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40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5-01

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多因出生时胎儿通过患有淋病的母体产道时直接感染,少数患儿可经淋菌感染的手、纱布、棉球、被褥或衣物等间接感染,它是新生儿眼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诊治、护理,将会导致双眼失明。我科对46例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患儿进行了早期诊治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淋病性眼炎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均为出生(24~48)小时发病后入院。

1.2 方法 诊断:患者的双眼眼睑和结膜严重水肿充血,结膜囊内伴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对46例患者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检查,每位患儿分泌物涂片可见到革兰氏阴性淋病双球菌。治疗:(1)局部用药:先用生理盐水100ml 内加青霉素钠50万U 的青霉素液行结膜囊冲洗,之后滴用浓度为:生理盐水100mL+青霉素G 20万U―50万U的滴眼液。(2)全身用药: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菌必治,按照每公斤体重50毫克计算,每日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2次,连续注射3―4天。临床治愈标准:双眼结膜充血消失,双眼结膜囊的脓性分泌物消失,化验室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呈阴性。随诊时间为每例患者坚持随诊6个月至1年。护理:常规护理、新生儿眼部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健康宣教。

护理

1 常规护理

(1)入院护理:安排单人间病房或同病种病人住一间病房,以便隔离;协助医生取眼部分泌物并及时送检。(2)测体温每天2次,发热者按发热常规护理。(3)保持眼部卫生,用无菌棉棒撩除眼部分泌物,避免用手或不清洁的手帕擦眼。(4)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 眼部护理

2.1 眼部处理 配制生理盐水100ml内加青霉素钠50万U的青霉素液行结膜囊冲洗,每天2次。冲洗双眼前用一次性治疗巾铺在患儿枕下,将消毒纱布垫放在患儿面颊,由陪护固定患儿头部及纱布垫,防止冲洗液流入外耳道。洗眼时,用一次性输液器接冲洗液,护理人员左手持去掉针柄和针头的输液器,距眼约2厘米进行冲洗,右手持无菌棉棒擦除睑缘处分泌物,直至洗净分泌物。洗眼后,擦净面部,清理污物。

2.2 局部用药的配制 遵医嘱配制青霉素滴眼液,最佳浓度为2000―5000U/ml[1],100ml注射用水加20~50万单位的青霉素,做到现配现用,在瓶子标签上注明配制时间和浓度, 2小时后重新配制。配制好的青霉素液分装在清洗干净的空氯霉素眼药水瓶内,第一天每30分钟给患儿滴一次,第二天1―2小时滴一次,第三天后2―4小时滴一次。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患儿床边备快速手消毒液。患儿所用物品包括棉签、纱布、手套、分泌物、血、粪、尿标本等要用专用医疗垃圾袋装好,标注“淋病”字样后由保洁员送医院医疗垃圾存放处,由相关公司集中销毁,防止病原体传播。医务人员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接触患儿前一定戴手套,操作完毕后要流水清洗双手并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为患儿检查和做治疗时,必须戴防护镜,以避免分泌物溅入眼内。病人出院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拆洗被服用专用袋装好标注“淋病”字样后由被服室收回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床、柜、椅、地面、门把等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 健康宣教

加强宣教工作主要针对患儿父母,指导其父母进行检查,如有淋病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家长密切配合治疗及护理,耐心向家长解释淋病性眼炎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及用药情况,指导家长实行眼部护理的有关措施和注意事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清洗曝晒或煮沸消毒。注意家庭卫生,家人生活用品要分开。患儿出院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若患儿眼部出现红肿、分泌物的情况及时眼科门诊就诊。

结论

新生儿淋病性眼炎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是盲童的主要致盲原因,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护理方面必须细心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病人家属进行淋病的健康宣教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我科收治的46例新生儿淋病性眼炎,住院天数为3―5天,疗效显著,治愈率达100%,出院后经6个月到1年的随访无复发者。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方法:对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份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进行归纳和分析,其中185例是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有162例作为观察组。归纳两组儿童患者在我院的护理投诉数据,总结和分析影响儿童患者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并且对采取防范措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采用防范措施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比例为5%,大大地低于采取防范措施之前的投诉率22%。

结论:有效采取儿童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中的风险,降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43-01

儿童患者由于其年龄幼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又加上儿童特殊的体质,用药敏感性高等原因,使得儿科护理较比成人科室护理的风险更大些,很易产生护理纠纷。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儿科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总结出产生儿童护理纠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且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从2011年 6月-2012年 6月就诊的 347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其中有男的175例,女的 为172 例,年龄在分布在1个月至8 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5 岁 。 其中162例是加强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是未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为对照组。。

1.2方法。搜集和归纳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儿童患者,在我院院内或者儿科室内的护理投诉情况,并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对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 处理各种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

1.4结果。对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常见投诉原因,及对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前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情况进行归纳比较如表1。 由表1中可表明采取防范措施前,患者的投诉率为22%,而经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实施后,其患者的投诉率降为5%,下降了17%,防范效果明显。

从归纳的风险因素分析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儿科护理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下:

2.1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得力: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护理规章制度来作保障。 没有护理规章制度的细致落实 ,儿童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就会无法的得到保证。

2.2护理人员的资历较低:年轻护士较多,临床经验不足,而且儿科疾病又面临着发病急,复杂,变化较快,而患者年龄幼小,无法描述病情,家长又缺乏相关知识,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就不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其服务态度较差:由于儿科病房的环境太过嘈杂,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难免会有烦躁情绪。因而就很难做到耐心解释家属的各种质疑,冷静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又有少数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缺乏及时巡视儿童患者,家属呼叫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患儿家属强烈不满。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因素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佳。

3采取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制定如下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且有效地实施,以降低减少纠纷的发生。

3.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细致的落实,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打错针,避免发错药。严格规范和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做好病人情况、急救物品和器材,以及确缺失的物品及时补充等相关事宜的交接。

3.2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护理风险防范中,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强弱,及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要想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有预见性高水平的护理,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我儿科护理人员招聘人员较多、年龄较小,水平较低,又参差不齐,有中专、有大专等,严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临床先进精密仪器操作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精密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专项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胃插管操作、静脉穿刺操作技术、 头皮针均能熟练掌握,并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也均能熟练掌握。

3.3加强沟通技巧。发生儿科护理纠纷经常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服务态度不良或者没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护士年龄较小、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普遍较低,导致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和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3.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患者用药同成人比,其用药剂量极为严格,剂量又常常较低,对药物反应又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加强儿童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以及是否过敏。此外,还需要做到及时清点和专人管理各种急救物品,以保证儿科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风险大多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儿童的健康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须玉红,高新,陈春花.儿科护理纠纷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1) : 144 -146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2] 阎振武,陈建红,李淑花,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J],2011,5,343-345.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近年来我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对策。 方法 采用回顾性统计学方法对我科4年来31例护患纠纷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31例护患纠纷原因主要是服务态度、业务素质、沟通障碍、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 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法律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患儿家属;护患纠纷;原因;防范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凝聚点,当发生疾病时,家长和患儿情绪都比较烦躁,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常规护理不到位是产生护患纠纷的导火索。加上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家属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技术操作水平及服务质量等要求不断提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容易发生纠纷。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护患纠纷31起

结果

服务态度10例,占32.26%

业务素质12例,占38.72%

沟通障碍6例,占19.35%

法律意识3例,占9.68%

讨论

1 护患纠纷原因

(1) 服务方面 门诊患儿输液时,由于门诊环境条件的限制,环境比较噪杂,再加上患儿多,护士比较少,护士工作量大,负荷超重,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家长对治疗环境不满意的情况下,若产生疑问而不能得到及时满意的解答和沟通,常会导致纠纷。另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患儿家属希望自己选择业务素质高、技术一流的护士为孩子做治疗,如果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则会有意或无意造成他们对治疗过程的不满情绪。还有,医疗服务和行风建设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但有些护士依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服务态度生硬、冷漠、解释不仔细、缺乏同情心。

(2) 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诊疗仪器不断问世,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发展的需要。患儿及家属怀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医院就治,希望药到病除,解除痛苦,希望护士技术高超,穿刺一次成功,希望护理人员给予更多关于疾病护理方面的知识,使患儿早日康复。但是由于医疗护理水平的局限,同患儿家属的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患儿家属不理解从而诱发纠纷。

(3) 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制度执行不严甚至有章不循,在治疗和护理中产生医疗差错,造成患儿家属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2 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防范措施

(1) 做好解除病人疑虑和担心工作。门诊注射室工作是患儿临时治疗的场所,家属从药房拿药后,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当面检查数量、质量以释家长担心搞错的现象,同时避免使患儿及家长等候时间过长,造成家长不满情绪而诱发纠纷。

(2) 加强教育,提高护士素质:加强医德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仪表大方、言语规范、礼貌用语、主动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帮助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遇到家属对我们工作有误解和偏见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属。

增强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目前招聘护士多,处理问题及操作技术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应加强护理法律知识学习和强化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工作中加强“三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成功率,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可防止发生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沟通水平,消除纠纷隐患。沟通贯通于治疗的全过程,在治疗和护理中护士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告知工作,告知患儿输液时的注意事项、液体滴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患儿病情及护理。治疗过程中,护士多巡视、多观察、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当穿刺失败或输液过程中出现肿胀,需要重新穿刺时,应向患儿家属表示歉意,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谅解。通过有效的沟通,对患儿及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取得家属的信任,避免发生护患纠纷。

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在语言、行为、接待、时间、环节等方面,稍有疏忽怠慢的现象,就会发生纠纷与差错。通过我们有意识、有目标的引导,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引导护士准确定位,既要“微笑服务”,更要“知识服务”。这些引导,能够激发护士们的内在素质,自觉加强防范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泳,沈吉梅.优化护患关系 避免护理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70

[2] 叶贞.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64

[3] 毕银花.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74

[4] 韦衡秋.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52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问世只是近十几年的事,这两个概念在使用时还常常出现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本文主要介绍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围产医学

什么是围产医学?围产医学是研究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在孕产期中所患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母亲(也包括父亲)本身的遗传素质,怀孕母亲所处的大环境和母体本身作为小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胎儿宫内诊断、宫内治疗及矫正手术;新生儿、早产儿的复苏抢救急救技术的改进等。

围产期是产前、产时、产后一段时期的总称.这期间的母亲和胎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孕妇而言,妊娠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变化是全身性的,涉及循环、血液、呼吸、消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包括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宫.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其间易受到许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的影响,使生理变化过程超出正常范围进入病理状态,严重时危及母婴安全,导致妊娠失败。从胎儿方面看,其生长发育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素质,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及母亲的健康状况。此外,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毒药物或放射线照射,其正常生长过程将会受到干扰,导致畸形儿的出生。那么,妊娠期母体的全身变化如何进行:从受精到胎儿出生这一复杂过程如何发生:内外因素如何作用于母亲和胎儿,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何种结果;如何及早发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如何有效地抢救、治疗。凡此种种,都是围产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由此可见,围产医学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临床医学的妇产科和儿科,且涉及基础医学中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等,并借助各种电子、放射、超声、光学仪器,以及动物试验、微量元素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可以说,围产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围产期保健

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或者说,是为保证这期间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所谓保健,就是为保护健康而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英语的Health一词,除有健康的意思外,还有卫生的含义。而卫生一词的定义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由此看来,“围产期保健”的意思可理解为,采取各种医疗预防、个人和社会的综合性措施来保障围产期间母婴的健康。

综合性措施,亦即围产期保健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以及医院上下密切联系,分工负责,划片包干,互相协作,从组织上保证围产期保健的实施。同时,成立围产保健协作组,其任务一是定期就本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开展业务讲座活动,培训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以及对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二是组织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产科与儿科的协作,使儿科医师与产科医师一道,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监护抢救,提高母子统一管理的质量。

(二)定期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及早掌握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和过期产。加强产程观察,减少和正确处理难产。认真及时筛查出高危孕妇,进行高危监护和管理,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开展产褥保健指导和新生儿保健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监护抢救中心,接受一定范围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转诊,及时推广应用围产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有关诊断、监护和治疗的最新成果(产前诊断等),以提高围产监护质量.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围产医学知识,宣传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影响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有害因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方法,使开展围产期保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敏感指标,而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常常是危害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及时调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完整准确的医疗保健记录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卫生统计为资料的分析处理,保健工作质量邢效果的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此外,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亦是围产期保健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联系和区别

围产医学是70年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医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的进步,使一些“不治之症”“起死回生”,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逐渐消灭或得到控制,成人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围绕着分娩时期的胎婴儿的死亡率却下降得最慢最少,因而引起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时期死亡原因的重视与研究,围产医学便应运而生。随之,在孕产期系统保健的基础上,围产期保健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1.l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2009年6月一2013年5月收治的胎膜早破的病例120例,患者年龄20―45岁;破膜孕周29―4l周,平均37±47周,其中发生早产者15例,占12.5%,其中3例为经产妇,余均为初产妇;破膜时间至分娩时间或手术时间>48小时者为61例,占50.8%。

1.2 入院方式

120例胎膜早破的患者,以急症方式有98例,占81.66%。门诊方式入院22例,占18.33%。

1.3 产时情况

120例病例自娩85例,占70.8%;产钳5例,占4.1%;剖宫产30例,剖宫产率为25%。出血量的范围在60―800ml,平均在187.38±86.02ml,其中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为0.83%,有3例产后出现产褥热,产褥病率为2.5%。

1.4 新生儿情况

120例胎膜早破的患者分娩新生儿118例,其中双胎2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出生时发生苍白窒息者有5例,苍自窒息率为4.1%;发生青紫窒息者有4例,青紫窒息率为3.33%。(12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在875―4985克;新生儿身长范围在3l―55厘米)。

2、讨论

有文献报道,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在5%一10%,将近60%的胎膜早破发生在足月妊娠。由于本文病例以初产妇为主,无任何的生育经验,而胎膜早破发生在未正式临产前的胎膜自然破裂,产妇可突然在无诱因的情况下自觉阴道有水流出,加之胎膜早破易引起和加重母体的感染,尤其会给围产儿带来诸多的不良并发症【1】。所有这些会给产妇及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将会影响对产妇的治疗和预后。首先,护士必须具备专科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才能及时而有效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尤其在制定护理计划和提出护理诊断中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在实施和评价中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各项配合注意事项,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 现存的、可能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

胎膜早破病人在心理社会问题的护理诊断有:焦虑、紧张、绝望、无能为力、自尊混乱、知识缺乏、预期性的悲哀等;【2】在疾病方面的护理诊断有:感染或感染的可能,早产、胎死宫内的可能,胎儿受伤的危险等。

2.2 实施护理措施中的治疗配合

胎膜早破时产妇病率增加,且与破膜至分娩时间成正比,超过48小时者感染发生率可达5―20%。本文资料显示,破膜时间至分娩时问或手术时间>48小时者61例,占50.8%;有3例产后出现产褥热,产褥率为2.5%。有文献报道,早产并胎膜早破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产褥热11.8%。主要采取给予预防性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或先峰类口服或静脉滴注进行抗感染治疗。配合抗生素和抑制宫缩时的保胎药物的运用,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因担心抗尘素对胎儿的影响而导致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其次,护士要准确及时有效的用药;最后要及时了解和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随时进行正确的护理诊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的效果评价。

2.3 加强胎儿的检测及有效的促进胎肺的成熟

检测胎儿主要运用自测胎动、监听胎心、定期的胎心监护、B超和五项生化物理指标等方法,在促进胎肺成熟方面,我院主要使用地塞米松5--10mg每8小时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共9次:也采用羊膜胎内一次注射10mg。护士主要及时正确地加强对胎儿的部分检测和辅助工作外,还要及时完成治疗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准备配合工作,以减少对母儿的危险性。

3、小结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鉴于其主要的危害为早产及母婴感染,从而增加围产儿病死率及母体的并发症,为降低胎膜早破引起的孕产妇及围产儿病率,对胎膜早破的治疗处理很重要,但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整体护理的精髓,就是体现以“人”为中心护理,围绕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整统一和良好适应。因此对胎膜早破及时有效地护理措施,对降低产妇及围产儿病率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小玲 李佳 ,整体护理干预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20(17):35-36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小儿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脓肿1例报告

慢性肾小球肾炎载脂蛋白临床观察

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分析

生土豆片外敷长期透析患者内漏穿刺处疗效观察

血脂代谢异常及策略

哮喘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CCSP的测定与临床研究

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附200例分析)

高危经产妇双胎剖腹产后突发急性左心衰1例临床分析

后牙隐裂治疗126例分析

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门诊高血压患者450例降压药应用分析

以腹痛就诊的潜伏梅毒1例报道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研究

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5例临床分析

个体化方案治疗继发耐药肺结核36例疗效分析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10例治疗体会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在肿瘤化疗中护肝作用的临床观察

曲美他嗪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

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双管双塞软袋大输液注药口穿刺暴露后的安全性试验

脑梗塞的CT诊断及体会

经桡动脉途径行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30例

人工晶体植入双撕囊囊袋内治疗恶性青光眼

肛痔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40例的观察

新时期护士长如何做好护理管理

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围手术期的护理

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现行护理模式的创新

腹部手术后胃瘫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感染的护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80例抢救护理体会

五方散外敷治疗痛风的护理体会

瑶族农村产妇阴道分娩的产前心理护理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行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无痛分娩的效果评价及护理

腹股沟斜疝的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出现寒战的原因及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疗法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半卧位预防腹部术后腰肌酸痛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尿毒症性肺水肿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中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管理

危重心脏病围急性期救治护理分析

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髋关节术前护理

中风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对糖尿病的护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医院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登记、报告及转诊做法初探

谈基层医院输血科内部管理

紧急避孕-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率的措施

脑瘫患儿该怎样睡觉(二)-姿势肌紧张增强患儿的睡眠姿势

面向基层、以用为本创新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议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关键词】 孕产妇;急危重症;院前急救;院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4

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医疗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且能够为院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1]。急危重症孕产妇主要是指开始妊娠直至产后42 d内由于任何因素危及母儿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 早期快速救治非常关键[2]。近年来, 单独二胎等政策的开放, 妇产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是确保孕产妇以及胎(婴)儿的生命安全的关键。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02例妇产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妇产科院前急救接诊的急危重症孕产妇102例,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28.33±3.15)岁;孕周25~41周, 平均孕周(37.65±1.12)周;78例初产妇, 24例经产妇;急救原因包括产科异常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先兆子痫或子痫、异位妊娠、胎盘早剥、异常分娩等。93例存在严重合并症, 包括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肾功能损害、6例脐带脱垂、6例先兆子痫、7例胎盘早剥、9例先兆子宫破裂、12例急性心力衰竭、16例严重感染、29例失血性休克。

1. 2 方法

1. 2. 1 快速反应 建立健全妇产科急危重症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程序及相关制度, 确保急救车辆、人员、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等均处于应急预备状态。接到急救任务后2~3 min内急救小组人员全部出动, 到达现场前通过电话联系现场人员或孕产妇家属, 了解患者的孕周、既往病史及当前病情变化, 初步判断患者现有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急救护理对策, 并予以现场人员正确的基础救护指导, 例如解开其衣领预防孕产妇窒息等。与此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 例如氧气装置、消毒产包、输血设备、会阴切开缝合包以及其他急救药品、物品等, 以便到场后能够快速反应并施救。

1. 2. 2 现场救治

1. 2. 2. 1 病情评估 到场后快速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作出判断, 确认制定的救治方案是否准确并立即调整完善, 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护理时间, 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急查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瞳孔、胎心音、宫口开大、胎先露下降、阴道流血等情况, 观察有无抽搐及腹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晕厥、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呼吸浅快、表情淡漠或躁动、意识模糊、脉搏细弱及皮肤湿冷等症状, 或休克指数>2者立即按照休克处理;监测血流状况评价有无子宫破裂;根据出血情况判断有无失血过多情况, 以便迅速调整针对性急救方案[2]。

1. 2. 2. 2 对症处理 ①出血急救护理:明确因胎盘滞留或子宫收缩乏力等所致出血者, 立即实施人工胎盘剥离术处理, 予以缩宫素注射并按摩子宫, 以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快速建立多条有效静脉通道, 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 给予吸氧注意保暖、安慰产妇, 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后并发症。②产程延长急救护理: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确认患者的情况允许转运者, 在实施基础护理后立即安排转运, 转运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不允许转运, 则立即实施严密消毒铺巾后进行接生, 正确处理胎儿及胎盘娩出, 准备好新生儿急救措施,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迅速转运回医院进行后续处理。③先兆子痫或者子痫急救护理:明确为先兆子痫或子痫者, 立即吸氧协助取侧卧位, 以减轻腹腔大血管受压现象、预防患者发生呕吐物误吸或呛咳等。立即予以镇静以及解痉药物, 例如应用硫酸镁等,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立即转运回院进行后续处理。④胎盘早剥: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对症支持和抗休克治疗, 迅速评估产科专科情况判断产程进展, 予最快的速度转运回医院进一步处理。⑤脐带脱垂:即予垫高臀部严格消毒后还纳脐带, 并应用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 迅速评估和判断, 做好接生准备及好新生儿急救措施。

1. 2. 3 转运护理 在转运过程中,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护理人员密切与急救医生沟通交流, 确保急救与护理配合得到。急救护理人员分为三组, 一组负责病情监护,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一组负责心理疏导和安慰。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 了解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文化程度、个人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等, 并评估其心理状态, 针对其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予以心理安慰, 讲解分娩过程、成功分娩病例等, 以稳定其情绪, 增强其顺利分娩信心。护理人员负责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孕周、分娩史、病史、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效果及病情变化等, 以便为院内救治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1. 2. 4 入院急救护理 达到医院前立即联系医院相关医生与护理人员, 为患者建立有效的绿色通道, 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入院接受院内治疗。将患者安全转运回医院, 并向相关医护人员介绍患者的情况, 便于院内评估与后续治疗。

2 结果

102例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包括产科药物性救治、接生、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断脐处理、脐带还纳等。其中89例

静脉注射, 72例持续给氧, 65例产科药物性治疗, 4例新生儿断脐处理, 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 2例就地接生。102例患者中9例经急诊检查未见异常, 在接诊后0~4 d内顺利分娩, 10例合并产科严重并发症经初步抢救成功后因病情需要已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83例患者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 1例

产妇因合并严重并发症后因产后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99.02%。

3 讨论

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快速、规范、合理、严格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对于确保母儿生命安全、改善临床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本院急危重症孕妇急救护理经验如下:①建立健全妇产科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护理程度及制度, 加强急救小组建设, 平时加强急救演练, 全面提高急救医务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水平、责任心、分析判断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 确保急救护理人力资源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确保能够随时出诊和救护。②出诊反应要迅速, 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文献报道证实, 危重患者获得救护的时间越短, 救治成功率就越高。相反, 院前急救护理时间越长,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呈现倍数降低趋势[4]。因此, 在接到急救信息后, 迅速安排出诊至关重要。③在出诊途中, 急救护理人员应保持头脑清晰、沉着冷静, 密切联系患者家属或现场人员, 在初步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预先制定急救护理方案, 以便到场后迅速作出正确处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救治后, 安全转运并密切监护是确保转运过程安全、为院内后续救治创造条件的关键。④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急救护理全过程均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术、充分的专业水平、高度的职业素质、敏捷的反应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明确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以确保急救成功[5]。因此, 加强妇产科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完善的急救护理程序及制度、快速初诊、规范的急救措施与正确的转运护理等是确保急危重症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萌艳, 郭智东.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2):55-56.

[2] 梁凤桃.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探究.吉林医学, 2014, 35(6):1331.

[3] 翟丹, 熊焱.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14-15.

[4] 李岚.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诊.医药前沿, 2013, 3(29):390-391.

[5] 马珍娟. 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广西医学, 2008(7): 1109-1110.

上一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下一篇:房屋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