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4 17:26:38

微生物研究报告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1

1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较单一,探索性、设计性实验缺乏

以往,我们微生物实验大多数是根据实验教材内容安排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或较少,实验内容多是对理论课程的简单验证,缺少创新性。当然,这部分验证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起重要作用[3],但各个实验彼此之间孤立进行、缺乏内在的联系, 学生对各个实验的用途及地位认识不足,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4~5]。

1.2 教师包办多,学生被动接受

以往我院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活动,但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原因是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实验结果分析不到位,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

1.3 考核方法单一,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但实验报告只单纯的显示出了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在实验中,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有的学生不是就此寻根追源、讨论分析、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不亲手做实验,只做实验的旁观者,最后为了完成实验报告抄袭他人的结果。这样学生不仅错过了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2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2.1 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们在多年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对微生物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目前,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课程实验30学时,包含了验证性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和综合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既开设了培养学生基本微生物操作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如显微镜使用技术、细菌的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等实验,又开设了集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等实验。同时,针对各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不同的方向性设计试验,如食品专业根据本身特点,开设了“牛乳中微生物的检测,酸乳的制备”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生技专业开设了“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实验。这些实验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在学期的后期,我们又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师给与学生一定的辅助指导,但从药品配制、菌种筛选到菌种鉴定等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微生物学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小结,注重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加之因课时限制,往往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只能按老师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强调:(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开始之前,坚持抽查预习报告,提问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是什么?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重点巡查的对象,指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完成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提示观察要点,对学生观察到的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教师应及予提示,找出原因,使之重新把实验做成功。(4)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扬长避短、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坚持做到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2.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基本的内容,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6]。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环境,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创新项目[7]。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申请学校和省部级立项的学生课题,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积极为他们指导。目前,我院大学生先后参加了部级创新项目如“利用噬菌体肽库高通量筛选水产品致病菌特异亲和多肽的研究”、“用配体络合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稳定肉制品色泽研究”等,校级创新实验项目“鱼皮胶原蛋白美容肽” “面条品质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等。另外还参加了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2009年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其中有4人获大学生创新部级奖励,5人获省级一等奖,学生参加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实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大都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为什么呢?由于许多实验分组进行,有时2~3人一组,不少学生应付了事,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采用考试的办法来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评价教学效果和水平,达到促进学生认真学习[10]。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考核采用了实验理论笔试、操作考试、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总评的办法,明确规定: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用途、实验方案的设计、注意事项等。实验操作考核由教师确定实验题目,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等,学生通过抽签选取题目进行操作考试,教师根据规范程度进行评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上课实际动手操作情况来评定,实验报告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分析讨论的情况来给分。以3∶3∶2∶2的比例来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即实验理论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20%。总之,通过采用多层次的系统考核体系,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增强了实验效果。

3结语

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宗旨,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 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全力支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明.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设,2003.

[3] 李云琴.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浅仪[J].科技信息导报,2010:153~154.

[4] 张家栋,路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167~168.

[5] 郭鑫.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4~215.

[6]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7] 宋凤琴,朱昌平.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96~97.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2

1、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对微生物的检验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现科学已研究出多种用来研究微生物的机器,对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奥尼尔对检测的快速、准确有效性提供了前提的条件。现代临床微生物检验要求三定一结合,即结合临床信息,定量、定位和定性分析微生物,了解机体正常存在的菌种,从而确保微生物标本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目前,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正朝向器械化、自动化以及分子微生物的方面发展。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微生物感染可能来源于互相交流间的交叉感染,也可能来源于内源性感染。对微生物感染的控制将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并且一步步得到突破发展。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3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表的《首个总膳食研究报告》,引发了人们对烹制蔬菜的担忧。该中心共收集了133种食物样本,包括肉类、蔬菜、豆类及麦制品等。结果发现样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类所含最高,平均达到每千克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千克含53微克。

该中心又将22种蔬菜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烹制。结果发现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检测结果无异。

其中,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千克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大蒜、洋葱在高温烹调后,平均每千克分别释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灯笼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蓝(61微克)、丝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进入前十名。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苋菜在炒制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较少,平均每千克低于10微克。

O型血,癌症复发少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在2004年~2010年间患有前列腺癌的555名病人进行了追踪随访调查后发现,O型血的男性在外科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很低;相比之下,A型血的男性在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最高,为35%。

研究者认为,血型是由不同的抗原和抗体所决定的,抗原和抗体相当于血液抵御外来物质侵略的天然屏障。血型不仅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有关,而且也与治疗后的结果和复发率有关。

每周吃胡萝卜

有效保护前列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浙江大学的学者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食用色彩鲜艳的蔬菜能将男性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近25%,特别是胡萝卜。发表在《欧洲营养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每周至少食用3次胡萝卜的男性患上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会减少18%。

研究者认为,胡萝卜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特别是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这两种物质都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造成的损伤,从而起到抗癌的效用。

叶酸可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王慧研究员科研组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膳食来源的叶酸摄入水平在153微克/天至400微克/天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低于摄入量小于153微克/天的女性或高于400微克/天的女性,由此提示过多或过少摄入叶酸均对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不良影响。对于有饮酒习惯的女性,摄入比普通人群高的叶酸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生。研究还发现,服用含有叶酸的维生素片(通常为400微克/片)的女性与不服用维生素片的女性相比,其乳腺癌发病风险没有显著降低。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英国癌症期刊》上。

每天吃7种果蔬

降低癌症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最近在《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月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2001年至2008年,他们分析了超过6. 5万名35岁以上英国民众的饮食习惯,以及他们的医疗记录。结果发现,与每天只吃1种果蔬的同龄人相比,每天至少吃7种果蔬的人整体死亡风险要低约42%,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也相对较低。

具体来看,新鲜蔬菜对健康保护的益处最大,其次为凉拌菜和水果。果汁并没有表现出此类健康益处,而常吃水果罐头反而会增加心脏病等风险,这可能是因为罐头中的糖浆含糖量过高。

长期饮用绿茶

可预防冠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连生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日前临床研究结果,长期饮用绿茶可预防冠心病,但喝红茶预防冠心病的证据不足。相关研究论文先后刊发在日本《循环》杂志和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

王连生认为,绿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及迁移的作用。绿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预防血管硬化。绿茶的咖啡碱能促进血液循环。

“管住嘴迈开腿”确能预防心梗、卒中

对于“管住嘴迈开腿”等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心梗、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在上述高危人群中的发生的说法,此前一直缺少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近日出版的《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发表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李光伟教授领衔的团队推出的“大庆研究”数据,在世界上首次弥补了这一短板。此次研究共纳入438例糖耐量减低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同时纳入13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分析,整个生活方式干预持续6年,此后又进行了23年随访。最终结果显示,在生活方式干预组,心血管疾病累计死亡率为11.9%,全因死亡率为28.1%;对照组的上述数据分别为19.6%和38.4%。论文提出,在中国糖耐量减低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率。

阑尾可保持肠内细菌平衡

日本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对比研究了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和没有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发现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大肠内一种免疫细胞减少了一半,肠内的细菌平衡也失调了。他们因此确认阑尾对于保持肠内细菌的平衡发挥了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肠内细菌平衡失调,就可能导致溃疡性大肠炎和节段性回肠炎,还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不要轻易切除阑尾。

吃西瓜

对心脏大有益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选取了13名患有肥胖症的中年男女志愿者,他们在最近12周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研究人员随后给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每天服用了西瓜汁的提取物,另一半参与者只服用了安慰剂。六周过后,两组参与者互换了角色。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西瓜可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不适,即使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也是如此。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吃西瓜对心脏大有益处。

牛奶保护膝关节

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美国风湿病学会会刊《关节炎护理与研究》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女性膝关节炎患者经常饮用低脂或脱脂牛奶,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病情。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吕兵博士及其同事对2148名膝关节炎患者经过全面研究后认为,经常喝牛奶的女性可降低关节炎进程,这可能与牛奶中丰富的磷、钙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关。

音乐可“改变”食物味道影响进食量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4

之谜破解

美国斯坦福大学跨学科脑科学研究中心的艾伦・雷斯教授领导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一组男性和女性玩电脑游戏,然后给参与者的大脑通电让其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扫描。

对大脑的扫描表明,玩电脑游戏激活了男性大脑中同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奖励回路中的三个结构:分析伏隔核、扁桃体以及眼窝前额皮质在男性大脑中的相互影响要比女性多。男性征服的“敌人”越多,得分越高,越能刺激该区域。相反,女性大脑的这部分不太可能被“任天堂”等电脑游戏激发。

雷斯说:“性别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游戏的蛊惑,或更易对视频游戏着魔。男性天生就具在更强的领土意识,在历史的发展中,男性成为征服者。广受男性追捧的电脑游戏都是一些涉及攻城略地和攻击类的游戏。女性对计算机游戏的理解能力同男性一样,但女性没有同样的获胜欲望。”

减少空气细微颗粒污染能延长人的寿命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减少空气中细微颗粒物的污染可有效帮助人们延长寿命。

美国杨伯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美国5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在除了医疗保健、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后,发现由于减少了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污染,这51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了约5个月。在匹兹堡和布法罗等清除细微颗粒物污染成果显著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甚至因此延长了约10个月。

研究人员推算得出,1立方米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每减少10微克,人均预期寿命会延长约7个月。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细微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污染物。它们主要产生于汽车尾气、燃煤等。细微颗粒物从人体气管进入肺部,会引发呼吸道疾病、肺病等多种疾病。

适量喝咖啡防老年痴呆

芬兰和瑞典科研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适量饮用咖啡可以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

据此间媒体日前报道,芬兰库奥皮奥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从上世纪70年代起剥1400多名芬兰人进行了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天饮用3-5杯咖啡的中年人到老年后患老年痴呆的几率,比每天饮用2杯以下咖啡和每天饮用5杯以上咖啡的人要低65%。

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证实,咖啡对帕金森病和某些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研究项目负责人米娅・基维佩尔托说,咖啡里含有丰富的抗老化及其他保护神经的成分,因此适量饮用咖啡会有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的效果。

米娅・基维佩尔托还指出,这一研究成果还需要通过其他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项研究对开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途径有一定帮助。一种无臭除蝇剂问世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除蝇剂,由天然酸性物质和有机物质等混合制成。与其他除蝇剂相比,它的一大优点是不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日前报道,许多除蝇物质都会散发出臭味,因此不太适合家用,而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乌利・伯尼尔等人开发出的新型除蝇剂没有这个缺点,它的原料提取自最吸引家蝇的腐烂食物中,包括7种天然酸性物质和有机物质。

报道说,这种除蝇剂散发出的气味“对家蝇来说不可抵挡,对人的鼻子来说却不会引起反感”。此外,由于这种除蝇剂是由水作为溶剂制作而成的液体除蝇剂,因此它不需要添加易燃溶剂。

抑郁症者易患心脏病

过去的研究表明,许多人在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后容易罹患抑郁症,但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同样容易引发心脏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报告说,他们在1992-2004年间对6.3万名妇女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开始时,被调查者中没有心脏病患者,但近8%的人患严重抑郁症。

12年后,研究人员发现,患抑郁症的妇女要比其他妇女更容易患心脏病,前者发生心脏病猝死的几率要比后者高两倍。研究还发现,在患抑郁症的妇女中,因病情严重而服用抗抑郁症药物的妇女更容易发生心脏病猝死。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5

图为2001年7月17日美国卫星拍摄到的东印度洋上空的棕色云团。那里的岛屿笼罩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所产生的浓雾之中。

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位于北京市南郊的观象台,天色已经逐渐暗淡。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石广玉及其同事,还守候在这里。在他们头顶数百米的上空,悬浮着形似导弹的透明气球;气球的下方,挂着两个“黑匣子”。

随着地面研究人员启动遥控器按钮,“黑匣子”开始收集大气中细微的颗粒,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空气质量。

2008年,北京的空气质量交出了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由于“绿色奥运”的带动作用,至11月30日,北京市就已提前实现了全年的“蓝天目标”――256个蓝天,占全年天数的70%。

然而,对抗空气污染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除了现有的“蓝天”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空气中还有更多成分复杂、对健康威胁更大的污染物,其中就包括前述“黑匣子”收集到的细颗粒物。

就在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的一份报告警告,中国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的上空已经被棕色云团所笼罩。这种污染不仅带来大气能见度下降,还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包括石广玉在内的多位中国科学家,参与了这一报告的起草。

无独有偶。在中国环境保护部12月1日的200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中,也有一项关于棕色云团的研究名列其中。

参与此项研究的北京大学环境系教授邵敏对《财经》记者坦言,即使科学界对于棕色云团有所了解,也才刚刚开始。人们担心,棕色云团已经成为继温室气体之后,对人类的又一巨大威胁,且这一威胁或许更加切近。

“ABC”变奏

棕色云团这个名称,或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的一个国际科学合作项目 ――“印度洋试验”(INDOEX)。

当时,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在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上空,都发现了厚度约3公里的棕色云团,其总面积相当于美国陆地面积大小。由于其分布在亚洲上空,当时被称为“亚洲棕色云团”(Asian Brown Clouds,简称ABC)。

所谓棕色云团,是指状如云团、以细颗粒物为主出现在对流层中的一大片污染物,其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以及沙尘等。

“亚洲棕色云团”命名一经提出,就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亚洲毒雾”。石广玉研究员当时为此深感不安。“棕色云团不一定只发生在亚洲。如果被叫成亚洲棕色云团,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上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他告诉《财经》记者。

2003年2月,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棕色云团科学工作组成员的石广玉,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工作组会议。这次会议上,他发言要求取消“亚洲棕色云团”这一名称,随即得到了印度同行的强烈支持。

最后,大家决定保持“ABC”这一简称不变,但将其解释更改为Atmospheric Brown Clouds,即“大气棕色云团”。

石广玉以及众多中国、印度专家的异议,是有根据的。棕色云团的确不是亚洲“特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上月的报告就显示,除了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南部非洲、南美的亚马逊盆地等地区,一样属于棕色云团重点区域。此外,北美东海岸和欧洲也有部分地区被棕色云团覆盖,只不过影响程度相对有限而已。

对绝大多数公众来说,棕色云团或许是一个新名词。但如果提起灰霾,大家或许就不会感到陌生。复旦大学环境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学术上,灰霾与棕色云团所反映的大气状况其实是一回事。因为棕色云团的图像主要来自于卫星遥感图片,根据不同状况,其颜色可深可浅,包括“褐色”“灰褐色”“灰色”等不同色系。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区别:一次灰霾天气,其影响范围也可能只局限在某座城市;但成片的棕色云团,却可能覆盖整个中国东部乃至更为广阔的地区。

城市黯淡

近年来,在众多城市和工厂密布的珠三角地区,天空经常灰蒙蒙一片,大气能见度很差。

很多市民可能并不清楚,棕色云团正是能见度下降的“罪魁祸首”:棕色云团中的一些微小颗粒,会吸收阳光,或者将部分阳光反射回大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棕色云团报告就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州的日光强度已经下降了五分之一以上。

北京大学环境系教授张远航及其同事在珠三角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珠三角空气有很多污染物,其中那些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能见度衰退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中,却没有关于PM2.5的规定。我们每天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看到的空气质量日报中所谓的“可吸入颗粒物”,仅指那些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

珠三角地区大气能见度的恶化,不过是中国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一个缩影。过去半个世纪中,中国城乡的日光强度平均每十年下降3%至4%,且这种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

2007年1月19日,长三角地区就曾遭遇罕见的空气重度污染。其中,上海市区完全笼罩在灰色尘霾之中,能见度小于600米。有市民戏称,“东方明珠,一天未亮”。

根据庄国顺及其同事后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大气环境》上发表的论文,那一天上海市空气中PM10和PM2.5的浓度,分别达到过每立方米744微克和466微克。在这种环境下,人会感到呼吸困难,完全不适合居住。而且,颗粒物的浓度也远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推荐值:PM10和PM2.5的日平均浓度分别不宜超出每立方米50微克和10微克。

在中国的国家标准中,空气污染指数为50时,对应的PM10浓度为每立方米50微克,刚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而那一天上海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高达413。

上海市环保部门当时对市民称,此乃偶然天气因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所致。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上海在当年4月2日“可吸入颗粒物”的空气污染指数又一举突破了500!

把这种天气归于偶然因素,未免有些牵强。在庄国顺教授看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灰霾现象都非常严重,多个城市灰霾天气数量都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有的城市甚至达到每年150天以上。和晴天、阴天、多云等一样,灰霾已经成为天气预报中必须采用的新现象。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中国城市,均被纳入了全球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hotspots)行列。

参与该报告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冯艳博士对《财经》记者解释说,报告中描述的深圳,其实包括香港,指的是深圳-香港地区。

庄国顺教授告诉《财经》记者,尽管报告只选择了中国最大的三个大都市,但实际上,棕色云团范围很大,从郑州、西安一直到北京、上海和广州,基本上连成一片。此外,乌鲁木齐、兰州等地的情况也很严重。

致命的威胁

在中国,棕色云团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今年夏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两日,北京就出现了灰霾天气。业内人士担心,2010年即将在上海和广州举行世博会和亚运会,同样有可能受到棕色云团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表明,被中国现有空气质量标准所忽略的PM2.5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于PM10。因为那些细小的颗粒物,不仅可以进入血液,影响肺部组织,从而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可能引起癌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每立方米PM2.5的浓度如果上升20微克的话,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有约34万人死亡。即使按照折中的估计,棕色云团相关的PM2.5所致经济损失,也将分别占到中国GDP的3.6%以及印度GDP的2.2%。

除了影响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棕色云团还可能影响气候。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棕色云团带来的一个正面影响,就是通过反射阳光和吸收热量,可以减缓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棕色云团一夜之间消失,全球气温可能迅速上升多达2度,而这正是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还能容忍的最大升温幅度。

然而,棕色云团对整个气候系统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由于它在中国各个地区分布不同,往往对地表造成的降温幅度也不同,这种状况很可能会改变原有的东亚季风模式,并导致中国“北旱南涝”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此外,棕色云团的成分非常复杂。硫酸盐等多种组分可以降温,但黑碳(black carbon)的组分已被证实可以和二氧化碳一样产生温室效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棕色云团正在加速喜马拉雅等地冰川的融化速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棕色云团报告的领衔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拉曼纳森(V. Ramanathan)教授就对《财经》记者表示,黑碳沉降在冰雪上,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此外,黑碳还会加热空气。这些因素,都使得冰川融化加速。

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是黑碳,或者说黑碳气溶胶。黑碳是由富含碳的燃料,如农作物秸秆和煤炭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目前,中国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碳排放国。

棕色云团的形成,不乏水汽、沙尘等自然因素,但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人为因素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作用。除了上述黑碳,像棕色云团的硫酸盐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含硫的煤炭燃烧之后形成的。

遗憾的是,棕色云团在中国为害甚烈,却迟迟未引起足够重视。一直到2003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支持下,“中国大气棕色云综合影响及应对战略”研究项目才得以启动。这也是中国首次针对棕色云团设立部级研究项目。

尽管这一研究项目即将获得2008年度环保科技一等奖,但参与者之一、北京大学环境系的邵敏教授却对《财经》记者坦言,中国对棕色云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要想说清楚,还早得很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石广玉也对《财经》记者坦言,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一些部门对棕色云团的关注并不够,相关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5-02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加以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过多,内容陈旧、缺乏创意。比如实验课通常是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步骤、观察内容、乃至实验结果等均详细说明,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去操作、去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一、构建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实验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打破原有微生物学科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剔除陈旧的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题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一逐步深入的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

1.基础性实验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基础性实验重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能力,为进入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比如基础实验中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以前我们总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而老师已经在理论课上反复讲授过金黄色葡萄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究最终实验结果的机会,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即使获得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也会在实验结果上按照预期结果进行描述。现在,我们改进了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两株没有标记名称的细菌,也不告知学生其革兰氏反应的结果,让学生自己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鉴别这两株细菌。学生只有通过踏实的技能训练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成绩,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这样,虽然实验内容仍是传统的,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比如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酸奶中乳酸细菌的分离及发酵性能研究》等综合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4个人一组完成这些实验内容。在这些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样品,制备相关培养基,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练和提高,能将分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微生物学的各项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这些综合实验在内容上密切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加设计性实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后,让他们完成的实验课题,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程老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实验内容,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提交一份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此外,以小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是设计性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并使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资料信息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为将来撰写科技论文奠定基础。

二、以科研训练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我校每年三月组织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分为部级、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学生3~5人一组申报,项目负责人须为二、三年级的学生,项目执行时间1~2年。申请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上交学院,经过学院和学校两级评审,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金额。立项后,申请团队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在指导教师本人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实验。项目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填写《项目结题申请书》,并制作PPT向相关专家汇报研究工作。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工作中,我院《有关细菌特异性降解利用木质素的研究及其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荧光标记放线菌菌株构建及其在苹果树体内定殖规律研究》《淹水时间对水稻土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土曲霉衣康酸抗性突变株的诱变选育》等申报课题获批部级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万元。此外还有多项课题获批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知识、研究技能、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针对的仅仅是少数成绩优异,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名额有限,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为了使所有学生在本科期间都能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我院从2007年开始提出了本科生全程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规定,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均接收一些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提出一定量的适合本科生的科研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能力提出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课题组中,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此类项目经费由指导教师提供。学生在完成科研训练计划后要撰写一个实验报告,将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案、实验结果等详细汇报。学生在科研训练计划结束后将获得一个实践环节学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将科研课题融入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是激发科研兴趣、挖掘科研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举措,深受学生欢迎。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在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考核体系,否则将流于形式,前功尽弃。目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创新实验学院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已经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计算学分,为考核体系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生物学实验课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平时成绩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我们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考核涉及到的评定因素多,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需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宜过多强调结果完美,而更应重视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基金项目:部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TSll75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Y0902079)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7

原发性膀胱癌多肿瘤抑制基因1改变及其意义 彭龙开,黄循,杨罗艳

前列腺癌诊治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袁之敏

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殷长军,眭元庚,徐正铨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及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 石岐兴,李芳,刘同才

膀胱癌细胞株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摘要) 彭钧铮,张元芳,丁强

BCG细胞壁骨架膀胱灌注防治浅表膀胱癌复发的研究 戴宇平,梅骅,欧阳颖敏

BPH梗阻致膀胱功能改变的尿动力学研究 章振保,张时纯,齐范

中日前列腺增生患者组织成分定量比较 王杨,赤座,英之,武岛,仁

S-L问卷短期复测的稳定性研究 张士青,潘惟昕,盛兴标

应用合成材料或非肠有机物质代膀胱

骨髓瘤标与前列腺癌骨转移 华立新,眭元庚,尤国才

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肾细胞癌一例报告 郭在柱,谭尚恒

前列腺癌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超微诊断及意义 姚宏,王秋锁,姚巍

游离与总PSA比值——一种前列腺癌检测的可靠指标 方祖军,杨柳平,宋建达

放射免疫显像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钭理强,张传波,俞莉章

保留膀胱颈环状肌和前列腺侧旁神经血管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 王晓雄,洪宝发,肖序仁

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复发后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

继发性癌(附六例报告) 马建辉,田军,王栋

静止型嗜铬细胞瘤14例报告 吴瑜璇,祝宇

盐酸脑益嗪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摘要) 王安喜,冯善章,尤国才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b型一例报告 曾文彤,沈宏,杨宇如

细胞凋亡 鲍镇美

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苑学礼,谢蜀生,郭应禄

晚期前列腺癌的外科手术处理 黄翼然,刘东明,邱丰

玉米须对小鼠肾草酸钙结晶抑制作用的形态定量分析(摘要) 李山,吴闯,农华

bcl-2、PCNA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摘要) 王家菁,盛新福

bcl-2、bax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摘要) 吴振启,卢一平,唐颖

细胞的分离及Fas L的测定(摘要) 兰平,官鹏,严律南

逼尿肌不稳定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曹润福,彭轼平,张时纯

米糠降低尿钙作用的研究 殷延林,金杰,张蓓

尿红细胞TH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血尿来源 罗广承,那彦群,夏同礼

苗勒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陈炜,梅骅,陈凌武

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尿道需氧菌群改变的研究 徐永

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治疗体会 蔡松良,廖胜泽,陈昭典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止血方法的体会 付杰新,李建安,陈伯川

PSA及PSAD测定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周国强,丁明霞,周青莲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前列腺癌(附47例报告) 孙颖浩,许传亮,钱松溪

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10年随访结果分析 杨晓峰,申鹏飞,亢全寅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寿建忠,王明荣,许秉责

应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梗阻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附11例报告) 陈志强,王树声,桂泽红

输尿管囊肿的诊断和处理(附28例报告) 李宁忱,潘曙光,潘柏年

锤头状核酶对长底物mdr1 mRNA的体外切割 何斌,金锡御,杨唐俊

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甲状腺髓样癌一例报告 祝宇,吴瑜璇,张祖豹

气肿性肾盂肾炎二例报告 王涌泉,李长春,施婺丹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胡自力,乔天愚,郑光天

前列腺素E1试验和彩色多普勒在阳萎诊断中的应用 胡海翔,刘京跃,袁之敏

青壮年前列腺增生症(附12例报告) 苏江浩,刘军,黄德馨

兔海绵体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分析(摘要) 彭明强,薛兆英,张幼怡

改良法苄胺唑啉尿道压力分布试验的临床意义 孙颖浩,卫中庆,郑家富

Fas表达水平与抗Fas治疗生物学效应的关系

应用自动膨胀、终身携带的腔内支架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中期观察结果

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效果的动物实验研究

改良无萎缩性肾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状结石能保护肾功能吗?

肾细胞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膀胱癌p53和C-erb B-2基因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中晚期肾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附50例报告)

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抗排斥治疗的临床研究

HCV感染对肾移植患者T细胞亚群及HLA-DR表达的影响

Paget病伴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肾盂旁囊肿(附13例报告)

Adp27KIP1基因的过度表达对人膀胱癌细胞系EJ的抑制作用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辣椒辣素对膀胱舒缩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MDM2、p53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回肠新膀胱术60例报告

钾离子作指示物测定前列腺切除术中出血的研究

不同部位肠管贮尿囊对尿液电解质吸收的实验研究

粉防己碱对大鼠膀胱胶原纤维增生及相关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TGFβ1,bFGF对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MRU 对小儿泌尿外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肿瘤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结石病人尿骨桥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常连胜,冯陶,郭应禄

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发育不全三例报告 白强,Ronald Cohen,John Stanley

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N端AF1区的突变研究 王晓慧,谢靖,陈光椿

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四例报告 郝俊文,刘少鸽,李香铁

肾上腺神经鞘瘤(附三例报告) 董强,袁鹏,魏强

嗜铬细胞瘤与同侧肾细胞癌(附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许恩赐,陈仕平,陈梓甫

蛋白激酶C亚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变化 王钢,孔垂泽,李泽良

高致敏肾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研究 李留洋,岳良升,赵明

输尿管混合性癌一例报告 陈嵘,徐佑璋,张心如

先天性巨大输尿管积水的诊断与治疗(附六例报告) 张向阳,齐范,张时纯

抗回缩双J管的设计及应用 冯志刚,杨登科,林国安

转Fas基因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 夏庆华,许纯孝,劳平

交替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王军起,谢叔良,连保罗

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瞿连喜,金建军,方祖军

肾癌声带转移一例报告 曹洪玲,周荣祥

膀胱颈纤维组织增生性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 刘斌,黄循,杨金瑞

膀胱癌中抑癌基因p53、Rb、p16及p15表达的研究 陈戈明,蔡松良,沈周俊

电刺激盆底肌对膀胱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龙坤,宋波,张兴洪

腺性膀胱炎组织Fas和FasL表达的研究 刘屹立,宫大金,佟咸利

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 孙颖浩,许传亮,高旭

关于召开“新世纪急危重症论坛”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不隔离腺窝的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 晏继银,杨伟忠,梅骅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 王振声,赵庆利,白强

尿道延伸术治疗严重尿道口及舟状窝部尿道狭窄 于满,赵亮,王志勇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致输尿管梗阻九例报告 苏新建,刘长明

男童后尿道损伤的急症治疗(附22例报告) 孙宁,张潍平,黄澄如

微生物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9-02

《微生物生态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开设本课程是为了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特别是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微生物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目前,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程实验16个学时。通过几轮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认为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一、教科书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因此,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尤其重要。目前,市场上有关微生物生态学的教材较少,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黑龙江大学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其中,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在阐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后,突出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重强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和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核心内容大体一致,主要介绍了正常自然环境,极端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于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在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中内容[1]更加全面,涉及到废气、废水、重金属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以及煤脱硫的微生物方法。同时考虑到本院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偏向理科和农学方面。因此,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了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知识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凝练,每个章节后面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符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因此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来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筛选。具体来说,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大二时已经必修了《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一些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在农业高校中,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应突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组成及其变化规律,适当增加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知识点,如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帮助农作物摄取营养,促进作物生长、抗病原菌的侵入和降解农药,保护农田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此外,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中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针对农业院校的学生,可将该部分内容与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融合,将水体分为江河水和海水两个大类进行介绍,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特点。结合本专业特点,在介绍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内容时,注重突出微生物在污染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与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的固体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在微生物产生的生态友好物质章节,重点讲授与专业相关的生物农药和生物燃料等内容。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突出了《微生物生态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激发了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微生物个体微小,用肉眼无法观察,因此在《微生物生态学》理论课程讲解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否则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元因素于一体,具有可视性好、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能够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有趣[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互联网广泛搜集微生物相关课件,包括高清显微图片、动画、视频等,再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需要进行编辑、采选,并将其应用到《微生物生态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时,需要重点向学生阐明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程序,而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良好的呈现PCR扩增过程,笔者采用Flas演示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掌握了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其三个基本反应步骤,即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势必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增加了“课堂讨论”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些知识点,提前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讨论。这样可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以结合农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目前土壤环境中有哪些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到这些污染物的处理中去”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

实验课是《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连接的纽带,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教学相关实验可多达几十个,常见的实验有: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水质的细菌学测定、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及分解强度的测定、硝化作用及硝化细菌的计数、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生物污泥的活性测定、固氮菌的分离与测数、活性污泥菌胶团及生物相的观察等。针对农业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合理选择相关实验。例如,可将围绕土壤微生物开展实验,具体可以选择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细菌和真菌呼吸作用强度、纤维素分解能力进行测定,还可进一步对其中的固氮菌进行分离计数。采样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采集和保存农田土壤样品的方法,重点强调样品的低温保存,以保证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活性;样品测定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指标的测定方法,识别农田土壤中常见的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了解农田土壤中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生态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环节,除了设置自然环境中(土壤、空气、水体)微生物的检测,增设一些特殊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让学生检测自己口腔中的微生物情况,检测自己手机上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微生物与人类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传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由自然界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扩展到微生物世界的全部生命形式(包括可培养、不可培养、难培养的微生物及其自然界中环境基因组等)[3],这就要求高校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理论课的第二章中,教师已经向学生讲解了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在实验课增设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实验,为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研究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实验报告是实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微生物生态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每次实验课之前,需要学生撰写预习报告,敦促学生熟悉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内容,针对教师在实验课程中提出的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来拓宽知识面;完成报告中“实验心得及思考”内容的撰写,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印象。

四、结语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学科,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给农业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农业高校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从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实验教学课程优化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教师还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池振明,王祥红,李静.现代微生物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29.

上一篇:乡村产业研究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