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范文

时间:2023-03-10 08:11:12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c)-140-02

从20世纪初至现今,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各种活菌微生态制剂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些微生态制剂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并以惊人的速度、良好的效果被更多人群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

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和类型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保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wellbeing)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素(Synbiotics)。

益生菌(Probiotics)又称益生素,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多种益生菌活菌制剂,其基本指导思想是用人或动物正常生理菌群(normal microbiota)的成员,经过选种和人工繁殖,通过各种途径和剂型制成活菌制剂,然后再以投入方式使其回到原来环境,发挥自然的生理作用。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棉子低聚糖(oligofaffinose)、异麦芽低聚糖(oligomaltose)、玉米低聚糖(cornoligossacharides)和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其他尚有一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钙以及我国的某些中草药类,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或茶叶提取物亦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

合生素(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此类制品是以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此类制剂已经在我国面市,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希尔春多元养生素”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2 微生态制剂的国内外研究和生产概况

早在20世纪初(1907年)著名细菌学家梅切尼科夫即提出饮用酸奶可以延年益寿的假说以来,而微生态制剂真正用于防治疾病却是近20年的事。

日本是世界上研制开发和利用微生态制剂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产品主要是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腹泻。至80年代中期已有26种产品,90年代已达到饱和状态。据报道,至今在日本生产这类制剂年产值达20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已有10余家。其品种分3大类。即双歧杆菌食品(包括双歧酸奶、双歧杆菌乳制品、双歧杆菌面包及饼干类)。双歧杆菌保健食品(含双歧因子),以双歧杆菌促生因子为中心的特定保健食品(包括强化寡糖类食品及双歧杆菌、乳杆菌培养物的提取物等)和双歧杆菌药品(包括单菌制剂和联菌制剂),其剂型有粉剂、颗料剂、锭剂、胶囊剂和微胶囊剂等多种。

其他许多国家,例如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和韩国等亦都有不同类型的微生态制剂的产品,有的产品近年来已进入我国市场。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亦获得迅速发展。国内已被批准药准字的单一菌种的产品就有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菌)、金双歧(双歧杆菌)、促菌生(蜡样芽胞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降脂生(肠球菌)、抑菌生(枯草杆菌)等。多菌联合制剂有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乳康生(蜡样芽胞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还有异构化乳糖和甘露低聚糖等。而作为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制剂就更多了。

3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

微生态制剂与其他药物不同,从理论上讲,它优于抗生素,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造成的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实践证明,微生态制剂的优越性即健康人群使用它来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作用机制有下列几个方面:

3.1 生态平衡理论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寄居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维持其生长与繁殖。在微生态系统内微群落水平中,少数优势群对整个群落起着决定作用,而在微种群内部中优势个体对整个群落起着控制作用。一旦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优势种群,则微群落就会解体。若失去优势个体,则优势种群更替,并改变了微生态平衡。例如,由于抗生素、放射治疗、手术和过敏性疾患等因素引起正常菌群变化,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即生态和菌群遭受失调,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双重感染和免疫力降低等。利用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成员的益生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失调的菌群,使宿主体内恢复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2 生物屏障理论

生物屏障理论又称生物拮抗理论,肠道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包括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生物屏障是指肠内主要菌群的代谢产物例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及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可阻止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定植。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黏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通过定植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来致病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就是这类正常菌群中的成员,可参与生物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3.3 生物夺氧理论

根据正常微生物群的自然定植规律,人或动物出生时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就被一系列微生物细菌定植了。定植的顺序先是需氧菌,后是兼性厌氧菌,随后是厌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先定植,是因为自然生境内有过多的氧。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一段时期后,由于氧被大量消耗,从而提供了厌氧菌生长条件,厌氧菌才能生长。厌氧菌虽然不能先定植,但是整个微生态系统中其数量上占据首位,并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利用无毒、无害、非致病性微生物(如蜡样芽胞杆菌等)暂时在肠道内定植,使局部环境中氧分子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造成适合正常肠道优势菌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厌氧菌大量繁殖生长,最终达到微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康白.微生态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康白.微生态学原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3]杨景云.医学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7.

[4]袁佩娜.微生态制剂概况[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部(试行规程).1995.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2篇

便秘是使人感到不适,甚至造成痛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许多原因可以引起便秘,通常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粪便过硬。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消除病因,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我院在便秘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儿科及肠道门诊诊治的便秘患儿40例,诊断符合2003年9月南昌便秘专题讨论会便秘诊治流程共识意见。其中治疗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13.5岁,平均病史4.O个月;对照组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2.0岁,平均病史4.5个月。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水温

1.3观察项目 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

1.4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见表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2讨论

人体每天约有1000 ml的液体从回肠进入结肠,在24 h之内,经过结肠的液体中90%的水分和盐被粘膜吸收。进入结肠的碳水化合物被细菌酵解成可以部分吸收的短链脂质酶。水分被吸收后,食物中的纤维、细胞和其他不能被酵解的固体物质成为固态粪便的基质成分。粪便直到进入乙状结肠后才开始成为固态。除了实际的饮食、排便频率和每天粪便量的差异,正常个体的粪便硬度及水分量几乎是相同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因素等都可导致便秘。

便秘的治疗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一般为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所致及功能性便秘。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消除病因、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的生理功能。一般主张,首先进行排便行为治疗,协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反射功能。在药物治疗方面,应用非刺激性、容积性、渗透性通便剂及肠促动力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微生态制剂是由调理微生态失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常引起体内微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它在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3篇

水产微生态制剂在鱼类、虾类养殖中应用广泛,其饲用效果也得到了肯定,而在海参养殖中目前应用相对较少。海参高密度的养殖环境、残存饵料腐烂、生物代谢物及生物残体的沉积、有害藻类及病菌的大量繁殖,导致养殖水体的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到海参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利用微生态制剂不仅能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净化水体,还可抑制或杀死病源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还可补充营养成分,改善海参胃肠道有益菌群,从而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 1微生态制剂在海参养殖中的应用 1.1抑制有害菌,减少病害 海参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有害菌群过度繁殖,易引起海参烂边病、烂胃病和越冬保苗期及养成期的周身腐烂病。育苗期的烂边病、烂胃病,发病频率极高,引发的育苗失败率可达90%以上(徐广远等,2010;王印庚等,2005)。育苗期的烂边病和越冬保苗期及养成期的周身腐烂病,主要致病菌为海洋弧菌;烂边病主要是环境不佳、弧菌感染所致;烂胃病主要是弧菌感染和饵料品质不好,搭配不合理所致(王颖等,2009)。刘朝阳等(2006)研究报道,微生物制剂中的益生菌体在海参养殖池中生长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菌群,可以排斥或减少致病菌繁殖,起到防病作用。目前,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鱼、虾、蟹养殖。陈家长等(2004)研究了噬菌蛭弧菌对中华绒螯蟹和暗尾东方鲀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不仅能寄生和裂解一些异养细菌(包括有害病菌),降低养殖生物的发病率,而且对养殖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硫化物和氨氮等。薛德林等(2009)研究表明,将海洋胶红酵母、光合细菌应用于海参成参养殖中,能够提高海参产量14.3%~16.4%,并可有效减少由于弧菌引起的海参周身腐烂病等病害。 1.2参与海参体内的微生态调节 海参体腔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各种微生物在肠道内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构成肠道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制剂进入海参体内一方面能刺激和促进肠道微生物的增殖,调节肠道pH,刺激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以提高微生物对饲料的酶解率,从而增强海参的消化机能,提高饲料和消化率(王立超等,2005);另一方面微生物与病原菌争夺营养或附着点,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刘朝阳等(2006)研究报道,有益微生物如弧菌、假单胞菌、杆状菌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作为非机会菌能够抑制机会菌的繁殖和生长,使幼参处于健康平衡状态;在越冬阶段和成体阶段,也是通过调节和改善刺参肠道功能,进而促进刺参的生长。 1.3净化水质,消除污染物 海参生长对养殖水体的要求非常高,水质不好极易引起海参吐肠、化皮等病症。春季是海参病害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王印庚等,2004)。一般春季海参都会在水温为7~15℃时暴发因肿嘴而继发的吐肠、化皮等疾病。常发病的池塘类型有:(1)海参密度较大的池塘;(2)底质较差的池塘;(3)新池塘底栖硅藻等天然饵料严重不足的池塘。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的代谢具有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将上述海参生长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保证海参育苗水体中溶解氧、COD、生物耗氧量(BOD)和pH等指标的稳定。微生态制剂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能为单细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的繁殖,为海参提供饵料。于向阳等(2011)在辽西刺参育苗中应用EM菌,结果表明,EM菌具有净化水质、分解海参粪便和大分子有机物和提高饵料利用率的作用。邹健等(2007)研究报道,在海参疾病高发时期,应当积极监测水质。当水质下降时,加注新水、增加溶解氧和添加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以恢复池水的生态平衡;同时还要定期使用EM菌制剂,一般每15天使用一次。因为EM菌属复合微生物菌,可有效分解池底的腐败有机物,将其转化为底栖硅藻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盐,为刺参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1.4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微生态制剂的菌体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成分齐全,富含淀粉酶和蛋白酶等生理活性物质,还有不饱和脂肪酸、细菌多糖及各种辅酶,具有调节海参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李君丰等,2010)。微生态制剂中维生素B6能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氨基酸的吸收率,维生素B12与叶酸能促进胆碱与核酸的合成,这些均能促进海参的生长,提高海参的成活率(吴皓和吴盛辉,2008)。微生态制剂中芽抱杆菌可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分解酶,这些活性消化酶可以帮助海参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谢凤行和赵玉洁,2006;侯颖和孙军德,2004)。此外,微生态制剂还能显著提高海参自身消化酶活性。袁成玉等(2006)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提高幼刺参的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具有促生长的作用。 2应用注意问题 2.1选择合适的菌种 可制作海参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噬菌蛭弧菌、碱杆菌属、黄杆菌等。选择菌种时应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菌种。如为稳定水质,防止水体老化,保持水质,可选用含有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的EM菌制剂(于向阳等,2011);在海参疾病高发期,为提高海参免疫力可选用含有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如海参养殖池内出现海参化皮、肿嘴、滑板、僵硬症,可选用含有噬菌蛭弧菌、噬菌体的微生态制剂。 2.2禁止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微生态制剂一般都禁止与抗生素类或抗菌化学类药物同时使用,否则会抑制或杀死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效果(丁彦文和艾红,2000)。如果发现病参后要马上检出、隔离。养殖池塘用0.5~1.0g/m3的强力溴或聚维硐碘进行杀菌处理。病参可用20μL/L的盐酸土霉素、青霉素各10g/m2或520μL/L的聚维硐碘浸泡30~60min。也可以在饵料中拌入2~3g/kg的盐酸土霉素、环丙沙星等制成药饵投喂一周进行治疗,停药一段时间后,再用EM菌制剂和噬菌蛭弧菌制剂泼洒水体,这对水生态环境维护和抑制病菌具有明显效果。#p#分页标题#e# 2.3选择适宜的贮存温度 微生态制剂属于活菌制剂,若保存方法和保存条件不当,都会造成细菌失活,因此必须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保存。温度是影响微生态制剂菌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当温度超过30℃时,细胞内化学物质和酶反应加快,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细胞成分可产生不可逆的失活。所以,微生态制剂一般冷藏于温度为2~8℃的环境中,以免细胞内的酶及其他细胞成分失活或变性,而影响菌体活力。 2.4长期使用 有益微生物具有净化调整养殖水体环境,快速分解有害物质,防病控病,修复海参肠道的功能,增强其免疫力和抗病力的特殊功效,但作用效果相对缓慢,因此在养殖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改善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就必须持续使用,从而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2.5注意使用条件 应用微生态制剂要根据水质环境条件的变化,结合各种微生物的特性进行合理使用。如光合细菌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40℃,最佳水温为28~36℃,生产实践证明,水温在20℃以上时施用为好;水肥施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改善水体环境;水瘦时应先施肥再施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芽孢杆菌为好气性细菌,当其繁殖时会消耗水体大量溶氧,因此在使用时要保证水体高溶氧,或提前2h进行增氧;当水体底质环境恶化或藻相不佳时使用,可将水体中有机质矿化生成单胞藻类所需的无机盐,从而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3展望 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节整个海参养殖环境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抑制有害生物的过量增殖或加速降解养殖环境中多余的有机质,从而抑制和减弱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改善海参的肠道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增强海参的营养作用,并能修复由于化学药剂和抗生素等长期使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因此,以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和化学促生素,将成为海参饵料添加剂的重要研究方向。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4篇

1发展概况

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1947年,Mollgo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健康。我国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其作用显著,且大大减少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二次污染,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微生态制剂所用的芽孢杆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都以内生孢子形式存在,其能分泌较强活性的胞外酶,有利于提高消化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芽孢杆菌为好氧菌,通过生物夺氧方式维持瘤胃微生态平衡,减少疾病。

2作用机制

2.1优势种群作用

正常动物肠道中达到微生态平衡时,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种群,当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或由于抗生素过量与不当使用,打破肠道中菌群的平衡。通常来说,动物肠道厌氧菌占据绝对优势,但肠道中菌群平衡被破坏可使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数量大幅增加,而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进而使得肠道微生态达到新的稳态水平,抑制动物机体发病。

2.2产生多种消化酶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体内能够产生多种消化酶。芽孢杆菌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加速分解营养物质,进而提高饲料消化率和有效利用率。有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的芽孢杆菌制成微生态制剂饲喂动物,均能提高消化道的酶活性,认为芽孢杆菌提高动物消化酶活性是微生态制剂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3生物夺氧

畜禽肠道内正常情况下有益菌为厌氧菌,约占99%,厌氧菌含量下降或需氧菌数目大量增加容易导致畜禽肠道失衡,微生态制剂尤其是芽孢杆菌有很强的吸氧能力,能消除肠道中的氧气,进而为肠道中微生物正常繁殖营造一个良好的厌氧环境。

2.4增强免疫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能够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可使B细胞、T细胞数量增加,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此外,微生态制剂还能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球蛋白质量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如乳酸菌能刺激肠道发生局部免疫反应,提高抗体水平。

2.5生成有益代谢产物

微生态制剂乳酸菌代谢可产生大量乳酸,芽孢杆菌能产生乙酸、丙酸等,使得肠道pH和Eh降低,进而抑制病原菌生长和繁殖,在源头上扼制可能对畜产品品质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部分乳酸杆菌可产生嗜酸菌素,乳酸菌通过产生广谱抗菌物质改变肠道内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3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猪

朱五文等在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0.5%、1%、2%,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试验组末期平均净增重、日增重和头均耗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肉比低于对照组(P<0.05)[1]。李春丽等研究了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生长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仔猪较对照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8.33%,发病率降低30.31%,试验组母乳的免疫球蛋白(IgA)浓度一直维持不变,对照组的浓度下降了4.2%,说明微生态制剂有促进动物生长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2]。陈春林等探索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发现添加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仔猪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血液淋巴细胞率(LY)含量分别提高20.61%、7.06%(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分别降低4.46%(P>0.05)、24%(P>0.05)[3]。试验结果表明,发现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仔猪有促生长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仔猪免疫力,是一种安全、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张成等研究指出,添加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增加6.24%(P<0.05),饲料转化率和腹泻率分别下降5.38%、2.56%[4]。曹书同等指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微生态饲料添加剂0.8%,保育期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对照组仔猪提高9.43%(P<0.05)和4.80%(P<0.01),经济效益提高12.29%[5]。刘影等将36头母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各阶段均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减少哺乳仔猪的腹泻(P<0.05),提高断奶仔猪的重量和断奶活仔数(P<0.01)[6]。尹清强等研究了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哺乳仔猪的教槽料和断奶仔猪的保育料中分别加入微生态制剂(全价料中有效菌含量分别为1×106和5×105cfu•g-1)0.05%、0.10%,可维持仔猪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稳定,使仔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且优于抗生素;微生态制剂可改善仔猪肠道的结构,提高胃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对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和氧化损伤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7]。因此,微生态制剂是养猪生产中可替代抗生素的一种理想饲料添加剂。

3.2家禽

顾金等研究指出,添加枯草芽孢杆菌0.03%、酵母菌0.02%和粪肠球菌0.015%的复合制剂能显著提高0~3周龄青脚麻鸡平均日增重(P<0.05)和降低料肉比(P<0.05),显著提高血液中总蛋白和血糖含量(P<0.05)[8]。李笑樱等通过代谢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对产蛋后期鸡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芽孢杆菌0.02%、复合微生态制剂0.03%可显著提高蛋鸡日粮代谢能、干物质、粗蛋白质、钙磷表观消化率以及丝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表观消化率(P<0.05)[9]。翟维等在AA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结果全期采食量、料肉比、死亡率、腿畸形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76%、13.73%、4.81%(P>0.05)、13.25%[10]。赵希彦在肉仔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制剂0.2%,试验组1~6周日增重较对照组增加;1~6周料肉比下降;全期肉仔鸡的成活率提高,发病率、死亡率降低,21日龄时,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提高,42日龄时,试验组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提高提高,试验组NDV抗体效价在7、14、21、42日龄分别提高4.8%(P>0.05)、7.3%(P<0.05)、30.3%(P>0.05)、32.2%(P<0.01)[11]。张亚兰等选用7日龄的艾维茵肉鸡100羽,研究两种芽孢杆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芽孢杆菌组肉鸡末重、净增重、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利用芽孢杆菌Pab02和PAS38所制成微生态制剂按0.1%的剂量添加在日粮中于夏季饲喂肉鸡,能够抵抗热应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肉鸡增重与料肉比,提高其生长性能,并且其作用优于抗生素及寡糖制剂[12]。#p#分页标题#e#

3.3反刍动物

王金合等分离和筛选出3株有益菌研制微生态制剂,对架子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测定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的3个关键指标(FT3、FT4、TSH)试验前后变化属正常范围,超敏促甲状腺素(TSH)增加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3和T4,而T4、T3又反馈抑制TSH的释放;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13]。结果表明,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牛血清中生理生化指标无不利影响,是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王金合等通过按混合精料的1.0%、1.5%、2.0%比例添加微生态饲料添加剂,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增重提高5.5.%、21.3%、26.1%,料肉比分别下降5.96%、18.14%、21.19%[12]。王振华在奶牛基础日粮的水平上添加不同剂量的高产酶活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正常饲养,分别统计分析不同时期各组的产奶量和奶成分,结果表明,高产酶活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可提高泌乳牛的产奶量,并且不同的添加剂量对泌乳量的提高数量不同[14]。在提高泌乳量的同时,减少乳脂率降低,提高乳蛋白的含量。胡红莲等在奶牛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型制剂200和300g•t-1作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奶产量分别增加了0.70%、11.61%,较添加前分别提高7.22%、16.71%,且对体细胞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剂量(2.1g•d-1•头-1)较低剂量(1.4g•d-1•头-1)有降低体细胞数的趋势,可改善牛奶卫生指标[15]。栾广春等在奶牛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Na型纳豆芽胞杆菌30、60g•d-1•头-1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不添加,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产奶量(P<0.05)、改善乳脂率、提高乳蛋白率(P<0.05)、增加牛奶中干物质含量和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16]。那日苏等在育肥绵羊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10g•d-1•只-1),连续饲喂30d后,处理组日增重比对照组高11.1%,差异不显著(P>0.05)[17]。

3.4水产动物

沈文英等选取三角帆蚌,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0(对照)、0.5×106、1.0×106、2.0×106cfu•mL-1,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提高三角帆蚌消化酶、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活性,促进蚌体生长;最适添加水平和间隔时间分别为1.0×106cfu•mL-1和15d[18]。管越强等在中华鳖稚鳖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0、0.5、1.0、2.0和5.0g•kg-1,结果表明,日粮中适量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中华鳖稚鳖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对肝脏、心脏、肾脏和肌肉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无氧代谢水平;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推荐添加量为1.0~2.0g•kg-1[19]。Samucl等的研究显示,复合微生物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既可促进动物的生长,又可改善养殖环境[20]。Ziaei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物制剂能显著提高印度明对虾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21]。王彦波等在养殖鲫鱼的试验中发现光合细菌降解氨氮的能力较强,而芽孢杆菌将NO2-N的能力较强,而将两种菌混合使用时,不但起到了互补的作用,而且化学耗氧量(COD)的降解率大幅提高[22]。仇明等在斑点叉尾鮰的日粮中分别添加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100、300、500、700mg•kg-1,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液中血糖、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700mg•kg-1组血糖、血红蛋白含量最高;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尿素氮呈显著降低趋势;试验组对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钙、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添加枯草芽孢杆菌700mg•kg-1组的消化率最高[23]。

4展望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5篇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modulator)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从本世纪初梅切尼科夫(Eliemetchnikoff)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可健康长寿以来,微生态制剂亦从此而风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国Volkorrusch在赫尔本建立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日本微生态制剂发展较快。80年代初已有26种微生态制品用于医疗和保健。其他各国亦多种微生态制品投放市场,而且数量和品种亦在不断扩大。我国最早使用微生态制剂乳酶生(表飞鸣)来治疗肠道疾患。80年代初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功促菌生(蜡杆芽胞杆菌)以来,事后各种活菌微生态制剂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些微生态制剂一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并以惊人的速度、良好的效果被更多人群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1~3〕。

1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和类型〔3~5〕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保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wellbeing)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素(Synbiotics)。

益生菌(Probiotics)又称益生素,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多种益生菌活菌制剂,其基本指导思想是用人或动物正常生理菌群(normalmicrobiota)的成员,经过选种和人工繁殖,通过各种途径和剂型制成活菌制剂,然后再以投入方式使其回到原来环境,发挥自然的生理作用。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棉子低聚糖(oligofaffinose)、异麦芽低聚糖(oligomaltose)、玉米低聚糖(cornoligossacharides)和大豆低聚糖(soybeanoligosaccha-rides)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其它尚有一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钙以及我国的某些中草药类,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或茶叶提取物亦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

合生素(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此类制品是以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此类制剂已经在我国面市,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希尔春多元养生素”是个典型的代表。

2微生态制剂的国内外研究和生产概况〔3、5~8、11〕

早在本世纪初(1907年)著名细菌学家梅切尼科夫即提出饮用酸奶可以延年益寿的假说以来,而微生态制剂真正用于防治疾病却是近20年的事。

日本是世界上研制开发和利用微生态制剂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产品主要是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70年代初,已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腹泻。至80年代中期已有26种产品,90年代已达到饱和状态。据报道至今在日本生产这类制剂年产值达20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已有10余家。其品种分3大类。即双歧杆菌食品(包括双歧酸奶,双歧杆菌乳制品、双歧杆菌面包及饼干类)。双歧杆菌保健食品(含双歧因子),以双歧杆菌促生因子为中心的特定保健食品(包括强化寡糖类食品及双歧杆菌、乳杆菌培养物的提取物等)和双歧杆菌药品(包括单菌制剂和联菌制剂),其剂型有粉剂、颗料剂、锭剂、胶囊剂和微胶囊剂等多种。

其他许多国家,例如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和韩国等亦都有不同类型的微生态制剂的产品,有的产品近年来已进入我国市场。

但目前国际上对开发新微生态制品的主要方向已从单纯的“益生菌”或“益生元”转向结构合理、效果更加优越的“合生素”这一方面。即“益生菌”和“益生原”同时并存或并用的制剂。据日本报道: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中加入双歧因子(例如各种类型低聚糖)后,其效果比不加的制剂提高10~100倍。其次,正在开发能使活菌制剂有更好稳定性的新剂型,例如肠溶胶囊和微胶囊剂型。它们不仅能保持活菌在产品中延长存活时间,而且人体服用时更能通过胃酸这个屏障。保证有更多益生菌进入肠道而使其发挥有益的作用。再者,增加活菌制剂中的活菌数量(为108~109/g)。此外,有些国家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改造生理性细菌的遗传基因,将外源性有益基因转入生理性细菌中,构建成优良的工程菌株等的研究,从而研制出更多更有效的新型微生态制剂,造福于人类。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亦获得迅速发展。国内已被批准药准字的单一菌种的产品就有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菌)、金双歧(双歧杆菌)、促菌生(蜡样芽胞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降脂生(肠球菌)、抑菌生(枯草杆菌)等。多菌联合制剂有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乳康生(蜡样芽胞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还有异构化乳糖和甘露低聚糖等。而作为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制剂就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3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2、3、6~7〕

微生态制剂与其它药物不同,从理论上讲,它优于抗生素,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造成的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实践证明,微生态制剂的优越性即健康人群使用它来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作用机理有下列几个方面:

3.1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寄居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维持其生长与繁殖。在微生态系统内微群落水平中,少数优势群对整个群落起着决定作用,而在微种群内部中优势个体对整个群落起着控制作用。一旦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优势种群,则微群落就会解体。若失去优势个体,则优势种群更替,并改变了微生态平衡。例如,由于抗生素、放射治疗、手术和过敏性疾患等因素引起正常菌群变化,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即生态和菌群遭受失调,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双重感染和免疫力降低等。利用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成员的益生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失调的菌群,使宿主体内恢复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2生物屏障理论生物屏障理论又称生物拮抗理论,肠道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包括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生物屏障是指肠内主要菌群的代谢产物例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及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可阻止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定植。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粘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通过定植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来致病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就是这类正常菌群中的成员,可参与生物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3.3生物夺氧理论根据正常微生物群的自然定植规律,人或动物出生时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就被一系列微生物细菌定植了。定植的顺序先是需氧菌,后是兼性厌氧菌,随后的是厌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先定植,是因为自然生境内有过多的氧。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一段时期后,由于氧被大量消耗,从而提供了厌氧菌生长条件,厌氧菌才能生长。厌氧菌虽然不能先定植,但是整个微生态系统中其数量上占据首位,并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利用无毒、无害、非致病性微生物(如蜡杆芽胞杆菌等)暂时在肠道内定植,使局部环境中氧分子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造成适合正常肠道优势菌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厌氧菌大量繁殖生长,最终达到微生态平衡。

3.4三流循环学说三流循环其主要内容是能量流、物质流及基因流的循环。

能量流即能源运转,正常微生物群的内部与其宿主保持着能源交换和运转的关系。现在已提出一个生态能源学的分支,它们研究人类、动植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所存在着能源的交换关系。近年已从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中发现,人和动物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microvilli)与正常细菌细胞壁上的菌毛(pili)极为贴近,并发现有物质交换的现象发生。

物质流即物质交换正常生理菌群的能源与物质均依赖于宿主,不存在宏观生态学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区别。但都存在着降解(catabolison)与合成(anabolism)的代谢。降解与合成是微生物代谢中的必然途径,这与宿主细胞的功能是一致的。正常生理微生物菌群与宿主细胞通过降解和合成代谢进行物质交换。裂解的细胞与细胞外酶可为微生物利用,而微生物产生的酶、维生素、刺激素以及微生物降解的细胞成分也可为宿主细胞利用,如此反复进行着物质交换。

基因流即基因交换在正常微生物之间有着广泛的基因(即DNA)交换,例如耐药因子(R因子)、产毒因子等都可在正常微生物之间通过物质的传递进行交换。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促进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还可降解肠道的有毒物质(如氨、酚、内毒素等),保证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的正常运转。

4微生态制剂的应用〔3、7~12〕

4.1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4.1.1调整微生态失调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由种属、定位、年龄、生理状态及其与外环境的适应性具有特定的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结构关系,这个结构就是微生态平衡。如果这个平衡遭到扰乱(如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同位素、激素和外科手术影响等),就可产生微生态失调。作为微生态制剂应具有调整微生态失调的作用。

4.1.2生物拮抗微生态制剂具有定植性、排他性及繁殖性。微生态制剂中的活菌应成为微群落中的成员,进入生境后能够卷入机体的微生态体系中,对非机体本身的微生物能够起到拮抗作用。

4.1.3代谢产物微生态制剂所致的代谢产物如乳酸、醋酸、丙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活性物质,能改善机体生境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环境。抑制外来和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有利于机体保持生态平衡。

4.1.4增强免疫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非特异性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使其激活,产生促分裂因子,促进吞噬细胞活力或作为佐剂发挥作用。此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还可发挥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4.1.5促进机体营养吸收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在机体内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尼克酸、叶酸、烟酸、维生素B1、B2、B6和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促进机体对钙、锌、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4.1.6延缓衰老微生态制剂有利于补充老年人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缺失,坚固肠道生物屏障结构,参与肠道菌膜的重建,从而直到重要的占位保护作用和排它性的生物拮抗作用。并能分泌多种有机酸、细菌素和抗菌物质,构建化学屏障、使异常增殖的腐败菌减少。并大大地减少机体对有毒产物(组胺、酷氨、腐胺、硫化氢、吲哚、亚硝盐和酚类等)的产生与吸收,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正常发挥及衰老进程的延缓。微生态制剂作为免疫赋活剂或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可激活或促进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这就有利于机体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和损害。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还具有激活机体细胞内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促使抗氧化物产生,减少自由基的损伤和延缓老化作用。因此,微生态制剂对老年人保健作用就在于通过对机体体内微生物菌群调整,激发机体本身的效应(如微生态系、免疫系和代谢系的活动),来达到调节自身,延缓衰老进程的目的。

4.1.7防病治病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正祛邪,调整体内环境,已显示出对某些疾病起着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4.2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范围

微生态制剂应用范围包括医用微生态制剂,兽用微生态制剂和农用微生态制剂等。

兽用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两类:一是兽用,多采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蜡状芽胞杆菌等活菌制剂,用于防治畜、禽、鱼的消化道、泌尿道疾病;二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多以乳酸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为主,用于猪、牛、鸡、兔等禽畜的育肥、抗病,可代替抗生素,减少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残留量。

农用微生态制剂:已研制成增产菌是多种蜡样芽胞杆菌构成的植物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微环境、寄主、正常微生物种群和病原物之间的平衡。对农作物可提高产量达10%~30%。它的推广,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利用多种微生物制成土壤微生态制剂也正在研制和试用中,它可以改良土壤生态结构,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最终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医用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对多种疾病的防治,其使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人们作为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重要生物武器。

4.2.1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防治微生态制剂一般都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故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肠炎、痢疾、结肠炎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4.2.2医源性感染疾病的防治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因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念珠菌、肠珠菌占优势而厌氧菌明显减少等所引发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均具明显疗效。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严重毒副作用。

研究中还表明,现代农药、现代医疗诊疗技术:如大量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同位素、免疫抑制等治疗,以及手术后原因均可直接和间接地破坏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调,引发各种医源性疾病,也可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而获得良好效果。

4.2.3肝脏疾病的防治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素酶细菌生长。从而可降低肝炎、肝硬化和肝昏迷患者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改善肝脏功能。由于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使肠内菌群恢复正常。因此可改善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并使肝脏解毒功能得以恢复。因而对肝脏疾病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4.2.4便秘的防治由于服入的微生态制剂中含有大量的双歧杆菌或乳杆菌,它们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使肠腔内pH值下降,Eh电势降低,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缓解便秘。

4.2.5婴幼儿保健采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牛奶喂养婴儿引起的坏死性结肠炎及各种婴幼儿腹泻,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为经过益生菌发酵的产物中,铁、锌、锰和铜的含量增高。经益生菌发酵后的奶制品,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提高。

4.2.6防治高胆固醇血症研究中已经表明,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服后可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粪甾醇类物质。人体试验已经证实,食用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酸奶,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5%~10%,这对于治疗和缓解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4.2.7防治癌症研究表明,服用含有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机体内吞噬细胞的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解肠内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并已发现对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微生态制剂的发展与前景〔2、3、9〕医用微生态制剂,近年来已在国内外迅速崛起,方兴未艾,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科学进步的结果。微生态制剂的出现,给医学科学带来了又一次革命。

微生态制剂与其它药物不同,它能起到“已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重要作用。微生态制剂的重点是“无病保健”。这就是说,即使健康人群,也可以服用,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当然也同时产生防病、治病作用。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植正常微生物种群,调整生理平衡,发挥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可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普遍的今天。人们已认识到它们在恢复人体健康的同时,也给人群带来某些菌群失调所引起疾病的阴影。人们在寻求更好的防病治病的措施时,微生态制剂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欣赏。因为它能克服机体菌群失调的弊端。纵观现有各种药物,能够代替抗生素作用的,尚无端倪。但是,微生态制剂却颇有可能。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与完善,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菌群的遗传基因,筛选各种有益的中草药,将会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新型微生态制剂,用于加强和改善宿主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起到防病治病,促进发育,增进体质,延缓衰老及预期长寿的目的。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不仅进入高潮,而且已形成强大的产业。据日本报道生产这类制品的厂家产值在100亿日元以上的就有10余家。我国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包括:医药、保健、饮料、化妆品等)已达到30~40家。而新厂还在继续涌现。21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也是微生态制剂的辉煌时代,让微生态领域与药学领域互相渗透,相互协作,为研制出更好更多的微生态制剂作出贡献。

6参考文献

1.康白.微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康白.微生态学原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3.杨景云主编.医学微生态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7.

4.AranoeBA,CebraJJ,BeuthJB,etal.Review,Zb1.Bakt,283:431.

5.袁佩娜.微生态制剂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部(试行规程).1995.

6.康白.微生态学研究.大连: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社编,1995.

7.袁杰利编.肠道菌群与微生态调节剂.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

8.鲍行豪,沈为民,沈永芳.微生态保健制品的分析与应用,科技通报,1998,14(2):120.

9.于敏、霍继明、杨景云.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与发展趋势,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2):117.

10.王霞、张喜儒.双歧杆菌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9(2):61.

11.李雪舵、邱华.日本微生态制剂人用双歧杆菌相关制品的现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8(3):59.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6篇

用活菌微生态制剂饲喂10~28日龄哺乳仔猪,采食量平均增加70克/天,增重提高4.2%。7日龄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减少腹泻发生率3%,日增重提高6.4%,饲料转化率提高11.7%。在3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2%~0.4%微生态活菌制剂,可使粪中大肠杆菌数明显降低(P<0.05)。仔猪从出生后1~2天开始直接饲喂微生态制剂可使仔猪成活率提高4%~5%,降低仔猪黄痢发病率7.0%,仔猪在15日内多增重390克,提高了15.2%,料比降低4.8%,并确保仔猪早期健康发育。母猪饲养试验显示,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母猪分娩指数提高5.7%,窝仔数提高6.5%,每窝死胎率降低19.1%,哺乳期仔猪死亡率降低6.3%,哺乳期仔猪日增重提高11.3%,母猪受胎成功率提高8.5%。

2家禽饲料

在肉鸡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使日增重提高12%,生长速度提高了5.35%,饲料消耗降低了5.34%。用微生态制剂预防鸡白痢,表明有显著效果。15~56日龄肉鸡在饲料中添加0.25%~0.50%的低聚果糖,可以减少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在肉鸡肠道上的附着能力,生产性能得到改善,腹泻率亦明显降低。另外,利用微生物饲养的肉鸡,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鸡,热量低,而且胆固醇也低10%左右。采用这种方法喂鸡,鸡舍的臭味大大减少。雏鸡饲喂乳酸杆菌培养物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提高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降低死亡率20%。在蛋鸡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使产蛋率提高了8.1%,蛋重提高了1.37克,破蛋率降低了1.1%,增重500克总成本分别降低了2.3%、2.6%、4.3%、1.96%,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经检测蛋中无残留,且鸡蛋腥味小,符合保健食品的要求。

3水产饲料

水中微生物的生态情况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包括对鱼虾等的疾病防治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鱼、虾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使鱼虾增重提高10%~20%。以光合细菌的活菌投喂孵化后2天,体长3毫米的鲤鱼苗,2星期后体多增长2倍;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干粉与常用的蛋黄粉分别饲养幼鲫,14天后的成活率提高10%。据报道,在0.1立方米的水槽中,每槽放对虾苗4000尾,每天投喂100~140毫升光会细菌菌液,试验组虾苗变态率91.40%~94.15%,成活率53.9%~63.7%,而对照组变态率为77.0%,成活率44.4%。应用芽胞杆菌等制剂用于对虾,按1毫克/千克投入池水,在虾苗放养1个月后投入,每星期投入1次,计3次,结果试验池对虾病毒病发病时间较对照池延迟10天,产量增加40%。除单一菌剂外,亦有将复合菌剂用于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4在反刍动物饲料

在犊牛日粮中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日增重提高5.3%,饲料利率提高5.2%。犊牛腹泻发病率由82%降低至35%,死亡率由10.2%降至2.8%,且病情经过减轻。用乳酸杆菌培养的饲喂奶牛,产奶量提高26%,乳脂率上升0.03%。1~35日龄的新生犊牛的代乳液体饲料中添加寡糖制品,使犊牛的增重速度比对照组提高8%,采食量增加约10%,细菌性肺炎等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肉羊育肥中的添加量力0.4%微生态制剂,在60天的饲养试验期内,增重提高10.7%和12.3%。

5在生态养猪发酵床垫料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7篇

目前使用微生态制剂来改善人体肠道微生态被人们所关注。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种。益生菌是一类口服的有益的活菌制剂,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益人体健康;益生元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又能选择性地促进益生菌的代谢和繁殖,从而间接地增进宿主健康的制剂;合生元是将益生菌和益生元合二为一的制剂。当今益生元已在国际上成功应用,我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已于2007年启动益生元的使用推广项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5%,有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而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人体微生态失衡会引起亚健康状态和各种疾病,而亚健康状态和各种慢性病是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1]。为此,研讨微生态制剂在维持人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是十分必要的。

1人体肠内益生菌作用

益生菌是人体、动物及植物体内和体表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落中的对宿主有益的或生理性细菌。在正常的情况下,各类微生物在人体内环境中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人的健康与肠道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相关,当肠道微生态环境平衡时,肠内益生菌占据着优势地位,并在肠道内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的分解,协助人体对胆汁、胆固醇等物质的代谢过程,增进人体对各种养分的摄取,从而使人达到健康状态。但是当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或是发生有肠内本来无害的细菌导致内源性感染,或是让有害菌占优势地位,并产生毒性物质或内毒素时,就会使人产生便秘、腹泻、食物过敏、厌食、免疫力低下等症状。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导致亚健康。

2人体菌群失调常见因素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和正常微生物是和谐、平衡的。但是当人体处在不良环境中或承受巨大精神压力时,正常生理功能就会改变,寄居在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上也会发生异常,形成菌群失衡。影响正常菌群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饮食结构、精神生活、社会压力、医疗质量及其临床抗菌素的滥用,是直接破坏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的方法

目前使用微生态制剂是改善人体肠道微生态的主要方法。益生菌是一类消化时能对宿主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病原微生物,益生菌是肠道内的有益菌,它通过调节肠道的微生态菌群结构,使宿主在微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具有最强抗病力和最佳生长状态,益生菌对人体有多种保健作用;益生元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又能选择性地促进益生菌的代谢和繁殖,从而间接地增进宿主健康的制剂。保持体内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使用微生态制剂在改善人体肠道微生态方面有广阔前景。

3.1常饮用酸奶酸奶是通过益生菌发酵而制成,其作用是增加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使肠道菌群失衡恢复正常。人类饮用酸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微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教授提倡的,目前已经普及到全球。

3.2改善饮食结构每个人都应尽可能多的摄取益生元,多数人可采取多摄入食物纤维的办法补充,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饮食,少粉、精米及其他精制食品,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多吃地下茎类食物,包括菊芋、菊苣、山药、胡萝卜及芋头等。

3.3保护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是人体内和体表寄居的生理性细菌,人一出生就会被生理性益生菌寄居,人、动物及植物作为宏观生物,都要与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共生,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进化。在不得已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注意先抗后调。如能进行菌群检测,应设法抑制数量多的菌群,补充数量少的菌群,如使广谱或多种抗菌素药物,应对肠道正常菌群予以扶植。

3.4微生态制剂具有高效、安全、环保、抗应激等功能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如克隆技术、PAPD技术、PCR技术和基因育种等技术,提高了微生态制剂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二重感染、毒性等副作用更加刺激了微生态制剂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微生态制剂必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维持人体菌群失衡的对策

菌群失调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失调。前者失调可自然恢复,后者则不加以调节就不能恢复平衡。国际微生态学界普遍认为,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是好方法,例如把人体固有的生理细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从人的肠道中分离出来,进行培养、扩增、冻干,再制成粉剂或液体供口服,以补充菌群失调造成的这些生理性细菌的减少或缺失,达到调整菌群的目的,改善亚

健康[2]。

4.1益生元包括一些低聚糖、微藻及天然植物等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调节脂肪、矿物质、蛋白质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预见,益生元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等行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体与环境的适应过程,是生物体与细菌的平衡过程。同时是自身的正常微生物群适应生物体生理变化的过程。

4.2益生元可激活人体内双歧菌或乳酸菌等益生菌群,对促进人体微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国外率先推出了益生元,在欧洲低聚果糖常被添加于酸奶、乳酸饮料、干酪、涂抹酱、焙烤类食品和汤料中,而我国益生元的应用尚不到应使用范围5%,现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已启动益生元使用推广项目,益生元能使人体逐渐由亚健康转为健康状态,对减少亚健康有积极

作用。

4.3益生元能促进人体微生态平衡益生元既是一类聚寡糖,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又能选择地促进益生菌的代谢和繁殖,从而间接地增进宿主健康。国家公众营改善QLIGO(益生元)推广项目是把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低寡糖作为食品强化剂,按照科学方法适当地添加到粮、油、奶等食品中,以改善食品品质,弥补因食品加工技术过精、过细造成益生元流失的缺陷。其目标是调整人体菌群,使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摄入益生元所产生的功效与益生元每天的摄入量密切相关。以低聚果糖为例,其最低摄入量应为3 g/d,一般摄取量应为5~8 g/d,又如低聚半乳糖,其最低摄入量应为2~2.5 g/d,一般摄取量应为10 g/d。

总之,在人类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伴随着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和失衡,所以人体微生态与健康息息相关。几乎所有引发亚健康的诱因都能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而肠道微生物环境失衡既是亚健康的结果,又能加重亚健康,最终导致疾病,可见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是延缓衰老,促进健康长寿的重要保健措施。强化微生态制剂“已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新理念,为促进人类健康开创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蔡长春,杨翠萍.病与益生菌.国医国药,2007,18(3):697-698

2杜春明,王春波,郭云昌,等.益生菌与益生元对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调节作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5):440-441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8篇

胃肠道内菌群的数量和种类

在人体的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有几十亿到几百亿的细菌,重量达1.5~2.0千克,其中胃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超过1千克。胃肠道内的细菌按对人体健康的利弊可分为:(1)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2)致病菌,如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3)中间型,人体健康时起到益生菌的作用,人体有病时起到致病菌的作用,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微生态制剂与益生菌

微生态制剂又称为微生态调节剂,其作用为调整微生态的失调,保持微生态的平衡,一般均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正常微生物或促进物复制而成,以此来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提到益生菌,益生菌指能促进肠道内菌群平衡、对宿主起到有益作用的菌类。培菲康中所含是益生菌,所以属于微生态制剂。

有研究者提出,益生菌应满足以下条件:(1)益生菌必须要有存活能力,并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2)在使用时和保存期内,应保持存活状态和稳定;(3)在肠道生态系统中必须存活;(4)必须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5)应是肠道内菌群的正常成员。

常用的益生菌包括两大类:(1)乳酸菌类,即细菌是能产生乳酸的,如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2)非产乳酸细菌类,即细菌不产生乳酸的,如芽胞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等。培菲康是由粪链球菌(链球菌属的一种)、嗜酸乳杆菌及长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中的一种)组成,完全符合上述益生菌的要求,属于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的应用,包括治疗与保健两方面。

1.治疗

(1)既治疗腹泻又治疗便秘,具有双向的作用。给腹泻病孩服益生菌后,使肠道内细菌数量增加,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而有益细菌的大量繁殖,使肠道环境转为酸性,水分进入肠腔,促进肠蠕动增加,又能改善便秘。

(2)改善机体过敏状态,减轻对牛奶及其他食物的过敏现象。

(3)通过改善肠道内产气荚膜杆菌的生长,使肠道内产气减少,改善腹胀。

(4)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缓解肠功能紊乱,控制内毒素血症,改善肝昏迷。

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摄入益生菌、扶植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而完成的。

2.保健

(1)使大便变软,缓解便秘。

(2)益生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形成“隔离带”,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预防肠道感染。

(3)合成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

(4)促进钙的吸收,在酸性环境下钙易于被吸收。

(5)益生菌可产生乳糖酶,促进乳糖的消化吸收。

(6)抑制亚硝酸转化为亚硝酸盐,后者为致癌物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缩短内容物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可防止癌症的发生。

(7)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8)通过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

(9)预防高胆固醇血症。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9篇

200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儿童医院做胃肠临床工作。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及感染消化学组委员、上海儿科学会委员及消化学组组长,并兼任临床儿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及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等职。

长期从事儿科消化专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担任国家与卫生部科研项目,60多篇,参加编书3本,主编《儿科消化病新技术与新理论》,曾获卫生部和上海科学技术进步奖。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有利于人体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近年来,抗生素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微生态平衡失调以及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弊端,因而有不少医务工作者尝试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胃肠道疾病,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急性腹泻

此类腹泻婴幼儿多见,由感染、非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约30%为细菌感染所致,用抗生素治疗有效,70%为病毒和非感染因素引起,用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易造成菌群失调,甚至使病情迁延。

我们发现,不管何种原因所致腹泻病,在病程的第3天开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这种紊乱主要表现在双歧杆菌等肠道优势菌群明显减少,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我们运用培菲康治疗小儿急性腹泻96例,未用止泻药,结果总有效率达到88.54%。培菲康是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链球菌组成的人体肠道微生态三联活菌制剂,属于正常菌群,又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

迁延性、慢性腹泻

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大多数是非感染性炎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营养和肠道菌群失调。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常住菌(厌氧菌双歧杆菌为主)消失和过路菌增加。在过路菌中以产气克雷伯菌与变形杆菌最常见,其次是绿脓杆菌与梭状芽孢杆菌。此类腹泻对小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且在治疗上较为困难,以往主要是采用去除病因、改善营养等综合治疗措施,近来不少报道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有报道用培菲康治疗迁延性腹泻,两疗程后有效率可达86.36%。其他如微生物制剂也有类似作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结肠炎

广谱抗生素使用后可导致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等,轻症仅有腹泻,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不明显,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肠道(结肠和直肠)出现特征病理改变――灶性肠假膜形成,称为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

微生态制剂能有效补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对肠黏膜潘氏细胞产生刺激,增加免疫球蛋白A(IgA)的分泌及抗毒素的产量,从而达到重建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目的。有报道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100例抗生素相关性婴幼儿腹泻,总有效率为97%。

双糖不耐受症的腹泻

主要为乳糖不耐受,多见于小婴儿。可因母乳缺乏乳糖酶,生理性乳糖酶下降或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致肠道黏膜受损,造成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引起。一般认为停母乳或停普通奶粉改服无乳糖的奶粉症状可逐渐改善。

研究认为,同时服用含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制剂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为微生态制剂能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恢复。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便秘的发生可能与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发酵菌多,肠内容物发酵少,大便呈碱性或中性,因干燥而不易排出有关。

通过口服微生态活菌制剂,可补充大量的生理性细菌,迅速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调整肠道发酵菌和其他细菌的比例,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定植以后,在其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与乙酸等有机酸,可以刺激肠壁蠕动,中和大便的碱性成分,使大便软化,并可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有利于排便通畅。我们用培菲康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且该制剂口味香甜,易于被小儿接受。

肠易激综合征

本病是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有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排便后症状缓解,腹胀、腹泻及便秘或二者交替,也常有厌食,无器质性疾病。便秘型者因结肠运动功能障碍,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

微生态制剂可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及一些重要的氨基酸、脑苷脂等,有利于婴幼儿营养吸收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减少肠道内气体产生,调节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状态,达到防治小儿消化功能紊乱的目的。

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RAP)是指发生在3岁或3岁以上儿童的一种发作性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发作次数至少超过3次,严重者可影响小儿的正常生活。国外资料报告,学龄儿RAP90%以上为功能性,器质性仅占5%~10%。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10篇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引起不同程度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道受阻,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缓解哮喘最好的办法[1],而临床上有关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观察报告少见,笔者试用微生态制剂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9岁42例,10~14岁18例;病程6个月至5年。有家族哮喘史7例,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食物或药物过敏病史28例。按照急性发作严重度[2]划分为:轻、中度51例,重度9例。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阻: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或强化平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最大呼气量(PEF)日内变异率(监测1~2周)≥20%。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哮喘发作期间给予抗炎平喘、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缓解期避免触发因素,进行自我保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疗程3个月,并随访1年。 1.4疗效评判标准: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以临床控制、显效、好转计算,显效率以临床控制加显效计算。停药后6个月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夜间喘憋、肺部哮鸣音并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即视为复发。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30例,临床控制19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显效率83%;对照组30例,临床控制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显效率4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显效率8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0%,显效率4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45,P<0.05),显效率也高于对照组(χ2=8.86,P<0.01)。 2.22组患儿复发率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7%;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P<0.01)。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许多国家明显增加。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2]。小儿病例主要为变应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是导致患儿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因素。婴幼儿时期的哮喘主要与感染有关,而持续到儿童期的哮喘或儿童期发生的哮喘则与过敏因素密切相关。遗传过敏体质对本病的形成关系很大,多数患儿有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和)食物(药物)过敏史,约20%有家族史。发病常与环境因素(如寒冷刺激、呼吸道感染和过敏原吸入等)有关。Th1/Th2细胞失衡与哮喘密切相关。Ⅰ型树突状细胞(DC)成熟障碍,导致Th1[分泌干扰素(IFN)-γ减少]/Th2[分泌白细胞介素(IL)-4增高]细胞功能失衡,最终诱发速发型(IgE增高)变态反应和慢性气道炎症[3]。在婴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其原因是抗生素应用引起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和艰难梭菌明显增加,这种菌群紊乱使得调节性T细胞(Treg)减少导致免疫失调。正常的肠道菌群能使调节性T细胞的恰当表达,调节Th1/Th2的平衡,降低了过敏的风险[4]。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应用益生菌治疗和预防过敏性疾病受到广泛的重视。 通过研究证实,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儿湿疹取得较满意疗效[5]。微生态制剂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含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些均属于益生菌,可在人体肠道正常繁殖生长,通过调节DC和Treg的活性而对免疫进行调节作用。益生菌的剂量达到108~109cfu/d时,就会产生免疫佐剂的作用。嗜热链球菌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增加动物肠黏膜的免疫反应,促进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双歧杆菌能活化浆细胞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SIgA可阻止病原抗体在黏膜表面的黏附,中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病毒等,起到抗感染和抗过敏的作用[6]。益生菌对人体有多种营养作用,能提供多种维生素,改善蛋白质代谢,促进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经临床益生菌毒理学研究,未见有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7]。本研究依据微生态制剂药理作用辅治支气管哮喘,收到良好疗效,且未见有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提示微生态制剂佐治支气管哮喘有效、安全,值得临床医生尝试推广。

上一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建筑范文