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5 17:55:50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1

(1)社会经济发展制约医疗卫生资源的增长与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资料,我们用“卫生技术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和“卫生总费用”等来表示医疗卫生资源。同时,我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作为解释变量,然后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口和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从系数估计值的符号与大小情况来看,人口增长对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医疗卫生财力资源的增长是消极的;与此同时,经济总量的增长对医疗卫生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增长,影响相对较小,如经济总量的1%增加仅分别对应0.109和0.315个百分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增长。

(2)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对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们根据已有的相关统计资料,直接进行了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不过,由于资料限制,我们以“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来代表医疗卫生资源。结果我们发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依然存在着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所展示的规律性。例如,人口因素在解释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人力与物力资源差异方面的解释力较强,而经济总量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财力资源配置重要影响因素的角色。具体而言,经济总量的变化可以解释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财力资源差异的95.6%,而且从弹性估计值来看,经济总量每高出1%,相应的财力资源也会高出0.908个百分点。

(3)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们仍利用各地区的有关横截面数据,并通过增加一个虚拟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这个虚拟变量设为U,当指标数据为城镇时取0,属于农村地区时则取1。另外,我们用“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口数”(用城镇和农村居民百分比表示)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则依次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水平”“人口数”与虚拟变量U,都是极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而且“收入水平”对人均意义上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具有正向影响,“人口数”的影响则是负面的。现实的情况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都比城镇居民低,而农村人口比重却更大,因此农村地区所分得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自然也就较少。与此同时,虚拟变量U的参数估计值均为负,这意味着农村地区在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上都处于弱势,而这或许是由城乡属性而带来的不同政策的影响。

2医疗卫生体制的行政化

现阶段面临的公立医院改革、医药费用控制、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以及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等问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从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对“行政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必要的反思。

(1)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险制度,不仅使得原本就比较大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差异得以维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例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无论是在制度的覆盖面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上,都有政府对该项制度的财政支持;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主要依靠集体,而且在医疗条件、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待遇上,都根本无法与城镇相比。

(2)公共财政与医疗卫生筹资模式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根源于上述政府主导责任,尤其是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内容而言,就更是如此。然而,从医疗卫生筹资模式及其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投入,不仅应直接作用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而且也会给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其公平性带来深远的影响。例如,社会保险的全民覆盖与商业保险的仅针对投保人,既是源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源自不同的筹资模式和保障方式;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支付方式,也同样会对筹资的过程和相关服务的可得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3)医疗卫生付费机制改革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过去10年的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之中,“付费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始终为全社会所明确和关注,但期初的改革面临着大量人口不为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问题,而较近的改革则又面临着“医保机构”如何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难题。具体来说,2009年“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支付制度,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方式”,最终建立“激励与惩罚并重”的约束机制;2010年国家又了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的意见,并指出要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包括“落实专项补助经费”“调整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和“对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等。从过去的改革经验来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的严重滞后,是导致“医疗机构乱收费”和医疗卫生费用负担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3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缺陷

事实上,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筹资模式,以及待遇水平的综合比较为基础,我们不难发现由“二元性”导致的“断裂性”及其带来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所谓“断裂性”指的是作为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医疗保险制度,原本应最大限度覆盖每个社会成员并平等对待,但实际上却被人为分割成“公费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往往局限于各自所属的领域和范围之内。从微观层面的运行机制角度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由固有“身份”所导致的歧视性待遇的作用,并且根本不符合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需要。与这种“断裂局面”相对应的,就是医疗保障的“多头”或“分散化”管理,而且也由此使得医疗卫生资源的部门化配置成为必然现象。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缺陷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医疗保险费用的具体支付方式不科学,以及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第三方付费”局面的形成在医疗保险领域具有必然性,而信息不对称前提之下的控制与反控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通过费用水平这个指挥棒来对医疗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过程。在“按项目付费(FeeforService)”的方式下,投保人、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但在价格控制难度较大的时候,也很容易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的过度提供,于是就形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区与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时,更是会形成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为“优越”的局面,从而也就加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最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给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造成的影响,还表现在除了医疗保险制度之外,相关的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与措施的不完善。基于不同需求而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早就已经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识,并且这种多层次体系的构建,显然也更为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发展却一直是相对滞后的,尤其是本应区别于医疗保险的医疗救助,其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增进的效果。但是,目前倾向于“准保险化”的操作模式,显然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此类项目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甚至在首都北京还曾经发生过“因病抢劫以获取救助”的非常极端的例子。

4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变迁

医疗卫生需求可以界定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之下各社会成员愿意承担且有支付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量。如果我们对照现实的医疗卫生需求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两大类,那么通常人们所讲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属于“合理”需求的范畴,而对应过度服务的需求就是“不合理”的。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不合理”的需求,一定会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另外,对于医疗卫生需求也不能完全按照普通产品需求的概念去理解,因为医疗卫生需求关乎公民基本权利和生存条件,当没有支付能力而未形成显性需求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仅可以得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结论,而且也应认识到单纯地“以需求为导向”,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领域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5结语

依据上述有关医疗卫生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逻辑,尽管我们尚不能明确地给出“医改”以来医疗卫生需求变迁的全部过程和影响,尤其是其中不合理的医疗卫生需求的发展情况,但结合一直存在着的“过度医疗”现象,我们至少可以明确医疗卫生需求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的角色和作用。具体而言,在计划经济时期,基于“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现象,无疑是的确存在的,并且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改革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人民群众有关健康和生活质量观念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创收”等各种原因,不合理的医疗需求与不合理的医疗行为相伴相生,并一直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专家所诟病和批判。例如,在2011年的“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上,有专家披露心脏支架用量已经超过了实际的需要,甚至有医疗机构纯粹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随意为患者安装心脏支架,并且患者也普遍地倾向于选择价格昂贵的产品,这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浪费与不合理配置。很显然,如果任由这种不合理医疗需求与不合理医疗行为发展下去,结果只能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扭曲,而基于社会经济地位、收入和身份等方面的个体差别,也会通过这个渠道延续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领域,最终加剧本已存在的差距与不公平。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念

人力资源,泛指社会及经济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劳动技能的人口。当前国家已经将人力资源开发摆在战略层面,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同时,人力资源本身具有有限性与可用性。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局主要经办医疗保险,通过相应法律法规或自愿缔结的契约,成立一定区域医疗保险基金并进行筹集、使用及监管。我国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时存在强制性特点,经过医疗保险机构有效应对各类医疗保险。随着我国持续完善医疗管理行业,需要提高与完善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实施医保、医疗及医药三者之间“三医联动”机制,充分解决当前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保障局本身就在结构改革大背景下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机构运行质量,先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人员方面的问题

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就是处理医疗保险相关内容,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实际中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如医学、保险及管理学等,要求工作人员日常学习且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高效处理日常工作。因此,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更好地胜任各自管理工作,规划出符合自身其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推进医疗保障局的稳步发展。

(二)管理机制的问题

国内医疗保险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具体发展时难免遇到一些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具有共性。例如,常见的管办不分现象,直接造成医保基金监督力度、监管方式等缺少科学性。同时,医疗保障局是医保行业内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行业政策法规,又要操办具体事项,无法提升医保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这样背景下医疗保障局采取总额打包付费的模式,无法有效落实监管,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钻空子的情况,不利于医保行业的稳步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管理机制层面存在问题。

(三)管理机制的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一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医保行业需要量力而行,切实发挥医疗保障在其中的作用,需要提高监管医保基金的力度,全面落实相关责任,完善制度层面的漏洞,推进制度建设,使得各项监管工作高效运行,避免出现钻漏洞的情况。医疗保障局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基金监管,需要医疗保障局需要强化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等,落实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高效履行医保基金的监管职责。

二、机构改革背景下提高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措施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时,需要结合单位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调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入绩效考核,创新薪酬管理理念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现阶段,医疗保障局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评定的标准和内容过于简单化,无法针对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估,并以此评定标准来量化工作人员个人工作能力。当前的关键是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模式和内容进行重新规定,全面优化,通过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能的明确以及日常实际工作表现的考核,确定其薪酬设计的有效范围,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并以此作为评定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基础和依据,通过有效措施,保证考核内容在设计上的精细化以及事实上的差异化,保证其在人才管理过程中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将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激励工作人员,催动其工作积极性。而绩效考核的评定需要结合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其表现结果直接决定其考核评定的等级,而薪酬管理则是根据工作人员实际考核评定等级来确定,是对工作人员工作表现最好的肯定和反映。为此,医疗保障局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工作人员对物质的需求制订一个绩效薪酬调整表,确保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障局的贡献和付出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回报,以激励工作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和动力,避免“大锅饭”的同时,拉开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工作人员工作的冲劲与积极性。2.制定科学合理激励措施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时,可以引入全面薪酬理念,综合考察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各种非经济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等,给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针对此,医疗保障局可以发挥全面薪酬的作用,引入丰富的激励方式,如谈判工资、绩效工资等,结合其个人生涯规划,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医疗保障局要对内部各岗位进行综合评估,实现薪酬对内公平。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落实两点内容,即同工同酬与按劳取酬。需要提高对岗位评估工作的重视度,利用这种方式准确评价挂念岗位的薪酬,增强岗位薪酬的吸引力,避免出现人才流失及提高人才归属感。

(二)转变管理理念,强化人事档案管理

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根据新形势下医疗保障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势,对其相关制度进行审核,确保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同时定期对医疗保障局档案工作的制度和内容进行修补和完善,维护制度的稳定性、完善性和严肃性。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总结以及实践,建设一套具有本院发展特色且适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其次,作为医疗保障局管理层,一定要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主动施为,对国家关于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要求等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认识到各类档案管理的价值,从而意识到知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将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本的服务性质转变为责任性工作,并列入年终考核项目,以此提高医疗保障局工作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需要格外重视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就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个性化、功能设计方面,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满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另外,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系统的兼容问题,确保资源共享的效率。医疗保障局推进数字化档案系统建设,需要配备好相关的设备,如高速扫描仪、数据备份等功能,提高档案资料归档的真实性,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档案管理安全性与质量的目的;还应该在系统中设立相应的查询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检索的功能,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系统和模式而言,需要及时做好定期的检查与优化工作,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最后,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大数据,不仅可以共享档案,还能实现主动推动医疗信息服务,达成实时推送信息的目的,信息使用者之间也可以高效交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通过推进信息建设标准化及网络化,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可靠性。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时需要管理人员整理文本、录音、视频等资料,整理后需要统一进行鉴定核对,最后使用PC单机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整。这种管理模式下查阅难度较大,通常归档后档案不会再次查阅,逐步成为“死档案”,而且容易出现的资料老化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档案资料转为电子文本、音频等,降低档案管理难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首先,医疗保障局工作开展时,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思维与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主动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内部需要详细分析工作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还要根据其情况、工作能力等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就需要通过合理引导,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动摒弃传统管理方法,掌握先进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实现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完美融合,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医疗保障局需要合理调整工作人员的岗位与组织架构,提高岗位的流动性,可以给管理工作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引入一些柔性化管理方法,鼓励其工作开展,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体工作落实时,依据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包括语言、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激励,发挥绩效工作的作用,给工作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后,强化日常培训工作。对医疗保障局内部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强化培训力度,对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进行完善。单位内部进行定期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促进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具体培训时,培训人员通过循序渐进方式渗透专业内容,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重视引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为医疗保障局改革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四)强化医保人员管理,全面落实改革工作

医疗保障局的前身是医疗保险中心,也是从这基础上改制形成的,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受到机构重组及改变的影响,对工作人员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冲击与压力,不但要进行单位内整改,还需要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短时间内学习与掌握新业务处理的知识。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重点进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培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消除传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感,提高其归属感,增强岗位职责与使命感。同时,需要强化对医保工作人员的管理,选择合适时机考核其业务水平,又要培养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主动进行完善,夯实工作高效完成的基础。管理医保工作人员时,需要侧重培训与考核其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引入复合型人才,切实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为高效地履行医疗保障局的职责,实现确保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五)做好基层服务,做好医疗保险推广

1.扩充工作人员数量在面对医疗保险之间的矛盾时,首先补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通过人数的扩充,促进矛盾的解决,同时也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而在人才吸收方面,作为国家部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后盾,轻易就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可。因此,即使是最常规的招聘活动,也能吸引很多专业人才的注意,并且想要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所以,想要扩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办到,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对后续可能的财政支出问题进行考虑,保证所吸收进来的人才的各项资金支持。2.提升领导部门的重视实际上,解决医疗保险工作部门问题的根本,是要提升领导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领导层的忽视,针对当前现状,首先要提升领导部门对医疗保险工作的行动力。比如针对当前实际现状制定相关政策,这就是最好的关注,只有让领导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和内容的重要性,才能有所重视,从上到下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各项基本工作的落实。如此,各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实现各项指标而努力奋斗,最终全面提升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运行速度,使其能更好、更全面、更快速地为人们服务。3.完善业务流程当前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项业务流程繁杂且不够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找到参考对象,从而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及时优化和完善。就当前实际发展而言,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国外。虽然国外并不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所推行的制度中也有很多福利并且适合我国吸收和借用。如此,可针对该问题成立专家小组,针对国外各项相关措施和流程进行研究,对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发展的内容进行借鉴和吸收,转化为一套属于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医疗保险工作部门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4.适时创新当前环境下,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内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均是焦头烂额,从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一直墨守成规,按照传统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而传统工作模式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对我国基层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较为不利。想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对相关工作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实际入手,通过实际工作了解人们诉求,从而根据诉求点展开创新,对其中内容实现有效规划和解决。同时,作为基层医疗保险工作部门,还要积极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和交流,针对现实问题,提高对应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及时创新。

三、结语

总之,医疗保障局作为新的机构,实际运行时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寻求新形势下如何高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想,深入结合医疗保障行业的特点,继而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新政策蕴含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提高医疗保障局的运行质量,主动寻求建立与促进保险制度长远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书章.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商业文化,2021(24):58-59.

[2]侯思予.基层医疗机构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77-79.

[3]赵静.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策略[J].中国产经,2021(15):188-189.

[4]袁旭春.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财经界,2020(29):251-252.

[5]孔凡佳.试析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J].就业与保障,2020(12):154-155.

[6]程琳.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9(10):10-11.

[7]胡志江.医疗保险事业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J].科技展望,2015,25(33):236.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3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4  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医疗服务市场 供给短缺 要素流动 市场机制

一、引言

新医改自2009年开始以来已经历经四年,改革力度在逐年加大,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四年的累积投入达到22427亿元。目前已实施的医改主要有两方面的政策,第一是对相关药品调价政策,目的是控制过快上涨的药品费用,第二是推行试点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前一阶段这两个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破除“以药养医”机制、降低患者就医费用。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患者就医费用在增加,医药费用、检查费等费用仍然维持在高位,各地医院不时发生的暴力事件也反映医患关系依然紧张。看病就医,依然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对于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状况,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医疗服务市场过度商品化导致的,表现为财政投入少、公立医院趋利性明显、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等。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医疗服务的投入,只要投入增加,看病贵的问题就能解决。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增加政府投入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市场的问题吗?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理顺医疗服务市场?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医疗服务市场中非市场化的机制。

二、医疗服务市场问题及非市场化机制分析

我国推行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很多领域的价格机制仍然不畅,但是价格反映市场信息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医疗领域也不例外。医疗资源高价格集合了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信息,反映了市场状况。高价反映的就是资源稀缺,从供需关系上看,是因为相对于民众的医疗资源需求而言,医疗资源的供给相对较少,其价格就升高了。进一步讲,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具有刚性特点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引起较大变化,并且需求比较稳定。那么导致高价的力量就是供给因素,也就是因为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而导致该资源的非均衡高价。

目前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多供给少,市场力量会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但是涨价趋势并不会一直持续,医疗领域的非均衡的高价,必定会吸引更多要素进入该领域,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医疗服务的供给就会增加。供给增加,其价格就会下降,最终价格逐渐趋于均衡。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均衡高价是存在的,为什么没有吸引更多要素进入?原因在于要素流通渠道是阻塞的,要素流动不畅,就达不到有效配置,生产效率不高,从而最终形成了供给总体不足的状况,从医疗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为什么要素流通渠道是阻塞的?本文认为原因在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存在非市场化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场流动性较弱和相关价格信号失真。

1、医疗服务市场的流动性较弱

(1)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对社会资本准入壁垒。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社会资本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作用。Mary Foley在分析和预测2020年公私合作的医疗保健系统时指出:我们在为2020年设计有效率的医疗保健系统时,必须使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办医资源充分竞争,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和日益增加的慢性病疾病负担。

近年来民营医院发展迅速,其占医院总量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17.2%提升到2011年的38.4%。目前国家政策是鼓励社会办医的,没有对社会资本的歧视,但实际中,社会资本要进入医疗领域依然要面对进入壁垒。虽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非盈利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领域,但对盈利性医院的准入依然存在政策限制。审批时,民营资本在办理经营许可证时,政府卫生行政机构都对其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与此相反,政府在新建医院时,管理机构都会一路敞开绿灯。另外,我国对医疗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医疗机构的设立还是要服从政府的区域医疗规划。

(2)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性较弱。由于筹资制度的不完善,公立医院要通过营业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商品化较为严重,在市场上是与民营医院一样的竞争者。然而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在筹资、土地、财政税收政策上面临着与公立医院不一样的待遇,导致两个主体在同一个市场上无法平等竞争,拥有政策优势的公立医院已经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例如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为了抢占该市场,纷纷兴办特需医疗。这一部分的社会需求应该由民营资本来解决,而不是挤占本来就短缺的国家卫生资源,靠政府投入。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医保制度并不对民营医院开放,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医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无形中成为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保护性政策。

(3)人力资本难以运转流动。医院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医生,我国医生管理属于“定位管理”,而国际上的医生管理普遍属于“自我管理”。医院实行封闭式的医生管理体制,严格限制医生的执业自由。医生一旦离开了他所供职的医院,在其他任何诊疗机构内,都不具备诊疗资格,等于是被取消了处方权和诊疗权,这显然限制了医生作为一种极具价值的人力资本进行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同时公立医院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拥有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的资源,并且拥有体制内的上升通道,民营医院则没有相应资源。医师管理体制导致新设立的医院很难获得优质医师资源,很多新设立的民营医院只能聘用公立医院的退休医生来解决优秀医师短缺的问题。

2、医疗领域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1)医疗服务价格管制。我国为了实现医疗服务的“广覆盖”,将医疗服务价格限制在低水平。医疗服务价格是对人力资本的定价,虽然国家多次调整标准,但是多数价格仍低于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技术劳务价格和价值存在严重背离。国家对医院的补偿较少,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无法弥补支出,就要通过医生进行创收,医生依靠自己的技术也得不到相应的工资,就会通过药品销售和检查收费增加医院和自己的收入。总之,当存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且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时,若监管机构无法解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必定会产生“以药养医”和“以设备养医”的现象。红包、高价药方、多重检查等,其实质是对人为压低价格的补偿。

(2)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扭曲药品价格。1999年开始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目的是要降低成本,促进公平交易。但是在我国实践中,招标者只招不采,不负责采购和付款,只负责定价,和药品采购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而要用药的医疗机构是和药品采购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却无权确定药品采购价格。药品市场的买主和卖主之间不能进行正当、合法、公开的交易,由集中采购形成的价格就是非均衡的。而药品企业为了卖出药品,就会采取隐形竞争,通过“二次议价”给医院让利,医院和医生能够通过买药获得较高收入,这种利益驱动医院和医生多开药、开高价药。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违背了基本市场价格形成规则,扭曲了药品价格。失真价格的根源在于价格是人为制定,不是经过市场供需力量形成的。失真的价格体系扭曲了医疗服务市场,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隐形无序的竞争中,并没有促进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反而造成了效率损失。

三、政策建议

上文分析,由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市场化机制,导致了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供给短缺,最终导致我国医疗服务陷入价格高、供给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的局面。由此,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点就是要理顺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使市场作用得到发挥,增强市场活力,从而推动供给的增加。

1、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1)鼓励社会办医,降低进入壁垒,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应建立基于政府控制和自由市场竞争之间的准市场机制,建立准入性的竞争医疗体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推行“非禁即入”的政策,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就应该对社会资本开放,审批过程中对民营资本应该平等对待。同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首先是要继续加大公立医院的改革力度,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同时限制公立医院的盈利性,应该让由社会资本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其次减少在土地、融资、财政、税收政策上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减少对非公立医院的干预。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3)促进人力资本流动。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使医生成为自由职业人。同时非公立医院在职位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应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科研立项上也应一视同仁,并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通过这些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措施来实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4)大力建设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能够实现医联体各单位双向转诊,在整合供给方力量基础上,引导需求合理流动。医疗联合体建立后,患者的检查结果各医院都承认,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费用,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各机构中得到联合体内部的医师资源,缓解大医院消费拥挤导致的看病难问题。

2、完善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体系

(1)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化。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一直是迟缓的,人为压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医生凭借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以药养医”和“以设备养医”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改革,必须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化。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构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最终使医疗服务中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2)改革药品集中采购,理顺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政府部门间接调控、引导市场价格形成的价格管理形式。取消政府定价权,药品价格基础应该由药品购销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企业定价、医院购买、患者选择,都应该有自。但同时,政府应该制定药品基准价格,供患者参考和医保部门制定参保收费及报销比例。

【参考文献】

[1] 侯佳乐: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6).

[2] 王小万:我国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3] 刘小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结构特征[J].经济体制改革,2013(2).

[4] 施晓亚: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强化政府责任解决看病难[J].医学与哲学,2005(10).

[5] 张晓燕、王中政:论新医改背景下医生生产力的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11(5).

[6] 李敏: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5).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优势;不足;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02-02

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势

1.1 城市化水平较高,有利于高效地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L省城镇化率仅次于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2012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5.65%,预计2020年L省城镇人口将达到75%。城镇化率高一方面使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医疗资源聚集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是交通网络发达,要求城市之间专科错层布局和发展,从整体上有利于医疗资源高效地布局和利用。

1.2 医疗卫生资源丰富,服务体系健全

L省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两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传统体制影响下,L省医疗资源布局中政府作用比较突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精神和传染专科医院设置齐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

1.3 医科大学附院学科优势突出,引领全省医疗技术发展

位于本省的医科大学曾长期作为部属院校,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影响力。附属的几个医院各有专科优势,作为全省的龙头医院,在全国医院整体实力排名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水平和影响力达到部级区域医疗中心水平。

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足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L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重大型综合医院轻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效率低等问题。

2.1 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能力不足

L省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和设备配置基本齐备,但由于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学历低、专业技术能力不足,一些业务(如职业卫生监测、放射卫生监测)主要依靠聘用人员,聘用的编外人员由于待遇低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区县公共卫生机构的实际服务能力不足,难以进一步针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

2.2 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匮乏程度进一步加重

由于待遇低、准入严格,L省多年没有新增乡村医生。

在此基础上乡镇卫生院医生被县医院“虹吸”,村医积极性较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2012年农村基层医疗门诊服务量仅为全省门诊服务总量34.2%,而住院服务量不足总量13%。患者不断向县、市医院集中,降低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增加了医疗经济负担。

2.3 医疗资源总量大,但服务效率整体有待提高

L省千人口床位数达到5.26张,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4张),但提供的医疗服务量较低。人均门急诊人次为3.63次,低于全国4.8次的平均水平;每百人入院人次为12.54,低于全国13.18人次。L省的病床使用率为80.05%,低于全国82.8%;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1.0天,比全国平均水平(8.8天)高2.2天。如果参照全国的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L省现有床位规模可以压缩1/4左右。此外,妇产科、儿科、肿瘤、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仍有新建、扩建医院的冲动。目前全省有近20个新城区,规划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都需要新建医院,有可能形成新的医疗资源闲置。此外,近几年县级医院快速发展,其病理、检验及大型放射设备往往难以满负荷运行,由于机构之间的资源缺乏整合,形成新的浪费。

2.4 地市级医院数量多、但整体力量不强

由于各地市政府接收了当地的国有企业剥离医院,致使城市医院数量偏多,L省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卫生行政部门举办医院床位总数的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4%)。由于财政投入分散在多家医院,不利于对医院的重点扶持,具备省级医疗中心实力的医院少;经济发达市医疗资源虽较发达,但地理位置缺乏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全省形成“有高峰没高原”的医疗资源格局,导致医疗资源和患者不断向省会城市或北京市聚集,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5 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薄弱

L省卫生系统缺乏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卫生信息系统硬件装备和软件开发不足,卫生信息资源分散,信息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信息资源共享,导致卫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医疗资源高效配置。

3 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形势

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必须正确应对挑战,积极抓住机遇,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3.1 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年是实现L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

(1)疾病谱变化要求调整医疗服务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生高峰的人口将超过70岁,心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疾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慢性病将呈现出快速增长、低龄化趋势,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L省居民“嗜肥油、喜腥膻、重油偏咸”的饮食习惯,以及前期工业化导致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高发,急需建立以健康教育宣传、慢病管理与康复护理为核心的慢病防治体系。此外,作为朝鲜的临边省份,L省还需要加强对卫生应急、医疗救治、防辐射等公共卫生保障的准备。

(2)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L省人均GDP将超过10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75%,城市正式就业人口比例较高,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将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不同层级、类别医疗机构在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下,错位发展。

(3)人口年龄结构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量增加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L省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突出表现为高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据预测,到2020年L省居民平均就诊需求达到5.5~6次,总诊疗人次达到2.30亿~2.46亿,比2012年增长30%左右;总住院需求将达到633.4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5%。L省同时还是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省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有可能出现卫生人力资源短缺,这将使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4)医疗服务筹资“触顶”将限制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由于正规就业人口比例较高,L省各类医疗保险筹资能力已经接近上限,医疗服务发展将面临筹资压力。这将迫使医保部门倒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L省将逐步进入“三保合一”、市级统筹及医保总额包干阶段。这就需要控制医疗资源整体规模,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机构必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成本和预算控制。

(5)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将改变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格局。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业务的开展和运营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格局必将打破,需要医院探索更为健康的收支结构。多元化办医要求医院提高竞争力。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必将以突出专科、优质服务、低价格等特色进入,将对L省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3.2 历史的机遇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1)环渤海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带动医疗资源整合格局。这一发展战略对打造沈阳市在东北地区医疗中心的地位、促进全省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L省的高速公路与铁路网络将更加发达,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能力将明显加大,偏远地区居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得到明显改善。

(2)城镇化发展战略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战略为卫生事业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城镇化发展将有利于解决L省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衔接。

(3)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创新动力。新的健康理念要求对医疗卫生发展重点、资源配置进行根本性转变,健康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提升将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患者的诊疗行为更为理性;以互联网、远程医疗、医生多点执业为代表的新医疗模式将改变医疗机构组织形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品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力。

(4)医疗卫生事业地位将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将有所提升,为全省医疗资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9年国家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了L省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促进形成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思路,积极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医疗卫生财政投入进一步增加。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医疗服务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预测未来几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政策将会得到较好落实,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个人支付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97-199.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医院在数量上也不断增加,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给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新形势下医院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医生的医疗技术,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逐步提升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医疗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给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部分医生未受过较高的专业教育,学历上普遍较低,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表面,然而,医院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高学历、专业性较强的医生较少。此外,护士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专业水平上较低,学历上满足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要求。由于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给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法进行日常统一管理的开展。

(二)落后的管理观念,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秉承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医院在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展受到了限制,很难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突破,阻碍了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性发展。此外,医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一直存在着人力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医院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医院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要想做好医院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在制定管理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满足于医护人员的发展要求,共同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医院的整体性发展。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医院需要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对医护人员基本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良好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医疗水平。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保证对医疗的整体水平,逐步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医院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时展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方法带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医院的整体性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三)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新形势下,医院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要想提升医院的整体发展效果,医院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为整个医院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做好对医护人员科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积极性,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此外,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有着良好的帮助,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促进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人员的内部调整进行管理,促进医院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保障。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深化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与现阶段的医院发展状况相分离,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医院要想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取得医疗技术上的进步,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结合医院的发展状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医疗方面的创新,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共同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鄢光辉,刘勇萍.浅议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J].中外医疗,2012,03:144-145

[2]赵明亮.新形势下小规模非盈利性中医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7:662-664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农村;医疗改革;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23-02

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费用投入的增加,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胜利,基本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的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在城乡之间、农村不同地区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间的公平。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医疗卫生资源,居民遭受健康损失时能公平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不会因社会特权的不同而出现差别对待。二是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应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对经受疾病风险的居民给予同等的就医机会以及应得的经济补偿,不应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成效,关系到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取的能力和质量。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道德尺度是公平和效率,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性的指导下,政府在城市和农村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过多的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造成了过多的资源流向了城市,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社会不公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投入远远低于城市。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使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但农村与城市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从2009年的562元增加到2013年的1 274.4元,而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却从2009年的2 176.6元增加到3 234.1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一直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3倍左右,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例如,2013年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为9.18,而农村仅为3.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增加速度较慢,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一直是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的2到3倍,而且差距不断加大。两组数据结合来看,城市以较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卫生费用,从而导致较多的优质卫生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城市居民能够较好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获得较高的医疗效益,而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卫生人才等严重缺乏,“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不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不同地区配置的公平表现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似性,不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在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进行过程中,农民能否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筹资额偏低,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大多数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导致人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补贴额度较大,同时农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较高,使当地居民能够及时高效地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我国农村地区的优秀卫生人才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这些能够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当地。东部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的总数与中部地区相差较小,但是由于人口较少,平均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平均每千口村卫生室人员数达到1.89,超出西部地区0.24,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医师执照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相对较多。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优秀卫生人才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优秀卫生人才的配比则高,反之亦然。

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的绝对值在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出于国家的GDP每年是以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2013年的卫生总费用为31 868.95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57%,比较2009年的卫生总投入为17 541.92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15%,仅增长了0.42%。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由于一些医疗卫生产品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居民要支付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费用,从而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不公平,导致城乡医疗健康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优秀卫生人才大量集中。而面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职业化程度低,学历低,而且农村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诊治需求。后果是高层次医院担负起大量的常见病,一些可以在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却聚集到大医院,造成人员拥挤,加上医疗设备的改造,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导致的卫生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造成医疗成本过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低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承受能力下降,医疗保障水平更加不公平。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机构人少事多,七八个人在管理医疗卫生费用征缴的同时,还要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支出,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腐败和寻租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等额的筹资标准统一收取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民间存在的经济差异,让经济收入不同的人去承担同样的医疗筹资费用,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使经济困难需要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无法筹资参保得不到政府的资金补助,而经济支付能力强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医疗救助,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农村的分配更加不公平。自愿的原则会形成健康状况差的人愿意参保,而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愿意参保等逆向选择问题,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于真正影响农村居民的是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患大病的概率较少,因此,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由于用大多数人的钱去满足有限患大病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没有受益或很少受益的居民就会自动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导致医疗改革对农村居民的不公平。

(四)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不合理

为了防止患者过度利用卫生服务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机制和封顶线。由于基金水平有限,起付水平低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提高参合率,实现广覆盖,但是这样保障水平就会降低。调查表明在不愿意继续参加合作医疗的人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销太少或者是当年没有享受到报销。为了提高农民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入了个人账户,但是有些地区个人账户资金要用在体检费用和门诊治疗,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也不符合农村医疗保险互帮共济的基本原则。“保大不保小”的方案导致大部分农民由于疾病小而得不到政府的补偿,因此,一些农民不愿意去治疗,或者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导致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得大病的农民能够得到医疗补助,得小病的农民却只能自付医药费,本身就是不公平现象。

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公共卫生支出

医疗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少,远远不及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公共卫生的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作用,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这与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缓解社会不公平的原则相矛盾,也违背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居民保护的一般原则。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工作,确保医疗的公益性,同时降低或取消农村居民参合费用,从而减少因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的人口数,扩大参合率,既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公平发展,又能解决农村医疗资金短缺问题,缓解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保障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二)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足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很多农村基层医院设备陈旧,人才流失,致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不能处置。同时村卫生室无专职人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学历较低。另外,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村很多私人诊所存在医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以及贩卖假药等现象,严重损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医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不同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实行城市援助农村的相关政策,城市医务人员的晋升必须有农村工作的经历。

针对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建议开展顶层设计,实行单部门归口管理,将医保基金统一归人社部管理,分清人社部门与卫生部门的权责,解决管医疗机构的部门同时管医保支出的道德风险。一是部门统一,方便政策出口统一解决各自为政,标准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重复参合问题,避免财政补助被多头占用。三是彻底杜绝双重报销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三)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相结合

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管理存在征收管理成本较高以及管理人员短缺等现象,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整合进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既能利用城镇医保管理的机构、经验与人员,提高管理能力,节约成本;又能避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管理机构分工不明确,管理混乱现状;另外,两者合并有益于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效率以及公平性。

(四)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改变医疗费用补偿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费用控制的不利以及补偿方案的不合理设计,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的不公平现象。建议对医保费用建立差别化的支付模式,一是针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全面推广组合支付模式,强调激励与约束结合。二是采取包括普通病种定额结算在内的一系列医疗结算方式,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超定额的拒付,一定程度上遏制大处方。三是注重地区间各级医院支付标准的差异,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待遇档次和支付限额,真正做到市、县、乡各级执行同一报销尺度。

参考文献:

[1] 周伟光,叶 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及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政监督,2015(5).

[2] 张国华,尚鹏礼.浅谈我国农村医疗改革中的社会公平问题[J].现代商业,2009(23).

[3] 杨 毅.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4] 方 锐.对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研究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4(24).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8

一、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

医院重医疗、轻管理,致使提高医疗质量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和经济基础。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医疗质量是所有医疗单位能否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是医院生存的基础。必须注重从三个层次上下功夫:

(一)抓住市场,才能发展 面对医疗市场逐渐开放的态势。医院要生存只有抓住医疗市场,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踏准市场的节拍。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医院管理者根据医疗市场的发展动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决策,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二)管理就是采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合理设计、实施,使医疗服务中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合理利用。降低医疗成本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医院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反馈,实现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特别是在医疗市场变化的今天,只有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实施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医院进行正常的医疗活动,占领医疗服务市场,使医院形成螺旋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医院是关系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部门,经常会出现预想不到紧急的情况。因此,科学的预测、准确的信息对及时、正确地处理医疗紧急情况至关重要。医院管理者针对各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制定出处理紧急医疗事故的对策和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实施。

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是医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资源,只有在科学管理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管理也由传统的以人事管理为核心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

围绕人这一要素,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

根据马斯洛激励理论,人有五种需要(即生存、安全、情感、尊重和自身发展需要),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但使员工获得前三种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员工获得后两种需要,并能把医护人员自身发展需要与单位发展目标相结合,提高医护人员的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职工是医院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应从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出发点。由于医疗过程所包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都很高且不断进步,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院管理者对其管辖人员既要进行普遍性培养的基础教育,又要针对结合专业特长的培养,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三)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

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人力资源就应该提升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而不只是当作事务性工作来看待。

(四)因为旧的管理体制没有科学的管理约束机制,才导致人浮于事

科学的管理充分给医护人员以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使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最优化配置。

三、医院经济活动的科学管理

在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抓好医疗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两大要素,医院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医院的经济管理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运用经济手段,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加强组织、管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包括完善的各种经济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制度。一方面,通过收集一系列业务活动数据、信息,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详细资料,作为科学决策地根本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制度和监督,避免了物资浪费,减少了物资消耗。此外,科学的成本核算通过分析成本中各种要素对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影响,从而发现降低消耗的途径。通过科学的核算,不仅实现降低医院的成本,还有利于医院价格的制定。总之,成本核算的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医院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一篇: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范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供水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