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范文

时间:2023-03-06 06:01:26

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采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48-01

1 前言

在临床医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由于新感染病的出现、耐药菌的涌现、常见感染病原谱的变迁和易感人群的不断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并没有象人类曾经所预料的那样随着抗感染化疗时代的到来而逐一销声匿迹。相反,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又重新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新时期,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如何顺应形势的发展,积极帮助临床做好感染性疾病的救治工作已显得十分迫切。

2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则

发现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二、三级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70%。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它杂菌污染。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细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或伤口拭子,宜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 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细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3 标本采集质量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标本采集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患者自行采集和医生采集。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一定要进行正确采集标本。标本采集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感染而产生误检,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检验诊断。

3.1 血标本的采集:对于寒战患者和间歇性发热患者,尤其是间歇性菌血症患者,应该在其体温寒战期或上升期进行采集血液。采集的血量儿童一般采集1~5mL,成人一般采集8~10mL。为了有效地提高其血液培养的阳性率,采集血标本时应该掌握好其采集血的频率、部位、容量、时间等因素,另外,还应该在24h内,从患者不同的身体部位采集2~3份血样。

3.2 脓标本的采集:应该将脓标本的采集置于用抗生素之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无细菌生长的情况发生。因脓标本分为两种,分别是外源性和内源性,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时,选定脓标本采集部位的时候应该选择深部的脓肿部位。采集标本完之后,马上就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细菌中途死亡的问题。而相对于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而言,采集内源性的脓标本更加困难,需要在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病理切片,

3.3 痰标本的采集:应该患者需要不断地进食,那么自然患者口腔内的菌群会随着摄入变质的食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所以在痰标本的采集时,务必要嘱咐患者避免使用牙膏,用干净清水漱口来清洁口腔,避免出现杂菌导致误检的情况发生。在采集痰标本之后,应该马上用无菌器皿封装,快速送往微生物室进行检验。对咳嗽乏力或昏迷病人,可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抵达气管腔内吸引痰液。用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浓度的感染病原菌,但不能完全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感染。 痰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室温下担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明显降低

3.4 尿标本的采集:为避免尿标本的采集的过程中受到污染,应该要嘱咐患者认真清洗尿道口和外阴,在睡前少饮水,最好为晨尿中的中段尿。。因尿内含有大量有利于细菌生长的营养成分,所以应该尽快送检,控制在采集尿标本之后的一小时之内,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误检。

3.5 其他标本采集: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时,务必要清楚厌氧培养适合于哪些标本;对于采集大便标本而言,应该将性状与颜色都较为特殊的部分直接放入无菌容器内。

4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心得体会

4.1 积极向临床医师和护士宣传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概念。比如血培养技术改进原理,特别在提高阳性率、缩短培养结果报告时间等方面的优越性;真菌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快速培养和菌种鉴定中的价值;快速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临床医师只有在正确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意义后,才会积极应用于临床工作实践,即增加了标本的送检率。 同时,还应该指导临床开展微生物标本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采样与运送方法。微生物检验项目的选择、标本 采集和 运送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标本的检验质量,是我们能否准确及时的将检验结果反馈给临床的重要保证。

4.2 及时更新和评估检验方法、操作规程,提高检验质量。微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学科。近几十年来,感染的病原谱和耐药性发生许多变化,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 不断创新和完善之中,因此定期更新和评估检验方法十分重要。

4.3 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单。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 谱和 药敏谱发生 很大变化。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又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对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发生了空前的困惑。微生物室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读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检验报告为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细菌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标准和局限性等。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126

[2] 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08):120-125

[3] 刘爱芬.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04):121-124

[4] 毕春霞,闰志勇,王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4):369-371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又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因此搞好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践教学中,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实际工作要求,对本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一门专业课程,各个病原微生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连续性差、内容杂、记忆难。比如细菌种类繁多且每种细菌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虽然不难理解,但内容复杂多样,极易混淆。

二、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1.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性。

2.学生因素

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不是很重视,学习态度也不积极。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堂上多进行案例教学,课后布置思考小题,增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实验室条件因素

实验室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实验经费的投入情况,学校要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耗材满足学生的所有实验内容。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

结合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教学大纲、临床实际和本实验室的条件,我们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分为三个板块,具体如下。

(1)基本技能训练。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进行综合实验的前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训练他们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和细菌分离培养,训练顺序为学生先配制基础培养基,通过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再对自己的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并观察其形态。

(2)常见微生物鉴定。对一些临床常见的重要微生物种类,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一次实验训练,目的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习“病原性球菌”后,选取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奈瑟菌,进行微生物鉴定。教师应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临床实验室标本检验程序鉴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悉临床操作程序,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才不会有陌生感。

(3)临床标本鉴定。在学期期末时开展综合性实验,以临床常见标本脓汁、痰液、尿液、粪便为检测标本,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按照实验方案直接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病原菌的染色特性、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结果等做出结论。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学导式教法

以前我们的实验教学方式多为灌注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学生没有自己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前分小组对下个实验进行讨论,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然后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良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3.改进实践考核方法

过去微生物检验实验成绩只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10%,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评定成绩,而有的学生不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这种评法就没办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技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改革实践考核方法,将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20%( 5%实验报告书写+5%实验设计+10%实践操作技能)。其中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操作占5%,期末单独进行一次实践技能考核占5%。

通过这几年对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发现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性有所增强。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微生物检验实践的改革,争取培养出符合21世纪医学检验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治国,曹美香.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5):86-87.

[2]傅广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37-338.

[3]裴树东,李能树.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J].生物学杂志,2000,17(2):43-44.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3篇

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准确地将检验结果回报给临床医生,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临床微生物送检率和检验质量普遍不高,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加以注意。

1医院管理的问题

1.1医院对微生物室的投入不够微生物学检验较临床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成本高、技术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医院对微生物室的软件、硬件投人不够,特别是近年心血管、肿瘤等疾病发病率上升,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危险性及病原学检验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临床科室开展微生物检验项目,专挑一些效益好、操作简单项目甚至采用给临床医师提供“开单费”吸纳标本,为获取局部利益,降低成本、取消室内质控、不参加室间质评。

1.2临床医师对临床微生物学新进展了解甚少临床医师不能借助微生物学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由于医师接收大量抗菌药物信息,用药前采集标本的原则遵循率低。有些医师甚至认为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限制了自由用药而加以抵制。

1.3职称评定受限临床微生物学工作人员现大多数按技师资格评审职称,人为地割断了与临床密不可分的联系;某些院校技师职称无研究生导师资格等,导致有一定临床经验同时具有丰富临床微生物学经验的人才缺乏,进而导致对新疾病病原缺乏预见性和警惕性,对生物恐怖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1.4危险岗位工作津贴发放不合理津贴发放,微生物室与检验科一样,低于感染病科和皮肤科的现象普遍存在。

1.5收费方式不合理目前各医院微生物学检验收费方式采用按项目收费,由于标本分离病原菌的不可预知性,阳性标本常因高昂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费用导致赔本,制约了医院和科室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1.6标本采集、运送过程中的问题标本采集不合要求,采集方法和时间、使用容器不当,标本保存和运送不及时不规范,标本标识不清等。

2检验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

临床微生物检验具有专业性、技术性以手工操作为主,多依靠形态学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每一步骤均需要有效强的判断能力。虽然也有一些自动化仪器可以利用,但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化学、免疫学检验等相比,检验人员的基础知识、个人经验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检验人员必须经常阅读有关资料,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改进操作技术。检验人员都必须接受专门培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掌握新型仪器的操作使用和维护[1]。细菌室专业人员应保持稳定,。纠正只求检验速度,不顾质量的不良作风。

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检验人员和临床联系不密切,包括与临床医生和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如果检验人员能做到随医生查房,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对检验方案的设计及得出正确的结果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3标本的质量问题

正确采集、运送和处理标本,对提高检出率是至关重要的。标本采集时间是否恰当采集方法是否正确是整个检验的关键。如中下呼吸道标本,临床医生不但要注意要让患者在用抗生素前或者停药24h后来采痰,还要是深部咳痰后第2口痰,并用无菌容器封装,然后及时送微生物室检验;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血标本的采集,寒战或发热的前后采集也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且成人与儿童的血量上也有区别;现在医院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很多是由临床医生或是患者自己采集,特别是粪、尿和痰液标本。采集尿液多用中断尿采集法,尿标本要取中段尿10~20m,l并要排入无菌容器中;医生常让患者不经无菌操作自行收集中断尿,故常将外尿道的常居菌带入,造成标本严重污染。据研究,经严格无菌操作收集的尿液和不经清洗消毒处理,由患者自行收集的尿进行对比测试,往往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痰液标本,常由于缺少医生必要的指导,得到的痰标本常带有一定量的气管、咽喉及口腔常居菌,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下呼吸道的成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清晨起床后用凉开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4检验方案设计问题

设计合理的检验方案对提高检出率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形态学检验中常用的抗酸染色,多数实验室仍使用齐-尼二氏染色法,而这种方法和荧光染色法相比,阳性率要低10~30倍,尤其对用胺硫脲治疗的患者,这是因为胺硫脲能破坏分枝杆菌的抗酸性,而保留其荧光性。据资料介绍,有人用荧光法检查经多次齐-尼二氏染色法阴性的痰标本,阳性率高达13.5%。再有结核杆菌的直接涂片法和集菌检查法相比,后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据调查,目前多数实验室仍使用直接涂片检查法。

在培养检查上,标本的前处理和培养基的选择很重要。有些临床标本,如痰、尿等,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可除去污染的杂菌,明显提高阳性检出率。在培养基选择上。如疑是淋菌败血症患者,选用血培养基应不含多聚茴香脑硫酸钠(SPS),因(SPS)对淋菌有毒性。为了抑制革兰阴性菌,分离淋菌所用的培养基一般都加万古霉素。但据研究,有的地区多达15%的淋菌对培养基中万古霉素敏感而造成漏检。再比如,在取粪便分离培养时,常规所用的培养基是伊红美蓝琼脂和SS琼脂平板。在这两种培养基上,致病的肠杆菌科细菌能被选择出来,但同样能引起腹泻的弧菌科有些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因具有嗜盐性,在伊红美蓝琼脂上是不生长的,在SS琼脂平板上多数也不生长。如果对这类细菌仍用常规培养基分离培养,其结果也是造成漏检,所以在培养前做培养基性能试验,对培养基质量进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以上几方面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实验后的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方面也是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能从上述几方面注意微生物检验质量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更多的微生物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断的被媒体暴光、报道,这也使得食品微生物检验变得更为重要。下面,我将对微生物检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简要阐述。

一、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简单的说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再生产、流通、储存、食用等方面符合食品健康有益,能够满足人们食用性要求的技术、措施。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国就有了利用微生物造酒的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就懂得了微生物与食品的微妙联系。直到1857年,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的重大损失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人们才真正的利用微生物检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的成熟,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变得更为紧密。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是利用与防止。对于各种面包、饮料的发酵食品,我们是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为我们服务。而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有害的,它们污染食品而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微生物对食品的侵害可以说涉及到食品生产的源头、加工过程、储存、出售各个链节。在我国食品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食品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不卫生等方面。根据报道,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细菌相是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菌相是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食品中的各种细菌就构成了该食品的细菌相,水中的细菌构成了水的细菌相。食品及原料都有正常的细菌相,它们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

1、鲜肉的细菌相以嗜温菌为主,其次为嗜冷菌。加工良好的鲜肉细菌数为103个/g左右,如加工不良会达到106个/g,肉制品的细菌数约为103―104个/g,大肠菌群MPN为10―102个/100g,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102个/g。

2、鲜蛋的细菌相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很少。

3、液体蛋晶的细菌相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变形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细菌数量一般为104~106个/g,大肠菌群为103~105个/100g,沙门氏菌为1―100个/g。

二、微生物污染食品有很多种途径。

对于微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人类要想方设法得控制它。关键就是要从它的污染途径入手。

(一)水作为污染媒介:水资源作为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成为了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媒介,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加工用水的卫生,将会成为有害微生物繁衍的温床。

(二)空气作为污染媒介:食品由于密封不严而暴露在空气中,就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发霉变质。

(三)通过人和动物而污染:人体作为媒介接触食品而引起污染;鼠、蝇、蟑螂等污染食品 。

(四)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设备、工作用具不洁等污染食品。

三、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有害微生物

(一)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通常情况下可在冰箱中可生存L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发冷、吐、腹泻、腹疼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肽聚糖的网状机构比革兰氏阴性菌致密。“金球菌”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C,最适:Ph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它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球菌”有高度的耐碱性,可以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三)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四、微生物检验意义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为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阐述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

其次,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的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

再次,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它对提高产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意义。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食品生产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前言

致命菌和微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才是食品第一安全问题。安全是对整体而言,对百分百人群不出现问题,不引起疾病等而言。健康是对个体而言,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据了解,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绝大部分是吃了不洁食物,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其他则多由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工原料引起。

1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1.1 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

1.1.1 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1.1.2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1.2 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2 设施、环境

实验室应具有进行微生物检验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包括检测设施(专用于微生物检测和相关活动)及辅助设施(大门、走廊、管理区、样品区、清洁间)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2.1 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应符合GB19489的规定,符合无回路的原则。设有人流和物流通道。

2.2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隔离各种检测活动。

2.3 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完整性,操作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并采取预处理措施。

2.4 无菌区(检验区)。

2.4.1 紫外线消毒:在室温下,220V,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1m处的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低于此值时应更换,适当数量紫外灯,确保平均每立方米应不少于1.5W。紫外线消毒时无菌室内应保证清洁干燥在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消毒,作用时间为30min。人员在关闭紫外灯至少30min后方可入内作业。

2.4.2 臭氧消毒: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时间应≥30min,消毒后室内臭氧浓度≤0.2mg,/m2时方可人内作业。

2.4.3 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验证方法(沉降法):一般情况下无菌室面积≤30m2时从所设定的一条对角线上选取3点,即中心1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无菌室面积≥30m2时选取东、南、西、北、中点均距墙1m各取一点。

2.4.4 通过以下途径减少污染:

(1)表面光滑的墙、天花板、地面和桌椅。(2)地面、墙壁、天花板连接处应有弧,地面应防滑。(3)当进行检测时应关闭门窗。(4)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人为的错误,为将人为差错、混淆控制到最低限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5)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遭到污染或品质劣变,主要为防止异物、有毒、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对食品造成污染。(6)建立健全的自主性品质保证体系,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对食品生产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2.5 操作

2.5.1 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整个操作均要求无菌操作,尽量靠近火焰,动作要迅速,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到接种,手法规范。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中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2.5.2 进入无菌室从样品的制备到检验都要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措施,如样品及器皿摆放整齐便于操作,操作过程熟练。

2.6 样品取样时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

2.7 原始记录要真实准确,不得随意填写。按照GB/T4789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3 食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3.1 找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将各产品的关键控制点列表,明确控制点、控制限值、监控对象、方法、频率、人员以及纠偏措施,并进行监控,做好记录。

3.2 应具备对生产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包括人员和仪器设备等,并定期对关键工艺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净化程度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

3.3 应定期对生产用水进行监测。

3.4 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生产部门并同时报告品质管理部门,品质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处理并记录。

3.5 品质管理部门有权审核不合格中间产品,成品返工情况,决定物料和中间产品的使用。

3.6 为防止混淆和差错事故,各生产工序在生产结束、转换品种、规格或换批号前,应彻底清场及检查作业场所。

3.7 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不得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生产。

3.8 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采取隔离或其它有效防止污染或混淆的措施。

3.9 采用必要的防尘、清洗、隔离等措施防止生产中的交叉污染。

4 当关键控制点发生偏离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处理措施

4.1 销毁不合格成品。当产品不能再返工且其中有害物质的危险性很高时,只能采用这种措施。

4.2重新加工。当再加工时能有效控制产品中的危害,可采用该措施。

4.3 直接将废次品制成要求较低的产品。这时新产品的加工过程必须能有效控制危害。

4.4 取样检测后放行产品。

4.5 放行。该措施需慎重考虑,决不能忽视产品的安全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一般是由政府和企业检验组成,社会中介力量不足,我们可以采用政府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以及社会中介力量三种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力度。

参考文献

[1]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9-1

1标本采集质量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标本的正确采集是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对标本的采集一般分为医生采集与患者自行采集两种。而因标本采集时其环境因素及采集不当使得极易标本极易感染,从而产生误检影响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故对标本采集时需严格的无菌操作来收集标本,避免标本污染而导致误检的发生。

1.1痰标本的采集

因为口腔需不断的进食,当患者摄入变质的食物时则会增加其口腔内的菌群,若忽视了对患者的口腔清洁,则因其留取的痰液及[1]和咽拭子里会有大量的杂菌,从而影响到其培养结果且易造成误检。故在留取痰标本前,需在用抗生素药前或停药24h后,嘱咐患者清洁口腔,避免使用牙膏,留取早上用干净清水漱口后,深部咳痰留取标本。然后用无菌器皿封装,快速送往微生物室进行检验。

1.2尿标本的采集

对尿的采集过程中,因尿需经过尿道口,故易使得标本受到污染。在对尿标本采集时最好为晨尿,一般留取其中段尿。为避免采集标本受到污染,则需让患者在睡前少饮水,且认真干净的清洗外阴与尿道口,留取中段尿10~20mL排入无菌器皿中作为采集的尿标本。因尿里面含有供细菌生长的营养成分,故送检时需越快越好。一般采集的尿标本无能超过1h,不然会影响其培养结果造成误检。

1.3血标本的采集

对于间歇性发热或寒战患者需在体温上升期或寒战期采集血液,特别是对间歇性菌血症患者更应该如此。采集的血量因其成人菌血症与败血症的含菌数目较少,故在采集时成人一般采集8~10mL,儿童则采集1~5mL。采集的局部皮肤需严格消毒24h内需从不同的部位[2]采集2~3份血样。采集血标本时需根据患者的差异性掌握好其采集血的时间、容量、部位及频率等因素,从而提高其血液培养的阳性率。

1.4脓标本的采集

脓标本的培养往往会出现无细菌生长的尴尬问题。故在对脓标本进行采集时需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给予采集。因脓标本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故采集内源性的脓标本则为困难,需进行病理切片时同时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时,需采集深部的脓肿部位作为脓标本。标本采集完后需立即送去检验,避免细菌中途死亡。

1.5其他标本采集

大便标本采集需采集颜色与性状较为特殊的部分大便直接放入无菌容器内。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时需了解哪些标本适合作厌氧培养,并懂得如何正确采集与运送标本。

2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细菌学检验从以往的手工劳动发展为对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在对细菌给予检测前需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如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涂片,接种,增菌,生化反应及药敏[3]等环节等。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实验一般以染色[4]、培养及生化鉴定等为主,特别是需分离培养,故仍为各种病原体检验的金标准。但因细菌的培养需一定的时间故难以将其检测时间缩短。传统一般以手工劳动进行操作,目前部分医院仍然用此方法给予检验。免疫学技术是根据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成熟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等特点,在对病原体检测时可对生化反应与形态等不典型的微生物给予鉴定,尤其是对常规难以准确检测或生长缓慢难于培养的微生物,能不受其他标本的影响进行准确的鉴定。临床上微生物检验技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其检测速度均有不同的提高。在对微生物给予检验时可根据医院现有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3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与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是导致患者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滥用表现为:抗生素大量长期的频繁更换使用,部分门诊、医院及患者的盲目性治疗。一般常识的错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或对其病况不管是何因素引起均评经验治疗。从而使得大量的耐药菌株的出现。故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不仅要做好不但需要将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做好,还需随时检测分析其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和其耐药特征,从而了解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谱。根据这些监测结果可调整医生用药情况,使得医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形成,降低其感染的发生,提高其治愈率。

4检验人员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临床微生物检验多依靠形态学与生理学的生化反应,给予每一步时均需具备好较强的判断力。故检验人员需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积累,又因检验人员经常与传染性标本接触[5],故需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心理基础。另外,检验人员与临床的脱离使得检验方案缺少一些合理性,故检验人员需从临床医学处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况及用药情况,避免造成误诊现象。在加上目前随着突发性疾病的发生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检验人员还需摄取更多的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08).

[3] 刘爱芬.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04).

[4] 毕春霞,闰志勇,王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4):369-371.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7篇

关键字:食品安全 微生物 检验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更多的微生物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断的被媒体暴光、报道,这也使得食品微生物检验变得更为重要。下面,我将对微生物检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简要阐述。

一、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简单的说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再生产、流通、储存、食用等方面符合食品健康有益,能够满足人们食用性要求的技术、措施。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国就有了利用微生物造酒的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就懂得了微生物与食品的微妙联系。直到1857年,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的重大损失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人们才真正的利用微生物检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的成熟,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变得更为紧密。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是利用与防止。对于各种面包、饮料的发酵食品,我们是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为我们服务。而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有害的,它们污染食品而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微生物对食品的侵害可以说涉及到食品生产的源头、加工过程、储存、出售各个链节。在我国食品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食品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不卫生等方面。根据报道,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细菌相是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菌相是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食品中的各种细菌就构成了该食品的细菌相,水中的细菌构成了水的细菌相。食品及原料都有正常的细菌相,它们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

1、鲜肉的细菌相以嗜温菌为主,其次为嗜冷菌。加工良好的鲜肉细菌数为103个/g左右,如加工不良会达到106个/g,肉制品的细菌数约为103—104个/g,大肠菌群MPN为10—102个/100g,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102个/g。

2、鲜蛋的细菌相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很少。

3、液体蛋晶的细菌相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变形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细菌数量一般为104~106个/g,大肠菌群为103~105个/100g,沙门氏菌为1—100个/g。

二、微生物污染食品有很多种途径。

对于微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人类要想方设法得控制它。关键就是要从它的污染途径入手。

(一)水作为污染媒介:水资源作为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成为了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媒介,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加工用水的卫生,将会成为有害微生物繁衍的温床。

(二)空气作为污染媒介:食品由于密封不严而暴露在空气中,就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发霉变质。

(三)通过人和动物而污染:人体作为媒介接触食品而引起污染;鼠、蝇、蟑螂等污染食品 。

(四)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设备、工作用具不洁等污染食品。

三、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有害微生物

(一)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通常情况下可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发冷、吐、腹泻、腹疼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肽聚糖的网状机构比革兰氏阴性菌致密。“金球菌”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C,最适:Ph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它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球菌”有高度的耐碱性,可以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三)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四、微生物检验意义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为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阐述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

其次,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的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

再次,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它对提高产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意义。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8篇

抽取样品环节

在采样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采样数量及方法与检验目的应相适应,同时监控采样现场的温度、湿度及卫生状况。在餐饮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样品的正确抽取是检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操作的熟练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采样前应准备好灭菌彻底的采样工具和容器或者无菌采样袋。采样工具和容器严禁用消毒剂消毒,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样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样品。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样品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的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抽样须秉承随机原则,在餐饮样品抽取的过程中,要从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方案与抽样工作应保持统一,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样品各项检验的需要。鲜榨果蔬汁饮料及熟食卤制品等高风险餐饮食品的抽取需优先选择被抽样单位的新鲜制品,使其抽检样品达到质量研究和控制的效果。

抽取的样品应当严格按照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或其标签标识上注明的储运条件储藏运输,以确保样品在检测前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运送冷冻和易腐蚀食品应用车载冰箱或在手提保温箱内加适量的冰袋,保证储藏运输。运输途中应防止样品升温腐败或融化现象,已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基的选择。食品微生物检验所用培养基,必须由专业厂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保存应符合相应要求,防止潮解、结块、变色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尽量缩短开盖时间,取用过的培养基要及时放置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些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平皿应对培养基作外观检查,细致检查该类培养基是否开裂、灌注是否均匀、有无过多的气泡,清晰度和有无肉眼所见的污染。培养基的配置应按照规定的方法配置,并做好原始记录,在配置时选用清洗干净的玻璃器皿和耐高温的食品级塑料器皿,避免使用铜、铁等器皿,以避免对微生物生长的造成影响。

检验用水的选择。餐饮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用水需选择蒸馏水或纯净水。自来水中有较高浓度的余氯、氰化物、钙、镁、汞、砷、等物质,会抑制细菌的生长,造成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数量检验值偏低,引起某些致病菌检验的假阴性结果,使本来不合格的食品流入餐饮流通环节,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严格的操作步骤。食品检验应由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进入无菌室从样品的制备到检验都要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微生物操作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检测样品在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操作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及倾倒的量应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将温度应控制在40℃~45℃之间,培养基的倾倒量应确保每个平皿的倾注量在15ml~20ml之间,并将培养基与检样和菌悬液充分混合。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要求无菌操作,尽量靠近火焰动作,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到接种手法应规范迅速。

检验报告及结果的准确性控制

检测流程中,应及时观察培养的样品并记录结果,出具检验报告时用回归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去除不必要的误差,并对照相应标准对餐饮食品的微生物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系统或环境变化使得食物链变得更长和更加复杂,增加了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的机会,如饮食的社会化消费,个体或群体饮食习惯的改变,预包装方便食品、街头食品和食品餐饮连锁服务的增加等。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需要专业的仪器和技术设施,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资料都表明,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是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由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餐饮食品不仅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安全,而且微生物指标的合格性也是日常安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检验者在对餐饮食品的抽样、检验及结果分析和报告书出具等各环节,层层把关,努力提高餐饮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上述几个环节进行完善工作就能使我们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得以保证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微生物检验;细菌

临床微生物是临床医疗工作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代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从而不断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应用简便的基本操作,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结合先进、快速的鉴定技术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发展的趋势。

1重视硬件建设

细菌检验从粗放的手工劳动,发展到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在亚州首次发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的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微生物室,借助一流的设备检测出SARS病毒,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细菌生化、病毒检测、病原体确认、染色体排序等,均能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

2重视细菌检测的基础工作

细菌学检测靠自配试剂越来越不适应工作需要,应运而生的各种商品试剂让检验工作者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因此,试剂应加强鉴别和选择,避免在这个环节上影响正常工作。

3做好细菌检测的前期工作

细菌检测的准确与否、客观与否,包括很多环节,如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涂片、接种、增菌、生化反应、药敏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到患者、临床医生、护士、送检者、检验人员等,不难看出,样本采集是第一关,采集的时间是否恰当、是否正确,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在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十分重要。这些工作如不做好,细菌检验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甚至误导临床用药。

4注意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在细菌学检验工作中,涉及到血、尿、痰、脓、分泌物等的采集,其中下呼吸道标本是临床送检率最多的标本。那么在留取痰标本前,临床医生首先应在用抗生素前或者停药24h后,叮嘱患者最好留取早上用清水漱口2~3次后,深部咳痰采集的第2口痰,用无菌容器封装,及时送微生物室检验。

4.1血标本的采集也不可忽视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药24h后,对于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发热后1h进行。采集的血量上也有限制,因为成人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含菌较少,平均1~3mL血液中仅有1个细菌,因此成人采集8~10mL,儿童为1~5mL,在24h内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样。对于一些特殊疾病患者,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在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份以上标本;对于可疑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在1~2h内采集3份标本,24h阴性,再采集3份以上的血样。

4.2脓标本的采集

脓标本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对于内源性的脓标本,采集较困难,可在取病理切片同时无菌操作的情况下进行;而对于外源性的脓标本,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采集脓肿部位深部的脓标本。

4.3尿标本的留取

一般情况下是留取中段尿(最好是晨尿),睡前少饮水,女性患者用手分开大,男性患者翻上包皮,用肥皂将会仔细清洗,然后以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留取中段尿10~20mL排入无菌容器中。

4.4大便标本采集

在实际工作中,大便标本经常用棉签醮取标本放于无菌容器中。这是极不科学的,因为大量的有效成分,其中包括细菌、白细胞、原虫卵等被吸附于棉签上,使培养的阳性率大为降低。因此,应叮嘱患者采集颜色和性状较为特殊的那一段大便直接放入无菌容器内。

5加强细菌学检验做好质量控制

当细菌标本送到微生物室就应该为细菌检验做好一切质量控制工作。从标本涂片、接种、培养、生化鉴定、药敏,到报告的发出,都应该全面质量控制。一份合格的标本是细菌学检验后续工作的关键,验收标本显得至关重要。

5.1下呼吸道标本的验收

可采用直接涂片或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大于25个白细胞/低倍镜、10~25个鳞状上皮细胞/低倍镜为合格痰标本。近年来推荐简单的方法是涂片镜检大于10个白细胞/低倍镜时,判为合格痰标本,尤其白细胞减少患者适用。

5.2血标本的验收

主要注意采血的量要合乎要求,血培养瓶未被污染及渗漏、破裂等。

5.3穿刺液、胸、腹水及脑脊液标本的验收

根据临床需要采集不同部位,特别要注意无菌送检。

5.4尿标本的验收

特别注意观察无菌容器塞是否被尿浸湿或者是否塞紧。

5.5大便标本的验收

主要观察其颜色、性状,不能用棉签采集标本,用无菌容器盛装。

5.6分泌物和咽式子标本的验收

应根据病人不同部位,以无菌容器采集标本送检。分泌物涂片镜检要特别注意涂片的大小厚薄及取材。总之在细菌学检验工作中取材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要和临床医生多沟通和交流,为后期细菌的鉴别做好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仲兴. 诊断细菌学[M]. 广州: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

[2] 张卓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细菌学

微生物临床检验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发展,微生物检验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积累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与临床密切结合,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而准确的诊断结果。本文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1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在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第一步。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以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浪费精力,甚至会误导的临床用药。在临床上标本提交量最多的有血液、尿液、粪便、痰、脓等。每种标本的采集应严格遵循标准采集程序。

1.1血液标本血液标本通常在临床医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前或停药24h后采集。成人应采血量为8-10ml,儿童为1-5ml,并24h内于不同部分采集2-3份血样。对于一些特定疾病,如间歇寒战或发烧患者,在体温峰值来前0.5-1h前或寒战发热后1h采血2份以上。对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在1-2h内采集3份标本,24h阴性时再采集了三个以上的血液样本。

1.2尿液标本患者睡前少饮水,最好是留取晨尿中段的标本。采集前女性用手分开大,男性要翻上包皮,用肥皂仔细清洗会,然后再水冲洗尿道周围。取10-20ml的中段尿液到无菌容器中。

1.3粪便标本实际工作中收集粪便标本经常使用棉花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总是会吸附有大量的有效成分,包括细菌、白细胞、原虫卵等,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大大降低。因此,应告知患者收集颜色和性状比较独特粪便标本直接放到无菌容器中。

1.4痰标本在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前或停药24h后采集标本。患者早上先用水漱口2-3次,取由深部咳出的第2口痰,用无菌容器封装。

1.5脓汁标本采集标本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标本可以取病理切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外源性标本则一定要取脓肿部位深部的脓液标本。

注:各种标本的采集量不应过少,而且要具有代表性,同时有些标本还要注意不同时间采集不同部位标本。如肠热症患者,发病的第一周应采集血液,第二周应采集粪便和尿液,否则影响细菌检出率。2标本验收

2.1血液标本重点关注血量要符合要求,且未受到污染或有泄漏、破裂等情况。

2.2尿液标本特别注意无菌容器塞是否紧固或被尿液浸泡。

2.3粪便标本主要留意其颜色、性质。若容器外有粪便可能导致标本被污染,应要求患者重新采集。

2.4痰标本可采用直接涂片或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查。痰涂片镜检的合格标准是:WBC>25个/低倍镜视野,鳞状上皮细胞

2.5脓汁标本根据临床需要采集,无菌送检。3显微镜检查

对验收后标本进行革兰染色,一方面能够掌握采集标本的质量,以确定是否要对其培养或是另外重新留取标本;另一方面,通过镜检可初步对某些细菌作出分类。也就是说,首先实施对原始标本染色和非染色涂片的显微镜检查,对下一步检验工作做出方向性的判断。男性尿道和女性尿道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染色后,若发现白血细胞内部或外部有革兰阴性双球菌,是初步诊断为淋病的重要依据;粪便中的球杆菌比例检查,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帮助;痰液,胸腔积液涂片抗酸染色检验抗酸杆菌,对肺结核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药敏试验

在我国住院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其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的患者仅占14%,也就是说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因此,检验人员必须快速做出药敏试验结果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在进行试验时,可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用抗生素纸片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这样能提前得到了药敏结果报告,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机。对细菌的分离应配套使用培养基,以避免出现漏检的情况。这样可以在2h内得到直接涂片所见,24h初步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的结果,细菌的最后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应在72h之内报告完毕(血培养除外)。

总之,微生物检验的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有通过广大检验专业人员长期、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患者的早日康复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01.233,468.

[2]王睿.细菌耐药机制与临床治疗对策[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13,(3).

[3]谭轩.从检验角度谈检验与临床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22).

上一篇:第三方检验范文 下一篇:抽样检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