对抗,2015,12(3):29-33.

[6]毕军,庄文玲.探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系统模块的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11):219-220.

[7]袁琴.基于无线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3(10):236-236.

[8]储泽楠,李世扬.基于节点生长马氏距离K均值和HMM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10):3406-3409.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内容;发展;应用

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具有自身体系飞速发展的新型学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也不断更新。其基本特征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接口技术等群体技术,优化配置各功能单元,在保证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其特定功能和价值,使整个系统成为最优化的系统技术工程,从此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含义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紧密集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一门先进技术。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①结构组成、②动力组成、③运动组成、④感知组成、⑤职能组成等五大要素有机结合组成。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组成要素的内部及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主要有:①机械技术。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③系统技术。④接口技术。⑤自动控制技术。⑥传感检测技术。⑦伺服传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机械理论与工艺都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自动化就是设计时已按需要输入特定功能的程序,使用时只需要人们起动后就能定时或行程中自动感应信号就能自动完成整个加工或生产程序。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智能化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人性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有完善的功能,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也要协调,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到更简单、更方便、更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类产品人性化是必然发展方向。

2.4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数字化发展。微控制器和接口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产品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也为数字化设计、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环保性、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对话界面。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朝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兴起实现。

2.6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系统化发展。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有RS232、RS485、DCS人格化。

2.7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绿色化发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乱开乱伐资源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带来了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

2.8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自源化发展。自源化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许多场合没有电源就无法使用电能,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2.9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微型化发展。微机电系统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器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和系统。它们具有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2.10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模块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具有远大前途的工作。研制有集减速单元、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有视觉、有图像处理、有识别能一体化控制单元、有测距功能的机电一体控制单元等。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手机、电脑、家用电器、数控车床、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无处不在,其最典型的主要有: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家用电器自动控制、高智能机器人、机械手等,这些都将按人们的意愿完成人们想要做的事和人们不能到达要完成的工作。

3.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自动化控制水平有很大提高,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人才为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模式的全新机械制造业,其基本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环保协调化的绿色制造。

3.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CIMS)。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 ② 现场总线技术(FBT)。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③ 交流传动技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因交流传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中将以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到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④ 开放式控制系统技术。 “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统一标准设计的系统,就能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资源共享。⑤分布式控制系统技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是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

4 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3

【关键词】现代建筑 电气技术 发展 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现代建筑中,其现代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建筑所能满足的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应通过各种创新技术让人们能得到高附加值的服务。人们在这样的建筑里除了可以满足居家功能以外,还应在建筑物里得到建筑电气所能提供的便捷服务。随着人们对现代化的家居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建筑内要安装大量的建筑电气。如:楼宇照明、智能电梯、空调、通信设备、安全监控等等。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增多,现代化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另外,建筑电气所关联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多,各种电气应用与其它学科交叉特征的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时代已经来临。

一、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概述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就建筑整体发展而言,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作为建筑业的一部分有着独有的特征和内涵。具体表现在电气技术的应用方面,其不仅仅具有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体现,还需要协同和关联其它很多学科的技术。当前现代化的建筑中应用的建筑电气设备,已经从以往单一进行划分和应用的电工类、电子类、控制类和信息类设备逐渐形成结合供电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结合下的系统。这种综合下的系统使得现代建筑物的智能特征越来越明显。建筑电气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的设备应用,而是综合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的综合的应用系统。建筑电气综合运用到其它不同的技术、设备是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未来建筑应用的主要趋势和方向。建筑电气技术正在向综合电工、材料、电子、控制以及信息等多个学科结合的应用方向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建筑领域内,与多种学科交叉与融合正成为未来建筑电气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

二、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电气技术成为智能建筑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人们对于建筑群的功能需求的特征日趋明显。而信息化作为城市建筑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当前建筑电气技术面临的主要的挑战。另外。建筑防灾、防火、以及反恐等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与之关联的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和应用已成为现代化建筑中最重要的体现。

(一)建筑电气技术与监控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在建筑中采用计算机集中进行监控的方式,但由于多项综合应用技术的发展缓慢,也使得监控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较差,监控系统速度发展较慢,但是随着我国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使得我国建筑监控系统和技术装备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发展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就是现场总线体系结构以及软件系统平台与工具的应用方面在建筑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

2.就是在建筑监控系统中,对于实施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以及实时网络操作系统都进行了升级,大大提升了其可靠性,使得建筑监控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并加大对其在建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3.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筑监控系统中以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成为近年来建筑监控系统设备发展的主要方向。

4.就是随着多项以网络控制为主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OPC技术、web技术以及TCPNP技术的应用逐渐与建筑监控系统进行融合,使建筑监控技术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二)建筑电气与通信网络技术。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化建筑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体现。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通信网络的应用,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以及楼宇电话通信网络等,这些通信网络的应用使得智能建筑可以实现对于建筑的信息管理。由于我国会受到建筑的居住环境和地域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性,智能化住宅成套系统和产品难以成套从国外引进。因此,我国智能住宅相关所需的各种产品,通过自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独有的智能建筑产业链。随着宽带网进入智能建筑小区以及智能化建筑规模的扩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又提出了“数字化社区”

的理念,随着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现代化建筑的发展逐渐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阶段。

“数字化社区”的提出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建筑以及网络在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数字化社区”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施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单元节点,同时,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尽早实现“数字化城市”创造了条件,也为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创新电子物流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未来趋势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的城市化整体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旧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加速城市化建设。我国政府近几年来不断积极调整产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针对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作用下,“智能建筑”、“绿色建筑”逐渐被提出,充分表明了国家在鼓励发展节能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决心。未来智能建筑随着建筑电气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逐渐结合各种绿色技术实现智能化“绿色建筑”,因为,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各种智能化建筑电气。由于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其建设理念跨越了建筑物本体而形成的一个大的集成系统。绿色建筑的实现必须依托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统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绿色建筑的应用中将集合通信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特别是智能化、信息化的应用。但是绿色建筑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其中有大量与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相关的研究有待我们不断进行发现和探索。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指引下,“绿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实践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极大的推进了各项节能与环保技术的新标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绿色建筑中,对如何选择电气设备以及选择何种材料成为我们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供配电系统中采用低损耗的铁磁材料制造的电机与变压器以及高效节能的光源等。随着多种建筑模式的提出,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绿色化已成为我国未来建筑电气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晓峰.小议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J].科技资讯,2009,(3):84.

[2]石玉伟.谈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4

[论文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于“后现代电影”(postmodern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www.133229.coM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显示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性就是电影天然的察性。因而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一、电影的科技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艺术。法国电影编导兼评论家路易·德吕克在电影诞生初期就说过,电影“同时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①电影天然地与科技相连。首先,电影诞生于科技的进步。最早的电影创造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发明家。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发明”中记录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决定睦作用。从1823年,尼埃普斯需要14个小时曝光时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其间经过了费东、派里斯、约翰·赫歇尔、斯丹普弗尔、普拉托、霍尔纳、马莱、雷诺、爱迪生等各国科学家及发明家的无数努力,才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电影。②其次,电影的发展直接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幕到宽屏幕,到3d立体电影、四维电影等,都直接源于电影科技的进步。再次,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特技,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最后,电影的传播手段也以科技为先决条件。电影从开始的大剧场,到之后电视转播,到光碟制作以及网络播放,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电影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传播。

所以,我们说,电影是一种高科技艺术,并且因为这种科技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属于一种后现代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影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不同。后者是以手工(包括手工制作与人体表演)为主的艺术。这种手工性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前现代。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机械技术性。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以及传播各环节都不能缺少必要的工业技术条件。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是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参与就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电影因为天然地与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科技力量从多个方面又推动电影不断产生更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比如20世纪后期数码摄像机的诞生,摄像器材的低成本化,使得电影制作变得简易,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从以前仅属职业电影工作者的“贵族艺术”,发展为普通影迷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影片,打破了精英群体的电影制作霸权。民间数码电影兴起,私人电影的自由创作,扩展了电影艺术的界限,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后现代精神的一种实现。进而出现家庭dv制作,电影进人到百姓生活。虽然私人录像与电影艺术还有一定距离,但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都成为电影后现代化的新的表征。同时,由于科技条件的提高,电影视听能力增强,使得影片越来越具有创作虚拟现实的强大功能。电影中享乐主义色彩也为之提高,更加激发出后现代的平民狂欢景象。所以科技对电影的这一系列影响,都将电影推向后现代文化最活跃的位置上。

二、电影的复制性及后现代性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而他紧跟着说:“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艺术。

关于这一问题最著名的分析是由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做出的。本雅明说:“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③。’,川’”这种“光韵’,就是传统艺术所具有“本真性”(echtheit),即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双手的那种身体的直接性及被署名的惟一性。传统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即使也有一些复制技术,但往往复制数量有限,范围狭小,无法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崇敬态度,也无法消除原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副本无限量增加,大范围地出现,欣赏者不用去特定的艺术展览馆带着膜拜性心理去欣赏原作,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易地接近复制品,从而观赏的距离被消融掉了,原作神圣的惟一性被打破。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通过机械复制,艺术品在丧失掉艺术“光韵”的同时,也被变得平面化,失去了古典艺术所具有的深度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说,机械复制让艺术遭受到了后现代的命运。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可复制艺术,它在本质上来自于复制技术。电影来自于照相术,以及对照相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摄像技术。所以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是通过摄影技术完成对事物的物理性复制,将其变成图像储存在胶片上。这种制作过程的复制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复制性特征。电影作品并非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胶片,而是储存在胶片中的图像内容。电影胶片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改变电影图像内容本身,复制品与原作品并无差别。所以电影的这种复制性特征使得电影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不同。复制性使得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复制条件逐渐增长,从早期的同一胶片的多次放映,到拷贝逐渐增加,可以全球同步放映以及电影的电视转播、电影的数字化,通过vcd,dvd等大批量复制传播,以至于到现在的网络下载与在线播放等。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电影复制性不断扩展的历史。电影在轻易地进人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了。

三、电影的综合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手段,具有三个最普遍的特点:第一是电影作品构成的综合性;第二是电影作品审美资源的丰富性;第三是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性。r(3j20其中后两个特点都是建立在第一个特点即电影的综合性基础上,成为其综合性艺术形态在美学表现与文化内涵上的扩展。电影的综合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从作品的存在方式来看,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从对作品的感受方式来看,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同时又是想象的艺术;从制作方式来看,它是一门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化装、剪辑、洗印、照明等各艺术及技术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④

周宪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说:“后现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现代主义业已确立的种种分界、鸿沟和区别的翻动。,r[4]327现代主义强调分化与界限。现代主义艺术追求艺术自律性,极大地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极端化追求,各类艺术以探索自身的艺术本体为己任,在缤纷的艺术实验中寻找其艺术的边界。然而后现代艺术正是在对这一倾向的反拨下诞生,意图打破各种边界,取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艺术的跨越性、边缘性、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如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里说:“和现代主义推动差别化相反,后现代主义采用非差异化手段蓄意颠覆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种类之间的界限。

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个性。“语词和影像的并置、视象和声音的并置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电影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综合性同时也成为其边缘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多种艺术重叠交叉,从而显示出后现代艺术打破界限、追求跨越与融合的特征。

四、电影的商业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6]3590法国作家马尔罗在《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曾说:“电影是一项企业。’,⑤这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电影是与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必须进人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艺术作品直接成为商业产品。电影艺术在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商业问题。制作电影之前必须要拉取赞助,进行商业性评估,只有有经济利益可图的作品,才会投人生产。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是典型的商业艺术。而艺术的商业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所以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

电影的商业性特征直接引起了电影在美学追求上的通俗化、大众化、多重性、多样性等特点。首先,因为电影的商业性需要,电影成为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电影要追求大众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上的目标。电影受制于商业性因素,追求媚俗,从而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反常、无意义的喜剧内容的作品以吸引观众。这种大众化色彩正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其次,因为电影的商业色彩及大众化要求,电影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的特点。“风格的多样性也是当代整个电影文化的特征。大众的需求既有某种一致性,同时在不同族群中,人们的欣赏口味又有所不同。电影正是结合这两点,往往根据人群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就有着非常成熟的电影制作体制,其中对于类型片的划分就是来自这种双重性需要,这也成为后现代色彩的表现。再次,电影美学色彩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的同时存在或融合上。后现代艺术反拨现代艺术,倡导消除边界,打破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因为商业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困”电影正是将这些界限变得模糊,可以将经典名著进行改编,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将严肃思想融人大众化的视觉镜头里,创造出后现代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本身是后现代的多元化追求体现。但从具体影片来看,情况却较为复杂。以追求大众化为主的作品,无疑本身就是后现代的。比如从商业化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大片是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电影。而那些反对电影商业化,依然坚持电影的独立创作精神,强调艺术色彩的电影,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后现代艺术,而是继续了现代艺术的精英化追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非常多样的电影实验。但即使这种追求精英化实验艺术的电影,因为其艺术理念的发展,仍然有一大批在表现风格上是属于后现代性质的。如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所做的实验电影即是如此。关于具体的电影作品艺术理念的后现代问题非常复杂,是需要个别讨论的。但无论怎么说,电影的商业性直接影响到电影在美学上多方面的后现代特性。

第二,如前所言,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电影的作者不是导演一个人,还包括电影原创剧本作家、电影脚本(以及分镜头剧本)作家即编剧、摄影师、音响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演员等各类艺术家的合作。电影还需要其他技术性工作人员,比如灯光、茶水、场记、后勤、剪辑师、电脑工程师以及电影前期投资和后期发行方面人员的协助。如此,制作一部普通影片往往就需要十几或几十人,而一个较大型的电影甚至需要几百上千人。比如好莱坞的大片,如果算上群众演员等,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这样的人员规模使得制作电影如同一个大型企业生产一件巨大的产品。这既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各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员的分工协作。这种群体艺术作品的合作性与交际性是跟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也成为后现代文化强调协作与交际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电影的拟象性及后现代性

电影是“会动的图片”,电影使静态的图片表现为一种运动,从而创造了连续运动的幻觉。所以从本质上说,电影是对幻觉的显示。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电影是以“模仿”现实的镜头创造着梦幻。雷翁·摩西纳克说:“电影画面同现实保持着联系,但它又将现实升华为幻术。”⑥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出“电影制造梦幻”这一说法的重要性。电影是“一种用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地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和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媒介手段”。;3]”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媒介本性,将电影制造梦幻的能力推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我们习惯称电影为梦工厂,将不少电影导演称为造梦大师。比如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建的电影公司就以“梦工厂”为名,鲜明地显示出电影的这一造梦特征。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会“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与电视、网络一起,创造了后现代的媒介文化(mediaculture)。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大众媒介通过制造形象,为我们创造了拟象(simula-cra)的世界,拟象与真实的界限崩塌,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拟象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替代品,从而现实与虚幻无法区分,使我们丧失了生活的现实感。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中最突出的艺术类型,将我们推到了这种非真实的状态中。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直接隐喻了这种真实与虚构混淆的世界,从而成为最直接地表现“拟象”世界的电影作品。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在介绍鲍德里亚的书时说:“‘拟象理论’无疑成了‘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符码之一,同时亦成了测度文化‘后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而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内的中坚力量。为此,作为拟象世界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成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种类。

六、电影的现象学色彩及后现代性

电影画面显示出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现象学特征。“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电影画面准确而全面地重现了给摄影机提供的东西,而它所摄录的现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视象”“它拥有现实的全部(或几乎是全部)外在表现。”这种对全部现实的外在呈现,就是将“现象”置人观赏者的面前,让观众直接去把握现象。正如现象学所呼吁的“回到事物本身”,电影让观众面对事物本身。电影通过画面,让观众以现象学的姿态接触到事物。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电影理论界还未给予明确的认同与足够的重视。20世纪中期,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此有所注意,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虽然缺乏清晰的哲学根据,但这一理念建立在其基本美学前提—照相本体论上,其中就隐藏了现象学的哲学意识。⑦巴赞所强调的电影镜头在显示现实时所体现出的“含混性”,正类似于一种现象学视角的发现。德国电影理论家卡拉考尔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同样的肯定。他在《电影的本性》中说:“银幕形象倾向于反映出自然物象中含义模糊的本性。”t川a6这本书的副标题‘。物质现实的复原”正是他的核心观点—电影就是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这正与现象学的“还原”说有着某种观念上的接近。

与现象学意识密切相关的文学流派—法国的新小说派,就是因为意识到电影内在的现象学特征,从而与电影一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新小说的领袖阿兰·罗伯·戈里耶不仅写过引起轰动的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而且拍过多部电影,并于2005年第24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另外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让·菲利普·图森等新小说大将都曾经拍过多部电影。新小说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这种现象学式文学追求,是一种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内涵深度所不同的后现代意识。同样在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装置艺术及艺术大师杜尚所开辟的“现成品”艺术等代表性的后现代艺术中,这种现象学式的追求都十分明显。它们打破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模式观念,追求一种事物的直观性,即平面化。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学的艺术理念正是后现代美学追求的一种。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镜头具有天然的现象学色彩,电影天然地具有了现象学式的后现代美学个性。电影的语言元素本身就潜藏着这种后现代性。

关于这一问题,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这里所提及的电影的现象学问题不是指从现象学角度去研究电影,而是强调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现象学色彩。电影画面具有“本原性”的特点,这一点与其通过蒙太奇手法创造的影像幻觉之间构成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本文所列出的电影的拟象性特征与现象学色彩是同时辩证存在的,它们共同成为电影艺术不同层面的后现代性表现。

七、结论:“后现代电影”研究要从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开始

综上所述,从电影的艺术形态来看,电影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及现象学色彩等多种后现代特征。我们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是后现代的,电影天然地具有突出的后现代性。只有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进一步研究具体的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5

关键词:传统机械技术;技术应用;具体实践

引言

在整个机械制造的行业中,传统机械技术都应当属于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作为现阶段的企业而言,不仅有必要接受新型的机械技术,同时也不应当忽视传统模式的机械技术。企业如果能密切结合现代化以及传统的机械技术,将会有助于提升机械生产的综合效能,与此同时优化了现阶段的机械技术。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与行业中,对此应当加以信息化的改造[1]。作为机械制造及机械加工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致力于健全现行的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措施来改进传统机械技术,确保获得更高的综合技术效能。

1传统机械技术的具体类型

从机械技术基本类型的角度来讲,传统机械技术通常可以划分很多类型,例如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与其他相关技术。其中,传统技术的典型包含如下几种。1)加工集成电路的技术。在传统模式的机械技术中,集成电路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与关键。这是由于机械加工通常针对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本身具有较大的规模。具体在加工时,应当保持精确的平面加工状况。此外,针对集成电路还需要进行深度刻蚀的加工操作,这项操作主要针对硅材料制成的机械构件。机械技术运用于集成电路的实践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为较高的相容性。从现状来看,集成电路的传统技术已经逐渐运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体现了很强的适用性价值[2]。2)与微执行器有关的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就研制成了多晶硅齿轮的机械技术。在微机械加工的基础上,硅材料就可以用来制作多晶硅的机械齿轮。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研发获得了微执行器。除此以外,微泵与微投影仪的相关技术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具体在运用中,电磁力可以用来驱动微执行器,此外也可以运用静电或者热能作为运行的驱动力。在外力驱动下,微执行器将会改变原有的极板电压,与之相应的极板也会随之运行。3)传统的光刻技术。针对表层的基层材质可以涂抹光致抗蚀剂,运用这种方式来提升分辨率。某些情况下,机械零件存在表面的光蚀层,对此有必要运用光刻的方式加以处理。在显影技术的辅助下,对于抗蚀剂层还可以进行提取处理,确保符合特定的几何图像形状。与此同时,掩膜图形也需要保持特定的结构与形态。经过较长时期的技术研发,在光刻技术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曝光技术,其中的典型为离子束与电子束的曝光技术,此外还应当包含准分子的紫外线曝光技术。相比来看,紫外准分子的技术具有最高的清晰度,同时也表现为优良的性价比。

2实践中的技术应用

相比于其他技术类型而言,传统机械技术表现为系统化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机械技术本身包含了较复杂的部分,而各部分的技术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传统机械技术本身应当构成整体,其中包含传感技术、材料加工技术及其他有关技术[3]。在各项分支技术密切结合的前提下,机械技术构成了完整的体系。近些年来,信息化正在迅速发展,智能化技术也转变了传统的机械技术模式。作为机械技术领域的企业而言,有必要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综合运用传统型与现代化的机械技术。企业只有做到了密切结合多种相关技术,才能突显机械技术具备的体系化特征。具体而言,现阶段实践中运用的传统机械技术可以划分以下几个层次。

2.1机械技术运用于生产制造

在生产制造行业中,机械技术获得了最广泛的运用,这种应用也具有长期性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企业具体在制作各种类型的零件或设备时,客观上都不能缺少机械技术作为保障。企业如果能适当运用机械技术,将会从根源上提升机械制造以及机械加工的实效性,在减少综合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产能与效益。从目前来看,针对零件生产以及各种设备加工等领域有必要改进传统技术,确保在传统技术中融入信息化,进而提升生产加工运用机械技术的综合效能。

2.2机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

在现阶段的军事领域中,主要运用了微型的机械技术,例如微型武器以及军事探测仪等。具体而言,微型探测仪可以直接深入阵营内部,通过实时性的探测来获得精确情报。同时,微型武器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效能,可以确保在较短时间段里迅速定位目标,并且进行精确的打击。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军事领域中有必要推广运用传统机械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升军事活动的精确性[4]。

2.3机械技术运用于医学领域

从目前来看,医学领域运用的机械技术主要体现为加工中药以及生物医疗中。例如技术人员具体在加工某种类型的中药时,可以通过判断出粉率以及有效成分的总量来进行精确的中药加工。与手工方式的中药加工相比来看,机械技术与中药加工的密切结合有利于保证加工的精确度。此外,气流粉碎机也可以运用于加工各种中药,从而提升了中药的加工质量。

2.4其他相关应用

现阶段的航空航天、通讯领域及其他领域都与机械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航天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携带便携性的微型设备,通过携带微型设备的方式来获得实时性的航行信息[5]。此外,传统机械技术与各种音像设备的结合也有利于缩小音像设备本身的体积,对于画面清晰度给予了更多的保障。因此可以得知,机械技术已经覆盖于较广的领域。

3结语

从现状来看,机械技术正在逐步摆脱单一化的产品制作或者机械加工,因此体现了更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与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机械技术相比来看,传统机械技术虽然表现为较强的复杂性,然而也保留了独特的技术优势。面对工业化与市场化的新形势,作为机械制造及机械加工的企业有必要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机械技术。截至目前,传统机械技术仍然有待加以改进。通过全方位的技术改进与技术完善,才能致力于提升机械技术的综合水平,确保企业能获得优良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郭鹏飞,闫阳.微型机械技术及应用实践研究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03.

[2]李风华.中职机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J].知识经济,2016(15):164-165.

[3]徐友.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影响及实践应用[J].南方农机,2016(6):26-27.

[4]刘睿.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实践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141-142.

[5]张伟.机械原理教学中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52-153.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6

[关键词] 生物识别技术 电子商务 安全防范

一、前言

随着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特别是金融和电子商务方面。同传统的金融管理方式相比, 金融电子化如同将金库建在计算机数据库中, 资金在计算机网络中流动,金融计算机系统已成为犯罪活动的新目标。为了保障金融、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认证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身份认证用于鉴别用户身份, 以保证通信双方身份的不可抵赖性。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唯一的、稳定的、可以验证的,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金融、电子商务中, 生物识别技术正成为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二、主要的生物识别技术

1.在金融、电子商务中。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有以下几种:

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早的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身份识别手段。指纹识别技术涉及到许多高新技术,如指纹样本的采集和存储技术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等等。指纹的识别属于“模式识别”,该系统的核心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提取指纹,然后输入计算机,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指纹识别算法,现代技术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人的身份识别认证。随着科技的进步,指纹识别技术正在走向金融、电子商务领域,指纹识别身份的ATM提款机已经有所应用。

2.掌形识别掌。人类手掌的立体形状, 就如同指纹一样, 是每个人都互不相同的可以作为身份确认的识别特征。手掌特征是指手掌长度、宽度、厚度以及手指的表面特征。首先, 掌形识别系统获取手掌的三维图像,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每个手指的长度、手指不同部位的宽度以及靠近指节的表面和手指的厚度。可得到近百个掌形的数据, 从而与模板进行比较, 并得出结果。手掌的几何特征的稳定性极高, 不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缺点是掌形识别容易受生理状况改变的影响, 而造成识别率的不稳定。

3.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性、对被识别对象侵扰少和识别手段隐蔽,可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的犯人管理及案犯查找、医学诊断、信用卡、人机交互、证件核对等。其识别技术主要有: 获取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器根据特征来进行决策分类、匹配识别。其不足是处理技术较复杂, 人脸易受影响的因素太多(表情、光照、环境等), 给特征提取增加了困难。

4.签名识别技术。笔迹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和独特性。因此可以利用人的签名来识别个人身份。手写签名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把手写签名的图像、笔顺、速度和压力等信息与真实签名样本进行比对,以实时鉴别手写签名真伪的技术。签名识别技术装置一般使用有线笔、灵敏的图形输入板或二者相互结合使用。其过程分为签名采集和签名识别:签名采集提取了签名中的百余种生物特性,对每个人的签名建立一个惟一模板。签名识别系统通过签名识别,完成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可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融机构、安全防范等领域。

虹膜识别 虹膜即为人们所称的黑眼珠部分,是眼球前一层圆盘状的薄膜,中央部分是瞳孔。经计算两个人同一只眼虹膜特征相同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两眼相同的概率是一千亿分之一。眼睛虹膜纹络识别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晶,采用的是红外成像技术,将人眼中的虹膜纹络特征图信息输入计算机,成为特殊的可供自动识别的人体身份证。与其他识别技术相比, 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最低的。其不足是图像获取设备复杂、价格较高。

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商务中使用的基本上是智能IC 卡,这类卡在使用时是通过“用户ID+用户密码”来进行身份识别和数据的访问,基于该方式加密的金融卡有两大隐患,一是微机只认密码不认人;二是密码位数短,容易破解,若位数长,用户很难记,常遗忘密码,对用户造成使用时不便。全球的金融IC 卡使用区域是受限制的,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IC 卡标准不统一,我国目前所进行的EMV 大迁移主要是解决这一问题。在EMV 大迁移的过程中,符合EMV 国际标准的IC 卡加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如果金融卡的使用过程像其他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一样,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特征数据库,那么将全球拥有IC卡的用户特征学习到生物特征数据库,数据库将是非常庞大的,这将影响到识别过程的快速性。因此,该方法是不可行的。为此,一般是将拥有IC卡的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集成到IC 卡上,用户在使用IC卡进行金融交易时,只需与卡上的特征进行比对,就可达到辨识的过程,而无需在金融网络中建立庞大的特征数据库。这样,用户不需要任何密码,更不会担心丢失或遗忘。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金融卡,也是一种加密上的改进,但比起虹膜识别技术的误辨识率要高,拒真率也高,虹膜技术在金融卡身份识别中将更有前途。金融中心需要有虹膜学习终端,金融交易机器(自动取款机,ATM)需要安装虹膜识别镜和虹膜辨识系统。

虹膜学习终端是用户在办理IC卡时,将用户的虹膜特征信息写到IC卡上,而ATM 上的虹膜辨识系统则在用户进行金融交易时摄取用户虹膜信息,提取用户虹膜特征,并与IC卡上的虹膜特征进行比对,达到辨识或验证。采用虹膜技术进行银行IC卡的身份识别,不需要建立庞大的虹膜特征数据库,就可以让符合EMV 国际化标准的智能IC卡在全球任何地方通过ATM 机进行金融交易,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简洁快速。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7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技术;交通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替代人的视觉与思维已经成为现实,这也是计算机视觉的突出显现。那么在物体图像中识别物体并作进一步处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在数字化图像中,我们可以探寻出较为固定的数字联系,在物体特征搜集并处理时做到二次实现。这既是对物体特征的外在显现与描绘,更是对其定量信息的标定。从交通工程领域的角度来看,该种技术一般应用在交管及安全方面。监控交通流、识别车况及高速收费都是属于交通管理的范畴;而对交通重大事件的勘察及甄别则是交通安全所属。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形成视觉处理相关技术研究。

二、设计计算机视觉系统构成

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视觉系统的建立基础上的。其内部主要的构成是计算机光源、光电转换相关器件及图像采集卡等元件。

(一)照明条件的设计。在测量物体的表征时,环境的创设是图像分析处理的前提,其主要通过光线反射将影像投射到光电传感器上。故而要想获得清晰图像离不开照明条件的选择。在设计照明条件时,我们通常会视具体而不同处理,不过总的目标是一定的,那就是要利于处理图像及对其进行提取分析。在照明条件的设定中,主动视觉系统结构光是较为典型的范例。

(二)数据采集的处理。如今电耦合器件(CCD)中,摄像机及光电传感器较为常见。它们输出形成的影像均为模拟化的电子信号。在此基础上,A模式与D模式的相互对接更能够让信号进入计算机并达到数字处理标准,最后再量化入计算机系统处理范围。客观物体色彩的不同,也就造就了色彩带给人信息的差异。一般地黑白图像是单色摄像机输入的结果;彩色图像则需要彩色相机来实现。其过程为:彩色模拟信号解码为RGB单独信号,并单独A/D转换,输出后借助色彩查找表来显示相应色彩。每幅图像一旦经过数字处理就会形成点阵,并将n个信息浓缩于每点中。彩色获得的图像在16比特,而黑白所获黑白灰图像则仅有8比特。故而从信息采集量上来看,彩色的图像采集分析更为繁复些。不过黑白跟灰度图像也基本适应于基础信息的特征分析。相机数量及研究技法的角度,则有三个分类:“单目视觉”、“双目”及“三目”立体视觉。

三、研究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

从对图像进行编辑的过程可以看出,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在物体成像及计算后会在灰度阵列中参杂无效信息群,使得信息存在遗失风险。成像的噪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了干扰。故而,处理图像必须要有前提地预设分析,还原图像本相,从而消去噪音。边缘增强在特定的图像变化程度中,其起到的是对特征方法的削减。基于二值化,分割图像才能够进一步开展。对于物体的检测多借助某个范围来达到目的。识别和测算物体一般总是靠对特征的甄别来完成的。

四、分析处理三维物体技术

物体外轮扩线及表面对应位置的限定下,物体性质的外在表现则是其形状。三维物体从内含性质上来看也有体现,如通过其内含性质所变现出来的表层构造及边界划定等等。故而在确定图像特征方面,物体的三维形态是最常用的处理技术。检测三维物体形状及分析距离从计算机视觉技术角度来看,渠道很多,其原理主要是借助光源特性在图像输入时的显现来实现的。其类别有主动与被动两类。借助自然光照来对图像获取并挖掘深入信息的技术叫做被动测距;主动测距的光源条件则是利用人为设置的,其信息也是图像在经过测算分析时得到的。被动测距的主要用途体现在军工业保密及限制环境中,而普通建筑行业则主要利用主动测距。特别是较小尺寸物体的测算,以及拥有抗干扰及其他非接触测距环境。

(一)主动测距技术。主动测距,主要是指光源条件是在人为创设环境中满足的,且从景物外像得到相关点化信息,可以适当显示图像大概并进行初步分析处理,以对计算适应功率及信息测算程度形成水平提高。从技术种类上说,主动测距技术可分为雷达取像、几何光学聚焦、图像干扰及衍射等。除了结构光法外的测量方法均为基于物理成像,并搜集所成图像,并得到特殊物理特征图像。从不同的研究环境到条件所涉,以结构光法测量作为主要技术的工程需求较为普遍,其原理为:首先在光源的设计上由人为来进行环境考虑测算,再从其中获取较为全面的离散点化信息。在离散处理后,此类图像已经形成了较多的物体真是特征表象。在此基础上,信息需要不断简化与甄别、压缩。如果分析整个物体特征信息链,则后期主要体现在对于数据的简化分析。如今人们已经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结构光测量方法的应用,体现在物体形状检测等方面。

(二)被动测距技术。被动测距,对光照条件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其主要通过对于自然光的覆盖得以实现。它在图像原始信息处理及分析匹配方面技术指向较为突出。也通过此三维物体之形状及周围环境深度均被显露。在图像原始信息基础上的应用计算,其与结构光等相比繁杂程度较高。分析物体三维特性,着重从立体视觉内涵入手,适应物体自身特点而存在。不过相对来说获得图像特征才是其适应匹配的条件保障。点、线、区域及结构纹理等是物象特征的主体形式。其中物特较为基础与原始的特征是前两个特征,同时它们也是其他相关表征的前提。计算机系统技术测量基本原理为对摄像机进行构建分析,并对其图像表征进行特征匹配,以得到图像不同区间的视觉差异。

五、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研究,悉知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及技术组成。在系统使用的基础上深入设计,对系统主要构成环节进行分析。从而将三维复杂形态原理、算法及测量理论上升到实际应用。随着社会对于计算机的倚赖程度增加,相信该技术在建筑或者其他领域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段里仁.智能交通系境在我国道路空通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工业时报,2012(06).

[2]王丰元.计算机视觉在建筑区间的应用实例分析[J].河北电力学报,2011(04).

[3]李钊称.主动测距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探析[J].计算机应用,2010(08).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篇8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电子电工技术 应用

引言

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整体的电力系统良好运行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下,人们在电力的要求以及需求也有着提高,这就需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电子电力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论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一、电子电工技术特征体现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1.1电子电工技术的特征体现分析

电子电力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的,并在传统电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先进技术,所以在技术的涉及上就有电工技术和电气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电子电工技术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在高频化的特征方面,器件对集成化这一目标实现基础上,也能有效具备高转速的功能,从而就将电子电工的器件运转速度得到了有效提升[1]。

另外,电子电力技术的集成化特征也比较鲜明,在这一特征的体现上是和传统电工技术有着根本性差别的。通过全控型的器件进行集成在同一基片上,就能够有效形成高度集中的系统分立式的运作方式。除此之外,电子电工技术的特征还体现在全控特征层面,在这一特征上主要是对电力系统线路设计进行了最大程度简化,从而就有效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而在效率上也有了很大程度提升。

1.2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对电能使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将电子电工技术在其中加以应用,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有着保障作用,以及能对系统中的运行资源设备得到科学优化,将系统的运转速度能得到有效提升。

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可有效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是我国电力改革的重要目标,只有实现了智能化才能推动我国整体电力改革的进一步发展[2]。不仅如此,电子电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电力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为网络环境下电力系统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保证。

二、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将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可从多个方面得到有效应用。在直流输电中的运用中,晶闸管换流阀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应用技术,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对直流输电技术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应用系统能够对输电中的交直转换变压器的运用有了相应降低,在输电总成本层面也得到了有效节约。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输电设备的稳定性能也有着积极保证作用,从而就能有效的保证整体输电的安全性,这也是电子电工技术在输电环节应用的最大价值。

将电子电工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过程中,也能起到良好的应用作用。电力系统发电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发电设备,在电子电工技术的应用下,对这些发电设备就有着很大的优化作用,在设备的实际使用性能方面就得到了有效提高。这就对整体的发电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过静止励磁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安全性能方面就能得到有效保证,这一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对电力系统的控制作用的发挥层面比较有效[3]。还有是将变频速度调节的技术得以充分有效的应用,就能对发电环节的风机水泵的速度得以促进,这样就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上就能得到有效实现。

将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配电中得以应用,能对配电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能对配电的安全稳定性加以保证,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真正的将配电效率得以提升。电子电工技术的应用能将工频配电系统变压器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弥补,这样就能有效的将电能质量得到了优化改善,并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维护[5]。

除此之外,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在节能降损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只要能科学的对电子电工技术得以运用,就能真正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企业的重点发展内容,只有保证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才能真正的促进电力书配送的质量得以保证。此次主要从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在此次理论研究中,对实际的电力系统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江.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03)

[2]王晓蓉.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22)

[3]李昕.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信息通信. 2015(06)

上一篇:影视编导策划范文 下一篇:陶瓷艺术的历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