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1:04:35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建立的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用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理论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凝炼课程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注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序组织教学和对重难点归纳提炼,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级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4-02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所说,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意见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要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级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微生物学学术型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高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逐步变化,旧的理论、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有些已淘汰,新的已经补充。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动态,提高其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技管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本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对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江西农业大学1957年创建了微生物学科,国内知名学者黄其望、欧阳谅等老前辈创建本学科。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微生物学科得以发展壮大。2003年本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开始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高级微生物学”一直被列为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没有固定教材,讲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设定一定学时的讨论课。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得以强化,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背景,“高级微生物学”课程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和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主要教材,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根据学科发展和进步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内容分几个部分:

(1)简要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研究与发展现状,巩固本科学习阶段的内容,夯实研究生学习高级微生物学的基础;

(2)根据微生物的特点,沿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代谢调控等基本理论主线,阐述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学科的最新成就;

(3)围绕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和最新的技术方法,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两方面讲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的实例,阐明微生物学现代技术方法、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引导学生在科研设计和实验中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结合国内外微生物学科的一级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新近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研究成果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领域中的源头创新及科学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关键是要把实验做好,课程的学习不重要,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所以经常有大量的学生缺课。有的研究生为了获取学分,不是深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考试内容过关。如果老师要求写文献综述,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在网上收集一些论文资料,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不但知识背景要宽泛,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是通过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实验完成。因此我们试图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理论教学分解为精讲部分、讲座部分、自学讨论三个部分。把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布置课前文献报告,再组织课堂交流,讨论文献相关问题,最后监督讨论后的研究报告和进程,把知识灌输改变为以重视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传授知识。通过探究式、激发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开展专题演讲,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后,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主题,如重金属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谢组学、细菌的信息交流、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微生物蛋白组学、未能培养微生物、新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农用抗生素的研究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选题。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写成5000字左右的综述(不含参考文献),制作PPT,安排一定的课时要求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其他学生和老师作为评委,根据其幻灯片制作是否精美、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是否恰当等指标为演讲的同学综合评分。研究生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的学习视野,启发了思维,强化了学术研讨和文献调研的能力,奠定了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四、增设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多样化明显。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差别明显,新生现状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是第一学期开设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很多学生尚未进入实验室,为了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增设了实验环节。在实验安排中,首先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如,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菌与酵母、放线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识别;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放线菌染色技术及其形态和结构观察。随后根据学生将来的研究方向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例如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们确定的题目是“放线菌发酵培养物对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的链霉菌代谢产物处理水稻种子,对种子萌发率、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稻瘟病菌为病原菌对三叶一心期的水稻进行处理,以观察链霉菌对水稻幼苗抗病效应的影响。通过这个创新实验环节,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规范考核模式,强化基础知识,考查思维创新

研究生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种,提交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但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如课程论文,学生只是在网上拷贝现有的论文,不做任何的归纳总结。开卷考试则是学生把试卷拿回去,在网上搜索相关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闭卷考试时,学生就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总结经验,我们对高级微生物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做了许多调整,量化各项指标。我们将考核内容设定为考勤5%+课堂交流25%+课外作业15%+期末考试55%,考勤考查的是到课率,课堂交流包括课堂问题的交流和由学生选定的专题演讲,课外作业为布置的每章节的作业,期末考试主要是讨论型的题型。增加平时成绩和讨论分析题型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的现象,引导学生真正地用脑学习。

为了顺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有宽泛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而且其技术知识层次也要跟上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不断更新的步伐。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高水平期刊文献,更新补充知识,及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教师从学习者实践体会方面得到宝贵信息和教学资源,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了教学水平,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国内许多生物相关专业院校都开设了《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各院校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做法。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课程网站、各类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质量,关注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语教学试点部分教学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安排课程实验时,需要课时的保证和实验场地,由此影响了原来的教学安排,这就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师资安排。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尽可能地完善高级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汉寿,杨冰.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2-1116.

[2]马富英,余洪波,张晓昱等.试论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定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3):24-27.

[3]陈力力,蒋立文.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158-16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从微生物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途径、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了民办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以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微生物学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各类高校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践性强的基础学科[1]。随着微生物转化技术在药物研制中的突破、新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不断发现的新药、新型微生物资源的利用,这些都证明了微生物学和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微生物学是医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医药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2]。民办高校坚持走应用型之路,用心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时展,各学科间的交融进一步加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合格、创新、高素质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迫切需要进行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对微生物学科理论的学习、实践的应用,使医药营销专业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生物学的观点去解决和分析问题。通过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用微生物学的观点去解决和分析问题。通过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民办高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民办高校《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概况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医药营销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能量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使学生能够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基础。目前,本课程课时较少,理论课只能选取重要内容教授,实验课程教学学时数远远不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且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设计等。为此,针对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要求,对医药营销专业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拟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开辟第二课堂、专业专题讲座等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培养民办高校微生物学科的优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二民办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新途径

(一)选用或者编写适当教材

优秀教材选用是教学改革首要途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教材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图表简洁、比喻贴切、文笔通顺,各章都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末附有150余个重要微生物学名的发音和参考书目等内容,对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大有裨益。出版后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授课教师应关注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补充教授新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如:寨卡病毒、MERS、SARS、禽流感病毒等,这些近年出现的新型病毒的结构和特点在教材上没有介绍,可以带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在抗生素章节,除基础知识外,可分析当前抗生素滥用危机,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微生物实验教材,可根据本校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教研组讨论后自行编排,选取三个基本微生物操作实验,设计两个综合性创新实验,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开发创新性能力。实验教材应重视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合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实际应用。

(二)创新实践内容

微生物实验课程是实践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也是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放同等位置,既需要过硬的理论运用知识能力,也需要掌握基础的实验技术,提高实践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实验课项目以锻炼基础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先后设置了培养基配置与灭菌技术;细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菌株分离与纯化;中药材中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数测定实验;菌种保藏方法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实验。一个综合实验相当于一个专题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能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目前创新创业在高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有必要在微生物实验课程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同样需要接受该课程系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设重点专题讲座

民办高校对于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教学外,还要求老师能有较强的科研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课题。为提高学生对微生物课程的兴趣,邀请课程组内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微生物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如人体微生物专题、环境微生物专题、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与生物制药等主题,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思路,激发学习热情,坚定部分同学考研的决心[5]。

(四)开设第二课堂

大学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开展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吸引不同兴趣与个性的学生。微生物学授课教师以课外辅导的形式,根据微生物学研究热点和同学们感兴趣的基础知识、当下出现的新型微生物,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如乳酸菌的妙用、艾滋病知识、药材中的微生物、抗生素研制等。课外组织同学们以分组的形式、查阅文献资料、组内讨论、组间ppt汇报展示、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5]。这种第二课堂自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研究及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同时,将微生物课程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研究项目相结合,授课教师鼓励同学们结合微生物学知识,积极申请与之相关的大创项目,从而成为大学生创客群体的生力军。

(五)考核机制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平时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考核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对于医药营销专业,微生物课程多以考查的形式来考核。除常见的期末考试外,平时的出勤、第二课堂表现、实践课程表现等方式都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及技能操作的考核依据。医药营销专业文理兼收,文科学生相对基础薄弱,考试结果作为最终主要考核方式,难免让文科学生感觉不够公平,所以用课程论文替论考试作为最终考核方式,相对合理与公平。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考核(50%)、期末考核(50%)两部分,其中日常考核包括出勤、提问、第二课堂学习成果;期末考核又包括理论课程论文(50%)与实验课实践操作(50%)[6]。通过以上的考核要求对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平时考核,及灵活的期末考核制度,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潜能,引发学习热情,以及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势必需要不停探索,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务实综合型人才。

(六)师资专业化

加强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程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授课教师既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所以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引进的师资需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并且具有对口的专业背景,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且上岗前需要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考核通过才允许上岗,并教授理论与实验课程。

三展望

微生物学是应用广、发展快、难度大的学科,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应该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色、民办教育特点继续深入地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加强实践,深入科研,争取把民办高校《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精品专业课程。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老师,我们更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提升,争取实现双语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和英语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个人科研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中心地位不能改变,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不断尝试、摸索,通过坚持不懈地改革和创新,在微生物教学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7]。

参考文献:

[1]王明珠.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2013,11,196-197.

[2]李正鹏,吴萍,祝嫦巍,等.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149

[3]王丽娟,刘苏萌.《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195(2):176-178.

[4]谢明杰,陈茜,王倩,等.强化微生物发酵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2009,28(2):139-141.。

[5]孔娜.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山东化工,2015,17:127-128.

[6]王倩倩.浅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课程改革的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3:312.

[7]王祖华,杨瑞先,薛冬,等.微生物课程体系改革措施探讨[J].山东化工,2015,44(11):140-141.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1.注重学习方法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提供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免疫学理论名词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各章节知识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觉得学习这部分知识较为困难,可通过课前预习,老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微生物学部分则主要讲微生物形态结构、致病机理、防治原则等,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章内容之间的衔接,同时把每章的内容以图表或图示的形式,再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则很快就能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合临床对近年来流行的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进行介绍,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当前医学临床发展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实验课时安排学生根据教科书所学内容自拟试验课题,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并按撰写论文的格式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综述和论文)。由于试验内容新, 学生动手机会多, 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 学生参加涌跃。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就会及时发现知识上的欠缺,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1)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以获取和利用相关资料信息;(2)如何撰写相关内容的综述;(3)怎样根据文献资料修改自己设计的试验等。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文献综合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为适应今后的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联系实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本学科感兴趣,必须寻找一些生活中与免疫学或微生物学有关的知识。如从疫苗接种提高人体免疫力这一临床例子引入,展示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如何产生的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协调下, 学会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对机体免疫的发生、发展及结果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再如北方人腌大白菜、咸菜,而南方人则吃腌甜菜及熏制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为什么经过这种加工,食品就能保存很长时间? 让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着问题来思考,引出要讲的内容,即他们都没给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接着可以讲述微生物的最适生存条件等相关内容。比如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打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 为什么AIDS 病那么难治、难预防? 酸奶如何制备的? 抗生素是如何得的?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微生物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有些微生物感染后,易诱发肿瘤,例如HBV、HCV 与肝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真菌毒素致癌(黄曲霉素)等,结合在相关章节把微生物学内容从防治传染病引深到更广范围,加强学生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拓宽思路 。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优化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思考,培养其掌握学习的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加强与其他医学课程的联系,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再配上文字说明,做成PPt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一定差别,传统课堂教学时老师边写边讲,学生边记边听;多媒体课堂教学,老师板书少,讲解多,教学时容易出现讲解速度过快、与学生交流少等问题。因此,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在课前一定要熟悉每张幻灯片的内容,把握好讲授时间,注意语言表达的速度,要有适当的停顿和重复,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同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讲解内容多,还可以减轻老师教学的劳动强度,通过查找一些微生物方面如噬菌体、荚膜、大肠杆菌等有关图片,用于辅助教学,使课讲得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可提高教学效果 。免疫学抽象的概念及概括性的概念比较多, 比如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又称为表位、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等, 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和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授课时针对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比喻”来制作Flas课件[2]。

教无定法, 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的教学法, 我们都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适应了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社会― 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秋波.高职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2( 6) : 34 - 35.

[2]张红欣,何浩,康莉等.新医学模式下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与实践,2010 ( 2) :186 - 188.

作者简介: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学科,是生物学科中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为许多生物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如何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专业技术基础,是微生物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对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简单介绍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知识新热点

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育种学等课程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避免与先修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必须对交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作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学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学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探索将课程中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科技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上网检索的方法,广泛收集有关外文教材和教辅资料,从中吸取精华,同时注重吸收国内重点大学在相关课程上的先进教学经验,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兴趣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比如在讲到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时,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I型(NDM-1)超级细菌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目前国内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的抗生素临床使用展开探究。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

2、实例教学法。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

三、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理、工、农、林、医等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微生物学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势头,如何使学生在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微生物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笔者以所教授的微生物W课程为例,结合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微生物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现状

1.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我校的生物技术和药学两个专业均有开设。在传统教学中,不同专业的选用教材、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授课大纲及考试内容相似度太高,达不到因材施教的预期教学效果。

2.课堂互动效果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以往的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即使结合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和动画,也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自由发挥少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进行实验,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实验结果,而且每个实验往往较为独立和分散,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较少。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往往抄写实验步骤,并未加入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理解,没有系统、正确地书写实验报告的意识。

4.考核方式单一

以往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验课的考核也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但总体看来,考核方式机械、单一,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也可以拿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有效、相对公平的评定。

二、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1.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教材进行授课(见表1),其中药学专业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微生物与免疫学》,专门针对临床药学专业使用;生物技术专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微生物学》。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两个专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针对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进行授课,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

2.理论教学授课方法改革

(1)学生制作PPT

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制作PPT,内容与微生物学教材相关即可,学生可以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制作完整的PPT。PPT的内容包括: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的意义所在、该问题如何解决、该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等。PPT的制作,首先锻炼了学生制作PPT的能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因人而异,学生可以各自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课上所学,对结论进行讨论。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书本资料、网络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意识。PPT的制作将计入平时成绩,这是学生微生物学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且与教学大纲相关的优秀PPT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会直接纳入下一学年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中,这也可以起到学生带动学生的作用。

(2)学生课堂总结和讲解

理论课每堂课开始的时候往往会回顾上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这项内容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今后应本着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宗旨,让学生自愿报名,由学生进行课下总结、课上回顾,让大家在授课过程中更集中注意力,更精确地掌握每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悄悄地展开了“较量”,大家争先恐后报名,并且在PPT的内容总结、格式上花了很多心思,出现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有的学生添加了自己制作的Flash,有的学生用汤姆猫模拟上课场景,还有的学生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内容,还锻炼了自己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授课方法改革

(1)基础实验合并调整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包括经典实验的内容,应将原来孤立的实验进行合并调整,强化实验操作过程的整体性。比如,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和无菌检测合为一个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的大小形态观察合为一个实验等。实验的顺序也可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学生对从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到接种、染色观察等一系列操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掌握。这样可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实验技巧,理解完整的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流程。

(2)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

在掌握基础实验内容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者教师给出几个选题,在可操作性、综合应用性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几组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各个方面,从实验准备、PPT制作、实验讲解、结果分析到完整报告的给出。实验设计选题有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提取鉴定、牛奶发酵口感比较、几种酵母菌功能性实验、发酵葡萄酒等。学生自行组成兴趣小组,每组4~6人,实验前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预实验、实验准备,并进行班级内的实验讲解及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参照毕业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的改革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实验需要哪些试剂和材料,每一种试剂的作用和配制方法;其次,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拿出可行性实验方案,教师审核之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在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之余,可以对其实践操作起到指导作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实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方面,对失败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是一项更重要的科研能力,教师应针对实验结果中的异常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理论上和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根据实验现象回到书本寻找答案,完成“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巩固知识内容的过程;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将有意义的结果进行总结,撰写文章,进行投稿,这样不仅从实验中可以收获乐趣,还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4.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形式,所以考核方式也应适当多样化(见表2)。微生物学教学通过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和锻炼了优秀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且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届学生通过乳酸菌发酵尝到了自己制作的酸奶,还有多组学生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适当的延展和深入,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实验成果。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加强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

[2]杨春,何永林,徐蕾,等.对四个不同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

[3]戴玄,谭永忠,尚淑梅,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2015,7(27):162-164.

[4]张昕欣.高职院校制药相关专业微生物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37-138.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建立新的实验体系,注重实验内容在生活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体现和应用。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微生物学为基础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二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2]。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灌输式被动式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3]。

1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体系参照生物工程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增加了部分与环境工程相关的内容。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设定的教学计划,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在课堂上则只须花费很少的时间按照教师讲解以及实验手册上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实验原理、研究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被动听课和操作,按部就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巩固部分理论知识,但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对实验一知半解。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时逐渐减少知识不断更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的安排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尽快地与迅速发展的科学前沿接轨,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4]。

2 运用“思考题”加强实验的启发性、开拓性和应用性

在基础实验中做到既要对每一个实验进行严格要求,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不受其束缚,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敢于破旧立新,并在每个实验完成后添加“思考题”,使学生在“做”与“想”中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

1、理解和复习性质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3、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问题,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了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 ,用之于实践。

3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学生缺乏充分的预习就会手忙脚乱,不仅降低实验效率还会出现严重的实验错误甚至造成事故。因此为了避免以上问题除要求写出预习报告及设计方案外还要求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注意事项等,尤其是实验原理根本不懂或者不清楚实验,自己还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阅读相关教材与相关材料,在每一次实验课上课之前,都会要求学生回答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等相关内容并与实验成绩挂钩,这种方式能够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复习、巩固理论课上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操作时习惯性问题和错误,做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一步操作,另外,就每人的操作情况及实验结果现场打分,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

实验结束后,学生只写实验报告的话,抄袭现象会很严重,实验效果也会很差。因此,在实验结束时,除了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还要求学生写一篇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小论文,论文的内容主要强调实验的设计方案。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技能,也可以锻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4 关注前沿科技培养学生对尖端技术的操作能力

随着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尖端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增添一些新的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如用PCR技术鉴定细菌、细菌总DNA的制备、微生物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等。

5结论

通过原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避免了重复和材料的浪费。新实验体系的建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经过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习惯和模式,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少兵,孙慧群.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22(9): 841-842

[2]王士芬,施鼎方,唐贤春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2): 79-80

[3]邵继海,魏祥东,周细红等.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 2010, 3(27): 106-109

[4]马放,任南琪,杨基先.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56-413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23-03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必修科目,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技术性很强的重要课程。随着生物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日益革新和壮大,这门前沿科学无疑成为研究和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新途径、新武器[1]。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联结纽带,鼓舞着专业人才的科学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环境化学、污染控制工程等领域的发展[2]。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系统讲解和演练,指导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较好地服务于该专业本科生未来的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

面对国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就业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各大高等院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条件和专业背景,建立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特色教育,为培育更具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3]。微生物学实验作为训练专业人才基础操作技能的实用型课程,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和辅,因而成为各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重要发展学科[4]。同时,由于微生物学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环境专业学生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薄弱,使得教师对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诸多缺陷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教材教学资源的陈旧滞后;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学生积极性、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课程考核制度;等等。因此,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历及同行反馈意见,对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一系列设计和改进,在此进行简单总结论述。

1 开放式多元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细菌染色、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菌种分离培养、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观察等,大都属于验证性实验,着重于强化理论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未来毕业设计和就业中面对实际问题造成不利影响[5-6]。开放式实验教学讲究内容、形式、地点的开放,除了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比如各类环境中(不同空气、土壤或水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测定,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药品和所需设备,教师帮助其审核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操作过程中寻找和总结不同结果的原因[7]。为此,实验教师需要注意配备多余培养基或菌液等,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或其他影响造成的异常情况,提供修正和弥补的机会,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空间和条件。同时,可以适当拓展设计性实验,加入观摩性实验环节,比如安排实验与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污水处理厂或者环境监测站等相关单位,提前接触认知实习的对象,通过观察污水厂水质变化情况、取样环节及污水处理流程的切身体验,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和反应原理[8]。

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对被培养菌种的观察和记录时间,提前布置下次实验内容,保证各实验小组方案的设计和讨论时间。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加入教师主持的相关课题,拓宽专业思路,从而对想继续专业深造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2 武装课程背景,紧跟前沿热点

依托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本科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要求尚属理论学习水平,重在掌握操作过程的原理和流程,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相差甚远;又鉴于大多数生物工程技术仍处在实验室探索研发阶段,或者依附其他行业生产和研发,纯生物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未扩大,而纯微生物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属于辅专业课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够高[9]。

首先,从环境微生物课程相关理论及实验教材上讲,避免沿用陈旧的教学材料,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内容,选择和侧重与实际问题接轨的内容,将国内外微生物科学技术的前沿进展呈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的课程里增设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等,掌握生物工程在相同的技术原理下在不同环境领域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时,鼓励和督促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保持开阔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通过分享国内外生物技术热点和相关科技文献,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求学态度,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将实际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参与趣味性微生物小实验,诸如自制酸奶、酒酿、泡菜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日常食物,对常见菌种如真菌、大肠杆菌等作观察和分析等,通过将微生物原理生活化、生动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微生物与日常生产生活奇妙关系的同时,将所学技能融会贯通。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原则,放手让学生从参与准备实验(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等)到全程设计和操作,通过自行准备实验器具,自主安排实验时间,熟练微生物实验基本物品的配备、操作及其应用。当实验遇到困难受阻,鼓励学生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案例文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启发其创新性和设计性思维,帮助其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今后独立参与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依托学校现代网络教育教学系统,把目前互联网上优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资源或者教师自制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收集和整理起来,以多角度、动态清晰的方式将实验的全过程提前展现给学生,丰富了原本枯燥的实验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及演示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0]。笔者特别推荐将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在实验预习阶段,尤其对于菌种的分离、接种、平板涂布划线法等环节,配合影像资料,更能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实验预习过程中即能得到充分的引导,更加直观、形象地领会到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后期的实验考核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摄像记录、动态试卷等,这样更加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课程考核效率。

5 严格保证教学实验安全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大力投入,实验教学质量的要求提升,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事宜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教学科研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校内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实验室设备及药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11]。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电气安全、紫外线辐射及消防安全等。例如:实验室酒精分类较多,用于清洁双手的酒精棉球、浸泡镊子(需沾取氯化汞溶液、75%乙醇等化学试剂)的酒精溶液等,要求实验教师严格配制和区别标注,防止混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用后及时洗手消毒,未用完的菌种和培养基等合理保存并记录使用情况;无菌操作过程中,关闭门窗,严控课堂纪律,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讲话、走动、吃东西等行为,防止杂菌污染;紫外照射灭菌过程中,清理超净工作台附近人员及物品,避免辐射伤害,以及臭氧对呼吸道的刺激;对于实验室经常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酒精灯等,要规范安装及操作,定期检查仪器表盘、维修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修理,以免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

6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独立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程预习—实验讲解及演示—分组操作—记录实验结果—评定实验报告”教学模式,不能够全面、清晰地考察学生的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就石河子大学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看(2个超净工作台、8台显微镜、4个分光光度计等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明显不足,造成学生在分组实验(4人/组)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锻炼的机会,导致部分学生积极性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另外,部分高校实验课程的成绩是依附于理论课程中的,没有单独的学分考评,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造成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实验收效难以保证[12]。因此,本文坚持“强化操作能力,弱化抽象理论”的考核方案,实行“预习设计(10%)+实验完成情况(30%)+单独实验操作(30%)+实验设计方案答辩(10%)+实验报告(20%)”的评分标准,在促进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重视程度的同时,优化教学反馈,便于教师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授课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侧重点、难易程度等。

7 结束语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其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日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这需要相关专家和教师根据自身经历,提出宝贵的整改方案,供同行们不断实践、总结和切磋,更科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13]。本文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安全措施及课程考核的探索改进,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坚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旨在搭建环境专业类背景下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强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生完成相关毕业论文起到辅导作用,对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应对相关生物学实验、分析和研究探索提供一个很好的认识和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梁璐怡,胡宝兰,朱亮,等.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26-128,131.

[2]曲娟娟,金羽,程茁,等.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226.

[3]游少鸿,刘杰,林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5-17.

[4]周群英,王仕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高冬梅,张民生,洪波.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3):53-55.

[6]焦迎春,王虹,谢占玲,等.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J].科技资讯,2012(20):197.

[7]姬晓娜,曹文平.关于开放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3):34-35.

[8]张根林,鲁建江,易丽娟,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1-83.

[9]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10]高冬梅,王秀海,洪波.环境微生物实验演示影像库及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46-148.

[11]刘慧玲,杨世平,温崇庆,等.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98-199,213.

[12]刘敬勇,罗建中,黄绍松,等.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S1):152-155.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微生物 产学研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75-02

进入2l世纪,社会发展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本领,善于开拓创新。目前,很多高校已认识到了上述问题,都在搞产学研合作教育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5]。但这一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我校对微生物教学中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型的构建及实施办法为例,谈谈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广大高校微生物学专业教师进行产学研教学改革时提供参考。

1 “双能型”微生物专业教师队伍急需建立

随着产学研办学方案的提出,对教师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如“双师型”、“复合型”、“创新型”。“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强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及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复合型”教师,则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具有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素质能力,如“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环保”、“微生物+药学”等等。“创新能力”要求教师能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能力[6]。但目前的观念仍停留在高学历人才引进上,如我校微生物专业教师有6人,博士学位的就有3人,而且这3人都有部级项目。但这些项目都属于基础性研究,距离产学研一体化办学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需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利用寒暑假,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互派兼职等措施,培育出既有较深理论功底,又有扎实技能本领的“双师型”教师。

2 创新教育

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鼓励更多学生考研。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选择考研,以推迟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提高学历门槛。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与产学研相矛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使得教育功能具有局限性,体现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等多个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安排进度的空间很小,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根本得不到全面扩展,更谈不上创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多年来实验内容从未改过,仍以革兰氏染色、无菌操作,微生物数量和大小测定这些内容为主,缺乏新颖的、创新的实验内容,既没有本校的特色内容,也不能和社会发展相接轨。常有报道,用人单位宁愿要技术学校毕业生也不要大学毕业生,就是这个原因[7]。

1996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他说在剑桥学生如果想要获得高学分,就需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提交关于这些问题的学科笔记。对好大学的衡量标准,就是他们提出的好问题的数量。詹姆斯・莫里斯认为大学是创新的发源地,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发问而不是背诵。目前同一专业的学生都是在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下培养出来的。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无论是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都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和个体差异。笔者对于创新教育有如下体会:

在教学周德庆编写的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中的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导读,让学生粗略了解下这节内容的知识点,然后给出让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但要给出以下思考题,第一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流行性重感冒,为了防止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在整个家庭蔓延,该如何在家里做空气消毒?传统的醋蒸法消毒有没有科学依据?这样的思考题,不仅能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的知识点,还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第二,根据这节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行设计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这个实验,给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自己思考、查阅资料和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绪论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更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微生物与自己的关系,从而显示出每个学生个人体会的差异,也显示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这句古言。

在做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这个实验时,我们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环境样品去设计这个实验,如皮肤、口腔、污水、尘埃、腐烂食品等。让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经验去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以前在做革兰氏染色这个实验时,总是教师先讲解,讲完了还要嘱咐学生实验注意事项,不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不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很多创新的机会。现在完全可以对这个实验的授课方式做以改革。首先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学该实验内容,除了让学生自己讲解外,还要让他们自己准备这个实验,故意准备超过18-24 h菌龄和未超过该菌龄的已知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同时提示学生在按照书上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脱色这一步也可以故意过度。从而让学生设计表格,根据不同菌龄、不同脱色时间、不同菌株,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将这些实验结果的片子用相机拍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些照片深刻体会实验室所配革兰氏染色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染色结果感官上的差异,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些结果做以解释。授课方式改变后,学生完全改变了以前被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他们的深刻体会就是革兰氏染色后阳性菌和阴性菌在颜色的差别不是特别大,需要仔细观察,而且需要相当的经验。这样的收获可不是一次的实验所能体会到的。

以上只是对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体会。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面临的重要事情就是毕业论文。近年来,我校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比前些年有很大提高,学生为了考研面试能顺利过关,在毕业论文开始前就进实验室,围绕着教师的课题做些跟自己毕业论文有关的实验,而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量很大,相当于几个人的工作量。但学生论文的选题还是集中在老师的课题上,而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也要结合生产实践,切实做到实验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另外,也鼓励学生到校外与微生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科迪奶业、环境监测站、食品厂或公司、医院等完成毕业论文。

总之,在微生物产学研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勤劳,不要因为自己不愿意在备课中多付出时间,就按照以前的老方法、老思路去上课。在教学上多下功夫,才能将产学研搞好,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瑶,李波,李珊珊.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专业人才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3,21:122-123.

[2] 李波,周瑶,李珊珊,孙婴宁,杨晓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用生物技术人才的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3):110-112.

[3] 周永灿,陈国华,陈雪芬,郭伟良,石耀华.热带海洋水产养殖学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30(3):19-23.

[4] 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5,12(12):17-19.

[5] 王晓玲.用生物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索强化人才质量的新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院,2003,17(1):52-53.

[6] 韩新才,户业丽,王存文,吕中,龚明生,程波.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10):39-43.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引领学生进入微生物世界的入门课程,且这门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基础的实验操作技术,更需要学习者对知识的驾驭应用,即利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兴利除害、让微生物更好造福人类及推动社会的进步[1]。基于此,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2]。纵观已经发表的教改论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良好的经验与方法,这些可以成为年轻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参考,笔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3-5]。基于前人的基础,在过去几年的微生物教学中,本人也积累了一些想法并已付诸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简述如下,愿与同行共斟酌。

1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做到详略有度

在本校压缩理论课时、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的总体指导方针下,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在逐年递减,已经降到了44个学时。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既能完成重点知识的介绍、又能尽量拓宽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成为问题的关键点。在了解本校生物技术学生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门课程是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的,而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还将选修或必修《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传染与免疫”等章节高度重复,且前者的内容介绍更加深入具体,因而这些章节可作为次要内容介绍。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类等基础知识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总体课程安排,做到详略有度,可以有效利用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采取合理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这些方式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此,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如下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兴趣的培养与眼界的开阔程度密不可分。作为微生物学课堂,教师不能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知识与现实科学发展的联系,并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在介绍传染与免疫章节时,介绍了人类的传染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同时还包括少数的病原寄生虫,例如疟疾就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介绍到这,许多老师就没有下文了,但如果此时接着介绍疟疾曾经是二次大战战士死亡的主要因素、现在每年仍然可以导致全球上百万人死亡,而战胜它的武器竟然是普通植物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并联系上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奖的风向标)获得者屠呦呦,这也是迄今中国生物医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她获奖仅仅是由于在提取青蒿素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简单的改进,采用了低温的乙醚提取法,就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青蒿素,教学就变得有趣味有深度了。这样的联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科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人物、拉斯克奖、诺贝尔奖等知识,更主要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惊诧于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神奇力量的同时,还会主动了解学习这些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将青蒿素的提取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审时度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查阅“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来及时了解人类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我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由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因而在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爱听、愿学、勤问,敢于知难而进,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变成教学主体

纵观各大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式,多采用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学方式主要为多媒体教学,辅以胶片投影、粉笔板书等方式,尽管这些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课堂全程以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往往会产生怠倦感,也有可能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实践,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适当转变学生身份,使其由教学受体转变成教学主体。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应承担理论性强、难度大、基础知识等的讲授,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生态分布及分类鉴定等由教师主讲。但有些概念性不强、知识点容易理解并有充分发挥空间的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如: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基的种类、选用与设计培养基的方法,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开发利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可以作为专题的形式来交于学生教授。

采取的教学程序为:开课之初教师提出倡议并公布学生参与讲授的内容将参与学生进行分组(3~4人/组),由各组自行挑选讲授内容各组查阅、整理资料,自行制成PPT并撰写专题论文提交PPT及专题论文给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每组派1~2名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并接受学生提问学生提问并全班讨论(10~15 min)教师参与讨论并做总结补充。

这种模式笔者已在三届学生中实施,效果颇佳。首先,它吸引了几乎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每个组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专题,这要求全组的成员既需分工又要协作,来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与专题论文撰写等工作,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查找、综合归纳、整理资料与撰写论文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方面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每组还将委派1~2名成员走向课堂给同学们作汇报讲解,并要接受大家的提问,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讲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是综合的考量,也可为学生以后谋职面试、考研复试等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的毕业生曾写信告诉我: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曾经给了我那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不仅让我体会了教师的职责,同时积累的经验真是让我毕生受用。

这种方式笔者在每年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都会利用,对教师来说,也收获颇多。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具有比较全面、图片精美等特点,这些又可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资料,非常受益。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多的付出,学生查阅、整理形成的资料需要教师从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概念是否准确、查找资料是否前沿等方面严格

把关。

(3)课程考核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在《微生物学》课程考核中,以前我们往往会步入一个误区,即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上课,课下抄笔记,期末搞突击,高分低能等不良的后果,根本达不到检查教与学效果好坏的目的。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科学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笔者将课程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形式转变成多元化,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程考核将理论课与实践可分开,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20%、专题报告20%,期末笔试5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笔者很注重这方面,不论课程时间多么紧张,每堂课前利用10 min进行复习提问环节必不可少。这是承前启后的过程,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也是对前一堂课程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由此引入新的知识会有很好的连贯性,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课堂上,笔者也非常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为学生的胆识、口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最后的综合成绩就能比较客观反映出《微生物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了,高分意味着学生到课率高、积极参与课堂、专心专题报告制作、期末复习认真;低分则属于那些平时没有付出、期末复习不力者;中等成绩则表示学生的平时表现一般、期末考试成绩一般。

实验成绩考核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的,故也应当实行多元化的考核,考核成绩包括出勤10%、综合设计40%、课堂操作20%、实验报告30%。改革后,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了,许多学生还在此基础上找老师设计申请学校与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真正做到了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灵活应用、融会

贯通。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一定要加以重视[6]。同时微生物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作为目标,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为。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证充足的实践学时。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实验学时已有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3时,保证了在开设基础实验之余,还可以开设其它创新型、综合型的实验。

(2)基础性实验不马虎。微生物实验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如: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微生物计数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等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无菌操作、接种、培养基配制、观察鉴定微生物等技术,从而奠定扎实的操作基础,因而一定要重视。

(3)综合设计性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教学多以验证型、演示性和示范性的实验内容为主,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在基础性实验之上开设综合性实验必不可少。因为有基础性实验奠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主题,由学生自行完成。如:从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某种酶的产生菌株。采取的基本流程为: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查找资料并自行设计完成实验技术方案提交方案经指导教师批阅通过后执行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综合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考勤、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进行成绩评定。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

目前,生物技术的创新正在带动着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对象若干年后将成为我国甚至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7]。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敬业、创新、乐于奉献的人生目标,并要加强个人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要认真钻研、提高与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62-363.

[2] 王海平,黄和升.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5):938.

[3] 高明华,张志琰,樊庆德,等.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76-3777,3780.

[4] 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7-180.

[5] 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7.

[6] 高玉千,顾立友,梁振普,等.创新型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71-172.

上一篇: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